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时间:2023-06-05 09:55:0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人格;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61.5R 179R 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6-0553-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且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休学、退学的 主要原因[1]。为了解兰州大学新生入校时的心理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心 理健康干预措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对兰州大学2005级部分新生进行了 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大学2005级公共卫生系和生物系新 生272人,实际参加调查者242人,剔除4份无效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38份。其中男生142人 ,女生96人;明确注明了生源的学生139人,其中农村为69人,城镇为70人。

1.2方法 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文版本[2]进行测试。

UPI的筛选标准主要是通过总分、关键项目和附加题3 项确定,根据筛选标准,筛选出第一类 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明确表示有心理咨询需求者,需要尽快约请来咨询的学生,其标 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25分;(2)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 题中同时至少有2题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 重, 应引起注意的学生,其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在20~25分者;(2)第8 ,16,26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1题做选择者。第三类是不属于前2类的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暂时不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者。

在2005年新生入学后正式上课的第8周, 以专业为单位, 进行集体测试。邀请部分辅导员教 师作为主试参加施测工作,在调查前给担任主试的老师统一印制指导语,当场发卷,当场 收卷,并进行不计名施测,全部测试工作在2周内完成。心理问卷检查诊断工作在测试后2周 内完成。

采用Excel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问卷评分情况 238份有效问卷中,最高分为48分,最低分为0分,中位 数为13分,均 分为13.38分,标准差为8.45分。

2.2UPI分类筛选率及部分项目的频数分布 见表1。

2.3不同性别大学新生UPI分类构成比较 不同性别学生UPI 3个类别构成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不同生源大学新生UPI分类构成比较 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比较UPI 3个 类别差异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4,P=0.326)。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UPI 的得分总分分布状态呈偏态分布,在5~9分数段出现一个峰值 ,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4],表明从总体上来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 好。但结果还显示总分在20分以上的新生尚有相当的比例,部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间 偏低的状态。

从UPI分类筛选率及各项目的分布结果可知,在此次测试中第一类学生共73名,占3 0.67%,高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果[5-7],可能与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对心理健康 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等因素有关,值得关注。 其中总分≥25分的有24人,占10.08%,“想轻生”做肯定选择有15人,占6.31%。这部分 学生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者,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有关研究[8]结果一致。但也有研 究表明男生在躯体症状和神经衰弱方面比较突出,女生在自卑和依赖性过强等方面较突出, 男生的心理状况比女生好[9]。此次研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田澜等[10]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也有研究认为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城市生源大学生[11]。可能与此次的研究中 部分学生未注明生源,以及样本人群不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等有关。

4参考文献

[1]李淑然,纪秀琴,屠惠明.1978-1987年北京市16所大学本科生因精神病休学、退学 情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5.

[2]樊富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93年年 会论文汇编,北京:1993,16.

[3]唐芳贵.高校新生身心健康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 (4):141-145.

[4]刘民,陈建文,王晓跃.医学院新生心理卫生状况纵向比较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 000,8(5):499-502.

[5]李坚松,刘民,陈建文.528名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2):118-120.

[6]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

[7]赵靖平,沈其杰,郑延平.低年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87,2(2):76.

[8]云彬,李玉虎.大学新生人格健康状况实证调查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3,21(3 ):57-59.

[9]齐敏,胡扬.甘肃农村大学UPI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3):312 -315.

[10] 田澜,丁桂兰,贾莹莹.1 500名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问卷调查.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6,14(1):91-94.

[11] 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21(4):333-334.

第2篇

本文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调查工具,对长春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对比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一个特殊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认识还不够深刻,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他们从父母包办代替的生活走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果当个体遇到内心困惑时,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家人或者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难免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特点,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将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大学3,681名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施测3,681人,有效测试3,644人,有效率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汉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专业学生1,318人,文科专业学生465人,艺术专业学生339人,综合专业学生1,522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等方面)十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严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调查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担任主试,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

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在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敌对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以下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理工专业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四个因子得分中高于文科专业学生,其中敌对因子分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因子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学生。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男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症状较女生表现明显,恐怖症状低于女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而已有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较多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但还有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这个结果可能与样本选择和被试测试的认真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结果表现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长久以来男性的社会角色特点就是坚强、勇敢、有责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对困难时,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闭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这与我国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趋于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无显著差异。另外,被调查的大学生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文化熏陶,所以样本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如果对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被试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不同专业新生scl-90因子分差异比较与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专业学生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其中敌对症状差异显著,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专业学生明显。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已有研究多认为文科专业学生的心理症状较多,且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理科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状较文科生多且明显,可能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相比,较不善于表达,性格多偏于内向,当遇到心理困惑时,一般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较易形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另外,本研究中艺术专业学生敌对症状较文科生明显,可能是因为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通过学习艺术考上大学,此类学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时的叛逆青年,所以导致艺术生整体测试结果的敌对症状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爱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冯文静,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

[3]胡发军,张庆林.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张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

[5]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6]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13-02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2.外部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等,均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恋爱失败。大学生恋爱失败会使当事人深深地受到自尊和情感的伤害。此时,有人可能会对生活、对人生感到绝望,也可能将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和自尊心的损毁。失恋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悲观、空虚、悔恨、厌世以及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有的表现为颓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就业双向选择、就业难度加大,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为社会服务心理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冲突,等等。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4)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挫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客观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极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晓玲,鲁丽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光炎,王佳,李继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段鑫星,付豪,宋冰等.2000~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我国对于高铁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那在这一高铁效应之下,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又会有何变化呢?本文主要通过高铁效应,具体分析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体现出高铁对于我国西部大学生的重要性。为了保障论文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本文笔者主要通过高铁效应的内涵,目前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状况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高铁效应对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状况改善对策,从而阐释了高铁对于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铁效应;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由于我国东西部城市发展程度及其不平衡,因此,我国西部大学生教育相对于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的大学生教育水平。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更是面临着重重困难与坎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措施,就是国家大力发展交通,从而让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交流更为密切,促使更多的东部优质人才到西部地区去,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让更多的西部高校重视到高铁这一资源,并将其有效地利用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方面,提升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栋梁之才。

二、浅析我国高铁效应的内涵

自1992年起,我国政府便开始将大量的精力与资金投入于对交通的改善与建设之中,并积极对高速铁路进行创建。至今,已经二十五年的高铁建设,足以让我国建设高铁的技术占据着世界领先位置,将我国高铁建设领域发展为世界最大里程国家,将我国高铁运行速度扩展为世界最快的国家。可以说,目前中国已掌握了一种较为完备的高铁技术水平。当然,一般说来,高铁也具备一些优势,从而推动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建设。例如:高铁起到一个很好的链接作用,将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连接起来。这一方式缩短了我国优质的教师资源到西部地区所需的时间,从而让更多的教师投身于西部教育建设中,改善现如今西部教师资源稀缺现象。并且,高铁的建设提升了西部发展程度,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西部群众的生活态度,让更多的群众重视除基本生存以外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这一点有利于提升校方对我国西部大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目前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状况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西部地区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投入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中。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提升,但是相比于东部沿海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我国西部高校教育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个高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或发展,而不是对心理健康关注中,甚至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例如:有些校方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而开展的。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导致西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偏重于形式而缺乏最基础的处理措施。第二,目前我国西部学校所配备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较少。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活水平较为低下,从而导致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不愿意来到西方支教。而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规模正在不断扩张,大学生数量急剧膨胀,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中种种压力。因此,西部高校面临着心理专业教师配备少,学生需求大等难题。此外,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需要专业性强度大的工作,但是,在我国西部的心理咨询教师往往很少拥有很专业的知识或是理念,甚至有些学校是随意找教师进行替代。这种情况导致更多的西部大学生无法获得一个专业的心理建议,内心的愁苦无法排解。三、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状况改善对策第一,利用高铁资源,校方吸引更多专业骨干教师投身于西部支教。高铁的建设,有利于缩短东西部所需行程时间。校方可以利用高铁这一资源,提出可以让教师定期回家探亲的确保,从而鼓励更多的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来到西部地区进行教学,让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可以接收到更专业的心理咨询,让校方建立起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二,利用高铁资源,校方可以将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较为稀缺,所掌握的心理专业知识较少。但在高铁效应之下,校方可以讲更多的教师送往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接受专业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保障当地莘莘学子的心理咨询专业性与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铁效应对于我国西部大学生心理建设来讲,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我国西部高校可以利用高铁这一资源,不断鼓励与吸引更多的优质青年教师骨干来进行教学与支教;也可以将目前已有的教师资源进行培训与提升,从而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到一个专业的心理教育。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线内,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转变过程,成功地完成第一次心理蜕变,顺利地从学校迈向社会。笔者希望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西部大学生可以得到与东部发达城市相似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邵剑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初探[J].网络财富,2010(18).

[2]孙芝凤.主体性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

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

1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整体情况

由于残疾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对健康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医院专业课程学习来提高自身及他人的健康水平。虽然部分医学专业由于临床操作的需要,会在招生时对残疾学生进行限制,但医学专业仍然是残疾学生报考的主要专业之一。很多残疾大学生因生理缺陷和家庭贫困,出现了敏感、自卑、缺乏自信心等问题,严重者甚至成为生理、心理“双困生”。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主要残疾形式包括肢体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弯曲、身体瘫痪、腿脚不便及视力衰弱等。虽然绝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的保障下完成学业,在同伴的帮扶下保证生活自理,但相比其他学生,残疾大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分析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易发心理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完善人格,也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环节。

2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2.1渴望被接纳与自我封闭的矛盾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而且成为占优势的需要。”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支持,以此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应对挫折。但是受限于身体状况和人际交往中的失败经历,在敏感多疑以及自卑心态的影响下,残疾大学生在遇到伤害或者预感可能遭受伤害时,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学校和班级的活动,惧怕竞争,内心常有遭受歧视与不公正对待之感,这种心态会影响到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

2.2极度消极的抑郁心理

生理自我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个体自信心的建立与发展。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因此,生理缺陷一方面能够推动个体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向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导致个体遇事容易过度放大自身不足,过低评价自我形象、能力以及品质,忽略自身优势[4]。自卑犹如双刃剑,残疾大学生因周围人的无意举动、言行受到伤害时,因为自尊心很强,内心容易感受到偏见和歧视,长此以往会诱发抑郁心理,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以消极态度应对外界,整日无精打采,难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

2.3过分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残疾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就业压力等时,容易寄希望于取得更优秀的成绩来获得认可,以弥补生理缺陷。他们坚信唯有不懈努力才可以改变人生,将周遭的嘲笑甚至歧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但长此以往容易将个人置于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因自我要求过高而积压大量负性情绪不能及时疏解,演化为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尤其是进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落差感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采用“外归因”的心理认知模式来评价现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他人,这也会加剧其寻求认可的偏激心理。

2.4“就业难”背景下的焦虑心理

当前环境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把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尽快摸清底数、重点研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就业服务,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创造条件。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部分医疗操作需要较好的身体条件,有些用人单位存有顾虑,实际招录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公平现象。就业困难容易引起残疾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后悔心理,而急于就业则会产生焦虑心理。不良心态与自卑心理相互作用,更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2.5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

残疾大学生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向往美好生活,渴望体验爱情,收获幸福。生理缺陷造成了残疾大学生特有的一种自卑形式———“性自卑”,即在恋爱中或追求爱情中存有渴求与回避的矛盾心理。这种渴望爱却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会带来内心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自卑心理。虽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消除人际交往、寻求认可中的自卑心态,但是很难消除爱情中的自卑心态,如果被拒绝或者失恋,造成的冲击往往更为强烈,严重者会一蹶不振,诱发心理障碍甚至极端恶性行为。

3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干预方式

3.1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引导

自我封闭、退缩是残疾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内心情绪的波动、情感的变化以及消极的体验,他们常常选择逃避、否认和压抑的应对方式,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采取团体训练,鼓励参与集体活动、融入团队等方式,帮助残疾大学生融入集体。对于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要积极引导,做好心理咨询的评估、指导工作,必要时可以寻求教学督导的帮助。

3.2建立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

目前,我国高校在新生入学之时都会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医学院校可以此为契机,结合测评结果,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系统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咨询;对于存有心理障碍或者疑似精神障碍的学生,要密切关注并做好及时转介与定期干预工作。要重视对心理档案的保密和完善,对于高危人群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3.3成立残疾人学联组织,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残疾人学联组织的成立,可以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相互支持的平台,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组织成员年龄相近、境遇相似,通过平等无约束的对话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残疾大学生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挫折应对、情感问题等时,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可能不会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专任教师也很难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而同辈人之间的倾听、共情、相互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其及时宣泄负性情绪。此外,残疾人学联组织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可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残疾大学生这个群体只是生理不同于其他大学生,但并非“特殊群体”,应该被平等对待。

第6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思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新人学的大学生,共1001名,其中男生511人,占51.05%,女生490人,占48.95%。

(二)方法

1.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由清华大学樊富现教授主持修订,共包括64个项目,其中4项为测伪题,56项为反映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4项为附加题。UPI采用“是否”式选择,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把56个题目的得分求总和。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第一类(有明显心理问题)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5分及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有轻度心理问题)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0-24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心理健康)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归为第三类。其中第一类为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尽快约请进行咨询。

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为自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包含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可得到总分及9个因子分:躯体化(包括12项,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包括10项,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人际关系敏感(包括9项。反映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抑郁(包括13项,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焦虑(包括10项,反映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敌对(包括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受检者的敌对表现)、恐怖(包括7项,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偏执(包括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病性(包括10项,是一些有关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的内容)。

3.实施步骤

第一,心理测试。在新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进行。以班为单位,采用团体测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理测试,交回答卷。

第二,资料处理。将经过整理后的有效试卷手工输入电脑采集数据,并通过心理测试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三,邀请访谈。根据确定的心理筛查标准,将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由心理咨询中心主动邀请这些学生进行面谈,并对其进行心理诊断和评估。

第四,主动干预。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面谈情况,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定每周咨询一次,直至问题减轻或解除。特殊情况告知所在学院,以便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第五,总结评估。在普查工作结束后,撰写普查报告,向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汇报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以及新生心理测查工作的经验教训,为领导决策和改进新生心理工作提供依据。

三、大学新生UPI测查结果

共收到UPI有效问卷989份(占98.8%)。根据UPI的筛选规则,在大学新生中,第一类筛选出145人,占有效问卷的14.7%;第二类筛选出434人,占有效问卷的43.8%。在过去的一年中曾有过轻生念头的有32人,占有效问卷的3.3%。UPI总分分布情况见表1。

四、大学新生SCL-90测查结果

共收到SCL-90有效问卷943份(占94.2%),至少有一项因子分≥2者411人,占43.58%;至少有一项因子分≥3者81人,占8.59%。见表2。

五、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新环境适应中的身心问题。主要表现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中的身心症状,以及情绪不稳定、焦虑、依赖性强等心理问题。在UPI测试中,9.60%的新生感到“食欲不振”,9.20%的新生感到“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痛”,23.86%的新生感觉“容易拉肚子或便秘”,23,15%的新生感觉“莫名其妙的不安”。SCL-90测试中有躯体化症状的新生占1.80%。

2.人际关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交往需求与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闭锁心理相冲突,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羞涩等心理问题。在UPI测试中,11.93%的新生感到“为脸红而苦恼”,6.37%的新生“不想见人”,5.96%的新生“厌恶交往”,12.64%的新生“不相信别人”,7.78%的新生感到“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在SCL-90测试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在中度以上的新生占7.42%,敌对因子分在中度以上的新生占5.83%。

3.学习适应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安心学习或学习压力较大等问题。在UPI测试中,46.11%的新生感到“思想不集中”,11.02%的新生“常常失眠”,38.52%的新生感到“记忆力减退”,11.53%的新生“感到自卑”,10.92%的新生感到“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4.专业兴趣及就业压力问题。表现在对所在的学校及所学专业不满意。在UPI测试中,37.31%的新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42.06%的新生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18.00%的新生“对前途感到悲观”。

六、在大学新生心理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普查普测”,做到“应测尽测”。在新生测试工作中,总有一些新生因种种原因“漏测”,或者虽然到了测试现场,也完成了心理测试,但是交上来的却是不符合测试要求的“废卷”。由于这些学生恰恰可能有心理问题,所以一定要安排补测。争取做到。了一个不漏(个别生病住院治疗者除外)。

(二)心理测试与骨干观察相结合。尽管心理测试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而且可以在短时间测试大批学生,但大规模的测试,难免会出现“漏诊”现象。为了确保心理测试效果,尤其是不遗漏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学生骨干的作用。在测试前,向学生骨干统一发放专门设计的“新生心理观察登记表”,讲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观察的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要求新生骨干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熟悉的学生进行观察,发现问题者,填写在“新生心理观察登记表”中,由心理工作者统一处理。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量表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 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见表1)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 调查统计结果

2.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 p<0.05,** p<0.001;n表示人数。

2.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 p<0.05,** p<0.001;n表示人数。

2.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 p<0.05,** p<0.001;n表示人数。

2.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 p<0.05,** p<0.001。

3 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 赵冰洁,陈幼贞. 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1):13~14.

3 王全道. 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1:51.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学习问题。在大学阶段,一些大学生还普遍沿用高中阶段机械式的学习手段,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从而在学业上出现了逃学、厌学的现象。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低下或由于各种原因报了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以后的学习前途暗淡,倍感消沉。

第二,恋爱情感问题。面对大学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爱情问题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敏感话题。大学生在享受爱情所带来的甜蜜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的复杂、独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做事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因此容易将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恋爱问题。这种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不仅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更严重的会引起心理障碍。

第三,人际关系问题。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不仅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因而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严重的被动地位。还有的大学生缺乏交往技能,猜忌心理强,往往不会正确处理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

第四,生活适应问题。进入到大学学习开始,高校的生活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在大学中,有的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无规律,不按时起床、用餐、睡觉,并且暴饮暴食;有的则养成了吸烟、酗酒的不良嗜好;更有的思家、念家,离开父母后难以自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五,就业压力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与入学时对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特别对大学中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失落和不安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举措

由于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学校方面

第一,狠抓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关键在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对高校辅导员的训练,让他们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借鉴和提高,从根本上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诸如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创办交流报刊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缩短大学阶段的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地心理状态。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工作。一方面,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对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建立相关的心理档案,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对于在调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让患者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解决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五,加强学生所在学校与其家庭的信息交流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行为以前,他们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常的状况。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够及时的交流信息,从根本上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有利于预防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生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估计,善于接受现实,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意志,避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第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主动寻求心理支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应该坦然的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但是当感觉到自己背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或者有强烈的孤独抑郁和心理失衡的感受时,应该立刻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节。当自我调节的效果也不显著时,要积极向学校师生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争取早日走出低谷。

第三,积极进行人际交往,踊跃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的交往不仅可以交流相互间的思想,而且可以分享很多隐秘的情感,例如内心的感觉、神秘的冲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梦想等。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人际交往活动对自己是十分有益的。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8.

[2]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8.

第9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力求从整体上构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框架,并且在各个章节有所侧重。在阅读了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理论漏洞,力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实践解决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成长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形势,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到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认为,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考察主要是指对人格特质的考察[1]。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及社会的复杂性与大学生单纯性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勇气,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就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

2.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有成,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2]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分析

(一)是否非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非独生子女者心理障碍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分析原因,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并且大多生活在城市,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父母对子女会给予较多的关心和照顾,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包括交往的愿望、受教育的愿望等,更注重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使子女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遇到问题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而非独生子女往往是因为按照国家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户口的夫妻在第一胎生育女孩之后,相隔一定年限可以生育第二胎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非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相对较少,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不注重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他们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相对而言,会有一种自卑感和孤独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更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

(二)不同家庭气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气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出身的大学生性格孤僻内向、自闭、暴躁、易怒的比例远远多于正常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得分总分异常的大学生中,出身单身家庭的占很大比例。家庭关系冷漠,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好的家庭气氛往往给大学生留下心灵创伤和心理阴影,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严重的可以造成心理疾病。

三、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是他们赖以成长的地方。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应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憾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3]

大学时期,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同时良好的环境文化还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校园应当保持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优美的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大学生的心胸开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有意识的培养个人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整情绪

大学生己经开始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每个大学生都应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在必要时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认识和改善不良心理,及时调整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大学生情感丰富而冲动,就更应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

四、结论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得益分配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社会节奏的加快,都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他们往往最敏锐的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冲击。由于面临挑战多,使大学生心理压力沉重,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倩云.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 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1.19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压力;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244-02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他们发展的好坏与否又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的广泛关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繁多,比如学业方面的压力、毕业职业选择的压力、就业方面的压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让大学生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大转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

(一)大学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

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是正相关的关系,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承受的巨大压力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心情,同样,反过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兴趣。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应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做到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安排要比较合理,总课时数也都要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课程设置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技术、知识、能力、审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有研究证明,学生们只有愿意、乐意每天抽出五到六个小时出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离开这一主客观条件谈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和才能都只不过是无稽之谈。总之,为了尽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学课程设置既包括选修课程,又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就拿师范类专业来说吧,学生既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公共课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学课程、教育学课程、逻辑学、书法课程,普通话课程等等,在规定的学制内还要学习选修课课程,而且师范生还必须在规定的学制以内考取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这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课程设置难免有点过多,学习压力难免有点大,而且设置的课程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给学生将来择业就业,面对新形势造成一定影响。

(二)职业技能考试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已实行30多年,社会转型的速度正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新形势对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发生变化,对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增多。而且,当代大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职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只有掌握了各种技能才能具备与别人进行竞争的优势,才不至于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下被套牢。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的大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更多,他们要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网络工程师,学物流专业的要考物流师证书,学会计的要考取会计证书、注册会计师,学法律的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等。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学开车,考驾照。简单来说,就是有“证”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无证在手,哪儿都不敢去。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各企业、单位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

现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升高,已经达到22%。大学生比例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提高,而且,现在高校还在继续实施扩招,高考录取比例逐年提高。而我们的企业、单位没有拓宽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过窄,择业范围也相对过窄,很多学生好高骛远,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没有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导致大量人才滞留;很多往届,甚至上两届的学生又剩下来与应届毕业生抢职位。有研究表明,学历越高在找工作时并不一定就越有优势,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足够的社会资源。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学历只是基础,而当地生源的学生毕业之后比外地生源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城市户口的学生毕业之后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这就是因为城市生源的学生和当地生源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即社会关系,所以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障碍就会少些。这些原因给一些大学生造成了压力,形成了影响,在他们看来,只能是让自己具备更多能与别人竞争的职业技能,才能有优势与别人竞争。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加紧步伐,补充知识奋力向前,努力学习各种技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寄托了很高的期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当前现实情况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 存在问题的人数较多

根据2014年在我校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存在明显心理困扰需要进行干预的学生有4.5%,如果按照我校在校生近12000人来计算,则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群体就是540人,此外还有近0.7%的中度以上的问题者。

1.2 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

1.2.1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指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压力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厌学心理、自我评价不当、考试失常、情绪失控。情况严重的还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1.2.2情感问题

亲情、友情、爱情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三个重要方面,常见问题有亲情淡漠、友情尺度把握不准确、爱情观迷失等,如何处理情感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1.2.3人际问题

人际问题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交往对象的不同,如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交往、异性朋友交往等,也有交往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日程中,常见的不良的心理有:自卑、害羞、嫉妒等,这些问题会带来人际关系不适应、人际状况不佳、社交困难、自我封闭等表现。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交际困难的大学生比交际良好者心理健康状况差,且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

1.2.4 适应问题

大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弱,挫折承受力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2.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它的的重点应该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范围广但类型比较集中、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但是条件艰难的现状,只有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并调动学生、教师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1 多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课堂、报纸、网络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面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全面系统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时应注意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要给予针对性的引导;②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上;③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讨论、心理训练、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所学知识;④对于课堂上发现的问题要跟踪辅导。

编印心理健康教育报纸、刊物,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宣传栏,这些宣传形式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途径。报纸、刊物、网络、宣传栏具有时效性、趣味性、针对性、延续性等优势,可以作为课堂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

3.2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大学生要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必修课增强广泛性,讲座、团体咨询具有针对性,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3 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少,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调动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层层参与、信息畅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3.1各院系、班主任是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动态的了解更为详尽、及时。经过培训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重点问题、典型问题、普遍问题,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

第12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39-02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贫困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多方面原因,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上比其他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心理压力,更易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

一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悲观、抑郁的消极心理

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大学时期是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是渐趋成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会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数由于长期经受磨炼,意志比较坚强,能够吃苦耐劳,绝大多数都愿参加勤工俭学,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贫困的现实。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相对欠缺,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感觉举步维艰,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从而自惭形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一些大学贫困生背负着改变家庭以及个人命运的“家族使命”,然而,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他们更容易对未来迷茫,看不到方向,从而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的消极心理。

2.敏感、多疑、嫉妒心理

某些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自卑和抑郁导致内心非常脆弱、敏感、多疑。他们不愿被同学发现自己经济上的困难,害怕被同学当着“另类”看待,个别同学由于害怕同学嘲笑甚至放弃贫困生的认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不被人接纳,总觉得有人跟自己过不去,觉得有同学在背后嘲笑他们,嫉妒其他同学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苦苦期盼的奢侈物品,甚至怨恨社会的不公平。这些想法使贫困大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煎熬和痛苦,加剧心理问题的产生。

3.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贫困生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逃避和自我封闭。(1)由于经济压力,他们课余时间往往忙于打工、做兼职,没有时间参加一些集体活动;(2)由于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需要一定的花费,囊中羞涩的他们没有体面的衣服,没有别的同学的宽裕或阔绰,没有能力参加各种集体性活动;(3)一些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严重自卑,把自己当做“另类”看待,觉得矮人半截,不愿过多与人交往,久而久之,致使与同学间的关系比较冷淡和疏远。

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境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家境贫寒。一方面,他们为学费和生活费感到焦虑;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生活习惯仍然带有其家庭身份的特征和属性,与其他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距,如个性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相对欠缺,这些差距常使他们感到自卑和抑郁。

2.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老师、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往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人格的完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抗压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做得不够,这也造成学生内心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定,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困境和挫折,容易迷茫和困惑,容易被外界影响。

3.资助体系尚不完善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现状,政府、社会、学校等都有很多的资助模式,如生源地贷款、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等,虽然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资助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由于资助是有限的,往往仅限于特困生,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学生;另一方面,有些善意的资助却因为实施方法不当,虽然让贫困学生在经济压力方面得到一定缓解,但却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其自尊心,更加的自卑。

4.社会大环境的刺激

现代社会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压力,如社会责任的压力、生活本身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而在经济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如拜金、攀比以及社会和就业市场各种“潜规则”。这些现象使贫困大学生感觉金钱具有重要作用,决定了人的地位,与身边同学相比较,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面对就业市场的不公平,贫困大学生没钱又没权,加之自身形象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他们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易产生焦虑、紧张、悲观等情绪。

三 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对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尊自强

经济上的贫困不一定能产生心理问题,优秀贫困生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自怨自艾,觉得低人一等,因为他们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他们有通过自己双手创造财富和改变命运的信念。我们应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在与人交流、沟通中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心胸,这也可以逐渐消解个人心理上的压抑、自卑的消极心理,进而形成自尊自强的性格。

2.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心理咨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直接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心理教育队伍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再次,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教育、心理沙龙、个别咨询等。最后,高校辅导员应在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经常与贫困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分析问题所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强学生心灵沟通,增强学生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使贫困生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切实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

贫困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不论贫困是何原因造成,都要先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政府和学校等应积极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社会各界也应献出爱心,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首先学校要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制度和措施。“奖”要突出双优;“贷”要讲求公平;“助”要兼顾疏导;“补”要落到实处;“减”要完善制度。学校应努力为贫困生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经济负担,也减轻因接受外在资助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并且勤工助学可以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高校在切实解决贫困生困难的同时也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支持和理解他们。

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避免不良心理的刺激

高校需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首先,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抵制拜金主义,以免巨大的消费差距造成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歧视且主动关心贫困生。引导全校工作人员都关注贫困生的教育、培养和发展,尽可能地给予关爱,尽量避免因不慎言行给贫困生造成心理阴影。

综上所述,贫困生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让贫困大学生彻底走出思想误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自尊、自强、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仅仅在经济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齐力帮助,以及贫困生个人的主观努力。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贫困大学生一定能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努力成才。

参考文献

[1]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2]陆婷.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方法初探[J].科教导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