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编写;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0-02
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一种学习方案。它依据的是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目的是指导初中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学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坚持教师在学案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在学案的编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作用准确定位,才能保证学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认真备课,将学案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2.坚持将知识点问题化的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对它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更好地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消化。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必须注意强调学生的主观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注意问题要简洁,不能太烦琐。
3.坚持层次化原则。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研究教材知识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将杂乱的学习内容有层次地整理起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教材知识。同时,学案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学案编写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的学案编写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方向。明确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有方向地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哪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哪些需要了解即可,哪些需要熟练运用等。
2.学习的主要过程。这是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的形式和学习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一般是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对课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再对相关的片段及文章的整体进行品味与赏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拓展迁移。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再对课文深入研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再对文中优美的片段进行欣赏,感受桃花源的美。
3.课程重难点。教师在学案中要对教材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与强调,这是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不仅要突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要的学习方法。对本节课主要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对歌式背诵《木兰诗》,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进行轮流背诵,不仅引起学生背诵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课下运用这种方法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背诵任务。
5.学习反馈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与自我评价。
二、初中语文学案的使用
1.课前学生自学,初步练习。教师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等进行预习自学。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学案收集起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课程讲解的重点。这一环节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特点。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疑点。此时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课堂的氛围可以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合作,通过探讨,解决自己在预习中的疑点。如,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文中白杨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仍存的疑点进行点拨和探究。到了这个阶段,很多问题已经被学生的合作探究所解决,还有个别难度比较大的,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将问题解决,还要注意对学习的方法进行点拨,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训练检测。这一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将知识掌握透彻,并能将知识点进行运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
5.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应该留出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哪些问题,掌握了哪些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三、初中语文学案应用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过程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在教学中要设计好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3.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切点 语文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具活力,这是值得欣喜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状况并无多大改变。究竟症结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透过日常教学行为,我们看到,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教学过程的拖沓,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落实等,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明确目标,找准切点,强化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导航灯,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必然缺乏指向性,也难以这样操作。自然谈不上效率,教学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恰恰缺乏目标意识,主要表现在:1.目标不明确。就学段而言,缺乏对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系统的总体把握,不明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就文教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前后联系;从课文教学来看,往往课时教学目标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到什么教什么,能教多少教多少。2.目标不恰当。不是根据课标、教材与学生实际来确立目标,而是简单地搬用参考书、教案集上课;课堂教学多目标、无主次,教学思路紊乱,或是拔高要求,或是目标错位。3.三维目标的偏废或不顾实际的“求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就是变单一目标(知识与技能)为多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许多课堂要么沿袭传统,坚守“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其他,要么以突出“人文性”为幌子,过于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弱化“知识与技能”,造成目标的偏废。也有的课堂片面理解“三维目标”,生搬硬套,一味“求全”。如《台阶》(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3.明确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且不说目标的合理性,单是像这样煞费苦心、面面俱到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众多的目标难以在一节课中实现,即使都有涉及,也不过蜻蜓点水,难以取得实效。
目标意识的淡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教学之首务,就是树立目标意识,把握好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的位次关系,按“依标据本看学情,实在可控有层次”的原则,确立好教学目标。在目标确立后,教师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心中有数,使这些目标成为一个个“挂在技头的苹果”。剩下的事,就是引导学生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二、找准切点
要使学生更好地把“苹果”摘下来,在目标确立之后,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准教学的切点,从而引导学生集中力量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这里所谓“切点”,指的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它是知识网络的关键、重点,是解读课文的突破口,是“牵一处而动全文”的教学点。切点找准了,往往能“纲举目张”、“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并没下多大功夫,常见的是不顾文体特点和文章个性,沿袭固有模式,按部就班地按“揭题导入―背景介绍―文章解读―写法分析”的程式进行教学,不是串讲,就是用一些无多大意义的问题点缀,以致教学活动内容臃杂,过程拖沓,毫无灵气,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力,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也就成为了必然。
找准教学切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是无疑的。那么,如何找准切实呢?一般说来,文章的解读抓“文眼”、抓线索,语段的分析抓中心句、支撑句,句子的理解抓关键词,知识的把握抓特征、抓联系,能力的训练抓生成点,等等。如《苏州园林》,抓住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怀疑与学问》,抓住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的必要步骤,而且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了然于胸了;《白杨礼赞》,抓住了“不平凡”,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读、思、议,提纲挈领,通过触摸文章关键所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故乡》,抓文末中的警句:“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孔乙己》,抓住孔乙己是“坐着用手走来的”中的“走”,进行把玩、欣赏,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又能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当然,教学切点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定,即因文因人因时而定。但不管怎样,找准切点,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瓜熟蒂落”,得以突破和解决。教学也就高屋建瓴,犹如登山揽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收到奇效。
三、强化实践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实践意识淡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的条分缕析,把方法、能力当作知识教,分析多、讲解多、无意义的提问多,给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的机会少。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误解语文实践活动,认为强化实践就是做大量的机械练习。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实践性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是语文教学增效的关键,要“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学习的“历练”中“习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形成能力和习惯。
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多读。读是感知语言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进而理解、感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多读,除课内阅读外,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背诵80篇(段),应作为保底要求予以落实。这个过程,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指导、点拨,以避免流于形式。
2.让学生多写。写可以训练学生把已积累的内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把语文知识转换为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种重要形式。这里的多写,不仅指平时应让学生多练笔、多习作,而且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进行必要的书面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