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是传统艺术的推动力;创新,就会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创新,才会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只有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艺术家们才有民族的根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天赋,去弘扬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精彩。
第一部分、继承与借鉴
继承、传承是民间艺术代代相袭并发扬光大的重要锁链,民间艺朮从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地方发生了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阶段,民间艺术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殆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结晶,它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我们之所以追寻民间艺术的历史,实际是继承、吸收的体现,是再现到表现的升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南蛮”民族性格质朴、豪放,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它那简洁、粗犷、神秘、厚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去辨识、继承和发展。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创新,借鉴要有发挥才是艺术家创新的重要手段,民间艺术的延续离不开传承,而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要善于把前人积累的知识“拿来”,烂熟于心,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谈得上创新,凭空创造,无异于“沙上建塔”,根本没有基础,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在贵州民间风情中寻找底蕴,在这些遗留的民间工艺中寻找借鉴,我认为,只要本着认真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方法,便可以透过其丰富多彩的表层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充分掌握前人对这些工艺的一整套理论和技巧后,加上触类旁通的巧妙借鉴与突发灵感,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有別于他人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乃历史变迁之理,非以优劣衡之也”。如果我们的民间艺术领域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艺术的“民族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它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继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坚持文化民族性,维护文化的重要措施。
(五)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外来事物居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注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技术。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学和继承。据了解永川朱沱镇的民间舞《肉莲花》、《钱枪》等反映田间院坝丰收时劳动、休闲、欢乐的场面,展示边歌、边跳、边拍打这一劳动人民的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因为会唱会跳民间舞的人已老去,年轻人又不会,也不愿学。这就形成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四、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名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的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采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来创造和熔铸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是历史的要求。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临的严峻势,如何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就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是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制度《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是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三)经费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保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复排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让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
如果有一天,我国最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品,只能在伦敦或巴黎的博物馆里看到,那将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在今年的东岳庙庙会上,庙会组织者在入口处设置了一座展台,上面摆放了大约400个“兔儿爷”。2月8日,当庙会落幕时,其中约300个“兔儿爷”被购走。这种民间艺术品大受欢迎,与今年是兔年,以及去年“兔儿爷”被确定为中秋节的形象大使不无关系。这足以说明,在对某一类民间艺术品有着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公众乐于像收藏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一样收藏民间艺术品。
然而,凝结了制作者大量心血的民间艺术品不得不贱价出售,至今仍是中国民间艺人们的心头之痛。
杨玉栋是目前北京唯一一位掌握京剧盔头脸谱传统制作工艺的民间艺人,他制作一件盔头脸谱至少需要一个星期,但只能卖到200~300元。在海淀区上庄镇,由老艺人孔祥泽在20世纪40年代基于曹雪芹手稿《南鹞北鸢考工志》制作出来的曹氏风筝,虽具有相对运作良好的宣传、传承和销售平台,但目前的售价与其实际的艺术价值仍然相差甚远。
民间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不被公众所了解,是它们无法帮助民间艺人兼顾艺术与谋生的重要原因。
几乎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而大多中国人仍认为民间艺术品只是“游商贩售的儿童玩具”,不仅没有什么文化内涵,而且上不得台面。在政府和新闻媒体对民间艺术品的介绍当中,也很少提到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
比如,我曾买下一件非常有趣的民间艺术品,那是用一根绳子穿起来的青蛙、蝙蝠、鹿、乌龟、鸳鸯、鱼和莲花等7件手工小玩具。当时,我只觉得它是一件普通的挂饰,但这件艺术品有着深刻的含义:青蛙象征生育,代表人的降生;紧随其后的5种动物,分别代表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福、禄、寿、喜、财等5件幸事;而排在最后的莲花,则象征人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撒手人寰之后,又将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轮回。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品都要耗费制作者大量的精力。但在宣传介绍这些艺术品的时候,它们背后凝结的艰辛劳动却很少被提及。国家对民间艺术品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让真正精致的民间艺术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双起翔是北京制作“兔儿爷”的名家,他的作品有大约100余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但是,目前北京市面上出售的“兔儿爷”,除了一小部分“卡通兔儿爷”以外,几乎都是对双老30年前的作品“反向测绘”,再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山寨版”。这些仿制品在艺术价值上当然不如原版,但公众普遍不了解这两者的区别,以及每一个“兔儿爷”背后蕴含的创新思维,因此双老倾尽心血制作的原版“兔儿爷”,反而在与侵权者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对民间艺术品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忽视,正在为我们带来文化安全方面的难题。一些拥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外国人,会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发现中国民间艺术品中的精粹,并慷慨解囊购回收藏。如果有一天,我国最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品,只能在伦敦或巴黎的博物馆里看到,那将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中课堂;粤西文化
民间美术是人们经过长久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发展,一步步传承发展而来的,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由于地区差异,存在较大的区别,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近年来,新课改提出在高中美术课堂引进民间美术,这样的做法不但使民间美术得到了重视,更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弘扬了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欢迎。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里,掌握传统民间美术,是对传统民间美术最好的传承。
一、粤西民间美术年例的来源和发展
关于粤西地区的年例来源,据说主要是把元宵节、庙会、社戏等传统节日扩大了,是对这些传统节日进行了综合而形成的节日,主要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经几百年的历史。年例的习俗主要包括:首先,是做年例;其次,是食年例;最后,是看年例。粤西年例民间美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有效地保护了地方民间艺术,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表演空间,给年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使得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2)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族认同的乡土情结。每一个民族的节日在历史发展中,其功能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粤西的人们认为不做年例,亲戚间的走动就少了,人情就淡了,就不会得到菩萨的保佑,因此,年例每年都要做,而且受到极大的重视。
二、粤西年例民间美术引进高中美术课堂的影响
1.将传统的审美观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
民间美术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高中的美术教学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要使美术教育真正和民间美术结合,为学生的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要使学生了解美术教学的意义,以及把传统民间美术引进美术教学中的意义。要培养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同时对世界多元文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尊重正确、积极健康的多元文化,使学生形成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多元文化、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态度。这样就把民间美术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意义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对于粤西年例文化进入高中美术课堂,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粤西年例艺术的来源、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使学生更加尊重粤西年例艺术,在美术课堂的熏陶中,欣赏粤西年例文化的美感和精神。所以,在高中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关心,加强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留下的精神文明财富,认同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民间美术作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2.结合当地优势,把课堂引入实际生活
新课改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是要引进民间艺术,通过对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解释美术和发现美的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粤西年例艺术被引进高中美术课堂,由于当地的优势特点,可以把学生带入年例活动中去,尤其在粤西地区,年例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同时,年例也是粤西地区最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一个节日。通常在年例期间,每家每户都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是非常隆重,种类非常多,使人们大饱眼福。比如,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都会相继演出。其中,以粤剧最受大家喜爱。舞狮等节目也是年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年例活动,使学生深切感受传统民间美术在这些活动中散发的魅力。比如,舞狮的狮子,是通过怎样的手笔进行绘画,使狮子看起来灵活生动呢?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这样一门技能呢?这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年例活动中寻找答案,使学生在浓浓的年例活动气氛中深切领略传统粤西年例文化的美感和精髓,通过切身的体验,增加对美术思维的创新。
传统的粤西民间美术让人叹为观止,在艺术上的造诣和价值不逊色于专业的美术作品,这是因为它们对普通生活的纯粹感情和贴合实际的真实状况。粤西民间美术被引进高中课堂,使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体验到民间美术的意境和美感,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美术进行重新认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加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通过对粤西民间艺术的造型、材质等方面的了解,明白作品创作的环境和作品表达的思想,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传统粤西民间美术深入地了解,使传统粤西民间美术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泽丰.民间美术融于高中美术教学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4):123.
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而言的,也就是所谓的“生产者的艺术”,它以劳动人民为创作主体,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如年画、剪纸、玩具、服装及其他生活用品等。其艺术特点是朴素和壮美,表达了劳动人民内在的善良、热情、朴实的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又会不断演化,其种类和形式日益丰富,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继续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表达和渲泄情感。
一 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应当属于“实用主义”,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则更多地是属于“乐感文化”。吉祥观念是我国民俗中最根深蒂固的观念,它与人们生命中的一切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一切都是由以“福禄寿喜”为核心的吉祥观念生发,按照“融入寓意,传递精神,形成表意图像符号”的方式本文由收集我国民间的许多图形图案都由此而来。我国民间的吉祥观念是中国文化除儒、释、道之外的另一脉,在民间极具影响力,它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对中华民族影响已经有了几千年,并且还将延续下去。因而,现代艺术设计要借鉴和和吸收民间艺术,就应当先深刻理解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
二 民间艺术图形的意蕴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许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图形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最常见的有蝙蝠象征福气,蝙蝠和桂花的组合象征祈求幸福富贵等。对传统民间艺术图形按其蕴含的意义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生理安全型、文化寓意型和精神向往型,且这三种类型间是有层次的。生理安全型当属第一层次,通过谐音、借喻、暗示等方法,让人们心理得到满足和愉悦,如用蝙蝠、鹿、仙鹤、喜鹊象征福禄寿喜等。文化寓意型当属第二层次,图形多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借助其中的褒义所在,利用其不同的文化和物化意义,传达人们祈求和平安康、生生延续等方面的念想,文化寓意型的图形虽然有具体的形象,但其抽象意味更为强烈,如“万字”、“云纹”、 “方胜”等等。精神向往型是最高层,通过诗意化的物品图形来寄托人们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上的向往。精神向往型以德为美,如通过梅、兰、竹、菊等“四君子”传达精神方面的追求。这三种类型的图形之间也不是完全被割裂的,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通过具象、抽象及不同形态图形的组合,让人们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精神寄托等多方面的精神寄托。
三 民间艺术的启示
民间艺术是一种生的艺术,即人生的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民间艺术虽然有点没落,但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实用哲学和乐感文化精神还在,只要这种精神在,民众还是会喜爱这种渗透和反映精神寄托的现代艺术作品。设计师们应当从传统图形的图案和形象中领会其文化价值,并将其文化内涵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但凡是艺术创作,寻根溯源,都能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和哲学。随着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学习和关注。但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应当是在民间,即民间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这才是在我国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成分。国人的精神、性格和习惯,都源于此。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可以影响人们对新旧事物的取舍,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就能了解民众的悲喜忧愁,启发设计师门该设计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该怎样去设计艺术作品。计师们能从中得到很多技术方面得不到的启示,即文化和哲学层面上的启示。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才会使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成为有源之水。设计师们应当利用中国民间艺术图形图案这一广袤的田园,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营养。
四 现代艺术设计中民间艺术的运用方法
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为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图形,要求艺术设计人员对传统图形进行转化。为此,设计师们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具备超前的现代意识,对传统艺术图形进行复归和融合。复归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它通常脱离时空背景的影响,以古典情结召唤人们的亲和的向往心理,如将财神寿星、八仙过海和戏曲脸谱等简单地被照搬到设计作品中。复归是对传统艺术图形的一种浅层次的运用,如果要对传统图形进行文化性质的现代转化,达到古今融合的目的,还需要对传统图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艺术图形的运用绝不是只停留在嫁接和照搬上,而应当赋予其时代的崭新意义。欲新艺术创作,必先新人,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上,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极为重要的。要想破除传统图形现代化的阻碍,必须要使创作者新其观念和思想。
现代艺术设计不是摆设,也自有其功用性,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从民间艺术中领会民众真实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作出民众喜闻乐的作品,唯其如此,现代艺术设计才会如鱼之游于活水,艺术设计之树才能保持长青,这就是民间艺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上周六,跟许久不见的朋友聚了个会,全程都在听旅游达人小张讲她的旅行故事。后来她在她的背包里拿出了一个精美的册子,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于是小张又开始一边翻册子一边徐徐道来有关它的故事。
小张说这一张张精美的图画,都是一位阿婆经过多年手艺的练习用纸剪出来的花样。为了更好地还原原版留存下来,阿婆的儿子特别精挑细选买了一台爱普生V19扫描仪送给阿婆。通过爱普生扫描仪独有的专业色彩管理模式,剪纸的色彩和质感得到高辨识度的还原。这样不仅使阿婆的精湛手艺得到了完好的电子留存,还可以高清输出,印刷成册更好地推广,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本图册。
阿婆说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剪纸,从简单到复杂的图案,剪了一辈子,不知道剪了多少作品。但是在过去科技不发达,有的经典样式早已不是损坏,就是遗失了,这不免让阿婆有些许遗憾。
阿婆还告诉小张在以前要想把经典的剪纸花样留存下来,工序是很复杂的。每剪成一个图形,要把它用线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底的空白图形,这样剪纸图样就可以拿去作为服饰刺绣之用了,然后再把原版剪纸样放在一个小册子里封存下来。农村妇女就是靠这样的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们珍存下来的图样。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新奇“玩意”越来越多。我儿子给我买这台爱普生V19扫描仪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说有了它保留花样,大量输出花样都可以轻松搞定。刚开始我还不信,等我儿子把我之前保存的剪纸花样全都通过这个机器扫描到电脑里,然后再印刷成册时,我都惊呆了,出来的成品跟我剪的一模一样。
阿婆的儿子告诉小张,因为爱普生扫描仪分辨率高(4800dpi),具有专业的色彩管理模式,才能保证色彩的品质,比复印更高清,更能保证在二次印刷传播中的还原度。
我有时害怕它费电,不怎么让我儿子帮我扫。但我儿子告诉我爱普生V19扫描仪,扫描时能耗只有2.5W,待机时间也才1.1W,并且用电脑就可直接供电,很方便。扫描速度也快,都不用等待,开机就扫,以前保留一张花样的时间现在能扫一本花册,所以现在爱普生V19扫描仪已经成为我剪纸乐趣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啦!
小张说阿婆的儿子开了一个剪纸DIY小作坊,扫描很多阿婆不同的剪纸花样让年轻人学习,哪怕不会剪纸的新手,只要拿这些逼真的扫描花样进行临摹,照样能剪出精美的作品在朋友面前炫耀。阿婆说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很多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甚至有很多年轻人来小作坊剪出了一个故事扫描装订成册送给心爱的人,就像小张拿出来这个册子一样,是一个有意义又特别的礼物。爱普生V19扫描仪简直就是剪纸艺术老师,剪纸版的“秘密花园”,让新手轻松成为“艺术家”!(陈婉蓉)
当然民间艺术产业化还有其它方式,比如举办某种活动以宣传当地文化资源,呼吁更多人士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中来,这些方式在排除沽名钓誉、某些人趁机捞一把的情况下,笔者以为是善的举措,值得推广。但本文只是就民间艺术的商品化进行评判,上述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马克思在论述古希腊神话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不朽的魅力呢?”②民间的造物艺术,是能够给予我们一种魅力的,我有一种感觉就是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越久,就越怀念童年生活过的故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怀念儿时曾经玩过的玩具、游戏。玩具一般是要亲自动手制作的才有意思,游戏则是一种继承的式样,但规则有时可以由伙伴们一起商量决定。也许是因为童心未泯,也许是对童心所具有的真诚的一种感慨,而真诚,我个人以为恰恰是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当我面对一件件民间艺术品时确有一种激动的感觉,有的是儿时经常接触的,像年画、剪纸、面塑等等,还有工具像木工用的各种锯、刨子、尺规等,农民用的耧、耕地用的劐子等等,其它还有各地的刺绣、皮影、日常用品和少数民族的银饰、服装等等,看着这些工艺品,确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它们以自己独具的性格和形象,构成了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在这世界中遨游,不仅会得到一种民族精神的鼓舞,激发出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我们的民族,就是用这样的才智,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和文明的历史。”③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民间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辉煌灿烂的成果,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没有功利思想的侵害而以真诚的精神理想渗透其间是其主要原因。
“当一个新的生命还在母体中孕育时,年轻的母亲们就已经为他生活的一切操劳了——绣着虎头的鞋,绣着辟五毒的肚兜,缀着长命锁的花帽,以及莲花形的小枕头,百纳锦的小棉被。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所看到的是一个浓郁色彩的天地,听到的是独特音调的摇篮曲,以至后来的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特别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少年起便学针线,剪窗花,做瑞饼;待到及笄年龄,便偷偷地为情人绣荷包,为自己制嫁衣;结婚后为子女操劳更是一番甘苦。实际上,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哪一方面不带着这种诗情画意呢?”④从张道一先生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产生实不是因为物质的因素,物质财富是不能换来这种生活的,因为精神地追求渗透其间,基于对生活的热爱,民间艺术得以产生并绵延流长,延续至今。
我们知道,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一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一是在广大的民间,民间艺术只有在真实、简捷与创造性的艺术气氛中才会产生繁衍。在城市中,因为艺术活动较为集中,市民有机会熟悉这些艺术活动,因此能够真正培养人们正确地去理解艺术;在农村,许多人大量从事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每个人都理解和欣赏这样的艺术。当城市中的市民和农村中的农民还没有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时,那么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是纯正的,对创造性艺术还是有追求的。但一旦伴随着产业化进行,功利主义的思想侵害到他们的心灵中,所谓的工业产业化影响到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那么所有人的审美能力就要下降了。
将民间艺术进行产业化生产在当代社会确实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缺失、审美异化的阶段里,社会上一些收入较少并且自负的人,没有找准方向,他们极其渴望用少量的金钱去购买一些装饰品,以显示他的生活品位。由于现代生活的便利,交通工具的发达,这些装饰品很快散布到各地,包括农村,甚至民间艺术尚未受到功利侵害的区域也未能幸免。民间艺术接触到功利主义,不啻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因为它带来了外来的有害倾向,损害了原先的清洁健康的环境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与功利主义相反,因为民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日常谋生的需要,也不是由于其它物质方面的原因,前面也提到过民间艺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需要而发自内心的产物,只要这种情况还能保持,民间艺术就有产生的根基,就会有生存的力量。但一旦商品化、功利思想破坏了民间艺术的真正精神,那么民间艺术就不再是满足内心需要而发自内心的东西,却变成了为旅游者和礼品商店生产的商业化纪念品了。它不再是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物质利益的来源了。此时,民间艺术这种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换成了外在的商品化的艺术品制造中心,这些商品化的、批量化的所谓艺术品,成为人的僵硬思想和冷漠的机器合作制造的最乏味的东西。
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其生产的商品所特有的低级趣味遍布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使天真的孩子也未能幸免,这只要看一下现在孩子的玩具就明白了。对于孩子,我们本应用简单的玩具去引导孩子萌芽状态的想象力,让他自由地发展。可是实际不然,我们往往是从孩子对世界上的新奇事物开始有意识地感觉时起,人们就把光怪陆离、闪闪发光的小玩具塞到他的手中。这样,从幼儿园、家庭,直到市场、商店,成千上万种商品和用具,都带有着上述有害的低级趣味,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感染着所有的人,少年、青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人,无一例外。面对这些,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止一般人的审美能力最后下降到那种暴发户式的粗俗水平呢?这种粗俗的低级趣味在当代是空前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种种努力,当然不是简单地利用产业化、商品化生产,而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在协调的秩序状态中进行和谐思考,使它成为绝后的。
有机秩序是自然宇宙的真正原则。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像大自然一样,它是如此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人们利用了与自然协调的原则进行艺术表现,民间艺术当然就会有生命的力量。但如果我们习惯了自然的和谐,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那么事物的发展在失去协调的状态时,必将会引来秩序的混乱,如同大自然一样。秩序的混乱所产生的后果只能是衰败和消亡,无论是对于大自然还是民间艺术,都是如此。
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提法,在笔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提倡这个观点的人是从传承发展民间艺术这个善的角度来考虑,笔者认为将民间艺术产业化、商品化是不能改变目前民间艺术后续乏力的状态的。这个提法从表面上看好像普及了民间艺术,关心、从事的人员有所增加,但正如本文所述,民间艺术一旦被功利性色彩渗透其间,而缺乏了真诚的创造精神,那么产生的无非是粗俗浮夸、缺乏审美的商品,消耗了自然资源的同时为当代物质化社会又增添了一批物质垃圾。
传统民间艺术本是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本身孕育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如果让它成长还需要优质肥沃的土壤,在适当的气候、光照条件下,适时地浇水、施肥,精心培育,方能破土发芽,在没有人为破坏因素的前提下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要留住传统民间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我们只有在重视自然生态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完整、健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⑤
注释:
①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8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转引自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③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④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⑤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6
[关键词]民间艺术;当代设计;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一、民间艺术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钟敬文先生等一批民俗家在《歌谣周刊》等刊物发表一些关于民间艺术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张道一先生在“中国民艺学研讨会上指出:“民艺学侧重于研究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同劳动群众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种种特点及规律。”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生存环境也随着改变,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艺术遭到严重的打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丰富,都具有延续性,而设计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社会发展的转型使得民间艺术的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与传承发展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1]
二、民间艺术的载体及表现形式
在每个民间艺术种类的内部,统一性之外还存在着多样性的差异,民间艺术不以复制为目的,就算是看似相同也会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民间艺术载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划分为民间雕塑、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2]民间艺术依附于民众阶层,反映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寄托民众的祈福心理。著名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王朝闻先生在《总要选最“趣”的画》中提出,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只要说是具备审美价值,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从产品中能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除了民间绘画之类具有精神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作品值得研究和引起重视外,其他如工具、器具、旅游艺术品之类的具有实用功能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工艺也都是民间艺术的研究范畴。后来的许多民间艺术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不同的认识。王树村先生将民间艺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具有独立欣赏价值,不依附于一些实用器物或建筑上做装饰;第二,附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上或是建筑上做装饰作用;第三,既不是独立欣赏品,也不附属于任何物品上的,这种分类侧重于民间艺术特征。[3](P25-30)还有学者将民间艺术分为“日常活动”“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三类。本文采取后一种分类方法,对民间艺术的性质加以揭示。
(一)日常活动
民间艺术植根于劳动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以草编为例,草编是一项古老的技能,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往往离不开草编,最为常见有草帽、草鞋等配饰,篓、筐、垫、席、包等家居用品。除此之外人们的娱乐生活也离不开草编,如蒲草编织的蚂蚱、螳螂等昆虫,惟妙惟肖,深受喜爱。草编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008年草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在民间,劳动者更是把美好的愿望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节日活动
民间艺术与传统的节日活动紧密关联,丰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日常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从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如民间剪纸。剪纸是婚丧寿宴等节日礼俗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装饰物,有长寿富贵、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等寓意。这与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民俗习惯、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下,过着苦难的生活,这样的环境使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家庭和睦,而民间艺术正是他们所寄托愿望与信念的载体。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折射出淳朴、率直、乐观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美满、夸张的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传播形式,也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艺术形态的渗透,而且这种传播也是一种审美形态的培育过程。
(三)祭祀活动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沉淀中,培育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巫术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国大旱,则巫师而舞雩。”所谓的雩就是一种舞蹈,遇到大旱,便率巫师做舞以求得雨水。至今的贵州东南地区还有古代祭祀的遗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在民间艺术发生之初,继承了原始艺术先前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维观念和造物意识。古代神学为民间艺术的创造与发展选择了合适的契机,神仙题材成为民间艺术的普遍题材之一。儒家信奉“天地君亲师”,祭天、祭地、祭国、祭祖是规定的仪式,在这些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劳动人民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按照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将中国民间传统的信仰观念和造型观念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审美创造,且对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服从于人的本性需要而产生的,它表达了质朴勤劳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民间工艺自然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造型、色彩规律和发展规律。[4]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能为民间艺术培育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观念出发,使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民间艺术发挥其民族性,更系统地挖掘其发展的价值所在,那么民间艺术的生存之道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追求器物的本质美,以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来塑造当下产品的内在美。譬如“铁画”,具有上百年的工艺,它是以低碳钢为原料,按照画稿分别锻打成枝、叶、朵、山等,再焊接在一起,烘漆成画,主要产于中国芜湖等地。铁画采取与中国画同样的构图方法,颜色与国画中浓墨、焦墨的效果近似,具有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金戈舞影铁画瓶》的设计者王小元,致力于传统美学在今天的延续,以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技巧巧妙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技法———铁画,做出了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而成的系列装饰瓷瓶,突破铁画单一的装饰功能,将铁画的骨感与瓷器质朴相融合,整体造型风格铿锵有力,柔中有刚、意中有境,设计理念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金戈舞影铁画瓶》既继承了传统铁画的工艺与技法,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需求,同时还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维系徽州族群存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创了新的道路。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不是简单地依照传统进行复制,而是要将其与民众的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的生活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亚马逊河流域的民族,由于生活在大山的深处,无人知晓。但族民的编织技术精湛,坚韧的竹藤在他们娴熟的手下变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作品,并体现出了本民族文化。同时,这个地区受到美式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爱上了各式各样的塑料瓶饮料,饮用完的塑料瓶遍布亚马逊河流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日趋尖锐。西班牙设计师阿瓦罗(Alvaro)知道此情形提出:通过设计的力量可以将废旧物重新利用,同时能拯救即将消失的民间手艺。通过阿瓦罗的的精心设计,一盏盏精美的吊灯,就这样诞生了。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具有民族特色和异国情调,还体现了环保意识,重要的是它能够拯救传统民间艺术,帮助贫穷的原始居民和手艺人。阿瓦罗的设计在资源回收和保护传统手工艺之间搭起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纽带,为传统民间艺术找到了一条良性发展之路。设计作品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应考虑设计的作品是否对社会有益。而设计的生命力也在此,它解决的问题越多,帮助的人越多,存在的价值就越大。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设计的创造力,在遵循艺术发展本质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民间艺术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不断地促使民间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只有为民间艺术创造合理适宜的生存空间,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态相结合,民间艺术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杨秀兰.民间艺术现状分析及传承探索[J].读天下,2016,(15).
[2]刘美英.民间艺术的形态构成[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肖旺群.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相互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关键词:现代美术;民间艺术造型;色彩运用
现代美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以现代哲学和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尼采、弗洛伊德的有关精神领域的相关分析为理论指导,主要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艺术代表作是梵高的《向日葵》。与此同时,现代美术的起源、发展和形成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等方面。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以及贵族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指的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间艺术从狭义上指的是由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等各种表现形式构成的民间造型艺术;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传统刺绣、民间印染、中国织锦的染织绣类,面塑艺术、木偶艺术、泥塑艺术的塑作艺术,剪纸与刻纸、皮影的剪刻艺术,彩画、农民画、年画的绘画之类,川剧变脸、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的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从生殖崇拜、、岁时节令、辟邪祈福、民间故事和人生仪礼这些主题出发,通过运用取材生活、色彩丰富、充满寓意、变形夸张、简朴单纯、符号意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让民间艺术具有观赏玩乐、表达情意、礼敬诸神和装饰美化的功能。
一、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造型的应用
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的一种,指的是通过利用各种艺术创作手段对绘画用颜料、布、纸、木板、石、泥、玻璃、金属等物质材料进行第二次创作,追求空间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以此来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目,是再现空间艺术和静态视觉艺术的综合。造型艺术涵盖的内容从绘画、雕塑到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在不同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因不同领域中的定义、标准和对造型要求的不同,使得不同领域中的造型艺术在审美特征上都有其领域显著的个性特征。然而正如加莱辛所说的“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经过归纳总结我们会发现在个性的审美特征当中存在着共性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造型性、到达顶点之前的永固性与瞬间性以及从再现到表现这三种。其中民间艺术造型凭借其独特的造型特色和艺术价值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和谐过渡”造型的应用
民间艺术受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投射在造型艺术上就表现为通过线条变化等方法实现在具体造型和抽象造型之间进行“和谐的过度”,避免让观看者产生别扭不自然的观看体验,使其变得自然统一。其中将“和谐过渡”造型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绘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将各种不同时空的东西放置在同一创作平面当中,通过将作品中融入不同的景物特点或者一些小细节,将看起来似乎是毫无关系的东西进行联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进行颠覆,缩减了不同物品之间的距离,让其变得和谐统一,与作品融为一体,充分显现出创作者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对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中国水墨画通过留白等方法,对实虚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意蕴无穷的艺术作品。黑色墨水和红色墨水在画家的奇妙创作中变成了一幅腊梅图。现代美术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实体和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特别是随着思想解放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美学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为现代艺术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在此背景下,现代美术以民间艺术中的“和谐过渡”造型为中间点,将抽象和具象进行紧密连接,实现广泛应用,例如,海报、宣传册以及网易标记的设计等。
(二)“阴阳相济”造型的应用
阴阳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现象中的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的仔细观察,再从哲学的思维角度出发将这类自然现象归纳而得出,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阴阳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学、医学和易学命理等众多学科,形成了以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为主要思想的阴阳学说。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相关阴阳的观点和学说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在中国民间艺术造型领域形成了“阴阳相济”的造型方法。“阴阳相济”造型强调和平、安静的同时,追求和谐之美。“阴阳相济”在中国剪纸艺术领域应用得就十分明显,有各种阴阳剪法、混合剪法等。太极图堪称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造型最为显著的应用,太极图将抽象的阴阳用简单的黑白来表达,化抽象为具体,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宇宙观、人本观相通,形成突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寓意着“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除此之外,中国民间艺术“阴阳相济”的造型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以古钱币造型为基础,简化成外圆内部含有一个“中”字的造型,将虚和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其对称的结构更是为整个造型增添一种和谐之美,实现了从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对“阴阳相济”造型理念的最好阐释。“阴阳相济”造型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而现代美术因其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做衬托,因而“阴阳相济”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进行应用正好可以丰富艺术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
(一)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
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主要集中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这一方面,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和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色彩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民间美术在传统的赤、青、黄、白、黑的基本色调基础上,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绚丽、丰富的色彩艺术,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具典型性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其中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其次,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注重对色彩进行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和面积对比。正如民间画诀云:“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花要靠绿叶扶”“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民间美术在发展的初期,虽然思想上并没形成一定的色彩原理,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这些美术作品时也在尽可能地依靠自身的美学直觉通过色彩对比来提高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例如我们熟知的泥玩具在制作过程中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的颜色,从而让泥玩具的其他部分以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最后,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包含着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其中承载的文化特征。从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客体。但是实际上,世界上每一种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受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色彩除了客观性之外,更是具备深厚的情感性。在这方面,中国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和世世代代色彩文化的继承过程中,色彩的内涵受到了我国传统思想、宗教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因而每一种客观的色彩都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红色是在中国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颜色,例如春节时需要张贴红色的对联,结婚时新郎新娘需要身着红衣,张贴红色的窗花、喜字等,主要是因为红色在中国色彩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幸福、生机,同时也象征着对于妖魔鬼怪等一切有害生物的威慑。不仅如此,红色也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颜色,特别是在各种年画作品当中。除此之外,创作者在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时,表达的主要情感也是以积极乐观向上为主,消极阴暗抑郁的情感表达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很难看见,因此,一些明亮积极的色彩如红色、绿色和黄色等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也应用得较为广泛。
(二)灵活的色彩变化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平面设计领域、包装设计领域、服装设计领域以及装饰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虽然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程度不高,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上提高了对民间元素的重视,使得很多平面设计师开始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逐渐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特点及其丰富的内涵。包装设计领域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包装设计产品外观时,从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出发,将色彩的视觉效果结合民间文化的思想,充分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以色夺目”的创作理念,以此来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随着中国风的兴起和影响,使得很多服装设计师为了顺应时尚潮流的发展,纷纷在服装的设计中提高了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以此来实现中国复古风服装设计的目的。目前,装设设计师在应用民间美术色彩时会在保证色彩的丰富配合以外,将复古的风格进行融入,通过对文化特质的拓展和价格、价值的再创造来实现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发扬和流传。
三、结语
色彩艺术和造型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部分,值得现代美术设计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然而现代美术设计在应用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将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进行继承之外,更加需要在立足当前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为民间艺术造型和民间艺术色彩注入新鲜的内容,让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兼具现代设计的优点,从而避免被社会历史所淘汰,实现中国民间艺术造型及色彩的继承并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长远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清.试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J].艺术•生活,2006,(06).
[2]吴癑.从设计角度谈中国民间美术传承[J].美与时代(上),2007,(10).
[3]玄颖.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09).
【关 键 词】绥化市;民办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2-03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本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许多国家从幼儿园伊始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启蒙工作。作为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沉浸绥化市独有的文化氛围中,又独有足够的课程灵活性,这为绥化市民办幼儿园进行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民间艺术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民间艺术集材料、功能、形式于一体,其文化形态十分广泛:有的和日常生活相关,有的和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有的和礼俗交往相关,有的和游艺竞技相关等等。[1]这些民间艺术蕴涵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民办幼儿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绥化市的民间艺术作为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在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同时也间接继承、发扬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题材能从不同角度展示家乡的特色传统文化,它的许多艺术内容反映了当地人民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特点。民间艺术往往将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因此,挑选有益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既能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增强教师在课程选择和实施中的创新意识,又能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感性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开发其智慧潜能,还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二、绥化市民间艺术的特点
绥化市是一个拥有众多民间艺术的地区,它的特色文化是以满、汉、回、蒙、朝鲜族等各族民间文艺综合而成的。近年来,绥化市深入实施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战略,加快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民间艺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目前,绥化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绥化市多个县、市、区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
望奎皮影戏以它精美绝伦的影人、高亢委婉的腔调,博得众多人的喜爱,与将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创造出的皮影画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望奎皮影艺术,目前望奎县的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伦剪纸已经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绥棱农民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特色,汲取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板年画、门神等其它姊妹艺术的技法和形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起源于兰西的热烈、火暴、欢快的舞蹈双扇舞。除此之外,还有北林风筝、肇东国画、安达书法、海伦的东北二人转、庆安版画、望奎皮影、兰西挂钱和绥棱黑陶等。
三、绥化市民办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开发
虽然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对民间艺术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环境创设中,从未将民间艺术纳入过课程中。大多数的园长和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觉得应该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这些民间艺术较好地融入幼儿园课程。对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学前教育市场,幼儿园如何凸显其教育理念,彰显其教育特色,是一个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外显特征,也是幼儿园能够在众多的幼儿园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因此,探索一条既符合幼教发展规律,又能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同;既能运用先进理论,又不脱离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就显得尤为迫切了。[2]
(一)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程序
根据绥化市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特点,构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开发系统,包括课程分析与选择、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帮助民间艺术课程在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
1. 课程分析与选择。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幼儿园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幼儿园具有的基本条件也不一样,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幼儿园的艺术课程目标。首先,园长牵头组织全园教师研讨,从本园幼儿发展的情况和办园理念出发,确定符合本园的艺术课程目标。其次,在目标确定好之后,对所有的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非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在本幼儿园开发利用的价值,都适宜进入幼儿园的课程,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由于进行的是民间艺术课程,所以必须要考虑师资条件、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幼儿园结合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何种民间艺术课程来实施。
2. 课程设计。在对幼儿园自身情况和绥化市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后,就需要设计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方案。总方案可以由园长带领全园教师共同进行,要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方案目标、实施细则等,并且做好责任分配、资料的收集等安排。课程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对民间艺术的重新整理和编排,因为民间艺术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还需经过一定的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在完成总体的课程设计后,由各个班级自行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等。
3. 课程实施。基于民间歌谣的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方案确定后,就需要按照方案的要求逐步进行实施。这一步对幼儿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因为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对于课程理论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要进行课程理论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技能等相关培训。[3]幼儿园方面需要做好保障工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
4. 课程评价与反思。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资料的分析,判断课程的适宜性,为下一步课程的开发通过经验借鉴。民间艺术课程的评价也可以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两方面来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评价工作,在民间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量保存所有相关材料,实施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记录实施心得。
(二)绥化市民办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 做好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限于绥化市民办幼儿园自身的师资水平,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做好前期准备对于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在此方面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对教师的培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训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这需要民办幼儿园与地方高校合作,利用他们的教师资源对教师进行此方面指导,甚至是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合作来共同开发。二是提高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通过文献资料了解绥化市的民间艺术;走出幼儿园到各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参观考察;请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对教师进行培训。
其次,深入了解绥化市民间艺术。绥化市的民间艺术非常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以35岁以下年轻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对于绥化市民间艺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决定了幼儿园对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的效果。同样,在整个课程开发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领导者,支持者位置的园长,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开发。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先深入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包括它所体现的文化、操作流程、制作工艺等方面。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去选择,去进行筛选和改编,才能有效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变成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2. 注意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社会各届、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与理解,同时也需要幼儿园主动与社会各部门、各机构交流,争取社会各部门、各机构为幼儿园老师和幼儿提供知识、技术、人力和物质的支持。[4]在绥化市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民间艺术课程,绥化市政府和民间艺术传承者们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些民间艺术,很多幼儿的家长可能本身就是某一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民办幼儿园要主动寻求这些资源,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将他们作为重要的课程开发参与者。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考虑进课程开发之中,加强民办幼儿园与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对现有的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利用。
总之,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应该重视绥化市民间艺术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让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得到开发和利用,让其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让其在幼儿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能建立起幼儿园的特色,让幼儿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严冰.江苏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美术时代.2008.06.
[2]孙永鸣.民办幼儿园特色发展与课程园本化研究—基于万杰朝阳学校幼教部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现代设计;民间艺术元素;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7-01
一、现代设计中民间元素分类探析
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之中的体现。在现代设计中,书法往往被运用于商标牌或者名称、印章等设计之中。现代设计将书法融入商业,把民间书法艺术大师的文字作品设计进入商业广告牌或者公司的门面上,用以体现公司的文化涵养和艺术底蕴,从而提高公司或者商品的档次。同时,书法印章也时常被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上,借书法的灵感,以印章的形式,表达中华文明起伏的历史。又如,在酒名上,“舍得”酒将舍得二字以练字方格的形式框入之中,突出了酒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民间刺绣与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之中的运用。刺绣可以说是我国男耕女织文化的直观体现,长久以来,中国的妇女必须会女红针织,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传统。直到现代,刺绣技术一直流传于民间,更是坊间最为流行的传统艺术之一。在现代设计之中,刺绣艺术通常运用于服装方面的设计,另外还包括一些特色的包与刺绣画作等方面的设计。而剪纸艺术主要是用于设计一些较为轻质而富灵动感的场合,例如剪纸艺术的“囍”字,“福”字等。
3.民间陶器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陶器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民间流传的彩陶、琉璃、唐三彩、青花陶瓷等都是艺术中的精品,民间陶瓷艺术更是设计界长盛不衰的元素。尤其是在突出中国的场合,陶器更是不可缺少。例如在一些重要场合的室内装潢设计中,瓷器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舞台设计方面,也经常用到瓷器。例如利用瓷器的音律功能,进行现场简单音律的演奏等。
4.京戏脸谱、皮影、杂技等民间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民间杂技、京剧、变脸等艺术一直被国外赞叹,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流传于民间,是民间艺术的精粹。在现代的舞台设计以及媒体设计之中经常能够听到京腔的声音,以及看到变脸或者杂技的身影。
二、现代设计与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设计通过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能够产生许多独特的审美效果,但是现代设计主要是用于商业目的,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也只是为了满足商业上的需求,因而在现代设计之中融入民间艺术元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面的问题:
1.民间元素要符合设计场合,不要片面地符号化。现代设计要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民间元素,比如红灯笼、剪纸等要体现喜庆氛围。
2.要突出主体。现代设计主要体现出个性化,产品或者其他方面的设计都需要一种差异性,这是商业的内在要求,因此现代设计要适当地使用民间元素,突出设计的个性和差异性,防止片面而缺乏个性。
3.在设计公益相关方面时要注重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公益海报的设计主要为了宣传节约,就必须将中华民族勤奋节约的民间艺术设计入内,在设计公益雕像时,更注重体现设计师的个人思想以及审美观。
总结:民间艺术是我国先辈素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而我们也正在创造属于明天的“传统文化”,虽然设计师所处的地域不同,但是我们的传统和民族情感是相同的。现代设计需要时尚、流行的商业元素,当同时也不能缺乏优秀的民族传统元素。民间艺术是一处优质和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在现代设计中,我们随处可见民间艺术元素,但是,在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时,还必须要注意二者相结合多产生的问题。如今的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国外的艺术侵染,和思想冲击,但,我们应该提倡在设计中多使用民间元素,从而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把传统文化汇成现代艺术的主流,使得现代商业设计能够取得市场,更使得民间艺术能够发扬光大。
一、民间符号、地域民俗、人文风情的生动演绎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达斡尔人的服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刺绣结合装饰工艺,装饰纹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寓意。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也是创作的重要素材,各种精湛的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意在民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作为艺术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将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自然本身并非艺术,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命体验,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南方,民间工艺特色浓郁,例如石雕、砖雕、浮雕,其根基发源于民间,虽然形式朴素却极富创造智慧和工艺之美。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蕴藏在雕梁画栋之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徽州三雕早已名扬天下。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饰以雕刻的地方极为讲究,形象与色彩皆自然得体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别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与奇花异草、来自民间的传统,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美学特征。浓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融化在整体环境之中,白墙青瓦、古朴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历经工匠打磨雕琢更为华美典雅,身临其境,令人留连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旧浮雕,构筑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令人感叹!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风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从自然天成的环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总是和建筑雕刻浑然一体自成格调,民居的前庭后院饰以庭园植物、花草,粉墙以砖雕,石雕、花窗为装饰,石砖铺地,曲径通幽。马头墙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形式独特巧夺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诗意的田园,显示出园林化的格调,达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浓郁的地域的民俗风情,也是木雕中题材内容的来源,即便是人物为主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精华,汲取了山区古老村落独有的灵秀气韵。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瞩目,雕梁、斗拱、门廊、窗棂、均以平雕、浮雕、镂雕作装饰,恢弘而大气。内容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或以戏文故事借物喻人。祥兽蠢蠢欲动,方寸之间寄托着达官仕子踌躇满志的情怀抱负。其中狮子象征飞黄腾达、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孙繁盛。枕和蝙蝠象征着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门楼多以水磨青砖、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酷似汉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书斋、内堂高大,门窗为镂空雕刻,工艺繁复精巧。早年内院串通,据说可以穿堂入户雨不湿杉。小溪沿山脚由东而西、弥漫着青灰色调,红灯高挂、古韵犹存,极为赏心悦目。邻里旅人谈古说今,伴着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流连于古镇西递,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园、流水人家、胡氏宗祠、应福堂、老屋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檐角飞翘、处处独具匠心。徽派经典结构样式其实都源自于民间艺人的杰出智慧与发明创造。
二、民间艺术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与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习俗与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结,却深入民间,衍生为各种文化形态。以对神灵的尊崇与供奉、祈愿,获得神灵的保佑庇护,在民间建有大量庙宇、传播教义、朝圣祭祀表达民间信仰等。民间艺术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民间艺术并非宗教艺术,但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民间艺术中有众多的题材内容与宗教有关。佛教故事内容大量留载于世,包括建筑、祠庙、浮雕、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建筑墙饰和工艺品,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龙门、永乐宫、法海寺等代表作,都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寄托着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壁画的宗教内容主要是表现佛祖的修行历程、佛法记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获得超脱,令信仰者顿生修行信念。风格上往往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色彩华美、画工精湛。据学者研究考证:敦煌壁画乐舞包括天乐和俗乐。天乐寄托对天国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华,俗乐表现了世俗世界的欢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实际上,宗教作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但作为文化传统,在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中也传播“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因此在世俗社会影响深远。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历代的工匠、画师以想象和智慧为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早已突破了民间画工与艺术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形式,门庭寺院在民间的广泛设立,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纳福的场所,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构件的铺排组合、美化装饰,屋檐斗拱、瓦当门楼、匾额砖雕、风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都有特别的讲究。民间艺术的祭祀供奉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们往往按照传统的规范样式进行创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设色、装饰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在民间各类神像家喻户晓,民间艺术中的宗教题材,所表现内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传民间的原始宗教、他们或来自于图腾崇拜、祖先信仰,或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神话名录的经典传奇,又结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容极为丰富,天地神灵与人生活有关的神祇在民间广为祭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民间艺术也出离宗教藩篱、转向世俗化,强调实用功能装饰效果与审美效果。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读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
在理论总结、梳理后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念决定形态,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支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伦理观念持续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丰收、吉祥的精神气象。深入到汉族吉祥文化印记中。在持续的演绎发展中,编结了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民间的各种造型元素都有发源的根脉,可谓意味深远,从普遍意义上,龙被喻为告天命者,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文化的精神图腾。龙凤呈祥代表天地之间阴阳调和,每逢年节,舞龙、舞狮成为汉族独特的人文景观。饕餮被喻为神界的主宰,来自于兽首纹样的复合变异,象征统治者的威严,在商代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这类复合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绽放异彩,表达了庄严、狞厉之美。石狮被誉为神兽,狮的造型庄重威严且成双成对,作为宫廷宅院的重要装饰,昂然肃立驱邪镇宅。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民间信奉佛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成为民间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鸟虫鱼、装饰手法蕴涵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饰以彩漆做旧更加天然古朴。鸟和鱼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在各种艺术与题材中都是民间热衷的主题,鱼的造型被民间艺人表现得情态跃动、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技艺传承的传奇故事,不断演绎变幻,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来自民间百姓的平实生活图卷,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图式信息。这些元素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号特有的内涵。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图示语言,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示,对今天的艺术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间艺术蕴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价值观,充满人文关怀,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
四、保护与发掘———关于复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代表人类和宇宙的存在对话的方式。传统文化,视天地、自然为同一的系统,涵盖了宇宙的本源,阴阳互调则万物循环。大千万物,为艺术的视觉联想提供了无限可能。民间元素中的金、木、水、火、土,宇宙的日、月、星、宿。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植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性。此外,均衡对称法则,四平八稳的布局,散点自由复合的组合形式,线性结构的美学特征,都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与西方有很大差异。民间艺术在内容上,往往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加直觉、保持着清新、隽永、朴素的风格。著名壁画家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这种生动质朴的原发性,反映出民间对情感、审美与普世价值的追求,对生活与劳动的赞美,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岁月和历史。人类创造的智慧在民间得以发扬光大。考察民间艺术的图式语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精神要素,民间艺术既富于动人的生活情趣,又凝结着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造型,通过剪纸、陶塑、泥塑、刺绣、布贴、染织等工艺独特形态各异的表达方式,获得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斑驳的艺术手法涵盖了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语言,为我们广泛的参照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民间艺术秀外慧中、兼收并蓄,在造型元素、形式符号、艺术手法与上层文化一直存在着潜移默化的生动联系,世俗与上层之间相互契合,促成了彼此的交流与融合。在漫长的演进中,形成浩瀚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从古至今,很多的艺术大家都曾得益于民间艺术的丰厚滋养。齐白石、黄宾虹、吴冠中等大师都曾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从中汲取营养,提炼造型新意。基于传统文化的广袤资源、厚重积累,民间艺术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纵观民间艺术素材,可谓洋洋大观,生长于民间也应该在民间得以发扬传承。在我们的创作中,要充分借鉴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在结构样式的设计中表达民族精神、满足民族审美习俗和情感需要。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但常被我们忽视,如最早考察敦煌、莫高窟遗迹的是西方学者。我们的民间剪纸工艺也受到世界的关注,仅就图案来看,中国的纹样就是一部文化史,从大自然的各种形态、植物的叶脉、动物的变形中可见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和智慧的结晶。象形文字、甲骨文、铭文、彩陶、青铜器、玉器,都以精美的纹样作为装饰。太阳纹、云尾纹、饕餮纹、龙纹、鱼纹、蛙纹等构成了古代器物独特的经典纹饰图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杰出贡献。文化的演进必然有其历史渊源,是古人从自然生活的观察中提炼而成,经过长期发育演变,成为具有审美寓意的“程式化”符号并延续至今。即使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也无法打磨其光彩。这些应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我们当对此抱以敬重。民间艺术的散落流失令人感叹,建筑、民居、远古工艺的传承保护令人纠结,必须意识到: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延续。在当代,虽然现代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技、材料、观念的冲击,文化的对流、思想的碰撞、精神走向的困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时为了创新就要否定一切,有时很失落,这是源于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我们要以理性的眼光,摆脱功利化、商业化的导向,克服浮躁心理,深入思考“民族性”的问题,艺术的精神归属问题。凝聚保护传承意识,承担起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些珍贵的资源不可再生,亟待传承保护。应该说依然任重道远。要从灿若星河的民间传统文化中,汇集前人的智慧,探本寻源、化古开今,传承、创新、发展,并为此付出坚实的努力。失去民间艺术的广袤资源,创作的内生动力就会枯竭,我们也将失去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者:赵占元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