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挑战杯创业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挑战杯”;大学生;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93-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间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挑战杯”系列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和创业计划竞赛(小挑)两类,旨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造就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之一,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实施创新教育,是服务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学校承办三届全区“挑战杯”竞赛活动实践
作为一项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系列竞赛承载中国千百万青年学子挑战梦想、追求卓越的青春信念,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学院团委充分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始终将“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技能的有效平台,作为推动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办学理念,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实践和创业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挑战杯”系列竞赛,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展示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做出巨大贡献。学院高度重视,积极组队参加各类竞赛,并连续三年承办广西区“挑战杯”系列竞赛,即2011年6月16日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暨成果转让推介会,2012年6月19日的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以及2013年6月14日的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暨广西第三届“贝腾杯”网络虚拟运营大赛。近年来,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参加“挑战杯”各类竞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创新成果比较突出。仅在2012年,学校在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2项获铜奖。据统计,全校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各类竞赛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实践证明,承办“挑战杯”系列竞赛,对广大青年学生大有益处:引起学校自上而下、各层面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制度、经费上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丰富校园创新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在观摩赛事过程中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让参赛学生团队在与兄弟院校交流中看到自身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升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让志愿者团队在承担比赛的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提高自身应变素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与服务能力。
二、“挑战杯”系列竞赛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创造热情,培育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
与一般理论性课程学习不同,“挑战杯”各类竞赛,更多地需要实验设计、调查研究以及动手实践。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反复尝试、求索求证过程中,创造性、发散性、逻辑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激发创造热情与创新潜能,培育创新精神;与课堂习题、实验不同,“挑战杯”各类竞赛项目,更多源自真实社会应用背景,只有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水平基础上,发挥创新探索能力,不断综合分析、科学规划、团结协作,才能创造性提出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丰富创新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以及勇于竞争、敢于胜利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好锻炼。
(二)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涵,拓新教育内容与手段
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环节,“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应用最具价值的体现。它紧扣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有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明确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活动设计与组织安排上,“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可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重点凸现、特点鲜明的活动体系,极大丰富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的创新教育内涵,有效弥补创新教育课内与课外衔接,并拓新创新教育内容与手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在参与、普及、提高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让不同学生在不同活动中找到适合自身位置,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三)引领大学生探究真理,推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主要是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选择研究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完成与科学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必然会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提高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挑战杯”系列竞赛所具有前沿性与新颖性的特点,势必会激励大学生追求科学、探究真理的决心,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各类竞赛活动中来,有效促进尊重知识、探索真知、崇尚创新的良好校园学术氛围形成,从而推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
三、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我党联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它在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中有自身独特优势:组织优势,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完备的组织体系,以思想凝聚与引领、行动影响与号召,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资源优势,即拥有丰富校内校外资源,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助力;阵地优势,即具备丰富的活动阵地、载体,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提供阵地和平台。“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是共青团组织拓展大学生素质的平台,是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载体。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一)完善组织体系,设置组织机构,促成联动机制
只有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强力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才得以长足发展。共青团组织应争取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大力支持,确立“挑战杯”系列竞赛贯穿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各环节并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组织领导体系,设立“挑战杯”赛事组织机构;依托二级学院团委、基层团支部,建立由校团委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二级学院团委动员、各班团支部参与的竞赛活动组织体系;以学校团委为主导力量,整合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等多个教学、科研单位资源,促成整体联动机制,为“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政策、经费等保障,保证大学生创新教育效果。
(二)加强激励机制,纳“挑战杯”系列竞赛入教学环节
联合教务处及学生管理部门,力争将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内容的创新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将竞赛成果与奖学金评定、毕业学分挂钩,根据成绩不同予以适当学分奖励或免修部分课程;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学习、科研活动。主动吸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加强对“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指导。同时,将竞赛指导工作与教师教学业绩挂钩,无论是作品的指导教师还是参与评审工作的教师,按照指导作品的数量和作品成绩计算教学工作业绩,激励教师普遍关注竞赛,引导专业教师投身竞赛指导工作,为竞赛提供师资保障。
(三)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抓手,强化实践训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优势,共青团组织要主动与企业联姻,依托大学创业园,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训练基地,增加硬件投入,改善软件环境,并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为“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实战演习提供人财物保障;以校企互联共建方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岗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服务中获得真知、在总结经验中学会创新;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有效创新创业技能培训、训练活动,为开展“挑战杯”系列竞赛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为“挑战杯”系列竞赛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四)利用团学活动,强化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
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弘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中,唱响主旋律,营造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利用校园网、广播、刊物、展示会等手段,提高“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并全方位宣传学校“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典型案例,在校园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依托二级学院团委“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将“挑战杯”系列竞赛引入项目,大力倡导创新文化;依托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各级团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活动策划大赛,举行创新创业节、学术沙龙或论坛等各种类型、层次活动,促进形成浓厚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依托基层团支部建设,以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主题讨论、交流座谈、参观调研、组建团队、项目策划等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校园创新文化的普及与受益面。
参考文献:
[1]李双贵.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99-101.
[2]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
[关键词]创业;药品;营销策划
[中图分类号]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110-02
近年来,医药院校招生规模和专业在不断的扩大。为了适应市场特点,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许多医药院校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专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辽宁中医药大学也在2005年正式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药品营销策划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则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中药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会计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等学科之后,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营销策划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以实训为导向的应用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和项目作为课程的支撑。而由于药品本身所具有的行业特殊性,决定药品营销策划课程在实践教学的案例和项目来源方面更加存在着资源不足和来源狭窄的问题。经过笔者多次对于该课程实践教学新形式的探索,总结经验,认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出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1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虽然目前在药品营销策划的实践教学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被广泛应用。但是,中间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目前,我国的营销策划还处在像西方国家学习阶段,缺少中国特色,且教材中的多数都是关于国外著名企业的案例。即使是一些国内企业的案例,也存在着时间陈旧等问题。另外,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来说,能针对行业的特殊性,与行业特点结合起来的教材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就算有,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其次,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和时数安排较少。目前,大多数营销策划课还主要是课堂讲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策划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最后,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实战经验。目前营销策划的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没有参加过实际的营销策划活动,缺乏实战经验。再加上有些学校疏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味的强调课堂效果,用传统的评价指标去评判教学效果,这就使得教师与企业越来越脱节,与市场越来越远,这样做出的营销策划案是经不住实践推敲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
2将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融入到药品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的关键是找到好的实践项目。以往主要是通过到企业寻找模拟策划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医药这个局限性窄的领域,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模拟策划项目并不容易,即使找到合适的模拟策划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将实践教学从企业模拟项目转向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要求学生通过对市场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设计营销方案,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营销策划书。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本课程实践模拟策划项目来源稀缺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能力。通过创业项目策划,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策划文案,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通过点评和评选,优秀的还可以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借此为学校营造出一定的创业氛围。
3将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融入到药品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1根据兴趣,随机组合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创业项目策划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参与者控制在6~8人参与项目,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提出组队的建议。同一小组成员中尽可能包括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人,成员中要有人熟悉计算机文字处理。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取决于任务性质,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协调小组的各项工作。
3.2共同探讨,确定项目
创业项目的选择由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商议决定。小组成员以创业者的角色和心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人愿望,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市场,提出自己的设想,通过集体讨论,确定选题。策划构想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周末在闹市区推销保健品;也可以复杂点,涉及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营销,比如开办针灸推拿保健院或药膳公司等。
3.3同心同力,完成策划
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就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的选题。在讲授完课程的理论部分以后,进入项目策划过程。从市场调研到市场分析,再到市场定位、4P营销策略设计,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策划项目的完成情况,提供必要的咨询,一个创业项目最后至少形成一份营销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背景介绍、市场内外部环境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组合、营销活动具体安排、营销活动经费预算等。策划书字数不得低于1万字。如果条件准许的话,学生可以提出创业计划,组织、注册并经营自己的公司。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及时检查学生策划项目的完成情况,提供必要的咨询,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策划过程的阐述;其他组就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发言小组所有成员解答疑问,最后由教师与考核小组就各组活动的组织表现、内容完成情况、成果展示效果等进行认证、评选和考核。
3.4参加比赛,验证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运作,每一小组都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满意的策划书,而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就是学生验证自己成果的最好的平台。我们会先进行初赛,在校内进行筛选,选出优秀的作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加这样的大赛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竞赛中选的部分应用性强的创业方案,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这样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创业氛围。
4将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融入到药品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成效
自将大学生创业项目策划融入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以来,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策划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策划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会完成一套营销策划书。到目前为止,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已经完成了《“消鲠饮”营销策划》、《爱宝小儿感冒药营销策划》、《薏米酱油营销策划》、《针灸推拿保健院营销策划案》等30余份营销策划书,部分作品经过完善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外,通过课上及课下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很快就能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成本。从用人单位角度说,如果用人单位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后,也相应的不需要过多的培训,节省了单位的新人培训成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E.H.施恩(Edgar H Schein)教授曾指出:“从学校走向工作的过渡是十分艰难的。”在大学生即将踏上社会工作之前,通过课上的创业项目策划,不但丰富了课程的实践教学,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今后的就业拓宽了新的渠道。同时,这也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底蕴雄厚、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冯夏红.《药品营销策划》实践教学的探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271-272.
[2]王卫红.营销策划教学创新技能与策略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81-85.
[3]王成慧.创业教育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J].学理论,2010(17).
[4]朱华锋.建立营销策划课程独立内容体系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
[5]晁钢令.营销战略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1996.
1.创业教育资源及办学条件极度缺乏
第一,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当前,创业课程教材大多都是外国的,尤其是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课程教材已经相当成熟。而国内尚无较为成熟的创业教材,完全参照国外的一套理论,又不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并不能完全适用。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和创业实践,很难有适应中国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教材。作为尚未融入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门课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久而久之,创业教育便会成为高等教育这顿大餐的开胃菜,可有可无。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目前,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数是没有过创业经历的,既不具备创业相关经验,也不熟悉企业的运作,无法对学生进行很深入的指导。而创业教育迫切需要既通理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但就目前创业教师队伍来看,“双师型”教师非常稀缺,高校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有创业经验的又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因此完善创业教师队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目前,湖北省内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高校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该校于2011年12月成立了创业学院。据悉,该学院成立以来,有名无实,创业学院没有专职教师,该学院的教师的归属都在公共管理学院或者会计学院等其他相关学院,只是挂名到创业学院,学院没有属于自己的专职教师,没有学科归属和学科建设,教师不能站在创业教育角度来进行科研和教学,很显然是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第三,学校办学条件局限。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很多高校的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合班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根据国外创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创业教育适合一种师生互动、引导启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最合适的就是小班教学。创业类课程既非专业课程,又非实验课,很难实现小班教学。所以,创业课程教学只能按照一般理论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如此一来,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无法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并认可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缺乏社会关注和广泛认可
当前,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还颇有争议。大学生创业尚未获得我国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同,一是家长认为学生毕业之后再去创业是走“回头路”,还不如不读大学直接去创业,大学毕业再去创业纯属多此一举。二是大学生创业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是无法完全承担的,无疑需要靠家长的支持,而且还会有很大一部分风险,大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一份稳定工作,没必要冒着风险来创业。因此,很多家长是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去创业的。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取得家长们的广泛认可,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关心,任重道远。
3.创业教育缺少配套资金支持
近些年创业教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没能彻底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这一难题。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出台了创业贷款及创业项目资金支持,金额一般为2~20万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办理流程复杂,审核过程繁琐等问题。创业者在实际申请过程中未能受益,绝大部分创业者并没有机会享受到此政策。此外,依靠学生自己筹集资金也不太现实,首先大学生创业没有较多的人脉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大部分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创业,其次很多家庭还承担不了这笔资金。所以,大学生创业完全依靠自身或家长很难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4.缺乏大学生创业竞赛教育平台
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创业竞赛,可以激发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让创业教育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从虚拟转为现实。这种教育形式已然成为共青团、学生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新载体。目前,国内创业竞赛相关的赛事较少,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最受社会关注,参赛团队通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运作等过程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并通过比赛中的竞争,挑选优秀的创业项目,借助企业家投资或各地对创业项目的扶持来完成创业者创业梦想。我国非常欠缺将创业教育与创业竞赛相融合的一套完整、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当务之急,应当提供类似“挑战杯”的创业竞赛平台,为学生的创业教育启蒙,创业思想实践,以及创业成果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作者:赵亮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时代和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现实需要。如何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助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就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自2011年起在我校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探索试行了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2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试图进一步研究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和一般规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涵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要素。根据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围绕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总目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特点,着力构建两项激励机制、四位一体教育载体、一个核心工作抓手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而言,“2”即“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4”即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系列导学讲座、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课外研习小组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等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活动;“1”即以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实践活动为抓手,凝练创新创业成果,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确保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我们在中文类专业试行“241”模式六年来,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现路径
具体而言,六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方法。
1.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
(1)“榜样领路”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院系(年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对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和典型学生的宣传,着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二是定期举办优秀团队经验交流分享会,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实践经验薪火相传。三是开展系列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如在毕业表彰中加入“创新人才奖”这一荣誉称号,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毕业生予以充分肯定。
(2)“家校联动”激励机制。
家校合力,共同激励学生提高参与热情。与假期新型家访结合起来,在实地家访、和家长的电话沟通及寄送一对一学生个性化评语等交流中,建议学生家长从家庭教育层面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和实践。
2.建立“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导学讲座,着力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专业教师、毕业校友举办相关讲座,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目前我们已形成“新生导学大讲堂”(着力启蒙创新意识)和“未来与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两个品牌讲座,三年来累计开展讲座40余次。
(2)成立专业课外研习小组,着力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指导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院系创新创业导师团,制定课外研习小组相关规章制度。在师团指导下,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研习小组,引导学生以专业为范围和选题,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奠定初步基础。
(3)开展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心组织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实战演练能力。目前我们已形成院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策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常态化品牌竞赛,累计开展院系级竞赛3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基本创新能力。
(4)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系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中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依托“中心”和院系3个专业实训基地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广泛吸纳系优秀的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入营,对创业中心内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开展创业先锋培训班、创业园区参观、创业项目路演展示等系列活动。并在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成熟时,与学校创业孵化园对接,将有潜力的项目输送至孵化园进一步培育。
3.以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凝练升级。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等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指定有经验的老师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备赛进一步磨砺意志力等自我管理技能,进一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等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过程。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处不同年级的阶段特点,以“一年级启蒙意识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素养、三年级实践模拟练能力、四年级实训演练谋就业”的教育思路,运用“241”教育模式。针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开展普及性导学讲座和互动性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时间接触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意识萌芽;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性导学讲座和课外研习小组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基本素养。针对三四年级学生,重点开展院系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同时,“榜样引路”和“家校联动”的激励机制,以及“一对一”开展指导的工作方法贯穿大学四年始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及实践经验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
我们探索实践“241”模式六年来,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提升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成绩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专业类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学生科创类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8次,多次创学校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获奖突破。如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铜奖;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2.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系学生申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市级立项30项,校级立项35项,参与学生总计240余人次,学生科创立项成果全校突出。
3.一流的就业水平和学生自主创业成果。
近三年,得益于“241”模式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创新意识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就业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明显提升,多名学生自主创业,涌现“绿野仙踪”、“见素茶斋”、“未来职路”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生创业成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践经验。
第一,将“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激励机制贯穿始终是运用“241”模式的重要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断鼓励学生战胜参与过程中的困难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和重点。为此应始终坚持激励机制的运用,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热情,攻坚克难。
第二,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是运用“241”模式的关键。尤其在激励机制与竞赛抓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坚持一对一开展工作。一对一鼓励学生个人,一对一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时,一对一全程精心辅导学生。
第三,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践表明,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高水平科创成果产出,进而最终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改M思路
(一)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搜集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系统总结六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探究其中一般规律;两相结合,力争在现有“241”模式基础上探索文科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分阶段分层次的“金字塔式”培养模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加强实证调研,探索“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举措。
在同类高校文科专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际调研,进一步搜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实际期待和实际需求,探索贴近大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举措;进一步研究“241”模式与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关联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就业帮扶相结合的教育举措,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以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
学校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举的全新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坚持将工程素养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注重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等现实难题,以创造性、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开拓性和事业心。实践操作中,设立校内创业教育学分、课外创新学分、创办创业学校、成立素质教育中心统管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拓展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
学校坚持创业成败取决于创新深度观念,以创业实践来推动并深化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新事业、创造新职业岗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主动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教育改革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力。对比研究型大学,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恰是工科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为让学生能够拥有“核心竞争力”,学校每年都支持300多个校级创新项目,一旦学生的创业作品验收通过,除获取2个学分外,还能获得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校方资助。各二级学院设有创新实验室,此外学校通过技能拓展创新活动学分、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评优激励等措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
协同整合资源,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广度
协同整合教学、实验、实践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及实验实践平台,树立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热情。一是协同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例如“创业人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推进创业教育必修课,设置课外创新学分,加强通用创新训练和创业教学实践课程建设;二是协同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手段的可行性,逐步实现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师生互动、见习实习、项目策划、创业大赛等手段和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做人能力;三是协同整合实践实训资源,有效推进校企协同,协同科技部门、社会创业指导培训机构、产学研基地等组织,构建创业实训平台;四是协同成立菁英学校和创新创业学校,设计创业实践、实训课程模块;五是协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省市级大学科技园,引导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深度孵化;六是协同创业主管部门,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实践服务机构。
协同整合校外创业资源及政策资源,提升大学生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一是协调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咨询、小额贷款等多项服务,相关税费减免,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补助等扶持,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二是协同地方政府,帮助创业学生落实和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其成功识别商机;协同工商、税务部门,为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协同校友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为创业大学生筹措创业资金;通过校外创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了与协同单位的合作共赢,带动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升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五位一体”链式创业教育模式,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度。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规律及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研讨并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形成创业教研、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创业试验、创业孵化“五位一体” 的链式创业教育模式及创业培育载体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打造创新创业教学教研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及唤醒意识。一是构建以创业能力为主线的创业课程,注重创新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经营管理、科技运用、解决问题)、社交及适应能力等培养。二是强化教学实践课程,把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紧密相连,并提升至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高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强化课程、专业、产业多层次结合,构建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打造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一是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科研立项、创新创业大赛为支撑,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参赛机制。二是学校团委组织“三节二杯一坛”活动,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三节”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专业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二杯”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坛”指五四讲坛。三是学校及二级学院层面组织“创业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创业活动,为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咨询及服务,也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施展才华的演练地;四是积极开展学科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务实支持。
打造创新创业实践载体,构建以创业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链,培养创业技能。学校坚持把创业实践当作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当作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提升创业者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一是拓展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构建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营、青年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体现个性、专业性、研究性和示范性特点。三是利用“创业之星”等系统软件打造“沙盘对抗模拟中心” “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训室”等实验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训机会。
打造创业项目试验载体,选育匹配性创业项目。一是帮助创业学生遴选和推荐创业项目,引导大学生可行性选择。二是组织专家缜密审核创业项目,重点倾向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的创业项目,动员专业教师结对创业意愿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咨询。三是邀请企业家、投资人和工商、金融等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界定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包括独立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体课程,又融入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性课程;既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创新创业的模拟性、体验性实训课程。此外,还包括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组织、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创业部分。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仅仅是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或者组织个别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规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训练。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以创业为主线的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应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来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其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
1.理论课模块。
(1)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是对创新创业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向学生传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知识的课程,属于独立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讲座和专题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由会计专业的老师和会计专家进行讲授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教育》的学习,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地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开设《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设计和技能的训练;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传授给学生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2)融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已开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品质课程融入两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有关的课程融入会计专业课(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的教学中。
2.实践课模块。
(1)融入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以专业核算技能为主,会计实训的动态仿真性差,无法体现出会计是如何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且会计实训多数是独立的实训,无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即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增添ERP沙盘实训内容,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建立起动态的实训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知识体系,促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赛事和活动
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大二的下学期,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来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创业计划书”正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内容包括了创业背景、创业团队、市场调研、营销策略、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评估、退出计划等,动态的、仿真的创业情景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岗位锻炼,使其对于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管理、销售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链系统有大致的了解,更加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清楚感受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案例教学在我国《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展十多年,基本内容与流程已经形成,为设计案例课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课前需要设计案例课程。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一般是按模块进行,需要根据不同模块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案例,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从课外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有针对性、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的案例。组织课堂案例教学,一般流程为: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分析总结。其中案例引入主要通过与学生打招呼、布置阅读材料、介绍趣闻轶事、介绍本次课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则需要在案例呈现前将问题提供给学生并让学生围绕问题边看案例边进行思考;案例呈现一般采用人物角色扮演、互动式电脑模拟、互动式影碟播放、录像小品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将案例告知学生;呈现案例之后则需要进行围绕创设的引导性问题进行案例讨论,一般是按照讨论开始讨论高影响力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实施策略的流程进行,讨论中允许结论不一致,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强化前述内容,并对案例讨论中的长处与不足进行讲解,提示后续的案例,下发参考资料,为下堂课的教学提供准备。在案例教学完成之后,还必须进行案例教学的评价,一般需要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有案例分析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对教师评价应以自评为主,同时建立管理者、同事、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一般从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两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对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案例材料质量、案例讨论效果进行评价。
二、《财务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一)案例选取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而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分析,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历不足和时间精力限制等问题,在教学中一般使用案例教材等间接案例材料,这些案例的目的性、时效性、典型性都很突出,但缺点是学生对案例的背景缺乏了解,不能很快融入案例情景,对案例所处环境的不熟悉导致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不能有效的符合实际。此外,在《财务管理》案例中,多为示例性案例,研讨性案例比较少。示例性案例多为某个知识点的实践应用,多有明确的结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限。
(二)学生参与问题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观点碰撞,形成多元化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却普遍存在沉默、搭便车、偷懒现象。在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堂案例讨论中,经常遇到大多数同学沉默,习惯作为旁听者和接受者,而不愿意表达自己观点,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这种局面非常尴尬,最终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团队协作中,经常还出现部分同学承担大部分工作,另部分同学搭便车;此外,由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很容易通过网络等手段找到相关分析资料,这样部分学生偷懒,不去自己分析,直接借用别人观点。
(三)其他问题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开展案例教学、授课人数多、教学场所不合适、课程时间有限等,这些也都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间接性使得学生很难融入案例情景,对问题所处环境和约束条件认识不深,间接导致学习者对问题不够明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直接导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欠缺。所以合理选择案例资料和科学组织教学实践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引入
(一)学生自制案例教学
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自己完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从案例编写到教学评价,同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案例资源丰富,案例情景熟悉。学生自制案例主要来源于学生参加的一些学术性竞赛活动或生产实习过程,如“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在生产实习环节也可有针对性的搜集实习单位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典型问题来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来源丰富,涉及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筹资管理、企业运营、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学生全程参与,掌握第一手资料,案例构建相对简单,对问题所处环境也比较熟悉,能够更容易融入案例情景,明确案例问题。第二,通过学生自制案例教学,将学生能力培养从案例分析阶段扩展到案例编写、分析阶段。其中案例编写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更胜于案例分析过程,尤其是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的一些案例,如某位同学将“挑战杯”创业策划大赛项目制作成案例,该项目是氯碱厂废料为原材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硫酸钠精制工艺加工硫酸钠产品,该案例详细介绍了技术和产品优势,并通过调研做了市场前景、初始投资、产品定价、成本构成及期间费用分析,由此做了10年的预算,然后通过计算现金流量,进而计算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最后还针对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相应风险控制分析。学生在案例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调研和不断修改,涉及知识点包括投资、筹资、利润分配、全面预算管理等理论,而且还包括了管理学、法律、市场营销等内容。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对企业设立、经营所涉及知识大量涉猎,通过案例编写,能够使学生对所涉猎的知识系统化,认识更加深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第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高。由于案例多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的各种比赛,学生更愿意将其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此外,将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同案例教学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听取意见,也是学生完善自己竞赛项目申报书的良机。
(二)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
案例编写。案例编写是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需要由学生提出案例主题并交由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学生在案例材料中需要提供案例的来源、背景资料、设计的依据(包括核心问题、拓展问题、知识背景)等资料。教师给予指导和咨询,并对案例设计的问题进行把关。教学实施。学生自制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两种自问自答型和我问他答型两种模式:前者是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除需要提供案例背景资料外,还需要提供案例分析报告;后者是由案例制作者提供案例资料,其他同学进行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制作者对案例分析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全体师生,评价客体是案例从编写到分析的全过程,主要对案例资料的详实性、案例分析的科学性、涉及知识点的广泛性、组织分工的合理性和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财务管理》学生自制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师、学生的角色分工
在学生自制案例教学法中,要注意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师主要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整个教学过程虽全程参与,但应主要负责审核、引导和评价,尤其是在案例制作中,要对案例资料进行把关,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问题的科学性。
(二)多种教学案例结合使用
在案例教学中,注意学生自制案例与其他案例的结合使用。受限于知识储备和调研能力,学生自制的案例往往只适合《财务管理》课程一部分内容的案例教学,如投资决策分析、存货决策等,像资本运作等涉及较多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自制有较大难度,则需要运用原有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三)科学组织,合理分工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陕西西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项目编号:011112313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1-02
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遵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展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然而,当前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背景基础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理念更多来源于实践,专业性较强。对于未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实际项目接触较少的学生而言,一些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2.忽略学生智力结构差异的单一教学模式抑制了人才的创造性
学生个体是具有差异的,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未顾及这一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人思维习惯的差异,将“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课程或数学计算类问题进行选择性倾听的现象,形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局面。
3.较大信息量的满堂覆盖更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缺失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涉及五个过程和九个知识领域,内容相对较多。考虑到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所以如果将理论系统地全面讲解,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而言信息量较大,更容易导致注意力缺失,降低课堂效果。
4.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习得既有方法后,如不能尽快应用于实践,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问题的探求性、与人的互动性,进一步抑制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导向式课程提出的依据
以项目为导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获取项目管理知识。该教学方法,可改变传统教学弊端,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是基于如下几个理论依据的:
1.项目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根据经验之塔理论,人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所需的媒体和途径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种方式结合更有助于知识的习得。
2.项目实施的过程,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PBL(问题为本的学习)理论,以真实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核心来引导学生,能够让其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动讨论及概念辨证等方式,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归纳整合及沟通表达等实际应用能力。
3.对于活动的有效参与可提高学习主动性
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通过对目标群体赋权,让其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借由其主人翁意识的发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项目实践,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以团队为单元的项目运作方式,更有助于人才成长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经由与他人和环境等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而在团体氛围中个体所获得的知识又塑造和发展着共同体。另外,根据团队角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团队构建中,如能合理地进行人员配备、实现个体角色担当,可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
在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需求特点,确立课程教学基本目标: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些能力、积累一种素质。如
三、课程实施思路
教学内容的展开结合项目管理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顺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策划并实施项目,在按五个过程顺序实施项目的同时践行对九大领域的管理。项目执行初始,教师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阶段性任务,如项目策划、WBS工作分解、项目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项目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实施项目,技术方案的解决采用自主性探求方式或依据课堂讲授内容,学期末完成项目并上交项目报告。
课程实施基本架构如下
1.“关键法”授课
授课过程中,把握“关键”。一是把握课堂时间上的关键:基于学生注意力和认知的特点,利用关键时间陈述关键问题,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把握内容上的关键: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阐述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难点,其余细节性内容由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性探索。
2.策划项目
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在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策划并成立项目,这类项目需要教师把关,考虑操作难度和可行性。对于较好的创意,可鼓励转化为创业项目;第二,正在进行的项目。许多学生正在参与学校组织的SRTP、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借助“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之机,指导项目有效实施。第三,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实习、校企合作、亲友企业等,借助这些平台,鼓励学生在现实项目运作中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3.项目运作和实施
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项目团队,推选“项目经理”。笔者建议团队组建中考虑个性和思维差异,进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教师依据初始布置的阶段性任务掌握进度,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任务细化和调整。对项目实施情况采用两种方式监控,一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团队项目汇报、提问和探讨交流;二是对于已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电子文档,内容要求记录项目阶段性成果、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项目运作中,教师重在关注学生对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项目运作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重考评团队合作效率,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典型案例分析及研讨
教师主要针对团队项目案例进行点评,同时辅之以相关教学案例,如日常接触的项目、学生开展的其他项目、来自企业的案例、来自网络的案例等。案例研讨中,尽可能形成开放式课堂氛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空间和产生头脑风暴的氛围。
5.考核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项目报告:每个小组上交一份。报告中除了体现项目成果外,还包括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以及团队成员互评的内容。成员期末成绩在考虑报告总体质量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进行加减区别。二是项目汇报交流、案例分析以及其他能反映团队学习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业绩的内容。
四、教学效果分析
总体来讲,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运用、问题的探索解决、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提升了人才素质。产生了诸如“天宇掌上笔记本电脑市场推广项目”、“VRStar人才计划”、“校园以物易物活动”等一批优秀项目,一部分项目被评选参与挑战杯大赛,另有一部分项目经指导再论证后形成创业项目。
尽管如此,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运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项目管理实务专业人士现场指导较少等现象,需在日后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国靖.现代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创业能力;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创业能力是一种与人的事业、职业紧密相连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有的各种生存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包括知识、技术、进取心、处理公众关系的态度、方法和技巧、驾驭组织的能力、对市场机会的敏感度、决策与胆识、忍耐力、从业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等。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校园文化活动是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学校各部门、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班级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不同的组织者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多样性。同时,从活动的内容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泛,思想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层面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不同专业的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乃至思维方式的学生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互相熏陶,在一个人身上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渗透。而一个人的创造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校园文化活动的自主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核心能力,其培养实践更需要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校园里具有明显的自主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头脑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并具有更高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的青年群体。校园文化活动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允许的范围内,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没有固定的模式。活动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想组织设计活动,其想象力和创新力比较容易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在活动的开展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而主动性、能动性的开发与调动对一个人的创业能力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机会。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实践、学习实践、能力实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这些实践平台和机会正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在思想道德实践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教授为学生举办“创业教育概论”、“创业成败事例剖析”等讲座,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在学习实践方面,通过与各种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系列活动,如“创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能力实践方面,通过举办的“科技创新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我心中的创业之路”演讲赛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集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在创新能力实践方面,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推动学生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观念,锻炼和提高青年学生面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进行科技创业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的协作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已经被公认为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业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校园文化活动需要集中每一个学生的智慧,需要每个参与学生献计献策,更需要每一个同学都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共同的知识背景、相近的年龄、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态度;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运转,还是校园文化举办的活动所造成的校园声势;无论是学生可以创出的成果,还是学生交流的信息,都影响着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观念、志趣和追求。作为一个活动的负责人,更需要培养锻炼协作能力。制定方案、组织人员、争取各方面支持、凝聚各方面人员等,对负责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这需要活动负责人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作能力,需要负责人把参与成员的智慧挖掘出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讲,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1.转变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高校作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转变观念,认真审视和研究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树立明确的工作理念。一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几项活动,而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一种特有模式和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中;二是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平台,高校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良好的平台,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三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还应该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每一个教师都积极关心并主动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明确的工作理念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活动的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各种创业教育的内容。一是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党团活动等活动中,渗透创业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访问某个创业成功人士,请他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开展有明确主题的创业能力类专题社会调查,组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三是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部分在校期间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激情的大学生力所能及地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宣传他们创业的事迹,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四是建立创业类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文化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对创业类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
3.形成良好的工作体系
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学校各方面以及校外各种力量的共同合作,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工作体系建构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至关重要。必须要构建一个领导支持、部门联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校企共建的良好的工作体系。一是领导支持。学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政策、经费、设备、师资、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活动的顺利组织提拱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部门联动。在学院的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团委、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各个系要有明确的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学生主体。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广泛发动全院同学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四是教师指导。组织在创业领域有建树的专家或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各种创业教育活动。五是校企共建。通过各种方式让企业家、风险投资、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有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达到合作共赢、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4.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也是一种课程方式,但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高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在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尽量体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旨和目的,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栏、墙报等宣传阵地上,尽可能地形成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文环境;在学校的制度层面上,也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和心理层面上,要紧密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中,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关系,以利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进入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武.论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1):47-48.
一、实践活动主题 培养四种能力 提升专业素养
二、实践活动内容
(一)开展“争先创优”主题寒假实践活动
为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我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我系同学的创新精神,增进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现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2、到村委会服务,体验村官工作
3、深入社区为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4、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学生可自行联系公司参加实践。
5、打工实践,重在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体验社会,为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要求:
1、以个人或团队形式(5人)参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每人(团队)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字数为XX字以上
(二) 组队参加学院XX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工作安排,组织我系学生开展创业作品创作活动。
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创业计划要求,组成一支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竞赛团队,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要求该商业计划具备技术上创新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参赛者要将商业计划形成书面的创业计划书。
要求:
1、竞赛团队人数为5人,可以跨专业、跨系(院)组成。每个竞赛团队限报一个参赛作品,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7、字数为5000字左右。
(三)组队参加XX年财院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提高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育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有意向参与大赛的同学可于寒假期间完成一份完整、具体、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创业策划书。参赛项目可以是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也可以是一项可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
要求:
1、参赛小组请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策划书要求包括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封面内容要求包括商业计划书名称、公司名称、撰写完成日期等内容。正文要求包括摘要、公司描述、项目介绍、市场分析、市场营销、风险因素分析、管理和所有权、资金需求及退出战略、历史财务报告、未来财务预测等10个方面的内容。
3、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4、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a4纸版式打印(创业计划书参考格式及具体撰写要求详见附件)。
5、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6、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7、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三、活动要求
1、根据以上内容,每位学生可任选其一,以电子文档形式交到各班学习委员处,由学习委员于开学一星期内交系办608。
2、以就近就便为主,提倡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过程中,尽量保留一些照片等音像资料,参加打工或社区服务须有单位证明。
5、此次活动对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意义,要求学生思想重视,积极参加,注重实效。奖学金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按时交社会实践报告者。
6、活动结束后,各班团支部对本班实践情况进行统计和总结, 并于XX年3月5日统一交系分团委。
四、活动表彰: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报告将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交到文传系分团委,分团委将会对优秀实践报告进行评优表彰。将设奖项如下:
一等奖:2名 100元
二等奖:5名 50元
三等奖:10名 30元
奖项将于下学期评比后下发。
二、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质量良好
一年来学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满意度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照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办法,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我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规范教学秩序的规定》,建立了一套教、学、管连环相扣的教学监控反馈机制,形成了教师、辅导员、教务、学工齐抓共管的局面,整个学院的教风和学风有很大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以上工作的落实,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风建设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成绩如下:
(2) 2011年下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优秀单位
(3) 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
(5) 两位老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优秀簇拥活动。反响良好,2等奖1项、3等奖1项。教务处今年的评奖改革,使这个奖的含金量更高更过硬。
(6) 07级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38人,其中上线28人,录取22人。08级本科生中报考研究生的有62人
三、注重实践环节,竞赛成绩突出
一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注重锻炼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着力激发广大同学对于通信与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兴趣,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积极的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第三届全国电子商务“创新 创意 创业”挑战赛中,也取得了湖南赛区本科组一等奖一项、专科组二等奖一项的优秀成绩。
在2011年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通信工程08级学生傅文卫(指导老师:黄科)凭借自主研发的80Mhz调频发射机夺得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
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通信工程1001班的袁婧获国家二等奖。
四、师资水平不段提升,科研工作再创丰收
五、学生工作丰富多彩
六、教师队伍团结合作、乐于奉献
“团结和朝气”是电气学院的院风,学院的教师平均年龄都不大,师资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并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教务和学工更是上下一心,团结合作、乐于奉献。在“红歌我来唱”教职工卡拉OK比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吴李薿老师获二等奖,学院获得组织奖,由胡凤、冯洁、刘兴旺、陈志明、颜曦等老师组成的篮球队在青春杯篮球赛中勇猛顽强,展示了电气教职工的风采,也获得组织奖。
为圆满的完成学院的各项工作,我们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为了搞好学院网站建设,黎丽红老师带领几个学生加班加点,从创意、策划到组织实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现在网站已经成了展示学院亮点的良好平台。侯玉宝、李刚老师为了顺利完成康佳实习,远离家人,不能照顾家庭。冯卫梅老师一心扑在学生工作上,为了带好新生,放弃了晚上与家人团聚,租住在学校附近。还有董莉、梁欣、周飞红、王菁、杨葆华、周飞红、黄彩云等一大批年轻的女老师,克服孩子幼小、需要照顾的困难而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陈敏佳老师作为学院督导,热情辅导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听课达36节以上。王景芳教授一心扑在科研上面,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冯洁、杨灿、欧阳娣等实验室老师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和竞赛精心准备场地设备,默默奉献。李玲琳老师为了完成招生工作,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激情。丁雄老师为了招生,不顾爱车的受损在颠簸崎岖的山路上奔跑。还有教务办和学工办的老师常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来得比别人早,回得比别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