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6-05 09:56:23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

(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其表现有二:一、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二、 .

2.国有经济是主导作用——其表现有二:一、对 的控制力上,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 金、化工等. 第二:国有经济要 ,引导和影响 并在 .

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家庭承包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十六大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观点:

(1)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2)发展规模经营;(3)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1、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2、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3、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三)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经济形式或组成部分).

注意一个易错的说法: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

(四)我国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

1.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是,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

2.十六大提出了两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高一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经济常识专题知识点归纳

2.高一必修1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3.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难教,难学,也难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记住了课堂所讲的内容,记住的如何巩固,没有记住的又应该如何记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复习的节奏,又该怎样讲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起到作用,就成为历史复习的难点所在。从基础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复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将厚课本“读薄”,将知识化繁为简地进行记忆。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并有效地抓住重点,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是在秦朝,此前的制度都是分封制,其次是中央集权形成的特点在于皇权至上。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终标志着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制度随之取代了贵族统治,实现了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的目的。最后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从正面看增强了秦的实力,实现了大统一,但从负面来看,专制制度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影响极大。再深入可结合经济文化进行说明,秦始皇为了加强统一在文化上的举措,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在经济上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等,皆可归入中央集权制度当中,让历史的复习更全面。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掘港中学)

第3篇

从百度百科查询到目录也叫目次,指的是书籍正文前记载的篇目。通常来说,目录记载了书籍的名称、编写者等情况,依据次序排列。进入信息社会,目录在电脑中的正式名称成了“文件夹”。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录,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目录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期末进行迎考复习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种复习方法,既便于从微观入手,详细剖析,又利于从宏观着眼,综合讲述。比如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明白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对应教材的哪些章节,从而掌握哲学这四块内容具体包括的知识要点。在复习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政治文明的总体知识认识的框架。

在政治高考总复习时,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轮复习后,进行二轮复习时,同样可以利用教材目录,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将书本“读薄”,浓缩知识要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书本基础;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哲学是一座高山,拾阶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摘自高中政治《必修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从初中升到高中,我们即将开始人生的一段新的美好时光,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将要学什么,怎样学好,大家可能现在还有点迷茫。让老师以自己的经历、经验,给你们一些建议,让你们有所准备,从容应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的政治课学习作出一些说明建议。

一、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学期都是一个学科(高一上:《经济生活》、高一下:《政治生活》、高二上:《文化生活》、高二下:《生活与哲学》),这是一个貌似分离,却交织通融的庞大体系。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设6个课程模块,包括: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二、经济学常识,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四、科学思维常识,五、生活中法律知识,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都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基本观念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安排

我们已知高中政治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因为选修部分不属于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内容,学校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阅读学习、交流。而必修部分既是文理科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又是文科生的高考内容,即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高一下学期必修二《政治生活》,高二上学期学习《文化生活》,高二下学期学习《生活与哲学》。高二期末,所有必修内容全部学完,全体学生迎接学业水平测试。而到高三,理科生不再学习思想政治课,文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四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二~三轮的复习,迎接高考。这里有要向理科生说明的一个问题,政治虽然不是你们的高考学科,但是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学测成绩和高考二本、三本的录取关系不大,但对于我们二中学生,我们将要冲击的是全国名牌大学,有的学生还要参加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而这些学校的招生依据之一就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所以希望我们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特点

思想政治课在初中叫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同学通过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解到一些心理、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初中思想品德总的来说,是以识记内容为主,相对简单,理解、运用要求不高,而且中考又是开卷考试,所以同学们学起来较容易,可能在平时学习中不费劲。在这里我们还要向大家说明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政治课的一些不同,希望同学们转变认识,转变态度。首先,不再是开卷考试。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都是闭卷形式,同学们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内容上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不仅内容宽泛,而且理论性强。例如高一马上要学习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就是四个模块中较难的一个。它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阐述了一系列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观念。同学们的思维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建议

第5篇

关键词:历史;高考;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67-01

临近高考,总复习也已接近尾声,学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这个时候如何科学地利用好考前这段时间,冷静备考,做好高三复习的“收关工作”,把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至关重要。

一、继续紧抓课本,构建好主干知识体系

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狠抓主干历史知识,切不可放松。何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在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进程,总揽全局,纲举目张。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复习。

1、明确各模块的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如必修一各单元的主干知识: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包括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三大政治制度与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7)现代中国的外交。(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括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曲折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抓准每个模块的重点主干知识。如必修一模块重点抓住:(1)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的内涵、演变及历史影响。(2)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及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3)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的精神。(4)大国的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演变等。

必修二模块重点抓住:(1)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以生产力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演变的历程。(2)世界市场形成与演变的过程。(3)从古至今世界不同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的演变、竞争与交融。(4)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三模块中的重点为:(1)古今中外主流社会思想的演变。(2)从古至今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影响。(3)古今中外重大的科技文化成就。(4)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3、重视历史时期,形成知识联系。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构建通史体主干知识网络。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例:必修一政治史部分知识有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等;必修二经济史部分知识有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国力强盛的表现等;必修三文化史部分知识有明清之际出现的反封建启蒙思想、总结性科技巨著的出现、追求个性的书法绘画作品的出现、小说戏曲的繁荣等。通过上述知识的整合可以归纳出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的规律性认识――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达;但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重精略多,做练习更应总结反思

1、在考前冲刺阶段,考生每天要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做一定量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可以检查测试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时查漏补缺。二是借此可以提高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但训练应当更加讲求科学的方法,训练题不求“多”而应求“精”。要紧密结合复习指导,认真精练,而且重视练习后的总结与反思,提高对知识点的“活化”程度,构成知识体系与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要多分析考试说明中的高考题,体会其命题的特点(特别是提示语、限定词、求答项的设计方式以及答案要点的分布),使自己熟悉高考真题的价值取向、设问方式、分析方法以及答题的层次与角度,确实提高高考历史解题的实效性。

3、要整理过去试卷训练中的错题,找出过去出错的原因(主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审题的准确度、答题的规范程度等)有针对性地总结,做到查漏补缺同时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

三、严格落实历史解题的原则与方法

1、答题顺序:

(1)从前至后(遵循平时做题习惯,一般常理,题型越靠后越复杂)。(2)先易后难、阶梯筛选(先易:把握基本分,进入解题状态。后难:以免影响心情)。(3)不可“恋战”(易,不要大肆铺开;难,不要纠缠不清。目的:抓紧时间)。

2、保持平稳心态: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因题目的难易及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发挥)。(2)稳扎稳打(扎扎实实做好会做的题目,拿住能拿的分,出现难题也要情绪稳定)。

3、审题要点:

做题审准题目,全面把握,仔细解答(主要关注提示语、限定项、中心词、求答项)。

第6篇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结构较往年一样,仍是20题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60分,4题非选择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3题,选做题1题,满分60分,其中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只需选做其中两题,分值与题型均未有大的变化,试卷总体遵循重视基础知识的原则。从试卷风格、题型分布比例来看,与《考试说明》基本吻合,试卷重视对历史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出集基础性、广泛性、情景性、时政性、综合性于一体等特点。根据考生考完反馈,与2013年、2014年历史试卷相比难度有些许上升,从高考成绩来看,我校历史高考成绩得A、得B率与往年相比呈稳中有升,但试题总体结构保持稳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卷更强调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关注学生对史实和史料的再思考。

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在必修一、二、三部分的题目分值比例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5%、必修二30%、必修三25%。其中,选择题第1、2、6、9、10、12、14、16、20共9题属于必修一政治史考查范围,在选择题总分60分的卷面分值中占45%,选择题第4、5、8、13、18、19题共6题属于必修二经济史考查范畴,在卷面分值中占30%,选择题第3、7、11、15、17题共5题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范围,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一考查的范围略多,增加了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1题分封制、第2题二手史料《淮南子》、第9题中国同盟会分布、第10题抗日战争、第16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第20题两极格局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考查的选择题涉及古代史的是第1、2、3、4、5、14题共6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0%,近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6-11、第15、16、17题共9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45%,现当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12、13、18、19、20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25%。中国史知识共13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65%,世界史知识共7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5%。选择题考查中,中国史比重比世界史大很多,近代史比重比古代史、现当代史大。

非选择题中,政治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1问、第22题第1、2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经济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3题第1、2、3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思想文化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2、3问,第2题第3问,共10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6,非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严密思维、审慎思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如第21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史实,并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2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论断的正确性。第23题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写小论文,都是比较难归纳总结答案的题目。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情景性比较突出,共有14题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图片题在该试卷中也有较多体现,选择题中运用了大小5幅图片、表格,这与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一致,2014年高考卷也用了5幅图片、表格,进一步告诉教者在以后教学中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的选择题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还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总结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2016年江苏高考还将延续语数英三门看总分加两门选修看等级的录取模式,由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思考如下,以希对今后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规范答题

从2015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考查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5年历史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根据“诸侯,诸伯,诸子”及贵族朝会的信息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第3题考查西汉时期文学作品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就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答案中D选项“农民造反者”就是从农民阶级自身来看;第9题中国同盟会的作用;第14题对万民法的理解;第16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内容分析;第17题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第18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影响等。师生教学要紧扣考纲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在做非选择题时,学生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二、依据高考考纲,强调能力培养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型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8题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9题根据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历史作用,第20题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但得分率却不高,这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鉴于此,教师在完成一轮二轮复习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高考考纲,教师应根据考纲考点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学生培养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另外,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并及时熟化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时政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学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2015年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试题,如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试卷的第10题有所涉及,2015年是万隆会议顺利召开60周年,试卷的第12题有所涉及,2015年是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10周年,试卷第9题也有所涉及,非选择题中第22题甲午中日战争,很明显因为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5年是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纪念。2015年试卷中许多知识点都与时政、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如选择题第20题涉及两极格局后的政治格局变化,非选择题第24题B中涉及“依法治国”等。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周年历史纪念与社会热点,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提高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7篇

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3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理论及其主题

--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4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8篇

1. 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从教材结构上说这本书主要由五个专题构成,涉及国家的基本理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等内容。在顺序上遵循了新课程标准进行编排,在展开方式上总体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但每一框题又以归纳的思维方式为主。这本教材特点是以专题形式呈现,不追求知识体的逻辑顺序,并体现学科间的综合。

2. 教材内容处理上的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充分分析、挖掘课本资源,及时补充、更新时政信息,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过程性与知识生成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内容处理上:专题一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在全书起着开篇和统领的作用。由于理论性强,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遵循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认知顺序,并选择典型例题、讲练结合有效巩固。在学法上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区分相似概念。总之,专题一适合传统教学方式,应占用较多课时、祥讲。

专题二、三相对好理解、又有典型性。在讲授过程中可较多使用多媒体,使教学更直观、生动、丰富多彩;使政治课堂更具时代性、更有吸引力。如:《英国国王和君主立宪制》可用图片、视频资料展示英国王室的生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探知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关注国际动态。

专题四主要是对我国政体的深入学习,理论性强,在教学中要与必修二《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如:《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要复习必修课本中学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突破重点、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和调动,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革命歌曲让学生欣赏,在歌曲的共鸣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专题五主要讲几个典型的国际组织,在内容处理上要与专题一中的《国际组织概观》相结合。在教学中要使用典型、新颖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德育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教学评价方法建议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要针对学生的闪光点、能力给予肯定性评价;采用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素质 提高策略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速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也是党的政治思想宣传者,其言行会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大小。面临新的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积极姿态全面提高素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整体素质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讲政治,尤其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对事业、人民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要做到讲爱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讲学习,刻苦求知,勇于进取;讲奉献,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2.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前沿的视角关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跟时代步伐,内容更新快,政治性和时代性强,这必然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前沿的视角关注,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事件,同时要利用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又要站在当今时代的前沿,更要有异常活跃的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样才能永不落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时代魅力。

3.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面广、理论要求高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理论素质,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在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应当有一定的修养,并对自然科学领域也应略知一二,从而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同时,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4.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更是创新的成果,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重视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要勇于破除旧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改革意识要求教师不仅不能满足于掌握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而且要使自己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创新精神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创新性学习,而且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和管理活动,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5.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浓烈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教师还需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来熏陶和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讲授者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教师要以理想情操、智慧才华、意志品格及其仪表神态、言谈举止等影响和陶冶学生。如果教师本身没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就无法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情”是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善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想法,体会学生的感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产生心理谐振,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

6.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熟练的现代教育技能。教学是一项要求很高的艺术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文化气质、语言艺术、交往技巧、人格修养等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强有力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例如从总体框架的勾勒、阐述层次的展开、重点难点的剖析、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到情感世界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以及精神世界的升华等都必须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情理美的享受中被带入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的授课应是观点鲜明、推理严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论证充分,同时注重语言生动、气氛和谐、情理交融,让教学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传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的理论知识,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三、新时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的几点对策

1.学校党政领导重视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为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注重自身理论学习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关键。教师只有永远不放松学习,才能不断地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是“正人”,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正人”必须先“正己”,“正己”就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首先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学习与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厚积薄发,使得对理论的阐述深刻到位;其次要自觉地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践研究等,以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健全师资管理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保障。要加快学校师资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科学地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按劳分配的利益机制,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和教师资源开发的和谐氛围,在客观条件上为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广泛开展培训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着力点。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不断学习,因此应本着全面规划、规范管理、普遍提高、重点培养、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开展教师知识更新的进修工作、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教研教改与合作科研以及相关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等,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把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尤其要采取措施尽快把优秀的青年教师推上重要岗位,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坚持岗前培训、加强思想教育,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制,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力军的作用。

5.强化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有效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同时要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教育科学源于教育实践,又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教师要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以思考研究为中心,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善于动脑思考,善于总结在学习、教学、科研中的得与失,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提高自己。

6.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有益补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和灵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种关系的建立首先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灵魂。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以尊重,尊重和爱同等重要,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的学生。第三,教师要采取主动,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不是讨好而是源自于爱,是爱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实际困惑,对学生既有风趣睿智的长者般的教导,又有亲切真诚的朋友间的交流。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新时期的挑战,要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和学生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才能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供坚强的主导性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长效热点 教学启示

近年来,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主要有历史上的民本民生、改革开放、“三农”问题、和平与发展、和谐社会问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西政治制度、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与问题、南海问题,等等。下面我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望达到深化教学理念的目的。

一、考点回顾,把握考点趋势

近年来涉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考题主要有2008年广东单科中涉及《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比较,2008年江苏单科涉及自治区的建立,2009年上海单科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影响,2010年四川文综涉及归纳论证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2011年天津文综涉及归纳民主政治完善的社会条件,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011年江苏单科涉及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历史特征,2011年浙江文综中涉及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历史特征,2012年广东文综涉及全国人大召开的历史条件,2012年天津文综涉及澳门回归的历史条件,2012年江苏单科涉及以台湾民众的返乡运动切入两岸关系,2013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更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如全国Ⅰ卷第40题,是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同时间接考查祖国统一问题,为强化海洋权益中国不会退缩半步,要求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作为保障,如果海军强大了,那么中国的统一就有保障了。

由此可见,“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高频考点,特别是中国政治建设中的“深化改革及健全民主政治”、“反腐倡廉”,祖国统一中的“两岸关系”及“一国两制”,这样考查的“热度”就会有所增强。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历史“长效热点”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媒体”,重要的事件往往通过媒体传播。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如:“人大及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很容易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长效热点相结合。只有运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如“祖国统一”这一问题,必须知道目前两岸关系相关的新闻报道,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清楚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那么高考涉及“国家统一”这一长效热点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好题目,提高做题能力。巧用多媒体最关键的一点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理解历史,通过历史解读现实,最终对历史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高考历史中的“长效热点”。

三、分析高考命题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考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近年来新史观、新情境与“历史长效热点”相结合考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祖国统一”与“两岸关系”以创设新情境的方式出现,希望老师们高度关注,特别是多了解时政新闻。要给学生讲述答题思路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的方法。

四、重在课堂,展望高考

高考中的“长效热点”并非是到高三再复习讲解,或者是单纯地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另外,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同样涉及热点,期中考及期末考出题的教师都会把一些长效热点作为重要考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进度,特别是人民版必修一及必修二新课上完后,教师就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历史长效热点的讲解,这种讲解从短期来讲是把握好期末考及学业水平考试,从长远来讲是立足高考。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历史中长效热点的考查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及间接性,例如:2013年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的关系,联系房产热的同时重点考查政治建设的问题,了解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只有把握从古至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脉络,才能更好地答题。

总之,高考历史“长效热点”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很多,特别是考题形式逐渐多样化,重在知识点的把握及应用,语言文字的表达具有凸显语文知识运用的特点,材料内容与新闻报道密切相关,强调从现实考查历史知识点,从历史中把握现实,重在理论知识点的构建,答题要点更突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言简意赅、要点明确等特点,全面把握,从而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雪康.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考历史复习的经验思考[J].黑河学刊,2012(06).

第11篇

一、把握重点。明确本次教学的重点下面是笔者在听课时的一个教材处理片段:

某师将必修I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王扫六合的原因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其实,该课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根据该课的课标,本课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秦灭六国的原因,不应作为重点来讲述。

二、破解难点。难点多因知识的抽象性或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时易产生障碍或因学生的认知心理、生活阅历和知识累积等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是否破解难点是教师处理教材是否有效的标尺之一。我在上必修I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C0901某生反映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这个结论无法理解(人教版对此一笔带过),为了破解这个难点,我在第二天上课时,增加了如下材料:

“在治理国家方面,女人也能干,但在干一切事物时女人总比男人低下”。

“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但最重要的掌握实权的将军仍是无薪报酬的,于是一般公民对此极难企及,经常能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5左右”。

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上仍然是奴隶主的一种形式,作为民利基石的公民权有着明显的狭隘性,“公民权”受到限制(性别、财力的限制等);选举的不科学性(表决方式的随意性与幸运性等)等。这样,学生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这个结论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了。

三、巧用疑点。教师要善于质疑,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新课程强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质疑,充分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如学习选修I《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时,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北魏皇帝的谥号多用“孝”,它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书上没有现存答案,这样的设问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建立高效课堂(附答案提示:儒家思想强调孝道,百善孝不先,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面汉化的特点)

四、化繁为简。把繁复的内容变得简明扼要,眉目清晰,做到:理头绪、抓主线、提要点。如必修I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内容繁杂,教师如果顺着[起源(习惯法——成文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完成(民法大全)]的线索来授课,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该课的主干知识了,否则越听越糊涂。再譬如必修I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内容繁杂,教师如果采用图示法,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知识点就能轻松掌握。

第12篇

2015年是广西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届高考,也是广西第一次采用全国新课标考纲,即将采用新课标高考试卷。与2014年大纲版考纲相比,今年的考纲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

1命题指导思想

在“三个有利”的原则下,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根据考纲要求,历史学科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

(1)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说明细化了考纲的4项12条能力要求,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认识,主要包含: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阐释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即运用科学史观和方法思考、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其基础是理解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

(2)考试范围和要求。历史学科依据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内容来确定考试内容。实施新课改的省份均把3个必修模块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必修模块分值占历史学科总分值的85%以上,选修分值在15%左右。考试范围的知识点以通史体例编写,按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通史顺序呈现,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专题史。一级目录按必修模块顺序即政治、经济、思想的顺序呈现,二级目录按课标和教材顺序展开,表述方式结合课标和教材,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具体考点按必修内容编排,将选修融入必修之中,选修的考点、选修与必修重合的考点用“”表示。

考试范围共涉及39课、100目左右,其中中国史25课,世界史14课,有课无目的12课,选修融入必修的16目。与2014年新课标考纲相比,今年的考试范围基本不变,但与广西2014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则有了很大的不同。

(3)试卷题型与题量。历史学科在第I卷中共有12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第II卷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分值为37分和15分。其中,II卷必做题为第40、41小题,选做题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个模块的4道小题(题号分别是45、46、47、48)构成,且四选一。广西在2014年及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所采用的大纲卷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主观题部分为第37、39题。

二、近5年来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特点与高频考点分析

近5年来的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彰显了“与课改同行,知识能力结合,重视学科素养,稳步发展,积极创新”的特色。总体上比较平稳,难度适中,背景材料朴实,设问角度新颖。在题型方面,以“新情景”“小切口”方式命题,加强了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命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显著特点。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发现近5年课标卷历史试题的高频考点:

1西周政治(2010年题24;2011年题24;2013年题24)

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10年题27、题40;2011年题25;2012年题25、26;2014年题27)

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2010年题26;2011年题26;2012年题27;2013年题25;2014年题25、26)

4古代西方政治、思想(2010年题28;2011年题27;2012年题34;2013年题26;2014年题32)

5经济政策(2010年题27、30、40;2011年题33、34;2012年题24、26、30、32、33;2013年题31、32、33、35、40;2014年题27、28、31、34、35)

6近代化或现代化(2010年题30、31、40;2011年题27、29、33、34、41;2012年题25、26、30、33、40、41;2013年题26、27、28、29、33、35;2014年题27、28、29、31、33、34、35)

7科技(2010年题40;2011年题35;2012年题40;2013年题28;2014年题40)

8中国古代史(除选择题外,2010、2011、2013、2014四年的第40题均考古代史,2010、2011、2012、2014四年的选修一试题均考古代史)

三、2015年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经过上个学期的第一轮复习,我们已经或者即将进行第二轮复习。一般第二轮复习时间是从2015年1月到2015年4月底,主要任务是在第一轮复习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构知识体系、归纳阶段特征,并进行题型训练、综合训练、限时训练。综观考试说明与典型示例题的变化,以及近几年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呈现的新特点与高频考点,笔者对2015年的高三第二轮复习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重新整合教材,做到贯通古今、中外关联

高三复习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在基础知识的研究、整合上做好文章,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角度,决定着考生备考的高度。教师要厘清基础知识的内在关联,将主干找出来,以主干提纲挈领,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主干知识推导出知识细节,由知识细节归纳出知识主干,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便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推理出来的,考试时就可以运用自如。要宏观把握知识脉络,备考时就要注重复习必修专题目录结构。专题目录是知识框架,对具体、零碎的知识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考生如能记住知识框架,考试时就能迅速将思维集中于所解答的试题中,尤其是非选择题。复习方法是将教材中每一专题的三级标题均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整理,并简单列出主要内容。例如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可整理如下:(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2)美国1787年宪法。(3)民主政治的扩展: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确立;脆弱的德国民主。

关于教材的整合,有几点建议:(1)要以主题为中心,迁移、调动教材中不同章节以及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打破教材体系。(2)要以课标为中心,参照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史学界最新的学术观点。(3)要用学术眼光处理和整合教材。以热点专题日本史复习为例,直接相关的考点有: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的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中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全球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美日争霸、中国问题,“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美日的争夺。间接相关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维新变法中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时日本交叉进行,迅速实现经济近现代化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日本史的复习思路:以学科主干知识为基础、以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或专题为线索,对基础知识重新整合,通过联系、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历史发展一般规律,提升历史思维认识,落实三维目标。复习视角探索:角度一,日本的两度崛起及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包括日本两度崛起的原因和启示、中日关系、美日关系;角度二,中日关系的演变。

又如,以文明史观重构近代史,可将知识框架整理成图1、图2。

2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1)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课前要“勤”,备课要充分,备资源、备学生、备教法;课堂要“懒”,学生要自主,教师少讲多指导,让学生多说多问;课后要“精”,作业要精练,多使用历年高考真题。

(2)夯实基础。就历史学科基本知识而言,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在此基础上做到抓“点”、串“线”、铺“面”、织“网”。

历史的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立足于长时段观察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近代的代议制――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二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影响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从历史的整体性出发,观察历史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时必须有中外历史关联的整体意识。

3提升材料解析能力

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注重引入“新材料”“新情景”,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信息独立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领会课标要求、了解学术动态、搜集核心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课标要求与学术动态组织材料,既能落实课标要求,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备的知识就宽,看问题便不会局限于教材,这对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应试能力大有好处。

例如,复习“15―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动”时,可从经济、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搜集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社会变动在方方面面的体现。

经济:

材料一: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载:(植桑养蚕)“地得叶盛者,亩可养蚕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者二三筐;米贱丝贵时,蚕一筐可当一亩之息矣!米甚贵丝贱,尚足与田相准……蚕桑之利,厚于稼穑。”(问题:从材料中解释当地人为何多种桑养蚕?)

材料二:《农政全书》中说:“尝考宋绍兴中,松郡税粮十八万石。今年来九十七万石。……是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田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供百万之赋,三百年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布帛,嘉湖之丝纩,皆持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收,则必不可办。”(问题:如何解释农副业之间的关系?)

思想观念:

第一,儒与贾。“吾不终为儒,以成而祖志也;吾得为良贾,以从而父策也。”“吾欲使汝处乎儒若贾之间”;更有甚者“蒋次公始不得志于儒,中自恨以不能承父属而大吾里。今吾里乃岿然甚壮,贾故自足耳,何儒为?”(问题: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第二,义利观。材料一:“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终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材料二:“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材料三:“唯天生民有欲,欲不必无,亦不能无,为无欲之说者,惑也。”

第三,本末观。材料一:徽州“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材料二:有人说“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材料三: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社会生活观:

第一,尚奢侈(或曰高消费)。“今之世风侈靡极矣,贾子所谓月异而岁不同已。……广厦细旃之上,不闻俭朴而闻奢靡,深宫邃密之内,不闻节省而闻浪费。”

第二,对奢靡的评价。“苏郡俗商奢靡,文过其质……蒙圣朝以节俭教天下,大吏三令五申,此风终不可改,而亦正幸其不改也……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4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训练应关注以下几个原则:

(1)同步。平时的习题训练要以当前的教学内容为主,适当兼顾此前内容,三轮复习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有系统性、层次性,做到针对实际,适当加压,逐步提高。

(2)精当。即精心选择典型试题,让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科能力。

(3)及时。即及时反馈,发现教学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学习策略。

(4)规范。即努力实现平时训练考试化,平时考试高考化,时刻注意答题规范,不将对规范的要求拖到最后。

5复习中应突出的重点、热点知识

(1)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人文思想(精神文化应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一致)

(2)选官、监察、吏治及政府执政能力(总理特别强调“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

(3)科技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经济政策调整(重中之重:政府的纠违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周年大事,如:1953年“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1973年中西经济状况,1992年中国经济转型等)

(5)民主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

(6)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关注新史观)

(7)革命抗争探索史(近代走向民主道路途径的多样性,注重国情)

(8)国际关系(关注中俄关系:中俄旅游年;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民族关系、民生观。

6注意培养学生选做题的解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