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知识竞赛

历史知识竞赛

时间:2023-06-05 09:5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知识竞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知识竞赛

第1篇

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丰富,所涉及到的方面多,要想掌握好庞杂的历史知识,光靠机械记忆是没有长期效果的。尤其是班里的学困生和一部分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都埋怨这门课内容太多太复杂,感觉枯燥乏味。每每学完一个新内容之后,前面的知识点又给忘了或者混淆了,甚至于有些学生干脆就放弃了好好学习的念头。如此下去,历史课堂不就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所?还谈得上什么课堂教学吗?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决定尝试一下知识竞赛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根据多次知识竞赛活动来看,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很高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学习劲头足了以后,还带动了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于是,我就转变观念,在教学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把知识竞赛的组织大权交给学生,教师适时、灵活指导。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却没有努力去想办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而,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不浓,甚而还有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在把握住大原则的前提下,把学习或竞赛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锻炼才能。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要多予以指导与鼓励。

知识竞赛活动中产生的竞争压力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掀起历史的学习热潮,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二、大力渲染竞赛氛围,让学生感受参与竞赛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可以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制作一块竞赛荣誉排行榜,将每次竞赛的优异者公布于上。竞赛时可适当布置一下会场,渲染一下竞赛气氛。比如请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写几句加油的话,给优胜者制作一个纸质却精巧的博士帽,把奖品摆放在显眼的地方,请其他有空的课任老师来观战、评判、加油等,一起分享竞赛的喜悦。

每完成一个小组的考问后,观众可以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使赛场氛围显得更浓烈一些。

三、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公正、合理的竞赛规则。

通过知识竞赛的开展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普遍有所提高,尤其是学生自身成为竞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竞赛热情和斗志。并且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有明显增强,这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学会人际交流都有好处,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掘历史学习方面的优秀人才。对竞赛中可能出现的歧义进行纠正和解释,使竞赛成为学习与辨析的场所,还可以锻炼一些同学组织主持活动的能力,学到书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知识竞赛的对抗性很强,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至少每月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活动;临近期末时,可以在全年级甚至全校范围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活动,不断地使知识竞赛成为一种教学常规。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实践证明,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学习成绩是大有裨益的,是一项可行的教学探索及实践。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学生涉猎范围的广泛,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教学水平和多元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教育的变化。实现如下几个目标:①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②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③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方向起到掌舵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历史并不单单是历史知识的讲授,填鸭式的教学。并不完全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考试得多少分来衡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得到人生的启迪。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形成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一、历史兴趣教学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其个性比较突出,兴趣教学变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所学科目或者知识,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越强,知识掌握就会比较牢固。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当中懂得了历史,会主动学习历史。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历史的影像资料;可以开展一些历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知识进行巩固;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一些历史古迹,看历史文物并进行讲解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在选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的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对于知识的渴望,对历史教学起到辅助、加强、深化的作用。在课后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学语言的丰富化。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应用要尽可能的生动、有趣,但又不缺乏其教学的严肃性。这对教师本人来说,需要一定时间的总结、学习。在课堂上,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严谨富有逻辑。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历史情感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会出现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让每一个历史事件当中所蕴含的人生准则以及历史人物当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这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语言的丰富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历史逻辑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有许多历史知识并没有完整地在课本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于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产生了很多疑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分割的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如何实现历史逻辑教学?

1.历史知识点要全面但是要主次分明。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需要了解的。从根本上说,历史知识没有重要与次要之分,之所以在传授过程中出现重点,是与学生的特点来说的,要让学生觉得有的放矢,但又不片面肤浅。

2.教师要对知识点做有意识的串联,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线条,联系起来。比如: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域;历史事件的性质;历史人物的特点;与今天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等等。当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线条越多,他的历史观就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逻辑,这其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四、历史探究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是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因为历史的知识点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较为固定。但是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要懂得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发生和出现的必然性,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或者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如何进行历史探究教学?

1.当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历史事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讨论出该历史事件或者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作用等等。

2.教师应当平时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以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教学问题的解决。

五、历史创新教学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会走到人类发展的最前沿。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需要创新,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准确说,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限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记忆,通过考试进行检测,以学生的分数来确定教学的成功与否。而现在,创新模式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到主动研究历史。

教师如何创新?

1.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授历史知识说的通俗一点其实就是讲故事,就需要生动、形象、有趣。要求教师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播放有关历史的影像资料、使用通俗生动语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等等。

2.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结合。课堂教学以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其实学生课后的学习更加重要。看学生能否学好,是否有兴趣,就看在课后对这一学科有多大的学习主动性。这一点可以在平时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关于历史的课外书籍;给学生一个或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历史课题,让学生把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以作文形式写出来;多举办学生参与的历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配合最近世界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开展讨论会等等。

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快乐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课堂仅有40分钟的时间里,想要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率,就必须想法设法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枯燥历史课快乐起来。

笔者在初中担任历史教师五年来,深感快乐教学的重要性。历史由于它的的“过去性”特质,学生往往认为历史课是古老的,枯燥的,没意思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但因为历史科目又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学生又不得不学习历史,出现被动的学习历史,更加剧了他们讨厌上着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享受课堂”“快乐课堂”。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快乐,就要实行历史快乐教学,那么历史课如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呢?笔者认为要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历史,在快乐中享受历史的乐趣,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遨游,和历史交朋友,把历史当作可以无话不说的亲密小伙伴,而不是一种负担。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摸索、钻研、实践,在怎样让历史课堂快乐起来方面,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见解。

一、 幽默的历史语言

幽默的语言是兴奋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在讲到廊坊狙击战和杨村狙击战的时候,我会用谐音把廊坊和杨村故意念成大家都知道的喜洋洋动画片里的“狼堡”和“杨村”。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就炸开锅了,都活跃起来了,本来枯燥乏味的《八国联军侵华》上起来就有意思多了。幽默的语言是剂,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每次我上完一节历史课,学生都觉得这一节历史太有意思了,老师真幽默,下课向我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学生们和我就想朋友一样,幽默的历史语言可以让历史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作为历史老师也不能在历史教学中胡编乱造和滥用幽默语言,不能给学生灌输e误的历史观点,要知道幽默的语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善用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历史老师要善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更加适用于新一代的初中生,更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能在初中40分钟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中能够创设情境把过去的历史可以直接放到学生眼前进行观看,形成很好的感性认识,比如,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历史的时候会给学生放的片段,的片段,的片段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自己就能很轻松的总结出日军的残暴,中国军民抗战的艰苦等等。再比如讲到隋朝大运河的时候,可以播放《话说运河》片段,看后让学生思考:片中有人说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开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们都积极的发言。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好学,乐学,积极参与到历史课中来,时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看老师们怎么运用了,运用不当也会起到反效果,使得学生只注重画面感而缺乏对历史文字的认识。

三、知识竞赛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在历史复习课的时候,学生往往要么是通过做试卷复习,要么是背书,这样会使得复习课很无聊,笔者在上历史复习课的时候更喜欢通过分组竞赛的模式复习巩固历史知识。通过自选设计竞赛试题、师生共同制作《复习课・趣味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课件和成与知识竞赛的抢答,获得亲自参与历史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加深历史知识学习的功效。课前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自己制定比赛的规则,自己提供一些有质量的题目,自己主持,自己裁判,说明我们态度很端正,能力也很强,课堂上我们分成四组,组内分工合作,组际竞争共进,体现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让学生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之情。

四、历史情景剧在历史课堂中的地位

将历史情景剧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对话、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体系。“历史情景剧”指的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故事情境,用简单的剧情再现历史课本中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它通常以课本剧、历史短剧等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既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事件,又有典型人物可以塑造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历史情景剧教学。如“昭君出塞”“陈桥兵变”“文成公主入藏”“澶渊之盟”“百家争鸣”等。历史课堂情景剧的运用是一门艺术,立志于实践这一教学方式的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引入、适时指导、正确引导,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这一教学方式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素养的有效载体,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活动课 知识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3-01

一、历史活动课的可行性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将历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于一体的载体,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在巩固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在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方面都能有所收获、提高。

本文主要介绍一堂竞赛活动课。尝试给知识竞赛这一传统的活动方式,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觉得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二、课堂活动准备

初期准备需要详细到每一个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要进行详细的预判,以安排教学步骤。与其他类型相比,备课的深度需要更进一步。

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其共性。他们充满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多数人又容易被过难的问题难住然后放弃。他们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认识大多零散、感性、缺乏系统,喜欢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来接触世界、获取信息。结合以上两点,也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年级、班型和不同的学生进行调整,难易结合;竞赛流程需要照顾对历史兴趣不一样的同学,也需要考虑整个班级的参与程度。

这堂课分为三个环节,取名为:你问我答,你说我猜,你念我判。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由学生推选的同学参加。第二个环节是合作题,参与者在课前报名,自愿组队。第三个环节是判断题,将同学们的名字全部用课件展示,采用互相抽答的方式。

三个环节的知识点,都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要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为了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将乡土历史融入了竞赛,把成都历史作为了出题内容的有力补充。

考虑了题目内容,还要考虑其难易程度。第一个环节,问题由易到难。有简单直接的问题,也有随着提示增多得分递减的描述题。描述题将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多个要素进行重新排序组合,排列顺序依靠老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学生能答出哪些必答题,又能在描述题的哪一步答出答案,既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老师的考验,更是对学生学习最直接的信息反馈。描述题,不只针对选出的同学,也有针对全体同学的增设题目。

第二个环节中的历史名词,有简单的人名、地名、国名,如李鸿章、河姆渡、日本,也有民族、制度、历史时期,如吐蕃、科举制度、春秋战国;有艺术、史学成就,如《清明上河图》、《史记》,也有难度加深字数增多的历史事件,如郑成功;有世界史文件,如《独立宣言》,也有成都历史名人、遗址名胜,如王铭章、宝光寺。此环节注重竞赛的趣味性,也并未放弃竞赛的功能性。学生知道、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解、记忆、认知、分辨、比较、陈述、表达、交流、合作和参与。学生对历史名词的倾向性描述,也可以展现出他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展现出来才能进行肯定或纠正,引导他走向成熟。

第三个环节,降低了问题难度,判断题更易于面向全体同学。当学生判断题目表述错误时,要对其进行纠正。判断题在扩大参与面的同时,也使整堂活动课的结束时间变得可控。

三、学生活动的体现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在这堂课中的活动可以简单整理为:被告知,主动报名,鼓励参加,分组搭档,积极参与,做出评价,反思总结。

活动课进行时,主持人、参与者、计分员都是学生。有的同学报名积极,甚至自己安排了比赛来竞争活动名额。有的同学对已学教材展开了自主复习。也有的同学以为主持人可以比他们先知道题目,开始打探。各种表现都将活动氛围进行渲染,同学们开始动起来了。老师通过对流程的控制、对某些学生表现的及时点评来体现引导作用。学生对活动进行观察、填写评价单。竞赛的主角、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四、收获

对学生而言,活动课向他们展示了改变传统课堂的尝试。收回的评价单也看出,学生普遍认同这堂课。在“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这一问题中,答案各种各样,比如:“感受到了历史课的生动”,“了解了许多关于四川的历史知识”,“体会到了历史的乐趣与同学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的特点”,“感受浓浓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与其他同学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在“请你为老师提议下次我们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历史活动”这一问题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比如:辩论会、自己来介绍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剧、历史名词听写比赛、看图讲故事、专栏讲坛、参观博物馆。也有同学对这堂课提出了改进要求,比如:扩大参与面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可以参加。

对老师而言,活动课的开展,是对历史教学方式的探索,也是对自身的考验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反馈的信息,推动着老师的提高,再在以后的教学中传递给学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6

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还有很多历史小故事,如果能进行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力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事与愿违,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反而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论述。

一、有效穿插历史小故事

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长时间的讲解也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效的将历史小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措施。

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小故事,会耽误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历史小故事与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学生在听历史小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时,如果老师单纯给学生讲当时的战情,学生未必感兴趣,但如果将“霸王别姬”这一唯美的爱情故事穿去,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脑细胞,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仿佛回到了楚汉相争的那个年代,也仿佛看到了虞姬自刎的场景,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不仅加深了对楚汉争霸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历史故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小故事,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初中历史对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需要学生花功夫进行识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历史的这一特点,有效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为了赢得竞赛,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课下学生积极备战,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竞赛胜利的学生,受到极大鼓励,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在竞赛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竞赛中得胜。通过历史竞赛,不仅调动了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用分层教学法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生的历史基础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对于历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着手,慢慢积累,逐步提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同历史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历史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越好,越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形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认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激励不应该仅仅给予历史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历史成绩差的初中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教师激励学生的方式极多,可以是一次简单的交谈,也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教师的激励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更加喜欢历史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五、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历史 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高效课堂的立足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突出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在我校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课文结构,指导制订学案。预习以阅读课文为主,通过预习,第一,让学生初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课文讲了几个要点,哪些知识点是自己可以弄懂的,哪些还不能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指导学生制订简易学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使用。预习课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其模式为:“先学后教”,即自学探究―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其方法是:1.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充分利用地图、插图、多媒体动画、影片片段和小黑板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基本内容,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教师收集这些问题加以整理,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一般每班划分6-8个学习小组),然后鼓励小组长(先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后轮流担任或由小组推荐)公布解决这些问题的结论。3.教师根据讨论活跃程度和结论的创意性予以评分,并表扬每个小组的优点,然后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4.利用学生制订的学案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并及时纠正错误,排疑解难。

在自学探究和分组讨论阶段,有时可由学生表演简短课本剧,即历史人物角色扮演,如《群臣议政》(秦始皇与群臣讨论废分封、行县制的对话);《舌战风云》(政协会议上国共两党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舌战)等。还可以组织小型辩论赛,如辩论“拿破仑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巩固课程学习效果。

三、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高效课堂的补充,一般安排在晚自习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整合课文脉络,教师巡回解答疑难、小组分享学习成果。

晚自习时,教师不要讲课,主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辅导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教师的作用是:1.指导学生对白天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如《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可归纳为“1234”,即“一个序幕、两个阶段、三个中心、四个人物”。2.教师不要坐在讲台上看书备课,应巡回检查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予以解答。3.鼓励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展示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如记忆方法、答题技巧、历史规律等。

四、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应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作业量不宜太大。一般安排在课外活动或休息时间进行,其形式有:开放性思考题,研究性学习,教师博客作业,历史知识竞赛等。

1.开放性思考题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设标准答案,如“如何评价?”“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今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有哪些区别?”2.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强调集体协作,重视个人创见,过程重于结果,如“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统治者政权建设有什么作用?”“制约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等。教师指导学生确立主题,编制提纲,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形成结论,强调小组分工协作。这类作业可在双休日完成,一般安排1-2周时间。3.教师创建工作博客,向学生公开,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点击。博客上设立学科辅导专栏,在这里既可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又可布置课外作业,并及时对相关练习进行讲评。4.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内容不限于教材,鼓励全员参与,放宽奖励范围。

五、单元检测

检测考试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形式,采取的方式为:个人自选试卷、小组交换评卷、教师集中点评。

1.检测试卷可分为容易、中等、较难三个档次,由学生自选,考试时间安排60-90分钟为宜。2.评卷的权力交给学生,由小组交换同类试卷评阅,分数不公开。3.学生评卷完毕后,教师集中点评,解决共性问题。

第7篇

一、感知历史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都是接受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接受技能,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到历史。历史是逝去的现实,学生生活在现代,根本感受不到历史课本中已经走远的生命。作为教师,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能近距离感知历史,喜欢历史。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建立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媒介是重要的成语、典故、传说、故事等;阅读历史书中的书法、美术作品、民歌诗词、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利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等等。当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学科的价值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多方面感受历史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刻板的记忆。

二、理解历史

学习历史目标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历史知识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而它的关键就是理解历史知识。那么我们教师在理解知识这一阶段能做点什么?第一,在基础知识中用规律找不同辩真伪。让学生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比相似的知识点,了解历史的异同,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而知道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第二,要注意活化课本知识。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充生动具体的材料,借助于实物、图片、地图、音乐创设问题情景,使这些生动的历史再现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第三在教学中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深钻业务,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积累历史

历史知识繁杂而枯燥,只有经过整理,才能形成体系,内化为一种能力。在这一环节上,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意志是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远大理想的保障,突出的表现为学生的勤奋、刻苦、独立性强等方面。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意志的教育。1、用著名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如唐代佛学家玄奘为探究佛教教理,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前后用了19年的心血,2、用名人名家的格言、故事,作为座右铭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自强的品格,奋发进取的精神。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指导。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演变之中,并以人的活动为内容。而时间、空间和人物被称为历史的“三要素”,所以对学生进行三要素方面的方法指导是必须的。如最难记忆的是时间,让学生首先记忆里程碑时间,然后以时间为核心进行辐射记忆;编各种历史记忆口诀等等。

第三利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和督促学生不断前进。

由于历史课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所以除了用考试方法外,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其他评价手段,如:

(1)教师评语。如:在作业和测试卷上对于学困生这样关注和鼓励: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2)成果展示。将学生参与历史实践和探究活动的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课件等在讨论课上展示。

第8篇

因为活动课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一时间教师们似乎对活动课非常热衷,在公开教学中多有活动课的展示,但曾几何时又沉寂下来。活动课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具体实施情况如何?笔者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行指正.活动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搜集资料为主的活动课,如寻访丝绸之路;表演历史剧,如文成公主入藏;知识竞赛,如成语故事竞赛;历史辩论会,如秦始皇的功与过; 社会调查,如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综合型,如话说《清明上河图》等。

活动课既然是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表演历史剧时学生表演的目的不明确,容易受一些“戏说”影视剧的影响,嘻嘻哈哈,一味搞笑,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甚至无意中表现出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不尊重。

二、在一些活动课上学生又唱又跳,写诗作画,还要演小品以及书法创作等,历史活动课似乎变成了才艺展示课,失去了历史课的本体特征。

三、在一些辩论课中,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辩论要么偏离主题,要么纠缠于一点,导致辩论质量不高,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到什么。

四、只见学生不见教师,一节课教师或者一句话也没有,或者在结束时象征性地总结一下,教师在课堂上似乎成了旁观者。

一些教师在实施活动课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比较大,主要原因有:

一、活动课在学生准备方面所需时间较多,据了解上一节活动课的公开教学准备时间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历史教师一般要教七、八个班,如果每个班都这么准备,如何忙得过来?学生的时间就更无法保证,在当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主科”“副科”的观念在社会、教师、学生中还很有市场。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只能是保“主”而舍“副”了,历史再古老,再“可以使人明智”,也没用,只能无可奈何地遭遇冷落。在学校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搞课外调查、研究性学习也是根本没有保障的。

二、活动课在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找资料,但学生家庭电脑还未普及,学校微机房也不能满足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需要。说到学校图书馆建设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和现代化设备,而不是图书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爱学习、爱读书,但在学校里读的就是几本教科书和教辅书,学生看课外书被教师、家长认为是看“闲书”,会影响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谈何容易?

三、活动课上学生由过去课堂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外调研的社会实践能力,表演策划的能力等,学生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尚需一个过程。目前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在“尖子班”活动课有一定可行性,而“普通班”在学生能力不够和组织纪律较差的情况下,课堂容易出现盲动和散乱的现象。而当前的教研活动恰恰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一些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因教育的对象是较好的学生,可欣赏而不可模仿,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推广和借鉴。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64—01

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中,课堂上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教学,笔者认为,很多教师陷入了课程改革的误区。

一、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做法,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当前,很多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时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而且要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充实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框架中的内容,使历史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二、注重教学形式,忽视教学质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教师则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及虚拟拍卖会等。但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也让学生进行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其不但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久而久之还会扼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师生互动,忽视课堂秩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历史教师可谓绞尽脑汁。课堂确实活起来后,教师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一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秩序往往会处于失控状态。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学生要么忙着整理手头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学生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教师也只是与某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其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取得的成果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为此,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的规则,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自控,真正地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取长补短,在追求教学民主、开放的同时,要形成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第10篇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重视自身的身教作用: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不断充实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有道是“打铁先得自身硬。”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教师产生信任感,仰慕心,也才能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说服、吸引学生。第二,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事业道德。要端正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以正确的历史教学观、积极的工作态度来调动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第三,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朋友式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亲其师,信其道”。第四,教师必须注重师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仪表、风度、穿着、兴趣等都在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笺榜样,历史教师是学习历史的引路人。历史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心目中的引路人。

加强“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在明确了学习活动目的基础上,人们往往对活动本身产生直接兴趣,感到快乐。即使不能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也会由于学生目的的重要性而对学习产生间接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目的性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要适当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他们认识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是把自己培养所国家未来合格人才的必备基础,把过去“死”的史料变为现实活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需要感,认为学史有用。为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对新初一学生的第一节导言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不仅如此,对学习目的性的教育要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地、有机地埋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需要学,值得学。从内在动机去驱动而产生历史的兴趣。

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生学习能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和现状表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新一论的课程改革强调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唤起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关注。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

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看书,并在学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理解、解决问题,例如: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这节课内容较多,为便于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可先依据课题设问:(1)资本主义萌芽何时出现?(2)有何表现?(3)为什么是稀疏的?带着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感受到了思考的收获和价值,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讨论作为一般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结合教学活动的需要,确定讨论题目,提出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历史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直接从现实中获取活生生的感情材料,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来“再现”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教师要特别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首先,教学语言力求通俗浅显、明白易懂。历史教学用语通俗化与口语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书面词语,缩短历史与现今距离,使学生对整个教学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品味历史、接受知识。其次,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具体鲜明、生动形象。历史过程是由各个不同的事件、人物组合而成的,不同的事件、人物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学语言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客观规律;应该生动形象的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科学性。历史教学内容博大,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深入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再进行必要的整理于再造。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层次分明、直接了当,要言不烦。

初中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这就要求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它可以丰富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视开辟第二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11篇

【摘要】当前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会发现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关键词】三维;形式;主导;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83-02

1 必须在牢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达成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2 抛弃虚假繁荣,不能走“形式”,让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另一类诸如“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作用?”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3 互动式的课堂中学生活动必须遵守课堂秩序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4 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两手都要硬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终究成为科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和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以后投身于历史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对本学科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和老师产生兴趣。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历史笑话:“历史老师上课提问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睡意顿消,紧张而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那绝对不是我烧的’,教师听后十分生气,就让这名学生问家长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结果,第二天一早,这名学生家长带着学生怒气冲冲地找校长说‘圆明园绝对不是我儿子烧的,如果真是我儿子烧的,该多少钱我赔’。结果让校长和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笑话,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在笑声中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课堂教学多样化,包括语言艺术、新课的导入方法、板书设计、问题讨论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时,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我就利用擅长绘画这种优势,讲到一个国家就画出一幅国家的轮廓图,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完了,一幅欧洲地图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多才多艺的形象。

3.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当有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我就给学生发一些自制奖状、小奖品等,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中学历史有六本教科书,一千一百多页,五十余万字,上下几千年,中外几十个国家,涉及面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积累,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船,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学中我时刻以“双基”教学为中心,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课余时间我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书籍等,让学生到课外更广的历史空间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实现。只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新颖、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间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历史小论文征集;在“五四”“七一”等节日举办“党在我心中”演讲会;每讲完一个章节,我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自己设计、编辑一份历史小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亲身参与的机会,并能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锻炼,体会到尝试创新的快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