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体系形成,其中所富有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批判中不断加强责任感,同时能够直面社会中的各种弊病,并对此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反对本原本体,并提倡非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但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思想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无所适从之感,并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世间里,后现代主义持有不思索、不追求以及无所谓身边一切的态度使大学生追求身心的快乐,而感情放纵,没有集体荣誉感。针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毅力。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众说纷纭,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人们的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得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简要评述。教学形式说以学校为依托,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教学形式。这一简评明确了学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地位和影响,因此重要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意义,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其他功能,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以及国情教育,因此这一界定容易使人们产生狭隘的理解,致使许多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教育的教学形式。实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有教学形式,又有非教学形式。
比如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以及各种活动团队,或者是学生在校时自愿参与社会考察以及调查等活动中,所以教学形式说并不全面。非第一堂课说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活动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观念上来说,是指各种活动实践被纳入学校教育除第一堂课之外,但是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不在理论教学和第一堂课教学中,因此此界定否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因此第一堂课说有狭隘性。本质说培养素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快融入社会,因此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为、教育、应用的。这一界定指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做了诠释性的定论,因此具有积极的界定作用,但是此表述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这一表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功能以及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形式分类说形式分类说此界定倾向于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详分为三类:如将社会实践活动规定为具体的教学部门教学计划,并由学生会组织以及团委计划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表述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分类,并分类进行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同样也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
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便是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体会日常所学知识中的各种人类文明、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并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中,具体有两个原则:一是社会实践应该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相结合,其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疑难点相互结合。要求要将具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与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程以及每一个环节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实际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以及教学质量、设计质量并教学实际管理等问题。
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中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形成一定的调研成果。学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选题、参与途径和过程进行充分调查,管理并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和情况。要在校内积极开展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课程或讲座,以此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掌握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充分把握。倡导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学习技能奉献人类,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充分拓展社会的新形势、新载体、新领域,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支教计划、服务西部计划以及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应该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实证的研究还尚有不足,这便导致了提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对策泛化,而可操作性却不切实际。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价,需要研究者们在实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找到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分析,系统作出评判,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情况作出分析,落实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实际效果,从整体着眼探讨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4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提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并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开展的内容形式、组织管理以及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更多关注,重视与研究,营造浓厚的活动实践氛围能够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应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新形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并总结新的方法和经验,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生动,且具有实效性。
作者:王云白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关键词: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思考
学校在暑假期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导我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问题,例如,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社会与家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程度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生脱节等。
1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获得形式多样的成效
现阶段,社会实践已经被学校纳入到我们的考核体系中,在暑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学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多样,例如,为社会上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实践活动,参与劳动锻炼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社会活动能力的实践活动等[1]。从活动的形式来看,虽然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通过锻炼获得不同的能力,但是,若是从更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在社会活动中从事的工作大多只是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服务性工作,难以涉及到各项工作的核心,所以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成效目前只限于参与,很少有综合能力培养的功效,也没有涉及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不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
1.2社会与家庭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程度与我们参与的积极性相脱节
现如今,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社会与家长对我们的社会实践给出了积极性评价,有些专家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是培养我们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也将暑期社会实践当作是考核我们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参考之一。家长们也认为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长和进步。然而,虽然社会实践活动对我们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因为社会劳动环境相对较差,服务对象多为特殊群体,工作程序较为复杂,对于还处于“象牙塔”的我们来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和接受,但是由于在客观条件下,暑假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快速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社会与家庭对社会实践的认可程度与我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使得我们与家长、学校之间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作为活动参与者应当与活动负责教师多多进行沟通,将活动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从而共同的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2提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2.1明确目标,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可以借助组织社会实践完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作为活动的参与者,社会实践对我们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能够加深我们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相应的培养,使我们逐渐成为社会化人才;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和配合者,社会实践单位通过配合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社会实践单位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单位也获得了一定的人才支持。
2.2完善规划,精心安排活动内容
作为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团委与学生会需要安排相应学年段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合理安排具体的活动的负责人,以每个班的团支部为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小组,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同学们精心设计更多相适宜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福利院、敬老院慰问活动”、“社区学习帮扶活动”、“工厂、农村科普宣传活动”、“社区文艺汇演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同学们走进机关事业单位了解具体工作流程,让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的社会价值,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
2.3重视结果,完善管理评价制度
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共同开展的教学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分配一定的学时,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逐步完善成绩考核制度,设立相对应的学分,并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到学生档案中。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创新社会实践评价方法,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我们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应当勇敢开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努力创新、不断探索;作为活动的指导者,教师需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奖优惩劣,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规范。综上所述,学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我们的行为得到一定的规范,让我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对生活、学习、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感悟,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情操和情趣。无论何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均会让我们获得一定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我们的耐心、毅力以及意志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使我们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因此,无论是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学校,还是作为活动参与者的我们,都应当积极主动的优化社会实践,共同参与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喻娇.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6):31-3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优化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意志锻炼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完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价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1.紧跟时展,创新理论和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精神文明的现状,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高校在思想和价值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2.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基地建设。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的时间阶段,应当贯穿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基层体验活动,在企业中加强锻炼,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正规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3.社会实践和第一课堂有效结合,不断扩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的要求,加强第一、第二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展,高校应当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统一,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创新和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有效开展总结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传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鼓励和表彰先进的社会活动学生。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总结创新探索情况,加强实践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巩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加强精心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发挥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受到长期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的影响,很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十分关注立足于校园中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动手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尤其缺乏重视。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社会实践这样一个综合锻炼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不明确,准备不充分,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访问为主,缺乏创新意识与竞争观念,实践内容设置有待科学化,使之能够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需要,并与时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相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优化实践模式,在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下,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今虽然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保障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能落实的情况。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现象,活动结束后不能有效地总结或者只是流于形式的总结,指导老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缺少“借题发挥”式的具体教育,这些都将造成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够深刻,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中推进“三生教育”工作的途径
1、丰富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并在日常教育中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动员与培训工作,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有清楚的认识,激励大学生更广泛更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主性。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军事训练、自救培训、消防演练、公益活动等等,“三生教育”的融入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内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得社会实践更贴近生活,更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并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提升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基于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长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分别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将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按其内容可基本分为六大类型: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2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意义
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如何建立和维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何保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实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只有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四个问题”,增强“四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增强“四性”:一是解决管理混乱、职责推诿、队伍不健全问题,保证工作长效性;二是解决主题凌乱无序、缺乏规范问题,实现工作目标性;三是解决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评价问题,增强工作实效性;四是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而直接推动高职学院团员青年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为高职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必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和发展高职德育理论。
3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
为了解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以一斑窥全豹,获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以及走访等多种形式,并综合假设法、内容分析法等论证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主干道、教学楼、公寓楼、田径场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调查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就读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共青团社会实践普及情况而设计的题目,涵盖了对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的动机、以何种形式参加、相关兴趣、遇到的困难、提升的能力和活动后的收获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实践的态度以及收获等题目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方法,对每一道题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第三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放性题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理念。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在二所高校各个教学楼、田径场、绿荫道、宿舍楼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为92.8%。
4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从调查中了解到其动机大致可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技能、为就业积累经验和服务社会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动机以及目的的选项区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技能素质,有24.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有20.7%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竞争力,有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是他们参与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有很多学生觉得,无论初衷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会相互融合和联系,换句话来说,不同的两个动机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2)学生参与面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78.2%的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其中,4.6%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类社会实践活动,18.3%的学生参加过文明类社会实践活动,7.2%的学生参加过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35.5%的学生参加过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53.6%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些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也不高。(3)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不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如局限于QQ、海报、通知等。三是模式单一,如拘泥于“三下乡”和物质扶贫等传统活动等。四是专业指导不够。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辅导。(4)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中,61.3%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下拨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其中包括企业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多,开支经费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5)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68.6%的大学生认为,在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相关专业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活动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参与进来,并开展前期辅导和相关专业指导,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5调研思考和建议
5.1优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方式
一是要在高职院校活动中建立多样式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学院团委应在活动开展前、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团委网站、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微博、团干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并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实践活动心得分享会、典型表彰会等会议,对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将活动中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经验收获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关注率,同时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并将实践活动中的正能量进行传播。二是完善更多层次的动员方案,团委应对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层次动员。通过发挥好学生党校、社团联合会、系部团总支、学生支部的作用及影响,各方面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学生干部为模范带头的作用,将学生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亲身经验分享,培育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2打造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机制
一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常规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类型活动,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华南理工大院团委与招生办共同举办“宣传华工,感恩母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优秀毕业生返回所毕业的高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所获成果等宣传资料,召开感恩座谈会、并发放宣传资料、使用PPT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华南理工大的优势,展示硕果,扩大学校的招生影响力与知晓率。又例如该校的团委与校友办共同举办“感悟梦想,访谈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年龄的杰出校友,展现他们努力拼搏、成长成才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从而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根据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推进了我们在与活动中的开发,创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据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专职品牌项目,同时在对于学校活动开发的模式中,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才能更为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地开展活动,也能更好地将共青团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充分。二是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目前学院开展活动多是以社会实践模式以不变的主体,但是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特点,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知识,便能让更多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让活动的模式不在单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多,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像这种带有专业特色机制的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将“学分制”融入活动。在建立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同时,学校应该将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实行“学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将学生与活动挂钩,可以通过选修课、奖励措施、素质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中,完成课堂上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以个人、团队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分制”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挂钩,并有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将对于共青团的育人机制进行有制度地开展,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与“学生制”相结合。学院团委每学期向系部开展一次登记,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有登记,有证实,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融入进学生的大学生档案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确定性的依据。
5.3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活动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因此在活动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比如活动的经费、活动地点的安全性等因素,学院团委应该制定一套体系的保障措施,对于经费的问题除了向学院进行申请之外还可以进行向外来的商家寻求赞助,但是一定要确保赞助的高质量。同时学院团委应该密切地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共同寻找每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讨,建立一套有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同时关于涉及经费的问题要拓展活动的方式,将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补助向结合。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为活动进行“换血”。
参考文献
[1]罗敏.对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环节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2]梁康建.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高校管理,2013(7).
一、高校“三生教育”的内涵诉求及其价值理念
当前,大学生中有许多轻视生命的现象,对暴力的麻木不仁和对生命的冷漠的各种负面事件时有发生。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特点,让高校“三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高校“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三生教育”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实践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三生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与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2)促进业务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3)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4)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实践在大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以参观、访问为主,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将“三生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的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4]。
四、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三生教育”工作中作用的途径
1、完善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既要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内容,更要注意根据当前大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新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让“三生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次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体验社会实践,感悟社会热点,探索生命价值,学习生存知识,奋斗幸福生活,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构建起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5]。
2、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与求真的精神。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有效载体,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实习培训基地等等。以这些集体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其他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另外,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环境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有人从旁指引,加强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避免安全隐患等其他问题,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也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加强“三生教育”工作,将“三生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6]。
一、机制长效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是社会实践长期、有效、稳定进行的重要保障,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1]。
(一)建立领导机制重庆理工大学创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校、院两级协调联动机制[2],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保卫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讨论决定社会实践活动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挂靠党委学工部,成员由党委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党委宣传部、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和协调日常工作。各学院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学院团总支负责日常组织和协调。
(二)构建激励机制学校在二级单位年度考核办法的顶层设计中,注重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激励机制。党委学工部、教务处负责的“学生工作”和“本专科教学”的两个专项指标中,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作为学生工作、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确定入党发展对象、推荐研究生、创业就业的主要依据之一。人事处加大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激励力度,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作业绩等方面考评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保障机制我们在2013年对7所重庆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0.2%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和社会提供的保障措施表示满意,39.8%认为保障机制还需要完善。可见,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是当前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重庆理工大学注重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制度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实施、保障、评估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细则,以保证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良性运转。学校以项目化形式,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对“三下乡”、带薪实习、勤工助学、创业竞赛等活动安排了专项经费。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期间的安全教育,协调实践基地做好安全保障,与企事业、政府机关、社区街道等实践基地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了校方的责任险范畴。学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兴媒介,宣传报道社会实践典型事例和经验效果,每学年都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和理论研讨会,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措施。
二、内容课程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是指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具体学时和学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3]。社会实践内容课程化,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指导不深入、学生参与不积极、专业结合不紧密、考核评价不完善等问题的重要举措。重庆理工大学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分设置、教学工作量等方面加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
(一)教学目标学校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以巩固文化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学校引导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重庆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村委会的管理工作,广泛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科学类的课题调查研究。学校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中国兵装集团、长安集团、云天化集团、宗申集团、建设集团、腾讯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三)学分设置自2005年实施全面学分制以来,重庆理工大学一直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精心设计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顺应时展新形势,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了培养方案,特别是在“本科学生学分制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中,设置了“国防教育与行为养成模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等6大模块,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学分为7学分。其中:国防教育与行为养成模块2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1.5学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2学分。
(四)教学工作量学校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担任社会实践课指导教师期间,按照社会实践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履行相应职责,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根据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核定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原则上按每天2学时的标准计算教学工作量。
三、主题时代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顺应时展,才能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致经历了“兴起、广泛开展、规范化发展、深入发展”四个阶段[4],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主题。比如: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全国许多高校顺势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主题实践活动;2001年以来,实践主题先后紧紧围绕“三个代表”、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和时事焦点问题展开,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所当然应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主题。广大青年学子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5]。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承担起历史使命,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重庆理工大学十分注重凸显时代主题,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国情、市情、民情,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如,201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为主题,2013年以“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为主题,2014年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把“中国梦”与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三年来,共组织35支社会实践服务队,以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为主线,以国情考察、政策宣讲、科技支农、环保考察、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分赴重庆各区县的城镇、农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开展了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四、形式基地化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建立一批稳固的基地,可以为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确保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7]。我们于2013年对7所重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意愿是:企事业单位占41%,社会服务机构占17.9%,党政机关占16.3%,城市社区占13%,农村乡镇占11.8%。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支持,主动出击,顺势而为,广泛吸收各种资源,争取社会各界配合,统筹规划,加大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效果。当前,许多高校已逐渐意识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基地化的趋势有所增强,但仍然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性不够、基地数量少、类型简单”等问题。重庆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在社会实践形式基地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突出了基地细分性。建立专业实践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服务等实践基地;二是体现了基地共建性。对基地提供技术服务、转让技术,建立回访机制,跟踪基地建设动态,依托基地经常开展实践活动和联谊活动,确保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截至2014年,学校在重庆主城9区、涪陵区、綦江区、南川区、铜梁区、璧山区、巫溪县、巫山县、彭水县等区县以及贵州遵义市,四川巴中市、泸州市等地建立了校、院两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共43个。其中,綦江区赶水镇、涪陵区李渡镇、铜梁区东城街道等7个基地作为学校长期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地合作时间已长达10余年之久。正是因为这些实践基地多年来的辛勤培育和精心共建,重庆理工大学实践育人工作才取得了可喜成绩,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肯定,《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五、过程全员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多种社会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全员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地方政府、实践基地和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共同围绕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关运行机制,共同实现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为主、社会支持、学生参与”的工作目标。
(一)高校高校在过程全员化中是参与主体,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与实践基地建立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都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重庆理工大学着力从组织领导、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经费投入、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为社会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在校内营造了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与九龙坡区政府、巴南区政府深入开展政、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分别签订了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包括:牵头组织协调,在企业、机关、城镇、农村、街道、社区等为大学生提供100个暑假挂职锻炼岗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食宿、安全及活动开展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与实践基地所在的政府加强友好合作,争取他们提供其他各种支持。
(三)实践基地不论是校级层面的基地,还是院级层面的基地,都与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支持,也为进一步深化育人效果给予了帮助。目前,学校在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基地、合作范围还需扩大、合作成效还需凸显等不足。学校将更加注重依托兵工行业背景,建立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明确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双方职责和义务,实现合作共建;更加注重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发挥基地优势,实现基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活动;专业课;延伸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91-02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怎样拉近在校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经过调查走访发现,许多高校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现象。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自己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大学生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
一、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存在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课联系严重脱节
1.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匹配度较低。学校一般较为重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帮助大学生“感受”社会,甚至有些实践活动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流于形式。
2.学校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针对性、目的性不强。许多高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可是这些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往往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校院系团委组织,而专业课教师参与较少。学校对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没有明确的要求,而专业课教师又往往因为教学、科研任务重,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多数老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那不是我的职责。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完全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具备站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少部分学生即使对这门专业课很感兴趣,曾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难度太大,也会最终选择放弃。
二、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探索
(一)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概况
高校本着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在专业或者课程选择时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所以开设的许多专业都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但是如果这些专业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那么当学生毕业时就无法与社会接轨,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部分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在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基础上,挑选对专业课学习有帮助的知名企业,通过教师在实践活动前后的“导、帮、讲”,同学们在实践中的“听、看、悟”,在实践后的“思、议、写”,帮助学生达到“拓宽知识视野、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作为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目标根本上在于给孩子一种必要的推动力,让他能以正确的方向开始人生之旅。”而这个“推动力”常常来源于将大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钟爱所学专业,精通所学专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
(三)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
1.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建立合作共赢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摇篮,企业发展的加速器,科学技术的孵化器,以达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将校内外资源联合起来,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
2.拓展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下花功夫认真备课,找出所教专业课中核心内容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并结合手中的资源,进行课堂的延伸。专业课教师要了解本地知名企业,熟知他们经营的状况,通过与知名企业的沟通,帮助学生进入该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并在参观考察前后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在专业课《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曾针对课本所学的内容与计划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事业单位及时进行信息链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者企事业举办的各种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比赛,密切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意大赛等。在创业大赛中设有实战营销的环节,要求学生们在校园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营销活动,其实这是一项意义深刻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帮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积极融入社会。在比赛前,专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比赛计划书进行详细和专业的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赛后,及时做总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作为讲课的案例,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拉近书本与实践的距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优秀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帮助学生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我们知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往往更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因此教师可把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先由教师下达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答案和收获回到学校,最后形成内容翔实的实践报告。以郑州宇通客车的实践活动为例。各学习小组的问题如下:追溯了解“标准化”的历史?宇通客车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 什么是流水线?宇通客车的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进行流水线流程?宇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宇通的人性化管理体现在哪里?要想成为宇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等。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消除学生的盲目性。防止实践结束了,仍不明白实践的目的。教师所选的这些问题,应紧扣教材,与专业课的内容息息相关。在课堂任务汇报环节,教师应留出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出在宇通客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的问题答案和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获得的答案。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尽快地积累专业知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信心。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地激起学生的喜悦之情,博得学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引起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切实抓好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环节。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组织上好社会实践汇报课。由各个学习小组挑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演说、辩论和竞赛。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三种评价模式。自评包括: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贡献度大小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包括:本组成员之间,根据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贡献度互相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第三方评价:老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每个汇报小组进行评价。评分的内容包括:实践任务的完成过程、组内成员的配合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联系情况等。评分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每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实践报告或论文,并把结果列入评估环节中去,努力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三、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结论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的大学中,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的主体就是多样化和扩张”一样,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主题一定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知识越成为生产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这充分意味着,以前的大学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为历史,而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定会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大学生专业课课堂延伸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专业知识,提升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学会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拉近了理论与实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广大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成长成才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程,随着高校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个高校都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并成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以其独特的身份接触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识社会,是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生体验。
一、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定义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修身”与“成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而社会实践无疑是两者很好的结合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大学生的素质中具有统帅地位。“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决定性影响与这种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内部因素的调节交互作用过程中,内外部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主题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规律”。从根本七说,这是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为行为者所认同,并具体化、个性化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校园和社会最好的桥梁。
(2)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认定全面成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培养自己处理复杂矛盾等问题的能力。锻炼承受压力、经受考验的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3)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当今社会的新特点、新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 主要过程大都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可比的,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开拓、竞争意识。实践活动还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既改善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践之于客观才能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4)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大学生活不应仅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也应该是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准备和铺垫。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来看,社会实践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并在实践中思考着现在与未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接受社会全方位的教育和锻炼,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位置,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思想准备,能够找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与不足,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知识准备,能够培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能够锻炼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团结、友好、合作的意识,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一定的生活准备。
从这个意义而言,融入社会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社会实践就是最为生动的课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随着社会情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1)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从思想认识上看,有些学校、大学生、家长都对社会实践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足够认识,在思想上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回到课堂,从而发现自我学习的缺陷,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大多数学生平时只顾专业课的学习,很少真正走出校园,了解和体验社会。故而涉世不深、阅历尚浅。虽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问题,思想准备不足,盲目自信,遇到挫折立即灰心丧气。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避之不及,忘记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就是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做好思想准备,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是走形式、不务正业,再有社会实践有时会到艰苦和落后的农村去,家长不愿意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挫伤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没有发挥社会实践应有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随着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不断创新。有主题式基地,如各类经济教育基地。有专业性强的基地,如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等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高校和社会各级组织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测评,不断总结、积累、交流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使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逐步迈上理论台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在形成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还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稳定性。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较,各高校基地普遍不足,与在校大学生层次比较,各高校基地缺乏梯度。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入学至毕业间的系统的社会实践锻炼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少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3)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需要制度机制作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也应以完善的制度机制为前提,否则就会阻碍其健康发展。但有些高校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大多缺乏有效的监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奖励机制。
(4)社会实践经费问题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这也是制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之一。有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筹措确实相当困难,而经费问题又是涉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基地问题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社会实践可能会流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形式。
三、采取各种措施,多方协作,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化是巩固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 础,有利于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联系,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注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发挥基地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
(2)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及辅导员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学校应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工作才能更显生机。学生社会实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社会实践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事实证明,老师有效的指导,不但能够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老师参与是关键,老师不仅是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还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实践,才能及时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才能把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结合在一起,提高指导能力。
(3)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等学生团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大学生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大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组织。社团在锻炼大学生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交、培养兴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活动缺乏主动性、周期短、延续性差等不足。学校应给予社团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校企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广大会员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4)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各专业学科、形式、内容的特点,制订有专业特色的考评方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来抓,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完成社会实践不达标者将不能毕业。同时,各校也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估制度,按学期或学年对社会实践活动作出检查、评价,主动积极吸取反馈信息,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
(5)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和学生组织,为开展社会实践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争取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为开展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资金保障。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使之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提供保障。
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条件,实践是精神满足的前提,学生从实践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学以致用、施展才华、提高自身能力。高校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使当代大学生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7).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教育活动总称,是将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接受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充分认识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学生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1997年,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其目的是号召广大在校大学生,了解“三农”、服务“三农”。新时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快速发展起来,各高校以了解和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健全有效机制为保障,开展专业教学实践、校外实习、支教助教、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挂职锻炼等“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除了接受理论教育,还需要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熟悉社会,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当代基本国情。目前,各高校由院团委牵头,思想政治辅导员带队,开展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等等,这些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特别是“90后”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不解和困惑,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帮助分析和解决,用教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分析、补充教学理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生活、教学实践、参观调研、支教助教,进一步强化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客观现实事物,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与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深入接触、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处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融合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途径的探索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成绩显著,为更充分地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探索新的途径。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端正认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主题培训,交流座谈的形式,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实践中开阔眼界,经受锻炼,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各高校应从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认真组织实施。2.拓宽视野,丰富内容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教育的作用就不同。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拓展活动的新领域,创造活动的新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广、内容丰富,按照大学教育规律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地开展。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建立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3.强化机制,保障体系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高等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组织、考核、奖励、管理等新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计划、有步骤、有领导地开展。同时,积极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科学完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更好地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2001年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
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共青团桂林工学院委员会
中小学要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
晓明
社会实践活动课是指学校统一安排,每学期有一定时间保证,按照不同年级年龄段开展的不同形式的远足、军训、访问、参观、社会公益服务、专题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课有三个方面意义
第一是体现了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第二是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课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二、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学生力所能及。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如军训活动课可以和“少年军校”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地区、学校和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挂勾成立了“少年军校”,定期组织军训活动。可以把军训课和军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定期轮训,按军训课程安排。远足活动课可以和参观、访问、建立“手拉手”友谊校等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一定要设立专题,具有教育性和目的性。如科技营、文艺营、传统教育主题营、和大自然交朋友主题营、冰雪节主题营等等。还可以开展篝火晚会,让学生尽展才能。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安全问题,在课程计划安排上要特别考虑到不安全隐患和因素,采取对应的准备措施,并且设立安全责任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安全。
三、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活动课基地
活动课不是临时安排的即兴活动,而是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课程安排。所以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活动课程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自建综台性的活动基地。学校也可以和驻地部队、工厂、农村挂勾,可以和体育场馆、博物馆、纪念馆、少儿活动中心、少年宫、科技馆等机构挂勾,建立固定的活动课基地,共同开展好活动课。这样就可以使活动课,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课得到内容、形式、时间、场地的落实,逐步实现活动课程规范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