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如何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不成熟等现象比较突出,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不够理想,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在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如何合理合规使用庞大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效益,已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重视。2014 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除对相关直接费用的支出范围作出调整外,还明确了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各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文件的陆续出台,不断完善和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科研经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现状
(一)项目预算准确性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项目类别众多,领域广泛,专业性极强,项目预算往往由科研人员根据经验编制,负责项目预算编制的科研人员大都缺乏对财务知识和市场行情的了解,难以对各种费用的变动进行有效的预测,所编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实际所需成本。
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很少去做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但国家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有着严格的规定,项目预算准确性的欠缺导致科研人员在费用发生后进行账务处理时陷入尴尬局面,项目整体有预算,但因项目研究需要所发生的费用对应的预算不足或预算已执行完毕,如差旅费的报销无法使用设备费、材料费等预算。另一方面,项目预算的编制结果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执行情况作为项目结题审计和后续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粗犷的项目预算给科研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
(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在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但大都过于宏观,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对独立,前者负责科研项目的项目管理,后者负责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严重,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科研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管,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个人或项目组,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普遍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严重。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为应付结题审计或其他科研检查,项目负责人通常会申请调账,而高校管理层基于对学校声誉和后续科研项目申报的考虑,往往会默许调账申请,对结题审计或科研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也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高校尚未形成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积压现象严重,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科学编制项目预算,提高预算准确性
高校管理层、各项目团队和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是项目申报的必要程序,其结果也是后期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负责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使其了解、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对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力成本等各项直接费用的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实际,运用科学方法编制真实、完整、准确的项目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内控管理,创新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对原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程序,严格控制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支出,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结合,导致项目负责人在使用项目经费时脱离必要监管。可在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在一级财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项目发生资金流动入账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的原始凭证对照项目合同书明确的项目进度和开支范围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审核,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能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流动不合理、不真实的系统性风险,将极大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找准风险节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认真梳理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风险节点,建立健全预算评估、财务检查、结题审计及绩效评价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审计队伍,从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客观评价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将财务检查工作常态化,督促项目负责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务费、燃料动力费、专家咨询费和外协经费等问题高发的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堵塞项目资金流失漏洞;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项目预算为依据,抽调精干力量,完成对内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全面、细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属外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建立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其管理效益、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不断提高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和责任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2014(3).
[2]尹海梅.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5).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扩大,审计及时地发挥了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作用。审计中发现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科研审计中常发现的不规范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意识不强,项目经费执行预算不严格
近年审计中查出许多问题,如项目结余经费过多;差旅费、会议费超支;预算随意调整等等,这反映了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对经费预算的意识不强。
(二)经费科目超支,报销附件不全,证据力不足
科研经费要经财务部门监管,但缺乏可操作的详细规定。实际报账中会计人员只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和有无科研负责人签字,对花销实质内容不核查。且购买实物不需要明细清单,会议费无会议通知,接待费、汽油费、交通费无从控制,造成经费科目超支,附件不全。
(三)科研经费流失,浪费严重,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经权威部门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本身的比例仅为40%,60%的科研经费流失和浪费。表现为: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宽松,只要是发票,有主持人签字,个人、家庭生活开支,在科研经费中都给予了报销;部分科研人员虽然已拿了科研提成,却还不断化公为私,随意改变用途造成浪费。
二、加强科研经费报账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实行信息化管理
应引入一套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对科研经费进行核算、分析、预算控制。按项目申报的经费预算进行定期跟踪管理,确保经费开支按预算进行,若有超标现象,应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
设立科研经费管理科,对科研项目从申报、编制预算、立项、经费支出、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从立项到结题的“一条龙”服务,便于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调,提高效益。课题实施中确需调整经费支出预算的,课题主持人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预算调整履行报批手续。
(二)结合各大部委文件及历次审计意见,形成一套详细的科研经费报销细则
科研项目来源不同,经费管理也应有所差别,要总结上级文件精神及审计意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报账规定,总结如下:
1、纵向经费中设备购置要注意是否有预算,且在预算中明确列示。电脑等数码产品不属于科研专用设备,一般不应报销,除非经费中已有预算。
2、测试费应包含测试内容、单价、数量,相关业务合同,结果报告等,而且应由学校科研部门审核盖章。
3、纵向经费中燃料动力为相关大型仪器运行发生的水、电、气消耗费用,不允许报销车用汽油费。
4、会议费为课题组开展学术研讨或课题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报销时应提供预算审批单、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纪要、会议通知、宾馆盖章的机打支出清单等相关资料。
5、出国的国际合作交流费应列入预算,报销时应附邀请函、批件、出国行程表、出国调研报告等。
6、劳务费应包含劳务人员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号、主要负责工作、银行卡号、领取签字等,并应打入该人员个人账号内。
7、纵向经费中不允许支出招待费、礼品费、旅游费等。
8、向校外课题合作单位拨付的课题合作经费,必须有已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经所在学院领导与科技处主管科室审核批准后,凭收款单位合法收据报销。
(三)加强科研人员学术道德建设,实行公务卡结算管理
公务卡结算提高了预算单位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对于强化财务管理、节俭经费、遏制违规支出、预防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公务卡结算办公费、差旅费、维护费、会议费、培训费、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公务接待费、印刷费邮电费、租赁费、图书资料费等,对不具备刷卡条件而又确需进行公务消费的,须严格审批手续,填写未使用公务卡结算审批单,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核实,由学校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报销。
(四)在会计人员报账过程中要遵从严肃性、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统一性原则。
在办理业务时,不仅要按照制度,按规范处理业务,还要考虑费用所列支的科目、指标是否合理;对于虚假的票据要坚决拒绝报销,保证发票合法是会计人员必须要做到的;办理业务时,必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保证经济业务的原始发票填写规范、完整,要素齐全,需要附加的附件、购物清单、合同一应俱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分配方法 困难
现存国库预算,主要以集中支付为主,遵循预算执行是出于对国库预算的忠诚表现。且国家对科研方面资金很重视,任意项目经费都跟有相应的经费管理策略,单位应该每月对财政部门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
众多的改善使科研单位面临巨大挑战,古老的模式在诸多层次上早已不能对口现在先进管理方法的条件。
一、如今科研经费分配面临的难题
目前的科研项目很多在验收后掌握的,只在乎成果,却毫不在乎在进行的阶段。其仅仅在立项时规定比较严,立项后却对不重视项目进行过冲的实时治理。科研资金需由相关人员审批,但是科研治理部、项目归属人、财务管理部门三者认识上存在差异导致项目支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科研经费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做好预算和执行,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可预见性、研究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所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往往很难,虽然难题比较艰巨,但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其次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往往有偏差。因为财务仅了解资金总数,没有清楚科研资金完全的的预预计状态,造成项目治理和资金治理毫无关联。并且财务部门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设置的差距,使财务部门按会计预算所提供的信息和预算可比性较差。种种因素不仅阻碍了经费在科技层面的使用,使科技前景不明朗,而且挫伤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进取性。
二、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难题
(一)加强建设经费管理制度
在课题经费预算方面,财务人员往往在课题经费达到了成本单位后,课题组员进行项目开支时才去了解课题的部分情况,然而项目预算在立项时却早已编报完毕。由于财务部门在项目评估方面,对资金运作、费用的开支以及国内外科研项目对资金需求管理的预算评估的缺乏,导致预算编织的不合理、不科学。为避免类似情况的频繁发生,我们要统一规范科研预算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制定相关项目经费的实施细则。财务部和科研部互相协作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按照项目的管理进行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各类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规定,使科研经费的运用更加灵活、合理。同时,项目负责人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经常沟通保证信息的一致化,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科研经费决算报表编制要以财务数据位标准
现在很多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在科研经费决算报表的编制上常常由课题组成员据开支情况自己填表,基本抛开了财务账面上的数据。在加上受自己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对科研经费在财务上的管理缺乏较为正确的认知,常常会出现报表数据和财务账面上的数据不一样;有些支出被随心所以塞进报表项目;或者自己大致估计一下自己的数据就填上算是完成等现象。他们会以为既然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了,钱也花了,放在哪都一样,等结了题再说。但是,一旦审计部门要求拿出审计意见是,那些人才意识到课题预算的严肃性。自行调整课题预算或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后果可想而知。故此,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以及教研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决算报表制的严肃性,必须要以正确、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再由财务的负责人签字。
(三)提供科研项目和资金预算的共同区域
现在科研资金的安排正在往管理型发展,而如今网络信息传播的飞速成长,使用网上信息传输可以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
(四)加强对经费预估的治理
治理好对经费的预估,就绝对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各个层面有据可依,这样就避免某些人钻空子,从而达到预算的真实可靠性,当然这个标准需要管理部门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协商定制。
(五)全程跟踪、监督和管理项目
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应该贯穿项目开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环节都应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加,以此保证管理的准确。
(六)使用特定的人员对科研资金进行治理
借、贷、余这三栏账不能很好的归纳出科研资金的具体去向以及效益,故此科研资金的治理,会计资料的整理、分析、预判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曾经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总结、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做到以后的工作越来越有效率。 科研资金的合理治理、科学使用,直接的左右着科研的层次高低。同时也左右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在科研工作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经费的管理,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很有必要的。
(七)提出各项资金花费绩效评价制度
如今科研项目制在乎的是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科研资金的绩效测评,当有的项目不确定要不要支出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对需要支出的项目,支出后却对测评制度的填写不明确,故此我们探索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测评制度时不我待。绩效考评的范围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每个项目应该遵循此文件,及时的对科研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考察,争取提升对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此一来,各个项目对制度与体制有了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遵循这些制度和体制,真正工作起来就不会模棱两可,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八)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其实在实际经费管理过程中,非常正常而且经常性的支出,不是预算少就是不允许支出。例如人员经费,接待经费等杂项的开支方面。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人员经费的开支仅仅限于参与在此项目研究的博士、硕士生,且比例不能超过15%。然而,根据实际情况一个实验的完成,往往有时间连续性的要求,必要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多劳多得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不应该规定的太过严格。还另一个方面就是提到的接待费用的问题,众所周知只有交流才能实现知识和想法的共享,科学研究需要同行直接相互学习的应该允许其在项目经费上开支。然而在编制预算上去没有该项目的支出,执行起来不规范,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违规行为。这是更好管理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路上的一大障碍,还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国家的支持更能体现出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重视,员工的积极性更会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这条路还有很长,随着在实际的国情和实际的工作中制定出各种适应自己发展的完善体系,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将不会是大问题,只要实现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在加上各项项目经费支出的公开透明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义明,范静。科研经费管理中知识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5
[2]于桂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6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不仅增加高校的收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提升了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本文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层次多、涉及面广,有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市教委及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会等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社会其他部门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咨询及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1]。目前对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预算开支进行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是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执行。如此多的管理办法给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不便。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完整
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是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和协作研究费用构成。其中,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差旅费等;而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水电费、支付依托单位课题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现有仪器和房屋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等。而实际上科研项目研究一般和教学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科研项目所用的房屋使用费、仪器设备折旧费、实验材料费、水电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从教学事业费用中列支;学校按科研收入提取的管理费,一部分用于支付垫付的水电费、折旧费等,一部分成了科研部门的日常活动经费[2];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往往是相互交叉进行,难以合理区分教学、科研各自承担的费用比例,造成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准确性。
(三)忽视了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高校在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失控。目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各院系、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现象,造成又管又不管的状况;财务账面只是反映资产的金额,不知道设备购置、利用率是否合理,设备管理部门只是负责购置设备的数量、品种,资产验收入库后,都属于课题组或负责人保管使用,特别是在人员工作调动时,不办理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还有的科研人员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为了避开固定资产的验收,将其化整为零,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四)科研项目经费结题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科研项目普遍存在着科研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评估,但在该科研项目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原有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结题不结账”。由于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导致科研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支出弹性大,为科研项目不结题提供了可能。许多科研项目中固定支出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科研项目长期挂账,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及管理的难度。
(五)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与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
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是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项、合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监督;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预算、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科技管理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成果。财务部门侧重于科研经费的核算,不了解项目的预算和进展程度。这就会造成管理部门之间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而科研项目的业务状况在管理上处于无部门监管的真空状况。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新规定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订一套严格的科研管理办法。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文件中的规定,“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计划书)要求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3]。加强科研外协费的转拨管理,课题负责人不得以科研协助之名,将科研经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账户,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对横向科研经费应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制定适合本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开支范围和口径,所有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应全额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不得设立账外资金、“小金库”。
(二)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支出审批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支出与审批办法,明确规定科研经费和开支标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以院系为主,管理部门为辅的科研经费审批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和所在院系主管院长审批的审签程序,但对于科研经费大额资金的支出,必须由科研管理部门和主管校长审批。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简化财务审签程序,只要在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的支出,只需项目负责人和院系领导签批就能报销。同时缓解了科研经费签批程序多,报账难的问题。
(三)规范高校科研活动中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高校对于科研活动中固定资产的管理,除科研项目合同规定外,凡是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的统一管理。高校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学校进行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维修、报损等购置,尤其在项目结题时,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清理、变更手续,防止帐外固定资产流失,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建立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核算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应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利用财务核算软件设置科研经费多级管理模式的账套来进行分级管理。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体系采用纵向经费严格执行预算控制,横向经费执行比例控制的办法。具体就是在财务核算体系中,对每一项科研经费设置四级明细代码。一级码为科研属性代码,即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二级码为部门代码,即科研项目所属院系;三级码为项目代码,即项目的具体名称;四级码为预算分级代码或比例代码,即纵向项目预算中支出明细科目或横线经费中比例控制的明细科目。这种多级管理模式代码的设置,使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在财务核算体系内都有完整的、独立的核算流程。当科研项目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科研项目决算表,其数据与项目申报预算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作为科研项目审计数据使用。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科研经费多级管理的财务核算体系,不仅符合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还为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实时沟通的桥梁,把科研经费执行情况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同时极大简化了会计核算手续,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员服务[4]。
(五)制定配套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
高校应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审核、结算。科研部门要及时和财务部门联(下转第39页)(上接第36页)系,共同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的结账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剩余经费的管理,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课题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签订的科研合同,按规定时间办理结题手续,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避免长期挂账报销,因特殊原因确实延期结题的,必须按程序提前办理科研延期手续[5]。对于不按时间结题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结余资金退回拨款单位外,学校有权收回结余经费,并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科目,归集已经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引进人才,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启动经费基金、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转的维护等。高校还应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科研经费必将逐年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本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不断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菊芳.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1(10).
[2]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经费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1(1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
关键词:科研院所 科研经费 审计监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日益摆上日程。在科研体制的改革中,科研经费的利用是关键。这是因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唯有不断提升科学经费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科研创新的不断发展。
一、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乱支滥用问题严重
科研经费乱支滥用问题是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首要问题。现在阶段,虽然不少科研院所已经将科研经费使用范畴和支出数量做了严格定位,然而,很多科研经费运用者仍然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将与科研经费无关的食宿费、书费、车票等发票囊括在科研经费中一起报销,最终瞒天过海,占为己有。一些人陈列发票中的具体支出并非应用于科研项目,但为了凑足预算经费,也将这些支出列为科研支出;相关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通过虚增科研人员的方式,夸大科研费用的数目,最终套取后占为己有;科研人员在同时负责几个课题经费之间交叉垫资串用现象频频发生。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项目预算结算不一致是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第二大问题。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经费获取的合理性。若预算编制过于浮夸,则有可能获取比实际情况多得多的资金扶持,这无疑是对科研经费的浪费。然而,在实际申报过程中却存在着预算编制的浮夸问题。一些科研人员对财务知识的掌握并不充分,也不太了解财务管理和预算编制的相关流程,因而他们编制出的经费预算往往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情况。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一些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项目时基于以后多报销的考虑,往往也会在前期故意夸大预算编制金额,致使经费预算远远高于实际支出。由于节约意识较弱,不少科研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依据前期预算开展支出活动,最终产生的结果是,项目最终产生的经费预算和初始预算之间差距较大。
(三)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是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第三大问题。具体来讲,科研院所的很多电脑、仪器等硬件设施原本是通过科研经费支出购买得来。然而,不少固定资产却没有以科研经费的名义列入支出明细,一些固定资产虽然入账,却被一些科研人员长期私自占有。一些通过化整为零、以耗材名义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被列为固定资产核算。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的问题还表现在,当科研项目结题时,相关科研人员没有通知相关部门开展固定资产清理工作,最终使得很多固定资产被个人侵占,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及时
科研项目结题不及时是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第四大问题。在科研项目收尾阶段,很多科研院所并不能有序做好结题后续管理工作。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很多科研项目结题后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课题资金仍有一部分尚未结算。这促使很多科研经费空置无用,固定资产长期闲置,影响了其使用效率,也促使财务核算工作难度的增加,使得年终会计报表中未完成科研项目经费长期挂账,造成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与科研院所的实际财务状况不相符。
(五)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是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第五大问题。由于体制的局限,科研院所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结题后成本效益分析与审计监督力度较小,还未构建出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开展对科x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情况的综合考核,成为目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是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监督的第一大对策。具体来说,科研院应当依据国家层面管理科研经费的具体细则,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与科研院所实际相符合的经费管理办法。在此期间,科研院所要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范畴,程序和目标。要确定科研经费的支出标准、审批权限,加大对各种弄虚作假、乱支滥用相关人员的惩罚力度。科研院所领导应当通过有效的措施使得已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确保会计人员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法制教育。
(二)加强财务报销环节的审核工作
加强财务报销环节的审核工作是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监督的第二大对策。费用报销系统是一种科研工作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提交费用报告,并获得审批的网上申请及审批系统。费用报销系统将取代科研院所现有的纸质报销申请单。网上报销流程特点体现在:网上报销支持科研人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线提交报销申请;审批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签批;缩短费用报销时间;随时查询单据状态;根据人事部门提供的组织结构图,实现逐级审批,确保审批流程符合科研院所规定;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为授权审计人员提供实时费用查询报告。
财务部门应设置复审环节,对费用支出进行再次审核。当会计人员接收到科研人员报销单据完成审核并在电子审批系统中将科研人员报销申请批复后,对于金额较大的付款需要交给复审人员进行复核。如果复核通过,复审人员通过网上报销平台点击审批通过,相应的付款申请可以进行银行付款。如果有任何疑问,不能通过审核,复审人员则通过网上报销平台点击退回。此时,报销单据电子审批流将被退到财务负责人员的电子审批系统里,由相应财务人员进行重新审批。财务复核人员主要是对报销付款单据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再次复核,包括对活动的支持文件,发票,申请项目类型,以及财务人员的审批入账规则进行复核。这样做有效地控制了费用的真实性及合理性。降低了虚假费用的支出,有效控制了科研人员的行为规范。科研院所的预算费用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使科研院所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是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监督的第三大对策。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科研院所高层负责,其组织地位是独立于科研院所其他管理部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且这一地位在科研院所中必须通过正式章程加以确认。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行使审计职能,对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食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为科研院所生产经营把关,提高科研院所的整体效益。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向科研院所高层汇报审计情况,将非法违规行为发生机率降低。在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建立个人责任机制,对审计人员定员定岗,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分工,把审计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领导和项目审计组,并具体到每个成员,项目审计实行组长负责制;为了防止审计过程中,由于执行审计程序的疏忽造成大的问题,应在过错责任追究上形成一套机制,以有效纠错防弊,从而尽量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
审计部门应设立举报热线,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发邮件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于举报的每例案件,都会生成一个案件号码,以便举报的人员可以随时查到案件的处理进程。审计部门接到举报,会成立审查小组对举报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将结果向反映问题的相关人员反馈。相关人员也可以通过拨打热线,输入案件号码也可以随时跟进案件的处理进度。加强内部审计,是完善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科研院所应建立从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经费报销以及经费决算方面内部审计制度,对财务状况严查细审,以防止科研经费浪费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碧秀,蔡梦颖.效益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2(7).
[2]张小玲.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设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
[3]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2(10).
[4]黄宏杰,丁新农,倪丁花,陆美娟.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会计之友,2012年(27).
[5]杨梅菊,侯爱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济论坛,2012(11).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明显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除政府性科研经费外,还包括社会横向科研经费、校内课题资助经费等。许多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使高校必须事先对经费的收支作出科学的计划和决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由于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除了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特定项目有具体管理办法外,对其他的科研经费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使得高校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在立项时,往往缺乏经费预算编制的意识。科研经费预算尽凭课题负责人的“经验”、“估计”或申请的要求填列出一组数据,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没有科学的进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预算审核问题
一般来说,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预算由国家有关科技部门进行预算审核。横向项目也有出资方对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所以,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认为预算审核是国家科技部门(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学校应该对科研项目申报时的科研经费预算首先进行审核。这样,一方面发现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科技部门预算减轻工作量,增大项目立项的几率;另一方面,也是对项目预算进行初步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项目的预算执行管理。
3.预算执行问题
预算执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不按预算内容开支。高校科研预算经费的下达与执行相分离,财务部门只有在课题经费下达时才能知道某项课题的经费总额,至于这些经费预算中支出哪些内容则完全不清楚。财务部门往往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未配备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承担了全校所有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任务,业务繁多,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只能起到一个简单地审核票据合法性的作用,无法对每一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即使科研人员在每次报销时都出示课题经费预算书,对跨年度科研项目财务人员也无法先对该课题的历年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视其是否符合预算要求再判断应该支出与否。因此,一般都要等到科研项目完成,进行结题决算时才会发现,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及金额与预算严重不符,甚至有些课题经费结余过多。
4.预算控制问题
对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门会派专门的财务审计人员对相关科研项目经费进行抽查审计外,而一般的科研项目的经费一般只进行内部审计,而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弱,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就算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常常抓小放大、回避要害,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另外,审计的重点仍是以科研项目负责人所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为主,只能起到促进核算规范化的作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有无超过预算则不重视,对损失的造成也无法追究,对课题负责人起不到警示作用。
5.预算考核问题
预算管理的最后一步是进行预算考核。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对课题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更未对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进行惩罚。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因此导致现在各高校科研经费大多结题未结帐,结余经费仍然由主持人自由支配,常被用于非原预算所列开支范畴。
三、解决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问题的方法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无论申报那种级别的科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申报国家项目经费的资助额度依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的财政、财务政策及规定的程序审核后确定,资助额度一经确定一般不能调整,因此预算编制的精准至关重要。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较好地完成,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资金的争取。财务人员必须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负责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科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会计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2.严格预算审核
一般来说,国家科研项目预算审核应当包括以下工作程序:项目立项工作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与依托单位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经项目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随计划任务书一起上报科研项目出资方;科研项目出资方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估并提出预算评估报告;预算委员会组织项目预算答辩会,请首席科学家及其项目财务负责人当面针对质询进行答辩;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根据答辩情况修正提交的项目预算评估报告;预算委员会对项目预算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初步确定项目及各子项目的预算;预算委员会将项目预算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处理相关异议,并最终确定项目经费预算;预算委员会将项目预算结果反馈给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按要求确认各项目的预算;科研项目出资方下达项目预算;科研项目出资方负责将项项目预算结果通知所在依托单位(高等学校),并按进度拨款。
3.严格预算执行
为了使科研预算经费与执行相符合,科研项目经费下达后,财务部门应对每个课题单独设立项目账。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不同课题,尤其是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更要区分好自己所主持的各项课题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严禁随意使用。
另外,需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增多,高校财务部门应建立一个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即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协同各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结题验收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变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为科研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尤其在经费日常使用过程中,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财务人员应定期对各科研项目支出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并分析其偏离原因。
4.加强预算控制
实施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抓好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基本环节。预算执行的关键在监控,预算管理的核心为预算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预算监控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事先控制(预防性控制),要完善标准化规章,进行严格的授权;第二,事中控制(过程控制),要适当地职责分离,要有适当的信息记录和准确的凭证证明;第三,事后控制(检测性控制),建立严密有效的财务核算和分析报告系统,进行循环和定时、不定时的资产检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及经济业务审计。建立工作台账,借助工作台账进行考核,落实各级经济责任制,这是执行预算的一项基础工作。此外,还要实行预算反馈控制。预算反馈控制包括反馈控制制度和预算反馈报告两部分。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应会同科研项负责人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按照例会召开的频率形成不同形式的预算反馈报告。
5.建立预算考核体系
预算期终,通过各个经济单位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单位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为了正确考核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建立预算的考核考评体系,实行纵横交叉的立体考核,即预算执行单位自行考核与预算管理部门的考核相结合。考评体系内容一般应当包括:结合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定考评体系的细则;综合考评与奖惩相结合,与固定评价指标相结合。为了加强预算控制,还应建立预算审计制度,将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相结合,使之成为科研项目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委托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高校都设有审计处)对预算期资产状况、盈利情况进行审计,并在第二年对上一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分析差异原因,督促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铮.现代预算管理理论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张静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3).
[3]任江.浅析科研单位预算管理[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11):l19.
(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在国家越发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在治理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双重转型。为更好地扶持高校转型,国家及地方拨予高校的各种经费越来越多,由此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其次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63-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黄舒平(197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
一、引言
所谓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组织、筹集、调拨、融通、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一方面,虽说高等院校在我国是属于事业单位,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提供高等教育的服务机构,其服务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种特殊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高等院校就成为了具有一定外部效益和经济行为的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建设条件下,高等院校的职能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和拓展,不再是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越来越广泛地开展着相关的技术开发、交流咨询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模式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高等院校发展建设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仍有许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地开展停滞不前,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存在的制度弊端,也未就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地改善,拖了学校发展的后腿,制约了全局建设。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了确保企业管理质量尤其是财务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做得很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财务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总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者没有对内部控制机制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放松了对于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管控力度。这些管理者大多不是专业人才,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致使其难以积极主动地加强对于院校自身内部控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二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开始涉及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很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与地方企业合作,推动技术转化,有的高等院校还有一定规模的校办工厂等。这种经济活动的增多使得高等院校在内部控制机制上难以得到有效地跟进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部控制乏力的局面,为很多违法违纪问题的产生留下了隐患和苗头。
(二)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等院校整体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院校的很多项目工作组都没有对科研经费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家逐年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大背景下,一些科研项目组只是单纯地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科研经费的总体规模,而忽视了对现有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很多项目组即使顺利完成了相应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管理不当而发生了违规使用等问题,反而给个人和院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复杂,导致对科研经费的核算较为困难。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使得高等院校必须要采取一些与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从而给实际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三是高等院校内部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定。很多高校往往都是通过粗略地制定一两个负责人来实施具体的管理工作,使得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很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支配。由于缺少了相关制度的约束,很多不合法的管理行为都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
(三)财务管理监督评价乏力
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工作是确保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各项规章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监督环节。一方面是由于高等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地建立起财务监督和评价体系,这就使得实际的财务操作和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感受不到制度的约束,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不高,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人员能力不高、素质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由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较为轻松和简单,很多财务工作岗位都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兼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院校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工作正规化开展的前提,也是着力提升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当务之急。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其符合《高等院校财务制度》中的相关指示要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院校应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及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协助校领导管理学校具体的财务工作,积极主动地重视起内部控制机制。校内各项资金收入实行统一管理核算,做好不相容岗位分离、专人专管、结算印鉴分开、定期岗位轮换等的控制制度,严把资金关;第二、对院校内各分系分支运营、与地方企业合作项目、校办工厂等的经济活动,应及时设立二级财务机构或单独立账,便于资金往来的核算及监管。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对其实行统一领导与监督检查,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二)大力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质量
高等院校应该从根本上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将其列为一项影响财务工作质量的全局性工作来抓。首先应该大力强化高校科研人员尤其是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经费管理意识,切实摒除传统的“重数量、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在积极寻求更多科研项目的同时,更应该从源头上狠抓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让每一名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都真正意识到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要强化科研经费的核算工作,在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理顺科研经费的具体来源,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比如,对于政府机关划拨的科研经费,就按照上级部门的具体要求实施管理,对于社会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就组建相应的经费管理和使用小组,与企业共同负责和协商具体的管理事宜;最后,院校内各个科研项目都应该尽可能的安排专人负责相应的经费管理工作,在收付和使用过程中严把关,受学校统一监督,减少人为失误,杜绝滥用资金行为的发生,使科研经费的应用得到最大化。
(三)积极构建财务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在强化财务管理质量的过程中,要结合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适时结合自身在某个阶段的发展现状,深入地做好监控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效益考核等各项工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避免工作上的随意性,减少各种可能存在的人为失误和隐患。另外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实行专人专管,让他们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这些人员要定期组织再教育活动,学习新的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工作责任心,使财务管理监督和评价体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15-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进步,知识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重要的场所,在科研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上世纪90年度,我国就提出了鼓励科研型大学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科研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很多高校已将科研工作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1]。而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与其校内对科研问题科学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故科研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高素质的管理对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构建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模式,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学科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大程度的展现高校的科研潜力,为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最大的能力,是目前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校教育科研是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是高校管理者对高校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提高科研水平,激励机制的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2]。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投身科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 高校科研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本身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高校都处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从以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型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在取得了很大的提高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科研发展的瓶颈,诸如科研管理平台的构建、管理理念的优化、科研资金的投入/产出控制、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3]。本文对此归纳总结如下:
(1)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监督机制,首先对不同类别的经费存在统一管理的现象,没有差别化管理;其次,科研经费的流失比较严重,一些科研人员错位的认为科研经费可以私自支配,导致科研经费私人消费;再次,科研经费的监督基本只存在于会计审核阶段,缺乏全阶段的审核监督机制。
(2)科研管理理念落后,重管理轻服务思维根深蒂固,科研监管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理念,惯常以行政命令方式进行管理,对从事科研的教师和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很机械化,人本管理理念严重缺乏。此外,科研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权力不一致,科研评价体系不透明,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等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的持续发展。
(3)科研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鉴于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科研管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娴熟的管理技能[4]。且鲜有高校认识到科研管理人员的质量对学校科研进步的重要性,更未认识到其对科研水平的制约性。
(4)缺乏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科研评价机制一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另一方面,科研评价体系还很难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体制。为激励广大教师投身科研研究,很多高校实行了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但总体情况是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重正向激励,轻负向激励,激励质量不高。不可否认的是物质激励手段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对于学术成果的增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完全的物质激励方式容易导致部分研究人员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论文质量的恶性循环。此外,高校现行的激励手段多是以正向激励为主,极少存在负向激励,尽管教师从事科研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舒适的心理状态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但负向激励在教师个人倦怠科研时,却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5)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多是单枪匹马,独自工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很多研究课题都涉及到各个学科的交叉内容,一个人的能力终归有限,而高校的教师队伍包括来自各个专业和学科的高学历人才,如果这些人可以精诚合作,那么承担大型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将是事半功倍的,但目前高校科研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问题非常普遍,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5]。
(6)高校与其他组织单位的合作交流程度有限,科研服务社会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科研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动力,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高校的科研工作应与企业、社会紧密合作,实现科研和现实运作问题的良好的结合。但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科研课题与实际问题相脱节现象很严重。
2 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纲,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为目标,结合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监管平台。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规定不同的使用细则,并制定详细的预算法规,避免突击花钱和经费不合理使用问题;其次,培养科研人员建立正确的科研经费使用理念,保证专款专用,杜^科研经费私人化的问题;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部门,实行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从而使高校科研项目可以顺畅有效地进行,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2)更新科研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性科研管理理念,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协调等方面,需要相关人员处理好管理和服务间的关系,应摈弃以往科研管理中单纯发号施令式的管理理念,而应强化服务意识,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导向为己任,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助。此外,要建立起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业务熟练的科研管理队伍,并注重对其的培训和投入。
(3)制定恰当的科研激励机制。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把握三个主要原则,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分层次激励与分等级激励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物质激励时一定要数量与质量并重,突出质量的重要性,而精神激励方面除了传统的表彰、奖章等方式,也可以考虑为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科研假期,为其科研进步提供便利;此外,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并给予不同等级的激励水平也很重要,一方面不能让层次较低的教师认为奖励层次太高,导致丧失信心,自我放弃,也不能让能力较强的教师觉得挑战太小,失去兴趣。
(4)加强高效合理的科研团队。高校科研团队是由具有不同专长、技术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具有一致的科研目标,分工协作,具有互动性和凝聚力的组织。高效的科研团队对团队内的成员具有指导、推动作用,成员间信息共享,通力协作,尤其对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复杂问题,具有高效的解决能力,可以完成个人和一般团队很难完成的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式。科研作为基础性研究是为服务市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工作者首先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信息,结合事物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研究;其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积极的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方式的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其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的只能,为促动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贡献力量。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坚持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并重,并以质量为主,尤其在科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是立校之本;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的特c是周期较长,高精尖的成果需要更长的研究周期,应为研究人员提供宽松的环境,鼓励投身到更高层次的研究中去;最后,在教学并长的高校中,应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在教学工作完成的前提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
3 结语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基地,随着我国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的科研职能逐渐凸显,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就科研管理的突出问题诸如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科研管理理念僵化、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合作程度较差和对外交流不畅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管颖超,陈兰,徐时彬.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568-571.
[2]周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02-104.
[3]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7-170.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85-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许多科研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目标和核心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科学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科技管理工作、科研经营活动和科学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全面完成。它既是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科学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单位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单位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由于占有和使用了社会公共经济资源,而且受国家财政预算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因此,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内涵应定位在对财政供给的各项资金的合法、规范的申请、使用和控制上。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财务管理应更多地发挥筹集、配置、运作、调控和监管职能,使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效率更高。
(三)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
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是贯彻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意志。在预算资金的运用过程中,单位应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任何形式的浪费,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在收入管理上,单位应将财政拨入资金与其他各项资金严格区分,在管理的力度上,要有不同的层次,核心是管好用好国家资金。而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则是单位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为科学事业单位提供的无偿供给。因此,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资金。
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1.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按照国家预算法规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当年预算应于上年12月前完成“两上”预算的编报,由于时间限制,单位无法准确预测年终结余资金;同时,单位预算是按照“大收大支”的口径编制,由于测算不准确,除财政性资金外,其他资金很难编制准确;另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大部分单位依然是用简单累加的方法编制预算,把预算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工作还不够扎实。造成实际收支执行情况与预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2.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首先,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项目预算规定的支出内容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一致。其次,项目负责人在申请项目编制项目预算时,预算意识淡薄,主要是凭经验估计,与财务部门协商不够,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信息编制项目预算,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经济合理,小支出、大预算、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经费到位后,随意变更项目预算和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导致项目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最后,财务部门对项目预算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项目预算批复书一般由项目负责人保管,财务部门只是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科研项目经费,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控制和监督。
(二)财务管理机制落后
目前,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理财的局面,财务管理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已由过去长期靠拨款为主,发展到科研项目经费和其他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还有部分经营收入存在。由于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资金项目繁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混乱和困难,导致部分单位收入流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占有和使用的固定资产金额和数量较大,固定资产的清理和盘点比较繁琐,导致部分单位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致使虚增固定资产。另外由于单位多元化(外购、自建、自行研制、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形成渠道,容易造成对部分固定资产未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四)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单位对使用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投资,因被投资单位改制、股权社会化等原因发生的增值或减值,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面投资与实际投资不相一致。有些投资虽然及时进行了账务处理,但未按规定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手续。有的单位对投资管理不到位,未按时行使投资人权利,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五)财务分析不够精确
目前,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仍停留在传统的“报账型”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对单位的财务活动没有进行预测和分析,往往造成事后算账多、事前控制少的被动局面,使财务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单位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无法为领导、各级管理层和科研项目负责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资料。
三、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措施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降低科研成本,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科研项目效益,就必须建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预算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
(一)强化预算管理
1.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在准确把握科研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历年财务数据,充分预测预算年度实际情况,为合理编制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的重点是科研项目预算,甚至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首先,科研项目预算要实事求是地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计算项目成本,编制项目预算。其次,要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意识,实行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相结合的项目预算编制模式。
2.严肃认真地执行预算。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督促和监督单位各项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项目预算,对已批准的项目预算不得随意更改,严格按照项目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3.加强预算监督和控制。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保证资金安全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以预算促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建立财务管理新观念
1.科学事业单位要树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或不主要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树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或不主要是管钱管物,而是人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协调人与人的物质利益是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2.财务管理要在核算和反映的职能基础上加强管理职能,财务管理的职能要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
(三)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财务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1.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应不同性质研究工作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新形势,尽量统一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尽量统一各类科研计划的预算科目,使各类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能够量化统计。
2.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国有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处置、投资及其他情况的内部监督上,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清查盘点;其次要建立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再次要建立对外投资的跟踪监管制度,及时行使投资人权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纪律控制等;二是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规定责任的惩处及奖励措施。
(四)加强财务精确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手段。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手段,建立起能够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财务分析体系,实现经费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加大财务监督和控制,满足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严格预算管理、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创建财务管理新方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抄袭、剽窃、“搭车”署名、编造学历、伪造成果、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近年来其恶劣影响已超出学界,并引起全社会公愤。如今,它们被科技部概括为“学术不端”,并给予立法整治。
11月7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签发《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下称《处理办法》),将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科研不端行为”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西方称此为“scientific misconduct”。如美国劳伦斯实验室一物理学家伪造实验数据,声称发现新元素;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篡改实验结果,宣称成功制造人类胚胎克隆干细胞等,都被统称为“科研行为不端”。当事人往往为此身败名裂,被以诚信著称的学术共同体驱逐出列,直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在当今中国,由于缺乏科研规范,当某种科研不端行为被揭发后,当事人往往振振有辞;即便证据确凿,也经常不用为此付出代价,以至于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愈演愈烈。《处理办法》的颁布施行,势必将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处理办法》以五个“主要类别”和一个“兜底条款”,对科研不端行为做了明确的界定,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以及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处理办法》还规定了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员的处罚措施,包括:警告;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中止项目,并责令限期改正;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等。
《处理办法》同时规定,被调查人有藏匿、伪造、销毁证据的,干扰、妨碍调查工作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同时涉及多种科研不端行为的,将从重处罚;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对于科研不端行为,中国多个与科研体制相关的国家部委早先也曾出台过一系列措施。财政部、科技部今年相继了《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监督办法》、《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教育部宣布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着手拟定高等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中国科协也在起草《科学家行为准则》,在科技人员中提倡科学道德、提倡严格自律。
此次《处理办法》出台,进一步从细节上完善了对科研行为的监督、调查和处理职能。《财经》记者采访的一些科研人员认为,以“立法”来惩治科研不端堪称进步,但是由于并未触及滋生学术不端的根源,其实施效果仍有待观察。
在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看来,要从源头上完善体制机制,遏制科研造假,政府应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切断政府官员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系,政府部门不参与决定资金流向――这才是腐败的温床;二是加强流程的审计监管,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公正审计;三是政府应该冷静看待“科研热”,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科研。
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根源都在于政府本身。唐安国认为,政府应当从科研体制中抽身,可以是规则的制订者,但不能成为执行者和利益的分配者,尤其是科研经费发放不应该由政府直接决定。
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接受《财经》采访时,也对现今的科研制度提出批评。他说,科学家被逼得“跑部钱进”、围着政府官员转,是目前不争的事实。改革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科研人员的工资制度,才是根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治本之道。
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教授向《财经》透露,在申请经费的过程中,人为活动的空间会很大。很多部委一个处长手里就掌握着大量经费。“科研经费经常是没有分配给真正做学问的人。现在很多搞研究的整天就想着申请课题,一年里有半年时间在找项目。”
对于此次科技部《处理办法》出台,唐安国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有肯定是比没有强,至少告诉那些行为不端者底线在哪里,会承担什么风险”。但是,如何让规定发挥效力,还缺乏一些有效的保证。
国家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但经过8年的发展,该专项资金的运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资金效能的发挥。本文聚焦研究资金规模较大的科研专项经费,通过分析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意在进一步提高科研专项资金控制流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经费管理
一、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自2008年起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专项经费的设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条件,但如何管好用好这笔经费,发挥最大效用,如何建立稳定运行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促进实验室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实验室、依托主体单位以及主管部门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释义与现状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科技部于2008年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资金的使用范围予以了规范,确定了开放运行费、基本科研业务费和仪器设备费三个主要开支范围。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专项经费203.75亿元,从2001年投入1.3亿元到2008年投入21.68亿元,再到2014年投入30.45亿元,13年间共计增长了29.15亿元。开放运行费指用于日常运行维护和对外开放共享,重点实验室运行费通常由国家集中划拨、主管单位和实验室依托单位根据情况进行配套。实验室运行费一般用于实验室日常行政和管理支出、开放交流、开放运行的耗材等。基本科研业务费指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和主要任务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等支出,实验室的项目经费是实验室经费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经费,是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仪器设备费指实验室按照科研工作需要进行的五年一次的仪器设备更新改造等费用,中央财政建立了仪器设备购置需求与全国科技资源清查结果相衔接的机制,避免重复购置,基本保证了仪器设备经费的使用效率。近年来,国家对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逐渐加大,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也给予了配套支持,但总量上仍然不足。国家每年投入的专项运行经费对实验室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实验室的经费大部分都必须依靠各类竞争性科研项目补充。实验室项目经费管理是实验室经费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是提高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然而,通过财务验收和日常督查发现,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违规情况屡见不鲜。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重点实验室需要争取尽量多的项目经费,同时,项目数量也是实验室考核、评估以及实验室研究人员晋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项目阶段阶段,实验室及主管单位均十分重视,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但当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则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存在浪费、不合理使用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编制虚假项目预算套取经费。部分项目在申报时,存在编报虚假预算现象,虚列考察调研费、会议费、设备购置费、对外协作费等,待项目完成后又造成大量结余资金,或长期挂账,或用于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二)提供虚假配套承诺或不及时足额提供配套资金。按照有关规定,同一项目的不同渠道获得的经费均应纳入项目预算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提供配套资金。但有的项目存在配套资金不及时到位、虚列配套或不配套的情况,有的项目承担单位则没有将配套资金与专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三)挤占挪用项目经费,超预算范围开支,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项目经费预算。按照规定,经批准的经费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后,才能进行预算调整。但有的项目存在自行调整预算的情况,甚至有的调整幅度很大,预算调整后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四)项目结题不结账。项目必须按规定及时结题,项目验收结题后要及时办理结账手续,清理有关账目,按规定处理结余经费,项目组不得以任何理由继续占用结余经费。但实际上,很多科研专项都普遍存在着结题不结账的问题。部分项目专项资金结余较大,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五)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不高。项目承担单位往往重视实验室经费的申请,忽视取得经费后的资金使用与管理。一方面源于项目预算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另一方面与资金下达时间的不确定性有关。由于使用执行率不理想,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曾经面临预算额度被削减的尴尬局面,对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重点实验室项目经费的管理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管理增加经费使用预警和调控手段,预防和纠正经费使用失控,己经成为实验室经费管理关注的重点问题。实验室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内部监督机制及内部控制程序、加强对实验室项目经费使用的全过程控制等方式来加强对经费的管理。(一)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许多重点实验室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对项目申请书的申请理由、选题意义、创新点等部分比较重视,对经费预算编制却较随意,仅希望能够申请到更多的经费,而对具体经费的使用计划简单安排了事,这样往往在项目执行中任意变更经费使用预算,不按批复的预算计划实行,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与决算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了较多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的开支情况,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结题。要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在项目申报时就要让负责人改变凭经验估计的编制做法,促使项目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共同参与预算,结合项目研究的实际需求合理编制,明确各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由于在预算编制中会有一些经费在人员、设备、场地等方面存在相互交叉、界限不清的现象,因此,还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确保资金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可以结合财务部门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实验室项目预算额度在财务系统里面予以控制,减少超支报销和不必要的调账,加强对预算执行率的跟进工作。(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在经费的管理上,实验室通过制定出台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改变传统“人治”的管理模式,向“法制”管理的方向上靠拢。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仍然是2008年财政部、科技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8]531号),规定“专项经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仅允许开支“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对经费预算执行率的逐步重视以及科研任务的加重,继续限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在劳务方面的开支,将不利于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实验室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中央有关部委可以参照对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的调整方案,修订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在绩效支出方面的限制。重点实验室应进一步细化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等细则,规范项目科研经费报账的流程,保证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执行,严禁擅自更改经费用途,扩大开支范围。各项目组指定专人负责项目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结算,能够单独设立经费银行账户的则单独设立,实行经费独立核算,不能单独设立银行账户的,则由实验室统筹设立分项目会计科目,按照预算编制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这样能够防止将不同的项目经费进行混合使用和核算。(三)建立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全过程控制。高校要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监督机制,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要相互配合、互相监督,确保各项经费使用合理、核算准确。通过定期推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快预算执行率,明确资金使用状况,加强项目负责人对经费的责任意识。同时,实验室也要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建立内部控制分类管理体系(如图1),来发现项目经费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及时改进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障经费使用的公平、公开,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响应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信息公开的要求,以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将实验室年度情况总结、项目总经费年度报表、各项目预算执行率及重大设备购置等情况进行公布,接受实验室成员和学校师生的监督。对项目的申请指南、评议流程、评议结果、验收条件等内容也都可以适时公布,实时更新。(四)加强部门合作,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依托高校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管理模式是由科技部门主管项目立项,财务部门负责账务核算,实验室主导日常运行事项。由于没有单独设立账套,实验室一般也不会聘请专业财务人员,所以,在预算编制和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加之重点实验室专项资金采用“零余额”账户的管理模式,对如何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负责人与实验室管理员、财务管理员和科技处人员要加强配合、互相协调,通过对当年专项经费预算的分析,及时下拨资金额度,定期统计经费。同时,实验室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参加财务部门宣讲活动等方式,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实验室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2008.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2]何国建,方红卫,王光谦,傅旭东,詹秀玲.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模式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苏丁丁,熊兴耀,程鹏,曾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
[4]谭力.浅谈普通高校实验室经费的管理[J].渝西学院学报,2002(15).
关键词: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有效性
引言
高校本科教学专项资金是用于支持高校本科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资金,对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指的本科教学专项资金一般是指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根据具体项目的建设任务和完成情况拨付,要求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投入的本科教学专项资金呈逐年增长之势,包括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3.5亿元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很多省级财政以及高校自身也不断加强投入。资金投入的增长必将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好与坏显然是重中之重。
一、评价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标准
(一)服务对象满意度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服务对象涉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一线教师两个层面。一方面需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规定执行资金管理,实现项目运行监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校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推动教师开展项目研究。(二)目标效益最大化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目标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优化资金的内部分配,促进高校各项教学研究资源的开发,提高高校资金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应重视专项资金管理产生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使学校的各项教研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三)资金使用完成率所谓资金使用完成率是指专项资金实际支出数占资金预算数的比率,完成率越高,则表示资金的使用率较高,剩余闲置资金少。此外,从资金使用完成率的高低,还间接反映出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在项目研究进展过程中高校对专项资金支出情况的调配控制能力。
二、影响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管理缺乏整体统筹高校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一般存在多头领导,涉及财务处、审计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进而使得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晰,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比较严重。各部门虽制定了比较科学详细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细则,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筹管理。(二)编制预算审查不严经费预算的制定,不仅要保证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也要实现资金使用价值最大化。目前,各项目经费预算在制定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对各种开支用途的分配比例不尽合理,比如有的项目经费集中安排用于耗材、差旅费、劳务费或购买设备等。管理人员在对经费预算的审核过程中不够细致,没有严格把握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的关联度,导致部分经费预算较笼统或与项目研究的关联度不大,造成资金浪费。(三)执行预算控制不足经费使用管理不规范。在实际经费使用时,执行预算控制不足,没有按原有预算开支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随意更改经费的开支用途,或调配不同开支用途之间的金额比例。比如利用经费购置不在预算内的设备、家俱,或报销不应由项目经费开支的维修费、电话费、劳务酬金、差旅费等。(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项目负责人重项目经费的争取,轻项目建设的管理。有些项目利用购买的发票集中报销项目经费,而没有实际开展项目研究。部分项目在专项资金到位后,没有及时利用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甚至在项目结题时间到时都没有使用经费,造成资金使用完成率不高。(五)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预算、审核、报销、验收程序等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全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至于对高校专项资金的综合绩效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分析。(六)管理信息系统未更新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把控项目的研究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若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根据项目建设管理发展需要实时更新,就无法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过程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使得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相脱节。
三、提高本科教学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宏观调控管理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以此作为资金管理的基本规范。通过宏观调控管理,根据建设需要和长远规划,科学合理地分配专项资金,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二)加强预算审核管理强化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与项目研究计划有机结合,根据项目研究计划的安排核定项目所需资金,按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加强预算的审核力度,使得经费预算能基本反映项目的研究计划安排,满足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经费保障。(三)强化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原有预算安排经费支出,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分析整理经费支出情况数据,发现支出偏离预算及时预警调整。针对符合项目研究需要确有必要调整预算的项目,及时告知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提出申请,并由相关部门核准后备案。(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经费预算为基础,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对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分析项目经费实际使用的差异情况,评价预算完成效益,明确剩余经费的处置办法,提高资金使用完成率。(五)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包括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项目结题审计制度、项目资产管理制度以及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等,实现从预算审核、报账实施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监督控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来约束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管理不留死角。(六)更新信息平台建设通过软件开发更新项目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时时对接。将项目经费的各项预算用途金额输入财务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设定支出比例限制和预算明细,时时把控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比如项目的设备费购置比例预先设定好,如果产生超支,则系统自动弹出提示。避免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不符的情况,达到事前预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新智慧.财经[J],2014(6),61-64.
[2]王舒、张永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12),208-212.
[3]刘华群.信息化建设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管理视野[J],2014(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