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累与运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张洁曾经以长篇名著《沉重的翅膀》而获得过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后来,她又因长篇小说《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是当之无愧的。她为写《无字》,光是采访和收集的各类资料就足有二尺厚。为了一个小细节,她曾两次三番地乘火车到地处偏远的原型小村镇探访,以寻找独特的艺术感觉。在创作这部小说的十二年中,她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认认真真地谋篇布局,字斟句酌。这才使得书稿由薄变厚,由简单到感人。
多项解读
1.细节。
正因为认真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张洁才能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
2.文人意识。
真心诚意为读者着想,实实在在地写好每一章节,张洁的长篇小说不打动读者才怪!
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张洁正是因认真践行这一名言,才赢得国内外无数读者的由衷喜爱。
《十八岁和其他》
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有一些无法把握孩子的失落。因为,孩子长大了,不再整天黏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他们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和社会,因而,他们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他们爱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如何与长大的孩子沟通?怎样让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这是所有家长都关注的问题。
多项解读
1.理解是横跨代沟的桥梁。
代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它夸大宣传也不好,不重视又不行。它既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那么想填平这条“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不妨试着在代沟上架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以至于解决。
2.感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品格。
面对自己的父母,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3.尊重,不分辈分与级别。
我们要学会承认,学会尊重。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人是生而平等的,所有人都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4.爱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喜欢穿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战衣,为孩子打点一切。但是家长如此越俎代庖,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叛逆时,家长是否能想到是你的爱太重了,让孩子不能承受。
《斑 纹》
老虎,斑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螯针。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衍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多项解读
1.人生处处有印记。
不管是我们身上有形的斑纹,还是我们心里无形的痕迹,都在诉说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2.见证是一种经历。
历史的车轮隆隆作响,每一位英雄人物都在白纸上留下了一抹色彩,或灿烂、或淡雅、或奔放、或深沉。色彩是绚丽多姿的,因而每一段历史都是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正是一道道变幻无穷的色彩见证了人类的品格与精神。
3.真与伪。
蛇用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夸耀用心险恶的美,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人类社会中,也不乏西装革履下包裹着黑暗的心的人。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能思想。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会思考;人生存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要想能够获得高贵与永恒的话,凭借的也就只有思想了。岁月无痕,人的生命却可以在岁月的白纸上留下烙印,这就是思想的轨迹。因此,人必须学会生存,学会思想。
多项解读
1.你的力量在于你的思想。
思想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根本。一个人若能在浮躁喧嚣的今天保持宁静,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富足,那他的生命必是高贵而充实的。
2.坚强,让脆弱的生命活出不朽。
人生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痛苦与失落却紧紧围绕着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唯有坚强。
3.活出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既然无力改变有限的生命,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短暂的生命创造得厚实些,以此来弥补上天留给我们的遗憾。
4.“草民”也有尊严。
以前人们常说“我等草民”,在“民”前面加一个“草”字,来强调自己的卑微。但即使贱为苇草,也要做有尊严的那一棵。
5.思想的威力。
有思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会被他人随意左右的。
6.弱小与强大。
身体的弱不代表精神的弱,身体的强大也不代表精神的强大。人类自诩强大,但在宇宙面前却是无比渺小。
7.内容与形式。
如果“人是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必须要以这根“苇草”为依托,所以别只顾着重视“思想”而忽略了“苇草”。
《西地平线上》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当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住,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虽然落日终会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多项解读
1.死亡也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畏惧死亡,是因为我们没有看透生死。落日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人亦如此,站着死比躺着活更有尊严。
2.感悟自然,收获人生。
人们应该想想,在自然那妙不可言的情态和景象中,深藏着多少可供人类挖掘的内容。当有幸发现一点自然的奥妙时,我们纯净的心是多么激动啊!
3.美,是邂逅所得。
罗曼・罗兰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从而创作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这无一不说明美的发现需要机缘,需要条件。
4.过程与结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的人在意目的地,有的人在意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的别里科夫形象。别里科夫的可悲在于他千方百计地用一层层的套子隐藏自己,未曾料想这些套子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他在别人眼中便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最终走向坟墓。
多项解读
1.套子。
“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千万不要像别里科夫一样,整天装在“套子”里,生活得战战兢兢。
2.自由。
人的一生都是为了挣脱某种束缚而努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生命变得丰富多彩。正因为华连卡姐弟敢于挣脱别里科夫的束缚,才取得了自由的幸福生活。
3.坚决不给“别里科夫”任何机会。
这种人墨守成规,不敢改革,唯恐一改就乱了现在的局面,令自己无所适从。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提防“别里科夫”卷土重来。
《我的回顾》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这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多项解读
1.正视困难。
从爱因斯坦成功的经历中,我们会更清楚“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良师益友”的简单道理。
2.永不言弃。
身处逆境的爱因斯坦永不言弃,最终成为科学大师。
【关键词】语文积累;目标;策略
作文是吸收与倾吐由外在到内化的循环过程。积累是吸收,写作又是内化后的倾吐,是学生把学到的作文知识转化为作文能力,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因此说积累是习作的前提,二者互为作用。在小语教学中,要把握好积累与写作的关系,有机地融合,并有序而又科学地体现积累与写作的训练。
一、积累的目标
1、语言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指对各种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和识记,包括语汇的积累、文式的积累和语感的积累等。
(1)语汇的积累,包括不断地扩大识字量,熟记各种各样的词语,熟记各类文章中的精彩的句段,熟记各类文章中引用的各种名句、警句、谚语、俗话等。
文式的积累,主要是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阅读,在心中熟习各种各样的文章的样式,增强文体感,从而使得自己总能很快地在一定的意念和一定的文式之间找到对应点,总能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
(2)语感的积累,是指在不断的阅读(尤其是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大凡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者,一方面是因为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形成了敏锐的语言感觉。形成了敏锐的语言感觉,一旦在情感上有所触发,就能非常容易地找到和情感相对应的语辞、语调和语气,从而很好地表情达意。青少年时期更应该抓住学习语言的良好契机,加强阅读,让语言在血液中渗透,让语言在心灵中积淀。
2、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的积累也应是全方位的,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等的方方面面,而语言知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3、生活积累
陆游的《示儿》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工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践。学诗如此,学问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不少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他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我们的作文中体现出来的认识能力低下、思想和感情苍白,根本原因就是生活积累不够。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
4、情感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的过程而孕育而发展。情感,不仅是热爱母语的情感,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还有人类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爱心、真善美等,情真方能意切,情真方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付与浓厚的情感,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丰富,写作自然是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二、积累的策略
(一)阅读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2000年小语大纲(修订版)中指出:“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重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阅读又是作文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量的阅读,通过认识与理解的内化,积累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与材料,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基本功才能运用到作文中。积累是为了运用。
1、词语的积累
积累词语要同理解内容和情感熏陶紧密结合。课内词语积累要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与阅读教学其他要素协同进行,互补互促,实现共振的优化效应。具体是在:(1)解题中积累(2)在感知中积累(3)在理解中积累(4)在运用中积累。
2、句子的积累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有特色的句子,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怎样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还可要求学生背下来或摘抄。
3、积累段的方法
教材中的课文是有许多描写精彩的段落,有特点的构段形成的。这些段落是突出文章中心、重点,描写生动、具体、精彩的段落。对于这样的段落,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它的表达方式以及构段方法,还要反复让学生品段,重点的段,背下来,学习其表达方法实践于习作中。
4、篇的积累方法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重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例文,对于名家名篇的写作背景、作者,要了解记忆,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如开头结尾的方法,自然过渡,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人的事,写景状物、应用文体、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都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并逐一总结出其规律与方法,授之以学生。
5、课外阅读积累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并练笔达到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我校为了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每个教室都有“成语苑”,“诗歌园”、“格言栏”,这些栏目的内容每周一换,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门记录成语、诗歌、格言的记录本;“图书角”里摆满了图书,每到午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孩子们就从“图书角”里拿出自己喜欢的书看;“书海拾贝”——孩子们把本学期自己读的书目写在小卡片上,再按进度粘在“书海拾贝”上,孩子们读书的内容和读书的量在上面一览无余。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随着外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特征就是教学过程交际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理查兹和罗杰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观点、设计和步骤组合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观点指语言的理论学习,即理论基础;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师生参与和教学材料的作用;步骤指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技巧。理性教学的核心要点是: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系统化传授语言知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注意母语的迁移作用。感性教学的核心要点是:重视培养运用能力,从实用主义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强调教学过程直观性、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实践性、原则性强。
然而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为了适应中、高考的要求,学校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单方面地一味传授所谓知识信息,结果产生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中国,教育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种僵化的知识,而不能活学活用,自然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提高的能力。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注重知识传播的立体式和发展式,强调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获得知识,且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展的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决高低。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自学力、应用力和创新力。然而,他们却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具有强劲的后续发展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探究如何权衡这两种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双向发展。
立体教学法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师生都是主动者。通过这种直观式、感官性强的立体教学法,使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实践,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口腔训练密不可分。教师要在语音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每个音素的口腔位置,注意连读、弱读、爆破的发音方法等,并通过不断进行示范模仿、对比,纠正,最终形成有效的口腔习惯,说出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好学、知学,乐学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行绕口令比赛等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用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中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和环境维连成一条纽带。
此外,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然掌握英语的学习机会。一个浓厚的英语气氛,能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交流、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此外,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所以,在学校里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例如:供学生学习的开放活动室;创设充满异国氛围的校园环境,如:英语廊、英语角等;经常创办角色扮演、舞台剧等英语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筛选有关信息,抓住关键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为自己的材料并加以运用。学生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作出自我定位。今天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和书本。学生能够从学校外的传播媒体中不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这便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交互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互动中,实现平等民主的参与和合作。并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立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使能力得到全方面提升。
(作者单位:辉南县第八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对篇、章的感悟。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像被边缘化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淡化了字词的教学,使得字词教学被好多教师束之高阁。而学生到了高中,面对高考对字词的进一步强化,高中的教师又不得不重新拾起在初中淡化了的字词,从头来教。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是打基础阶段,高中是学生素养的提高阶段,初中则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而字词学习是积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字词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没有把字词教学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教会学生认识字词、学生储存字词为主,在此影响下,造成了学生对字词的轻视,久而久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下降,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字词的教学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加强学生对字词的重视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亟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7-9年级独立识字3500个,会写3000个。语文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每篇现代文课文后面都有字词积累的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积累一定的字词,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呢?
魏书生词语教学的五种方法是:1.集中学习。2.反复练习运用。3.定期考试。4.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5.教给学生辨析近义词的方法。我仔细分析发现其实就是字词学习的三大步骤。我尤其欣赏的是"集中学习,定期考试"的方法。魏书生集中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寒暑假自学教材时,先列出本册教材的生字词表,再集中自学。此法固然不能照搬,但在讲授课文前让学生自学字词的方法是可取的。而定期考试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出卷互考,借出卷促复习,既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复习效果,真是一举多得。
针对字词教学的特点和在现实教学中的不恰当作法,我认为,初中字词教学应该摆脱低效率的训练,而应使初中语文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一些方法:
1.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学生对新的字词的最初认知还是由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
2.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运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
3.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字词去创造性的复述课文,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
4.在新授课中,不可忽视已学字词的复现。字词的掌握是习得性的,是需要不断反复的。在反复重现中才能巩固并被充分掌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
大写尊严:金晶
【材料传真】
当几名分子试图从她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圣火传递时,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住火炬。她被威胁、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与国家尊严,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颁奖词】
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使用提示】
金晶以实际行动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张瑞敏深情地说:“金晶勇敢地用残缺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这勇敢源自深深的爱国情。”爱国情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汉朝忠臣苏武19年不离手的汉节、宋朝末年宰相文天祥的《正气歌》、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对祖国坚贞的爱。而今天的金晶,这位被网友们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最美丽的火炬手”的27岁女孩,在巴黎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用身体奋力保护火炬,表现出无畏的爱国精神。金晶用行动告诉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步伐,这是中华民族的原动力。
【适用文题】
微笑天使最美丽的人中国的骄傲祖国在我心中以柔克刚向这样的女性致敬……
7.点燃生命:吉吉
【材料传真】
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登山队运动员。第二棒火炬手:王勇峰,男,中国登山队队长。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男,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男,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第五棒火炬手:次仁旺姆,女,自治区登山学校学生。
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7分,中国登山队19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2008北京奥运圣火终于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圣火耀珠峰的盛景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珠峰火炬队当天凌晨3点出发。登顶的激情和传递奥运圣火的动力激励着队员们快速前进。队员们的前进速度甚至超过了事前乐观的预估,9点10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高举的祥云火炬与圣火在珠峰实现完美融合。经过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3位火炬手的传递之后,站在珠峰顶的次仁旺姆高举火炬,奥运圣火在珠峰跃动!那一刻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颁奖词】
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使用提示】
我们知道,登珠峰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带奥运圣火登珠峰更是难上加难。最大的难题是低压缺氧。一方面火炬燃烧困难,需要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另一方面对队员也是一大考验,因为要将奥运圣火火种带上去,点燃火炬,还要进行直播,必然要带许多设备负重登顶。其次是大风。再次是低温,很多精密仪器设备在低温条件下运行都不太稳定。但是这5个运动员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地登上了珠峰,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心中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团结一致的精神。
【适用文题】
困难与梦想众志成城信念和毅力登顶无限风光在险峰雪莲精神赞……
8.华彩惊世:张艺谋奥运团队
【材料传真】
总导演:电影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中国人民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在整个奥运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我们能否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2005年,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人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负责整个开闭幕式的策划和实施。
为更好地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有着丰厚报酬的商业合作项目,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颁奖词】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使用提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使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总导演张艺谋说,电影做了20多年,从来没有这种感受。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当你有幸从事了这样一项伟大的工作,是你一生的财富,值了,值了!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如何用世界通用的语言介绍中华民族骄傲的团队,金牌授予他们,实至名归。
【适用文题】
人生价值中国文化的魅力付出总有回报团队精神民族的与世界的……
9.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材料传真】
去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年“感动中国”评选的入围者,“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的当选,更是众望所归。飞天的渴望在中华民族的脉搏里流淌了数千年,如今“神七”发射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实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 3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量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的愿景变成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北京奥运会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波民族自豪感的热潮。
【颁奖词】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使用提示】
“神七”飞天是2008年中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大快人心的壮举。
回想祖国的建设历程,从“一穷二白”,到发射“两弹一星”,到神七飞天、太空行走,中国在变,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仰望“神七”,透过飞船倩影,我们展望的不仅是祖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飞跃,更是中华民族锦绣的未来。
【适用文题】
一小步与一大步美好的未来问天(或天问)梦想与脚印自立自强……
10.普通人的大爱 :韩惠民
【材料传真】
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韩惠民的初恋情人吴月瑛瘫痪了。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后,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人又多了一个。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段感人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颁奖词】
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使用提示】
34年,为了相恋时期的一个承诺,他守护瘫痪在床的初恋女友,不离不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妻儿也一同参与这份守护……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守诺和诚信。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表明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潜移默化于我们的民族精神里了。
【适用文题】
一诺千金(或承诺)真正的爱传统美德爱与责任胸襟平凡与伟大……
11.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
【材料传真】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使用提示】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事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本色: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奋起捍卫!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拯救!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地震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我们挺起了中华的脊梁!
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从低年级的识字学习到高年级的句式变化,都需要有扎实的语言积累做基础。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讲读对写作的重要。虽然背诵比较辛苦,但若老师教学方式得法,诵读积累也会让学生乐在其中。赏析可以拓宽语言积累的广度,丰富学生情感。运用更是语言积累的高级阶段,是积累的升华。
一、诵读,语言积累的基础
诵读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方式,诵读时学生不仅可以识记巩固所学,还可以增强语感,提升表达能力。说到诵读法积累,很多老师都会用,而且经常用。早读课时间,走在廊道里就可以听见各个教室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就是老师布置的诵读任务。但是老师们要注意提醒学生诵读不是闭着眼睛吆喝,更不是比赛谁的声音更大,而是要有目的性朗读和背诵。一段课文,一首诗,老师要规定时间背诵,调动学生的潜在思维,提高背诵效率。老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检查方式,刺激学生主动背b,加强积累。
检查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如学习一个单元后,老师可把整个单元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列举出来,分别写在纸条上放在一个盒子中,再把学生的名字写好放在另一个盒子中。检查背诵时,随机在两个盒子中抽出两个纸条,抽到的学生就背诵抽到纸条上规定的内容。检查活动在兴奋与刺激中进行,学生情绪非常高涨。为了在课堂表现更好,学生的课下准备活动会做得非常充分,背诵积累效果好。小学生喜欢游戏式的学习活动,边玩边学效率更高。所以,老师要开启教学智慧,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达到诵读积累的目的。
二、赏析,语言积累的拓展
积累的方式很多,赏析就是知识内化的一种形式。学习教材内容,为的是领悟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丰富学生情感意识,体会语言知识的内涵。学生积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品味赏析,体会词语的感染力,理解文章的语境义,为以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对文章语句的赏析角度比较简单,主要是修辞的运用。赏析之前要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的种类,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体会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提升语用能力。
如《我的“长生果”》一课,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文中更是不乏精妙的比喻句子,“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连用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书”的陪伴中感受到的幸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分析“画页”和“乐章”的内涵,体会修饰词“流光溢彩”和“欢快音符”表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感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赏析时,感悟,学习运用修辞的妙处,实现积累的拓展。
三、运用,语言积累的升华
语言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而运用则可以促进积累的升华。我们所理解的积累是背诵默写,但是积累不是停滞不前的纸面活动,更高级别的积累便是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实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和表达。所以,表达输出是积累的终极目标,也是积累的最高境界。小学语言运用可以在积累中模仿提高,把教材中的语言迁移到实际运用中来。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技巧,我们不仅要品味其效果,还要学会用这种技巧去表达。
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作者运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乡的景色,“清澈见底的小河、横跨溪上的小桥、几间老家矮房”等。老师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模仿作者描写的语言和句式,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特色,或者是描绘一番校园之景。学生也可以借用文中的词语,真实描绘出自己的生活场景,表达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研究文章用词,借用词语描写“眼前景”需要组织出恰当的语言,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积累转化升华的过程。老师也可以选取一个段落、一个句子,让学生仿写,由易到难逐渐升级,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积累的方式并非单指背诵和默写,还可以在赏析中内化积累的词语和句子,在运用中让积累得到升华,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教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打好基础。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在已有的语文积累中进行搜索,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组配和加工,以求顺利、有效、快速地输入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因此,语文梳理目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和其他语文因素的积累中理出有规律的线索,形成便于提取和吸纳、易于激活和联接的秩序,强化语文积累“储存库”与输入输出的反应机制。
一、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首先说积累。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接下来说说梳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 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有“厚积”才以致“薄发”。由此在语文的学习中“语言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还得做好听、说、读、写的积累。一个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除了具备良好的文学功底外,当然还要有对生活丰富健康的视野和独特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说、读、写的积累是思维能力提高的必备基础。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可能语文素养再“厚积”也无以“薄发”。由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引导学生学习中语言积累的认识与尝试。
一、在理解阅读中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积累不同于收集、储藏物品。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那是抛开思维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让阅读、理解“两条腿”走路,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我的做法是:(1)标注阅读。从词语、短语、美句、关键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注,然后反复读,连裰这些词句也能形成语境。读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培养理解能力,再选上几个词语说一段话,培养复述能力、把积累的词语内化。(2)点评阅读。这个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我让学生自己找出经过自己思考读出点“味儿”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这里其实包含了从读到说的积累训练。
二、在朗读、背诵中促进语言积累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感的形成。文章语言、语境的优美要靠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得以体现。学生朗读出文中之美后,美好的语言也就在心中生根发芽,以后学生出口成章的“薄发”也就由此而成。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三、在感悟阅读中促进语言积累
感悟就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它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读与悟要结合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语文课上要学生感悟些什么呢?我认为要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文章中的情与境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时还是比较远的。我们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积累了语言。例如,我曾教学过这样一位女学生,她由于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学期中途从外校插到我班就读。该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长相也很秀美。可学习一段时间后她父母联系到我,说他们的女儿在班级学习心绪挺苦闷的。惊诧之余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独生子女,对后来的她嫉妒排斥心理还挺重的。一天该生来到办公室,恰好看到我参加自考书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该生悟性极高,几分中内竟能背诵该词。这样的感悟阅读可谓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这种积累是终身性的积累。该生自此心情不再苦闷,受她感染,同学们逐渐由排斥到对她敬佩。
我们在引导感悟文章的内容时还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比如学习词语,不仅要在读中理解意思,有时还得推敲用词的准确性。要做到语言用得“恰好”十分不易。
四、在品读赏析中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如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在朗读时,用歌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我们再配以情景图,让学生目睹草原的广阔与奔放,如此将读、品紧密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便具备了血肉,审美积累和语言积累被有机地渗透到美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这样的语言积累便永远在学生的心中生存下去。
五、重视语言积累的实际运用――说与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厚积而薄发,“积”与“发”的关系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关系。积累的新鲜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运用,则“新鲜”也就无法长保而腐化被遗忘。积累的语言要在运用中掌握内化。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基本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仿写句子、语言重组、一意多达,抓住重点词语联想练写,联系课文续写等,课堂现场演示学会导游,练交际等等。上述环节,不仅是学生再次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应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实践、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语言积累要源于实践,反过来,实践运用又积淀着语言积累,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总之,语言积累主要通过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引导学生在阅读、朗读中要强化思考,注重理解、感悟、品味欣赏等阅读能力的提升积累,那么,学生就不再会是机械地进行语言积累,对自己的“积累”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体会到“读书不破万卷,下笔也有神”的乐趣。真正地实现语文学习的“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积累 语言 能力 文化 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的一生始终在积累,积累知识、技术,积累生存的本领、为人处世的道理……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手段,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整个教育界也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语文积累成为语文教学新的课题。它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积累的过程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如果没有积累作基础,语文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一、语言的积累
现今对语言积累的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主读书。在我看来,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1.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熟记、会写文本中的经典词汇,还倡导在了解词汇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月光的词语,如“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等,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词,反复朗读,再让他们练写、描写月景的小片段,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要了解语言的规律,把握语言发展的关键。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学生离阿炳生活的那个旧社会实在太遥远,要想让学生理解阿炳的心境和他所拉出的曲子要表达的情感有些困难,所以我先请学生听音乐。那幽怨的曲子立刻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阿炳凄惨的生活中去。接着我再让大家读课文,阿炳的不幸命运和坎坷的经历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之浪。
3.精粹语言的积累。精粹语言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可以引导学生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
现在正是初春时节,我为我们班的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优美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学生。抓住这一好现象,我开展了诵读《春》的比赛。学生与往日在课堂上的表现截然不同,一个个读得神采飞扬。我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积累精粹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能力的积累
学好语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能力至关重要。虽然语文学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相互迁移,但是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够驾轻就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
1.阅读能力的积累。文本,它传达的是作者的情与爱。只有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读者与作者笔下人物进行角色换位,读者的情与作者的情才能和谐统一,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
2.写作能力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的。苏教版的新教材,内容充实,我们可安排学生进行片段的仿写、结尾的续写、情节的想象等写作训练,在习作过程中可安排例文和阅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其异同,借鉴其用词造句的方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中把握、积累。
三、生活的积累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理解得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写得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更好地生活。
四、文化的积累
关键词:积累词汇提取强化巩固
语言不仅是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学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这两个阶段。
一、加大阅读量,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 ,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知道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 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抄摘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句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立足课本,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如下设计:
(一) 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搭桥的作用。
(二)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 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 吓得脸色发 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 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四)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帖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就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充分体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写,语句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
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的积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活阅读的积累人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这种高层境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有关。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积累本,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认真观察,善于积累,还要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固然是潜移默化又至关重要,但良好的积累习惯同样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当下的学生又是如何来进行语文学科的积累?翻开学生的摘录本,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方块字,不是好词佳句,就是优美片段;不是名言警句,就是古代诗词。但真正写作时,要么是平时的积累调动不起来;要么是华辞丽句堆砌,却少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发现学生的积累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美文美句的认识狭窄
“美文美句”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文句,什么样的文句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美”。绚丽多姿是一种美,平淡质朴也是一种美。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基于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地认为那些拥有散文化的笔调,朦胧的意境,唯美的格调的文章才是“美文”,那些名人名言和华丽的句子,主要是精彩的修辞句才是“美句”。如下面这些话:
一个清辉的夜晚,秋风在空气中微微的流动,预示着最后的离别即将到来,泛黄的树叶紧紧的簇拥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失散在了海角天涯。连高空上的明月,也不忍心看到这最后的离别,情不自禁的唤一朵最近的云朵,遮住她那朦胧的视线。
而对那些平淡不奇却发自内心,真情流露的文句置之不理,更不会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共鸣。如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这样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通俗而纯净的语言流露出简明而亲切的感情。老舍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道出了自己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说不出”“要落泪了”这些词句真是看似平常最奇崛。
二、对美文美句的内化不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积累美文美句的过程中只为摘记,很少考虑把知识咀嚼、消化、吸收,乃至运用。要知道积累不等于摘记,“积累”是知识、能力的凝聚,是各种智能因素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是有“得”而积,即对所学材料有所感悟,有所把握、内化。更有学生为了让自己写出的文章也能文采斐然,不惜花大功夫死记硬背这些美文美句,在写作时“见缝插针”,能用就用,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文章,更不论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真情体会。其实这违背了心理学的记忆原理。心理学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清楚新旧知识的关系。”积累是一种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美文美句的背后是作者审美的眼光与情感的流露,甚或人生的真实体悟。没有这些共鸣,你的积累只是一潭死水,不可能得到激活,焕发出勃勃生机。死记硬背得来的所谓“好词好句”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学生仅仅是拼凑一些华丽的句子,再加上几个名人名言,却没有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他自己明确的观点,写出的是人云亦云,支离破碎的拾人牙慧之作,那肯定是让人嗤之以鼻的。
诚然学生也认识到自己语言积累的薄弱,渴望有所提升,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但学生对语言认识狭窄,教师又缺乏引导,只关注量的积累。从而出现运用时徒有形式,无真情实感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识语言的多样化特点
优秀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各有自己的优点。即使就教材而言也是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在课堂内外我们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有些词语运用很有特点,富有表现力。如“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杨绛《老王》),“镶嵌”一词本用在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中,但此语境中却用来修饰老王站立在门口,一个受病痛折磨,生存艰辛的下层百姓跃然面前,充满辛酸,更包含作者对其的怜悯之情。有蕴含哲理的句子,如“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的《直面苦难》)。有朴实而真诚的体验,如“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句子没有运用怎样的修辞,却能调动阅读者的生活体验,引起强烈的共鸣,耐人寻味。
对于这些词语、句子甚或语段平时要鼓励诵读,在诵读时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整体,领会其布局谋篇。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中领会汉语语汇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语言只有积累没有运用,是无用的消极语言,缺少了整合外化,只能是为“积累”而积累,学而无用。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能够“凭吞吐”、“任翕张”的积累才是真实有效的,只有这样的积累才切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鲜活地与学生的生命一同成长。否则,学生说起话写起作文来总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实现以读文会意的语言积累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活化的过程。就此尝试分三步走:
1、克服积累的无序,有明确的主题目标。翻开学生的积累本,往往是杂乱无序的,没有有意识的分类。这导致平时的积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遇到有价值的语言也不能及时纳入。所以有效的积累首先要围绕一定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积累计划,确定每个学期的积累主题,每个主题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应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积累方向,有针对性地看书,也可以反馈积累情况。
2、根据具体的情境,能精确传神的运用。语言都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如内容上的要求、体式上的要求等等,脱离这些不能正确理解语言内蕴。同样语言积累要有效,不仅仅在积累时要结合语境感受语言,在揣摩、辨别、理解和品味中积累语言。更在于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境,精确传神的运用。惟其如此,积累的语言才能在运用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印象深刻。作为教师,我们更加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帮助学生活化语言,以期达到积累的有效。
3、提供交流的平台,共享重构鲜活语言。语言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过程并不是积累的终结点,还可运用多种方式交流探讨,使学生共享他人的语言创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理解是认识主体建构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为此要通过合作和讨论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见解。学习者正是在与他人对话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并通过检验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所以共享能让学生在感受运用语言时,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