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全面认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金融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我国银行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两年来银行业信息和数据逻辑集中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又一重要隐患。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一系列与信息科技有关的风险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2006年4月,银联全国跨行交易系统瘫痪6小时,国内大部分商户的POS机无法刷卡,所有银行的ATM终端无法进行跨行操作,以日均量估算,“停刷”阻断交易量246.6万笔,金额1287.7亿元,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实际损失和由此造成的声誉损失令人痛心。再例如,2007年1月1日,北京工行所有网点系统瘫痪90分钟,2007年5月23日,工行网站出现故障120分钟后恢复,8月15日,工行网银及客服电话大面积故障及拥塞约8个小时。这几起银行业的信息科技事故表明,如果银行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4.建立IT审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金融银行业风险对策
商业银行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负债,如此,其必存在着风险。而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所应作的是如何驾驭并管理金融风险。如何在承担风险带来收益的同时,使利润最大化,是管理风险的核心。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其他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相互交错,相互连锁。因错投海外次级债券,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使不少商业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要想打开海外金融市场的起了,这无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要想打开局面,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迫在眉睫[1,4,6]。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信用风险无动态评级,缺乏有效的资金监控机制,未建立度相应的度量模型。
2、市场风险缺乏有戏控制
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增加及其复杂化,在计量方法、工具、系统方面缺乏对此风险的有效控制。
3、操作风险缺乏有效控制
在其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上,都存在着很大缺陷。
4、按揭贷款因其低风险,已成为了各方大力发展的主业务。但其中的问题也多多。其一,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及完善。其二,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难以排除泡沫存在的可能,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其三,假按揭的存在于你其根本无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难以估量
5、呆坏账等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水平居高难下
尽管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在不断下降,但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国际警戒线,此外,扭曲的融资结构,是长期存在于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向银行集中,同时,破产法的完善,也将使国有企业负债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不良贷款。不可否认的是,其仍隐藏着风险,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房地产业、制造业、通讯业及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贷款资金也随产业而集中到这些行业。但由于其为新兴产业,弊端较多,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2]。
6、信贷投放过快极易触发金融风险
贷款总额的迅速增加,贷款的结构的改变,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缺乏长期债券市场,潜在的风险自然加在了银行系统中。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
7、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由于信息的难获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容易造成错误的局面。如个人信贷保障系统的不健全,缺乏提交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信息,坏账风险加大。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频频发生的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的违约现象也使其风险增大[5]。
8、特殊国情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资金流动性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地下金融活动规模增大,有一定的金融冲击,而且这种风险又向银行集中的趋势,大大加大了银行风险,不得不加以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1、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1]。
3、严把信贷闸门,加强信贷管理
加强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客户现金流的管理,关注客户第一、第二还款来源,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查[5]。
4、了解并熟悉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情况
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外部资金大量流入、国内信贷快速增长、普遍的过度投资、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货币普遍被高估,以便借鉴、参考。
5、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重要途径
“短存长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贷款证券化的实施,如此,加快资金的回流,转为现金。
6、全面清理损失。对各种可能受到的影响做出整体预测,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也要有足够的重视。
7、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机制
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转移、防范、补偿和转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对风险的各项指标争取做到量化管理,将风险指标作为制定经营策略时重要的参数,以避免责任的推脱、做到精细化管理。
8、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立足本职工作,以工作为落脚点,大胆开拓;现行法律有些规定相对宽松,改变后的法律环境风险点也相应的变化,面向现实,大胆创新,因时而变,以此为契机,对法律风险加以有效地规避;通过科技论坛、成果展示、创新标兵园区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广开言路,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个人真正的参与其中,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乐于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运用科技进行经营
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及网络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迅速高效地收集并及时的分析、处理,为决策和管理政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其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积极引用并培训员工对这方面技术的及时掌握,将此作为目标和主要的进攻方向。
10、明确界定职责,将工作具体到人,并加强对工作人员技能和企业文化的培训等相应的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若职员操作权划定不明,势必会引发操作风险,使银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无法充分匹配。从而使其在一定的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对工作的消极对待的情况,即引发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权,或 “反生产性”使用操作权,极力推卸责任。也可避免对权利的滥用。对于因为专业化程度欠缺的情况,通过定期培训,合理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透明的有效的奖惩手段和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以避免。
11、完善各项制度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东大会及内部监督系统强化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考察,避免因人误用、失察所导致的不必要的风险;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指标要从实际出发,以长远经营目标为先导,既要强调经营业绩及其规模,同时又不可以其作为唯一目标,引起急功近利,破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成完善的奖惩体系并执此必严,以此形成责任追究机制,使各个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不敢也不愿加以触犯;进一步加强稽核的独立性及其覆盖面,改善无效及剔除错误部分,联通稽核部门及管理部门,是信息充分流通,以其为核心,是各项有效并重要的措施得以彻底全面的贯彻;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的管理,对相关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的关注对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的密切关注,做好相应的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制度。
12、进军国外市场时,注意利率、汇率变化,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是我们身处国际金融这一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需特别加以注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一旦出现危机,必然会引起利率和汇率的较大变化,市值变化会比较剧烈。同时低利率,会加大对银行外币债券投资市场风险控制的压力;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但若外资战略投资不善,损失将难以计数[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金融危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反省的动力。风险不可避免,如何有效的预防并加以控制,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而真正落实到每个细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才可不再重蹈覆辙,避免灾难再一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及其对策.省略/ Freepaper/Economicalpaper/financialpaper/201008/Freepaper_88553.html/2010-8-20
[2] 陈小敏王晓秋彭海燕著:《美国银行法》.法律出版社.
[3]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4]浅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省略/Freepaper/Economicalpaper/financialpaper/200911/Freepaper_43816.html/2009-11-2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提高,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这种改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信息化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营模式、交易方式、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等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后,信息科技系统替代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运转,人工操作变成了信息处理的上机操作,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系统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时银行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等新的风险形态尤其要注意。
一、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和趋势
正逐步向集约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商业银行从建立模仿手工作业的单项会计业务应用系统开始经历了多项业务应用集成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是计算机处理开始代替手工操作生成电子数据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全国范围内计算机联网、业务管理、互联互通、大小额实现计算机处理的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的数据集中阶段;第三阶段是从现在开始的数据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银行运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进行金融创新,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开拓网络金融服务的时代。目前正处于数据集中部分完成、数据应用刚刚开始的阶段的商业银行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对于未来的竞争起着重大的作用。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息服务的趋势是实现金融的信息服务化。通过完备的信息系统,给银行的业务重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深层次的变革个才是真正金融信息服务化。要实现银行从提供单一业务转变为面向客户综合服务以及银行业形成产品化和服务化,商业银行需要具备既精通银行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家统筹信息化建设。
二、商业银行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一)信息科技治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和目标与业务的策略一致是信息科技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够使得信息科技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和支持,使得信息科技资源得到最恰当的应用。其中的风险以及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战略风险以及信誉风险:错误的信息资源的分配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违背;信息系统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信息科技战略无法与业务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导致的低效率管理决策;较差的信息系统支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低下。
第二,可能导致的问题:由低效率的信息科技资源配置所导致的项目延误;员工素质和技能达不到信息科技专业要求的水平;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缺乏;企业内部“风险文化”认知的缺乏;会计专业和信息科技人员等对技术风险存在很差的意识;信息科技人员存在着职责的冲突;高级管理层未参加到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信息科技项目发展与业务战略不一致;信息科技内控制度和措施缺乏定期检查和更新。
(二)安全管理方面。
确保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得到充分保护,使得非授权的进入和意外的中断能够得到避免是安全管理的目标。其中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和信誉风险:保密信息泄露;损失金融机构的重要资料;电脑病毒,蠕虫程序的爆发;不遵守监管规定;工作时间业务停运和数据损失;未经授权的金融交易。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恰当的个人存取权限设置;特权用户和紧急用户代码的使用;敏感信息存储未加密;客户敏感性信息由于较差的移动设备管理而泄露;定期安全监测的缺乏;末及时进行补丁升级导致电脑病毒感染爆发。
(三)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方面。
确保开发及维持高质量的信息科技系统.并充分配合及满足业务需求是系统开发和变更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信誉和法律风险:长时问的系统停运;泄露了保密信息;达不到银监会的管理要求;数据不完整;推出科技信息系统的时间受到延误;低质量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业务发展要求;系统未经授权而导致风险增加。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测试环节直接使用业务数据;对系统变更和相关批准程序没有审计跟踪和记录;正式项目质量确认和生命周期规程评估程序的缺乏所导致的项目延误;缺乏全面测试和不协调的系统变更所导致的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停运。
(四)信息处理方面。
确保信息科技服务和信息处理的连续性是信息处理方面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业务服务不发生中断。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系统无法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关键设备以及信息因非授权收取而影响;保密信息被泄露;系统长时闻停运。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缺乏对重要的环境控制的定期维护;缺乏对敏感的操作环节进行控制;系统中心机的物理安全和环境控制措施不足;容量无法达到业务增长的要求。
(五)通讯网络管理方面。
确保网络连接和服务的连续性是通讯网络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如“阻绝服务攻击”等的网络停运;保密信息因外部网络而泄露;网络连接未经过授权;网络瘫痪导致长时间业务停运;未遵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网络抗冲击性脆弱;缺乏对关键的组件的监测;缺乏对内部网络的远程的安全控制措施;对需要在外部通讯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未进行加密。
(六)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方面。
确保外包的信息科技服务能够获得有效和持续的管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目标。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如下:
第一,可能导致的法律、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将核心程序设计外包或者直接采用专业公司套装软件,过度依赖外部服务供应商;缺乏对需求要求改变时的修改和维护能力;外包设计人员管理留下风险隐患和外包软件本身设计缺陷;系统因低质量的服务而中断。
第二,可能存在的问题:外包管理不充分;数据隔离和区别不充分;服务水平协议不充分;缺乏对服务供应商经常性的服务状态评估;对外包的营运职能缺乏有效的应急方案和解除服务方案。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风险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责任。科技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风险意识要加强,董事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都必须要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负责,全系统由上到下的信息科技风险体系都应该是他们的责任。董事必须对于信息科技风险的战略规划、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目标进行层层负责,评价分析审计结果,督促和落实整改方案。监事会必须对全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充分有消息进行审计和评价,并调查董事会以及专职委员会以及高管人员的履职情况,以此同时质疑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汇报,亲自抓好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并且对于工作进行差距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然后将工作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充分向董事会和监事会反馈和沟通对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建议和意见。
(二)设立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
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的任务是:对长期和短期信息科技战略规划进行制定和不断更新;提供日常的运行技术和科技服务支持,这个由信息科技督导委员会统一负责银行信息系统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来实现;建立实施恰当职责分离的信息科技组架构,制定清晰的岗位职责;提供充分的培训给信息科技从业人员;协助会计业务部门以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建立的有效的会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专门和独立的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对信息科技稽核审计部门配备适量地合格人员以及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审核制度方便风险审核。
(三)制定系统开发和变更项目管理体系和规则。
对开发项目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进行制定以及独立确认评价其中的主要技术相关项目。同时,隔离开发测试环境和实际使用环境,将用于测试的业务敏感数据进行删除,有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应对紧急变更,变更管理规程要有适当的措施。
(四)与客户资金、会计等业务部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
制定正式的信息科技操作规程。制定充分地容量规划以适应本行的业务发展需要;持续性预防和矫正信息科技设施和装备;建立充分地咨询服务台和操作支持,及时检测和报告异常操作和事件。
(五)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强化网络性能监测。
隔离会计电算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与外部网络和办公管理网络;对控制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的接入边界;有效降低信息泄露以及外部攻击,这可以通过进行身份认证、内容过滤、防火墙、病毒防范、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分析工具的使用要进行严格控制;对无线内部网络制定安全控制措施;网络设施有充分地抗冲击性;定期评估网络设施的安全设置;审计跟踪以及记录监察关键网络设施中的日常活动;
(六)有效管理信息的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
严格按照授权优化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设置和使用;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以及存取不脱离会计综合业务。
(七)该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要打破林立和由于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数据和资源的单独应用的情形。通过应用智能搜索引擎、建立目录索引指南、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开发网络资源,共享数据资源。
(八)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为了使管理会计以及账务核算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用户、客户为中心,必须要适应矩阵式管理架构和组织扁平化的发展。根据中后台集约以及前后台分离的新
运营模式,管控数据,非线性的信息流转得以实现,加速信息的共享和兼容。
(九)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信息服务必须坚持用创新来从容应变。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懂得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量化分析预测分类分层业务,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真正结合电脑和人脑,真正做到满足用户的需求,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十)加大信息科技资金投入。
加大对信息科技的资金投入是银行信息化系统服务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只有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才能够更好地建立起手段过硬、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体系。银行需要结合银行存在的声誉、法律以及操作、战略风险,以实现前瞻性防范为目标,通过关注信息服务体系风险的新动向,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工作。
(十一)加强对资源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文档资料和系统环境说明文件、以及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
加强对应急处理机制以及信息通报机制的完善和安全监控的实行,演练、评审和修订应急预案;保留并异地存放副本,按照规定的年限保存,经过严格授权再调用;异地保存省域以下的数据,异地备份全国性的数据;通过提升信息服务系统的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证信息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对信息安全应急恢复系统的完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兴业银行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小燕,田小丹,周建民.构建流程银行加速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江苏商论,2008.2.
[2]张戚虎等.金融信息化建设与金融信息化教育.中国金融.2006.
[3] 尤川川.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脱状与展望.统计与决策.2006(17).
[4]郝向荣,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52-01
1 目前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1 金融制度不完善
第一,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法律不完善,导致风险投资运作无法可依的问题。第二,贷款担保制度效率低下。这是许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的项目不能产业化的根本原因。第三,股票、债券发行的歧视性。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相当困难,这给风险投资的退出带来困难,也是风险投资不选择中小企业的直接原因。第四,不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融取风险资本的机会。第五,融资渠道单一。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强调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服务,上市门槛太高,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高收益性质,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总体规模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孵化”中小型企业的作用。
1.2 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环境问题
第一,国内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相对较松,中小企业更为突出。第二,项目源问题。中小企业的项目源存在专利少、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少的现象。这样的项目使投入的资本大,资本回收期长且资本增长率低。在资本市场上,这样的企业也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1.3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一,中小企业的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包括生产运作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管理。这些管理的效率不好,使风险投资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价值,并且减少了风险资金的边际效用。第二,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不高,这使风险资本承受更高的风险。在同样风险收益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更偏好信用高的大型企业。第三,中小企业的资源缺乏。其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各渠道资源,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国外的资源相对很少。
2 针对问题的对策
第一,重组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职能。经济转轨包括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转轨。在中国经济漫长的转轨过程中,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仍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的机构及其职能进行相应转变。
第二,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①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②政府提供优惠,支持委托担保。③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债券发行提供便利。④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提供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健全的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⑤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逐步形成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在内的风险投资网络,只有这样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第三,创造有利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政策环境:①加大政府对风险资本的投入支持。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放宽投资领域准入限制。我们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子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于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第五,中小企业要改善企业管理:①专门设立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到充分发挥。②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③自主开发高科技技术。④改善中小企业的形象,严格遵守信用制度,提高公司的信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126-01
0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金融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国际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实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发挥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
(一)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竞争能力强大的大银行无不对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取得领先同行的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途径体现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搭建科技应用平台,从理念、软件、硬件全方面贯彻科技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以工商银行为例,坚定“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应用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自助设备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持续加大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建成一支规模达12000人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大丰富了工商银行的知识产权储备,其拥有的专利数量同业占比超过50%,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工商银行的大型数据中心管理和维护着超过6亿个账户的数据,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此外,着眼于国际化发展目标,工商银行自主研发推出了境外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FOVA),目前已经推广至其大部分的境外分支机构,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IT支撑。
(二)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无需中介,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向企业或项目提供如结算、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以及存款服务等非融资性支持。二是向现金流较为稳定的创新主体贷款,个别项目的创新失败不致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支持已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创新项目,鉴于其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已较小,银行信贷风险相应较小。四是对于风险较大的创新企业(项目),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组合、利率上浮、财产抵押等方式有效降低、化解、覆盖风险。
2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体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隐性价值显性化,提升信息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自主推动力。二是加强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服务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三是加强信息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从整体提高资源效益的角度,将信息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定制金融产品满足高科技企业需求。科技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加强产品创新,满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一是根据科技企业缺乏有形资产的特点加强担保方式创新。例如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其他权益质押等担保方式创新,对现金流持续稳定的企业设计收入质押贷款,对有订单的企业设计订单质押贷款。二是根据科技企业成长期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特点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现金管理、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商业银行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包括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技术先进性鉴定和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通过公正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化解金融与科技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由于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现状和科技水平缺乏了解造成的价值难以评估问题。二是探索和创新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包括在既定市场定位下,为不同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地域空间的科技项目融资,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科技保险、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网络联保等分散风险的作用;开展联合贷款以及推进科技企业贷款交易转让和资产证券化,及时进行风险转移。三是实现有效的风险隔离。将科技金融业务与一般金融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分离开来,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保证一般业务安全。
(四)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科技金融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一个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为一体,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集中参与,覆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性体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贷款的多种组织形式。既可以通过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从事科技贷款的组织机构,实行单独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出资人发起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贷款组织。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信息分享机制。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对信贷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实现共享,实行中介机构造假一票否决制。这样既保障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也保证了科技企业的有效资金来源,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维持中介机构健康的市场秩序。三是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财务不健全的特点,淡化财务指标在信贷决策中的比重,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指标的比重,提高员工主观判断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金融 硅谷银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支行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6-022-05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创造财富和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主体,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融资难题,更好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今世界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科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性
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换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良好的金融创新服务是构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金融的发展一直是不断创新、丰富的过程,在对科学技术进一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中,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就是推动生产力的重要杠杆和引擎。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而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金融、科技已成为动员、组织和集聚全社会科技要素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投入,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其需要外部金融的支持。在充分调动企业和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尤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一体化,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并增加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一批适应新兴产业要求的高科技企业,迅速壮大中小企业规模,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截止2010年,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统计涉及的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销售收入还是出口都不逊于大型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呈现新特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要渠道
虽然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有银行借贷、第三方机构担保和民间融资等多种渠道,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仍是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就目前而言,因制度建设落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阻碍了企业向纵深继续发展。因缺少有形资产使通过担保获得融资的途径不畅,而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大大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性的大额融资需求。此外的公司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受《证券法》的限制以及最低资本规模、经营年限的要求,对刚起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门槛太高。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题,但其规模有限,对投资方向、运行机制等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指向特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这自然会使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
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在企业创立初期,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都具有高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且无法预估;企业贷款多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急,频率高且管理成本高;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资产的无形性,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的实物资产;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信用记录、信息透明度低、和投资方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上述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在市场机制之下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贷款,也很难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筹集到充足的资金。
3.科技型中小企业临时性融资普遍具有迅捷性
一般而言,在企业资金需求中,用于临时性生产周转资金需要的数量不大,但时间紧,对便利性要求很高。而目前商业银行对资金需求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尤其是临时性资金需求,这种审批常常错失企业的市场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进一步优化以简单、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银行信贷流程。
二、美国“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
美国的高科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支持密不可分,而其中具有独特经营模式和风险控制措施的风险银行功不可没,硅谷银行(SVB)就是其中的典范。硅谷银行是科技银行的成功实践,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硅谷银行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冲击和影响,其之所以能够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一套鲜明健全的商业模式:
(一)与风险投资机构紧密合作的机制。一方面,硅谷银行从合作中获得高科技产业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硅谷银行在风险投资(VC)和高科技产业中建立了庞大的客户关系网络。硅谷银行为风险投资和其投资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风险投资则为硅谷银行提供专业支持和推荐优质客户。
(二)专注服务高科技产业等客户群体。与传统银行不同,硅谷银行只专注于为高科技、生命科学、私募股权和高端葡萄酒市场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拥有知识丰富的专业团队。高科技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诸多风险,在各个发展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在有效控制融资风险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切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
(四)有效的风险监控手段。通过先投后贷,硅谷银行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质押,与VC合作,直接投资和参股,贷款限额控制等多种风险监控手段,有效控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风险,使其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
(五)分享股权投资收益的体制。通过参与和投贷,分享股权增值收益,硅谷银行能够进一步提高授信等业务的综合收益。但要取得股权投资的收益往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通过股权投资,使硅谷银行为科技产业提供长期服务,解决了中小企业长期融资难的问题。
(六)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硅谷银行围绕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客户价值,不仅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贸易结算,信贷融资以及外汇兑换等传统金融服务,还为客户提供正确经纪,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服务。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蕴含金融创新机遇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需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对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由其自身特点、体制等决定的融资瓶颈。由此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迫切需求。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一大批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基本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比较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做支撑,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71.1%来自企业。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巨大的现实原因。
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信贷资金逐渐流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非常困难。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征的束缚。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征,有形资产较少,自身积累有限,往往无法满足传统银行融资要求。二是存在体制。因为目前我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与信用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金融机构贷款、证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多种形式。而《公司法》和《证券法》在发行上市的底线上并未对中小企业版、创业板与主板市场进行实质区分,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实践
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模式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或个人,而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需要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来加以解决。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在尝试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内,由商业银行创建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是一条有效途径。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该行设在聚集了众多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校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好,毗邻一批国家重点大学的苏州研究院,在实际运营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1.建立专业运营团队,探索独立专营模式
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定位于“行内专业科技金融信贷服务机构”,通过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设计专属科技金融产品,建立专门业务流程,为苏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对象涵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企业(含创投项目)、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等,运营上实行独立事业部制,人财物相对独立的专营模式,单独授权、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单独管理。
作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通过有效的组织、制度和人员安排,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弥补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缺陷,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比照“硅谷银行”,进行本土创新
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比照“硅谷银行”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创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建立起“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即政府出台对科技支行的扶持政策,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利率、高效率”贷款,专业担保公司等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担保措施,保险公司对银行贷款设计专门的信用保险产品,创投、风司和银行合作进行银投联贷。
3.借助政府平台,降低运营风险
科技支行定位于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支持和服务的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对包括各县级市在内的需纳入科技支行服务并需政府资源参与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贷通企业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分类整合,筛选确定,确立了推荐支持科技企业的名录,并与科技支行对接,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由政府财政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的风险池基金。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对风险池基金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并形成联合会办制度。
4.构建多方位合作体系,分散贷款风险
一是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二是与担保公司合作。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优惠费率(如1%)的担保,实行保本经营,略有微利。政府对科技担保公司进行保费补贴,标准可为担保余额5‰。三是与创司合作。银行与创投、风司合作进行银投联贷。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的优质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加强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可分享创投机构的客户,同时取得私募基金的托管,增加银行存款。
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路径设计
硅谷银行作为国际首家科技银行,它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硅谷银行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土壤,国内商业银行在短期内无法突破直接投资的方式,这一监管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放松,也不可能试点。在目前环境下,我国的科技银行应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牵头整合政府和民间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主导的科技型企业担保公司以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资源,共同构建科技型企业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
(一)政府部门应从平台、政策、担保层面,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一是搭建营销平台,促进银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为科技支行搭建营销平台,集合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多层次的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多方合作、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收集和整理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建立需求信息数据库,将企业需求和银行服务进行配对,提高投融资的成功率。由科技部门、经信委(中小企业局)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类信息,召集银企对接会等。由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政策专家、创投机构专业人员和银行组成科技项目专家评审组,对科技贷款进行专业化的评审。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和科技支行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二是创新商业银行与风投机构的合作模式。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风险投资公司的股权和商业银行的债权。目前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以“债权+股权”合作模式为代表的投贷联盟在具体操作上并无固定模式,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科技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全面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和创新,真正探索出一条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的资金融通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全过程的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代偿的风险难以避免,如果仅仅依靠微薄的保费收入很难弥补因代偿带来的损失。鉴于此,各级财政应积极应对,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的方式,建立信用担保风险代偿基金,对担保公司的代偿进行相应补助。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建立了风险补偿基金,今后应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商业银行应从机制、产品、流程层面,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作为资金主要供给载体的商业银行,应在体制创新的基础上,与政府、行业组织、其他融资机构相配合,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通过产品、客户、渠道和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探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新渠道,为构建全新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和融资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金融产品。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创新金融产品,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组合,为科技型企业制定阶段服务方案。设计产品要量体裁衣,根据企业现金流量特点,掌握企业订单合同量,分析企业自有资金和业务现金流,合理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和还款方式。如科技型企业的初创期,提供抵押业务、信用“创业一站通”,开发基金宝业务;成长期开展“科贷通”业务、应收账款质押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开发订单贷款、收入贷款等;成熟期提供“税融通”、“联保联贷”、法人账户透支等业务。二是创新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新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高价值的有形资产,往往无法进行银行常规融资,但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具有较大盈利空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有效途径。三是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的操作中,具有申请企业户数多、发放笔数多、贷款金额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运用其独特评判标准和流程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调查、审查、审批与用信业务流程,统一授信标准和管理要求,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效率,真正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批量操作。四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借助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及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信息的了解和收集、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争取科技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违约风险。
(三)担保公司应从信用评级、费率优惠、风险分散层面,优化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担保公司是担保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体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通过开发适合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市场、资信和财务状况的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出准确的判断;二是争取政府的保费补偿或补贴,同时降低对科技企业担保的担保费率;三是争取加入再担保体系,分散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风险。
(四)创投机构应从风险共担、投贷联盟层面,发挥分散信贷投资风险优势
创投机构应充分发挥分散信贷投资风险的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共担机制。可以将资金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群体,以期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凸显创新基金的“杠杆效应”。联合银行组成投贷联盟,针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机构为企业筹划融资方案,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或股权认购配套协议,科技支行跟进对科技企业发放贷款,贷款如果出险,创投机构回购企业债权或股权。通过债转股贷款、期权贷款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五)保险公司应从产品、客户层面,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风险防护
继续推进科技保险业务,积极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研开发中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具体来说,一要创新保险产品,扩大和银行的合作。扩大贷款信用保证保险范围,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建议在技术(产品)开发责任险、员工福利计划、财产保险等方面制定有关政策;二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比如研发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增强银行对企业投放贷款的信心;三是和银行相互推荐客户、评价客户,共同发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
总之,目前阶段,加强法制建设;以有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为核心,将政府的参与和优惠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结合,健全担保、抵押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举措将是解决我国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Hellmann,Manju Puri.Venture Capital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b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1)
⒉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3.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4.陈默,《开发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路径及模式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7
5.张明喜,《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
6.于洪波、武志,《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6
7.孙长学、于凤坤、陈昌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北京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09(5)
8.徐苏江,《借鉴硅谷银行模式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J),金融博览,2010(6)
9.张晓涛、于凤坤,创投业助中小企业提速(N),中国经济导报,2008(5)
关键词:金融风险;持续性;规避策略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金融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企业倒闭,还可能对该企业所在的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造成威胁,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金融风险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分析,找到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金融风险,避免企业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金融风险的威胁,为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金融企业面临的各类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金融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由于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双方因种种原因而不能有效地履行合同条款,导致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双方出现利益损失的情况。在当今社会中,金融企业的生存及社会效益与企业的信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金融企业没能有效履行交易双方的合同,交易对方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从而致使企业自身的信贷质量降低。信用风险就主要表现为信贷质量下降。
(二)财务风险
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来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原因会使企业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下降,这就产生了财务风险。金融企业的资金比例太低,使得其运行管理活动受到限制。在运行过程中账实不符等情况都会引发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保持良好的财务指标,就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
(三)利率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使得市场利率处于不断的变动中,从而引发企业利率风险。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客户,一些国有企业往往提高存款利率,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就会对企业的信贷质量造成影响,从而增加利率风险。
(四)流动风险
流动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由于资产流动的不确定性变动使经济主体受到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当金融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偿还债务时,就可能导致企业兼并、破产等问题。如果企业存在较大的流动风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国家经济政策无法正常实施。
二、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
(一)金融风险的持续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金融企业与国际贸易的交流不断增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主观因素包括企业信用度下降、企业管理者对市场变化认识不到位等,使得企业制定错误的经济决策,从而引发金融风险;客观因素则包括人民币升值、国家政策变化及金融企业财务危机等。
金融风险持续性的存在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流逝中,金融风险处于时间序列方差上不稳定波动的状态,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种方差持续性金融风险将对企业投资产生连续的影响,金融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分析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为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奠定基础。我国通常采用时变均值法和方差法来分析金融风险对企业资产利用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研究和重视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积极分析金融风险的特点及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不断创新金融规避手段,制定有效的金融风险规避措施,促进金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金融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规避金融风险。
第一,企业应当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积极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规律,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企业的各项金融活动会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监管下进一步得到保障,进而更降低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第二,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架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结构。金融企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产业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完善的结构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和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推动企业高效发展。通过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善,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定期沟通与资源共享,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企业应当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金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用是提高社会效益、保证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在制定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贷质量和自身的信用度,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企业应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详尽的客户资料库,详细记录不同客户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信用度,有效掌控金融风险。
第四,金融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完善并落实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监控制度是金融企业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我国金融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资金的操作必须实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实现控制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大额贷款、表外资产、风险资产等要实行备案制度,对贷款的调查、审批和发放检查都要实行全过程的系统监测。这也是防范不良贷款和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
第五,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行为,使得金融企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比例失衡,金融风险增大。国家应当完善金融市场运行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增强执行力度,对于出现不规范或违法金融交易行为的企业,应当给予严厉的打击,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为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金融企业也要加强金融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各个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严格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有效执行金融监管机制,提高金融风险监管效率,达到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企业不断增多,企业规模不断增大,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充分重视企业的金融风险,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制订出有效、合理的发展规划,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促进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潇然.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中国外资,2011(16).
[2]邓宝玲.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3]刘青琦.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J].时代金融(中旬),2013(09).
[4]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J].南方金融,2011(06).
[5]张学立.探讨金融风险的持续性及其规避策略[J].财经界,2012(18).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为:
1.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2.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为规避银行贷款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3.金融创新并不能规避所有的金融风险
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管理,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来规避。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己作案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类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依靠金融创新来解决的,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以及其他的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创新的策略
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与国际金融业相比,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出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一方面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而在金融脱媒使银行体系作用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金融创新,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金融创新应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危机重申了金融业的“万有引力”定律: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把重心重新转移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三农”服务。具体地说:(1)贴近生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有效渠道。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中小企业融资是银行业务的弱项,未来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2)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现多方共赢,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此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超越“世界工厂”角色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落后可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而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创新应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危机呼唤“加强监管”。但是,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应该放弃市场化导向的基本逻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市场化道路上走过了头的美国人,现在开始高举“加强监管”的旗帜;对我国来说,“市场化导向”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还得继续推进。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但是,在实践中划定“最优边界”并不容易,有证据表明双方都有将边界前移的理性动机或非理性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
三、总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创新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事实证明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所隐含的风险,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是否就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要金融创新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此外,针对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是可行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5]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一、网络银行的发展状况
国际网络银行一般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完全依赖于因特网发展起来的全新电子银行,这类银行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交易都依靠互联网进行。1996年,美国3家银行联合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即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网络银行的另一种发展模式是传统银行运用因特网服务,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处理服务,发展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服务。目前,在美国资产占前50位银行中,已经允许客户通过客户访问其网址,查看自己的账户信息,部分银行还提供网上存款转帐业务等(参见表1)。中国网络银行的开创是从1995年由中国银行率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1996年,中国银行在Internet网上建立网站,开设了主页,宣传介绍其海内外机构与业务。1997年推出了网上服务,如国际收支申报、信用卡查询、集团内部服务等。1998年3月,中国银行办理了国内第一笔网上支付业务。1999年6月底,中国银行正式宣布推出包括“企业在线服务”等网上银行服务系列产品,用户可在网上查询。转帐、支付、结算和“银证快车”服务。续中国银行之后,各商业银行也都先后推出网上银行服务站点,除普通的查询、转帐外,其网上银行还可以办理银行一般交易。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银行的出现及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条件。目前,因特网已形成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的8000多万台PC通过共同的协议连结而成的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社会构成网络银行发展的牢固的商业基础。任何商务活动都离不开银行,银行是完成交易不可缺少的服务机构,买卖双方必须通过它来完成电子货币的支付和清算。电子商务是伴随着因特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最终目的是实现网上物流、信息流和货币流的三位一体,从而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商品及服务交易活动。1996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美元,1998年达到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既要求银行为之提供相互配套的网上支付系统,也要求网络银行提供与之相互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大幅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其在金融业的竞争地位。因特网为银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分销渠道,它不仅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形成持续替代效应,而且通过对银行管理经营成本的转移,提高了银行在金融业中的竞争地位。据美国一家金融机构统计,办理一笔银行业务,通过分行方式的费用是1.25美元,而使用因特网仅需要1美分(参见表2)。银行高科技、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金融领域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银行高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现行的银行运行机制,使银行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银行业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加快了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增强了银行业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功能,而且银行高科技的发展使货币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网络银行流通的货币以电子货币为主,这不仅能够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同时也可以加速社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基于网络运行的电子货币还可以给政府税收部门、统计部门等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
二、网络银行的风险与监管措施
国际网络银行的特点是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全天候运作、产销直接联系和网上的虚拟金融活动。网络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其引发风险的因素以及这些风险的影响与传统银行很不相同。网络银行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还由于其特殊性而存在着基于信息技术投资导致的系统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品种形成的业务风险。网络银行是基于全球电子信息基础上运行的金融服务形式,因此,全球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安全性成为网络银行的最为敏感的问题。网络银行利用高科技进行快速和规模巨大的跨国电子货币交易,但高科技出现的差错和故障的概率有上升的趋势,一旦一国国内金融网络发生了故障,将会对本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安全带来巨大破坏性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影响到全球金融网络的正常运行(参见表3)。
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市场信号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当前,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国家的有关法规不健全,因此利用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体签定的经济合同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网络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系统中存在不利于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它可能来自于网络银行客户的疏忽大意,也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设计缺陷与操作失误。网络银行的市场信号风险主要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其面临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业务风险。例如,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地位;在虚拟金融服务市场上,网上客户由于不了解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情况,而导致客户将会按照他们对网络银行提供服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的购买价格,这个价格将低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网络银行能够接受的价格,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保护低质量银行而将高质量的银行挤出网上市场。
网络银行的发展及产生的特殊风险使监管复杂化。网络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仅无凭证可查,而且一般都没有密码,使监管当局无法收集到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稽核审查。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上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交易的过程复杂化。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难以核查,造成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映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即一致性遭到破坏。在网络金融条件下,监管当局原有的对传统银行注册管理的标准也许难以实施,网络银行的申请者可以注册一家银行,但是它可以通过多个终端,同样可以获得多家银行业务或多家银行分理网络的服务效果。因此,监管当局不仅需要参照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进行一般的风险监管,而且还要根据虚拟银行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性安全与管理安全的监管,即保证网络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资料和交易过程是安全的;支付系统提供服务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是安全的,并且要对跨界金融数据流和网络银行网站上提供的各种网络金融服务广告进行监管等。
银行高科技和网络金融的发展,使监管当局面临着重要抉择,即迅速适应这一变化的市场,建立新的监管标准,调整监管的结构和更新技术,改变传统的银行监管方式,建立全方位和系统性的更强调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管的框架。由于网络银行正在发展之中,对于网络银行的监管及其研究也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巴塞尔委员会也只是就网络银行的监管制度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网络银行监管制度。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监管都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本国银行业的创新、竞争力与监管之间的协调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银行监管主要涉及到法律实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国内国际监管的协调、监管机构和监管范围以及监管方式的调整等几个方面。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或小组,负责及时跟踪、监测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电子金融业的发展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并同时制定一些新的监管规则和标准。首先是对网络银行进行法律上的定义。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网络银行是指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与小额产品和服务的银行。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贷、帐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帐务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产品与服务(BCBS,1998)。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将网络银行定义为:那些利用网络为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电视、机顶盒及其他一些个人数字设备连接上网的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产品服务的银行(ECBS,1999)。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认为,网络银行是指一些系统,利用这些系统,银行客户通过个人电脑或其他的智能化装置,进入银行帐户,获得一般银行产品和服务信息(OCC,1999)。由于网络银行严格法律定义还未出现,同时网络银行发展较快,需要严格管理,因此一般的作法是根据网络银行机构设置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分支型网络银行和纯网络银行,分别加以界定和管理。其次,法律实施主要涉及原有的一些要求银行对诸如洗钱、欺诈等非法交易,进行跟踪、报告的法令的有效性和范围,以及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实施而享有的豁免;政府机构及监管当局出于执法或监管的需要,对已加密金融信息的解密权限、范围等。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已经明文规定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使当地的虚拟金融服务市场得到一个被法律有效保护的发展空间。网络银行的破产、合同执行的情况、市场信誉、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反欺诈行为等方面,政府制定的网络银行法或管制条例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有效的网络信息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将各种可能诉诸法律的事件降到相当低的水平。消费者权益主要涉及网络银行推出的虚拟金融服务的价格、通过电子手段向客户披露、提示、传递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与合法性,信息保存的标准和合法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和帐务信息的安全;隐私权;纠纷处理程序等规则。总的来看,各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方式主要仍以原有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范围的划分为主,但加大了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国内国际协调主要是对网络银行自然的跨洲、跨国界的业务和客户延伸所引发的监管规则冲突的协商与调整。
各国政府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企业级的监管,即针对商业银行提供的网络银行服务进行监管;一个是行业级的监管,即针对网络银行对国家金融安全和其他管理领域形成的影响进行监管。目前政府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方式主要有市场准入、业务扩展的管制和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申报批准。主要包括: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纪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与处置措施等。业务扩展的监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以及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所采用的竞争方式等,二是对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或机构等。监管当局一般都要求网络银行接受日常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并要求网络银行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总的来看,对网络银行提供服务的监管内容主要体现在7个带有全局性的具体问题上(参见图1),包括加密技术及制度、电子签名技术及制度、公共钥匙基础设施(PKI)、税收中立制度、标准化、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高风险的高科技项目,旨在促进高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它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的支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策略。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主体;风险投资资本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实质上是一种高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从而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它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的支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风险投资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我国风险投资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效的运作,使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许多方面还需完善。本文主要对我国目前风险投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风险投资的涵义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全面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具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根据欧洲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扩张型或重组型的未上市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辅之以管理参与的投资行为;联合国经济和发展组织24个工业发达国家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投资方式研讨会上认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我国《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
简单的说,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1]。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2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985年9月,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成立;截至2007年底,全国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已超过400家。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总量超过1205.85亿元,在风险投资方面,2007年风险投资总额达398.04亿元以上,风险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平均每家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额达到8.492亿元。显然,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是比较快的,它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和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仅经历了较短的发展历史,至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现有规模的风险资本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还无法独立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阻滞了其在我国更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风险投资资本总量不足,缺乏合格的风险投资主体
从整体上看,现有规模的风险投资资本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风险投资资本的融资渠道狭窄。并且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型”,以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体的风险资本规模小,同时政府为主要出资方,造成投资主体单一,影响投资效益。加之,风险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政府的财政资金不适合风险投资市场本性[2]。从已经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看,除外资投资基金外,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或金融机构出资的,私人、民间资本几乎没有,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投资资本总量严重不足。
2.2风险资本退出缺乏有效渠道
风险投资的活力就是资金的循环流动,其核心机制就是退出机制。没有便捷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就无法达到资本增值和良性循环,也无法吸引风险投资人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或退出机制尚未解决,没有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就不能在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搭建出通道[3]。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一般有5种:企业上市、收购兼并、股份回购、股份转卖、亏损清算。在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中,缺乏合理的投资回收渠道,虽然我国创业板已于2009年10月30日隆重登场,但是对于规范创业板的操作尚在逐步完善中。
2.3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滞后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扶持高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税收优惠、人才优惠、信贷优惠等等,但是对于投资于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管理企业的扶持政策却很少,相关的风险投资产业法如《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基金法》等一直未出台[4]。在市场进入、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没有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性政策法规。
2.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滞后
目前在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所需的特殊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还比较缺乏,投资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也成为中介机构发展的巨大障碍。某些中介机构缺乏职业约束机制及职业道德规范,存在为金钱驱动而提供虚假评估报告的现象,使某些中介机构的可信度、可利用度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资本家往往要做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事,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效率。而且,中介机构发展的停滞不前,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造成资本和项目双方信息交流方面的不充分,这种信息不对称形成许多错误的隐藏,导致风险投资企业战略性的市场决策错误,严重地妨碍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
2.5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
从事风险投资事业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金融领域内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应当熟悉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投资进行正确的评估和操作,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多数还停留在学术论坛和理论研究层次上,在实际操作上真正懂得风险投资的人才还不多,大部分投资人才都来自于政府、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部门,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局限性较大。
3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针对我国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的发展策略:
3.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5]。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把民间资本引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领域,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让资本最大增值[6]。还有从国际经验来看,外国风险资本的介入也是发展本国风险投资的重要依托。我国应减少对风险投资限制、制定健全有关风险投资政策,并提高它们的透明度,促进外国风险资本关注,吸引外国风险投资资本,使其更加支持中国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我国风险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发展的重要渠道。
3.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7]。我国处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初步阶段,创业板的作用就是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链条的中间环节,所以既要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出发规范和完善创业板,也要积极发展和利用风险资本的其他退出途径。
3.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与之相适应我们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诸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等,给风险创业者的专利权、专有权、创新权等以特定的保护,采取税收优惠计划,降低风险资本的获得成本,提高风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水平。
3.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另外,还需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和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并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投资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以提高整个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运作效率,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规范有效的中介服务,使风险投资公司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促进我国风险投资更快的发展。
3.5培养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
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人才是关键的因素,应加快培养高素质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加快对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还可以利用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熟悉金融与财务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独特的素质和专长,还要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其道德风险。推动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尽最大努力去经营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8],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可采取给予风险投资人才工资、福利、奖金、股权、期权和收入提成制度等,激发风险投资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
4结束语
总之,风险投资由于其在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巨大,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平,朱江.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效应探究[J].会计之友,2009,(8):37-38.
[2]吕留伟.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趋势及发达国家经验借鉴[J].商情,2009,(15):109.
[3]周丽聪.浅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J].中国商贸,2009,(8):102-103.
[4]郭明伟.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16-19.
[5]韩慧.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风险投资行业综述[J].中国风险投资,2009,(6):70-81.
[6]吴春浩.把民间资本引入风险投资领域[J].群众,2009,(8):40-41.
[7]王欢.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比较分析[J].工会博览,2009,(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