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教学总结

小学德育教学总结

时间:2022-06-22 04:1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德育教学总结

第1篇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2、加强了班主任素质的培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而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班级工作的成效,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有序的开展,所以班主任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品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条件和素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对全校的班主任进行一次短期的培训,强调了班主任开学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的职责、家访的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让班主任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通过班主任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一个月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让班级管理优秀的班主任谈班级管理方法,给全校各班主任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各班的管理水平。

3、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带班领导宏观调控;值周教师与学生检查评比;安全卫士协助管理。严格执行值周工作的各项制度,继续实施日查、周评、月累、学期末总评的管理方法,认真做好每周“文明红旗班”的评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升起班学生必须统一着装,提前准备好国旗下演讲稿)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根据每周安排及节厉或节日庆祝活动,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典型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年,将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各班通过召开家长会(要求每学期每班召开一次以上)、对家长辅导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好评选“好家长”活动。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力。

(4)、拟定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本学期与甸子镇派出所有关人员协商,聘请交警来我校讲课,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

(5)、继续抓好就餐生“文明餐桌”评选活动,做到日检、周汇、月评奖。

4、落实教育局“四位双主体”有措施。按着要求,我校将“四位双主体”内容分两块(班主任、科任)进行有机组合,把班主任手册、班队会、家访、少先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有关理论等形成集子,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特色。

5、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强化学习并测试。

6、开展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九月观看了启动仪式,各班召开了主题班会等。

7、各班“德育导师”常抓不懈,任课教师都有培养学生记录。

8、各班均召开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活动。

9、本学期,德育处继续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强化训练,,以“四个一”的养成教育为德育切入口,强调四个狠抓:一抓活动、促养成(通过思品、德育课抓明礼导行;学科教育抓美育熏陶;班队活动抓养成训练;榜样示范抓正面引导;校园文化抓环境陶冶;家庭教育抓辅导配合等途径。从明礼入手、典型示范、训练养成、检查督促、评价表彰来提高活动实效)。二抓典型、树榜样(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比如英雄人物事迹,教师的言行示范、文明学生的评选,礼仪规范等)。三抓重点、求突破(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课间活动,不在走廊跑跳、喧哗,不骂人、不打架,积极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队列、间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四抓检查、求深化(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少先队员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围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星级好少年”争章活动。分为“文明礼仪星、遵纪守法星、勤奋学习星、团结互助星、环保卫士星”五星。德育处制订详细的评比要求,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每周评议要有记载,每月汇评一次上墙。评议结果期末上报德育处。学期末,学校将对一学年来获得“五星级好少年”集中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奖励卡。将评比结果列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也做为评选市、县级优秀学生的依据。有突出表现的,由德育处研究决定直接授予星级奖励。

10、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办手抄报、出专刊、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工作突出六个方面

(一)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挖掘学科德育点,在授知的同时对学生润物无声。

(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保持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率为100%。

(三)深化德育课题研究,重视科研过程及资料收集,使课题具有辐射性。

(四)加强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触电等),确保学年内无责任事故发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五)深化少先队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各种竞赛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第2篇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第3篇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渗透

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是所有学校所有年级一直在不断进行的任务。然而德育并不单单是品德课的专利,学生仅从品德课上学得的德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道德的要求,因此需要其他学科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补充,语文教学应首当其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渗透德育,力争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1.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完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以及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真正的教学不单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寓德育于教学中。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

2.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学习,并且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1.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和识别事物的能力,知行统一,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这种形式既使学生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锻炼了他们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2.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语文当时学生常常因为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讲解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并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3.总结归纳,对学生思想进行升华

通过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笔者总结归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读了这篇童话,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我真想把自己好吃的、好穿的都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完全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还有的说:“通过这篇童话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懂得了社会主义好。”大家发言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比较,教育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学好过硬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首先是自我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在学习中要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反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镜子,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让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善成德。其次是自我倾吐。言为心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以教材作为依托外,还要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记下感受。最后是自我实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不到或一时难以收效的内容。如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母亲节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为灾区人民、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等。

参考文献:

1.张祖英.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J].成功(教育),2008(11).

2.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

第4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实践措施

一、小学德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原因

1.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德育课,只关注智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分低能”是对以往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整体评价,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德育教学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式化和样式单一化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应试教育的概念仍根植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家长对孩子的培训方向仍锁定在高考这一大方向上。由于高考没有设置德育考核这一项目,教师和家长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文化课上,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势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的学习理念,久而久之便轻视德育学习。

2.小学德育固步自封,缺乏与时俱进

在过去几十年的德育课本中,德育教育主要是面向小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训练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内容教条、抽象并一味唱高调,学校、社会和家庭早已习以为常,在德育教育时都抱着应付的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课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更新内容,适应当前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改进措施

1.新课改后小学德育课的材料大都取自于生活的素材

德育的理论知识也是从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整个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更体现了德育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生活化的特质。要想让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成功、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材料的教科书是一方面,还要求教师把德育知识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实际的道德体验,提升道德素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取得,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处处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到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

2.整合德育生活资源

(一)巧设辩论会。

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动态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辩论的话题。让学会结合所学所知,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抽取事件中的道德标准,让学生明理明德,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去规范自己、修正自己,从小养成明是非、辨善恶的价值观念,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是在其他文化课上获取不到的宝贵知识经验。如教学《勤俭节约》一课时,展开“勤俭节约是否已经过时了”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给学生讲解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勤俭节约”的品质高贵性,让学生能铭记在心,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巧讲生活故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十分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运用此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大多源自与历史典故、童话、古老传说、民间风俗等,有些故事中蕴含了很多教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能对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在故事的反复讲述中,学生自然会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德育教学方法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并能达到增强学生记忆周期的效果。

(三)巧用生活模仿秀。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可以将生活原型进行适当改编,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品、舞蹈表演、唱歌、做游戏的形式开展生活模仿秀。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模仿能引导学生起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通过这种动作、声音、形态和心理上的模仿,能促使学生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看人、看事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那能力。

(四)妙用名言警句。

在德育新课程中,穿插了许多名言警句,主要是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歌曲中的某些句子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各种正确的导向,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名言警句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参考文献:

[1]张琰.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黄旭.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

第5篇

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从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论及。比如,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为本 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资源论文《关于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重要性问题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智的论文《构建大德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体系构建。但这些论述无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道德形成的心理构成层次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品德,并研究这个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二是探讨构建大德育体系的重要性;三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怎样构建大德育体系。至于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大德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又使这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见。同时,毋庸讳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即重视教学质量而忽略德育工作,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进了死胡同。

由此我们认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走务实工作的道路,应该让德育工作从喊口号、做材料、应付检查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德育有操作的平台、有要抓的实事,并有实在的效果。德育应该不是虚无缥缈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见到效果的。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觉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又好像是凭空使拳,全不着力。我们成天说我们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主要抓的仅仅是教学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实践而成为了空架子。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检查德育工作和课题实验的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将经验在反复论证中形成论文,推广成果。

第6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启迪人类心灵的科学,也是一门表达交流,传递知识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行“立德树人”教育,是十分有效和可行性的。所以,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现目前为止,最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也是,教育学生的做有效的手段。

一、目前小学学生的品德现状

1.小学学生的品德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学生对于知识的教育要高于德育教育,这主要是,我国的教育形式的陈旧和传统的思想所致,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只看重成绩,不看重品行,就连小学的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学生对于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的意识,很是浅薄,在小学的校园之中,我们经常会听见学生满口脏话的现象,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对于道德素质的浅薄和无知所造成的。

2.家庭缺乏对于孩子的管束和教育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所成效,现如今我国家庭中,往往都是独生子,所以很多家里人,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品性和性格发生了扭曲,导致孩子,不懂得与人分享和助人为乐。进而,使得孩子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懂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

由于上诉原因,导致了如今孩子的道德流失,因此,要想改变如今孩子的这种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推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要求。与语文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

二、“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1.突出小学课程立意指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似乎被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和言论所左右,对于青少年往往是这种社会思想浪潮的影响者。这就要求现代的语文工作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如何辨析出社会中真善美。在语文的作文的教学中,多添加一些标新力意的的课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指导课题《面对摔倒的路人该不该扶》这个小议论文时,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就此类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确道德缺失和忽视的这种现实,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变向思考。让学生内心充满对无良被扶者的鄙视,对胆小旁观者的惋惜,对施以援手者的佩服,对既能坚持道义又有必要法律防范意识施救者的效仿之意,总之,学生既在构思时分清了论辩的角度,又收获了思想的利器,实现了语文的立德树人的责任。

2.用心拟写读后感

语文的学习,最讲究的就是对于课文的的理解和总结。所以要想在语文的教育中实行“立德树人”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对于道德素质文章的总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学生真正用心去写读后感,这样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拥有辨析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故事的课文时,教师就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如可的学习雷锋精神,和怎样做到这种道德的修养。并且使学生写关于雷锋的读后感,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便会潜移默化的懂得道德的重要。从而起到德育孩子的作用。

3.精心组织活动

通过小学语文的课上活动,积极的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比如,在举行语文演讲的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道德素质理论的演讲,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积极有效地起到了道德宣传的目的和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意识。

4.积极学习八荣八耻

在语文的课堂之中,应当把八荣八耻的学习放到日程中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对其理解和学习,要求学生背诵,使得学生加强对于道德概念理解。

5.结合实际,以身作则

语文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应当为人师表,作为道德的先行者,遵守有关道德的规章制度,为学生作出表率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立德树人”的成果。

三、“立德淙恕苯逃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运用相应的方法,而且,还要保持一种两者相符现成的概念进行教学,不要脱离了语文教学的课本,这样不但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使得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具有从小培养孩子养成一个具有道德修养的人的意义,还会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成家立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只有少年不失道德规范,才会推动整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长久的历史和发展意义。只有学生不失道德规范,才会是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一个向前不断进步的和谐社会。因此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中国实行德育教育进步的唯一捷径。

四、结论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凝聚起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应建立教育网络,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统一协调地开展德育工作,发挥德育整体效益,加速个体的杜会化进程。实际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目标应当趋同,德育内容应当互补,德育资源可以共享。为此,要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课堂。努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保障的德育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第7篇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对学生展开德行、品质等基本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全面、健康地进步与成长。本文从利用教师自身优秀的行为品质感染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及在生活、游戏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了如何保证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行为品质;德育教育;生活游戏;实践能力

当前,小学阶段的相关德育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及学校的重点关注。但是,小学阶段的实际德育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来改善教学方式,只是按照相关的基本要求模式化地教学。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德育相关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吸收教师讲述的内容,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积极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出发点,确定教学的具体目的,保证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性。

一、利用教师自身优秀的行为品质感染学生

小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一些行为举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展现自己的一些优秀行为品质,利用自身的影响优势来进行感染式教学[1]。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影响力,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做出榜样,切忌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基本优势。虽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士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自己对学生基本行为的影响教育。教师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后的进步发展,为学生以后更加美好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互相帮助、礼貌待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或课堂讲解演示中为学生做表率,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优异品质,在学习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行为品质。

二、重视德育教育开展,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课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可以极其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效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都应当注重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堂上积极引入一些新颖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提高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在课堂上,学生能初步、有效地学习与提升相关基础文化知识及技能,也容易被教师讲述的内容影响,提高思想境界。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对学生的基本思想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会对其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育人”的基本理念,保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让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德育”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三、在生活、游戏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在德育教育中,还要结合教学的现实状况展开对学生的生活游戏式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2]。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游戏相融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受到影响。通过在生活、游戏中展开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涉及的相关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及教学的具体目的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与吸收德育知识,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行为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良好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受到良好的影响。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还要在学生生活与游戏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提升生活实践的相关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教育 教学

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中,一直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为重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都不够成熟,这也造成了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向来都比较单一。然而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都在强化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小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中贯穿更好的德育观点和知识。

一、在小学体育中贯穿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加入德育教学的内容,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关于年轻人、在校生参与不良社会活动,受到不良社会影响,参与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学生的辨识能力差,对社会活动缺乏了解和认知,不能有效抵御不良诱惑和不良影响的侵害,在小学生阶段就普及德育教育也就成了尽快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纠正未成年人成长风气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体育中贯穿道德教育,让未成年人的德育、体育同步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1.寻找德育、体育的结合点来做教学规划很重要

在体育课堂上融合德育教育的内容,需要选择良好的契合点来进行教育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德育和体育在教学内容上的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深入了解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德育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寻找最为契合的地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学。如果可以制定课程规划来指导体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也会进一步保障德育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进行跳远、跳绳等体育运动的时候,可以贯穿一些社会公德教育,提醒小学生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跳绳的时候不要扰民,不要在住宅楼里用力地蹦跳以免影响其他住户休息,这些德育教育都可以很好地结合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2.教师的言行表率作用要到位

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很多时候是依靠模仿来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中老师们要言传身教做好德育教学,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比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谦逊谦让等道德、文明行为,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带头这样去做,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必然是能够带动小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践行德育知识与主张。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要求讲究文明礼貌,在学生面前尽量避免粗鲁的呼喝和训斥,以温和的语气和不断的鼓励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鼓励表扬的作用是巨大的。鼓励儿童按照德育教学的思想去做事,激发小学生的荣誉感,是个不错的选择。

3.激励性教学的尝试

小学生的自尊心、虚荣心较强,这也是值得在体育教学中加以贯穿的。要鼓励学生去了解和掌握道德观念、道德思想、道德准则,可以通过鼓励、激励、奖励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课堂上对有良好道德表现的孩子提出公开的表扬,奖励小红花或者一支笔,一个作业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知识、贯穿德育思想的积极性。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激励性教学,提高学生旅行道德观念的积极性,要注意把握分寸。第一不能过分的表扬以免学生形成骄傲自满的心态,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第二是调节激励的对象,不能只对道德表现好的学生进行激励,要注意均衡地分配鼓励措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获得践行德育思想的动力,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德育发展环境。

4.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

在体育教学中,最容易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小学生课堂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出现开小差,交头接耳的情况;还有一些小学生不认真听课,随意破坏教学设备,比如一些体育器材,跳绳、球类等,这不利于课堂规范的落实,但也给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支持和素材。老师要对一些不良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道德方面的观点来指出小学生的错误,让小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可以号召同学们在课堂上形成道德的互相监督,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班级之中哪些同学存在的言行举止是不正确的,让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这也会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观念,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进步。

5.通过信息化教学来提高德育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化教育在我国已经普遍开展,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知识也会获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从小学生的年龄来考虑,他们对于单调的课堂宣教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反倒是这种以视频、图片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气氛要良好的把握,避免学生过分关注信息化教学中的视频、图片信息而忽略了德育知识本身的内容。

体育老师可以尝试将一些道德宣讲的漫画素材引入教学之中,我国各地各部分都会有很多道德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画、漫画,这类形式多样的资料融入体育课堂之中,也是个不错的创意。

第9篇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对于做好德育工作,有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将试着总结一下这段时期内,对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德育的措施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一方面要结合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在课堂中根据语文教育的规律来做。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在语文教育的考核机制上下功夫,努力使考核机制与教育机制,相配套,相适应。只有有了正确,良好的考核机制,才会有正确的德育方案,才能激励学生在这方面下功夫。第三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语文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老师填鸭式的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教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第四就是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来设计德育。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语文是一门社会性学科,是一门沟通性较强的学科。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文本。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深化德育的内涵。在字词句中,把握文本表达出的内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崇高气节;在课堂情景中融入德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这首《示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字词句上,诗句精炼。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受到陆游那种渴望家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烘托出爱国的气氛下,此时正是激励学生爱国精神的,最合适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实现德育,使我们必须学会。

(二)要设计一个正确良好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这个机制不仅仅应针对学生,更应针对教学的主导者――老师。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健康的教学机制。相反,在一个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尽管有健康的教学机制也会被扭曲或者是被异化。语文教育工作,也适应这个道理。做好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必须有一个健康合理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在设计考核机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德育。可以把语文成绩按百分比分成纸面成绩与德育成绩两部分来进行综合评判。

(三)要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德育是一个与人沟通的过程,单独的,一个人的德育即便是做的很好,也是无用的。因为道德只有在与人互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教学相长,教学结合。教学实际上就是两个部分,一是教,二是学,两者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他们说的对,我们要敢于接受;他们说的不对,我们更要找出他们不对的根源,然后帮助他们改正。不能“不教而诛”。

第10篇

小学生处于初期认知与发展阶段,其智育与德育呈现出快速成长的状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加强正确、全面的教育。语文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与基础,加强语文教学课堂的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顺着时展的轨迹,小学语文教师应首先正确进行语文教学与德育培养,认清德育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合理把握教学的特殊性,善于挖掘素材,把握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为其综合发展做好相关准备。

1.人文关怀,重视德育培养。

小学是学生处于求知欲望与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或事件记忆深刻,影响也比较深刻,抓住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效果也比较显著。如充分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机制,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成效。语文教材节选文章大多饱含人文情怀,可作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有机基石。人教版(下同)《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都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情怀。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首先播放视频,给学生提供视听觉盛宴,激发其情感共鸣。比如在《长城》教学课堂期间,教师搜集并节选“长城”构成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构造、概貌以及历史,然后讲解劳动人民在长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与意义,引导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通过视频的直观映射,学生可真实感受到长城的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说明,让学生明白长城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尊重与热爱。

2.情感渲染,渗透德育培养。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表达形式,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有大量思想教育意义深刻的文章,借助文字语言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或道德情操。从这一角度看,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可从情感渲染着手,将学生带入真切的情感中去思考、去体验,如此便可逐步渗透德育培育。比如在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一同解读“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一句话的意义。在被问到对哪些词语印象深刻时,学生不约而同指出“凡是”“统统”“掠走”等。教师可解说,这类词语充分说明英法联军将圆明园大肆洗劫一空,简单的词语表达更将其野蛮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产生愤慨情绪时,教师可突出学习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3.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可深入探究教材,捕捉生活中的德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导入正能量,并培养学生德育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活动,而是提升知识认知、发展自我的行为,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延伸扩展开,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在五年级文本中编排了“生活启示”一组教材,旨在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活启示,养成坚强独立的情感意志,积极应对生活的挫折与困境。如《钓鱼的启示》,教师引导学生一同探究最后一段的意义,从该阶段的思维能力考虑,五年级的学生自然可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然而要深究背后的德育思想仍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导入“没有民警叔叔时随意闯红灯”“践踏草坪”“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到这里就可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并学会改正。

4.学以致用,强化德育培养。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既突出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只有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思考、总结并有意识地去实践,德育教育才可真正体现其价值。道德理论是比较系统化的知识,若教师过多、反复且空洞地讲解,整个课堂将沦为一洼死水,平静无波澜,当然教育成效也就不理想。要摆脱流于表明、浮于形式的德育教育,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教学,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前文提到的《钓鱼的启示》教育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思考作者最后描述的“大鲈鱼”与“道德”之间的关联,明白作者表达的“大鲈鱼”实则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念;然后让学生凭借自身对“道德”的理解写作,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同学、对自己的认知,分辨出哪些是“道德行为”哪些是“不道德行为”,并思考自己在一定情况中该如何选择,做一个良好的公民。整个课堂下来,德育培养就可从理论讲述向实践操作发展,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学会思考生活。德育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掌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运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高建勤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第11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严格依法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健全的适合本校校情的规章制度,而且要明确各项工作具体内容、措施和目标,要对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要狠抓落实。二是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切忌以情代法、以言代法。三是要重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校园良好氛围的形成。四是要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学校的教职工在明确自己的责任的同时,又享有一定的职权和利益。其次,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健全的各项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学校要有自己的健全的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要将这些秩序深入到教师心中。健全的教学秩序使教师的教学有迹可循,有利于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教学程序管理,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推动民主化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秩序的要求下,能够按照教学规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最后,考核制度科学化、透明化。小学校长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不仅要严格而且要科学合理。学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考核细则进行认真研究,而且要进行科学制定和审核,还要监督考核细则的落实是否严格到位。此外,学校要力求执行考核公示制度,以提高考核透明度,让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真正实现考核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制度化。

二、以人为本,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是学校教育的支柱,所以,小学校长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校长要想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要力求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和提高的基地。一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教师考评制度,关注不同年龄层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通过不同要求和激励来促进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比如,对于备课的要求;新教师要重规范,中年教师要重新意和教学改革,有经验的教师则要重总结、整理教学理论。二是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小学校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和管理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管理工作,要让青年教师覅逐步通过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三是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和人格,重视教师培训。学校可以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教师创造条件,并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教师待遇。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随之,教师的待遇问题反复被提及。在教师待遇相比逊色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开始辞职下海,这导致小学教师资源缺乏,所以,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教育行业中。而且,在近些年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态势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三、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校长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小学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搞好德育教育,会使学生在起步期就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一定要将其贯彻执行并且稳步落实,将德育和智育并重。小学校长在抓办学质量和升学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并以此来审视办学目标,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因为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年纪较小、思想认识较为浅显,而且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其思想行为一旦受到不良影响,将会影响健康成长。在学校,班级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所以,班级管理人员更应该担负起指引他们走向健康、走向文明、走向成为国家栋梁的责任。此外,学校要紧紧抓住校会、班会、活动课这三块教育主阵地,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开展这些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一是要准确定位,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发挥多种活动的教育作用,如通过观看教育影片、去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学校教学管理和德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小学校长要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全面的组织、计划和监督,以保证德育工作的落实。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学校管理工作集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于一体,作为现代学校管理工作者,小学校长不仅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和领导组织能力,还要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多管齐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培养人才,不断探索新的经验,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学校的整体全面发展。

作者:吴朝菊 单位:河北省高邑县万城乡明德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G621

传统的小学德育课只注重对道德知识的讲解,这种识记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来感受到道德对人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灌输和强加,而是倡导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生活化教学的意思是,在课堂上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以此为背景而进行教学互动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悟和回忆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并把有关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利用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来指导学习,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把德育的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在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让问题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树立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小学德育课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要做到教育方法的“不破不立”,即彻底破除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理念上的更新,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善于去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听和记;其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即生活化的素材;最后还要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去体会良好道德的魅力。要做到把课堂的一切让位于学生,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才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讲授德育教育缺少了直观形象的东西,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对德育知识记忆犹新和理解。以生活为支点,引导学生去实践,或者是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作为社会人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总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德育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通过家校联谊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和家长顶撞,这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也是过于溺爱孩子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以再今后的德育课堂中创设有关孝顺父母的情境,设计一个“孝顺父母一日行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中,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说说心里话,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做父母的各种不容易。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把德育教育和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知识的作用,这是最直观的德育教学方法。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道德榜样的作用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小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教材中的道德榜样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年代久远,小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背景,如雷锋等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榜样,如某个学生没有值日的任务,仍然参加班级卫生的打扫工作,教师应该细心的发现,并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到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哪怕是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都是生活化教学良好的素材。

其次,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引导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课堂还原。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扶不扶》,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剧中的警察、大妈和路人,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发挥,在各自完成表演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来发表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放大,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和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是多么重要,也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小学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

生活,是小学生体验的重要来源,更是检验小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小学德育生活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有意识地去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发现美好事物的同时,建立相对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到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教师与其苦口婆心的教导,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自己体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可以在学校的操场附近去观察植物,让学生欣赏绿色,并说出植树造林的好处,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在学生欣赏自然地过程中,教师列举一些破坏大自然的社会现象以及后果,通过讲解和亲身感受,学生自然而然的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让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成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准则,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改革德育教育方法与内容,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让小学德育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冬英.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37-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