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机农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切实推进我市有机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2012―2015年我市有机农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有机农业是按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对有机农产品生产特别关注,期待更多的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物质的需求。目前,我市有机农业刚刚起步,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单位和合作组织40多家,生产基地面积2万余亩,普遍处于自发的生产阶段,存在着生产标准不统一、生产技术不规范、认证机构不一致、基地管理不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不严格、产品质量难保障等问题。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规划,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推进有机农业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基本要求。推进有机农业要着眼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天然、健康、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要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瓜、菜、果、粮、畜禽、水产、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要重视建设基地,推广有机种植技术;要严格标准,严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各个环节,确保质量安全。
(三)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市建立健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有机农产品知识得到基本普及,规划建设20个面积在1000亩以上、达到国家标准示范园区,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畜禽水产品达到20万头(只),重点发展蔬菜、粮油、畜禽、食用菌、小杂粮、干鲜果品等有机农产品,新增认证有机(转换)农产品108个。
三、推进措施
(一)规划有机产业。围绕铁路线以西、铁路线以东、等3大蔬菜板块,重点发展等蔬菜品牌产业;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围绕禽业,重点发展畜牧有机产业;围绕引渠、水库、河等水源地,重点发展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水产有机养殖产业;围绕小枣发展有机林果产业;围绕我市优势作物和特色作物,大力发展有机大米、面粉、花生、杂粮等特色粮油产业。
(二)支持建设基地。
一是支持企业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自建基地,或非农企业以工商资本投资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建设基地,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种子(苗)、有机肥(饲)料、生物农药和技术服务,统一订单、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
二是支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每个乡镇都选择1至2个特色产业,每专业村、特色村都要确定1至2个优势农产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鼓励农民采用土地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支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机关团体等通过签订采购协议、直接投资等形式,通过投资、参股、补贴等方式,建设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农超对接。
四是注重发挥大户能人的示范作用,鼓励种植大户、科技能人带头建设基地,形成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能人效应。
(三)加强技术指导。各职能部门要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培训技术骨干,建立技术网站,搞好技术服务,确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标准编制本行业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选择国家认可的、有资质、信誉好的认证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申请基地或产品认证。
(四)落实监管责任。各县(市、区)对有机农产品(包括林果、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和认证进行调查登记,建立生产档案。对管理规范、质量达标、认证有效的基地、产品,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对基本达标的,跟踪监控,限期整改;对不达标的或超过时效期的,要摘牌管理;对假冒伪劣及贴牌产品,要严肃查处,追溯源头,严禁入市。加强对生产基地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各县(市、区)每月要组织例行检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每季度组织一次基地环境和产品检验,对各大市场、超市的认证农产品,每月进行一次抽检,特别是对有机农产品的进货渠道进行追溯验证。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有机农业发展及品牌创建工作规划、指导和督查工作。
(二)严格工作责任。有机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市发改委要把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作为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项目,积极争取立项;科技部门要将有机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对基地建设成效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强的优先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部门负责本行业有机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与技术指导,以及有机农产品品牌的审核申报;环保、粮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推进有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要认真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积极争取和筹集各级财政、社会资金,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整合财政、发改、土地、水利等支农资金,实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全面提高基地生产能力,支持有机农业基地发展。
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发展有机农业。利用上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农业园区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
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农资金。财政、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农产品质量安全、阳光培训、农技推广等支农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有机农业基地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据来自中国社科院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52.2%的受访者表示青睐有机食品。只因为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是一种真正纯天然、高品质的环保健康食品,因而日益逐渐受到消费者追捧。现在消费者,尤其是中高端农产品的消费群、特殊人群(孕妇、婴儿、儿童、老年人)对食品安全尤为关注。
资源得天独厚
据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关专家介绍,2001年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在农场数量、耕地面积和出口产量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经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已经达到2300多家,市场规模约37亿元。
“据我们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达300多万公顷,野生采集面积达到150万公顷。目前从事有机农业贸易出口的企业达200多家,他们平均年出口额大约在500~1000万元”,孟凡乔向记者介绍。
孟凡乔同时表示,我国有机农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一直没有受到国家特别重视。不过,自2002年开始,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中国陆续颁布了《有机产品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为此,中国自2002年以后才开始出现有机认证。在此之前,我国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绝大部分是由国外的认证组织完成的。孟凡乔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就是从1998年开始与国际上最大的有机认证机构之一――欧洲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合作。
目前,孟凡乔是ECOCERT在华的合资机构――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2007年正式获得国家相关部位的审批,在开展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和分包ECOCERT在华的出口有机产品的认证业务。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欧美。国际市场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品种包括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
不过,虽然我国有机食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望成为一个新型的食品支柱产业。
首先,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有机食品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大,现有的认证有机产品大多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从发达国家的需求趋势看,有机食品在今后十年时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因此从总量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另外从品种需求看,有机茶、小麦、奶制品、油料、土豆、调味品等都有着较大的市场前景。
其次,生物资源丰富。中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如中国的豆类、野生及人工培育蘑菇、茶叶、中草药、经济树种、核果类、新鲜蔬菜等都有众多的品种资源,中国的许多地方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些生物资源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保健作用,因此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次,独特的地区优势。中国的东北、西北与南方等地区,环境污染相对较少,有着有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在,黄土高原的水果、甘肃中西部的马铃薯、豆类,都极具有机食品的开发潜力。
需求不断增长
有人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欧盟、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城市已经有有机食品销售,而且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除了乐活城等专卖店之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里也出现了有机食品专柜。
近十年来,随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特别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市场份额达到了2~3%,预计在今后十年时间有望达到10~15%的份额。
西方发达国家销售的有机食品大部分依赖进口,以德国、荷兰、英国为例,每年进口的有机食品分别占了有机食品消费总量的60%、60%和70%,美国所需的有机食品80%靠进口,而价格通常比常规食品高20%~50%,有些品种高出一倍以上。可以说,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因此,国际市场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商想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
然而,现阶段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业内专家预计,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那么,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的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达1%至2%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每年可出口创汇10多亿美元。
投资路径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追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贸易与消费,这种趋势会带动各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中国也会迎来有机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肖兴基主任就曾表示,世界有机农业将呈快速发展的态势,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于有机农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由此有机农业也迎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孟凡乔表示,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健康、安全、环保,而且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投资前景看好。
事实上,世界蛋品行业巨头――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2000年,德青源董事长兼总裁钟凯民用50万元起家,在短短8年中,先后成功累计融资到了5亿元。
2000年11月,海南的农业公司罗牛山成为德青源的第一个投资者。同年,该公司向德清源增资160万元来扩建鸡场,将养鸡规模扩大到1万只,2年后退出时它获得了3倍以上的回报。后来,美国的世界环保基金(GEF)又向德清源注资。
回顾创业历程,钟凯民曾感慨地说:融资是企业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7年里,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融资,德青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
不过,孟凡乔表示,国内在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上没有问题,但有待完善的是精加工与销售体系。因此,在有机农产品的精加工与销售体系项目上有投资空间,存在一定的投资价值。
孟凡乔坦言,虽然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在近年获得强劲发展,但是我国有机食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遭遇质量瓶颈。
孟凡乔指出,质量问题已成我国有机食品出口最大的制约瓶颈。他建议:一方面,有关政府机构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合格;另一方面,生产商要以诚信为本,严格按照有机食品要求生产。
其次,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政府投资逐年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显不足。从国际上看,不论是出于减缓农产品过剩、巨额财政补贴带来的压力,还是出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发达国家都支持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像奥地利,从1995年开始实施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巴西、南非、毛里求斯等国家,出于国际有机农产品市场和当地食物安全的需求,也从政策上鼓励发展有机农产品。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其产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没有政府初期的介入、协调和支持,这一产业很难保持健康发展。
1.1全球有机农业生产
从各国有机农田与总的农田面积的比例来讲,排名前10位的都是欧洲国家。从各大洲有机面积占全球有机面积的比例来讲,大洋洲的有机面积占了世界有机总面积的39%,欧洲居第2(占21%),南美洲以20%居第3。2007年,世界上有机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1180万公顷),阿根廷(310万公顷),中国(230万公顷)和美国(160万公顷)。有机农场数目和有机土地面积与常规农业相比,比例最高的是欧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欧洲所有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农场的数目和有机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有机市场不断增长,政策支持和研究事业也都在不断发展中。
1.2全球有机产品市场
到20世纪90年代末,欧、美、日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消费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拉动型的有机农业增长迅速,国内市场随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形成。从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洲、日本、美国等有机食品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欧洲和北美市场占全球有机消费总额的97%,其余的3%也基本集中在日本和澳大利亚。欧洲的有机产品销售额在2003年已经达到105~110亿欧元,增长率约5%。德国为欧洲最大的有机产品消费市场,其市场销售额仅次于美国而位居世界第2。英国是世界第2大有机产品消费国,并保持着不断的增长势头。而那些较早开始有机农业的国家的有机市场则在前几年的迅速增长之后趋向于缓慢增长。欧洲有机食品的营销市场比较发达,大多数国家的有机食品营销渠道有普通超市、有机食品专卖店、直接销售和其他销售等4种,其中在普通食品超市中销售的有机食品占有机食品总的销售量的比例较大。通过多年的有机市场发展,德国、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有机产品畅销率是最高的,有相当数量的有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忠诚率较高,偶尔尝试有机产品的新消费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3国际有机农业法规与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制定并首次了《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该标准已成为许多民间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或法规时的主要参考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也于1999年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指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有机食品市场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各国政府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标准化。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标准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199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法案》,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于2002年8月正式执行。日本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日本有机农业法》,并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中国也于2005年出台了《中国有机认证的管理规范》。世界上很多有机认证机构早在国家有机标准出台之前已经制定了机构内自有的认证标准和认证标志。有部分较专业、权威的认证机构的标志早在消费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是当地有机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世界上共约有400多个认证机构从事有机认证工作,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在开展国内业务的同时,许多认证机构还开展国外业务。
2趋势
2.1全球有机生产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各国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日益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有机生产,以满足市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全球性的有机市场增长将是必然趋势。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国,如阿根廷、巴西、中国等的国内有机消费市场也正在逐渐形成,有机产品将会进军主流销售渠道,而主要的消费人群是追求高质量和健康食品的中上层人士。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有机农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有机产品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商店和餐桌上。
2.2从关心环保到关注食品安全
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事件以来,消费者由关心环境问题转向食品的安全健康问题。在德国,虽然近年来按传统方法生产的牛肉销售量下降了50%,但有机牛肉销售量却增加了30%。虽然购买有机牛肉的价格比常规牛肉要高出30%,但顾客一般认为,由于有机牛肉的生产付出了更多的环境和安全成本,因此付出高一点的价钱是值得的。据调查,56%的美国公民认为有机食品更为健康,60%的丹麦人经常购买有机蔬菜、牛奶,德国慕尼黑市场上30%的面包是有机的。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的有机食品的认可,特别是市场份额较高的有机食品,如水果和蔬菜、婴幼儿食品、粮食类、奶制品等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李红,戚建强.有机农业在中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黄国勤.井冈山及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
3、宗良纲,卢东等.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3).
4、刘权政,强百发.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浙江海洋学院 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和现代绿色消费对食品原料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有机食品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和消费者的青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也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丽水市地处浙西南偏远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有机农业的自然地理优势.本文通过SWOT分析丽水市有机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丽水市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措施.
关键词 :丽水市;高山农业;有机农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1-03
1 引言
有机农业发展是农业深度市场化的必然趋势,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对有机农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有机农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当前,国际农场品市场上美国、日本、德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和消费模式.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际有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年都在增加.相比国外,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步较晚,直到20世界90年代,国家开始根据IFOAM相关标准制定我国有机农业认证机构,有机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根据国家贸易中心统计,世界有机农业市场销售额在2006年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其中美国和欧洲两大市场占市场份额90%左右.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国有机农业将保持10%以上的高速发展.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自然环境优美,发展有机农业将迎合市场需求,不仅促进地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而且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短期内我国有机农业无法迅速形成成熟市场模式,但是各地区的特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填充有机农场品市场占有率.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市场区位优势,通过对丽水市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剖析,全方位了解地域发展有机农业条件,为推动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1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
2.1.1 原生态环境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优质条件
丽水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9.1%,国家环保部《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丽水空气质量在全国大中小74个城市中排名第九,丽水市是天然的氧吧.区域内河流众多,其中瓯江最为有名,瓯江发源于浙江省庆元县、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处,全长达388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域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河道总落差达1080多米,流经多出水电站,较大的有紧水滩水电站,玉溪水电站和青田滩坑水电站,这些电站不仅仅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库的蓄水,解决了广大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丽水市山清水秀,受工业化污染影响较少,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优质农耕条件.
2.1.2 临近长三角,市场广阔
从整个长三角区域来看,丽水在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市场区位优势的.第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的相对生活水平较高,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达到68593元,仅次于天津、北京、上海和江苏,排名第五.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都被商业开发,使得第一产业只能是外扩和外包,巨大的市场需求,推进了浙江丽水地区作为上海大城市的后花园和菜篮子培养.第二,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连续曝光,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不断重视,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原料的质量要求提高,相比前几年,消费者更倾向于素食类食品,宁愿花更多的钱买生态有机的绿色食品.第三,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消费群体到农村体验式生活.这种农家田园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大城市,特别是有孩子的白领家庭的口口相传,以一种实体的广告传播传达推动了生态消费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2.1.3 长期发展所树立的一定知名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有的一些农产品发展底蕴,为丽水新一轮的有机生态发展提供了优秀品牌形象和良好的知名度.例如松阳县的银猴茶叶,拥有自己的市场——浙南茶叶市场.松阳有着中国生态茶叶第一县美誉,浙南茶叶市场拥有自己物流配送中心是浙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庆元香菇有八百多年生产历史,自古就为宫廷贡品,2011年“庆元香菇”品牌价值已达44.01亿元,是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之一.企业发展应该注重品牌打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提供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在市场中长远发展.
2.2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劣势
2.2.1 山区交通不便,影响产品物流
丽水地区主要以公路汽车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由于河道落差较大和高昂的水运成本基本没有发展航运.丽水2007年底才开通了丽龙高速,这条高速路线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横穿莲都、云和、龙泉和庆元,联通了浙江西南和福建北部地区,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山区经济发展.当前,丽水地区沟通联系长三角的火车班次少,时点差.丽水市还没有运行的动车和飞机场,这些也是导致丽水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也是丽水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表现.
2.2.2 多山地,不利于大规模机械管理.
丽水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虽然总面积宽广,但耕地面积的严重受限,仅有的几个较大小平原地带也多是被居住或是商业开发,山地严重的阻碍了丽水发展大规模连片生产种植.分散的山地同时也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管理,修建基础水利灌溉设施成本提高,机械翻土和收割也不利开展,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规模.
2.3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机会
2.3.1 浙江省“菜篮子工程”政策扶持
1988年由农业部提出部署的“菜篮子工程”的市长负责制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总体充裕,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菜篮子工程”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将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保障“菜篮子”供应也将成为浙江省今后要开展的重点工作.丽水市为浙江省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将给与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帮助.
2.3.2 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连年递增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特别是高级酒店、政府部门采购和各大型超市的需求量巨大.根据《2008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年度分析报告》预测在未来的十年,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将以年均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报告中还详细说明了国外有机农业市场发展,国内大城市有机农业消费情况,有机农业品种、产量和重点有机农业企业.正是因为有些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生态有机的农产品供不应求.
2.3.3 土地转让机制逐渐成熟,民营资本投资活跃
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鼓励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现在许多传统实业起家的企业家拥有大量资本,正瞄准和评估国家政策发展,准备投身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希望利用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在农业经济链中分一杯羹.
2.4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威胁
2.4.1 地域优势不明显
丽水地域发展的特色优势不明显,不像海南,有着独天得厚的热带气候,可以种植热带水果.不像东北,有着天然广阔的黑土地,可以大面积的规模化生产作业.丽水的区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江西也可以种植有机茶叶,贵州也可以开发竹炭产品,福建也可以培育食用菌.丽水地域的有机农业发展是受到本省乃至省外的竞争.
2.4.2 近年来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
台风在炎热的夏季带来降雨和降温,但是过猛的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和大风是对农业生产的严重打击.例如,2004年第14号强台风“云娜”,2012年第9号强热带风暴“苏拉”,2013年第7号强台风“苏力”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上千万的损失.素有“江南小火炉”之称的丽水地区也是连创夏季高温纪录,严重的干旱天气也给部分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2.4.3 市场服务平台落后,信息交流不够
相对于大城市的信息系统管理而言,丽水地区的网络交易就比较混乱,没有及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市场的供求信息交流不够,没有形成有效地平台去更新和处理供应和需求信息,导致了大山里的好产品为人问津,卖不出去,而大城市的客户却找不到所需原料的尴尬局面.
3 丽水市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调动积极性,增强食品安全和绿色消费意识
浙江省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其民营经济在全区首屈一指.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普及绿色有机农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绿色有机农业的认知水平,畅通绿色农产品的消费渠道[1].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合理地加强土地流转,扩大农业土地可生产的规模,与此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绿色消费意识,科学合理地指导有机农业发展.
3.2 政府加强相关惠农政策的引导,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每年都会有相关的惠农的政策出台,但是很少得到用心地引导,缺少资金地扶持.在日本,对审查合格的环保型农户,银行可以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在设施农业建设上,政府或协会提供50%的资金扶持,在税收上第一年可减免70%~30%,往后2~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2].政府应当放宽对有机农业的农业贷款限度,增加贷款额度,降低利息.对于业绩较好的有机农业发展户主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和补贴,同时加强有机农业的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给农户造成的损失.
3.3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强合作,走多样化特色发展道路
大力引进农业发展的先关人才,加强企业加工和大学农业调研,形成产学合力.结合山区自然资源和条件自行研发、引进吸收、创新开展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建设以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种子种苗工程,加快引进优质绿色生态高效的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3].发展合作社的形式,有序地组织农民种植和销售,利用合作社集体的资源联系大客户统一管理.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地方拳头产品的投入,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格局,走多样化农产品道路.
3.4 依托科学技术,健全安全检测体制,加强质量管理
传统农业是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和市场化改造[4].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相关食品质量安全部门定期地进行有机农业的质量检验,确保品牌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加强有机农产品的商标认证管理,将农户农产品质量保证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管理.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出台农产品安全检测相关政策,并且加大宣传和教育,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责制,将绿色农业产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问责制,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质量和廉政作风.
3.5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推进市场营销,保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除了与其他食品共有的特点外,更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很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5].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催促政府和有机农业发展企业建立专门的有机农业产品门户网站,大大加强了市场农业交流信息的交流.网络营销作为新世纪的潮流将大大提高效率,从而降低风险也减少了成本.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手机软件进行最新的市场农产品需求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建立网络客户群,实现订单式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通过信息品台的互动,及时了解先关市场动态,拓宽农业知识面,学习各地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的模仿式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丽水发展有机农业是可行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有机农业的发展必须唤醒农民对食品安全和绿色消费的意识,立足自身资源和特色,加强政府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完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制度.与此同时,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先进加工技术,拉长原料生加工产业链,完善有机农业产业化体系,开辟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特色品牌发展道路,科技兴农,实现山区传统农业生产向科学种植的现代农业转型.
参考文献:
〔1〕崔耘.蓬莱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姜达炳.日本生态农业考察的启示[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4).
〔3〕陈修颖,叶园胜.浙江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以磐安县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1.1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1.2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
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1.3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2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2.2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667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2.3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2.4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规模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宁,刁希强,李萌.潍坊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蔬菜,2015(7):39-40.
[2]陈杰,钟诚吉.有机蔬菜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5(7):16-19.
[3]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关键词】 有机农业;三产融合;经验;启示
淄博市位于山东中部,南依泰沂山麓,北濒九曲黄河,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但这几年,有机农业发展很快,成了后起之秀。淄博市的有机农业大部分分布在博山区,小部分分布在沂源县,这两个区域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平均海拔比较高,其中沂源县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空气质量较高,水质清洁,土壤肥厚,并且完全没有受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被专家认定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最佳适宜地带。淄博市有机农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淄博市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
2008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淄博市有机农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声有色,也积累了一套发展经验,对其他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1、打牢坚实的农业根基
培育农民发展有机农业新观念。农民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主体,有了农民的热情参与,有机农业的发展才会燃起动力。首先,积极宣传有机农业,让农民了解,并产生兴趣。充分利用传播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有机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组织农民到有机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学习、参观,让农民对有机农业及其好处有直观印象。其次,要优先保证农民的收入。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提高农业的收入,充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以此来打牢有机农业发展的根基。
科技创新为有机农业保驾护航。有机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近年来,参照国内外行业标准,结合淄博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继续完善了本市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使得有机农业生产有标可依。组建了区县、乡镇各级有机农业技术顾问团和技术服务队,通过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有机品牌农业的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土壤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及物理防治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普及有机品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有机农业基地的管理水平。
2、促进农业经营工业化
整建制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环节。淄博市的博山、沂源是山区,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非常少,博山区人均占地4分左右,而且土地分散。在这种情况下,若单打独斗,规模上不去,就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将有机农业做大做强。基于实际情况,博山区政府果断的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业,改变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载体。淄博市确定了整建制建设全省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其中,沂源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作”的四轮,编制了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制定了《沂源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和21个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额操作规程,沂源县有机苹果生产标准成为全省的标准。目前,沂源县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0万亩,包括苹果、葡萄、大樱桃、杂粮、韭菜等18个主导农产品,涵盖全县名优特品种的80%。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是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从支农资金、基础配套、技术服务等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支持龙头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培育了“北京奥运专用果”、“上海世博会专用果供应商华盛公司”、“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品”供应商盛全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淄博市主要推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其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3、打造农业项目服务化
品牌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把打造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根本途径,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品牌的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沂源县有机认证农产品达到60个,沂源苹果等3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数量在全省居首位。沂源苹果先后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40多个,有“中华名果”、“江北第一果”的美誉,连续5次在全国绿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沂源苹果”继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专用果”、“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品”之后,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专供水果,“沂源苹果”品牌价值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31位。“悦庄”牌有机韭菜获国家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并填补了我国有机韭菜生产空白。
宣传推介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扩大有机农业影响力、获得消费者认知的有效手段,全力打造淄博的有机农业品牌。把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特色有机融合,统一包装策划,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沂源县去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深圳)展示订货会、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烟台)绿色食品博览会、青岛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会展,在深圳、南京、济南、青岛等城市举办名优农产品专题推介会、新闻会10余次,累计展示优质农产品上百个品种。同时建立了苹果、大樱桃、猕猴桃、金枣等多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每年举办“中华大果园”赏花节、采摘节。博山区依附茶林建设了“鲁山茶院”和“鲁中茶叶研究所”,其中包涵了采茶、加工、旅游等活动项目,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形象反映淄博市有机农业的电影《山喜鹊》,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如期播出,提高了本市有机农业的声誉。
二、思考与启示
淄博市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仍旧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机农业品牌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为了继续推动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坚定贯彻原有政策的同时创新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在提升品牌、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上多下功夫。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有机农业发展对本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把有机农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长远工程,认真抓好统筹规划并做好协调服务。要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单、走街串户、组织参观学习、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前景,宣传本市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和标准要求,让发展有机农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
2、坚持科学实施,加强示范带动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发展有机农业。对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不求多、不求快,要稳妥实施。在总体布局上要按照典型带动、分层提升、梯次推进、逐步转化的要求来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从产地环境、土壤质量、耕作制度、农业投入、病虫防治、杂草控制、产品采收与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有机标准化管理,保证农产品达到有机要求,实施优质优价,让群众看到好处,得到实惠,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3、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
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奖励、补贴、费用减免等措施,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本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加强产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经营整体合力。
4、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执法
充分发挥农业执法队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完善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自我监督,形成社会监督、群众自我约束和执法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规范清理农资市场,设立专门的有机农业投入品经销点,严禁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农资市场,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延军.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05).
[2] 瓮怡洁.有机农业:法律规制与政策扶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一)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发展背景
1.国际背景:全球有机认证制度日益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农业市场兴起和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各地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纷纷建立符合自身实践的有机认证体系,特别是1980年全球性民间团体IFOAM①制定并首次了关于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对协调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形成了世界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层次认验证体系,全球有机农业认证制度趋于成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背景:台湾地区有机农业保持快速增长。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始于1986年。经过多年探索,1995年各地区农业改良所开始开发推动民间有机栽培,积极促进有机农业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入市场引导模式,从小规模有限试点阶段转入较大规模全面推广阶段。由于有机食品所具有的环保性、生态性和健康性,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都非常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客观上促进了有机农业快速增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岛外丰富多样的有机食品源源不断流入,这引发了对有机农业质量管理的强烈需求。
3.市场背景:信息不对称导致柠檬市场形成。台湾地区耕地面积少,有机农业整体上属于小农制度,多数农民的经营方式仍维持传统作法,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管理,生产效益不尽人意。在缺乏认验证的情形下,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可能导致生产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市场上常有鱼目混珠情况发生,“柠檬市场”的形成整体上降低了市场的诚信和有机食品的质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对有机认证产生了客观现实需求。为了促进有机农业正常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认验证,初期由各区农业改良所负责办理验证及标章核发等,随后把验证与发章工作转给民间团体,政府专门负责宏观监管和制度完善,政府与民间共同促进有机农业认验证体系发展。
(二)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演进阶段
相较德、美、日等先进国家,我国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制度起步较晚。1995年4月,“农委会”召开两次会议,分别讨论了制定有关有机农产品认证方式的行政法规和有机产品标志设计事宜,这才开启了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发展的大门。
1.初步探索阶段(1997~2005)。为配合有机农业民间推广,1997年台湾地区当局制定颁布了《有机农产品标章使用试办要点》,作为各农业改良场、茶叶改良场办理验证及标章核发等工作的依据,是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验证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阶段,台湾“农委会”、农粮署、农林厅等当局管理部门作为主要推动方,在建立、完善有机农业认验证体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一是成立了一批验证机构。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等民间团体相继成立,成为农委会审核认可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二是颁布了一些制度规范。继1997年“试办要点”出台后,1999年又公告“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辅导要点”、“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设置要点”等规定,以利于规范有机农产品栽培生产,有章可循,确保质量(翁伯奇等,2002);2003年公布实施“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资格审查作业程序”等规定,作为政府辅导及推动有机农产品验证制度的依据,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广、操作性较强的制度体系,为开展验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三是开展了认证体制探索。1997~1999年“农委会”委托各区农业改良所负责有机验证、辅导与推广工作,2000年后开始辅导民间机构办理验证,而政府部门专注于制度建立与监督,特别是对于认验证机构专业水平的审核。尽管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取得巨大成效,大量规范、制度等认证要素初步形成,“有机认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在法律层面仍属空白,对“有机”造假行为的打击缺乏明确依据,导致各种未经有机验证却自我标榜有机的农产品在市面上大量出现,一些打着有机旗号的“天然”、“自然”、“无毒”等标牌纷纷现身,这些乱象迫使台湾地区进一步增强完善有机认证体系的信心和力度。
2.规范完善阶段(2005~)。在各要素初步具备的条件下,台湾农政部门针对前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认证体系建设,使认证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一是整合有机标章。2004年召开的“CAS②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推行整合会议”确定CAS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体系组织架构,2005年台湾地区农粮管理部门连续三次召开CAS标章作业筹备会议,并研制出CAS标章手册。2006年公告了CAS有机农产品品质规格标准、标示及标章使用规定,为有机农业认证建立了统一、公信力较高的标章。二是健全有机立法。2007年1月,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有机农业”及其产品即纳入政府的法律规范,从此以后“有机”二字受到法律的严格保障,在台湾地区不能随便使用“有机”二字,只有经过“农委会”资格审查的认证机构认证后的农产品或再制品才能贴上“有机”标章。这推动了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三是强化进口认证。为加强对进口有机农产品的管理,2007年7月台湾地区颁布实施“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管理办法”,2009年又公布“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并重新修订“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管理办法”。同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瑞士、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订立相互承认协议,积极发展有机同等性国家或地区,提升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口有机认证体系的建立,使台湾地区有机认验证管理进入新纪元,标志着台湾有机认证体系与国际的全面接轨。随着有机认证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台湾地区与认证有关的有机农业知名度大大提升,如“优良农产品(CAS)”、“农药检验合格证(GAP)”、“观光农园”、“优质米”和“安心蔬菜”等,都是广受生产者或消费者信任的产品,为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一)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的现状有机认证在台湾地区已被公认是一种依赖系统,是生产者的一种荣誉,是对农产品品质的一种肯定,是对农产品销售的信任和保证并使消费者辨别真伪的依据。目前,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审核机构、认证机构、辅导体系、进口认证体系。
1.审核机构。“农委会”负责办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认证审核,凡是申请有机农业验证业务的机构,或增项评鉴、重新评鉴的验证机构,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认证作业要点”提出申请。“农委会”主要对申请机构的验证稽核人员、技术专家、实验室检测能力等重点指标进行审核,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能力应由国际认证机构(限已签订实验室认证领域多边相互承认协议者)认可,或由“农委会”经评鉴程序认可。只有通过审核程序的机构,才具备资质开展有机验证业务。
2.验证机构。通过“农委会”认证及授权办理有机农产品的验证机构,依据“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及“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等相关法规,受理有机农户的验证申请,开展有机农产品的验证工作,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行销过程符合有机规范。目前,“农委会”已认证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13家,其中12家是有机农粮产品,1家是有机畜产品。截至2011年底,这些机构验证有机合格农户2302户,验证面积5002公顷,包括水稻、蔬菜、果树、茶树及其他作物等有机农产品,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3.辅导体系。为辅导有机农产品验证工作,“农委会”依据“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规定,设置“有机农产品(作物)验证辅导小组”,负责制订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作物)、审核有机农产品验证团体申请案及监督、考核验证团体验证工作的执行情况等;“农委会”所属的各试验改良场所则负责有机农场生产技术辅导等;验证机构负责生产者教育培训、环境和农地无污染标示、检附生产计划等,强化对有机农业过程监管。例如,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生产协会任务包括为会员提供信息、协助解决会员生产问题、研发推广新技术、执行产品验证等,为会员有机农户提供比较系统的辅导服务。
4.进口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进口农产品、农产加工品须经主管机关公告之全岛或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组织)认证的验证机构验证及台湾主管机关的审查,才能以有机名义在市场上流通,未依规定办理者将被依法查处。进口有机农产品验证有两种方式:第一,由“农委会”核查岛外验证机构验证产品,对订有双边相互承认协议的地区或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给予免检;第二,由“农委会”认证的岛内验证机构赴岛外进行验证产品后,粘贴岛内有机农产品证明标章或标示为有机农产品。
(二)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的特征
目前,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一致,总体上呈现“标准化、全球化、法制化”的态势,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和理解的差异,各国或地区有机认证体系构成仍然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就台湾地区而言,其有机认证体系表现出以下特征:
1.认证方式多样化。在世界有机运动联盟IFOAM体系认可之下,有机农业的认证方式包括两种:第三方认证和参与式认证。④鉴于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规模较小,远远低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250公顷以上的水平,在有机农业发展之初相关认证全部是参与式认证,由协会或基金会为农户会员提供认证。例如,2001年前,台湾地区只有四家管理当局委托的认证机构,全是基金会或协会等民间组织,农户以会员身份加入这些机构,享受其相关认证服务;此后,随着认证资质向民间开放,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全台有机认证体系的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全台湾地区13家认证机构中有7家是民间协会、基金会等团体组织,2家是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类第三方认证机构4家。
2.认证机构发展快。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有机认证机构发展较快,数量相对较多,比如德国1999年有机农业达到36万公顷,其境内认证单位50多家;美国从事有机生产的农场超过3万家,且各农场面积以250~300公顷居多,全美认证单位84家。相比之下,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耕种面积不过5000公顷,但仅岛内认证单位就达13家,平均每385公顷有机农业就有1家认证机构。除此之外,台湾地区还认可一些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机构认证。单纯从数量上看,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机构几乎与大陆相当,可见近几年来台湾地区认证机构发展非常迅速。
3.管理当局与民间互动。认证检测经常与管理当局打交道,各种成本非常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与协会等机构对认证的参与程度非常深。从台湾地区来看,由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有机认证参与主体还不完善,如环保部门和地方参与有限,但农业部门和协会等民间团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如“农委会”负责制定相关法规,而民间团体则开展相关研究并营造一些宣传、推广声势,配合管理当局执行有关认证要求。
4.认证标识等级细。台湾地区农产品分级设有全有机级和准有机级(主要是多年生果树、茶树),而各验证机构在设计标章时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一系列清楚醒目的标章族,每种标章都有特定的内涵,这使消费者能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有机特性。以MOA为例,其认证标章分为三种:MOA自然农法标志、MOA自然农法标志转换期间标志、MOA自然农法标志移行栽培标志。这些标识不仅适用于台湾岛内产品,也适用于从岛外进口的产品。
5.认证监管单一。德国认证监管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而验证机构则包括全球性认证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全国有机农业协会联盟(AGOEL)和生态农业基金会(SOEL)等全国性认证组织和地区性认证组织,构成一种多层次、多系统的认证监管架构。相比之下,台湾地区认证体系比较简单,由台湾地区最高农政单位全权管理,地方管理当局并未实际参与认证管理工作,是一种完全扁平化、单一化的管理体系。这种状况与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现状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管理层级,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的推动策略
(一)管理当局负责培育与推广
有机农业标榜不用化肥与农药,相比“传统农业”所耗人力与金钱成本都较高,在有机农业发展初期阶段政府承担认验证工作的培育,直到2001年有机农业步入正轨后,有关验证工作才逐渐向民间开放。而且,为鼓励农户申请有机验证,“农粮署”对通过有机认证的农户补助验证过程所需之水质及土壤检验费每件4400元、产品检验费每件6300元及验证费每户最高20000元,这使得农户申请有机验证实际负担费用仅数千元;为鼓励农户从事有机栽培,对验证通过者核发每公顷5000元奖励金。此外,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假有机现象,管理当局不断砸钱作公益广告宣传,提醒民众提高对有机标章的辨别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
为了推动有机认证,台湾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范、认证验证规范、相关作业程序等,甚至对标章使用等细微之处也制定专门规范,大大小小规范文件超过20多个,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而科学的有机认证法规体系。除了这些明显的规章制度外,台湾地区还注重认证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如为避免收费过高,影响农户申请验证意愿,“农粮署”专门制定规则,设定验证收费上限,其中个别验证费用上限为20500元,团体验证费用以10人为例上限为42500元。总体来看,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法律法规不仅详细,而且可实施性强,这是整个有机认证体系不断趋于规范、完善的重要前提。
(三)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在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发展过程中,各地有机农业协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机农业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各种培训等服务,协调农户、生产与市场间的关系,在克服各自为阵,整合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销售优势,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等方面作用重大。此外,协会与会员双方利益一致,由协会为会员提供验证服务,又不以盈利为目的,能极大地降低验证成本,鼓励农户主动申请有机认证,同时协会对农户拥有信息优势,消除了第三方验证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四)制定详细的责任体系
台湾地区对有机认证各方的责任界定比较详细。对农政单位而言,其负责对象为整个有机农业,包括监督、辅导验证机构,协助检验及其他资源整合,奖励有机栽培,协助有机产销体系,倡导有机正确观念等;对认证机构而言,首先要建立比较完整的认证操作制度,落实农政部门出台的有关制度,并积极开展与农户的访谈、操作及资材检查、纪录、文件,还要负责开展农户教育,提升农户诚信理念以及关心、信赖有机农户,协助有机理念之倡导推广等。各方责任划分清楚,增强了各方对自身工作的目标性和责任感,也为社会对认证各方进行监督、质询提供了依据。
(五)实施科学的惩罚制度
一段时间内,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缺乏立法支撑,对于验证单位、生产者、加工方及销售方的违规均无处罚条款,直到2009年初《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重新修正,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正式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保护,建立起一套从警告到公告比较完善的惩罚制度。一是预先警告。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引起生产者、销售者对遵守有机规则的重视,建立预警机制。二是禁用标章。法律严格规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销售必须取得认证机构的验证标章,未经认证的农产品不但不能冒用CAS有机标章,甚至不能在包装商品品名时使用“有机”字样。三是取消资格。对于已取得CAS有机标章的产品,在管理当局抽检中被发现不合格,则产品必须下架,而且还会抽回其有机标章及验证资格。四是罚款。对违法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行为,通常罚款新台币30000~150000元,多次擅自使用有机产品标章最高可罚100万元。五是公告身份。依据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外公布农场身份,这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农场的信任度,对农场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启示
目前,上海有机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但市场上已经大量充斥着各种标榜为“绿色”、“无污染”、“天然”等标识的食品。因此,学习、借鉴台湾地区认证体系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加快上海有机农业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与台湾地区相似,上海是一个资源约束型城市,传统农业的过度发展正引起日益严重的环保、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必然趋势。但是,有机农业发展关乎重大,不应走传统产业“先乱后治、先量后质”的老路,应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建立严格的认证体系,消除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度,切实为有机农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统筹监管体系
有机农业涉及农业、环保、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部门之间各有法规而又各不衔接,农产品质量管理一直落不到实处。而有机农业质量管理是专业性、法规性、关联性和连续性强的行政职能。可借鉴德国黑森州农林自然和消费者保护局或者台湾“农委会”模式,将有机农产品质量管理作为政府专门职能确立,赋予一个既有专业权威、又有行政法制权的独立职能部门。在目前没有专门部门行使这项职能前,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立法、联合协调。
(三)加强政府扶持
政府应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充分认识到有机认证对有机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机认证发展。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包括有机农业基本准则、有机认证操作流程、标准等既有宏观指导性、也有具体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其次,对认证费用给予财政支持,降低有机农户认证成本,提高农户认证积极性,促进认证事业发展。此外,加强有机认证宣传,提升消费者对有机认证的认可度和有机标识的辨别能力。
(四)健全行业协会
“农会”是台湾地区农业有特色的制度之一,是中小农户重要的辅导机构,是受管理当局委托开展有机认证的首批机构,是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的主体力量。鉴于此,有必要健全类似行业协会职能,提高协会的民间性,逐步弱化准管理当局职能,从而增强协会自治功能、服务功能;赋予协会相应的认证资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扶持不断增强其公信力,使其成为中小有机农户专业认证机构。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格瓦斯;有机格瓦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资源的不断充裕,人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作为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全性关系到食品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产生重要影响。而食品行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顺应人民需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改良食品风味,才能保证食品的销量和商业价值。格瓦斯主要生产原料为谷物,可以与有机农业结合,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无公害,具有原生态口味的有机格瓦斯。
一、有机农业介绍及现状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有机农业绝不是简单的无化肥、无农药的农业,它以有机物质自我补充为土壤培肥的基础,利用抗病虫品种、天然植物性农药、生物杀虫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强调一切农业措施都应遵循自然规律,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保护农业系统遗传多样性,强调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强调能生产出自然的、高营养的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石油农业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日趋明显,故当时一些先驱者开始进行有机农业实践。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机农业的益处。发达国家纷纷于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自发建立有机农场。并且建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盟(IFOAM),有机农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有机农业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的有机土地面积和有机农场数的比例均持续增高。有机农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1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我国的有机农业也在不断发展。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将保持在10%以上。
二、有机食品介绍及现状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等。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有机食品的主要特点来自于生态良好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因此,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和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
有机食品是随着有机农业出现的,有机食品的供应同时又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内也有很大的潜力。而且有机食品具有比普通食品更好的口感,同时有着比普通食品更好的风味。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有巨大的销售利润。随着中国有机食品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中国的有机食品也将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三、有机格瓦斯
1.传统格瓦斯劣势。格瓦斯是一种含低度酒精的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格瓦斯是以山花蜜、啤酒花、谷物、浆火、白糖、黑糖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多种乳酸菌,酵母菌复合发酵酿制而成的微醇性生物饮品。传统格瓦斯的原料来源于传统农业,尽管在制作过程中传统格瓦斯严格执行着食品安全标准。但随着人民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传统农业作物为原料的格瓦斯有可能不能适合市消费者的要求,从而失去其市场竞争力。
2.有机格瓦斯的可行性。以有机农业作物为原料的有机食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用有机农业产物生产格瓦斯作为一种有机食品既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为生产厂商提供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机格瓦斯相比传统格瓦斯以有机农作物为原料,生产工艺严格参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在其发酵过程中以纯天然酵母为发酵菌种,保证生产出的有机格瓦斯为纯天然原料食品。同时,我国是有机农业大国,有机农场面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格瓦斯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在我国有着较大的种植面积,原料来源比较丰富。而且有机农业发展已近一个世纪,技术已日渐成熟,成本不断降低。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代表,我国的有机小麦已实现了品牌化,规范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而广西玉林的甘蔗和新疆地区的甜菜则提供了足够的有机白糖。有机格瓦斯所需的原料在我国均有大量的生产,可以获得足够的原料。东北地区也正处在各种原料产地的中心部位,可以有效地组织起生产。有这些充足的有机原料,有机格瓦斯完全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3.有机格瓦斯发展前景。有机格瓦斯相比传统格瓦斯,不仅会保持其口味将会更加纯正,而且无农药残留、原生态的物质将会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不仅如此,格瓦斯盛行于乌克兰,俄罗斯,东欧,中国东北等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格瓦斯以其传统饮料的优势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娃哈哈格瓦斯的横空出世更是让格瓦斯为更多的人熟知。传统格瓦斯已经有如此大的固定消费人群。在传统格瓦斯原有的消费地区推广有机格瓦斯将会很容易获得人们认可,同时,带有有机食品标志的有机格瓦斯通过适当的宣传会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且,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刚刚起步发展不久,新的产品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获得关注。在未来的时间里,有机食品将随着我国有机市场的规范化飞速发展,有机食品将会进入更多的家庭。有机格瓦斯也会因此获得良好的销量,以此带来巨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苏利民,王粉莲等.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
概况[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
[2]董光. 漫谈俄罗斯传统饮料格瓦斯[J].
价值工程,2004(1) : 253 - 254.
1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有近30年历史。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以及社会对生态和环境的不断关注,“有机农业”理念在加拿大不断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购买新鲜、购买地方”食品运动(BuyFresh、BuyLocalFoodCampaign)的兴起,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上世纪末的不到10.0万hm2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万hm2。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理念和原则,一是保护环境,减少农业污染,保持土壤肥力、活力和养分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作物、动物等)、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三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及其养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人类健康;四是关爱动物,推动动物福利,促进动物健康;五是促进资源特别是本地资源循环和可再生利用[1]。根据加拿大有机种植者协会(COG)统计,2006年加拿大共有有机认证农场3618家,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东西两岸和中南部各省。其中:萨斯喀彻温省(SAS)约占1/3,魁北克省、英属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分别占22.6%、13.7%和13.4%,是加拿大有机农场主要集中的省份,表1资料来源于加拿大有机种植协会。近年来加拿大有机农场数量基本稳定,部分省份略有下降,而有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总播种面积50.0余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有机产品加工企业800余家。有机产品市场销售额20亿加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有机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部分有机产品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出口额1亿加元左右。有机农产品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西洋参等大田作物,各类蔬菜、花卉和蓝莓、红莓、草莓、黑莓以及苹果、梨、葡萄等园艺作物,牛奶、肉牛、猪、羊、鸡等畜禽产品。有机枫树糖浆和有机葡萄冰酒以及有机西洋参是加拿大特色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力。
1.1有机农场生产规模
根据加拿大有机农业中心(OACC)2008年对3781家有机生产者开展的问卷调查,2008年加拿大有机农场平均规模297.2hm2,其中,有机认证面积162.8hm2,有机农场除种植有机农产品外,隔离带、放牧草地和枫树或林木占用一部分耕地。其中大田作物有机农场规模最大,平均达360.0hm2,有的高达几百hm2。其次是畜禽和奶牛有机养殖场,平均规模240.0hm2以上。园艺作物有机农场规模一般较小,平均为40.0hm2。
1.2有机产品主要销售渠道
被调查有机农场主要销售方式有直销、农民集市自销、售给批发商、加工商和零售商5种方式。大部分有机农场采用混合方式,采用最多的是直销,有62.0%的农场采用。36.0%的农场采用农民集市和售给批发商的方式销售其有机产品。加拿大一般在农场聚集区和小城镇之间均建有农民集市,每周开放2~3次,农场生产者租赁一摊位销售其自产农产品,价格较超市要便宜,吸引城市和城镇市民前来采购。通过加工商和零售商销售的有机农场分别有28.0%和26.0%。但大部分有机农产品通过批发商和加工商加工处理后进入超市,超市有机农产品价格一般较普通农产品贵1倍左右。
1.3有机农场平均销售收入
虽然被调查的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场平均规模不小,但近50.0%的有机农场是中小型规模,年销售收入在5万加元以下,52.0%的有机农场年收入超过5万加元,其中有12.0%的有机农场年收入超过25万加元。总体来看,目前加拿大有机农场收益不如普通农场收益高。据安大略省Virgil地区农业咨询顾问公司总裁BruceHobin先生报告,2009年加拿大27万农场中有30.0%年收入超过25万加元(加拿大中产阶级收入标准为人均6万加元以上,家庭20万加元以上)。这可能与目前加拿大有机农场生产成本较高,产量较低有关。
1.4有机生产新加入者及年龄结构
66.0%被调查有机农场从事有机生产不足10年,只有34.0%有机农场从事有机生产年限超过15年,可见加拿大有机农业发展还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63.0%有机农场主年龄超过50岁,其中有25.0%从事有机生产不到5年,相当部分有机农场是从传统农场转型过来的,转型期一般需3年,有机养殖场需1~2年。30~39岁中有55.0%从事有机生产不足5年。在有机生产不足5年的新加入者中,64.0%从事有机大田作物生产,43.0%从事有机畜禽生产,9.0%从事有机牛奶生产,39.0%从事有机蔬菜生产,29.0%从事有机水果蓝莓等生产,22.0%从事有机香料生产,相当部分新加入者从事多种有机产品生产。有机农场以男性为主,女性有机农场主占23.0%。
1.5消费者购买有机产品的主要原因
根据ACNielsen博士2006年对消费者购买有机产品原因调查,60.0%的北美有机消费者购买有机产品是为自身健康,超过20.0%是出于孩子健康的考虑,接近20.0%是出于对环境和动物友好而购买有机产品。在欧洲出于对动物和环境友好与为自身健康而购买有机产品的比例都在40.0%左右,为孩子健康而购买有机产品与北美相当,都在20.0%左右。总体来看全球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主要原因相差不大,但关注角度不同地区又有所差异。
1.6有机农业监管与服务
加拿大有机农业近十几年来之所以能够快速、有序和规范发展,主要在于严格的生产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和有机农场和行业的自觉自律与消费者的高度信任。加拿大有机农业由联邦食品监督管理局(CFIA)管理与协调,下设有机办公室(COO),主要负责有机认证机构的评审、许可和日常监督。联邦和各省农业部设有有机农业的官员,专门负责有机农业相应工作。全加拿大共有30家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负责对3600余家有机农场的认证和年检。2011年6月30日之前,加拿大有机农场实行自愿认证,约69.0%的有机农场自愿申请并通过认证。2011年7月27日之后,实行强制认证。加拿大有机农业法规主要有2009年6月30日联邦政府内阁通过的《有机产品规范》和加拿大总标准委员会2006年6月通过的《有机生产体系—总原则和管理标准》。前者主要规范有机认证机构申办程序及其行为规范和有机产品标识、包装以及有机产品省内外交易行为。如规定有机含量在95.0%以上的食品才可在标签上注明为“有机产品”;多成分产品其有机含量在70.0%~95.0%的可在标签及广告中标明“该产品为含有多少百分比的有机产品”;多成分产品其有机含量低于70.0%的不可标明为“有机食品”,只可在产品成分一栏中标明具体有机成分的含量;标签及广告中必须标明认证其为有机食品的机构。后者主要规范有机农场转型、农作物、园艺作物、畜禽和枫树糖浆等有机产品的生产、仓储、加工、运输等行为。自2006年颁布以来,先后经过4次修订,2011年6月30日颁布了最新修订版。该标准还对有机生产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投入品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分别以目录形式。有机产品只许使用30种添加剂,而常规农业允许使用500多种添加剂。此外,加拿大联邦食品监督管理局有机办公室2010年6月11日还制定颁布了《有机管理手册》,进一步具体有机管理程序,并增加了有机产品国际贸易扩展和纠纷处理程序等内容。随着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有机农业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从不同领域开展对有机农业的服务。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执行联邦、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的专项、行业赞助和收取一定服务费用。比较有影响的服务组织有加拿大联邦有机协会(OFC)和加拿大有机农业中心(OACC)。目前他们联合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得到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和部分有机农场、加工企业的赞助,正在执行加拿大农业成长有机农业综合研究项目(OSC),研究涉及有机产品生产及环境影响10大项30个重点研究单项,总投资880万加元,由50多个研究人员分布在加拿大不同省份45个研究站开展有机农业相关问题的研究。#p#分页标题#e#
1.7当前加拿大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加拿大有机农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有机农业不能使用化学合成除草剂和合成农药,加上人工除草成本很高,有机农业病虫草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有机作物产量和有机农场效益;二是有机种植不能使用化学合成肥料,主要依靠有机肥料,但加拿大有机生产标准要求有机肥料必须来源于有机饲养农场,且对堆肥有严格要求,因此有机肥料随着有机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越来越显不足;三是由于有机生产标准,严禁转基因(GMO)作物和动物用于有机生产,而加拿大政府又因转基因技术应用效益明显,鼓励转基因作物种植和转基因畜禽饲养,转基因作物面积越来越大,使得适合有机农业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而且会出现转基因作物基因漂移污染有机作物和有机农田的可能,造成两难困境。
2ZephyrOrganics有机农场经营模式
ZephyrOrganics有机农场是位于多伦多东北100kmZephyr小镇的一个专门生产有机蔬菜和水果的家庭有机农场。该农场已历经3代。最早由一个20世纪初期从中国南方去加拿大的陈(Chong)姓劳工在50年代创建的。20年前由其18个孩子当中的第9个儿子TedEng从他的法国祖籍母亲手里购得,15年前转型为有机农场,占地40.0hm2,有机认证面积32.0hm2。目前与他的儿子女儿共同经营,常年雇佣6名全职员工,夏季雇佣8~10名临时员工。该农场常年种植40多个有机果蔬品种,基本是露天种植,温室育苗。有机产品主要通过FarmSharebox的方式销售,年销售额80万加元左右,好的年份可达到100万加元。消费者(主要为家庭)通过电话或Internet提前预定并支付一定费用,每年便可在6月15日–11月31日每周收到装满10或15种蔬菜和水果(因季节和气候而异)足够3~4人家庭一周消费的“菜盒子”。农场一般免费直接送货上门,消费者也可在周末到农场采摘,每次每盒价格优惠10.0%。如果在每年3月31日之前预定,费用优惠5.0%。有2种“Boxes”,一种是HalfSharebox(半份盒子),每年费用500加元,产品生产期间每周可收到装有10种有机产品的盒子,价值30加元左右,全年配送20次。另一种是WholeSharebox(全份盒子),全年费用800加元,每周可收到装满15~18种有机果蔬产品的盒子,价值45加元左右,全年配送20次。该农场从来不从其他农场采购任何果蔬产品装进盒子销售给消费者,以表示对消费者的忠诚。笔者问到:“当因灾减产或绝产数量不足时是否从别的农场进货?”,Mr.TedEng斩钉截铁地说:“Never(从不)”。我想也是为了他农场的可持续利益和农场的稳定发展着想。消费者一般都很信赖该农场的有机产品,大多数是忠实的“回头客”。该农场也不断推出“buyfresh”“buylocal”“buyhealth”等促销活动和宣传理念,以吸引更多的地方消费者购买本地有机农产品。农场主TedEng先生认为他的有机农场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除草、防病虫害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二是人工成本太高,几乎占去其总收入的一半。但对他的有机农场未来充满信心。
3对北京市发展有机农业的几点启示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多功能价值的不断开发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有机农业也有一定发展。据北京农学会调查,目前全市有机种植面积约1.2万hm2,约占北京市总播种面积的3.0%,主要生产有机蔬菜和水果。少部分养殖厂家也推出有机奶和有机鸡蛋,部分超市设置有机柜台销售有机产品,个别地区建立了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少量有机生产基地直接配送给社区、居民或机构单位。总体来看,北京市有机农业虽有一定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生产不规范,市场无序,监管不力,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信任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北京市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纵观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和北京市建设特色世界城市的需要,有机农业应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
3.1规范生产加工销售行为,培育消费者信心有机生产者和销售者要从有机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稳定自身持续收益的角度,树立对有机消费者忠诚的理念,严格按照现有有机标准,设立隔离区,严格转型期,建立合格的有机生产基地,严格按标准生产有机产品。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要严格按认证制度认证和年检。有机产品加工销售者严格按标准添加保鲜等添加剂,杜绝从非有机生产基地调配非有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唯有生产、加工、销售者和认证机构对有机产品忠诚,并严格自律,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和忠诚,才能培育起有机市场,才能引导北京市有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有机产业利益攸关者的稳定和持续利益。
目前,有机食品越来越受美国人的欢迎,有机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几乎增长了三倍,涉及资金高达350亿美元,有机农场和销售有机农作物、家畜产品的机构亦激增至25000多家,美国农业部的监管能力也受到严峻考验。
据报道,目前美国有81家获得农业部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有权在食品上盖“有机”的印章。认证机构获得美国农业部授权后,有权检查并审核有机农场和他们的供应商。申请方将支付认证机构的费用。
不过,据美国农业部内部报告,今年37家接受检查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中,有23家被认为“未能正确根据指引认证农场”。报告说,这23家机构不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检查农场,就是没有正确地审阅农场递交的申请。
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告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启示
显示,81家认证机构中有38家至少有一次在认证时未能达到农业部的标准。当时,40%的认证机构没有按要求对申请者进行完整的调查;16%的认证机构无法说出申请者可能用到的被禁的农药和抗生素;还有5%的认证机构没有确认农场能否有效地将有机和非有机产品分开。
全食超市负责食品质量的迪克森(Joe Dickson)表示,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来说,获得“有机食品”标签的产品可信度更高。他认为,如果能有一个即时更新的数据库列出所有认证机构,整个制度就会得到很大改善。美国农业部目前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列出被取消认证权的机构。
美国农业部表示,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能即时准确地提供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权利的机构。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对无化学制剂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及农民对化学制剂污染环境的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有机农业生产。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一些有见地的农场主受有机农业启蒙思想影响,支持并开始身体力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有机农业的创始人罗代尔(J.I.Rodale),在1945年创办了Rodale有机农场。美国有机食品生产从20世纪40-70年代开始引入登记制度,80年代之后开始转入迅速增长期。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公布的统计数据,美国2005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60万平方米,世界排名第4位。目前全美的50个州均已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其中加州作为美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农业州,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美有机总面积的14.4%,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
美国有机农业的认证体系组织体系架构
美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主要是由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产品标准、管理机构和认证机构共同组成。1993年美国农业部组建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NOSB),由农业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代表共同编制和修订了美国国家有机农业标准。国家有机项目(NOP)隶属于美国农业部农村市场服务司,对全美有机认证机构进行管理工作,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检查并予以农业部的授权,同时对于授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审查和抽查,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进行处理。
认证机构
美国有机认证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营利机构或者私人机构,主要是著名的CCOF和OCIA。加利福尼亚州有机农场认证(CCOF)是专门针对有机物生产的监督机构,从食物到农业等多方面,覆盖了超过1300多种有机作物和产品。美国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于198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成立,是为广大会员提供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面的研究、教育和认证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第二类是官方认证机构,美国联邦农业部于1993年组建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管理、研究及认证等领域的不同代表组成。另外,还有国家有机项目办公室全面负责美国有机农业方面的工作。随着居民对于有机农产品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美国正加大官方认证机构的数量。
认证程序
认证程序主要是以生产过程为审查对象,要求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必须要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环节。各地区的审查标准基本一致,仅在细节方面有所区别,审查程序包括详实的文字记录、详细的申请资料、确切的调查取证、系统的证书认证、证书的授权和费用的缴纳等方面。
认证范围
美国有机认证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各种作物和家禽类,还包括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零售商、餐馆、代工生产以及生产资料的认证。美国官方认证机构主要是从事前几项的认证工作,唯独生产资料由民间第三方组织进行认证。认证费用依据的是认证的有机产品总价值的0.5%-1.5%,第三方认证机构收取的认证费用通常比官方高出30%。
美国有机农业的认证标准
美国有机食品标准由有机农作物生产标准、有机畜牧产品生产标准和有机农产品加工生产标准3大类组成。
有机农作物的生产标准
有机作物在收获前3年内不允许使用标准中明令禁止的物质,保证有害物质不会通过农产品进行积累;禁止一切转基因生产的技术,优先使用有机种子或者非有机植物的繁殖器官,在生产期间要求实行农作物的交替种植;运用生物循环技术使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废弃物,通过规律的耕作和栽培技术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当常规方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明显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标准中允许的各种制剂进行防治。
有机畜牧产品生产标准
家禽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就要对其进行有机饲料的喂养,必要时要在100%有机饲料的喂养条件下让其生长,可以适当添加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允许使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要保证其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应采取疫苗接种等措施预防疾病发生,疾病治疗时若对其使用了违禁药物,应将其移出有机生活环境,并不得再以有机产品进行出售;家禽主要是以户外放养为主,当室外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圈养。
有机农产品加工生产标准美国有机标准规定,有机产品按照其有机无机含量和成分被分为4大类:100%有机、有机、使用有机原料生产和标注有机原料。生产过程中将有机原料和非有机原料分开存放,存放和加工过程中不得破坏有机物质自身特性。市面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原料必须是有机物质,有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各种禁止物质,并要按照有机物质含量进行分类标注。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也正是因为美国的有机农业有着深厚的基底,才使得其有了今天的地位。
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美国政府主要致力于促进有机产品法规和国家认证标准的制定,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保障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联邦政府根据情况对部分有机食品生产者认证给予资金补贴。
有机生产理念超前
美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生产把生物防治和堆肥视为两大法宝,尤其注重利用豆科植物等的生物固氮及有机物(植物残体、厩肥)氮素循环提供作物氮素营养。杂草、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轮作、天敌、生物多样性、生草、抗性品种等,尽量少用化学防治,并密切关注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意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有机农业科研面向生产
美国各州大学在当地各地区分别设立农技推广办公室,完全承担了当地农技推广工作,政府不再另设农技推广站,从而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生产,农业难题直接反馈给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了另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网络化程度高
美国尤其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信息技术和信息体系的发达惠及了美国农业。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完整
在美国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如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 设立国家有机产业管理部门,协调支持有机产业健康发展。在我国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完善有机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相关法律的补充,建议由农业部尽快制定部门条例,出台《有机农产品管理条例》,进一步切实有效地规范有机农产品生产。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投入品质要求较高,必须紧紧依托科学技术,应着力加强有机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兼顾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要注重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全方位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