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方法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系统论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提高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 系统论与系统学习法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也称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构成,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和谐有序,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正常运转。
系统论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使人们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学习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有学者把系统学习法定义为: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从整体上展开学习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先定性概括,了解知识框架,再逐渐在大框架下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失和不足予以专攻。笔者认为,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看做一个大系统,把各科课程看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把课程中的模块或章节知识看做这个子系统的要素,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
二 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1.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课程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指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这种辩证关系来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具体要从所有课程和各科课程两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整体把握所有课程。如果把一门课程当做一个系统,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大系统,人类文化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文简称《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纲要》对制定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改革纲要》指导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都应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知识体系。既然是“知识体系”,则必然有着体系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部分与人类文化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对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思想上对各科课程的学习都重视起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打牢思想基础;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各科课程这个部分与所有课程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二,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各科课程作为所有课程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各科课程标准对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及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指出了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各科课程,教师首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绪言、引言等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整套教材和每本教材的设计特点从整体上了解、构建起该学科的知识框架。
2.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认知结构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保障系统的有序性。指导学生运用有序性原则进行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从所有课程的有序性和各科课程的有序性两个层次注重运用知识的有机联系进行学习。
第一,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实,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并且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清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相通、相同之处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应用各学科知识之间广泛存在着的纵横联系,使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通过建立这种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第二,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各科课程作为学校所开设课程的一个子系统,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为紧密。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是对注重所有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就是在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该课程学科知识体系层次和等级上的有序性,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逐渐分化”和从部分到整体的“意义建构”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性的,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无论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大系统还是各科课程这个小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为“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就不能将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割裂开来加以理解,知识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意义所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指导学生运用开放性原则进行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建构认知结构的同时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运用情境学习法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进行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现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把系统论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中,对促进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系统学习法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和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毛小丽、高峰.系统学习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67
[4]陈伟、王涛、谢铁丽.强化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6):13~14
[5]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87~8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 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谁掌握了方法,谁就成功了一半。方法是智慧含量最高的知识,是有效的、内化的、具有迁移性的、能够随时提取的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捷径,谁掌握了高效率的学习方法,谁的学习就是高效率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以最少的脑力与体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 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对中学生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只有内、外因结合,事物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学生本人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教师指导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而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持久努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发生彻底的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现实意义
首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合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生的身体处于第二次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各项指标都趋于成年人,大脑神经系统趋于健全,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中学生已经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大体上明白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并不一定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知识和方法的困惑,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其次,据调查,在我们的课堂上,竟有72%左右的中学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85%左右的中学生还不会学习。我们研究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会发现,凡是成功的教学改革都是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勤奋和智商的高低。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要学生具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智力水平,只要他们掌握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取得很好的发展。教师与其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不如给他们高效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再次,科学家惊呼,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迫在眉睫。教师要通过教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渗透,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作为中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三、 对中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的策略
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要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的统一体。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可以从指导学生准备学习策略、课堂学习策略、巩固应用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一)指导学生准备学习策略,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课前预习
1、在制定学习计划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制定学习计划要考虑两个因素。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对自己来说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要具体,要适合自己,要分解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要有调整的可能,要脑体结合,兼顾文理。学习计划要和老师的教学同步。可以要求学生制定每天、每周、双休日及假期的学习计划。
其次,在完成计划时要分清主次,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巧用零碎的时间记忆诗词、单词等一些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内容。
2、在课前预习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预习是最合理的抢跑。
教师要对学生预习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通过预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进行的学习阶段,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因此预习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要抓住预习的中心。学生预习可以采用“读、查、思、写”四步预习法。自读——拼读、朗读、阅读,感知课文;自查——查阅工具书、资料、参阅课文后注释等内容;自思——思考预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及作业;自写——写出自己的学习笔记,疑难点,检查积累自学收获。预习时除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外,更重要的是记录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尽力自己解决问题。多读理解课文,并且通过预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上课做好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预习,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指导。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是高智商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勤思则疑,由习到惯”,疑问是通过思考产生的,教师在课堂中应刻意培养学生勤思多想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堂中能勤思多想,独立思考,出声思维,养成习惯则终生受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探索,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可解决问题的模型和图式,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可行性预测并付诸实施,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逐步提高能力。
(三)指导学生巩固应用策略包括指导学生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总结梳理知识
1、在课后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教师根据遗忘曲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学生尝试应用知识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运用和迁移性运用的辅导,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2、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做作业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需要精选作业题目,让学生通过做作业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巩固,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先看书,再做作业的好习惯。在完成作业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在完成作业中的解题思路进行思考,让学生树立从作业中找窍门,找思路、找方法的意识。
3、在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对中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注意的问题
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作用。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兴趣、动机等。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绩,积极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会迅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能使学生达到“以学为乐”的境界,何愁学生的成绩不提高呢?
再次,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教师可借用奖励和惩罚的外部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的内在动机持久而强烈,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数学学习困难,成绩提高缓慢等情况的出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一、数学学法指导坚持系统化与针对性原则
系统化原则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 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教和学中, 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有机联系起来, 加强各部分基础知识相互间的联系, 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 并在平时重视做好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系统化工作, 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再系统化。
针对性原则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 一般来说, 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 注意力不持久, 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 多举典型事例, 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生则不同, 知识面较广, 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开设学法课,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 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指导。 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优秀型。 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 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 2 松散型。 学习能力强, 但不能主动发挥, 学习不够踏实, 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 3 认真型。 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不当, 能力较差, 基础不够扎实, 成绩上不去。 4 低劣型。 学无兴趣, 不下工夫, 底子差, 方法死, 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 对第1种学生侧重于帮助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 对第2种学生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3种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4 种学生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学习方法问题。
二、处理好学法指导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如何,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趋势影响学习效果,它是一切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激发剂和催化剂,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学习的重要保证。布鲁纳在《教育过程》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 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并提出“动机原则”、“强化原则”等教学原则来保证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必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之前,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上进,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点成绩都要给予充分肯定,看到进步和闪光点要予以表扬,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向上的力量,由此达到“愿学”、“想学”、“主动学”的目的。在此情况之下, 一种好的学法才会让学生愉快接受,并发挥它的功能, 才能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听课时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四、教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复习巩固应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要巩固复习,一定要克服不看书复习就做作业,把书当成工具书查阅的不良习惯。
一、指导学生读
目前初中新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平方根概念时,同学们都知道“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可是在做判断题时,4是16的平方根( );16的平方根是4( )。这两道判断题前面一道总是做不对,后面一道倒是都能做全对。因为他们更熟悉“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就因为没好好读懂平方根概念,这使初一新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次带着研究者的态度去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读“懂”,并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了。
二、指导学生听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思想专注、专心听讲,激活其原认识结构,并使学生的信息接受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①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②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③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善思;④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
四、指导学生写
初一新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学习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下列这些错误学生很容易犯,(-3)2=-32,(2×3)2=2×32,(3\4)2=32\4等等。还有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8-8×(3\2)2=0×9\4=1,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①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条件;②要将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③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的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五、指导学生记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二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四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英语备考学习方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要明确几个观点:1.学英语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只能在用中体会它的规律,掌握它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会使用。
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用英语。如课程表的书写用英语,学习学科的英文书写等。课上40个人,能有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而且要给自己创造机会练习口语,课下要寻找机会去练习使用英语。练习听、说、读等能力,做适量的练习巩固课内知识。
2.关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必要的,它是基础,中国人学习外语要学点语法,但是过分地研究语法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的,这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误区。
有人说,那么高考怎么办?高考正是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语法的考试也是在实际语境中考查,因此语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
3.语言的学习应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开始阶段应以听说为主。
主要以训练自己的听与说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逐步加大阅读。
4.语言的学习与任何知识的学习一样,以自学为主。
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外语学习不是老师讲会的,是自己练会的。在使用中、练习中掌握规律。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仅仅靠老师是不够的。因此外语学习的过程是练功夫的过程,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过程。希望大家要有一个英语学习目标,真正地行动起来。
二听的练习的具体指导(一)听力能力是重点
从现在社会环境要求方面看,听、说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英语水平高低的表现形式,与人交往离不开听、说的能力,因此重视听的能力是首要任务,听得懂才能说得出。每天应坚持听的练习20—30分钟,必然会有收获。
(二)听力能力的训练方法
1.模仿磁带,注意发音,学习准确的语音、语调,力求发音标准、漂亮。
课本录音带及其它相关有声材料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
2.坚持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指使用有材料的听力训练。可采取先听后看的方法,即在阅读听力材料之前先听2—3遍,再翻开材料边听边读,对已知和未知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然后再合上书,边听边理解,直到全部材料都能听懂并跟上它的速度。泛听是指抽空随意地听,可以是无材料可循的内容。如收听英语广播,甚至在平时收看外国影片时也能学习英语,训练听的能力。
3.听的训练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循序渐进的,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只想不干。
听力时间的保证也是提高听力能力所必需的。
三说与读的训练指导(一)说的训练
说的训练是高一阶段的训练重点之一,也是培养一个人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形式。
1.要敢于张口,大胆地练说。
要把说英语像说汉语一样自如作为自己的追求。
2.多与同学交流,抓住课上机会练习说英语。
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说英语。组成小组,参加英语角等。重复句、造句子、背诵、复述课文都是训练说的能力的好方法,只有简单的做到了,再难的任务也就不难了。
3.把练习一口气说出5句话没有错误作为训练说的能力的前期标准。
话题可由感而发,也可以是看到周围的动态、静态的事物,张口而出。
4.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街头广告、标语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材料,看到后说出来,也是训练的方法之一。
(二)读的指导
1.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本,也是高考要求的重中之重。
在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之后,培养阅读能力也是高一阶段的重要步骤。
2.从兴趣入手,以读自己感兴趣的英文小短文、小散文、小说入手,渐渐地语感增强了,词汇扩大了,能力提高了。
3.阅读数量标准。
每天应坚持30分钟,300—500字的阅读。可集中时间读,也可利用零散时间读。
4.精读、泛读相结合。
精读是指认真处理生词、难句,对句子成份认真分析等,既学语言又学语法。泛读则是指重视了解文章大意,可采取略读、跳读等方法。不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切忌边读边查字典,这样会打断阅读的整体思路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几种不良倾向1.有人认为高考成绩高就行了,不练说也没关系。
其实我们现在学习英语已不仅仅是为高考了,而是要为高考后的生存与发展做准备,也为个人与社会大环境接轨打基础。更为个人向国外发展作必要的准备。
2.有人认为多做题就能解决问题。
人们常说:量的积累可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是不可取也是无效的。死扣语法不重视在一定的语境中体会、运用知识也是不正确的。
3.有人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
英语学习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了干一阵,进步了就停下。走走停停只能导致成绩的起伏不定,最终导致兴趣降低,自信心丧失,造成恶性循环。
4.有人只会做或者是只做老师要求干的事。
进入高中阶段,走向成熟的表现在学会自己学习,要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要学会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五学好英语,上好英语课的几个环节1.尽快适应环境、适应高中学习方法。
2.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因为课时紧,内容多,强度大。不认真预习,课上会很被动。预习要做到认真听录音,模仿,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了解单词意思,课文内容,找出疑难问题。
3.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自己更多的机会锻炼听、说能力,认真适当地记笔记。
高效率听课,才能有高水平的收获。
4.课后要及时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是首要的。
复习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同时也应适当地做一些练习。遇到没有理解的内容应及时问老师,使问题尽快解决。
5.要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应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要会调整自己,相信大家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充分的心理准备,顺利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高一英语备考学习方法指导相关文章: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解读与各题型复习方法指导
给高一新生:高一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关于高一英语学习方法指导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与要点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高一英语学习方法经验分享
高一英语高效学习方法
一、初中英语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基本理论
初中英语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中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小组或一个团队作为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间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相互监督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中学生在组内通过组员间共同去完成任务的互助式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理念注重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自主能力及自主习惯,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够让班级中的学生个体平等地自主参与学习,在参与过程中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思维,探究学习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求知发展的需要
初中教师都知道,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让初中生接受教育至关重要。初中英语教学定格在“关注初中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灵活地参与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环节中呈现自身的潜能,能获取到成功的那份喜悦。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够给所有的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的自卑心理及对学习英语的消极态度,让学生都有勇气参与到学习中来,融入整个班集体中去。
三、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途径
1.恰当地分组是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成功的前提
恰当地分组关系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成功与否,分组要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特别要关注那些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力争小组内的成员能够共同发展进步。
2.积极地开展活动是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成功的必要条件
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活动可依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进行。课前活动有预习课文、课前表演两种形式,课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应与学生的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去。课后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小组成员间的作业检查、课文朗读与背诵、会话训练、写话练习等,组织好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直接关系到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胜与败,必须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起来。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近年来提出很多,如阅读法、操作法、观察法、思考法等。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 宜指导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宜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中指导呢?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可 操作的东西呢?本人仅此谈点粗浅体会,供同行们商榷。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 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 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 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 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 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 懂,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 =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 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 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 合的方法来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 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 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 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 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 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 问,省时高效。
以上四个结合,并不是每次学习只用其中的某一个,有时是几个结合同时使用。像上面所述的几时几分的 读法,实际上是读说明、读例题、操作、讨论同时用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指导具体的学 习方法,并注意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 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上述的思维方法。而起始探索类的教学内容又是引导 学生学会思维方法的极好素材。如“长方形面积”一节,首先,用“直接测量法”量出一个长方形面积,然后 ,依次出示下面四幅图,并提问:怎样较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如果列成算式怎样列?
(附图 {图})
(附图 {图})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 ×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 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开始也需要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事件来感知数量关系,或者借助实物、模型 的演示来感知题目中所叙述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 括为叙述简练的文字题或数量关系式。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论文关键词:整体与部分 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 学习方法指导
论文摘要: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认识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人们能不能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运用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并逐步养成运用整体观去认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整体与部分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不能脱离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作为整体内部所包含的因素或过程,总是处在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来说,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运用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一、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的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
基于上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笔者认为: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部分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学习部分去认识整体,通过学习部分来改造、完善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去学习文化知识,并努力通过部分去学习文化知识。
1.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从整体到部分地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分析整套教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特别注重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了解整套教材结构的同时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以便站在较高层次上对所要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起整体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
(2)分析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奥苏贝尔认为,“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它们能显示出最宽广的概括和综合特性”。所谓“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是指某门具体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概括和包摄水平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它们是“强有力的观念”,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着“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充分认识、利用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纵横贯通”作用,就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学习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了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必修模块之间和选修模块之间往往以横向联系为主;必修模块往往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主题,模块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材与教材章节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模块与学科知识体系关系的同时,还要理清模块之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模块的“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作用。
(3)分析教材章节,建构模块知识体系。主题是模块“逐渐分化”的产物,教材的章节有机构成教材体系,而且对基础知识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分析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也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主题与模块的关系、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和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主题与模块关系的同时,通过理清主题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模块知识体系,通过理清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主题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就是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和主题知识体系为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地对课程进行认识,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筑牢“固着点”和“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从部分到整体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后,在运用部分学习法学习章节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把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起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中去,也就是说,在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内容这个部分“结构化”到其上位的整体中去。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转贴于
(1)基础知识“结构化”到章节,完善主题知识体系。学生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所学基础知识“结构化”到其上位章节知识体系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理论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其“结构化”到模块甚至学科知识结构中去,在学科背景或学科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再以这些重点知识作为“固着点”来学习其它相关知识。
(2)章节知识“结构化”到模块,完善模块知识体系。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理清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及教材“发生联系”,进而将所学章节“结构化”到教材中去,完善模块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
(3)教材知识“结构化”到学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在学完一本教材的内容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所学教材与其它教材以及整套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它们“发生联系”,将所学教材“结构化”到整套教材中去,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体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所学知识这个“部分”和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都有稳固的“固着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是充分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先整体学,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再深入探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做好“纵横联接”,建构起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小礼.从部分与整体谈科学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10—18.
[2]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关键词:中学数学 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想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做些思考,以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几个方面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3.学习能力的指导。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具体实施
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①合理渗透.②相机点拨.③及时总结.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听课时都听得懂,看书、看笔记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做题时却经常出错,而且找不到原因。
2.经常犯相同的错误,同一个类型的题目,第一次做错了,也做了订正,可再做这种类型的题目,还会再错。这不是个案,很多同学对此困惑不已。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1.对基础知识点仅限于知道或了解层面,对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太清楚,对它的应用也知之不多,因此各知识点之间不能融会贯通。那么,解题出错也就成了必然。
2.对错题分析不到位,没弄清到底错在哪,订正时只是写出了正确的答案,没有详细的解析过程。过一段时间后,再做此题又不知从何下手了。
三、解决方法
(一)做好知识点提纲
在每一节学完后为学生做好知识点提纲,提纲是以节为单位,把各知识点细化,并提出具体要求。而且把各知识点的内涵、外延和有关应用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个知识点提纲,没有各知识点的解析,各知识点的解析由学生自己来做,且不能写在知识点提纲上,写在提纲的背面或另外的本子上。复习时,看提纲想内容,想不起时再看解析。
(二)做好错题分析
提纲是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是否到位,同时用于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错题分析则是解决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解题能力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用几个事例进行说明。
事例一:物质的量
1.知识点提纲内容
规定标准(两个数据,0.12 kg、6.02×1023)
(1)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公式及变形(n表示什么、M表示什么、m表示什么)
与指定粒子的数目关系——公式及变形(N表示什么、NA表示什么)
定义(关键词:单位物质的量、质量)
(2)摩尔质量:单位(能否由此可以得出M与n的关系式?)
数值(关键词:相对原子质量;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单位)
定义(关键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公式(V、Vm的含意?)
(3)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能否由此得出V与n的关系式?)
标准状况下(温度和压强)的数值(关键词:约为、22.4)
……
2.以上知识的应用
物质的量、已知量
①题给出某气体物质的质量,求: 组成该物质的粒子数
标况下的体积
所用公式、物质的量
②题给出物质的粒子数,求物质内某元素原子或原子团的:物质的量、质量、粒子数气体物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方面的应用:
化学计量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比例式中上下一致、左右对应的含义。
……
事例二:钠及其化合物
1.知识点提纲内容
(1)钠单质
物理性质:色、态、熔点、硬度、密度(从外观、操作和反应现象中提取);
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常温下:现象,化学方程式。
A.钠与氧气的反应
加热:现象(火焰、产物颜色),化学方程式,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钠着火的扑救方法是?
B.钠与氯气反应
现象、化学方程式?
②钠与水反应:现象(浮、游、熔、响、红)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③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推测反应现象。
④钠与盐溶液(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的反应:现象、离子方程式?
用途:冶金、光源……
2.对以上知识的要求
熟记以上化学反应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及其反应的现象,并对以上化学反应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反应物中体现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
四、知识点提纲的应用
1.把提纲内不熟的、模糊不清的、不会的做上标记(如×、、等)。
2.把做标记的内容解析,写在提纲的背面或记录在本子上,千万不要在提纲上直接注释,否则就失去提纲的作用了。
3.过几天后,再检查做标记的内容,是否还是模糊不清或不会,如果是则需再做标记。这样往复三次如果没有不清楚的了,就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注意:不是一次清楚,是三次都清
楚才行。)
4.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加以巩固。
五、错题分析
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解题能力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知识应用不够熟练,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错题,如何对待这些错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实,这是对知识融会贯通不好所致,解决办法是进行错题分析:
1.建立错题本,将错题收集到其中。
2.分析错题,找到错点,分析错因,并找出自己这什么为在此出错,在细节上做足功课,记录分析过程和结果。
3.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复查,以确保不犯相同的错误。
关键词: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思考;方法指导
“会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所以,数学教师对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对初一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法指导呢?
一、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取评比奖励评价机制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读教材的方法指导
初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共同存在不善于阅读数学教科书的问题,注重数学教材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提高初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即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三、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
如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预习呢?(1)让学生从本质上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知识进行准备性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让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一是看,浏览教材,了解要学习的大致内容,画出文中要学习的相关概念、公式等内容。二是读,反复研读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主要内容,思考、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便于学生带着困惑和疑问去上课学习。三是学,认真学习教材中的例题,初步掌握解题方法、步骤及书写格式。四是做,尝试去做教材中的练习,采用模仿例题的方式来完成。五是问,学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如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等,这是预习效率的升华。事实证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品质。
四、听课学习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认真听讲的学习品质,达到学生接受的信息与老师输出的信息步调一致,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其次,在听课学习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看”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老师的肢体语言、板书过程内容,从中领悟所学的知识内容。“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做到:一听每课的学习内容。二听新知的引入及形成过程。三听懂新课的重难点解析。四听例题的分析思路和解法的应用。五听老师对当堂习题解答正误的评议。六听师生对全课知识点的总结。教师要善于采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在思考方法的指导时,让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多思、勤思、边听边思。(2)深思,追根溯源地思考。(3)善思,由听和看去猜想问题的结论。(4)反思,从解题策方法的优劣上树立辩证思想来反思。“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数学课堂上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去记。首先,要求学生笔记时一定要抓住记录时机,利用教材来记,避免与“听”发生冲撞。其次,要记重点,记疑问,记解题的方法技巧,记易错点。再次,记小结和解题格式。同时让学生懂得,“记”是为更好地去“看”、去“听”、去“思”,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实实在在地上好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听课学习的方法指导是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还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调整。
五、课后作业的方法指导
初一学生常常是课后着急去完成数学作业,从不先温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导致做作业时照搬硬套公式解题的现象出
现,学生为了作业而去作业,失去了作业原本的作用。因此,老师应指导学生每天在做作业前先温习当天所学教材和笔记中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实现熟记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时,再去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反思。同时在学生写作业时应给予书写方面的写法指导,即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时: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条理清楚。
六、单元复习的方法指导
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初一学生会依赖老师,习惯于老师领着被动地去复习。这是不可取的,老师应及时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通过看教材笔记回顾学过的知识内容。二列,列出知识单元结构图。三听,听老师对知识点的复习拓展延伸。四做,认真做好基础题,有侧重地选择不同档次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归纳出各种题型的解法,同时让师生之间的总结做到有机地结合,达到教师精讲、学生精练的目的,使学生数学能力向更高层次提升。
初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任务艰巨,探索无限。学生有一个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益。初一作为中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抓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工作,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