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2023-06-05 09:5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体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经济体制

第1篇

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健全,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与前进。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本身规模较小,投入资金较少,且较为灵活方便,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客观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因为受到资金、人才、管理思想等多方面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本文将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客观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健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其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中小企业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或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特点与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优化方案。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般从实收资本,企业在职人数,一定时期的经营金额三个方面着手。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体制的差异,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认定也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即便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相较于国有大型企业,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如经营规模较小、前期投入较少、较为灵活方便,加上所属员工较少,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两面性,中小企业也是如此,中小企业也存在资金流较少,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大型企业的排斥与制约等挑战。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问题

1.经济管理思想与理念选择不合理。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小,所属员工少,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决策有着较强的主观性,个人决策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样的决策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与经济管理思想就很容易出现偏差或不合理的安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市场的前景等诸多方面极不匹配,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身处危机,立于劣势。

2.中小企业经营思想与战略概念模糊。就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还处于低级竞争的状态,很多中小企业都希望以价格上的优势或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而没有立足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经营思想与战略理念来取胜。在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今天,只有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确立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明确自身的战略经营方案,才能不断成长与进步。

3.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地问题,即中小企业深受自身的发展限制,这种限制不仅表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也表现在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上。资金上的不足,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或引入新技术。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与实践。

三、如何优化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1.选择依据。任何新模式的引进或选择都离不开对其的分析与探讨,中小企业在优化自身经济管理模式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与自身经营环境是否贴合,当出现危机问题时,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否有效应对。二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能否获得双赢。三是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创新速度能否得到保障,是否需预留一部分的创新管理资金。

2.具体优化措施。

2.1贯彻特色经营理念,解决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要获得发展,要在市场竞争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对自身的经营范围进行审视,要将特色经营理念认真地贯彻到经营管理中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有别于一般产品的商品。同时,还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认真考量,发现其中的问题与漏洞并着手进行解决。要抛弃一人决策的传统决策方式,要保障决策的准确性,使得企业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

2.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来看,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且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加之企业管理者也缺少相应的人才培养意识,这就使得企业内部高素质的人才较少,经济管理模式自然较为落后,这大大阻碍了企业的长效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优化并获得进一步的获得发展。

2.3政府积极扶持。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与扶持,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积极支持。首先,政府应该收集多方的经济资料与情况,对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准确的预估,并利用投资或者政策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预警制度,减少因市场动荡中小企业倒闭的情况发生。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提供了很多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力量。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其经济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漏洞,这大大阻碍了中小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要破除这一问题,就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立足于自身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第3篇

建筑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展非常迅速。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近几年,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也开始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视起来。建筑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述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包含的方面比较多,而且内容比较复杂。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管理方案的制定、成本预算、成本分析和控制、建筑过程产生的成本核对,还包括建筑经济成本的考核和检查。在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管理时,项目成本占主要地位,包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以及项目的各项支出成本,包括人工、材料、设备等。而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和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中获得一席之位。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都比较落后。从而使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薄弱。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预测意识比较缺乏,多数采用补救的处理方式,不能够提前对风险进行防治。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就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意识,往往只局限于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忽略了项目工程的整体经济成本管理,缺乏对整个局面的把握,也就不能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利益。

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起到保障的作用。很多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来负责,管理模式比较粗糙,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但不够融洽,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其次,没有相关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鼓励,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另外,企业的经济成本核算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缺乏有效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对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都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就需要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不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有可能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施工人员素质水平的问题,另外,负责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财务人员也没有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工作衔接,从而影响到了施工人员的个人利益,导致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够强烈。此外,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在施工现场会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也给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及时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首先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建筑经济成本重要性的意识,对成本预算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控制。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管理理念,使其更加完善,并且,审查部门要对项目工程全过程开展的每个环节进行不定期的审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另外,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不仅要关注表面的建筑成本利益,更要对隐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和监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明确责任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意识,使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完善管理制度和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是实现良好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前提,所以就需要建立专门负责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职能部门,对管理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使部门之间配合能够融洽,完善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其次,企业必须建立和采取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和手段,让员工能够积极自觉主动的完成成本管理工作,增加责任意识。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的修改和完善,避免在核算中出现较大的误差,进而达到优化成本管理的目的。

第4篇

(赤峰市松山区交通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当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就是公路运输,公路运输能够带动各个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实现市场的连接。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使我国的公路运输得到长久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提高公路运输效益的措施和政策。

关键词 :市场经济;公路运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47-01

公路运输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服务活动,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使人们的需求得以满足。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高、覆盖面广、通达性好、快捷等特点,在物流服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路运输发展的大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对公路运输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公路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得以不断的扩大,为了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得到迅速的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是必然要求,另外,由于传统的经济体制系统现在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对于公路运输行业而言,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相应的加强对公路运输行业的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可比作人体的血液,如果血液的运输被中止,则再多的养分也不能使人体的健康得以保证。对公路运输管理进行改善,这一举措对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都十分重要。公路运输管理是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反过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公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金保障,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也可以从以下几点表述: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

在大陆地区特别是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公路运输基本上是当地交通运输的最关键环节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而公路运输又是交通运输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公路运输现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长久快速的发展

较好的公路运输能力,更能够吸收更多更好的外来资金,从而加快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同时,公路运输越是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也更加便利,也就加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来往。特别是对于一些交通运输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反之,公路运输发展的停滞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协调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和谐产生活力,和谐创造需求。公路运输是服务性行业,致力于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部门提供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公共交通建设的基础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离不开公共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公路交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构成,其与经济发展的良好协调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制度完善

在对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中,如果能够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来管理路线,车辆和人员的安排,不仅能够增加运输的效率,减少运输的时间,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油耗。公路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运输的通达度与运输管理是直接相关的。同时,如果采取合理的奖惩制度,更能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国民经济的快速长久发展需要加强和改善对公路运输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手段结合

由于公路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所不能缺少的基础行业,而其投资资金数额大且回收缓慢。由此看出政府也是公路运输行业能够迅速持续发展的稳定保障。

(三)运输网络科技化

为了能够更有效快捷的对公路运输进行管理,现代科学技术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如果将其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的过程之中,公路运输管理的效率必然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如今信息技术十分发达,这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储备人才

公路运输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且错综复杂的系统,而这一系统的运转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参与,所以人员编制必须保证完整才能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失造成工作混乱,就需要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定期给员工进行培训,多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内部传导;外部传导;计量模型;数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第一,改变了调控方式。1998年我国取消了信贷规模的限制,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进入了间接调控时代。

第二,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可见,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它不仅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各种货币政策变量相关,而且也联系着企业、社会公众。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自然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启动、操作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挥作用或影响力的过程,是保证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在于定量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客观评价市场机制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效果,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发挥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计量模型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模型

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变量的关系是互为因果且存在滞后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关于互动问题我们作为后续问题处理,因此,我们仅建立以中介目标为因变量、货币政策工具为自变量的内部传导模型和以最终目标为因变量、以中介目标为自变量的外部传导模型。我们构建的理论模型为结构非经典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t=α+ pi=oβixt-i+μt由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知道,在内、外部传导中因变量是多个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一般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正,构建的理论模型为多元分布滞后模型:yt=α+ ki=1 pj=oβit-jxit-j+μt其中:常数项,

βit-j滞后j期第i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xit-j滞后j期的第i个自变量(i=1, 2……k, j=0, 1,……p)。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对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时,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①滞后期的确定方法。②参数估计的方法。③共线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1·滞后期的确定方法。滞后期的确定问题是分布滞后模型确定的关键,我们已经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了Granger检验,已经明确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滞后期。所以,我们以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确定模型中各自变量的滞后期。

2·参数估计方法。我们的模型是建立在对变量进行了ADF的平稳性检验基础上,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因此,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模型中各参数。

3·共线性问题的处理。从我们构建的理论模型来看,解释变量之间显然存在着共线性,模型自变量中存在共线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量失去意义。我们采用向后剔除逐步回归方法保留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贡献率大的重要自变量,而剔除那些对因变量贡献率小、没有显著影响、与重要自变量存在共线性的自变量。即:从包含全部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根据检验的结果,每次剔除一个对y影响不显著的变量,直到无法剔除为止。

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以OLS方法估计参数,采用向后剔除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和外部传导的模型,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统计检验。下边主要介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我们构建内部传导模型时因变量为M2增长率,自变量包括10个变量,即:当期及滞后1、2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当期及滞后3期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增量,当期及滞后1期的再贴现率增量,当期及滞后1期的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增量,当期再贷款利率增长量(没有考虑滞后9期的再贷款指标是因为:①观测值少,样本缺乏代表性;②即使考虑其显著性很低)。以1996年第1季度~2005年第4季度为样本。利用Eviews5·0软件构建的内部传导模型是:

M2

当期外汇

滞后1期

滞后3期增长=0·5217占款+0·075外汇占款-0·1356存款准备金率(R2=0·8165)模型4-1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量

(0·0000)

(0·100)

(0·099)模型4-1告诉我们:①判定系数R2=0·8165,说明该模型揭示了M2增长率变动的81·65%的原因。当期和滞后1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和滞后3期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增长量是M2增长率的主要解释变量,其他自变量对M2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②外汇占款对M2增长率的影响最大,表现在:第一,在只涉及3个变量的模型中就有2个是外汇占款;第二,从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均为率的增减,可以直接比较)来看,当期外汇占款增长率的回归系数最大;第三,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当期外汇占款的判定系数最大。

③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最猛烈的货币政策传导的工具”的效应较低,表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对M2增长率的弹性仅为-0·1536,明显低于当期外汇占款的0·5217。

④再贴现工具利用的不足。表现在:其一,在模型中被剔除(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共线性);其二,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显著性水平为17·3%时,滞后1期再贴现增量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仅为4·4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及评价

经过了变量的选取、因果关系的统计检验和模型的建立三个环节,我们已经分别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和外部传导数量关系的多元滞后分布模型。

本章的目的在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

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传导的效应本身,二是传导效应发生所需要的时间———时滞的长短。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时滞的原因,是由于从中央银行需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行动到该政策行动最终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下面,我们就结合发生效应的大小和效应发生所需时间来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

多元滞后分布模型包含了外生变量及其滞后量对内生变量的数量关系、Granger检验反映的是双变量之间一个变量滞后期与另一个变量当期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就结合Granger检验结果和多元分布滞后模型参数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我们主要从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

中央银行设置中介目标的意义在于,通过监测中介目标相机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因此,在内部传导阶段,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数量关系就体现在:①监测中介指标以判断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

②根据中介指标的变化相机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1·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在这个环节的时滞是由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后,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反应到行动的变化结果的时间差。通过Granger检验和传导模型的构建过程,我们发现:(1)外汇占款对M2的影响最大。理由:①外汇占款对M2的时滞最短。当期的外汇占款就对M2就有显著的影响。滞后1期外汇占款的增长率是M2增长率的显著原因,②在内部传导模型中,系数最大的是当期的外汇占款的增长率(0·5217),说明滞后4期外汇占款每增长1个百分点使M2增长率增长0·5217个百分点。

(2)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M2增长速度的影响排在第二位。理由:滞后3期存款准备金率增量的系数为-0·1356,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每向下调整1个百分点使M2增长率增加0·1356个百分点。

(3)再贴现率和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滞后期短但作用不显著。表现在:①滞后1期二者均为M2增长率变动的显著原因。②模型中没有体现这两个指标的作用效果,剔除的原因分别为再贴现与存款准备金率之间存在共线性, 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可靠性低。③其它因素不变时,滞后1期的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4·44%的可靠性为82·7%;滞后1期的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1·82%的可靠性为52%以下。

(4)再贷款利率调整对M2增长率的影响滞后期长,作用不显著。理由:①滞后9期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对M2的增长率才有显著的因果关系。②模型中没有体现变量的理由是:如果考虑它,样本的代表性较低;即使采用滞后9期的数据作为样本,由于它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共线性模型中也不能体现它。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滞后9期的再贷款利率的增量对M2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1·15%的可靠性仅为43%。

2·货币供应量变化向政策工具的反馈效应。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相机调整政策工具,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做出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出M2变化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滞后效应,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1)外汇占款对M2的变动最敏感。滞后1、2、4、5期M2变化均引起外汇占款增长率显著变化。(2)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和调整时滞和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对M2变动的敏感度,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M2增长率发生变化6个月(滞后2期)后,再贷款利率显著进行调整(可靠性为87·8%); M2的增长率变化后, 12个月显著引起再贴现率的变化(可靠性为90%); M2增长率变化18个月后显著引起再贴现率的变化(可靠性为83%)。(3)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敏感度排在最后一位。M2增长率发生变化21~27个月(滞后7、8、9期)后,存款准备金率均有显著调整(可靠性均在90%以上)。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数量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效果的度量,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有了重要的认识。据此,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效果做出评价。

首先,中央银行综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效果明显,表现在:①公开市场业务(外汇占款替代)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拟合优度为6·15%。

③滞后1期的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拟合优度为4·44%。④再贷款、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是货币供应量的显著Granger原因。

其次,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选择工具的顺序依次为: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基准利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再者,在内部传导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在: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对被动。外汇占款规模不断增大,在稳定汇率的原则下,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表现出其被动性。②再贴现工具利用不足。中央银行选择调整再贴现滞后于再贷款和1年期定期居民存款利率的调整;仅在76%的可靠性下滞后1期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拟合优度仅为4·44%。③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力度较低,存款准备金率每向下调整1个百分点M2增长率仅增加0·1356个百分点,与“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货币供应量巨大的波动”不符。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多元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明显,实现了“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

第二,综合使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间接调控。第三,多种传导渠道共同发挥作用。货币供应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同业拆借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第四,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对被动;再贴现工具使用的效果不佳。

货币政策传导是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用高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货币政策传导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ia, Lawrence j·, Martin·Eichenbaum andCharles L·Evans·Modeling Money·NBER Working Paper,No·6371,1998·

[2]Sims C·A·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Econometrical,1980,1-48·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黄金矿山;地质工作;成本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07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黄金矿山地质开采活动,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上交一定形式的开采计划材料,保证矿山开采活动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规模的成熟,消费市场对于黄金等贵金属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为了满足消费行业对于黄金基本需求,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资源开采技术,提高黄金矿山开采的整体效率,着力解决黄金开采活动对于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1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黄金矿藏开发的发展情况

我国黄金矿山的年均开采量并不大,究其原因是相关部门对于采矿单位的审核和管理不够科学,采矿单位使用的工具不够先进,并且没有形成一套高效的采矿方案。根据世界主要国家产金国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黄金开采行业发展速度比较慢,技术运用相对来说不够成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黄金产量最大的国家为南非,黄金年产量为小于700吨的水平,苏联为200-300吨,加拿大为大于100吨,美国为43.5吨。中国的黄金开采年产量仅为18吨-19吨。上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黄金产量最大南非黄金产量为600吨左右,美国为300吨左右,加拿大为100-150吨之间,中国为70吨。21世纪初,全世界黄金产量最大的国家仍然是南非,黄金产量稳定在每年600吨的水平,美国为300吨左右,澳大利亚为240-250吨,俄罗斯的开采量为170-180吨。中国的黄金开采年产量仅为108吨。相比世界上主要的环境开采大国来说,我国的金矿行业发展速度不够快,在开采技术实现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采矿单位应该做好生产技术指标的前期设计工作,在开采活动中考虑黄金价格影响因素,最好可规划矿藏开采工程布置和生产阶段的技术分析。

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黄金矿山开采控制工作

2.1 黄金矿山开采行业管理和贫损指标控制

我国黄金资源储备总量比较低,矿床的开采类型主要为绿岩性(石英脉型)金属矿床、变质岩棱岩典型金矿床、火山岩型金矿床、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和侵入体接触带型金属矿类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地质勘测和开采活动,一定要注意先进施工技术引进和规范化开采活动的强化管理。

黄金矿山地质开采行业,属于比较特殊的金属开采行业。采矿单位必须要向相关部门进行开采资质申请和报备活动,在技术细节核准之后,管理部门给采矿单位核发安全审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根据开发方案批文和环保批文,采矿单位应该对矿山开采活动的概况进行说明。包括历次采矿登记的情况和动用黄金矿山的储量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对可采储量计算依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向采矿单位收取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等款项。根据黄金矿山的范围图,管理机关应该安排专人前往该区域进行开采环境的审查工作。对于高品位矿山的开采活动,应该严格控制采矿活动中的损失率。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生产培训,提高采掘车间全员的劳动生产率。做好贫化矿石的选冶回收工作,将每吨黄金矿石的综合开采成本费用控制在最低水平。

2.2 采矿区的商品原则满足和技术攻关

黄金矿山开采活动必须要满足商品生产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于金矿充填采矿活动的技术控制,应该体现在精准的采矿功效控制之上。企业应该做好单位时间黄金采矿场生产能力的增强建设,对于施工难度较大的作业区域,可以采用上向充填法和下向充填法相配合的作业方法。

在采矿成本的控制中,致力于矿石损失率的减低工作。做好一次贫化、二次贫化采矿活动中的高水材料的充填操作,将采矿活动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为了保证作业区域的环境安全,应该及时地清理作业区的杂物,包括碎石和工业材料等等。为了解决深层地质矿山开采的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金属矿山开采中矿洞稳定和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技术人员展开攻关,确实提高矿业采场的综合生产能力。

2.3 黄金采场的巷道管理和矿区恢复

将黄金采场的夹石剔除厚度控制在2M-2.5M,质地比较松软的矿石层控制在1M以下。采用二次破碎的平底式底部结构的振动机组,配合五台(或以上)双台板组合式振动出矿机,形成效率较高的连续开采作业线,溜井下部用振动出矿机向矿车装矿,运至主矿仓。在采矿环境的安全性建设中,技术人员应该从进风巷、回风巷的配水管路安装位置选择进行详细考察,保证采矿巷道内的工作人员安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与评估中,做好黄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工作。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的部署方面,应该根据阶段性的治理恢复情况做好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的编绘工作。

3 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黄金矿山开采活动,需要采矿单位统筹兼顾,提高采矿行业的经济效益。地下黄金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应该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使其满足我国资源发展中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要求。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运用大型的土方开挖设备,可以确保作业进度的作业质量同步提高。技术人员应该使用更加先进的开采工具,满足前期开采活动的设计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波,胡乃联,张培科等.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黄金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J].黄金,2011,29(06):36-38.

[2]王天野,杨志刚.中国黄金矿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新发展――以陕西太白金矿为例[J].黄金,2011,32(08):1-4.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行政执法模式;

正文:

一、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社会中最太的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管理者和社会产品各个层次的分配者。行政权力无所不及.行政管理的范围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要广泛。政府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对企业活动进行指挥和控制。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庸,丧失了自主经营的活力,从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容。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造就了单一的行政命令——行政服从。市场经济具有企业经营自主化、经济关系市场化、竞争的平等、公平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活动的法制化、经济生活的开放化的特点。其本身的特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要求行政命令与行政服从转向多元化的关系。这正符合现代民主建设的要求,因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和引导经济运行的手段。也会在政治上有所表现,政治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要为其服务。市场经济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主。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主体的发展和成熟。广大群众是民主的主体。主体得不到发展成熟,是没有任何民主可言的。在民主主体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谈到商品、市场关系高度发展条件下的生产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它“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市场经济同时还导致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成为具有开阔视野的人。使人告别了惰性心理。成为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人。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与作为民主基本原则的平等、自由和法制是相统一的。市场经济要求尊重每个人自由、独立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意志权利。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经济的这一实质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是相符的。所谓“以人为本”的本来意义就是以人为根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根本。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促进人的发展。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在任何场合中。都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从“尊重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做起。

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实质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已不再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命令——服从模式,手段多为直接干预和管理。过程大多缺乏公衙棼羼l1缺民主参与机制,在整体上则缺乏有效的限制归责机制和保障相对人权利的救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箭敢权酌运行实现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不可否认,传统行敢体制(改革以前的行政体制)在我国的形成具有某种必然性。

也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回头来看,传统体制在形成时就孕育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全能政府,目标多元性与手段单一性麟盾镦府的角色冲突和角色错位,大一统要求和协调困难矛盾。从结果上看,传统行政体制的内在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常常在‘真理’的名义下捍卫谬误,用良好热忱的主观愿望代替冷静自处的客观规律。然而。悲剧正是孕育在从良好愿望出发的美妙构想之中。并不是逻辑和理论迫使我们相信市场经济。……而是现实迫使我们不能不相信市场经济。因为我们不能忍受贫穷和落后。’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被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并为之羼务的行敢体制的转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从过去政府机关直接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身份.转变为间接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宏观调控的行政主体身份。在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统筹规殳I。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高服务和检查监督。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壤进行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轻济体制本质上的行政权本位主义,决定了行政权在这种体剽的夏个基本特征。第一,范围的广泛性;第二,作用的单方性;第三。权力行使的非规范性。市场经济的建立对行政权提出了与此完全不同的要求。即行政权与市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承认并尊重市场主体权利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必须转变政府原有职能。行政权对市场的调控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列,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均褥发生报应的转变所谓的“全能政府”不可能在社会的各方蕊全部镞到拉。以达到与执法模式相匹配,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玻府职铂必须从强制性命令到非强制性命令、从刚性到非刚性的转变。这也是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应有之义。对此,我国已着手转变政府职能。使原来政府对经济活动全面、直接的管理转向服务。监督和宏观调控等职能转变。

行政权行使的方式、形式、手段上看,体制转轨要求行政权克服其行使过程中的片面性、任意性及非规范性,在尊重与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基于理性选择而行使。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我国的改革尤为如此。西方行政改革具有渐进韵性质,我国的改革则属于“转轨”性的根本变革;西方行政改革基本上是一个自然适应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则更多一些人为创新的成分;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力源于社会.我国改革的动力则主要源于政府本身。政府在体制转攮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煮等多重角色,因而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社会的强化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而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簪羹去创造o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这样一种行政体制,它角色本分,行为规范,职能范围适度,职能结构合理,权力范围有限但权力效力很高,在完善的责任保障机制的基上保持权力的必要集中,精干、廉洁、高效并充满活力。为此政府必须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所谓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份、地位和行为模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是很大的,而且是高度集中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是依据于市场。而是服从于政府统一制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国民经济计划,人、财、物统一由政府分配。从计划的制定实施到财政投资、信贷规模的控制。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收入政策的制定执行。从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到对经济活动的引导,莫不纳入政府统一的行政管控之下。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企业人事安排和内部管理。过多地参与直接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职能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机构“重复建设”带来政府管理行为的不合理交错、重叠:应由中央政府提供的邮政、铁路、水利、生态环境和其他区际性础设施,医疗、养老、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由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城市公共事业服务如公交、水电气供应、公共性文体卫生服务等。这些。‘公共物品”十分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要。这种政府角色定位的弊端已经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使得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政府不是万能的。所以政府不能充当万能者的角色。特别是在市场化改革取向已经明朗的今日中国,不承认这一点,最终是要吃苦头的。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审视中国各项改革的路径和由来。不难看出政府主导和主管始终是决定性力量这种决定力量在改革的初步阶段。曾发挥过巨大的积极效应放松了长期来束缚人们手脚的绳索。但并未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符合经济发展自然规律内在要求的游戏规则,同时.长期来形成的“婆婆”偏好使政府习惯于大包大揽,在包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冷静审视。“过程管理”还是“规则管理”一直是我国政府未能做好的选择题,传统的“过程管理”曾经低成本地解决了困扰全社会的一些难题,如成功地抵制了金融风暴.但这种靠政府、靠中央银行与市场进行博弈的做法是否会造成对市场法则的破坏,并由此产生政府随意干涉市场、干涉企业的制度空间,是值得深思的,并且。这种做法的长期制度成本如何,在我国的实践中已有明显的答案。

在以往的关于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争论中。往往限于运动员与裁判员之分,认为政府不能同时充当两种角色。政府的合理角色应定位于裁判员,或者说。是要充当“夜航灯塔的守护者”。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但进一步的问题是裁判员或守夜人是否就应该是规则的制定者?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家和政府官员对此是持肯定判断的。而这恰好是中国改革以来许多问题积年不能妥善解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是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政府执法模式上的一种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以政府的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或公众围绕着政府部门转,企业或公众要办一件事,就必须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能杈限.处室分工,然后到多个邪门反复报批,结果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难以保证,与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是多样的,政府的角色是多样的,因此,在行政执法的模式上也是多样的。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当侧重于抓大事、要事,侧重于宏观调控。在政府角色定位时,应侧重抓人力资源培养。扶持教育与科技发展,尽可能地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为国有企业培养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政府在当前国企改革工作中最迫切是扶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管,需要政府管的事政府不能缺位,不当“运动员”、不当“裁判员”、只当好“场地维护员”、“监督员”,营造激励环境推动企业扮起自主创新的主角。

四、对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思考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要求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模式。近几年.全国各地进行了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尝试。比较典型的有行政综合执法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理论界的权威提法。“行政综合执法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当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或需要调整的管理关系具有职能交叉的状况时,由相关机关转让一定职权,并形成一个新的执法主体.对事态进行处理或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执法活动。”行政综合执法要求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弊病,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站式服务就是通过部门精简和数据整合。将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的业务受理网点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政务平台上.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包括咨询、申报交费、注册、审批、报关、投诉等在内的一整套服务项目的行为。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尝试改革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公众为中心提供政府服务。常见的做法是,政府职能部门把与企业和公众密切相关的本部门的办事窗口设置在同一个场所,授予其一定的行政决定权和审批权。各办事窗口受理企业和公众的申请。解答咨询。依权限办理相关事项,以及送达批复结果。

不管是行政综合执法还是一站式服务,都是为了克服以下行政工作中的弊端,如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而进行的行政执法模式改革的尝试。行政综合执法和一站式服务执法模式的使用确实克服了以前存在的部门扯皮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社会成本,可以极大地方便“顾客”,加快民主建设步伐,使整个行政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并未从根本上克服以往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行政综合执法和一站式服务仍是单一制的执法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到政府角色职能转变的问题和政府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是行政体制改革中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因此。只是执法模式形式上的创新对于行政体制改革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建立一种遵循现代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公众利益”为本的行政执法模式。

1、保护公民的公众利益——行政法建立的前提。

2、控制行政权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法当前的任务。

第8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 企业效益 成本管理 途径

一直以来,成本领先就是所有企业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最重要优势和最关键存在,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入影响,当前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市场信息瞬息万千,企业间经营活动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领先作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提高的根本与关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深化企业的成本管理,改革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成本支出与浪费问题,是企业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与积极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深刻把握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意义,探究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这对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降低成本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对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成本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

众所周知,“利润=销售额-成本”,从这个公式不难发现,如果销售额不变,持续的降低成本,将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扩大公司效益。也可以说成本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的效益,对于企业的积极经营与壮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市场经济中,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一般情况下,谁拥有良好的成本优势,谁就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更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

由于经营实力是衡量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尺度,只有企业的总体经营实力增强,企业才有能力进行扩大规模。企业通过降低产品成本,大幅度地增加企业的净利润,在其他费用开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多,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扩建厂房、购置机器、支付工资等,企业的总资产得到增长,这样企业的总体经营实力增强了,使企业具备扩大现有生产规模的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使企业做大做强。

(三)降低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同类商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众多品种,竞争非常激烈。而我国加入WTO以后,大量国外商品的涌入更加加剧了市场竞争。如何才能使自身的产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呢?除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外,成本的控制也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有数据统计,在相同的产品经营活动中,消费者更加亲睐于价格低廉的产品,因为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的差异将会极大的压缩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形成较为明显的成本领先优势,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有效的提高产品的销售额,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

(四) 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最大化。

对于任何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言,获得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持续不断的目标追求,可以说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多的都是围绕着最终的获利而展开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不懈追求,而成本领先,降低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消耗与损耗等措施则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降低产品成本能够通过扩大产品销量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产品成本还能够树立企业的品牌,为企业形成无形资产。这些都对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降低成本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通过产品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实现预定的降低产品成本目标,就需要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有效的将相关企业的成本降低计划进行分解,有效的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与工作个人手中,大力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参与意识,积极为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成本而努力。在实现目标时,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也逐渐加深,把实现整体目标作为自身的任务来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企业为有效地实现整体目标,加强对各部门及个人的管理,从而完善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二、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和建议

(一)科学设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产品设计阶段是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关键。产品的设计有效的决定了产品的生产状况,决定了产品的相关功能情况,对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要求企业首先要不断的坚持技术创新,大力优化产品设计。积极开展产品设计改革,为增产节约开辟广阔的道路。比如,通过积极有效的产品改革,有效的改进产品配方,降低产品的原材料等成本损耗;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增加产品的安全、环保、低能耗生产特征,有效降低产品的相关生产成本。此外在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还可以采取采用易生产性设计、节材设计,开发特有产品,降低产品成本。

其次,产品的科学设计还要求企业积极的优化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标准化。对于企业现有的传统工艺进行大力的改进与完善,要求积极淘汰能耗大、耗时多的工艺设备与工艺方法,积极的优化工艺方案,进行低能耗、高环保、高效益的工艺方案设计,有效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积极实现产品生产的工艺标准化,有效的规范企业生产管理行为,从而达到实现企业相关成本与材料损耗降低的目的。

第9篇

(一)有利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会计管理要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如何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资本在筹集、投放于使用、回收与分配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资金的作用,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只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让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然而这对一些企业来说,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意义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在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但是有些企业的服务水平差,缺乏创新性,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增强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良好形象,而且还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通过加强会计管理,使得企业能更好的处理企业的资金链,并且做出合理的安排,更好的运用资金,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有利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进行核算,之后在进行分类和计量,而且还要将财务状况在帐薄上反映出来。实际上企业会计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来源。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会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会计在工作中提供的信息是错误的,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错误,这样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做好企业会计工作,那么就要求会计在工作中要认真收集和分析信息,这样在能增强对风险预见能力,才能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五)有利于消除风险

由于有些企业性质比较特殊,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风险。当企业存在风险时,应该及时运用会计分析手段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同时根据先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处理非法事件,从而解决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意识薄弱

可能诱发风险虽然在近几年来企业在加快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随着企业以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很多新的问题、新情况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会计管理意识薄弱,其中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格,财务支出工作不规范,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低等方面,这些环节对会计职能的发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诱发企业风险。

1.会计管理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严格,人员自身职责不能与岗位工作相对应,这样就会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从而诱发风险;二是制定了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却没有将制度真正的落实到位。例如,有些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有的会计违反了财务管理监督制度,有的会计泄露了企业财务状况,违反了会计保密制度,有的会计向他人泄露企业会计电脑操作指令。另外,有些会计只重视财务的核算工作,而忽略了财务核对工作等等,这些都能诱发企业会计风险的发生。

2.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基础,也是会计部门的关键工作。目前,一些企业中出现的经济案件多数都与会计核算环节有关,由于企业出现违规经营状况,例如,会计篡改帐表、在账目方面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贷款业务等等。所以,如果会计核算质量差,不能按照程序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风险。

3.结算风险。结算风险也就是指票据风险。在近几年来,在票据方面引发的诈骗事件,一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通过使用高科技进行作案,作案手段较高,二是企业内部防范风险的意识过于薄弱。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常常疏忽大意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有些人员借业务之便,不顾相关的法律法规,盗用资金等等。

(二)会计管理机制弱化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由于企业基层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业务指标,常常忽略了会计内部管理,致使会计基础工作弱化。其中主要体现在账户设置不规范,乱用会计科目,不及时对账,会计报表虚假等问题。

2.管理权力涣散,很难发挥管理优势。由于会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都是运用以往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会计管理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管理的层次较多,一份业务文件要在每个层次中进行转发,基层经办人员却很难看到,一项业务的确立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和把关,这样就很难找到新的商机,最后却无法追究责任;二是会计部门不能与业务部门协调,由于企业在业务变化发展中,不能对会计进行集中管理,业务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制度无法统一,常常出现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抵触现象;三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顾及管理工作,有些会计缺乏工作经验,只能对日常的工作事物进行处理,无力进行会计管理。

3.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必须具备的就是财务管理职能,会计工作应该及时对财务管理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以往会计管理模式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的会计管理体系,这就使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只是在事后进行算账,缺少会计监督制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会计考核指标不合理,有些企业受到利益的诱惑,在调整收支方面,其随意性过大,往往造成财务信息虚假。

4.缺少监督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很难发挥作用,目前我国有些企业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在一些企业中常常聘用兼职会计,这样就使得临时会计不能履行会计工作的全部责任,即使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也没有处理问题的权力,这样就使得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企业内部审核人员工作任务量大,不能对所有工作都能顾及到,加上他们的工作能力有限,只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导致了会计自身只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企业内部有专业的审核人员,但是他们在工作中却缺乏独立性,在检查会计业务时,其检查的深度不够,这样就很难将会计的监督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

5.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因此,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会计管理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带来影响。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中建立了会计学习培训制度,当会计人员掌握了基本的业务以后,就被调到其他部门中,虽然在培训过程中他们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会计人员对某项业务的学习却不透彻,这样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风险,也增加了会计管理工作难度。随着企业会计工作量逐渐增多,会计业务工作开始变得极其复杂,对于业务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难满足会计工作需求,这些因素让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有制度但未执行,由于会计管理工作过于放松,加上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使得一些会计为了一些利益,做出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从客观上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知识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会面临着挑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此时,会计应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对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作出科学的评价,并且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指导新时期的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创新,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同时,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

(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

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创新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也是在市场中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那么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能被淘汰。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会计,是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创新的。因此,企业会计只有树立创新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监督的力度

加大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工作职能,首先应该让会计人员不仅仅拥有提意见的权力,而且还要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权力;其次,要做好企业会计核查和监督工作,并且在核查过程中体现核查人员所具有的权威性,将会计监督与会计核查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会计监督力度。同时还要确定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内容,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如果在检查与监督过程中发现风险问题,应该及时上报;最后,落实责任,并且要求会计人员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四)利用制度约束会计人员工作行为

制度约束是在会计工作环节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约束制度,它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责、业务处理方式进行约束,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要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会计与时俱进,在工作中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并确立考核内容,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支会计考核小组,负责对会计各个工作环节的内容进行考核,同时对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的鼓励,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训,如果出现大量资金损失的情况,那么就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10篇

1.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降低成本,就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便能接触到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由此便能增强企业凝聚力。降低成本的管理方案本就是让企业得到更大利益,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制定相关的目标,全体人员就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去走,这便将全体员工的心都处于一致状态。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弱小的,即使企业终会存在那么一些人不合群,但也会通过这一共同目标,让其融入团体中,一起奋战。不仅如此,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会相互接触,相互合作,这样又能将企业的整体结构能聚在一起。所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

2.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在这个丰富的经济市场中,在价格高低的区别上,许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廉价实惠的商品。所以,只有当企业将成本降低,才能做到在市场上的产品价格降低,此时,企业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的决定者始终都是消费者,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明白消费者需要什么,既然消费者只能接受平价商品,企业就该往这个方向去奋斗,努力让自己企业的商品在竞争市场中占优势。

3.降低成本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会计中,最基本的公式就是利润等于销售额减去成本的部分。所以,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润。成本直接关系到商品的利润,在同类市场中,谁能拥有较低的成本,谁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将商品成本降低,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

拥有强大的经营实力才能将企业做大,而想拥有更大的经营实力,必须靠企业一步一步的经营成果堆积而成,企业必须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利润,强大本身的经营实力。一旦经营实力强大了,企业就能投资于与企业相关的副业或是帮助企业成长的其他,比如构建厂房,支付职工薪酬等。还可以收购或是投资其他工资,这样一来,资金的来源就不是单一的了,并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还能有其他的子公司伸出援助之手。也能让企业的资金得到有价值的投入。所以能扩大企业的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此之前,就必须降低成本,以获得更大利润。

5.降低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利润

对于市场上的所有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不仅获得优势,得到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还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无论是市场上的价格高的商品,还是价格低的商品,商家都是一个目的,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如薄利多销,吸引顾客。就是为了得到更多利润。企业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让经营市场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不能好高骛远,总觉得只有成本高的商品,才能让企业做得更高,飞得更远,但前提必须将企业扩大,提升企业经营利润,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的有效渠道

1.加强管理,降低产品附加成本

在生产商品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产品设计阶段下功夫,这个阶段是用来制定产品价格的高低。终于将产品设计好,才能有效将产品更好的推销出去,才能将经营活动往好的方向发展。加强管理,科学设计,降低产品附加的成本。要求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生产的改革,要学会及时关注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重要的还是要适用于自己的企业,不能盲目跟风。企业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技术,有效的利用资源生产产品,才能避免多的生产附加成本。产品设计阶段制定的成本战略,是一个产业链的指南针,企业的生产活动与其挂钩,所以要获取企业正确的有效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全面环境,来制定完善的方针战略。要以创新为核心,优化生产链,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避免不合理的损耗,有效降低企业生产产品的附加成本。生产产品质量越好,它的附加成本就越低,这就要求杜绝一切浪费的现象,将设计标准化,就能有效避免的将产品附加成本。规范化管理生产链,从而实现企业相关成本和材料减少损耗的目标。

2.拓宽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市场上有这么用一句话,货比三家,所以只有企业拓宽自己的采购渠道,才能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一个企业,不能只有一家采购商家,这样会造成采购商家对购买商家的垄断,会将采购成本提高。就好比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当渠道越多时,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企业只有借助现代信息平台,拓宽本身的采购渠道,让采购部门有商家可选,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才能在采购环节降低成本。

3.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经营资金成本

资金是企业的命根,是企业的发展源头,只有拥有资金,企业才能生生不息的生存下去。然而,资金短缺和资金分配不合理俨然已经成为公司的矛盾,严重制约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也就将怠慢企业的发展。所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是多么的重要。提高周转率,就要卖低价,只有卖得多,但是赚的资金也就多。不能单单只看到利润小而忘了企业的运作需要资金。有效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就必须强化管理者财务意识,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加强经济活动的分析,健全经济管理制度。生产部门应该想办法,压缩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成本,销售部门应该配合生产部门,做好产品销售方案,尽快把产品销售出去,收回资金。企业要注重应收账款制度,加强来往账款的管理,提高记账人员和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就是要加大现金流动速度,减少闲置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减少不必要,不紧急的资金被随意占用情况。

4.全员参与,加强全过程成本管控

全员参与管理,就会多双眼睛帮助企业监管成本的控制。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忽视质量成本的管理。相关负责人若是成本控制能力不强,便会造成随便的浪费。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的力量的有限的,想到的方面也是不全的,难免有疏忽,此时,若是全体人员的参与,便能加强监控。应该强化经济观念,让全员都意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树立参与意识。还要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让全员有制度可依,不能让其盲目。还要通过奖罚分明的办法,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部门与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见面就争功劳。不能打击个人的积极性。负责人应该和下属打好关系,不能独断专行。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让其有法可行。全员参与,会让每个参与者都有约束性,有人监督,减少有歪念。加强商品质量问题,全体参与,就是为了管控全过程的成本,当发现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应该及时上报,不能往后拖,当问题出现在销售商品上时,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麻烦。

5.科学设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想要降低成本,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从源头抓起,科学设计。有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不足,成本管理方法落后。设计包括采购设计和生产设计。采购计划也要科学采购,不能滥用资金采购,保证采购的原料能够很好的被利用,而不是堆积在仓库。生产成本是企业耗用资金最多的环节之一,成本是设计出来的,在生产之前,技术研发部门就该做出成本预算。很多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一直没有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往常用过的优秀设计产品思路不能得到很好的保留,当出现可以需要上个设计方案时,却又要重头再来,设计的周期又得花费很长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方案,消耗了大量的设计成本。如果很好的科学设计,既可以节约成本,生产效率也会提高,同时产品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新产品的质量问题就会高于成熟产品,这又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6.加强产品质量管控,避免产品无形损失

为了降低成本,企业相关部门可能在质量这一问题上缺乏重视。不仅要做到降低产品成本,还要强化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还要提高设计质量,相关部门可能为了减少成本,会把设计质量看得很轻,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产品的无形损失。若要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就必须严格把关,从生产源头看管起来。进一步严控操作质量时,减少人员流动性和产品流动性,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操作人员应该把握好每件产品的质量,做到重复检查,避免重复加工或者回收的情况,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将产品质量控制点前移,避免出现不合格品,造成无形的经济损失。

7.应用信息技术来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企业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降低企业成本。许多管理者只知道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其他多方面的利益,却没有想过投资应用信息技术去进行成本的分析。也并不是企业全体人员都能有应用信息技术来分析的意识,还得共同推动全体人员有共同的意识。因为若不能达成共识,有些员工就还会用老旧的方法,并不认同新方法。只有将成本分析合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最好的投资方案,降低企业成本。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成本,还能够解放工作人员的手动能力。另一方面,不同企业都拥有自己企业本身的独特经营管理活动,并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档次越高,投资越大,就能给企业带来的效果越好。所以在运用应用信息技术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运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企业用电和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的当前,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支柱产业,而是上升到保证全民生活质量和生产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现代化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政府在各产业中进行了制度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龙头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挑战。在国际电力市场的大环境下,我国逐渐放开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我国的电力企业如何在这种内外新形势下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以适应时代和市场变化,成为了当前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技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是跟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关系的货币化、经济资源的商品化、市场价格的自由化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开放化,政府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而是辅助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根据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其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的。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政策来进行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生产行业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加剧,以及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经营管理策略,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支柱性产业的电力企业,就必须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采用新型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当前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由来已久,在此进程中,电力企业积极调整经济管理策略,创新管理手段。但是,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调整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所以在一些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很多经济管理滞后和不合理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和科学

很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仍然是新旧结合,旧的模式依旧存在并仍有很深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垄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残留影响,导致很多电力企业在日常管理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色彩,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得不到进步和更新,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和创新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实际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另外就是很多电力企业存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对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企业长远规划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

2、缺乏现代化战略管理意识

部分电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其战略管理意识却缺乏现代化的手段和运用能力。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发展模式,融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市场经济机制,使得很多电力企业不能及时转变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方式。同时,电力企业的战略管理方式也存在喊空号、假大空、走形式和创新意识不高、实践检验结果不高的问题。

3、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良莠不齐

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主要是由经济管理队伍的人才素质和能力来决定的。但很多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人员学历低、经验不足、执行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都导致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创新后劲不足。另外一方面就是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够,存在权责分离的现象,实际管理工作和负责人不对应,造成很多经济管理漏洞。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型经济形势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力企业需要及时创新经营管理措施,应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维持电力企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长远发展能力。

1、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也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创新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首先要在管理意识上进行转变和提高,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电力企业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运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还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逐渐去除掉自然经济观念和产品经济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民主管理、现代化管理、公开竞争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只有树立这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才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应电力企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2、技术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加剧,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两方面。而技术竞争是科技竞争中的关键环节,是科技竞争取胜的主要法宝。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基础产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稳步前进,就必须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这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最有利的支持,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建立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标志,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单位、跨行业的电力信息交流和共享网络平台,在经济管理全过程中实现监督管理、多方合作、联合管理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另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人才。作为吸收和培训高素质人才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起人力资源工作,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其次,人力资源要秉承为企业选拔最优秀人才的意识,积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再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选拔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单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高校的电力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人才等的培养以为企业输送最优秀的员工为目的,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及条件,积极为电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吸收做准备;最后,对在职的各岗位职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好人才和思想储备。

4、营销模式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力市场变化快、存在多种价值观和营销观念,电力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营销策略。首先,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效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消费心理的一种营销策略,电力企业由于过去的垄断思维,对品牌的认识能力不足,树立自身品牌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度和购买力及社会影响力;其次,积极借鉴其他行业的营销策略,从产品创新、价格调整、销售渠道创新和行业合作等方面来建立新型营销策略。

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求各基础产业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加剧、市场变化快、技术革新快等方面的特点。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要积极在技术、人才、营销、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经济管理创新,以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促进电力企业与时俱进、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蕾蕾.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财会研究,2012,9(5).

第12篇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使投入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彻底打破了大锅饭。

政策的改革也使机制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结合的体系,保护了农民的既有利益,激发了农民的耕种热情,在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政策的改革实行了新的分配办法,取消过去的统派购制度,建立了最新的合同定购制度,大力的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使农业不断的增收,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对土地承包所享受的各种权利,使过去大锅饭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为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思路,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加入创新的机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现了公平税负,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加入了创新性的机制,使农民因素和政府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使农民和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并通过宏观调配的方式,使农民认识到现有机制的优越性,使农民能够主动协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动配合政府的管理,不断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的热情,使生产得到了保障,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政府通过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不再为日后的生活担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生产,逐步带动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体现了国家的公平税负原则,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相吻合,使各纳税人的负担能够保持平衡,从而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农民更好的发挥了服务功能,在不断生产中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服务价值。同时也发挥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使政府通过农村机制的改革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把政府、农民、其它社会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农村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社分社,政企分开,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中要改革管理体系,使公社管理的弊端从根本上得到改革,使传统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得到处理,要实行政社分社方针,分清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主动调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更好的体现政府的职能,也能带动社会组织的高效发展,逐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坚持政企分开制度,要协调好政府和各企业的管理,要把政府和企业管理权限划分开,使政府和企业可以发挥最正确的作用,也使政府和企业能够实现既有的发展目标。要组织和开放城乡的集市贸易,通过加入集市贸易政策使生产的粮食能够及时的投放到市场中,不断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把粮食流通到各大城市内,使城市的群众也能够享受到粮食丰收的成果。政府要组织农民自发的组建成销售组织,定期到城乡集市进行粮食销售,把粮食销售到城市的市场,从而带动粮食的生产。政府要废除不利于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限制政府禁止的市场行为,使粮食能够合理流通到各市场,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市场和流通环节上的保障。

(二)允许和鼓励多种农业经济形式,要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政府要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形式,要把经济的发展方式向多渠道方向扩展,使各种形式的经济内容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利用,政府要协调好各经济形式之间的管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各非公有经济组织能够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发挥自身对经济和市场的促进作用,要加大对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的管理,使公有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形式都取得最大的发展。政府要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制度,通过对科技制度的推广,使农业发展有了科技上的保障,并得到制度上的支持,能够发挥科技对制度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把管理体系向科技化和服务化的方向扩展,主动发挥科技和服务的作用,政府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分层次进行管理,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采用最正确的服务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