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詹天佑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通过詹天佑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等困难,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型设计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记忆回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詹天佑。(齐读课题)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介绍一下他?
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爱国)
有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就不揽这瓷器活儿”,现在詹天佑揽下了这瓷器活,可见——
那么他的金刚钻到底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完成京张铁路这件“瓷器活”的呢?
二、进行应用、分析、评价
1.打开书,快速浏览四五六自然段,思考:这几段主要选取了修路过程中哪几件典型的事例来写的?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读书,讨论,指名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2.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遇到困难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的?请大家阅读第四自然段,分别用“_ _ _ _” “ ”“~~~~~~”在书上标出。
交流汇报:
(1)说的:
指名读后,出示: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程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从哪个词看出的?他会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呢?引导学生想象,并指导朗读。
过渡:詹天佑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2)做的:
指名回答后,出示: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师范读,学生想象。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通过想象画面,朗读句子,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詹天佑?
过渡:那么,遇到困难,詹天佑又是怎么想的呢?
(3)想的: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①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从文章里边找一找。
②交流。
③指导朗读
师: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他总是在想……
生读:……
师: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时他想……
生读……
师: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在想……
生读……
师:当他的女儿受到帝国主义者挟持,被活活烧死的时候,詹天佑依然坚持在野外勘测线路的第一线,他还是在想……
生读……
师:正是詹天佑的拳拳爱国之心,使他能够忘我地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和所有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勘测线路的任务。
3.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请大家速读第5、6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标出。
交流:
出示:“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指名回答后齐读。
能用示意图表示吗?指一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纸上画。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第六自然段。
师: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回答后出示这部分内容。
指名读一下。
演示: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示意图。
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板书: 杰出
前面我们说“没有金刚钻,不揽这瓷器活”,课文学到这儿,谁能来说说詹天佑的金刚钻是什么?
有了这么厉害的金刚钻,京张铁路这件瓷器活还怕完不成吗?(不怕)对,詹天佑最后不但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相当漂亮,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一段。
4.学习第7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
是啊,读了这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1909年8月11日,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地再读这一段话。
师:什么是“赞叹不已”?外宾们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会怎样赞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更有话想对他说了,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所想。
交流:
师:詹天佑这位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扬眉吐气的中国工程师,他的精神已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这个伟大的名字。(高呼)
三、作业
1.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段话。
中心句:我的同学李进是一位勤学好问的人。
2.搜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
与同学们交流,感受我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板书设计:
詹天佑
阻挠
要挟 毅然接受(爱国)
嘲笑
勘测线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讨论式”教学 教师 学生 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讨论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研究式教学”为具体形式。回顾人类教育史,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策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时习温故策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思维策略等。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使“讨论”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有体会,认为应注意三个环节。
一、精心准备,课前准备环节是“讨论”的前提
讨论式教学课堂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中,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和问题系统三大要素。
1.就教师而言,主要是选择与设计问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这既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又是教师教学思维设计必须重视的。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吃透”教材,该讨论的、可以用来讨论的问题就拿出来讨论,不该讨论的问题不讨论,做到“宁缺毋滥”。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讨论哪些地方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种问题在文中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学生只要经过独立学习,就能不同程度的把握一些信息,小组讨论往往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怀念母亲》这类思想性、情感性丰富的课文,则应少安排甚至不安排讨论。
2.就学生而言,在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教师把求知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充分融入到集体学习中,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个体发展。这时教师就要要求每位学生做到课前有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信息。为以后的讨论做铺垫,也为教师顺利推进课堂教学作准备。
3.就问题而言,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知的对象,他们是教学的具体材料和内容。伟大的科学家爱恩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师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勇于创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其难度要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这样讨论才有意义;第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问题的难点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四,易错易混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加深学生的印象,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
二、精巧布置,氛围创设环节是“讨论”的重点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
1.变教导者为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例如,课文《詹天佑》,教师可先对詹天佑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抓住课文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创设讨论氛围。师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吗?现在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一起来读课文,一起来讨论好吗?”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已经从教师的信息中了解了詹天佑,对詹天佑从心里产生由衷的敬佩,他们很急切的想了解具体情况,那么就会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很快进入角色。
2.留足学生敢想、敢说的空间。如果时间仓促,就会有“走过场”之嫌,不如不安排讨论。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尽量做到精讲,然后引导学生:“帝国主义国家是怎么阻挠和要挟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后说说你们的感受,先小组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指定一名成员发表感受。”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汇报他们的见解。由于留给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组织语言,他们几乎个个情绪激昂,言辞精彩纷呈,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狂妄自大而义愤填膺。发表的虽然是小组的讨论成果,但却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精确调控,过程把握环节是“讨论”的关键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抓住汉字这些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字理进行分析,会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汉字的音形义,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理和巧妙的字理分析,展示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留住语文的“根”。
一、字理分析识字凸显汉字特点
汉字是方块字,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因此,将识字同图画联系起来,恰恰是回归于造字的源头。汉字是六书造字,造字时,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大都与某些具体事物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字理图识字,不光晓字形,更能明字义,同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汉字不同的字形特点进行字理分析
1、象形字、指事字用绘图法教学。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实物模样的图形创作出来的文字,这些文字与实物的形状很相像。教学时,教师尊重事物“实体”的客观事实,将现代文字还原成本来的客观模样,用绘图的方法进行分析教学。例如教学“竹、瓜、果”等字,我们先把它还原成图画,然后出现汉字“竹、瓜、果”,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绘图时,我们一定要突出其表义的部分,强调表达该字意思的主要笔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该类汉字的形、义。如教学“囚”字,先画一个“”,就是没有出口的房子,再在“”里画一个人“囚”,表明把人关在没有出口的房子里,没有办法出来。“囚”字就是把人关在牢狱中,拘禁的意思。
2、会意、形声等合体字用编儿歌、字谜等方式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音形义结合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在教学含有“青”部件的形声字时,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青”后,利用每个生字都有“青”这个部件,依据形旁表意的字理特点编顺口溜:“小草青青河水清,天气晴朗好心情。小青蛙大眼睛,安安静静捉害虫,请你不要伤害它。小蜻蜓看见了,夸它发扬好精神。”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声旁标音的形声字规律去识记。学生很快掌握了“清、晴、请、蜻、情、静、精”等一大串字意不同而形、音相近的字,大大提高识字效率。学生以一概十,一劳永逸。诸如有两个或三个同样的独体汉字组成的会意字编成“两”或“三”字诀。如:两人是从,三人成众。
二、字理分析理解词语意思
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阅读教学原则中抓住关键字进行字理分析,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词语。例如柳州一位老师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这样采用字理分析巧解“赶”一词的:
师:读完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每年春季,蝴蝶都赶到蝴蝶谷来聚会。
师:“赶”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谁能运用字理来给我们说说?
生:走字旁表示走的意思,干字表示读音。
生: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快点,才能做好,应该是走快点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很会分析,给他找朋友你会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他还有那些朋友呢?
生:赶快、赶紧、赶忙。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赶呢”?
生1:上学快迟到了,我会赶忙跑来学校。
师:同学们都是赶时间的好孩子。
师:理解了课文中“赶”的意思吗?
生:一群又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担心自己比别人晚来,都加快速度急急忙忙赶来蝴蝶谷。
师:同学们理解得比老师还到位。那么蝴蝶是怎样赶到蝴蝶谷的?(引导学生抓住“飞、穿、越”等词展开想象,体会蝴蝶赶往蝴蝶谷聚会的热闹场面。)
三、字理分析体会句子含义
品词、品句、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运用字理品词,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作者为什么把桂林的水比作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字理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让句子含义迎刃而解。
首先,教师抓住“无暇”中的“暇”字和“翡翠”中的“翠”字。“瑕”――“王”是斜玉旁旁,与玉相关,“无瑕”意为“没有斑点的玉”;“翠”为一种叫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绿色),因此,“翡翠”两字都有“羽”部,意思为:一种碧绿的玉。接着,理解句子的巧喻。桂林的绿水清澈得可以见底,与没有斑点的透明的碧玉有相似之处,此比喻运用得当且传神。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句子本意,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词语在句中之妙用。
四、字理分析感悟文章的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合理巧妙地字理分析,字及词,由词入文,从而感悟文章中心,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与准确。
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开凿隧道”的语段中: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教师抓住“凿”和“隧”字进行字理分析。“凿”是会意字,上面部分与中间部分同“辛”,“辛”是指尖利的刀具,“ㄩ”表示被凿后的槽或洞眼。那么“凿”就是挖槽、打孔的金属器具。
“隧”字先引导学生看左耳旁,然后提问:詹天佑难道是在耳朵里挖隧道吗?接着告诉大家,耳朵旁在左边,表意,卧着看形状就是山陵,而后来为方便书写就演变成现在这样。遂表示声音,本意指山川险要之地,即“开凿隧道”要用尖利的金属工具在高山中挖成通道。通过以上的字理教学,学生对词义已理解,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这样,图义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詹天佑根据居庸关山势高的特点而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的特点而采用了竖井开凿法,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有着常人所不可比拟的顽强意志,有着超人的杰出才华。詹天佑的伟岸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顿时丰满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是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而字理析词则是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桥梁。教师抓住汉字字理特点进行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魅力纷呈。
参考文献
[1] 许慎,徐铉.说文解字[O].出版社:中华书局,2004-2-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变课堂参与意识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__;×××,嫦娥____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____,嫦娥都_______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多种应用的空间。再如《船长》一文中,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巨轮撞击后,人们“乱的不可开交”场面的想像也是一例。“乱得不可开交”就为船长指挥大家救人“井然有序”,产生鲜明的对比,并以此来烘托船长高大形象。因此想像“乱得不可开交”也属丰富课堂一类。合理的想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由于是自己的想像,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起了推波助澜和激荡回应的作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批注,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和发现。运用批注,学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批注大致可以分为感受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当我们了解学生在预习时所写的各类批注时,可以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
一、感受式批注——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预习时留下的感受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文本到底读懂了什么。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课始先让学生挑选预习时感受最深的一处与同学交流。有学生读出了作者那份愉悦的心情:“我觉得作者一定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因为他说‘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有学生关注到作者的遣词造句:“我也读出了他的愉悦心情。因为作者说‘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他用了一个‘撞’字。我们平时撞上东西都是很痛的,我就不喜欢撞上什么东西。可是作者‘撞’了后还有好心情。就像我们说的心情好时什么都好。”有学生关注到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老桥、树林、山泉、泉水、瀑布、白云、花朵都当作人来写,说它们是作者的好朋友。”“我特别喜欢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用了很多的排比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像作者就是山中景物的密友,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我喜欢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把那座古桥说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这座老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个比喻很形象。”……
这些感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通过预习,加上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高度,我们必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的预设起点与学生的实际起点相互吻合。
二、质疑式批注——了解学生读不懂的是什么
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质疑式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还有什么读不懂的,以便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有近80%的学生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暖”和“寒”字上打了“____?”教学《山中访友》时,很多学生在课题结尾处批注道:“为什么要用‘山中访友’为题目呢?”“课文明明写的是花草树木这些山中的自然景色,为什么作者要说去访友呢?”……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有将近90%的学生对最后一句“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提出了质疑:“脚印怎么能说是‘金色’的呢?”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这些问题不正是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吗?但不同的是,这的的确确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过思考所产生的,而并非教师有意提出的。
三、评价式批注—一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评价式批注是着眼于作品中的某词、某句、某段,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会关注到全篇或某段的写作结构,抑或是某处某段的修辞手法等。
这种评价式批注大致包括两类,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后,有的学生写下了对詹天佑的评价:“詹天佑不怕困难,对工作高度负责,真值得我们学习。”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有的学生写下了对鲁迅的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等。例如,有的学生在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批注道:“一个‘绿’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有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写道:“‘野’字用得太妙了,它概括出了索溪峪的自然美。”当读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时,有学生竟然这样批注:“看似结局很美,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但这更体现出小女孩的可怜之处,安徒生真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以‘喜’来衬‘悲’。”
一、定准重难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确定好重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这是方向;教材的要求,这是依据;学生的需求,这是核心。
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小学语文学科、教材、教学的性质、规律、特点、重点、难点、要点等。特别是新教师一般在把握“双基”(拼、点、字、词、句、段、篇、修等基础知识和识、书、读、听、说、写等基本能力)上容易忽视,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要教授和训练的双基内容,并一一落实,切忌浮在思想、情感、情节等的表面上。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确定教学重难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如《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自读感悟,体会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对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对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学生理解有难度,需要老师合理利用资源,巧妙设计,层层深入,突破难点。针对这样的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就确定为“通过典型事例,从细节中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咬定青山不放松”,教学设计的形成,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选好切入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教师该做的如叶圣陶所言:“惟在启发诱导”,用一两个能牵动、覆盖全文的线索或问题去引导学生解决一堂课的重点难点目标,每堂课学生获益不求多只求好,长此以往,必能厚积薄发,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为文本。
1.从题目切入。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2.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3.从重点语段切入。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4.从过渡段切入。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5.从课文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三、把准读写结合点——“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
“要把金针度与人”,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自主作文的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层次仿写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丰富、积累词汇量及修辞手段。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赞美,我让学生仿照( )是( )的句式来赞美大自然,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来了“飘渺的云雾是她披着的轻纱,震耳的雷声是她响亮的话语 ,广阔的碧空是她和蔼的脸庞,巍峨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清澈的湖水是她美丽的衣裳;淅沥的雨水是她辛勤的汗水;清脆的鸟语是她美妙的歌声……孔子论水一段也非常精彩,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水滋润万物,孕育天地,它好像很仁慈 ;水遇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懂得谦和礼让;水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学习了中心句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早》时,我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描写的,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卧室。这样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了有效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按照“景——人”的顺序学习课文,课后则要求学生介绍家乡苏州,写家乡的风景美丽,人民勤劳朴实。
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也对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如何发愤写史记的.大雪纷飞的夜晚,司马迁---------;面对狱卒的冷嘲热讽,司马迁---------;生病卧床时,司马迁---------。甚至省略号也是补白的最佳点,学习《鞋匠的儿子》引导学生根据省略号填空:这掌声是在赞叹---------,这掌声是在赞叹---------,这掌声更是在赞叹---------。《莫高窟》根据描写飞天后的省略号继续想象形态万千的飞天。
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学《聂将军和两个日本孩子》一文,多年以后,美惠子来到中国,故事会怎样发展?学生可以续写。
2.写感想。
待学生读懂全文后,可以随机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如学习《船长》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哈尔威船长,我想对你说——”,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敬意表达出来,从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更加深刻。
学完《钱学森》、《海伦.凯勒》等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直接抒发学生从文中领悟到的情感。学生不但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对文章的理解领悟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古今中外为师者永恒的课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大胆提问
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运用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或抛出一些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抽象的学习内容与疑问亲密接触,激起学生心中层层疑团,产生悬念。
如教学苏教版《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在学生们刚开始预习提出问题时,他们的思路还不清,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课文的重点关系不大。有的学生会问:“老师,金银花是不是一种草药?它能治什么病呢?”“中草药不好吃,能不能把中草药制成药丸呀!这样比吃苦草药好多了。”显然,这样的问题不是本课要解决的内容,但当学生提出来的时候,教师不能挫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不能去批评他们,只要告诉他们这样的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就行了。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使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一面。当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使学生愿意大胆地提问。
二、鼓励质疑问难,给足学生提问空间
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放胆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要打消两个思想顾虑:一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学范畴,或者有的问题是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有失威信;二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占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打乱了教学计划。这两个顾虑都是不必要的。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时回答不了也不要紧,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待课后想办法解决。这样做,不仅无损于教师的威信,相反,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可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以自己勤学好问的精神影响学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问题多了,一开始可能会影响一些时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能力,问题提到点子上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完整地实施教案,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教学中的要点,而在备课时又没有考虑到,这时我们调整一下教学计划也是完全有必要的,是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问质量
学生由于受心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才能使“尺有所短”的学生扬其长补其短,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同样拥有个性发展的机会。要在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
如苏教版《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心是表现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但是,文章没有正面写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如果围绕课文的重点来思考,那就不难发现这样的高尚品质。有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过草地是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是什么支撑这支队伍走过草地呢?”“他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这些问题都提到点子上了。学生们积极思考、讨论,有的说:“短短的二十分钟,下了三次命令, 从中深切地感受到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通过这样的问难、讨论,教学逐步深入了;同时,学生见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起到了好作用,受到教师的表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四、鼓励质疑问难,强化新旧知识联系
教学中要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同时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质疑问难,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对新课提出疑难的问题,而且能联想到旧知识(包括学生课外阅读获得的旧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新旧联系的问难,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对巩固旧知识、促进掌握新知识也是很有好处的。
如学生学过写人的文章以后,初步懂得了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等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当学习苏教版《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发现这课的写作方法和以前学的不同,提出:“这篇课文重点是写詹天佑,为什么没有詹天佑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它涉及的正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了,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
关键词:教学;兴趣;探索;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2
有位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情感。语文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精彩多样,最富有想象空间。它本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学科,但事实上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学科也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我的体会有几方面:
1.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儿童感觉的情绪和无意性很明显,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先前的活动中转到当前的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的导入部分,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根据教学任务转移注意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出发,导入新课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音乐导入《月光曲》(2)谜语导入《燕子》(3)图画导入《鲸》(4)故事导入《女娲补天》(5)对话导入,如《陶罐和铁罐》(6)实物导入,如《画杨桃》(7)影片导入,如《飞夺泸定桥》。另外,还有游戏、情景表演、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2.美感启迪,激励学生的爱美心和求美情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事实上,美的东西不仅给人以,而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东西感化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这是解决学生乐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识字、阅读,还是作文,都包含着美的迁移过程。教学要善于揭示课文的内在美,创造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塑造教师主体的形象美,用美感带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把学生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学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产生了。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美的感受,以激励他们爱美心和求美情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内在美。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
3.1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 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4.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图画再现能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课文的事理凭口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清楚的,如能简单地画上几笔,思路和脉络就清晰可见。如《詹天佑》,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可画图讲解,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又如《草船借箭》,可根据课文情节,即"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大获全胜"三个部分,画出情节示意图,让学生既感兴趣,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快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上《再见吧,亲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制作了苏州园林的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并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杂志
一、学在教前:前课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在前课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至少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力”完成基本认知。二是了解学生的“可能学习力”,即对学生现有知识、能力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有着清晰的认知。三是通过前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预习作业。
①抄写本课生字词。
②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人喧马嘶、喧嚣、山回谷应、气势非凡。
③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④思考课后练习四: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
课例(二):苏教版第六册《黄果树瀑布》前课学习单。
①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②生字小研究(字音、字形、词义)。
③课文探究: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
④阅读写景的名家名篇。如巴金《海上日出》。
比较上面的两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预习作业是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亦步亦趋地完成的,作业中要理解的词语、要思考的问题都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学生完全按教师思路而“被学习”。而课例(二)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给了学习方向――自学生字词、围绕主题读悟课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要学习的内容。在开放的空间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可见,前课学习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预习,相比较而言,前课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以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实践体验,体现出目标的指向性、内容的简约性、话题的开放性、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同时,前课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就是“前课学习单”,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其实现知识建构,促进能力不断发展。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比作一次旅游,那么,学习单就如一位导游,一路指点,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教师做的是“导游工作”,从线路的设计开始,根据学情、教学内容等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现有水平,制定合理的前课学习单,让学习者有的放矢地充分学习,唤醒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接收新知识的学习准备。前课学习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要突出“方法指导”。前课学习初期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内,容量也必须小一些,等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学习的容量和速度自然会增多和加快。比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均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这也是语文前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一是反复多读几遍,二是会停顿。在长句中,停顿是很重要的,如果停顿得不合理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看》中“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要让学生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并用“/”画出停顿点:“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句子的朗读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读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第二,要注重“文本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前课学习单的设计要引导学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要注意,文本内容不能等同于前课学习的内容,要善于选取教材的一些点(重点、难点、疑点、盲点),作为前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部分与全篇的关联达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如《少年王冕》的前课学习中,可设计“留意王冕的言行,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品味,与人物、文本发生内在的交流,既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指明了方向,也留下了阅读感悟的空间。同时,可利用前课学习单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进行扩展性阅读。如课例(二)中提到的,结合《黄果树瀑布》,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等。
第三,要立足“生活世界”。“前课学习单”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即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难度的设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体现基础性,让学生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又要体现发展性,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让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能够暴露其知识漏洞和思维偏差。同时,也可以设计选择性的学习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确定作业内容,这样既能保证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能力,让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发挥的空间。比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前课学习单(任选一项做一做):(1)读读对话,聂将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表演其中的一两个环节。(3)给40年后的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创造一次见面的机会,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第四,要弘扬“游戏精神”。如果我们能把“游戏”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那么学生的“学”就能和“玩”融为一体。“前课学习单”的设计,要充分借助“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和生成性,为学生精心创设趣味情景,想办法吸引、解放、激化、发展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尽情参与。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猜谜语、唱儿歌要成为前课学习单上的重要内容。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也需要采用故事、儿歌、寓言等游戏化策略,努力让前课学习变得有趣味。如《负荆请罪》是历史剧,可以在前课学习中,请同学们仔细揣摩人物的神情、心理、性格等,分组进行排演,让前课学习转化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主动揣摩、体悟言语作品,互相借鉴扩充言语经验,学习表达,语文学习便成了一种自我建构。
第五,要支持“自由创造”。在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看来,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大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再创造”。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探究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因此,前课学习单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创造的空间。比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要教学目标,就要在大量识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最好的识字办法。下面是一年级学生前课学习时想出的识字好办法。
闻:“门”中小“耳”朵,能闻天下事。
清有“水”,池水清;晴有“日”,天气晴:蜻蜓是昆虫,忙来忙去捉蚊虫。
落:“三点水”很害羞,“草字头”下躲一躲,还有“各”字在哪里?草头下、水旁边。
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就是能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来识字!其实每个学生都蕴藏着这样的学习潜能,只要我们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这样的学习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二、教在学中:前课学习的反馈与应用
“教”最终要落实到“学”,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学过程正逐步趋向于被学习过程所替代。”“教在学中”体现出“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前课学习的反馈与应用,总的原则是“教”由“学”而调整。通过前课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进行“二次备课”,重点在学生“学不懂”、“学不对”、“学不透”、“学不到”的地方给予点拨,催生学生的思维律动,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否则,如果前课学习的反馈石沉大海,则不仅达不成目标,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前课学习题:请认真自学课文,画出“两端开凿法”、“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
批阅学生的前课学习单,我发现全班超过80%的同学,能比较正确地画出“两端开凿法”、“竖井开凿法”的示意图,而对于“‘人’字形线路”,则仅有部分同学能画出个大概意思。
于是,我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将原先预设的“读懂五、六小节,画出示意图”,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点评前课学习单”,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投影展示,在比较中了解“两端开凿法”、“竖井开凿法”的优势,加深对“把工期缩短了一半”的理解。第二部分为“欣赏视频,再读课文”。教师一边播放“‘人’字形线路”的相关视频,一边朗读相关文字,然后再请学生反复读第6小节,并当场修改完善自己的示意图。学生在反复读读、画画中突破了难点,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不少老师对读写结合的“写”认识不清,为写而写,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做好读写结合的“写”,首先要廓清这里“写”的内涵。
仿写、续写、改写、编写等都是写的内涵,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写”来进行训练。然而这种“写”与“读”相结合后对学生习作水平的促进作用却不一样。从一节课来说,我们自然要选择那种省时高效的“写”,耗时低效的当然要放弃。续写、改写、编写等是对过去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形式的巩固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但是对于新课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语言材料的学习运用却没有多少价值,除非教师明确地提出要用新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改写、编写等,而此时的改写、编写已经演变成了仿写。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其中顺应的过程就是打破平衡的过程,也是质的改变过程,只有质的改变才会获得提升发展。在以上几种写的形式中,只有仿写具有这种特性。仿写仿的是语言形式、仿的是结构特点,而内容却是全新的。所以说仿写是仿中有创新。仿写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课文中新的表达形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重新建构,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为将来更好地表达做好储备工作。特级教师高林生强调: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模仿这一活动,就能使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照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到创,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的飞跃。[1]因此,读写结合中的“写”是仿写,而不是其它的各种“写”。
明乎此,仿写什么是我们必然的追问。
一、仿写典型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常用富有个性的句子表达独有的情感内容,它很好地将形式和内容统一了起来。这样的句式就是读写结合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一例,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这句话。这句话中,作者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桂花”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句式把对故乡浓浓的情感很具体地表达了出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就抓住了文中这个典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出奇地好。请看实录: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 )还是故乡的( )”再写两三句。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
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呼之欲出。正是薛老师以他的敏锐之眼发现了文中这个独特的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洞悉了作者借助于“桂花”这个实物并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独特的句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浓浓依恋之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才会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教学环节。试想,如果课堂上薛老师让学生随便写几句表达对故乡热爱的句子,还会出现这么多同学的精彩发言吗?学生又会对“( )还是故乡的( )”这句表达热爱故乡情感的句式有多少感悟呢?在经过薛老师这样的引导仿写之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句式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学生的心目中,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仿写典型的片断
课文里有些片断或在表达的顺序上鲜明,或在表达的语言上独特,或在表达方式上特别,仿写这些极具典型性的片断对提高学生构段能力大有好处,而构段能力又能为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仿写典型的片断也是读写结合需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笔者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的实例,以供参考。
1.发现表述方式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隐藏在二、三两段文字中表述方式上的特点,即先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快速扫描,再进行局部特写,最后写感受。
2.聚焦连结词。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小节的连结词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这些连结词实现构段的。
3.改写第四小节。教师先通过播放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然后出示: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 文物。有 的经卷,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有(其中) 。看到(着) 。
请学生对第四小节的内容进行改写,于是一段段仿二、三小节描述方式的文字片断呈现出来: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六万多件珍贵文物,有保存完好的经卷,有图文并茂的文书,有惟妙惟肖的帛画,还有形象逼真的铜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精美,色彩鲜亮,做工精细。看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无不让人惊叹。
4.仿写巩固。在完成第四小节的改写之后,教师“由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再出示一个仿写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
班上有一群 的同学,有 ,有 ,有 ,还有 。有(其中) 。看到(着) 。
通过以上“写”的练习,学生对《莫高窟》一课中用“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等连结词语描述事物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描述事物。
读写结合除了可以仿写典型的句式和片段之外,还可以仿写篇章,但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读写结合进行篇章的仿写在时间上不允许。从另一个角度说,句式和片段短小易操作,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一、找准问点,循“点”而问
课堂提问,问题要精当。教师应细读文本,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比如,文本的重难点、空白点、点睛点,作者的动情点,还有学生理解的模糊点、疑惑点,体验的冲突点……把准问点后,教师便可循“点”而问,以问促思,以问促悟。通过“问”,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本行文思路、体会遣词造句的匠心、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外,笔者以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问——思辨互动,激活课堂。
通过“巧问”,促进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辨,可创设出一种灵动的课堂氛围。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将相和》教学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段。
师:请大家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生■:撞。
师: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生■:“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这说明蔺相如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现蔺相如的勇敢。
师: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
由“撞”字切入,问点小,但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却十分广阔。“真撞”和“假撞”,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联系前后文。这就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问——激发想象,深化认识。
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关注文本中具有培养想象力功能的“点”,可利用文中插图引导或文本的空白点提问。如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教师可抓“四处”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文字,想画面,你都看见谁了?他们也许去了哪里寻找燕子?也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贝蒂小姑娘是怎么寻找小燕子的?而后,创设情境,想象:如果你是小贝蒂的爸爸、妈妈,看看到这一切,你会怎么说?小贝蒂又会怎么说?……如此,循“点”而问,不仅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问——整合资源,读写结合。
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重组信息,整合资源,读写结合。请看课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处。
师:当我们学完本文后,回荡在我们耳边的是那充满爱的声音——
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师:联系我们学过的文章,你还听到哪些关于父母爱的语言呢?
生■:《钓鱼的启示》……
生■:《落花生》……
……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你又听到哪些关于爱的声音,或理解了父母哪些爱的举动呢?
如此提问,从文本出发,步步推进,层层拓展,为本单元习作的思路打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读写结合。
二、合理变通,转化提问
同样的目的,同样的问题,如能变通发问方式,可以更加吸引听者,不至于让人产生听觉疲劳。
(一)变“直问”为“曲问”。
如《白鹅》一课,根据小泡泡提示,应引导学生感受过渡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在全文中的作用。如教师这样问:“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即是直问。如改为曲问,就可以先从“这只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里呢?”入手,再请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所在的片段,然后再问学生:“是否可以把第二自然段去掉,为什么?”
相比较,教师变直问为曲问,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且降低孩子对新知的理解难度,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二)变提问为圈画批注
教学中倘若是要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转化为阅读时的圈画、批注训练。如教学《山中访友》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读课文,画出文中含有“朋友”一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发现。
二快速读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再谈自己的发现。
(三)变提问为动手操作。
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拿双笔帽的圆珠笔代替火车,作上坡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四)变“师问”为“生问”
1、 以下是某位老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您认为不合理的是( ) 。 (1分)
教师需要使用尽可能多的、先进的教学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体现现代化的教学
2、 为了教学需要,教师们有时也需要自己动手开发一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必须遵守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外,还需要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分)
概念的讲解一定要遵循“名称→定义→属性→实例”的顺序
3、 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关系到后续的研究进程能否顺利进行,下列关于选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分)
选题应强调知识的传递
4、 在教育观察研究中,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是( )。 (1分)
观察记录表
5、 关于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优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分)
教师对各种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较强
6、 下列关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 (1分)
对于起点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的分析,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测验
7、 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你讲授了某项教学内容,之后请同学进行总结,这里使用到的教学策略是( )。 (1分)
直接强化策略
8、 王老师制作“詹天佑”课的课件时,想将詹天佑的图像和介绍放在一张幻灯片上,请问王老师应该选择的版式是()。 (1分)
文字内容版
9、 你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细胞分化的图片以及一些演示动画,以下列出了您的“下载”文件夹中的几种文件格式,其中不是图片格式的是( )。 (1分)
.exe
10、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以下是关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1分)
建构主义思想的引入缓解了我国教育现状的主要矛盾,并有效解决了现阶段教学中的问题
11、 王老师在学期结束时参加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制定会议,下列是与会的代表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认识,假设王老师对学生教学评价有正确的理解,则下列哪一项是王老师不能够认同的?() (1分)
不断地进行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挑选出优秀的学生重点培养
12、 下列教学评价手段,不适合用来测量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内容的是( )。 (1分)
标准试卷
13、 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下列王老师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搭配不当的是( )。 (1分)
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能力经常使用面谈调查法
14、 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博客辅助教师来管理信息的功能?( ) (1分)
教师根据教学资源种类或用途,在博客中将收集到的多种形式教学资源分类存放,也可以根据日志内容不同,将博客中书写的日志分类存放
15、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而不想参加小组活动,若想要激发这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好采用下列做法中的( )。 (1分)
引导同组的其他同学一起鼓励这些学生王老师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即在同一个教室里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
17、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定,以下不属于其常用手段的是( )。 (1分)
单元或期末测试
18、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资源系统是指( )。 (1分)
辅助备课资源、学科资源库和素材库
19、 电子教案开发工具有很多种,有些开发工具所编辑的电子教案不能用ie直接浏览,下面选项中的哪个工具软件开发的电子教案不能用ie直接浏览?( ) (1分)
authorware
20、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分)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
,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二、多选题
1、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 )。 (2分)
教学理论
学习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2、 以下关于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分)
教育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且具有教育的相关特性时,就称为教育传播,即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决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 在对某单元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2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
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实施教学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基础
4、 下列关于新建表格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2分)
点击常用工具栏的“插入表格”按钮
点击菜单栏的“表格”→“ 插入”→“ 表格”
在插入工作表按钮上右击鼠标→“表格和边框”→“插入表格”
5、 你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很多软件工具的使用,为了向学生形象地展示这些软件的界面,需要截取一些图像整合到课件中去,以下关于截图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使用软件snagit截图,可以截取当前电脑屏幕上的图片,之后再自己命名保存
使用键盘上的“printscreen”键,可以复制当前电脑屏幕,然后粘贴到绘图软件中的空白文档,自己命名保存即可
6、 你准备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素材想把它们集成起来,做成简单的课件,下列可供你选择的工具是( )。 (2分)
authorware
powerpoint
dreamweaver
frontpage
7、 演示型课件是教师们非常青睐的一类课件,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请选出下列能制作演示课件的工具软件( )。 (2分)
ms-office powerpoint
z+z智能教育平台
authorware
8、 考虑到编制开发教学资源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一般应尽可能选择现有的教学资源,但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时要有所选择,下面观点中正确的是()。 (2分)
要选用包含课堂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要选用内容安排顺序符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教学资源
要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资源
9、 教学评价有各种分类,每类教学评价都有其特有的用途和意义,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是( )。 (2分)
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预言学生在后继课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10、 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王老师建议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是否让学生评价教师,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意见,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因为学生最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
学生评教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诊断过程,有助于教师本人了解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
开展学生评教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会更关心学生,学生也会更尊重教师
三、是非题
1、 王老师将课堂上录制的dv带回家导入到电脑中,这段视频的文件格式是.avi,王老师可以使用电脑中windows media player软件播放这个文件。 (1分)
是
2、 王老师利用dv拍摄了一些视频资料,他打算在课堂上展示,他可以选择电视机与dv直接相连接,进行播放。 (1分)
是
是
4、 多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数据。 (1分)
否
5、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文化的四大支柱是指读、写、算和文化素养。 (1分)
否
6、 讨论、发现学习、辅导以及协作学习都属于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1分)
否
7、 学习者是一个有复杂思想、有情感变化的人,他们接受信息的感官若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刺激之下,就会麻木,降低接受效率。因此,教育传播媒体的使用应注意不要让学习者长期处于媒体的刺激之下,应适当改变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1分)
否
8、 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为保证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分组时应尽量任命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1分)
否
9、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直接落实在与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整合基础之上。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教学模式、活动本身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特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活动之中。 (1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