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老护理

养老护理

时间:2023-06-05 09:5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养老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养老护理

第1篇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上升,如何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而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也为我国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约有100万,实际需要约为1300万;与此同时,现有养老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相关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特点。笔者培训之余的调查随访发现,多数在职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愿望强烈,愿意接受分阶段、分层次的养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现将具体培训需求分析介绍如下:

一、无证人员职业资格培训

参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养老护理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 :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目前,我国现有养老护理人员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1]。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要加快我国养老护理服务发展,首先必须加强养老机构在职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力度,提高持证上岗率。

二、有证人员职业水平培训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部分护理人员为持证上岗,但是证书获取方式不一,导致职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想提高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有证人员高水平、高素质便成为重中之重。综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养老机构有证在职人员培训需求大致如下:

1.心理护理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关注、干预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2013年,黑龙江省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纵火案导致11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天津市社科院教授、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说,我国在政策上一直非常重视养老院的硬件安全,细致到如楼层高度等要求,此次事件当引起最大的反思还是在“软件”方面,“养老更须养心”,“必须重视掌握老人的心理动态。”鉴于我国当前大多数养老院都没有设置心理干预岗位的现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水平便成为大势所趋。

2.急救知识培训: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救助有:心跳呼吸骤停、噎食、外伤出血等。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当老年人因意外受到伤害,存在生命危险时,养老护理员作为现场人员,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若能为老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基本救助,有助于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维护。

以心跳呼吸骤停培训为例,因为各种原因,老年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比例远高于普通成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使生存率提高2-3倍。据报道,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的国民达到5000万人口,即4人中有1人,每年有大约900万人接受心肺复苏操作训练。我国虽然今年来一直在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力度,但仍显不足。中国的医疗机构中,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康复出院比例普遍低于1%,而在美国个别城市这一比例高达3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仍然非常显著。

从笔者接触的培训人员来看,目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相比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显著不足,有急切的培训需求。而且此类培训不可一劳永逸,应定期审核掌握现状,并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3.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培训: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免疫水平低下,存在多种慢性病并存,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特点。因此,作为养老护理人员,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助于用更加科学的护理方式为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照护。限于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现状,从业人员可能通过短期培训获取了执业证书,但是对于相关疾病及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到位,这就可能为高质量的养老护理服务的实施带来了阻碍。因此,不能忽视对于有证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是某些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变、癌症、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知识必须定期更新强化相关知识。

4.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一个有道德的公民,应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发展、社会良好风尚形成的基础和保证;而法律法规是养老服务的依据,是自身行为的准则,还是维护服务对象和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因此,加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有助于养老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培训,虽然也设置相关课程,但大多数培训机构或单位都是草草了事或者一笔带过,有些甚至直接掠过不讲,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对此加以重视。

第2篇

1.1对象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来自贵州9个地区市、县、乡级养老机构。

1.2研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制基本情况问卷对我国养老护理员进行现场调查,自设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6项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是否受过职业培训、有无职业资格证书、是否签署劳动合同、有无社会保险、养老机构性质等8项从业情况资料。由黔南民族医专护理系教师担任调查员,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讲解,学员自己填写,调查当日收回。发放问卷188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5份,有效应答率93.1%。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SCL-90各因子分、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国内常模的比较采用两样本u检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结果

2.1一般资料175名我国养老护理员,男55人,女120人,年龄<30岁43人,30~49岁120人,50~59岁12人。汉族106人,少数民族69人。未婚32人,已婚130人,离异12人,丧偶1人。小学1人,初中43人,中专或高中47人,大专58人,本科及以上26人。健康167人,患慢性病8人。工作年限<5年123人,6~10年21人,11~15年12人,15年以上19人。管理岗位77人,服务岗位98人。月收入<1000元37人,1000~2000元55人,2000~3000元55人,3000~4000元20人,4000~5000元6人,5000元以上2人。受过培训54人,未培训121人。有职业资格证11人,无证164人。签订劳动合同88人,未签订87人。办理社会保险118人,未办理57人。养老机构性质:公办135人,集体14人,民营26人。

2.2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养老护理员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及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常模。SCL-90总均分为(1.53±0.39)分,与常模(1.44±0.4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75,P<0.01)。

2.3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2.3.1SCL-90各项因子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量表9项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情况、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进入方程。

2.3.2SCL-90总均分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14项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劳动合同进入方程。

3讨论

3.1我国养老护理员一般特征与同类研究比较与黄菲等研究比较,相同点有女性为主、培训率及持证率低。与前者研究所示养老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不同,参与本调查的我国养老护理员以青壮年为主,没有文盲,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约占75%,收入相较于黄菲等研究显示相对偏高。这是由于调查对象为贵州省“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第一、二期学员,是各养老机构选派的骨干、机构负责人等,另有少数的民政部门管理人员,管理岗位人员占44%。

3.2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成人,与张静的研究结果相似。我国养老护理员比普通成人更容易产生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收入水平、劳动合同、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在本研究中我国养老护理员年龄在30~50岁的青壮年120人,约占67%。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是栋梁,在单位是骨干,承受家庭和社会压力最大,繁重的工作和家庭付出常让这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各种身心症状。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中患慢性病的约占4.6%。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心理反应,带病工作及亚健康状态也会出现相应心理反应,影响心理健康。工作年限的长短会体现在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上,工作年限短,工作经验不足,业务不熟悉,会给工作带来压力,影响护理员心理健康。工作岗位在一线的我国养老护理员工作压力大,为失能、半失能、临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稍有不慎,老人可能发生噎食、跌倒、骨折等意外,风险极高,护理临终老人还要面对老人去世,协助做好遗体料理及后事服务等事宜,因此,我国养老护理员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收入和劳动合同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54.3%,未签订合同的占49.7%。赵崇偲等研究显示,收入水平低是抑郁症状的高危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工资微薄,福利待遇低,使得我国养老护理员难以产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劳动合同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未签订合同让护理员缺乏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经济的窘迫和缺乏职业安全感使我国养老护理员易产生抑郁、焦虑。职业培训是影响我国养老护理员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养老护理员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这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护理知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职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民政部2013年6月30日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护理人员应当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本研究中,接受过职业培训者为30.1%,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者仅占6.3%,低于10%的全国水平。现实中我国养老护理员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极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胜任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价值感,有利于心理健康,而培训机会的缺少影响工作能力提升,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第3篇

【关键词】石家庄市;养老护理员;人文关怀能力;工作疲溃感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人口老龄化,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加,对老年生活照料、长期护理、健康管理、情感慰藉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1]。其中人文关怀能力是养老护理的核心,能否运用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是现阶段政府及养老机构管理层所要重视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养老护理本身的工作性质将使护理员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工作疲溃感增强,包括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等[2]。本调查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了解石家庄市养老护理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及工作疲溃现状,为今后政府和护理管理机构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人文关怀素质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选取石家庄市20家养老院,在获得院方同意的情况下每家根据实际情况选取2~6名护理员进行调查。最终共计99名受访者,其中男6名、女93名,年龄(49.73±6.8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名,初中55名,高中21名,大学2名;所在养老机构性质:公办34名,民办65名。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3],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10~20min的问题式访谈并进行笔录和录音。访谈开始前调查者需选定访谈环境避免无关条件的干扰,向被访者说明调查目的,解释此次访谈录音的必要性,问卷编号由01、02、03等表示,以代表不同受访者,保护其隐私。调查者事前准备好访谈内容:①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护理老人类型等;②第二部分为护理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判定,如是否能将老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并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鼓励护理员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③第三部分为护理员工作疲溃程度的了解,如养老护理工作是否使其感到筋疲力尽或麻木不仁等。由访谈者提问并记录,根据访谈提纲把握访谈进度,进程速度要适当,避免对受访者的意向引导;访谈内容应灵活掌握,在不烦琐的前提下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并及时笔录以补充录音的不足。访谈结束后保存、整理录音及笔录,谨防资料缺失。1.2.2资料分析调查结束后将所有访谈内容以Giorgi的现象学分析[3]方法进行资料的分析与处理,选取10个典型护理员进行深度分析。首先统计受访者的基本资料,其次整理录音及笔录,详细分析二者提炼出与本项研究相关的有意义的内容,从而确立主题、分主题,最后进行整合。

2结果

2.1主题一:年龄大且专业知识缺乏

近年来各省市的老龄化问题愈演愈烈,对护理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有资料指出,训练有素的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服务非常关键[4]。而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大部分养老院仍采取传统的方式运营管理而非实施专业化建设。据采访的护理员基本资料显示年龄41~50岁占47.5%、51~60岁占34.3%。在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指导下也只能基本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并不能满足每组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当代养老建设追求的是运用专业知识使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好转并保持心情愉悦而不仅仅是维持其生命。就学历而言,小学及以下占21%、初中占55%、高中占21%、大学占2%。数据结果充分显示了养老护理员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的缺乏,访谈过程中,大多数护理员对人文关怀能力及护理诊断等专业名词表示不理解,一些问题也只能转化成白话向其解释。如1名护理员在谈话中想要表达床挡却无法用恰当的词语形容;在问及是否会及时开窗通风以及通风时长的问题时,多数护理员表示:会通风,开一会儿或感觉冷了就关上停止通风,由此看来大多数护理员并不能正确了解老人房间所需的正常温度和湿度。

2.2主题二:人文关怀能力较强

我国于2010年起开展并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护士作为人文关怀护理的直接提供者,其职业认同将影响到工作态度,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积极的职业认同对护士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意义重大。对于养老护理员此说法依旧成立。当受访者被问及是否能将老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仅仅关心他的健康时,所有受访者的回答均为是,多数护理员表示他们已经将老人看作自己的亲人了。就翻身叩背此项工作而言,每个养老机构都有自己的严格规定。护理员01在访谈中提到除了日常翻身叩背、喂饭、协助大小便等工作,她还会注意老人睡觉时呼声的变化以及时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每日大便的量及性状等;护理员02在访谈中提到她在护理过程中会密切观察老人的动作手势和表情变化以及时发现老人用语言表达不出的问题;由此看来即使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但随着工龄的增加及人文主义精神,护理员都可以做到尊重老人、换位思考,熟悉老人的生活习惯进而对老人进行更认真细致的护理。在谈及对老人进行洗脚、协助大小便有无嫌弃时,多数护理员均表示嫌弃的人不会做这份工作。安全方面,护理员会根据老人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护理员03表示:对于拄拐杖的老人会在拐杖下方垫上防滑皮垫,楼道里配有扶手;护理员02表示:对于坐轮椅的老人会使用轮椅上的约束带,地面也用大理石地板砖代替瓷砖防止老人摔倒。激发老人诉说最有成就感的事以及帮助老人寻找精神寄托方面,护理员01表示:这是作为护理员来讲最主要的事,同样老人也喜欢向别人提及年轻时有成就感的事并且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如下棋、聊天、看电视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生活有意义。

2.3主题三:工作疲溃感中等

Kennedy[5]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工作怠倦的产生密切相关。走访的99名护理员中有3/4是连续工作24h再休息,更易产生工作疲溃感。就工作出发点来讲,护理员06表示失业下岗后找了这份工作;护理员07表示:由于家庭原因,孩子在石家庄上学,要找份工作补贴家用。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护理员工作的出发点是失业下岗维持生计。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多数为24h,少数为12h,护理员07表示:嘴上说不累是假的,工作结束后感觉浑身痛,也有什么事情都不想做的时候,但是睡一觉就没事了。护理员09同样也表示:24h的工作太累,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睡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均会使护理员身心疲惫。关于养老护理员的压力源,护理员08表示:刚开始接触老人会有压力,因为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脾气性格,即使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被老人骂也是常有的,不过时间久了相互了解了就没有问题了。由此可见,无论是对老人的照顾还是护理员本身的情绪调节,时间都是个很好的武器。照顾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老人无缘由的责怪护理员,这会使之产生情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护理员01表示:老人有什么样的情绪你护理员都不能有情绪,说句不好听的话,护理员没有闹情绪的资格。其他护理员也表示即使有情绪问题也会理解老人,因为工作性质而定,自己的情绪要学会自己处理。

3讨论

3.1养老护理队伍年轻化、力量化、专业化

经过调查走访的养老护理员年龄多为50岁左右,且以女性为主,在调查的99名护理员中仅有6名男性。相反,老年护理是一个需要极大体力与精力的工作,这样的养老护理结构不仅不会适应当代社会,反而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职业歧视、护患关系加重等。借鉴胡斌春等[6]针对当前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压力大、分配不合理等主要问题的研究,管理层必须重视解决护理人力资源问题,同时关心其待遇、业务提高等问题,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关部门也应重视这个问题,从优化养老护理结构开始,首先保障现任护理员权利,使其得到应有的待遇,其次要开展老年护理班吸引年轻力量,让养老护理队伍年轻化、力量化。麦克林(McGlothlin,1964)强调护理是一种专业,认为专业是以“人”的幸福为目标,应以制定“伦理的标准”为指导[7]。从调查研究结果整体来看,石家庄市养老护理员均可以完成基本护理工作,人文关怀能力也较强。但养老护理员缺乏必要的护理专业和知识,不能满足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照顾,如不能针对老人作出适宜的个性化护理诊断也没有独立的护理措施。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现状,对不同阶段的养老护理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和方式。如对于大部分缺乏知识的中年护理员来说,引进一小批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护理员对她们进行指导培训等;小部分的年轻护理员则可以外出进行培训,以此使养老队伍更加专业化。

3.2缩短日工作时长、补充护理员数量

第4篇

【关键词】解剖学;养老护理员;关系;应用

养老护理是当前的紧缺专业,我院护理专业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及学生将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在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生中开展了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都与解剖学知识关系密切,而学生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本文把培训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和较易出现混淆的解剖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希望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一、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急慢性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寿命增长,我国2011年居民平均寿命为71岁,是解放前平均寿命的两倍。《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报数据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我国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即三级养老网络。旨在保证我国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保持愉快、健康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差、护理人员文化素质低、护理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养老护理员约有2万余人,但需求量约为1000万人,缺口很大。因此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数量和专业技能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的关系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也是护理专业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相关器官的位置毗邻。对于养老护理员来说,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上与青壮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这就要求在老年人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动作轻柔、速度减慢、减少环境刺激等。中级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主要包括:1.生活照料;2.技术护理;3.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生活照料主要包括清洁卫生、睡眠照料与疼痛护理、饮食照料。护理技术主要包括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急救技术等。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主要包括肢体康复、老年人闲暇活动等。养老护理员主要工作技能中各部分内容都与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

三、解剖学知识在养老护理员工作技能中的应用

1.生活照料

①清洁卫生:压疮护理要注意不同受压部位不同。仰卧位:跟骨、尾骨、骶骨、尺骨鹰嘴、肩胛冈、枕外隆凸;俯卧位:髌骨、髂前上棘、肋骨、胸骨、下颌骨颏部、额骨;侧卧位:内踝、外踝、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股骨大转子、髂结节、肱骨外上髁、肩峰、耳廓软骨。

②疼痛护理:内脏疼痛定位不准确的是因为内脏神经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一个脏器的感觉纤维可以经几条脊神经出入中枢,而一条脊神经又包含几个脏器的感觉纤维。故内脏疼痛往往是弥散的,定位不准确,而且疼痛的传导较慢。牵涉性痛产生的机理被认为是内脏病变器官与相关体表部位感觉神经元在脊髓同一节段,内脏病变的神经冲动可扩散或影响邻近的感觉神经元而产生牵涉性疼痛。

③饮食照料:对于不能由口进食者,要采用鼻饲法提供营养。鼻饲法的基本操作就是插胃管术,具体方法是将胃管由口腔或鼻腔入路,经咽、食管插入胃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第一狭窄位于咽与食管的交界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在胃管到达咽部第一狭窄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吞咽时会厌封闭喉口,使食管上口张开,有利于胃管进入食管。成人一般插入胃管45-50cm,不宜超过60cm。

2.技术护理

①给药:在眼部滴眼药水时,将下眼睑向下方牵拉,药液滴入下眼睑内,后用干棉球按住泪囊区,以防药液流入泪囊。在眼部,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其中,鼻泪管上接泪囊,下通下鼻道,长约17mm。因此,药液如果进入泪囊,就会流向鼻腔下鼻道和咽部,经粘膜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②观察:观察操作技能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其中脉搏测量常选动脉包括桡动脉(位于桡骨茎突稍内侧,肱桡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颞浅动脉(位于耳屏前方颧弓根部)、颈动脉(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甲状软骨上缘以上为颈外动脉,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足背动脉(位于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测量血压常选用肱动脉(位于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肌腱内侧)。

③急救技术:A.出血种类:动脉出血(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含氧量高,表现为出血呈喷射状,色鲜红,出血量大);静脉出血(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含氧量低,表现为出血缓慢,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管腔很细,管壁薄,分布广泛,表现为出血量小,呈血滴状,常找不到出血点)。

B.止血部位:头部出血(压迫耳屏前方颧弓根部的颞浅动脉);面部止血(压迫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的面动脉);头颈部出血(压迫甲状软骨下缘,胸锁关节向上至下颌角与乳突尖中点的连线的颈总动脉);肩部、腋窝、上肢出血(在锁骨中点上方的锁骨上窝处向后下方压迫锁骨下动脉至第一肋);前臂、手外伤出血(可在臂中部将肱动脉压向肱骨);手指出血(压迫在手指根部两侧分布的指掌侧固有动脉);下肢出血(压迫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足部出血(压迫踝关节前方,内、外踝连线中点的足背动脉)。

C.吸痰法:对于危重、昏迷及神志不清的老人,在进行吸痰时会因病人的牙关紧闭,出现吸痰管插入口腔、进入咽部困难。由于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之间可以经过第三磨牙后方的固有间隙相通,因此可以经过此间隙把吸痰管插入固有口腔而到达咽部完成吸痰。]

3.康复护理与心理护理

①肢体康复:A.上肢被动活动:侧伸手臂与肩拉平(锻炼冈上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喙肱肌、肱三头肌);手臂由体侧上举呈90°(锻炼三角肌、胸大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背阔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屈臂(锻炼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伸臂(锻炼肱三头肌)。

B.下肢被动运动:抬起小腿,托住足跟,呈水平线慢慢屈伸(锻炼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腓肠肌、股四头肌);腿伸直,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扳住足跟向旁扳动(锻炼臀中肌、臀小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

②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医疗体操指导方法,与各关节运动密切相关。

A.起落呼吸运动(肩关节屈和伸);B.左右画圈运动(肩关节外展和内收,髋关节、膝关节屈和伸);C.展椿运动(髋关节外展和内收,肘关节屈和伸)。

综上所述,解剖学知识与养老护理员培训过程中的工作技能密切相关,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及其在养老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养老护理员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都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婧,郭秋月,蒋运.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情况及建议[J].中外健康文摘,2011,11.

第5篇

    因此,实现“科学养老、智能护理”的新模式,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引领人类护理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使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尊严生活,成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一、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9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2400多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养老护理行业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l、传统的照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护理行业定位于传统的照护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难适应现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其理念落后、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低,面临着科学照护新模式的严峻挑战。

    2、特殊照护成为难中之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照护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行业:术后康复期的老人,身体挪动的疼痛如何尽可能避免;长久卧床的老人,裤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如何防治;护理人员和老人的家属,如何协调配合,达到轻松高效护理与老人身心痊愈的双赢;照护的设施和环境,如何能使老人心情舒畅、尊严生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先进的照护设施拥有很大的需求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护理行业的重视,先进的照护设施日渐增多,从外观形状结构的改变,到护理功能细节的改善,都在尝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护理行业更是争相汲取现代化护理理念,引用先进设施,提高专业化素质。

    二、创建“和谐照护工程”,推广智能化照护设施

    “和谐照护工程”是依据现代化护理理念,对护理行业作出的重大前景规划,旨在用先进的智能照护设施、现代化照护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智能化管理照护时代。

    由民政部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制、河南省好佳老年服务中心生产,安徽省好佳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就是“和谐照护工程”首推的智能化护理系列产品,已获得相关系列的国家专利证书。

    这种全自动护理床具备多种特殊功能:智能大小便功能,全天24小时自动监护老人大小便,自动将大小便收集到接便器内,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完成接便器的清洗工作;翻身护理监护功能,自动告知翻身护理情况;尿滴淋功能,针对患有尿滴淋病症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还具有自动背起、坐起、腿部折起、防止肌肉萎缩等功能,并配有高强度护栏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同时,每张床位都可以和“智能型电脑自动护理床监护站”联接,进行集中护理服务管理。

    实践证明,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中,使用这种全自动护理床,避免了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实现了褥疮发生率为零;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了其身体的早日康复;实现了护理人员高标准、高质量轻松护理;护理环境洁净,老人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得到众多家属的一致好评。

    因此,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其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尤为关注。

第6篇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河北省70所养老机构及122名老年护理员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在50%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困难、人员不足和设备落后。接受调查的护理员年龄30~50岁者占58.20%,50 岁以上者占21.31%,中学学历占45.90%,大中专以上学历约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护理专业毕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工资800~1500元占55.38%。能每天做到的比例较高的护理内容分别是食品营养方面、洗衣清洁和清洁卫生,能每天做到保健及安全护理的比例相对较低。根据以上实证及分析,作者认为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应尽早建立分级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实现培训的社会化。

关键词 养老服务;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52

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胡雅萍),河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朱玉芳,谷岩梅),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彭龙),河北医科大学二院教务处(韩志敏),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齐雅翠)

胡雅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通信作者:谷岩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30219)

Empirical research on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and nurse training

HU Ya-ping(Shijiazhang First Hospital,Shijiazhuang05201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basic situation in variety of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in Hebei province.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obtain data from 70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and 122 elderly nurses,written questionnaires were employed.Results:The occupancy rate in the investigated nursing institutions was more than 50% of pension services;the main problem is the insufficient funding difficulties,lack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quipment backup.The majority of the investigated nurses were between the age 30 and 50 years old,with 21.31% of investigated nurses were 50 years old or above,45.90%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or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degree while 28.69% were from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or above.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following degrees.38% in investigated nurses had ever been trained for older care or nurs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Daily nursing job which could be ensured were food and nutrition supply,laundry cleaning and hygiene,which fill most of the job content of older care aids,while safety care concerns was relatively low.Conclusion:Upgrading the nursing education system is nee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lder care nursing training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Nursing service for the aged;Nursing staff of aged;Professional training

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标志着老年服务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1]。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对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进行整合,实行“三院合一”,统一命名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该养老服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消费需求,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带来的社会养老负担。但当前我省老年服务产业现状与快速扩张的老年群体规模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相比,还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特别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分布于河北省各地市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护理员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求了解我省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内容等情况,为我省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证、规范化培训提出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1月~2013年12月调查了河北省9个地市(包括石家庄、承德、张家口、沧州、秦皇岛、衡水、唐山、邯郸、保定)的77所养老机构,其中70家养老机构护理员接受了调查,7所养老机构没有接受调查, 122名养老护理员填写了调查表。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调查表对126名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共发放126份调查问卷收回122份,回收率96.38%。

2结果

2.1我省养老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受调查的养老护理员年龄30~50岁者占58.20%,50岁以上者占21.31%。中学学历占相当比例约为45.90%,大专以上学历约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学及以下学历者(表1)。护理专业毕业或参加过护理培训的占38%。工资800~1500元占55.38%。

2.2养老护理员护理内容所调查的养老护理员的每日工作前3位分别为食品营养(76.07%)、洗衣清洁(58.74%) 清洁卫生(49.89%),而社区保健(12.75%)和安全保护工作(26.16%)所占比例较低。而列在经常做的工作内容前3位的是通讯服务(63.30%)、安全保护(54.95%)和情感关爱(54.45%);同时情感关爱(2.75%)也列在偶尔做的内容倒数第3位,列在偶尔做的内容倒数第1和倒数第2的是食品营养(1.76%)和洗衣清洁(2.24%),与每日工作内容排序相应。具体见表2和图1。

3讨论

3.1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的从业人员来源稀缺,导致入行的门槛较低。城市养老护理员基本由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组成,以保姆、钟点工的形式集中在家政中介机构,他(她)们不仅缺少相关的岗位培训和再教育,而且流动性较强[2-4]。要改变现在养老服务的现状,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终极人文关怀,必须从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化入手。社会福利服务走专业化道路是必然趋势,必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认证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养老护理员服务质量的根本。2002年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均作出了具体的描述。我国自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累计鉴定人数突破万人,达到10 967人,累计鉴定合格人数9491人[5]。

与国外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相比,我国尚处于职业认证的探索期。美国早在1966年Duke大学开办了老年护理专业课程,从这些专业课程毕业的护士通过由美国护士学会主持的资格考试后便可以成为1名老年护理专业的从业者[5-6]。日本从1971年起就对福利机构中各类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而且,日本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已经与学院联系起来,从护理员的来源以及准入制度上保证了护理员的专业性[7]。而我国目前只有部分护理院校开设了30~40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即便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也只能浅表的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全面地掌握实用技能。因此,我国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和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需要医学护理院校、民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老龄化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8-10]。

3.2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应尽早建立分级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建立我国养老服务人员的分级制度,依照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构建相应教材。老年护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从事老年护理者均分为不同层次。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是从1940年开始正式兴起,并逐步完善了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其培养层次分为养老护理助手初级和注册养老护士、登记养老护士。养老护理助手的培训主要内容为生活护理,需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或养老院经过6~8周培训,才能获得社区老人护理Ⅲ级证书[11]。美国护理协会于1965年就提出了专业护士必须具备本科护理学历的设想,1967年又规定从事养老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虽然中国现阶段难以达到美国的学历层次,但在教育体系上值得参考。美国的养老机构基本由学历教育体系支撑,院长普遍mba毕业,机构内的医师、护士、社工、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每个职业都有3~4个等级,硕士乃至博士学历常常是基本要求。只有护工及助理社工等岗位由非学历教育培养,但均要求持证上岗[5]。

我国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一方面老年专科知识不完善,另一方面,能在一线工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目前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存在偏重医护、忽视生活照顾的内容。 “三院一体”体制将养老、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及临终关怀集中在一起,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要求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本次调查表明,养老护理员的每日工作内容仍然偏重于饮食营养、清洁卫生及换洗衣物等日常生活照料方面,2013年民政部出版了新版职业培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看,理论较多,强调疾病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是40~50岁的从业人员难以掌握的。日本的老年家庭照顾教材操作性更强,如怎样使用轮椅、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系统的康复护理、心理慰藉、营养知识和清洁卫生技能应是养老护理员培训教材的重点内容。建议在高职高专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的专业,与高等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分层次培养。 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以生活照顾为主,强调实用性。

3.3应进一步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社会化2011年,民政部规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和鉴定工作规程,经民政部备案批准的技能培训基地培训后(培训学时数达180学时,不低于22 d)方能申请国家职业技能初级养老护理员的鉴定。而安徽医学专科学校2013年对某民办养老机构的200名服务人员进行调查显示80%~90%未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培训机构方面,目前全国各地有

近千名民政部认证的养老护理员考评师,但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尚未全面展开。我省仅有优抚医院、民政总院、邢台医专等少数院校和机构取得民政部的培训资质,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养老护理员的就业缺口。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工作,一方面要鼓励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增加具有培训资质的院校名额;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放宽限制,支持具有国内外相关先进经验的人士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纳入政府认可的再培训体系,对已上岗人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再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DB/OL].(2007-12-05)[2014-01-05]http://fss.mca.gov.cn/article/ywbz/200712/20071200005097.shtml

[2]虞红, 盛芝仁.地方城市老年护理人员及其培养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 9(7):319-321.

[3]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 1):189-191.

[4]申徐,刘珊,关于社区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以松江区某街道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136-137.

[5]刘雪琴,李漓,Keela 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6]王章安, 郑宏来.浅析美国护理本科教育老年护理核心能力标准与教学策略[J].护理研究,2011, 25(11):2897-2898.

[7]谢红.日本老年护理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 11(4):13-15.

[8]仪宁, 尹娇, 张会君.养老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9(1):41-43.

[9]邓波, 刘玉卿.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240.

[10]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J].中国社会福利 2009,11(4):28-30.

[11]婕林.澳大利亚老年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 9(21):107-108.

第7篇

员数量严重不足问题,是什么导致这一原因呢?在山区想做一名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世俗观念、收入低、压力重、没有职业认同感等诸多困难,直接影响了福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专业知识的欠缺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康复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现实工作中护理员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上岗了,原则上是老护理员带班1~2周就开始独立工作,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学习,一般都是边做边学,理论上的培训很少。我院就存在养老护理队伍中专业医护人员不愿意进养老机构,而招进的养老护理人员中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技能培训,出现了“专业的人不肯干,肯干的人不专业”。护理员对素质与行为规范、心理护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观察、常见症状、老年病护理等知识掌握肤浅,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整体护理,提升服务质量就成了纸上谈兵。

社会地位的低下受传统世俗、家庭观念的影响,山区县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当前不仅护理学院的学生对养老护理敬而远之,就连“4050”人员也对此退避三舍。很多人认为服侍老人又脏又累,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收入低、压力大、工作脏、社会地位低,稍有条件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护理老人的行当。因此,从事该行业的人主要是年龄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一些农村务工人员,女性占绝大多数,而男性少有问津。对护理员的职业歧视同样存在于一些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观念中。不尊重护理员,当自家的保姆一样对待。甚至遭受来自老人的猜疑、误解和不文明行为的侵扰,以及老人亲属的斥责和上访,这也是影响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

工作责任压力重大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异常繁琐。面对的是痴、呆、傻的肢残、智残、失能的弱势群体,护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老年人洗澡洗衣、清理大小便、喂饭、翻身、喂药、打扫卫生等,为照顾好老人一天24小时他们都是忙上忙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加上老人的行为举止、性格脾气表现各异,护理员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接触和沟通才能掌握。碰上老年痴呆严重的老人,会经常乱发脾气,甚至还会打骂护理员。另外老人身体比较脆弱,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问题发生率高,护理员的神经随时处于紧绷状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避免老人发生意外,特别是遇到老人正常或意外死亡及家属无理取闹时,护理员更要承受巨大的责任压力和精神压力,所以担惊受怕成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一个心理特征。怕老人生病,怕老人受伤,怕老人在院里去世。养老护理员基本没有节假日和八小时内外之分,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由于许多老人在福利院生活习惯了,都不愿回家,而有些家属也不愿老人“侵占”他们得来不易的长假,于是,假日对养老护理员们来说就成了“奢侈品”,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陪护老人们。在院里护理员没有固定的假期,要休息还得履行请假手续办好老人护理交接。

1、转变思想观念

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急需的新型职业,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的社会事业,政府部门应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营造尊重老人,尊重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教育人们摒弃职业贵贱之分的观念,树立养老护理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是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崇高职业理念,把养老服务行业建设成为社会上一项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提高社会的认知度。另外福利院领导要注重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上对他们多关心,精神上多鼓励,物质上多支持,才能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在为老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体现养老护理员职业的重要社会价值。

2、加强业务培训

一是专业队伍培训。高度重视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工作,与人事、教育部门研讨在当地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护理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在岗的护理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方式让护理员积极参加培训,增强业务技能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养老护理技能竞赛,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促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职业道德培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思想。看得起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三是心理素质培训。教育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要教育服务人员把老人当作亲人那样对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家鄙视看不起这项工作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凡的岗位作出非凡的业绩,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崇高的理想。

3、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针对养老护理员队伍难招人,难留住人的现状,以及现有队伍素质与当前需要不相匹配的问题,各级应加强养老护理激励机制建设。一是物质激励。物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觉悟是从物质利益中产生出来的,物

第8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香港;深圳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75-02

香港与深圳在地缘上比邻而居,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虽然两个城市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因为深圳是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切有利于深圳乃至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式发展的模式都可以借鉴和学习。深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缩小了与香港在经济领域的差距。因此,借鉴香港社会养老服务的优势,为提高深圳市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深圳养老护理员方面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深圳养老护理员现状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据深圳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4万,占户籍人口的6.1%,常住老人约有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专家预测,到2015年深圳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8万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5万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同全市仅有养老机构29家的数据是不相称的。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会议上讲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5~10年重点推进的工作,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市一级的养老活动中心,到“十二五”期间将增加2000多张床位,还将整合街道养老院为社会服务,于是,未来将出现很多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不光是机构养老缺乏护理员,目前主推的居家养老,也急需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上门服务。通过对深圳市养老服务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的调研,目前深圳有2000多家家政公司,但大部分主要以月嫂、保姆等为主。因此,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不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内地养老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0年,香港总人口达706.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2%。由于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制度是2000年12月1日开始在全香港推行,所以现在的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国家保障的养老金。因此,香港社会在养老保障问题上的解决更多依赖于服务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香港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其中服务水平的专业化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

1.香港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香港,社会福利署对于老年服务机构的各类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护士、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康复以及理疗师等的使用安排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各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同,其中以护理人员为主,并对各种专业服务都明确规定了要求,实现了服务队伍专业化。同时,在社会福利署内部,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方面,香港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拥有了非常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制度,各个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社工。由于香港社会对社会工作者需求较大,并且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服务技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香港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所以香港社会工作者队伍较内地更加成熟和稳定,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完善。社会工作者上岗以前,不仅要在高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并获得社会工作学位,还要有实践经验,即获得社区服务的专业培训;即使上岗后,也要根据社区服务的新要求,不断接受再培训,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要求严格化。社会福利署自2000年11月起,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是由认可评估员(均为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等)采用一套国际认可的评估工具,评估委员会就申请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机能、记忆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做全面的评估,从而识别申请人的长期护理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安老服务编配的合理性,成为香港安老服务的一大特色。

三、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实施对深圳市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多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虽然香港与内地体制不同,但其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宝贵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其作为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老年社会福利模式,对于内地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回应人口老龄化压力的种种理念和措施很多是可以直接用于内地的养老事业的。人员素质是养老保障机构管理和服务的关键。这里的人员不仅包括普通的护理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即从事养老保障服务行业的所有人员。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做好对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十分重要。这个培训的目的不仅仅要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树立良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出效益”的思想,做到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中基本的医疗救护、日常生活照料、房间环境布置,还要做到能认真与老人谈心、聆听老人的倾诉、排遣老人心中的苦闷、帮助老年人开心以及对老年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第一,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福利社会化和老年服务行业刚刚兴起,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员极为短缺。老年服务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和热情、耐心、爱心的行业,所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都需要接受全流程以及分类服务的专业培训。第二,建立老年保障与服务的教育机制。老年保障与服务是各个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和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和任务,在全球老龄化的形势下更显得紧迫和必要。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长效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把养老保障的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与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起来,让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做好养老保障与服务上游的老年保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及技能教育,中游的老年社会保障的机构建设及各类人员培训及其下游的老年保障与服务的实践和完善等各环节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开设老年保障的专业课程。从产业的角度看,要做好养老保障服务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关键。深圳地方政府组织与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开设《老年保障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经济学》等课程和其他与之有关的具体的专业课程,为养老保障服务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第四,做好养老保障服务人员的专门技能培训。对于从事养老保障服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养老保障和服务的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并对现在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一次梳理,要求他们定期参加必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

养老是社会问题,也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健康安享晚年,是近年来社会、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对老年人的服务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深圳的养老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优势明显,邻居香港已经很完善,我们可以向它学习,相信深圳的养老服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合作教学;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21世纪,也是全球人口年龄进入老龄化的时代,我国现有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球人口的10.9%。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家庭规模的缩小,培养具备养老护理职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7年我校率先开办养老护理专业,实行“院―校―社区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参加学校实训室实训、医院老年病区见习、社区家庭实践、福利院实习。

一、我校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特色不足

本专业是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要突出职业技能学习与实践,然而学校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实训室器械使用率不高,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导致学生就业后还不能很快胜任自身岗位。

2.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岗位无缝对接

政府提出我国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机构为支撑的服务格局,因此,养老方式的多元化决定服务内容侧重不同,然而学校培养主要针对养老机构,其他涉及过少。

3.专业课程体系不切合实际

院、校、社区之间缺乏交流,学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能与工作岗位需求相契合,导致所学技能无用武之地。

二、养老护理专业“校―院―社区一体化”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重组教学内容

专业教学应基于服务过程思考,岗位实际需求,从认识老年生理变化开始,以服务过程为线索,以服务情境技能引导课程内容整改。专业教学内容包括老龄化基本理论;健康评估内容与手段;老年保健知识及常见疾病观察;常用康复方法与指导及自救互救基本措施;日常生活照料技能;沟通技能、抚慰技能、娱乐、作息、爱好引导、个性化生活及家务照料关注等;老年人心理变化及基本心理疏导措施;临终老人关怀服务;对知识层面、人际交往方面、技能应用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及突发应对服务能力等进行培养。

2.整合多方资源

我校在南丁格尔获得者章金媛教授带领下,成立中国南丁格尔志愿者江西省民政学校服务队,每周二、四、六参与青云谱区洪城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周六安排进入老年博爱公寓志愿服务及周日南昌市第三医院老年病房见习,暑期及第三年各大福利院实习,均配备专业带教老师及机构指导老师。

3.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讲、看、听、做、带、考六步教学法;哈佛大学尼普斯坦教授“十字追问法”:假如、举例、比较、替代、考虑、可能、联想、组合、检讨、策略、六为何(为何、何以、何事、何处、何时)、类推;PBL教学法;带教转化能力法:以带教影响学生,如榜样带教、技术带教、理论带教、思想带教、作风带教、态度带教、品格带教、修养带教等。

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改革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实践考核即“校―院―社区一体化”社会实践,学生需完成护理方案,接受专业老师考勤及监督评估。

三、养老护理专业“校―院―社区一体化”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1.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

如何实现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一直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养老观念、家庭结构都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接纳社会养老模式的“浸润”,老年公寓、社区“日托班”居家养老、医院式养老……一个个崭新的养老方式正在成为现代老人的新选择,因此,养老护理专业实行“校―院―社区”这一开放式教学,逐步形成以养老服务行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市场需求。

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地在实践中探究学习,达到思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能通过结合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促使学生具备“尊老爱老,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成为适应养老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专业教师能了解老人的需求,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真实情报”。“教师进基层,在一线了解、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是一种对教师非常有用的学习培训方式。”

综上所述,涉老机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专业的建设和教学需要紧密依托涉老机构,必须走“校―院―社区一体化”的道路。实施“校―院―社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养老护理专业走“校―院―社区一体化”的道路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增强认识、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校―院―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保险制度;护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4-0060-07

日韩两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不断弱化,而单纯的机构养老由于运行成本高等因素难以满足不同老年群体多方面的养老需求的情况之下,日韩两国大力发展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日韩两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日韩两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迅猛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激增。目前,在两国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非常受欢迎。居家养老服务带有综合的养老服务功能,它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各种服务,同时对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社区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日韩两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背景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养老护理服务趋长期化、多样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人口发展的一般趋势。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2年版的《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10月1日,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975万人,占总人口的23.3%①,继续居世界首位。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测,2055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0.5%②。与此同时,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根据2010年的调查,在日本接受护理的人当中,65岁及以上的人占96.6%,其中70%是老年女性。这与女性的寿命比男性寿命长有着密切的关系③。由于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多和女性就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受对老年人的养老护理负担。

韩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口转变的国家。2000年韩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2%,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韩国比日本晚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快于日本。2010年韩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11%,并且其高龄化不断加速。2005年,韩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1.4%,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3%;而到2050年其比率将增加到1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9.4%①。与此同时,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量也不断增加。2003年患有老年痴呆、中风的长期患者大约有83万人,2010年增加到110万人,预计2020年将增加为158万人。70%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养老护理服务②。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得到延长。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长寿国。2007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9.19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5.99岁,预计到2055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3.67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为90.34岁。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接受护理的时间也在延长。据厚生科学审议会的报告,日本男性接受护理的平均时间为9.22年,女性为12.77年,对老年人的护理逐渐成为10年以上的持久战。1970年韩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58.7岁、女性为65.6岁,2009年已分别增加到77岁和83岁,超过了OECD的平均值③。

平均寿命的延长,尤其是85岁以上超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人需要护理的期限也不断延长,对以疗养为主的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等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

2.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功能的弱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而且机构养老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女性就业者激增,使家庭的扶养功能进一步降低,使得一向依赖儿媳妇、女儿照顾老年人的传统逐渐动摇,对老年人的护理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福利机构。老年人与孩子同住的家庭减少,单身老年人及老年夫妇单独生活的家庭增加。并且失业率的激增也严重影响到年轻人的经济收入,贫困阶层增加。日本的失业人口数量从2008年10月的255万人增加到2009年9月的363万人,失业率达到了5.5%④。而社会护理机构的欠缺使许多老年患者在结束治疗后仍长期住在医院,导致老年医疗费剧增。日本政府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护理费用,尽量抑制资金投入相对大的设施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韩国家庭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不断下降。随着女性参与工作人数和工作机会的增加,她们越来越不能也不愿意在家庭中充当业余老年护工这一传统角色。机构养老设施,一方面存在数量有限、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每月150~250万韩元的高额费用,普通的公司职员很难承担。国家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福利服务设施未能及时摆脱陈旧简陋的局面。养老院和养老床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 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欠缺

人口结构高龄化、长寿化导致医疗费用的高涨。日本的医疗赤字由来已久,除了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患病率高、治疗时间长等因素之外,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日本自1973年根据《老年福利法》开始推行老人医疗免费制度。政府推行该政策目的是让老年人在晚年得到良好的待遇,但却助长了老年人经常光顾医院、出现了医院的大部分床位被老年人占用的情况(60%以上为老人病床)[1]147。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医疗,而忽视预防、保健,出现了严重财政问题。许多老年人以入住医院代替入住养老院,带来了社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2年日本政府实施了《老人保健法》,提出了40岁保健、70岁医疗的原则。该保健法主要强调老人疾病的预防保健应从中年开始,并且规定凡年满40岁以上的国民都可免费享受疾病的预防诊断、检查、保健治疗等体检服务,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以医疗为主,规定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支付必要的医疗费用之外,原则上享受免费医疗,实现了医疗和保健的相对分割。但是,70岁以上老年人看病,无论实际花费多少,个人每次只交530日元,而且在一个月内如果缴纳过4次,之后无论看几次病都可以免费[1]147。仅此一项,国家就需要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

韩国在严峻的老龄化面前非常重视老龄立法工作。韩国1981年就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8年颁布了《国民养老金法》,并在1995年和1999年分别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保险对象,实现了国民年金制。国民年金属于韩国基础层次的公共养老金。韩国相关法律规定18~60岁的韩国公民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体系。2005年制定了《老年社会基本法》,成为21世纪韩国应对老龄社会的一个根本大法。但是,韩国的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没有特殊的优惠措施。

老年人医药费用的不断上升也促使韩国政府实行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09年,65岁以上老年人所使用的医药费占全体医药费的30.5%。而1999年这一比例仅为17.0%,10年间增长了13.5%①。韩国医疗费用的高涨很严重。而且公共医保包括医院提供的服务,却不包括长期护理机构的服务,因此韩国老人经常病愈后还要想方设法住在医院,由此所致的医疗费用的上涨问题日趋严重。

可以看出,日韩两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和机构养老功能减弱的情况下,才积极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与公共机构养老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居家养老对保持代际交换和代际互助,以及保持家庭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护理保险支持下的日韩居家养老服务

日韩两国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福利支出多、社会负担加重以及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经济情况存在差异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发展,积极采取有关对策。两国分别在2000年4月和2008年7月实施了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以此建立和完善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

1. 日韩《护理保险制度》及居家养老服务

日本于2000年4月1日起实施以1997年《护理保险法》为基础的《护理保险制度》,这是在世界上首推的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养老、医疗、失业等传统保险制度之外的一项专门应对超老龄社会的一大举措。韩国借鉴日本的经验,于2007年4月通过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该法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韩国的养老模式将实现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韩国成为继日本、新加坡之后,通过立法形式引进长期护理制度的第三个亚洲国家。

日本的护理保险是以市町村为主进行运作、全社会共同承担与互助的保险制度。“脱离医院,让老人回归社区,回归家庭”是这项保险的目的[2]。该制度规定,凡年满40周岁以上的国民均须参加护理保险,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对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国民每年缴纳一定的保险金额就可以在65岁以后享受这项保险提供的服务,卧床不起无法自理或者患有痴呆的老年人可以在家接受护理。目前,以护理保险制度为支柱的居家养老支援中心等机构已经遍布日本全国各地,这意味着日本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从机会均等向结果均等的过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实行10年来,惠及人群非常大,护理业市场迅速扩张。2000年,其市场规模大约为3.7万亿日元,2010年增加至7.5万亿日元②。接受护理保险服务的人也从2000年4月的149万人增加至2010年4月的403万人③,2012年已达到500万人,其中97%的受护理人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2.5岁④。《护理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所需费用由税金和保险金两部分组成,各占一半。其中税金由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等三级政府按比例支付,保险金由政府固定财政基金和个人从养老金或额外缴付的保险金支付⑤。使用者负担其护理服务总费用的10%,剩余部分由公费和保险费各负担50%。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按两个系列进行,一个是对居家老人的服务;另一个是对养老院老人的服务。居家服务指的是加入保险的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可以住在自己家里接受各种服务。这一制度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家庭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服务。能够提高福利和医疗是日本护理保险的主要特征。

老年人需要《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时,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相关服务。市町村接到被保险者申请后,派调查人员上门对其进行全国统一的护理认定调查。调查涉及直接生活护理、间接生活护理、问题行为、机能训练相关行为、医疗相关行为等5个领域的79个项目[3]。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和主治医生诊断意见判定护理等级。具体费用根据护理保险的规定,按护理程度的7个等级所规定的保险金额支付。护理认定的标准全国统一,而且是客观执行。

韩国启动讨论护理保险之际,与2000年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时有着类似的社会背景。其实,韩国从1999年已经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问题,此时韩国的老龄化比率为6.8%。而日本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是老龄化比率已达到14%的1994年①。韩国是老龄化率相对低的时候已经开始议论护理保险制度的问题。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短,老年福利制度尚未成熟,政府希望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来解决老年护理所需的资金,推进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韩国在老龄化程度较低阶段强力推行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因。

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长期护理保险与国民医疗保险相捆绑的形式,即国民医疗保险的投保人自然是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按照法规,韩国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健康保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老人长期护理保险,但是未满65岁的人只有患有老年性疾病的时候才能得到护理服务。目的在于让更多人享受护理保险服务。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财政的来源主要包括保险金(60%)、国家和自治体(20%)、自负(20%)等。在养老护理保障制度上,韩国设立强制性公共养老保障计划,强调养老护理保险的社会属性和公平原则,建立社会安全网,以此缓解老年人的贫困问题。

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认定程序与日本相似。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由市町村掌管,而韩国的地方自治还未成熟,所以由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负责。被保险人向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提出申请,具备社会福利师或者护理师资格证的公团人员对其需要护理的情况进行调查。当需要接受长期护理服务时,先向保险机构提出赔付申请,公团工作人员直接访问每户家庭,对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对被保险人是否处于需要长期护理状态及需要何种护理进行认定,并按照实际调查情况写出“调查结果报告书”。得到国民健康保险公团认定后,最终选择权在于使用者本人或家庭成员。韩国不像日本那样完全依赖制度,而是优先考虑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或支援居家养老。

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老年人护理从家庭向社会的转移,74.8%的人表示满意②,但一些低收入家庭仍难以负担个人所承担的金额。一些独居老人因身体原因很难自己去进行等级认定手续,容易错过接受护理的机会。韩国的护理保险制度仍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之中。

总之,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和韩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是一种靠全社会的力量去分担老人养老护理重任的制度,在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高,给付对象范围广,国家的财政负担相对较高;而韩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表现为参保对象扩大到全体国民,给付对象限定在65岁以上并且护理等级在中度以上的人。这与日本相比,国家财政负担和个人缴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是,韩国是后发展该制度,也具有一些优势。韩国通过吸收其他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其教训,避免了养老金制度改革陷入泥沼的情况。

比起日本,韩国政府干预养老护理问题的力度更大。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是基层自治体的市町村来运营,而韩国首先是保健福利部为中心,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影响之下,由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来运营。护理保险金额是根据“老人长期疗养委员会”的审议,并作为“总统令”而规定。韩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护理保险制度在护理问题还未成为社会问题时就已开始议论,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属于未雨绸缪。

2. 日韩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日韩两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内容,其种类比较多。日韩又积极培养养老护理人才,保障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

日本的护理给付分为预防给付和护理给付。护理服务的种类为居家养老服务和设施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种类多,比较细致。其服务种类大致有:上门护理(家庭服务员)、上门洗浴护理、上门帮助康复训练、日托护理、居家疗养指导、短期入住生活护理、痴呆老人生活护理以及福利用具的租借和住宅改建等13种服务。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日本非常重视发挥社区的作用。2006年,日本建立了“社区贴紧型服务”,即夜间应对型上门护理、痴呆症应对型日托护理、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护理等6种立足于社区的服务。主要打造“30分钟养老护理社区”,即在距离大概30分钟车程为半径的社区内,建设配备小型养老护理服务设施的新型服务社区,推行小规模多功能型自家养老护理和上门护理服务。如果调查发现某个地区有许多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日本便在该地区建一个针对老年痴呆症的社区服务体系。

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重视生活照顾,同时重视心理呵护。一些城市的“老龄福利课”为了排解老年人的寂寞,设立了“友爱访问员派遣制度”。友爱访问员一般都是社区内的志愿者,每人平均负责一位老年人,每周去老年人家里三次。而这些志愿访问员本人平均年龄往往超过了70岁,而受访者大都是80岁左右的老年人[4]。这种让健康老人与比自己年长的老人交流的方式,给他们带去心理上的安慰,也使高龄者的友爱访问员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心理呵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日益严重的老年人“孤独死”现象。

日本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一方面扮演福利资金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扮演规制与监督者的角色。日本政府不断地修订各种有关居家养老的制度。2011年3月,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内阁面向2012年的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提出的《护理保险法》修改案①。主要是为了给居家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抑制保险费的增加,各级政府全面启动24小时居家访问的新服务。该项服务的对象是需要重度护理的居家老人,服务内容有护士和护理员定期巡回访问、夜间紧急时的通报等。另外,按照旧的《护理保险法》规定,“引痰”和“外管营养摄取”属于医疗行为,只有医师和护士可以从事这个行为。但新修正的《护理保险法》指出只要护理员接受研修,就可以实施操作。

韩国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受传统孝道的影响,韩国人普遍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在养老设施养老终身。为了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帮助家庭减轻养老负担,韩国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优惠税制政策。比如,抚养老人5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减少财产继承税;对抚养65岁以上老年人的纳税者,减少其所得税。韩国政府又从2000年设立了日间护理机构、短期护理机构、家庭护理员派遣机构等,提供各种有利于居家养老的服务。

韩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给付内容包括居家服务、设施服务和特别现金给付等三个部分。居家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上门看护、上门洗浴、昼夜护理、 短期护理、租赁福利用具等6种服务。设施服务包括老年人疗养设施和小规模形态之老年人疗养共同生活设施。特别现金给付包含着家庭疗养费、特例疗养费及疗养医院护理费。农村边远地区或没有疗养设施的地方,因设施极度欠缺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得不依靠亲友提供护理。按照护理保险制度,对这些群体实行现金给付,以鼓励承担家庭护理的人。这是与日本不同之处(日本的护理给付只限定现物给付),只是现金给付的金额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额度相比非常低。与日本不同的是,韩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洗衣、扫除、陪聊、信件等日常生活服务,缺少医疗护理方面的内容,其护理人员也缺乏专业性。

在韩国,对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有老年福利馆和社会福利馆。这种设施的一部分是由政府直接运营,但大部分是由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团体或民间的非盈利团体来营运,这些部门主要受政府的委托从事福利事业。

可以看出,日韩两国的养老制度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赡养是日韩居家养老的重要内容。从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水平来看,与韩国相比,日本给付的服务种类比较多、给付标准高,且给付对象范围广。在日本,病情严重的老年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主要针对失能、痴呆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及个人缴费水平也相对较高。面对护理保险费用的持续增长,日本将制度转向预防重视型,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抑制护理费用增长的作用。日本护理预防的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3. 日韩两国积极培养护理人才

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关键。日本政府为了确保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护理人员上岗资格考试制度,需先取得资格后才能上岗。日本从事老年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员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福利护理员,第二类称为访问护理员。福利护理员需要进行两年的正规学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上岗资格,他们一般在护理设施内就职,从事技术性较强的护理服务。“福利护理师”资格是1987年制定的《护理福利师及社会福利师法》中规定的国家资格,而获得该资格的条件较高。访问护理员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3个级别,分别从事管理、护理、家政等工作。

日本社会护理人员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日本为了解决护理人员短缺问题,准备接受更多的外国人来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但是,让国外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在语言、文化、宗教、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非常不方便。但日本政府目前已与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签订协议,将从这些国家引进一些护理人员,前提是要通过日文的“介护考试”,从实际情况看,其通过率非常低①。

韩国大力培养养老护理人员。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法》中规定,护理人员配置标准是给不同福利设施分配不同人数和等级的护理人员。根据该标准,老人养老设施给每2.5名患者分配1名护理人员,共同生活家庭给每3名患者分配1名护理人员。经营老年福利设施的人有义务在老年福利设施内配置能够履行专业职能的养老护理师,为老年人的身体运动和家务活动提供服务。韩国的护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最终得到认证书,认证书分为两个等级,持有一级认证书证明的护理人员可以给老人提供身体活动方面的服务,持有二级认证书证明的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服务。在考取护理人员证书方面,没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

韩国教育科学部,2014年开始在庆南信息大学、庆北专门大学、东亚人才大学、首尔女子护理大学、 永镇专门大学、忠北保健大学校等6所大学设立4年制护理系,以此积极促进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②。

三、日韩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日韩两国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内容、形式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服务趋于立体化、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3,这是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的总和。另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中国失能老年人口的规模将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约有1695万,2030年则将达到3322万[6],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需求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研究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日韩两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立了由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构成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老年养老服务体系。

日韩两国又积极培育民间组织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并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政府部门发挥政策性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向生活困难的老人群体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承担起大部分的老年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制度也使低收入阶层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避免了机会不均等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养老问题主要依靠政府,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投入不足和投入效率不高情况。从长远来看,在养老问题上完全依赖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行不通。借鉴日韩养老服务的经验,向市场和社会转移,推动养老服务的社会化。

(2)建立完善的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是使居家养老服务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大部分由护理保险支付,这对需要相应服务的老年人形成了极大的支持。日韩两国规定所有国民都应该加入国民年金,采用相同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在待遇方面没有城乡和地区的差异。韩国主要参考日本的护理制度,并在老龄化程度还未严重时已经开始探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这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还未建立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而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更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有关养老护理的保险制度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将在5年后超过10%,这已经是韩国推行护理保险制度时的老龄化水平①。中国可以从日韩护理保险中吸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护理保险制度。

(3) 加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涉及到护理、医疗、预防、康复、心理及伦理等多学科内容,专业性较强。日韩两国的护理工作人员一般经过专业化培训、考试,取得资格证之后,才能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中国目前严重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这已成为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一大瓶颈[7]。现有养老护理员大都是农民工或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而且文化水平低,持证上岗率也比较低,缺乏护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很难对老年人进行专业化服务。而且养老护理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空间不大等原因,使得护理员跳槽频繁,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中国应借鉴日韩的经验,加强在岗职业培训,尽快实现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崔万有. 日本社会保障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7.

[2] 郭竞成.居家养老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 2010(1): 32.

[3] 谢保群. 德日韩三国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及启示[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0): 47-49.

[4] 严运楼. 居家养老成世界养老新趋势[J]. 科学生活,2008(5):73.

[5] 李放.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68-72.

[6] 吕爽,骆晓晙.“老年”中国向谁学[N]. 作家文摘,2013-01-01(4).

[7] 段世江,李薇. 我国农村老人居家安排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9-93.

Comparison and Hint of Elderly Caring Service in Japan and Korea

DING Ying-shun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7)

第11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养融合;养老基地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巳超过2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面对这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式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实现老年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2013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要求,为本文的研究和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老年护理和老年护理学的角度,依托医学院校和临床教学医院的优势,构建以老年健康护理为目的养老方式(模式)所进行的研究尚且不多。很多学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性的研究并宏观地进行分析,缺乏专门细致的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结合当地实情的具体养老对策和实施办法。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因此开展此论文的研究和实施,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存在问题

1.1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目前已形成了中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1.2“医养结合”矛盾大难题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特别是,医保政策瓶颈巳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新摸式发展的最大阻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于是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医院中“压床”不出院,不愿到养老院去。

1.3 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及床位数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条件与优势

2.1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是一所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全国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现有教职员工1000多人,专职教师800多人,正高职称8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学院护理系护理专业始建于1931年中美合办的普爱高级护校,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学院护理系作为学院现有近7000名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一个龙头大系,曾获得 “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湖南省护理‘双师’水平认证技能培训基地”、“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精品专业”等等荣誉称号。

2.2 本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占地面积336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0亿元。馆藏图书200多万册,教学、实验、实训设备和设施功能齐全,并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三级医院。特别是学院整体搬迁到新院本部办学后,原闲置的处在城市中心的老校区,紧邻附属医院,被用来改造为一个养老服务基地(中心),那将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2.3 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已是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加快完善社会化养老机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利用医学院校教学与人才优势,大力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创建一个养老服务产业基地(中心),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当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湖南省下发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永州市政府为支持鼓励民办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则是本论文项目研究的最大支持。

3.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3.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第12篇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成本医养

结合机构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统计显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94亿,到2015年底,65岁及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0.5%。未备而老、未富先老、孤独终老是现阶段我国老龄化表现的三个特点。随着失能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一些地区的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基本介绍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是指全体老年人,而并非是指“需要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去自理能力下提供服务而是在于提前介入,增强老人对慢性病的预防,这远比治疗疾病更有意义,也能够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是指把医疗照顾和养老服务职能相结合,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为不同的老人提供固定的养老模式。当下推出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包含:在医疗机构中增设养老机构;将医疗结构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医疗与养老机构的整合。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就是有病治病,未病疗养的养老模式。

二、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养成本分析

本文以雅安市医养结合机构为参考,通过对2013年入住的305位入住老人来分析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的服务成本。

1.对社保分类和报销比例的分析

作为医保的定点单位,因为老人医疗保险的类别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支付医疗费用方式。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入院老人拥有此种医疗保险的占78%,12%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其他的6.6%是由不同地区的异地医保组成,其中包括异地农合、退休干部、以及其他外地医保等。余下的3.4%则自费。由此可以看出,本机构入住的老人以事业单位退休员工为主。就不同的医疗保险的报账比例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账比例高达91.24%,拥有此类医疗保险的老人每月只需自费304.9元。第二位的则是新农合持有老人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9.58%和77.57%,其他的比例则为非拥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具体的报销比例未知,在此不做赘述。

2.退休职工老人的收入及医养成本构成分析

由于老人在入住期间完全由护理人员照顾,因此本文的医养调查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即老人每月的生活费(包括餐饮费和其他生活开销费用)、聘请护工费、和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的自费部分)。康复科实施护工代管制度,护工由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老人在入院检查时情况各有不同,所以护理标准也不一样,每月费用从300元到1500元不等。老人的平均护理费用为每月803元,生活费为580元(包含伙食费每月480元和其他开销每月100元)。通过对其疗养期间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老人每月需承担的医养成本为1688元,而目前雅安市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为1443元。综合看来,退休老人仅靠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养老医养费用。其中护理费用高达48%,在所有支付费用中所占比例最高。

3.医疗费用分析

医疗费用是指老人在住院期间在检查、治疗、药物、医疗护理及其他项目上花费的总和。从比例来看,治疗费用是医疗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比重高达50%以上,其次为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4.护理费用分析

护理费用是医养结合护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较少,又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所以养老护理费用需要老人自己承担较大的比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平均护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60岁以下的老人每月费用为478元,90以上的老人护理费用则高达每月1333元。由于进入80岁以后失能程度进一步恶化导致护理费用越来越高。

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养老成本的措施

在积极研究“医养合作”的新形式下,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对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降低老人的生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政府财政为主要支持力量,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需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降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成本构成,以此来提升对失能老人的服务水平。

1.构建完善的融资制度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经济能力是影响老年人入住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失能老人无法独自承担医养机构所收取的费用,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要求高,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导致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低,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为此只有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养老机构的支持,鼓励投资机构投资养老产业,也可以有效缓解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压力。

2.建立护理保险,缓解护理费用压力

医养结合养老结构的护理费用虽然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但是由老人承担过高的护理费用,无疑会增加老人的经济负担,直接关联到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积极,造成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偏低。我国一直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将护理费包含在医疗的报销项目中,对于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相应比例的补贴。

3.让医疗制度同步,实现异地报销

通过努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试点医疗制度的并轨,比如成都市,自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治疗制度后就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从全国范围看来,还有很多地方不仅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在不同保障类型上也有较大区别。

三、结语

虽然现在“医养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和考验,但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医疗养老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规范发展和重点扶持医养结合型机构来解决失养老人的养老困难,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异地报销、护理保险等问题才能有效降低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养老服务的成本,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从而做到真正的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