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造能力培养

创造能力培养

时间:2023-06-05 09:5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造能力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造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意识 心里氛围

1、激发幼儿兴趣,唤醒幼儿的创造意识。

(1)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游戏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教育方式上,要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幼儿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既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可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而且还可使幼儿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形成和获得成就感。可以让幼儿做些角色、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还有插积木,娃娃家,猜谜语,玩泥沙,粘贴图画等建构性的游戏。我们要为孩子设计游戏的场所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在游戏时给予孩子帮助、启发。在游戏中让幼儿的创造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刚开始幼儿的游戏都是简单模仿动作;以后发展到能将过去的经验再组织、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性的东西。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只要意识到任何活动都有发展创造性的潜力,就能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幼儿去挖掘、开拓,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心灵则手巧”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每个幼儿生来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培养本世纪创造人才的今天,用创造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为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而努力。

(3)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

所有的成人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创造力,但是怎么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呢?其实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保护孩子创造潜能,因为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天生具有的。孩子的创造潜能被保护了,就会自然地成长。如果我们的观点是培养创造力,其做法可能就是专门开发,让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时的孩子如同初学游泳者被扔在大海中,既迷茫又紧张。他们会无所在地适从,为了把事情做下去,就会乱弄一通,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会大叫:看,多有创造力!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们无法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孩子们不重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创造结果,所以内心不会被创造成果愉悦,不会有动机去使用这样的创造能力。他创造能力不被创造者使用,就会丢失。所以,开发创造能力常常会破坏被开发者对自己创造力的欣赏。

由此看来,创造潜能的保护,首先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并使他被自己创造的结果愉悦,这就需要成人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母体。孩子利用母体作为材料进行改造,就会发现母体在改造后和改造前的不同。如果这时成人帮助他们评价被改造后的母体是了不起的,孩子就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多年来,教师一直掌握环境创设的主动权,常常忽略幼儿的感受,剥夺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的权利,这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幼儿园来说,环境就是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物质保证,也是当务之急。环境的利用和营建,把环境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鼓励幼儿创造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我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我班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第2篇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 [英]保罗·特罗特(Paul 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 东,严 琳,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2.

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励探索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应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情景,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新知时,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看谁能难住老师的活动。”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任意一多位数,老师能立即说出它是否是3的倍数,而且凡是3的倍数的,老师还能看着这个数很快说出一连串3的倍数的数,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多位数计算一下,然后提问老师。”于是,同学们经过计算,争先恐后地提问老师,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说出快速判断的方法,而是适时反问学生,老师为什么很快就知道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自己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

二、动手操作,自主明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突破教学难点,可采用 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手、口、脑并用,促使学生掌握法则,熟练演算过程,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56-18”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摆56根小棒(5捆零6根)。老师提问:从56根小棒里去掉18根,该怎么去呢?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叙述摆的过程:先取出其中的一整捆打开来,和6根合并起来是16根,从16根里去掉8根剩下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剩下的3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38根。最后师生结合摆的过程共同归纳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使学生自主明白笔算两位数减法,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的算理。

三、参与过程,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就应展示问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新知:

1.启发思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什么?要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根据长方体各面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几个面的面积?哪3个面的面积?

(出示长方体3个面的直观图,并标出长、宽、高)

2.观察思考:这3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什么条件有关?各是怎样的关系?

3.(四人一组讨论)继续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即6个面的总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高×长×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4.启发设问:谁能说说第一种关系是怎样想的?第二种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多说,充分理解关系式的意义。

5.观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较简便?肯定第二种方法较简便,并针对第二种计算方法问:长乘宽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宽乘高求出哪个面的面积?高乘长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小括号内求出的是什么的面积?为什么要乘2?这样,通过反复问反复说,让学生理解透彻第二种简便算法,为灵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打好基础。

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注意学生的直观想象、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自主探索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探求新知,促进学生会学。

四、 开放教学,自主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1.条件开放,发挥想象

这是一种答题者依据问题选择或自由创设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路径,有条件过剩和条件不足(或纯问题)等类型。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出示这样一题:“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纯问题的题目,要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填出不同的条件:(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3)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从创设条件的简洁、合理角度,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求新性,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思路开放,发散思维

思路开放就是以一题多解的方法,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驶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解法1:(用算术方法解)

100÷2×3=50×3=150(千米)。

解法2:(用方程解)

设3小时行驶x千米,x×=100,x=150。

解法三:(用比例解)

第4篇

【摘 要】幼儿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已经有了创造能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期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幼儿阶段;创造能力;培养

目前在我国幼教界普遍掀起了创造教育的热潮,出现了形形培养创造力的活动,然而在这些教育中却严重存在着许多误区,使得创造教育非但不能很好的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反而很可能扼杀幼儿的创造力,比如许多教育者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画上了等号;还有的教师认为创造思维就是求异思维,在活动中极端的培养幼儿“标新立异”等等,而其实创造性既不可以等同于一般的知识,也很难通过“灌输”“赋予”而获得;更不能把创造力的培养等同于创造技能的培养,而一味的要求幼儿做到“回答的和别人不一样”;用以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成为幼儿获得表扬的手段,好奇以及创造过程的喜悦偏离了原先的轨道,而且幼儿在活动中也不会懂得去思考、倾听别人的观点,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而忽视了集体性。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的培养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掌握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意志力都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也去的快,常常是瞬间即逝,如果有成人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二是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但他们的心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受兴趣的影响较大,兴趣可以振奋幼儿的智力,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保持幼儿的兴趣和调动幼儿的兴趣。三是幼儿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擅长美工创作,如果这些幼儿的创造才能能够得到尽早的发现和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有环境和教育起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都会有较大的发展,但不能根据幼儿的一时表现,就断言其创造能力的高下。

二、 努力营造促进幼儿创造性的氛围和环境

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必须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首先要努力让幼儿了解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没有恐惧和不安,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处在这种氛围中的 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我们要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的气氛。其次是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四、 教师本身的素质在幼儿创造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类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创造性的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喜欢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适合创造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同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同样喜欢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并会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会幼儿机会充分实施自己的才华。儿童在具有求知欲的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就会多,反之,教师缺乏创造性,则学生的创造性的活动就会很少。创造型的教师要善于以创造理念为指导重新设计教育活动、选择活动材料,以及创设活动环境,要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用创新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还要善于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先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予以指导,使他们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积极的创设环境,激励幼儿主动猜测和积极探索,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激发幼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已知的事物;鼓励幼儿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跨如未知领域学习,激励幼儿满怀信心的去探索复杂的、较难解决的问题;鼓励幼儿编造幻想场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精神,奖励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行为;不讥笑幼儿看似荒谬的观点等等,时刻牢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五、 家庭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良好场所

在家庭中开展创造活动,不仅要注意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冒险精神,使幼儿具有创造的个性。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及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加以肯定,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与人的交往活动,还要重视幼儿与物的操作活动,要注意不断变换孩子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伙伴,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为他们提供有利于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家长要注意自身因素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论哪位家长都应热爱创造活动,积极参加创造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尤其重要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第6篇

关键词:幼儿 绘画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1-01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而未来在急切呼唤高的创造力,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大胆地对幼儿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发展。绘画作为一种以发展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认知能力,能激发幼儿兴趣,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绘画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造力、幼儿思维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1 激发想象思维,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例如,在《添画真有趣》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圆的东西,认识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幼儿在一个事先画好的圆圈上添上几笔,使其变成一样圆的东西。幼儿对此兴趣很高,有的画成闹钟;有的画成西瓜;有的画成了足球;还有一个小朋友竟然画了一个绿太阳。太阳怎么画成绿的呢?肯定有原因。教师就让这个孩子说一说画绿太阳的原因,他说:“夏天火红火红的太阳照得人多热呀!一些小花,小草被它晒得去垂下了脑袋,多可怜呀。我画个绿太阳,想让它变得凉快些。”瞧,孩子的想象多丰富,心灵多善良。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2 创设宽松自由的“创造”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环境是激励个体从事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同时又可能成为创造性活动的障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只有在自由宽松、开放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创造性,才能促使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的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去想去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活动中,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如,“你设计的房子真是太有趣了,我也想住在里面”,“你画的色彩很鲜艳,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颜色”,“你折的小鸟真漂亮,愿意与小朋友一起欣赏吗等等”。因此,作为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满怀信心的作画,创造的火花也会不时的闪现出来。

3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是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想。例如:教幼儿画圆和感受色彩的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的阳光下玩“吹泡泡”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和颜色。还可以把绘画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情节,让他们在喜悦的心情中练习一些基本的枯燥的线条。另外,教师也要学会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将录音、幻灯、录像、电脑、多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把教学上的难点在幻灯片上演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用录像把真实的宇宙空间展示给幼儿,那他们笔下的“未来宇宙”将是多么的奥妙和神奇。

4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体验创新的乐趣

作品展示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当幼儿完成他的创作之后,教师应该让幼儿大胆评价同伴的作品,看看谁的画最美?谁的画最有趣?谁的画最有创意?然后尽可能多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既乐于欣赏有创意的作品,又能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优点。这样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肯定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激情。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从而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不仅能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流畅、灵活,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力。教师应坚持在绘画教学中把培养幼儿创造精神放在首位,事实创造教育,让幼儿在创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按自己的意愿来表现,努力拓展他们的创造,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数学 创造 思维 培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2.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1 创设民主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浓烈的学习情趣,进而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饱含情趣,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情夺心:在提问时,教师更应和蔼可亲,满腔热情,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教师要富于爱心,富于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知心人,他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心悦诚服地学习,我们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学生的个性和独特,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民主环境中自由思考,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3.2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会学。

以往的教学,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服从于教,教服从于考”,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 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心曲之路。老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的渗透、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究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空,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LL〗

3.4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

3.5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6 广泛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课始的引导,课终的开导,训练时的指导,启发性问题均有效地调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补充,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与教师对话,在教师交流中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生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它不仅因为之间的年龄,心理,能力相近,交往最轻松,具有共同语言,而且在交流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难得的创新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分组,给学生多种交流机会例如,可同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优差生交流等,创造学习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7 引导创新行为,养成创新习惯。

(1)多提问题,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8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第9篇

具体到艺术教育领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具有特殊意义。现代艺术教育的根本核心,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创造型人才,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达到艺术鉴赏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创造力的同步提高。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艺术教育更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为宗旨。艺术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重视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不可否认,当前我院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有些教员不重视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只希望学生成为某个艺术前辈的“复制品”,教学方法单一,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确实,只求“酷肖”不求创新,最终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会阻碍艺术事业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他的创造机能就是那种对文化最敏感的机能,就是那种最能丰富和超越成就的机能,也就是那种最容易受到压制与挫折的机能。”并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1]因此,必须摒弃教育中那些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的种种因素,不断地注入开发创造精神的活力。就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以推进创造教育为己任,转变自身的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树立新的观念。

一、树立新的目标观念

1.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造性素质。当前“人本教育”认为,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当一个人对某一活动领域中的经验达到谙熟精深的地步,他便有可能从后者过渡到前者。创造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发掘他们(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树立了这一观念,我们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为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现在和发展;我们就不会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

2.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同志谈到素质教育时曾说:“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体现为“创造性”。创造的本质是独立创新,表现出创造者鲜明的个性。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向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现在我们的教学,往往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种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培养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复制品”,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个性被压抑。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多层次、多角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求新求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二、树立新的教法观念

1.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因此,应该有一种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方法,让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可以说,这种方法就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仅重视“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传授知识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应该提高对激发兴趣方法的教学价值的认识,加强对这类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2.重视过程学习。传授式教学注重学习的结果,强调获得知识的本身,其方法主要由教师传授,希望学生接受。创造教育强调发现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其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这种过程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从而增强自然力量的意识,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学习和创造。实现教法观念的这一转变,其核心是要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一切教法的应用都应该以有利于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发展。

三、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的尊重,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最容易树立起来,创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出来,无限发展的存在潜力最容易释放出来。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尊重。学生便有了创造的适宜环境,可以“自由呼吸”,自由发展。

在艺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既有普通的师生关系、又有特别的师徒关系的极为特殊的、稳固的关系。艺术教学和普通教学过程相比,其师生关系的独特性表现在:交往的时空和频度更为密切;经常性的一对一教学;一些艺术专业的教学特点使得学生从很小就与教师相处等等,这些艺术教育的独特规律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教师的教法、威信、人格力量、资历和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创造语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加强口语训练。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把口语、录音、图片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语境。教师要有意识地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置身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能力,如在教学如何购物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把一些水果摆放在讲台上,把讲台假设成为一个出售水果的柜台,请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从而展开对话,售货员:What can I do for you ?或 Can I help you ?顾客:I’d like to buy……。有时,教师也可自身示范表演,用不同的表情、姿态、动作、手势创设情景,加强语言训练,如教师可把自己扮演成工人、农民、战士、司机等,可做出游泳、跳高、唱歌、打球、放风筝等多种动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英语会话。

2.克服心理障碍,敢说英语。造成学生口语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紧张。越紧张就越易出差错,所谓敢说就是要求学生克服紧张心情,大胆表达。在口语训练中,学生往往羞于启口,气氛紧张,这时教师应耐心启发,具体引导,但不要规定标准答案,可由学生自己遣词造句,表达见解,为了克服紧张心理,让学生上台表演是训练学生胆量的一种好方法。为此,我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前2分钟的讲话”活动,采用轮流制内容,要求由低到高,从读课文到介绍亲朋好友到值日生汇报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到讲故事及自由编说简单有趣的小品,对语言流畅连贯,语速正常,自然大方者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许多上台紧张怕羞、声音较低的同学都大方自然多了,有的同学很激动地说:“我也敢说英语了。”

二、提高口语能力的方法

1.让学生尽量多听,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口语能力。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听是信息的输入,说是对输入信息的反馈,是信息的输出,显然,不让学生进行大量听的练习和操练,说的能力则无从培养。只有在学生听多了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让学生开口,自然水到渠成。

2.通过大量交际性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学习英语也必须在交际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大量机械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去表达基本句型,如How old are you ? I’m eleven .已经掌握的认为太简单,但初学者刚接触时的确认为很困难。教师要反复让学生跟在后面听和说,直到说得很地道,很熟练,让学生一听到“How old are you ?”就立刻反应出“I’m eleven/twelve…….”教师应给学生较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相互问答,分组活动。学生可根据提供的内容自由操练、相互帮助。教师在行间巡视,随时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由易到难的口语练习中,学生容易掌握“说”的技巧,培养“说”的能力。

3.创造情景,培养口语能力。“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利用大部分时间鼓励学生讲英语,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分担角色进行活动。新教材中的插图很多,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相应的挂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来表达对图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Every family will have a small plane 时,教师先让学生大胆想象一下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然后转入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去谈论描述图片。What will the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 Every family will have a small plane .Machines will do the heavy or difficult jobs people will have long holidays and travel everywhere by plane……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要角色,才能轻松自如地学习。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口语能力。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深入课堂,课堂提问也就越多,也就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或自己组织答案。如阅读课中的问答活动,新授课中的work in pairs,三人、四人一小组操练和讨论,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机会,提高其说话能力。如教授新课时,几乎都用到小组活动,小组中分别有优、中、差学生,这样可提高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让他们相互表演练读,阅读课小组进行讨论并解答问题,这样在课堂上能为每个学生营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对于英语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英语小故事、会话、表演、朗读比赛等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说的能力。即使学生学唱英语歌曲,对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作用。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活动多了,你讲,我讲,大家都来讲英语,并且不按照固定的套路交谈,而是带有想法、情感而交谈,在口语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推动者,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多听,多进行情景交际练习,多参加英语活动,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口语训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相当有效的办法,愿广大同仁们多作探索,为英语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

陈 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全方位地介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不仅仅在学校教育中起到显著作用,而且对于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是特别明显的。学前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儿童,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因此家长们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同时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等。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儿童达到家长的期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而信息化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渲染教学氛围,能够让幼儿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幼儿的理解接受,也激发了幼儿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我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大屏幕,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看得见、听得到、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例如,故事创编活动《小熊砍树》,首先播放事先准备的课件,课件是美丽的树林,树上有各种小鸟,还有顽皮的小松鼠、啄木鸟等,让幼儿全身心地融入美丽的情境和氛围之中。教师向幼儿讲述前半个故事:小熊今天很早很早就起床了,他想给自己盖一个漂亮的房子,于是扛着斧头边走边唱来到了树林中。“我是一只小狗熊,盖房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盖得更漂亮。”通过屏幕将形、声、色三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再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传递中,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幼儿先熟悉一些情节后,再让幼儿去想象后半个故事。孩子在老师营造的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创造力得到充分开发,你一言我一语,会很轻松、自然地借助想象力去续编故事。

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我园通过信息化平台开设了宝宝管理和班级管理板块,通过这些板块可以展示我园办园理念、特色、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交流。我们把幼儿的食谱、定期体检结果、班级计划、幼儿一日常规生活中闪亮的行为等信息和录像上传到信息平台,家长们可以随时了解幼儿的基本信息、成长记录、体检记录。家长通过平台可以和老师互动,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计划,还可以提出对幼儿园的宝贵意见和对老师的一些要求。这样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节约了时间,还起到了监督作用,从而使幼儿园发展得更好,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强,教学质量更高。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家校沟通平台,不仅仅是交流平台,也是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是园本教育拓展成全过程教育的好渠道。

信息技术能够给儿童打造一个创造的平台。在学前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与儿童教育的整合,让儿童能够不断地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产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渐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这样既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儿童现代社会所需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视听形象展示在幼儿面前,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兴趣。

(作者单位:北京大兴区亦庄第四幼儿园)

第12篇

1.材料:

一个周末,爷爷带李书博逛古玩市场。爷爷看中了一颗宝珠,宝珠装在一个不起眼的盒子里。卖家要价50万,爷爷只愿出20万。无论怎么讲价,对方丝毫不让步。正在这时,一个操四川口音的人被他们的讨价还价声吸引过来,捧起盒子,端详了许久,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当即愿花35万只买盒子。可是卖家不愿单独卖盒子。四川人只好花50万买下这盒宝珠,然后将宝珠以1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李书博的爷爷,自己捧着装宝珠的盒子高高兴兴地哼着歌走了……

2.目的:

启发学生思维,想象材料中的具体情节,使故事内容丰富;通过想象改变故事结尾,使其成为现代版的《买椟还珠》;通过以上训练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材料

1.同学们听过《买椟还珠》的故事吗?谁能给我们讲一讲呀?(学生讲,老师和其他同学补充。)

2.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应该知道“买椟还珠”的意思了吧?放着名贵的珠宝不要,却只要个盒子,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呢!谁来猜猜当时的情况?(学生自由地猜。)

3.哈哈,有的同学猜得很有创意,有的同学猜得荒诞不经。下面,让老师告诉你们吧。不过,你们听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1)认真听,然后复述下来;(2)合理想象事情的情节,把事情讲具体。

二、讲述材料,复述材料

1.老师讲述材料。

2.谁记住了事情的主要内容,请给大家复述一遍。(请2-3个学生复述,老师和其他同学补充。)

三、拓宽空间,引导想象

1.这个故事很短,请大家展开想象使情节更生动、具体。对于事件中人物的活动,我们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展开想象?(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1)谁说说讨价还价时爷爷、李书博、卖家各自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2)请几个同学来表演一下讨价还价时的场景。

(3)四川人看到这个不起眼的盒子又是怎样说、怎样想、如何做的呢?

(4)谁来想象一下四川人把宝珠卖给李书博的爷爷时的情景?(学生说后,叫几名同学表演一下。)

(5)四川人买走了盒子,爷爷、李书博、卖家有什么想法?

(6)四川人只看中一只不起眼的盒子却不要宝珠,你对他有什么看法?

2.对于事情的具体情节,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展开想象?同学们可以通过对事情中的人或物的质疑来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根据学生的意见归纳一下:

(1)四川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2)这只不起眼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

(3)这只盒子到底值不值那么高的价?如果值,它的价值何在?如果不值,四川人为何要花高价买它?

(4)如果这只盒子真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它的价值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古董?还是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还是它对于某些人或物有什么不凡的作用或者意义?……

3.刚才我们在材料的原意上展开想象,丰富了材料内容。这时候,你比刚开始的时候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那么请再次想想看——

(1)四川人买走了盒子,爷爷、李书博、卖家有什么想法?

(2)四川人在回家路上或回到家后,会发生怎样的事?请你编一则新故事,体裁不限,自拟题目。(小组互说。)

4.有的同学编得很精彩、很有创意,故事引人入胜,说明这些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老师觉得只听不过瘾,如果能看到你们把自个儿编的故事表演出来那该多好哇!下面请在小组内练习表演。(生小组内表演。)

5.请几个小组表演,让学生说说哪个故事好看?哪个表演得好?为什么?最后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男(女)配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