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追问;激趣;促想;深化理解;激情;点化;解困
一、引论
近些年,当我观摩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们一堂堂生动而精彩的课堂实录,发现他们的课堂之所以扎实而又充满灵性和创造性,除了他们拥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牢牢把握追问的契机,顺学而问,以问导学。本文就追问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些探索。
二、运用追问激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运用追问质疑引趣,导入新课。我先出示课件:斗蟋蟀,然后问:在你看来它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它们在斗。斗蟋蟀是一项娱乐活动,古时候,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常干这事。我继续追问:是啊,这小小的昆虫自古有名,我们去看看这小家伙住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蟋蟀的住宅)这就是它的家。你们见到过蟋蟀吗?我再次追问:蟋蟀的叫声的确很好听,又能供人娱乐,可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却选择了它的住宅来写呢?一只小小的昆虫的住宅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运用追问促进想象
“搞科学发明,没有想象,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缺乏想象力,所写的文章就会枯燥乏味,不能给人以遐想的余地。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儿童又喜爱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学《古诗二首――题临安邸》时,学生很难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此时,我抓住诗眼,运用追问,给予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浮想联翩。我问学生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追问,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学生进入情景,浮想联翩,仿佛听到了达官贵人们在酒店里的吆喝声,“我出一呀,你出二……”。
四、运用追问深化理解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学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运用追问,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启迪。文章的关键词句,往往隐含着丰富的意蕴,可它却容易被学生忽略或视而不见。因此,我们的追问可以此为抓手,将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追问的落脚点。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运用追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冒”反复进行品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先问:“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眼?开启了学生思维的水闸,诸如:长、钻、伸、露等许许多多的相类似的词语涌现出来。我再问:作者为什么要用“冒”?怎样长出来才是“冒”出来?
五、运用追问激感
新课程的阅读讲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其中最难达成的便是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不可能通过教师的单向传递,只能对内容的探讨,对情境的浸染,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来达成。如在教学《称赞》一文时,我运用追问置换角色,来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我先出示 “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再问:哪只小刺猬来称赞小獾?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追问:小刺猬,小獾的板凳做得这样精糙,你为什么还要夸奖它呢?别着急,请再默读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会用心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
六、运用追问点化难点
新课程极力倡导解读文本的个性化,然而,就实际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如果直白否认,当面制止,会抑制学生展开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偏颇的解读。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放弃射门》一文时,我问:你觉得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队员?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认为福勒是优秀球员,他这么年轻就成为世界级的球星。”有的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福勒并不是优秀的球员,球员的职责是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而他放弃了一次进球的机会,更何况罚点球时漫不经心,故意将球踢正,他给本队带来了损失,他不负责任。”(学生相互争论起来)此时,我没有直白否认,当面制止,而是追问:那么什么样的球员才算是优秀球员?
七、运用追问化解疑异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忽然提出一些与课文主题无关的问题请教老师。有些问题,如果我们直面回答,则会偏离课的主题,破坏已营造好的课堂气氛。如果不回答,又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追问,使学生在反思中自悟心中的疑惑。如在《丑小鸭》的课堂上,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待鸣鼓收兵,忽有学生质疑:“丑小鸭本身就是一个天鹅蛋,无论在哪里,它都会长成一只天鹅,这跟它是否努力其实没有关系。”我镇定自若地问学生:“如果丑小鸭没有经历磨难,而是留在养鸭场,那它会长成一只怎样的天鹅呢?”
八、结论
追问是学生情感迷茫时的启明星,是学生理解文本受挫时的支援者,是护送学生驶向生命港湾的一叶扁舟,更是学生生命闪耀,人格得以升华的催化剂。阅读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追问的契机,顺学而问,以问导学,才能使激情与智慧共舞,灵性和创造性共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向来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等。但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的阅读指导却总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悟体验,使得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了事倍功半的结果。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即是说,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用课内阅读的针,引课外阅读的线,让学生织绣出课外阅读的美丽画卷,开创学生阅读的新局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利用课内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方式及方法的多样性,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下而我就这一方面的话题浅谈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补充式引导
用课内阅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是要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的阅读指导目标。补充式引导是指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与文中信息相关的资料来扩大阅读面,帮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查找、筛选、加工资料的能力,增大学生阅读的信息量。
1.补充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作时期、写作目的等。我们知道,阅读追求的应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但在学习某些课文时,文中并没有对背景资料有所交代;而脱离作品背景进行解读,则难免对作品原意理解不当甚至失之偏颇。此时,我们用补充背景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我在教授古诗《泊船瓜洲》时,曾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诗人作诗时的背景。学生通过查找背景资料,了解到王安石虽官复原职却忧心忡忡的原因,同时也把诗人“离家近”且“思家切”,却不回家看看的原因弄清楚了。
2.补充课文内容的空白
在课文中,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会涵盖进去,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交代清楚,这就是文章中的“空白”。这些“空白”就像话外之音,需要读者去查阅课外资料来填补,如此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如课文《自然之道》中提到了绿海龟,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说明绿海龟是珍稀动物。但到底绿海龟珍稀到什么程度呢,学生不了解;不了解的话,学生就会对后面作者和其他游人都要求向导救那只侦查龟的行为感到不理解,也无法体会后来作者因违反了自然规律导致大量幼龟死亡而产生的愧疚、自责的心理,更无法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于是,我在授课时补充介绍了绿海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绿海龟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物种名录之中,了解到“我国南海成年绿海龟不到2000只”。
二、对照式引导
1.与原文对照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在被选作课文时,已被编者作了一些改动。改动过的课文应该说是“删繁就简”。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但在被改动过的课文中,一些作者原本要交代的事情、一些隐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被更改了。甚至被省略了,失去了“原汁原味”:这使学生读起来有时会摸不着头脑,无法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无法学习到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及独特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同时,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原文,把课文和原文对照着读,充分利用两个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拓宽他们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这不仅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求真求实的思想以及对知识追根求源的精神。
如《窃读记》中,课文的编者刘原文进行了多处修改和删减。原文中有些被删减的部分正好是能够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窃读”而不是光明正大、心安理得地在书店看书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出示原文,让学生把课文与原文对照着读。一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二来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课文与原文是双向比较的,并不是原文什么都比课文好,也不是课文什么都比原义好。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式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理解原作与课文各自的特点,而不能采取“一面倒”的阅读方法。
2.与相同题材文章对照
《语义课程标准》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们就必须创造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文与相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让学生看到文章的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如在执教老舍写的《猫》这一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周而复和夏沔尊写猫的片断。老舍写猫,是通过抓住猫的性格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通过描写猫的样子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夏沔尊则通过不同的人对猫的不同态度,同样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样是写猫,同样是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可不同的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这样学生可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了解到不同的写作手法,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也会相对提高。
让学生把相同题材的文章对对照着读,等于在解读文本的同时,为学生引入新的阅读素材,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
三、延伸式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义实践中掌握运用语义的规律。”所以,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延伸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1.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名著不同于畅销小说,它能够流经历史,沉淀下来,自然有其非同寻常的价值,它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读文学名著,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到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课本中的一些名著节选,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名著,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了法布尔写的《蟋蟀的住宅》之后,我推荐他们去读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完《草船借箭》之后,我鼓励他们去读《三国演义》。对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读文言版;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指导他们读白话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巩同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把学生从漫画、笑话等较狭小的阅读空间中解放出来,使其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