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个人学习总结

大学个人学习总结

时间:2023-02-20 08:1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个人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个人学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目标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 个人学习目标管理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1]。在生活学习中,要作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目标,然后开始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Brian Tracy)。由此可见,人的学习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且目标对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其学习目标加以科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目标管理理论或许能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启示。

1.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从本质上讲,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和下属坐下来沟通,共同协商设置总目标及下属具体分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把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绩效考评依据的过程或系统。

目标管理理论不仅对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个人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2]。因为个人作为团体的成员,在团队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个人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等)管理个人目标,促进个人发展。

1.2目标管理的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3],目标管理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目标的导向性。(2)强调目标的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重在“参与式管理”,共同交流以确定目标。(4)目标管理以绩效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个体必须确定短期绩效目标,从而可以自我衡量绩效。

1.3学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最为广泛的应用是在企业管理领域,通过目标管理企业能够提高整体绩效。在学习方面,因为学习本身就具有导向性且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特别是在完全由学习者控制的学习环境中,如:个人学习环境。通过对目标进行管理可以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引领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因此,学习目标管理可以理解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目标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绩效为标准的管理过程和方法。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的制定(包括目标的分解、细化)、目标的实施、目标的评价。

2.学习目标管理与个人学习环境

学习需要有支持学习的环境。进入21世纪,学习者对知识的需要日益分散化、个性化、大量化,正式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得。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兴趣和需求的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

2.1对个人学习环境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关于个人学习环境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Stephen描述个人学习环境是“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Van 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帮助学习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的系统,包括学习者建立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他们的学习(管理内容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有的学者则认为个人学习环境[4]“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自我引导,支持个人和专业发展”,“像是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混合体’”,等等。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将个人学习环境理解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选择工具聚合分布式网络资源和服务,在学习中自我导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并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合作,实现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新方式。

2.2个人学习环境的特点

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正如Graham Attwell所说:“学习已经变成了一种像注重认知一样注重社交、像注重抽象知识一样注重具体行动的体验。并且学习与判断和探索紧紧纠缠在一起。”个人学习环境把对学习的管理从教育机构转移到学习者自身上,使自我导向式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成为可能;强调合作与共享,注重知识的创造与产出[4]。

2.3学习目标管理对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

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进行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以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为基础。而自我导向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难免会出现偏离预期学习结果甚至学习停滞等不良现象。为了明确学习方向,同时便于目标的操作实施,确保学习效率,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中有必要注重学习目标管理。

结合个人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管理的概念、特点,我们认为个人学习环境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学习目标管理、知识管理、人际交流管理、评价管理。而实现这些功能需要的工具主要分为:学习目标管理工具、资源搜索与分布、协作和共享工具、人际聚合工具、内容聚合、分布式资源聚合工具,等等。

2.4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构建需要学习目标管理,那么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必然涉及学习目标管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目标管理工具。

2.4.1个人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管理过程

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存在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陈水清,2000)。协作学习则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交流。

对于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过程,我们可以借鉴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2.4.1.1目标的制定

需求是目标的起点,更是学习者行动的动力所在。它可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技术、态度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个人要求[5];外部需求是外部赋予学习者的对学习者的要求。

对于自主学习中的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学习者需要对学习需求(可能是内部需求,也可能是外部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如,学习的时间要求等)合理分布学习阶段、评估学习目标实施的难度等制定总的学习目标,最后将总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分目标以便于操作实施,与此同时拟定目标评价的标准便于日后学习效果的评估;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则是通过学习群组内部共同交流分析、制定学目标与分目标及其评价准则。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依据学习分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更加详细具体的小的学习目标及评价细则。

2.4.1.2目标的实施

在学习目标的实施方面,自主学习中的学习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如,习惯、爱好、能力等)在个人学习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工具、网络服务利用其提供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自主的计划实施已设定的细化的具体目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以笔记、总结或产品等形式对知识加以巩固、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共享新的知识。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在个人目标的导引下实施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在群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及相互促进,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4.1.3目标的评价

目标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分成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其中,过程评价是指在具体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某一学习分目标后回顾其学习实施的过程,并将其与预定目标相比较,查找差距,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次补充学习,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或是要对原有目标加以修订,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而总结评价是在学习后以既定的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对其总的学习效果加以评定,从而给学习者提供参考信息,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再继续进行相关的加强学习。在评价方式上,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采取的一般是自我评价,而协作学了自我评价外还有群组内其他学习者给出的评价,以及共同对总目标学习结果的评价。

2.4.2个人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管理工具

学习目标管理工具是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管理工具和信息管理工具。考虑到个人学习环境中协作学习的目标管理,本文主要介绍在线目标管理工具――忙吧(省略)。

忙吧能向用户免费提供在线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工具,并且可以和Email,MSN/Gtalk等IM工具,以及浏览器(Firefox插件等)集成,帮助个人和团队提高工作和沟通效率。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能把每个大任务分解成能便于着手的小任务,督促自己及时完成。

(2)能用笔记整理思路,收集资料;撰写学习体会、总结等学习成果为以后评价做铺垫。

(3)项目分工协作,相互沟通;项目有任务分解,里程碑,自己的文档库,讨论区。

(4)便于通过IM工具进行管理,获得最近的提醒、获得最近的任务/笔记、创建新的个人任务、创建新的个人笔记等,对RSS支持良好,通过RSS可以你关心tag的内容。

学习目标管理工具固然能提高学习者的目标管理效率,但要实现目标的高绩效还需要学习者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

3.结语

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含义、特点出发,将其与学习者学习相结合,提出对学习目标管理的理解,并从学习目标管理的角度,结合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特点分析学习目标管理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影响,进而阐述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过程及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郑颖.目标导向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以中学数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樊宇明.个人发展也需要目标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8):45.

[3]邵兵,炫立平.目标管理理论新视角――心理契约理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34.

第2篇

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教师应该以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由于成人学生长时间没有接触学科知识,不免有陌生感,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给他们理清知识脉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讨论、问题、案例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引导成人学生,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成人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效率

对于成人教育,学生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有中断性,并且年龄较大,不能和正常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所以,教师需要发现成人学生的优点,对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进行整改。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但是各自的文化基础却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

一、讨论教学,突出实践困境

成人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强。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可以将学科知识和现实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结合个人理解能力和其余的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情况。在教授农业种植知识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农业种植需要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一些改革措施成人学生不能接受,教师就让他们通过讨论然后疏通自己的心理。由于成人学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很难去承受改进品种和提高质量的任务。所以,教师让已经开展科学种田的成人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成人学生说:“我通过实行机械化和科技化,效益增加了很多。比如我种植的土豆,土豆的播种和收获我都是使用机械,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一个人能管几十亩,并且每亩的收益要比传统的种田模式高好几百元,所以说科学种田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之后,成人学生就开始积极讨论,有的问具体的播种、收获时的情景,有的问科技化种田带来的效益。通过成人学生之间的讨论,能改变一些人的思想,使他们不再使用传统的既费力又低效的生产模式。考虑到成人学生上课时间比较短,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采用讨论教学。而在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问题教学,培养思考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让成人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使他们在潜意识中有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如在给成人学生讲“枣树秋季嫁接”的时候,教师给每个人都发了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去发现秋季芽接法、皮下接有什么优点?然后根据资料,总结出如何提高枣树苗的成活率?成人学生对于秋季芽接法、皮下接都比较熟悉,所以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对于如何提高枣树苗的成活率,成人学生以前并没有总结出具体的方法,但是通过阅读资料,还是能发现一些措施,如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春秋栽植……最后教师陪着成人学生从确定最佳的栽植时间、起苗、包装、保护到及时栽植等方面一起总结,这样他们就能系统地了解提高成活率的措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引导、辅助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了他们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说,问题式教学给成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

三、案例教学,引导积极探索

成人学生比较能接受案例教学,并且实际的例子也具有真实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成人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结果,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更能形象地打动他们,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关于案例教学,教师举出的是江阴联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案例。联业公司有机农业板块拥有芙蓉合作社基地水稻良田2500亩、黑龙江东宁基地8000亩等。该公司联合东创科技以芙蓉合作社的2500亩稻田为基础,将企业打造成集环境智能监控、农产品生产追溯、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流程智慧农业系统。园区实行科技生产,教师根据园区的图片给成人学生讲解了设施的构造、水稻田的分布、泵站的安装、监控中心的智能化。杭州智坤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园区分成五大功能:大面积有机水稻种植区、有机鱼养殖区、温室种植体验区、露天体验种植区、水果种植区。成人学生听了后,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纷纷对这种模式表示赞许。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且不会有理解不了的情况。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成人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实践性,产生了探求的欲望。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让成人学生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进而提升效益。

四、结束语

总之,开展成人教育,必须要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成人学生经过人生的历练,有更强的目的性,自我意识比较完善,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成人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成利.成人教学法探微[J].成人教育,2004(10).

[2]翁德胜.探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04).

[3]宋孝忠.传统成人仪式的教育意蕴[J].成人教育,2007(04).

第3篇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在成人教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人学习模式研究、成人教育教师角色研究及成人教育综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新成就与新发展。

 

丰硕的理论成果奠定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确定了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在于成人性,学科价值在于实践性。

 

一、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前期和中期,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美苏冷战、科技革新、工业化进程、移民大潮、民权运动及城市化运动等变革,美国社会处于大发展、大改革时期。

 

美国社会学家韦尔斯(H.G.Wells)说到:“人类的历史,愈来愈成为教育与灾难两者之间的一场战争”。这种观点反映一种社会发展需求,即教育成为新形势下战胜灾难、适应变革的法宝。[1]归纳起来,推动成人教育实践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带来教育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多的成人从事日益复杂的经济生产。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工人,技术革新推动传统行业改变并增加新的职业,而工人素质的提高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而需要大规模的教育及培训。

 

从经济和就业的角度看,主要有五类人需要参加再教育:第一类是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没有工作技能的人;第二类是没有完成学校学业,缺乏工作准备的人;第三类是已经完成正规学习,但工作技能不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的人;第四类是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第五类是现有技术技能不符合当前技术发展要求的人。[2]

 

农村传统经济也同期产生新要求。农村社区和农业贸易的发展促使农民要学习种植技能以提高农业产量。在19世纪的后25年,一些自发性组织先后成立,如农场会、农民俱乐部、美国农业联合会等,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农业生产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从此沿袭下来。

 

经济发展刺激了教育的扩张,尤其是教育将成人纳为教育对象,传统教育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辐射和覆盖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增长点。

 

(二)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和年龄结构对教育提出新要求。20世纪前期和中期是美国人口的第三次增长高峰期,同期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

 

1915年至1967年的短短52年时间,美国人口数量便从1亿增长到2亿。年龄结构方面,1820年,美国市民的中位年龄为16岁,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数字为21岁,1980年为30.8岁。[3]成人学生渐渐成为学校的“新顾客”,各级各类学校增招成人学生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人口素质偏低也给教育带来挑战。二战后,有1/5的美国市民是功能性文盲。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美不到两亿的人口当中,有2 300万成年人不会读和写,5 600万成年人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4]

 

退伍军人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领域新的关注点。二战前,美国退伍军人约500万,二战后,退伍军人约1 200万,如此全国退伍军人总数猛增到1 700多万。在男性成人中,43%的人是退伍军人,退伍军人的教育培训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重要任务。

 

根据《士兵权利法》,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推出了一系列军人援助措施,如放宽退伍军人上大学的年龄限制,为生活困难者提供助学金共计50亿美元。

 

(三)教育文化因素

 

1大学推广运动

 

19世纪末开始的大学推广思潮冲击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此期,人们提出大学没有界限,大学的校园就是国家的国界线,大学教育要扩大知识覆盖面,生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内容。到20世纪初,人们转向对大学角色的思考,认为大学应该为整个国家的公民服务,国家公民也应是大学的教育对象。大学推广运动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

 

在大学推广运动的影响下,1968年,美国各高校纷纷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共建立1 102所,成人学员560万人。1978年,美国成人约1亿5千万人,参加各种学习的3 032万,其中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1 100万,参加职业教育的132万,参加成人继续教育的1 800万。[5]这表明,美国的成人中,约有20%的人在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

 

2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社会各因素的推动下,各类成人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如夜校、暑期学校、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劳动学校、农业教育社团、卫生教育组织、宗教教育组织以及大量的自愿团体等。

 

成人教育逐渐根据不同的人群划分出不同的教育类型,如职工教育、市民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等。

 

成人学习内容从原来的全科学知识教育逐渐分化出专门的,指向特定专业和特定学习任务的教育,如读写算基础教育、同等学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改行教育、闲暇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期间,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短期课程、家庭学习课程、小组讨论学习和教学辅助资料学习等。

 

3成人教育专业组织及专业刊物的涌现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相继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人教育专业团体有:美国大学继续教育学会(NUCEA, 1915)、美国成人教育协会(AAAE, 1926)、社区服务与继续教育全国理事会(NCCSCE, 1969)及成人教育组织联盟(CAEO, 1973)等。成人教育专业组织的建立使得成人教育工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组织。

 

同时,成人教育专业刊物的出版为成人教育专家学者传布研究成果和观点主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有《成人教育季刊》(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成人学习》(Adult Learning)、《国际终身教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成人教育研究》(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Adult)及《训练与人力资源发展》(Training/HRD)等。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百业复兴,学术领域也起步待发。此时的成人教育学界在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热心人士的奔走努力下,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发展。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M.S.Knowles)对这些高质量、高产量的研究成果评论到:“在1960年至1980年的20年间,所获得关于成人学习者特点和成人学习方法的知识比以前历史上积累的还多。”[6]

 

(一)成人教育学科研究

 

1成人教育哲学研究

 

1926年,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C.Linderman)的《成人教育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一书奠定了成人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

 

林德曼基于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成人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提出成人教育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是成人的个人发展,二是社会改良的重要手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布莱森(L.Bryson)研究教育需求,提出学习者教育需求观点,著有《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 1936)和《下一个美国》(The Next America, 1952);赫钦斯(R.M.Hutchins)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概念,认为教育目的不仅是为国家的发展,也为个人自我能力的最大限度发展,代表作有《学习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 1968);此外还有葛兰霆(H.Grattan)的《知识的需要》(In Quest of Knowledge, 1955),鲍威尔(J.W.Powell)的《成人教育哲学》(A Philosophy for Adult Education, 1967)等。1926年至1948年,成人教育专业期刊《美国成人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dult Education)大量刊登了关于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发展还是为社会进步的大讨论文章。

 

2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

 

此期的成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成人教育与民主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弗莱雷(P.Freire)著有《教育:自由的实践》(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1967)、《被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68)及《自由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on for Freedom, 1970);海威特(D.Hewitt)与梅瑟(K.Mather),著有《成人教育:民主的动力》(Adult Education: A Dynamic for Democracy, 1937),主要阐述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该书同时也是一本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克拉克(B.Clark)对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与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出思考,著有《变革中的成人教育:制度不确定性研究》(Adult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Study of Institutional Insecurity, 1956);莱温(K.Lewin)研究如何利用社会体系、社会制度来推动和促进成人学习,代表作有《社会冲突的解决》(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1948)。

 

3成人教育心理学研究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桑代克(E.L.Thorndike)研究成人学习能力,廓清了人们对于成人是否有能力继续学习的模糊认识,著有《成人学习》(Adult Learning, 1928)、《成人兴趣》(Adult Interests, 1935);凯特尔(R.Cattell)研究成人学习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洛基(I.Lorge)对成人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作比较研究,提出学习能力比学习速度更为重要;哈威格斯特(R.Havighurst)和莱温森(H.Levinson)对成人不同时期的学习能力作比较,提出人的不同生活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因而需要不同的学习能力。

 

成人学习动机研究。马斯洛(A.H.Maslow)提出以需要层次为基础的人类动机理论,认为成人的学习动机是为满足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霍尔(C.O.Houle)利用访谈法研究成人学习动机,得出成人学习动机的三类导向:目标导向、活动导向和学习导向,代表作有《心灵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 1961);塔夫(A.Tough)研究成人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个渗透性行为,即成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从同伴、专家、教师及学习资料中获得帮助。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哈威格斯特提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发展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内容,成人学习的目的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角色,代表作有《发展性任务与教育》(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1952);诺克斯(A.B.Knox)研究年龄与生理发展、学习能力及人格倾向的关系,著有《成人发展与学习》(Adul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1977);约翰·斯通(J.Stone)和弗里拉(L.Rivera)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成人学习内容需求进行研究,得出成人的学习任务与儿童的学习任务不同,成人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非学术性和理论性;艾里克森(E.H. Erikson)提出“人生发展的八阶段说”,代表作为《同一性与生命周期》(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1957);此外还有普勒斯(S.L.Pressey)和库伦(R.Kuhlen)的《生活历程的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 Span, 1957)等。

 

(二)成人教育专题研究

 

1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托曼(E.C.Tolman)对学习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不同学习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课程;萨彻曼(E.A.Suchman)对以探究为中心的课程进行研究;帕敦(M.Q.Patton)研究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聚焦质性评价、创造性评价和实践评价,著有《以实用为中心的评价》(UtilizationFocussed Evaluation,1978);此外还有泰勒(R.W.Tyler)的《课程与教学原则》(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1950)、克劳班彻(L.J.Cronbach)的《走向课程评价改革》(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 1980)、谷巴(E.G.Guba)的《有效评价》(Effective Evaluation, 1981)等。

 

关于成人教学方法的研究有,谢菲尔德(A.D.Sheffield)的《创造性讨论》(Creative Discussion,1936 )、凡斯勒(T.Fansler)的《讨论启发创造力》(Creative Power Through Discussion, 1950)。其他学者还有舍得林(A.Shedlin)、托马斯(R.Thomas)及克拉曲菲尔德(R.S.Ctutchfield)等,研究内容包括小组教学、讨论教学、探究学习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等。

 

2成人学习模式研究

 

罗杰斯(C.R.Rogers)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助式”学习模式和“交互小组”学习方法;勘特(N.Cantor)的《学习的动力》(Dynamics of Learning, 1946),讨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以及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此外还有祖伍(E.Drew)的专著《自我实现:教育的新焦点》(SelfActualization: A New Focus for Education, 1966);贝特(N.Berte)的专著《学习合同的个性化教育》(Individualizing Education by Learning Contracts, 1975)等。

 

3成人教育教师角色研究

 

渥斯敦(G.Waston)研究教师怎样促进成人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著有《关于学习,我们知道什么?》(What Do We Know About Learning? 1960);波斯特曼(N.Postman)和威葛特纳(C.Weingartner)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角色意识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祖伍对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自我实现学习进行研究,倡导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者的促进者;塔夫提出成人学习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学习者也不是教师意志强加的对象,著有《没有教师的学习》(Learning Without Teacher, 1967)及《成人学习计划》(The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1979)等。

 

(三)成人教育综合研究

 

在进行这些零散的、独立的分支研究的同时,不少学者开始从全面、综合的角度审视整个成人教育与成人学习领域,试图对成人教育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

 

诺尔斯是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致力于论证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研究,是西方第一位完整构建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学者。诺尔斯以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学习者的特征差异研究为基点,提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立的理论假设,并开拓性地研究了非正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自我导向学习及合同学习等理论,丰富的研究成果助推了成人教育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作有:《非正规成人教育》(Informal Adult Education, 1950)、《美国成人教育运动史》(The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2年版、1977年版)、《现代成人教育实践》(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年版、1980年版)、《成人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 1973年版、1978年版、1984年版、1990年版、1998年版)、《自我导向学习:学习者与教师的指南》(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1975)、《行动中的成人教育学》(Andragogy in Action, 1984)、《学习合同的使用》(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1986)和《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养成》(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1989)等。

 

此外,学者李威雷特(A.A.Liveright)、布鲁诺(E.Brunner)、詹森(G.Jensen)、哈伦伯克(W.C.Halenbeck)、约翰·斯通(J.Stone)、基德(J.R.Kidd)、史密斯(R.M.Smith)以及卢因(K.Lewin)等,也从系统的角度开展成人教育研究,代表作有《成人教育总揽》(A Overview of Adult Education, 1959)、《成人教育的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dults Education, 1964)、《成人教育:学术研究中的新概况》(Adult Education: Outlines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University Study, 1964)、《志愿学习者》(The Voluntary Learners, 1965)、《成人教育手册》(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1970)及《成人是怎样学习的》(How Adults Learn, 1973)等。

 

三、结束语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美国成人教育处于成人教育的制度化时期,并向成人教育的体系化时期迈进,理论研究形成多种流派、多种学说,研究内容覆盖成人教育各类现象,并同时伴随一定程度上的整合。成人教育实践不断推进,成人教育内容不断扩展,各种理论相互补充、更新,在论争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臻于成熟、完善。

 

(一)该时期理论发展的贡献

 

奠定了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实践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但与此相悖的是,直至20世纪中期,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才真正兴起。这一时期,科技革新、文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勃兴。以往的认为人在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教育只限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学校教育的观点已不能满足全体人民对学习的需求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众学者的理论传播和实践宣传下,成人教育学以一门新学问身份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人教育学的产生,反映出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需要加以拓展的事实,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学纵向分化的产物。[7]实践的累积、研究的拓展和知识的储备,使得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越发鲜明,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步朝独特的专业化领域迈进。

 

确立了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关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成人教育的概念、性质、功能、目标等问题;关于成人学习者与成人教育教师的研究,包括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属性、身心特征、群体结构、学习需求等问题,成人教育教师的教师角色、教师素质等问题;关于成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包括成人教育课程目标与内容选择、成人学习组织形式、成人教学方法等问题;关于成人教育科学管理研究,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问题。

 

(二)该时期理论研究的启示

 

这一时期美国成人教育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世界范围内构建系统的、完整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建立了坚实基础,是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对现今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在于成人性。任何一种存在之所以有价值是在于它的独特性。[8]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成人教育的问题与趋势》一书中指出,有关成人学习特点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理论本质性的核心问题。[9]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特性的展现必须彰显其研究对象,即要为成人学习者服务,以成人学习为基点,以成人发展为旨归。

 

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在于实践性。成人教育学总结成人教育实践现象,反映成人教育实践规律,解释成人教育实践问题,是对成人教育实践的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关照。[10]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尤其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原则。例如,要让成人学习理论研究成果成为成人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口袋理论,是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伴侣。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为成人学习实践服务的契合性和实用性。

第4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课中设计;学习支架

一、前言: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自从我区开展“坚持学为中心,尊重学科特质”的区域推进自主式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以导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最。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实践和兄弟学校的课堂观摩,教师们都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呈现许多让人欣喜的现象,如学生参与度很高,乐于讨论发言,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教师满堂问满堂讲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这样的课堂总让人有些无奈:使用了导学案后,教学往往很少有,板块之间过渡略显生硬,课堂讨论只是部分学生侃侃而谈,按部就班的学习内容让师生双方都兴趣阑珊,尤其是合作小组中弱势群体的助力提升流于表面。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提升课堂实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三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展示,更应该是学习内容上的分组、分量、分质的展现。作为学习内容呈现的课堂导学案,就应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特点进行合理有度的导学案设计。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里使用导学案的课中部分,教师的设计需体现支架意识。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1966)等人对“支架”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的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在导学案课中设计时强化支架意识,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学习支架,即一个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的设计,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学习支架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

二、实践:强化支架意识,匹配学习类型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个人学习、同伴互学、组内合作、组间交流四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必须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学习类型选择适合的学习支架,促使不同的学习类型都能得以有效地开展和提升,从而最大效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潜能。

(一)设计方法性学习支架,用学法指导推进个人学习

方法性学习支架指的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多以范例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明晰具体的学习步骤,理清思考问题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应是组内的个人学习。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而导学案的课前预学问题往往就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设计,同时还要预测学生可能会达到的学习水平,也就是维果茨基认为的学生第二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因此,导学案的课中导学问题设计首先就应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通过方法性学习支架的设计,推进学生第二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

1.体现典范性。通过范例呈现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独立面对较难学习内容时能借助范例的指引,尝试问题的解决,从中提升学习水平。比如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根据学生对张岱笔下雪景的奇特之处较难感受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导学案里提供几种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具有典范性的赏析雪景的例句供学生参考,然后请学生自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角度写下对张岱笔下雪景之奇的赏析文字。这些例句的选择要兼顾赏析写景句子常见的角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体现课文写景的个性色彩,比如张岱写西湖雪景时的量词使用,观察视角的选择就别具匠心。

2.体现过程性。过程性指的是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应能呈现学生思考、解决学习内容的全过程,方便教师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调整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在八上《诗四首》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读诗指南”:第一步,用横线划出景物和事件;第二步,用圈圈出景物的修饰语;第三步,用着重号点出流露出作者情感倾向的字;第四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同学根据上面的读诗指南,完成对《归园田居》的解读。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很快就能找到学生读诗时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对症下药。

3.体现选择性。选择性是指设计此类方法性学习支架时,应该遵从适度原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学习支架,保证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能力提升。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同组异质、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原则分组,如果是6人小组,可以设定ABC难度不一的例句,方便组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

(二)设计反馈性学习支架,以修正补充延进同伴互学

反馈性学习支架其实是一种对个人学习情况的及时评估并予以及时反馈的方法。控制论之父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按照目标要求顺利地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育学的最佳状态。然而,我们必须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其实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在同伴互学的阶段设计反馈性学习支架,一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能发挥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优的势互补,三能帮助教师合理调度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开展。所以,反馈性学习支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价方式,是上一阶段个人学习的全过程的点评、修正或补充,是方法性学习支架使用效度的及时反馈。因此,教师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

1.突显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要能直观展现个人学习时的模糊处、困难点,直接展现同伴互学阶段思考问题中的热点、盲点,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比如在八上《诗四首》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读诗指南”,与之匹配的同伴互学,我们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就是互评打分,用“好评”“待评”来评价同伴在“读诗指南”四个阶段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打分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互评打分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请打分者说明具体的打分理由。教师可以选择当事人或激励更多的打分者加入“读诗指南”的讨论。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借助发言人的“待评”意见及时捕捉到学生读诗的难点,从而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灵活调度课前充分的备课准备来解决学生读诗的困惑。

2.突显激励性。激励性是指设计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时能借助同伴互学及时肯定学生个人学习的亮点,即正确的思考路径和恰当的分析表达,从中获得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并激发获得进一步成功的新动机。比如在八上《芦花荡》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的方法性学习支架是“范例”,提供1句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请同学们依照范例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与之匹配的同伴互学,我们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就是符号点评。能给出2句及以上分析的画个笑脸,能明确点出环境描写作用的词语或句子请用红笔划浪线,环境描写分析正确的用红笔划线并打钩,能在分析中使用“渲染……的气氛”、“烘托……的人物性格”“交代……的时代背景”“推动……的情节发展”等类似总结性词语请红笔圈出并打。这样的符号点评不仅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个人学习经验的肯定,同时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路径。

3.突显预测性。预测性是指可以借助此类反馈性学习支架激发同伴互学的最大潜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哪些是学生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学习内容,进而为教师完善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比如在七年级上《羚羊木雕》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个人学习时提供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要求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指出哪些是成功的改动,并说明理由。与之相应,同伴互学时设计的反馈性学习支架是列图表,即同伴互学的2人,互相学习交流个人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筛选整合相关材料,合作绘制一张图表,能同时涵盖两人对原文改动处的意见。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阅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处改动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学生之间会互相讨论或说服,争论无果就会在图表中加以体现。而图表说明暗含了一种分类归纳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借此预测学生对学习小说这种文体可能达到的能力层面。

(三)设计延展性学习支架,用学习链接促进组内合作

延展性学习支架用来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关注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组织和记录认识到的信息,具体来说是辅助整理信息、筛选有用信息、记录重要信息和组织信息。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知识“组合化”的过程中提供支持,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显性知识进行传递,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因此在组内合作阶段设计延展性学习支架,就是为了能更好的促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多样化的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以便在小组讨论交流阶段能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经过筛选整合形成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学习成果。延展性学习支架可以学习链接,提供各种课内外的与课文或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相关视频、音频材料的形式出现。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

1.关注指向性。指向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应聚焦于一个明晰的阅读点,可以通过阅读贴士,引导学生对学习链接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整合,促使课内学习内容的深化。如果教师经常喜欢使用学习链接型的学习支架,就要有意识地根据文体特征,梳理出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加以强化。比如在八上《湖心亭看雪》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提供的学习链接是2首写雪的诗,柳宗元的《江雪》和的《沁园春・雪》,同时还提供了这两位诗人的写作背景,给出的阅读贴士是“作品与个人经历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际遇往往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请特别关注这些文字流露”。在组内合作学习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文字流露”来讨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一路留下的丰富而又细腻的“痴景痴情”了。

2.关注探究性。探究性是指教师在设计此类学习支架时要充分考虑组内合作的形式,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借助组内成员间的讨论交流、筛选合并对学习内容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八下《明月几时有》的课中导学部分,在组内合作时我们提供的学习链接是两段音频材料,分别来自王菲与龚琳娜的演唱。请结合《明月几时有》词中的情感流露及相关写作背景,点评王菲版和龚琳娜版演唱风格上的差异。组员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由组长总结本组观点后进行组间交流。由于王菲与龚琳娜的演唱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词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境才能对两个版本的演唱给出恰当的点评,而这些点评意见恰恰是我们希望学生能感受到的诗词的魅力。

(四)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以导学留白伸进组间交流

生成性学习支架是一种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完成新知识建构的活动形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笔者以为“开放而有活力”表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为生成性的课堂预留充分的空间;在课堂实施中,要根据课堂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作为教师备课产物之一的导学案,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目的就是在组间交流汇报的阶段,特意设计一个留白的区域,以期待通过组间交流的学习方式填充完善,从而促使课堂生成的学习内容能落到实处。设计此类生成性学习支架时,教师要注意:

1.具有隐秘性。隐秘性是指设计此类生成性学习支架时呈现的方式要具有隐藏性和神秘感。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一旦进入组间交流的环节,往往已经预示着学习进程进入阶段,经过了个人学习和组内合作,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相对深入和全面,亟需对学习内容再进行一个自我的归纳、提升和总结。而这样的归纳、提升和总结就将隐秘地呈现在生成性学习支架里。比如在病句修改、标点运用的课中导学部分,进入组间交流阶段,我们可以设计“比一比,试一试”的留白区域,但不出现具体的题目;又比如在句段作用的专项复习课的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尝试通过组间交流来归纳句段常见的作用,于是就设计了一张图表,但不出现具体的填空内容。这样的留白设计,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适量选用。

2.具有趣味性。由于导学案会将学习内容提前告知,课堂上经常使用导学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兴趣。因此,设计一些形式新颖、表达活泼、充满趣味的生成性学习支架就是为了弥补导学案在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八下《记承天寺夜游》课中导学部分,我们在留白区域设计了2个一模一样函数坐标,但不给出任何文字说明作为学习支架。在个人学习阶段使用第一个函数坐标,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以第一人称‘我’叙说故事,画心情曲线图,说理由。横坐标表示事情发展,纵坐标表示心情变化。”在组间交流阶段使用第二个函数坐标,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各组代表发言,完成一个你理解下的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心情曲线图说明。由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差异,会对“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无与为乐”、“寻张怀民”、“盖”、“闲人”等具体行为或事件的情感理解上会形成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所以经过组间汇报的观点碰撞,每个学生会顺化、同化甚至异化自己的阅读经验,第二个函数坐标的设计就是为学生反思归纳自己的阅读经验而服务的。

三、反思:延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的班级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使用导学案,若能在课中设计上强化支架意识,学生的学习成效会显著提升。因为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要提升他们的学业水平,最需要的就是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精细化的辅导,而导学案课中设计所要呈现的学习支架,其实就是对一个学习目标的分解,通过一个个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而小组合作学习则为学习较弱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由于“同质结对、竞争合作”的属性存在,小组所形成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会促使每一个组员都尽力而为。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发挥得最为显著。

然而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且使用导学案,学习成效并没有比预计的显著。这一直让笔者思考,如何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里延续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呢?笔者和同事进行多次课堂实践发现,如果我们能优化生成性学习支架,提升组间交流的质量,也许能触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多效能。生成性学习支架作为一种助力学生自主完成新知识建构的活动形式,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一方面要应对更多新知识的产生。前者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梳理归纳总结的过程,本文已有表述,这是一种通过生成性学习支架强化教师预设的教学,对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组间交流可能只是某个学习较好者课堂学习成果的展示,多数学生都已经具有这个水平,可触发可讨论的内容不多,于是课堂往往没有明显的。而后者意味着学生要借助学习支架应对随机出现的各种新知识,这是能持续激发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生的兴趣和斗志的。要想组间交流能产生更多的非预设下的学习成果,就必须及时跟进组间交流,根据组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随机提供学习支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预留更多的生成性学习支架来应对组间讨论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正是设计生成性学习支架的难度所在,这也是进一步进行课堂实践与研究的方向,笔者将和有志之士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思想情况

工作中,一直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英语教学中,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们能对英语的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英语能力。

二、承担教学情况

本学期主要承担了大学英语高级1、2、3、4、5、6、7、8、9、10班以及中级9、10班共计12个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周课时24节,超额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创新情况

本学期教学中重点融合了‘思维导图’的思维理念,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如英语单词分模块记忆、文章逻辑梳理等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有自己的创新,整个过程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组织活动情况

本学期在学院领导与团队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第一届‘知行杯’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大赛”,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充分体现了团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科研情况

已:

1.On Satir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2.A Full Spiritual Journey- Reinterpretation of King Lear’s Whole Life

已写好待:

3. Analysis on “Celtic Revival”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Roots Of Western Culture

4. Analysis on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with the Speech Act Theory 5. On Prosperity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the Middle Ages

6.浅析情感因素在英语词汇中的体现

7.The Humanitari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正在撰写的论文:

8.  The Role of British Trade Unions in the Post-war British Political Reconstructions and Its Polit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六、个人学习情况

第6篇

关键词:自考生;能力;调查;浙江省

收稿日期:2007―04―16

项目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科研课题,(课题编号:40)。

作者简介:应跃兴(1963―),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从单一的学历考试发展成为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形式,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社会化开放教育,以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严格的考试制度,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函授教育的大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民办教育的迅速崛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就业难度加大等都是目前自学考试所必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自考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调查,从各个层面分析如何提高自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改革自学考试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调整专业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分六部分,包括自考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创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以外的特长、爱好。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调查对象为浙江省英语、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学前教育、法律、音乐、体育、美术等部分专业的本、专科业余自考生及全日制自考助学生。自考生分布在浙江省各地,包括已经就业和未就业的两部分,共发放问卷2648份,回收2440份,回收率92.15%,其中全日制自考助学生1100名,业余自考生1340名。利用计算机进行百分比数学统计,并结合文献调研及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理解记忆和有计划的学习――提高自考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自学考试是由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它是“宽进严出”的教育形式,具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因此,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对自学考试的合格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算与交流的能力。

自考生个人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只占49.7%,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能通过读课文,查资料等方法进行学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只有64.9%,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的只有9.2%,有40.8%的学生平时很少看书,以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相对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生,业余自考生情况要好得多,绝大部分学生有学习计划(76.7%),在学习遇到难题时能读课文,查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86.1%),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的占45.3%。学习时间的安排及阅读理解能力是影响自学考试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自考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学习动机和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善于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自考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创业是在知识创新合理运用的前提下,对所从事的行业和服务项目进行体系改革和价值增值,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的行为。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创业至关重要。

绝大部分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打算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即使第一次创业失败,他们也会总结经验,把握时机,积累经验,筹足资金重新创业,只有及少数学生是依靠父母的关系,安排一份工作。从择业方向看,大部分学生选择资金少,风险小,社会需求量大的行业,而选择的地方是家乡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人愿意去相对落后而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的西部地区,反映出自考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很少学生选择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的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和教育需求量较大的西部地区,缺乏冒险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自考生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自己,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保持正常的心态,既要对新事物的敏感,又不盲目的追逐潮流,具备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创业素质,对自己的理想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

3.合理的自我评价,恰当的目标――自考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核心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状况的感受能力,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追求和梦想的认识,对自己角色的合理定位,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报考四门课程一次性通过率较低,计划在2~3年内获得自考毕业证书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业余自考生40.5%、全日制自考生68.8%)。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一次报考的课程门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影响自考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习惯、态度、合作和创新精神,处理同事关系、上下属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的能力对其学习、考试和就业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事业成功者一定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大部分自考生都能积极参加单位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乐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能热心的帮助同事和朋友改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宽容对待别人,充分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来勉励自己,恰当的处理和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反映出大部分自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5.适者生存――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社会适应是指在社会认知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良好的适者生存的本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自考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主要考察自考生对陌生环境、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程度。

大多数自考生都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对待失败与挫折,尊重、接纳他人,具有较强的心理调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提高就业竞争力。相对而言在对环境和作息时间方面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6.特长与爱好――自考生成功就业的助推器

除了专业技能外,自考生所具备的特长、爱好对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许你选择的单位或企业正好急需你所具备的某方面特长的人才,比如要组织一个篮球队、乒乓球队,或者要策划一台文艺晚会等,更重要的是,特长、爱好能够从多个侧面反映个人的综合能力。

表6自学考试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特长及爱好情况调查表

自考生除了会唱歌所占比例较高外(54.2%/55.6%),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特别是绘画、书法、舞蹈、乐器演奏、各种球类等技能项目,这将对自考生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全日制自考助学生缺乏从思想上对自学考试的高度重视,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不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往往是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相对于全日制自考助学生,业余自考生情况要好得多。

(2)多数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打算毕业后凭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业,但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个较大的误区,很少学生选择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的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和教育需求量较大的西部地区。

(3)从特长、爱好方面看,具有绘画、书法、舞蹈、乐器演奏、各种球类等特长的学生比例较低,不利于就业竞争。

(4)自考生在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开拓进取、永不言败,乐于与人交流和沟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把自己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当中。

2.建议

(1)对自学考试,自考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合理衔接自学、助学和考试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努力使自己从“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2)自学考试主考院校在课程设置、考核形式等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克服理论知识偏难、偏多的倾向,增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网上助学系统,使学生和教师能充分交流,有助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学单位在助学的同时,增加一些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3)从改革考试内容入手,使之更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强化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训练,增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辅导,编制实践环节考核的配套教材、辅导材料和多媒体课件等,提高自考生的实践能力。

(4)目前,自学考试的学习媒体匮乏,助学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够,就业协议书的签署、报到证的办理等各地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不允许自考毕业生参加就业考试。为此,要加强自考学习媒体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方式,进一步明确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提高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邓红霞.浅谈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李齐鸣,刘诗宇,程越.论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

〔3〕马敬峰.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04,(1).

〔4〕邹炎炎.全日制自学考试助学单位职业指导工作初探〔J〕.大众科技,2005,(8).

第7篇

【关键词】班级愿景 激发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1-02

受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学风不正、学纪松懈、成绩下降等现象,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究其原因,虽存在不善于学习、学习方法不当、知识基础较差等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上,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1],而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机,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是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学习动机不仅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还受个体对环境认知及差异左右的。因此,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用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共同愿景”( Shared Vision: 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 是美国组织管理学专家彼得・圣吉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种方法,即“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3]。目前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从建立共同愿景的角度进行分析还不多见,因此本文现就如何采用建立班级愿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班级愿景的概念

愿景是人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而共同愿景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当人们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望会紧紧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它创造出众人是融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描述的是一个现实可信的组织图景(愿景),体现着组织成员的共同内心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本文所指的班级愿景的定义为:高校某一班集体的共同愿景。班级愿景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愿望、企盼和景象。它是班级的努力方向、发展目标,是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使命感、奋斗目标相互交融的结果。因此,班级愿景同样可以在学生心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它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具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班级愿景的作用

由于班级愿景建立在每个班级成员个人愿景的基础之上的,是经对个人愿景的充分讨论和酝酿后建立的,因此它是班级每一个体认同并发自内心愿意为之而奋斗的意向或景象。建立班级愿景对培养学习动机的作用如下:

(一)班级愿景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

班级愿景是学生个人愿景的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努力意愿及方向,是整合了个人愿景的核心部分而形成的集体共同的目标和景象。这种目标和景象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激发和维持作用,因此班级愿景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这种集体的愿景可内化到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中。班级愿景的实现展望是:既能实现自己的核心个人愿景, 同时也共同实现了班级愿景, 并且成就了班级其他成员的个人愿景,这样的美好远景使班级成员个体激发出巨大的自觉学习积极性[4]。通过实现班级愿景,使学习成为班集体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要。

(二)团体学习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

团体目标学习是共同愿景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团队学习主要指团队内部的协调、内部的讨论和内部的研究,以达到班级内部的知识扩散和共同愿景的建立,它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共同愿景的实现特别强调团队激励、特定环境(氛围)的营造,即强调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比个人学习更能强化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团体学习可以产生远大于个人学习的效果,发掘个体的学习潜力

卜荣华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小群体取向,即容易受到所属群体成员态度、行为方式的影响,显示大学生学习动机受学习环境的影响较大[5]。团体学习通过以反思和探询为基础的深度会谈和日常学习讨论,启迪个体心智,可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从而发掘出个体的学习潜力;团体学习通过互帮互学,互相激励,促进向更高目标前进,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和学习共同体,从而产生远大于个人学习的效果。

2.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动机培养与激发

愿景班级着力于“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愿景班级的共同愿景的实现需要共同学习、情感沟通,需要彼此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和谐气氛,学会分享学习心得和共享资源,从而达到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目的。这种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氛围对人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当班级成员置身于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 就会受到感染, 不知不觉地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

3.班级愿景有助于外部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

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因此,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6]。

班级愿景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整合。共同愿景既然是整个班级共同认可的目标,则集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每一成员的学习动机都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就是全体学生都必须积极向上的努力方向,并要求引导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心协力。在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中,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行之有效的导向主导自己的行为,并对影响团体行动的个人行动结果负责,这一过程促使大学生个人将社会取向价值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将外部学习动机内化为自我的需要,这种转化有助于减轻目前大学生在学习问题上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学习压力,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班级愿景的建立策略

(一)尽早建立班级愿景

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普遍存在松一口气的思想,而且他们对专业学习、成长成材和就业发展缺乏清醒的认识,多多少少存在着盲目和迷惘的想法。这都会影响大学学业的完成,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尽早实施班级愿景。

建立班级愿景可以在大学生一入校就积极介入,引导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找到自己的努力意愿及方向,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充分重视学生个人意愿总结的基础上,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人愿景合理地进行整合规划,并提请班级谈论,最后形成班级成员认同并发自内心愿意为之而奋斗的班级共同愿景。当找准班级成员共享的成长发展目标, 就会激发起班级所有成员沟通协作、团队学习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也会极大地激发出班级成员的团队竞争意识、身份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建立班级愿景同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实用性倾向比较明显,就业成了大学生学习动机中最关切的问题[7]。因此,建立班级愿景就需注意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设计共同愿景,将愿景与个人职业规划两者结合起来,在宏观愿景指导下,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从而使个人愿景更有意义和方向感,而且使愿景更有目标性和可行性。

班级愿景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学生尽早澄清自己的职业兴趣与专业前景,有助于他们合理认同学习的要求、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动态管理

鉴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任务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师要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共同目标,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对班级愿景进行“动态性”管理。

在班级愿景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把具体愿景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子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其分解为阶段愿景、年度愿景,结合班级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较完备的班级愿景体系;同时予以量化指标来保证,达到共同愿景的逐步实现。因此,对班级愿景实行动态管理有助于促进班级个体成员不断找到新的学习点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源动力。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4]杜洁.论共同愿景在高校班级组织建设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7, (5).

[5]卜荣华.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

[6]莫闲,袁媛.大学生学习动机整合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8).

[7]马苓,张苗,张俊玲.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2) .

第8篇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一切生命都在萌芽阶段。是时候要写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了,不用担心,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一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给学校发展作贡献,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__大学的3.12植树节社会实践活动在3月10日上午9点于大学校园里拉开了帷幕。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在这里———我们可爱的同学们,一个学子们学习修养的佳境,鸟语花香的好地方。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带着这份感恩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为新的一年栽下新的希望,播撒爱的种子,让思源的爱的信念传播的更远,让更多的人民感受到爱的温暖。

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在用的方面,搞建筑,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吨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两旁栽树可以降低噪音,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为了保护树木我校同学在树上挂上爱心提示提醒同学们爱护树木。有的树由于是珍贵品种好多同学都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就在树上挂了对每一种树的简介增长同学们的知识。我们还制作了宣传板向大家宣传植树节的活动。

正因为我们有如此多热心的同学,我们的工作怎么才能如此成功。大家努力团结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各位青年志愿者也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加强社会实践部成员各项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志愿者们纷纷动手栽种花草树苗,他们不怕劳累,不怕泥土,争先恐后地铲土、栽种、浇水,干得不亦乐乎,每个参与的人员都亲手种植了一棵小树苗,呈现了一派积极劳动的景象。

我系的志愿者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下了一棵棵代表着希望的小树苗。小雨中,青绿的小树显得那样的稚嫩、弱小,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青木成林的希望。一棵棵小树苗在我们的努力下展

现出生命的屈强,植树护绿行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大家对这次活动都感触颇深,皆感慨万千,可以说这次活动不仅拉进了大家的心,使我们的大家庭体会到了团结的重要。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心存感恩将永远美好,心向阳光就永远不会有阴影。让我们亲近自然,亲近社会,树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带着自己的使命与信念更加坚定地前进!这就是我们此次活动的感想,谨共享!

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二今天是植树节,很多人都去植树了,植树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绿化,保护环境,但是单凭植树节植树就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吗?我们要做的还不止这些。

朋友你去过云南吗?那里的天空高远深旷,明净亮丽,蓝蓝的天,洁白的云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朋友你去过江南的水乡吗?那里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深呼一口气你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小桥流水追随着你的足迹,水是那样的洁净,你可以清晰的看见水底的沙石。而在淄博却不能看到过这样如画一般的风景,我多么希望我们淄博也能随处可见亮丽的风景呀!这时我就想大声疾呼: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吧!

我们的城市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每天大大小小的工厂排放着各种烟气,污染着我们的空气环境,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连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保护不了,我们还在拼命忙些什么?有什么比健康还重要呢?

我很茫然,我们既然能在垃圾堆、废弃地上创造出奇迹,把城市建设这么好,经济发展这么迅速,我们为什么不能保护好环境呢?难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兼得?不是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善环境,只是还缺少一些行动,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汽车尾气的排放,不能让那些工厂不再污染空气,但是我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倡导绿色出行,带动身边人一起保护环境,将我们的环保热情汇集,同样会产生无穷大的力量。

携起手来,让我们象爱自己的家一样,爱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城市环境更美好!

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三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一切大号生命都在萌芽阶段。3月12日下午我班开展了一次以“呵护环境,奉献绿色”为主题的植树活动,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在钟坡山,钟坡山地势较高,不仅能让大家从植树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而且还能亲近大自然,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当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宣布在3月12日开展植树活动时,同学们都反应热烈,积极响应,并有很多同学不断询问这次植树活动的相关信息及具体的安排,希望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表达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但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呵护环境,奉献绿色”,希望通过这次植树活动,使大家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关注环境问题,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为美化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次活动由材料六班的主要班干负责。活动开展的很成功。3月12日中午十二点全体同学在学校大门口集合,集体乘车出发,于十二点四十到达预定地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同学们都表现很积极,而且很偶秩序,按照先前的分组,很快就开始了植树,有的挖坑,有的植树苗,大家干劲十足,,和一致的团结协作,很快就将所带的树苗植完了。四点钟集体乘车返校。?

对于这次植树活动,同学们都觉得意义非常。不但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而且加强了班级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植树及对环境问题和植树知识的宣传,使得大家更加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切实投身“呵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奉献绿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四3月12号的植树节即将临近,所有的人都开始宣传保护树木、植树造林的理念。

我们的绿化应该是全面的绿化,而不是甲地搞绿化,把乙地的树移到甲地,正如象山县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把这种现象叫做绿化的农转非。他在调查后发现,原本在数十年农村长得好好的树,有的移到城市后死了,人挪活,树挪死,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这边绿了,那边秃了,这是在糟蹋绿化,值得深思。

在绿化中当然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滥砍滥伐、毁林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单位未经审批就把树锯掉,有些商店认为树木遮蔽了店面,就自作主张锯去行道树,有的把树干当作搭建凉棚支撑,有的在树枝树干拉上一条绳子凉晒衣服被子,更有人在树旁生起炉子经营早点快餐,树木受此折磨,以至萎缩缩死亡,令人痛心不已。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护树林、保护树木,让都市的生活添一分绿色!

312植树节个人学习心得通用范文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一年的植树节来临,为了增强同学们对植物的一些认识,提高大家对植物的爱护,增强大家对绿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带动大家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工商管理系10级物流五、六班团支部于2012年3月11日在怀化市鹤城区石门乡组织班上的先锋队员开展了围绕以“赏田园风光,学植树常识”为主题的植树节活动。本次先锋队员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经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力。我们不仅仅提高了大家对义务植树的意识,提高了大家爱护花木、珍惜绿色的职责心,做到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进取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把植树理念、绿色文化了解的更透彻,从而影响身边的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

经过本次活动,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在植树节的活动中走出了课堂,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学习,了解绿色知识,增加了对植物生长的了解,从而期待以到达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我们欣赏田园风光,融入大自然,体味田园乐趣,将书本知识用到实践中,这种感觉是很幸福的,以后我们将把这种乐趣带给更多的人。

第9篇

电大开放教育英语专科《新思维英语阅读III》涉及文章72篇,不仅数量多,文章的长度和词汇量与第二册阅读相比,都有很大的跨跃。如果学生基础好,这也不算什么。但是更大的难题是第三册教材规定只给24学时,按照电大的标准,也就是8次课,一次3学时。很显然,课上有限的时间不可能涉及所有文章。我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教师首先要对72篇文章进行筛选分类

根据文章难度及语言特点,将文章按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三类:(1)学生自读文章。这些文章语言难度不是很大,往往是故事性强,学生完全可以自学。(2)学生预习文章。(3)教师讲授文章。需要学生自读文章往往内容完整,涉及多种时态和句型,有必要作整体理解。需要提前阅读文章往往内容较乱,涉及面较广,句子分析有一定难度。随堂讲授文章脉络较清楚,教师可以较快地进行。有了前期的分类,教师就可以进行第二步。

二 将a、b两类文章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

在课程教学之初,任课教师对学生先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a类文章布置给学生阅读。本学期每个小组负责3篇文章的分析整理,并由小组长负责组内具体任务的分工与合作;并将具体分配情况书面呈交老师备案,以便于教师期末形成性考核进行参考。教师将各组任务完成时间提前做好布置,让各组做到心中有数。任务的展示要求每组由专人负责做成PPT,并对全班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各人及各组整体完成任务情况记录平时成绩。

小组合作的优势与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开放教育学生入学情况调查表明:学生中会用计算机打字的人在70%以上,但经常上网看新闻、搜索资料的人却只有34%,而且很多人家中没有上网条件,很多学生反映单位虽有计算机但上班又不能干私活,因此对他们的要求就要化整为零,利用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有人提供字面分析,有人负责输入计算机,还有人利用专长做成高质量的课件。这种活动任务很快就能使学生接受,因为成人很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也会有意识地建立自己在小组成员中的形象与地位。合作学习可满足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愿望,既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也能够通过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三 网络资源的充分应用

调查显示:成人学生的上网频度较高,57.2%的学生几乎每天上网,其中高达41.3%的学生表示每周上网6小时以上;45.9%的学生几天上一次网,只有6.3%的学生很少上网。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网且有较充足的时间上网。另外,在师生联系方式上,60.7%的学生选择了校友录的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b、c类文章教师都被要求提供网上电子课件,以供学生参考。每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句型的解析都可以看到。这就要求学生尽快把握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适应其教学要求。Amundsen认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远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学习过程指导的实质就是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现代远程教育中所谓的“网络不网”、“远程不远”现象。

其次,教师还担负一个艰巨的任务: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技能和信息获取、处理能力,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信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信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对自己小组课件的展示成为成人学生相互展示交流的平台。76%的学生认为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84%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更能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得到学习的乐趣”;81%的学生认为这个学习过程“增强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但是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我们进行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考试内容50%来自于书中,这就给教学带来束缚:不能离教材太远。另外,成人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目的――通过考试拿到文凭。因而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也是有限的。

就经验而言,我在两个方面作了总结,希望对同行教师有所帮助。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应用上,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中心位置交给学习主体――学生。它是与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任务更多表现为: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有心深入探索各方面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必要的支持。

另一方面,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探究活动。个人与小组的关系至关重要,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搭好小组成员,如能力强或有特长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的配搭,各种不同才能类型学生的配搭,以便充分利用个人的独特性格、兴趣和技能,使每个人在完成任务中都能发挥潜力。二是充分运用学习评价机制,增强每个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学习动力,使学习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凝聚每一个参与者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黄冬梅.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第10篇

摘要: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健发展阶段。特珠的生活环境、发展阶段使世界现和人生砚尚未完全建立的大学生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也,发生心理阵碍。要从心理阵碍的产生入手。在入学教育中预防大学生心理降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遇到挫折时,产生的心理上的一种不平衡状况和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它是一种认知失调,是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学生并不是一个成熟机体,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远远低于生理成熟程度。尤其对大学新生而言,由子环境的变迁、自身角色变化、社会期望增高,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也突然提到一定的高度.往往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来应付这种变化,进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对大学的憧憬与大学生活现实的撞击,使自我的整合、自我与社会的整合成为每一个大学新生面临的挑战和成长任务,以致于每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都要经历一次重大的心灵或生命的成长。

伴随着进人大学的喜悦,夹杂着几许优愁、焦虑,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间题。总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业的压力,知识的复杂性和个人学习习惯定势使进人大学的学习变得深奥;二是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弱,部分大学生深受生活学习环境变迁与群体生活不适应等矛盾的困扰;三是个人交际障碍,交际能力不强,无法适应半社会化的大学需要;四是恋爱观念错误,易形成失恋、暗恋或追求不遂等现象。五是特殊的家庭背景,尤其是独生子女或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出来的大学生.更易引发过度的优越感或自卑感。

二、入学教育中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措施

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社会学习、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人们仍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而,做好新生人学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加强大学生学业特殊性和学习习惯改变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独立性

专业学科内容具有高层次和争议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不仅如此.现代社会渴求综合性人才,因而大学生除掌握专业学科内容外,尚需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然而对于刚脱离“填鸭式”教育的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大学课程安排并不满,相对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离开了课堂和教师的束缚,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大学学业上学分的限制、补修、重修政策更容易使他们陷人困境。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明确向学生解释大学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学业方面。而教师作为大学时代的过来人,更应该把自己大学的经验和新生分享,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些心理准备;协助新生根据课程做好学习计划,激励学生在本专业学有余地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依靠选修课、杜团活动等多和其他专业接触,力求在知识结构上做到精而博。

(二)调整学生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

很多大学生在进人校园前都生活在家庭的庇护下,自主和自理能力较差,与人接触只限于课堂上的同学和老师,而没有深人到他们的生活中。进人大学后住的是集体宿舍,一切自理,而且生活空间里加人了其他同学,与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难免会产生摩擦。这样对于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件很难适应的事情。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潜意识的不愉快会通过其他方式得以表现,比如说神经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疮病、神经衰弱、器官性神经症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就意味着要接受心理咨询。否则,长期发展容易出现幻觉、幻听而发展成为精神病。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以和为贵,不要斤斤计较,并鼓励他们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让学生寻找适当宣泄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采取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当然,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调整心态的方式也不同。对于那些家庭依赖性强的学生而言就需要多次谈话,开导他们,并让同班、同寝室的同学多加以帮助。而对于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督促,适时提出意见以改变他们自以为是,协调与同学的矛盾。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

(三)开展训练际,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交际并不像初高中那样,多限于与班级同学单纯的学业交往,而更多涉及生活、情感、工作等等,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难度。当然,适应性强、能力强的学生在这里如鱼得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但也有学生虽有交际的愿望,但因自卑或交际出错导致出现不适应、不愉快的情况。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顺利进行的基础。

学生交际困难主要是因为自卑、自大,缺乏交际方法,所以,在人学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即坚持人际交往的几条原则.

1、学会倾听。与人交往要认真的听,听懂他人表达意思。没有足够耐心地倾听,只会一知半解,误解意思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使交际失败。另外,认真地倾听,会使谈话者觉得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倾听者有诚心帮忙解决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有助于情感宜泄。许多咨询师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不是给予过多地干涉而是认真倾听,这在治疗方法上称为疏泄疗法,就是要通过痛快淋滴的倾诉把心头的郁闷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防止躯体和精神发生疾病。

2,真诚待人。罗杰斯认为,在与人交往时,当自己能接触到他人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时,是件愉快的事件,相反,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而是演戏时,他就觉得自己很讨厌。在与人交往时,不能长时间压抑自己对他人的看法,这样很容易使普通的意见激化成严重的攻击,导致关系破裂。

3、给予爱和接受爱。这里的“爱”是广泛意义上的爱,是指能使对方明了自己是真诚地欣赏他、喜欢他,由此使对方感到温暖和充实,这样人际交往才能顺利进行。很多学生有社交恐惧,是因为社交失利造成的阴影,所以先要培养一定的氛围,可以先在班集体里形成交际氛围,扩大学生自信心。当然,学生中的交往介于成人和少年时期的纯真,需要学生在交际中把握分寸,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身份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对待*春期性冲动

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上趋于成熟,容易对异性产生极大的关注,进而产生恋情。思考性和爱情,谈论性和爱情,实践性和爱情,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已不再遮遮掩掩,恋爱已由过去的“选修课.上升为“必修课’。当然,正常的异往是值得鼓励的,异性间产生好感乃至进一步的恋爱,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和特征,况且,其中也不乏志同道合型的恋爱,这种类型的恋爱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然而,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男生追求貌美的女生.女生追求财多的男生等现象,这种恋爱观致使大学生恋爱变味。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现代大学校园里,教师的观念一般既不提倡恋爱、又不反对恋爱,让学生自由发展。但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使大学生活因爱惰而锦上添花。可见,对有恋爱倾向或正在恋爱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大学生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人盲目性,产生性罪错。因此,要在人学教育中开展青春期教育,包括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异性,正确对待自身变化,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对异性产生好感的行为等。其次,给予恋爱的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忙,尤其要使他们学会理性地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如对于失恋的学生或者追求不遂的学生而言,他们遭受失败的心理及其脆弱,容易形成错误观念.如自己是不是条件太差,是不是被他(她)看不起,会不会被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心理活动的产生就容易使其陷人幻想的空间,导致出现幻听、幻觉等,所以要及时了解,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怀和帮助,预防出现此类情况。

〔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第11篇

我近期接触了一些应用E-Learning系统的企业,有些仅仅将其作为员工个人学习的辅助手段,让大家获取一些知识或信息,虽然有些企业应用学习地图和岗位胜任力等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指定了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对于学习者来说,仅仅是“知道了”并不够,还需要关注行为的改善、能力和绩效的提升。与此同时,这样应用远未发挥E-Learning系统应有的价值。

按照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马奎特的看法,技术是组织学习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而且已经渗透、影响到当今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如果设计得当、使用到位,E-Learning系统可以成为构建组织学习体系、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而如果应用不好,它们也只是“摆设”或可有可无的配角。

按照我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打造组织学习系统需要提升三种机制的活跃水平:创新与适变、知识与信息以及社会互动与能力提升。E-Learning系统作为支撑组织学习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只是局限于支持员工个人学习,也可以激发组织创新、推动知识管理、提升组织能力。

利用E-Learning激发组织创新创

创新离不开创意,但创新也不等于意。要想激发组织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于培养个体创造力或创意的层面上。在我看来,要想让一个创意真正转变为创新,并最终产生效益,需要经历创意激发、创意管理、创新实现和创新扩散四个阶段。

在激发组织创新方面,E-Learning系统也有用武之地。根据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这方面的做法包括:

开发或采购“创新思维”“创意管理”“创造性问题解决”等E-Learning课程,普及创新思维方法,开发员工创造力;

通过快速课件开发工具或线上讨论空间,将员工的创意进行分享;

通过在线学习、问答和协作空间等非正式学习方法,开展改善建议或创意征集,激发员工的创意;

通过协作空间,促进团队协同创新;

通过在线学习和非正式交流,推动组织变革;

通过将E-Learning系统应用扩展到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促进开放式创新。

利用E-Learning推动企业知识管理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或最具生产力的要素是隐藏于员工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工作心得、经验、诀窍等。如果能把这些隐性知识全部挖掘出来并得到充分共享,企业的效益就可以大幅增长。然而,日常工作中,这些宝贵的知识并未被有效管理和分享。因此,知识管理成为持续推动组织学习的必备要素。

事实上,现在大多数知识管理系统侧重于显性知识的获取、维护,虽然也提供了一些协同工作或群体交流的机制,但其功能和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同时,很多E-Learning系统和学习资源也是孤立、刻板的,只能提供一些信息或知识,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产生和分享。

尽管如此,在一些E-Learning系统中,我们可以找到或者创造性地应用下列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功能:知识文档(如案例、工作经验总结、规章制度等)的上传、分类、分享;利用课程开发或快速课件制作等工具,促进工作经验的沉淀和分享;通过问答、企业内部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在线研讨等手段,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通过虚拟班级、电子化学习、在线研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问答、微博、开放创新网络等,实现知识和经验的梳理、传递。

当然,E-Learning如何与知识管理深度整合、充分发挥功效,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利用E-Learning提升组织能力

当下,对于个人而言,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而E-Learning所具有的及时性、按需定制、多媒体与交互式等特性,使它成为适合成年人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 云服务;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百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37-02

Research of Adult Distance Collaborative Project Learning based on cloud service//Zou Y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 first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education. Second,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cloud services, introduces emphatically the Baihui functions, and to furth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Baihui in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cloud service; remote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Baihui

1 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1.1 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的含义

远程协作项目学习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协作的方式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所谓项目学习,又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从真实世界中选择复杂但又真实的主题,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较长时间开放性的探究,并将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和自身能力的提高[1]。

1.2 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有其独特之处。成人教育多采用时空分离的方式,依托网络或其他学习资源,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面授导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师辅导。成人学生多为在职成人,一方面,他们来源复杂,个性差异显著,心理负担重,工学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他们多数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学习动机不同,但理解力强,学习目标明确,社会现实需求高。相当一部分的成人学生进行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职业需求,并且希望通过参加学习,除了能够顺利拿到相应的证书外,还能结识更多的朋友,尽快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能力的提升,为社会、为个人创造更多的现实价值。鉴于成人教育的特点,远程协作项目学习适合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并且有助于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需要。

1.3 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活动过程[2]。

①设计项目,创设情境。项目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成人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选择具有可行性、启发性、典型性的项目。项目的选择并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师生的商讨中确定项目,并根据项目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另外,项目内容应构成一个专题,以便学生在众多项目子项中选择自己的主题。

②选择主题,分组分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项目框架内自主选择主题。根据学生选择主题的情况,按主题为学生分组。学生小组根据项目具体情况,以5~8人为宜,并且确定组长人选以及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等。在分组分工的过程中,尽量兼顾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通过完成任务都能够得到提升。

③分解问题,制定计划。小组成立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解问题,进而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做好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分工。

④探究协作,制作作品。小组各成员分头行动,根据自己的任务,充分发挥个人的社会优势,通过网下实践活动和网上深入协作的方式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并协商选择作品形式,共同完成作品的制作。

⑤上传共享,交流成果。完成作品后,各小组按教师的要求上传共享自己的作品,同时观摩学习其他小组的项目成果。通过交流,一方面展示了自己在项目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另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⑥自评互评,总结反思。根据评价量规,各小组进行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项目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2)注意问题。①以上活动过程,绝大多数采用基于网络的活动方式,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因此,网络平台的选定至关重要。②远程协作项目学习较传统教学一般具有周期长、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③教师应加强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管理[3]。首先,适时为学生提供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在内的多样化的学习支架;其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第三,全面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

2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新发展,是指通过网络把诸多成本低廉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按需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4]。协作与共享是云计算环境的核心理念,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通过云计算,人们可以低门槛入门,轻松实现数据共享,并且可以像使用煤气、水、电等社会化服务一样使用计算机,价格低廉,取用方便。

云服务是指采用云计算技术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的不必下载、不必安装、上网即用、操作方便、功能丰富、价格低廉的互联网服务[5]。由此看来,云服务并不遥远,众所周知的电子邮箱系统、公共搜索引擎等都是云服务的不同类型。一些IT厂商,如谷歌、微软等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功能强大的云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云服务。

技术促进教学,在云计算发展的同时,“一切皆服务、事事可在线、更快更方便、更加个性化”[6]的教育技术新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云计算辅助教学的研究也风起云涌。

3 百会在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3.1 百会简介[7]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在线办公平台,是世界知名的在线软件供应商Zoho在中国的独家运营商,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与Zoho全球一致的在线软件服务。目前,百会的产品很多,包括百会CRM、百会办公门户、百会云邮箱、百会文件、百会创造者、百会Office等。通过百会,创建并管理日历、联系人、通讯录;可以新建或上传、存储或备份、编辑、处理、共享各种常用格式的文档或表格;收发与管理邮件;即时聊天;自由添加各种应用;在线收藏网站或链接等。另外,百会对个人用户是完全免费的,只要拥有一个百会账户,便能尽享百会服务。

3.2 百会在成人远程协作项目学习中的应用[8]

1)资源展示。通过百会,教师可以轻松创建项目站点。通过邀请学生的加入,学生可以轻松浏览站点内容。一方面,由于成人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提供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项目站点为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方法指导以及技术支持等。教师除了能够上传文字材料外,还可以将图片、目录、链接、视音频、搜索等嵌入网站,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对项目学习的实施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通过站点向学生详细介绍项目学习的特点、实施过程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2)互动交流。百会为大家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首先,百会站点中的每个页面都有评论功能,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评论功能参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比如,在确定项目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百会组织学生共同商讨项目主题等。其次,百会聊聊为用户提供了即时通讯的功能。通过百会聊聊,师生、生生可以就项目问题进行实时讨论,让沟通变得更加通畅。再者,百会邮箱为用户提供了互动交流、文件传输与存储的功能,百会论坛为用户提供了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据地。

3)协作共享。协作与共享是百会的核心。通过百会的“文件存储器”,不仅能够储存学生个人的项目资料,而且能够通过共享,为小组其他成员所用。为了规范管理,还可以设置文件权限,如可以把文件的权限设置为让每个人都能阅读,小组成员可以编辑,但是只有自己才能删除等。项目结束后,大家可以把小组的成品放到共享的文件存储器中,一方面能够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浏览其他小组的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百会的协作与共享,不仅仅体现在百会“文件存储器”中,而是渗透到百会应用的方方面面。

4)在线编辑。百会Office为用户提供了类似微软Office的功能,小组成员可以利用百会写写、百会格格、百会秀秀等进行在线文档编辑。所有学生无论自己的电脑中是否安装了上述软件,只要有网络,就能轻松在自己的学习终端编辑文档。另外,百会Office支持多人共同编辑,通过共享的方式,小组成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对同一文档进行协同编辑。

5)自我管理。百会日历可以安排、管理项目日程,为项目做一个统筹规划。通过共享和邀请,小组成员都能了解活动安排,并且能够适时查看。日历的提醒功能,更能通过邮件或弹出窗口对用户进行单次或循环提醒,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自我管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6)评价反思。项目学习中,学习评价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的能力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通过百会编辑文档、存储文件、信息交流、协作共享等,教师可以通过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痕迹,根据学生的进步及其对项目的贡献,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判。小组成员间可以通过百会格格建立小组成员互评表,完成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还可以通过百会论坛开辟讨论区,组织学生学习反思,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大伟.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促进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3):55-59.

[2]黄纯国,殷常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74-76.

[3]马秀芳,柯清超.探讨远程协作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12-14.

[4]李伟林,陈戍.广播电视大学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构建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5-8.

[5]郭宝军,吴琼,赵娜.适合教育应用的云服务集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8):84-86.

[6]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