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健康;一年级入学新生;美术游戏
一、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因: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1]
“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2]
二、选择美术游戏进行心理辅导意义
1、小学生的内在需求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与逃学问题、问题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步伐,因此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只要善于选择,勇于开拓、进取,每个人都可以有成功的机会。心理辅导就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3、心理素质要求的需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显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既是小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
4、心理辅导与德育的重要联系
心理辅导与德育是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品德素质在个体素质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个体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品德素质的发展基础。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个人主观条件。[3]
三、小学生美术游戏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主要资料
1、案例身份:一年级,新入学的小学生。
2、案例起因: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很多学生之间并不认识,个别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不能顺利地通过交流、游戏和其他小同学交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怯懦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倔强心理、嫉妒心理、势利心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好、特长也不清楚,学生和教师之间都需要彼此了解和认识。而一个新班级的形成,急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荣誉感。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①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②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③不会交往。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④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⑤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3、个案调查:小女生“蒙蒙”被妈妈打扮的十分可爱,十几个小辫子被一个压着一个地梳成两个小“羊角”,比动画片里的美羊羊好看多了,可这个小“美羊羊”每天对上学感到恐惧,有时候宁可被爸爸打也坚持一定要回家。
(二)分析与诊断
1、个人因素:“蒙蒙”从小娇生惯养,倍受父母宠爱,习惯了大人都要听她的话。而且,“蒙蒙”一直在老家上幼儿园,父母为了让她接受较好教育特意安排他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在新的班级里没有一个认识的小朋友,让“蒙蒙”非常不适应。
2、家庭因素:在家里父母习惯溺爱“蒙蒙”,但当“蒙蒙”来到学校不愿上学时,母亲就会纵容,而父亲会打骂。父母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3、学校因素:在第一次学生被家长接走时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纵容了这种行为。因为已经有了先例,对“蒙蒙”的行为规范和教育很难见效,难以改变其脾性。
(三)游戏策略:
1、活动理念: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提高同学们活动的参与性。结合低年龄段小学生特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我是班级一员,我以班级为荣。
2、活动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撕一撕、贴一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通过使用自己喜欢的媒材工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艺术游戏过程中,同学、师生通过介绍我自己、找朋友等形式认识交流、增进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力、动手操作力、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准备:教师用具:明信片、树干。
学生用具:彩纸、胶棒、彩笔。
4、活动过程:
制作准备:欣赏名片,了解名片制作方法;教师示范树叶名片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树叶小名片。名片上写有自己的姓名、性别、爱好。教师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可以绘图。
游戏准备:制定游戏规则。
找朋友游戏: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按座位次序传递自己的名片。音乐停后找到名片主人,进行“敬个礼”“握握手”成为好朋友的仪式。通过名片了解好朋友的姓名、性别、爱好。
小树叶抱妈妈游戏: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位小同学都是班级――这个“大树妈妈”的好孩子――“小树叶”,不管那一片树叶掉了、丢了,大树妈妈都会心疼、流泪。请小同学们把自己的树叶名片紧紧地贴在班级的大树干上。
(四)辅导效果
组织多彩活动,创设交往氛围。在游戏的过程中,“蒙蒙”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和自己一样喜欢看《喜羊羊》的好伙伴。纠正人际交往中的怯懦心理、自卑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端正交往态度,学会正确交往。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友爱、创新的班集体,让全班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从总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解决个例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最后再解决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典型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到,要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又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进步。所以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定需要教师、家长的呵护与关爱,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变化,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欺负行为 小学生 校本干预
欺负行为在小学校园中有很高的发生率,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受欺负者还是欺负者,欺负行为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目前国内有关小学生欺负行为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干预和社会干预方面。小学生欺负行为大都发生在校园内,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针对其成因,使干预基于本校实际,因校制宜。
一、欺负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欺负行为一般是由社会环境因素造成,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及影视作品的影响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反之,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易造成儿童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问题行为。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学生的欺负行为与学校的环境氛围也有重要关联。校风不良的学校其学生欺负现象较严重便是个不争的事实。小学生欺负行为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现今的影视作品充斥着各种暴力场景,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易受同伴中欺负现象和荧幕上暴力情节的“熏陶”,由“观众”变为直接参与者。
二、采取校本干预的必要性
校本有“以校为本”之意,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针对小学生欺负行为采用校本干预有其必要性。
其一,学校是欺负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以学校为平台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欺负行为因校而异,以校为本可以帮助干预者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有效地降低欺负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二,小学不同年级段的欺负行为有共同的特点,干预者能以年级为单位对其进行整体干预,这有利于统一部署干预任务,协调干预者之间的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进行干预,且能有效调控干预过程。其三,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干预,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反馈信息,实时检验干预效果,便于干预者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三、开展校本干预的途径
相对于家庭和社会干预而言,对小学生欺负行为采取校本干预的可行性较强。它应立足于学校实际,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在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干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对欺负行为的认识。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危害性,把对欺负行为的管理纳入班级常规。当欺负行为发生时,应认真处理,避免给学生留下“无关痛痒”的印象,防止此类事件频繁发生。学校应安排教师值周巡视,加强监督力度,一旦出现状况,及时调解和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控制欺负行为的发生,降低它带来的危害。此外,学校应把对欺负行为的处理作为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的考核内容,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案例,将科学的干预手段运用于本校实践之中。
(二)家长方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合理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亲社会行为。学校应经常与家长保持沟通,向其介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纠正不良的教育方式,鼓励他们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通的普及使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易,学校应该鼓励家长进行合作,当发现学生有卷入欺负行为的迹象时,要及时通知对方。通过双方的合作,有效地干预欺负行为,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三)学生方面
1.运用评价机制进行引导。在对待小学生的欺负行为时,增加欺负者所得到的消极反馈,削弱其得到的“鼓励”(如同伴中的强势地位)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育,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利用舆论作用,对欺负行为进行消极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纠正不良行为方式。
2.创建和谐的校园氛围。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学校应重视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通过组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制止不良行为,维护班级名誉。此外,发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学会合理地处理同学矛盾,提高社交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防范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有时家长和教师会碰到这样的难题:即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欺负行为,但仍收效甚微。事实上,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在探究欺负行为产生之根源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心理辅导在预防与矫治学生欺负行为上成效明显。此外,目前已有研究人员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学生的欺负行为做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干预也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杨婉秋.团体心理咨询降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实验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2.
[2]武立民.小学生欺负行为状况[J].邢台学院学报,2004,19(3):90.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3-0004-04
当前,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我国高校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与职前培训体系尚在建立过程中,存在明显短板。这一现状与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需求日益增多形成突出矛盾。如何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索本土化的有效培养路径,是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这些年我比较关注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倾心投入到骨干心理辅导教师的带教培养工作,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对优秀心理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要着力提升三种能力,一是专业发展的胜任力,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三是专业发展的境界。基于专业标准的专业发展的胜任力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础,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专业发展的境界是优秀心理辅导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坚持专业标准,提升专业发展胜任力
我在《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一书中列出了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专业标准供大家参考。
1989 年,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公布研究报告――《教师应该知道和能够做到的》(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确定3~8 岁儿童教育的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是五项“核心建议”:教师应该对学生及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深入的了解并懂得怎样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应该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应当是学习化社会的成员。2002 年,NBPTS 以五项“核心建议”为依据,公布《学校心理咨询标准》(School Counseling Standards,以下简称《标准》),规定了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
(1)制定学校心理咨询规划(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学校心理学家撰写并提交一份不断完善的、并且能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综合学校心理咨询规划。
(2)发展学生学业、职业和个性/ 社会性能力:(School Counseling and Student Competencies):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个人/ 社会性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3)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学校心理学家具备渊博而深厚的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综合性、专业性知识,通过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增进学生福祉。
(4)精通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会表现出对新旧心理咨询理论的综合理解,全面理解心理咨询技巧和咨询过程,能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
(5)推动公平、公正与多元化(Equity,Fairness,and Divers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通过尊重和重视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来塑造和推行可以适用于全球不同社会中的行为。他们给每个学生示范公平、平等和关注,并且提倡公平的教育计划和教育行动。
(6)改善学校环境(School Climate):优秀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建立和营造一种学校氛围,使他们在情感、社交、身体等方面感到安全和适宜。
(7)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与家庭和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通力合作。他们熟知社会和社会拥有的资源,同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8)擅长运用信息资源和技术(Informa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善于选择和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并且利用它们推动学校心理咨询项目的实施,满足学生的需求。
(9)对学生进行评估(Student Assessment):优秀学校心理学家理解评估、收集和使用数据的原则和宗旨,定期监测学生的进步,与若干不同的受众就评估的目的、设计、结果进行讨论。
(10)发挥领导、支持作用,推动专业认同进程(Leadership,Advocac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在推动学生学习和成功方面是领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遵守职业伦理规范,积极投身于专业成长与发展。
(11)进行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优秀学校心理学家将其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融会贯通,以有效地应对新的或意外的危机事件和情景,时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以检测和优化自己的工作[1]。
上述11条标准涵盖了学校心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心理辅导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将难以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名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应该以此为标杆,努力向其靠拢。
二、学以致用,提升专业发展动力
学校心理教师所做的是临床实务工作,与教师和医生一样,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优秀的学校心理教师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目前,心理专业培训市场内容非常丰富,各种流派、技术的培训令人眼花缭乱。光学不用等于白学,要有选择地学,同时学以致用,加之专业督导,才能对所学习的东西有所体会、有所感觉。那么面对种种流派,身处一线的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我觉得先要把四个基本流派的理论技术脉络了解清楚,即人本治疗理论、行为治疗理论、认知治疗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前三个流派要掌握到技术层面,要专精一门,现在一般把行为治疗理论与认知治疗理论合二为一,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简称CBT),CBT理论与技术的结构性、程序性、实操性强,便于训练和督导,CBT的疗效得到许多循证研究的支持,在国外比较流行,对于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尤其适合。我希望青年心理教师把CBT原理和技术的掌握作为一门基本功。当然人本治疗的咨询理念和原则对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很有帮助,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J同。若有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学习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这对个案内心的深度分析与理解有帮助,但要掌握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难度很大。国内也有精神分析方面的专家,但就整体培训体系来说,与欧美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多年来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班之所以受到国内专业工作者的欢迎,是因为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德国精神分析师进行教学与督导。此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叙事治疗、家庭治疗和游戏治疗等等都需要心理工作者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前提下,不断深入学习。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实践表明,在目前国内缺乏系统的职前培训体系的情况下,成长小组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做法。自2013年起,我带了上海市级骨干心理教师认知行为治疗(CBT)成长小组整整两年,其基本活动形式是:中美资深专家担纲CBT高端课程(注重操作)、专家主持团体督导和开展个人成长专题探讨等。通过活动,成长小组14位心理教师颇有收获。以下是我们CBT成长小组的几点心得。
(一)学习型团队逐步形成
两年的成长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小组微信群成了大家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和成果的平台,也成了大家相互鼓励的心灵港湾。两年的CBT高端培训共有24次,每次都是周四晚上6∶00开始,8∶30结束。小组成员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从全市的各个地方赶到位于中山公园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区,最远的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这种积极性不仅是出于对学习的热情,还在于这里能够感受到小组成员相聚的温暖和支持。此外,小组的同伴督导、讨论分享虽然是利用周六下午休息日的时间,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出勤率很高。这样,一个学习型成长小组就逐渐形成了。
(二)咨询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尽管小组成员对于CBT理论与技术都有接触,但是真正规范地运用于辅导实践之中的不多。相比高校心理教师,中小学心理教师处理个案咨询的机会并不多,规范、系统的辅导设置就更少。通过近两年的培训、观摩、督导,小组成员对CBT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有了很大提高。以下节选几位学员的体会。
李霞老师:“帮助来访者收集、检验和矫正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和核心信念是认知心理治疗的核心部分。在学习认知治疗期间,我接手的来访案例主要有抑郁情绪、人际恐惧、考试焦虑、离家出走等。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我尝试运用结构化的认知治疗对来访案例进行辅导,其中,在人际恐惧、考试焦虑、离家出走的几个案例中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认知行为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通过对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的识别、收集、检验和矫正,改变其负性核心信念。”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如何将CBT技术运用于小学生心理辅导中,成长小组的两位小学心理教师也有尝试探索的心得。
蔡素文老师说:“小学生的问题往往没有那么严重,困扰他们的大多数是一些生活事件和生活问题。咨询老师通过CBT技术,鼓励他们自己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洞察力、表述能力都还有所欠缺,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借助媒介这样的外在的载体去帮助小学生发现问题、厘清问题,便于后续更好地探讨、分享、成长。”
蔡老师将“结绳记事”游戏和“饼图”游戏与CBT技术结合,使个案辅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蒋翌韵老师:“尽管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治疗方案与成人焦虑症的治疗方案相似,但我也发现,在运用中必须注意这几个重要因素,它们是儿童治疗中独有的。
第一,儿童的治疗应着重发展性,因此,会更多采用促进学习的活动和游戏。
第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邀请父母参与治疗进程。有时候治疗大多数是对儿童实施的,只有个别的让父母参与,也有时候是联合父母和儿童进行。
第三,应急管理和奖励是儿童CBT治疗的重要环节。儿童需要很多鼓励去进行练习,因此许多治疗方案教父母奖励孩子的勇敢行为,而不是强化孩子的回避行为。无论怎样的方案,如果对功能失调的自动想法进行了合理替代,也就是做好了与治疗相关的认知重建,就会使得治疗成功,但是如果相反,替代不成功,就会导致治疗失败。”
(三)促进了骨干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
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是其专业化过程的重要议题。一个优秀的心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技能,还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自我觉察、开放的心态,更要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这些个性品质的修炼就是个人成长。其实,心理咨询辅导过程也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以下是几位心理教师对于个人成长的体会。常梅老师说:“又一轮的CBT督导活动结束了,和我们组的小伙伴每周四晚上的相聚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聆听陈福国教授的个案督导和关键点分析过程中,我巩固并拓宽了认知疗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记录下一个个有所感悟的片段,反思颇多,受益匪浅,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法宝,让我更轻松地助人自助。”
汪清华老师说:“两年的观摩、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把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做了再次梳理,脑中的思路愈加清晰。听课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老师如何在他们的咨询与治疗中运用CBT的策略和技术,我恨不能把老师在实践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细细品味。这些对我来说太用了!一开始,自己的认识非常肤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自己坚持不懈、按部就班的实际操作,现在我不仅对负性自动想法、病例概念化、箭头向下的技术等有了更深刻的领会,也知道了如何去支持来访者、如何去跟来访者共同工作,以帮助他们获得领悟、动摇他们功能不良的自动想法,如何挖掘他们积极的力量以巩固合理的核心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到他们,也更加明晰了CBT在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偷窃癖等不同精神障碍中的具体操作。”
三、道术并举,提升专业发展境界
当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病,具体表现就是不少新入行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轻道重术。我多年在各地培训讲学,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怎么用技术解决问题,一般不太关心咨询的理论背景及发展脉络,也不太关心对人性的哲学思考,觉得这些东西太虚幻,难以捉摸。心理辅导与咨询就是做人的精神层面的助人工作,理解人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台湾心理咨询专家吴熙K在她的《熙K叙语》一书中写道:“当咨询师内在对个案的信念、思维、精神、态度能持续不断通过个案工作的实践、落实与反思,来厘清与联结时,此时咨询师对自己做个案的思维和哲学观念可以有所整合,总结出自己的核心想法和体悟,那么做咨询就进入另一个境界了……所以咨询师如何陪伴自己去整理属于自己的哲学观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努力的事情。”
在心理咨询专业领域,何谓道?我的理解,一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思想渊源、来龙去脉要有基本的认识。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什么强调童年的创伤经验?为什么强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为什么潜意识在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发问和思考,就会对技术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能够经常从哲学层面对人性有深入的思考。杰出的心理治疗大师都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对人性有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当然,理论流派不同,思想观点也不同,需要读者自己去选择与吸取。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决定论,即我们的行为是由人的无意识动机、非理性力量以及生物和本能的驱力所决定,而这些都是在人出生后六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发展起来的[2]。三是心理教师自身品性的修炼和个人成长,心理教师是人不是神,凡人都有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要面对生活的各种境遇(包括困境)。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效地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各种心理困扰,首先就要学会处理好自己的困扰。美国家庭治疗专家Froma Walsh认为,咨询师如果只做个案,学技巧,没机会去面对自己生命的议题,那么那些未面对的东西一定会干扰他们的咨询工作,而且他们会毫无觉察。吴熙K也说,面对自我困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可以让自己开拓更多的资源来面对原本让自己困惑的议题[3]。
我做了近三十年的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时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心灵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服务于学校第一线,为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而规范的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芳,孟万金. 美国优秀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标准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4-7.
[2]Gerald Corey 著,谭晨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吴熙K.熙K叙语[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一、问题提出
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当事人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且期望这种变化是积极有利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反映这种变化,并且加以分析,从而判断心理咨询的效果,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理咨询是有效的,但其评价的科学性依然是一个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心理工作者也着重思考及实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但很少有人对学生咨询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及思考,普遍的做法是咨询结束后填写一张咨询记录,以存档案。所以,学校心理咨询效果应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如何做科学的评价,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参考及指导性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述评
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比如精神分析学者关注“自我力量”,认知心理学者使用“认知方格”。后来则发展为使用不同量表进行的多元评价,但评价标准很不一致,不同量表之间缺乏可比性,这让研究者和实践者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开始尝试构建适用于各种咨询和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价模型。这些基于临床实证研究构建的模型摆脱了对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的依附,使得其适用面更为宽广。杨宏飞就提出了围绕当事人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的四维模型。
四维模型包括内容、报告者、方法与时间四个维度(见表1)。其中,“内容”回答“什么在变化”这个问题,既要反映消极心理的多寡,也要反映积极心理的变化。“报告者”回答第二个问题,包括当事人、专业人员(指咨询师和受过训练的观察员) 以及知情者(指亲友、同事、学生、教师等) 。“方法”回答第三个问题,包括侧重量表与实验设计的“实证法”与侧重个案报告的“现象学方法”。“时间”回答第四个问题,包括“即时报告”“跟踪报告”“中期报告”“总结报告”等多种时间维度。
三、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
学校心理咨询不同于面向社会人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咨询对象的年龄比较集中,都是青少年,主要解决正常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家庭等问题,更注重的是教育、指导和支持,是一种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其效果评价着眼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社会技能的提高。因此,参考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四维模型,笔者尝试构建以报告人为主导,以时间为主线,内容及方法为报告项目的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见下页表2)。
以报告人为主导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关注当事人学习、生活环境因素。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内容,既包括体现心理咨询的积极效果的积极心理变化,也包括反思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消极心理变化。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报告当事人的积极心理变化,这有助于形成当事学生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
来访的“当事学生”和对其咨询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咨询前、中、后都报告,有助于当事学生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推进与发展,“心理辅导老师”的后期跟踪辅导有利于评价咨询效果的延续性。而“家长”“同学”“班主任”只是报告咨询前、后变化,给该当事学生的心理咨询效果作辅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测量是实证性的评价,是所有“现象观察”的现象学评价的有力佐证。
当然,此模型只适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个体咨询),对于全员参与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比如团体辅导)则有非常大的局限。
四、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接下来,笔者将以一个适应问题学生咨询案例为例,重点阐述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与思考。
(一)咨询案例
我校是全寄宿学校,适应不良是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年九月份班主任转介的个案多属此类。独生女杏儿开学后就感觉适应不了学校的住宿生活,非常想念妈妈,回到宿舍就往家里打电话,虽然妈妈鼓励她要坚强,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常以泪洗面。据班主任反映,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上经常发呆,望着窗外,教师稍微提醒,她就趴在桌子上簌簌落泪;在生活中,同学们都不太敢跟她交往,生怕一跟她说话她就哭,而她在课间也经常趴在桌上,在活动时躲在角落,不主动跟同学交流。
该案例采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为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杏儿的个体信念(B)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觉得在学校无法生活”转变成了“要主动和同学、教师交流,要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行为结果(C)从“整天流泪,吵着要回家、要转学,上课不专心,不和同学进行交往”转变为“能主动交往,自信地适应初中生活”。
(二)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实践
下页表3贯穿咨询全程,适时记录咨询效果。
在此后的心理咨询中,对每个个案咨询结束后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上亦有多次补充和完善,比如:针对“当事学生”所反映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SCL-9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量表进行测评;对家长、班主任和学生的报告除了访谈,还设计了简单问题供作答的形式。
而“心理辅导教师”报告维度,为及时反映咨询工作和反思咨询进程,结合心理咨询中当事学生的变化,进一步细化为下页表4这样的咨询效果评价模型,以便咨询师在咨询结束后对整个咨询过程有整体的认识:此个案系列咨询如果成效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哪里?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在哪里,是学生因素,还是咨询方法因素?
当事人的想法与情绪状态是每个阶段基本可以评估及报告的,但是否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否在社会生活行为及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则主要在咨询结束后及追踪评价中体现。
测量分析主要体现在咨询前与咨询结束后,能及时反馈当事人的变化,而咨询方法的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咨询过程中的选择和咨询总结时的反思,以研究咨询方法是否恰当及有效。
(三)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思考
三年级:
1、学习目标。(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2)摆正自己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3)掌握学习技能,克服自卑,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4)能集中精力,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人格目标。(1)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2)学会观察别人的优点,能接受别人的批评。(3)懂得宽容待人,与他人真诚沟通,并体谅他人。(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性情。
3、生活目标。(1)了解消费常识,学会合理消费,培养管理钱财的初步能力。(2)培养处理日常班务的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四年级:
1、学习目标。(1)增强学习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会调整学习情绪,具有良好的进取心。(3)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懂得与他人交往应遵循的准则,尊重他人人格,友好的与亲人、老师和同学相互沟通和交往。(2)能向别人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焦虑,争取别人帮助(3)能谅解别人的不足,在老师与家长地指导下,学会指出他人不足的方法。
3、生活目标。(1)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3)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五六年级:
1、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2)能及时调整学习情绪,克服考试紧张心理。(3)能自觉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人格目标。(1)能在成绩面前,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2)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别人的不足。(3)能理解别人,真诚待人。
3、生活目标。(1)培养生活中的独立自主能力。(2)进一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实施途径的工作目标:
1、使学生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达到优良水平。
2、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以及创新人格,具有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
3、研究探索编写更适合小学年龄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4、探究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方式方法。
5、深化家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6、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7、探索“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的方式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模式。
2、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3、研究编写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二)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创新、能创新,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对待人生。
2、帮助个别学生克服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3、做好个案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管理。
4、出版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成果集。
(四)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研究
1、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
3、探讨新形势下现代家庭教育模式。
4、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探讨理论培训的方式,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5、构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
(五)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懂得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4、学会遇事的处理方法。
(六)小学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具有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
2、能愉快的胜任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有良好的关系。
3、具有广泛兴趣、果断、机智,有领导才能,有幽默感。
4、坦白、公正、真诚、热情尊重学生,积极向上,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和类型
根据各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采取以下类型:
1、应用研究 2、个案研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13年1月——2014年12月)
(1)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2)各子课题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
3、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各子课题进一步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七、成果表现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活动课教材及教师用书
3、校刊及研究论文集
4、个案研究典型案例集锦
八、课题研究机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新能
副组长:谢绪友 张晓毛 叶仕红
成 员:黄明芳 刘 芳 管雪君 王德良 李桂华 伍邵华
周进良
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谢绪友
副组长:刘 芳 周进良
成 员: 朱 莉 陈雅琴 张 艳 瞿利云 徐晓云 许小丽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玩电脑游戏的现象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小学生着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
小明(化名),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2003年出生于农村,2015年转学到南京市鼓楼区小学就读。小明无重大疾病,体检情况正常,主客观世界统一,内在精神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父母工作忙,奶奶照料较多,较内向,在老家上小学时成绩较好,爱读课外书和打篮球。现跟随父母来南京打工,随迁就读六年级。近期因为偷玩电脑游戏,作业拖拉甚至漏写,与家人沟通较少,外出活动减少,成绩下滑。
三、主诉及咨询师观察
小明:转到城里的新学校后,我学习成绩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感觉跟不上。我喜欢打球,但父母不让外出,在家学习又学不进去,很无聊。半个月前去同学家,他教我玩电脑游戏,挺有趣的。回家后悄悄装上游戏软件,他们不在家时偷着玩。在学校还好,可放学后爸妈不在身边就想打游戏,影响了学习,这次考试居然班级倒数,感到很苦恼。
咨询师观察:小明身材较高,长得比较结实,衣着整齐,精神正常,问答中思维清晰,略显烦躁,有些自卑。
四、诊断分析
根据近期体检及精神状况,排除器质性病变和精神病障碍。求助者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因转学后学习不适应而造成玩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在校基本正常,回家后玩游戏影响了学习。求助者玩电脑游戏并未成瘾,排除神经症。求助者病程不到一个月,情绪未泛化,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损害,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者典型症状为回家后玩电脑游戏,作业质量下降,学习成绩下滑,感到困扰。综上所述,该求助者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求助者表面问题是玩电脑游戏,深层原因是性格较内向,有些自卑,新环境下的学习不适应。求助者考试失败后对学习失去信心,强化了不能学习的概念,导致放弃学习。但他内心渴望成功,电脑游戏激活了他的愿望,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通过调查与会谈,求助者陈述基本属实,提供临床资料真实可靠。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收集到的资料与评估诊断,同小明共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减轻求助者不良情绪,减少玩电脑游戏的不当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树立学习信心。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其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最终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针对小明的行为问题矫治,主要采用阳性强化法,同时实行代币制,以代币量赢得求助者愿望的满足,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以强化。另外采用认知干预,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咨询疗效。双方明确了责任与义务,商定了咨询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60分钟左右。咨询5次,咨询地点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不收费。
七、咨询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咨询,小明玩电脑游戏次数明显减少,时间很短,可以自主控制,不玩也没关系。他的上课态度认真了,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效率高,成绩进入班级前十名。与父母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
小明说:“电脑游戏不再那么吸引我了,我从看书、打球上寻找到了更多的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通过努力也证明了这一点。我还想成为篮球明星,今后我要多学知识,多积累本领。”父母评价:“孩子回家后能很自觉做作业,进步大,跟我们关系也好多了。”好朋友评价:“比以前自信了,喜欢与别人交流,笑声也多了。”老师评价:“上课积极,回家作业质量好,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小明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情绪稳定,自我评价更加积极,敢于面对困难。原来困扰小明的焦虑症状缓解,内心冲突解决了,情绪更加积极乐观了。
八、案例反思
在咨询中,咨询师强调保密协议,耐心倾听,做到尊重、热情与共情,对求助者的进步给予积极关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促进咨询目标达成。考虑到学校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咨询师还与班主任、任课教师适当沟通,与家长协作,为改善小明的学校人际关系及家庭亲子关系做出努力。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喜欢玩电脑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对电脑痴迷的小学生也会随之增多,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去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虽然本案的辅导没有结束,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对学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
关键词:小学品德;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让学生通过受教育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美好童年。
一、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心理辅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的思想理论知识传授仅能从表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辅导的基础上要强化生活实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虽然浅薄,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是很了解的。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它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一堂脱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大量的思想理论背诵会加重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恐惧感,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校园生活,通过将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从思想行为上改变不良习惯,与此同时,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轻松生动、富有趣味性的,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陶冶。
例如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章《如何正确与朋友相处》,这章有一个经典教学案例:小娟和小雪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有一次小娟不小心把小雪的秘密告诉了另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拿小雪的秘密嘲笑小雪,使小雪在班里很尴尬。对于小娟偷偷泄露自己秘密的行为小雪很是愤怒,与小娟大吵一架,发誓以后再也不要理她。小娟对自己的无心之失很是愧疚,她很珍视与小雪的友情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请同学们帮她出主意。与朋友相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与朋友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与朋友的关系与我们的心情,教师在讲此题时可以假设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在某位同学身上,然后提问同学们当他们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如何做,最后教师要向同学们强调:朋友间相处应遵循一定的相处之道,正确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是学生快乐生活的前提。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为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丰富课堂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心理知识,从而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生活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心理疏导法。参与心理话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从这些励志人物身上得到启发,成为身心健康的好少年。在每年的“5.25心理文化月”教师可以举办心理话剧表演。心理话剧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强化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灵。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心理话剧主题为“正确认识自己,告别心中的郁结”,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制剧本进行排练,也可以挑选网络上的实例进行表演。如挑选网络上很热的一个事件:某学校女生因为外貌不佳,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因此,她不敢和同学说话也不敢抬头走路。有一天W校有一个男生嘲笑她,她实在无法忍受便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学生挑选这个悲剧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明白事件中的女生之所以走上自杀的路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于自卑,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没有用心去寻找自己的优点。自卑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教师要劝导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多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不要选择一个人承担,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不顺心的事,学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学会释怀,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许多小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集所有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因此,他们在性格上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孤僻,不愿意与同学沟通和交流;自私自利,漠视班级利益只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独生子女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改正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宽容大度的性格,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进沟通交流,从而促进性格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按照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将班内的同学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团队,当学生遇到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的难题或者疑惑时,小组成员可以讨论解决,大家互相帮助,才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利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强大心灵,丰富精神世界。
案例背景:
随着中小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走向正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和一学期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关爱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用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案例描述:
2017年年初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四,夕阳西下,像所有的那些平平常常的日子一样,充实中略带着一些疲倦的我穿过操场,往学校大门走,准备回家。
微风轻拂,操场上几个学生练习升旗,我不由得驻足观看。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一把拉住我,把我拉离人群一大段距离,说有个事要跟我说。
她一边翻出手机来,一边问:“你们班有个叫晓兰的吗?”
“有啊!”我们班的一个特别乖巧的中等生,话不多,老老实实,从不惹事,我心想,她会闯出什么祸来吗?为什么要搞这么保密的样子?
“周一的心理健康月主题升旗仪式结束之后,她和我联系了,说她符合我说的所有心理不健康的选项,她觉得她的情绪特别低落,寻求我的帮助,并且不让我跟你说。”
我只觉得我的大脑里“嗡”地一声,我当班主任20年,第一次如此之近地接触到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说。情况这么严重吗?
心理辅导老师的手机里显示着她们的聊天记录,密密麻麻。她爸爸妈妈经常不在身边,爷爷是她的监护人。
“最近,你要多关注这个孩子。她这种情况已经达到了应激障碍的初级,如果不加以疏导,会进一步升级”她微微锁着眉头说。
“我知道了,谢谢你告诉我。”我心里一阵阵的疼。
这是一个听话、宽厚、努力学习、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她毫不起眼,胖胖的,有一点自卑,就像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
几周前,她在周记里倾诉,她的家里人不喜欢她,喜欢她的弟弟。我还告诉她,我妈妈也是的。我小时候也为此觉得很委屈。但是,我还是从正面叫她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要跟弟弟计较。是因为我没理解和认同她的诉说,使她不信任我了吗?
她很胖,这是她很在意的一件事,她是我们班最胖的女生,当定校服的时候,她会被师傅领到一边另站着,在纸上记着要特特大号,那时她很尴尬地涨红了脸。她在周记里写不满意自己的外表,我给她写过长长的一段鼓励她的话,我用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去鼓励她,是因为我的鼓励很苍白,没有给她力量吗?还是因为上次跳集体舞,有18个女生参加都没有她吗?
她的语文成绩平平,她的数学要差些,她很羡慕同座,一个上课都不怎么认真听课的男生,数学思维却很敏锐,她在作文中曾表达过极其有趣的惊讶和羡慕,数学的确是一门很需要天赋的学科,她仅仅凭着努力追赶着一定很辛苦吧!
她就是这么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却从不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不知道她情绪已经低落到了求助心理辅导的地步。更严重的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接到她爷爷的电话,说她早上跟她妈妈顶嘴,跑出去了,到了下午也没回家,我连忙在班级群里问,可是无人回应,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我就和她爷爷一块去找,后来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在一个同学家楼下找到了她,一见到我们,她就一个劲地哭,问什么都不说,哭得叫人心碎。
我打电话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已经又出去打工去了,在电话里交流了几句,也不太能讲清楚。
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长成了白天鹅。一个孩子,我就那么一厢情愿地认定,她必须要像丑小鸭一样,承受孤独,冷落吗?当她困惑迷茫时仅仅一个丑小鸭的故事,就所向披靡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当沉重的逆境超出了一个人承受的极限,一根稻草也会使他崩溃,何况她还是个孩子!不是每一个丑小鸭都有铁打的心,丑小鸭也需要温暖和鼓励啊!它需要有人倾听,包容,呵护和照料。孩子!你已经向老师发出了信号,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不仅关注你是否优秀,更关心你是否快乐!
案例措施和结果:
我回到家里,立即上网搜寻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关于应激障碍的这部分内容,我仔细阅读,寻找对策。第二天,我又从心理辅导老师那里,借阅了一些相关书籍。我遵守着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约定,装作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在心里时刻地关注她。
她的确是不爱笑,我之前都没有注意。上课的时候她总是耷拉着小脑袋出神,下课同学们都在嬉笑打闹,她却趴在桌上睡觉,作业完成是完成,但是字迹潦草。下课了,我试图去跟她聊天,邀请她跟同学一块跳绳,可是她总是躲躲闪闪的,不愿意与我接近。
我按照书中的提示先想办法利用成功激励,诱导她的自信心,点燃她对生活的热情。班会课上,轮到他们组上台即兴演讲,我担心她不能胜任,就事先让她把演讲稿背熟,再反复地听她演说,并在一些重点词句上给她以辅导,终于,她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她的脸红红的,羞涩地笑了。
教室了种上了吊兰,蟹爪兰,太阳花,杜鹃等花草,值日生天天浇水,杜鹃被浇死了,于是,需要选出一名最细心,最认真的同学来当园丁。当园丁是女孩子们爱干的工作,晓兰也不例外,我就在许多同学羡慕的目光下,把浇花的任务交给了晓兰。她很开心。
这个工作,她一干就是一年多,从不间断。2017年冬天下好大的雪,花都活着,2018年刚开学,蟹爪兰开得像一盆燃烧的火焰,大家都夸晓兰能干,晓兰赢得了赞美,使她有了自信。
渐渐的,她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每天抽时间一句一句指导她读书,她的字写得漂亮了,书也读得有感情了,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我很高兴地奖励了她一支钢笔,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她有什么心事,也喜欢在周记里与我吐露心扉。
原来她是爷爷带大的孩子,而她的姐姐因为是老大,父母还带过一段时间,弟弟因为小,也能得到父母的宠爱,在这个家里,她觉得她是多余的,十分孤独。对妈妈她也有抵触情绪,所以才有了上次的离家出走。
在我的引导下,晓兰还爱上了阅读,教室的图书角前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后来,她读的书愈来愈多,图书角已经不能满足她的需要,每个星期一我都会格外仔细地读她的周记,与她笔谈。书籍和老师的关爱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晓兰荒芜的心灵,晓兰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性格开朗起来,渐渐能够融入到班级的氛围里了,在班级有了好朋友。
在她周而复始平淡的生活里,她写出过《我们一起去冒险》,那么精彩的作文,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她大声地朗读了这篇文章,描述了与两个女生去了学校周围的一个生活区,她利用环境的渲染,一只蚂蚱的跳跃,女生的尖叫,与她自己不屑一顾的嗤笑,以及用树叶编口哨,给冒险队取名字,描绘了一个精彩的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全班同学都被她的作文吸引了。
令人惊喜的是晓兰的妈妈看到女儿的进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二女儿的关心不够,晓兰也理解了妈妈爸爸抚养三个孩子的不易,母女关系大为改善。去年年底,晓兰获得了“精勤杯”作文大赛的三等奖,她的妈妈专程从外地请假回来,带她去参加颁奖典礼。
晓兰也是慷慨的,她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教室的图书角,她捐出了好几本书,都是新的,我记得有一本是她最喜欢读的《安妮日记》。
在课余时间,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在校园里义卖,她与老师同学一起把收获的400多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2018年年底她获得了学校美丽学生的光荣称号。在老师和家庭的关爱之下,丑小鸭开始白天鹅的方向行进。
这学期,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每天早晨,我都能看见她和几个女生在操场上跑步,她的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
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高兴跟我说:“你们班的那个小兰心理疏导还是挺管用的,能感觉到她的进步,现在已经很长没有找过我了”看到她的走出了不良的心理情绪,能够快乐成长,我们由衷地欣慰。
案例反思:
以往,人们常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得到重视。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压力、与同学的人际交往、受到批评指责、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可能引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心理健康专家说,坏情绪是一种累积,当它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得不到疏散,就会出问题,到时候只要一根导火索,就会出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迎接挑战。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援助;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6-0012-0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五·一二地震发生三年后,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由地震灾难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进行调查。2011年,经全国妇联、四川省妇联审批,崇州市成为中日合作四川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试点地区之一,而元通小学是三个试点单位之一(崇州市上元村心理援助服务站、崇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崇州市元通小学),所以,本次调查研究以元通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
元通镇位于崇州市北部12公里处,土地面积23.12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25000多人。镇上有中学和小学各一所(幼儿园不在调查行列)。其中中学生783人,小学生1230人。中学和小学都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虽然无人员伤亡,但是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次筛查于2012年1月16日(震后三年多)在崇州市元通镇小学、元通镇中学两所学校进行,由学校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助施测。参加筛查的学生有1445名,有效问卷1445份,有效回收率100%。数据收集后交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力博士进行了初步的整理
分析。
此次测查评估的内容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分别使用的是CPSS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版、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儿童行为自评量表作为筛查工具。本报告呈现了量化指标的初步结果,并提出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初步建议。
一、人口统计学信息
从性别分布来看,此次参加测查的学生中,男生717名(52.5%),女生650名(47.5%),性别分布较均衡。从民族分布来看,汉族学生1443名(99.8%),非汉族为2名(0.2%)。学生年龄分布在8~16岁,平均年龄12.34±1.86。
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总体情况
在CPSS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筛查中,基于目前的诊断标准,闯入症状簇有一个阳性症状、回避症状簇有三个阳性症状、高警觉症状簇有两个阳性症状即可判定为PTSD阳性案例;抑郁量表总分大于(或等于)15即判定具有明显抑郁症状;儿童焦虑量表总分大于(或等于)30,即判定具有明显焦虑症状。
结果显示,本次测查的学生中有608人(42.1%)抑郁症状明显,334人(23.1%)焦虑症状明显,231人(16%)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59人(4.1%)退缩症状明显,45人(3.1%)违纪症状明显,25人(1.7%)攻击症状明显。
(二)不同性别的症状比较
对不同性别学生症状比较的结果显示,除抑郁总分、攻击总分女生与男生无显著差异外,焦虑总分、PTSD总分、退缩总分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违纪总分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三)不同年级各症状的比较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经历地震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关于抑郁、焦虑、PTSD、退缩、违纪、攻击等六个方面的具体数据如下: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事学生在抑郁和PTSD两个方面呈上升趋势:
在抑郁分组中:
施测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数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36.6% 31.2% 33.3% 45.7% 53.7% 48.8%
在PTSD分组中:
施测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人数 662人 783人
百分比 9.8% 4.6% 10.0% 19.8% 26.0% 22.6%
本次崇州市元通镇中小学校全体学生筛查结果显示,有231人(16%)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若没有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如强迫症、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物质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些PTSD阳性案例是需要进一步临床诊断和专业干预的重点关注人群;608人(42.1%)抑郁症状明显;此外,超过23.1%的人具有明显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等;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与对环境的逐渐适应,多数人的抑郁与焦虑症状可能会有所缓 解,但仍有部分个体的抑郁与焦虑症状会持续存在,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对本次的筛查结果,尚需要作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以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在后续的心理干预和进一步的心理评估中继续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呈现对于原因和对策的解释,以便向学校提出更为具体的工作建议。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会过度夸大了学校在心理援助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区、家庭的重要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援助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来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科学性和实效性欠缺,造成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滞后甚至走入误区。
(一)心理援助意识薄弱化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直接面对受灾害影响的中小学生的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工作也直接、方便得多。
由于害怕被贴标签或是其他的原因,大部分受灾人员都会向援助者表达他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心理援助,即使是天真烂漫学生也不例外。虽然每一个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受灾者心理恢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笔者这次去日本研修时,听取了日本阪神地震幸存者植松秋关于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心理援助不及时,造成长达十多年PTSD症状的修复经历。但是,在这次调查所走访的几所学校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问到有无专门的心理教师时,主管的领导和负责的教师回答说:“所有的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问到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时,他们用开展“心理咨询”这个时髦的词来回答,当问到具体开展了哪些有效的活动时,也用开展“心理咨询”来回答,好像心理咨询是一剂万能药水,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解决。不难看出,虽然人们对心理援助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还并不清楚心理援助与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调查走访中发现,个别学校在地震前还不时地进行疏散演练,地震后,修建了新的教学楼,三年的时间内反而没有开展过一次疏散演练了。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时间,再说,不会再发生那样的地震了,楼也修得很结实,震不跨。
(二)心理援助工作学科化
将心理援助融入学校工作中的做法是可取的。2009年,四川省教科所专门编制了一本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并将其纳入了正规的课程之中。但是,这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课表上注明“心理健康”,有的学校则是在“实践”课中进行,而且科教师基本由学校行政领导(政教办教师)、即将退休的教师担当,管理实施由学校德育处(办)来负责,片面、方式单调、乏味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代替心理援助,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代替心理咨询。
(三)心理援助工作片面化
学校在开展心理援助时,工作重点是倾向于中学生的,特别是高中学生,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应有的心理援助。同时,即使是中学生,内容也主要偏向于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等方面,忽视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防灾教育则更是处于游离状态。2013年,在崇州的街子镇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防灾演练”,而且在演练当天全市拉响了防灾警报,但响应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
作为崇州市名师视导小组成员,笔者参加了小学组几个学校的视导工作,工作中发现: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部分学校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没有设备,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第二,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设备,但是没有专人管理;第三,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程式化,还是参照语文或数学课的教学方式。一旦有检查,则是全体动员,做资料,选人做一节课。检查完毕又恢复常态,检查组往往也只是翻看一下资料,听一会儿课,在总结时往往会给出很高的评价,皆大欢喜。中学组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在有高中部的学校,只有初中或是九年制的学校的情况大同小异,心理援助工作的实施情况最终取决于校长对这项工作的喜欢程度。
(五)心理援助工作强制化
与心理援助工作形式化相反的是,部分援助者过于强化援助的能动性,在实施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往往只凭自己的一副热心肠,采用一些不专业的方式进行,比如思想化、政治化的安慰,再不然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和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现实需要,没有认识到援助者的时间表并不代表就是受援助者的时间表,一厢情愿地实施援助,结果反而让受援助者反感,也对心理援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四、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心理援助工作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既有交叉,又各自独立的两个范畴。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把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部分人过于强调心育或德育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在工作中把心理问题德育化、德育问题心理化的现象。
其次,学校心理援助工作包含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能力实施的心理咨询、防灾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进行心理援助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防灾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对于专属人群的工作,不应将其功能外延无限扩大化。
再次,应充分发挥受援助者的能动性。强制的援助是不可取的。援助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创造有利条件、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来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将其自身的自我修复功能充分调动起来,也才能实现援助工作功能的收益最大化。
最后,心理援助工作具有针对性、长期性和长效性。心理援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看到成效的,例如,针对一例PTSD案例,我们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应激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应激反应展开治疗,并且还要进行长期的跟踪治疗和观察,有可能在一两年内看到成效,也有可能要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作为援助者,我们能做的、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实现自助、助人。
(二)组建专业的援助队伍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学校心理援助中应该对学生实施有能力的心理咨询,这就要求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保健师或心理咨询师,由他们来定期或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有效地规避由于援助者不专业造成心理问题扩大化的现象。
一方面,培训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吸取先进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好心理援助的前提;另一方面,培训和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组建专业的援助队伍,发挥专业人员的特长,除了能让援助内容多样化、深入化,还有助于活动实施的督导和扩大援助面的辐射作用,将援助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适应扮演角色的不断变换外,还要承受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很难想像,一个自身没有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确价值观的教师会带给学生幸福感、安全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心理援助因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又有所重合、延展和升华。小学阶段应以生命安全教育为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灾教育等专题教育。
中学阶段应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挫折教育、防灾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
就开展心理援助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表达方式,对表达能力差的小学生可采用绘画语言或一些肢体语言,并逐步向言语表达能力引导;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个体除了采用言语表达外,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比如写一些心情日记等方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班、团队(中小学皆可)活动、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这对于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大有益处。
总之,开展体验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应体现灵活、有效、多样化、多维度、潜移默化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区域特征、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倡导学生以自主探究、亲历实践与体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切莫采用“拿来主义”。
(四)建立心理援助档案
心理援助档案的建立不同于建立其他档案,它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多维度的,其中既包括生命个体的家庭资料、学业上的内容记录,也有心理成长的记录,是学生整个人生成长历程的完整呈现。心理援助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我形成客观、综合的评价,当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心理档案随着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帮扶者了解问题所在,及时进行有效的援助,如此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援助体系。
(五)开设防灾教育课
五·一二大地震时,桑枣中学正是因为有了多年类似的教育训练,才有效地保证了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安全,但是,据了解,直到地震发生后的今天,依然有些学校(包括灾区学校)没有进行相关的、有计划的训练。而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在防灾教育这方面堪称表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兵库县立即开设了“防灾教育”课程,他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防灾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优秀的经验,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
随着大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如何让孩子们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保存自己的生命并能适时解救别人,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开设防灾教育课程,可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如:外出到受灾点实地考察、观看视频资料、写出心得体会、设计合理化的方案(应急方案、预防保护方案)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生命教育的精髓,并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家人,实现教育功能利益的最大化。
(六)结合实际开展心理援助实践研究
结合实际开展心理援助实践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援助小组内进行信息共享,对案例进行讨论,以便积累更多的专业技能。日本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日本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心理士学会,除了召开每年一次全国性的学校心理士大会外,平时还组织学校心理士进行专题研讨,赴海外研修,通过多种形式的探讨,交流心理援助理论研究成果和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进展,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
另一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是进行有价值的科学课题研究的前提,展开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实践经验向理论的升华,对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地弥补当前心理援助工作中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五、建议
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崇州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解决好当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是在为崇州明天的辉煌发展铺设康庄大道。
首先,建议在全市展开学习型家庭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家庭成员共同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再次,父母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求各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档案登记备案,专门管理,以便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援助。其次,设立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家长请进学校,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再次,重视心理辅导、援助活动课的开设和开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和困惑,对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援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组建专业的心理援助队伍,形成有效的教学研究,培养全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既增进了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学生形成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可能。
此外,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应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在社区、家庭中大力开展心理援助、防灾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心理援助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形成对学生心理援助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我市的“科研兴教”办特色学校为契机,严格按照市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定课题,做好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拟定了“小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教研课题,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做好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设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特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研究领导组,抓紧抓实师资队伍培训。
组 长:汤爱民(校长)
付组长:李国庆(业务校长)
李水香(教导主任)
成 员:袁 燕(心理健康老师)
白会霞(语文老师)
牛丽萍(数学老师)
周 玲(大队辅导员)
张永刚(总务主任)
教师培训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2)、常见小学心理问题及对策;
(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遵循的活动原则等。
2、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教育思想、奋斗目标、心育教学特色实施步骤等四方面进行设计,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4、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5、定期进行话题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观摩课,认真开展咨询活动课,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三)初步开设“心育”课,执行教学课程计划。
有课题研究组研究探讨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先分年级做课,然后在班级中逐步开展心理活动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健康团训室和“快乐驿站”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咨询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团训室”、“阳光信箱”以及电话专线和“心育知识专栏”、校广播对学生和家长开放,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龙头,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和典型案例,做好跟踪记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困惑、焦虑。
(五)建立家校之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开设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家长交流座谈,共商教育方法,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要争取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确立目标:
(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根据各年龄段的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学习习惯差,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我校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一)、改变认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2)错误的学生观。(3)错误的人才观。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正。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感情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要求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理解,由已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如人意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我调试
1.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和挫折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否则,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客观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中的感受,对于学生顽皮,成绩差,应该看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若给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再次,与人相处心理换位。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发生矛盾,这时,试着心理换位,即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会发现各自都有道理,本不该互相敌视,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不良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心身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
3.学会放松。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工作,又是调节心态。
三、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具体措施
1、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进行心理剧表演
(2)、发动学生集体互动,相互促进心理健康
2、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1)、孝心教育
(2)、环保教育
(3)、做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