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时间:2023-06-05 09:5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心理问题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保健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面影响极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以及形成原因,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措施。

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常的健康心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智正常、2)精力充沛、3)性格开朗、4)自控力强、5)应变力强、6)善于交际、7)人格完整。

2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智问题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上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心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方面。2)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心理等。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事情矛盾时心理焦虑严重,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大。3)意志问题意志是个体由意识支配、调节个体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4)人格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为我世尊,骄奢逸,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心理缺失现象,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心理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个体宣泄不良情绪的极端消极方式,攻击心理可分为直接攻击与转向攻击两种形式,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对象上。转向攻击则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心理。2)叛逆心理学生时期的自我意识观念极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争强好胜心理严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人争论,发表见解,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3)自私心理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青少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倾向。它是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行为,自私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是产生交际不和谐的根源。4 )嫉妒心理嫉妒是由自私所导致的一种狭的排斥心理。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自我为标准,在自我观念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产生妒忌心理障碍。5)忧郁心理忧郁心理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忧郁心理往往会造成个体自卑和自恋心理行为的产生。6)自卑心理自卑是自信的严重缺失,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没有主动积极的意识,消极自闭。

4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复杂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大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矛盾。

2)家庭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的心理障碍,造成了青少年的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过度紧张、枯燥、压抑的学习压力,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矛盾日益严重。

5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的自我保健,必须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1)正确对待心理矛盾障碍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技能,做好心理调节。2)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时主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采取一些诸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等有益活动调节情绪,克服不良情绪。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对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发展学生心理个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4)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平台,立足于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特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塑造完善的心理性格,是当代青少年保障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5)学会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青少年要学会人际关系的沟通,经常与家长、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善于倾诉,及时化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尽量避免将不良情绪积聚心底,孤独自封,学会及时释放排解精神压力。

6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保障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前提,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确保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地震灾后青少年 心理重建 作用 机制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都构成危害,特别是地震、洪灾、火灾等破坏力极大的灾害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持久的创伤。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青少年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以及以后的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期为类似灾害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中学、北川二中、安县中学各5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有关专著、教材、硕士学位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抽样问卷共500份,其中北川中学、安县中学高中部各100份(北川二中只有初中学生),以上三所中学初中部各100份。(根据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和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3―19岁,相当于灾区的初高中学生)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及心理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与表现形式

“5.12”地震灾后初期,我在灾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走访和调查中发现:经历了特大地震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沮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地震发生时突如其来的情景忘不掉,与地震相关的现象很敏感,易做恶梦,触景生情,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过于担惊受怕,集中注意力困难,有的持续回避,避免回忆某些人或事,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变窄等。研究表明,这些以不良情绪为主的创伤后心理反应,如长时间仍不能消除,就可能会成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极大的危害。

2.2体育活动对缓解和改善不良心理情绪的作用与机制

体育活动是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也能促使个体的心理健康。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宣泄,对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作用。同志曾说:“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由此可见,体育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智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3灾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2.3.1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地震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变化,经常参加和有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减少,很少参见的人数增加。经访问调查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灾区部分中小学由于灾后受损较为严重,体育课教学受到严重影响;震后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缺乏,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被用作安置灾民;震前初、高中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学生学业负担大,体育课流于形式,在体育课上没有学到更多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了解和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只能选择方便和简单易行的活动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是导致地震灾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热情下降的主要原因。

2.3.2地震前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地震前灾区青少年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足球、跑步、羽毛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

从表2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分布不是很广泛,且选择相对集中,前四位分别是篮球、乒乓球、足球和跑步,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从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看,男生较女生多。从选择的倾向性来看,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的人较多,而女生则更偏重于乒乓球、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等对抗性较低项目。地震后他们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无明显变化,但除跑步外,参加各活动项目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2.4不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较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长期体育锻炼的人能够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系列情绪效应。对抗类项目,由于其竞争性的本质,使得参与个体的心境状态产生即时效益,即根据比赛的结果而发生变化,既可以产生平衡效益,又可以产生失衡效益。而非比赛性的身体活动,如健身活动和耐力训练对心境有平衡效益,锻炼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紧张等负性心境也能够缓解、改变。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所以只有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恢复。

由表2可以看出,由于场地的限制,地震灾区青少年从事的运动项目多是有比赛性质、对抗类的。然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有着不同的动力平衡机制(Abele&Brehm(1993))。有的项目不仅不会对灾区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起到恢复作用,反而会加剧心灵的创伤。建议灾区青少年多从事有氧锻炼,健身和耐力训练等非比赛性、无胜负结果的锻炼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情绪改善”作用,而且初始心境越差效果就越明显,这种效应虽然也可能通过其它活动(如心理疏导)得到,但身体活动的效应可以使“情绪改善”持续较长时间。

3.结语

体育活动作为中学生地震灾后心理重建中心理干预的补充,体育活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心理治疗更能有效地降低地震过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帮助灾区青少年缓解不良的情绪。所以,建议地震灾区青少年多从事太极拳,民族舞蹈、跑步、健身操等没有竞争性质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且易开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艳杰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12,(24):1512-1513.

[3]张立敏,张力为.不同锻炼方式对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4,24,(12):54-60.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3.正确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形成,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由于青少年的特定的社会地位及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项需要都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学生这些特定的基本矛盾,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学生敏感的话题,举办一些课外专题讲座,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角色、性法制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对患有恋爱的“心理疾病”者,应正确引导,讲清道理:爱情是高尚的、神圣的、美好的,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同社会进步和人的事业相比终究是一个附属部分,爱情至上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对爱情过度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有关事例,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经济消费加重家庭负担。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他们将性的冲动转移到学习与其他一些课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带来的烦恼。

第4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职生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在中职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三种,即: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学校学习不适应是中职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职生往往感到学校学习压力重,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同学,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

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课后完不成作业,但心里还想把学习搞上去,心理纠结万分,甚至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

2.行为方面

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

3.生理功能方面

表现在只要上课就头昏脑胀,甚至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下课后症状消失,身体检查则没有什么躯体问题。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有时还对有问题的学生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和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与同学交往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家庭氛围好的家庭会给中职生一个温暖的港湾,而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不能正常的处理人际关系。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封闭心理

中职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他们心里有话要说、有秘密想与别人分享,可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无话可谈,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3.早恋

中职生尚未成年,我们把中职生这种未成人年时的恋爱称为早恋。特别是中职生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这种恋爱非常的不成熟,是一个应该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中职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包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使同学们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2)设立信箱

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职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不好意思当面说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职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建议每个学校建立相当数量的心理服务室。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某校30%的中职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中职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中职生一片洁净的蓝天。

总之,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想学、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上海市高桥镇育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探究讨论了体育运动对初一年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育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更好的完善体育教学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育民中学 学生 心理状况

一、前言

当今社会青少年可以更快更直接的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思维能力和为人处世远远落后于成人,另外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而且住宅独门独户,限制了孩子与伙伴们的交往,心理品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就成为了当今的热点话题。

而体育活动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既强健骨骼、增强心肺功能等生理机能,又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精力和体力状态恢复等。本文选择育民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究体育活动对育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影响。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

调查的198名学生中,有125名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能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恢复过来,58名学生表示影响不大,15名学生表示毫无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在学习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由此建议学校及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合理的分配体育活动和学习时间。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表1显示:73%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与他人的交往,96%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对人际交往是具有促进作用的,6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对他人的信任。此外,体育运动中的竞技、合作、保护帮助等能够加强同学伙伴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沟通和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

表2数据表明:认为体育运动对于心情调节效果明显,其中认为压力释放效果明显的的比例占60%,认为胆量提高的占56%,认为能够增强成就感占81%。由此可见,体育锻炼能帮助人们减少或消除外界因素对心理状况的不良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四)体育运动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

表3数据显示,85%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运动后心情愉快,91%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后心情比之前更加放松。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起到了改善、调节情绪的作用。

三、结论

通过分析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在学习方面、心理情绪、自我调控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生活日益封闭化的今天,体育运动能够为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沟通提供条件,促进他们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等。该校的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还存在一些小弊端,如体育课、课间活动、阳光一小时等的内容安排,以及学校在安排活动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鑫.浅谈体育运动的意义[J].山东大学体育学院.2009.05.23.

第6篇

【关键词】 焦虑;患病率;学生;精神卫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749.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42-02

青少年期是身心激烈变化的时期,又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及焦虑情绪日益突出[1]。诸多资料表明,长期中重度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体正常社会化,还会带来一系列身心健康严重后果[2-3]。青少年“焦虑”已成为学校心理卫生关注的热点[4-8]。笔者对云南边疆多个少数民族青少年焦虑情绪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旨在了解云南青少年焦虑的民族和性别分布,为制定当地学校健康促进规划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与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同步,抽取其中5 000名学生,获得有效被试4 711人,有效回收率为94.22%。其中男生2 276人,女生2 435人;汉族1 640人,少数民族3 071人(白族591人,哈尼族546人,傣族589人,傈僳族621人,佤族330人,纳西族394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由20个条目构成,1~4级评分。累计各条目得分为总粗分,粗分×1.25为标准分。标准分>50为轻度焦虑,标准分>60为中重度焦虑[9]。

1.2.2 实施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由培训后调查员在统一指导语下,向学生表明保密原则,消除心理顾虑后进行。填答完毕后,当场收回全部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做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计量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2.1 焦虑及中重度焦虑在不同性别青少年中的年龄分布 见图1。

除15岁外,学生中重度焦虑无性别差异,其中15岁是焦虑的高发年龄,此年龄有焦虑情绪的达59.1%,中重度焦虑占21.8%,且存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的现象。

2.2 云南7个民族青少年不同性别焦虑水平比较 表1显示,无论男女,7个民族青少年焦虑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其严重程度排序为佤族>傣族>哈尼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汉族。以佤族最为严重,中重度焦虑检出高达30.3%。

3 讨论

3.1 云南青少年焦虑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云南省青少年的焦虑水平(48.04±9.60)显著高于全国常模(42.98±9.94)及山东同龄青少年(40.65±9.47)[9-10];有40.9%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其中轻度和中重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9.7%和11.2%,13~18岁学生焦虑分别为40.3%,44.2%,59.1%,33.1%,35.4%和37.5%,远高于中国青少年焦虑检出率(7%~16%和26.94%)[10-12]。云南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基于社区和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已刻不容缓。

3.2 15岁青少年是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重点人群 数据分析表明,15岁是中重度焦虑的高发年龄,与杨碧秀等[13]的报道一致。可能与此年龄性征的发育和成熟,神经内分泌显著变化所致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以及面临中考等学习/升学压力和代际冲突,导致情绪跌宕起伏有关。男生的青春期比女生大约晚2年[14],可解释15岁男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提示初二到初三是心理健康干预的重点学段。

3.3 少数民族尤其是佤族,是云南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重点 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学生,尤其以佤族、傣族、哈尼族突出,这与3个民族所处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多从事农业有关。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14-15]。近年贫困地区大量“劳务输出”致“留守儿”的骤增和父母“监护失范”[16],是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3.4 对策与建议 应加大西部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公平”,阻断“少数民族低教育的遗传链”;发展云南边疆“造血型”社会经济,为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健康促进,尤其是对佤族、傣族和哈尼族地区15岁的初二、初三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构建由国家/政府、NGO、社区、家庭/父母、学校/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社会工作多方整合的社会支持网,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缩小中国东西部社会经济、人力资源品质的差距,以实现“科教兴滇”目标。

(致谢:对给予本调查支持的云南省教育厅体卫处、相关地州教育局,参与培训和调查的老师,参与资料整理和数据录入/分析的云南财经大学2003,2004,2005级社会实践工作学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Van WIERNGEN JC.Secular growth changes//TANNER

JM.HumanGrowth.New york:Plenum Press,1986:307-332.

[2] MANASSIS K.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lessons from the literature. Can J Psychiatry,2000,45(8):724-728.

[3] BEMSTEIN GA,BORCHRDT CM,PERWIEN AR.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review of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9):1 110-1 119.

[4] 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等,福建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5] 张娇妹,李菊芳.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35-136.

[6] 曹秉玉,刘照旭,廖彩琼,等.少数民族卫校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33-134.

[7] 李辉,苏雯,吴建华,等.维西县不同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2):63-65.

[8] 李小龙,等.昆明市四种少数民族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73-177.

[9]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2-205.

[10]刘贤臣,孙良民,唐茂芹,等.2 462名青少年焦虑自评量表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75-77.

[11]陈姜,张德甫,吴敏,等.中学生焦虑情绪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14(4):257-258.

[12]周惠清,李定国,宋艳艳,等.全国城市中小学生焦虑情绪流行病学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1(27):1 379-1 381.

[13]杨碧秀,程灶火.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70-272.

[14]吴琪俊,马迎教,谭盛葵,等.百色老区壮族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42-444.

[15]李慧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96-497.

第7篇

该调查报告包括七项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途径、调查结果分析、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 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12日~11月16日

二 调查对象

景泰县第二小学五、六年级和景泰县第四中学七、八、九三个年44个教学班的2433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346份。其中,农村学生102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42%。另外,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的孩子69人,父母残疾的孩子21人,残疾学生18人,留守孩子132人,孤儿2人。

三 调查内容

主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包括个性心理、学习动机等),人际交往(包括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间的关系等),心境状态(包括情绪变化、青春期心理等),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题目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

四 调查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中采集信息,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就其中的焦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座谈,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及学生自我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五 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的心理现状

第一,个性心理。(1)6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可以,3.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极少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没感觉。(2)72.3%的学生最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36.1%的学生希望改变自己的性格。(3)78.1%的学生对“穿名牌”和“相互攀比消费”的做法持反对意见,25.8%的学生无所谓,0.5%的学生赞同。(4)76.2%的学生有信心改正自己的缺点,27%的学生有一点信心,极个别的学生对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全没有信心。(5)54.8%的学生遇到烦恼会向朋友诉说排解,27.9%的学生会向家长诉说,28.8%的学生会压在心底生闷气,1.2%的学生会找老师。(6)66%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情绪最大的因素是学习成绩,26.3%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校的管理制度。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满意的,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且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学生闭锁心理表现得明显,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倾吐,可对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学习动机。(1)57.6%的学生学习压力较适中,32.4%的学生觉得压力较大,不到11.8%的学生觉得压力小。(2)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同伴的竞争,22.7%的学生认为压力来自于家庭的期望,15.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3)调查结果还表明,71.2%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点紧张,29.8%的学生考试时很轻松能够从容应对,4.1%的学生考试时很紧张、很焦虑。

以上调查说明:大部分学生有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负担,这就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的心理疾病,从而不会调整自己考前的心态,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

2.学生的人际交往

调查结果:(1)67.2%的学生喜欢与人交往,3.5%的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2)45.8%的学生经常与父母沟通,37.3%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8.8%的学生从不与父母沟通。(3)63.7%的家长重视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仍有22.3%的家长只过问学习,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4)50.5%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家庭是幸福的,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气氛是较融洽的,22.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家庭较不融洽。(5)50.6%的学生理解但不提倡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17.7%的学生认为两情相悦可以促进学习。(6)53.5%的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44.4%的学生很少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2.8%的学生能感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7)71.5%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叫家长,42.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当众批评,13.5%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罚站学生。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与人交往,也能正确看待男女同学的密切交往。而能够与父母经常沟通,会让他们有幸福感,同时他们觉得与老师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现象说明多数学生有明显的闭锁心理。

3.心境状态

调查结果:(1)五年级:4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2.8%的学生经常自卑,9.5%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2.5%的学生精神抑郁。六年级:49%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7.8%的学生经常自卑,11.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4.8%的学生精神抑郁。七年级:58.6%的学生时常会焦虑,22.8%的学生经常自卑,13.9%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5.3%的学生精神抑郁。八年级:32%的学生时常会焦虑,36%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九年级:27.5%的学生时常会焦虑,14.5%的学生经常自卑,42.8%的学生经常有逆反心理,16.3%的学生精神抑郁。(2)72.6%的学生偶尔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12.6%的

学生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14.5%的学生从来没有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情绪低落、浑身无力过。(3)83.4%的学生从无自杀的念头,18.7%的学生偶尔或时有自杀的念头,0.8%的学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的焦虑心理,呈下降趋势,学生独立意识增强的同时,逆反心理却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了当今青少年情绪的不稳定性,少数学生有自卑心理,极少数学生会出现精神抑郁,而这种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当然,父母的性格特征和养育方式以及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

4.承受挫折的能力

调查结果:54%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认为能够承受;23.8%的学生没有受过很大的挫折,认为应该能承受;14.5%的学生受过很大的挫折,但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在面对挫折时都能够承受,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来面对。

5.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调查结果:(1)82%的学生觉得心理健康发展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2)6.5%的学生觉得很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41.3%的学生觉得有一点点需要,32.5%的学生觉得自己心理很健康,不需要帮助,其余学生认为无所谓。(3)35.8%的学生会去心理咨询点咨询,20%的学生不会去咨询,37%的学生会看情况。(4)33.9%的学生认为咨询时面对面交谈比较好,27%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18%的学生选择书信交流,14.7%的学生认为电话较方便,15%的学生选择了随便。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够、认识模糊,对心理咨询抱一种观望和怀疑的心理,但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持欢迎态度。

6.其他方面

调查结果:(1)3.3%的学生认为上网应适当指导,19.5%的学生认为要严格控制上网。(2)55.6%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26.8%的学生上网是学习需要,18.5%的学生上网是因为无聊。(3)53.4%的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55.9%的学生上网听歌;49.4%的学生上网查资料;41.4%的学生上网看电影;21.5%的学生上网看新闻。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上网的兴趣浓厚,但利用上网学习的很少,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游戏、聊天和娱乐上,而有网瘾的学生只占少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上网应给予适当指导。

六 青少年心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2.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青少年经历青春期,心理上逐渐成熟和独立,总幻想自己可以展翅高飞。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尤为突出。

3.少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信心、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严重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在特定的条件下或可能酿成离家出走、自杀,甚至犯罪等。

4.明显的闭锁心理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不愿向人倾诉,由此引发的不良情绪若不能及时排除,日积月累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5.个别学生精神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病,有的会做出自伤或轻生行为。

6.情绪不稳定性

这类学生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易激惹性增高。

7.人际交往问题

正确引导青少年理性的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是其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等能力的前提,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可更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七 对策及建议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一,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多参阅相关书籍,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定期咨询相关心理导师,避免心理问题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正确科学地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第二,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应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第三,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积极地给予关心和引导。只有了解了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地帮助他们。还应立足课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工作。采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真诚地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进而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A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and intervention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uwan District

Jin Qiu-lian Li De-minLuwan district mental health center hospital, Shanghai,China 20002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tak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In Luwan District, there were two key middle schools, including two junior classes and three high school classes, two conversion 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four junior classes and two high school classes and a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 including one junior class, took part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587 people, including 281 males and 306 females, had been unify grouping and screening by mental teacher and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with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and then proceed to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evaluation.Results: After bolting by Cornell Health Questionnaire, 68 students who had problems were tested by SCL-90. There were 46 students got different levels of factor scores of high, including 17 students with mild high, 20 students with moderate high, 9 students with severe high. Conclusion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y should be given attention more.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近年来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许多研究都报告有5~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2]。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和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度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本文在做这方面的调查并对因子分重度偏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部分学校学生578人经康奈尔健康问卷测试M-R总分≥15分或总分≥35分的男女学生68人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68份占调查人数的100%。其中初二44人占64.70%,高二24人占35.29%,女性32人占47.05%,男性36人占52.94%。

学校名称:私立永昌(男14女11) 永兴中学(男6女7)

兴业中学(男5女2) 五爱中学(男3女3)

卢湾中学(男8女9)

1.2方法分班分组有统一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督促测评,筛选后再组织有问题的重测SCL90,将SCL90量表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测试室完成,资料归纳成文,提交专家组讨论审评。

2 结 果

2.1各因子不同程度分布见表一.

表一提示敌对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强迫、抑郁因子分重度偏高有各4位,强迫因子分中度偏高有17位.

2.3 因子分重度偏高学校分布见表三.

2.4 因子分重度偏高年级组分布见表四

干预措施

 学校心理老师

 市心理咨询医师

 卢湾区心理咨询

 家庭指导

 随访

3讨论

因子分重度偏高主要是敌对、其次是强迫、抑郁,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之间不信任感、嫉妒、相互敌对这些情况不容忽视,学校要多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友和诚信教育,及时解决同学之间的信任危机,对防止学生之间出现的暴力凶杀行为很有必要。私立永昌学校因子分重度偏高有6位,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说明该校学生大都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比较大,在家大都受到父母的溺爱,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等更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表四提示初二年级组因子分重度偏高者明显高于高二年级组,说明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比初中学生成熟不少,初中学生相对来说自身调节比较差。在私立学校重视升学率时更应重视学生心理卫生的教育,特别是有那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 设置区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站

 每年定期辅导学校心理老师

 建立校―学生―家庭联络卡

 要重视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06-02[ZW(N]

[作者简介]王立莹(1992―),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4级在读研究生;金河岩(1964―),吉林延吉人,博士,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一、问题提出

学困生指的是与同龄人相比,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的水平,未出现感官障碍,身心发展正常,但实际成绩却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

最早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英国医学界提出的“词盲效应”,即人在阅读时产生困难。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早,著名的有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困生的差异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鼓励学困生学习转化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学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找出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策略,转化学困生,进而丰富国内外学困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期能更好地帮助学困生。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基于以上学困生标准,笔者通过与班主任协商找出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实测后筛选出得分高于或等于90分的学生。

被试来自延吉市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49份。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的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研究社会支持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990年修订版),该量表包含四个维度。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研究的修订办法,笔者将量表中的某些题目稍微做了改动,修订后的量表与原量表的因素结构保持一致,整体的信度系数为0.786,表明修订后的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

2.心理韧性评定量表

胡月琴、甘怡群2008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项目,5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整体信度系数为0.850。

3.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采用王极盛1997年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个项目,10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972。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学困生获得较低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支持的利用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从表3中数据可知,在人际协助方面,学困生所测人际协助分数低于一般水平,学困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不强。学困生的支持力方面有待提高。通过个人力、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的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困生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即有的学困生目标不切实际,有的学困生情绪波动较大。

从表4中数据可知,学困生心理健康在各个维度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值,表现较为严重和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

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成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社会支持给予得越多,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困生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社会支持的平均水平,其中主要是客观支持低于平均水平的结果,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持、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

2.在心理韧性方面,学困生的人际协助和支持低于平均水平,学困生在目标支持和情绪控制方面表现出不稳定。

3.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

(二)建议

1.给学困生提供客观的支持,如在班级活动中给予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在课上给予学困生发言的机会,让学困生切实参与到课上和课下的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家长也要支持学困生,多帮助、关心他们。

2.学困生需要多与人协作,表现在学习中活动中相互帮助,建议班主任组织学习小组,在一个小组中分配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鼓励学困生提出困惑、疑问,让他们积极参与,多沟通、交流,培养其合作精神。教师和家长要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有动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3.从具体的方面着手,针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增强心理韧性,进而达到心理的健康,有效改善学困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Masten A S,Best Karin M,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0(2).

[2] 沈烈敏.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弹性研究初探[J].心理科学,2009(3).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兴趣 建议

前言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相对较缓。究其原因,学生体育兴趣的缺乏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浓厚的兴趣、愉快的情绪,对提高活动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外,他们也能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进而养成为一种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锤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必须根据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1. 体育兴趣对青少年的意义

(1) 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青少年一旦产生了强烈的体育兴趣,他就会为体育活动而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体育兴趣,就不需要体育教师去督促他们练习,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2) 体育兴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孩子缺少体育锻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因为身心是统一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身体问题引起的,生理基础出了问题,必然要在心理上有所反映。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青少年面临着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体育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如面对紧张的学习,改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感受团队精神的相互关心与合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轻松、愉快的情绪,同时在体力上也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帮助消除学习所带来的体力和心理疲劳,唤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以人为本的心理归因。

2.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体育教学方法呆板、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设备差,人多场地小;学生自身能力差及对体育没有足够的认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差。上述表明: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少数,他们不愿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呆板枯燥,体育设施差、场地小,学生自身素质差等因素。作为体育教师,提高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2)针对体育活动课要有选择性地开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这样,既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又改变了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并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

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教”与“学”结合起来,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且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完善教学艺术,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1) 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求知欲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探求真理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如果能经常结合所授教材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解“田径运动概述”一文时,穿插一些典故知识:马拉松路为什么是42公里195米;铅球与搬运炮弹;接力与运送木料等,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该项目的理解,达到乐学、勤学、发展体力的同时,融知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结构。

(2) 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应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选择和运用教材教学时,力求新颖和多样化,并把多样化和实效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篮球的行进间运球的教学时,不应该每次课都围绕在单调的直线运球上,而应该在掌握直线运球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练习方法,逐渐地将直线运球改变为曲线运球,以至变向运球。这样,学生在时时更新练习方法要求的情况下,不觉疲劳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3) 呼唤全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目前,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下,大部分学校虽有运动场馆,但设备简陋,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这大大损害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具备高水准的体育师资队伍,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孙耀鹏.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7.

[2]季浏,胡增军.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兴趣 意义 原因 解决方法 结论与建议

1.体育兴趣对青少年的意义

(1)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体育兴趣,他就会为体育活动而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体育兴趣,就不需要体育教师去督促他们练习,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2)体育兴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孩子缺少体育锻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因为身心是统一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身体问题引起的,生理基础出了问题,必然要在心理上有所反映。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面临着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项针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检出率为12. 97 %,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体育兴趣可以让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改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感受团队精神的相互关心与合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轻松、愉快的情绪,同时在体力上也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帮助消除学习所带来的体力和心理疲劳,唤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以人为本的心理归因。

2.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体育教学方法呆板、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教学设备差,人多场地小;学生自身能力差,对体育没有足够的认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差。上述表明: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少数,他们不愿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呆板枯燥,体育设施差、场地小,学生自身素质差等。作为体育教师,提高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2)体育活动课要有选择性地开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在高年级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调整,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改为“体育活动课”。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这样,既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又改变了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活动课进行了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并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让“教”与“学”结合了起来,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的小学生是喜欢上体育课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完善教学艺术,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1)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求知欲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结合所授教材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应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选择和运用教材教学时,力求新颖和多样化,并把多样化和实效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篮球的行进间运球的教学时,不应该每次课都围绕在单调的直线运球上,而应该在学生掌握直线运球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练习方法,逐渐地将直线运球改变为曲线运球,以至变向运球。这样,学生在时时更新练习方法要求的情况下,会不觉疲劳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3)呼唤全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目前,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大部分学校虽有运动场馆,但设备简陋,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这大大损害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具备高水准的体育师资队伍,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

(4)体育教育的大厦不能建立在“沙滩”上,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跨世纪的体魄,更应具备高水平的体育素质,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事关体育教育全局的课题。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进修,是靠做研究工作。”体育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钻研与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成果,不断探索更有成效进而是更具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不应该成为“教书匠”,而是学者型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科研意识是当务之急。体育教师要努力加强敬业精神的培养,不能认为体育课容易教,只要带领学生跑跑跳跳就成。体育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它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青少年;慢性病;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196-01

引言:

根据资料表明在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乡得慢性病死亡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尤其是近年来不良的生活的方式,慢性病已经有了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患有慢性病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且影响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发展。本文对慢性病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的是能够更好的帮助青少年从慢性病的阴霾中走出来。

1、青少年慢性病的现状

对于慢性病青少年,要自身积极治疗,同时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对于慢性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要从认知、行为、情绪几个方面去帮助慢性病青少年如何正视慢性病,应付困难并且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学校应当积极与慢性病青少年进行交流,让患者用于正视自己的疾病,并且让患者愿意去和自己交流。面对慢性病青少年的各种心理特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当给予积极的引导,使得患者的思想不是一味的停留在自己的疾病上,慢性病青少年大多不愿和陌生人交流,并不愿把自己的病情作为交谈内容,对此,我们应当想办法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患者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走进患者内心的世界,用心去倾听和感受患者,让患者解除内心的抑郁,并且在交谈中让患者得到安慰。

青少年对家庭不仅是思想上的依赖还有行为上的依赖,尤其慢性病青少年对家庭尤其是父母有更强的依赖,家庭要做到的是不能把个人问题作为整个家庭的问题,家庭注重的是整体视角。做好家庭的整体氛围,把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各部分是相互依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重要的,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消除隔阂,进行平等化的交流,让孩子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患者会更倾向于主动和家庭成员沟通。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去除因慢性病产生的各中负面心理特征。

2、青少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体发育的重要过程,它是人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人体发育的最终阶段,身体的骨骼、肌肉、四肢、体型以及颈部生长发育快速并且趋向完善。但是由于受到慢性病的影响,患病的青少年发育一定程度上表现与正常青少年不同。一些慢性病比如甲亢,它会使人外表有很明显的表现,患者多为十分消瘦、腹泻甚至有些患者眼球外突,长此以来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体貌,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多数患有慢性病的青少年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用药,很多药物都有负面影响,比如药物引起的腹胀、乏力、口干等等,药物对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但是长期使用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还会印象青少年的肝肾功能。

慢性病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有很多,主要表现在:

2.1紧张恐惧的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之前没有发病经历,在发病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且在发病时会有很痛苦的感觉,因此没有思想准备的青少年会担心自己的生命而产生极大的恐惧和不安。同时面对陌生的治疗环境和护理人员,恐惧感也倍增。

2.2震惊和否认。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但是当青少年得知自己得了很难根治的慢性病,往往会感到十分震惊,觉得这像是老天在给自己开玩笑。心理很难接受这一事实,就会极力的否认现实,不相信自己的病人,抗拒就医,不愿与其他人接近。

2.3焦虑和急躁。

青少年发病时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生活很有激情,情绪很乐观并且热情积极向上,但是患了慢性病之后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与人会产生生疏,往往会一个人独处,产生极大的孤独感、焦虑感和急躁感。同时让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经常会用暴怒的情绪来发泄,表达对疾病的抗拒,甚至还会迁怒与自己身边的亲人、好友或是护理人员,对医护人员更是百般挑剔,肆意大发脾气。同时给治疗带来了不便。

2.4失望和悲观。

疾病发生之后,青少年会很担心疾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尤其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不确定性很多,对青少年很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的表现,对未来没有了向往。认为未来的生活很迷茫,觉得和同龄孩子之间早早的没了竞争性,甚至对未来不报一点希望,在思想上产生了极端,拒绝治疗,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5寂寞、孤独。

青少年时期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往往会形成以互动为基础的小型团体,在这些小群体中,青少年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这让亲少年有了一种归属感。同时,青少年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进入更多的朋友圈,但是生病之后青少年的活动范围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患有慢性病得青少年往往会呆在医院里接受治疗,这样就无法使得他们在和熟悉的朋友们聊天、玩耍。慢慢的离开了自己所熟知的群体或是活动范围。更多的是要忍受疾病的折磨,这给青少年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从而使得患有慢性病的青少年感到孤独和寂寞。2.6抵触心理。

患有慢性病的青少年由于长时间的服药,他会害怕药物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心理恐惧感,并会对药物产生抗拒,也有可能会给自己停药或是换药。打乱了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不良的后果。

2.7适应患者的角色,有依赖心理。

有些青少年在的了慢性病之后认为自己不需在承担任何的社会责任,认为家属就应该对自己进行照顾,自己的任何行为就该得到大家的谅解,所以慢慢的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同时长期服药,慢慢的对药物形成了一种依赖。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慢性病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特征,我们应当通过这些特征去认知他们,帮助他们。慢性病青少年表现出和普通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不同的特性,社会工作者应当应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患者应对挑战,度过难关。另外慢性病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生活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谭蓉.慢性病青少年身心状态分析及社工介入方法探讨[D].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