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赵州桥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自然美;亲情美;建筑美;语言美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价值,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美的熏陶的同时,综合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自然美教学
大自然是美丽的,是神奇的。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森林,浩瀚的大海,雄伟的山脉,潺潺的小溪,五颜六色,芳香扑鼻的花丛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受到了太多的限制,这些自然的景物只能停留在影视当中,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进而,仅是将天空的描述停留在了蔚蓝上,却忘了日出、日落的美等等。所以,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语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新感受到自然所带给我们的自然美。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使学生跟着作者的描述走进西沙群岛,如,“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魅力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亲情美教学
亲情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体会人物美、感受亲情美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现在的孩子亲情意识较为淡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尤其是421家庭的增多,大部分孩子认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美、感受人物美。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要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并能体会文本中的人物美,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懂你”,虽然是一首老歌,很多学生也不喜欢这类歌曲,但是,真挚的歌词却能让学生陷入深深的反思当中,接着,我开始让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感受母亲的形象美。
三、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建筑美教学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忽略对学生进行建筑美的教学,所以,在遇到相关内容后,一般都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巧就可以,导致学生在审美方面总是存在部分缺陷。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对建筑的欣赏能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赵州桥的知识外,我还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建筑美,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如,赵州桥的设计被称为在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请在课文中找到能体现“创举”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这段话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描写了什么内容?等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本文进行鉴赏。
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同时,也感受语文的价值。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为了让学生欣赏文章中的语言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复述,让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审美情趣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优化策略
在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进行充分的设计,能够让教师提升对课堂的掌控情况[1]。有效的课堂设计需要建立在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充分分析与综合设计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案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从而提升课堂设计有效性[2]。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管理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优势,但在重视与应用程度上存在过度情况。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展开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化管理[3]。对于部分课程而言,例如阅读理解课程或学习重点课程,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的将信息展现出来,但这些需要学生自主理解的内容无法通过多媒体学习提升理解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当
目前多数教师更重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就是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对于学生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价有时候忽略[4]。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中若没有加入过程性评价则无法了解现阶段课堂设计存在的问题或对学生有哪些帮助。在授课中缺乏立即评价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动态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改进。
(三)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被激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性。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在课堂举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优化管理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就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管理策略:
(一)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的课前准备
在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前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在教师充分的准备基础之上,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应在素材上加强收集,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学习《蒲公英》这一课程时,若时间条件允许,教师可采集一些蒲公英让学生在教室内观赏,或在户外让学生观看蒲公英种子随风飞扬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蒲公英这一物体的理解,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
课堂管理并非单指的是纪律的管理,而是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小学生由于年龄、见识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课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课程以及设计课程时可融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程时,可在课堂导入中引入问题,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将自己见到过最宏伟的桥以及对桥的印象表达出来。之后将赵州桥这一话题引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赵州桥的课程内容,了解赵州桥的来历以及基本信息,将赵州桥与自己心目中最宏伟的桥作对比,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三)课堂管理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管理和引导,这时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潜移默化的课堂管理。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果,但在应用程度上教师也应有所掌控,不应一味地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应正视多媒体教学这一方式的优势与劣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判断是否应该采用多媒体方式。相对于文字与图片而言,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更能够提升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帮助学生主动思考。
(四)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增加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对整个课程做出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课程的总结和优化,对课堂教学设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学生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不仅在学期末通过考试方式了解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改进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过程性评价可从课堂提问方式来了解,让学生详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提升阶段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小组内互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改进。教师也可在讲解完某一课程后,针对课文后的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过程性评价、融入生活经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课前准备等方面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作者:陈培泽 单位: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74.
[2]马晓霞,张玲.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v.27;No.12503:277-279.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命活力 主体精神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语文教学应该富有人情味,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成长与活力。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其之间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情况。我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进行自我介绍,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陡然高涨。一位学生这样介绍:“我叫赵州桥,小名济桥。我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我是隋朝的工匠李春生下的。今年我已经1300多岁了。”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自豪地向别人展示介绍,课堂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欢乐天地。又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这一节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带着工匠们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采访他们?”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当记者,三人当被采访者,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样的采访设计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互动教学设计使古老的赵州桥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可见学生进入了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语文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与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二、课堂因赏识而绚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因此,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有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要有说话的自由,要有生命本真展示的自由,更要有个性流淌的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随时质疑,保留看法,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个性尽情展现。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同学率先问:“老师,燃烧弹燃烧之后,火为什么只烧,而没有烧‘我’和其他战士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对此课教了好几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由衷地赞叹道:“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有水平,太不简单了!”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室里气氛热烈,最后大家比较一致地认可岳鹿思考的结论。他说:可能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独到的问题。如:“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牺牲的呢?”有的提出:“从插图看,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而这些弹药怎么没有爆炸呢?”还有的同学说:“我们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那烈火烧身体,那种棉布焦味,敌人能闻不到吗?”多妙的发现啊。在课堂里,我和学生们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问。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这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师生的对话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努力以真诚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的过程.要学会赏识学生,学会运用赞美的语言(如:“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你观察的角度很新,很出色!”)。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三、课堂因感悟而丰满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对话的课堂。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且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倾诉心声。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我紧紧把握课文的这条情感主线,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其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精彩之段,学生差不多都能找出这一段话。我质疑:“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习惯使用‘几个小时’这样的句式,很少采用课文这种表达方式。那这儿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呢?”于是学生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边读边感悟。学生联系上下文,把“8个小时”与“8小时”对比着一读,不难发现作者这样写有其特别的用意。在当时的情况下,每过去一分一秒,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存的希望越来越小,何况是用“小时”来表示,这样更显出当时事实的残酷,而加上了“个”字,显得故事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很难突出当时危险的情景。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写突出了父子间的情深,因为在“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么紧张、急促、令人窒息的节奏感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父亲挖掘过程的艰难,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品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爱得坚强、爱得执著、爱得深重的父亲。通过个体感悟和集体讨论,文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学生也由此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魅力。
四、课堂因情感而高涨
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情感流淌的课堂。“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所。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那么课堂自然就会成为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白的精神乐园。如教学《火烧云》,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片子,吸引了学生后,随机发问:“火烧云还会怎么变?”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盎然,有的说:“忽然天边跑来了一只羊,紧跟着一只狼也来了。羊拼命地跑着。转眼间,就不见了,狼也不见了。”有的说:“你们看,那边,穿着风衣的猫也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的头头是道,听的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趁同学们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我说道:“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如此奇妙。想不想夸夸火烧云?学生纷纷道:“想!”一位学生动情地说:“啊,火烧云,你是大自然的奇迹。”还有的说:“火烧云。你美化了天空,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我要高声赞美你。”浓厚的兴趣,高涨的激情,流淌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五、课堂因想象而灿烂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是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六、课堂因体验而升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国上下瞩目的大事,课文《向往奥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此激动、自豪的情感。在教学前,我让孩子们通过上网查询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奥运会的资料、剪贴报纸。了解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口号、主题,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奥运的了解,我在课堂播放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录像;雅典奥运会的精彩片断;在教学后,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写自己的感想、体会。学生在这些看、读、听、说、写的过程中,感悟了奥林匹克精神,激发了对和平、友谊、进步的向往,对自己国家走向世界的自豪,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升华,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生活化,师生关系生活化。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索,才能勇于表现自我,才能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当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创造自主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发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才能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朱航彬.构建动态课堂 焕发生命活力[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2).
: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化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也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更何况,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创新思维
一、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了,语文教学的手段也随之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向影像、网络发展。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影像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形成。如执教《岳阳楼记》,先通过演示范仲淹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使学生先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情境,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再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评,就能使学生理解面对洞庭湖的阴晴之景而产生的不同感慨,对理解文章的抒情重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奠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法,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让学生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自主、积极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二、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吕淑湘先生说过“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只有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中学教材中许多优秀文章既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典范,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优秀成果的结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语言方面的训练,而应注意发掘材料中积极、健康的思想因素,在对学生进行文字技能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零丁洋》、《观沧海》等诗词及《音乐巨人贝多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背影》、《〈指南录〉后序》、《海燕》、《傅雷家书》、《为了忘却的记念》等名篇的教学,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中生动具体的形象,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可以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及爱国感情的感染熏陶。这些作品的思想营养,为学生所吸收,必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的成长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在 “因文悟道”“依道悟文”过程中,通过 “语言——思想——语言”的反复训练,必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优化学生的知、情、意各方面素质,并使其发生综合效能。学生不仅领悟作品的思想美、感情美,而且体验人生陶冶情操,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与艺术学科的有机整合
艺术学科——音乐、美术对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都含有丰富的艺术因素。两者有机融合,是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把它们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或委婉或激昂的音乐、轻松诙谐的舞台剧……语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教育元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将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入情入景,达到音、境、情、理的融合。学生不仅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创新意识、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第二学期《你一定会听见》一文,旨在告诉读者要善于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发现其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播放歌曲《把耳朵叫醒》,并让学生思考:“耳朵,让我们能够聆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而此歌曲却为什么发出了要把我们的耳朵唤醒的呼唤呢?”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反思。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轻音乐《森林狂想曲》,并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以此来营造审美意境,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在音乐所展现的虚邈空灵的世界里,禁锢于文字的文学艺术可以在人们的想象中自由驰骋。
四、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的探究能力也会延伸到语文学习中去,主动地在语文学习中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学会熟练地驾驭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掘。如讲授《中国石拱桥》时,我将《中国石拱桥》一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学生,设置以下问题: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课文为什么选赵州桥和卢拱桥为例?为什么先写赵州桥后写卢沟桥?赵州桥和卢拱桥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两座石拱桥的特点的?你见过哪些桥?最熟悉什么样的桥?它们有什么特点?接着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通过网络,或通过寻找拱桥实例,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式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生共同讨论,释疑解难。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碰撞不仅产生了火花而且形成了共振,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创新思维的灵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支架式”教学 实践策略
支架式教学是经过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帮助学习者高效地掌握与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够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搭建好“脚手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对支架式教学进行反思与调整,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实践式支架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愿意接触事物的特性,教师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做、亲手接触,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与课本的零距离接触。动手实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例如在进行《赵州桥》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距离比较近的有桥的地方对桥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发现桥的结构及特色,发表对桥的看法及说出如何建造桥才会使桥更稳固,之后,教师就向学生发放纸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桥”,最后在制作出来的成品上放上重物,看谁制作的桥更稳固。最后,教师再将学生引入《赵州桥》教学中,通过之前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课文教学充满兴趣,而且理解得更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有将外部的实践教育与学生内部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才有可能出现新的学习想法。
二、注重语文教学的适时性,合理运用支架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支架式教学,教师应当做到以生为本。首先,关怀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即在教学过程中无所事事,或是滥竽充数,教师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在此以教学提问为例,在进行《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叙述场面,要抓住哪些因素等。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情感来写卢沟桥的狮子的?”适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其次,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支架式教学中注重适时性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带入感性的体验中,先是理性地对桂林山水有所理解,然后加入感情感受桂林之美,这期间就需要教师适时性的引导,作者是如何写山写水的?作者的表达给你们带来什么感受?要是你们是作者,你们将如何写桂林的山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立脚手架,将学生的思维打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三、完善支架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
在支架式教学中,主要包括这几个环节: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和实施每一个教学环节,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支架式教学的优点发挥出来。首先,在搭建脚手架的时候,教师应当积极地围绕课文的教学主题进行,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进行概念框架的建立。其次,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适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问题情境是指感念框架中设置的某一个点。再次是独立探索。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积极地向学生介绍教学任务及其特性,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适时地给予学生提示和帮助,推动学生得以在概念框架上进行攀升。开始时,教师的帮助可以较多一些,之后,类似的帮助要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学生无需教师的帮助也可以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最后是协作学习。在共享集体成果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发展,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最终构建。在效果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生在小组协作时作出的贡献,还有是否完成知识意义构建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三点缺一不可。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影像式的支架式教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中进行多媒体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课文表达的事物,学生是接触不到的,所以直接的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清晰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结合起来,将文中表达的时候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未经历过的有初步的了解。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建构主义支持多媒体教学,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多媒体获得一定的外界的帮助,并经过意义构建而形成的。《》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情境教学,使学生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在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种合适的教学支架,做到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这是支架式教学实施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标准。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方法、背景、实践等各种支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爱凤.浅谈“支架式”学习在语文课堂的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
在语文教学中追寻和谐性,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理念,它关注的是人性,是学生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与知识课堂相比,和谐课堂更正视生命的存在,提倡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通过对话与交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对语文课和谐课堂的追寻,笔者的认识与实践如下:
一、激励学生是和谐课堂的要务
和谐课堂,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平等交往、相互促进而发展的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既生成知识,又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得教育主体的心灵得到了健全,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可以设想:如果一堂课主要是语文教师在讲,把课文分析得很透彻,很有系统性,头头是道,而学生只是听,被动参与其中,少有兴趣,师生关系单一、僵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授--受”关系,这样的课堂能够促进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语文学科技能吗?再设想: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讲授精炼,有限地占用时间,把课堂让位于学生,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书写,学习兴趣浓厚,兴致高,愉快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中去,师生教学关系和谐,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我们追寻的吗?
和谐的形式应该是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这是激励学生潜能的要务。
课前,教学形式应该依生而定,依学而教,不是教师的主观能动,而是依学情定教情,依教情落形式。教学的形式很多有谈话、参观、表演、实验等。单就一节课而言,有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但如何进行设计还需依内容,依学生爱好而定。
二、学生活动是和谐课堂的基本
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而人是能够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生命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实现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生生之间互动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主体间情感的共鸣。在真正有效的活动交往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是真切的。
学生活动是和谐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式,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思维求异的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交互,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获得的结论哪怕是不正确的,这个活动参与过程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活动中,学生在自主动脑、动手,积极认知,思考比较,在进行着情境体验,激动着,参与着,反思着,成长着。给学生一个活动参与的机会,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和谐教育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赵州桥》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或“设计”自己理想的桥,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这里面就用了讨论、交流、演示、绘图等形式。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喜欢,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很全面,从而促进课堂的和谐。
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三、理性智慧是和谐课堂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理性智慧的增长也是呈螺旋上升的,因此,具有和谐性的课堂应该有着较多的教学生成。
在和谐课堂中,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立体画面。期间会出现很多的碰撞点,交融点和衔接点,也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和谐课堂是一个动态课堂,它时刻在发展着,变化着,即使教师课前准备的再充分,也难以预想到课堂实施中即将出现的情况。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在变化,知识发生发展的线索在变化,课堂的立体结构也在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
因此,重视教学生成,注重认知历程,张扬个性,讲求效率而又崇尚民主的和谐课堂,也是注重策略、关注细节、展现技巧和灵活机智的智慧课堂。
课堂需要教学生成。教师的理性与智慧充分体现在因学生而变,应环境而变,因学情而变的动态管理与实施之中,必须注入理性与智慧于动态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和谐,才能关注到人性发展与个体性格品质的若干差异,和谐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生命课堂展示的是教学互动的智慧,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与情感的领悟,也可以看到教师驾驭课堂的魅力与胆略,这一工程就充满着和谐性。
四、和谐互助是和谐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
教师不仅对各大环节进行研究,还针对各环节的操作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保证实施效果。比如“激励点评、能力提升”环节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所有同学,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大方,点评时应该注重对题目思路与方法的分析,明确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先讲解,积极质疑、追问、解答,,教师后点拨、纠正、补充。
和谐互助的教学策略,是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课堂上互助,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最终实现共进、合作、双赢。“和谐互助”课堂上的互助学习,充分彰显了合作精神的魅力。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的相互影响。因此,和谐互助的课堂要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
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了以互助学习为主,“以讲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成为学生互助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
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性格品质要有充分的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进行粗线条的大致分类。在“和谐互助”的课堂中,学习小组实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而稳定下来。同时,教师也要适应这样的课堂形式,每个班级可由班主任负责,协调任课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小组进行微调。
语文课对“学习小组效能”的评价,应该采取“捆绑式”评价,即制定“小组总体情况”的积分方法,在学习成绩和班级常规两方面将一个小组的学生作为同一个单位进行共同考核。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动学生的力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案例背景:
教者尝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去造一些精致的句子,从而达到搭建学生写作台阶的目的。教者通过韵造句、三言韵造句、短章小诗韵造句、学董桥并列韵造句系统地进行韵造句写作训练,教学生由浅入深、由短句到段再成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撕开初小小的韵造句练习就成为微型的写作训练,目的一样,但形式完全不同。传统作文训练的难题是作文学生凑字数,而韵造句要求学生减字;传统作文训练严防学生抄袭,而韵造句鼓励学生去模仿、去改变;传统的作文关注成段成篇,而韵造句关注学生瞬间灵感的迸发。从而改变学生缺乏协作兴趣和写作激情的现状,教学生方法,为学生写作开方便之门,让学生爱上写作,从而学会写作。撕开作文教学的一道口子,给作文教学以生命力。
这节课回归书本,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故事作为素材去造句。教材是一座宝库,过去常常被忽略。本次造句的载体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故事,旨在让学生回归课本,运用自己所熟知的名篇佳作,同时借助手段发表自己的感悟,一举多得。
案例描述:
本节课是教材人物造句的作业讲评,旨在教会学生从简单概括到别样概括再到深刻思考,学会运用情节和画面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语言的精致和思想的深刻。
师:老师先解释一下上一次作业:这次我们要求运用教材人物造句,当然人形象我要求是个宽泛的概念,毕竟他仅是一个载体。跟人物相关的事、景、情都可以。句子的形式不限,可以又能用我们以前训练过的格式,也可以进行创造,鼓励用韵。
总结:1.我们学会了运用教材,并且选择了恰当的方式概括人物。2. 同学造句有情节、有画面、有情感,而且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当然,还有几个同学进步较小,希望这节课后能找到方向。
师:重申一下我们造句系列训练的目的,造句的追求:1.敏锐的目光审视教材,期待有新的发现。2.培养语言的敏感,让语言更精致;培养思想的敏感,让思想更深刻。
当然,造句只是一个载体 ,以上才是我们的目的。
师:先评讲的是第一类,这一类老师取个标题:别样的概括,因为这些同学用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进行了概括和提炼
师:请潘锦程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
生:京城一奇人,叫泥人张,手艺精湛,把式真。
天津一地主,称张五爷,飞扬跋扈,架势牛。
师:虽然不是工对,但也很精彩,那他做个引子,引出今天同学们的优秀作品。
师:请倪科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
生:戏,鲁镇,船头前,水面上,盼到了满载的归航。
笔,朱砂,水门汀,柳树下,画出了竹影的清香。
鼓,后生,高粱地,茂腾腾,响出了高原的铿锵。
字只几行,可回忆更长,留给我们,星空的畅想。
师:三幅画面,跃然纸上。我最喜欢“满载的归航,竹影的清香”两句,请问作者,如何满载,为何竹影有清香?
生:“满载的归航”是运用《社戏》里迅哥儿他们虽然没看到精彩的戏曲,但他们归航中偷豆子,收获了友情。
师:还欣赏到了美丽的夜景。那竹影为何有清香呢?
生:竹影是没有香味的,但画很神似,让我们好像看到竹林,都能闻到竹子的清香了。
师:我尤其欣赏最后一句,他在说言有尽却意无穷啊啊,很有更多更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畅想。
请同学们集体朗诵这首作品,感受一下竹影的清香。
学生朗诵
师:请庞乐琴同学朗诵自己的作品
生:《父亲》
胖身材,爬月台,只盼儿归来。
黑夜来,将灯开,一针一线补教材。
父亲爱深如海。
师:巧妙运用了《背影》和《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两个父亲形象,太精彩了!
师:下面这个同学啊,视野广阔,有请杨晨。
生: 《读四大名著》
贾宝玉,林黛玉,封建社会真可怕?。
花和尚,黑旋风,一身武艺本领大。
诸葛亮,周公瑾,明刀暗箭算计他。
唐三藏,观世音,慈悲心肠为大家。
中国诗,中国史,代代相传满天下。
师:杨晨同学的视野很宽,尤其最后的总结句,与前面倪科同学的异曲同工。
生:百草园,矮墙边,画影连篇。悬崖上,峭壁前,羚飞描线。芦苇荡,白洋淀,鬼子上天。高粱地,黄土原,壮丽奇观。火车站,人海间,背影蹒跚。
师:语言精练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用了韵。
师:有请周安康同学
生:《父亲》
父亲的坚强如石,敲出星星之火;
父亲的热情如火,点燃熄灭的灯;
父亲的希望如灯,帮我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台阶;
父亲的教诲如台阶,引我走向黎明。
师:周安康发现了这次作业的意义,模仿了《理想》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所学即所用。我们要善于模仿,创造是在模仿的基础之上。
师小结:这一部分同学以教材为载体,运用了画面和情节,概括得工整,语言精练。
师:接下来这部分同学啊,在读教材过程中抒发自己特有的感悟,所以老师将这部分作品命名为“独特感悟”。还是有请潘锦程同学,他写了两篇作品,都精彩。
生:酒是引子,唯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引出的是豪气干云。
愁是血液,只能望高堂明镜,昔日青丝已成雪。流淌的是怀才不遇。
狂是脊梁,却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坚挺的是诗人风骨。
师:写得大气,写得精彩,请允许我大声朗诵一遍。
师朗诵。
师:很大气,写出了豪情 ,不禁让我会想起我们一起背诵余光中《寻李白》时的时光,谁能背一下。
生:―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 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师:余光中写的太好,李凡同学备用的也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师:以前我在表扬男生的作品写得豪气时,女生很不服,说豪气不是男生的专利,经过不让须眉。
欣赏女生的作品。
生:
《坡》
一位长衫飘飘的士人,一位造福一方的官员。
他是月夜游寺的痴者,他是风流多情的雅士。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不尽的豪放俊逸;
“小轩窗,正梳妆。”诉不完的哀婉缠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讲不尽的高洁傲岸。
他既是一个豪放的智者,也是一个柔情的仁者。
师:写得丰满,女生的视角多了几分细腻。
师:有部分同学不再仅仅旧教材谈教材,教材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素材,借助教材的人物形象,他们很好的阐释了自己。这一部分,老师称之为“巧妙的运用”,达到了思想的深刻。
还是有请沈h
生:《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身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但他告别隆中安逸投身三国乱世,不失为一种胆魄。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吏,有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但他告别权贵,抛弃世俗,投身秀丽山水,绝对是一种胆魄。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他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
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他会饿死?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
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告别是一种舍得,更是一种胆魄。
师:我们造句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思想的深刻,沈h用精致的语言明白了什么告别。写得精彩,掌声送给她。
师:思想深刻的还有张倩同学,有请。
生:桥,沟通了两地,永不停止。
建造赵州桥的李春,是建造了沟通的匠师。
赵匡胤借助了陈桥,望见了桥那边的落日。
徐志摩告别了康桥,创造了文学历程上的新史。
师:张倩的思想开始敏感起来,由赵州桥写到了陈桥兵变,到再别康桥,呼应他沟通的主题,我是见证了这一过程,反复修改得来的,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一句非常精彩。
师:有的同学写得诙谐,体裁独特,欢迎耿卓雅同学。
生:审判长:现在开庭,由公诉人宣读书!
公诉人:“高邮咸蛋”,籍贯高邮,其地汪曾祺先生,尤爱高邮咸蛋,嗜蛋成性,不仅爱吃,也爱玩,兴挂“鸭蛋络子”。若吃鸭蛋小心点,保留完整蛋壳,可在晚上捉萤火虫装进去,好看极了。他还介绍,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致使更多人爱上高邮咸蛋,严重偏食,请合议定罪。
师:有趣,精致,精彩。
案例反思:
目前初中的作文教学对于每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个难题,原因是投入很多而收效甚微。原因是没有点燃学生,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创造的热情。造句就是要把作文训练简单化,让学生写少写精,让学生去关注诗词歌赋,关注传统经典,关注教材实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因为写的篇幅短可以做到),肯定每个学生的创造,允许模仿,让学生放开束缚,抒发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
有意思与有意义。
造句无疑是有意思的,韵造句朗朗上口,三字句有势,四字句有味。我常跟学生说,三言活血,四言养颜。课上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要读,既是鼓励也是压力,好作品层出不穷。一个学生写道,“洗衣机,选美的,省电又省力。买空调,选格力,全场都是一折起,苏宁欢迎你”,有意思,作为苏宁的广告语也不为过。所以我给他的一句话点评是,苏宁需要你。现在想来,不禁莞尔。
但是,造句仅仅是有意思吗?
我觉得语言训练首先在于继承我们语言的精华,在接受,在理解,在看好,然后是学习、模仿,传承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创新是在发展中获得的。造句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我们为什么不也随时随地追求造句呢?作文肯定要造句,平时的段落大意、人物分析、主题思想也应该追求造句;写计划小结、表决心态度、做数学物理、日常表达、登台表演哪里不要造句呢?如果我们真的注意到了,哪里不是训练呢?造句不只是为了考试。
造句的过程其实是反复修改的过程。
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还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无不在说推敲、修改的重要性。目前学生正是缺少这样的耐性,更缺少这样的兴趣。而造句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去修改,去推敲。每次作业上来,很多同学几易其稿,而且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一遍遍修改得来,他们逐渐明白修改斟酌的重要性,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越是写作水平差的同学写作好作品,越要大声表扬。
课上,我放在前面讲评的作品都不是最优秀同学的,他们在创作时,我手把手教,手把手改,当他们稍有成绩时,重点表扬,大声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他的信心,比教给他知识更重要。
这节课上完,坚定了我继续往下走的决心。这节课只是拉开了研究的序幕,接下来造句练习进行系统的训练,主要以从以下几个面入手,首先进行学生韵造句入门研究。通过“U”韵入手,研究诗文的声律,初步带领学生体会欣赏诗文的平仄对仗之美,目的引发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对造句“三音节”和“四音节”的结构和意义的理解。三言有势,如《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四言有味,如《与朱元思书》,含义隽永,回味无穷。学生进行模仿创作,提升语文魅力。
再次,开展韵造句运用于初中作文写作中的研究。以短章和小诗,由句到段落扩展。这是造句的递进性深入,段落由造的句子组成,表达更丰富的思想。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理念 教学偏差 途径策略
“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教材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注重运用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有些偏差,教学中也存在许多偏差。我就普遍存在的一些教学偏差入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粗浅的看法。
一、纠正学会收集资料等同于学会运用资料的偏差,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中,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在这些精美的资料册背后却是:有的学生只是从电脑上下载资料,装订成册就算完成任务;有些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资料册收上来,便束之高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时间和纸张的浪费。
学会收集资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第二,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第四,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质疑、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教室里应留出学生展示资料的空间,使资料得以为学生们共享。
二、纠正“自主”变“自流”的偏差,加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教育的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但是现实的教学往往把学生“自主”变成了学生“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由学生一看到底,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设置动态的教学设计方案,善于放大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引领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讨论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课堂必定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三、纠正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重视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于是许多教师通过开展活动的办法,落实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我的压岁钱怎么用》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验正确的理财观。
师:关于理财,希望我们的同学都把算盘打得精一点。做到收益多多,生活棒棒。过春节时亲戚朋友可能会给你一些压岁钱吗?平时父母也会给你一些零花钱吗?现在花了吗?怎么花?假如今天你的小金库里还有800元钱,请为自己订一个理财计划。
生:日常花费,如买零食、乘车费、学习用品费;娱乐费,如看电影、玩游戏等。
生:准备一个小本,在上面记录花费的用途、时间。
生:每周自己进行结算。也可以交给爸爸、妈妈审核,以便获得改进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的自我金钱管理的指导。
生:理财计划单(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感悟到什么?
生:安排支出要科学,增加收入要选择。
师:个人生活这样,家庭生活这样,国家生活也是这样。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过好今天的生活,并期待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衷心祝愿我们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经历或经验进行情景设计的,就使新知识在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的共鸣、碰撞基础上产生。通过“压岁钱怎么用”的角色体验设计,让真实生活经历、体验与虚拟角色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些生动的情景角色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自然渗透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
四、纠正“历史”与“地理”简单累加的偏差,切实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
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照旧按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如有关地理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地理学科形式上课,有关历史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历史学科形式上课,从而割裂该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也力求整合的新课程。新课程性质要求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其综合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综合”: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分析、认识进行综合,对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让课程“综合运用”。比如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很多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地理因素。我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内容时,改变过去悬挂《隋运河图》向学生介绍开凿年代、运河分四段等讲法,而是挂了一幅《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水系的特点。从中国东部的河流多是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入手,“开凿一条南北的河”,通过测量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沟通支流”……可见,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凸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做如下尝试。
1.古今相联。“通史”是为了“识今”,是为了展望未来。为此,平时的教学要与当年、当月,甚至当今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讲科技就会讲讲“神六”,讲讲mp4;讲和平,就讲讲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讲讲巴以最新冲突,讲讲最新恐怖活动,讲讲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文理交融。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联系与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赵州桥,可引导学生进行赵州桥的受力分析,从而理解为什么它会历千年而不倒,体会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文史哲相融。历史与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观点本身也是一个哲学观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求我们用全面观点去思考、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另外,七年级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业有方,信用无价”,八年级的“感悟沧桑巨变”等课题本身都充满了哲学思辩色彩。另外,文史之间的交义点是很多的,特别是古典文学(如诗词)更是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再认识,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以强大的优势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而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因此如何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已成为技术教师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教学,谈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激发探究过程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怀疑的情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技术知识的过程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的案例,诱导学生激起疑问,激起学生有效探究欲望,通过比较,从具体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论概括,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来激起学生怀疑的情感,带着怀疑的情感积极地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究技术知识,饶有兴致地完成技术教学的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好奇的心理有效地激发探究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切科学的发现和创造都始于好奇。”“好奇能激起学生无休止地追求知识、无休止地探究的欲望,无止境追求知识的奥秘。”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对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趣、好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实例,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怀着好奇的心理,情绪满怀地有效地投入到探究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灵感的动机有效地激发探究技术知识的过程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验时回忆到相对论灵感来临时说像“突然黑暗里透出了光亮”。灵感需要感受的长期积累过程,需要经验的累积过程。这正如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过:“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灵感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高中生的灵感也需要感受的积淀过程。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展示大量的图片、实物或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丰富信息刺激,以信息刺激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有效地投入到探究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结构强度》课,我播放赵州桥的设计到鸟巢设计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红”和我国古代黄鹤楼、岳阳楼等建筑视频来说明影响结构强度的三个因素:结构的形状、结构的材料、结构构件时。当我做完做一个实验来说明结构形状这个因素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来了个灵感,想起爱迪生小时候用灵感来孵小鸡的故事,说:“老师,爱迪生用身子压在鸡蛋上面,薄薄的小鸡蛋为什么不会压扁?薄薄的蛋壳又怎样来说明结构材料的坚固?”他以为这个问题难倒了我。“对,何不用鸡蛋做实验,用鸡蛋承重力来说明结构形状这个因素呢?”这个灵感在我头脑里闪现。于是,我再一次设计了一个鸡蛋承重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把三个鸡蛋放在三个瓶盖上,然后在鸡蛋上放一些重物,重物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这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他们都好奇地做实验。开始时他们以为鸡蛋很脆弱,所以就选了放几本书。但有几个调皮的学生选了一个自己坐的板凳拿过来,想给我出个丑,没想到我答应了他们,果真把板凳放了上去,结果鸡蛋完好无损,这一下学生都惊呆了。那几个调皮学生不死心,又抱来了一大摞书或几个重书包非把鸡蛋压碎不可,然而令他们惊奇的是鸡蛋仍然完好无损。这时候有几个学生怀疑我的鸡蛋是假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及时在黑板上画出了鸡蛋的外形,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终于使他们明白了结构形状――壳体结构有惊人强度的道理。学生被震撼了,个个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鸡蛋竟有这么大的技术含量,从而真正理解了结构形状、结构材料、结构构件是影响结构强度的三个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灵感的启发,我怎能想到用鸡蛋做实验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技术知识的奥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反思的情感有效地激发探究技术知识的过程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新课程强调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应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有效反思,激发反思情感,反思技术知识应用过程的合理性或先进性,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给学生在课堂上带来享受视听的盛宴,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怀疑、好奇、灵感、反思等情感,激起了学生探究技术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有效地投入到技术知识的探究中,去发现技术知识的神奇与奥妙。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深厚的电教工作积淀。十五期间,我们把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切入点定位在:把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信息技术3项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二、课题的介绍
1.课题立项
课题引领,在中央电教馆、北京电教馆、西城电教馆各级领导及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校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之下的子课题“运用交互白板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利用互动白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主体参与性。
(2)利用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对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利用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整体发展。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点带面――以实验班带动全校班级,以布点课为基础,从单节课白板教学设计的研究,到一个学科单元乃至一个学期的学科课程之白板教学设计的研究。多学科共同进展,进行全面推广。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以及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
4.研究计划
根据课题内容分步实施,按层次推进课题的研究。
课题申报―组建团队―启动培训―初步研究―中期检查―深入研究―课题总结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制定课题研究与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组,培训参加实验的教师,明确认识,提升理论素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2008年上半年,实施研究计划,以布点课的形式开展实验,积累案例,收取相关资料源、信息、记录实验过程,进行一次中期评估,做好中期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08年7月-12月,课题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准备鉴定、结题和验收。
5.研究人员(见表1)
6.预期目标
(1)交互白板课堂教学应用案例集。
(2)交互白板课堂教学的课堂实录和课件。
(3)有关交互白板应用教学叙事集。
(4)有关交互白板应用的工作、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过程
1.基本认识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的主渠道;任何研究都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不是教学的装饰品,也不是教学的辅助品,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变到质变,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达到质的飞跃。
2.基本做法
以点带面,从布点课做起我们完成了大约近几百节布点的研究。
我们的主旨是: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做研究。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一节课一节课的提高,以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来促进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具体做法
(1)白板培训
电子白板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位老师,在培训会上,老师们就跃跃欲试,开始琢磨如何运用电子白板神奇的拖拽功能、回放功能、画面旋转功能、放大功能、照相功能等。用交互白板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
(2)承担开题
我校承担了中央馆在张家界“电子白板教学研究”开题大会的现场研究课任务,我校的张京玉老师做的《识字3》,还承担了北京市电教馆“十一五”“电子白板教学研究”课题开题大会的现场研究课,是我校高培红老师做的四年级数学《比大小》。
(3)现场展示
在西城区科研月信息技术现场会中,我校的谢薇老师,曾宪婷老师分别做了数学《找规律》,语文《赵州桥》2节展示课,做这些课时,我们的老师们也是刚刚接触电子白板,还很不成熟,但是通过做课,他们走进了电子白板,带领着学校的老师们走进了电子白板。
(4)积极实践
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得到全体任课教师的认可,使用的人数高达30余人。做得广泛,不同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的老师在交互电子白板环境下,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技术优势,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5)研讨交流
①手拉手友好校
白板搭桥,千里携手,共谋课改创新路。为了更好的推进课题研究,我校与河南灵宝市实验小学结为手拉手友好校。3月28日,在灵宝市实验小学,我校方银芝和江莉琴老师以及实验小学的王彬、王艳琳、张淑娟、郭秋娟等4位老师分别做了交互式白板教学观摩课,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各位同仁的赞叹。白板总课题组成员、北京市电教馆研究室主任赵保和针对白板教学和此次现场观摩课做了重要报告,会场上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灵宝市实验小学的领导及教师也来到了宏庙小学,我校的谢微老师、曾宪婷老师、杨芳老师、黄颖老师在电子白板平台上做了4节研究课,并与灵宝市实验小学的领导及教师就有关课题研究进行交流、座谈,大家都感到在交流中很有启发和收获,“手拉手”意味着朋友,手拉着手,传递的是温暖、力量和共同的追求。我们相信这种跨地区的交流将为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注入新的活力。
②中期交流汇报
张校长到上海在全国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中期总结交流大会上做交流发言,介绍我校白板课题研究情况,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并获得奖项。
4.提升认识
(1)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①运用电子白板功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数学课上,方银芝老师的《植树问题》、谢薇老师的《数学广角》、付祖洁老师的《轴对称图形》、李晓龙老师的《观察物体》,把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旋转功能等,系统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工具功能,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谢薇执教的《数学广角》,把动态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学生,把有序的排列结果,一一用照相机功能拍照下来,解决了教学重点,即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心”字,字的每一笔在的位置,整个字的构成对一年级学生都是很困难的,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回放、放大、缩小、旋转一系列的功能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
②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强化师生、生生互动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方银芝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植树问题》中,学生可以自如地摆出植树时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直观的感悟出数学规律。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让学生回味操作的过程,达到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③运用电子白板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曾宪婷老师执教的《赵州桥》一课,电子白板中的放大镜行云流水般地在字词中流动,引导学生读认字词,在屏幕中直观地进行修改、批注效果非常好。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研究中我们认为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教学,白板的视觉效果,比如色彩、隐藏、动画等多种教学功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时,白板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其次,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研究表明,由于白板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的互动,使原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④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强化学生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课《找规律》一课中,使用回放功能把杂乱的行走的路线清晰地一条一条呈现在学生们眼前,使学生们很快理清了头绪,形成了找规律的概念。使用照相功能,把学生们不同的排列情况一一留住并呈现在屏幕上,是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这个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如美术课中黄老师将示范作画的过程,在电子白板屏幕上进行回放,使教师的指导作画过程更流畅、更清晰、更完整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2)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全方位素质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推广和有效利用,让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革新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更流畅,教师的个人魅力得到最大的展示,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电子白板的功能和交互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使信息交流、传递形成多通道结构,因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输和接受信息的效率利用。电子白板的相关记录、储存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功能,便于教师课后的反思、研讨和观摩,便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促进教师和课堂教学在方式上的改变。
(3)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们深深感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就是教育生产力,它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学校的发展。
四、收获和思考
1.收获
(1)利用互动白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利用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整体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策略 教学改革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要不断创新,打开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的标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语文老师要从实践中反思总结,共同探讨如何创新语文教学。
1.教师队伍要专业化,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要创新,就需要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任何事物能保持好奇心,不能照本宣科,摆脱固定的思维,敢于突破自我,培养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新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义务教学阶段的内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需要专业的知识才能将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且深刻。小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这样才能顺应时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新。
2.对学科的本质要清晰
语文这门课,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说和写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听和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这些技能培养中逐渐锻炼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注重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厚此薄彼,要通过不断地交叉变换、循环往复,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对语言文字、文章和文学进行研究探索,抓住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创新语文教学。比如在学习课文《月光曲》时,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隐含丰富的内容,老师可以设计话题:为什么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通过提问,让学生打开思维,考虑问题。
3.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参与,与老师进行充分互动,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课堂气氛非常重要,语文老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学习。首先,老师要平易近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生的行为,不要当场否定,要给予一定的教育;对于问题,要和学生进行探讨,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课堂上的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课堂知识联系起来,如绘画、游戏、唱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文时,可以以唱歌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学习《赵州桥》这一课文时,可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晰。在每个环节上,要尽量设计好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不只限于课文知识的学习,还能充分放飞想象,打开创新意识的翅膀,使学生学有兴致,学有所成。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语文智力竞赛和班级小报等,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课堂课外的活动,让学生有创新的平台,有思考的空间。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要创新,就要在教学措施上进行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逐渐在课堂上得到推广和运用,课堂上可用多媒体、幻灯、投影和录音等手段开展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可以节省时间,使教师将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上。此外,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打破传统的只依靠文字和口头上课的模式,加之以更加多样的手段形式,使教学化难为易,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手段将视听融入课堂,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注重实效,不要过于形式化,多媒体只有正确地进行演示,才能能动地反映备课的成果,为课堂锦上添花。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文章中林“浸”浓雾的景象,还有《詹天佑》这一课中的“人”之形线路图,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口头难以表述出来的景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多媒体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总的来说,在改革创新的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的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案的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开阔小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因此,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努力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吴忠献,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史根东,傅道春.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思维能力
一、背景
在新课标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并没有带来语文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每次考试调研分析,显示了学生在各种题型上均有失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不过关,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差,阅读理解的水平低,文化视野窄,作文缺乏思想性等等。而如今的中考试题大量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的是思维方式。看来语文课上,学生并没有较好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出现了“学”与“考”的脱节,语文课上思维的效度值得研究。
二、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1.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2.有效的课堂教学更意味着要突显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发展”的内涵来确定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就学业有所发展与进步,关键要看一堂课学生在教学交往过程中的思维有效性。“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余文森教授这番关于思维和技能训练关系的论述恰好说明了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所以,一堂课学生参与思考了哪些问题,能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怎样的思维步骤得出了有意义的知识,都值得关注。有效性思维就是指那些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思维步骤,反之,则是无效思维。无效思维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也就是说,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
有效性思维还包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思维更加广阔,问题考虑更全面,思维更有效。从某个角度深入地思考问题,问题考虑更透彻,思维更加递进,也更有效。随着思维的有效叠加,知识必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性思维的实现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提高语文课堂思维的有效性来达成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呢?
1.明确语文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叶圣陶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2.对语文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
在不同学科里,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也不同,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并非每篇课文都要面面俱到,不同文章选取一个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探究重点,这样既平衡了单元学习的三维目标,又使每篇课文有所侧重。比如,说明文,文体的情感性不是太强,对于情感探究的问题就少设计,不作为重点。
以人教版语文(八上)的《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来看,这个单元的知识技能目标可定为了解我国建筑学的知识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摸索说明文的理解思路和写作方法;情感目标可定为激发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根据这样的目标来创设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效果。你对中国石拱桥有哪些认识?对苏州园林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的问题。作者怎样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设计者是如何使苏州园林看上去像一幅完美的图画的?赵州桥的形式特点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美的?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讲究什么?像这样的问题,不但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而且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追问,延展了思维的深度。学生理清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便是水到渠成。这样的连续性思维,对学生理解说明的思路,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有较大帮助,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有效的。
再如,人教版语文(八下)的《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这一类叙事性文学作品,它们都刻画了生动的故事形象,蕴情丰富。那么探究作者叙事写人的意义和艺术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形象”和“体会情感”自然成了这类作品的阅读重点和目标,学生散文阅读的良好思维品质也从中得到培养。
在学习过程与方法上,则要强调围绕知识技能目标进行有效的朗读和讨论,通过促成生本的不断对话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语感。
有效的朗读和讨论关键在于课堂问题的组织。要借助问题的穿插和勾连让朗读和讨论走向深入,使思维和理解更为深刻。比如《藤野先生》一文,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对老师的深情?情感的体会离不开对课文的涵咏,可以设计问题: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课文蕴含的对藤野老师的深情。学生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鲁迅对藤野老师的怀念之情,如果就此打住,学生对怀念之情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或者局限于单一认识,思维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
如果跟着追问:哪些语句让你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找出句子品一品。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从句子的加点部分可以看出,作者一直都深深怀念、感激藤野先生。教师顺势小结:我们可以从作者描述的举动和抒情句中体会出怀念之情。接着再问:对老师给“我”的鼓励、希望和教诲,“我”是一种怎样的认识?从“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的认识中又看出老师在鲁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学生通过品读议论句体会鲁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关键字句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使思考更为深刻缜密,长期坚持,学生定能养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要使语文课堂上大面积的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还要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学习的问题”,即课堂的“异质性”
“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通过“互动性”来弥补“异质性”。这在古文翻译教学中效果尤为明显,教师挑出重难点句,利用小组学习的“互动性”来转化生生之间的差异性,让优秀生觉得有难度,学困生又不至于完全放弃,这种方式使学生增进了合作与竞争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言的自信与思维质量。
此外,平时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的表现进行梳理,对有效思维的成果要进行积累反思,摸索规律。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3]李继宏,徐永.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的生命价值视角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