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荷花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语文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完整科学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作业布置环节,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得过于简单、呆板,大多是规定背诵、抄写、写作之类,没有发挥其所应有的最大价值。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对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也起到重要的检查、考量作用。好的语文作业设计,不仅能及时巩固语文课堂所传授的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能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知学、好学、热学,使其真正爱上语文,能用心去感悟语文的美。
一、拓展型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词句摘录作业。教师可让学生将学过的词语整理成成语卡片,如搜集AABB式、ABCC式的短语,搜集含数字、动物的成语。让学生摘抄文中佳句,使其在摘抄中夯实基础。
(二)设计收集文章资料作业。指导学生阅读、收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及资料。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查找资料能力,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量。如学习《窃读记》一文后,可鼓励学生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资料。
(三)设计办报作业。给学生大概的主题方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结合自身的主客观实际进行手抄报设计。如在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后,作者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可以布置搜集资料,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并进行评比。这样的作业是检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大展示的一个舞台。
二、操作型作业的设计
(一)以画呈情呈境。课文中涉及许多画面美的文章,在学习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把情景呈现于纸面上,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荷花》《小池》等写景文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荷花、小池,使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走,将荷花、小池跃然于纸上。
(二)以实践验真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于灌输,把知识的重难点解释、灌输给学生听,这样的教授形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贴近文章事实,便于学生突破课文知识难点。比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自主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把文中所提的实验做一做,总结归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真知。
(三)以用心观察事物。利用每周双休日的时间,可以设计一些使学生走近大自然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到野外找找课文中所学过的一些动植物,如荷花、壁虎、蟋蟀等,对比下跟课文中的介绍是否一致。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了解课文所学事物,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表述型作业的设计
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应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应建立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级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础。
(一)内容转述作业。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
(二)专题讨论作业。类似压岁钱怎么花、双休日怎么过等话题,通过孩子与家长、同学的讨论,可以明辨事理,发展思维。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关键词:感悟;语文;阅读教学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在其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中指出:“‘感悟’实质含意是心领神会。古代的古文教育一直重视对于文章整体的全面掌握,倡导多次吟诵,潜心咏意,力求知文明义。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提出了学习便是读者自主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感悟’是以古今理论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经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搞好语文感悟阅读教学。
一、指导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二、创设连续情境,引领学生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讲究一些方法,注意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他们在感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能力。如在讲授《荷花》一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连续情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去荷花塘一起观赏美丽绽放着的荷花,并引导学生幻想自己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学生在这样连续完整的情境中对课文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和感悟,继而获得了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快乐。第一,用鼻闻花。当慢慢靠近荷花塘鼻子会闻到一种什么香味?顺势引导学生思路融入到第一段中,感受到荷花的香味扑鼻,体会出观赏荷花的急切心情。第二,用眼看花。远远闻到扑鼻的荷花香,这种急不可待的赏花心情溢于言表,随即融进第二段中,引导学生先想想所看到的荷塘美景,再读读文中的精美句段,最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脑海中的心怡美景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与小组学生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有些学生说看到荷叶彼此之间紧密挨挤,像若干个碧绿的大圆盘,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几个词组中领悟到荷叶长势很美。第三,用心想花。引导学生幻想自己化身为那一朵白荷花的美好情境。第四,亲身演花。教师饰演荷花,学生饰演多种可爱的小动物,动物与荷花毫无芥蒂地玩耍,尽心交流与互动。
三、紧密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感悟
要唤起学生感悟,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贴合,这样能全面调出学生脑海中的信息模块和经验,作为叩击美好语句的“催化剂”和领悟课文中心思想的准备条件。
四、注重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感悟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遵循他们这种天性,为学生营造出动手实践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美好体验。激活学生的感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一)预习方法的巧设计在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读、思、圈、注、问”的方法,即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初读几遍课文,思考文章的大意及课后相关的问题,再圈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提出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并在初读感知课文后,在印象深刻或感受颇深的语句旁加上一些批注(初读感悟)。(二)多让学生写练笔在学完某些课文后,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例子”,设计一些内化语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表达真实感受,在运用中加深学生的感悟。比如我在教学了《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写读后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三)课堂上适当的表演将课文中语言文字以绘声绘色的画面映射到学生眼中,同时,学生也能融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和创新,如在教学童话、寓言时都可以灵活运用。(四)有目的地安排实验有的课文,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如教学《称象》《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时,便可巧妙地穿插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感悟文本。
五、运用比较品评,促进学生感悟
通过对各种词组、语句和语序的对比查找,才能探寻出文章中语言的妙用之处,品悟出语言潜藏的蕴意和内涵。如(1)词组比较。可采用替换、增添、删减的方法。(2)语句比较。将原句以反问句、感叹句等形式来理解感受,也可通过扩句、缩句等对比感悟。(3)标点比较。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七点’‘七点一刻’之间为什么用句号却不用顿号?”这样,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就能使学生悟出主人公小巴迪内心焦急等待父亲的心情,以及感受到他迫不及待地渴望见到自己敬仰的父亲,想得到父亲的赞扬的心理。
六、拓展课外资料,诱发学生感悟
学生因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常常会在感悟文本时遇到一些困难,适时引进课外资料,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解决疑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掀起波澜,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当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外侵者的情感,我伺机将现代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感知到了当时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本质,牢牢记住了我国蒙受的奇耻大辱。
七、尊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新的学生观,指出“学生作为完整个体,都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有创新潜质的个体。”文字语句是情感传递的载体,学生都具有自己鲜活的想法和个性,对于相同课文、相同语句、相同词组也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感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放开手脚,抛弃顾虑,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多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那么就一定会被课堂上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独特感悟而震惊。
参考文献:
[1]魏薇.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7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也希望我喜欢音乐,所以取名叫刘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可以多增加几个学生名字的分析)
师: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3.依据教学实际设置手段
教学手段不仅仅为了热闹,而是应该采取最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目的。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也是最滥用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了。如一位农村的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的生字时花了半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很有创意的课件,点击绿色的荷叶,其上空出现音节,接着音节下方出现汉字,音响发出汉字读音,使学生跟着音响读三遍,紧接着一个青蛙张开大嘴,“呱、呱、呱”地叫喊着跳出来。青蛙形象、音响的强烈刺激,使学生刚才记住的读音有可能全变成“呱”音了。课件制作虽然很美,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青蛙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的识记。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盲从,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学法,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个性差异等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法、学法。
例如,教法就是教学的方法,这是课程设计所要设计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时,教法的选用要灵活,或多种教法渗透并用。教学有关环保、社区活动等内容的课文,可选用“案例教学法”,如进行《狮子和鹿》的设计,可以设计一份关爱动物的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形成报告。设计教学内容离现实生活较远,语言文字又比较抽象的课文或片段教案,宜选用“情境教学法”。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教学设计一样一成不变,应为设计师预设,而教学是真实的进行,是动态的,时刻存在生成。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人教版《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预设:
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老师指导读:“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启发: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绚丽多彩)那么“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固定成某种格式,而是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困、思维、习惯等问题,顺学而导,随学处置,灵活机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插图;兴趣;综合能力培养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配备了大量的插图彩页,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这无疑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其实,如果我们能巧用课本插图,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插图可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荷花》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荷花的形状、颜色等,说说它们美不美,美在哪儿;接着引导学生用积累的句子或成语来描述这美丽的荷花,这时学
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地发言;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课
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插图可训练观察、思维、表达能力
如《精彩的马戏》一文配有四幅图,这些图既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直接展示了文章的内容。步骤如下:(1)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后,让学生看看每幅图,想想课文是怎样叙述动物的表演的;图文一一对照后,把每个自然段中最能表现图中内容的句子勾画出来,摘抄下来。图1:猴子爬到高竿上,好奇地瞅着观众。图2:黑熊踩木球也很好玩。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图3: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它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图4: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都挺有趣。(2)摘选出句子后,让学生对照插图练读。这是在看图学文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理解过程,学生把脑中记忆的句子与图连为一体,重新构成新的形象,经过内化,再表达出来。他们的思维经过了一个知觉、表象的过程。(3)再分析场上观众,说出每幅图观众的反映。图1:那顽皮的样子,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图2:观众又发出一阵哄笑。图3:全场观众都为它喝彩。图4:(学生谈论后加的)观众为它们一次又一次地热烈鼓掌。(4)让学生把句子中的有关词语找出来:“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很好玩”“很出色”“挺有趣”。把这些词与课题中“精彩”二字联系起来想一想,然后给一个句式:“_____的马戏就叫精彩的马戏。”让学生填上找出来的四个词语并说一句话,这样无形中又对
学生进行了规范语言表达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说话的完整
性和条理性。
三、利用插图可激发想象力
如一年级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中,第一幅插图的意思是小白兔在思考怎样运大南瓜;第二幅是个空白图;第三幅插图是兔妈妈惊奇地问小兔是怎样把大南瓜运回来的。第二幅的空白图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利用这个空白图,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身体壮的说,小白兔把南瓜扛回去的;会骑车的说,小白兔把南瓜绑在车架上驮回去的;还有的说,小白兔请好朋友帮忙抬回去的;细心的同学看到熊猫骑着自行车过来,由转动的轮子就会想到把南瓜滚回去……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图文并茂”的优势,用好课本插图,就是一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信手就可拈来、运用非常方便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资源效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雷华.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4).
[2]王华星.从课文的插图入手:挑山工教学片断[J].小学教学设计,2008(2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15-0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语文学科的每一个角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养成创造的个性,成为思维开阔的创造型人才。
一、创造性培养离不开以生为本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满足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探讨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当前要重视创造性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紧密相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十分必要。只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能进一步去发现、探索,才会有发明、创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会灰心丧气,有的人则会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两种表现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有无自信。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想象,就很难有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充分舒展个性创造必要条件。比如课文《小露珠》,我设计了让学生演课文中的小露珠和小动物对话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生动地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要求学生加上动作、神态,仔细体会情景,描绘情景,演示情景。在优美的配乐声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这样,孩子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小露珠的亲切与可爱,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甚至还可以体会作者的那种喜悦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以此感染、熏陶学生。
二、教师创造性的培养也该常抓不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要想使创造性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1. 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自身就要有较强的创造性,而教师进行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创造性教学理论作为支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吸收创造性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培养新思路,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形成创造性教学观。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积淀,也会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优化教师的知识架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及时反思,不断完善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学的开展需要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并且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复杂的教学现象进行及时反思。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时,要重视日常的工作记录,比如工作小结、教学日记,以便经常进行反思与总结。只有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好的方面,改善不足的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才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实施创造性教学。
三、师生共筑创造性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要积极地创设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比如教“骄”时,我给学生猜谜语。我说:“小马过桥不要木。猜一字。”学生一听就很感兴趣,纷纷开始思考。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猜出了“骄”。利用这种方法,我又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生字“岛”。学生想象力丰富,想出了很多方法。对于这些不同的记忆方法,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各展其才。这既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又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促进创造性教学的实施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孩子进行创造,还要重视教学设备的完善与更新。比如《荷花》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荷花之美,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然后,带领学生听音乐,赏荷花,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感受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荷花和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从文本的空白中进行想象,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课堂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励、拓展问题、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促使学生探索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问题设计 有效策略
一、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有计划地设置新颖独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以最高的热情来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教师既要把教材丰满起来,把教材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以“本”为本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的预测性整合的显性化材料,因此问题设计要植根课本,重视教材的基本作用;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将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体现数学本质。
(三)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梯度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就像摘苹果一样,只有跳起来摘到的苹果才最甜,但也要注意学生的现有能力,不能把问题设计的太难,对于用尽全力也摘不到的苹果,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问题的设计要提倡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不受现有答案的局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放宽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成扩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权威,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新见解,进行思维的移植和重新组合。它具有创新思维的特有功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问题设计有效设计策略
(一)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融合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既以课本为本,又不局限于课本;既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又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既要系统传授本学科的知识,又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如《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堂教学。
出示问题:如图,水池中离岸1.5m 的点C 处,直立着一根芦苇AB,出水部分BC=0.5m,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恰好与点D重合,求水的深度AC.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相关方程,从而解决问题。但设计好后自己感觉这个问题略显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与组内老师共同探讨并设计为“荷花问题”,再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使问题显得更加趣味、生动和直观。“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上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
我先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整首诗,然后请语文课代表逐句“翻译”题意,根据课代表解释的意思,我用多媒体进行逐步演示。由一首古诗引发一个数学问题,增加了可读性。用诗歌的形式使课堂内容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展示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二)结合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提高学生直观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教师比较难以解释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从而解决问题。如“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活动。有长、宽、高分别为6cm、4cm、11.5cm 的一盒牛奶直立在地上,插管口处在上面,一只蚂蚁刚好在插管口的顶点相对的顶点上,如果蚂蚁要能尽快地从插管口吃到牛奶,则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cm。(精确到1cm)
在上面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老师是先让学生通过思考,然后让学生来口答,并在黑板上画图来帮助学生进行解释。我一边听课,一边也在注意下面同学的反应,觉得好多同学没有弄懂,课堂气氛一下子也变得紧张起来,老师接连让几个学生来补充说明,问题终于解决。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处理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如何把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关于曲面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身是一个难点,因此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个能展开的长方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好),或做一个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设计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理解要领,深入思考问题,使用抽象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总结规律,并能迁移应用。如一堂几何练习课。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学生们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得后,我没有就此打上句号,而是启发学生用面积法来证。因SPAB=AB・PD,SPAC=AC・PE,又SPAB=SPAC,易知PD=PE。用面积法证完后,然后激发学生思考,若改变P 点的位置或三角形的形状,又能得到哪些新的结论呢?于是学生们人人动手,积极思考,终于得到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结论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二: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结论三:等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该三角形的高。
通过变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巩固并深化了知识系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基础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或者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学呢?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1.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2.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言积累中培养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有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这就达到了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语言。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速读、广泛阅读。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能快速把握众多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也极其重要。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等。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关键词】阅读教学;还原;体验;感悟
阅读教学,就是透过语言文字,把阅读文本还原成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方面的内容,还原的实质就是想象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凭借阅读文本,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会用另一只眼睛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后面立体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体验,并进而得到自己的感悟,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1. 立足文本,理解还原 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阅读主体的生活直接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文本中蕴含着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学生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理解文本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文本是无法脱离学生的接受而独立存在的,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与学生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产生联系,起到感染人、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他怎样具体地感受和体验这个文本,是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不只是把白纸黑字输入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白纸黑字去感觉,去想象,去感悟,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达文本背后的世界,开出情感之花,结出意义之果。要让学生自由地漫游于文本世界,并不是只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就可以了,而需要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心扉,敞开他们的心灵,静下心来,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在阅读中发现更多意义,聆听更多来自内心的声音,捕捉与文本对话的每一个声息。当学生的心灵缓缓进入文本之后,教师指导的着眼点不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多少意义,而在于促进学生情随文涌,思随文舞。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为什么要把这种石头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这就触及了阅读文本的核心意义,还原出正是“搭”这个普通的动作,联结了故乡的小路,表达了乡亲的感情。
2. 设身体验,文中有我 体验,指阅读主体设身处地、身体力行地经受和体味文本中的表现对象,从而达到视文本中的人物为己身,引文本中的山川日月为知己的人我不分、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亲身体验是阅读主体通过实践层面上的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看到,由于亲身体验是主体在实践层面上亲历,而实际上一些不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面,有时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己有的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进行设身体验。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设身体验可以包括文本中反映的生活的设身体验、文本表达的情感的设身体验、文本表达的思想的设身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设身体验。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挥他们的想象,如学习《荷花》一课时,描写池中荷花的美丽及作者在看荷花时的联想,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让一池的荷花宛在眼前,似乎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而陶醉。也可以借助移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学习《游子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课文中诗人对母亲的爱融合起来,从而体验母爱的平凡与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些课文中描述的生活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或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曾经亲身体验过,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引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再次体验,如学习《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体验“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的主旨,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自己的影子――文中有我。
3. 处地感悟,我在文中 阅读不象有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个由刺激而到反应的机械、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阅读的主体与文本相互作用的有机、能动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接受美学的某些观点为我们理解这一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在反应刺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当阅读的主体受到文本的刺激时,并非文本发出的一切信息都直接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阅读主体的头脑之中,而是文本发出的信息被阅读主体“同化”。所谓“同化”,即阅读主体对文本刺激的积极的选择与改变,以纳入自己的“结构”之中。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有些文本因素未被同化,阅读主体只能吸收那些适合于其原有审美格局的那些文本因素,从而将这些文本因素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感悟即感受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应是语言文字理解上的一种心智活动,敏锐的感悟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标志,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无疑是抓住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害。感悟应该是一个吸收和建构的过程,是达成语言积累的桥梁和前提,是丰富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和提升他们精神内涵的直接动力,它将文本中点点滴滴的知情意趣化为血液,流进学生的血脉之中,以文本中的美去感染学生,用文本中的情来温暖他们的心灵,让文本中感人的精神去熏陶学生的美丽的人生。文本是阅读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必须由阅读来完成,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速读、默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去体味文本的智情意,体味文本无处不在的美。文本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动具体的社会生活永远是阅读主体感悟文本语言的渊薮,从生活出发,能让文本与学生近乎零距离的接触,紧密联系生活,可以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语文的美,学会应用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你还原了吗?阅读教学关键之突破》 詹昌平
[2]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 《文学概论》童庆炳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
关键词:时事教学 魅力课堂 思想品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时事教学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在时事教学枝繁叶茂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1.时事教学,教师将很多时事材料搬进课堂,耗时过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施真正的课标教学,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这样的教学,仅仅是把时事教学理解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用大量的时事信息材料来保持课堂的表面活跃,这本身就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
2.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前导入内容过多,时间过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处理时事材料时要注意取舍,实现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效。
3.日常教学中,教师拿来主义,道听途说和个人片面的观点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选材不精,没有选到“点子”上。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听课反思,在时事话题的选择上,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经历和体会。
一、时事要新,让课堂充满时代感
思想品德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学生正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他们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对风云变幻的时事新闻情有独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敏的触角,及时捕捉新的社会现象并与教材知识结合,使学生依托鲜活具体的社会现象来理解教材中的抽象原理。如,讲授《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课时,我把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发言――《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总理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很直观地感受到目前中国先进与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枯燥、空洞的理论变得丰富和生动。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积累,不断思考,炼就一双慧眼,及时把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新鲜的时事新闻引入课堂,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彰显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
二、时事要近,让课堂洋溢地方味
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理解的话题来进行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中,以视频播放2010年度“浙江骄傲”提名人物之一楼伯余的事迹导入,引出行使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迹,提交到小组内,确定一个全组都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究、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小组提出杭州的烟花大会与目前倡导的低碳理念相违背,建议杭州市政府取消或采取先进的科技设备收集烟花大会的烟雾;有的组提出杭州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和及时维修以及市民的爱护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对接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真正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三、时事要精,让教学思路清晰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给我们提供了获取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广阔空间,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善于把握重点,运用去粗取精、化繁为简等手段提炼话题线索,将最精炼的话题材料进行保留,使之更富有教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我以新疆民族特色的服饰导入,再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招四个新疆班160人的情景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要招收新疆班的学生?是这所学校生源不足吗?在学生猜测多种结论被否定的疑惑中,我出示了一则材料:“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2000年8月起,全国12个沿海开放城市一起开设了内地新疆高中班。” 国家为什么要在沿海开设新疆“内高班”?开设新疆班有何意义?学生的思维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沿海发达,各方面都比较先进,青年学生接受新知识快,回到家乡带动当地发展致富。这样的教学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了,整堂课一气呵成,教学过程清晰,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显露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无穷力量。
四、时事要活,让课堂充满动感
初中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如果一节课教师单调地采用一种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疲劳,难以维持有意注意。心理学调查表明:发现只听效率为13%,只看效率为18%,只动口效率为32%,如果耳、眼、口并用效率为52%,再加上动手效率可高达72%,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下功夫,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耳、眼、手、口、心都动起来,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效率。我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课时,选取中国GDP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漫画,模拟中央电视台“小丫跑两会”的形式,笔者首先设计了 “小丫看国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接着用“小丫论国富”的形式,针对西方网友提出的“中国现在所展示的实力只是‘虚胖’,谈超越日本还言之过早”和日本网友提出的“等你们的人均GDP超过我们了,再来嚷嚷吧”的言论展开分析,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这样的时事教学形式,能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和活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精心选择话题之外,还要独具匠心设计话题的呈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使课堂有说、有看、有唱、有想,营造此起彼伏、动静结合的生动课堂,使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实现知、能、行的有机统一,感受思品课堂别样的风采。
我认为有魅力的思想品德课堂,在教学中追求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定是教师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景;一定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心去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接受并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从精选时事话题的教学实践来看,精选话题创设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真正意义上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时事话题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比以前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多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浓了,老师也尝到通过思想品德课与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所带来的乐趣。这份成就感有如人体吃的食物转化成血液中的营养一样。
思想品德是一门时代性、思想性很鲜明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与时俱进,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从而使我们丧失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机会和途径。通过平时大量的听课和上课的实践,我认为:作为思品教师,需要关心时事,关注热点新闻,捕捉有效信息,在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间寻找合理恰当的结合点,使这些鲜活的材料似源头活水般不断地流进课堂的小溪,成为教学永不枯竭的素材源,并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从近几年杭州市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中考卷来看,大部分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运用时事话题创设情境的试题成为中考卷的重要特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研究和领悟中考卷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吃透其中的精神,把精神转变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并实践于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围绕九年级学生的实际,开展时事新闻评论,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有选择地收集资料,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来分析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学力,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长此以往,这种灵活、合理、科学地运用时事话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从容面对考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最理想的境界是你那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能让学生由衷感到:你就是思想品德!学生因你而感受到学科的魅力,进而喜欢上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从哪儿来?从学习中来,从读书中来。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学习着的人生命之树常青!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让课堂贴近学生、贴近教材,精心积累和选择一些“近、新、精、活”时政材料.长此以往,一定能使思想品德课这朵“荷花”增添生机,香远益清,能使这朵映日“荷花”别样红!
参考文献:
[1] 何宏玲考释,《陶行知:生活的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1日出版
[2] 胡田庚主编,《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1日出版
《雷雨来了》是苏教版与中图版一年级下册“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确定为:(1)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2)学会科学地躲避雷击、雷雨,增强自我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一般会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走近夏天”——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出夏天,说说自己对夏天的印象,说说喜欢或者讨厌夏天的理由。
活动二:“认识雷雨”——朗读课本上的“知识小百科”,了解雷雨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意识。
活动三:“学习避雨”——通过交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避雷,知道下雷雨时选择安全的地方躲避雷雨。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其过程可能会顺畅,然而,学生却没有真正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更不用说获得新的体验了。显然,这是一种囿于教材平面式的课堂,而非生活式的立体课堂;是单一知识学习的课堂,而非生活经历的综合课堂;是教给学生生活认知的封闭课堂,而非面向学生生活的开放课堂。倘若我们转变对教材的认识,真正以“灵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为着力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平面教材立体化
本课的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先阐述“雷雨来了”的现象,再提问“雷雨天,该怎么避雨呢?”然后简单描述“雷雨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大树下避雨有危险”,要求学生在留白处写上“我的经验和办法”。课本仅平面地呈现了学生对“雷雨”认知的逻辑,课堂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况且,品德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教师直接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智慧地重新设计课程,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和“闪电”“雷雨”“避雨”等客观现象进行亲密接触,从而使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听雷声,交流:你遇到过雷雨吗?当时你在哪里?害怕吗?你是怎么做的?
2.你们想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
观看动画:雷雨的形成。
3.现在,你知道雷雨形成的秘密了吗?(如果学生表述得不够正确、完整,再看一次短片。)
学生交流,教师板画、贴图:
(1)夏天很热,江河里的水滴变成了水汽升上了天空。
(2)又湿又热的空气不断往上跑,遇到冷风,变成了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成了云。
(3)云里的水越积越多,白云成了乌云。
(4)乌云都带着电,乌云和乌云撞在一起,就形成了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哗哗哗地落下来了。
4.雷雨的威力可大了,你对雷雨还有哪些了解呢?喜欢雷雨吗?
交流、适时补充图片:
(1)适量的雷雨给我们带了生机,清新和凉爽。看图:雨后的荷花更加娇艳,小草更加的生机勃勃,连小蜗牛也出来散步了,雨后的天空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2)有时候,雷雨伴着狂风暴雨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看图:狂风吹倒了大树,掀翻了屋顶,吹得庄稼弯下了腰,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交通、生活。
(3)除了狂风暴雨,由于雷击,也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
(播放地铁遭遇雷击的新闻视频资料。)
5.交流: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因为雷雨而遇到的麻烦事?
(有线电视、网络、停电、车库进水……)
6.小结: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有时也会发脾气,雷雨就是夏天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无论你是喜欢还是害怕,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动画、视频和图片,将雷雨形成的过程、雷雨中遭遇的意外等生活情境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使原本以知识为主的平面教材立体化,学生的体验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所获得的知识与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品德教材只是作为一种媒介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虽然表现形式是平面的,然而一旦将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后,就变得丰富起来,成为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二、静态教材活动化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课堂除了需要关注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外,更需要关注现实存在的生活世界。真正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世界。因此,仅仅遵循教材中所提供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所谓的“生活化”只能化为纸上谈兵。为此,教师应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进行大胆的“洗牌”重组,创设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体验的场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体现过程,才有可能使得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教材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放学时,我们正在马路上行走,突然下雷雨了,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在教学中把问题创设成了如下的体验情境:看,这儿是一条宽宽的马路,马路旁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棵大树,对面是一个公交车停靠站。那儿还有高高的电视塔和一个超市。
1.小组讨论:你会选择哪个避雨的场所?为什么?
2.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前边来,扮演放学回家的学生。
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如何科学地避雷:
(1)下雷雨时,千万不要到旗杆、大树、塔、电线杆等高高的、尖尖的物体下,在那很容易遭到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