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长制条例

林长制条例

时间:2023-06-05 09:5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长制条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长制条例

第1篇

一、森林防火工作

为降低**防火隐患的发生频率;**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有效预防森林(城镇)火灾的发生,为切实做好2019年的森林(城镇)防火工作,制定《***2019年森林(城镇)防火宣传教育方案》。

(一)落实相关会议精神。我镇以落实县政府防火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狠抓了防火宣传和负责制的落实。制定了《重点时段林火预防工作方案》,并学习县政府有关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对去年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查找原因,以案说法,教育干部群众。

(二)落实相关责任制度。重新明确城镇防火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主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干事和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为成员。

(三)重点宣传《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条例》,国家、省、地重要会议精神和领导重要指示。

1、重点人员。加强林区职工群众宣传教育的同时,将外来人员、林缘地带住户和聋哑、智障、精神病、未成年人的监护等作为宣传教育重点人员,提高防火意识。

2、重点部位。使用防火车到车站、旅店、窗口单位、外来企业、林缘交错区域等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消除盲区。

3、为了做到有效的宣传,开展了防火宣传走千家、进万户、进学校。印制发放各种宣传单**张,截止到5月30日,签订防火公**份,吸烟保证书**份,统计痴呆疯傻等重点人员124人。在镇内文化路两侧等地悬挂防火旗500面,在林缘交错地带悬挂防火宣传横幅65条,并印制300个义务防火宣管员袖标,分发给县卫生队,印制2000册防火宣传册发给镇内宾馆和旅店,广泛宣传森林、城镇防火法规、政策。

4、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我镇已完成了部分责任区域的划分,并为83个巡护责任单位,发放巡护马甲120件,将有效提高巡护人员的重视程度。

二、应急管理工作

2019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把该项列入党政重要日程,将其纳入我镇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1.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主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干事和社区有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等制度和方案。在春节前后、两会及五一期间,对4个社区办公场所及各活动室进行安全检查,并针对社区灭火器配备不足及过期的现象,镇政府购置48个灭火器分配给社区,且配合相关部门对****等人口集中的单位及生产部门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

2.重视抓宣传。为了更好地做到全面覆盖,印制发放彩色单页宣传单10000张,宣传安全生产,消防,应急管理知识,对全镇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3.隐患排查工作。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健全风险隐患防控机制,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5月初,镇政府邀请国家电网和应急救援大队的人员联合对镇内各社区活动场所和居民区进行了电线老化和消防通道安全隐患工作。

三、防汛、河长工作

1、为认真做好今年的防汛准备工作塔河镇特制定了《防汛预案》、《山洪预案》等方案。

2、加快贯彻落实省、地有关“河长制”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加强我镇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和河长制工作成效。

3、进5月份以来,我镇降水量增多,导致***形成内涝,在县防火办的支持下,5月21-22日将上述区域内积水排除。

四、防范非法集资工作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对非法集资的了解,镇政府开展了以使广大居民群众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社会危害,增强风险防范和投资损益自我承担责任意识为目的的“防范非法集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居民群众认真观看了宣传视频《一念》,并在人员密集处宣传条幅2条、发放彩页宣传单500张,进一步扩大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达到了引导居民自觉远离非法集资的目的。

五、存在问题

一是平房区消防通道堆放杂物且各种线缆架空过低,将影响城镇防火;二是老旧楼房和平房区电线老化严重,易造成火灾。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管理

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love a piece of sky

Wei Lihua

【Abstract】School teacher is fully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s right-hand man and backbone; class student planner and organizer;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labor skills,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it is shows loving concern the student model, management class the core characters, harmoniou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guardian relationship of propeller.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administration

小学班主任工作,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繁琐。要得心应手展开班主任工作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我所为,五步运行。

1 对班主任与学生的本位认识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定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级学生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个班的班务工作开展好。其次,作为班主任,要定位好学生就是自己关爱的对象。这样才能激发对学生产生仁爱之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可见,对班主任与学生的本位认识是当好班主任的首要前提。

2 班主任要读懂并研究学生

班主任工作对象是学生。能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的必然条件,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基础。假如一个班主任,连自己班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他是绝对不能把这个班的学生教育好的。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传统上有:观察法、谈话法、研究分析书面材料、调查访问。我认为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队和班级活动来全面观察学生,采取调查访问学生、学生家长、学生亲友、任课教师等与学生相关的人来展开。

了解学生是为了研究学生。在能真正去了解一个学生,走进这个学生的心理,是需要过程的。既要要了解学生干部,又要了解其他一般学生;既要要了解表现优异的学生,又要了解那些表现相对差的后进生;既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况,了解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从个体到群体从学校到社会层层了解。当然还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他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和曾经遇到的挫折,更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同时了解学生还要讲究方法策略,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期,他们易受外界的影响,以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因人差异,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3 制定管理制度 激活竞争机制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作为班主任我每接一个班首先要和班干部一起协商制定一份公正、公开、并能够发扬民主的“班规”,并内容上制定相应的奖罚条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比如每周我先送大家10分的基础分,如果同学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默写正确,能做好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将得到一张“奖励券”,三张“奖励券”就能换一分“行规奖励分”,在平时班级行规的检查与抽查中,只要同学表现良好和突出,也可以加相应的分值。而如果有同学出现上学迟到或破坏教室环境卫生的行为,则要求他为班级做一天值日生并扣一分。在惩罚学生时,我要让他明白,这个惩罚并非来自于教师,而是来自于班级的制度,因为你违反了制度,所以要罚你,同样因为你做的好,也能得到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种评比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另外在定好制度后,为了体现它的民主性,我就会让学生依条例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作用就行。“值日班长制度”就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的一种管理模式,每次总工作经验后,我更是把“值日班长”的竞选制度推向全班,班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来竞选这个岗位,而参加竞选的同学必须先进行一分钟的竞选演讲,并在工作中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每个月末还由同学们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优秀值日班长”。对评选结果中的最后一名则将被自动淘汰,由大家重新进行推选。如此的竞争和激励制度是为了鞭策同学们在工作中能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大家服务的思想。此外“红旗飘飘、快乐成长”、“本月之星”、“优秀值日班长”的评选制度都是我在与全班同学协商后制定的,而且也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去管理和进行评选。

4 建立良好的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

优良的班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好的班风能够激励人,可以改造人。作为班主任,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因此设法让所有的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班级具有强的凝聚力,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我设立每周小组争夺流动红旗累记评比制,在提出一个目标的同时强调每位同学的重要性,一个同学的好永远不能代表一个集体的进步。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一目标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让同学们了解这份成功中有着自己的一份功劳,让他们为自己小小的成功感到自豪,以此树立起同学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纪律决定胜利的保证。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对自己不良行为负责。在处理违纪的过程中,我的原则是平等、公正。用校纪班规条例作对照处理,做到以理服人。另外也不忘记找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谈话,加以勉励。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之一。因此,班主任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台凳的摆放要横竖对齐,清洁工具的摆放要整齐有序,学生每节课前准备活动,班级公物不可以随意动,对于黑板报,我提出的要求是从出完的那一天起到下一期板报前,上面的一字一画都要完好如初等等。

5 协调各层关系,拓宽联系平台

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开心就好520”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政务公开办的精心指导下,黄山区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2020〕17号)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2020年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皖政办秘〔2020〕66号)要求,持续健全公开制度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开平台建设管理,不断夯实公开保障基础,全区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强信息。设立专题专栏,集中展示“六稳”“六保”工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解读政策文件及各部门落实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展示我区工作开展的实时动态。截至目前,区本级“六稳”“六保”专栏共相关信息96条。保障及时公开。为加强“六稳”“六保”相关信息保障,要求发改、人社、财政、科信、商务等部门集中上线信息;及时组织各单位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出涉及“六稳”“六保”政策文件及解读信息,对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编辑、持续。

二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做好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公开。在信息公开网“放管服改革”栏目增设“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二级栏目,集中展示现行有效监管规则、标准内容,以公开促进公正监管。融合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筹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相结合,不断扩大服务公开范围。主动政务服务场所、关联政务服务事项;添置自助设备、关联“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事项等,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持续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注重对基层一线政策执行人员开展政策解读和培训,确保经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区直主要职能部门先后组织开展针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政策解读培训会,现场普及政策知识,为一线人员答疑解惑。

三是围绕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公开。及时准确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信息。依托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平台,在信息公开网同步开设专栏、专题,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黄山区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方面的政策措施、推进情况,累计相关信息200余条。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公开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指导区卫健委、应急局 等部门做好应急预案动态更新与公开,当前我区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护林防火等应急预案均已上网。

四是围绕 “三大攻坚战”深化信息公开。加强脱贫攻坚信息公开。累计脱贫攻坚动态信息和相关政策举措及执行落实情况信息30余条。推进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力度,通过信息公开网累计水资源、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河(湖)长制落实等领域相关信息40多条。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息公开。明确责任分工,部署有关职能部门做好非法金融活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房地产市场风险控制等信息公开,全年累计相关信息20多条。

五是围绕民生改善深化信息公开。继续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征地、住房、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聚焦社会群众关切;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领域信息公开工作,今年以来,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网累计全区政府采购信息200余条,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信息80余条。

六是落实用权公开制度。加强权力配置信息公开。指导区直和乡镇依法公开工作职能、机构设置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全面展示所有区直部门及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情况。二是加强权力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决策预公开方面,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通过听证会、意见征集、会议开放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区政府第43、48次常务会议均邀请了市民群众代表列席,充分保障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涉企意见征集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涉企意见征集8条,召开涉企政策座谈会3场。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方面,按季度公开2020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要求审计部门加强督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公开,积极开展决策执行效果评估,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

七是建立健全政务信息管理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开展清理,优化平台功能,对规范性文件文号、成文日期、日期、有效性等要素进行规范标注,同时上传word版本附件,最大限度方便公众搜索、下载、查阅。公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汇编。要求区司法局对现行有效及2019年12月31日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全面完成现行有效的文件目录及文件汇编梳理工作。

八是健全完善政策解读机制。用好区信息公开网、微博、微信等官方媒体平台,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政策文件融入千家万户,切实保障政策的落实落地。按照“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等8项内容,对解读信息格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围绕文字、照片、图表、元素等下功夫,加强内容梳理、要点挖掘和图解策划,进一步提升图片解读质量,增强阅读体验。截至目前,共制作2020年以来的政策文字解读79条、图片解读、媒体解读63条、视频动漫解读5条,实现对所有规范性文件和其他重要文件的文字解读和图片解读。

九是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关注国内、省内等先进城市“两化”工作最新进展和成效,学习研究优秀经验做法,为我区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借鉴。加强对全区“两化”工作的指导,明确要求把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政务公开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助力工作开展。召开2020年全区政务公开重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针对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进行详细培训,全面指导和布置工作;结合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召集部分重点领域单位开展研讨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难题。固定线上工作阵地,利用政务公开QQ群实现“零距离”交流;常态化开展跟踪调度,对进度偏慢、质量较低的单位,加强督促和指导。坚持需求导向,目录内容全面贴近实际,根据市级主管部门意见删除不符合区情实际的公开事项,将整理后的目录上传至报送系统,并信息。将26个重点领域的内容分解到22个区直部门,要求承担指导责任的区直部门对乡镇涉及本领域事项目录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标准目录编制完成后,由区政务公开办和对应区直部门共同审核研究,重点审核公开事项有无缺漏,公开内容、公开依据、公开时限、公开渠道、公开对象和公开方式等是否合理、完整;目录报送上线后,区政务公开办第一时间组织检查区直、乡镇目录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

十是扎实办好政府公报。进一步推进政府公报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条例时限要求,确保以区政府、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文件自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公报公开。建立健全区直部门文件报送和审查机制,将各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区政府公报。推进政府公报数字化管理,实现公报电子化,并上网公开。优化“政府公报”专题功能,实现政府公报电子版查询下载的同时,提供目录导航、内容检索、文件检索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上线电子政府公报11期,包含各类文件27份,极大便捷了社会公众查阅信息。

十一是规范信息公开申请办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依申请公开答复规范,建立“登记—初审—分办—答复稿审核—法律顾问把关—领导审签—答复—归档”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统一的网上受理平台,加强对全区依申请公开办理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办理情况测评。2020年以来,共依法依规办理依申请公开14件,实现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零诉讼。

十二是办好12345市长热线。全面加强热线平台管理和办理工作考核评价,努力提高办结率、回复率、满意率。今年以来,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3252件,同比增长42.6%;办结率100%,满意率99.96%,群众关心关注的一大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工作时间表,不断巩固、提升,继续做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及时开启下一阶段任务。积极探索高效、便捷的公开方式,同步做好专栏、专题展示形式。利用皖事通、政务新媒体、移动APP、两微客户端等线上渠道,通过在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线下场所设立政务公开专区,开展信息公开服务,实现信息精准推送,提供互动交流、在线办事入口,进一步利企便民。

第4篇

【关键词】:民主 班级 管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陈旧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家长式的管理,班主任如同"一家之长"包办一切。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在呼吁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班级管理中不能把学生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应把他们作为班级建设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实现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引导帮助下的学生自我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是大有裨益的。

一、根植民主的教育理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和教学育人的实际水平,直接影响着班级民主功能的发挥。

(1)要"目中有人(学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视学生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因此,对犯错误的学生不挖苦讽刺,对学习差的学生不奚落,对敢于发表不甚合理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价值,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

(2)"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待学生,高高在上的"管"学生,而是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以学习上的"伙伴"、生活的"朋友"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这也正适合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不但赢得信任,而且唤醒他们的主观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

二、实施民主管理目标

班级目标是班级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意向、目的、利益等为基础的,是教育理念与学生需求的统一体,这个目标体系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参与下制定的,具有导向与凝聚作用,是实现民主管理的一项制度化措施。

首先通过民主商议来确立奋斗目标。这样,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目标的确立更切合于实际,增强了可行性和激励性。再者,共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正确引导学生个体目标的实施。集体目标需要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因此,只有学生个体的成功,才会有集体的成功。学生之间的习惯、兴趣、气质、性格的不同决定了个体目标的差异,因此,作为班主任,应在集体目标指导下,因人而宜地制定出每个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它可行可及。这样,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目标的制定要有阶段性。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期、学年的变化而循序渐进的。制定班级目标要力求全面,但在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主攻目标。制定长远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坚定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制定近期目标,能使班级奋斗方向明确,制度常规日臻完善,逐步使班级管理协调有序。

三、产生自治运作的核心

实行民主化管理,它的基本形式是以选举产生的班委为核心的全体同学参加的民主自治。因此,民主自治机制的运作,都要通过这一核心来带动。

在班委的选配和使用上,坚持品学兼优的原则;坚持使用与提高、具体指导与放手工作相结合。新生入学后,在查阅档案和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先预定一批学生干部,然后班主任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考察。行为规范准则要求提高,值日劳动累的、苦头由他们带头,学习要求相对严格,以助于树立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经民主选举正式成为班干部。通过协商讨论,进行明确分工,理清协助关系,掌握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还要在一段时期内对他们的具体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工作能力。这样,就可以把日常工作逐步交给班干部自主处理。多年来,我所带班级的班干部工作都比较出色,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由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就感到得心应手,一些具体事情只要在宏观上指导和控制。这样,使班级工作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也培养了班干部的能力。

四、实行班级自治运作体制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委会进行运作,组织召开班级全体会议,制定班级自治运作体制。

(一)量化考核,彰显民主。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校《学生手册》及各项规章制度,制订量化考核细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包括"班干部岗位职责"、"班级自治管理条例"、"每日常规考核表"、"周个人综合得分表"、"半月文明学生考核表"等。设置"班级秩序栏","公告栏",对每个同学在校各方面表现进行考评公布。月末、期末,以同学执行"细则"的得分情况评选优秀学生就比较客观民主,使他们心服口服。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不仅调动了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格,而且能较快地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激励机制;困境及对策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概述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9.7%。[1]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占41.3%, 中等的占41.4%, 70岁以下身体健康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占70%以上, 依赖性老人仅占1%。[2]在老年福利需求日益增加而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下,城市社区中的老年资源却不受重视。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老年人志愿者又是其中更细小的分支,他们参与走访、调解等志愿活动,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限定了激励的客体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手段是政府、社会、公众、志愿者组织等相关群体对其一系列激励制度设计等。

2 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3]

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者各有侧重,特征鲜明,可为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策提供指向性参考。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是围绕如何激发动机因素和满足需要来开展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动机从产生到采取实际行动的心理过程。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感四个主要变量。

内容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针对志愿者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过程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应协调好各群体间的激励利益关系,注重他们的博弈关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志愿者的公平感,通过内在激励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有效激励老年人志愿者就要不断增强其角色认同,挖掘其潜能,增加其内心满意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夕阳红的余热,再次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3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

3.1 激励意识淡薄

受传统人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对于激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淡薄,束缚了低龄老人展示夕阳红的魅力,弱化了他们继续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总体来说,退休老人对物质欲望呈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 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有和社会的认同感,这是激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很好的切入点,不会掺杂较多的功利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相比其他在职的社会群体,老年人拥有更专业更扎实的知识、更熟练的技能、更充裕的时间、更独到全面的见解、更宽阔的胸怀等优势,能够大大降低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概率。所以,应让退休老年人主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 实现退休前后生活的对接,弥补社会组织系统发展中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

3.2 激励制度的缺陷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现有的城市社区志愿组织未能较好地综合考虑老年人志愿者退休前的岗位特点、专长优势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针对大致情况甚至想当然地制定“一刀切”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奖励制度落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式不过种种,主要是表扬、表彰等精神层面的鼓励,缺乏有效的物质奖励,如提供适当奖金和补贴等。自愿服务不代表无偿,虽然老年人志愿者有积蓄或者养老保险,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靠老年人自己无偿出资,有的人可以出资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身体力行,有的愿意出力但资金有限。现有的奖励方式没有针对老年人志愿者需求的差异来采取灵活的奖励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久而久之可能降低其长期参与服务的期望与热情。

第三,政府主导,缺乏民主管理的氛围。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志愿组织非个人所有,而是由多人参与的组织,形成的基础是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观。受“自上而下”管理观念的束缚,我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仍采取“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导致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实质上变成了准政府组织,这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初衷相背离。[4]其实,注重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周围人沟通,缓解内心的空虚而不是被居委会强制安排任务,缺乏自主性的命令式管理只会压制他们的积极性,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期的束缚会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就很难再以旁观者的姿态抽离。

3.3 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专门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缺失

1999年,广东省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随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十几个省市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青年志愿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区志愿者,更不能代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志愿者,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运用的特殊性,忽视这些特殊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5]

第二,对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缺乏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历史较短,加上老人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被全面了解,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质疑他们的参与目的,舆论压力使老年人不愿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4 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常规化、规范化发展。

4.1 宏观方面

4.1.1 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现代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价值理念

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都有一个通病,即青年志愿者没有固定的时间,无法经常处在城市社区中参与服务,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积极性充沛而行动力不足,相比之下老年人机动的活动时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提供走访、调解等志愿服务方面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4.1.2 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

首先,健全培训制度,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要求,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力求符合老年人志愿者的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工作经历、经验和培训意愿的差异性,削减对其熟悉领域的培训,更加注重合格志愿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丰富组织的奖励制度。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已相对多样化,物质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少量的经济补偿,提供一定的物质成本费、交通补贴费、餐饮补贴费和通信补贴费等;二是实物性奖励,发放一定的服装、食品饮料、荣誉证书等;三是无形的物质形式,运用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度、等时储蓄制度和道德银行形式,保障其未来受到同等待遇,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效果。[6]

再次,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一健全参与机制,二注重工作自主性并适当授权。[7]让老年人志愿者有被信任和成就感的感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4.1.3 优化社区志愿服务激励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首先应加快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建设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在社会上获取足够的地位和权威,保障此类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其次,制定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的法规。

第二,营造宽松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为此,应发挥政府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等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退休低龄老人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4.2微观方面――建立并完善自我激励机制[8]

首先,坚持自我激励。克服外界偏见的干扰,坚定为大众服务的信念,这是提高志愿者自身认知、保持志愿人才服务热情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自我学习。城市社区志愿老年人志愿者要保持主动学习、自主成长的精神追求,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学习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主动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成长。

5 结语

本文主要着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章概述了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指出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包括激励意识淡薄、激励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涉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激励环境;微观方面主要指老年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从学习知识和技能到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试。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2014-1-21).http:///index.jsp.

[2]杨珂,刘典文.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问题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5.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4-56.

[4]谭建光.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北大学术期刊,2005(12).

[5]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陈茗, 林志婉.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03(4).

[7]王思斌.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0(9).

第6篇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的实践,就做好“*”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年的基数计算的。*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年不超过15个,20*年不超过10个,从20*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年到20*年,我省农民通过“*”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年,全省开展“*”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年的4629项下降到20*年的13*项。

此外,“*”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开展较为容易;反之则难以开展。“*”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

“*”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7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和谐发展 学校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存在弊端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的管理虽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各项措施还不够完善,需要长期完善的过程。从学生个体来说,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难以抽出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管理的,不能对学生的整体现状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再者管理学生的工作又纷繁复杂,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有限,难以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管理不科学。由于对事物规律本质的了解不够清楚,只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表面化的说教,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使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不能够切实的为同学服务。同时,目前社会出现的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网络时代上网成瘾以及贫困等问题,无形中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改变。从现有的学校管理模式上看,依旧是以校方管理为主,没有从真正是意义上放手让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实施

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由于学生干部从学生中来,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心理相仿,需求相近,因而自我管理更有针对性。其次能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师生的良好关系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个体社会化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学生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变化、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时发现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疑难问题,做同学的心灵导师,搭建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桥梁,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学生日常教育,做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同时,还应该营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建文明校园,依托学生团体,社团联盟,创造学生管理的新体制,创建心理辅导咨询师,实行创业指导,体现人文关怀,营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原则、以传统文艺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经常性的文化活动为依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学生管理者的努力,以及同学的理解配合,是学生为主的管理体制得以贯彻实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养多方面人才的基地,而学生管理水平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标准。联系当今的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要有很高的人数,有很多的知识储备,而是看重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思想创新的意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倡导尊重人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经提出人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方面的需要,这些实例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论及学生管理的意义,可以看出学生管理使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管理劝说模式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同为学生的学生管理者更加的贴近学生,更加的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使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率。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减轻了单纯依靠学校管理的负担,避免一级级的下达文件指令,提高了时间利用的质量,而且措施要比学校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实施有了可行性,而不再是学校空喊口号而没有人响应。再次,通过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使学生能体会到自身被尊重的感觉,能够在一个受到尊重的环境中自由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想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思维和能力在一种被尊敬不被打压的环境下得到释放。

二、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一)认真落实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传统的学习管理单纯依靠政策以及老师来管理学生工作,来监督学生,不信任学生,学生不情愿接受被动的管理,提出不适应现有社会状况的条例,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学生普遍不愿意配合学校管理,甚至和学校的指示背道而驰,因此也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校方应做好了反思工作,不应该把学校当成现代教育的主体,而是应该转变观念,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要明确学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思想禁锢的人。学校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个性的差异来充分挖掘个体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找到兴趣和能力的契合点,在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寻求更大的突破,体会成就感,增加奋斗的动力。其次学校的管理不能像传统方式一样,只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判学生整体素质的标准,而是应该提倡总体的评估,把学习生活中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参与意识等纳入总体评价之中,从整体上评判每一个学生,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精神到灵魂全面关注,真正的实现人本,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尝试

“学长制”是国际上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旨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可以重点探索学生辅导员、专业学长、党员学长等三种类型。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心理准备、个性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入校后会出现多种心理矛盾,从而使得适应环境成为他们进入大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能为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经验缺乏、能力不够和心理准备不足,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要想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除了需要自己的积极努力和不断实践,更需要学校和老师以及老生的引导、教育与帮助。

(三)在学生管理中奉行人本主义的必要性

当前青年学生更加注重个体性的发挥,希望与众不同,追求个性,要求个性的解放,青年学生又有着无限的热情,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认可,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这一方面来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使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深入研究学生的规律。从根本上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性格特质,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思想疏导,从而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教育者的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学校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不再埋头死读书,能够唤起对于兴趣、活动以及能力的重视,参加学生活动丰富文娱生活,释放青春的活力,接触新鲜的人和事物,不再把圈子限定在狭小的空间内,使学生走出校门能够大胆地接触社会的事物,能够以新的思想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整体素质。通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真正的突出人思想的人本性,不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制,而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推进者,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现代教育提倡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核心,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一个和谐教学环境,陶冶人性,铸造完美的人格,实现教育为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0年2期

[2]陶宇,李志林,王颖,潘道广.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3]蒋龙成.关于实施人本管理的误区与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1期

第8篇

由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会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引起了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年月日至日,由副主席带队,深入县的局部项目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农户,采用实地观察、听取介绍、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这四个县区的5大类、17个项目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对三个县的书面汇报资料和相关资料也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演讲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龙蛟、沙河、国礼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惩办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效果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认为,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时提高。

并每年有所增加,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证。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贮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着;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胜利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1开发规模较小。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集中连片”原则,2区域差异较大。依照“先易后难。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单薄,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别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别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别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方法,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规范已明显偏低。同等投资情况下,4投资规范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单薄,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管护主体虚设,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管此标记。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1整合涉农资金。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依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和项目建设交叉安排,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方法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贮藏工作,2做好项目储藏。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演讲,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依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规范组织实施,3加强项目管理。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顺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平安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平安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解决筹资投劳难题。临时以来,4采取多种措施。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需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当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需坚持农民自愿,并料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5重视建后管护。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效果,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外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利息核算,确定收费规范,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9篇

[关键词]书院制 本科生导师制 学导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52-03

为什么导师制度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1.主要是大部分高校强调专业学习,教师教书的同时也有育人的责任,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出现了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一状况长期制约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2.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倍增,但教师确没有增加,使得高校的师生比不断加大人;3.给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时间的是学分制,这有利于从兴趣、爱好出发使学生制订出符合自身又有个性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同时专业导师能根据学生特色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制订出大学期间的整体规划乃至人生发展总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4.高校住宿也不再完全像以前那样按院系、年级、班级集中居住,这就使得过去传统意义上以学生宿舍为载体的教育管理的功能趋于弱化,需要新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行补偿。总之,以上四点都是导师制度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研究中,将书院制度与导师制度相结合的还比较匮乏,所以如何将导师制度与书院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需要我们有所创新。近年来,导师制度正不断地进入中国高校,成为高校教育育人的新方式。教师的职能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强化越发具体化、制度化,使得近些年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化有很大提高,促进了高校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四个方面进行:1.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2.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指导;3.专业教育是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重点;4.全程指导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本科生导师平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导师制度在中国尝试的时间还不长,尚处在起步阶段。根据中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参差不齐,因此从实施的角度、深度和程度来实践,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等现象。相关研究指出,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

1.本科生导师制度定位的模糊

把本科生导师制度定义为一种教学制度,是一小部分高校的做法;还有一些学校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完善从思想、专业、心理、就业及生活等方面对本科生进行辅导,时间跨度为整个大学四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漏洞百出。在定位及定位后的实施过程中不严谨、不清晰,使得这一好的改革举措出现大量弊端。

2.本科生导师制度中导师比例严重不足

在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存大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太大,教师不足、招生过多,这也是中国国情所导致的。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师生比例严重失衡,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给学校带来的学术科研成果,也就导致了教授与导师之间的熟悉程度越来越低,使得本科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与专业教授学习、研讨等方面的学习。

3.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管理机制匮乏

现存状况中,国内高校借鉴了国外导师制度的先进模式,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完善。实际上,在管理条例及措施方面存在不足,导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强制性与约束性,这都根源于没有相对合理、严谨的运行机制。例如:牛津大学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到导师处一次,同时导师针对某一专门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导师为学生指定阅读文献,下次见面时就本篇文章进行讨论。当然对导师的工作也要进行考核,达到平衡。而国内高校无法做到此方面,学生和导师之间能在课堂后攀谈几句已经是不错了。没有有力的约束机制,是无法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4.本科生导师制度资金与环境的欠缺

没有充足的资金和固定事宜的场所也是导师制难以践行的重要原因。导师在指导本科学生时,涉及到研究设备、讨论场所、导师的额外薪资等诸多因素,就像上课一样,没有教室、没有好的教具就不可能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高效的吸收。正所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现阶段中国高校学导制实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研究资料中都指出了以上四点。

(二)解决方法与对策

1.合理定位

在定位方面首先要考虑到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其次是能为本科生导师制度提供的支持力度,以及学生培养的方向目标。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定位要塑造世界知名的研究性大学,所以对国际视野的十分重视,所以在教育改革上十分重视专家学者对本科生的培养;相对而言对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支持更加重视,特别是2007年建立了孟宪承书院,以免费师范生为教学主体,加大导师配给力度,提供先进、开放、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社区方面为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提供良好的条件;最后在培养方向上,更是注重免费师范生的全方位素养的养成教育,新生在大一的教育与哈佛大学提倡的培养理念完全一致,但华东师范大学又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在之后三年的学生培养计划中仍旧把导师配备当作学生培育的重要环节。

2.优化师生比例

在2007年的全国高校师生比例中,二者的比值为1:17.28,而这一数据直到2013年的可变性仍旧不大,这就说明师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何以调节中国高校的师生比例上存在严重失衡问题的现状成了首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大批量招收高校教师就能解决的。从国情出发,中国符合进入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专家学者型人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从导师的类型着手,进行多级导师分对象进行指导,动用社会、学校、高年级同学从事指导工作,就目前的形势更适用于中国高校教育的国情。

3.强化管理制度的实施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何使导师制度更好的实施,首先是要制订出符合高校发展的管理章程,同时配备以严格的检查机构,使分管部门全力做好监督、执行工作,在制度中也要对担任导师的专业教授给以更多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导师更愿意从事这份工作,把这种教导本科生的工作变成与科研工作一样重要。具体办法应从管理学的角度从中国高校管理制度的实际出发,制订出严密、可操作、可监管、受师生欢迎的有效制度。

4.增加资金投入及环境设施建设

古语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同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之前,要配以相应的硬件设施,方能为更有效的实施提供可能。国外的导师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全家住在学生宿舍,这即实现了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理念,又给这些青年教授提供了生活及学习环境。此外,现在的教授喜欢和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去交流,碰撞出更多的知识火花,学生也更愿意与这些幽默风趣的教授进行学习,因为他们平易近人,没有大牌学者的空架子,如果青年人追捧明星,那在高校受欢迎的教授就可谓是“名师中的名星效应”,并且这种效应更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本科生导师平台与书院制有机结合的创新性

“本科分系的目的不是要培养隐士,不是将学生紧锁在各自知识探索的监牢里,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学会与同学沟通。”――A・劳伦斯・洛厄尔,1909年。正如洛厄尔话中的含义,书院制度就是以住宿制度为核心,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沟通环境。

(一)实施多级导师制

1.高年级的学生――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本科生导师制度”又称“学长制”,英文“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即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适当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班级的本科生导师,一名导师对应一个班级,实行固定联系的制度。

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觉得有些不适应,但由于目前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比例,在短期内较难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地指导,因此选拔一批高年级的优秀学生,聘用其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利于新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学导制作为书院导师制中的重要一环,对书院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导制是新生接触书院理解书院的一线团体,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学导团队对于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专业老师――指导大一、大二学生专业学习、科研指导

说到专业老师,也是导师制应该有的核心。这些导师的配备需要选聘愿意将本科生指导工作作为工作乐趣的专家学者,同时他们也需具备广博的学识与独到科学的见解。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专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引领地位是远远超过班主任、辅导员的引领。所以专业老师的配备要选择有高强度责任心的专家、教授来担任。不仅要在专业学、科研领域里给予专业的指导,还要在学生素质、做人的道理上予以引领。

3.社会导师――指导专业实习、就业方向

社会导师的选聘,与高校培养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一般会选择学生所学专业来选择社会导师,并且这些所选聘社会导师都是在该领域有带动和标杆作用的人。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书院是全校免费师范生集一体的院系,所以选聘的社会导师都是在中小学工作的特级校长、教师。这些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在该领域中有出色的表现,能为未毕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启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4.人生导师――提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导师对学生人生发展、为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国家将来拥有公民素质,除了专业素养,还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方面有正确的判断,所以人生导师往往是一些品德高尚的学术大家。

(二)专业院系与书院共建的本科生导师制平台

1.根据书院的自身特色为本科生导师平台合理定位

在书院制度当中,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是必须进行的一个方面。因为书院是不进行专业教学的,所以要与专业院系共建导师平台的建设。而这一平台的建设在定位上一定要与学校发展理念相符合,在选聘上更注重学校、书院、专业院系的共同点上开展,才能使所导的学生朝着有明确清晰的方向发展。

2.专业院系围绕书院制的特色合理分配导师

由于是在书院制背景下实施导师制度,而书院是没有专业老师的,这就涉及到院系与书院的合作。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部教职工与所有院系共同努力的结果。专业院系与书院如何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双方的配合。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专业院系的专业能融入到学生社区当中,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业指导与人生引导,这都离不开专业院系对导师的要求与选聘。但书院并不了解专业老师的个性特点,所以由专业院系进行选拔最为合适。本科生导师的自身素质会影响到学生人才培养和书院的建设,那专业在选择本科生导师的生活及行为作风是一定的标杆,对于学生的生活作风要有正确的引导。

3.与专业院系协商制定有效的本科生导师管理制度

如何提升导师制的管理制度,这可能是目前最大的难点之一。一部分高校推行导师制度,最后都以管理不善而纷纷失败。国内高校的教师早已习惯于把课堂以外的时间交给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高校大部分的社团、读书会等组织,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仅仅依靠课堂,课后再想找到老师探讨专业问题只能通过邮件交流形式,而如果想得到科研方面的指导,对于本科生来讲更是不可能。

4.导师与学生沟通的场所进入学生生活区域

选聘了导师,当然要为其提供可以更好交流的场所,而这在专业院系是无法办到的。专业院系已经被大量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所占用,想实现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理应脱离相对严谨的环境,需要一些轻松、自由的场所。而学生宿舍恰好是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活动区域,导师走入学生的生活区域,既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也能让这些专业学者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自身的求学历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与生活的导向。此外,书院可以在经费上给与学生活动各项支持,以实现学生培育的软件与硬件的提升。

综上所述,搭建书院制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平台对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和长远的贡献。虽然就现有条件来看,这条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但坚持这一改革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搭建好书院制模式下本科生导师平台,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支持。致教育改革战线上的同志们。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05).

[2]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1).

[3]丁林.本科生导师制度: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05).

[4]徐岚,卢乃桂.“成长的窗户”还是“冰冷的制度”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泰罗;科学管理;管理主义;经验管理;工具理性;社会理性

弗雷德里克·泰罗是古典管理时期的开山鼻祖,开创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科学管理原理学派。然而,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泰罗的经典管理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挑战。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科学管理原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亚当·斯密以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管理方式是一种“大棒加胡萝卜”的物本管理手法,已经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要求。更有甚者,有人简单地把科学管理原理与人际关系学派思想对立起来,认为科学管理原理是一种冷酷的非人本管理,因此,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普适管理价值的今天,泰罗的思想更是显得格格不入。那么,泰罗的管理思想是否真的过时了呢?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看待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地位呢?本文从管理学说和管理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它开创了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并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一、开创公共行政学的管理主义研究途径

当代美国公共行政学家戴维·罗森布鲁姆认为,自伍德罗·威尔逊以来,公共行政学开创了三种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而管理途径又可区分为两派,即传统(正统)管理途径,以及当代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NPM)。公共行政研究的传统管理途径可追溯至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当时为消除政党分赃和官僚腐败给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带来的祸害,改革者提出“政府事务中具有商业性质的部分应当以一种完全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传统管理途径的思维和逻辑主要是建立在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之上的。任职于1913—1921年的威尔逊总统提出,应该用(企业)行政管理的稳定原则———企业式原则来指导公共机构的运作,认为“行政的领域是一个企业的领域”。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我们应该以私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榜样,所谓行政问题就是管理问题。根据传统管理途径的观点,公共行政的意义在于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其矛头直指政府的机构膨胀、职能臃肿、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由此也推动了公共行政研究新的热潮,催生了公共行政研究的新管理途径。所谓新管理途径,一般又称为新公共管理(NPM)途径。与传统管理途径之发源相类似,这一新途径也主要是改革取向的,以期改善公共部门的绩效。新公共管理途径包含诸多改革假设,比如,公共行政的焦点应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公共行政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应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公共行政应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等等。与传统管理途径观点相类似,认为公共行政是非政治化的和企业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途径的根本。在罗森布鲁姆看来,从价值、组织结构、对人的认识、认知模式、预算、决策观、政府职能等几个特征来说,尽管公共行政的传统管理途径和新管理途径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上看是殊途同归的,崇尚效率和系统管理是其不二法门的哲学基础。而追根溯源,管理途径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一种主流研究途径,历史上滥觞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正是泰罗的学说,奠定了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合法性地位;也正是泰罗的思想,启发了威尔逊的研究灵感,从而触动他去吸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技术,写出了流传百年的《公共行政之研究》,进而创立了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共行政科学。

泰罗通过对时间动作制、职能工长制、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制的亲身体察,发掘出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法则———效率法则。在他看来,劳资双方都应崇尚科学管理工艺,追求生产率的提高,以实现双赢的目的。著名学者欧文·休斯认为,工厂装配线是体现泰罗思想的主要的社会领域,但政府运用科学管理的时间并不比它晚多少。因此,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泰罗当时就认为,科学管理可运用于公共部门的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政府中官僚制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是一种最佳方法,其系统控制的思想非常符合僵化的等级制、过程和惯例。标准化任务及按其操作的工人与传统的行政模式是吻合的。甚至利用秒表计时进行绩效测量的做法在庞大的官僚组织及其分支中也较为普遍。

在泰罗其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尽管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决策学说、权变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各种管理学说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然而,泰罗开创的传统管理研究途径,以及由其衍生的新管理研究途径,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的正统研究途径,并未受到其它学派和研究途径的冲击而被边缘化。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指出的,二战后管理学科领域出现所谓“理论丛林”现象,这使得泰罗等古典管理学者的观点被人发展得过于枝蔓,先后出现6个甚至11个学派的混乱局面。但很多学派其实是标新立异,只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在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其科学性值得质疑。而惟独由泰罗开创的管理科学研究途径,其合法性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有久尔弥坚之势。对于泰罗及其科学管理原理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博兹曼提出过一个更具结论性的评论。他说:“科学管理在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共行政的实践和政府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对科学管理和科学原则的信奉迅速扩展并使其流行的正统做法,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人员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科学管理在1910—1940年期间一直对公共行政起着支配作用,它使公共行政具体化为一个学术领域。”

二、推动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的科学管理的转变

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倡导新的科学管理精神,推动了传统经验管理范式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关于这个问题,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曾多次提醒人们不能只重技术而忘记了它的精神实质。他说:“科学管理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测量手段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所能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具体体现在科学管理的‘四个原理’上。不仅是管理手段上的,更是管理理念上的。”因此,“他自己由于对大批的所谓‘效率专家’借用了他的方法而忘却了他的基本原理而感到苦恼”。管理学家邓恩评论道,“科学管理的‘措施’绝不等同也不应取代科学成本核算方式等等的管理技巧问题,而后者则是一种坚持收集数据、列表分析并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工业社会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倡导一种全新管理范式的‘思想革命’。”

为什么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一场思想或精神革命,而且挑战了传统的经验管理范式呢?这是因为泰罗一反传统的经验沿袭方法,采用科学的途径来解剖管理生活,探究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普遍原则。他把科学视为良好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他之前,没有数据,没有理论、原则或制度,就没有人会相信管理能出效益,人们也不会把管理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比如,此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意识到管理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生产力的“第四要素”,但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只有泰罗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向社会的劳资双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阶层证明:真正的科学,那种能够导致充分掌握信息专业实践的科学不只是技巧、公式和规则,而是一种思想革命,一种世界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认为,“直到1885年泰罗开始探索之前,还从没有人对工人的日常工作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怎样工作被看作是一种想当然的事情”。英国著名管理学家厄威克也指出:“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罗伯特·丹哈特则从公共组织理论的角度评价了科学管理原理对于实现管理范式演变的贡献。他提出:“泰罗著作中的哲学含义对公共行政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有可能觉得泰罗的科学很粗糙,但我们不能否定他推进了将严格的科学性运用于组织研究的观念。这种方法不久便成为了管理科学的主流。此外,科学原则最先是被运用于生产,但随后便‘向上和向外’扩大到组织的更高层次,或许可以说普及到了社会。”欧文·休斯更是对泰罗的思想充满誉美之词,他认为:“泰罗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了特定决策,当通过科学管理使雇主和雇员拥有相同利益时,它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变革。”

上述说明,正是泰罗把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应用于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才使人类社会的管理世界观和管理范式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具体来看,这种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验管理的主体是个人,主要是通过有经验者起“传、帮、带”的作用,把长期积累的管理常识和管理窍门传授给其他人。相反,科学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由领导群体或管理群体来控制,同时还外加了参谋机构和智囊团(外脑)来辅助决策和参与管理。

(2)经验管理的客体(对象)是单纯的物,属于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而泰罗的科学管理对象不仅有物(如机器、工场),更重要还有人,它是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和对物有机统一管理。

(3)经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智慧、经验和个人胆识与阅历;科学管理依据的则是科学的方法、理论、工具、技术和艺术,实现了我国古代提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境界。泰罗明确指出:“必须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管理。”

(4)经验管理的程序简单和随意,没有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谋”和“断”合而为一;科学管理是一种程序管理和规则管理,讲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管理的过程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泰罗反复强调:“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

三、注重组织管理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型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而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进行理性化的组织设计。为此,他提出了“官僚组织”(或称“科层制”)的概念。与此相对应,韦伯极力倡导工具理性,以适应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对组织管理的要求。由于泰罗与韦伯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很多人以为泰罗也效法韦伯,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把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并由此断定泰罗的管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根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经济人”假设来断定泰罗的管理就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在泰罗的著作和思想中,始终闪烁着社会理性的光芒,充满了关注弱者和劳资共同利益的人本意识。

要研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区分工具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涵义。所谓工具理性,是指在人性的设定上,把组织人单纯看作“经济人”,诉求物质利益上的最大化;在管理的对象上,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或依附物,实施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的价值取向上,关注组织赢利的最大化,忽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而社会理性,则同时关注人的多方面需要特别是社会心理需要、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国家的公共利益。从总体上看,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管理属于典型的工具理性管理,见物不见人,纯粹把人看作是工具性附属物。泰罗的科学管理虽然是在科层组织场景下进行的,受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方式,因为其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能力。但必须承认,它同时也注重由工具理性向社会理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

(1)泰罗的管理哲学的初衷在于高扬“提高全国性效果”大旗,配合罗斯福总统倡导的“保护国家资源,增进全国性效果”的呼吁。泰罗认为他自己写《科学管理原理》一文有三个目的,其中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简明的例证,指出由于我们日常的几乎所有行为的低效能使全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并因此在美国全社会宣传和灌输科学管理的精神,提高社会效率和全国性效果。但很显然,传统的基于工具理性的组织管理思路往往是狭隘的,它只重视组织个人或内部的效益,其目标诉求尚未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层次。

(2)关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双方的收益,实现了由瓜分既定蛋糕向做大蛋糕的理念嬗变。在《科学管理原理》第一章的开篇泰罗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相信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必然是对立的,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则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基础在于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3)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是合作博弈而非劳工阶层的“囚徒困境”博弈。在论证《科学管理原理》时,泰罗明确地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强调为是科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4)关注人的价值而非完全的“经济人”取向。如泰罗在国会证词中说:“先生们,有很多人把工人看成是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我完全不同意这些在社会上散布的污辱工人的滥言。我完全不同意这种说法。工人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心、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心、少自私。”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T·彼德斯则认为:“注重时间和动作模式的泰罗,以他特有的方式增加了人们的自由。他的确定工序最佳时间的方法,使一线工人从盲目的、反复无常的工头手中解放出来。人们往往忘记了科学管理革命的两重性,一是对上面的管理者的,二是对下层被管理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