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由自卑产生的孤独、排斥心理,造成人际交往困
难贫困大学生往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较少与人群格格不入。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有着与同学和不来,感觉自己很孤独,交不到朋友想法,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其自卑的心理,又由于早熟使其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两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
(二)敏感、早熟的特点容易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的原因,贫困大学生往往容易早熟。对自身和家庭的客观认识使其明白只有发奋努力才能改变现状。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导致受教育的不平衡使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对涉及他们自身、家庭的事情。他们会变的非常敏感,怕被同学嘲笑,对同学产生戒备心理和怀疑心理。对受教育的渴望和现实的困扰使其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产生性格缺陷。在生活中若谈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主动的回避和掩饰。如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收入等。
(三)抑郁、自闭以及消极的生活态度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者贫困大学生想要改变自身的这种现状,他们往往会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往往表现出信心不足、逃避等态度。据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自闭症的比例比正常群体子女要高很多。不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导致自轻、自贱,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对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消极的生活态度。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原因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家庭原因又分为经济方面的因素、家长文化水平方面的因素、家庭环境方面的因素。贫困家庭的子女虽然大部分能够正确的面对贫困,发奋图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确面对,从而产生消极的心态,从而产生很大的压力,又不知如何处理、缓解压力,从而形成自卑、孤僻的}L}理。而经济贫困往往导致知识贫困。经济影响一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贫困家庭为供子女上学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父母由于没有或少有经济来源,提供给子女的经济资源也很有限。家庭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家庭的不和睦、父母离异等,或多或少会对其子女造成心理阴影,长此以往,导致其子女出现孤僻、自闭等症状。
(二)自身方面的原因
弱势群体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指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上的缺陷会造就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出现问题。由于家庭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过早的面对社会,导致其早熟,与同学格格不入。不善于与人交流,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三)学校教育不当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重
学校的教育不当也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片面的追求教学质量,不重注素质教育,只重视尖子生,忽视甚至歧视差生等。教师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恶言相向,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己有问题”的想法,也会造成其他同学对其的排斥。从而更容易使其形成自闭的心理。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延伸
贫困大学生由于其自制力差,加上自卑的心理,很难抵御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人格的发展。而人们往往对贫困大学生有着种种看法,将贫困大学生置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使其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而贫富差距会使其差生不公平感,对生活和目标失去信心,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三、解决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探讨
(一)学校对贫困大学生教育起主要作用
学校是贫困大学生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老师、学校环境、同学对其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其各方面的限制,使其很难和正常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教育投入的不足及利益驱动,造成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用钱能够弥补分数的不足。贫困大学生家庭则很难有选择的机会,甚至承受不起高额的学费。因此,解决问题要从如何保证平等的受教育权说起。规范学费,禁止择校,保证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让所有的孩子读得起数,上的起学。在保障了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同时,也要保障贫困大学生在学校内享有的各项权利。在学校有着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尤为重要。如,建立心理预防措施,开设心理辅导机构,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对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等,便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出预防措施。
(二)家庭因素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提高家长素质尤为重要。家长素质决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素质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任务,是成功教育下一代的前提保证。政府应当建立家长学校,提高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家长素质,组织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接受教育,免费为他们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文化素养。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有效克服贫困文化、价值观的扭曲和家庭教育的偏差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自觉纠正或防止导致子女出现不良心理的家庭诱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子女走出心里的困境。
(三)社会环境对贫困大学生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激烈生存和竞争压力,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呈现“低年龄、高文化、高发生率”的倾向。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2.8%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有的价值观紊乱、是非不分。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白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汇集成一个群体,有的孩子就会感觉在新环境中知音难觅,为此,不少学生会产生孤独感。而且与中学时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
2、传媒的影响
一些暴力、血腥画面更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也充斥着大学生的世界,有些大学生染上网瘾、难以自拔,有些大学生因极度的网络依赖而出走、自杀、猝死,而且网络的依恋造成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日渐隔离,人情疏远,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会导致他们身心疾病,人格发展畸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1)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突出表现为对开放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2)问题家庭。据某地司法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00例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不和睦家庭占40%的比重,单亲家庭占30%,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很大部分是贫困生。家庭贫困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强烈的自卑意识、敏感的人际关系和迷茫的择业心态,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主要以高考为指挥棒,性教育严重缺失,这也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她(他)们不善于排解内心的冲突,引起恐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我们的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教育并没有跟上,造成性心理困扰、情感问题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大杀手,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使得整个学校达到无物不育人,无人不育人,无地不育人,无时不育人。使校园成为融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校园环境。
2、组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协会
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有些方面单靠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有助于这些任务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应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咨询、宣传、培训、心理剧表演、意志磨练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心协”这个组织,发现、培养一批人才,充分使用这些人才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最直接的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及时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尤其要掌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特征,在实践中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难,对心理危机排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意见,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强化,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从某大学中选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1000人,包括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以及工民建专业,其中研究生占125人,本科生占875人;女生有435人,男生565人,表1为学生的学科及生源地分类。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其一,心理状况,涉及的是情绪感受类的题目,评分为1到9级,例如“紧张”“轻松”等;其二,应对方法的问题设计是采用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其三,生活事件,涉及的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例如学习中的压力、人际交往等;其四,人格特征测试,采用的是因素量表的方式,包括忧虑性因素、道德因素、开放性因素、社交因素以及利他性因素;其五,支持系统包括三个问题,同其他人分享消极心理、从其他人处获得的帮助以及对其他人的关心。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本次调查工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为919份,回收率为91.9%。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在情绪上多为积极乐观
总体上看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较为积极乐观,1分为状况糟糕,9分为状况良好,通过计算,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7.02。在学生的情绪感受调查上,1分为消极,9分为积极,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6.28,说明总体上都比较积极。
1. 大学生的情绪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学生的情绪与学历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同性别有关,女生会比男生更加积极;情绪还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工民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情绪依次下降;情绪同学生的年级也有关系,三年级的学生情绪最为消极;另外学生的生源地也影响学生的情绪,农村学生更为偏激。
2. 大学生消极情况的问题分析
虽然整体看来学生的情绪较为积极,但调查的学生中还是有165人偏为消极,存在紧张、焦虑、空虚等状态,男生有114人,女生有51人。从学生的专业上分析,计算机专业和工民建专业较比另两个专业的学生较为消极;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情绪消极的人数最多。
(二)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来源
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来源分为两种,其一为学生发展相关的来源,例如择业、就业问题;其二是同生活相关的,例如人际交往、专业兴趣等。
2. 大学生心理困扰来源的差异
心理困扰的来源存在于性别中,尤其是男生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困扰;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受到压力和困扰,包括择业;恋爱等。在本科生中,一年级的学生会受到专业兴趣方面的困扰,二年级的学生会受到学习压力的困扰,三年级的学生会受到择业方面的困扰。
通过调查能够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困惑也是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学业的压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就业的问题。另外,农村的学生会受到经济、家庭状况的心理压力。
3. 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
大学生在心理存在困扰之后,面对心理压力通常采取的解决方式为自我调节,个别还有学生采取电台或书籍的方式进行解压,还有少量学生采取上网聊天、同家长、朋友进行交流等方法,表2为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扰时采取的方法。总体看来,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时,学校中的课程并不是主要方法,也就说明了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漏洞,没有把课程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在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是有作用的,有31.8的学生认为能够理解,但是自己不一定会去,还有3.4%的学生完全否认心理咨询,还有4.8%的学生呈现其他态度。另外还发现,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同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否认心理咨询的学生来讲,其情绪水平较低,这也就说明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同心理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外,女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高于男生7%,农村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较低,而年级、专业等同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没有关系。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心理素质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一前提是教师也具备较高的心里素质。教育的本能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教师个人素养和精神世界的带动,学生可以从中进行无声的感受,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利用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充分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里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心理教育工作才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建立人文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以往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注重的准则与规范,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提供了保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管理体系带有很强的禁锢性和强制性,学生在这种体系之中会带有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压抑、恐惧、抵触等情绪,因此在保证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注入人文因素,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人文体系的管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高校管理体系更具人性化,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帮助。在此一方面要改变以往机械僵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和谐民主温馨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温室。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生丰富自身修养,提升精神世界的主要场所。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一直被作为重要的载体而备受重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等内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相反校园文化如果出现问题,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为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校园媒体也可以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为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四)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新生的特点来看,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都容易接受,同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非常重要。例如,培养良好的班风,团队精神,学习精神,集体主义,积极乐观的态度,都是大学生涯心理教育的开端。一旦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不良风气,教师再想逆转就十分困难,因此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体系 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裴涛(1978- ),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93-02
21世纪是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但有接受时代挑战的心理欲望,更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探险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格品质和面对挑战的信心与理念。21世纪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纵容娇惯下养成了孤立、任性、缺乏爱心等不良习惯,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解析
1946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了比较权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基于身体、情感、智能基础上能与周围的人心理健康互不矛盾的范围内,使自我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此后,各国心理专家基于此项论点,制定了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五项标准。当今心理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属美国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权威著名,杰哈塔倡导“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健康观,主要包含态度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他强调,心理健康的人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使自己保持平稳安定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冷静处理和理性对待外来压力及环境刺激,保持自我稳定,对自我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基于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又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概括:身心等各种机能健康;有一定的幸福感和安定感;情绪适应,符合社会生活规范;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现实志向,对环境积极适应;人格调和统一;具有应急、应变和从疾病危机中恢复的能力;有调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上对心理健康定义,是相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来讲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被完善、被修正,并逐渐定格为,心理健康就是指客观环境和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桥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使人保持一种自我安定和自我安心感,实现自我快乐,具备为他人健康服务、贡献的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立项的课题逐渐增多,同时,一大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教材等陆续问世,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指导教程》等。另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现类的研究普及趋势十分迅速,各个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这些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探讨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这些一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外,日益增多的还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成就行为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层面进行研讨,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制度等不同,异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跨地区、跨国界相关对比研究不同程度地吸引了众多心理健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人文方面,简要地从理论角度提出实施原则及应对策略,而对于实证研究还只是处在解析调查结果上,有效具体的干预手段也在探究中。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措施多样化,在学校和社会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生活丰富化,寓教于乐,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优化,合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适当合理的规避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姚本先、方双虎指出,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五化,即教育内容综合化、工作职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健康教育全球化。这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益充实,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中国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程度逐步提高,专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教育方法和途径日益丰富,保障机制逐渐落实,社会资源融入度更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立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加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上升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高度来看,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所需的条件。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也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有利资源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7000,仅从数据上看,这一数字和文件要求的1∶5000就有较大差距,而美国2002年的同比是1∶l800,中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字比差距显而易见。
2.利用心理拓展训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诸多优势,如具有促进安定团结的优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具有发展性教育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的优势,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性型人才。目前,我国一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委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了高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中心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其目的主要是培训高校教育工作者,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链的良性运转,全方位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处理能力,使他们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作出贡献。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如定期聚会、网络社交平台、资源共享、问题互通等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3.构建基于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凯利文·卡特偌创办,这一举动使全球心理学领域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加强了各高校学生汲取各国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十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所以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整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其分为预防性教育目标、诊治性教育目标和发展性教育目标;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分为健康、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不同心理层次;从实施途径方面分为文化熏陶、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平台;从资源整合和统筹方面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部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包含防治心理疾病的初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的中级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高级功能。目前,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很强,它既包含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涉及了社会文化取向问题。因此,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其研究现状来看,民族各异、国家不同决定了心理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心理学领域建立“统一的”心理学模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各专家学者乃至全人类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企业、地方的不同文化以及对各行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振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1(4).
[2]郑东辉,孙黎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1(5).
[3]魏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秦更生.浅谈体育实践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起步晚,加上办学特殊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因而,探索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途径,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众化进程,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和谐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特别是在独立学院的学生中还存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问题。
1.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1)自卑。独立学院的学生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独立学院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自卑感,认为在独立学院学习成为了“三本”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和自我实现的自卑性等弱点。没有看清自己应有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很茫然。
(2)敏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敏感。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比较困难,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因此,产生了同学人际关系适应中的敏感和嫉妒,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人际交往。
(3)忧郁。在独立学院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在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时常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也较多,这在心理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4)狭隘。因独立学院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心理健康意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狭隘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2.独立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很多独立学院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或健康教育课中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有问题就让学生找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学生个体因素
对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高考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一次失败的经验。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独立学院就读,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此外,严重的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的欠缺等这些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也有更为明显的体现。
2.外部因素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三本”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三本”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独立学院的高收费和较低的社会认同度,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让独立学院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正确的疏导,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极易导致偏激行为和走极端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独立学院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探讨
1.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2.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应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习、择业与心理健康,性、恋爱与心理健康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义红,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7,(6).
[2]刘贵岩.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也非常注重这项工作。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控制、学业、就业压力等方面。
环境适应能力差。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变化,远离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生活圈子尚未形成,失落感比较强。其次是学习环境变化,从中学的应试学习到大学的自主专业学习,部分学生难于适应。最后是管理环境变化,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大学则以自我管理为主,班级概念不强,许多大学新生缺乏归属感,感到彷徨。
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与同学的相处不和睦;二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加之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冲突;三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化,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把对象、交往结果理想化,当他(她)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时,就会产生猜疑、排斥等心理,甚至逃避现实,封闭自我,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猜疑等心理,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缺乏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人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情绪极易波动,思想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因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因为一场考试紧张得几天不能睡觉;有的学生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无心学习,甚至个别人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学习压力的困扰。大学生学习压力困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与专业的矛盾。在现有体制下,许多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理想的专业,由于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经常不及格。这种情况加剧了他们的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二是对身份变换的不适应。中学时期的优秀生都集中在大学,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有些学生由于不再是最优秀而失落,有些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也无法达到往日辉煌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
就业压力的困扰。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几种心理困扰:一是盲从心理。许多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的认识,对职业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大流”。二是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喜欢与周围的同学朋友比较,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单位,以满足其虚荣心。他们往往不安于现状,经常变换工作,最后导致就业不稳定。三是缺乏对暂时不能就业的心理承受力。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个别大学毕业生暂时不能就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形势,一旦出现暂时不能就业的状况,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他们不是孤立地生活于社会之外,而是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思想潮流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心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大学生要对不同和文化和价值观念作出判断和选择,难免感到茫然、疑虑、混乱。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当今,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和交往手段。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负面影响。网络中虚拟世界的交往,降低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甚至使有的学生产生了厌世的思想情绪。
学校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高考制度一直是影响我国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虽然国家多次提出要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为了提高升学率,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大学阶段,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师生比例过大,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往较少、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因学业引发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辅导咨询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于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方面的因素。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因其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不同,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各有差异。如果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家庭成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大学生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如果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就会学会用说谎等方式来逃避父母的责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专制严厉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责骂,就会产生叛逆、反抗等情绪;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溺爱型,子女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就不懂得关心他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解决好家庭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所处的人生特殊时期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一方面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成熟。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活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不高,人格发展不完善,缺乏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情绪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阶段也是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
高校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高校、家庭都责无旁贷,要共同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高校要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领导要重视。有关部门和领导要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高度,正确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学科,它关注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各种心理调控问题。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展要求相吻合,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满足大学生开展校园活动的需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向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管理,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防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低俗、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需求,还能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办法
对于人的健康完整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功能。这一定义告诉我们,健康的对象是身体、生理、社会的统一体,健康的标准是除了没有疾病,还要达到功能、发展的良好状态,又由于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心理健康与否还必然关系到身体状态和社会适应功能。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又没有作“完人”、“超人”等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念头。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另外,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精神疾病,人格发展健全,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说,其一是能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力;其二是能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能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专家认为:健康的精神就是全部人格协调的活动状态,其核心是内在的安定。它所具有的七个特性为:幸福感、积极性、统一性、协调性、现实性、适应性以及责任性等。心理学家将其归纳为:人格高度的分化和整合性、持续性、安定性、社会协调性、躯体健康、意志和自信、自发性和现实性等。根据上述心理健康定义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①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②能与同学、教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③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锐,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和愉快状态;
④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大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⑤人格完整,能客观的评价个人和外界,意志坚定,言行一致;
⑥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
⑦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⑧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逆反状态;
⑨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 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
⑩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高效率的学习质量,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判断一个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虽然可以参照以上标准,但还是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其关键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而不应该生搬硬套标准或框框。实际上,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都是很复杂的,心理的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又是各式各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能是相对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兰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牛芳曾经就2400名兰州大学学生思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想轻生的有24人,占1%以上;UPI总分大于或等于25(说明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多达30人,占1.57%;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做出肯定选择的有218人,占到11.9%。牛芳副教授说:“我一直在高校里教大学生,对学生们比较了解,我发现在拥有不少优点的同时,学生们在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发育不全的现象。据教育部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卫生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因病休学、退学的病例中,精神疾病已远远超过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而居首位,另有资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是很留意去观察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由我开导的学生在近两年中有36人(班级有116人),占31%。他们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归纳为考试焦虑、学习紧张、社交恐惧、人际关系障碍和恋爱问题等。
尽管大学生中存在如此普遍的心理问题,但由于认识的问题和条件所限,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较专业性的帮助,而众多的心理品质较低的人群,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的隐患。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失常的诱因。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心理健康失常的人数有日趋增多之势。甘肃省青少年教育研究所最近的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并且就诱因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3.1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学习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3.2 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3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80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
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4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3.5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6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3.7 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甚至毕业就是失业。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4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既然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那么对挫折心理进行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先应学会关注大学生心理前兆,只有我们掌握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疾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提醒,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前兆,他说只要同学和老师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些症状,并使用有效的排解手段,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就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现象的出现,有的放矢地找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以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使得每一个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比如人际关系上有无出现问题,诸如逃避集体活动、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等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应对:
4.1 广交朋友,广泛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有助于郁闷心情的缓解。很多时候抑郁的心情就是在和朋友的聊天中烟消云散的。困惑时及早倾诉:在感到困惑、棘手或难过的时候,学会毫不掩饰地寻求朋友的帮助。当事情变得非常困难或身陷焦虑的时候,向朋友吐露诉说,仅仅是倾诉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释放,或许还会得到好的建议。
4.2 尽量保持乐观和自信:要学会深信事情总能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总是以最乐观的心情想象最好的结果。需要做的所有事都已经在进展当中,即使遇到麻烦,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重新调整状态。
4.3 善于整体规划:“一切尽在掌握”,这种感觉本身就能很好地缓解压力。有选择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或许使人感到轻松很多。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清单,既能有一个整体规划,又能帮助将看似无绪的一堆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事,一件件应付起来就容易多了。完成一件,就在清单上划去一件,这样做带来的成就感足以鼓舞你将这一做法继续下去。
4.4 从不耽搁迟延:能在今天办完的事不会拖到明天,能在当时办完的事不要拖到数个小时之后。因为很多事情搁着未做,本身就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4.5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4.6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要发挥自己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著名剧作家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报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搞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4.7 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
4.8 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我们要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4.9 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很多学生都明白这一点,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只有保持平衡的生活规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心态。
4.10 学会关注自己、保护自己。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判断自己心理的健康状况有一个常用标准,即情绪是否稳定而愉快,一旦觉得自己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则应考虑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此外,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5 考试压力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引导。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发现,在本次的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116名学生中,有3名学生在参加期末考试期间9门次有旷考情况发生,经过了解,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有考试紧张症的情况。大学期间的学习离不开考试,那么学生的这种考试综合症如何消除呢?轻度的考试焦虑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并无妨碍,有时它还具有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审视题目、理清思路、提高答题速度等的作用。那么对中、重度考试焦虑者,尤其是重度考试焦虑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辅导。在形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中,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当考试情景被学生所意识到时,学生会自觉地对其进行比较、评价,而一旦意识到威胁时,就会唤起考试焦虑。这种对考试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考试的重要性、考试难度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试能力的估价。学生对考试的认识程度对其焦虑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如果把某次考试看得很重要,比如与自己的升学、就业相联系,其焦虑水平必然会升高,另外,学生过高估计考试的难度或过低估价自己的应考能力,都会助长其焦虑情绪。因此,要克服焦虑心理,首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调整:
5.1 正确对待考试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重要性,要想办法让学生明白,各种考试不过是展示和检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已,它们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即使是高考,也仅仅是其中的一次考试罢了,就算失败了,也不足以遗憾终生,因为人生的机遇不是只有高考一次,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升学一条。
5.2 正确对待考试的难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考试所要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会有太难的题。升学考试,也许难度会深一点,但是,学生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其难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5.3 正确估计自己的应试能力。教师可在考试之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复习等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弱点和漏洞,从而制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5.4 进行自信训练。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总是不知不觉地对自己具有消极的暗示,这种暗示往往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复习时精力不集中,从而减少应有的努力程度。为此,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做出肯定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此外,做好考前的辅导工作和考后的身心调节工作对于缓解考试焦虑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对考试越担心,往往焦虑水平就越高,而焦虑水平越高,其心理压力就越重,从而考试的成绩可能也就越糟糕。为此,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考前复习,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以及指导学生把握应试技能,让学生觉得心里有底,以便沉着稳重地迎接考试。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国家繁荣昌盛和为国报效的重任。都说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素质的好坏这一因素是首当其冲的,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切就犹如纸上谈兵。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不断增多,甚至在社会上出现各种负面新闻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中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与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走出心里困境,落实“人才兴邦”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引言:内容空泛、方法僵化、形式主义、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管理人员和心理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1.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1 我国大学生心理现状简要分析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
一、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3、意志健全。4、反应适度。5、自我意识明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社会生活。这就说明,只要达到以上标准的大学生都可评委心理健康,所以,那些所谓的急功近利、消极低沉、情绪失控、过度夸张反应、缺乏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不和谐、不能适应社会等行为都是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应当摒弃并加以反思、改正。
第二、我国大学生心理现状简要分析:
1、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就是指围绕大学而展开来的一系列生活。从学业和专业方面来说,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暂时无法习惯大学学习中的课程安排或者专业的要求,学习再也不像初高中那样有老师的安排与辅导,自学的要求让他们显得十分盲目又害怕,甚至会迷失方向、放弃学习而追求玩乐;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或者调剂的专业不满,对自己的专业出现反感、厌恶等心理,他们不知道到底在学些什么,也不知道学完专业有什么用处,从而也会出现怠慢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从宿舍生活方面来说,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的宿舍生活,不习惯多人一个房间睡觉、室友性格不合、个人作息时间不同而产生矛盾等问题频繁出现,基于这些很多学生会出现失眠、宿舍生活不和谐、小群体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说,大学中汇集了从各个地方区域来的学生,这就意味着必然会形成各自特色的性格,所以在大学人际交往中就会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真诚。然而,有些大学生难以收敛自己的性格或者难以走出自我,任由自己的性子待人行事,这就容易与周围的同学、朋友产生矛盾与隔阂,进而便影响了心理健康。又或者,有些同学本身比较害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当看到其他人一起有说有笑时便会觉得被排斥,产生孤僻、自闭的心理问题……
……
2、无法承担求职和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知识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高校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但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却不断降低、就业压力不断变大。作为大学生,面对社会就业状况和对未来的迷茫,许多人都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求职、就业压力。他们迷茫、无所适从,想做出改变完善自己但是又不能突破心理障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形象心理健康。
3、自我目标及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活形形,丰富多彩,在与各种人际交往后,许多大学生难免会迷失自我:就女生来说,大学期间她们最先学会的不是如何如何做人、做事等,而是最先学会如何打扮自己,甚至会因为一味地攀比追求奢侈品而丧失理性与自我。而就男生来说,更多的是因为时间的充裕而追求电子游戏的刺激,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些都无疑会促使大学生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于人生理想。从而,他们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每天或者碌碌无为的盲目生活。久而久之,生活会变得乏味无奈,忧郁苦闷心理也便会随之而来,这就变成心理健康的“阴影杀手”。
第三、到底什么才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呢?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健康的心理,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形象未来人生的重要因素。当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心情也会开朗很多,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当能够清醒地认清认识自我时,带来的更多的是理解与交流;当自我控制心理情绪、正确对待压力时,更多的是把压力转换成动力……当拥有了较强的的专业知识素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的人格魅力,那么生活也便会豁然开朗,未来也会一片光明。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对策。
第一、预防。预防的主要力量是在于教育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1、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应该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作用,建立校级、院级、系级三级网络系统,让他们承担心理保健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并积极认真地帮助有问题倾向的学生。
2、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
3、启动大学生健康预警机制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和问题预警,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全面、主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咨询、引导和帮助,防患于未然。
4、定时定期地开办心理健康趣味游戏,通过参与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游戏等,让大学生们放松身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5、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二、疏导。对于疏导工作可以分多个方面进行:
1、借助父母长辈方面力量:促使父母长辈利用家庭教育对学生子女进行心理的疏导。要求父母长辈们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打破与子女之间的“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多关注学生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和心里所想,像对待朋友一样与他们真诚地谈心交流,鼓励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相信自己。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2、借助朋友同学方面:朋友在学生之间是最好的交流群体,大学生们很多事情都愿意与朋友交流,他们会通过交流来发泄心中的情绪。所以,可以借助同学的力量,让他们积极了解对方的心理诉求,用真诚来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信得过,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和他们一起努力克服,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变自我。
3、老师辅导员方面:作为大学生们的老师和辅导员,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了解,然后要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疏导,可以通过测试、聊家常等方式深入他们的内心。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并且定期给他们进行教育的灌输,使他们敞开心扉。最后还要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第三、注意点。
1、深入了解。深入了解是指不仅要了解学生们的生活、性格习性,还要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内心深处世界。清楚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深入地了解学生们还是得在时间上去下功夫,俗语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要了解学生不但要从各自的微小细节方面去了解,还要加上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多沟通与谈心,自然就会慢慢地了解他们了..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保持不同的态度和行事作风,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寻找突破口,从而帮助他们拥有良好健康心理。
3、不偏不倚,众“生”平等。所谓“人生而平等”,学生更不能例外,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应心怀芥蒂与不平等思想。不偏不倚,不偏爱哪一个也不排斥哪一个,不论是否富裕或者穷困,都应平等对待,并且和他们共同面对。
[参考文献]
[1]赵法政.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 : 117 - 119.
[2]刘玉霞.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甘肃科技, 2009,25( 23) : 183 - 185.
[3]贺文佳.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2( 1) : 4 - 7.
[4]王艳丽,杨花雨. 浅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教文汇, 2009,( 7) : 52- 53.
[5]周振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09,( 31) : 206
关键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人们成长特征,结合人们生理、心理发展需求提供的一种综合性引导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关心和引导入手,让学生们具备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下进行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并且成为综合性人才。随着综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拓展,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观察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科学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来前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稳定前行。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本次讨论的重点就是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路径,以及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况现状。首先,观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教育内容问题,必须得到充实的素材支持,保证教学的内容是丰富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元素。面对当下我国专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分析,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心智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立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脉络,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其次,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径,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径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种是建立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第二种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平台,专注为大学生服务。第三种是为大学生建立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档案,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第四种是科学定期的带领学生参见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最后,现状中涉及到教育方式的内容。我国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取得了相对的成绩,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进取,保证和实践教育生活中的细节联合起来,能够有效的综合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递出去,保证教育引导的有效性[1]。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能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面对大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理论支持上的缺失,因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实际的研究效果没有达成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次,我国在大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还存在一定体制上的局限,对于大学校园内实际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够完善的执行,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再者,我国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先进的信息数据支持,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教育理念的交流,缺失了科学的指导性发展建议。最后,由于针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失,也影响了实际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阻碍了工作的进步效率[2]。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不能停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并且需要不断的扩充和拓展其领域涉及的内容。革新后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创新的工作格局更加重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希望能够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引导学生争取的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全面和健康的心理人格。未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展望更希望能够将教育的内容拓展到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的面对和完善自身。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更应该侧重于实际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也愿意积极的参与社会事项,在实际的社会生活空间和环境中成长并成熟。实践的社会经验才是能够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科学的教育环境中培养综合性人才,让大学生具备创新、独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突破传统教育引导的格局,实现新形势和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目标[3]。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现状,从教育内容角度入手,观察教育实际路径的情况,分析教育方式上的优势与劣势,希望能够达成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实际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程中,也不断的发现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积极的解决和应对问题,提出科学的完善建议是必行的教育工作职责。最后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希望在此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咨询和辅导理念,从关心和引导的角度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综合性人才,增加我国社会的综合国力。
作者:史迪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考文献:
[1]许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3:220-22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与了解、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重要性。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 难以适应快速的环境改变
步入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既新鲜又陌生的。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在生活环境中还是学习环境中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生活中,大学生活对于之前初高中生活来说是一个小规模的社会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单纯,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也变得复杂,同行与异性的接触以及恋爱关系等问题上,都是大学生将要面对的环境改变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的轻松自主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很难掌握,很多同学习惯了在被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习,对大学的自主式、探索式学习方法很难适应,一度造成荒废学业,放弃学习,成谜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各种堕落的生活里。
1.2 社交障碍造成的忧虑心理
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由于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点、不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文化教育程度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大学生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矛盾。这种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使大学生脱离了学校群体,不懂得如何融入校园的大集体生活中,这对未来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以及融入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3 人际关系敏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上。通过调查数据显示,92%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不自在感以及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去与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十分生疏,学生们没有打破陌生局面的意识,对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漠不关心,不能主动快速融入班集体的生活中去;过分在乎他人的态度,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理睬,担心他人会嘲笑而不敢去面对;对于自身的猜想太过依赖,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
1.4 麻木冷漠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最大缺点是对生活以及学习上表现出的冷漠麻木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己,对生活没有追求。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空虚感,使他们寻求虚拟的情感寄托。整日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里,慢慢消沉、颓废。这种麻木冷漠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2.1 从不同性别差异上的影响
不同性别上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从人生的经历、自我的认识、自我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来自男大学生的压力通常表现在无法承受压力而出现的自卑、恐慌感。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面急于毕业,想更快地加入社会工作中,一面又对社会就业形势有所恐惧,害怕毕业,使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紧张不安的状态之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对女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心理健康更多体现在恋爱问题上,青春期的她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并未正真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她们更多面对的是感情与理智的矛盾、心理以及情感寻求理解,这使得恋爱现象普遍出出现,她们对恋爱充满向往,但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常出现情绪上的冲动,容易把问题的处理脱离实际,导致生活上以及学习中出现烦躁苦闷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解决共性的同时,对个性问题的指导教育上不能忽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人际关系、爱恋与性心理、毕业就业方向指导、情绪管理等模式课程。
2.2 从不同成长阶段上的影响
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会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所不适应,容易出现逆反与独立的矛盾,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中产生压抑、烦躁的心理情绪,无法承受来自学习的压力,容易产生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就代表着失业的心理普遍存在,恐惧、困惑和紧张不安让大学生的心理极度不平衡,生活意志消沉,对未来生活缺少信心,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看不到生活目标。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置上要有明确阶段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可通过不同阶段时期、不同专题等设置来进行教育指导,通过座谈、心理测试等方式,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每一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后期跟踪随访,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便于后期进行全面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束语
在大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大学生所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是对将来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个保障。大学生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来设定,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针对性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木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23):112-113.
[2]董耘.李萍.朱孔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10(11):78-79.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价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拟从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为例来探讨哪些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假定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p阶的数据矩阵。如何从这么多变量的数据中抓住主要的变量指标呢?要解决这一问题,自然要在p维空间中加以考察,这是比较麻烦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进行降维处理,即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那么,这些综合指标(即新变量)应如何选取呢?显然,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取原来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适当调整组合系数,使新的变量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x1,x2,…,xp,X1,X2,…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先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它们新的综合指标为F1,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以及指标来源
根据上文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以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为例,考虑到统计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指标,具体为: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家庭重大事故、社会转型,“90后”学生价值观多元、独立学院学费高昂、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认可、社会竞争,就业困难、学习压力、教师教育方式、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物质条件、所学专业、情感问题、人际关系、身体生理疾病、家庭支持、个性。将其分别设为变量x1,x2,…,x18,运用软件SPSS18.0将这些变量标准化为x1,x2,…,x18。(具体数据见附件所示)
(二)数据处理以及计算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以及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利用SPSS18.0软件,求解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各地区的综合得分。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每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具体数值如表2所示:
四、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前11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85.75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故选取前11个特征值。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为:■。为了对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以前11个主成份变量组成一个综合评价函数。具体函数为:Z=42.793F1+7.599F2+6.306F3+…+2.609F10+2.488F11。具体数值,如附件(表3:主成分)。由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并且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心理因素。
参 考 文 献
[1]张富洪,李斐,卢文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建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研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管理实践缺乏预期的成果。本文试从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家庭关怀等方面入手,对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教育引导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界定不统一;心理健康管理缺乏系统化的体系;理论层面研究相对薄弱;实践应用层面缺乏实效性等。从公共管理视域的角度探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现状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内容、措施、机制、人员、理论、目标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对于管理理论、管理目标及监督管理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大多是微观的,仅仅是对浅层次的分析,缺少宏观性、前瞻性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化和系统性。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要全面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管理,发挥其预防、矫正和发展的功能,就要整理、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合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组织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仅能彼此分工,且能密切关联,协调合作。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角度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定期检查和科学的督导模式,更缺乏实质性的评估,使得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收效较小。而且,很多社会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由于其功能设施简单,加之缺乏专业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其功能也不被社会的认可。由此可见,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并且逐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督导制度,进行校级之间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并进一步加强对其相关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以此达成心理健康管理的内外和谐一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体制流于形式。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质管理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其自身发展也不平衡,大学生初入校园,对于大学生活并不能完全适应,另外,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将与高中阶段不一样,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焦躁、压抑和郁闷等症状。基于这种状况,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基本上采取“就症状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要以柔性管理为主,管理松散,工作时被动且缺乏严谨性,管理机构很难达成其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处于形式化状态,只是象征性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非正式的调查,汇总出一份学校心理评估报告给上级主管部分,事实上却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引导措施;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这些现象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成效的羁绊。第二,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队伍中人数较少,且年龄趋于年轻化、不稳定,心理健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强。具体而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成员设置数量较少,其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校外心理顾问、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心理关爱站、心理辅导机构等,这些心理职能部门的队伍规模却较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美国大学校园,心理咨询师与大学生的比例为1:476,我国指导性的建议比例是1:4000,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严重匮乏。此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从业人员年龄偏于年轻化,其经验比较欠缺,专业素养也相对较低,而且,从业人员对于职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荣誉感和成就感,导致稳定性较低,离职率较高。第三,学校管理与社会工作环境衔接不足。人们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社会属于一个系统,具备宏观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状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入学后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移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毕业生又将从这个熟悉的环境转入另一个陌生的职场环境中。这种环境的变迁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大学生要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心态,并达到社会化的标准要求。同时,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就需要立即去适应社会,这个时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最多的时候,所以,该阶段,大学生需要将心理状态调整至最佳状态,从而避免各种心理障碍的出现。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与社会环境缺乏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干扰.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对策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的结果既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将成为相关心理健康管理机构的重点,只有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管理对策途径,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1.以学校教育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管理的基础保障。大学生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接受新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而且要面临独立人格的养成,为成为一个社会人奠定基础。在大学校园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将由学校承担。首先,大学老师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虽然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别并不是一下子就拉开的。尤其是高三到大一的转型,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帮助他们度过远离家庭的适应期,帮助他们从一开始就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避免心理问题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大学阶段将是大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大学生也将面临着同社会的接触,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问题。因此,大学在安排学生学习生活的时候,可以多组织一些互动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是校内的文艺汇演、社团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与社会对接,例如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或者公益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让他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会坦然面对社会和生活。第三,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心理咨、心理问题诊断等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反观、自我调节。第四,挑选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跟大学生朝夕相处,对于同学的状况耳熟能详,选好了班干部就意味着在大学生中多了知心人,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的介入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诱因也是来自大学生活,比如不善交际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条件困难,引发的自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形成的焦虑以及失恋带来的失落等等。如果能够从学生干部里面培养几个“知心姐姐”、“知心哥哥”,引导同学间相互交流,及时帮助化解情绪压力,在平等交流中、在理解性的劝说中,许多情绪性的很郁结容易得到化解。第五,正确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不要回避就医。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在为学生做好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另一方面,也要树立心理疾病也是人体疾病的一个方面,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在积极接受医生治疗。
2.以社会为引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保障。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极大地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成为其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对贫困的家境等问题,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落差和心理失衡。因此,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引导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通常而言,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亲朋好友、老师及周围其他人员组成,一旦发现大学生有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社会支持体系就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的困扰,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比如,要灌输主流价值观,从正面进行宣传教育,社会存在一些丑恶、黑暗的现象,但毕竟为数不多,社会的主流还是好的。即便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各种贷款资助、基金救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力量的援助。正面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看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激发向善、向美的意愿,可以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犯罪现象发生。第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缺乏监督的信息,为了换取点击量、关注率的猎奇信息等,都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成熟心智的大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受到的负面影响太大。看到别人炫富,就以为生活原本可以很享受;看到别人拼爹,就抱怨自己投错了胎等等,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祟,导致大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情绪焦躁。第三,社会要通过对奋斗者的认可,对拼搏者的嘉奖帮助大学生树立勤奋进取的信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遥远,中华民族的复新之路还任重道远,没有有抱负的一代学子的加入,国家的明天有何希望?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将自身的学习生涯置于社会和国家大背景下去衡量,放下“小我”、树立“大我”,放下情绪性的哀伤和暂时的挫折感,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发展目标战胜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带来的困扰,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理想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