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会计

进出口贸易会计

时间:2023-06-05 09:5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贸易会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贸易会计

第1篇

关键词: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对外服务贸易;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29-05

收稿日期:2013-10-2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2012SQRW235)

作者简介:孙艳(1978-),女,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Analysis of China’s foreign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ince entering the WTO

SUN Yan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Anhu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 Trade, Huainan, Anhui 232007, China)

Abstract:Since joining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in foreign service trade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on Chinese foreign service trade in the future with regard to the framework of WTO.

Key words:Chin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eign service trade;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方。在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运行规则指引下,在世界贸易组织三十个协定,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保障下,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取得了可喜成就。在对外服务贸易规模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 7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5.6%,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其中,出口为1 9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6%,居世界第五位;进口为2 8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居世界第三位(见表1)。在对外服务贸易行业分布方面,2012年,旅游业居首位,进出口总额1 5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5.6%;运输业第二,进出口总额达1 247.7亿美元,同比增长7.5%;咨询业第三,为534.7亿美元;保险服务业第四,为239.3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第五,为187.9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第六,为182.9亿美元;建筑服务业第七,为158.7亿美元;广告宣传业第八,为75.2亿美元;金融服务业第九,为38.2亿美元;通信服务业第十,为34.4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总共为479.8亿美元(见表2)。在对外服务贸易目标市场分布上,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目标市场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东盟和日本。我国与上述五个国家(地区)的服务进出口贸易额超过3 100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二。在对外服务贸易企业结构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企业结构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体上是4∶4∶2的格局。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依然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唱主角,民营企业力量相对薄弱。在对外服务贸易国内地区分布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于沪、京、粤三地。其中,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 515.6亿美元,居全国第一;北京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位居第二;广东为713.1亿美元,排名第三;同比分别增长17.2%、11.7%、15%。三地合计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9%。在对外服务贸易收支平衡方面,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为逆差,金额为897亿美元(见表3)。

表1 我国入世以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及世界排名(2001~2012)

表2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分行业情况表(2001~2012)

表3 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2001~2012)

综上所述,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我们又看到,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剖析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寻促进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服务贸易主要成就

(一)对外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2001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额为719亿美元,世界占比为2.4%,世界排名为第13位。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额猛增至4 706亿美元,增长了5.5倍,世界占比为5.6%,提高了3.2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为第3位,位次上升了10个位次,已经成为世界对外服务贸易大国。

(二)对外服务贸易结构渐趋优化,高附加值对外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12年,我国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8%,比2001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高附加值服务中的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22.5%、18.6%、40.1%、17.8%、18.2%;通信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口增势显著,增幅分别为38.6%、158.4%、20.7%。

(三)重点领域服务进出口贸易成效显著

首先,2012年,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58.8%,规模优势继续巩固,贸易效益继续提升。其中,旅游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为1 520.1亿美元,比2001年的317亿美元增长了3.7倍,居各类服务之首;运输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为1 247.7亿美元,比2001年的159.6亿美元增长了6.8倍,位居第二。其次,我国服务外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执行金额33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1% ,使中国攀升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承接国。再次,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呈现良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9、2010、2011年文化产品核心内容的对外贸易额分别为97 882.52万美元、135 083.25万美元和145 170.65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 。最后,我国技术进出口贸易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2006年至2011年,我国技术进出口总额从226.1亿美元上升到535.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倍多。

(四)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2006年,商务部开始成立了服务贸易司,专门负责拟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制订我国服务和技术进出口贸易政策,并负责对我国对外服务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年,商务部把服务贸易司更名为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业司。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制订了《服务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服务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同时,在服务外包、技术贸易、会计服务、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五)对外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对推进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多次成功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六)对外服务贸易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入世以来,我国出台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使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每年都用中英文对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全面分析研究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成就和不足,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另外,还适时出版发行《服务贸易简报》、《中国软件出口发展报告》等资料手册,以指导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七)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承诺,为国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多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011年,中国新设立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15 000家,利用外资大约500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近50%。我国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2011年已达到了7.25%,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服务贸易主要问题

(一)对外服务贸易规模仍偏小,且持续逆差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对外贸易总额为43 375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4 70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8%;货物贸易38 66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9.2%。世界各国对外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水平为18.6%,而我国仅为10.8%,显然,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比重偏低;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际货物贸易的比重为10.5%,而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的5.6% ,只是货物贸易占比的将近一半,服务贸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我国的经济总量、与我国的对外货物贸易量是不相吻合的。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就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最近两年迅猛增加,2011年为549.2亿美元,2012年更是高达897亿美元,已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二)对外服务贸易结构失衡

一是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失衡。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2012年,传统的旅游和运输服务占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的58.8%,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仅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1%左右,部门结构明显失衡。

二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2012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约90%的服务进出口贸易是由我国东部的11个省份完成的,其中沪、京和粤三地服务贸易进出口就占到了69%,远超其他省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落后。

三是服务贸易国别(地区)结构失衡,目标市场过于集中。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最主要的目标市场。特别是中国香港地区,2012年与我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 345.5亿美元,占到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8.6%;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占我国服务进出口额的比重则高达65%,而很多的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和地区却几乎为零。

(三)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开放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由于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层次低且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低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或接近70%,而中国现在仅为43%,占比相对偏低。一个国家如果服务行业整体发展滞后,势必会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垄断经营现象严重,诸如金融、保险、证券、运输、邮政、电信、医疗、教育、商业、科研等部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经营。因为垄断,这些部门和企业往往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市场开拓和竞争的意识和实践就会淡化和弱化,其后果就是保护落后、工作懈怠、效益低下、竞争力疲软等。

四、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对策构想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

现代服务业具有“三高”等特点,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动漫服务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同时,还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物流配送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总趋势。我国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与国际接轨,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市场壁垒,不断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并利用国外服务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手段,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在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可通过服务贸易“商业存在”模式,实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战略升级。

(二) 多渠道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一是要适度管控汇率波动。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高达897亿美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一定要坚持有管控的汇率政策,控制住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扬,为服务出口企业减压。

二是要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以货物贸易带动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相衔接的服务贸易。为了增强我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拉动作用,需要不断发挥服务贸易高附加值优势,逐渐提高货物贸易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同时,要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在对外出口结构中的比重,改变因大量进口资本密集型设备而阻碍制造业对生产业需求的状况,并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提升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上下游完整的制造业产品生产链条,促进国内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要有序引导服务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和占领国际服务市场。对外服务直接投资有利于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有利于降低对外服务贸易成本,有利于国外服务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因此,政府要引导、扶持我国服务企业克服困难,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加快服务出口步伐,以推进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

(三)调整和优化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要着力提高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优化服务贸易部门结构。同时,要继续加快发展重点优势领域的服务进出口,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在华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我国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我国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各地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有重点地发展特色对外服务贸易,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同时,充分发挥对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格局。诸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银行设置比较密集,就可以狠抓对外金融服务发展;而沿海地区港口比较多,就可以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贸易;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就可以优先发展对外建筑服务;有些中西部地区城市大学比较集中,就可以大力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软件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张莉.中国对外贸易监测报告2011[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

[2] 周柳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2[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

[3] 商务部.2011年服务贸易工作要点(商服贸字〔2011〕1号)[R].2011-1-13.

[4] 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2[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

第2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出口退税;问题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三来一补”贸易,在我国沿海地区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出口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但是,与出口贸易相对应的是出口退税、外贸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出口贸易的退税问题尤其突出。

一、出口贸易中会计退税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会计人才缺乏

在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新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退税过程中,专业知识显得捉襟见肘,大量的外贸会计人员无法适应国际化的新视野、新情况、新问题,这既有外贸会计人员不与时俱进有关,也与高等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脱不了干系。外贸会计与普通公司的会计有很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出口退税的问题,在出口退税中,外贸会计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不能被金钱左右了会计人员应坚守的会计底线与道德,走虚构收入、骗取退税的不归路,其次有足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在出口企业中,与外国人员打交道不可避免,保持双方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对于顺利办理退税工作大大有裨益,最后从事出口贸易的会计人员要有非常的国际化视野,密切关注各国的退税政策和本国的退税优惠减免,同时关注各国汇率的变化,对于减少本出口公司的财务费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出口贸易的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比如学习语言类的学生,考取会计证即可从事相关的出口贸易会计工作,由于缺乏对基本会计知识的积累和出口退税的清醒认识,在工作中,处理相关出口退税事宜时并不顺利。另外就是各高校的会计培养人才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基本的通识会计教学课程满足不了出口企业的专业要求。

(二)出口退税程序认定复杂

出口退税,顾名思义,是指某国家对国内鼓励出口销售的货物在应当征税的范围内,给予抵扣或退还的行为。另外,出口退税在政策上、时间上具有严格要求,出口退税的成功与否,可能关系到企业的资金现金流、经营效益等。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来说,能否办理相关的出口退税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一件大事。比如其在国内的销售价格高,而出口的销售价格低,甚至低于成本价,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国际市场,走上世界,另一方面则更为重要,那就是为了得到政府支持的相关出口退税,以弥补损失、增加利润。但是,出口退税程序却相当繁琐,首先是区分,要区分出口企业的属于新企业?还是老企业?是小企业,还是一般企业?其次需要相关的出口退税单据,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或消费税专用发票,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退税专用,老企业可申请暂免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外销商业发票(出口企业可自制)等这些单据。最后是严格的时间和政策限制,在时间上,根据国税发[2005]68号规定,外贸企业货物出口之后起,应在90天之内申报(以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出口日期为准),逾期不但不予退税,还有对出口货物视同内销计征增值税销项税额。在政策上,我国详细规定了各种各样的货物类型出口时的退税程度(免、抵、退),以明确鼓励引导该类企业的发展,比如前几年针对我国光伏企业出口的退税。

(三)出口退税政策认识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更新较频繁,国家主导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对于阻碍这个方向发展的出口贸易,以前支持出口退税,达到创汇的目的,今后便不再鼓励出口、甚至限制出口,比如稀土矿产资源的出口政策的变化,另外国家也会特别支持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高科技产业的出口、产品深加工的出口,出口退税力度较大,退税方式也可能各有不同,或者是地域差别引起的退税力度不同。

二、出口贸易中优化退税的措施

(一)重视人才

人才是出口企业在退税中遇到的大问题,出口退税人才的缺乏,不是各大高校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需要校企强强联合,共同培养,既确保了专业人才的学有所用,也保证了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出口企业的会计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例如对国际汇率、国家退税政策、国外反倾销调查等具有综合性较高的要求。

(二)走会计信息化的道路

出口贸易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建立在对结合本企业的出口货物的特点、综合考虑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特点上,既有利于防范国际汇率风险、反倾销调查风险,又有利于享有国内优惠的退税政策。并在企业走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会计人才的储备,以积极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全面改革的框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出口贸易在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表面光鲜的出口贸易不能掩盖出口退税中出现的重重问题,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出口退税的会计实务账务处理中,仍遭受重重问题的困扰。

作者:符庭彬 单位:云南澜沧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

第3篇

关键词:出口退税 会计核算 优化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大,越来越多企业具备经济实力与资格去实施进出口经营,一时间,我国进出口贸易达到繁荣阶段。早在2004年,我国就已经对进出口税制问题作出调整,之后又多次调整过出口退税率,让企业在财政核算上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很可能造成财政决策上的失误。因此,企业理应正视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对财政核算机制做出及时调整,优化企业财政决策,让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健康长远发展。

1、出口退税对企业财政核算造成的影响

1.1、影响财务核算

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基本上呈现出下降趋势,据研究,税率下降一个百分点,企业在出口成本的支付上就会增多一个百分点。这样一来,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减。另外,绝大多数企业在产品报价都是结合出口税率来设定的,税率的调整让企业原有报价失效,甚至造成企业的亏损。因此在报价时,企业必须重新制定价格,这一变化涉及到与国外经销商的协商,价格上涨容易影响到企业形象或信用程度。例如,一家企业已经与国外一家经销商签订贸易合同,合同上也明确标明了出口价格,若没有将税率调整这一变化的应对措施在合同上同时说明,一旦国内出口退税税率下调,企业报价上涨行为属于违约,需要支付额外违约金,且对企业长期经营会造成负面影响。且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重新核算财政状况,尤其是成本方面,需要在原有成本上增减出口退税税率造成的出口纳税金额。

1.2、对民营企业影响比较严重

民营企业是目前我国出口企业中的绝大部分,占据了总量的80%以上。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国内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还可以通过增加出口订单来获取利益,但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会让一些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使这些企业不得不重新核算,尤其是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方面。

2、企业在出口退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2.1、角色转换

现如今,越来越多国际公司看重我国世界工厂这一地位,希望从我国进口大量商品回国贩售。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国内企业具有地理位置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因此成为国外企业在国内的采购商也不失为一项经营策略。一旦角色发生转换,企业可以与一些在国内没有采购中心或生产工程的国外企业达成采购协议,将出口税率的调整在会计核算上的影响交给合作企业来负责,企业只需要确保国内采购成本的核算准确即可。

2.2、完善退税应对措施

出口退税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核算方面。在这方面,企业需要加大投入,在保障退税工作合理完成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拿到退税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率,提高其周转率。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研究出口退税流程

出口退税需要企业准备许多证件,例如产品报关单、对外贸易合同、外销发票等,且这些凭证并不是在同一环节使用,企业需清楚了解各环节需要用到的证件,避免因凭证缺失影响退税效率。另外,一些证件的重要性已经达到退税能否正常完成的程度,例如产品报关单,缺少相关报关单,企业的出口产品不能成立,自然无法退税。

(2)核销单的使用

核销单产生时,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准确记录,包括时间、金额等内容,在仔细检查后做好登记。

(3)结汇工作

结汇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到银行办理,在结汇办理完成后去外管局将外汇核销,之后退税。只有这样,退税金额才能够尽快回到企业财务账户中,减资金占用率。结汇工作的有效完成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短时间内回笼资金,让成本率下降。因此会计部门应完善核算工作安排,注重结汇工作的完成。

2.3、调整出口结构

出口退税税率的下调必然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让企业在出口贸易的经营上竞争力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立足之处,必须调整出口结构,让自身形成品牌效应,提升产品本身竞争力。

传统出口中,多数企业都是以低价、量大的倾销式贸易为主,很少有企业走品牌路线。在出口退税调整后,企业应通过创新、合作等方式提升非配额产品出口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让企业逐渐形成系列化、专业化。只有这样,企业财务部门才能够更有效控制核算机制的调整,在差异化竞争下避免核算出现纰漏。同时,这种调整还可能让企业享受到相关政策的优惠,提升企业实力,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

2.4、制定完善计划

计划的制定主要指收汇计划。会计人员在核算中需要仔细核对实际收汇内容,根据企业经营状况确定最终付款金额。在我国,出口退税是有周期性的,因此付款活动需要在出运之后的30天内完成,在此期间,财务部门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退税的时效性。另外,货物运输要加强交接手续的检验,确保运输编号的有效性,并且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清单存货,保障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结束语

出口退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较大,企业应在税率上调时抓住机遇,借机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税率下调时调整经营策略,通过合理的会计核算让企业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总之,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减少出口退税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篇

德商鲁麟洋行(Reuter,BroecKeImann&co,)总行在上海,在北京、天津、青岛等地设分公司。鲁麟洋行青岛分行经理是杜颂(G.Dueslng)住于湛山路3号。

泰安人郭培周来青岛,任职于鲁麟洋行,是中国工人的总工头。他又把三弟郭子政、妹夫唐贵发、外甥唐森兴都招来青岛,同在鲁麟洋行。郭子政因是教会中学毕业,有文化、通外文,被聘为“华账房”,即中国人的会计,被称为“三班”。

鲁麟洋行在山东、河南、河北几个城市设“庄”收购牛皮、人发、花生等中国土特产,运至青岛,再加工成牛油、发网、花生油出口。

俄国籍犹太人石太白(steinberg)在苏联政权建立后来到中国,先在东北,又去天津,任职于鲁麟洋行天津分行。1937年调来青岛任副经理,与郭子政是同仁,关系很好。

德国侵占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逮捕、屠杀犹太人,远在青岛的鲁麟洋行也辞退了石太白。

被辞退后石太白自己成立了一家石德贸易行、(Steinberg.co),办公地点在广西路27号,加工车间在嘉祥路78号,他从鲁麟洋行“挖”来了郭子政任经理。他自己当老板后,在关的函谷关路3号购了一座小楼,一家人住在里面。郭子政后来在莱芜二路3号购了一座小楼,又将外甥唐一民(后为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唐森兴(一生从事外贸)也招入石德贸易行。

郭子政熟悉原鲁麟洋行在山东博山、济宁,河南商丘、河北石家庄的“庄”,联系他们改向石德贸易行供货,石德贸易行加工肠衣、牛油、发网等出口。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与英美宣战,在青岛的英、美人尤其是犹太人被关进了潍县集中营。因石太白已加入中国国籍,他一再申诉,关了半年后被放回青岛。这期间,他的生意全靠郭子政经营,所以石太白对郭子政一直十分感激。

二战结束,石德贸易行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一度拥有200多名工人的规模。收购的人发加工成发网、假发;用牛奶生产吉斯(奶酪),收购加工肠衣,草帽辫、羊毛、羊绒、羊皮、兔皮。石太白严把质量关,因而销路很好,产品全部销往欧洲各国及美国。

石德贸易行只管加工,出口由英商茂记洋行全部。英商茂记有限公司{Mcmullan Led)是进出口贸易商,在馆陶路(原20号)。经理埃克福特(Eckford),居于莱阳路5号,从事外贸出口、报关、船务、仓储一条龙服务。茂记公司有三家子公司,下属仁记洋行在中山路29号,经理奥切恩(Orchin),住在福山支路4号。

郭子政在石德贸易行虽然是经理,但仍是一名雇员。1947年,他用自己的资金开办了一家子政贸易行,也从事进出口贸易。

石太自从天津来青岛以后的十几年生活中,全身心在业务上,酒吧等地见不到石太白的身影。青岛虽有许多俄国同胞,但是他与同胞之间往来不多。与西方人士有交往,也全是业务关系,没有什么私交。在中国住久了,他能讲简单的中国话,有很多中国朋友,时常到中国人家中做客,饮食上也习惯了中国饭菜,不拘泥于俄式餐饮。

第5篇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第6篇

本文发表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7期。)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1、附图2)

从表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

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

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

值)

其中,

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

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

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

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3、附图4)

从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5、附图6)

从表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

+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

-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

-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7、附图8)

从表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

第7篇

[关键词]SDR;人民币;外汇资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72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SDR(Special Drawing Right)即特别提款权,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1969年就创立的一种储备资产与记账单位,设立SDR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际金融流通性及货币体系不对称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当时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美元体系)在危机中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这让业界明白,单纯以一种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体组成部分是不够稳定可靠的,它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及金融发展新形势,因此,SDR应运而生。

1 关于SDR

1.1 SDR的基本概述

SDR首次出现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69年重新修订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中,它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货币体系中国际流动性不足这一问题,也为资产储备的合理、公平分配提供了更多契机。相比于其他储备资产,SDR是存在不同之处的,首先,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它仅代表账面资产,不代表真正货币;另外,SDR不会像黄金外汇一样通过各种贸易或非贸易手段交易获取,更不像头寸一样以缴纳份额为基本基础,它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份额形式围绕会员国进行无偿分配的;再者,SDR其功能仅作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范围内,而且严禁私人部门持有并用于他用。

1.2 SDR的基本功能

从金融经济角度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置SDR就是希望以此来分配给会员国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资金使用权限。当会员国获得SDR权限以后,他们可以将其列为本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即国际储备。一旦国家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就可以采用SDR付逆差、换取外汇,甚至偿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付利息及贷款,实现远期交易、贷款担保等重要金融活动。可以这样讲,SDR是一种超的国际储备货币形式,目前它已经在部分上取代了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逐渐转型为世界货币的角色,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之间提供无障碍的交易及业务实行环境。

2 人民币加入SDR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带来的变化

SDR在出现以后就与黄金脱钩,并被赋予了“一篮子货币”的属性,它完全按照官方比例计算货币比例。例如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前,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的占比分别为41.9%、37.4%、11.3%和9.4%,人民币加入之后,这一比例则变为41.73%、30.93%、8.09%和8.33%,各大货币均有一定降幅,而人民币占比则为10.92%。可以见得,人民币刚刚加入SDR后,就对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加快了国内金融改革的前进步伐。

在人民币加入SDR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都敦促中国要进一步放宽资本项目管制,建议中国取消有关证券交易、个人跨境投资、衍生品交易等方面的经济限制,而且,加入SDR也使我国经济正式进入了“新常态”,它预示着我国人民币单边升值周期的环境已经告一段落,国家政策也必须基于金融稳定与金融自由开放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利于对金融改革节奏的合理掌控。从外汇资产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在2014年的人民币跨境收支仅占外汇跨境收支的23.2%,但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34%,这说明SDR加快了人民币金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它也明显提高了我国金融直接融资的比重,化解了高概率风险,并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国际市场化优化配置。在人民币加入SDR后,我国外汇资产管理安全性与流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双向化开放水平也会得到大幅改善。

3 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外汇资产管理分析

人民币加入SDR后,从本质上改善了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有效范畴,也相对大幅缓解了人民币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现如今,我国正在倡导实施“一带一路”政策,人民币加入SDR这一利好,也将便于“一带一路”中诸多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当然,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利好较多,但它也为我国外汇资产管理带来了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做好以下4点内容,外汇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将人民币国际化之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实优势发挥到最大。

3.1 防范进出口贸易结算风险

我国需要在出口业务中选择以美元进行结算,或者为结算货币汇率变动签署相应的损失分担条约,确保货币结算风险能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做到真正有效的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并控制风险。具体来讲,对于进出口贸易结算风险的防范,我国应做到以下3点。第一,要做好对进出口客户的资信调查,对于那些资信状况较差且经营状况较差的进出口企业,应该拒绝办理相关融资或担保业务。必要时,也可以基于相关担保或抵押手续来保证意外状况不会发生,且发生时也要做到依法追索。第二,要争取时效,强化复核及业务全过程监控,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结算风险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来办理各项业务,对于特别批注条款要做到小心谨慎。第三,要做到对出口商品的运输保险管理,为进出口贸易结算风险提前扫清障碍,避免任何危及贸易融资损失问题的出现。

3.2 对外汇储备币种的合理配置

人民币加入SDR后,我国企业更要强化对外汇储备币种的合理配置,以此来间接强化对外汇资产问题的有效解决。从全球经济体系来看,货币统治地位与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诸如美国的经济市场体系在发展方面弹性十足,其企业创新能力也比其他国家更强。因此,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及外汇资产管理上也占有本位位置。为此,我国企业在持有并管理外汇资产时,应该做好对外汇储备币种的合理配置,结合自身的业务需求,对外汇币种实施多样化管理,以为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3.3 提升国际化投资管理水平

我国企业应该在人民币加入SDR后,进一步提升国家化的投资水平,因为人民币加入SDR本身就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全球化投资的便捷途径,企业自身更应该加以合理利用,在海外寻求优良资产,扩大自身的全球化经济阵营,解决传统海外投资可能存在的对冲经营风险。以李嘉诚为例,他从2000年便开始投资英国企业,并斥资36亿英镑在英国买下电信运营牌照,通过电信企业直接深入英国水务、电网、管道燃气、铁路包括机场等领域,实现了对英国经济市场的全面抄底。这种做法对众多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启发,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也非常大胆,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也必须注意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经营项目及状况的投资地区或国家、规范的市场和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抓住区域优势并进行合法投资。就目前来看,许多国内企业更愿意联合海外企业共同打造海外产业园,共同发展连锁企业,形成集群式新经营模式,比如我五矿联合的中信金属,其投资了秘鲁、厄瓜多尔等南美国家,为企业国家化投资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强大的海外经济基础。

3.4 优化国际化融资管理

国际化融资管理是国内企业必须在新形势下进行优化的项目。由于人民币加入SDR,利率市场化发生了变革,许多企业可能在传统融资困境中无法自拔,因此,国内企业应该考虑借助国际化资本项目拓展经营发展路径,在海外寻求更多的低成本融资机会,并在保外贷款业务方面进行有效优化,为外汇资产进行有效的担保,为企业国际化融资开路。当然,国际化融资对企业而言并非全是利好,因为一旦人民币贬值,国际化融资在计算还款成本之余,还必须要考虑汇率损失部分,这可能会为某些中小企业带来人民币贬值的损益,不利于其稳定发展。

4 结 语

人民币能够加入SDR就目前看来,对外汇储备及相关资产管理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它对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以及金融体系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当然,伴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的正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也将越来越多,其国际化程度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对我国未来的进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格局优化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鹏.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外汇资产管理[J].今日工程机械,2016(1).

第8篇

【关键词】物流;海关监管;通关;贸易便利化

1.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是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对以往分散在各个企业、企业各部门的传统物流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分工和加大专业化程度,以求达到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率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现代物流管理自上世纪中期在美国产生后,因为它对企业利润的巨大贡献,使其在短时间内被欧洲、日本及其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大力追捧,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规模发展迅猛,促进和推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先进物流运作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也对中国海关的物流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我国海关在如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和服务于国家进出口贸易,以及在树立怎样的海关业务管理理念和采用什么监管方法等问题上,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主动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物流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通过整合资源、完善体制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监管工作机制,并综合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科学和先进的检查监控技术手段,构建中国海关“大监管体系”,以“大通关”服务“大物流”、发展“大口岸”和促进“大外贸”,不失为目前情况下一种比较稳妥、可行和有效的手段。

2.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技术对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挑战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以经济外向化、物流国际化、经营个性化、运作专业化为特征的进出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海关固有的通关监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表面上看,海关的监管对象是进出口货物,但实质上给海关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进出口商品物流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2.1 海关面临进出口商品物流总量大幅增长的考验

在快递物流业务方面,当前世界最大的几家物流公司(如UPS、敦豪、联邦快递等)已先后入驻我国,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快递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在航运物流方面,中国通过远洋运输完成的进出口贸易货物的物流总量已经在全球商品贸易物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先行进入了“贸易大国”和“物流大国”的行列。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货物总量,势必给海关现有的监管资源配置和监管运作模式提出严峻的考验。

2.2 海关原有监管理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发生碰撞

在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向国际社会的入世承诺逐年兑现,各类服务业开始逐步向外商全面开放,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和特许经营、交通、仓储等与物流主业和辅业息息相关的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从而吸引了众多对中国巨大的潜在物流市场觊觎已久的国外物流企业将纷纷以各种方式涌入国内物流市场,带来“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等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物流管理方式。国际上最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引入,势必与我国原有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矛盾和碰撞,并不可避免地会使中国海关现有的货物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产生激烈的碰撞。

2.3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海关监管对象发生的变化。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以进出口货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从物流的概念来讲,传统的海关监管对象定位是进口方或出口方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国际贸易和中国物流的发展将从法律责任、政策执行、业务操作等多方面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定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海关监管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对监管区域内货物的静态监管,而对监管区域外货物的常态和动态监管力度则相对弱化,一般是通过一些调查、核查、稽查等非常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但是,从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来看,物流运作是一个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伴相生的动态过程,因此仅仅把握监管现场的局部物流和信息流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真实的物流动态。在一个物流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目前海关的监管手段能掌握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有限的局部和整个物流链中一个环节,对物流系统运行的整体情况和全局动态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正是由于海关的监管没有介入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核心环节及相应的核心活动,才造成了海关监管和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2.4 海关渴求先进的管理和监管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助力

近年来,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海关系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突破传统的通关监管模式,特别是重点推行和实施了对通关作业制度的改革如电子口岸、H2000、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监管措施,有效解决了一些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难以适应的监管难题。这些举措一方面健全了海关的物流监控体系,强化了海关监管力度,同时也从局部上适应物流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有力地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讲,海关监管手段不管是从区域划分、职能定位、资源配置、通关流程和管理方式等等方面仍还存在着与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物流业发展难以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物流企业提出和实施的一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海关如果逐个去应对和解决就存在着管理资源浪费和行政成本提高的问题。从总体情况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海关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关监管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体制机制、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和监管技术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改革,才能实现从适应现代物流业到促进物流业发展、便利国际贸易的方向转变。

3.营造构建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海关大监管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环境

建立与便利国际贸易和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的现代通关监管模式相适应的海关大监管体系,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海关传统的有效监管理念和操作方法,又要秉承引进和创新的开拓思想,更要在多年来海关在通关监管模式上改革和创新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引入和吸收以无线传感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为支撑的物联网理论、理念、方法,打造智慧型海关业务管理平台和监管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提升我国海关管理观念现代化、业务管理风险化、信息管理网络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手段。

3.1 转变观念,准确把握海关角色定位

海关的存在和执法行为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的象征。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海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是海关工作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海关作为对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部门,保障通关的高效运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海关的一致要求和判断标准。因此,海关必须从服务行政的理念出发,通过转变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技术和改进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使监管方式从“由物及人”转向“由人及物”,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并为其提供服务,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共同营造积极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以求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目标。在对进出口等相关企业管理方面,海关要把一部分自己管不好,甚至管不了的事务,让给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去做,把海关的部分职能转让给社会承担或履行。在打击价格瞒骗方面,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它们的合作,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将原来的对单个企业管理转变为对行业的管理。同时要处理好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激发它们参与海关管理的热情,形成共同实现海关行政法治的有机体系。

3.2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借鉴世界海关组织推行的“经认证的经营者”管理思想,整合、统一目前各种企业分类标准和便利措施,提高评审效率,逐步向企业动态管理转变,并通过采取允许税款分期延期支付、缴纳部分滞纳金后先予以清关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二是在进出口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广泛推广使用以EDI、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无纸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监管基础数据的电子交换和计算机数据管理,对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流进行全面监控,进而实现对进出口实体商品进行海关实时动态监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大大节约通关时间和成本,同时在与海关的信息互通过程中主动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动态和信息,及时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最大限度地扩大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三是打破关区壁垒,按照供应链自身流向实现无障碍监管。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口岸与内陆海关不同的监管资源状况的前提下,探索以大宗散货装船和仓单等运输数据提前预报为内容的高效规范监管模式,除“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外,对一般进出口货物可更多采取“选择申报、多点放行、区域联动”等灵活的监管方式,以缓解海关日益增加的通关压力。

3.3 整体优化,服从并服务于贸易便利

贸易便利化是对全球海关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海关执法行为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它应当适应国家利益要求和市场需求而存在,与国家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物流监管角度来看,如何改革海关物流监管模式是海关业务管理变革的首要问题。海关应主动出击,通过不断更新海关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转变物流监管和通关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和物流发展要求。海关必须树立为物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全力支持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扶持国家物流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遵循“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必须满足需求”这一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国际贸易及物流监管信息传递系统和海关快速反应系统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双向互动的海关物流监管便利贸易的机制”,实现海关与物流系统的深度融合,真正使海关成为物流链条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海关监管对物流合法运动不构成任何阻碍,在物流领域及整个海关作业流程中全面落实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使海关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物流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的主要推手。另一方面,海关必须认识到执法规范是确保物畅其流、各尽其职的根本,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以理性、公正、人性化的态度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确保执法的质量和效率,注意控制执法成本,对案情简明的案件,要速侦速结,对行业性的走私违规行为,要抓住典型,抓住重点,力求查处一个,教育和震慑一片,并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监督资源,建立统一规划的执法监督体系,确保信息灵敏、政令畅通、执法统一、行政高效,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和进出口贸易保驾护航、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2]曹芳.关于建立海关与企业合作伙伴共享的若干思考[J].海关研究,2007(4).

第9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出口业务 风险控制

据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7年度会上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累计逾期应收款项高达1000亿美元。这相当惊人的数字,不能不让人唏嘘,可谓学费昂贵,教训惨痛,同时也折射出外贸企业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同时,应加强出口业务风险控制。本文在分析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的基础上,对外贸企业如何规避出口业务风险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与外国当事人通过缔结契约进行买卖商品,包括劳务、技术等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它体现了国家间的商品买卖以及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劳务进出口、国家间货币结算与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和法律的关系。

出口贸易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商会、外管局等相关部门来实现。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将货物报关出口销往境外,收取外币货款后办理外汇核销手续,到税务局申请出口退税等诸多环节。

出口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

首先,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其次,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出口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再次,由于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出口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以及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出口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出口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出口贸易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收汇风险以及出口政策变化等风险。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贸易政策改变、经济滑坡、国际市场变化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均会导致外贸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然而现实中由于风险的复杂性以及外贸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客户不能履行及时付款的义务而使外贸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一宗出口业务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从履约到货款收回,整个过程无处不存在着风险,然而在诸多应收款呆、坏帐案例中,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首先就从客户的信用风险中表现出来。

外贸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认知不足,出口业务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控制意识,过分强调出口业务规模的扩大,往往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对于出口业务企业很少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一般外贸企业在出口合同审批签署前,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规避制度,或者即使有审查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大的出口业务,可能由领导亲自指挥或指派人员负责,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出口业务不特别注意合同中质量条款和检验条款的严格执行,容易造成买方对货物、包装提出异议,引起拒付货款的现象发生。

多数外贸企业自身缺少合理的收款程序和有效的催收制度,一般将出口业务的应收款项作为资产挂账,财务人员按照账龄计提坏账损失,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没有影响,难以落实应收款项的催收责任。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汇率波动因素有很多,如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收入水平、政府管制及人们的心里预期,另外还有投机活动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突发因素。

大多数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的模式都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通过银行提供简单的金融工具,适时地买进或卖出外币,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但是财务人员很难及时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因此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会有所降低。

在汇率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面,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不少外贸企业主要依靠主观经验与咨询机构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判断,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使用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前段时间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上损失惨重,造成企业积极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更多成本。

(三)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往往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各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采取的各项经济措施,一定会对我国的出口业务造成相应的影响。另外,对于出口政策的变化企业也不能准确的把握,缺少对出口政策前瞻性的预测,只能凭借个人的感觉,被动应对出口政策变化的风险。

三、加强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首先,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必须打破“重规模、轻信用风险”传统的经营理念,建立以收益质量为中心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减少或停止与信用风险大的客户的经营依赖。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全程的统一管理。该部门负责管理客户信息档案,进行信用评估,进行出口合同信用审批,对客户信用进行跟踪管理,催收欠款等。特别是对重大经营合同、业务部门所接触的新客户必须交其进行资信调查,没有该部门审批同意不得签署出口业务合同。为每一个客户建立内部信息档案,包括其财务状况、经营现状、曾涉及的法律诉讼及与公司过去业务往来等信用信息。也可以通过我国在客户国的商务部门、当地银行、信保公司等渠道获得该客户在国外的经济情况和信用等级。信用审批是根据客户信息资料,运用5C理论(即品质、资本、能力、状况、抵押)对客户进行评定,确定其信用等级。对资信差不能给予信用的客户,必须要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其次,外贸企业应加强应收款项的日常监控,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实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的考核兑现也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发生制,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催收进行准确归责,落实“谁造成,谁负责”的原则,不能收回的损失作为责任人的扣除因素,进行考核绩效兑现。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

出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汇率风险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出口业务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供决策使用。前瞻性研究汇率变动趋势,择机确定好出口合同条款,一般选择汇率波动较小的货币或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以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收汇”是降低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重要保证,从“安全及时”的角度考虑,按从优到劣次序的结算方式分别是: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托收付款交单、托收承兑交单,出口业务应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争取较优的结算方式。选择有利的结汇时间,当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或贬值时,出口业务可以推迟结汇或提早结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

(三)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外贸企业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于有可能出现争端的国家或地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企业的出口业务不过分依赖某一客户,努力做到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 2010年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控制对策实务 国际商务与会计 2010.2

第10篇

一、近年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概况

最新的《中国对外贸易民营500强企业研究报告》中指出,2002年至2011年,我国民营企业的外贸规模一直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212.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36%,这一增长速度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13.5个百分点;其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28.4%,这一比重比2010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为6217.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2.75%。到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已提高到41.5%。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

2014年下半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受世界经济低速复苏的影响,发达国家需求的微弱回升对我国出口拉动有限,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对我国出口也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民营出口企业遭遇了较大的冲击。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稳增长的难度较大。因此,为了使冲击降到最低,就要在提升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上下功夫。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也有源于企业内部的。其中,影响民企出口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一方面是政府服务不规范、融资相对困难等;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设置贸易壁垒等。而制约民企出口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管理者质量意识模糊,缺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等。外部因素是企业无法左右的,因此就需要企业从自身存在的问题着手,不断完善自我,以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二、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

1、来自企业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1)融资相对困难。资金来源少、融资相对困难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银行的贷款仍然是“唯成分论”,即银行的信贷政策立足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民营企业虽然重视,但鉴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国有大中型企业弱,加之商业银行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为了降低风险,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过于谨慎。另外,当国内经济形势过热、通胀压力较大的时候,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这种情况下主要减少的就是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对资本和资金有着较高的要求,融资困难会牵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步伐,严重影响其出口竞争力。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企业还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挑战。在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的形势下,美欧等国向外转嫁危机的意图愈加明显,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不断抬头。2012年上半年,欧盟征收碳排放税、对我国无线通讯设备及光伏产业的调查等,还有美国、巴西等国家针对我国出口摩托车轮胎、无缝钢管和卡客车用轮胎等产品启动一系列反倾销调查。针对我国进行贸易调查案件持续增多,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国。与此同时,欧盟为了更加强有力的保护经济体所属国制造的产品,正在大幅度调整贸易政策和规则,这将使“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欧盟遇到更多的贸易调查,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已成为许多国家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市场的最好手段。这使我国民营出口企业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2、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1)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缺陷。管理是民营企业的薄弱环节。在管理方式上,目前一些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家庭的内部成员在企业中占很大的比例,造成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没有分开。这样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在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其次,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缺乏或不具备深层次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的知识。不可否认,这种管理方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对企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严重阻碍企业扩大规模、开拓经营范围,会极大地限制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2)缺乏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跨国经营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多门外语、懂得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跨国经营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部分民营企业在从事出口贸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尤其是从事对外贸易的民营企业,要想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加入WTO后,这个问题愈发的凸现出来。有些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好,但由于外语能力有限,导致一些机会的丧失。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不熟悉WTO的有关货物贸易法律、反倾销、反补贴法、知识产权法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的相关知识,导致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遭遇以反倾销、以技术和安全为借口的贸易壁垒案件时处于劣势地位。跨国经营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问题。

(3)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依然在低成本、低附加值上谋求粗放型和数量型出口扩张,主要以价格优势取胜,缺乏技术创新,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容易遭受到反倾销调查,加大了外贸风险。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以轻工、食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缺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没有大规模进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领域。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长期复制、仿制国外产品,出现大量“山寨”产品。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使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时,陷入困境。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

三、“苦练内功”以提高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

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外部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并且国内所有民营企业均会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民企出口竞争力的内部因素是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此要想在对外贸易中从众多民企中胜出,就需要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加以改进。

1、加强管理者质量管理意识,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质量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周到的服务是赢得顾客的前提条件。因此,最高管理者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质量管理意识,认知质量管理与企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员工,并让所有员工都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要过“质量关”,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为此,企业要多研究并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国际质量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意识,在产品的性能、包装、款式、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上注重质量。要意识到,要想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缺少或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以的。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利益,民营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必须要生产出具有高质量的产品。

2、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使其合理有效。首先,职能部门的数量必须符合企业正常运行的需要,不能多设也不能少设;其次,每个职能部门所有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有明确的界定,并落实到个人;另外,各作业流程的前后顺序必须合理,从哪一个部门开始到哪一个部门结束,必须合理安排,使用标准化的程序组织传递信息。

合理的组织结构需要管理制度、流程来填充、细化和完善。民营企业不管规模大小都应当有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应当建立和完善包括财务制度、酬金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信用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建立并完善保障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等,最终使我国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

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顺利前行,就要根据自己的经营和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尤其要充分重视引进和培养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国际贸易、管理、技术、外语、法律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企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人才的招聘、保障机制、激励手段上下功夫,制定一整套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稍不注意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企业还要注重对员工进行后续培训。另外,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同时企业还要考虑留住人才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合理的收入分配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益。

4、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条永远不变的市场竞争规则,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只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才能使企业走在国际市场的尖端。民营企业要突破自主创新的制约瓶颈,不应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应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创新必须要有步骤地、循序渐进的进行。民营企业可以在对市场、自身能力和合作伙伴做出正确的评估后,制定技术创新战略。首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现代生产技术为我所用,然后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同时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研究、跨行业研究、重大项目支持,加强国际间技术创新的协调与交流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影响下,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不单单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促进社会的繁荣,关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即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家的培育和倡导,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发展品牌战略的基础。努力塑造企业精神,增强团队意识、进取意识、忠诚意识,以促进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发挥员工潜力,使员工同心协力,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出力。鲜明的理念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会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这将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11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是经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本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合理化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一般业务程序: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阶段,进出口合同履行阶段,了解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特点,能填制各种贸易单证,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能力,特别是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出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为避免在贸易操作中因经验不足而陷入国际贸易欺诈的软陷阱,或因工作疏忽而导致的贸易失败,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外贸专业的教学将重点置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一个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优异成绩走出校门之时,可能对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但可能在一桩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面前束手无策,而这种能力又是外贸行业招聘人员所考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技能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为适应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在实际教学中己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通过调查,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解为主,轻视实践教学。目前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普遍偏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仍坚持“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师往往喜欢多讲理论,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这样很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内实训、实验室相对厦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实验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实践教学建设的效果短期内又很难彰显出来。而且,理科的一些专业,如生物工程、机电、信息等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要远比市场营销、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平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隶学都未能实现。仍然以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有的院校虽有实验室,但利用率不高,只是作为上级检查的摆设,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用。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学生的实习机会少,实习老师相又短缺。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师资、设施、场地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少而简单,只有诸如填制洋证、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外贸函电写作训练等少数几个实践环节,有部分院校开展一些为时有限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很少有学校开压外贸场景实训,从而使得校外实习环节与校内实训环节严重脱节。调查还发现,60%以上的同学反映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更多的来自于课堂学习,缺少实习机会,8096的同学希望到一线企业实习,70%的同学希望有实际业务操作经验的老师授课。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内容,也包括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因此对这门课的授课老师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渊博,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开展国 际贸易实践教学需要既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种师资的来源不广。在校教师队伍中虽然教授、博士等高级人才不少,但真正有实际业务经验的不多,难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

二、《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

(一)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1.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课件、挂图、多媒体、视频等,改变“课堂只能讲”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实践技能的培养“请”进课堂,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运输时,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流程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物流公司的实际装卸货物的视频以及集装箱、托盘的图片,插入PPT课件中,边讲解边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2.精选典型案例,采用启发性教学。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案例。最后再由老师讲评。通过学生先思考,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通过老师讲评,开阔学生思维,为以后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3.改革教材内容,将书本知识模块化、任务化。实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组和内容更新工作,这在目前主要体现为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教学整体方案改革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融工作过程于学习过程。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培养外贸业务能力。 4.请外贸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贸易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还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

5.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堂参与与课前准备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合、教师评定与企业评定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态度和职业能力。

考试是促进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内容必须有较大的覆盖面,既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通过诸如出口还价核算之类的计算题去测试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题去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参与性和 单元作品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 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在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设有银 行(进出口相关业务)、保险、商检、海关、税务(出口退税)、国际 货运等全景实战模拟演练室。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模拟公司(有出口公司有进口公司).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具有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并根据实际公司情况,模拟职业环境,设置仿真岗位,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氛围中学习相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实验室里,学生利用教学软件,通过网上模拟,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从进出口合同的交易磋商、函电往来、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出口货物托运订舱、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的制作、银行审单结汇、业务善后等具体操作程序通过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串连起来,使学生通过实习,产生一种完成一笔出口业务的真切体验,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为学生成功地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商检局、港务局、银行、税务局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在现实企业的实践操作,进行国际贸易工作的实战训练,例如单证业务、单据制作、报关报验等,增强其从事外贸业务的切身体会。通过这一实践,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进二步促进学习。

第12篇

户口所在: 广州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1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54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会计:

工作年限: 12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广州聚强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0-07 ~ 至今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进出贸易的程序:购货发票联系、购销合同、报关、收汇核汇、核销、税务等!!!

离职原因:

广州市勇腾纸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9-07 ~ 2010-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造纸/印刷

担任职位: 主办会计

工作描述: 税务核算、网上申报、电子申报、财务分析等

离职原因: 私人原因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很幸运在这家公司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改变做会计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计不是事后会计,做不到事前会计,但一定要做到即时会计。

离职原因: 私人原因

广州森林岳盛电子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7-07 ~ 2008-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担任职位: 主办会计

工作描述: 出口企业的税务核算、网上申报、电子申报、出口退税申报等所有业务。

内账的账务管理,

公司所有相关业务的单证流转、管核账务处理。

离职原因: 因个人要在广州定居

番禺富威纺织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4-06 ~ 2007-07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位: 会计、报关、核销

工作描述: 出口企业的税务核算、网上申报、电子申报、出口退税申报等所有业务。

离职原因: 个人发展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5-07

专 业 一: 财会 专 业 二: 法学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0-09 2003-07 中华会计学校 财会 会计中专毕业证 001001

2002-09 2005-07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财会 大专会计 -

2005-09 2008-07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 -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