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护理流程

时间:2023-06-05 09:5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护理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救护理流程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c)-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hock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es.Monitoring of vital signs and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procedures);the injury assessment,recovery of effective circulation process,dynamic condition monitoring,preoperative prepa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for 4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emergency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first-aid success rate,mortality rat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uration from admission to the accurate diagnosis time, first-aid implementation tim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ime, emergency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25.7±9.6) min,(40.2±10.6) min,(50.2±13.6) min,(42.4±12.8) min and (17.6±5)d]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40.8±12.3) min,(66.7±15.8) min,(70.9±16.4) min,(64.2±14.1) min and (25.5±7.6)d].The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100.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90.0%).The mor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0.0%)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5%).A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Traumatic shock;Influence

创伤性休克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青壮年男性的发生率较高。创伤性休克对于患者生命危害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救治,很容易威胁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急救的原则是“急救优先于诊断”,根据患者休克早期的临床症状,尽可能快的解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问题。创伤性休克多见于比较严重的伤势,此类患者早期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正确的、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创伤性休克病情变化迅速,有效的急救护理流程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急救时间,更好的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急救护理流程更加符合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降低了由于嘈杂急救场面影响救治效率,急救护理工作从简单的抢救逐步变为患者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隙链接,提高了护理服务意识和护理工作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0~77岁,平均(45.6±12.2)岁;创伤情况:骨折20例,车祸伤10例,刀砍伤5例,重物砸伤5例。观察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75岁,平均(46.8±11.7)岁;创伤情况:骨折22例,车祸伤9例,刀砍伤6例,重物砸伤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流程,主要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情况进行急救流程的调整,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保证医护之?g信息传递及时,做好患者急救的配合工作。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做好患者伤情评估[1-2]。护理人员通过正确的评估患者伤情,统筹安排急救护理工作,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操作的完整性,一些严重的创伤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道堵塞,容易出现窒息,如果有需要对口腔内的分泌物、血块进行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氧气供应。如果患者出现舌后坠,护理人员通过舌钳拉出舌头,将口咽导管放入其中。如果患者有呼吸衰竭,则需要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辅呼吸。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给予人工呼吸,采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提高患者呼吸运动,高浓度吸氧做好辅呼吸。②恢复有效循环流程。为患者建立2~3个相对较大口径的静脉通道,不同的管道保证患者获得大量的血液、液体的补充。根据患者需要,测定中心静脉压,保证中心静脉压12 cmH2O[3],说明可能有心排血量相对减少,发生肺水肿,要及时降低输液量。当患者的血压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情况;③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情况[9-1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急救实施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进入急诊室之后,实施6个步骤,主要包括保证呼吸道畅通、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末梢循环和口唇颜色变化、神经系统临床症状、肢体运动情况,肢体是否出现畸形、出血,尿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表现,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对患者护理重点内容进行确认[12]。

本研究通过分析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急诊护理流程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的急救流程)40例和观察组(急救护理流程)40例。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可以避免忙乱抢救场面,从简单的护理配合急救[13-15],变为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服务链接,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和高质量服务意识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效率。由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选择输液的部位。对于一些有肝脏、腹膜外伤、出血、骨盆骨折患者,要尽可能避免从下肢静脉输血、输液,尽可能为患者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快速,为了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需要加强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的观察,准确地进行判断[16]。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进展快,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是我国急诊多发病和常见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冠状动脉持续堵塞引起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局部坏死。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健康等息息相关,目前该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头号杀手[1]。即使获得有效治疗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越早有效治疗越能缓解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快速急救尤为重要。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应尽量减去不必要的就诊流程,争取最快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疗效[2]。传统急救护理程序难以满足急救要求,优化急诊护理作为近年来急救护理新模式,能有效简化护理流程,避免冗长繁杂的护理流程延缓救治时间,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简化就诊程序,显著提高疗效,因此颇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市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检查确诊,按急救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4岁,平均(62.3±2.8)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6岁,平均(65.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3]: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头痛;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严重肾、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接到出诊电话后准备接诊,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年龄等情况给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医院;接诊人员按医生要求进行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护心电图、纠正水电解质、抽血化验等护理操作,待确诊后可送至导管室观察,准备术前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建立急救应急小组,由辅助科室人员、后勤人员、医生、护士组成,成员工作资历必须超过4年,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组人员进行流程培训。②建立急救流程,预检、评估影像设备转运状况,进行术前准备等;为每位患者建立时间表,记录急诊至治疗前整个过程。③院前急救与转运中护理流程优化。接到求救电话后5 min内发车,护理在途中与患者家属联系,安抚其情绪,告知院前简单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例如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心理安慰以缓解患者恐惧、慌张心理。到达现场后立即行吸氧、输液操作,缓解心肌疼痛,检测生命体征[5]。现场急救完毕后立刻转运,途中搬运动作应快速、平稳,患者仰卧,头部朝向前进方向并偏向一侧;行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观察其呼吸、神志、心率变化,准备随时抢救;途中联系接诊人员,简要说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接诊流程优化: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度,第一负责为接诊护士,使其负责全程各项护理工作,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准备抢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行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等检测,了解病史、发病时间等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诊断。④术前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针,用泛影葡胺做碘过敏实验;给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沟备皮,协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进行心理干预[6]。⑤送往导管室护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理转运流程。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亲自送往导管室,并携带患者病历、抢救记录、护士记录,携带抢救设备和监护仪,与导管室人员完成病情及抢救经过对接。⑥术后护理工作。手术完毕后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气流通、安静、卫生、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外界因素打扰,确保患者充分休息;按医嘱监督患者用药,确保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均与医嘱完全符合,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观察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时间以评估短期预后。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CQQC)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内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估本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家属进行评估,包括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术,各项2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中重要环节用时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两组急救短期效果比较

观察组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提示观察组取得的短期预后更好(P均

2.3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术满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发、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3.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国际公认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约10%~13%,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预后有关键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均对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护理流程虽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抢救过程,但传统流程仅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给予被动性处理,未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工,缺乏医护合作,未科学预测病情进展,缺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护理工作是被动且局限的,缺乏预计性[10-11]。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是在院前急救和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急诊科特点和现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护理,达到预期护理目标,为急救争取了更多时间。

3.2医护协作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的意义

国内研究报道医护协作形式下的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能使急救重要环节用时明显缩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缓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

3.3各个环节优化带来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 地震急救;院前急救;护理救治;护理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7-01

地震等灾害造成了大量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伤员,并且有着伤情重、合并伤多、病死率高等特点。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绝大多数的受伤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治和护理;在进行抢救时,伤员身体因遭受重创,生理功能严重耗竭,如救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院前急救中护理人员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下按照护理流程科学有效地完成大量伤员的院前急救是个重要挑战,为提高医护人员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前的护理应对能力,本文将最新护理进展进行了研究并做了简单的综述跟各位同仁分享。

1 院前急救护理[1]

1.1 准确判断 值班调度人员要第一时间接起电话,迅速应问清突发事故的相关情况,如发生事故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联系方式、报警者是否在现场等信息,准确判断事件性质,制定出最佳的抢救方案。

1.2 快速应对、科学调度 医院要按事件级别最快就近派车,接警后马上组织安排第一分队前往现场处置,然后根据需要组织第二分队前往。指定最先到达人员中的资深医生为临时现场调度员,要求尽快查明现场情况并反馈医院。

1.3 现场救护

1.3.1 检伤分类 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准确进行病情判断,按伤势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尽快把危重伤员筛选出来,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救治措施,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肢体活动情况及变化,判断其生命体征,果断正确地配合抢救。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轻伤员,可以适当延期处理或转送医院,从而提高各类伤员的救治效率。

1.3.2 现场抢救 护理人员要做到急救护理措施到位,第一时间内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赶到现场,对危重伤员采取准确的抢救护理措施,如患者的摆放、静脉通路的建立、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止血、包扎、抗休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等,这些措施对抢救危重伤员生命、减少伤残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3 快速转移 根据伤者病情需要和就近救治的原则,对伤员要快速、安全转移。在转移时轻重伤员要合理搭配,这样可大大提高伤员转运效率。

1.4 转运途中监护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监护、吸氧或通气,保持气道通畅,全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伤者生命体征,果断采取必要的抢救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多数伤员对突如其来的伤害都表现的惊慌、恐惧,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便于稳定患者病情,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 院前急救护理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后因房屋设备受损导致辅检、手术、监护功能缺失,无法满足危重、手术、产妇等病员的救治,使护理人员感到茫然,产生无用感;灾难发生后,门诊及住院病人猛增、工作环境艰苦导致医护人员体力透支;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不确定等各种因素使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变得极为重要。医院除了做好常规急诊护理的工作以外,在关键时期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急救分工、安全管理、护理信息管理。

2.1 急救分工 急救分工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分工。如在汶川地震中四川安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分工中包括:物质供应组、简易手术区、治疗组和危重区。[2]

2.2 安全管理 对病人进行常规的详细登记,可适当的将护理人员分组,如在第180医院护理部的1389例[3]突发事件伤员的院前急救中分为了4组:指挥组、文书组、救助组、后送组。短的时间内对突发性大批伤员进行现场施救。及时规范、程序化的急救流程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保障。作为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对待护理常规,认识到护理流程救治的重要性。

2.3 护理信息管理 做好护理常规信息管理,包括入院、死亡、出院、转出、留院等各种过程管理及信息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政府指令转送异地病人信息统计,对转出和接收做好详细的备注,并及时的进行汇总,提交分管护士长。

3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水平以及损伤控制技术应用

3.1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水平 院前急救护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是一个动态且不能割裂的整体过程。[4]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它有关人员、设备和社会活动的过程”。应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定重大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并不断完善,动态管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患者的爱心、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3.2 损伤控制技术的在护理中展现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技术应用于地震致严重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并制定了严重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DC技术应用于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做好科学规范护理流程并量化各阶段时间,从而保证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明确分工,也确保了护理工作急而有序,快速高效,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4 结 论

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伤残,特别由于突发事件中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等特点,做好应对地震这类突然重大事件的护理的院前急救,现代急救医学的时间观以及规范化急救护理变得尤为突出。作为护理人员掌握好规范的护理救治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应对这类突然事件的能力,也为日常的护理水平的提高做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况[J].中华保健医学志,2009,11(14):25-27.

[2] 汪英.“5.12”特大地震护理应急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8,5(7):201.

[3] 王瑜.突发事件成批伤员现场急救程序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5,22(2):70-80.

第4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成功率;护理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抢救患者2814例,对急救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提高院前护理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584例,女1230例, 1-91岁。出诊人员均为我急诊抢救中心的专职医护人员。

1. 2方法

1. 2. 1 应急意识及反应能力

掌握好出车时间,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接到呼叫电话,重点询问患者主要症状及相关生命体征的重要表现,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 5min内出诊,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1. 2. 2 急救评估措施

①现场评估。原则:果断迅速,分秒必争,询问、检查、评估、抢救、治疗、转运同步进行。a.询问病史,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询问发病时间、诱因、意识、面色、肢体运动情况; b.按DRABC程序检查伤情, D指危险程序, R指各种反应,A指呼吸通畅,B指有无呼吸, C指循环生命支持: c.用"三清"方法评估病情,即听清、看清、问清,尽可能在1min内完成。

②现场急救措施。成批伤员,分清主次,遵循“四先四后”原则,即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解痉、镇痛、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维持呼吸功能,吸氧,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③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a.安全转运:遵循轻、稳、快及保证患者安全的方法进行转运,熟练掌握"三要三不要":要先在原地抢救患者,不要随便搬运,只有在包扎、止血、固定后方可搬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昏迷患者舌后坠,不要采用平卧位搬运;搬运过程要平稳,不要过度颠簸,确保患者安全。b.途中监护: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转运途中患者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应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有效呼吸功能。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脱落、扭曲、受压、堵塞等,保证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确保有效的静脉通路。

④法律意识及责任制。院前急救有其特殊性,是高风险的医疗护理行为,准确、客观、真实地记录接听电话的时间,出诊及到达时间,作为院前急救归档文件之一保存非常重要。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均由急诊科人员兼职,实行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模式,即从出诊,到达现场,现场急救转送到急诊科,院内急救,医护人员实行首诊负责制,更好更快地为患者服务,真正体现了"绿色"的全程服务。

2结果

2814例中,内科1390例(63. 64% ),心脑血管病841例,呼吸系统340例,消化及其它209例;外科522例(23. 89% ),多发伤134例,颅脑伤118例,四肢伤164例,脑部56例,腹部及其它50例;妇产科154例(7. 1% )。心肺复苏86例,心脑血管病30例,外伤28例,不明原因猝死20例,其它8例,成功13例,死亡73例。

3讨论

威胁生命的突发急症大多发生在院外,院前急救护理成为急救重要环节,而正确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执行又是其中的重点。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执行:

①强化急诊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院前急救具有随机性及突发性,其特点及核心是快速反应,迅速出诊,争分夺秒,及时准确地抢救,确保各个环节都畅通无阻。在2008年内院前急救的2814例中,均能按我院向市民承诺的,接到呼叫电话后5min内出诊,在出车过程中能做到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落实一个"救"字,分秒必争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②加强急诊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院前急救已成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挽救急、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及同情心。强化急诊意识,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以班前示范、集中上课及重点辅导相结合,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特别是救护车上的便携式除颤器、人工呼吸机、监护仪、心电图等的应用。同时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密切与医生配合,做好患者的抢救工作。

③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搬运时方法要正确,要适当,如方法不正确,不当,往往会使患者症状加重或发生并发症。疑有颈椎损伤时,要给患者使用颈托,保持被动;胸腰骨折患者,应使患者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移放在担架上;四肢开放性骨折者,用敷料包扎止血后,夹板外固定或下肢固定在对侧健康肢体,上肢固定在躯干,才能转送回院;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给予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堵塞气道;休克患者在搬运过程中切忌头高脚低,运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及安全的,才能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再度损伤。途中加强监护呼吸道非常重要,窒息是患者可能立即致命的威胁,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创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重危患者常因舌后坠,痰液血液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要及时清理口腔中的分泌物,才能保证有效的氧疗。

④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院前急救是医疗特殊抢救的阵地,在病情突发、紧急的情况下,如不能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常会发生纠纷。因此,我们进行强化服务意识教育,强化风险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实行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模式,推行医护首诊负责制,从出诊到现场,现场急救、转送、院内急救中在急救护理流程运用后,使危重患者的救治变得更畅顺,减少了院前急救,急诊科医护人员反复多次熟悉病情,交接观察的繁琐程序,便于治疗的连续性,能真正起到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作用。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中心ICU监护治疗,"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是危重患者医学专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而提高危急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春菊,蒋鹏.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

杂志,2005, 11(8A)

[2] 王忠勇.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中血氧与血乳酸浓度监

测的价值[J]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9,(06)

第5篇

1方法

1.1研究基础:我院已基本完成了直升机空中救护体系的构建,现有5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覆盖了本县交通不便的几个乡镇,做为日常训练辅助运行基地。直升机空中救护调度中心已开通了覆盖全省的空中救护热线─96966。医院专门设置了空中救护专项基金承担飞行成本费用,也用于无法承担高额空中救护费用的困难患者。以上项目的启用为我们开展此项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1.2工作条件:我院于2010年10月购置了由空客公司生产的EC120型和EC-135型直升机共三架,2011年3月初,取得国籍登记证、适航证和电台执照。已于2014年8月签订了先进的直升机机载医疗急救设备,包括转运呼吸机、吸引器、监护仪、微量注射泵以及紧急气道管理器械等等。现有飞行员10名,机务人员10名,高级工程师1名,翻译3名,为日常上机培训与出诊提供坚实保障[5]。首批赴德国ADAC空中救护(AllgemeinenDeutschenAutomobilClubLuftrettung)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培训医护人员已学成归来,他们已具备创伤急救、气道管理、心肺复苏等急、危、重症抢救技能及急救资源管理能力。

1.3工作思路。按照“借鉴成功经验、探索自我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查阅文献、外派学习等方法,在我院空中救护体系的框架下,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直升机空中急救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建立空中救护相关护理制度、制定空中救护护理操作流程及规范、编写空中救护护理常规、建立空中救护护理培训手册、编撰直升机空中急救护理教学大纲、编撰直升机空中急救护理培训教案。

2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我院直升机空中急救体系的支撑下,我们已初步完成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已有3名护理人员取得德国ADAC空中救护专业培训合格证书,7名护理人员取得本院空中救护专业培训证书,以上人员并均已完成了超过60小时的上机模拟培训;制定了直升机空中救护急救物品、药品管理规范,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人员职责及工作流程,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规范的编写,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模拟培训教案的编撰;经过对3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我们不断总结不足,初步形成了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标准,力争达到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3预期目标

通过不断努力与改进构建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管理模式,助推空中急救事业向着专业化及常态化发展;形成直升机救护护理规范与培训教案;储备一定数量的直升机空中救护护理专业人才及师资力量是我们的目标。

4面临机遇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直升机救护优势凸显,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空中救护事业将会得到迅猛发展,这也必将给我们的空中救护护理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构建完善直升机空中急救体系下的护理管理模式还需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作者:芦志英 刘国强 康亚平 刘召 单位:河南新乡宏力医院

第6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103-03

doi:10.14033/ki.cfmr.2015.28.049

重型颅脑外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伤后24 h意识恶化并昏迷超过6 h,或外伤后昏迷超过6 h,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病症[1]。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意外伤害等。患者入院病情危重,伤后1 h是紧急救治的黄金时间,若不及时救治,常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预后。急诊科是各种急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场所,也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第一站,更是抢救患者的高效集合体,其中急救护理干预在患者的救治中占有重要作用[2]。因此,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为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均在受伤12 h内入院治疗,经CT检查确诊,经急诊科紧急救治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和/或颅内血肿清除术。80例患者中,男64例,女16例,年龄27~65岁,平均(43.65±15.7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外伤原因:车祸53例、高处坠落16例、摔伤7例、打击伤4例;术前CT扫描: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46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7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9例、颅内血肿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和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纳入标准:(1)入院时间为外伤后12 h内;(2)无心、肝、肾、肺等脏器严重复合伤;(3)既往无精神、心理疾病,认知功能正常;(4)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1)外伤后到入院时间>12 h;(2)严重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3)无名氏、无家属陪伴者。两组患者的麻醉、手术方式、性别、年龄、外伤原因、CT结果和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急诊科颅脑外伤的常规护理,即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开放外周静脉,监测血压、心电图及脉搏氧饱和度,留置导尿管,必要时协助医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护送患者做CT检查,遵医嘱护送患者入手术室进一步治疗等。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组建急救小组 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急救护理小组,1名三级岗护士为小组副组长,1名责任护士(二级岗护士)和1名一级岗护士为组员。组长负责小组重型颅脑外伤有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并全面指导、协调患者急救护理的各项工作,副组长与组员具体参与急救护理的实施。

1.2.2 急救准备与评估 急诊科接到120通知后,立即启动急救小组,检查各项抢救设备与物品,并准备到位,如吸引器、供氧装置、急救药品、呼吸机、气管插管用具等。患者入科后,小组立即询问病情,了解外伤过程,重点检查呼吸、心跳、神志、瞳孔等,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按照流程紧急救护。

1.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第一要务,患者入科后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异物、分泌物,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上呼吸道梗阻者给予口咽通气管,若呼吸功能不全,立即协助医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记录通气效果。

1.2.4 维持循环功能 建立外周粗大静脉通道,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深静脉留置,确保静脉通路通畅。遵医嘱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抽血、备血,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输注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积极纠正失血性休克,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2.5 病情观察与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并记录,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监测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记录输注甘露醇、速尿的效果,如瞳孔大小、尿量等,积极防治应激性溃疡、坠积性肺炎、胸心综合征等并发症。

1.2.6 转运护理 因病情需要进行CT检查,小组提前与CT室电话联系,做到检查环节的无缝衔接。急诊科救治后需转入手术室进一步手术治疗,转运期间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并携带简易呼吸囊、氧气袋、监护仪等,确保转运安全。并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家属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接到120电话至入科急救护理时间)、等待手术时间(急救护理至入手术室时间),观察两组的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急救流畅性。急救流畅性是指急诊科急救现场的救治秩序,总分为5分,0分为急救现场凌乱,医护人员慌乱、无序;5分为救治现场安静、有序,医护配合佳[3]。护理服务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时间和等待手术时间比较

干预组的急救时间和等待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急救流畅性比较

干预组的家属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部产生的一系列病变,直接损伤导致脑挫裂伤、脑震荡等,间接损伤包括颅内血肿、脑水肿与脑肿胀等,后者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间接损伤,升高颅内压,最后引起脑疝。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脑组织缺血缺氧和脑神经细胞变性、脑实质坏死等,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呕吐、昏迷等[4]。文献[5]认为,一定的急救护理模式(评估、诊治、计划、实施与评价)应用可以提高护理效率,使急诊护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及制度化,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挽救患者生命。因此,加强急救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诊治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表明,干预组急救时间、等待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急救护理干预有效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时间,为手术时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张阳等[6]研究结果相似。干预组通过组建急救护理小组,使救治护理有了组织保证,同时,小组成员加强重型颅脑外伤有关知识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能力,尽早完善术前诊断与准备,并与CT室、神经外科医生及时沟通,确保救治过程顺利,从而提高护理效果,缩短救治时间。周染云等[7]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运用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明显缩短救治时间,且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说明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点。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而且急救流畅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急救护理干预改善护患关系和护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干预组熟练运用护理专业知识,紧张、有序救治、护理,同时对患者家属及时给予心理干预,缓解了其不良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8]。急救小组运用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护理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流程,不仅缩短了急救时间,而且明显提高急救流畅性,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预后。霍晶晶[9]在脑出血患者救治中运用急救护理干预,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说明急救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急诊科急危重患者众多,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结果,需要医院行政部门予以重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干预明显缩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时间、等待手术时间,提高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急救流畅性,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洋,刘亮.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5):417-419.

[2]唐芙蓉.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使用一体化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4):97-98.

[3]罗书兰,余利丹,曹婷,等.急救护理流程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722-1724.

[4] Sheriff F G,Hinson H E.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ICU[J].Semin Neurol,2015,35(1):42-49.

[5] Pollack C V Jr,Amin A,Ford W T Jr,et al.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ABSSSI):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and Care Transi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Hospital[J].J Emerg Med,2015,48(4):508-519.

[6]张阳,刘明曦,赵烨,等.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6):853-854.

[7]周染云,范燕娜,王国权,等.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5,32(3):51-54.

[8]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23):54-57.

第7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

随着近几年各种灾害的发生,院前急救已充分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长期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1]。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并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管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或规避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护患纠纷的发生。

1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的主观方面

1.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些护士认识不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还有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得过且过,没有对自己的业务、技术、操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 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大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在医学基础知识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

1.3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丰富的护士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往往游刃有余,但各医院随车出诊的护理人员大部分以刚进医院的年轻护士为主,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哪些及实习期间所看到、学到的一些,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4心理素质差 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当着众多围观群众,患者自身疾病原因或护士自身心理因素等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救护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

1.5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6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 院前急救护士不仅要处理好医、护、司三者的关系,同时还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2客观原因

2.1工作量大,非护理性工作多 无论事故发生地在那里,现场情况多么复杂,院前急救护士都要携带沉重的抢救设备、急救药箱等赶赴现场救治患者,有时现场无家属、朋友及其他人,护士还必须要担当担架工抬运患者等一些非专业技术性工作,这样就造成体力消耗大、易疲劳等。

2.2自身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近几年,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并且造成医护人员的伤亡,这样对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多少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有时院前急救环境的危险性,如火灾现场、毒气泄露现场、房屋倒塌现场、不明爆炸物现场、高速公路等,都会对护士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还有要面对不同患者的血液、呕吐物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由于职业暴露的几率较大,稍不小心或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被感染某些疾病;另外有时还要面对一些酗酒、打架斗殴、吸毒、精神病患者等,由于这些患者情绪激动失控、不理智时,偶尔会被这些患者责骂和殴打,护士长期处在恐惧、紧张的环境中工作,没有安全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2]。

2.3生活无规律 频繁的倒班不仅打乱了自己的正常生理规律,黑白颠倒,导致白天精神差,易疲劳,总有睡不醒的感觉,晚上又不易睡着,严重者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2.4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准入机制和岗前培训机制不健全 在院前急救机构中,对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及新进的护士没有进行岗前专科培训、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就容许她们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这样会导致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2.5急救人员的管理存在不合理 好多医院的"120"司机由医院的办公室或后勤部门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在急救出诊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存在配合不默契,甚至谁都不听谁指挥现象;另外有些医院从事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缺乏固定,都是一些定期轮转的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存在这样思想,反正以后自己又不干院前急救专业,在"120"轮转3个月或6个月,没必要了解、学习院前急救知识、急救技术,只要把这几个月混完就行了。

2.6缺乏制度约束和管理 有些医院缺乏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造成护理工作无章可循;或者有些医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存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制度的执行缺乏管理力度,不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

2.7法制观念不强 医护人员不分场合,说话随意性大,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准确,过早的向家属及患者承诺;还有没有职业道德,不注意对患者的隐私进行保护。

3干预措施

3.1加强院前急救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 急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练好各种基本技术和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抢救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要求护士除了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要做到静脉输液一针见血,一次成功。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针对年轻或专业技术欠熟练的护士,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陪同跟车出诊,对出诊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讲解,提高护士的观察、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意识。

3.2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 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另外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及家属焦急的心情,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3]。

3.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 "以人为本,服务为民,救死扶伤,奉献拼搏,爱岗敬业,弘扬"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护理工作无小事"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想患者所想,时时刻刻牢记一个"急"字,强调严格的"时间"观念。对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4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规范、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急救护理工作程序,重抓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的出诊护理流程,推行出诊护理细节管理,让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操作都有准则、有标准、有依据。

3.5强化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 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系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维法。

3.6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护士长在科室建立乐观向上、文明和谐的工作氛围。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疾苦、委屈,肯定每一位护士的优点和工作成绩,同时对她们的心理压力来源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调动护士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她们的工作热情,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应对每一次出诊任务。

4结论

院前与院内急救在地点、空间、人员、目的、要求以及诊治、护理措施上有很大的不同。院前急救护士们所承受的压力相比院内也大的多。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所有操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碰到操作难题时没有上级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理念,加强她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以强烈的急救意识,丰富的急救经验,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严格的急救流程,坚持推行护理细节管理,使急救护理规范化,注意减轻护士们的工作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堵住护理操作失误和漏洞,就可以使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谢婉仪,李仲贤.急救课程手册[M].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2006:13.

第8篇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隐患的68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诊不及时有14例,占20.59%;急救反应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设备不齐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术不熟练有7例,占10.29%;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有5例,占7.35%。结论:规范院前急救各环节的流程,并针对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救治质量,极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2

院前急救是病人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疗体系的薄弱环节,它具有社会性、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多样、体力强度大、以对症治疗为主等特点,很容易造成医疗纠纷。为了探讨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预防对策,本研究选取相应急救病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隐患的68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诊不及时有14例,占20.59%;急救反应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设备不齐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术不熟练有7例,占10.29%;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有5例,占7.35%。

2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2.1出诊不及时在接听求救电话后到救护车开动的时间段里,接听电话人员未能及时通知齐全出车人员(医师、护

作者单位:510800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黄玉梅:女,本科,主管护师

士、担架工人、司机)出诊;或医师、护士正在抢救危重病人,不能及时出诊;担架工正在转运病人等不能马上到位等原因延缓了出诊的时间。

2.2急救的反应较慢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加之打急救电话的病人及家属心情迫切紧张,无法详细询问病人的住址,导致救护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到达目的地,延缓了病人的救治时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病人死亡;在接听电话时未能及时询问病人的情况,对病人的情况没有进行及时评估,导致携带的物品不足以应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导致延误救治。

2.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在急救的过程中,急救环境条件差,情况急,干扰大,如在高速公路、建筑工地、中毒现场等,影响病人的救治质量。

2.4急救的设备不齐全由于某些药物的存放存在不安全因素,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卫生条件差等情况,再加上医院可携带的急救物品、急救器材等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对急救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2.5急救的技术不熟练一些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由于

缺乏经验及应急处理能力,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紧张时一些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对病人造成严重影响。

2.6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没有根据病情选择正确的搬运工具及安排合适的,导致病人的二次损伤加重病情;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师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病人旁边观察其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此外,一些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在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病人没有及时使用约束带,导致病人出现摔倒等现象[1]。

3相关对策

3.1及时有效接听求救电话设专人接听求救电话,力求在电话响3声内接听,接听电话要沉着冷静,准确接听,尽量引导病人或家属说出事发地点附近显眼的建筑物,如酒店、学校、商场等标志,以便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问清楚病人现时状况,进行简单分诊,按病情的性质派出相应专科医师出诊,对于情况紧急的在电话中指导家属有效、简单的初步处理方法,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3.2做到及时出诊配备专业的司机及医护人员,在接听求救电话之后,医护人员要在2~5 min内出诊,救护车配有通讯工具,根据电话中所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及时与病人或家属联系,从而保证路线的准确。医师在电话中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做好评估工作,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准备好仪器和急救物品等,保证到达现场及时使用,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2]。

3.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对急诊人员进行理论及现场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提高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3]。制定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巩固急诊护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操作的综合应用,提高应变能力和困难处理能力[4],提高现场急救水平。

3.4加强沟通注重病人和家属的感受,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疏导,降低其紧张、恐惧带来的不适;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在转运前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谅解,确保急救顺利进行。

3.5安全转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并安置合适的;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盖好被子,系好安全带,踩好刹车轮,手扶担架车,保持担架车平稳、固定;经过现场急救,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可实施快速、平稳的转送,应尽量减少搬动,实行就地的原则[5]。救护车司机要减少车辆的摇摆及颠簸,避免急刹车及急加油的现象,整个转送过程,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给予相应的急救治疗[6]。转送危重病人时,途中电话联系急诊科护士,备好床位、急救物品及仪器,通知相关抢救人员到位,等待迎接病人。

3.6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非常特殊,抢救的及时性都非常重要,而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病人的隐私、病情等,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多加注意的话,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情况,应该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病危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7]。抢救时要严肃、认真,避免谈论与病人病情无关的话题,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并书写好出车登记及抢救护理记录。

3.7规范救护车的管理包括车况的管理及车上环境、急救药品、仪器等方面的管理。每日车班护士接班时要严格检查所有急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材料,及时补充所缺物品,确保院前急救物品齐全[8],做好登记、交接班工作。保持车内环境整洁,救护车结束任务返回急救站后,依据《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办法》分类处理垃圾,如转运的是传染性病人,严格按《传染病终末消毒办法》进行消毒[9]。救护车司机对车辆做好保养,保障急救通畅。

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面对各种变化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秩序地完成各项工作。

4小结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院前急救安全隐患,规范院前急救各环节的流程,运用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及时救治,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极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重视院前急救,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也是不断发展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19-2820.

[2]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06-107.

[3]刘小红,徐小文,沙银娟,等.模拟出车现场对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C):268-269.

[4]徐亦男,花海明.院前急救安全性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617-1618.

[5]黄文伶,梁平华,彭爱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73例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65-66.

[6]宋明浩,李志祥,陈碧.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32-133.

[7]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8):617-618.

[8]易艳.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20.

[9]李帅.规范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19-120.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危重心血管病;急救护理;应用效果

心血管病被认为是“富贵病”,致病原因是生活质量改善、饮食结构多样化和环境变化等[1]。CCD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有数据显示:约27%的CCD患者在救治前死亡。说明救治时间可影响其生存率,需要尽早诊断与治疗。急救护理是保证CCD抢救效果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主体来院治疗的1038例CCD急救患者,旨在探究CNP急救护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主体为来院治疗的1038例CCD急救患者,分A组和B组,均519例。其中,A组男304例,女215例;年龄56~79岁,平均(60.54±1.58)岁。B组男306例,女214例;年龄55~78岁,平均(59.65±1.72)岁。比较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B组的方法选用常规护理:评估症状与表现,初步判断CCD的类型和危险度;根据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表现制定抢救方案;遵医嘱用药,清理呼吸道,科学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电解质与体液平衡;控制感染等。A组的方法选用CNP急救护理:

1.2.1院前急救监测患者症状与心电图,使其卧床休息,禁止主动活动。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电图,创建静脉通路,评估循环、气道与呼吸等体征,记录其发病时间与病史。

1.2.2监护室护理入院后,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进入监护室,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等。抢救室内放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和吸引装置,通过语言鼓励和肢体动作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紧张感,使其严格卧床休息。

1.2.3并发症护理持续监测心电图,若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应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给予阿品脱治疗,房室传导阻滞者应放置临时起搏器。抢救完成后转送至普通病房,嘱其充分休息,告知注意事项,规避高危因素。

1.2.4相关知识教育向患者与家属讲解CCD疾病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特征、急救方法和临床护理等知识。讲解CNP表格内容,护理流程明确各项抢救环节的时间要求,告知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配合要点。每日定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其护理需求,并个体化指导。

1.3观察指标

记录急救时间,观察心律失常、猝死、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

1.4分析统计学

数据处理选用spss16.0软件,时间表达为[x±s],检验方法为t值,几率表达为[%],检验方法为x2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对比急救时间

A组的急救时间为(29.65±0.87)min,B组为(55.15±0.95)min(t=450.971,P=0.000)。

2.2对比不良事件率

A组中,出现5例(0.96%)心律失常,2例(0.39%)猝死,7例(1.35%)心肌梗死,不良事件率为2.70%(14/519);B组中,出现11例(2.12%)心律失常,4例(0.77%)猝死,12例(2.31%)心肌梗死,不良事件率为5.20%(27/519)(x2=4.292,P=0.038)。

3讨论

CCD发病急,具有高致残率与死亡率,需要立即给予抢救治疗。CNP护理的理论基础是循证医学,其基于传统护理,优化护理流程,可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护理服务[2]。CNP护理以表格为指导,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抢救时间,可缩短护理操作时间,赢得最佳抢救时机。结果同孙宏[3]等研究相符。可见,CNP急救护理可缩短CCD患者的急救时间,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温桂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6):91.

第10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某支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患者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尽早给予急救护理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1]。

1 临床资料

1.1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接收院前及院内急性心肌梗死87例,其中男62例,女25例,年龄在38~80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

1.2 症状表现 接诊时症状轻重不同,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患者是急性发作,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后用药仍不见缓解,疼痛性质增重,伴周身冷汗,烦躁不安,常见的放射到左上肩、上肢或颈部,有恐惧或濒死的感觉。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2 急救护理

2.1 一般急救护理

2.1.1 评估病情 如在医生未到之前护士接诊时应询问患者发病原因,主诉症状,检测生命体征(TPR、Bp、瞳孔神智),考虑心肌梗死或可疑心肌梗死,应予多功能心电监护或做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心率变异或ST段改变等,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急救护理,若发现患者室颤或心跳停止即予除颤等立所能及的相关处理。

2.1.2 吸氧 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4~6 L/min,合并左心衰时可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酒精高流量吸氧,吸氧可使心肌缺氧状态改善,避免面积扩大,减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

2.1.3 镇静止痛 遵医嘱予杜冷丁50~100 mg im或吗啡2~10 mg静止解除疼痛,避免因为疼痛反射引致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等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梗死面积扩大。

2.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采用硅胶或软留置针,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纠正心律失常等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西地兰、酚妥拉明、速尿、利多卡因等。患者输液速度宜缓慢持续静点,否则单位时间内血容理的骤增,易引起心衰。控制液体出入量,留置尿管记录出入量,及时发现患者血压下降尿少,心律失常等症状立即报告并协助医生相应处理。

2.2 院前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越早越好,故对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前尽早溶栓意义重大。对有剧烈胸闷等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心电图ST明显提高,无内脏出血或近期无手术及外伤史,立即遵医嘱溶栓:口服阿司匹林0.3 g,5%葡萄糖注射液00~150万u静脉滴栓,30 min滴完,溶栓前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电图情况,以便用药后作比较,溶栓后注意观察如胸痛有否缓解,心电图ST段有否恢复或下降等。

2.3 安全护送患者入院治疗 护送患者入院前,必须先进行评估病情,测量生命体征1次,评估氧管、尿管、静脉留置管等管道是否固定通畅。然后,携带院内诊箱、简易呼吸面罩、气管插管用物、动态心电监护仪等急救用物,在医生护士护送下送住院。转运途中应注意避免平车颠波,注意保暖,注意询问及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监护仪等情况,一旦发生险情立即投入抢救。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早期溶栓的护理.天津护理杂志,2004,12(1):27.

第11篇

1.1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1)院前急救及到急诊科现场猝死患者,目击者认为发生猝死时间在3min内(排除久病衰竭死亡患者及重度外伤患者);(2)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脏恢复自主搏动和(或)自主呼吸,窦性心律超过12h;(3)复苏成功时间是指从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到自主心跳恢复并成功维持时的时间。选择2009年1月一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58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l8例;年龄32—67(40.58±12.63)岁。另选择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现场猝死患者116例为对照组,男78例,女38例;年龄3l~65(41.66±12.40)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由科主任及护士长在临床路经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心肺复苏的治疗护理最新进展,制订现场猝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按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确定无心跳呼吸后立即进入急救护理路径。院前现场第1步由护士1min内给予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置El咽通气管)并置呼吸气囊,然后由护工或司机协助按压呼吸气囊(在急诊科或医院内抢救可由另~名护士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由医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2步要求护士在2min内建立静脉通路(首先选择上肢较大血管进行穿刺,全部采用留置针)。2min内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同时做好除颤准备。第3步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1.3观察指标比较

2组患者复苏成功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问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3.1%(25/58)高于对照组的22.4%(26/116),平均复苏时间为(12.84-3.2)min短于对照组的(18.94-3.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8.6%(34/58)低于对照组的72.4%(8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第12篇

关键词 内脏破裂 失血 休克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1]。它具有社会性、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条件差、病种复杂多样的特点,要求先救命、后治病。所以,院前急救必须遵循以对症治疗为主的原则,使患者身体处于相稳定的状态,转运途中实施监护,延缓患者的病情,使其到达医院进行救治。2005年1月~2010年9月收治内脏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4例,转运成功率100%。其护理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4例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脾破裂6例,肝破裂1例,胸系膜血管破裂2例,输卵妊娠破裂出血4例,多器官损伤1例。发病原因,交通事故6例,坠落伤2例,打架斗殴刀刺伤2例,异位妊娠4例。均为突然发病后呼救“120”接诊,接诊时均神志清楚,表情淡漠,10例血压

结 果

通过现场急救,伤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全部转运到本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7天痊愈出院。

院前急救护理

现场急救:护士到达现场后立即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病情初步评估,协助医生对伤病员进行急救处理,具体措施包括:①的安置,将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选用静脉留置针,快速补充血容量,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③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听清、看清、问清,校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注意药配伍禁忌,保留空安瓿以便检查;④松解衣领,解除气道压迫头部仰伸,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调节车厢温度,适当保暖;禁食;向家属交待病情,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由家属签字同意紧急转运。

转运途中的监护:待患者血压回升后,立即平抬上救护车,搬运时动作轻柔,上车时头在前脚在后,转运途中患者取休克,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2]。尽量避免剧烈颠簸,安全迅速行车,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进行有效救护,给伤员以持续生命支持和监护。注意各种管道,如氧气管、输液管等的护理,保证通畅和无菌操作。做好各种抢救、观察、监护记录,回院后向接诊医生交班。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其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护士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敏捷、忙而不乱[3]。首先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避免慌乱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尽量减轻和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抢救。

紧急通知院内急救小组:病情评估后立即电话通知院内组织抢救,联系化验室、B超室、血库等准备急救,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到院后及时开展手术。

讨 论

内脏破裂是由一种物理力量而产生的机体脏器损伤,往往在意外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专家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金时段”。院前急救护理主要针对这段时间而产生的急救技术,要求护士要有强壮的体质,快速反应能力,要求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能及时采取准确、有效、不间断地紧急救护,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本组14例院前急救获得成功主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制定完善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各种急救物品准备齐全,药品定期检查、定量、定位、定人保管及时补充,班班交接记录。②规范院前急救流程:院内成立急救小组,规定接到呼救电话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就地抢救,按照休克抢救流程,平卧保暖,建立静通道,补充血容量,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等一系列程序化抢救措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转运成功。③培养护士的急救能力和心理素质: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条件差,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对年轻护士是一种挑战,首先,以老带新,从各方面对她们进行培训,培养她们的急救意识,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服务理念,训练护士在不利的工作环境中沉着、冷静,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争分夺秒的运作,才能切实提高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在内脏损伤破裂出血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胜任急救工作,日常应加强学习,提高应急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陶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