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帮扶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帮助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X市为例,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对X市五县一区的每个县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县区抽取3个乡镇,对抽取到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对象为0至6岁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幼儿园教师,研究共调查了18个乡镇,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共发放108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88.9%;一种幼儿园问卷,共发放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100%。
2.访谈法
本研究对X市18个乡镇的36所幼儿园园长、乡镇干部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实地观察了36所幼儿园及乡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18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
3.观察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赴X市五县一区的18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对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幼儿园管理以及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状况
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家庭结构类型的调查结果如下:单亲抚养有57个,占59.4%;隔代抚养有26个,占27.1%;亲戚抚养有13个,占13.5%。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监护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5.4%,初中学历的占33.1%,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1.5%。监护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亲子联系较少,亲子教育缺失。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平均每周电话联系1次及以上的仅为17人,占17.7%;每两周联系1次的有22人,占22.9%;每月联系1次的有29人,占30.2%;一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有14人,占14.6%;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有8人,8.3%;从未联系过的有6人,占6.3%。调查发现,该地区86.9%的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对亲子教育的看法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喝好。56.1%的监护人认为,0至6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学前教育,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仅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仅为3.4%。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亲子关系缺失,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86.9%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不了解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是什么,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及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状况
1.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达标,幼儿园条件差
调查发现,该地区幼儿园在园舍、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方面基本都不达标。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40.3%的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800平米,31.3%的园舍面积在800至1000平米之间,园舍在1000平米以上的仅占28.4%。
2.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历较低,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职称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70.3%,中专以下学历者为20.3%,中专以上学历者9.4%。73.2%的农村幼儿教师无职称,有职称者占26.8%。调查发现,平均每班留守儿童占幼儿园班级人数比例为:超过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为36.8%,占班级总数20%至50%的为43.4%,占班级总数20%以下的为19.8%。农村幼儿园中85.7%的幼儿教师在平时的班级教学中并未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农村幼儿教师精力和体力有限,不能全面、细致地照看每一个留守儿童,更不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状况
1.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不够
调查发现,河南省X市的政府部门并未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仅仅是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帮扶,帮扶的家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而广大留守儿童并未成为帮扶对象。各乡镇也曾考虑过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幼儿教育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作为。
2.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缺乏调查
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以村委为单位的社区,社区教育的实施率为0%。X市农村地区83.6%的乡镇都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是儿童游乐场和育婴店。社区教育的缺乏,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就应该考虑家庭情况,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如若不能,也应该为孩子选择有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的人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外出打工离家有多远,都应该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与沟通,让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全面考察临时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和文化素养,考虑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否较为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能否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
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软、硬件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幼儿教师师资引进,提供多样的幼儿教师研修培训渠道,设计合理的研修内容,设置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从而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能够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的时候,对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幼儿教师要在成长记录袋中,详细登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随时记录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包括在园的日常表现、心理变化、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等。幼儿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更细致地监控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以尽快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
在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帮扶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各个社区或者村庄,应该设立留守儿童成长帮扶小组,在帮扶小组领导下,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发放育儿知识教育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衡水市 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务工,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儿童远离打工的父母,其教育和成长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衡水是个劳务输出大市,目前在外务工人员达4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8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是外出打工父母的“心病”,是委托监护人的“头疼病”,是学校管护的“疑难病”。近年来,衡水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认真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制度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班主任调查摸底,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把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临时监护人情况、联系电话等都记录在册。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中,定时或不定时地记录学生在校的健康情况、荣誉情况、成绩情况、评价情况等,便于学校及时与学生家庭、亲邻、朋友沟通,也便于家长、委托监护人、班主任、科任老师更加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以便对其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枣强县妇联以学校为单位为全县留守儿童建爱心档案,要求各校对排查出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生活现状、心理发展及父母务工状况等调研结果,进行分类梳理,实行归档管理;并建立沟通桥梁,从而夯实了留守儿童工作基础。
二、“链式救助”,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武邑县在对留守儿童调查时了解到: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县妇联提出了对留守儿童的“链式救助”的方法。“链式救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给予“经济救助”。该县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留守儿童纳入“一对一”贫困儿童救助体制中,使全县89名较为贫困的留守儿童全部得到救助。二是对那些文化基础课程薄弱的儿童,指定相关学校教师对其进行“知识救助”,对留守儿童学习上关心,吃偏饭,开小灶。三是对那些缺少关爱、性格孤僻的儿童实施“精神救助”,他们在与留守儿童关系较好的同学父母中,筛选出热爱孩子、家庭和睦的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他们定期请留守儿童到家中做客,定期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生活、学习上予以关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享受到亲情关怀和安全关怀。四是针对留守儿童因缺少监护,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该县妇联与公、检、法、司联合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和保护儿童安全教育的“安全救助”。通过四方面救助的结合,全方面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多措并举,关爱留守儿童
1.结对帮扶,关爱儿童。
故城县妇联要求各中小学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要求各校充分发挥当地学生的作用,采取就近就地、年龄相仿的原则,将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结成对子,建立班级互助互爱小组,在学习上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安排校内帮扶老师,履行部分家庭教育职责。该县还成立以“家长”、“爱心妈妈”、“校外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社会帮扶队伍,通过多方面力量教育留守儿童。此外,各中小学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开展了以“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为主题的留守儿童专项教育活动,均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的欢迎。
2.家长,温暖留守儿童心。
针对近年来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等系列问题,枣强县妇联、教文局、社区办开展了“伸出一只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各级妇联组织的积极协调,近800名留守儿童找到了家长。家长通过辅导留守儿童做功课,带他们逛街,陪他们做游戏,家访等多种方式为他们带来快乐,并与留守儿童结成长期的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安心学习和健康成长。
3.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儿童长效管理机制
(一)开展“妈妈”活动
从妥善解决百姓民生问题的实际出发,我们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形成了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制定下发了《教育系统百名“妈妈”亲情活动方案》,发动党员教师带头担任百名“妈妈”志愿者,与农村606名留守儿童采取“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多种形式结成帮扶对子,推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
(二)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监护联动机制
实行部门主要领导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由学生所在学校、妇联、关工委、社区共同构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协同工作,群策群力,发挥社会教育合力,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加强家校沟通,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中小学校、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实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在学校评估和学校自评工作中的权重,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每学期县里对学生所在乡镇、学校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专项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记入年度工作总评之中。
二、强化管理,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一)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和联系卡
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逐一走访调查,全面掌握了606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情况,针对每一名学生实际,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跟踪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免除义务教育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设立校园爱心自助小银行,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同时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列为特殊人群,争取社会爱心机构的友情帮扶,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实施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的真情,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精心谋划,广泛开展关爱活动
(一)实行“三个优先”
一是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上留守儿童进行均衡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名学习小帮手,同学间随时开展帮扶提高活动;二是在生活上优先照顾。提倡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我们给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安排了相应的教师家长,用浓浓的师爱为留守儿童带去倾心关怀和悉心照料;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参加,使他们生活在和睦的气氛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二)开展“生日聚会”“亲情书信”等活动
“生日聚会”活动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亲情书信”活动能够增加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三)开通留守儿童专用热线电话和网络交流平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领导对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事件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临夏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工作实际,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教育“立德树人”目标要求,结合扶贫攻坚行动,全面深入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排查排忧和建档立卡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调查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所有适龄阶段的留守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二、工作目标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解除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将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形成合力,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为我市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主要举措
(一)建档立卡,全面摸清留守儿童底数
1、各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抽调得力人员集中1周的时间进行家访活动,于6月底前全面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100%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联系卡制度。
2、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健全机制,切实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1、各校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到位。
2、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开通亲情热线,帮助留守儿童每月进行一次与外出务工父母通信、通电话或视频交流活动。督促留守儿童家长每两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每月与孩子互通一封信,每月与孩子的班主任和委托监护人联系一次,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成长,弥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二次对每位留守儿童的家访活动,了解并指导监护人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定期走访监护人,及时交流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特别对个别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规范方面问题较多的留守儿童要加强谈心谈话频率,监护人交流次数,必要时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多措并举,确保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各校要严格依照《义务教育法》、《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规定,依法办事,积极配合乡镇街道,动员和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三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督促指导外出务工家长积极承担起法定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学习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协助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帮助留守儿童化解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切实增强留守儿童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预防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的伤害。
四、工作要求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现成立教育系统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教育党工委书记、局长
李志中
副组长:教育局副局长
张晖娟
成 员:市招生办副主任
马学忠
市政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张玉萍
教育股股长
何振星
财务股股长
张永发
办公室主任
张建华
学生股股长
牟晓东
全市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区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临夏市教育局学生股,由牟晓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二)着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1、教育局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积极协调团市委、关工委、妇联等相关部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勇于战胜困难、立志成长成才留守儿童典型,宣扬他们珍惜时间、不畏困难、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在留守儿童中间传递正能量,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关注教育、关心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各学校要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缓解其孤独情绪,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全面强化监督检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一项民生工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学校责无旁贷,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此,市局会议之后,学校立即行动,于会后第二天召开领导成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方案,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下设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办公室,总务主任为办公室主任,负责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日常事务。
二、加大投入,硬件过关
根据市局有关“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把教学楼四楼原图书室确定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场所。其次购置了电脑、电视机、电话机、以及大量图书和文件器材,把活动场所布置得温馨舒适,真的像家一样。
三、制度先行,措施得力
我们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硬件的同时,着力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保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先后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制定责任追究制度,活动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家长制度等各项制度,有了这些制度的保证,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才能稳步推进。
四、培训了一支高素质的家长队伍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关键是“家”中的家长素质,为此,我们召开了5次家长会议,用以会代训的方式来提高家长的工作水平。同时借助网络视频观看其他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情况,借鉴其工作经验。另外,我校还编制了“家长”工作记录簿,对家长的日常工作给予总体要求和规范,鼓励家长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注重特色,形式多样
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既能参照市局目标要求,又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我们严格做到“四个一次”,即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1次以上,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每学期与留守儿童谈心1次,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从心理上给予慰藉;每学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1次,了解他们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学期给留守儿童写信1次。其次,编排了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主题活动,尤其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在这方面,我校的班主任老师贡献很大,他们牺牲了大量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任劳任怨,诲人不倦。所以,我校的留守儿童无一人出现心理问题。我们还先后举办了跳绳比赛、乒乓球比赛、书画比赛和读书演讲比赛等。
六、全方位帮扶留守儿童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同时,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既是家长,更是留守儿童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其他授课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优先辅导,结对帮扶。
七、材料积累不遗漏,对外宣传不放松
2015年6月9日深夜, 贵州省毕节市,14岁少年张启刚带着三个妹妹,在门窗紧闭的楼房中服下农药,抢救无效死亡。一切似曾相识,3年前,毕节市的一个冬夜,5个躲在垃圾箱里的男孩烧炭取暖,一氧化碳中毒而亡。
他们的共同身份是留守儿童,父母离乡打工,他们留守在故乡。
毕节市是贵州西北部农业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近年来向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输送了180多万的劳动力,但他们留在乡村中的一些孩子们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心理疏导,产生了在认知、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近年来一些有关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的发生,使得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历经留守儿童之痛的毕节,近年来通过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设立留守儿童关爱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制定一系列关于救助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规范等措施保证了救助留守儿童工作的持续稳定推进。
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信息
为了做好收集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的工作,毕节市七星关小学教师吉学语和同事们披星戴月,爬坡上坎,与孩子们耐心交流,认真观察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做好他们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等情况的记录,整理成调研表格填好入库,形成“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档案。
“第一次走访是最难的,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对‘爸妈’二字特别敏感,问起父母都是满不在乎,要么马上转移话题,还有的什么都不说,直接掉眼泪。我们想了解孩子们父母的电话号码和简单情况,有时只能问爷爷奶奶或叔叔伯伯,都一句话:打工去了。问娃娃哪个带?都说是家里老人带。”一位乡干部回忆说。
调查孩子们的家庭状况不仅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极需要耐心的工作。一份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约占45%,由于他们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由于躲避计划生育等原因,大多数人并不愿意透露家里的真实情况和父母信息,使得调研工作很难开展。
“有些老人不会使用手机的通讯录功能,我们只好查看老人的通话记录一个个回拨回去确认父母信息!”大方县羊场小学陈校长透露。
艰难的调研工作完成后,朱昌镇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生存环境、家庭教育和心理素质优良等分为四个等级:橙、红、黄、绿。绿色是情况最理想的孩子,红色则需要重点关注和回访,政府在提供生活补贴、临时救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和服务。每个村子和学校都有明确的责任片区,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情况,做好家访记录并配有图文说明,如果有信息变动的要积极做好动态更新工作。
毕节市兴华小学教师杨杰班上的56个孩子中有16个留守儿童。“我负责跟进8位留守儿童的动态,有些孩子住在水库边,有的住在街上,还有的住在山里,每天要给爷爷奶奶做饭,割猪草,喂羊,孩子们生活负担很重,学习时间会被家务活占用不少,每个月我都至少家访一次,看看孩子们的生活情况,为他们补补课,也和他们聊聊家常!”杨杰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虽然很辛苦,可为了孩子们,做什么都值!”
签订帮扶协议书
根据排查情况,毕节95%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隔代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教育和照顾孩子,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时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也得不到正常疏导,使得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存在着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再加上有些监护人监护责任不落实或者缺乏防范意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有的孩子的家长极不负责任,我们乡长、村干部、驻村干部、孩子的学校领导前前后后去了这家3次,好不容易找到这家家长的电话,竟然三番五次都没有人接听。我们只好报公安机关去找孩子的家长商量孩子的监护问题!”赫章县兴华乡干部肖晓回忆说。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或是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都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树立良好的教育责任观,真正做好孩子的监护人。
今年2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公安的具体职责,例如:“对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虐待罪和遗弃罪的,要立即立案审查。”今年毕节的公安、法院、检察院也被纳入留守儿童的管理当中。
针对监护人缺位的现象,毕节市投入大量精力,通过采取政府主动干预的方式从2015年7月起与家长、受托人、村委会代表三方签订协议,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家之前,必须明确孩子的托付人,并且在村委会见证下和委托监护人签订协议书;受委托监护人也要签一份监护责任书,承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担负哪些教育和保护责任;此外,孩子的老师也要和学校签订帮扶责任书。“我们必须杜绝无人监护的状态”,毕节留守办工作人员说。
主动培养心理疏导教师
大人的工作好做,而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带护,无人监护,使得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直接得到父母的关爱,为了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做好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去年8月,毕节有5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其中有778人被明确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小学老师杨杰回忆,一个学生反常地呆在教室里,情绪很低落,杨杰马上过去和孩子交流,经了解到是父亲长期没有回家,孩子想爸爸,于是杨杰拿起电话拨通了孩子爸爸的电话,得知爸爸还有很久才会回来,孩子心里难受,不停抹眼泪,杨杰赶紧转移孩子注意力,与孩子玩几局象棋,聊聊天,缓和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还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了严重的感情隔阂,针对这些情况,心理老师们设立了“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的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尽力帮助孩子们疏导不良情绪。
虽然这些措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毕节市教育局一名负责人也担忧了起来:“这些老师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兼职的,在调解孩子情绪和心理疏导方面专业能力还是不够强,心理老师的数量也很有限,下一步是否能有更多人愿意来这当孩子们的心理老师?他们愿意来农村工作吗?”
陪伴比懂得更重要
“孩子们一定要24小时活动在老师或宿管的视野中,即使家长接送也要填写接送登记表”,朱昌小学校长李红介绍到。
作为留守儿童大省,这几年间,贵州省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内建成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各地政府和公益组织也纷纷行动,建立了公益性寄宿学校和儿童托管中心,在农村校园里还设立了心理疏导机构,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让孩子们不再孤单,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之前没做过,一开始大家都有疑惑,小孩子住进来生活起居会不会有不适应?那天我亲眼去看了,几个一年级的孩子在自己叠铺盖。”赫章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吴开富笑言。宿管员手把手教孩子洗漱,之前很多孩子在家都没有洗漱的习惯。
“不过,这些娃娃们很少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主要都是精神上的孤独”,一位毕节市教育局工作的人员说。
寄宿制缓解了孩子们的孤独。在兴华小学,六年级的祝发梅指着一旁的同班同学祝仁菊说:“以前他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但是来到这里后,我们每天都和他聊天。”以前孩子们都是分散居住,少了交流的机会,现在大家寄宿在学校聚在一起,少了一分孤独,多了一分陪伴,有时他们还会一起去安慰因为想念父母而哭泣暴躁的孩子。
寄宿学校原先叫“留守儿童之家”,为了避免隐形倾向,让孩子们有心理隔阂,毕节市将“留守儿童之家”改为“阳光少年”之家,按照政府要求配备亲情聊天室、图书馆、谈心室等场所。给孩子们带来一个温馨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据老师们观察发现,很多孩子本身有写信的习惯,但是从来不寄出去,而是全部藏在自己的枕头下。那些,全是孩子写给父母的信。想表达,但长时间的分离让他们胆怯,担心收不到回应,那一封封传递思念的信就全被堆积在枕头下了。
广州市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倾听孩子们诉说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做孩子们的朋友,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孩子们也表示,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里,“蓝信封”的哥哥姐姐们成了他们的贴心朋友。通过一封封书信,他们诉说着自己的苦恼、快乐,并从中找到了方向和力量。
引导家长返乡就业创业
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大力帮扶,但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地位却是不可替代的。毕节市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一环,就是劝一批父母返乡创业就业。
“我们家小孩当过几年留守儿童,起初只有过年回家才能看到一回,每次回来都舍不得走。最近在报道里看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有心理问题,觉得还是回去陪陪孩子比较好。不能为了赚钱把娃儿给耽误了!”这个理由让一位母亲打消了对回乡工作工资较少的顾虑,毅然返乡就业。
然而,人们决定外出打工,向来不仅仅是出于亲情考量,还有生计与个体发展。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看来,对第二代农民工来说,城市不再只是解决温饱之处,还是梦想、尊严、地位的造梦之地。如果返乡,老家能否给他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我将来要当企业家建设好家乡,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孩子纯真坚定的眼神让人动容。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关爱;对策;统筹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87-01
符川乡秦家岔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该村共有30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和批评教育。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不会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在我们邵阳县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的家庭夫妻双双离开故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家庭离婚的单亲儿童也越来越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农村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代养,于是在农村里每个班基本上占了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缺乏亲情与关爱,缺少交流与理解,“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现象日益凸显,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日渐增多,失学辍学的比率也逾来逾高。如何教育好“留守子女”,当好留守儿童班主任关键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做好留守儿童心里访谈、月家访工作。
二、加强德育组织,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
长期以来,尤其农村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德育主要承担着非才智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德育必须原先的内容体系和培养方式,创造出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配套的体系。一般说来,非才智性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的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来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
2.品德。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她(她)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爱祖国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等。
3.思想。思想教育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把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我们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述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德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当代的挑战,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化,日常管理民主化。在新学期两周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班级行为规范细则。这些制度包括:主题班会制度,作业评比制度,板报评比制度,周记日记制度,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阔学生视野和多开展课外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行为细则的确立,就是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关爱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农村小学尤为重要(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儿童缺乏关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爱孩子们的一切。
四、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1)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家庭联系卡,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2)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启动“教师帮扶留守学生”关爱教育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难。(3)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留守儿童在校如遇突发事件,迅速采取救助处理措施。
2、在班级内开展学习互助小组。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封闭自己的心扉,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对前途看不到光明!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帮扶,拟定全班与小组的远、近期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而是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
3、做好家访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利用电话多与自己的孩子们交流谈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好好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和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适时掌握孩子学习、生活。
五、用心关爱学生,增强学生幸福感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把爱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把爱献给他人。以爱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能让班级充满友爱、活力和阳光。班级管理回归爱,尤其要注重细节。这一系列工作需要班主任投入情感。因而,班主任必须巧妙的利用班级管理艺术,形成班成员之间相互友爱的合力,增强学生的亲情感。
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周进行心里健康视频教育同时做好班级心理健康记录。正确引导学生心理,深入与学生谈心。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序 言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xx镇xx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心理偏差。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性格缺陷。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导致学习自信心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学,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4.耐挫力差。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协调好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般说来,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父母迫于生计,需双双外出务工时,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监护人。三是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与学校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父母可以通过书信、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或者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是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一是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 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三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四是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在农村学校要配备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咨询室;或聘请心理专家,开心理专题讲座;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以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并引导他们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五是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学校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六是细化留守儿童的寄宿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七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八是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气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留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3.完善社区管理职能
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地方劳务经济发展,乡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动态流动,大量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赚得财富谋取发展,孩子留在家里自然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特殊群体的“留守儿童”应运而生。
以我县渠马镇为例,该镇属于三峡移民大镇、劳务输出大镇,辖有中心校一所,村小三所,附设幼儿园一所。在大贴近、大家访、大调查工作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特别多。以2014年上期为例,在校学生1025人中,留守儿童达493人,占学生总数的48.1%,其中35.3%的留守儿童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57.6%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7.1%的留守儿童由亲戚、朋友抚养或独立生活。
一、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
1.监护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2.家庭教育缺位。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乏,这是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高而对父母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行为习惯不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小孩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一些学生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坏习惯,个别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部分孩子言行失礼、心理失衡和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个体人格健全和思想道德塑成,这与“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求没有合辙。
4.学业成绩不佳。根据该校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我们对平时成绩作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分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低4-6分。他们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习,而孩子担心学习成绩的原因,是怕不好的学习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
5.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存在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等性格弱点。他们害怕陌生人又不敢和他们打交道,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会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一是祖辈觉得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他们很难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实际有效的帮助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学校方面。学校是学生出家庭外促其成长的重要课堂。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与辅导。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没有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做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再加上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教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3.社会方面。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根本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村(社区)没有留守儿童管护组织,更没有活动场所。尤其揪心的是,一些不法商人看准了留守儿童带来的市场,如违规的游戏厅、网吧、小吃店等,赚取昧心钱。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4.儿童自身发展方面。适应性差是形成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内在因素。儿童的发掌是有差异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关注还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其对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比其他儿童差,从而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三、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学校主动担责。学校要建立亲情聊天室,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的做好工作。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努力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指导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
2.政府部门联动。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问题,一级政府要承担管护责任。地方政府要尽可能搭建平台,让青壮年在家门口就业谋生。教育部门、妇联、青少年组织等联动起来,从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引留守儿童住校。基层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领导重视,“双联”工作地位突出
1、健全机构,搭好“班子”。局党委、班子十分重视“双联”工作的开展,将该项工作当做党组、班子的工作大事要事抓紧抓好抓落实。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罗来余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局驻村干部王科为联络员的局“双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力量,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健全制度,科学规划。我们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方案与阶段工作计划,局党组会议和局务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具体指导工作开展。
3、落实责任,深入推进。今年初,我局召开了“双联”工作专题会,确定领导小组副组长罗来余同志牵头负责,深系村镇五一村,开展调查摸排工作,摸清了困难党员、群众、留守儿童底数,积极筹集慰问经费,精心制定走访计划,扎扎实实做好维稳工作,把党的温暖、机关干部职工的一片爱心及时传递给困难群众。
二、科学推进,“双联”工作落到实处
1、摸清“底子”,建立台账。根据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帮扶工作安排,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我们将“双联”帮扶工作重点锁定在帮扶联系村和商贸企业困难职工、重病职工的救助上。通过逐级申报、层层审核,先行摸清了底子,据此建立了帮扶台账,致力为困难群众、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今年年初我局摸排出帮扶联系村困难群众12户,留守儿童10名。
2、开展慰问,体现关怀。年初,我局通过局内自筹、发动募捐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合计1.5万元,并组织工作人员走访慰问,认真了解慰问对象的家庭、生活、生产情况,为联系村12户困难党员、群众、留守儿童带去米、面、油和慰问金等合计折价5000元。
三、机制创新,“双联”工作纪律严明、制度完善
为加强对双联行动的组织领导,加强结对帮扶的协调,经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为保质保量完成“双联”任务,我局制订了双联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工作实效。
1、干部联系户登记制度:帮扶干部入户联系必须做好记录,记录好联系情况,对联系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必须掌握清楚,将联系户的实际困难和所想、所需、所盼记录在联系台账上。针对联系户的家庭状况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提出有效合理的意见建议、找准发展路子、帮助解决困难。确保联系一户,脱贫一户。
2、干部下村考勤制度:对联系贫困户的干部的下村入户情况进行考勤,确保联系入户不少于5次,累计时间不少于5天。
3、干部联系户目标管理制度:帮扶干部要切实完成“政策宣传到户、项目落实到户、信息服务到户、先进文化到户、送温暖办实事到户”的目标任务。将“双联”行动执行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被动应付、效果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4、干部联系户纪律制度:严格执行“双联”工作制度,进村入户干部不得收受礼品,增加群众负担;要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尊重组织领导,不得包办代替工作;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尽力帮助。
四、双联行动下半年下步计划和打算
今年上半年,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在镇党委、政府和五一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双联”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全面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指标任务,为取得全年工作新进展,新突破,下半年我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双联工作的认知度。进一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市、县“双联”工作精神,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感,为民服务的自豪感。
2、严格落实帮扶计划、稳步推进双联工作。根据我局2014年双联帮扶计划,下半年我局将给予部分资金支持该村的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协调县水务局对该村10社约一公里水渠堵塞,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协调县农业局支持部分资金整修该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租用土地外部分损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