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

时间:2023-06-05 09:5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风险偏好;信用评级

作者简介:陈 游(1974―),男,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教研室(湖州,313000)。研究方向:公司理财、商业银行管理。

一、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及其特点

巴克莱银行是仅次于HSBC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两大类: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业务、零售银行及商业银行业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并购,拥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巴克莱银行早已号称是一家全能型的跨国大银行,在近十多年以前,这家英国银行仍然被认为是一家传统意义的零售型商业银行,决策风格谨慎而保守。但在过去的十年之内,巴克莱银行已从一家零售银行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以投资业务为重心的投资银行,在多个领域拓展业务并取得显著进步:(1)规模迅速增长。2000年巴克莱银行的资产仅为4253亿美元,不及当年Citi Group 9022亿美元资产的一半,大约只占HSBC 6726亿美元资产的三分之二。而到2005年,巴克莱银行的资产规模翻了几倍,达到1592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2)业绩大幅提高。近十年来,巴克莱银行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调整,大力拓展银行的盈利空间。2000年巴克莱银行的盈利就突破了30亿英镑,2005年则大幅增至50亿英镑,2006年更超过了70亿英镑(约合140亿美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盈利超过百亿美元的超大型金融集团。[1]巴克莱银行飞速发展的秘诀就在于其成功的风险管理。在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方面,巴克莱银行远比欧洲其他银行更为积极。从国际清算银行修订新资本协议伊始,巴克莱银行就开始研究并准备新协议的实施工作,其过程历时8年之久。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趋势,新协议关于银行业三大风险(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对各国对于银行风险的界定有着重大影响。但不足的是,巴塞尔协议是从监管者角度定义三大风险的内容的,更多考虑了监管当局的实际需要,因此不能完全满足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巴克莱银行根据本行实际,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风险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风险界定。

(一)清晰的内部风险管理架构

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责分工贯穿于整个银行的内部组织机构,具体分工明确,岗位职责清晰。具体为:董事会通过管理,架构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定期检查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确定风险偏好,监控银行整体风险轮廓是否偏离风险偏好。风险总监在CEO和CFO的授权下负责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分类风险的控制框架由对应的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建立并实施风险监控。各业务线的负责人主要负责识别和管理本线的各类风险。业务风险团队在业务风险主管领导下,负责检查、审核、控制各业务线的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则独立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同时检查监督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除此之外,巴克莱银行还有其他执行类似风险管理职能的专业委员会。

(二)定位明确的风险偏好体系

对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是国际大银行成功风险管理的普遍经验。巴克莱银行近十几年来一直在内部实施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以银行未来3年的业务为基础,充分考虑银行损失的波动性及预防违约风险所需提取的资本金,将评估的结果与预设的经营目标进行对比,然后确定每个业务板块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的数值必须通过敏感性验证,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巴克莱银行风险偏好体系的建立,首先能帮助银行制定经营战略,稳定业绩;其次能通过避免过激的风险偏好来提高投资回报;第三有利于董事会监管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最后也使得巴克莱银行的主动风险管理成为可能,从而提高银行的声誉。由此看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其风险偏好体系,它是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既能有效地评估和量化银行各业务线的风险,又能帮助银行抵御非预期风险和配置经济资本。

(三)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

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风险的定义,巴克莱银行规范统一了风险管理流程,要求各风险管理部门按照流程统一管理风险。流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理解巴克莱银行战略实施的主要风险,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体系,进一步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明确各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关键控制。第二步,批准业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程序,创建和实施计量及报告风险的标准及方法。第三步,拟定包括拨备经济资本标准、风险限额结构及监控的计划;分析限额结构、风险分布及其参数;及时发现偏离风险偏好的早期预警信号并进行控制;保证风险管理相关操作与实际相吻合。第四步,向董事会解释和报告风险的敏感性及关键风险指标;解释和报告银行风险承担、风险暴露及风险集中度的结果;与外部机构的交流。第五步,从各个方面分析检查银行的整体风险轮廓,提出优化银行整体风险轮廓的建议,检查评估风险管理操作实践,评估银行新的风险与收益机会。

二、巴克莱银行对三大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已为各类风险配置经济资本,其对内部风险的分类早已超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但最主要内容仍是对传统的三大风险的管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国际主流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备受质疑。相比之下,巴克莱银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这归咎于其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富有成果的管理。

(一)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是主要由交易对手或者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外生性风险。信用风险仍然是巴克莱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巴克莱银行约占70%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信用风险上。信用风险的管理强调风险和收益的最佳平衡。对于信用风险,巴克莱银行主要通过利用银行设计的五步骤风险管理流程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来进行管理。内部风险评级是巴克莱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巴克莱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完善的客户历史数据库,通过内部开发的计量模型进行处理,同时参考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对客户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对于一些从外部引进的模型和信用评级工具,巴克莱银行都要经过反复的验证。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主要运用日风险价值、年风险收益、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技术,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其中日风险价值(DVaR)通过历史模拟法对两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运用返回检验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年风险收益(AEaR)测量年收益对市场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使用的置信区间为99%,观察期长度为1年,用来测量结构性利率和结构资产管理的风险。对于三大风险中的市场风险,巴克莱银行将其划分为资产和负债风险、交易市场风险以及其它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总监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的战略目标和管理准则,并根据银行的风险偏好建立适当的市场风险额度机制。市场风险管理团队和业务线风险管理部门协助和分担市场风险总监的工作,每天都要监控和上报关于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新动态,并判断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和政策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动。业务线风险管理团队协助业务线负责人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业务线的市场风险。

(三)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巴克莱银行已经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畅通的风险沟通机制和管理架构,明确业务及职能部门的各级管理层是操作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管理层参与并定义操作风险框架,并成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为各层次的操作风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关键风险指标、风险自我评估、情景分析和损失数据库等是巴克莱银行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巴克莱银行在风险计量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有效损失数据的支持。巴克莱银行提出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更多应用柔性数据对风险的量化进行分析。这些柔性数据主要来自于关键风险指标、风险自我评估、情景分析及业务和流程专家在经验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非实际记录的损失数据。[2]

(四)风险偏好体系考虑总体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使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互相叠加,风险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对此,巴克莱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囊括了其面临的总体风险,它的实施是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假定基础上。第一个方面的假定是收益波动,银行的真正风险实际上是其可能的非预期损失。银行一般运用产生的净利润冲销预期损失,用提取的经济资本来预防非预期损失。置信水平是风险偏好体系重要的量化指标之一,置信水平越高,银行需要提取的经济资本越多,巴克莱银行设置了99%的置信区间,使银行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抵御非预期损失。另一个方面的假定是授权和规模。通过授权和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来控制银行业务线上的单个风险,预防可能由风险叠加引起的极端损失,从而将非预期损失控制在银行承受范围之内。[3]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机制选择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银行的经营实质上就是承担风险和安排风险的过程。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依旧明显。迄今为止,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未设计和制定出符合本行业特点、科学明晰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系统仅在几个业务部门存在,有些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则象征多于实际,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这种零散的风险管理,使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很难发挥披露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4]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强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绝大部分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的业务和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信贷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狭小。我国银行业比较集中,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占了很大的份额,一旦形成风险后果不堪设想。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过分看重短期目标,为了追求利润,业务人员往往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得良好业绩的障碍。

(二)风险管理流程还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管四个环节组成。相比之下,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存在不少漏洞。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为例,信贷部客户经理首先对贷款申请人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审查。经过实地调查认可后,客户经理将审查后的材料提交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后,由主管信贷业务的行长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很明显,这样的信贷风险管理缺失了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管两个环节,既没有相应的风险应对及控制计划,更未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监管。

(三)风险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

由于起步较晚,一些在国外银行相对成熟并广泛应用的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还处于开发应用的最初阶段,同时风险量化模型所必需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还不完善。由于缺少一些关键参数和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完全利用VaR等风险量化模型管理控制风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模型的能力有待加强。

(四)缺乏风险对冲工具

金融衍生产品既是银行投资的重要产品,也是银行转移、分散风险重要的风险缓释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际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但在我国,金融市场衍生产品比较稀缺,无法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阻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风险管理文化植根不深

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实质就是银行在风险承受范围内如何取得合理的投资收益。对于银行家来说,把风险意识融入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风险管理体系能否成功运转。我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能够独善其身,并不是因为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文化有多成熟完善,而是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阻隔了危机的扩散。我国银行疲软的风险文化可能会导致潜在的经营危机,或许这是致命的。[5]

近十几年来,欧美主要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步从“购买-持有”转向“发行-分散”,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功能不断弱化,银行对批发型负债业务的依赖性增强,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而不是发放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在经营模式转变过程中,交易业务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带来的叠加风险,逐渐成为欧美大银行的最主要风险。随着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欧美银行越来越多地采用量化分析工具进行风险的计量和定价,存在着过度依赖模型的倾向。由于一些风险计量模型的假设是建立在市场平稳运行时期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也由于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的交易数据不足,已有的历史数据不能反映市场动荡时期金融产品的波动程度,导致模型预测的损失明显低于危机期间的实际损失。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与欧美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成因上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欧美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银行仍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仍以“购买-持有"为主,在我国银行总资产中,信贷资产的比重超过60%;而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的比重更是超过90%。可见传统意义的信用风险仍是我国银行目前最主要的风险。而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各类新型风险,在我国银行的业务中并不常见。因此内部评级法对于国内银行来说,仍是非常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其次,我国银行现阶段的风险管理模式还处于主观判断阶段,风险管理方法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我国绝大多数银行来说,即便是刚刚引入的量化分析技术,银行对风险价值的分析与运用也很有限,就是目前银行应用最为成熟的市场风险模型技术也是如此。因此,在风险计量上,国内银行的主要问题是量化程度不足,而非过度模型化。

第三,我国银行信贷损失的历史不断证明,主观判断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通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风险量化技术、不断提高科学风险管理水平是国内银行避免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6]

第四,金融危机客观上为国内银行提供了审慎评估风险的参数。在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银行信贷的损失率和违约率已经降低,因此银行估计和收集的风险参数无法充分暴露极端条件下信用风险及其变化。欧美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教训有助于我国银行检验自己的信用风险模型。

第五,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之间相互叠加,反映了金融风险在极端情况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我国银行一贯注重识别和计量单个各类不同风险,金融危机使我国银行意识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这促使我国银行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

最后,金融危机反映了欧美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存在的缺陷,其在危机中采取的针对性补救措施为国内银行业提供了经验参考。尤其是西班牙银行在危机中表现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抗风险能力。这是西班牙银行业对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的结果。只有经过多轮验证和现场评估,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才被运用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中,以不断应对市场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7]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区经营和战略转型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仅凭直觉、经验和意见的习惯性管理方法,对客户分析评价只注重财务报表数据而不考察实际等。从风险管理的操作实践和效果来看,巴克莱银行严谨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架构很好地发挥了风险防波堤的作用,其风险管理的审慎理念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

(一)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经过长期发展,风险管理理念在巴克莱银行早已深入人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规避风险而只能控制风险。经验证明成功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其精神核心是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只有银行所有从业人员自觉地将风险管理理念渗入到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坚决贯彻到银行的全体员工,贯穿到业务拓展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不断突出和强调风险管理,才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达到预期效果。

(二)风险管理流程要与组织架构互为补充

巴克莱银行结构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典型代表。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实行业务单元制模式,也有部分银行选择事业部或矩阵模式,但无论何种业务管理模式,都必须建立相对应的风险管理架构,这有利于在各个业务层面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在管理上必须相对独立,并有机地融入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风险管理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业务每一个环节。风险管理流程要与银行的组织架构相互补充,不但有严格的管理组织架构,而且要有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支撑。我国银行应着手对现有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逐步简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中互相重叠部分,从而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8]

(三)完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

巴克莱银行通过长期实践,其比较成熟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较为充分完善的历史数据,保障了各个层面对信用风险的评估、测量与防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尚存有不少差距,但也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步骤。信用评级部门要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负责调查授信客户的信用,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监控客户的信用记录监控等。在授信前,信用评级部门的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授信后,信用评级部门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提交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参考。

(四)加强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巴克莱银行作为英国一家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一项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估,从放贷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业绩奖惩,各分行都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技能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断时难免会带有主观倾向,造成评定结果不够理性。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周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个人主观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评判风险。

(五)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与工具

在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中,最底层是在业务线中对单个风险的管理,中间层是在职能部门中对类别风险的管理,最高层是在高层管理层中对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其风险管理架构内达到资产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我国银行要提倡在项目融资中运用银团贷款,提倡在贸易融资中进行信用保险;要降低对特定行业或重点企业的信贷集中度,建立严格的信用限额和银行风险拨备制度,以控制信贷的预期或非预期损失;要积极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创新,研究使用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为实现积极主动的信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石凯.华莱与巴克莱银行的崛起之路[J].经济导刊,2007(8).

[2]王 惠,潘建国,王树民.操作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石家庄市学院学报,2005(7).

[3]黄大海.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及其启示[J].新金融,2006(12).

[4]刘 爽.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2011-04-25.

[5]李华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6]王胜邦.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再思考[J].银行家,2010(1).

[7]崔志成.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美国银行风险管理新方向[N].国际商报,2005-06-27.

[8]成君忆.银行精细化管理之海外镜鉴[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1-09-09.

[9]王曼怡,郭海婷.浅谈从中外银行成功案例看商业银行[D].风险管理,2010-06-09.

Barclays Bank's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nlightenment

Chen YouAbstract:In the short ten years, Barclays Bank turned into an investment business focused investment bank from a commercial bank mainly in retail banking。In 2005 it became the largest bank in assets in the world。The secret of its rapid development is its successful risk management。Compared with foreign banks, China's banks with the buy-hold business model。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credit risk remains the main risk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The main problem is lack of quantification instead of over-modeling。Therefore the experience of risk management of Barclays Bank still worth for our reference。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problem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第2篇

论文摘要:在WTO过渡时间表临近尾声的新阶段,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的显著发展、银行业重组整合对提升内部风险管理的新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应采他山之石,建立以内部控制管理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框架,以解决风险管理中至今尚存的深层次矛盾。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眭。根据不同的标准,商业银行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风险各有不同的特征。如根据商业银行风险本身的性质,可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根据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下文就根据风险影响的范围而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详细阐述。

1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深层次矛盾

伴随着外资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呼声的不断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固有和新增风险的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摆脱风险管理的淡泊意识,思考并探索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并完善综合风险管理之路。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正值初始阶段,相对薄弱。时至今日,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着下列深层次的矛盾。

1.1风险管理科学性不足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风险管理技术极不成熟,风险管理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比如很少有银行具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即使有的银行了所谓的风险预警系统,但并为建立科学的数量模型,系统数据的真实、运算和更新并不能有效保证;奉献预警信号的界定缺乏专业人士的把关;对于客户和业务的监测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下,若是以客户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银行无疑是等于自己为欺诈行为大开放方便之门。而各银行总行对下面分支机构的管理主要靠设计简单的报表,就难免存在被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1.2风险管理的协调性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往往是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单肩挑”实地各自为政、分头管理。比如信贷管理部门、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和稽核部门分别同扶一处检查同一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在银行已是耳熟能详的常事了。这种分散管理的机制常常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不通声息,不相协调,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部署综合风险管理战略,还容易造成重复管理的资源浪费现象。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全行风险管理的统筹安排。

1.3风险管理长效性不足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奉献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后者只能加以管理和控制,而无法分散。要控制或分散风险,就会影响收益性。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长期以来强调的是“安全性”为主。他们千方百计地吸存、放贷、追求账面利润,对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忽视、淡化,这种风险管理的理念只能带来短期的经营效益,而且,风险管理本身更是“蜻蜒点水”,不切入要害,完全是一种短期行为,没形成长效机制。

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前最需要进行的创新工作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防范和控制职能,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理论与管理方法,又必须充分考虑转轨时期国内商业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四个创新”。

2.1制度创新

2.1.1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风险管理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2.1.2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

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种种职能。

2.2管理手段创新

2.2.1加强对贷中监管,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如果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发生了大的改变,要么改变贷款计划;要么改变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

2.2.2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

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自然人和法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把信息进行商品化经营,从中获取利润。

2.2.3完善贷款合同附件制度

香港商业银行对签订贷款合同的内容要求很严,除了通用的合同文本条约外,还必须有合同附件,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和性质而订立一些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的订立源于对该业务所做的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将风险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2.3技术创新

2.3.1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2.3.2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

第3篇

关键词: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经营已经成为各国银行业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手段,网络银行应运而生。网络银行,是银行的一个虚拟平台,主要是通过IT技术来拓展银行业务,同时,网络银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新型现代化银行服务。但是,网络银行所固有的虚拟化的特征,逐渐显露出其潜在的风险,我国传统的银行业管理受到了挑战。倘若银行无法及时地控制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影响。因此,做好网络银行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是当前银行业的首要问题。

2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银行业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

网络银行属于新兴事物,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2.2 网络银行的经营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网络银行自身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可供借鉴,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完善。

2.3 网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风险往往就在内控制度的薄弱处产生。

2.4 现存监管模式无法适应网络银行发展

网络银行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洞察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将其规避掉,而目前的监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

3 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3.1 政府层面的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

3.1.1 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方面,我国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相对还比较落后,我国网络银行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对我国的网络银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让银行风险减少到最小,我国应该发展本国自主研究的计算机系统,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

3.1.2 健全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因而远远跟不上网络银行的发展要求。对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优良经验,不断完善与之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制裁失信行为,通过法律规范信用行为。同时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统一规范,统一监督管理,促进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

3.1.3 加强国内外网络银行风险控制的协调与合作

国内方面,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各机构之间需要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切实提高网络银行的管理水平。

国际方面,网络银行依靠IT技术为国内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为国外客户服务,但同时增加了网络银行的跨境风险,所以更有必要加强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之间的密切合作,以便建立起全球监管体系。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跨境活动的管理工作中,研讨如何统一规范和管理网络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业务活动。

3.2 行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3.2.1 及时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观念

随着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以后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从而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3 企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透彻的研究,强化内部监察,防卫违规行为及法律风险。同时要对日常安全加强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严格办事,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开展全员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顺应时展的高素质队伍。

3.4 社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

参与网络银行监管的有专业性强、拥有各方面专业人才的信息科技、安全管理、公安部门、电信部门等行业。只有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聚合到一起,网络银行才能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风险,顺应时展的潮流,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楼凤.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探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1:4,27-30.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73-01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内部风险管控和外部市场监管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为必须面对的严峻命题。

一、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偏重于单一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风险管理,主要强调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从而产生了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协调管理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拉美的债务危机对西方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贷风险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银行开始注重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并开发出一些模型和工具用于信贷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标志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它以资本充足率为中心对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成为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和市场的整合,多元化经营,银行也经历了巨大变化。收入来源以从前的存贷利息为主向金融衍生工具手续费及中间业务扩展,盈利的波动性也变得更大。在这种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于1993年出台了《市场风险的资本标准协议》,并于1996年颁布了补充协议,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得以建立但还不完善,运作欠规范,产权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体制劣势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差。另外,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报险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避险系统和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分析。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然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量化分析手段短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4.风险管理专门人才缺失。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型的管理学科。融合了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难以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目前在这方面专门人才缺乏。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首先要在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上下功夫,真正实现有效管理:(1)银行董事会的决策机构能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以及达到控制风险的策略。(2)建立独立有效的控制体系。(3)考核机制建立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基础上,且回报率必须与股东价值以及董事会所决定的价值取向相挂钩。(4)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促使短期行为、本位主义行为和违规违法行为得以有效遏制。

2.建立诚信审慎的管理文化。我国商业银行应着重培育诚信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对待每一项工作。一方面,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包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制度;在深化风险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使风险管理融入全行各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

3.建设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首先,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式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次,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做出统一的制度规定。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要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事项作详细规定。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把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改造、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工具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尽快建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二是尽快建立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在信贷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期设定的精确度。

5.建立风险预警预控机制。首先,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建立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第二,建立分析预警预控机制。按风险制度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第三,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先进的风险管理量化技术要求有专业化的人员对其进行操作和应用,所以培育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中,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任职制度;要完善风险经理的选拔、培养、使用、业绩评估和考核奖惩制度;要实施岗位资格培训和全员培训工程,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的专家型队伍,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秀娟,陆禹.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17)

第6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由于至今没有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和分析方法,商业银行的风险衡量、风险评级、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定量分析少,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目前贷款客户信用分析以信用等级分析为主,这种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合理的权重,而且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的运作过程。

(二)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指标衡量体系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还不够广泛,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基础数据归集难,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评级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制度,或者信息数据元素标准不统一,数据库标准不一致,在充分利用交易数据融合风险控制的度量、数学建模的现代统计方法时,还显得相当困难。

(四)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市场风险分析明显滞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轨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相当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基础利率,银行内部的评级体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分析又很缺乏,难以准确揭示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操作风险分析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散落于各个专业,并未真正形成操作风险分析系统。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

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特点

近20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量化日益受到重视,并通常使用指标衡量和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估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目前有影响力的就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并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对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研究方面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对信用风险的等级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调。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最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

(三)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密切。如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将违约以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它假设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和降级概率要高于相应的历史平均水平,而在繁荣期的结果正好相反。该模型基于经济状况和风险期的组合损失分布来生成违约(转移)概率分布。而信用度量术模型则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国家和特殊行业指数以及股票交易数据。

(四)风险预测敏感性较强。如KMV模型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它还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并且,由于该模型使用的变量都是市场驱动的,表现出更大的时变性。

(五)实施定期监测。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要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之目的,就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先进经验,借助风险量化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量和判断,当风险指标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自行报警并予以提示。

(一)风险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研究风险的角度不相同,也具有各自衡量、监测、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以笔者之浅见,三类风险均可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进行建模。

1、设定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设立根据不同的风险而确定,总体原则是选择一组或多组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确定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和临界值,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判断即时风

险程度和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分别考虑。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经不断检验其有效性,筛选出若干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信息来建立最终的评价模型。

2、分配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权重。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后,对指标应在全面细致分析每一个指标性质、类型基础上,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和指标评分权重。然后根据相关模型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展示模型的适用对象、获得数据的难易程度、工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并对某类风险进行风险度分析,验证准确性和有效性。

3、划分风险等级。在各项指标设立和划分权重后,对各类型风险分别进行评分,按总分的高低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和区间,一般设定7到10个等级。

4、导入计算机系统。为保证风险评价广泛地得到应用,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精确、便捷、客观,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详细的、机械化、程式化来进行评价和描述,并连续跟踪风险变化趋势。对载入“系统”的客户信息做到认真核实、客观使用,把“系统”信息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参考。

5、制订规避风险措施。风险控制既要考察、识别、度量这种个别项目的风险,同时也最好有一体化的整体风险的考察、识别与度量。如当信用风险出现风险征兆或迹象后,应当积极采取包括调整偿还进度、签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加以纠正。

(二)风险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分析也主要是对引起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分析应建立适应不同客户特点的评级体系,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等类型。如对公司客户可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来设置评分指标,现实竞争力指标可包括:客户经营及财务等基本状况、贷款信用情况、客户关联关系等。

(2)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加大信贷监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具体监测与系统分析、事中事后监测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信贷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建立贷款大户信贷分析制度,强化对贷款大户的风险评价分析。及时掌握大户风险状况和变化态势,发现风险疑点及时跟踪检查。三是高度关注客户诚实守信情况、遵纪守法等其它信息的搜集。四是实施分层次管理。根据资产风险的分布情况,指定专人对重点分支机构实施重点监控,并实施预警、整改、停牌、责令组织力量集中清收等风险处罚。

2、市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市场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通过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风险值。

(2)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二是采取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三是深入研究利率风险。按照造成利率风险来源的不同,进行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的分析和监测。四是强化汇率风险监测。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汇率风险,以实现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操作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目标是将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内部控制规章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量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转变,使内部控制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和有序。

(2)操作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的。一是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保证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大突击检查力度。三是通过“打分法”评价风险程度后,结合实际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防范操作风险。本文出自:

(三)确保风险分析评价监测控制的保障性措施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建立相互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框架。二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确保控制机制涵盖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所有的风险。三是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风险能得到实时监控。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表现在风险控制既要独立于市场开拓,又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应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等;从内部审计上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等;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警告违约风险等。

3、动态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应以年度为周期,调整测评指标,降低和提高不同指标权重。并建立和实施

引进新模型、调整现有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准确性的内部政策和程序。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

第7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监管模式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界定。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不成熟的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机构、银信理财合作机构等作为载体。衍生产品种类少、资金量小、运作体系相对简单以及相对较低的杠杆率是我国影子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2011年,美国拥有资产达23万亿美元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欧元区也拥有22万亿美元资产的影子银行规模。数据显示,中国影子银行融资规模总计约为人民币20万亿元,相当于目前中资银行放贷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

与国外影子银行“以小博大”的经营方式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投资经营活动在银监会的严格管理监督之下,其经营杠杆率相对国外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影子银行面临风险种类多样,来源也比较广泛。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影子银行将与商业银行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值得管理机构的重视与关注。

二、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不仅在利益上互惠互利,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潜在利润,同时也在风险上相互传导,存在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隐患。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来源主要有:

1.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一名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自己资金投入的未来价值,也就是可以获得的受益。我国投资者普遍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往往因为某种理财产品或者某项投资路径表面诱人的利润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很多投资者受到了西方国家投资观念的影响,开始盲目跟风投资甚至不计风险代价的投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投机热潮与各种泡沫。我国影子银行更是在这种风气下蓬勃发展,各类业务普遍具有高风险高收入的特点,从而迎合了很大一部分投资者的偏好。

在投资者、筹资者和影子银行体系之间,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公开,三者的信息存在严重程度的不对称。投资者将目光重点放在未来的收益上,对影子银行系统对资金的运作方式毫不知情。影子银行系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将所筹集到的资金重新整合,采用续短为长和高杠杆操作进行资金再分配,从中赚取手续费及佣金。此外,影子银行采用的是批发的经营业务模式,难以像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模式一样能够对个体风险进行甄别控制,信息获取的难度也比商业银行要大。

2.场外交易的操作方式

我国影子银行相关业务主要依靠场外交易市场来完成,无政府担保和法律保障,交易合同难以发挥法律效应。与传统商业银行规范的场内交易相比,影子银行业务交易具有手续简单、流程单一、法律约束少的特点。

我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实行指定交易制度和托管券商制度,股票在交割之前有严格的委托、申报、成交和清算等流程。然而影子银行在缺乏专门监管的前提下,既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又存在场外黑幕与欺诈现象。

3.与其他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

影子银行共担的风险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子银行系统与商业银行资金融通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甚至相互传导;另一方面,我国影子银行系统虽然很少有涉及国际影子银行业务,但是国外通过各类业务往来却可以将风险分担与我国影子银行系统上,这使得影子银行系统承担的风险压力陡然增加。例如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开来,使全球金融系统遭受重创。

4.监管与法律的缺失

在国内,影子银行尚且没有严格一致的定义。一方面,针对影子银行特别是基础性金融衍生品的法律很不完善,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标准没有统一。基础性的金融衍生品在没有规范约束的情况下,容易过度的创新甚至滥用,从而使交易双方遭受风险损失。另一方面,对评级机构的管理也不完善,我国影子银行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监管正在逐步发展完善。

5.信用扩张中的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主要通过续断为长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贷款,即通过短期资本市场或者发行资产支持票据以获取融资资金,并用这部分资金来获取长期资产。因此,期限错配是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时产生的系统缺陷。一旦有类似商业银行“挤兑”现象的产生,而影子银行缺乏将长期资产变现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危机。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是来源于期限错配的固有缺陷。

三、建立完善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模式的建议

以欧盟为例,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在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模式的制定上充分考虑了欧盟各国的不同情况,避开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成立了跨境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强化了对信用评级公司的管理力度。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既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也不存在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行规范。应该从实际出发,放眼于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出属于我国自身的监管模式。

第8篇

晚上好!

我是资产风险管理部××××,86年入行,先后从事会计、储蓄、信贷法律和资产风险管理等工作。1995年在职大学本科毕业,经济师。04至**年荣获省行不良资产处置“特别能战斗”先进个人、股份制改革先进个人一等奖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考核称职,现任资产风险管理部中级客户经理。

首先,汇报**年10月以来我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具体组织参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近一年来,共组织参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项目××个,涉及不良本金××万元;先后通过现金收回不良贷款本金××*万元、呆账核销不良贷款××万元;处置抵债资产及闲置资产5户,收回现金××*万元;完成了××户不良贷款客户尽职调查及处置预案、不良贷款客户清户及基本清户××户;完成了××户账销案存档案资料整理、入档,现金清收账销案存××万元;迁徙不良贷款××户,累计金额××万元。为我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作出了努力。

二是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及闲置资产处置后续工作。继去年6月份全面完成剥离工作后,我作为剥离工作具体实施者,针对其后续工作:政策上为各方面做好指导、解释、咨询服务;数据上报准确,多次得到省行好评;档案资料已全部入库存档,规避了我行剥离后风险。已基本完成了闲置资产处置后过户手续,由于历史原因,6月份处置的闲置资产手续不完备,暇疵众多,办理过户非常困难,特别是一宗房屋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且买受人按拍卖合同小于实际过户面积,我行自留实际面积大于产权证面积,通过与买受人及省产权、房管、财政契征、税务、土地的部门多次勾通,得到理解,已基本完了过户手续,从而为我行自留房产增加面积近30平方米,实际面积与分割后新办理的产权证完全吻合。

三是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切实履行风险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各项职能,审查各项风险预案,拟定上会风险议案,主撰了《20**年度分行风险管理报告》及《2006年中期分行风险管理报告》,为提高我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竞聘的优势和特点

大家知道,当前困扰我行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不良贷款问题。全面建设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划是我行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我从事资产风险管理及不良资产处置近10年了,认为有以下优势:

一是我热爱这项工作,具有丰富的风险管理工作经历。自××年开始至现在,我始终坚守在资产风险管理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工作岗位上,回顾自己取得的认识和成绩,自豪的是近十年的青春年华未虚度。近十年,我为我行的资产风险管理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曾参与全国职工再就业优化试点城市工作,为我行在阶段内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奠定了基础;协助领导组织实施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及债转股工作,为全行不良资产降低及经营效益提升起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去年4月份国务院批准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参与实施财务重组即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工作,随着政策性及商业性剥离的签约,为我行加快财务重组步伐起到决定性作用。历年来,我担负着对全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指导及咨询,同时参与并制定及实施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完成了多宗处置重大项目,多次得到省行部领导的高度赞赏。

二是我熟悉这项工作,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我熟悉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政策规章,多次被省行抽调参于重大剥离、债转股、呆帐核销工作。具体完成了如××××*等等重大企业处置工作,特别是近期有待完成的××的处置。*

三是我能做好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我业务精熟全面,一直承担了主要风险管理文件及处置预案的起草工作,牵头拟定规章制度、工作安排、考核办法及奖励办法,并独立承担了多项具有全行影响性的工作,协助组织全行二次剥离工作;仅用一星期时间,组织完成核销小额损失贷款158户,得当省行的好评;独立组织大规模闲置资产及抵债资产的拍卖工作;协助审计署对我行部分剥离及不良资产处置的延伸审计,展示了我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多方面领导好评。

我所取得这点成绩,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五)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第12篇

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本质、特征、形成机理、传导方式和路径。然后研究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测量理论、测量方法、工具及技术,并从银行失败的角度对其金融风险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Z值模型1的原理进行介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风险管理 Z-Score模型 资产

一、引言

前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这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命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形成机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金融风险分类及特征分析

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具有潜在性,企业资金越是困难,越是希望从银行贷款。信用风险还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测性。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

4.操作风险

以上三种风险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大多是由于外部原因。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绝对不能忽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综述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因为期货交易员杰罗姆·凯维埃尔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他错误地估计市场将出现上涨,最终在最近一轮全球股市大动荡中“血本无归”,形成了49亿欧元的巨额亏空,直接导致了发行银行的倒闭,给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敲响了警钟。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去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同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大量信贷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1年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亿元,不良贷款率1.1%。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业对风险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在银行业发展初期,银行只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因此极其重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这种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措施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度。这种管理强调的是资产业务,强调资产的流动性,限制了银行的高盈利资产的运用,减少银行的盈利。

2.负债风险管理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客户提款不必保留较多的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同时银行在争取到优质客户时可以不局限于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资产。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随着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增加。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风险管理都是不合适的,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银行家必须同时关注资产和负债。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有些差别,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剧,对银行股价也有较大的影响。利率成为调节货币市场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之间的矛盾,洗去了前两种理论的精华。使得银行经营更加科学。

4.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阶段也成为全面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银行业竞争逐渐加剧,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增多,所以银行面临的管理风险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法国兴业银行的倒闭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风险是由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共同造成的。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除此之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新巴塞尔协议对旧巴塞尔协议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监管力度太大,由监管当局设立标准,难以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过于的监管制度还有限制金融衍生品的产生,限制了金融业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

商业银行需要盈利,就要衡量外部市场、衡量负债对象的财务情况,更需要用模型精确的测量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在此,我主要介绍Z-score模型来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测量公司的还债能力,并采用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交易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

Z-score模型4是一个多变量财务公式,运用计算比较简单,它是用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并对公司在2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诊断与预测。Z—Score模型判别函数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X1= Working Capital / Total Assets,反应了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总营运资本的流动性。如果公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就表明公司的运营资本减少。X2= Retained Earning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也是公司的剩余支付能力。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强。X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收 益率大小。X3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X4= Market Value of Equity / Book Value of Total Liabilities,测定公司的财务结构,反应公司财务的稳定性。X5= Sales/ Total Assets,即总资产周转率,X5越高,表明公司运用其资产运营的效率越高。该模型是通过5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公司财务失败或者破产的可能性。若企业的Z值高于2.675,则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若 企业的Z值低于2.675,则公司财务状况较差,可能面临破产危机。

四、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应用

从上面的Z-score模型可以看出,获取上市公司的数据都比较容易,直接从公司的每年的income statement和balance sheet和公司股市的数据就可以客观的找出。所以,这个模型很好的分析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度(主要是指偿债能力)。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过热,很多人都贷款买房。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国家对房地产调控过大,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

总之,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多元化的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我们需要从每一种金融风险着手,防范于未然,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化的减小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磊.Z-Score模型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探索.2008.08.

[2]吕晓蔚.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5.

[3]Santomero. A. “Modeling the Banking Firm: A Surve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November.1984.

[4]Altman.E. “Valuation, Loss Reserves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Bank Lo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 Lending, August.1993.8-25.

[5]王高伟.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国经贸.2010(03).

[6]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商界.2009(02).

[7]牟霖子.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对策.经营管理.2010(06).

[8]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NEW FINANCE.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