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09:5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1篇

1、研读课文第二段,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第二段,通过研读,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教学难点 :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出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自己读读,联系第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有没有同学支持作者的观点,到课文第二段中找找依据。认为“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4人组交流一下。

三、交流 幸福: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请学生把有关词句读读。(不完整的多请几位。)

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再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师: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在说什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

师:这一刻,她是幸福的,没有了寒冷,她拥有了温暖,舒服。谁来把温暖写一下。她还感受到其他幸福吗?

¢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喷香的烤鹅是幸福的。

生朗读:出示:“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再幸福地读读,你有什么感受?(可以联系课文第一段)

师: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这真是妙极了。

把美妙读出来。生朗读。

师:烤鹅的肚子里填满了梅子和苹果,可以马上就吃,相信那是很幸福的感觉。生板书。

¢看到圣诞树的时候,他是快乐的。

出示:”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随机(学生介绍圣诞节)在西方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成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快活极了。

师:小女孩此时也是快乐的,把她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女生读。朗读比赛。

这一刻,她是幸福的,她拥有了过年时的快乐。(生板书),继续交流。

¢看到奶奶也是幸福的。

“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

奶奶带他走时很幸福。

“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幸(转载自第一省略,请保留此标记。)福地读。你读懂了什么?

(读所有幻景)

师:(面色凝重)可是,小女孩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生活,她得到了吗?交流依据:

1、不幸:出示:“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温暖的火炉没有了,她只有寒冷)生板书。师:风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她冷,他冷极了。再读,读出不幸。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幸福是那么短暂,他只有饥饿)生板书。

师:从这个又厚又冷的墙你联想到什么?

(贫富不同,墙里的人烧着火炉,暖烘烘的,而小女孩,她只有饥饿,墙里墙外两种人,两个世界)

能把不幸读出来吗?

3、师: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下着雪,风四这样的尖冷,小女孩冷得更厉害了,饿得更厉害了。可是属于她的快乐也转瞬即逝的。

生找句:“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烛光变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是病死,冻死还是饿死,充满了忧伤。(生板书)

出示三个句子,你读懂了哪句,说说理解。

分组读。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唯一疼他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想想他当时的心情,该怎么读第十节,先练练。

(学生如果讲不出来,在出示前三句话)

(她害怕,担心,急切,又有点是绝望)师范读。

能读的起立读。

师:奶奶出现的时候,他是那么幸福,而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都那么短暂,她又是那么绝望,那么无奈,她是不幸的,她要留住奶奶,可留得住吗?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火柴,而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尤其是第一次明显不同。

出示两句话:你从这不同中体会到什么?这和她的不幸有联系吗?

交流:

第一次是不敢的,犹豫的

师追问为什么?

而第5次是毫不犹豫的,果断的,为什么?

朗读体会。体会到了不同,我们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自己试试。

师: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这也是小女孩的不幸,她太冷,太饿,又太缺少疼爱。小女孩的幻景是那么幸福,现实是那么不幸。

再来读读这句话,刚才有同学说,这是在写小女孩的幸福,你有新的体会吗?

出示:“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出示画面,一幅是幸福生活,一幅是冻死街头)

(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存在吗?)

3、升华情感

引言:到现在,两种观点谁说服谁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已经感受到幻景越幸福,可这是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而小女孩是那么渴望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生活,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

再读这句话。

小女孩带着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她永远不可能得到她向往的生活。,这就是真正的不幸。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人们不理解,只知道她穷,她冻死了。我们理解了,而且理解很深。

再读最后一句: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学生新的理解中结束)

(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衬托现实的不幸,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就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可想而知,在现实中她是不幸的。)

当作者写下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是,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带着你的理解朗读句子。

4、作业 :

第2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近年来,阅读教学逐步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欣赏为主。

一、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一)初读课题,感悟要点。

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而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感悟文章的要点,要从课题入手。如《飞夺泸定桥》,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你从“飞夺”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到了行军的急速、作战的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二)精读句子,感悟重点。

文章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有的句子往往起桥梁作用,精读句子,感悟重点,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我是这么设计的:

1.读句子,指出朗读的重点。

2.让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有被火烧到或烧伤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在烈火烧身时,他心里会想到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齐读句子,突出重点,朗读体会。

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分层次朗读,感悟坚强、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也就抓住了教学重点。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从清新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这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二、以写为辅,感悟真情

第3篇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如何打造精彩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一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理解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读写结合,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刘倩倩小女孩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紧接着,那位教师又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读点又达到了写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还告诉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应打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移情体验,疏导、结合等的方法,定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氛围 营造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年龄特点决定了注意力不能持久。因此,作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教学,确保其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引导学生朝着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良好氛围之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水平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更是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有利于鼓励教学创新

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让教师感受到课堂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中,就会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教学方式。这对于促进教改、推动素质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营造的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需要适当的方式,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营造的措施进行如下阐述:

(一)鼓励学生想象

想象是语文科目的重要特点,作者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个个形象或者描述了一个个地方。作为学生,能够从文字中去想象,去遐想,这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要求。老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小学生的思维有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的说法和想象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象,不嘲笑,多加鼓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时,他们交谈的内容是什么?实际上,这里他们交谈的内容就是属于想象的范围。学生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个学生说:可能谈论晚饭怎样。别的学生都笑了,我也忍住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吃完饭往往都会评论这饭好吃不好吃呀。我表扬了他,他将语文与生活进行了结合,但是也适当引导要联系上下文。在愉悦的氛围中,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的了解,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认识,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使用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都能够逐步展示”。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课堂融入游戏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进行反义词语巩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芝麻开门”的游戏,在黑板上贴出词语卡片,学生要正确说出它的反义词,才能得到图片后的分数。其实,这个游戏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是因为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所以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好,课堂效果也比较好。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依然具有诱惑力,因此,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名义开展教学,会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

(三)开展情景创设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能够让小学生形象地感受语文知识。同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针对性开展情景创设,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是可以有效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时候,我先问学生们:大家喜不喜欢雪?小学生们积极响应:喜欢!我接着说:可是有的人不喜欢,因为下雪天冷,他们怕冻。小学生们开始不信。后来我说:你们想,你们现在冬天有棉服,有羽绒服,可是有的穷孩子没有,你们想一下,当你们脱下棉服和羽绒服,你们会不会冷呢?有的学生说会冷。在这一情况下,让小学生们先感知冷的概念,然后给学生播放录像带《卖火柴的小女孩》,把学生带入小女孩所处的社会中,让他们去感受小女孩的寒冷与无奈,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另外,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善良的童心得以表现,为书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引导小学生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三、总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上文中,笔者就从鼓励学生想象、合理使用游戏和开展情景创设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开展语文教学,创设语文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胥福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 新课程(中) ,2011(01).

[2]刘爱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05).

第5篇

培养学生创新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而异向思维和异向精神又可以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异向思维和异向精神的重要阵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和精神呢?

一、营造平等互信的氛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异向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建立师生间平等、信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相信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异向思维能力

教育者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钻研教材,发掘教材本身的异向因素,从教材中探寻异向素材,启动异向动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深厚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进行求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异向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向探索之路,让学生在读、写、画、议、讲的多维角度和活跃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异向的意识,发展异向思维的能力。

三、在质疑中寻找异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问,会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因而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的常用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着眼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注重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期望、定向、激励、调控功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以有效的诱导来调动学生进行异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辅导,对学习疑点的指津。要让学生自己去发问,不要过早评析、越俎代庖,以防学生思维迟钝,产生依赖思想,阻碍异向思维的展开。通过设疑求异,让学生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之处生奇,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异向思维的火种。

四、启发想象,培养异向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和异向思维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文章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异向思维。如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刚开的荷花、没开的荷花和全开的荷花的样子和颜色,使图画和内容结合,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异向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这些做法,能使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比较同学不同的发言内容,使异向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

五、广泛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异向性活动

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是发展学生特长、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也是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共同异向的天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每周都有一节课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鼓励学生在做同样的事情时,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把各科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通过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和异向潜能,提高他们的异向性思维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增长异向才能的良好机会。

第6篇

如何激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品味文本,如何在诵读中升华情感,如何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我们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是语文教学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为此,我校领导和语文教师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了“语文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小课题研究。经过反复实践、认真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之路。

一、精彩的课前三分钟。

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强调过兴趣的重要性。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所以由古至今,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形式多样的课前交流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刚开始接任现在所教的六年级时,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站起来说话吞吞吐吐,生怕说错。尤其让他单独站在众人面前表达时更是畏首畏尾。有人听课,底下一片寂静,急的我手足无措。校朗读比赛,作为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却退居名次之末,我是真着急。怎么办?经过思索,我决定先从课前三分钟抓起。每天一人,轮流参加。先提出简单的要求:只要能单独站在同学面前讲一个笑话、猜一个灯谜、说两条名言、唱一首歌等就可以。我主要想练他的胆量。两轮过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胆子大了,敢说了。我的要求提高了:内容变为讲故事或者演讲一小段。后来有一个学生长篇的精彩演讲引来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表扬让其他学生羡慕不已。渐渐的,我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同学都尝试准备长篇演讲,而且有很多同学讲得还很棒呢!现在我们仍在坚持着课前三分钟活动,形式随机变化,更加形式多样。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手中阅读资料有限,多数生也没有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意识,因此我觉的老师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任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多读课外书的习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益处很多。

我在教完杜甫的《春夜喜雨》后,设计了关于春天的赛诗活动。在比赛中,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让他们从不同的诗里感受春天的绚丽多姿。

我上完综合练习中“熟记歇后语”后,便布置了学生课后积累歇后语的作业。第二天利用五分钟进行歇后语擂台赛,擂台赛激发了学生竞争的意识,几番你来我往,激烈交锋,最后产生擂主。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积累成语,我设计了成语擂台赛,赛题形式多样:数字王国、动物王国、成语接龙、投石问路……开展活动前,先组建合作小组,然后选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充当小老师。在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的要求,然后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或是对同伴的意见进行补充,或是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当孩子们的小脑袋挤在一起时,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究时,他们的主动合作学习能力在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增强。

课前三分钟拓展性活动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天地,成为心灵泉水放纵奔涌的原野,既培养了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使用资料和口语表达的水平。我将深入地探索研究下去。

二、精心导课,“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

但是要想设计一堂好的导语,教师需要下很大功夫。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课前搜集了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学设计,看哪个精彩,哪个适合于自己用,就拿来。如果都不满意,自己就设计。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教学导语的设计,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我是放映了一段动画,声图并茂,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我在讲《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网上搜集了这样的导语:上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有一个地球”。学生见老师写错了,便齐声喊道“写错了,写错了!书上的标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你少写一个字。”我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唉呀,只少写一个字,意思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抢答道。“那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的标题,用义何在?”我又故作一脸疑惑地问。疑问自然产生,学生带着要极力辩倒老师的目的阅读文本,主动探索的欲望自然加深。

导语要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我把曾经见过的故事拿来作为导语: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动画。

三、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开放型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喜欢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面对大千世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对于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最初我的学生不会质疑,有的甚至觉的总是问别人问老师很丢脸。当老师让学生质疑时,学生就说都会了,而老师一问,则哑口无言。我就鼓励他们: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说明你对课文一无所知,你才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不懂的问题敢举手问了,渐渐养成习惯,不用老师单列出质疑环节,学生随时有问题随时质疑,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师生正在讨论蔺相如这个人物时,我班的马列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的秦王太傻了,好不容易到手的玉璧怎么能再给蔺相如呢?要是我就不给。他分明是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秦王为什么要把玉璧给蔺相如?秦王真的傻吗?其他学生马上就这个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最后有一个同学说,是因为秦王当时想:玉璧如果真的有毛病,我还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它,岂不亏了?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表示一致赞同。

而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质疑环节,其一是在分析卖火柴部分,读文,理解句子并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二,是在学生初读小女孩死之前幻景的时候设计的:把描写小女孩临死之前幻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可以在书上作批注,并标出不懂的地方。

2、强调交往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既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又体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是一种活泼、灵动的主体课堂学习形式。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是自己选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决定的,合作伙伴是自己挑的。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拘无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学习《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受到的启示。其中,一个小组展示出了一组排比句:朋友就象沙漠中的指南针,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正确的方向;朋友就象一枚开心果,在我伤心的时候带给我快乐;朋友就象一只闹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响在耳边提醒我。其他同学一看,马上纷纷加入其中,那节课,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比喻句,我让他们整理在小练笔上,且作者署名:六年级全体学生。我说:你们真了不起,合作创作了一首现代诗。第二天,三八妇女节搞征文活动,我班的殷采丽同学就写出了一首歌颂母亲的现代诗,还颇有韵味呢。姚远老师还特意让学生在校广播站进行广播呢。

3、走进课文的境界 演出个性的精彩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创造家,丰富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师应尽量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才能的舞台。如果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课本剧表演,能让学生大胆地把对课文多元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表演或欣赏中体会隐于字里行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并在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中不断生成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文的情境,深刻体验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能让领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七步诗》这课之前,我提前一天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背景资料,自己学习理解这首诗后,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课上要比一比,哪组演的最棒,还要评比“表演小天才”。学生兴趣顿起,积极准备。上课时的表演让我惊叹,不仅把曹丕曹植表演的生动形象,还把人物曹操演的惟妙惟肖。而且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背这首诗都理解诗意了 。

第7篇

文/杨 玲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简约和实效。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简约的、富有实效的课堂。它要求的是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性。这不仅表现为教学形式上简洁、简省、简练,而且表现为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活泼、生动,更表现在教学效果的高效上。

关键词 简约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更加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简约的、富有实效的课堂。然而简约,绝不是简单、简化。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简约、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上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知名教育家陈琦、刘儒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有赖于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而且有赖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更有赖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计划与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我个人多年的一线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也表明,构建简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确实有赖于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手段和简练的教学语言。

一、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良好的计划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简洁、明了、有序的教学目标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简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做起,接下来以《牛津小学英语》为例,《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8 What is the matter? Part B 如何简洁明了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利用PPT制作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新年夜卖火柴的悲惨画面,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认知 cold、hungry、tired 、thirsty 、ill几个单词。接下来通过设计小女孩想见到自己奶奶的愿望,来安排学生结合Here is…for you,Why don’t you…句式,进一步掌握、理解所学单词和句式。同时通过这样的情境,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情感目标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二、简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号召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教学,这本身没错。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教学手段多样化,却忽略了教学手段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结果课堂教学非但没有达到高效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散乱、杂乱的倾向。其实,我们应该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手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比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Unit1Who is younger ? Part B”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几组形容词的比较级。学习英语比较级,我们只需利用简单的教学挂图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全班进行分组,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挂图来说比较级句子,而且不能重复。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他们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一边观察,一边思考:Who is taller 、Who is bigger、Who is more beautiful…这样,一组组鲜活的比较级句子就会被他们接二连三的创造出来,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几个形容词的比较级。可见,有时候简单的教学手段恰恰能够发挥出大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英语课堂的独特魅力。

三、简练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无数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语言是否简洁、准确、生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容易走思,冗长的话语不利于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厌烦,进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其学习效率。这一点儿在英语课堂上尤为突出。小学生处于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英语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浅显易懂的日常语言,并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加以配合。切忌拐弯抹角,使用长难句,这样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其结果是既造成对教学时间的浪费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5 The seasons”的授课过程中,关于天气的话题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师如果选择比较简单、易于学生接受的对话作为切入点,学生会很快理解。比如,教师可以用简单的疑问句和学生谈论日期和星期,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出天气,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掌握这一句型。

第8篇

一、衍生话题,提高课堂张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点。如何让学生们有效地“说”英语?首先,要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照本宣科,紧咬教材内容不放,学生们反复地嚼着书本上的几句对话,实在无话可说了。在我的口语课堂中,我常根据教学内容,寻找与之相关的绘本故事,以绘本衍生话题,引导学生们在已有语篇及对话的基础上,加以联系与想象,从而为他们的“说”提供更多的方向与提示。

在教学译林版5B《U1 Cinderella》时,我想,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深入人心,学生们不仅熟悉,而且非常喜欢。在拓展训练中,我以故事延伸故事,在灰姑娘的基础上,插入了另外一个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The Little Match Girl(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两个故事都是以一个贫困的小女生为原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绘本故事教学中,我尝试“放手”,引导学生们在“灰姑娘”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题的提示,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我发现,这个绘本故事果然达到了话题延伸的教学作用,学生们顺着故事,说得很是热闹。

二、设境激情,彰显英语活力

所谓语不离境。生活情境是口语交际的第一发生地,在口语教学中,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能够以仿真的形式将生活带进课堂,营造出轻松、浓郁的口语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而儿童绘本以故事为支架,情境鲜活,易于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支撑课堂,丰富已有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们说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常以绘本充实语篇教学,通过以话题相关的绘本故事,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情境中生成对话,提高口语教学的活力。

在教学4A《Unit4 I can play basketball》时,我在“Fun time”中插入了绘本故事《I can run fast!》,以动画视频的绘本阅读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绘本故事中,我在阅读与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们创造性地“说绘本”“编故事”。在这个绘本活动中,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你来说,我来接”的方式,在故事开头之后,编一个有小组个性的故事。如,

I can do many things.

S1:I can play football !

S2:I can do housework!

S3:I can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

S4: ...

在这个“开火车”式的故事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往下接,生怕故事在自己这里掉了链子。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课堂教学氛围热烈,大部分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能够将刚学的绘本内容及教学内容,巧妙地应用在故事创编中,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三、专属平台,活化教学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绘本故事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大多止于教学导入、话题引入、情境补充等,对于其在口语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开发得远远不够,不过浅尝辄止。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创设绘本故事主题活动课,设计以“读故事―说故事―演故事”为主线的英语故事会,打造属于学生们的专属平台,让他们在“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说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5A《Project 2 Our friend》这单元时,在这个综合板块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上几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我创设了以绘本故事《My best friend》为背景的主题活动课。在这个活动课中,我通过讨论、儿歌、表演、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带领学生们走进绘本,鼓励学生们利用“信息表”(eg. Name/Age/Hobbies/Favorite subject/Favorite food...),分享自己的好朋友,并学着绘本的模样,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与好朋友之家的故事画起来。在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组织班级学生,将各个小组的绘画作品即故事分享,装订成册,制作出属于我们班级的绘本故事。在这个以绘本为载体的活动课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不仅说得开心,而且画得开心,当班级“绘本册”完成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9篇

一、什么是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兼顾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日常生活,将促进迁移的发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使学生达到“课堂上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理想状态,生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的思想应运而生。其中“生活视域”是指以聋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来探索语文教学的视角范畴。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指回归聋生生活实际,引导聋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和理解语文,在体验场域里练习和运用语文,构建真正满足聋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语文学习生活。

二、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强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要立足于聋生学习语言文字。设计教学要做到:(1)深析学情,科学选择聋生的认知起点;(2)活用教材,恰当处理教学文本;(3)定准目标,激发聋生主体意识;(4)善用方法,注重发展聋生思维;(5)精理思路,弹性设计教学流程。举例谈谈第2点和第3点: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教师设计了 “( )见到这么( )的花,黄莺心里就感到很( ),于是就想( )。”的说句练习。体现了挖掘普校教材的语言亮点,在体验场域里练习语言。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四课时,教师确立了“学习课文2―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为教学目标和重点,引导聋生在多种方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悲痛心情,培养聋生主体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聋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聋生真正成为习得语言文字的主体。聋校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1)创设情境,激发自学。如《y的教学》中,设计可爱的卡通人物依依,并图文并茂地营造出“拼音王国寻宝”的学习情境,通过层层闯关将声母y的读写、整体音节认读和与声母y相关的音节认读等内容融入活动,使聋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2)图文结合,促进理解。如教学《斑羚飞渡》时,聋生在理解斑羚如何飞渡的情节时模糊不清。通过初读感悟、勾画关键动词,再运用交互式课件,使聋生直观感受斑羚飞渡的全过程。图文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培养复述能力,加深了情感的体会。(3)引发共情,加深感悟。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将“体会、欣赏、共情”与朗读灵活穿插,使聋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总结出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体会小女孩所处现实的残酷。教师以饱满情感,借助读、写、演等多样化的体验,让聋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4)渗透导学,习得方法。如《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着重围绕“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两个典型”展开讨论,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领会文本的示范指导,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5)读写并举,提高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让学生在朗读人物描写片断后感悟人物形象,再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作者描写的方法仿写自己熟悉人的外貌。教师抓住课堂中的黄金时间,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机会。(6)顺应认知,锻炼思维。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从抓住关键词语到表演对话,紧密联系文本,再自然过渡到聋生的家庭生活谈感受。在贴近其生活体验与原有认知时,有效激发了聋生的表达愿望。

三、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实现途径

(一)明晰教学任务。首先,依据聋生缺乏口语基础和“依文学语”的特点,客观认识聋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聋生掌握语文的可能,贴近聋生的生活实际,转变“以书本为中心”向“以聋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着眼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聋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注重实践性的语言活动,打通聋生语文的学用通道。

(二)重组教学内容。目前聋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尚在研制,不少聋校选用普校教材。需要以聋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为起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主要原则有:一是遵循规律,保留突出教学特殊性的内容;二是紧跟时代,适当删减聋校教材的内容;三是科学引进,适度增加普校教材的篇目;四是有效优化,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和顺序。如围绕“春天”为中心进行课文选编和材料补充,形成主题教学内容。

(三)营造语言环境。聋校应运用校园软硬资源,积极创设校园生活语言的环境。一是词语标签,如物体、场所、物品和道具名称等;二是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的运用,如校园文化长廊为聋生提供表达心声和展现才艺的小天地;三是营造阅读氛围,建设电子阅览室;四是在教室里开辟“读书角”和“写话角”,“读书角”在于激励学生自发阅读,“写话角”重在展示聋生日常生活用语或优秀习作;五是开设创意沟通板块,如“问题墙”,充实聋生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六是校园常规管理突出文字化,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运用语文。

(四)加强实践活动。第一,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分为三种模式:(1)“读―写”模式。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联系具体生活事件,形成以读写为主的训练模式。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演―说”模式。以课文或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引导聋生借助手语、口语和体态语进行复述,使聋生在动态地阅读过程中训练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发散思维。(3)“问题探究”模式。可以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也可以选取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题设计。结合互动游戏或模拟情景,整合语文技能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能力。第二,开设课余实践活动,如借助语文趣味竞赛来培养兴趣和语用能力,加强聋生与亲友的书面交流,鼓励聋生与他人借助书信与之联谊等等。

综上所述,语文不等于生活,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的根基。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聋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帮助聋生有效地形成语言能力,能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自如沟通,以阳光心态拥抱生活。

(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视域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33。)

参考文献:

[1]张宝萍.实施课堂生活化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研究[J].成才之路,2016,(1).

[2]陈建军.聋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5,(1).

[3]屠超霞.试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5,(8).

[4]王思军.聋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分析及提高途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1.

[5]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10篇

1、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第一目标;2、设计形式多样、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3、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4、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兴趣培养;情感教育;品德教育;音乐技能;语言与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我们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在这里,利用我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第一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手机”,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2、更新授课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从“讲堂”转变为“学堂”。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以教会幼儿学习为目的,习惯地把幼儿当作教学的对象,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严重的扼杀了幼儿的意识,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换,到幼儿中去,扮演“主持人”并与孩子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和孩子一起活动,让他们来当“小老师”,如:小指挥、小导演、小编舞、小理论家等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之中。

二、设计形式多样、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例如:大班音乐歌曲《卖花姑娘》,是一首节奏缓慢、悲伤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悲伤的情绪,在课前,我为幼儿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在故事讲完后,我马上播放《卖花姑娘》这首歌曲,让幼儿始终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充分感受悲伤的情感。然后,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幼儿自然就能够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把歌曲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到表情和声音的统一,使幼儿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

三、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至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第11篇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设计既要形式新颖又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作业设计中要准确把握设计的出发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要转变落后的作业布置方式,倡导作业设计的新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设计出形式新、有创意、学生爱做乐做的趣味性作业,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趣味化

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虽然作业量不多,对学生不产生精神压力,但效果不好,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作业的设计既要不超量更要注重其趣味性。如何设计出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是教师要仔细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作了尝试。

一、趣味作业的设计出发点一定要准

1.作业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提高作业兴趣。让学生享受作业的乐趣,形成并保持内在的、自觉的学习动机,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爱听、爱说、乐读、乐写。

2.作业设计着眼于能力、习惯的养成。趣味作业在强调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态度,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作业设计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趣味化的作业设计主张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4.以作业设计促进个性和谐发展。趣味化设计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挖掘自我潜能,体验到成功后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趣味作业的设计理念一定要新

1.转变作业设计理念,突出作业设计的合理性。精妙设计作业,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一样写入教案,制定作业布置制度。把为学生设计精妙的作业当作全体教师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仔细设计,消除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突出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制定作业布置制度,体现作业设计的规范性。教师讨论制定“学生作业布置制度”,自觉地为学生设计精妙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适量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获得高效的、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作业布置制度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作业量,二是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三是尽量避免重复、机械性作业,四是作业设计要有创新性,五是必做的作业,必须规范批阅,六是家庭作业分层布置[1]。

3.改变作业批阅方式,体现作业设计的人文性。改变作业批阅符号,传递期待,呵护成长。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不再实行等级制,也不实行分数制,不打错号。教师们共同约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用期待线替代错号,学生纠正错误后,再把期待线变为对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主动自觉地纠正错误,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呵护。

三、趣味作业的设计方法一定要活

1.灵活多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作业设计多样性。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更多地引入口头表述作业、切身体验型作业,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赋予作业新颖的变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将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提高渗透于多样的练习之中。如以书面作业为主,辅以演课本短剧、制学习道具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其中,信心十足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质量。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在教学中以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出发点,使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呈现常规性、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的特点。注重拓展延伸,消除学科界限,打破课程壁垒,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社会活动接轨。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到广阔的社会中展示自己,锻炼自我,以此提高完成作业的效度。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作业设计的分层性。作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多梯度的分层作业,为学生创造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趣味作业的设计形式一定要多

1.动手体验型作业。学习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书中美景,演出精彩片段,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给古诗《咏柳》配画,学生笔下的柳树长势茂盛,摇动的姿态优美,达到“以画代讲,尽在不言中”的效果。

2.情感体验型作业。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教师一定要巧妙设计,精心准备,要求学生用制作小礼物、唱歌、写儿歌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并将赠送礼物的过程记录下来写成作文,读给父母、老师听,或用书信、谈话等形式与父母进行坦诚的交流。这样让学生创设情境,去写作,去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实现做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第12篇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多次强调,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以致2004年10月“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发出这样的疑问:“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但其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准确了呢?”

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来自同伴、老师的互动品读越个性化,学生得到的新启迪就越丰富,其情感的碰撞、融合就越激烈。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份宽容,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见解,真诚地赏识他们的风采,平等地与他们合作……为他们的精彩而喝彩,为他们的争论而心悬。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对话,就一定能预约精彩语文!

一、“为引源头活水来”――师生平等对话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学中只有教师的“独白”而几乎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其实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是学生自主参与、发展天性、展示自我的天地。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只有沟通和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会。

由此可见,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和孩子对话,师生双方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必须走向“对话式教学”,培养老师学生对话的艺术,做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二、“百家争鸣启思维”――生生自由对话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而教师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并建立合作式学习。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对话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和体现。我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时,关于学生提出的“苹果石榴好还是花生好?”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

一堂课上完学生们情绪激动,各抒己见,客观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这堂课上通过同学之间的集体自由“对话”,受益非浅。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由开放,而让课文的主旨偏离了正确科学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生文本对话

文本被作家创作之后,仿佛没有生命,不能改变,不能倾听人与它的对话。实际上,任何一个文本如果没有读者就是死的,它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具有了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意义也随着不同时代读者的解读而不断生长,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经带给人们的是阶级教育,现在带给我们的是基于人性的探讨,也许将来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经典的文本正因为它诠释着人类共同而永恒的东西,所以才因读者赋予它更多的意义而不断新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