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课堂到底是枯燥乏味的,还是生动有趣的?相信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学生。那么,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来呢?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的。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没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因此,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呢?
一、具体实例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很好地运用生活实例,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热情。为此,数学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的情境,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探究数学问题,培养起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二、仿真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丰富和表象积累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具体而言,学生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感悟到数学知识。比如,周围景物、事物的运动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树叶、蝴蝶、房屋的形状及人体等,可以感受什么是“对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也可以悟得数学知识。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现实经验增强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认识、理解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训练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推导时与分、分与秒关系之前,首先交代学生自带一个小时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规律,由此推导出分与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时与分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也走了一小格,也就很自然地得出1分=60秒。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分针拨快,引导他们去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一步体验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变化关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好数学的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是容易分散的;他们的积极向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又是薄弱的……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能力,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一座座桥梁,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开拓创新,把数学教学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恰当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呢?下面,结合教学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儿童生来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具有探究和发现事物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的内容适时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奇”中产生疑问、产生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当老师,随意出考题让教师回答,当看到每次教师的回答都很顺利时,不仅产生了疑问,自言自语道:“真奇怪,怎么回事?老师有特异功能?”此时笔者故意卖了关子,对学生说:“老师就是厉害吧。”然后告诉他们想不想何老师一样有这本领?此时的学生激情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想,老师,快教我们吧!”就这样这节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认真,课的教学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了设“疑”,适时设“疑”:“同学们,你们当中的多数同学都已经12岁,并且过了12个生日,可是有一个同学今年也是12岁了,却刚过了第4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言一出,学生哗然,激发学生强烈兴趣和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4个生日”这个神秘的问题激情,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探求知识奥秘的积极性。
三、给学生留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悬念是牵引学生思维的“线”,因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又好胜的特点。为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前一课时,笔者就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不过在学之前教师先教你们一招,同学们,你们随意画个三角形,然后量出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果不其然,有同学这么做了,笔者也随口说出了第三角的度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学的内容,下课”。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这样一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课下学生会提前预习,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四、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笔者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上课时笔者随手拿出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信封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教师的讲课也会被学生的情绪感染,有效课堂就这样生成了。
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4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6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小学作为学生系统接收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问题情境教学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中是当下教育的热点,但根据实际情况,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就成为了当下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很快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把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结合,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实际上,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回归到课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二)目的不明确
无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课堂教学而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化的一些问题抛向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答案是否与课堂内容相关,这又是一个需要教师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之前,应明确提出该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应得到怎样的效果。
(三)思维不深入
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看来,在小学生面前提问题,理所应当简单一些,使学生能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却是并没有中学生那么深入,可这并代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很简单直接,不需要学生作过多的思考。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又完全超过了小学生所理解的范畴,提出的问题仅仅是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没有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接受能力。这两个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将这样的教学模式付诸于形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否有积极的反馈,首先就是学生对问题是否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一个字“趣”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并不是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目前小学教材内容来看,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带有图画的说明,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乘加乘减”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以学生喜欢的动物作为主角。故事:一天小猴子带着桃子去参加狮子国王的生日宴会,到了宴会场地后,国王要求每个参与的人都要做一道数学题才能进去。小猴子顺利通过测试,进入宴会厅后看见好多小动物们在表演庆祝狮子王的生日,小猴子也愉快的参与其中......在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设定相关的问题,比如小猴子用桃子通过测试,通过节目数量与表演人员的数量计算这次文艺表演的总人数等。这样就将教学合理贯穿到问题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形式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乘加乘减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数学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抽象思维显然是还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将问题与实物联系起来,创设可操作性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角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工具制造角,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深入。当学生角制造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动一下制造出来的角,然后问学生:“你们制造出来的角与你们使用的工具长短有关系吗?”通过操作之后,学生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角大小的变化,与长短是没有关系,而与边的分开程度相关。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是记忆更为深刻,学习信心也更为强烈。
(三)创设具有真实性的问题
真实是数学的本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因为通过数学所引发的出来的问题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创设真实性的问题就是需要将数学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学习的知识也是可以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悄无声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在大学课堂中,而在小学教学中,此种方法的应用较少.但随着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了解到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们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了小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中创设合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及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因此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情境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及认识,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较为突出,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中设立的问题必须合理化,需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及实际.因此老师必须将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及心理等考虑全面,从而通过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学生将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创设问题留下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采用每名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动画片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熊大共有苹果和梨各48个,它想分给熊二和光头强,他该怎么分呢、有多少种分法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度等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后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及其渴望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引起老师及同学的关注、认可、表扬.从而,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且大胆的举手进行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有限,从而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描述不正确的答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老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及肯定,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支持及肯定.
(三)通过对问题素材的丰富,来更好的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中,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积极热情的投入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问题导向教学中,必须将问题的导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满足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提升教学的质量.这样就对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及研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老师通过对教材钻研及研究,从而找出适合小学生现实要求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如:学习“图形”时,老师可以将教室中的实际物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小学生年龄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存在不适应现象,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对于比较难、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束手无策等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及耐心,使得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生认识问题的实际情况着手,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之后,再分成几个较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形成各个问题环环相扣,难度慢慢增加,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小学生比较特殊,引出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必须关注自主学习性较差的学生及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确保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并在实施前,老师必须将具体的细节及教程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质、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明丽.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5,(0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探索;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9-001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抓住探究的重点。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选取较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直观性强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迁移性强的知识
例如计算方法,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就像我教学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再教学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对“凑十法”、“破十法”、“接数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因而很快就探究出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3.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
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
4.规律性明显的知识
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
5.开放性强的知识
开放性强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探究活动,选取恰当的探究形式和探究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让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A.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发现的。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的有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E.引导――探索。即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以导促学、以情激趣,以疑引思,多方调控,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特质和潜能。学生在自主参与、情感体验、思维升华的过程中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操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从而形成了师生平等互动、灵活开放的双方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2.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我们组织探究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我们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
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强调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并培养学生形成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非常重要。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具创新成分。它不但包含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包含在问题解决后。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也是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加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应有如下某些特点:①有意义或实际意义;②具有探究性;③问题不一定有解或答案不一定唯一;④有趣味,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兴趣;⑤简明易理解;⑥难度适中。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①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②在知识“怎么样”上找;③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利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把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发现问题,有提出问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 讨论问题、分析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小学生的情绪对他们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讨论数学问题的情感因素,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一是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讨论问题、争相发表意见、看法的班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消除“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待对书本有质疑、发表新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讨论,而不是认为学生“天方夜谈”,对学生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扼杀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评价反思,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解决问题中的数学交流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如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解除困惑等等。
4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4.1 一般策略。一般策略,指的是对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帮助作用的具体策略,相当于解题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策略整理为以下几项:①尝试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通过观察获得初步的解题方向,然后试一试,再经过调整来实现问题的解决。②猜测和验证:猜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借助直觉思维、非逻辑地对问题做出判断。猜测往往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但由于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反应,所以,这种结果也是概括的、不准确的,需要进行科学地验证。③画图: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画图是必要的辅助策略。④制表:制表可以将问题中的各要素条理化,找到数量关系;或通过一一列举,将所有情况有序地写出来。⑤列方程: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起来比较难于理解,可用方程就简单得多了。⑥找规律: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完成。⑦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4.2 思维策略。所谓思维策略,指的是一般性的较普遍的思维方法,是在一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它不同于解题思路和一般策略,解题思路和一般策略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体的方案、方法和手段。①观察与实验:在数学研究中,通过观察与实验不仅可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观察与实验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发现。②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为整体的过程。③特殊与一般:在数学研究中,一般化与特殊化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当我们得到一个定理后,希望把它推广,得出可以在更大范围应用的定理,这就是一般化。另一个途径是将定理特殊化,寻求它的推论。通过一般化,我们发现数学的一般性原理、性质、法则、规律等;通过特殊化,能够使我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④类比:类比就是利用事物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行推理,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⑤归纳与演绎: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凭借归纳可以从特殊事实得到一般原理,即对个别的数学式题或事实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依靠演绎可以把一般原理运用到特殊事实上去,用来验证一般原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也充分表明,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良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生活化、情景开放化、情境活动化和情境故事化。下面拟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4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情境,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其生活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应注意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正因如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二、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能使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比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变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得到协同发展。即,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可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出示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引入了这样的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4种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做了简单介绍,事实上,正如教无定法一样,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应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一般说来,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创设的基本前提。可以说,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特性,当然,仅仅有真实性还是不够的,良好的真实性还必须要以发展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换言之,在增加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意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问题导向式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94-01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强调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概念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模式,而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异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教学中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问题导向式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隐藏的学习框架,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问题导向式教学实际上是将学生放置于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并且让学生成为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材料,用提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去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问题导向式教学强调问题驱动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并恰当地创建问题教学情境。问题导向式教学还强调教师引导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共同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强调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个是教学的引导者,一个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学生反馈来完善教学活动,而学生则需要教师引导才能达到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特征
将信息技术和问题导向式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技术能够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提供技术,让问题导向式教学特点更加明显。
1.多媒体化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声音、画面等素材结合起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洁、具体,通过学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交互,给学生带来全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丰富化
采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扩展视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形象具体化
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教学素材,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模拟数学现象、公式结构等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
解决问题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评价学生时也要以学生的综合表现和学习能力为主。小学数学的内容相对较简单,很多教师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没有必要,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正在发展,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丰富教学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有广泛的应用,很多教师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精简实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写出解题思想,通过视频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也方便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
3.开拓教学思路
传统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对教学缺乏兴趣,学习效率并不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遇到诸多困难,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数学教育的顺利发展。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开拓思维,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而不是解题的固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将知识点结合起来的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更加全面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探究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是数学学科的,又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既可以侧重于社会实践,又可以侧重于某些公式、法则等研究。即使是在确定同一主题后,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资料的搜集,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应用,以及结果的表达,也都有较强的灵活性,留有展示学生和老师个性特点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开展有效探究式学习前提,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冲突,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更有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先用课件展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题意。接着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情境所反映内容吗?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用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用算式,另一种是用方程解答。在教学中,借助主题图中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求异的精神。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富兰克林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有效的探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寻求正确答案,探索还意味着发展探究技能,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能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追求真理。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已感觉出圆柱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讨论,终于有学生根据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推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于是,学生—起动手,找来一个圆柱体的白萝卜,合作操作,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式的喜悦之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重视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学习注重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志,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很多办法。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评价,了解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效果。
四、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把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习成绩和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数学问题解决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激励 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掌握并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 对策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
问题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策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对策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摘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再者,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如在学生学习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课尾可出示这样的思考题:小花猫、大公鸡和山羊是好朋友,他们年龄虽然都不同,但爱好都很相似,正如他们对外夸口说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他们三个正在讲故事,便上前问道:“你们三个,究竟谁最大?谁最小?”山羊幽默地说:“我的年龄乘以11/12,公鸡的年龄乘以13/15,小花猫的年龄乘以10/3,这样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你能把我们三个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吗?”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学们,你们能在课后帮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吗?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进行钻研。这一问题表面看“山穷水尽疑无路”很有难度,但学生一旦把握住“算出来的三个年龄就一样大了”这个关键,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二)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如红红、明明、亮亮、娟娟经常为学校做好事。星期天,校长发现大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他们4人询问。红红说:“打扫操场的在明明、亮亮、娟娟之中。”明明说:“我没打扫操场,是亮亮打扫的。”亮亮说:“在明明和红红中间有一人是打扫操场的。”娟娟说:“明明说的是事实。”经过调查,证实4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个人说的是假话。这4个人中只有一人打扫操场,你知道是谁打扫的吗?此问题的突破口,在于选择“矛”和“盾”,即非此即彼的“个体”。然后,以此为假设进行推理,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矛”与彼“盾”的问题。所以,很显然地选取明明的话作为推理的出发点。若明明讲的话是真话,则大操场是亮亮打扫的,那么红红讲的就是真话。由此得出亮亮和娟娟讲的都是假话,而这与娟娟所说的“明明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是假话,故明明说的应是假话。因此,操场应是明明打扫的,由此推出,红红讲的是真话,亮亮讲的是真话,而娟娟讲的是假话。
(三)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表达问题的方式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聚集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这时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用词得当,修辞手法恰如其分,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无意之中,学生会在解决序列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有力的学习工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投影、录音、录像、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问题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借助形象来实现有效思维,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在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种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进行动态比较,逐步让学生得出随着边形的增多,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大,最后得出:在此种情形下圆的面积最大。学生不仅知道了,而且感悟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方面,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顿悟,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了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问题;设计及应用;认知过程;小学数学
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索(U・Neisser)在他1967年出版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认知贯穿于感觉输入的变化、加工到存储恢复乃至使用的全过程。[1]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认知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认知过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形成了许多理论,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大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小到管理领域、医学领域及教育领域。不用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即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动手实践、深入思考。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和解惑。教学活动由教师来主导,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应该如何将知识转化成学生可理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效果如何,认知效率高低,而这将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一、学生认知过程的相关概念
如前所述,认知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获取、简化、存储及使用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可以被当作是有意识的加工过程,即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根据感知主体原有的信息库存量,将外界的感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时记忆,二是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将会继续由认知主体进行加工,形成长时记忆。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工作记忆阶段,主体通过“注意”深化认识,千万不能忽视“注意”的地位,它的有限性会对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造成限制。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接触外界环境的范围有限,他们只能有限地在某一定时间段内注意到环境刺激物。这种限制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课堂中使教师的授课信息简练,并且通俗易懂;二是外界信息纷繁复杂,如何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注意力去完成当前及时进行的事项。因此教学过程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也设计到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应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1.从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来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以具体实物为主,而五、六年级的抽象度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规律,避免空洞和“成人化”。笔者从事小学教育活动多年,以低年级教学为主,平时在教学中更多采用图形与表格相互交叉呈现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含义。
2.小学数学含有某些抽象性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如一些运算法则及规律,是小学阶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九九乘法表,以往的教学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背熟了自然就懂了,没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规律。因此,在探究问题中,应该把问题情境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教学素材和资源,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
3.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走入教学课堂。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以及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小学数学课程也应该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尤其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带来的效果,大力开发研究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强有力工具如课件PPT及教学语音室,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乐意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应用
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对于其他教材,更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更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这无形中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件制作和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科书或者教学提纲制造情境,让小学生自然且尽可能快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个,尽可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性。[2]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在某些程度上使小学教师过渡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俨然变成了机械放映的人员。教师应当科学地设计多媒体运用时间,结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
1.设计发散思维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小学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当教学活动发生之前,教学应该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进行备课,不能完成照搬照抄教学提纲,应该从本校本班学生感兴趣或者所熟知的认知出发,精心设计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入这些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学习思维,进而对知识的理解能举一反三,认识更加深刻,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当学生解题完加法或减法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道练习题“: 一辆公共汽车总共有28人,开到第三个站后,_____,然后继续前行,此时公交车里还剩多少位乘客?”教师可以在横线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脑洞大开,并允许他们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集思广益,补充题目的条件。此时的课堂的主动权和学习的主动权就在小学生们手中,他们进行了丰富的联想,认真思考及热烈的讨论联想后列出若干种不同的算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应用,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对已传授的加、减法应用题,而且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让小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正常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浓厚,他们常常会问很多个“为什么?”数学知识是学习过程中必然要接触的一门学科,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如何计算能够使得厂商获得更多的收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查找一些数据,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点的某些运算规则。[3]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能“一眼就看出”,是严谨、慎密的抽象思维,需要持续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达到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教师因材施教及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体会了知识是如何得来及如何被使用的,并灵活迁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将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总体来说,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限,对课堂内容的认知程度不是很理想,无法像成人一样带着思考或带着某些目的去阅读和思考,但庆幸的是,他们较为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达到小学生动静结合及快乐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设计接龙比赛的环节,让小学生将数学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将课堂内外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是在乐中学,而不是令人烦躁不安的一种活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门课程实践,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应该从受教育者的自身出发,研究出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从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他们的注意是有限的,而且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长时记忆内容是有差异的。在教学理论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中的信息组织,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小学生的“注意”规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奇.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