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贸易和经济

国际贸易和经济

时间:2023-06-05 09:5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和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贸易和经济

第1篇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商品所有者和商业性劳务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作用和特点非常明显,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制度加以规范。本文拟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一体化等方面,谈谈其对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缺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一体化实际上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何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何谓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即是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时,必将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一体化为促进集团成员国内部经济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和地区限制,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形成国际性或是区域的统一经济市场。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导向下,国际分工和协作向纵深发展,使我国与国际经济和其他国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和融合加深,营造一个相对较好的贸易环境,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一体化地推动了迅速增长,1988年到l99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家GDP增长率的9.21%。特别是入世以来增长更为迅猛,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一直高于进口贸易,持续的贸易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分工协作的细化,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组合的加速。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入世前,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不堪回首。入世后,随着我国渐渐融入国际大市场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我国经济通过互为有利的国际分王和专业化生产,使我国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分配和利用。而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细化不但扩大了我国某些产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利用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此看出,国际贸易一体化我国与国际和他国的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3..国际贸易一体化使我国可以吸引更多外资,从而使外国的技术、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所用。外资的引入不但可以为我国带来资金,同时也为我国缺乏开发新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资源能力的行业和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和各种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贸易一体化引导了国际经济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向速增长。

4.国际贸易一体化不但加强了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竞争,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挑战。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企业为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这个大的“奶酪”上能够分得一块享用,不断加强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技成果,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贸易一体化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我国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企业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的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和优化。

5.国际贸易一体化增强和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了以我国为主导地位的东北亚、亚太等区域一体化集团的形成。在此类集团联盟中我国可以综合他国的经济、技术和资金力量,与他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汇入国际经济市场,进而形成一种合力作用,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环境中的领导地位和综合国力。同时在各种贸易谈判和协定中,我国可以同其他合作国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是贸易集团谈判或抗衡,以达到维护自己和成员国经济利益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虽然国际贸易一体化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其区域性的局限,呈现出了双重影响。对某些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来说,国际贸易一体化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我国作为成员国之一,在享受国际贸易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收益时,也要面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1.国际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而且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发达国家或其他贸易集团内部,外国在突破国际其他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方面困难重重,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尽管国际贸易一体化实行的是国际统一市场,这大大减少了各国间的投资和贸易壁垒,但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问的文化和竞争的差异,使其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与其他国融合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的一大障碍。

3.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的某些竞争力弱但是产量大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冲击。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并非强国,根据我国入世的有关协议,我国农产品关税降低到17.5%,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首推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产品。国外大批农产品进入国内,中国的农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并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与粮棉相比,中国的非粮产品如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一80%。但是,由于某些大国和贸易集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行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外形、口味及保鲜和深加工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的差距不减反增。

4.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双重后果,即对内加深一体化,对外则加强贸易壁垒。这类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严格控制他国产品的进入,由此导致非集团内的各国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护主义盛行,制约了国际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自由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贸易一体化成员国的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之中。国际贸易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虽然表面上奉行开放的原则,但对非成员国却存在着很大的排他性,用贸易成员国廉价的进口产品来替换在国内需要用较高成本的产品或用成员国成本较高、昂贵的进口产品来取代非成员国较为廉价的进口产品。这种类似于地区保护主义的经济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产品在质优价廉的情况下的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贸易。同时,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合作是由不同政治体制国家、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来完成的,由此导致了部分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将投资放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对发展中的国家的投资,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对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这种国际贸易的区域和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经济产生的冲击极大。例如九十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两大区域集团都将发展重点放在区域集团内部,或者为了竞争,将资金投向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此环境下,我国经济则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第2篇

关键词:全球化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国际贸易 进口 出口 资源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和国际贸易也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这就需要对金融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 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可以为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提供参考和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的问题,即因果关系,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二者是高度相关的。二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增长对金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金融无法凌驾于经济增长之上,同时金融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经济的增长决定着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依附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经济增长就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方向、结构以及层次。其次,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融的运作特点、基本功能以及产值增长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增长,首先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为经济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金融发展也会产生自身产值的增加,进而为经济的增长作出了直接的贡献。与此同时,金融的的发展也可能会为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金融发展失控时,会引发社会需求的平衡,进而加剧供求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的风险加大,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此外,在金融的发展中,如果操控不当,会出现信用过度膨胀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引发金融泡沫,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因此要正确的认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金融发展的重视,真正的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保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对称性,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增长的需求,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推动金融的发展和进步,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最终使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 国际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实现了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个经济资源的优势,为世界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进口导向和出口导向各具优势,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一定的限制进口策略,加速资本的积累,并借助进口替代的方式减轻国际收支压力,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借助出口导向策略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出口创造有利的条件,增加外汇收入。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实现资本的积累。其次,经济的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秩序安全稳定、投资环境良好,这就对外商产生了重要的吸引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国家贸易的双向发展,需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且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进而灵活的处理对外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要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推动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需要结合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有效的策略,为经济的增长以及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环境,对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真正的发挥其作用,需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搭建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桥梁。探索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建立在分析金融规模、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益的基础之上:第一,形成资本,金融的发展可以将信贷企业的资金盘活,扩大了银行信贷的流向,并且有效的拓宽了非国有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大的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这就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人力资本,金融发展降低了人力资本的约束力性,提高了投资的积极性;第三,技术创新,金融发展为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管理和治理,有效的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四,产业联系,金融发展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对企业的纵向和横向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凝聚作用;第五,产业升级,在金融发展中产业升级实现了二次经济结构的转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第六,制度变迁,金融发展有利于所有制改造、加速市场化进程及对外开放度,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市场的共享,为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真正的实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采用合适的贸易战略,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带动经济的增长。其次,要适当的进行贸易保护,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一方面需要选择适当的保护产业,一般而言,要选择本国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具有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处于寡头垄断竞争市场态势并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另一方面需要在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不仅避免受到保护的产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又要将受保护的产业推入市场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不断成长和壮大,进而为实现经济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的增长又对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有着反作用,需要结合三者之间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措施,实现三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总之,金融发展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经济增长又带动了金融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这就需要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指导和依据,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金融发展体制和国际贸易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制和风险机制,推动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最终建立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第3篇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要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科学经营和管理。然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国内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和技术,以往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已然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人才和管理的发展,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大投入,提升发展的实力。另外,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能使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更新发展理念,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外资引进资金是对外贸易的基本资源,招商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外资引进带来极大的不利。原因在于:一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亚洲区域的经济缓慢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所降低,使发达国家、世界金融机构对亚洲区域投资更为谨慎,资本流入减少,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直接性的不利影响。二是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参与到外资引进中,加大了我国外资引进的压力,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不利于经济的稳定现阶段,世界各国及地区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增加,在此环境下,国际经济的波动影响性更为显著,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还包括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而产生的波动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每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波动对我国经济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使得国内经济结构产生不稳现象。在此形势下,倘若我国不及时调整和改进经济政策,则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同时,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发展俨然是不可取的,以致于我国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冲击。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进程中,国内经济的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首先是优势企业会受到国际自由经济和贸易理念的冲击,而影响到国内产业和经济市场。其次是跨国企业的加入到国内一些重要产业和经济领域,对我国民族产业和市场带来极大的威胁。

3.阻碍了对外贸易全面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推进,基于此形势,产品的技术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这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极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密集型产业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我国经济的信息化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极大影响,如不及时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深化改革,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将无法适应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

三、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积极有效的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应强化进出口贸易的衔接性。这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具备的资源和优势,有效把握跨国企业的战略与技术,如此才可推进跨越式进步和发展,积极把握资本溢出效应,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应提高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此不但能满足国内技术设备的需求,还能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2.健全对外贸易机制要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应健全对外贸易机制。首先,应不断强化对外投资,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到跨国发展中,打造出国际影响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应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好国内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应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为补充国内某些资源的缺乏,应积极参与到世界资源市场中,以缓解国内资源压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最后,应改进和完善外贸结构,扩大出口,应推进科技技术、设备及服务等方面的出口贸易,强化国际投资。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国际经济秩序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转贴于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第5篇

    由于发展中国家数量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且各国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经历的不同,这就使得各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因此,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体现。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多呈现出替代关系。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刚取得政治与经济的独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为防止再度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经济,贸易与投资不仅占经济比重极低而且相分离。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逐步增加了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开始逐步上升,并呈现出替代关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社会经济缓慢恢复并发展,通过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贸易策略,使得贸易量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不少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更加突出。②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经济与贸易逐步向自由化融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不断增加,由于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二者之间呈现的相互促进关系日趋明显。

    1970~1990年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总体呈下降趋势。整个90年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较低,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差异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贸发展本身还存在不平衡。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内涵和质量并不乐观,因而这些国家从贸易增长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开放的力度,随着经济和贸易逐步融入到自由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不断展开贸易与投资,由于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更多地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③融合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成熟期体现。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逐步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绝对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不断扩大是当代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主要标志。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但战后兴起的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是影响贸易地理方向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国际投资的地理流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流向的相近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创造效应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彼此经济发展差距的降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将成为二者关系的未来突出表现。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

    1.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结构变化本文分别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国际直接投资额的历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旨在客观的反映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①数量变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发展中国家共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土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60%,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5%左右。

    第一,二战后到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发达国家,受制于旧的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进出口额极小,对外贸易仍不能够满足一国经济发展及对外汇的需求。这一阶段并没有国际直接投资。

    第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后,由于国内市场狭窄、供需不足等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种种措施促进出口工业部门的发展,以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额有所增长,对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纷纷兴起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即外资企业的最终产品面向国外市场,用外资企业的出口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以换取外汇。然而这样的东道国还是为数不多的,取得突出成就的就是亚洲四小龙。

    第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减少,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采用外向型发展战略,截止90年代后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开始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开放,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额因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而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一时间却停滞不前。90年代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增加,其贸易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开始升温,FDI的引进和输出均呈现增长态势。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缺口的情况,而且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更多情况下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这为经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可能。因此发展中国家的FDIInward(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FDIOutward(即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调整贸易战略,纷纷从各国国情出发,相继出台了一些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贸易战略。我们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总额为20560亿美元,2003年为24296亿美元,2005年为38063亿美元,2007年为52859亿美元,2009年为49083亿美元。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2000年38.0%,2003年38.6%,2005年39.2%,2007年43.6%,2009年45.8%。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不断增长状态②。

    由于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跨国并购值下降、股市下滑,削弱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意向导致FDI投资流量不均衡的影响,除中国、墨西哥以外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FDI都受到影响,2002~2003年达到最低值。但是各国在学习“成功国家”经验后逐步改善投资流向,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影响逐步降低,使发展中国家首次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从2008~2009年初,全球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面临普遍低迷的市场需求。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个国家在2008年均不同程度地大幅削减了其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从而结束了之前将近5年不间断增长的辉煌历史。这一现象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样,在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急剧下滑到了2%的增长水平。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均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国外资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就业水平,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挠了资本的有效流动,更阻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FDI呈现持续下降态势。②结构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相一致。二战以前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同广大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初级产品进行交换,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

    在早期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工业不发达,农业也很落后,因而现代工业中的主要部门,如钢铁、机械制造、炼油、化工等工业只在少数发展中国家有所发展。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农业国,农业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首要部门,但由于这些国家农业技术落后,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这些发展中国家属于单一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片面单一,大量生产某几种或一、两种农矿原料产品,这些产品都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种产品的出口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贸易投资的增加,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揠苗助长的方式选择以工业发展作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由于人均GDP的收入不足,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支持工业化有限。这就形成了既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又存在现代的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其代表国家就是中国,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及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既包括工业与农业的对立,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对立等。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从1979年起中国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该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国家以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即发达国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技术和资本的流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它既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同时又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应用促使国际贸易发生了质的改变。不仅对传统的商务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促使贸易交易的效益得到了提升,简化了整体的贸易流程。下面将对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在于对业务流程上所产生的改变。通过电子化的商务贸易流程,来实现数据上的交换,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方式来将各个商业贸易中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联系起来,然后通过数据上的传输来实现最终的交易。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简化了当中的交易流程,促实现了远程、多边化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简化贸易流程,能促使交易过程中的数据更加准确,并且减少人为方式操作中的失误,从而降低交易当中的成本。其次电子虚拟企业在当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形成网络电子虚拟公司,然后通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等方式来促使原本单一企业无法实现的市场交易得到有效的完成[1]。同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效的减少了中型外贸公司。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沟通的,这样以来就会对中型的外贸企业带来一定的地位冲击,而新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出现,则为国际电子商务的普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此外,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国际贸易体制限制下,由于受到经营权的限制,只有一些大型的企业才能参与到国际贸易党总去。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很多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都可以直接的通过网络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促使国际贸易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当中,主要以单项的物流为主进行运作。而通过电子网络商务平台来进行贸易活动,不仅实现了信息管理、资金管理和商务管理上的一体化,同时还构建起了全新的商务管理模式。传统国际贸易当中的经销、代销等方式所产生的业务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直接的交易方式[2]。真正的取消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物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使我国的贸易经营管理产生了深刻的改变。此外,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下,国际分工的全球化趋势住家明显,信息成为当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的基础从物质资源逐渐的向信息资源方向发展,生产要求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配置。可以说市场发展当前正在性全球虚拟化方向进

(二)消极影响

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了互联网对于经济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早就采取行动开始构建信息产业,对外积极的参与到全球化电子商务中去。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正在逐渐的利用电子商务构建起新的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有着更高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上的优势,在电子商务中已经为占据了先机,逐渐的开始重视起电子商务方向的转化。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和技术等方面都要远远的落后于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无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后发的优势反而会进一步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门槛,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影响。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有的交易活动全部都是无纸化和虚拟化的,所有的经营地点和货物来源也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税务机关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国际间的税收发生冲突,经常会出现一些国际避税或者骗取出口税的问题[3]。税款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尽管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了这里的问题,但真正的解决税收问题在当前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有着极高的难度。

二、我国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中网络技术已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只有在当前及时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进行竞争,从而促使贸易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对此一定要积极的利用各种手段大力的宣扬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优势,并积极的进行相关社会培训,促使国民和企业的思想得到转换,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二)加快基础建设

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是离不开完善的基础建设的。电子商务在欧洲的发展之所以速度更快,就是因为欧洲的基础建设更加完善,能与电子商务之间实现共同建设[4]。虽然我国在当前的信息基础建设上也有着一定的成效,但当前来看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不断的加大投资力度,促使基础建设真正的能为电子商务提供基础保障。

(三)重视条例规定建设

我国的贸易法在当前仍然是针对传统商务贸易所开展的,当中很多的条例和规定都不能适用于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因此为了保障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电子商务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条例,促使相关配套政策条例得到完善。

三、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当前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进,促使我国的国际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张晶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2):62—66.

[2]陈昊.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78—80.

第7篇

    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和贸易纠纷,技术标准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和仲裁依据,使我国尽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成为必要。

    关键词:标准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多。技术标准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和解决纠纷的仲裁依据,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TBT协议的有限干预原则下,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凭借较强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有意无意地制定一些技术性条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这些条款进行研究,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就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对出口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提出特殊甚至苛刻的技术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中影响市场准入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具有合理性的特点;它涉及科技、卫生、检疫、环保、包装、信息等众多行业,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由于在是否阻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和带有歧视性方面难以界定,因此,又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历史必然

    2.1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技术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采购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经营和竞争策略,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另外,各国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受到威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套包含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在内的机制,对国外产品市场准入进行认证。 

    2.2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社会背景

    为降低失业率,保护本国市场,特别是对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发达国家凭借其较高的检测技术和经济水平,利用WTO的规则,制定各种技术性保护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在客观上形成了歧视性的贸易壁垒。

    3标准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3.1标准使国际贸易规范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保证世界贸易市场规范有序地运行。从技术角度来说,急需对贸易市场中各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统一的规定,制定一个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国际标准。TBT协议的签署,确认了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游戏规则的地位和作为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的仲裁依据。。

    3.2标准化对经济的影响

    美国高通公司由于在CDMA移动通信领域拥有国际标准,而这项标准后面使用了1400多项专利,不仅销售产品让高通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知识产权收益也使高通公司成为行业的巨子。。2000年,美日联合提出的灯泡标准被IEC采纳,给日本产生的经济效益约52亿日元,是投入的100倍。 【1】

    国际标准化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控制国际标准将控制国际贸易。通过竞争制修订国际标准,使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能取得国际贸易的主导权,扩大已有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反,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处于被动的国家,要使本国产品进入相关的贸易市场,势必付出巨大代价。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必须为使用国际标准中的生产设备和知识产权支付大量费用,导致成本的增加,产品失去竞争力。 【2】

    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当今世界进入了标准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标准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标准的开发和产品开发一样重要,甚至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旦他们的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往往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 【3】 当今世界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做标准。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争夺领导权、发言权,想方设法掌握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技术大权。

    4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

    4.1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实施标准化战略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流行的非关税壁垒,各国通常把产品是否通过了相关的技术标准认证作为市场准入和买卖成交的前提条件。发达 国家凭借其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在TBT协议的有限干预原则下,制定名目繁多且要求严格的技术标准以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必然面临更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和贸易纠纷,技术标准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和仲裁依据,使我国尽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成为必要。 4.2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技术标准战略是为产品市场服务的。随着我国WTO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经济将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融入世界。我国只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隐蔽性特点,制定我国的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能有效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冲击。

    5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议

    5.1加大国际标准化参与的力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的需要。标准的国际化只有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纳入国际环境中。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了解国际上相关产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同时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效模式,提高本国的标准化水平;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积极发挥本国的作用,努力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也很重要。特别在一些技术上领先或达到国际水平的行业,我们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者们应该力争技委会领导权和秘书处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广度上向其他行业扩张,逐步确立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5.2标准研制与技术创新同步化

    近年来,我国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实现了科技成果到标准转化的却寥寥无几企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如何巩固,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除了将技术成果专利化之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标准化是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摆脱当前被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局面的重要措施。 【5】

    5.3制定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模式

    制定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应该考虑本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行业间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基于这样的国情,在选择我国的标准化战略时,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并在国际标准中争夺该领域的话语权;二是对处于技术劣势的领域,积极提高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提高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5.4改革标准化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

    在各国政府意识到标准重要性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对标准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得到加强,政府性投入逐年增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 能否对现行标准化经费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确立经费使用的有效原则,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能,实现公正、合理、透明、高效。

    参考文献:

    [1]边红彪,钟湘志.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经济效果—日本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标准化.2007,01:75-77

    [2]戴红.标准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J].城市技术监督.2000,1:49

    [3]叶柏林.如何认识标准的双刃剑作用[J].中国标准化.2007,02:71-74

第8篇

关键词:资源整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策略

随着wt0规则,我国资源整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迅速增长。使我国经济在规模上迅速扩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资源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加强在国际贸易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资源整合不仅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还需要加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这也是国有资源整合如何进一步和国际贸易融为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如何让我国的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也将担当起重要角色,这也是国有商贸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一、国际贸易及资源整合理论概述

1.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基本介绍

(1)国际贸易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也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从而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2)资源整合,是企业政策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进行整体的优化。也是指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来源、层次、结构、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选择、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实现穿创造出一个新的资源动态过程,分析了解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市场经济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2.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现状

(1)资源整合。二十一世界的资源整合,正面临这“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双重浪潮的影响。国际贸易经济体化是对经济、市场、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市场、经济、企业资源整合的大势所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整合以成为我国发展的必修课程。为了集中体现世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市场竞争这善于运用资源整合,而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资源整理,而是在与如何运用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的速度快,效果明显、资源分散的背景下,以进行双赢、共赢的利于下进行导向性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开拓和发展。

(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经济是发展经验的基础,是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随着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出口、投资加上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使我经济贸易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担当这重要的角色,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贸易也必然会通过全球竞合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人加快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

二、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策略

1.内部资源整合策略

内部资源整合是在特定思维下,使内部资源正式在国际贸易中组织企业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联合开发,对所控制的商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布局,集中世界经济自由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可促进国际贸易一体化发展。如何改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历史因素,复杂的股权结构、经营模式、人脉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营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将人力、资本、人际等资源进行有倾向性、选择性的配置业务单元。加大培育力度,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融资人才的相互交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更好的达到多赢局面、共享效应,共享渠道、信息、人脉等各种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效应,进一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把我国市场、企

业、经济积极介绍和推荐给世界,吸引更多的优秀产品和技术人才的流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权。

2.外部资源整合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相向国际贸易的市场发展。国有企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正进入到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企业、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企业、经济资源有效的加强提高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外部资源的重组力度不断的改善自己、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结构升级的条件。

(1)加强建设文化,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企业、经济就是资源整合的剂,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资源整合策略还是外部资源整合策略,其都会大大提高我国的企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在企业、经济不断加强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外部资源强式整合做好准备。

(2)集中优势资源,对个别重点发展的行业,实行以产业链延伸发展为取向的纵向一体化方针策略。全球竞合机制激励着我国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例如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横向兼并扩张规模抢占市场。通过国际贸易折射出来问题,找出我国优势和差距,占据上有战略资源就掌握了主动权,进而推进有实力的成员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三、结尾

第9篇

2008年10月13日晚19:00(北京时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克鲁格曼获颁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自1987年开始,克鲁格曼逐渐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在1991年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新贸易理论诞生以来,一方面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试图结合克鲁格曼及其他相关经济学家研究成果,对新贸易理论加以探析。

二、克鲁格曼对新贸易理论贡献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分析在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揭示出一些不作分析时有可能被忽视的问题,并且这种分析应当是确实的、与现实密切联系的。随着贸易政策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古典经济学中用来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分析显得越来越不切实际,而“国际贸易新理论实际上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命题的研究,它准确地强调国际经济中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略的两个特征,即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

克鲁格曼首先将DNS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之中,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范畴来构筑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要素察赋或技术差异引起的贸易模型。模型中,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并有张伯伦式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通过采用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也会由于规模经济而产生国际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形成。相反,由于劳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效应相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取得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形式的关系,还考察了运输成本效应和国内市场效应,并认为,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拥有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有更高的工资率,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它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产品。

克鲁格曼还得出一个结论:在贸易商品数目多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贸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生产模式可能是完全由偶然性的历史因素和政府计划所决定的。不仅如此,克鲁格曼的研究还表明,相似国家都有进行贸易的诱惑,他们的诱惑主要来自于用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产品,而且,这种贸易并不会带来收人的分配问题。结论是,当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规模经济就取代要素经济的差异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这样,该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假设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

在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础上对国际贸易做出的解释,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在逻辑上的延伸。它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研发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转移国外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三、对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的评析

新贸易理论直面当前国际贸易的现实,较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发生的原因,使贸易理论的研究和贸易实践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缺憾。新贸易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开创性地研究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明确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本身就能引起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创新:

首先,在贸易理论中引入产业的组织,脱离了完全竞争模式的束缚;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假定条件,可以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国际贸易的新动因。其理论优点是使贸易分析迈上新台阶,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等全新的假设之上;某些模型又引入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将贸易、技术、经济增长等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等等,使其理论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从而使理论更贴近于当今现实,能较好地解释很多新的贸易现象与问题。

其次,不仅仅从劳动、资本等要素对比的角度考察贸易问题,而将视野扩展到要素以外的产业组织、公司内部规模经济等情形。虽然从一开始新贸易理论就是为解释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而产生的,但由于其合理地揭示了当前国际贸易现实,因而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应充分注意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意义;按市场规则有意识培养大型企业集团及优势产业集中等;注重培养国内统一大市场,为企业在国内市场扩展规模创造条件;在开展对外贸易时,不能过分强调同其它国家和地区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应看到在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和相同产业间也存在贸易的巨大利益及可能性 要重视产品的个性化及差异化等。

参考文献:

[1]刘向民.保罗・克鲁格曼及其经济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2)

[2]刘安国,杨开忠.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J].地理科学,2001(8)

第10篇

一、均势策略与集体安全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表现

1、均势策略的表现与不足在重商主义盛行的十八、十九世纪,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优秀的标准在于出口大于进口、货币流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国不仅凭借拥有某种资源的绝对优势或者相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更重要的是设立关税以防止国外商品的大量流入而对本国市场造成的冲击。关税的高低由本国能够承受的由此带来的报复性风险和阻止商品流入的成本来决定。其基本的思维类似于国际政治中的均势策略:凭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优势的多寡或者是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弱来调节其经济和贸易政策,以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状态。这类似于亚当•斯密对于自由市场的描述:通过国际贸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各国贸易的进出口量应该完全根据自身占据的资源所决定。因此,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诞生。正如实行完全自由主义的负外部性会造成资源浪费,在各国相互试探彼此对关税高低容忍度的过程中,国际贸易市场曾发生过严重的关税倾轧;各国竞相提高关税以防止在贸易交往中受害,均势策略下的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最为严重的当属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以提高关税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1930年美国实行《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战争。英、法、德等国先后提高关税,然而除英联邦国家因实施“帝国优惠制”使得英国夺回世界贸易总量第一的位置外,其他国家的进出口量均大幅度的下降。均势策略下的关税战使得国际贸易秩序混乱,不断动荡。另外,均势策略的不足还在于其忽略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绝对或相对劣势的经济体的贸易需求。特别是对于前殖民地国家而言,其出口产品的单一性、对初级产品出口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其在产品贸易“剪刀差”存在的情况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且无力以提高关税或是制定配额来控制或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

2、集体安全的尝试与困境正如联合国的成立是基于需要全球层面的集体行动来支撑政治稳定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基于相信全球层面的集体行动能够维持经济稳定。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奠定了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这一格局涉及平衡经济发展、稳定金融市场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并由此建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以对应其职责。世界银行原为世界复兴与发展银行,其目的在于终结贫困、共享繁荣;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偏重于通过稳定金融来达到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目的;原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旨在通过降低关税以促进商品、贸易和服务在国家间的自由流动。从三者的目标不难看出,其成立的基础全都仰赖于以集体行动维护经济稳定这一理念。就国际贸易体系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背离了均势体系下各国国际贸易地位由其自身实力来决定的先决条件,而是提倡各国无论经济贸易实力的大小,都需要对降低关税和促进世界贸易做出同等的努力。在均势策略下常见的秘密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明令禁止,而世贸组织也明确表示对于处在贸易“剪刀差”下的发展中国家予以相应的支持,这都反映出在集体安全的指导下,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在表面上更加注重国家间在贸易领域内的合作而非对抗的性质。另外,由于世贸组织签署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应,各国的贸易争端也是诉诸其相应的法律条款以求得世贸组织的仲裁,因此其对于国际法律的尊重和执行也符合集体安全的核心思想。遗憾的是,2001年举行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使得在集体安全下执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陷入了僵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取消对本国的农业补贴以开放农业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贸易市场。与此同时,在均势策略下的关税倾轧已经让位于形式多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世界贸易组织对于知识产权、技术、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也更加谈不上对此的强制约束作用。这些不仅是多哈回合谈判中最主要的分歧,同时也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理念上的集体安全与现实中的利益冲突的一次直观反映。经过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受到了传统均势的重大挑战。

二、从WTO到TPP与TTIP

在集体安全指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以WTO为运行规则,但在事实上挑战了会员国的实际利益,必然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甚至倡导国美国自身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据世界第一,使得其他国家无法抗拒带有强烈美国理想主义色彩的经济体系。但是随着冷战格局的结束和美国经济政治地位的相对下降,各国根据自身利益权衡而进行的贸易行为需要冲破集体安全的限制,因此双边或区域贸易协议(统称为特惠贸易协议)的发展速度加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为止,几乎每个WTO成员国均参与了PTA谈判。美国也不例外。目前其参与的已经生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一共有二十个,多边自由贸易协议两个(见表1)。其中,2009年因美国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2013年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受到了最为广泛的瞩目。TPP成员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市场。2012年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为942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出口总额的61%。其中,农场品出口额1060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服务贸易出口额2260亿美元(2011年数据),占服务出口总额的38%。而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中小型企业对于亚太地区出口额在2011年就达到了2470亿美元。TTIP连接的美国和欧洲的GDP占世界总额的近一半,每年美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在10000亿美元左右,相互投资额近四万亿美元,并带来了1300万的就业机会。而TTIP的签署预计将会使欧洲经济总额增加1000万英镑,美国经济增加800万英镑,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额估计在850万英镑。可以说,美国所领导的TPP和TTIP如果顺利达成,其贸易量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0%以上,其新的贸易规则、适用的范围和广度将会对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重大的挑战。

1、TPP、TTIP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作用基于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福利分析显示(见表2),除了越南、秘鲁等国加入TPP等产生明显的福利效应外,TPP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提升作用较小。即使对于倡导者美国来说,加入TPP也仅能拉动0.03%~0.67%的GDP增长。不过,相较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或者维持现有的东盟贸易格局,加入TPP美国所获得的利益将增大。因此,美国推行TPP确实有考虑现行的亚太贸易格局对其的不利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补充了在WTO现行的运行规另外,除了货物贸易等传统条款,TPP将贸易的技术障碍(第8条)、知识产权(第10条)、政府采购(第11条)明确写入条款当中,并签订了环境合作协定和劳动合作备忘录。这在传统的WTO框架下非常难以达成的贸易协定,在TPP中是至美国加入开始就积极倡导的。鉴于TPP的成员数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美国主导谈判的色彩非常浓厚,在集体安全指导下没能达成的贸易规则在反映美国自身诉求的TPP中将会更加容易达成。这样既不违反集体安全指导的WTO规则,又能获得均势策略下对实际利益的追求,可谓两全其美。

2、TPP、TTIP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经济政策弹性、对国际贸易变化起制衡作用在WTO为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前提下,TPP、TTIP以及其他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会造成“意大利面碗现象”(SpaghettiBowlphenomenon),即由于存在相互重叠的自由贸易协议,同样的商品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关税税率、原产地原则等,使得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引发国际贸易体系的混乱。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自由贸易协议的相互重叠会使得国家或地区在从事国际贸易时有更多的选择权。只要不违反世贸组织的原则性条款,多重的自由贸易协议将使得贸易在政策层面具有更大的弹性。从相关研究来看,虽然美国从TPP中所获福利不多,而TTIP亦刚开始进行谈判,但其对于国际贸易体系的制衡作用较明显。从谈判内容上看,其对于知识产权、技术保护等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的制定是对多哈贸易谈判无法进展的一种反制,平衡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合作对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形成的压力。从涉及国家范围来看,TPP、TTIP排除了美国对于农产品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非洲和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中国。另外,虽然TPP现在除美国外有11个成员国,但已经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有7个。4个新增国家中除新西兰外全是亚洲国家,反映了美国在经济贸易体系中重心向亚太东移的战略。其中,2013年日本的加入最具有贸易制衡的政治意义。根据日本内阁府的测算,参加TPP并完全实行贸易自由化后,可以促进出口,使实际GDP增加2.4~3.2万亿日元,年增长率能提高0.48%~0.65%。但更多的研究表明,组成中日韩自贸区对于日本的经济效益大于日本加入TPP所能得到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使得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进展缓慢,而日本加入TPP则意味着继韩国后日本也相当于与美国签订了自贸协议,对中国贸易的制衡作用愈加明显,TPP的均势作用也由此体现。

三、总结

以美国集体安全为价值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贯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为解决均势策略下的相互争斗,实现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集体安全却带有天生的缺陷,即为了实现集体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各国放弃部分现实利益。然而,当现实利益的诱惑冲破集体安全的阀门,各国将会运用各种手段冲破现有的政治、经济体系,而如何平衡又将会取决于国家实力的强弱。

作者:钟冲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发展趋势 思考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的带动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量2004年近11万亿美元,增速达到2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

美、日、欧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中国是近年国际贸易增长中最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与此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已由比较优势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的竞争优势。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在此补充一点: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当前国际贸易的若干思考

(一)处理好、发展好大国的经贸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

比如说:美、日、欧、俄、东盟既是全球的贸易大国(集团),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事关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大局。

(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我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我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中的作用。

(三)提高贸易摩擦和“入世”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还要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主动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应对工作。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相关国内产业的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

所以说,经济全球化产生了贸易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减少或者是避免国际中的贸易摩擦,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参考文献:

[1]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郑吉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1).

第12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 贸易升级 竞争优势

一、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从2010年起,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6.43万亿美元,实现了千余倍的增长。

尽管在这些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了飞跃般的增长,但从质量上来看,中国的出口产品仍是以低工业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从成交额上来看非常可观,但其背后潜伏着技术含量较低、市场替代性强等问题。

综合来看,中国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存在诸多问题,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转折点。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企业应该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提高生产量,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并有利于价格的下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价格竞争力。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仍是纯粹的出口型贸易模式。

总体来说,中国过去的国际贸易模式仍然是较为传统的,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形成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11月,主席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战略话题,我们要把握住这一关键的转折点,倡导国际贸易新常态,实现国际贸易的升级化。

二、引力模型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中国都在和哪些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因此,我们在此使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

引力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为:

[Xij=A(YiYj)Dij]

上述一般式中,Xij表示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贸易额;A为常数项;Y表示某一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此数据来反应经济规模),D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通常采用两国首都的直线距离来代替。由于该模型是非线性的,为了估算的方便,我们对引力模型的一般表达式进行优化,两侧同时取自然对数得到其线性形式:

[lnXij=β0+β1lnYi+β2lnYj+β3lnDij+β4lnA+e]

其中β为回归系数,e为随机扰动项。

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美国、欧盟国家、东南亚联盟国家、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香港数据已剔除)。

为进一步优化分析,我们对引力模型的线性形式进行拓展,如下式:

[lnXij=β0+β1lnGDPi+β2lnGDPj+β3lnPopulationi+β4lnPopulationj+β5lnDij+β6lnRateijt+β7lnA+e]

其中,i代表中国,j代表某一贸易伙伴国,t代表时间;X表示中国向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GDP反应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供给能力也越大,但还需要考虑国内的需求是否存在扩大),Population反应出口国的出口供给能力,Rate表示实际汇率,D表示中国与某一贸易伙伴国首都的球面距离。

图1(2014年中国主要出口国数据)

[变量\&固定效应\&随机效应\&lnGDP\&0.282(2.67)\&0.238(2.36)\&lnPopulation(i)\&――\&1.089(2.00)\&lnPolation(j)\&0.768(6.01)\&0.805(6.50)\&lnRate\&―0.260[-5.12]\&―0.266[-5.34]\&lnD\&―0.984[-6.06]\&―0.987[-6.18]\&lnA\&1.21(4.36)\&0.995(3.88)\&R^2\&2.81\&4.94\&F\&0.0004\&0.4228\&\&\&\&]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网站

国家统计局http://

图2(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参数估计)

通过对引力模型的拓展表达式的验证,发现变量系数预期符号一致,从分析结果来看,GDP的系数为0.238,,在其他情况不变下,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总量每上升1%就能带动中国0.238%的产品出口。这一点也表明了经济复苏对中国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中国要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应对各国的空间距离和实际汇率的阻碍。

因此,中国应该积极把握新常态经济下的新机遇,扩大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国际贸易的升级化。

三、新常态下中国国际贸易的SWOT分析及贸易升级

SWOT分析模型是我们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能够较为直观、客观且准确地剖析问题背后的得与失,主要通过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这四个方面,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来理解中国要如何实现国际贸易的升级化。

(一)优势(Strengths)

在分析国际市场竞争上,中国具有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中国加工业的劳动力工资较低,同时劳动力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目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大竞争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还具有环境资源比较“优势”。这是中国当今国际贸易的一大弊端所在,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显现,但如今中国的经济水平越来越发达,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容量是恒定的,原先的比较优势将会成为制约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因为这种“优势”是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中国应该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三)威胁(Threats)

中国的出口是具有很强的市场替代性,随着新兴经济体的萌发,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优势将有被替代的可能。而且,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大量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虽然扩大,但并未形成规模经济,中国的这种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呈现低成本和低效率并存的尴尬局面,难以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这样的优势是无法长久的。

(四)机遇(Opportunities)

我们常说,问题意味着挑战,挑战意味着机遇。新常态经济下,从近年来看,中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2013年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普及也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跨境电子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如今已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会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们应该把握住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这两大背景。“规模增长、增速放缓、质量提高”,中国正在探索贸易产品和贸易方式的转型,从产品升级到产业升级,结合贸易模式的多元化和新型化,最终实现整体国际贸易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廖泽芳,宁凌.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考察[N].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

[2]张海燕.基于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对中国出口地位的重新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