时间:2023-06-05 09:5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软携手助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6年12月中旬,我有幸受山西省电教馆委派参加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培训。从教多年来,在教学中常有许多困惑。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交流中,专家细致耐心的讲座以及高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培训,都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圆了我多年的梦想,同时也感受到了微软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我回到学校的第二天,物理组范老师就遇到了计算机问题,他拟定了一份物理月考题,想通过网络与另一位物理教师共享。但是在Windows XP系统中他只会设置只读共享、完全共享,他觉得这样不安全;通过U盘拷贝,又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而且效率比较低。这时我想到了培训时涉及的文件夹共享权限的设置方法。我通过设置共享、账户权限,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范老师颇有感慨地说:“这样做既简单又高效,我怎么想不到呢?你有空多教教我们。”
范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起培训时微软马力老师曾经说过:“计算机应用有一个2/8原则,也就是说80%的人使用着计算机软件20%的功能,20%的人使用着计算机软件80%的功能。”如何将这次培训中所学到知识在学校普及应用呢?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其他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而不是替他们完成工作。
培训回来后,我校就组织了一期信息技术培训。我将这次在“携手助学”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在学校教研组和各处室中进行了推广,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广大教师欢迎。教务处的田老师负责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当她用刚学会的Excel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来分析成绩时,感叹地说:“原来我分析一个年级的成绩需要半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短短5分钟,真是太神奇了。”从这里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一线教师渴望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心情是这么的迫切!
微软培训的教学理念非常先进,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种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本学期我教授的课程是FrontPage 2000网页制作,我在学生创作设计网页之前,根据学生们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对各组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同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篮球公园、足球天下、清车风影等);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每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内协调和各组间的互动交流。任务明确后,学生不仅课内积极主动学习,有不少同学还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一些网页制作技术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我们用短短三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往八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我将学生的作品收集在教师机上进行交流,让每小组选出一个人介绍制作思路、所用技巧,并进行演示讲解。其他小组进行提问、评价,从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通过相互交流与评价,学生不但欣赏、共享到了优秀的作品,还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制作水平,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参加“携手助学”培训,是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转折点。我不仅实现了再学习、再提高的梦想,也担负了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重任。我一定会努力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带头人,也要在省、市信息技术教育中传递好“携手助学”培训的“接力棒”!
授课风格和敬业精神
聘请的培训讲师是中国在此培训课程方面的顶级培训教师,他们不仅有该课程领域内的深厚知识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并且能有针对性地精确把握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讲解,内容精要、讲解幽默,特别是可以将实用技术和职场经验、为人处事甚至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讲解。培训讲师有着极强的责任心,比如为了营造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他们对如何有效运用肢体语言都特别投入。
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授课方式上,微软讲师特别注重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比如研修班的28名学员,被分为6个学习小组,授课时,讲师会赋予每个小组不同的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要求进行师生之间、组内学员之间、组和组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方式,能够让讲师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能够让学员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从而让学员获得比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或独自学习高几倍的学习成效。
热情的调动和积极的实践
微软讲师在授课时想方设法让学员参与其中,课后也会想办法让学员继续学习,比如课程完结时,要求各小组发挥创造力设计课题、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竞争评比。这样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学员们为了完成结业课题并且不在评比中落后,往往学习探讨到深夜。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学员们能很快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还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意识。
教学效果的评估
微软中级研修班的讲师十分注重对课堂效果和讲师水平的评估。课程结业后,使用互联网技术,要求每个学员通过网络及时登录相关的培训网站,对教材、培训方式、讲师水平进行评分。这样有助于约束培训讲师认真授课,有助于学院更专注于培训环境,也有利于培训组织方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培训效果。
项目的价值延伸
既然我们承接了该项目的培训或实施任务,除了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应该想办法研究和开发该项目的延伸价值,获取该项目的附加值。因此,如何发掘该项目的延伸价值,使得我们能够持续地实施该项目,也是我们需要多多考虑的。
关键词:国际合作项目;教育信息化;培训;项目竞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扩展至整个教育领域。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比我国经济较发达省份,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还面临着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难。在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由教育部牵头实施的一部分国际合作项目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项目管理、教师培训、学生学习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案例、资源、经费和帮助。本文将就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具体实施效果做粗浅的探讨。
一、广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从2001年起,我区先后实施“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程”项目,并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配合此工程,广西还先后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设备装备项目”,“广西乡镇教育资源中心工程”,“广西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等多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先后投入资金65521万元。截至2011年底,面向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共建成光盘播放点34491个,教育卫星收视点18369个,计算机教室2094间,多媒体教室1996间,多媒体互动电子白板教室13487间。为816所农村中小学的16402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提供和开发数字教学资源近3000GB,全区用于中小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设备总台数208624台。
“十二五”期间,按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数643.32万人,其中小学436.78万多人,初中206.55万多人,班级数达到16.85万个班,完成相关信息化建设规划,共需要投入32.3878亿元,其中每年开展1万人次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需要投入0.125亿元。
综合来看,广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硬件建设比起经济较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方面也显不足。
二、部分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开展情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间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变得频繁与迫切,教育也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成为各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必经阶段。下面介绍部分典型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广西的开展情况。
1.“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
英特尔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支持教育创新的项目,在美国部分中小学实施的“AEC”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2000年被引入中国,正式命名为“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TeachtotheFuture,ITF)。它是一项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全球性教师培训计划。在中国定位于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21世纪学习技能。基础课程项目启动于2006年,全国有13个省、自治区实施了该项目,广西是2007年第二批实施的地区之一。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在广西实施以来,我自治区教育厅非常重视,由一位副厅长任“项目”主任,执行机构设在广西电化教育馆。项目工作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开展得非常顺利,并形成了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1)每年坚持召开“项目”市的管理会制度,及时传达总执行机构管理会精神,结合实际指导做好本地的管理和实施。针对广西实际情况,采用区域性推进的方式,逐年逐渐铺开项目工作。
(2)通过2007至2008两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09年颁发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广西执行制度》,就出现的问题以制度纠偏,力求用制度管人管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3)充分利用电教系统业务职能,将工作列入日常业务管理之中,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执行力度。每年各项目市都能按制度提供计划、总结和相关的培训资料,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项目”。
(4)探索奖励机制。为了鼓励项目市和学校发挥主动性做好相关工作,我们探索了奖励办法,利用“项目”配给的设备,奖励优秀的主讲教师。2011年11月在钦州市举办了“广西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五周年纪念活动主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中心主任李凤兰莅临主题会指导,活动总结五年来“项目”实施经验,表彰了一批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工作优秀的单位和个人。
六年来,“项目”先后在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贺州、河池、北海、钦州、防城港等10市实施,覆盖率占全区14个市的72%,全区累计培训了45624名教师,仅此一项已解决每年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数百万元。“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受到普遍好评。广西电教馆2008年被中央电教馆评为先进执行机构;2009年代表“项目”出席“英特尔未来教育”论坛会并作中心发言;2010年在全国管理年会上作经验介绍。
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在广西实施经验和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一种行政手段监管和“项目”合同式操控相结合的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对其他项目工作的实施起到了非常有益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区许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沿用或借鉴这种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客观地说,该项目为广西的大多数一线教师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开了一个先河,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和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给老师们开拓了视野,在品味原汁原味的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更加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我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有了设备有人会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项目”在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上,功不可没。
2.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等基于竞赛的项目
2003年11月20日,教育部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微软将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捐助,用以支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携手助学”(PartnersInLearning)项目目标:以创新的软件和实践,帮助师生实现潜能。尽可能地缩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数字鸿沟。其中“创新学生”子项目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广西2008年开始实施携手助学项目,7个市13所农村中学为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二期)“创新教室”项目校。2010年开始,陆续实施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英文叙事、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远程协作学习、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等项目。广西电教馆作为项目管理机构,采取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例如组织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成项目学习团队,采用特酷网、本地教育信息网、博客及博客圈、QQ等信息技术工具以及面对面的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组织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为项目实验学校捐助计算机;对在实施项目做出成绩的团队给予奖励。项目活动开展良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2009年,南宁市北湖路小学和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小学合作完成的VCT作品《鸡宝宝孵出来啦!》代表中国赴巴西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2010年,南宁市卫国路小学《学区交通安全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代表中国赴南非参加“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2011年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英文叙事项目,柳州四十六中学附小作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山歌》获小学组全球二等奖。
这些成绩说明实施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可以以最经济的成本在农村学校快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师生素质,改善农村学校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从广西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来看,是大有益处的,局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这种基于竞赛的项目给了农村教师和学生一个很广阔的展示舞台,他们的参与、探究、获奖,就可视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体现。
三、对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发展的一点思考
1.国际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国际合作项目的合作周期一般都以年计算,不管是英特尔的教师培训项目,还是微软携手助学的学生竞赛项目,项目区域、项目校在完成一个周期(年)的项目活动后,缺乏对后续的指导和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指令性的要求项目工作必须延续,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区域和学校不再有额定的任务,因为没有后续的提升培训,培训过的教师没有必要再培训,不再有经费和设备的支持,积极性就会慢慢消失,原本的项目工作就变成一项任务,被完成了。竞赛项目因为经费、设备向新的项目校倾斜了,缺乏激励竞争的机制,参加竞赛的人数理论上应该是逐年增加,但其实是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一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状态。
优质的国际合作项目给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益处,所以我们希望探索一种长效的保障机制,能够持续发挥项目的作用,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国际合作项目的本地化
在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时,虽然我们总强调原汁原味,但其实各个项目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譬如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材每年都在不断的修订,以适合本土的使用。而就中国而言,地域广大,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区域的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学能力存在差异。我们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小的尝试,例如:调整教学时间、教学要求等,努力使项目活动更贴近本地化教学,更贴近本地化的需要。然而这种实验是浅尝辄止的,国际合作项目有着严格的项目评估体系,我们不可能大范围地改变项目要求的做法。所以期望针对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出台一系列的适应性原则,突显本地化的特色,使其能灵活的开展和运用。
3.国际合作项目的趋同性(convergence)
这个来源于生物界的名词逐渐应用于IT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在进入中国的伊始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附带着各种繁复的要求和规则,以保证其鲜活性,而这些项目在实施了一个过程之后,为适应国内的教育环境自发地去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就会变成“不约而同”,如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参与式学习方式大获成功后,其他的项目也争相效仿,可能就会造成培训内容重复,资源浪费;又如基于竞赛的项目大多是项目学习实践活动,内容都集中在一些小的科学活动命题,而这几个国际合作项目活动评审的专家团队组成却大致相同或观点相近,这就造成评审的标准、内容、方向也大同,一个作品,放在哪个项目中评比都一样,暴露出严重的审美疲劳和少部分专家主导的局限性。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不然项目活动将流于形式。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这样描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千秋大业。基础教育信息化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尤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师生们来说,教育信息化将使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缩小城乡差别。
与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无疑将极大的促进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过程,就是从模仿、迁移,到自我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
南宁市从2008年4月起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的研究,共选取南宁市53所城乡学校,以结对方式开展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经过近四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一、项目背景
“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08~2010年),于2008年4月在重庆市启动。该项目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将东西部、城乡小学建立起手拉手合作关系,并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21世纪技能,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
“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2010~2012年),于2010年3月在南宁市启动。该项目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互学习的资源,以此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城乡学校的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城乡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南宁市共有14所农村小学、9所城市小学参与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共有15所农村小学、15所城市小学参与实施“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他们以结对方式,在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展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完善,设备先进,教师素质高,信息来源渠道广;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备相对缺乏,设备落后,教师素质相对较低,信息来源渠道相对闭塞。城市学校拥有参观大学、科研机构、文博馆、科技馆、校外活动基地、工厂企业,了解先进技术设施的便利条件,农村学校拥有便于开展考察、种养等实践活动的广阔田野、湖泊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因此,如何借助网络通讯技术所具有的扁平化、跨时空的交流特点以最经济的成本加强城乡学校的合作交流,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社区,实现城乡学校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提高城乡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些是促使我们此次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
三、项目实施
1.实施过程
两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项目准备、师生培训、项目执行和项目评估4个阶段。
(1)项目准备阶段:确定项目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城乡结对学校遴选、召开项目启动会议等。
(2)师生培训阶段:开展项目师生市级、校本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的基本理念、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和方法、项目评价以及项目技术支持手段等。
(3)项目执行阶段:项目共分3个执行周期,每一个执行周期为一年,在每一个执行周期内,由参与项目实施的城乡学校师生结成的合作组共同完成2个或2个以上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的选题、计划、实施、评价与总结、成果作品提交工作。
(4)项目评估阶段:包括学校自评、项目实施过程监测、总结性评估三类。
2.学习模式
这两个项目的学习模式都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支撑,从问题出发,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实验探究—收集并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一系列活动来构建新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
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是指城乡学校师生结成的合作组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形成学习共同体,围绕双方感兴趣的同一个学习任务或问题进行校际协作探究、交流、讨论,以达到对该学习任务或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双方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专题网站,QQ,UC语音视频聊天室,博客,Moodle,Wiki,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的。这种协作学习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3.学习过程
(1)建立城乡学校的学习团队(学校、教师、学生结对)。我们认真遴选城乡结对学校,认真指导城乡结对学校精心挑选学生组建学习团队(一般每校5~10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的内容、活动流程、选题原则、实施方法、交流平台的使用、VCT作品设计制作等方面的知识,为他们开展远程协作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比如我们组织指导南宁市北湖路小学、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小学结对组建了“北湖响叮当”学习团队,举办了8期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知识培训班,为项目学校师生顺利开展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选定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和重点,我市各城乡结对学校按以下4个原则选择学习问题:①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双方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上;②问题必须从学习内容中提炼形成;③问题能够基于双方的本地资源共同解决,问题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而要小而专,这样,学习者才能胜任,才能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见实效;④所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双方学习者共同感兴趣的,如“鸡宝宝孵出来啦”学习课题,就是根据人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小鸡的孵化》这一内容,借助南宁市北湖路小学拥有先进的小鸡孵化设备条件,而隆安县丁当镇中心小学所处的丁当镇在养殖、孵化小鸡方面有着独到和丰富的经验,当地出产的丁当鸡全国闻名。该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3)制定项目学习活动计划。
(4)开展项目网下实践活动和网上协作交流活动。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活动的过程如下:各城乡结对学校学习团队根据双方确定的学习问题,在本校教师指导下各自开展网下学习实践活动,定期将自己的阶段学习成果上传到网络交流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共享,必要的时候,双方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观摩交流。各结对学校指导教师间的交流则采取“同题异构,网络研讨”合作备课的方式进行。
为确保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活动交流、沟通渠道方便快捷,我市各城乡结对学校在项目特酷网、隆安教育信息网搭建了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了“学习共同体”QQ群、UC语音视频聊天室、博客圈、Moodle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组等网络交流平台。
(5)开展项目学习作品的协作创作与共享。
(6)做好项目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四、项目成果
1.“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成果
我从2000年开始使用Word做学校办公室工作,制作相关表格时会使用Excel,教学中也会使用Power-Point。对计算机虽然很感兴趣,但大多只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感。作为一名进修学校的教师,我深深感到这次培训非常非常必要,自己受益匪浅。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将这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重研究,更重推广。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使我深刻感受到Office办公软件功能之强大。一个好的软件要突现其价值,研究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推广,包括市场推广和应用推广。“携手助学”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微软(中国)的相关软件的推广运用进一步深入人心。
2.重技术,更重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关键是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理论层面;三是教学设计和方法即整合应用层面。以往许多人一提到教师培训,就与教Word、Excel、Flash、设计网页等画上等号,自觉地把培训单纯地理解为技术培训。实际上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要通过相关软件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以下方面的能力:(1)信息意识能力。教师的信息意识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应用于教学中,善于使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2)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基础进行的,教师应该能将各种资源放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3)获取信息资源能力。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答案,当然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先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应的信息,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重技能,更重理念。这次培训,使我们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理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培训要使中小学教师认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掌握从事信息教育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摘 要] 本研究以典型的国际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来把握教师能力培养模式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经历了以教师专业发展理智取向为指导、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分离模式,正在经历着以实践反思取向为指导、混合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整合模式,并正在朝着以生态取向为指导、实践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形式的一体化模式转型。
[关键词] 教师培训; 培养模式; 英特尔R未来教育;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刘峰(1975—),男,山东潍坊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师培训与信息化管理研究。E-mail:。
一、导 言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世界教师教育的潮流和趋势。[1]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由对教师“量”的急需向对教师“质”的提高转变,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知识。[2]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教师具备21世纪成功教学所需的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遂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化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也与各类国际组织机构积极合作,根据我国国情适时引进和开展了大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教师教育项目,其中较为典型的项目有: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的“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教育部与微软公司合作的“携手助学”项目、教育部与IBM公司合作的“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教育部与美国世界网络组织合作的“World Links”项目、教育部与丹麦乐高基金会合作的“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的“加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能力(CIDA)项目”、中国政府与欧盟欧洲委员会合作的“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EU-CHINA)”、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合作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教育部与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合作的“应用远程教育和ICT 技术提高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教师质量” 项目(又称“UNDP403 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的远程教育项目等。从实施范围来看,有些项目是面向国际的,有些项目是面向我国或我国西部地区的;从实施时间长短来看,有些项目是一次性投入的,有些项目是周期性推进的。面向国际的周期性推进的项目随着世界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其在项目内容、项目实施方法与模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项目在我国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培养模式等引入中国,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致力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化项目。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在中国成功实施了十余年,对我国上百万教师21世纪的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进行了系统培训。以“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为代表的国际化教师教育项目反映了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向,以这一成功项目的实施历程为案例,思考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科学指导我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的发展历程简介
1998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英特尔公司在惠普公司、微软公司的支持下实施了一项名为“IntelRACE”(Applying Computers in Education,“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2000年公司重新设计开发了课程并更名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IntelRTeach to the Future,ITF),并将这个课程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推广,截至2011年底共有7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万名教师得到培训。
2000年7月28日,我国教育部和英特尔公司在北京共同宣布在中国启动“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首先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进行试点,共培训教师8000多名,并聘请“英特尔R未来教育”课程专家完成教材翻译和本土化改编工作(3.0版本教材)。2001年项目范围扩大到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份,培训教师4万多名,教材升级至5.0版本。2002年成立项目全国专家组,项目范围扩大至18个省市,培训超过6.9万人。2003年8月教育部与英特尔(中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2004年项目经历了调整期,建立了项目网上管理平台并组织亚太区高级研修培训。2005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扩大至31个省市,培训超过22万名教师,并于年底举办了项目5周年庆典活动,项目累计在中国培训教师60万名。2006年是英特尔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关键一年,英特尔公司将原有的“英特尔R未来教育”课程更名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等新的课程内容;同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衔接的通知》,标志着“英特尔R未来教育”核心课程正式纳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培训正式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10月基础课程项目在全国6个省市培训了400名项目骨干和主讲教师;11月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启动了“共创未来教育计划”,计划在下一个五年培训教师100万名;12月核心课程教材更新到7.0版本,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市,建立了核心课程网络管理平台,累计培训教师79万名。2007年11月网络核心课程在5个省市试点。2008年基础课程项目拓展至全国13个省份,有全国10省12所学校参与的核心课程项目创新之旅营地启动。2009年网络核心课程项目扩展至11个省区,并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对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评估。2010年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70万,并于年底举办了2011—2015年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暨主题为“十年耕耘、创新未来”的十周年庆典活动。
一、工作目标
围绕城区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快教学设备配备的步伐,完善信息教育制度化管理,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抓好信息化教研和课题研究工作,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使今年城区信息化教育工作有更大的突破,教研工作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教师信息素养继续得到提高,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更现代化,学校“普实”配备达到新配备标准。
二、工作思路
(一)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教研工作,争取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上有更大的突破,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在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上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二)认真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活动,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执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现代教育手段在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普及程度更广。
(三)认真做好教学设备配备工作,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四)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五)认真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新人新事。
三、工作措施
(一)信息化教研工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自治区、国家级课堂教学比赛。5月份组织一次城区级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比赛。10月份组织一次优秀课例展示。
2、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让承担集体备课活动的学校安排一节公开课,让教师听评课。(我们将另行制订具体活动方案,分中学和小学活动两部分,每学期制订一次活动方案)
3、农村远程教育教研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教研活动,组织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并参与观摩优秀课例和评课活动。我们将在上半年组织一次观摩优秀课例活动和评课活动,下半年组织一次农村远程教育课堂教学比赛。
4、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继续争取并承担更多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推动城区信息化教育向前发展,以论文比赛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素养。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一至两次信息化教育论文比赛、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活动。
(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配合市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我们将于7、8月份举办一个课件制作培训班,培养城区各校课件制作人才,举办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
(三)教学设备配备工作
1、电教设备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教学电脑、多媒体电教室、网络设备、广播设备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有效的为学校配备急需的电教设备。
2、普教实验器材配备工作。通过调研、实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校理科实验仪器、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及设施、图书等器材及实验室等设施的配备情况、损耗及管理情况,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央、自治区普教实验器材专项资金为学校配备实验教学器材,争取更多的学校达到国家新配备标准。
(四)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普实”工作
继续完善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抓学校功能室的管理工作,严查学校实验开出率达标工作,对于在功能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省级、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管理,督促其开展相关教研和课题实验活动。
(五)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
配合市招生考试院做好今年5月份的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工作,制订科学可行的考试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考点,尽量做到考生能就近参加考试,保证考生在考试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备足考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保证考试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六)教育宣传工作
1、认真执行教育宣传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开展教育新闻宣传,确保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宣传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将创新贯穿于教育宣传工作全过程,不断开创新局面。引入创新的理念,以学校团队为单位扎实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工作专业化、信息化,掌握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宣传工作效率。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25―04
自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没有机会感受信息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2006年3月开始,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课题研究。我们对全国22个省市的38所微软项目实验校的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调查问卷于2006年6月初发放给微软项目实验校,每所学校发放三种问卷,包括校长问卷1份、信息技术教师问卷3份、学生问卷100份。2006年7月初进行问卷回收工作,总计收到38所学校的问卷361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56份。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再配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实地调研,我们初步得出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一 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关于学校基本情况的结论如下。①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最好的为5:1,最差的为84:1,平均为22:1。虽然同样是农村学校,但不同的地区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②最近三年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上机费、上级拨款和项目配套经费,其中学生上机费是最多的。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不能再向学生收取上机费,但上级部门若不对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就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产生很大的影响。③46.8%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间在三年以内,这些教师是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所主要依靠的主力军。④77%的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学历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的要求,但只有31%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学专业为计算机专业。⑤最近三年中,信息技术教师接受的培训主要是以县(区)级培训和微软培训为主,市级培训主要集中在2004年,之后逐年减少。
二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较差,亟待提升。我们把学生信息素养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学等三个部分。每个方面又按照目标发展程度分为概念原理、基本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层面。[1]每个模块的具体情况如下。
(1) 信息科学模块。问卷中有14道关于信息科学的题目。如表1所示,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部分平均数只有1.91,显示了多数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概念原理方面的知识欠缺。信息科学的基本应用部分的平均数也很低,只有1.53,但在运用信息科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模块平均数为2.49,这说明学生虽然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如何运用,但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运用信息科学的方法。
表1 信息科学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2) 信息技术模块。由于此模块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在问卷中有54道关于信息技术的题目。各部分平均数及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从表2可知,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方面平均数最高为2.59,显示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概念原理部分的平均数看,虽然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并不是很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部分平均数最低仅有1.44。这主要是因为在本模块所设计的问题是要通过“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从不”几个不同程度来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3) 信息社会模块。在问卷中有26道关于信息社会的题目。在信息社会的概念原理方面的平均数为1.93,在对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上平均数为2.17,但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平均数仅为0.84,与其他两个模块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社会知识,但是还不能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是学生自己没有很好的信息社会意识,如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了解、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等;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很好的信息环境可以运用所学的信息社会知识,以致于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表3 信息社会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三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我们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分做了相关性分析。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1)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生机比的相关性。生机比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最直接反映,是学校信息化环境好坏的直接体现。因此,生机比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8所学校中,生机比最好的是5:1,最差的是84:1,虽然生机比最好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得分不是最高,但为了了解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的相关性,我们对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而可知学校生机比与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得分高低相关性不大。
(2)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家里是否有计算机的相关性。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分情况不是很好,平均分仅为52.72分,没有达到及格分数。但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平均得分为61.47分,因此可以推测,家里有计算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是否去网吧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经常去网吧获取信息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63.48分,要高于学生整体的平均得分。这些去网吧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技能部分得分较高,这与他们经常在网吧中接触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关系。虽然在网吧上网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但对信息素养的提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4)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时量的相关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是保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为59.32分,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仅为46.12分.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比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得分要高13分左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相关性。
(5) 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性别的相关性。本次调查的学生总计3441人,其中男生为1628人,女生为1813人。数据显示,男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3.24)与女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2.2)相差不大,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性别的相关性不大。
(6)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情况的相关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数据显示,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得分上比不感兴趣的学生要高20%,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与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信息化环境仍然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化硬件环境和信息化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信息设备的配置。统计数据显示,有55.6%的校长和51.9%的教师认为当前农村初中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要“集中资金改善信息化设施和设备”。虽然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之下,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的情况仍然是较差的。很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都是两名,甚至三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信息化硬件环境仍然制约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化软环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能够有条件感受信息文化。相对于硬件环境而言,信息化软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虽然农村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学校内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在学校之外的地方,学生可以接触到电脑的地方主要还是网吧。多数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接触不到计算机和网络的,这就造成了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应用,很容易遗忘。
2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直接影响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过分强调技术操作,所以信息技术模块的水平较高,而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学两个模块则水平相对较差。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直接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少。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除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其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主要集中在讲练结合的方式,突出工具性,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
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我们迫切地感到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尚可,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尚未从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为教学人员的角色。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尚可,但是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差,不能够开创性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目前现状开展教学。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数据显示,只有30%的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专业毕业,而且每四名信息技术教师中就有一名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有70%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不够,有40%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2)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从时间上看,46.8%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时间都不到三年,这些教师由于从事教学时间短,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缺少教学经验。工作时间在6年以上的教师仅有20.8%。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上来的,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仍然很薄弱。
五 主要建议
根据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以及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策略。
1 开发基于STS理念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开发符合时展潮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可以按照STS理念来架构。STS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架构就是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学三个纬度来思考。[2]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内容。用STS理念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就需要加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的课程内容。信息科学就是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课程内容科学化的概念,即要用信息科学的思路来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增大。而越是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2 坚持信息技术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仍然主要为教师讲练结合方式。这种方式在进行工具性软件教学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不能够适应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要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让信息技术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呢?如何有效发展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来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以一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主题为教学任务的承载,旨在通过基于“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
3 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师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在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既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差别。可以采取开发网络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育。另外,可以搭建区域教研平台,使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可以采取专家引领、课题行动研究的模式。②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应尽职责。
4 提供一定差异下共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经济上表现为经费投入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求多种实施模式才是发展之路。①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多样性。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的规范性,确保各地区都能够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材。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我们可以将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后传递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传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后,绵阳市认真落实教育部、教育厅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 抓机制创新,推动多方参与教育信息化
1.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九部委和省教厅相关文件精神,绵阳市教体局、发改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当前几项重点工作,并从2013年起,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建立维护运行保障机制,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添置、更新、维护教学仪器设备;支付教育城域网线路租用和互联网出口费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等开支。为了区域内教育均衡配置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该项经费以县为主集中安排使用。
为了确保绵阳教育城域网市级中心及其互联网出口安全、稳定、持续的运行,规范和加强全市网络资源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开发,市教育体育局提出:各县市区、各直属学校在生均公用经费15%的经费总额中安排20%的经费集中到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专项用于教育城域网建设。
1.2 建立企业参与机制,实现共建共赢
在教育城域网市中心建设、学校宽带接入方面,我们积极引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实现了学校宽带多运营商接入,提升了城域网线路质量。各运营商也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1.3 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主动与教体局办公室、基础教育科、计划财务科、教师培训科、教科所等业务部门合作,共同开发了内部办公OA、普通高中综合管理、学校财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高中选修课程网络课堂等应用管理平台,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1.4 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提升技术装备系统服务能力
2012年4月,绵阳市编委批准原绵阳市电化教育馆、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处与原绵阳市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中心合并组建为绵阳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绵阳市电化教育馆),升级为副县级单位。现有在职职工4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17人。中心(馆)设8个中层科室,整合后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 抓环境建设,推动“三通”如期完成
2.1 依托教育城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绵阳市早在2002年就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教育城域网,全市学校统一接入、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了市、县、校三级网络统一管理,资源共建共享。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升级改造,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已有657所学校基本以10 M以上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市中心互联网出口达到2.9 G,其中电信1.2 G、网通700 M、移动1 G。全市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2.2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结合灾后重建和国家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绵阳市全力推进班级多媒体教室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校园网395个、建多媒体教室5559间;装备计算机5万多台,生机比达12:1。通过教育城域网的覆盖和光盘资源免费下发,加快了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步伐。
2.3 构建绵阳教育资源云平台,逐步实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012年,初步建成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海量学习资源并支持移动阅读的网上个人学习中心,注册分配学习空间的师生日益增多。
3 抓资源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绵阳市坚持“为用而建,为学而建,为教而建”的策略,采取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开发商精诚合作,共同搭建绵阳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3.1 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制作本地资源
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有计划地制作系列专题讲座,如中高考政策访谈、中高考前的心理辅导、高考志愿填报、中考考前辅导等,在绵阳教育视频网、绵阳教育VOD频道同时播出,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3.2 与市教科所合作,组织市优秀教师共同制作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系列课程
由于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高中学校无法开齐和开足高中选修课程,我们借鉴外地经验,整合市教科所的学术优势和电教馆的技术优势,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制作网络学习课程。目前已完成150余讲,覆盖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等12个学科。目前,第二轮建设计划已开始实施,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成覆盖选修IB和选修II全学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系列课程。
3.3 发动教师共建网络资源
利用绵阳教育资源网平台,建立教师上传教育资源的激励机制。教师上传课件、教案、试题、文章、精品课堂等各类资源,经专家评审入选的,作为市级公开发表的教学成果对待。对县市区、市直属学校制作录像课例及配套教学研究资料给予经费支持,以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3.4 继续办好全市共享的资源网站和应用平台
依托教育城域网,努力实现城域网内学校和单位资源共享。继续办好电子期刊网、教育体育视频网、数字图书馆、学术视频网等专题资源网站,办好学籍管理、教师继续教育、高中课改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教育财务管理、远程教育技术支持、网上学习等应用平台,真正服务好教育教学。
4 抓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4.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绵阳市于2006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共建立13个培训基地。2009年开始与教师中级职称挂钩。截至2012年年底,已完成4万余名教师的初级培训,目前正积极启动中级培训。绵阳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在2009年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评为全国优秀组织管理单位。
4.2 教师职称计算机C级培训和考试
2002年,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就联合下发文件,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等级的“二合一”培训与考试,作为教师评定初级、中级职称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十余年来,全市已获得中小学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C级和信息技术中级合格证书的教师达到1.8万人,获得信息技术高级合格证书的教师达3000余人。
4.3 承担国际合作教师培训项目
近年来,绵阳市先后承担“英特尔 未来教育”基础课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灾区教师培训”、微软“携手助学”等教师培训项目工作,项目实施及组织管理工作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相关投资管理方的肯定。2012年9月中旬,来自6个国家的儿基会国家委员会考察团实地走访我市多所学校,考察项目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2012年12月,“灾区教师培训”项目经验交流会在绵阳市召开,绵阳市电教馆被中央电教馆表彰为组织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还被中央电教馆评为“英特尔 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组织管理先进单位。
4.4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结合工作实际,每年组织多项专业技术培训。先后多次举办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开源系统应用培训、摄影和摄像专业人员培训、评标专家和质检人员培训班。
5 抓应用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1 制作光盘资源,实现资源全覆盖
对远教资源进行本地二次开发,收集整理制作光盘免费发到远程教育项目学校。整理单位馆藏影像资料上千盒,转换成数字格式320 G以上。对远程教育资源中与本地教材版本一致的近10个学科分年级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本地精品课程、课堂实录、名师讲座形成光盘资源。2009年至今,已编辑、刻录近20万张光盘免费发到远程教育项目学校。
5.2 抓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资源应用
全市现有各类示范学校62所,其中省级示范校28所。2012年10月,由馆领导带队组成四个工作小组,分别对近十年建设的62所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教学示范学校进行复查,通过对复查情况的梳理和分析,为相关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5.3 实施和指导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50余项,获省级优秀成果奖50余项。“十二五”期间,绵阳市4项课题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立项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8项。
5.4 开展资源应用的巡回培训和赛课活动
“我们运用云计算技术打破地区和学校的界限,整合全市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了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支撑。”无锡市副市长华博雅说。在无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正是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技术的加入,让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更快、也更加稳健。
云降雨露,恩泽大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变革是在整个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变革,因此,无锡的智慧教育建设不是为了拥有新技术而去探索技术,也不是为了实现变革而去强迫变革。从始至终它都以发展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力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实践领域当中,推动观念与方法的更新,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教育教学乃至整个社会服务。
技术改革创新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提到“云计算”这个新技术,无锡市夹城里小学校长朱荣贵称赞说:“这项技术既节约,又高效,帮我们省了不少事。”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的夹城里小学,是一所办学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朱校长介绍说:“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多,以前学校不得不经常更新设备,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硬件购买和维护的成本。对于我们这种学校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2009年,夹城里小学与无锡市电化教育馆签订协议,成为无锡云计算教育数据中心入驻用户之一,现阶段免费使用云计算教育数据中心的各项服务,原本专业繁琐的工作一下子变得简单有效。
“现在我们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就行了。学校师生使用原有的电脑接入云服务器,就可以享受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为我们省了不少钱。”朱校长开心地说。
除此之外,“云计算”还为学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服务。在这个病毒猖獗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在为能否安全存储数据而头疼。而在学校里,特别是一些办学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鲜有人才、有条件对数据进行日常维护和监管,所以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而在“云计算”的管理之下,学校再也无需担心由于病毒的入侵和硬件的损坏而导致数据丢失或网站瘫痪的问题了。
“这就像是买房子和租房子。”无锡市电化教育馆资源网络中心主任钮新颜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同样是住,买和租的价格差别很大。对于全市的几百所学校来说,加入云计算数据中心后,他们不用再自己搭建机房、不用再派专人看管维护,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
无锡云计算教育数据中心实施全市学校“外网服务器”专业集中托管、教育信息资源集中存储,构筑高容量数据存储空间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安全隐患。目前,该中心拥有的教育城域网接入用户和云计算入驻用户遍布无锡,其中不乏很多像夹城里小学这样的薄弱学校。让所有学校在新的平台上同步提高,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无锡教育信息化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
改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可以说,在“云计算”的支持之下,大量的信息存储和处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除此之外,在无锡,还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当中。
在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的教室前方,可以看到这样一块电子触摸屏:老师可以直接用手指在上面写字、画画、作标记,还可以直接上网,点击播放视频。现在,这种被叫做“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新设备,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得力助手。
据该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陈叶舟介绍,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用电子白板上课。除了新奇有趣外,电子白板还能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易学易用。课后,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回放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教学脉络,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再学习或者复习,也对构建自主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将如此高、精、尖的新技术放到基础教育当中?这会不会有些大材小用?面对众多质疑,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解释说:“这和我们现在的教育生态问题有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国民的竞争压力、生活压力也在逐步增大。而原本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逐渐被“分数”、“升学率”等取代。如何修复这样的教育生态,唤回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运用新技术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
以宜兴市太华小学的“小小竹子节节高”感知生长项目为例。在进行这项研究时,学生首先要运用信息工具搜索与竹子有关的知识,找到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随后,在数字农植园里,学生会运用物联网技术工具,对竹子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独立完成竹子具体高度的测量工作。最后,通过小组协同作业,得出研究结论。而这个项目也最终获得了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2010年秋季创新教师竞赛一等奖。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认为,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科书和老师的教案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而新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找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而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关注弱势群体 普惠所有受教人群
如果说,像电子白板、感知生长这样的新技术项目是为无锡普通中小学生开启的探索之旅,那么无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内涵就是要关注更广范围的人群。
在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里,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十几个二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大声地朗诵课文。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是一群原本在听说能力上有障碍的孩子,你会相信吗?
“其实有的孩子不会说话,并不是大家想当然认为的‘哑’。”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倪波主任介绍说,“其实是因为他们听不见,无法模仿,所以才不会说话。我们把这种孩子叫听障儿童。”为了让这些听障儿童能发声说话,无锡特殊教育学校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了无线调频助听系统,成为无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一大成效。
据倪主任介绍,这套无线调频助听系统由发射机、接收机和助听器三部分组成。教师配戴发射机教学,教师的语音会放大并通过接收机和助听器直接传送到听障儿童的耳朵,无论学生坐在教室的哪一个位置,都相当于和老师面对面说话。同时,这个系统还可以跟电视、电脑、英语学习机等设备相连,音频信号可以被直接传输到助听器中,让听障儿童和普通学生一样“听”到这个大千世界。“当听到儿子唱儿歌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一位听障儿童的母亲激动地说。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仅关注基础教育领域,像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对于信息化工具的渴望度其实会更高。”无锡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徐伟东说,“我们常说,教育要均衡发展。那么在关注正常学生的同时,更不能忘了这些特殊的孩子。所以,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会把受众范围放得更广,务必让教育做到公平。”
服务社会 搭建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不仅仅只有孩子,校长、教师、退休工人、企业家、现代农民等全是无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
自2009年起,为了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无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实施建设。这个平台由公共服务教育、三网融合运行、云计算教育数据中心、教育信息共享、教育公共服务保障等五大工程组成,力求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终身教育服务贡献给广大市民。
这个大平台的效果好不好?用过的人最有发言权。家住无锡市滨湖区水秀社区的张老伯说:“每周二我都要到活动室去会会‘老朋友’,风雨无阻。”张老伯口中的“老朋友”不仅仅是指跟他一起聊天的那些老伙伴,还有一个叫做“社区教育高清播放系统”的数码机顶盒。这个高清播放系统是由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市电化教育馆共同研发的一种专门为社区提供教育学习的终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无锡市民在社区活动中心内就可以免费观看到“亲子学堂”、“教子成才”、“手机党校”、“职业进修”、“空中老年大学”、“社区影院”等各种精品节目。谈起现在的退休生活,张老伯颇有感触地说:“以前退休在家找不到事情可以做。现在好了,有了高清播放器,我每次去活动室和老伙伴们一起边看节目边聊天,还可以跟着节目一起学学字画、做做养生操,寓教于乐,这个退休生活过得才叫有意义。”
目前,这种社区教育高清播放系统已经免费发放到无锡全市的众多社区。无锡市电化教育馆还会定时派专人上门对视频内容进行更新,为市民终身学习搭建有效载体。
而社区教育高清播放系统其实还只是无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一个组成项目。除此之外,无锡还打造了以网络为载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该平台目前拥有公共管理应用服务57项,注册用户67万人,累计访问量1600余万次,成为信息化时代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无锡市电化教育馆还积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合作,以“三网融合”为特点,重点开发了基于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终端学习的大平台。原来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的课程,现在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原来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工作,现在在手机上同样可以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已然成为现实。
为民惠民 构建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服务于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它也被应用到教育为公众提供的服务上。
曾有媒体记者对部分政府部门网站的服务效能进行了一次暗访。当记者下午6时即下班时间,登录“无锡教育网”,点击“在线咨询”栏目,提出了“非师范生能否报考教师资格证、条件为何”的问题后,当晚10点04分,也就是4个小时之后,教育网就给予了答复。
记者随后联系了无锡市教育局宣传处,他们介绍,教育局由专人负责网上咨询、建议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严格在规定时限内回复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与此同时,无锡市教育局还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对网络上的咨询、投诉等问题,都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无锡市教育局宣传处的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更多贴近群众需求的权威信息。”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无锡正面向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加快构建和完善“全方位、一站式、快捷便民、高效优质”的教育惠民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
而当“大数据”成为最热词汇后,云计算悄然间化云为雨,落地生根。
作为云计算技术的倡导者、云计算应用的参与者,
IBM与合作伙伴以及云计算早期的采用者一起,
见证了云计算走过概念普及期,进入实践应用的云路历程。
从2007年Google和IBM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命名为云计算开始,云计算迅速成为最火的IT词汇,继而走入财经视野。此后,云计算遭遇质疑和否定,但时至今日,云计算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Gartner用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描述每一项创新技术所经历的过热期待、幻觉破灭和最终回归现实的过程。2011年4月,Gartner了云计算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指出云计算在被大肆宣传,并在2009年达到了“过高期望的顶峰”,而目前它正在通过“幻想破灭的低谷”,5年后云计算将复苏成为主流应用。
今天,业内人士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云计算在我国正从概念炒作逐步向云应用落地转变。毋庸置疑,在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和应用被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厂商的铺路,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政府和公共机构推动。云计算也不例外。作为云计算最早的发起者之一,也是一直以来的身体力行者,IBM及其合作伙伴与用户正在见证云计算在中国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
从蓝云到智慧云
IBM是云技术最早的发现者和应用者。上世纪70年代,虚拟化技术就在IBM的大型机上开始应用。
2007年,Google和IBM联合与6所大学签署协议,提供在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上开发软件的课程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获得开发网络级应用软件的经验。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传授MapReduce算法和Hadoop文件系统。相对来说,亚马逊EC2产品的比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要早,虽然是云计算市场的重量级产品之一,但在2006和2007年由于亚马逊公司本身的影响力有限,亚马逊EC2产品对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如IBM、Google并行计算项目明显。
2007年,随着IBM、Google分别将自己的一些项目定名为云计算,云计算这一概念开始迅速普及。同年,IBM了“蓝云”计划,成为传统IT厂商中最早云计算战略的一个。2011年,IBM将其蓝云计划演化为智慧云(SmartCloud)。
出手早且投入庞大资源支撑其发展——IBM将云计算作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在中国,为了更好地推进云计算的发展和落地,2011年初,IBM又将软件、硬件、服务部门各自应战云计算的局面打破,成立云计算事业部。
众多在中国落地的云计算项目,让IBM在谈云时颇具底气。在2012年,IBM云计算高峰论坛上,IBM云计算事业部总经理王胜航就对记者说:“以往你们都问我,云到底有没有应用,所以今天我请来了很多客户,让他们讲自己的云计算旅程。”正如王胜航所说,经过几年的发展,IBM已经为很多客户实施了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包括中化集团、交通银行、新奥集团、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字:50%的 全球财富10强和财富50强的企业在采用 IBM 私有云,80%的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在应用 IBM 云功能。2011年IBM的SaaS用户已达1900万,自此IBM 成为业内最大的SaaS提供商之一;全球有超过1800万IBM LotusLive 用户在云环境下开展企业防火墙之内和之间的协作;IBM目前已帮助几千家企业客户完成云计算转型,并监控与管理着4000多个客户的安全基础架构,日处理的安全事件达 130亿以上。
在公有云领域,目前,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每年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商业交易,每天有450万笔交易通过IBM的公有云平台进行。
在云计算的研发方面,目前IBM在全球拥有200多名研究人员在从事云计算安全和隐私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并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1个IBM云计算开发实验室,拥有覆盖业务咨询、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端到端云服务能力。
在中国,IBM云计算的客户遍及中国,从华东、华南、华北等中国经济发达的重点省市及沿海地区到西南(贵州)、华中(山西)等内陆省份,都有IBM云计算的市场。从行业看,成功案例涉及电信、金融、医疗、能源、政府、公共事务、交通等各个行业。
而IBM云路历程的下一站则是公有云。
公有云爆发前夜
王胜航在2011年与记者的数次交流中都提到在与国内的拥有公有云资质的合作伙伴接洽,共同推进公有云的发展。在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GTS)今年年初的开年策略会上,IBM就更加明确地提出今年云计算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公有云。“谈到牌照的问题,我们非常有诚意和中国有牌照的运营商或其他企业合作。”王胜航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包括IBM在内,微软等多家IT巨头希望进军中国公有云。
对于具体如何参与公有云的建设,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石峰表示,有两种主要的合作形式。“一种是我们帮助合作伙伴建设公有云,另一种是通过本地有经营许可证的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的公有云服务。”
目前IBM在全球有6个云数据中心,这6个云数据中心形成8个虚拟资源池。约有100万企业级客户的应用运行在IBM的云平台上。
谈及公有云市场上的竞争,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服务产品线总经理葛博安表示:“现在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有一些公有云的元素,比如有的能够提供软件,有的提供硬件,IBM提供的是已经成形的公有云平台,我们需要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把它带入中国。”
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毛新生认为,中国市场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但云计算所涉及的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却一直使中国的广大客户无法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目前国内提供的很多公有云服务通常不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只要注册申请付费账号,都可以享受公有云的存储、网络或者软件服务。由于没有区分企业级和消费者级用户,一些公有云没有对响应水平和服务级别进行规定和划分,可能出现企业级需求在支付更多费用的情况下无法找到专门的响应服务,特殊或紧急状况无法处理。而且,公有云的资源申请和分配管理一直是困扰使用者的大问题,有些公有云要求客户必须提前一周甚至数周申请,申请资源必须达到一定量级,在租用期间无论使用与否都要付费,并且如需延期租用要重新申请。这种运行模式为用户尤其是企业级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所有的大型的IT供应商中,IBM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的可操作的公有云的,在其他的IT服务方面,IBM也处于领先地位。”王胜航介绍说,IBM的公有云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客户业务使用的高连续性,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保证企业用户99.9%的业务连续性,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王胜航指出,公有云才是带动云计算实际落地的关键。过去几年,王胜航一直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云计算不只是技术,更是商业模式。此次IBM云计算高峰论坛的主题也定名为“重塑IT,激发商业变革”。一直以来对云计算带来的商业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IBM云计算战略的独特之处。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中指出技术革新对商业变革的意义。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200多年发展史上,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依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每一种主导技术都引发一轮社会经济长期而显著的增长周期。
云计算作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在显著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从公有云的技术属性看,其自助式、弹性、按需使用、在线交付等特征,天然地能够支持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而带动企业业务模式、行业模式甚至区域经济模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行业及区域开展了云计算项目。
可以说,探索云模式比云技术本身对用户来说更有意义。然而在过去几年,缺乏对公有云的清晰认知已成为很多公有云项目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因此,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专家,进入了云计算的商业咨询。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首席架构师王静玺表示,GBS已经帮助一些地区和城市、行业做了云计算规划。例如帮助江苏、山西、内蒙寻找什么业务适合在云平台发展。对一个行业来说,优先选用哪些业务,用怎样的合作模式,谁在云联盟中充当主导,谁发挥辅助作用,采用何种合作模式,GBS都可为客户提供咨询。
先期采用者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并通过由此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云模式对企业的影响,真正释放出云计算所带来的变革力量。
在私有云方面,交通银行是成功的先期采用者。2009年交通银行提出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在该发展战略下,交通银行在IT 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IT建设需要从传统的业务支撑角色向产品创新和业务驱动的角色转变,IT运维管理也需要突破原有IT模式的束缚,全面提升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快速交付能力。因此,交通银行与IBM共同合作,通过对交行当前的IT运维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分析,制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规划,并拟定出打造数据中心“系统运维云”的实施计划。
交行的“系统运维云”将云计算的应用从基础设施云(PaaS)上升到运维服务云(BPaaS)的层面,是一次创新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运维云”主要包含云服务平台门户、运维服务自动化、配置与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运维支持管理四大部分,并以服务目录为中心,实现服务标准化、自动化和虚拟化。该平台是一款端到端的面向服务的系统运维流程平台,可以覆盖系统安装、健康检查、系统巡检、信息收集、日常监控、容量管理、安全审计等全方位的日常运维服务。同时,该平台还将通过统一的IT运维管理,集成各类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集中统一的自动化管理。
在公有云方面,IBM正在帮助新奥集团利用“泛能云”实现自身业务转型。“泛能云”是新奥集团寻求自身突破,开拓新增长点的一项重要战略。“泛能云”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在多种能源的网管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特定功能的芯片,捕捉人们消耗的燃气、热量、电量等信息,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实时处理和智能分析产生高级应用,及时指出浪费,并提出优化建议,帮助用户合理规划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目前,新奥集团和IBM正在共同规划“泛能云”的试点项目,在一些城市建立能源物联网,在源管网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和智能芯片,从而随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泛能云”平台,形成用户与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动。“泛能云”是能源网、物联网、互联网的有机融合,通过三类技术有效调度资源,提升能源系统能效,这种智能能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帮助新奥集团完成从能源提供商向能源服务商的重要转型。
云标准先行
在现阶段,除了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进一步积极推动云技术、实现云应用外,云计算标准在继承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也成为非常重要并刻不容缓的探讨命题。
“从各类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标准化是一个产业能够走向大规模应用和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云计算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标准化的过程。IBM一直在倡导开放云标准的推出,并通过与众多机构与组织共同成立云计算标准客户理事会的方式,将更多市场的声音反馈给标准研发机构。IBM 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到CSCC(云标准客户委员会)中来,以期共同解决在云计算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共同为中国开放云标准的推出献计献策。”IBM中国开发中心资深技术专家田忠博士表示。
对于如何推动云计算标准,IBM认为满足客户需求、引领创新、适应实际需求、支持互操作是四大原则。
2011年,IBM与超过 45 家主流云计算组织机构携手成立新的云标准客户委员会(Cloud Standard Customer Consul),委员会由 OMG管理,旨在确定核心的客户需求,为云标准的制定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保云计算的用户能够获得与传统的IT环境相同的选择自由度、灵活性及开放性。云标准客户理事会对所有的云计算参与者开放。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目前已有超过330家来自全球的企业、组织与团体加入了该组织。这中间既包括Lockheed Martin、花旗集团等跨国企业,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在内的教育机构,也有SWIFT和OAGi等著名标准化团体,中国一些本土云计算领先企业也加入了该机构。
“云计算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IT及业务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企业与组织不仅要依靠自身力量,更要靠外部合作伙伴共享优势资源,携手推动云计算落地。在这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企业级云计算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IBM将继续秉承成就客户的理念,积极分享自身丰富的云实践经验、强大的云服务能力、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以及深刻的云洞察,努力为中国云计算模式与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王胜航说。
云计算实践者访谈
无论是哪一种新兴技术,除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先期采用者都为技术的落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深入合作,IBM已经帮助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国企业成功打造了自身的云平台与云模式。
秦皇岛园区云构建三维互联网生态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把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打造成中国三维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品牌以及秦皇岛云计算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并借此平台大力扶持区域性企业的发展,让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入云应用,扩大用户群体。此外,我们还将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
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IBM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三维互联网(3D Internet)孵化平台已经上线,目前拥有8家用户,主要应用包括虚拟房地产、企业生产过程展示和企业产品展示平台等。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贾大苗介绍说:“在规划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初期,我们曾设想在此平台上加载虚拟旅游、网上拍卖会、游戏等应用。考虑到策划和实施的难易程度,我们最终决定先推出房地产、企业生产过程展示和企业产品展示平台等项目。”
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将云计算与三维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三维互联网就是一个用三维仿真技术建造的在线虚拟环境。如今,三维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广泛应用于娱乐、教育、产品展示、旅游、房地产、酒店等领域。秦皇岛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中用到的三维互联技术就是IBM历时4年研发出的一项最新技术成果,包含15项专利。该平台可以通过云技术有效支持3D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测试和运营,并可显著降低企业在软硬件方面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贾大苗表示:“秦皇岛数据产业研究院将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作为主推项目的同时,还将加强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区域扶持,同时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的目标是把三维互联网孵化平台打造成中国三维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品牌以及秦皇岛云计算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并借此平台大力扶持区域性企业的发展,让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入云应用,扩大用户群体。此外,我们还将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吸引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董少华介绍说,2008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发展数据产业作为实现园区业务转型的契机。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打造了几个特色的平台,包括以北方云数据中心、量子数据中心为核心的云计算平台、与IBM Rational部门合作的软件平发和交付平台,还有一些小型的培训平台等。
2008年,秦皇岛燕大正洋电子有限公司建立的北方云数据中心落户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的数据中心只是一个按照T4标准建立的传统的IDC。2009年,北方云数据中心得以扩建,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带宽达到30GB,客户超过6000家。2010年,北方云数据中心已经可以为用户提供IaaS服务。为了加速实现云落地,北方云数据中心主动寻找有特色的云应用项目,比如目前就为康泰医学的健康云提供基础架构服务。除此之外,北方云数据中心还为当地的政府云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云服务。2012年,北方云数据中心与中科院网络中心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对数据中心进行优化的同时,还开始提供以超算为主的云服务,并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提供开发服务。北方云数据中心现有机柜500个,物理机5000台,可以支持5万个互联网应用。
北方云数据中心正准备将数据中心扩建至5万平方米,其中机房面积将达到4.2万平方米。
中石化测试云实现跨平台管理
我们的生产环境中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机。为了保证生产系统与测试环境的一致性,我们在构建测试云时也选用了IBM小型机。云计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与管理,因此我们又在测试云中尝试着增加了一些x86服务器。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云平台中,小型机的效率提高了30%,而x86服务器的效率提高了100%。
——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
中石化的测试云平台已经正式上线运行。这是基于IBM小型机构建的又一个云平台的成功案例。“我们的生产环境中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机。为了保证生产系统与测试环境的一致性,我们在构建测试云时也选用了IBM小型机。”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介绍说,“云计算的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应用与管理,因此我们又在测试云中尝试着增加了一些x86服务器。测试结果显示,在测试云平台中,小型机的效率提高了30%,而x86服务器的效率提高了100%。”构建了云平台后,中石化不仅提高了服务器的使用效率,而且加快了新系统上线的速度,上线时间由原来的几周缩减到现在的一两天。接下来,中石化有意进一步扩展云平台的规模,目前正在测试中的40台小型机也即将被添加到云平台中。
虚拟化、云计算究竟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实惠呢?“在云计算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非常重视实际的效果。”李剑峰表示,“以存储虚拟化为例,它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就是构建一个虚拟的存储资源池,但实际实施起来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么容易。时至今日,我们还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项目采购不同厂商的存储产品。因为技术人员反映,如果将一些高端的存储产品融入虚拟的存储资源池,高端存储产品的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将硬件资源虚拟化,从而提升服务器、存储的性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虚拟化技术本身就能达到的效果。那么用户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从虚拟化过渡到云计算呢?“从所能达到的效果看,云计算确实高于虚拟化,比如云计算可以实现服务的量化和定制化,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动态调配和弹性部署,以及信息的随时访问等。”李剑峰进一步解释说,“以前,虚拟化只是实现了硬件的虚拟化,这是局部的虚拟化。现在,云计算实现的是系统整体的虚拟化和按需服务,它包括流程和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基于云的可视化管理,这可以让系统的管理和运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从应用的角度看,虚拟化必须有IT人员参与,而云计算是直接面向客户的,它将硬件和软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客户。”
采用云计算会不会给企业的业务带来风险呢?中石化其实一直都在算一笔账,就是云计算与传统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不同。“虚拟化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因此云计算的实施不会有太多技术上的风险。”李剑峰表示,“采用云计算,必然引发对业务的改造,这才是云计算可能带来的最大风险,比如将生产系统放到云中会不会有风险。另外,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如果云的规模不大,就体现不出规模效应。因此有人会质疑,云计算节省成本的效果不明显。”其实,计算投资回报不能仅看表面上投入了多少费用,节省了多少费用,云计算在提升业务上线的速度、简化管理等方面的贡献同样可以看作是投资回报。
李剑峰认为,把企业的所有业务都转移到云平台上,实现统一的管理,这是云计算的理想目标。从实际情况看,中石化下面有多个分公司,各自的业务差别很大,有些针对高性能计算的系统是不能虚拟化的。因此,对所有应用和系统实现统一管理在实践上有一定难度,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未来实现资源的池化,也不能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构建IBM硬件资源池或惠普硬件资源池,而是应该按不同的应用建立虚拟资源池。
乐从打造“智慧家具云平台”
2011年12月,IBM、台湾IT服务企业软通动力和广东物联天下在乐从签下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依托IBM的云计算技术、软通的服务以及物联天下的资金与人脉,计划在乐从建设“智慧家具云平台”、“物联网智慧城市公共云平台”。现阶段项目重点在于家具智能导购、溯源平台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使消费者通过芯片获得这一家具的生产厂家、销售门店、各个流通环节等一系列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家具产品与服务质量。
统计云破解国家统计局数据集中困局
2011年,IBM与国家统计局宣布共同打造“统计云”。IBM帮助国家统计局利用最先进的虚拟化、云计算、资源池等信息技术,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建立国家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统一的数据中心。其系统架构里用到的10台IBM最新的小型机(包括6台IBM Powre595服务器和4台IBM Power780服务器)构成的集群,整个架构里利用了IBM等多家公司的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使得整个系统里没有单一故障点,从而解决安全问题。
IBM打造自身的“环宇云”
2012年2月8日,IBM宣布IBM中国开发中心在保障日常运营的同时,搭建了以“环宇云”为核心的创新云计算平台用于开发测试,并以此扩展,建成以IBM Tivoli SmartCloud Provisioning解决方案为基础的“HSLT云”(High-scale Low-touch Cloud),用以实现资源快速、自动化的部署。开发人员不再浪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搭建环境,而是专注于开发和测试本身。同时,IBM还搭建了一个“桌面云”,供IBM合作伙伴的工程师借助客户端,共同参与产品开发。
七匹狼打造商务云平台
2010年8月27日,IBM宣布将依托江苏太湖云计算中心强大的云计算平台,帮助中国著名服装品牌厦门七匹狼服装营销有限公司开展业界首创的“商务云平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帮助七匹狼集中管理消费者与分销商之间的电子商务活动,并为其销售与市场策略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更具智慧的客户端平台,从而在快速巩固现有的线上分销渠道的同时,为未来整合实体零售店做好准备。
物流云添力智慧宁波
2011年05月11日,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宣布落户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 项目运营的核心基地,IBM和宁波将以此为平台在管理服务、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同时引入IBM“物流云”等基于全球顶级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全面推动宁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发展,与宁波合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