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钳工工艺教案

钳工工艺教案

时间:2023-06-05 09:5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钳工工艺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钳工工艺教案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0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不可缺少的工种之一,机械产品的装配、调试、安装和维修等都需要钳工来完成。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项目教学法”这种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核心就是“教、学、做”合一,做到“寓教于做”、“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能较好地培养出当前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术单元,每个技术或技术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简言之,项目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力图在整体上有所突破,即完成项目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体现创新教育思想。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始终围绕着项目是否能够完成而进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怎样进行项目化教学

(一)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要保证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情境要素――师生共同创建情境;(2)任务要素――统筹规划“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整性;(3)组织要素――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学习;(4)过程要素―――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5)评价要素――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归档或结果应用。

(四)教学评价

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三、项目教学在钳工工艺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明确每次实训内容。每次实训都要制定教学要求、实习步骤、工艺知识、生产实习图样、练习记录与成绩评定标准等,并严格执行。学生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有了时间意识,产生一种紧迫感。

(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划线、錾锯锉、孔加工、螺纹加工、矫正与变形、铆接粘接与锡焊、刮削、研磨、简单热处理以及钳工常用工、量具使用和维护等,它们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地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三)培养感觉技能,锻炼反应能力。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培养出一定手感就更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以锉削为例,当自己分别采用粗中、细、油光锉削时,要知道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观察,通过科学训练,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使用粗中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细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油光锉修整。

(四)注重综合操作训练,完成复合作业。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比如制作錾口榔头,教师应根据实训的要求和生产实习图,制定实习步骤和注意事项及成绩评定标准,在规定时间16小时完成作业。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钳工实训

钳工实训,是职业院校模具、机制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教学具有灵活性强、要求高等特点,且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錾、锯、锉等操作技能。如何系统地应用科学方法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在实践中开发智慧,积累经验,快而有效地掌握技能,更好适应社会需要,是职业院校相关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基础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

职业院校的学生,较多的存在着初中文化掌握不够,入学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差异较大的特点。因而,有些学生对钳工实训不感兴趣,认为成天锯呀锉呀,既脏又累;有些学生对钳工学习的认识不足,以为钳工只要拿把锤子敲敲打打,没啥技术。为提高认识,促进训练,实践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大量成才典型的事例阐明钳工实训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训练意识,激发训练热情,促进安全操作和完成训练计划。

钳工实训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要取得长足进步,较快地掌握技能,必须保持学习兴趣。一般初始训练的学生思维单纯,积极性较高,对学习技能有着渴望和新鲜的感觉,好像到了一个向往的地方。但是,只要几天的训练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脆弱的心理会受到打击,连续训练会觉得枯燥乏味,一股渴望学习的积极性开始下降。例如手上起泡、锤子敲在手指上、训练质量达不到要求等,都是影响积极性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辅导工作,并从训练计划到教案编写,从课题分析到训练方法等各个方面,结合学生特点,由浅入深,不断提高,使学生在训练中较易接受,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被动的执行训练,逐步做到主动分析、自觉训练。

在训练中,钳工錾、锯、锉姿势有其规范要求,尤其是锉削等摆动方式具有科学性,正确掌握既能达到锉削要求,又能降低劳动强度。但是,有些学生对动作讲解和示范要求不能按部就班、正确响应,而是随意变换自己的一些姿式进行锉削。究其原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协调,训练中只观察示范的现象,不重视分析,致使模仿动作的不合理,这就引起不规范、不协调的锉削方式反而不适应、不自在。所以,教师在基础训练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示范,并将示范要求参插理论,演示动作连贯协调。例如锉削中人体站姿,左膝弯曲的作用,摆动角度为何稍加前倾,如何借力才能协调自如等。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规范操作行为,可让学生易看懂、易理解,逐步适应,不断提高。针对巡检中的个性问题,教师要单独分析,逐个解决;共性问题则要集中讨论,不断纠正,经常总结,使学生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正确方法,不断深化学习内容。

二、技能训练,重在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锉削技巧

技能训练中经常提到锉削技巧,何谓锉削技巧?它是在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经验的反复积累过程中,获得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锉削方法,它带有创造性和专业性。

学生的锉削训练,尺寸难以控制,往往出现超差现象。表现为:(1)一味追求锉去多少余量,无意中失去了修正尺寸的有利时机。(2)为了保证公差,在余量较多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精锉修整,缺乏控制尺寸公差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学生掌握平均值锉削方法。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锉削力大小和锉刀的选择情况,有目的地掌握自己锉削过程中每组锉削次数(每组锉削次数可分为10次或20次),然后均匀锉削平面。锉去余量的多少,可通过测量,计算出每次锉削的平均值。计算方式:

每次锉削平均值=

例:工件锉削前为51mm,工件锉削后为50.8mm,一组锉削次数为20次,即每次锉削平均值0.01mm。这样进行控制锉削练习,掌握了平均值锉削方法,可按照锉削规律,进行分段、分层次的锉削与修整,从中领悟方法,逐步做到熟能生巧,它不仅能减少锉削过程中的检测次数,节省时间,而且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做到有效控制精度要求。技巧的掌握,可使学生懂得,实习不是单纯的加工与操作,它是多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正确加工的方法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技能的体现,平时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勤学苦练,才能有所认识,有所体会,只有在训练中学,才能在学中有所收获,掌握技能、技巧。

三、综合练习,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钳工技能训练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达到有效掌握技能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以往的做法是学生接受讲解步骤、加工方法,然后遵循顺序进行练习,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思考能力和智能的发挥。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逐步懂得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问,插入对重点和难点的思考,并通过对加工方法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不同课题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领悟加工步骤,抓住要点编制工艺,确定加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讨论,积极动脑,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授“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技能中,我就采取提问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图所示为燕尾三角形组合镶配。

根据技术要求,燕尾三角形组合必须达到对称换向配合,错位量≤0.06、间隙≤0.04等,课题重点是以孔为基准的三角形3-60°±4′展开,如何加工,我提出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认识。

第3篇

【关键词】技校学生 专业基础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54-02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用途及其与热处理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1, 2]。材料的成分与组织决定性能,而性能决定用途,通过热处理可改变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从而达到改变性能、用途的目的。掌握了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中做到合理选材,合理安排热处理工艺,正确制定工件加工工艺的路线及方法,从而获得满足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性能要求的优良工件。但是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抽象,而且概念多、术语多、牌号多、难理解、难记忆,对于学习基础欠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的技校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这门抽象但又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联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让学生们学到专业基础知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谈古论今,上好第一节课。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3],专业课老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要重视专业课的入门教学。在课程的绪论部分,要生动讲述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其影响,激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探索专业奥秘的欲望,教学中要能给学生惊喜、新奇、实际之感。专业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多联系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例如,我上绪论课时,先介绍本专业有关情况,说明本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明确地位;然后解释“金属材料”的概念及其分类,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基本内容,通过列举身边所用到的各种金属材料,以及有关热处理工艺的知识,使学生感觉知识就在身边,从而自然引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在工、农、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彰显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趣味盎然地导入新课。所谓导入,关键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4]。新课的导入虽仅占几分钟时间或仅有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正如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钢的表面热处理这一节时,以“外焦里嫩”的油炸食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使同一种材料制作的零件具有“外焦里嫩”的特性,即零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零件的内里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呢?钢的表面热处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导入新课,既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常识去学习,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热处理原理的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

再次,兴致勃勃地组织参观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刚入学的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感性认识少,仅凭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效果。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下车间锻炼,进企业参观,多接触各种金属材料,了解金属的切削加工,以及热处理工艺的方法和热处理工序的安排等,并适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工厂参观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时,同学们会看到不同的零件不仅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不同,而且各种热处理工序的安排也不一样,这时我就向他们提出,在零件的加工路线中,为什么要将正火、退火安排在“粗加工”前,而“淬火、回火、渗碳、渗氮”处理必须放在“粗加工”之后呢?启发学生初步了解热处理的工序位置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粗加工”前是为改善切削加工性,而“粗加工”之后是为满足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等。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扣人心弦地设置问题,培养浓厚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要在好学深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让学生思维进入“生疑―质疑―释疑”的良好循环过程。思考越深入,提出的问题越深刻,解释后取得的效果越明显。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善于设疑,设疑的难度要适当,使得学生通过思考和学习能够解疑,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促动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钢的热处理时,可以提出问题:铁匠在制造凿子等工具时,为什么要先把胚料放到加热炉中烧红再打?不加热行不行?锻打以后,为什么要浸入水中?不浸行不行?浸水之后取出,放到炉中加热,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疑问,环环相扣,促使学生思维步步深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完成学习任务。

三、明确课程重点

从整个课程结构看,原理、工艺、材料为重点,其中工艺、材料为重中之重。原理部分主要包括结构、结晶理论、Fe-Fe3C相图理论、热处理原理,其重点是“两图”,即Fe-Fe3C相图和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Fe-Fe3C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理论基础[5],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是研究热处理的理论基础。对于这“两图”要熟记、理解,并且真正能够学会应用。工艺部分主要指热处理工艺,这里重点是整体热处理的四火[6](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局部热处理的表面热处理,要熟练掌握各种热处理的工艺(加热温度、冷却方式)、目的、组织、热处理后的性能应用。材料部分包括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硬质合金,其重点是碳钢、合金钢、铸铁,要掌握各类材料的牌号、成分、一般施以的热处理方法、性能及用途。

四、抓住课程主线

纵观本课程内容,可以找出一条主线,即“成分―组织―性能―应用”,这条主线是本课程的纲,各种金属材料之所以性能不同,主要是其内部组织结构不同。热处理(指普通热处理)是在不改变化学成分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组织来达到改变性能的目的,即“工艺―组织―性能”,这可看作是一条副线,可以说这条主线(及其副线)贯穿了整个课程。因此在讲授时应抓住这条主线,并把它贯穿于每一章,每个工艺,每种材料,这样网络就清楚了。例如第二章由“结构―性能”贯穿,晶格类型不同,晶格常数不同,晶粒大小不同,内部缺陷种类的多少不同均会影响金属的性能;第三章由“工艺―组织―性能”贯穿,第四章由“成分―组织―性能”贯穿,其中温度的变化(工艺不同)对铁碳合金的组织也有重大影响,这可由副线解释;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金属材料部分由“成分―组织―性能―应用”贯穿,第六章由“工艺―组织―性能―应用”贯穿。总之,本课程的大小问题均可由主线引导。

五、重在理解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叙述性课程,比较抽象,因此应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理解。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要搞清其物理本质,并充分利用教具、图表等,组织学生脑、眼、耳并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产生兴趣,增强理解记忆效果。例如讲 “固溶强化”,可先以纯铝及铝合金的强度、硬度的差别为例,讲清“固溶强化”在生产中的意义,然后从字面加以解释,再通过看组织示意图从本质上进一步解释,学生就容易掌握了。2.对于一些重要规律要加以解释,例如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淬火钢回火时,回火温度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等。可通过组织的变化加以解释,并与实际结合起来举例说明。3.对于一些重要观点要加以阐明。例如热处理强化、合金化强化、细化晶粒强化均是强化金属材料的重要手段,要通过生产中的实例加以阐明,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及应用。4.对于一些问题要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除对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外,还应能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例如对45钢要能利用Fe-Fe3C相图理论分析平衡状态下的室温组织及其性能,又能利用热处理知识对其施以正确的热处理工艺,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同时还能利用金属材料知识说明其用途。

六、结合实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属实用性科学,先要解决选材及工艺问题,在讲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与各专业密切结合,对不同专业有不同侧重。例如金属结晶理论Fe-Fe3C相图与铸造焊接专业联系紧密,各种碳钢的牌号、成分、性能与车削加工效率的提高密切相关。金属材料知识与机械制造各专业均有密切联系,但也要有不同侧重。如焊工侧重普通碳素钢;车工钳工侧重优质碳素钢;钳工工具多为碳素工具钢、低合金结构钢;而车工工具多为高速钢、硬质合金等。总之对不同专业要有不同侧重,不能用同一教案。 2.要能找到每个理论、每种材料、每个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落脚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每个理论都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每种材料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这些都要在讲授中具体体现出来,通过生产中的实例加以说明。3.对于生产实际问题,要能从理论上分析,并能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钳工在锉削铸铁件时硬度过高,难以锉削,要能从石墨化的理论上找到硬度过高的原因是白口所致,故可采用石墨化退火[7],消除白口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此外,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联系,将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车工在实习车削碳素钢时会发现,车削低碳钢时,断屑难、粘屑,加工表面粗糙,加工性较差;车削中碳钢时会产生不连续的切屑,被加工表面质量优于低碳钢,加工性良好;车削高碳钢时,切削力和刀具磨损比车削中碳钢时要大,刀具耐用度低,加工性差。探究这种客观现象原因的好奇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比较好的掌握碳素钢的切削加工性取决于含碳量,碳素钢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硬度增大,韧性降低。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桂玲.趣学趣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例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6.

[2]刘金明,刘国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73,(5).

[3]彭红. 首因效应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1).

[4]尚晓艳,赵奎友.导入新课――大学英语课堂的兴奋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9, (9).

[5]陈瑞均.探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 (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实习教学;师资建设;质量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实施强国战略,培养成千上万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技能实习教学是这重要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实习教学又是其中的一个节点,作为此节点上的重要实施者,实习指导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要作为课题去研究,找出其中规律,并科学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实习教学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不断地得到提高。笔者认为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 实习教学的准备阶段 

(1)实习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按照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等情况,修订部颁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以适应当今的经济社会需求。如:学校可组织专业的调研团队,对本校各工种毕业的学生所就业的主要企业和本地区的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生产一线作技能需求调研,看看企业对这些工种技能有哪些要求。将调研情况做以汇总分析,把这些企业对技能的普遍需求作为教学计划和大纲修订的依据,并参照《技术等级岗位标准》修订。在修订过程中还要注意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形成动态融合,将陈旧、过时的东西剔除掉,融入一些新的科学元素。 

(2)实习教材的开发。实习教材要紧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反映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内容。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以及实习设备的技术参数等,有针对性地编写校本教材。 

(3)教学前,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编写出授课计划,并根据授课计划、大纲认真编写教案。课前还要认真做好实习课所需的工量卡具、材料、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2 实习课的实施阶段 

2.1 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常用讲授法和示范法,不同的课题我们可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工艺知识及安全操作规程都可用讲授法。当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完相关的工艺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后,就可以用示范法向学生展示技能,使学生感受到最直观、最生动、最具体、最形象的动作形态,获得最清晰地映像记忆。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从模仿练习到熟练掌握打好基础。在演示过程中还可加入一些技能操作的口诀,这样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动作要领,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如钳工基本技能锉削训练的口诀: 

顺势收锉体前倾,接着再作下一回。 

两手握锉放件上,左臂小弯横向平。 

右臂纵向保平行,左手压来右手推。 

上身倾斜紧跟随,右腿伸直向前倾。 

重心在左膝弯曲,锉行四三体前停。 

两臂继续送到头,动作协调节奏准。 

左腿伸直借反力,体心后移复原位。 

学生记住了口诀,教师就趁热打铁,带领学生一同操作,学生通过实地练习,牢固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成功的喜悦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如: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学习法、指导操作训练法、实习日记法和参观实习法。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合理使用,将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有规定了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和教学策略等,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将某种比较抽象的技能养成能力。教学模式有: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概念形成教学模式、表象训练教学模式、分布训练教学模式、强化训练教学模式、队列训练教学模式、一对一训练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卡片展示教学模式。在生产实习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选择。 

如:在钳工生产实习中,我院的钳工实习教研室就选择本院某产品中的传动箱体部件的装配作为项目任务来完成装配这一课题。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班级按4~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出小组长,由其负责全组的各项工作。分组后,再按以下步骤实施实习教学。 

(1)传动箱体部件的装配作为项目任务。 

(2)在教师的主持下,各小组制定出装配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工量具的准备清单,标准件清单,零件清单。制定出装配工艺流程,安全文明生产的注意事项,检验标准等。各组的实施计划需经教师审定后才能实施。 

(3)实施计划阶段,学生按组根据实施计划进行工作,教师从安全、技术、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按制定的装配流程督促、启发学生完成整个装配过程。 

(4)检查评估阶段。学生以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估总结,教师按装配标准检查评分。教师和学生共同测评装配质量,讨论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2.3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实习指导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很多在学校中无法实施的课题,利用其强大的功能进行展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到相关的工艺知识和技能特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而打下基础。 

2.4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是构建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模式是实施能力教育的前提条件。将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及产学结合等组织教学形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将会更好。校企合作是产学结合形式的最佳体现,学生通过产学结合,使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学习同生产实践融到一起,对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和飞跃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2.5 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实现教学服务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服务中引入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实习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决策科学化、工作规范化、服务自觉化。通过质量认证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规范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 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关实习教学质量的大事,有高水平的师质队伍,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实习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特别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要扩展自己的专业视角,到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企业中去锤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及教师基本功的修养,形成符合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第5篇

关键词:教改迫切性;教改目标;教改方案;教改方向

一、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暑期的汽修实践,使我对我们的汽修专业有了更多的思考。

1.我们需添置更多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汽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的教学模式要与汽车专业的特点相适应

其他专业的教学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可以多一点,但汽修专业的教学就大不一样。举个例子,机电专业学车工在了解车床结构的情况下就可学好车床的操作,而汽修专业必须在学好汽车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学好汽车的修理。因此,老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想搞好教学,但由于学生见不到实物或原理似懂非懂,听得一头雾水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便失去了学习劲头;原来学生满怀希望要学好这个专业课,由于基础差,上课又听不懂,想学就是学不会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厌学、上课睡觉、讲话。针对这种状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改不能一蹴而就,应分步骤稳步进行,逐步达到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

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急需的实物零件,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学生应有的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

检测。

(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较好的汽车维修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2.远期目标

学校应追加教学设备投资,完善各项教学及学生学习所需设备、设施。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

检测。

(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解决汽车疑难杂症的能力。

(4)真正具备中级维修工的水平和能力。

三、改革的方案

根据我校设备资源及师生的素质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之汽运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各学校都在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都在大力推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教育是好事,但一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否则“双证制”就成了一个花瓶。而其前提就是在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保证各项实习实训的时间足够,然后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现有学生的人数,提高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理论课应占总学时的30%,实践课应占总课时的70%。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汽修专业的专业实习设置及时间安排提出以下建议。

由于学制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教学时间的保证势必会使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精减优化专业课的设置。我认为必开的专业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新技术、汽修钳工等,其他课程应作相应修减。

(2)处理好各专业课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重复学习。由于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加之教材编者考虑到专业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使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①选择合适的教材,避免重复。②如没有合适的教材,应从整个专业的教学出发,根据各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对互相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努力做到互不重复、互不矛盾、互相补充,从而精减优化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

2.理论课与实践课应有各有所长的老师分开授课

有的老师理论课讲得有条有理,但是实践上动手能力并不强,缺乏实践经验,这些老师很适合担任理论教学及初步的实践教学。深层次的实践教学应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承担,他们虽然不能把理论讲得很透彻、精辟,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适合做实践课的指导老师,而我校又缺乏这样的老师。可用如下方法解决:

(1)适时引进这样的老师。

(2)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临时聘请。

(3)与汽车修理厂联手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3.多采用实物教学

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很多,结构又非常复杂,对于汽车专业的教学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用手比画、在黑板上画图、看挂图是很难把内容表达清楚的。所以,用实物教学就显得非常简单、易懂。

4.结合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

有些汽车局部结构的工作原理,单看懂实物的结构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些结构不能动,能工作的又被外壳遮挡,看不到。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就会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局部结构的工作原理看得一清二楚,肯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教案的形式和内容应因需而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案的要求要有标准的格式,教案的内容也要紧扣书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由于课时和授课内容的限制,使得教师对授课内容很少有新知识的添加。对于这种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矛盾,授课内容与实际的脱节,要求我们对教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手写的讲义、提纲、课件等等。只要是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都可以;教案的内容也不一定非是课本内容不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写出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对于那些理论性强,学生听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省去,给学生增加一些通俗易懂、又经常应用到的内容。同时,由于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很多新知识教材上是没有的,这些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就要及时补充,便于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

6.学生的作业形式也可不拘一格

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也要改革。(1)作业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电路控制,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作业的题目设计不搞一刀切、统一化,作业课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制订个性化的课题,即作业题可以设计多个,供各类学生进行选择。作业题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是实验、实践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汽车某一部件或机构的新设想等。只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及应用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四、今后改革的方向

1.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教师,在学生实践课上能确实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2.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专业课学完以后安排学生到有规模的汽修厂去实习一段时间,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把未学到的实践带回来。

3.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这样既节省资源又使学生易学易懂。

4.基础课的内容应精减,适当增加专业课内容。

参考文献:

[1]赵新民.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第6篇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

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三、过程管理精细化

我们在技能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技能教学过程细化为:安全教育、示范观摩、动手操练、交流反思、创新提升等方面。

1.安全教育不松懈。我们对安全教育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坚持安全教育。在正式操作前要求学生熟记文明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培养职业习惯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操作时要求学生正确放置工件、材料与工量具,清扫设备,保持车间整洁,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不违章操作,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完成训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实操管理精细化。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方案,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全过程。技能实操的过程分为理论准备、任务分析、示范操作、巡回辅导、小组讨论、个人总结等环节。

首先学习加工理论,然后进行示范讲解。边示范,边讲解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每一模块训练,都从模仿指导教师示范开始,有章可循。例如,在数控技能训练之初,我们给学生整理了对刀、编程、仿真模拟、零件加工过程的每一步动作,要求操作严格遵循指导流程,学生入门很快,提高了上机操作训练效率。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后,教师巡视观察操作情况,注意每位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和正确,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就集中讲解,必要时重新示范操作要领,训练结束后在教案上作出标识,防止类似情况重现。

教师每天都批改工件作品,评价总结实习成果。分析不合格工件产生原因,告诉学生解决办法,保证他们切实掌握技能。对于大多数学生均出现的典型问题,则重点讲解,分析工艺、操作不当之处,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从而达到全员培养技术能手的目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训练三勤:勤做笔记,勤想工艺,勤总结。

3.基本技能莫轻视。目前,机械专业学生有种误识,重视数控加工技能学习,轻视普车与钳工技能。实际上,最基本的传统技能训练课题,比如刀具刃磨,使用中心架、跟刀架加工细长轴,利用划线盘、四爪卡盘、花盘找正工件,调整挂轮法维修车床铭牌上查不到的进口设备螺纹,加工阶台轴、内锥孔等绝对重要。我们给学生讲明道理,丰富的普车经验是制定工艺路线的基础,忽视基本技能是错误的,要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四、专业队伍双师化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社会性;时代性;高等性

【中图分类号】G123.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2-02

一、彰显高职教育的高等特色

1、专业建设应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社会性。

为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调研工作,时代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新要求:(1)具备熟练应用CAD/CAM/CAE软件的能力;(2)具备数控设备加工操作能力;(3)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模具表面处理技术;(4)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要求学生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压铸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面的知识;(5)现代模具制造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6)现阶段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加以组合,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7)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厂化办学之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8)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更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2、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关系。

在办学层次上不是中职教育的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专科的“翻板”;在教学内容上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指向;其次是认真分析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实现教学设计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

3、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究结果,结合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我们提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汽车、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塑料等行业,从事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制造、模具制造工艺编制、现代模具制造设备运用以及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现场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岗位,具有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知识,具有模具技术和其它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实践能力的技艺型、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二三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整体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

在“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办学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学制连贯、三个方面联动、一年一项重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年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年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在教师素质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基础教师、第二年是校企合作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第三年是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年既是导师制的学生、又是企业现代师徒制的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年参与生产加工和职业实践,顶岗实习成为合格的技师。

三、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先进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及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要淡化学科体系,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互关系,按照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的原则,部分课程实现了综合化,各模块引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

另外,建设校园文化,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技术选修课,举行创业、创新、就业指导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以后,形成了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造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当中:(1)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了新知识、新技术课程: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UG等课程;(2)强化了学生制造工艺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拓展了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学习。在课程中依次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MasterCAM应用等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新材料与表面处理等内容。(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4)确定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钳工三个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宽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5)开设了模具估价、快速成形技术、UG模具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6)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7)加强校企合作,工厂化办学,走产学研改革之路,进行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冲压与注塑生产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另外,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努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通过设计新课题,开展实验、制作、设计竞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项目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考核方法,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质量观。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课程等实际情况,引入职业标准制订考核标准,加强应知应会的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可以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

日常教学管理分层次同步实施。学院有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随时检查全院教学工作的工作状态,随机抽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原始记录,下班随堂听课,收集班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反馈意见。系部成立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教学日志等,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讲课比赛,进行业务研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与测评。学生负责班级考勤,填写问卷调查、反馈对教学的意见。

每年发出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到各用人单位,或教师到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思想作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反馈到教改课题课组,形成一个质量闭环控制系统。

4、按照企业质量控制的思想,建立教学过程的评价制度。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产品是由零件组成,零件的生产又分为若干工序,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合格半成品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建设等只是完成了“人才”这一“产品”的总体设计。“人才产品”的质量是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形成的,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主导与主体,建立课程考核大纲与课程考核标准(考题库)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规范”、“检测”、“评定”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败进行评估的客观需要。把每一教学环节视为人才培养中的“一道工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分解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实教师的教改责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制定与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要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准。这样也有利于把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起来。

五、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

产学研合作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两条腿走路。“走出去”指的是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要走出去,跟踪和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建立与更多企业紧密型的供需关系;了解模具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收集来自生产一线的零件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课题等实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模具企业参与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请进来”,就是要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请进来指导教学改革;把企业请进来,合作建设“研发生产型”的模具厂,学校向企业让利,学校优先考虑获取教学效益,让专业教师和学生要在校办模具厂接受“零距离”的培训。比如我校引入了和盛精密机械加工厂和佳裕印刷有限公司,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实行师带徒的培养。

1、建立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机制。

建立一支由来自模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事主管、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咨询研讨会,研究和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等。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邀请他们来校讲座,介绍企业改革发展、新技术应用的动态,使教师、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技术进步、人才需求情况。比如我校聘请了昆明中铁集团、云南无线电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请他们对专业建设、教材开发进行指导,每学期召开一至二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教学教改,指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向。

2、开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实训基地既是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是教师的调研基地。在继续加强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联系的同时,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建立新的实训基地、毕业实习(设计)基地,要逐步扩大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形式、途径与成果。目前我校已有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模具三厂、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实训基地,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3、努力开展科研、技术服务,整合实训设备,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

我院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学院将特别重视模具技术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培养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要积聚力量、拓展思路、招商引资,办好和盛机械精密加工厂(模具技术实训中心),将产学研合作落实到校内开展,这将更有效地推动模具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4、以实训基地为契机,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竞争意识,实现全过程、多方位育人。扩大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寒署假结合专业对口打工,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把社会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行双证书制度

第8篇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

(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总结

第9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教学改革;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省从2007年开始,作为中职学校本身就是以技能为主,技能学习要占教学内容的60%,在以前的技校,中专,大专等学校中早就开展过,并且也是企业选拔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的一种方式。但是中职学校在以前没有开展大规模的技能竞赛,只是通过对口高考的模式来选拔人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年,技术已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教育部的指导之下,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办越红火。竞赛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从而开拓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以大赛促教学,促专业建设”的新气象。出现“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提高。

今年我们省在大赛制度方面大胆创新,推出了省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本科,市级一等奖以上免试上专科。进一步提高了对大赛支持的力度。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中职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教师、覆盖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的技能操作水平,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笔者作为机电专业负责人,从2008年开始指导机电专业的技能大赛,先后指导了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多次带领学生在安徽省中职机电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笔者参加教师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也荣获奖励。通过辅导学生参赛和自己参赛,感受到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对我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技能大赛设立以后,我校高度重视,在滁州市连续多年都名列前茅,我们设立了技能特长班教学,以每个专业的竞赛项目设立了相应的技能特长班,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开展技能培训。技能大赛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课程建设及管理能力,引导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的发展。

我校处于安徽省滁州地区,属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地区。学校一直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目标,在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向,尝试各种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学科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师资培训都和学生的技能大赛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中心。

二、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师技能提高

随着技能大赛的发展,我省技能大赛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机电专业的比赛从最初的电力拖动技术。逐步提高变为了电气装配与检修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也在不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安排教师和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的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还促进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和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使教师接收到了新的专业知识和科技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在技能大赛中发现和遇到的难题,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寻求学习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这成为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提高校企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实训设备更新

全国技能大赛中的机电一体化项目是利用亚龙公司的YL235A机电一体化实训台为设备的高科技的比赛项目,为了能够跟上技能大赛的发展,我校在2010年利用新校区迁建的契机投入2,000万元购买了大批实训器材,其中在机电专业投入了350万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其中就特别购买了22台(套)机电一体化设备。40台(套)PLC可编程设备,22台(套)液压与气动设备等,按照安徽省内一等的水平建设我校的机电专业的实训基地。

设备的投入使我校有能力在当地具备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实训设备,我校还特别安排了多名教师去亚龙公司和天煌公司参加由公司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培训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先进的实训设备,先后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楼宇自动化安装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项目的技能竞赛培训工作。

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使我校的机电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新项目也在不断的开拓和完善中,这些新设备成为我校技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机电一体化技能项目的设置,促使我校调整了课程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根据我市产业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分为几大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操作模块、岗位能力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后,结合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了钳工类(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械加工类(普车工、铣加工、数控操作工),电气安装与检修工,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大类项目的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能力贴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需要。

五、机电一体化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操作的比赛。在有效的四个小时时间里,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而另一位选手要完成传送带,机械手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气动电磁阀的管路连接,传感器,按钮,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要把程序下载到PLC和触摸屏内,接通电路,气路后进行整体设备的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这些操作对于一个中职学生难度相当的大。作为参赛的选手,必须有一位精通PLC编程技术,有熟练的装配水平并且能够解决错误的能力。这些技术对于相当多的教师都不具备,而这些技术又是企业生产中最常见到的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脱节太大了,企业要紧跟科技发展,不然就会被淘汰,学校教育也要紧跟企业技术的发展,不然我们教出来的是昨天的技术,是没有多大的价值的。

到企业去,到高校去,到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参加培训,参与生产性实习,和企业深度合作是我们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了。我们真的不能再闭门造车,拿着以前的教材,教案,继续的讲下去了。我校先后安排教师到我市的浩淼科技公司,三友电子公司,爱福电子公司,滁州市长电科技公司去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江淮汽车,康佳电子,亚龙科技,天煌科技等企业接受培训;安排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技能培训中心,以及到德国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技,把机电专业的技术发展带回来,分享给我们每位专业教师。我们的专业老师与企业的差距也在一点一点的缩小,在滁州市举办的企业技能人才竞赛中,我校有三位机电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第二名,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说明只要能够坚持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的教师就有专业成长的舞台。

六、机电一体化大赛改变教师的眼界

在第一次安装好机电一体化设备时,我们非常惊讶设备是如此的先进,可以模拟完成一条生产线的生产加工全过程,自动化的过程,复杂的机械设备,复杂的气路和电路曾经让我们不敢轻易动手。通过多年的竞赛训练和参赛。我们的专业老师已经不在把实训设备当成困难了,拆卸,安装都是简单的工作,复杂的设备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装配,调试。学生对编写程序就像平常做作业一样轻松就可以完成。

第10篇

一、符合教学需要,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科学性

现行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多数使用的是覆盖全国中职学校的统编教材,框架鲜明、理论性强,虽然能反映机械加工专业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却无法顾及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一线机械加工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另外,就目前的统编教材而言,并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使用的与大专院校专业课教材差不多,比如“公差”这门课程,与大学本科生所用的专业课本相差不大,但对于中职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高深莫测”。因此,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必须符合中职学校目前的教学需要,降低适当难度,突出专业实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一般来说,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公共课包括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以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为主,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根据现有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工校本教材,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科学性。

二、遵循编写原则,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体系性

校本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原则,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但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做到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基本原则。以我校为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习的迫切性问题:

(1)新颖性:我国很多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并不适合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

(2)开放性:中职学校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如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这样可以使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以及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

(3)趣味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地体现每个知识点,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做适当层叠或延伸,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以生为本,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建构性

一本教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否则,不论编定的多么理想,终究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大到一幅图形、一个公式,都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参编人员固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更需要一颗工作细致认真的责任心,以保证教材的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准确、科学。

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突出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的需要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的特殊需要。首先,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代替者,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能为学生独立学习服务,教材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设计完整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充分依靠自我和小组,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培训法,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中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第11篇

一、项目教学法的由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吉利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从摩托车生产到经济型轿车生产的产业转型。发展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轿车工业.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名能从事轿车生产、管理、销售、维修的初、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吉利集团遂于1998、1999、2002年以及2003年在台州临海市投资、征地,先后创办了浙江吉利技工学校、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以及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快速培养吉利集团急需的一线人才,从办学初就实行“2+l”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去吉利集团所属企业带薪顶岗实习和就业。在“理论适用,实践为重”的教学理念引导下,精简文化基础课程,突出职业技术技能实训课程,以1:1的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这种模式在当时是遭到不少人非议的。但吉利院校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不沿袭传统教育的近路。

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派遣了几批青年教师到沈阳丰田一金杯职业培训中心培训,学习日本汽车丰田公司职工培训的先进经验。从东北、内蒙等老工业基地引进一大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并建立汽车维修工、汽车装调工、车工、模具工、钳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工以及数控加工中心等工种的实训室。为了使毕业学生一进企业就能顶岗生产,我们通过对企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分析,将其中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进行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的课题(即项目),组织学生实训。这样,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将丰田-金杯职业培训教学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训领域的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模式)的界定,教育界众说纷纭,我们的理解是:“项目”是指具有实际价值的技术领域里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工艺以及管理领域里的一项工作任务。例如检修一台发动机、加工一个机械零件、设计一款广告、开发一项应用软件等等。项目教学是依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设计一系列行动化的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这些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法具有下列特征:

(l)职业性。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性。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境相吻合。

(3)科学性。项目教学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实践活动。

(4)互动性。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是为了实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显然,这类人才应有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的职业能力。能力的培养要经过实践,职业素质的养成也要经过实践,尤其是企业的实践、社会的实践,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性的实践环节,其中实训又是最基本的。实训领域的项目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体现,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是建构性的,是累积性的,是有目标定向的,又是诊断性的及反思性的。因此,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应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善于设计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行为导向教学认为,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而非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包括内化、外显行为;每项学习的积累,部分的结合,都可以成为整体。因此,行为导向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改变学生行为为目标,以实践任务为内容和以活动为方法的特点。行为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一体化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内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时空和师资等方面的一体化。运用一体化教学理念,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把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四、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项目的选设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选设项目,其依据主要是:

1.基于职业(群)的岗位工作要求。

在企业里.各个工种的职业岗位(群)对生产者和管理者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要求,这是项目选设的首要依据。例如汽车制造厂的装配工,完成一辆轿车装配要经过100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都有严格的装配技术要求。

2.基于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都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中职校要求达到中级工,技师学院和高职学院要求达到高级工或技师。

3.基于国家职业标准。

对于每一个职业工种的每一个职业技能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简称国标)中都有应知、应会的标准规定。

4.基于工作任务的典型性。

项目承载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要求产品、工艺、任务的典型性。

5.基于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每一个工种的实训项目要形成项目链。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中级汽车维修工,由零部件到总成,由总成到整车;从吉利车到其再国产车、进口车;从轿车到客车、货车;从普通发动机到电喷发动机、从手动变速器到自动变速器;由机械部件到电气电子部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形成一个中级汽车维修工的17个项目链,高级汽车维修工的16个项目链,构建成中、高级汽车维修工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至今,我们学校已建成了汽车维修工、汽车装配工、数控加工中心、车工、模具工以及工具钳工等工种的中、高级工项目教学体系。

(二)项目的教学设计

每个教学项目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做到“八定”:

1.定教学目标;

2.定项目图样;

3.定技术要求;

4.定工序卡;

5.定教学时间;

6.定设备、材料;

7.定工量具;

8.定指导老师。

一般,一个项目实训l周,计35个学时,按照上述“八定”要求编制周实训计划。每个学生的实训时间安排准确到小时。职业技能训练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应用技能训练三个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都在校内通过项目教学完成,应用技能训练则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完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工人”,由所在企业为主负责培训、管理与考核,充分运用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等教育资源。

(三)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遵循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素质提高为基础的原则,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养成,强化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行“三个坚持”:

1.坚持“三礼”制度。

“三礼”即:早礼、午礼、晚礼。早礼:上午上实训课前,首先是师生互相敬礼问好;做广播操和俯卧撑;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着装、风纪和身体情况;集体朗读安全卡片;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午礼和晚礼,分别在下午课前、课后列队,由教师布置实训任务或作实训总结。

2.坚持“55”制度。

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实习工件及工具、量具必须摆放整齐,做到定置管理,实习环境保持整洁干净。

3.坚持安全教育。

实训场建立一系列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安全预知教育。每一个参加实训的学生都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品,穿作业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教学必须安全,安全保证教学。项目教学强化学生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训练。实习指导教师做示范,学生由模仿到独立操作。严格遵守图样,严格工序要求,严格操作规程,严格检测,做到操作规范,工作标准。动手动脑,心智手技结合。每个项目最后做出一个合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接受合作企业的加工任务,或向社会承接修理业务,变消耗性的实训为增值性生产。把实训与生产接轨,提高实训师生的责任性和质量意识,也为学校增加收人,降低实训成本。

五、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保阵条件

(一)要有充足的实训场地

要有充足的实训场地,构建各个工种的实训室,确保各专业的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可同时进行实训。各实训室要光线明亮、通风良好、避免噪音干扰。

(二)要有充足的实训设备

学校要加大投人,并争取合作企业的支持,购置与实训计划相配套的设备。不仅有基本的传统的常用设备,更要有先进的高新技术设备,使学生的实训内容与企业的生产齐步并进。

(三)组建一支“双师型”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为实施项目教学,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数一般应占专业教师数的李左右,并尽量聘请企业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能同时从事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成为“双师型”的,能够灵活进行行为驱动、项目导向以及一体化的教学。

(四)编写相应的校本实训系列教材

项目教学的教材是项目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实训的主要学习资料,要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我们经过多年的边教学边积累,编写了具有吉利特色的校本实训系列教材,主要有:《汽车修理工实训教材》(中、高级工)、《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教材》(中、高级工)、《车工实训教材》(中、高级工)、((模具工实训教材》(中、高级工)以及《焊装工导入实训教材》(初级工)等五种。

(五)实训教学课堂化

实训室既是生产车间,又是教学课堂。每一工种的实训室有课桌椅,有黑板或屏幕,有机械或电气、电子设备,墙壁上有操作工序图样,还配置彩电进行声像辅助教学,从而形成综合的、多功能的情景教学环境。

在实训室进行的每一个项目教学一般具有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理论引导、教师示范、学生独立操作以及实训小结,重点是学生操作。每个项目都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为保证实训教学质量,指导教师还精心编制《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进度表》、《实训教学课程表)、(实训教学教案》、(实训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学生实训手册》等一系列文本,使项目教学法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童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戈壁.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街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第12篇

第一条根据《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省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秩序,保证安全生产培训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集团公司的各级领导、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来参加培训,根据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煤矿矿长资格证书》、《安全资格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和其他从业人员《煤矿安全工作资格证》(以下统称安全资格证书),各工种持证任职或上岗。

第三条安全生产培训及安全资格证书的管理,以“依法办事、严格程序、服务企业”为宗旨,按“培训、考核、发证、管理、监督”为程序,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统一标准、教考分离、分级实施”的管理办法。

第四条培训机构或单位依据生产实际情况和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生产发展的培训计划,递交给集团公司培训处,集团公司审核通过后,严格按照安全培训计划执行。对未通过集团公司确认的培训计划,一律不准培训;从事矿井作业人员在培训前,必须向集团公司培训处递交年度培训计划和办班申办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条培训机构或单位要严格以国家制定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进行组织培训教学,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并建立所有培训学员的档案,接受集团公司各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培训机构或单位不断改善培训条件,在培训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为主,事例教学为辅,建立起健全的各项培训教学管理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确保培训教学的质量。

第二章培训

第六条煤矿企业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煤矿企业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熟悉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掌握煤矿安全管理的细则、安全技术理论(以“一通三防”为主)以及煤矿重大灾害事故防范、抢险救灾的专业知识;了解煤炭工业环境保护与职业危害防治的知识;通过培训,使煤矿企业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组织、管理能力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和指挥能力,掌握科学技,依靠进步的科技来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使煤矿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考核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二)煤矿企业各级领导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一次培训安全管理的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培训考核合格,由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相应的安全资格证书。

第七条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一)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与本工种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都合格后,才会取得特种作业的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

(二)特种作业范围

1、煤矿特种作业包括:

(1)煤矿井下电气作业(井下电工、变电工、维修钳工);

(2)煤矿井下爆破作业(井下爆破工);

(3)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作业;

(4)煤矿瓦斯检查作业(瓦斯检查工);

(5)煤矿安全检查作业(安全检查工);

(6)煤矿提升机操作作业(主提升司机、主皮带机司机);

(7)煤矿采煤机(掘进机)操作作业(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

(8)煤矿瓦斯抽采作业(瓦斯抽采工);

(9)煤矿防突作业(防突工);

(10)煤矿探放水作业(探放水工)。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作业是指从事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调试、巡检、维修,保证其安全运行的作业。

2、地面特种作业包括:

(1)电工作业(安装维修电工、变配电工);

(2)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电焊工);

(3)高处作业(登高架设工、高处安装维修拆除作业的人员)。

3、特种设备作业包括:

(1)锅炉司炉工;

(2)锅炉水处理工;

(3)压力容器(含气瓶);

(4)压力管道;

(5)起重机械;

(6)厂内机动车辆驾驶。

属于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的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驾驶的安装、使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三)特种作业操作证申请复审或者延期复审前,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必要的安全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4个学时。

(四)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应当在具备相应安全培训资质机构进行,并经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查认可,方可办班。培训单位应将培训计划、教员资格等资料及时报送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五)煤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精一,兼二,会三”培训)

各单位(部门)每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煤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精一,兼二,会三”培训),并进行考评,每月25日前将考评结果经职工学校审核后上报人力资源部进行嘉奖;职工学校每月对有煤炭行业特有工种的单位(部门)进行一次该项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考核。

(六)煤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精一,兼二,会三”培训)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有专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涵盖本单位(部门)工种齐全,安排合理,内容全面,符合规定要求。

⑵教案规范、完整,经过审核,符合煤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培训要求。

⑶员工笔记齐全,记录清晰,内容完整。

⑷效果检验良好,按期完成公司下达的煤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人员达标指标。

第八条基层普通培训

(一)培训内容

①各类安全生产知识讲座。

②职工基本技能培训。

③职工岗前培训。

④新技术新公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

⑤案例规程培训。

⑥法律法规培训。

由各基层单位(部门)组织并具体实施。

(二)培训开展情况

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公司安排和本单位(部门)的实际情况、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培训必须具有针对性,符合职工工作培训需求,结合生产实际,提高员工正规操作水平、技能和安全意识。

⑵培训时间和内容一般为周一学习(内容自定),周二“手指口述”、“岗位操作要领”,周五“事故案例”教育。

⑶有培训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

⑷教案规范、完整,经过审核;要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适合员工工作培训需求。

⑸按培训计划进行教学。

⑹员工笔记齐全,记录清晰,内容与教案内容一致且完整;有领导月度批示记录和考核分数记录。

⑺培训员工100%参加培训。

⑻培训对象的工作需求有记录,记录表内容填写完整。

⑼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面在95%以上。

⑽按时完成公司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培训任务。

(三)培训质量和效果。

⑴自检:单位(部门)每月应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培训内容的考试、考核,并有记录。

⑵抽查:公司每月组织一次培训内容的抽查考试。

⑶效果检验:职工经培训后,应认真思考和反省,汲取事故教训,减少发生轻伤事故,避免发生重伤事故,杜绝发生死亡事故。

“两个不”情况。严格落实“两个不”,确保“干部包工人”一个不少,“工人被包”一个不剩;包保责任人要完成月度包保培训任务,并做好培训记录。

(四)培训档案

⑴基层单位普通培训至少应具备以下资料:

①教案

②培训计划表

③授课登记表

④学员签到表

⑤员工学习笔记

⑥培训课程表

⑦教师签到表

⑧学员培训需求表

⑨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⑩学员满意度测评汇总表

11学员跟踪考查表

12听课记录评估表

13学员座谈会记录表

14班主任(职教干事)日志

15培训办班总结表(月度)

16考试试卷

17培训考核记录

18上级部门要求的其它资料

(上述1~7项资料为机关部室“干部上讲台”培训必备资料;基层生产单位必须全部具备上述资料。)

按时报、批各种资料。

(五)基层重点培训

基层重点培训主要指本公司、局、集团公司等下达的重点培训任务,各基层单位具体实施。除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外,其它培训任务,根据上级要求执行。

第九条取证培训

(一)培训内容

取证培训泛指所有外派考取煤矿主要负责人证件、AB(ABC)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煤矿从业人员《岗位操作资格证》及其它证件等的培训(含证件复训),以及公司组织的煤矿从业人员《岗位操作资格证》及其它证件和《培训合格证》等取证培训(含证件复训)。

(二)培训组织

由职工学校组织,具体实施由职工学校根据培训计划和具体情况及要求进行。各单位(部门)应按照职工学校取证派员通知要求,准时派员参加取证培训;参加取证培训的员工,必须认真听课,做好培训笔记,保证考试合格领会证件。

(三)培训要求

全员持证上岗:作业人员证件齐全、有效,全员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作业。

(四)培训计划:

1计划报批

按时报批计划,每月20日报下一月的派员取证培训计划(人员名单)。

2计划内容

培训计划准确无疏漏,并按计划派员参加取证培训。

3计划实施

学员必须按时、按点参加培训。

4培训效果

考核合格,保证领回证件。

第十条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一)对新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轮换工、协议工等必须强制性进行安全培训,使其具备和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井下新上岗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必须在有安全工作经验的职工带领下进行工作。满2个月后经考核合格,方可独立工作。

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二)从业人员在本单位内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安全培训。

(三)对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有关从业人员重新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第十一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要严格执行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培训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严格按照办班程序组织实施。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和大纲由各单位自行编制实施。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职能划分

根据人员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特点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安全作业培训、考核、发证职责分工如下:

(一)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法组织、指导并监督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

(二)省、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组织、指导并监督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驾驶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不含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和煤矿矿井使用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培训、考核、发证工作;

(三)集团公司安监局、人力资源部、培训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作业培训、考核、发证工作。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未取得相应培训资质的单位及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作业培训、考核、发证工作。

第十三条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培训处每年要下达、确认年度培训计划,并对培训计划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的执行安全培训计划情况。

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每年初编制、下达培训计划。各类培训班在办班前10天须向集团公司培训处提出办班申请。

第十四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试组成,由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煤矿特种作业分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际操作成绩,均实行百分制;从业人员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际操作考试成绩占40%,实行现场打分。

第十五条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发证机关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的,重新参加培训,培训费用由本人承担。

第十七条《煤矿矿长资格证书》、《安全资格证书》由省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局统一规定的式样负责监制;《特种作业操作证》由国家局统一监制;其他从业人员《煤矿安全工作资格证》由集团公司培训处统一监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伪造使用。

第十八条《煤矿矿长资格证书》、《安全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有效期为6年,每3年复审一次;其他从业人员的《煤矿安全工作资格证》有效期为6年,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培训工作,每2年复审签证一次。

第十九条资格证书为持证人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证件,不得转借他人使用。如有丢失或损坏,应由本人写出书面申请,持原培训机构出具的培训证明和原证书号码,到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新证。

第二十条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因单位名称、持证人服务处所变更等原因而造成证件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持证人应持有关变更的证明文件,及时到发证部门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档案、证件、信息管理

(一)各单位(部门)应落实专人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含电子档案和纸制档案),负责本单位(部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公司职工学校设立专职档案管理员和专职证件管理员,负责全公司员工的档案管理及协调工作。煤矿主要负责人证件、A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原件由公司办公室保管,职工学校和其本人各持一份证件复印件;B、C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煤矿从业人员岗位操作资格证、培训合格证及其它证件原件由职工学校统一保管,各单位(部门)和个人各持一份复印件。无员工档案的,考核单位(部门)10分,党政正职各500元;档案项目不全的,考核单位党政正职各10元/项。

(二)档案管理员要按照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及时将员工各类培训档案资料、证件、证书、考试试卷等需要存档的各类资料,详细整理、编号归档,要严格按档案交接程序交接,日常做好档案室的“三防”工作。因工作失误或因保管不善,造成培训档案资料、证件、证书丢失或缺损,至使资料不能及时查阅,造成后果的,考核档案管理员50元/项·个。

(三)档案管理员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员工档案(含电子档案和纸制档案)更新整理工作。档案管理员要协助单位(部门)做好月度计划及培训开班计划等工作,日常做好与培训组及证件管理的业务协调,对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以保证各个工作环节的正常衔接,在员工接受培训后要及时将培(复)训学员资料按要求记入员工培训档案。对没有及时协调造成工作失误,人员变更情况、培训情况等没有按要求及时录入以至出现差错的,考核档案管理员10元/人·次。

(四)职工学校档案管理员要及时录入和更新全公司的员工培训、证件情况(录入公司内网证件管理系统)。对没有按要求及时录入和更新培训证件内容造成后果的,考核相关责任人50元/个。

(五)职工学校证件管理员应及时收集证件培训相关信息,及时核对证件培训复训、到期情况。因工作失误或管理原因造成取证培训耽误酿成后果的,考核分管副校长500元/次,考核具体责任人50元/次;因工作失误或管理原因造成证件过期失效的,考核分管副校长500元/个,考核具体责任人50元/个。证件管理员应及早办理和发放证件,不得无故拖延办理和发放证件,无故拖延办理和发放证件造成后果的,考核具体责任人50元/个。

(六)证件报废管理:职工因工作调动、辞职、退休、死亡等原因造成该员工证件已没有使用及培训价值而报废的,由本人所在单位(部门)办事员收回证件并出具不再使用此证件的书面证明材料,在每月20日统一报职工学校进行登记后再进行处理。没有申报而造成证件管理混乱或损失、费用发生的,考核单位(部门)党政正职各50元/个。

(七)职工学校证件管理员对档案管理员录入公司内网证件管理系统的公司员工培训证件情况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和义务。证件管理员每月应定期对公司内网证件管理系统中录入的员工持证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发现录入信息与证件不相符或有遗漏的,应及时通知档案管理员进行更改或补充。对没有认真核实、检查,造成后果的,考核证件管理员50元/次,档案管理员50元/次,分管领导200元/次。

第二十二条统计报表、计划的管理

(一)各单位(部门)应落实专人建立健全统计报表、计划的管理,制定专项制度,做到动态化管理。统计报表、计划报表报送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对各类统计数据、计划应严格校对、审核、汇总并确保达到科学、规范、准确、及时的要求。没有建立的,考核单位(部门)10分;因具体承办人工作失误,造成报表、计划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进行上报以至造成工作后果的,考核单位(部门)5分/次,单位(部门)党政正职各100元/次。

(二)各类需向集团公司、晋东公司以及其他单位(部门)报送的统计报表、计划报表,由分管领导明确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办理,经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报送。上报的统计报表、计划必须做到客观、规范、准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上报。因本人工作失误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进行上报以至造成工作后果的,考核具体承办人员50元,审核管理人员200元,分管领导500元。

第四章处罚

第二十三条严禁替训、替考,一经发现,取消培训、考试资格,并通报所在单位。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给予警告。

(一)未按照统一的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培训的;

(二)资格证书过期未办理延期手续仍继续从事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

(三)为他人提供虚假培训证明、伪造培训档案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一)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参加培训的;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经集团公司培训处进行培训,未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三)未按规定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

(四)未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并保证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的;

(五)未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的;

(六)编造安全培训记录、档案的;

(七)骗取安全资格证书的。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此前下发的有关煤矿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及管理办法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