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

时间:2023-06-05 09: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资源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资源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7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机制有时无法发挥最优协调作用,因而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合法参与决策、施政行为逐渐倍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乃至再生资源的管理研究中揭示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助于决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参与过程,有利于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共享,促使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的制定[1-2]。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近些年来,政策制定者、专家或者利益代表者逐渐在公众决策问题上例如资源管理、规划方面共同发挥着合作决策作用[3-4]。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体现出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参与式管理有助于培养公众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观,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我国兴起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参与模式和成功的参与实践而言,我国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参与模式和途径还亟待完善,而这一过程则需要从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成果中汲取经验。因此,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从参与主导发起者、参与意识、参与途径、参与主体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三种不同主导型参与模式,并就模式特点、模式间比较以及演进过程进行一系列分析,以期通过案例对比研究,对我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可借鉴措施和路径导向。

1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比研究

国内外许多国家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均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不同国家的实践模式多有不同,因无法将各个国家的实践成果一一枚举,故本文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践模式对比分析。

1.1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案例背景

早在1979年,美国环保署就在其颁布的法规中指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并就公众会议、咨询小组、许可证实施细则、财政资助协议等做出相应规定;2003年,美国环保署制定了《公众参与政策》,就促进公众参与提出了一系列要求[5]。

匈牙利的圣安德烈城为了协调不同需求,在1997年1月提出土地利用整体计划,该计划由Gooncool环境协会承担,为了保证当地政府和主要土地利用部门的有效合作,在倡议阶段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并就土地利用计划的每个主要决定达成一致[6]。

卢小丽等: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管理委员会模式是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多采用的公众参与模式,管委会在公众参与过程中会提供顾问支持,公众通过参与管委会组织的论坛活动将自己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建议和想法呈交给管委会[7]。澳大利亚的Grampians Wimmera Mallee委员会致力于运用公共咨询在给公众提供服务时,使公众获得参与决策的机会,然后自觉地参与循环用水战略的实施过程[8]。

在奥地利圣珀尔腾,通过对女性参与者进行访谈来搜集有关利益相关者动机和行为信息,逐渐改进原有制定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通过焦点小组内的参与性讨论和情景工作团队的参与决策,使各利益相关者将公众参与讨论过程看做自愿参与过程,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管理[9]。

1.2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西方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增加、大规模工业生产造成大量自然资源掠夺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国外学者已经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发达国家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初始阶段,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参与行为;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团体、管委会、协会乃至社区组织的建立,非政府组织开始尝试号召组内成员参与资源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上的鼓励和宣传,也使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社会公众开始自觉地对生活中耗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有如下特点:①参与行为的法律化:整个参与行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给予明确规定和保障;②参与主导的非政府化:参与主导者逐渐由政府过渡到非政府组织,直至公众自觉参与;③参与意识的增强化:由最初的探索性和感召性参与逐渐转变为自觉参与,这一转变过程主要是受参与意识增强影响;④参与主体的广泛化:随着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参与主体队伍也随之扩大,特别是社区参与被公众广泛接纳后,社会间的互动性参与几乎覆盖全部公众。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01

一、历史回顾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是附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一类体制,指一个国家的国土资源管理机构所设定的管理结构体系,其管辖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木、水、矿等资源。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到目前为止其已经经历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个阶段。

1.各项资源管理独立,政府职能难以发挥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国土资源中的各类自然资源管理基本都是进行分散管理的,也即将自然资源分割成几块进行管理。因而各类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都是在不同的时期建立的,其中土地管理局是由建国时期的开始发展形成的,主要的职能是土地资源的管理。但是这个时期土地管理局并不是管理所有的土地,其职能范围只涉及农村土地的管理,而城市用地则由其他部门分别管理[1]。

直到1982年,我国政府机构才真正成立了矿产资源专业管理部门,即地质矿产部门。与此同时,还开设了许多其他的职能部门,比如说有色金属部门、矿产资源部门等,主要用来生产和经营矿物资源。但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矿物资源部,并没有从事管理矿物资源行业,而主要负责开展地质勘探等工作。

2.各类资源管理逐渐得到加强,依法管理资源体制开始形成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继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建立才渐渐步入正轨,其刚建立时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全国的土地,并且下级又分别开设土地管理机构,用来分别管理地方土地。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便形成了由地方到上级层层管理的体系结构。

矿产资源部也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机构,而其到1988 年才开始逐渐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其职能不仅仅限于地质勘探和监测,也可以管理、保护、监督矿物资源。但是在这个时期,海洋资源管理工作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和进展,相关部门只是强化了其综合管理职能,真正地作用依然被限制了。

二、现状分析

1.管理体系相互交错,过于复杂

其一,省级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分为地矿局和土地局,分别用来管理矿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但是它们都是由国土资源部进行领导的;其二,各省级国土管理机构及职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相当于一个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其管理范围较广,包括管理环境、海洋、土地和矿物资源;其三,在行政级别上,不同的行政机构又有不同的级别,其中国家测绘局所管理的省级土地属于正局级,但是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管理的省级机构大多属于副局级[2]。

2.模块化分工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资源管理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相关部门也正在逐渐将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的管理方向由传统的分散转换至集中管理的模式。但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仍然不够完善,简单的说就是下级的管理人员必须服从上级管理机构,当上级各管理机构出现利益冲突时,不得不迫使下级管理机构服从,另外,矿物资源管理部门至今一直未被纳入国家资源管理部门,这便使各个管理机构出现较多的领导,最终导致管理权限的分散。

三、发展趋势

1.优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统一管理

国家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随着国家领土意识的增强,国土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也越来密切。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都开始逐渐完善国土资源体制,将国土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从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式管理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

目前,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也越来越集中。一些资源大国如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相继对本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美国内政部很早就是一个负责美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综合行政部门。俄罗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经过几年的改革,使得国土资源管理集中度越来越高,其对于事务的管理也越来越方便,由此,针对这些经验,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2.进行资源管理改革,促进发展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强化自上而下的执法监督。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进行机构设置,根据中央和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指示,应将地方的矿产、土地和测绘等相关部门统一合并成某一级别的国土资源局。

第二,确定上下级的关系,上级机构领导下级机构,下级机构的一些重要事务由上级批准才能执行。部分地区的部门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管理体制。

第三,明确职能及编制,各级国土资源执法机构要充分明确执法职能,做好正确的决策。

第四,改变管理机构事业性质,加强经费管理。要改变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体制,把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收益与占用资源量的多少彻底分开,形成一种管好资源多奖励的长效机制。

3.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形式

只有切实转变国土资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给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的部门的权利,才能推进国土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确保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要实现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从侧重开发转变到保护和开发并重;第二从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到市场配置资源和行政配置资源并举;第三,从微观管理(批地、发证、收费等)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相结合;第四,从事后整顿转变到事前把关和事后整顿的相互结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肩负着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任。要完成和实现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土资源管理新体制,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配置国土资源的要求,是实现政、事、企分开,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是保障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第3篇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论文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

论文摘要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

1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2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

3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

4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步骤

以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为目标的管理策略,意味着要

减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考虑相应的生计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与当地社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管理规划的活动;同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减少对环境非可持续性利用的活动。

参与式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规划过程是整个项目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信息收集到技术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得非常细致。其主要步骤包括:①示范点的选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标准,如当地资源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社区群众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文化、民族构成等。②开展大量的宣传和理念建设。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利用群众性集会等形式,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群众介绍项目理念、项目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村民同意接受项目新的理念和做法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③开展培训,根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需求,要及时对政府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从而协助项目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包括:绘制社区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图、季节历、历史趋势矩阵等),技巧(访谈、交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维系因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④制定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初步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及所要支持的活动内容,分年度逐步实施。

5未来挑战

第4篇

[关键词]“3S”技术;集成;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P208;P237;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87-01

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形势的愈演愈烈,使得对于地理资源、自然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重要,这这样的形势之下,3S技术逐渐得到发展和运用。随着相应的运用和不断的创新,3S技术已经可以立体、快速且全面的对地上、地下的资源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探明,以下主要对土地管理领域3S技术集成及应用问题进行研究,使该技术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相关信息的获取、全面处理及具体的分析提供便利,从根本上提升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和管理程度。

一、3S技术集成的优势意义分析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动态形式监测工作中,3S集成技术具有相关的其他技术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GP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定位,且实施精确,可以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对目标变化区域进行更为实时、便捷且高效的定位。而且遥感卫星技术获取信息量大、具备较高的真实性、视野广阔、概括性强,可以更好的了解目标区域的概貌。另外,遥感技术具有较强的现势性,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重复数据的提供,这是进行遥感分析的基本条件。而且GIS技术可以对多层次、多时态及多来源空间和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实现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结合,通过处理建立土地资源具体利用的驱动分子。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效集成是目前地理观测中地理空间相关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分析、更新以及具体应用的三个核心支撑性技术,是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科学规划、自然资源的防治及动态监测、城乡的管理规划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地学研究定量化的重要方法之一。3S技术的集成是以GPS、GIS和PS为基础,将这三种独立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构成一个有效的、综合性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定位技术的集成,可以将自动采集、实时采集以及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等功能进行结合,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提供基本的观测技术手段、描述性科学语言和整体思维工具。

二、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集成应用

(一)整体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相关工作时,编制工作、审批工作和具体的实施中将会对指标和图件等空间数据进行大量的涉及,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规划的成果以及工作的管理效率要求都非常高,对3S技术的集成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根本上对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质量进行提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对于3S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技术的运用,对空间的数据进行获取,并以数据为基础,对土地的规划利用相关管理系统及遥感动态监测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对土地的相关数据编制修改、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工程项目用地的审核、报批和土地的相关开发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情况实际监测以及执行情况的检查等进行辅助。

(二)土地自然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在土地自然资源基本现状高新技术动态形式的检测中,主要是对已有的全国土地详细的图件和数据以及最新的遥感卫星信息进行利用,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土地整体资源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都是对信息进行获取的主要手段,而对GIS的运用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相关的软硬件支持,实现对土地资源数字化的利用和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通过空间的分析、编辑和具体信息数据的表达,为后期的决策和咨询环节提供服务。目前,对于土地自然资源的科学资源动态形式的监测中3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针对此领域已经有众多的专家组织对其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在土地自然资源调查环节的应用分析

在众多的土地资源开发项目中,3S集成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为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土地的现状基础数据和基本的图件资料实现了项目的科学编制和规划。不可否认,3S技术的应用对土地资源分析、调查精度和效率进行了极大的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覆盖和利用变化整体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项目土地规划利用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近几年,在国土自然资源的管理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日渐成熟,为土地的变更内容调查、执法监督的具体情况以及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已然成为目前我国国土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测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土地资源管理中3S技术的前景发展

(一)3S技术将得到深入的研究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3S技术的日渐成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3S技术对自身的功能进行了完善,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便捷、易用,且稳定性高。通过对目前国际整体发展形势的分析,可以对3S技术进行完善,使其与嵌入式的其他多维系统进行融合和集成,实现功能的叠加强化。而在土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监督方面则可以对更多的监测技术进行综合,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供更为统一和科学的数据服务体系平台,实现对一体化管理的有利支持和保证,便于进行土地自然资源的各类信息的收集、交换和具体的应用,使整个过程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工作操作。

(二)3S集成综合技术发展

3S技术对许多的现代定位和监测技术进行了运用,并且在经过不断的使用经验总结中,已经对集成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便捷性和强大进行了显示。土地自然资源的监督管理中,实现了对可利用数据信息各个分模块的有效统一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原有技术对自身的功能进行逐渐的加强,可以对更多的分模块进行集成,对土地管理中各类环境信息和空间信息的机动、快速、可靠、准确和获取、处理及及时的更新进行实现。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基础和载体,实现数据、资源和应用三方面的共享,以地图为载体,进行浏览、信息查询和具体信息分析应用多种功能的发挥,构建一个交互式和智能化、个性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监测和服务综合平台。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针对土地自然资源的管理还处于较为封闭和平面式的状态,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及发展,社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需求也变得越来远大,因此3S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该种技术模式的运用,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研究变得更为立体和开放,对土地勘测的实际模式进行了充实,利于决策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战略实施,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行了促进。

参考文献:

[1] 高辉.针对3S技术集成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82-282.

[2] 顾育红.浅谈3S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测绘,2012,35(3):62-64.

[3] 张拥军.浅析土地管理中现代技术应用的重要性[J].房地产导刊,2013(18):283-283.

[4] 江国兵.遥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5(4):107-110.

第5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行,能够促使各领导干部为官一任,更加对自己任上的经济责任负责,同时兼顾起对环保责任最大的担当。通俗地说,在此背景下考核领导干部的尺子不再局限经济指标完成度,而是立足于全局、宏观与可持续视野下,不仅要看能否将当地经济发展起来,更要看领导干部是否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要项目

自然资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资产,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旨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和保障体系,并通过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此次会议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概念,要求相关单位通过编制自然资源相关的资产负债表来建立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目的。

一般来讲,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主要项目如下:

(一)国土资源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土地开发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如土地的使用是否符合总体规划;耕地和农田的面积是否在国家规定的红线以内;土地的供应和使用是否合法合规;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国土资源保护专项资金是否存在违规使用,等等。

(二)林业资源

林业资源资产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以及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的检查。其中,对林业资源资产的审计主要侧重于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工程的资金审计、林业资源补偿资金的审计、育林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以确保林业资源相关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三)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审计主要包括三大项目:一是水资源总量审计。此举旨在加速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总量工作步伐,完善对水文检测、水土检测等与之相关的基础工作的规划和实时调控。二是水资源分配审计。此举旨在促进水量得以在不同地域、领域、项目公平分配,促使水利及相关部门遵守对水量控制的大前提――公平、合理分配,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效率的提高。三是取水审计。此举旨在将上述关于水利资源的审计工作执行到位,确保水资源在被利用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也是水资源总量、用水结构及其成本的核心环节,

(四)环境保护

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情况、污染控制情况、节能降耗情况、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例如,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和流域水质量达标率这三项指标是否达到指标要求;污染总量减排是否达到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否达到政府下达的比例要求;排污费等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按照规定项目使用,有无挤占挪用等。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步骤

实践证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效地遏制领导干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行为,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共同提高。其步骤包括:

(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评价体系

根据各地主体功能区定位及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结合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特点,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评价体系。然后再根据被审对象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进、完善评价体系,为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基础。对于部分国内技术不成熟的领域或项目,审计部门可以从外部聘请自然资源保护领域的专家,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性指标进行设计和检验。

(二)客观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

首先,审计人员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获取审计数据,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利用多种手段检测自然资源的整体情况,比如使用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系统等对原始地貌进行数据测量,获取自然资源隐蔽性审计证据等。其次,在获得相关的审计证据后,审计部门应关注领导干部接任时和离任时当地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消耗量等变化情况,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评价。为保证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可以外聘专家直接参与审计项目,解决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性难题,通过专家专业化的判断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同时,审计部门也应与自然资源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机构的跨平台合作,结合多元化的检测、观测、分析、审核结果来确保审计结果兼具合理性、科学性。

(三)提出改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的机制和体制上建议

关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相关制度政策、管理体制、保护措施、补偿机制等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四、相关总结与建议

第6篇

关键字: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关于国土资源的有关概述

国土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国土资源指的是一个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的全部资源。自然资源是国土开发的整治对象,主要指自然资源。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生产力的布局有影响,还影响着相应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的生产活动的基础。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一旦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为了追求高效益,不顾及生态效益就会把整个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所以对国土资源的开发要严格进行控制。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现状,在十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与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现状相互结合,对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是极为重要的。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2.1、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状况不乐观

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工业化不断地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资源的开发和矿产资源的缺乏,致使了人地矛盾的突出。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所以人均矿产资源量远远的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匮乏已经严重的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资源浪费和资源的破坏问题突出,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因此,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迫在眉睫。

2.2、土地使用纠纷多影响社会安定

目前,在农村由于土地使用的纠纷最多,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农村的土地纠纷主要是因为土地的属权或者是征地导致的。在土地属权的纠纷当中因为利益的冲突比较大,取证问题比较困难,产生争执的双方互相不让步,最后导致比较多的土地属权纠纷很难进行调处。由于征地的原因导致的土地纠纷问题是大多主要是因为征地的补偿不到位所引起的。还有一部分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起的土地纠纷中,矛盾则会明显的体现在矿主和当地的人民群众之间,如果这种矛盾在处理的时候不妥当就会影响资源的开发以及农村的发展。

2.3、国土资源的市场建设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国土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太完善,油气是矿产权市场的建设还处于特别落后的局面,影响市场的主体不能够获得平等的矿产权以及土地的使用权,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原则相违背,是国土资源市场当中不和谐的因素。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也不能够在矿产权的获取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资源的收益分配方式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也与和谐社会的正义公平的原则相违背。

3、针对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3.1、科学规划国土资源、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我国的人口虽然在计划生育的政策当中得到了控制,但是总体的人口趋势是上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的规模也在迅速的扩展,,这关系着每个人们的自身利益,也仅仅关系着国家的长久发展,并且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控制国土资源的开发强度,调整国土资源的空间结构要严格的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能够提高固定国土资源的生产效益,生活空间的分布要宜居适度,让大自然有足够的自己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耕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宝贵的财富。快速实施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努力退经的主体功能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的格局、农业的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当中要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我国的海洋经济。

3.2、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意识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的基础以及保障是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合理的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存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国家管理土地资源的战略性任务当中要明确生态文明的管理理念。注重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对资源的利用形成良性的循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能够保证经济持续的发展。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中,坚持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建立出一套符合我国国土资源国情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实现我国国土资源最高的价值,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为我国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和作用

在地质单位的工作当中应该把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地质工作分开,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要经过严格的审理,加强管理。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比较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中央、地方、公益性、商业性的地质分工不明确,当前社会对矿业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增加了地质勘查工作的难度系数。提高地质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技术标准用于促进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国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业的管理上,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困难进行理解,尽量降低政策的压制。

4、总结

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土地资源管理的本职工作,消除国土资源管理当中不和谐的因素。在国土资源的管理方面要转变管理理念,把科技和创新应用到国土资源的管理当中,适应现当代化科技的发展形势。制定适应我国发展形势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采用系统的管理办法指导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斌,艾浩军,李京生.物联网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电信科学》.2013年7期

[2]马腾.浅析GIS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和效能.《理论月刊》.2010年4期

第7篇

【关键词】 自然资源产权 科层理论 集体所有制 土地制度

一、基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分析集体所有土地存在的产权问题

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职责权限模糊不清。明确农村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职责权限是确保行使主体开展农地资源管理的基本保障,然而现行相关政策法规并未对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相关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以致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难以有条不紊地管理农地资源。

未能明确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农地使用权。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农户拥有更多权能,包括租赁权、承包权、转让权及经营权等。而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新增权能作出详细规定,这使得农村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过程中极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农地资源侵权行为频繁发生;农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等。

二、基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分析集体所有土地制度形成原因分析

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自然资源及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生产、发展的基础,具有强烈的外部效应和生态效应,这种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所有权绝对不适合私有化。自然资源所有权私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他人生存权、发展权的侵害,而生存权、发展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人权。由于自然资源的唯一性,私有制必然产生私人垄断,而私人垄断自然资源,将会剥夺他人公平享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自然资源所有权私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私地悲剧”。私有产权主体往往是“短视”的,为了追逐利润,他们会乱采乱伐,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带来极大的外部负效应。

“土地是财富之母”,自然资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后文的资源专指自然资源)。经济理论表明,资源产权制度既决定资源配置效率也决定效率的公平性,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低效率、资源利益分配不公、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使资源产权制度成为关注的热点。但是研究者大多局限于现行资源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回避资源所有权问题,只将重点放在使用权或矿业权市场化改革上。虽然资源最优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以及资源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均忽略不同资源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研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源。同时土地资源极具生态效应与外部效应,一旦出现土地资源所有权私有化现象,便会严重损害到他人生存权与发展权,为此要求坚决杜绝土地资源所有权私有化现象的发生。受土地资源唯一性的影响,再加上私有制政策的推动,土地资源私人垄断行为频繁发生,这使得他人公平享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权利遭受剥夺。此外,部分垄断土地资源的人为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惜损害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乱采乱伐,如此给予社会整体造成严重的外部负效应,从而直接危及到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将农地资源私有化,其原因在于:通过农地资源私有化能够从根本上规避当前所有权、管理权对农民使用权的侵蚀现象;通过农地资源私有化能够解决农民对土地资源掠夺式使用问题;通过农地资源私有化便可使农地自由买卖、出租及转让,对实现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极具现实意义。综上几点,学者提倡将农地资源私有化作为农村的主要方向,这样能够较大程度上起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效应。

另一部分学者反对将农地资源私有化作为农村的主要方向,其原因在于:其一,农地资源私有化易引发土地滥用现象。农地资源私有化直接影响到农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加剧了农地资源细碎化、分散化,即存在部分私有的农民既不愿意转让土地又因耕种利润少而外务工,如此不仅影响到农地资源的维护与改良,而且还难以实现农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二是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改变土地用途。农地资源私有化的实现使得农户拥有土地自由买卖、租赁等权能,其中部分业主以倒卖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等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使得农地资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不利于农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性。其二,农地资源私有化不利于全国性的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有序进行。农地资源私有化后,农户便拥有了土地所有权,若要政府机构进行城乡土地统筹开发时必须要先争得农户的同意,这样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国性土地利用规划的难度性,致使国家利用土地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其三,农地资源私有化致使分配不公现象突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如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此形势下,若要推行农地资源私有化,势必会引发土地兼并现象,这使大部分农地资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而更多的人将会沦为佣工,从而进一步加剧“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不利于我国长治久安。

三、基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分析湖南集体所有土地制度改革对策

农村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产权结构直接关系到湖南农地利用与湖南农地产出。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湖南农地治理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集体行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湖南农地利用率,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湖南农地产出量。为此则要求建立起“集体产权科层概念模型”,依托该模型全面分析湖南农地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湖南农地治理过程中的集体行动问题。

1、建立集体产权科层概念模型

长期以来,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始终作为湖南农地产权的参与主体而存在。要求依据“上承国家层次,下启农户层次”原则完成湖南农地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相关机构在管理当地湖南农地资源时不能脱离中央政府的湖南农地制度框架,并且落实好对相关机构权利范围规范活动,包括确定湖南农地使用规模、组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及规划土地征用数量等,又要组织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地方收益最大化。实际上,健全的湖南农地产权科层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国家层次、集体层次及农户层次。对于中间层次的集体产权科层而言,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对湖南农地的管理应坚持“上承国家层次,下启农户层次”原则,即置于中央政府的湖南农地制度框架内,实施对当地湖南农地资源的管理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合理规范其权力范围,以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总而言之,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开展当地湖南农地资源管理活动时必须做到限制性与明确性两大基本要求。(1)限制性。限制性指的是为降低或避免乡、村侵权谋利事件的发生,应有效限制其的管理权力。从法律法规层面看,要求适度确定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的权利范围,既不要过窄又不要过宽;从机制层面看,加强对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的管理与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行为的发生。(2)明确性。一是明确规定集体产权科层的行为主体。为规范当地湖南农地资源管理行为,要求必须以明确规定集体产权科层行为主体为前提条件,之后赋予集体产权科层相应的管理权力。二是明确集体产权科层的管理内容。集体产权科层上承国家层次,下启农户层次,其作为中间层次,不仅是国家的人,而且既是国家人又是农户委托人,因此其在整个委托―过程中极易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即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作为国家的人时,易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发生道德风险行为;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作为农户的委托人,与此同时还易借助自身的信息优势实施逆向选择行为,为防止以上一系列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要求明确乡、村等农民集体组织的管理内容,划清其权力边界。

2、加强理论创新研究

集体产权科层处于中间层次,且上承国家层次与下启农户层次,以致相关机构对其监督困难且成本较高。实践表明,与国家层次和农户层次相比,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湖南现行湖南农地产权安排中集体层次出现的问题远远多于其它层次出现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多方面:第一,未能明确集体组织的职能权限。集体组织作为社区农民集体的代表与基层政权组织既要负责交涉土地利用问题,又要承担管理社区土地的职责,然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集体组织关于交涉土地利用问题与管理社区土地的权责利;第二,集体组织界定不够明确,以致中间层次权利主体模糊不清。由《土地管理法》可知,集体组织包括镇、村及生产队三级;由《民法通则》可知,集体组织包括村、镇两级,包括镇、村,除此之外,《土地管理法》又将集体组织界定为“农民集体”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由此可见,农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委员会等多个组织均拥有管理同一块土地的权力,如此以来使得实际操作较为混乱。

总结来说,湖南应将湖南农地制度改革的重心放在明确界定集体层次的权利主体,限制其集体层次的权力边界等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农户层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避欺骗国家层次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增加湖南农地产出提供有力保障。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土地留用制度研究”(09YBB103)、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2014SK3219)。)

【参考文献】

[1] 吴战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可持续发展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4).

第8篇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 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 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第9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D651.1 文献标识码: A

土地资源管理环节的优化,有利于提高我们日常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

1、关于我国土地分布情况的分析

1.1我国地貌分布具有显著特别,主要分三个部分,由三级阶梯的界限进行划分。它划分了我国的土地类型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土地利用格局。

1.2东部季风强烈影响的西部界线,大致东起大兴安岭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吻合,也是半湿润的森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线,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差异。

1.3在东南部地区,秦淮线相当于800mm等降水线,是降水和蒸发基本平衡的界线。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异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除局部地区为外流区外,大部为内流区域,水资源极度缺乏。

2、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问题及成因

2.1相关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土地管理权主要由政府部门行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看,还存在着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到位以及相关的法律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这样必然会滋生一些腐败现象,给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障碍。

2.2管理与利用之间存在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土地的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充分,一些土地的使用规划已经过时,但是并没有及时的通知管理部门,也就导致了在市政的规划过程中不能充分的了解现有的土地情况,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3相关部门的征地补偿落实不到位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基础设置的建设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这种情况下需要征收一定的民用地来配合市政工程的建设,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落实好政府补偿,不仅不利于建立和谐的政府和市民之间的关系,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城市的建设施工。

2.4重罚款轻打击现象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对违章用地的查处过程中,由于一些管理和制度上的问题,会导致违章建筑和违章用地的存在,管理部门在发现时并没有及时的予以有力打击,使得这种现象并没有被及时遏制,而是通过一定的罚款处罚解决,这样不仅不利于规范用地,还会导致管理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2.5集约型城市用地少我国的城市用地虽然从总量上看,并不十分紧缺,但是总结构上看,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城市的粗放用地较多,而集约型的用地较少。这样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还会导致一定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3、加强土地管理与利用效果的措施办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使用和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主要表现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管理措施的实施不力等几个方面,有关部门要想改变土地资源的现有使用和管理状况,就必须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1对后备土地的储备进行改善

3.1.1保持水土,改善生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虽然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对此水土的保持力度应该进行加强,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保护。政府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来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与水土保持。除此之外还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进行耕种,保持水土的肥沃与营养;开展多样的教育对群众,让其建立环保意识。

3.1.2后备土地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开源节流,加大改善土地现有情况,并积极开发后备资源。一是对已有农田的草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土地开展质量改造,提升该地的生产力;二是科学合理的开发后备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垦的荒草地、废弃地等,补充后备的土地资源。

3.2强化领导作用,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中起着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对土地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因此政府应该领导各个相关部门对用地管理以及监督审核制度进行完善与健全,让土地资源的供应符合市场需求,进行宏观的统一管理。

3.3加大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宣传,进行思想统一保护耕地及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基本国策中的主要内容。落实我国基本国策,应该对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土地利用情况以及规定,对思想进行统一,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如在电视媒体、报纸、宣传车、广播、单张等渠道进行宣传。还可以将土地利用的较好的案例作为典范宣传,而对违章违法建设的进行曝光,让人们起到积极监督的作用,让国土资源更加深入民心。

3.4做好规划,加大监管力度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土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因此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也不断的增多。对新一轮的土地使用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进行严格有序地落实是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土地的规划修编已经成为了土地管理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土地进行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整体规划能够积极地引导工业往产业基地及建成区进行集中,而人口则往城镇进行集中,居住往社区进行集中。政府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监管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如发现违章建筑,可要求不能以罚代建,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令其停工拆除,并追求相关部门责任。

3.5严控审批土地资源利用审批应该作为土地管理的重点管理点,做到除了招拍挂形式出让土地之外,其他用地都应该进行论证预审。严格把关审批项目,未通过预审不允许立项,以下情况不通过审批:与土地规划不符的;无转年度的计划指标的;与国家产业的政策不符、用地超标的;未落实征地补偿的安置工作的;耕地占用不平衡的等。

3.6科学用地,注重开源节流对后备储存土地的开发力度加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使用量,深入调查检点项目的土地使用情况,让界线明确。对闲置土地进行严格控制,按照相关政策对闲置超过两年的土地进行依法无偿的回收,并进行重新规划;对闲置超过一年少于两年的土地,收取开发商土地闲置费(一般为土地价的20%)。早节约土地且科学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对农村的闲地、空地、低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融合,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3.7重视生态,全民参与对城乡的土地利用差异进行区分与考虑,对国土的生态屏障使用土地进行优先规划,对自然地貌的连续性、持续性进行维护,按照地形、河道的自然形态,充分保持蓄水、水系等通道,对湿地系统进行保护,对原有水生生态总体布局进行恢复,大力支持生态建筑,对各项建设布局合理协调。

3.8 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进行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揭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住产权的可交易性。

总之,土地不仅关系着城市的发展,还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的扭转土地管理观念,加快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向集约型的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的土地使用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着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着,这些专着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着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着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源于管理制度。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下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存在很多弊端,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且无法应对一些新因素的挑战,优化中国水资源管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中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令人担忧的现状,固然有水资源分布特点、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原因,但人为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中国水资源的落后管理负有直接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水资源管理体制

(1)从机构机制来说,我国水资源管理机构涉及部门多,部门间职能交叉多,部门纠纷多,各自为政,集中统一管理不足。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治理、保护、开发、利用,长期由水利、电力、交通、城建、地矿、农业等部门多龙治水,部门分割严重。各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的单目标规划管理必然与水资源的多功用相矛盾,因而必然与其他部门发生纠纷,只能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次优化。在关于水资源的污染防治方面,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还需协调。

(2)从决策机制来讲,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多目标决策机制极需加强,各项经济政策的环境一致性必须考虑,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建立。水资源管理之所以复杂,很大的原因在于水资源有多种功能,而且相互间又有联系,任何一方面的不合理利用都会影响其它功能的发挥,要使系统处于整体最优,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用,制定多目标的管理规划。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是一种以各部门利益为重的部门目标规划,因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政策制定往往只考虑经济效果而忽视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水环境管理牵扯的源多面广,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使环境管理更易被群众接受,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我国对公众参与的程序还缺乏规范。

(3)从协调机制上讲,国家授权的协调机构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协调作用。《水法》虽然规定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行水利部统一管理下的分级、分工管理,水利部连同水利部下设的七大流域水利委员会对各自职权范围内的水资源利用进行协调,处理部门、区域纠纷,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但是实际情况却与规定相差甚远。首先是水利部门与环保局的协调没有实现。长期以来,水利界的人士一直认为水利就是兴水利,除水害,重工程建设,轻生态保护;重开发利用,轻恢复保护;重水量的调剂,轻水质的变化;重水量的供给,轻对水需求的控制。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水利部作为国务院的水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协调它与国家环保总局在水量与水质问题上的矛盾。

1.2水资源管理责、权、利界定不清,一方面水量缺乏,另一方面水体污染,而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权流动性差。水权是指水的所有权和各种利用水的权利的总称。根据《水法》规定,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主要有国家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简单取水设施则可以是私人的。水资源的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国家所有的水资源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我国水资源管理在产权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对水资源的使用权进行合理界定。

1.3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在水资源管理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是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第一部法规性文件,其中有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明文规定。2008年年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2002年又颁布了《水法》,以后还颁布了一些其他的水资源法律法规。但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还不足以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水资源是与其他自然资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可以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资源的利用,同时,其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资源的连锁式的破坏。因而,互不相连的资源保护法不仅不能很好地保护某一专门资源,其拼凑起来的整体也不能从根本上对整个资源作为一个系统起到有效的保护。

2、中国水资源管理对策

2.1理顺水资源管理机制

要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水资源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就机构设置而言,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级的统一管理机构。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都建立了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有的是委托中央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我国当前是由国家委托水利部行使水行政权。“水利”一词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名词,在英文中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与之相匹配的词。追其根本水利着重于水量的调控、利用和开发,而水资源的管理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且不可分割。这样,由于国人对于水利的传统理解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水利部门的决策专家也在短期内不能调整其专业知识背景、部门利益倾向和决策惯性,使其决策并不能导致水资源整体的实际有效管理。因此,笔者认为由水利部承担水资源的行政管理不妥,建议在中国有必要成立一个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以一个合理的比例参与决策、规划与管理。

就决策机制来讲,水资源管理应采取伞型的决策方法并积极促进公众参与规划。水资源涉及到洪旱防治、基建发电、水质检测、污染防治、农田灌溉、水土保持、森林涵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决策往往需要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的协商合作,但它不仅仅是这些专家决策的简单复合,而是在专家决策知识共享基础上的创造集成,就如同一把伞,它由不同的辐条支撑,但它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支撑主轴,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之伞型决策。另外,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应切实加强公众的参与。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公众进行教育,唤醒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规范的渠道向公众定期公布所辖区的水环境实际状况,使公众对水环境享有知情权,并通过可行的方式参与水环境管理,最终享有法律赋予的环境权。特别要注意的是,各项流域的水管理一定要保证流域社会的弱社会群体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2.2明确水资源产权

长期以来,水资源被认为是天赐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国目前的生活、工农业用水,大都只计成本和利润,而不计水资源本身的价值,它使得受国家委托经营水的水利工程和行政单位免费使用水资源,而国家作为水资源的所有者的利益大大受损,所有权虚置,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由于对水资源的无偿经营还造成一系列的水资源配置扭曲,使水价过低,水资源使用浪费,水体污染严重,形成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空心化”现象。因此,只有对水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才能使国家作为水资源的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体现,消除国家作为水资源所有者的所有权虚化现象。取水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是规范水资源使用权的有效制度。

2.3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

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包括水的立法、水行政执法和水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在水资源管理的立法上,一是要制定自然资源综合法,以协调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二是要制定流域管理机构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工作程序给予规定,赋予其行政、经济方面的权力;三是设立专门的地下水保护法,连同地表水法以及《水法》构成完整的水法体系;四是设立公众参与法,对我国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程序、规则给予规范。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它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已经启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这场变革。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常谁为.中国水资源的战略性调整[J].政策.2003(10)

第12篇

在国家的关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相关规定中,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进行了概念标识,如果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会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工作进行管理,其他的相关机构只负责自然资源的登记与管理。所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与自然资源登记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自然资源需要进行哪些规划和确权行为,具体的确权责任由谁负责统计,两者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将会在本文中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自然资源确权与自然资源登记的概念分析

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对自然资源确权中所产生的争执进行管理,从而获取自然资源的所有管理资格,并根据相关规定,将其纳为集体组织活动中。而自然资源登记属于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管理范围之内,对我国的自然资源所有权进行登记,并记录在册。自然资源确权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范围,而自然资源登记则属于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权责范围,两种所属管理截然不同。其中的工作也属于确权工作中的一种,而确权的结果主要由县级以上的政府负责。自然资源登记也可以作为人民政府职能机构的职责范围,但是这两种关系不能混为一谈。自然资源确权的最终结果需要以自然资源登记作为根据,以展示自然资源确权的最终结果,从而为自然资源权籍的管理奠定基础。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并将自然资源登记作为自然资源确权的结果。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要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同时还要对自然确权中的一些工作负责,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还要让对权属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到权属所负责的自然资源,并根据证明材料进行登记。另外,对于有所争议的一些自然资源,需要有相关的权属证明资料,才可以证明其合法性。

二、自然资源类型划分

(一)土地现状

对土地目前的情况进行自然资源的设计,并找到与之对应的自然资源,同时各个资源要与土地利用中的关系形成对应,以帮助其他类型的资源获取相应的效果。

(二)森林资源

按照土地利用的情况,对现状图上的土地进行整合,并对对应的森林类资源进行整合,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技术进行核查,并对林地进行分割。

(三)滩涂资源

对河流、湖泊、水库等进行分析时,要对相应的土地资源进行现状图分析,并利用先进的DOM技术对其进行解释,并设定各个类型的定义。

(四)采矿资源

对地表中的采矿情况进行设计,得到占用土地的情况。因为矿产的资源与其他的土地存在一定的主权,需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设定,尤其是具有集体意义的矿产类型。对土地进行调查时,要分清矿产的类型、资源的情况,并对质量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五)土地经营权

农村会对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主要针对耕地进行设定,将土地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现有的农业结构有所调整,因此在现状图中,无法显示农业的结构,因此需要对土地進行确权,将土地作为水产养殖或者果园,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用,但是不能对林地进行其他的操作,土地经营权要排除用材林的情况,以得到实际的耕地情况。

(六)土地划分

对耕地进行土地划分,可以实际反映出自然资源的情况,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对自然资源展开相关调查。实地普查是在这些年来才开始实行的一些项目,主要对地表覆盖的耕地进行工作检查,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检验其他自然资源的辅助。

三、调查自然资源权属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农村的集体土地进行调查,并登记农村集体土地的相关情况,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划分,分清国有与集体之间的区别。对确权进行资料调查,对水利进行资料调查,并检查土地的利用情况,对各类的水流边界进行调查。国土资源部所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源进行登记,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登记后,得到更好的结果。同时,考虑到我国正在全面推行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对现有的自然资源使用权进行改革,我国一些地区都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了改革,对所有制以及所有权进行边界划分,等到相关的流程完成之后再对内容进行补充。

四、自然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