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平台管理办法

科技平台管理办法

时间:2023-06-05 09: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平台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平台管理办法

第1篇

围绕创新驱动战略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学术交流日益繁荣。出台《南京市科协学术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南京市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项目管理办法》等4项学术项目交流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术交流项目管理。2011年,共有34个项目列为学术交流重点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积极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两项重点学术交流项目。成功举办了主题为“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科技青奥”的2011年南京市科协年会。年会共组织40余场交流活动,内容涵盖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资源、环境、农业、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吸引万余名科技人员参会。做好南京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评选表彰工作,市政府发文表彰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100篇。

科技服务全面加强。以“助企业创新发展、建科技人员之家”为主题,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面向企事业科协开展“助建工程”活动,共有16个项目接受市科协资金扶持。在以“讲理想、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五杯竞赛”活动中,130多个项目被列为“厂会协作”、“金桥工程”项目,其中30个为重点项目。 34家企业科协的600余个项目获“创新杯”立项,充分调动了企业科技工作者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市科委联合出台《南京市企业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组织完成《关于加强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的建议》、《关于南京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等多篇“专家建言”,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由中科院院士、南京市科协副主席赵其国提出,市科协整理完成的《关于提高南京地区环境质量的建议》得到杨卫泽、季建业、罗群、陆冰等领导的高度重视。

围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全面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召开2011年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动员发动各成员单位积极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献计献策。印发《2011年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等工作文件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出台《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计划(2011-2015)》,联合全市各有关单位、社会基层组织,组织专家开展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成功举办主题为“创意与生活”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动漫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和宁台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吸引了海峡两岸170余所高等院校选送788件作品参展。

精心打造“社区科普服务平台”。制订《南京市创建星级社区科普大学活动实施意见及评比细则》及《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办法(草案)》,成立由100多人组成的市级科普讲师团,建设社区科普大学网络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与省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共同开发 “社区科普大学公众服务平台”,实现社区科技教育信息互通、教学资源共享。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南京市第23届科普宣传周和2011年科普日活动。科普周期间,全市共举办科普宣传活动229项,其中涉及全市性重大活动10项,更新科普画廊、展板2 800平方米,编制发放一批《核科普知识》、《食品安全知识》等科普资料,参与和受益群众达24万人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强化科普设施的科普主阵地作用。以科协系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通过编制发放南京科普旅游指南,引导公众参观南京22个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 年初,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在南京科技馆落成开馆,南京科技馆实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全年参观科技馆观众达到近50万人次。为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南京科技馆策划承办了全市百万青少年公共安全体验月,南京科技馆首届科技旅游文化节、科技电影节、虫虫总动员大型机械昆虫展等活动和临时展览,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围绕科技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举荐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修订出台《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评选办法》,评选表彰第九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经初评、考核、复评、公示、终评五个阶段,王才林等10人当选第九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万谦等9人获“科技之星”提名奖,并分别获得4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利用媒体和各种形式,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学发展建功立业。

拓展人才工作服务渠道。修订《南京市科协“海外智力为宁服务”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为组织实施海智为南京服务提供工作依据。确定“发挥金港科创作用积极引进海外人才”等6个项目为2011年海智为南京服务引导资金项目。创新海外智力为南京服务方式,推动和协助做好“硅谷(南京)创新创业基地”的高新技术项目与人才引进工作,为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服务。出台《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试行)》,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

围绕增强服务能力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推进科协工作制度建设。按计划梳理、完善、出台科协有关管理制度,并编印《南京市科协管理文件汇编》。《文件汇编》收录《南京市科协科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南京市科协主席办公会制度》、《南京市科协学术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制度规定47项,为科协自身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树立科协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紧紧围绕“十二五”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出台《南京市区县科协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开发科协业绩管理系统,改进业绩考评机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完成南京市科协网站升级改版,全面展示科协形象,进一步突出信息工作在“三个服务”中的地位。通过在媒体上开辟专栏,加大对科协重大活动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全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20余篇。

第2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档案档案管理

在科研活动日益社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科研项目(课题)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以下简称“三跨”)的典型性特征。与一般性科研项目相比,“三跨”项目往往集合了各机构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研究成果更具有显示度,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更大,如何有效收集、保存和利用这些科研档案资源是档案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具有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跨平台等诸多新特点,依靠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难以全面、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一、“三跨”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归档主体的多口性

“三跨”科研项目范围大、成员多,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多单位合作,因而建档材料形成的主体较多,涉及的机构包括主管单位、依托单位(负责单位)、参加单位,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课题)参加人、业务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设备采购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并且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聘请院外甚至是国外知名专家或专家团队。这些机构或个人会形成各种档案资源,这些来源不同却又产生于同一科研活动中的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跨”科研项目的全部档案。

(二)归档内容的电子化

一方面,“三跨”科研项目电子档案资源超量增长。随着科研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跨”科研项目会应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化设备,科研人员习惯于在自己的工作现场和研究过程中电子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处理,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交流性材料、实验性数据和各种结果性数据。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档案具有异构性的特征。由于“三跨”科研项目需要国内国际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会涉及多个单位多种应用平台多个数据库资源,不同的科研人员又会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保存不同的数据内容,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结构、多种载体的电子档案。

(三)档案收集过程的复杂性

“三跨”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一般为3至5年,从立项到结项验收每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就使得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在项目进行中一般采用阶段管理的方式,在每一重要阶段主管单位对执行情况(包括阶段科技目标的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创新队伍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同时每个项目会分不同课题,每个课题也会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检查。在项目整体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员离职、调职等非正常情况,在每一阶段或特殊情况下档案人员都要及时跟进,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有效。

(四)档案资源的共享性

“三跨”科研项目的立项会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程序,每个课题的设置也必须紧密围绕总体目标,相互有机联系,能针对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方位的交叉研究和协同攻关,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同步进行的类似课题的进展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课题的时效性和完成程度。这种状况下,项目要尽量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需要打通原有档案资源的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资源共享环境,根据项目中不同课题的科研人员利用需求提供最新的、全面的、即时的科研档案信息内容。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但目前的管理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规范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已有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规范,但缺乏直接针对“三跨”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专项规范,缺少针对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我国对科研项目和其档案的管理规范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用的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法规和规范,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等项目管理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通用科研档案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为科技项目和档案管理的一般性规范,没有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项目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1]。同时这些管理规范基本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缺少对新信息环境下科研项目和档案工作的思考。

第二类是专用科研项目与档案管理的规章和规范,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针对863项目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跨”科研项目管理相似,但总体来说仍有缺失,在各单位具体操作层面缺乏细则性的规定,很多工作还要参照老标准执行[2]。

其次,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市机关、高校等项目主管部门制定了项目与档案管理规范,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这些规范相比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执行性,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职责[3]、《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则提出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仍缺少对专项科研项目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无法直接指导“三跨”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缺少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规范或制度中对档案工作内容的缺失,造成项目各主体对档案工作认识的偏颇,没有建立起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系。

首先,从下达“三跨”科研项目的主管机构看,没有定制项目的档案管理指导规范,缺少对档案工作的总体把控与协调,档案工作无法纳入立项、阶段检查、总验收等关键环节,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失控与失存。

其次,从主要承担项目的依托单位看,依旧无法对项目的整体档案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虽然项目负责人会指派相关档案人员或课题秘书完成归档工作,但目前依托单位只对单位内部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对项目的二级课题承担单位没有进行相关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依托单位并不能保存全部项目档案材料,并且因为各课题分头管理导致复印件多、原件少,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材料少等现象,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

最后,从项目的课题参加单位看,由于缺少项目主管单位的指导和管理,基本采用原有的一般性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制定归档范围、归档计划,档案工作无法纳入“三跨”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同时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轻视档案资料积累工作,甚至不愿意上交自己手中的材料;档案人员缺乏档案开放意识,重视材料的收集整理、轻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工作方式的冲突造成单位内部科研档案工作推进的困难。

综上,由于“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仍主要依据一般性的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模式,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各责任方缺乏配套和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失控,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缺少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手段

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组内共享、单位内共享和社会共享。

首先,项目的各组成部分(课题、机构、人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研究过程数据、成果信息、管理性材料是大家所关注的内容,但目前这些档案资源归属在不同的科研单位和主管机构中,而这些机构相对独立,项目档案资源缺少共享的机制,且暂时无法提供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

其次,“三跨”科研项目集中了各单位相关领域的优势力量,形成的是有显示度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项目完成后,除和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的已归档信息资源有必要在单位内部共享。而目前的项目档案资源只停留在各自为“用”的状态,无法形成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最后,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已经提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必须建立相互兼容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但目前在缺少共享机制和平台的条件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只能成为美好愿景。

三、“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项目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

首先,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顶层对档案管理做出总体设计。

在项目管理规范中明确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入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和要求,保证立项、结项、鉴定等关键环节档案工作到位。如将“三跨”科研项目档案验收作为项目验收中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结题、鉴定、报奖时提出“需由档案部门出具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完整准确的证明”的要求等。

其次,要制定“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明确归档范围。

只有由项目主管机构或由其指派相关档案部门根据“三跨”科研项目的特点制定并颁发档案管理规范,才能根本上保证项目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要制定针对“三跨”科研项目档案内容的归档范围表,项目档案分类中除科研档案外还会有基建、设备、电子档案等不同门类,如果按目前实行的按门类管理档案的模式,会破坏“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的系统与完整性,为日后的利用带来不便,所以可考虑建立以“三跨”科研项目为主体、综合各门类档案和项目各阶段内容的系统的档案资源结构模型和归档范围表。第二要根据科研信息化的特点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与形式,保证归档文件的长期可读、可用,因为“三跨”科研项目中会形成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电子文件,同时会有海量电子数据产生,需要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机构制定针对电子科研数据的归档保存策略。

最后,要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为解决保存与利用的矛盾,从既有利于档案的规范管理又方便各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的角度出发,探索以主管机构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档案工作分级管理模式。可实行主管机构抓依托单位,依托单位抓项目组,项目组抓课题组,课题组抓科研人员,一级抓一级,管理网络化。档案部门必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4]。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各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将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其项目研究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对各课题档案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个课题组确定一名兼职档案人员,对科研人员的归档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同时项目组要为项目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经费和保障条件,争取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与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二)建立基于项目业务流的全过程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基于项目业务流和业务主体,将档案管理工作全过程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实行全面的、系统的、过程的管理。

“三跨”科研项目主要有三方业务主体负责六个业务环节的工作,业务主体指:主管机构、依托单位、参加单位,业务环节主要包括分析论证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成果鉴定验收阶段、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申请专利和成果转让阶段。基于此形成向“三跨”科研项目业务流的档案管理流程,见图1。

(三)逐步构建“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平台

构建资源库是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一方面可以实现横向共享,为项目组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能全面、系统的积累“三跨”科研项目档案资源,为资源的纵向积累和利用提供基础。

首先,要建设基于“三跨”科研项目应用平台的归档保存系统。目前很多项目的实施都依托于一定的应用平台,这些不同的平台中会产生大量的科研电子数据信息,它们是记录科研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源,必须归档保存。所以要在项目开始阶段即提出电子科研档案永久保存的功能需求,甚至在各平台设计之初就将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嵌入到平台内,保证归档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和全面性;

同时要考虑不同平台异构信息的采集,保证其能够完整、有效的归入档案管理系统。

其次,是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中央数据库。这一数据库需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在档案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以项目为单元有不同的业务主体全过程的记录、积累科研过程数据。同时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果数据库,揭示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研究过程、成果水平等信息,使“三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推广。

最后,要在主管机构的支持下建立“三跨”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首先实现档案资源网络共享,各项目组兼职档案人员或单位档案人员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同时考虑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开放查询系统,提供科研档案信息的服务,充分发挥已归档资源的作用,打破各机构间档案实体共享的限制,使“三跨”科研项目成果的利用更加广泛和深入[5]。

“三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涉及范围广、人员多,需要从主管机构到基层科研单位的多方支持,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档案人员需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全面、系统地保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科研一线服务社会。

注释:

[1]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1-1-20;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3-20

[2]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2001- 8;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试行),2003-3-25

[3]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2008-7-1

[4]关宏玉,刘洋,安小米.我国科研文件档案管理模式特点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研究[J].山西档案,2011(7).

第3篇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全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08〕4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支持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

1.鼓励各类主体创办为特色产业服务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含*市级)建设计划并通过评估(认定)的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

2.对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根据需要,添置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设备的,通过上报计划、组织评估等程序后,科技部门在安排科技项目经费时予以重点支持。

3.鼓励创建企业研发中心。通过国家、省、市(含*市)当年认定评估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5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各级企业研发中心实行动态管理。另行制定《*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4.推进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对于入驻*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高科技项目给予创业资金、用房租金等优惠支持,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5.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项目,通过验收后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奖励。

6.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给予10万元奖励;经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通过省级鉴定、省级验收的省级新产品,每项给予2万元的补助。

7.对列入*市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情况,给予分期或事后补助,具体按《*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经费事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8.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激励政策或科技经费支持的,可按上级要求或项目合同,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9.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对于不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原)、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分别在5年内、4年内补助给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以企业被认定上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的100%3年内补助给企业。

10.鼓励民营资本进行科技风险投资,凡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市认定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给予实到注册资本中民营资本注入部分的15%、最高50万元的奖励。新办企业注册起3年内对地方财政贡献的100%由市财政补助给企业。

11.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凡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投资各方约定、市有关部门认定,技术要素入股比例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35%,科技人员红利所得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前2年100%、第3年50%补助给相关科技人员。

四、支持专利创造和产业化

12.支持企业、单位和个人开发专利产品,鼓励创建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镇(街道),安排专利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具体按《*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支持产学研合作

13.重点支持市外机构或个人来我市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对来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补助,安排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另行制定《*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六、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14.鼓励科技中介机构转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当年度实际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科技中介机构,每完成1项给予5万元的奖励,单个科技中介机构最高资助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七、支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15.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行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直接投资四种方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

16.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鼓励全市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经市立项(下同)、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投资额30%(或软件投资额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继续推进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城市和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的补助。

17.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凡列入“CAM、CRM、ERP”示范性和重点推广项目,建设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后,给予每个项目软件投资额50%、最高15万元补助;对获得国家、省信息化示范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18.鼓励发展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本市企业申报列入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且尚未享受本级政策补助的,可按上级规定给予一定的配套补助。

19.鼓励企业申报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本地企业软件产品通过省信息化协会新认定的,给予每项软件产品1万的补助;通过软件企业新认定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

九、附则

20.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激励政策的享受建立在企业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凡违反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年度优惠政策。

21.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年度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贡献相关的补助,下同);凡享受“一企一策”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同一事项符合本政策意见多项条款的,不得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本意见所指企业研发中心、省级新产品与经贸系统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新产品不得重复享受。

22.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的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按企业逐个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详细登记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23.本政策意见出台后,除本政策意见列举外,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优惠政策与本政策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意见为准。

第4篇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涉及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部分,通过目录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管理。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况,发现和定位所需耍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换体系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两部分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

1 标准规范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石

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进行专业化知识化服务的重要前提,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更是基础中之基础,是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成功实现共享交换、规范化运行、标准化处理及后续推广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是对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有益补充。

1.1 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靠保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全社会科技基础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各资源拥有单位之间。以及资源使用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目前,不同单位之间共享信息资源面临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等问题,通过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标准统一,再借助网络、数据库等高新技术手段。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最深层次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要重视对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建立对颁布标准的指导、监督和执行机制,推动标准的实施。加强对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化测评体系,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2 对政策法规、已建标准的补充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技术标准,自制订标准规范,自制订管理制度六部分,这六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地方、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求的同时还需结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部分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1.3 促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可以约束各子平台及建设单位明确职责,促进更高层面的业务整合。面向某个业务主题,各单位要想通过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必须首先进行业务梳理,在业务梳理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在职责、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制订的各种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整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要充分了解并兼顾各方因素,深入研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不断研究国际和国家信息资源的相关标准,推进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及应用,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大致如下:

2.1 信息资源基本规范

(1)科技信息资源的基本定义

包括信息与数据及数据处理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等。

(2)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与目录体系

包括分类办法及标准,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等。

(3)信息编码规范

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

2.2 平台支撑技术规范

(1)对外服务接口规范

规定技术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目录服务接口及其调用方法,安全服务与各应用系统之间单点登录和信息服务的接口定义及其调用方法。

(2)前置交换环境相关规范

对各相关平台前置交换环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前置交换机的IP地址、交换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3)交换中心环境相关规范

对交换中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中心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4)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

技术平台由目录服务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平台管理子系统多个部分组成,还要与CA认证平台及门户等做接口,从而实现集中认证及单点登录。

(5)编码规范

规范组织机构、角色、用户、应用系统、前置交换节点等的编码规则,以标识其在技术平台上的唯一合法身份。

(6)安全规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都可能威胁全局安全。

2.3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

综合性的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的建设涉及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管理方、信息资源使用方、技术平台管理运维单位、技术平台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如下规范:

(1)信息资源公开规范

通过本制度,鼓励各单位公开内部可共享信息资源,规范约束信息资源提供方及时准确提供最新共享信息资源,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公开职责,做到“一数一源”,公开信息资源的备案制度,奖惩考核办法等。

(2)信息资源动态管理规范

明确共享交换信息资源采集、注册、存储、更新、注销管理办法,保证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鲜活性。对共享数据库中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管理。

(3)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规范

本办法明确信息资源供需双方共享交换信息的安全保密协议制度,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存储、备份、访问授权、传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

(4)信息资源共享查询规范

本制度明确信息资源使用方共享查询信息资源的管理流程,获取信息资源后的备案制度等。

(5)信息资源服务规范

规范信息资源的转换格式和方法,互操作的方法和规则,以及认证、目录服务、服务接口、图示表达等各方面。服务类规范包括有信息发现服务标准、访问服务标准、表示服务标准和操作服务标准等。

2.4 平台管理维护规范

(1)平台管理办法

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使用方、平台运维、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平台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职责等。

(2)平台对外服务指南

本指南说明技术平台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的支撑服务,技术平台支持的不同接入方式,每种接入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第5篇

西安石油大学原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划转为“中省共建”,陕西省主管。“十五”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以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优秀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精品工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加大投八力度、实行政策激励、突出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快了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科学发展。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和文化

大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五”以来。西安石油大学逐步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相继制定、完善了《科技基金管理办法》、《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纵向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优秀学术著作资助办法》等近20个文件和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宽奖励范围。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级别项目、成果、论文、专利进行奖励。几年来,共发放科技奖励奖金300多万元。通过调整科研政策,科学评价学术成果,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量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科技创新的保障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些切实有效的科技政策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凝聚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积极构建以业绩和贡献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和团队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加大工作条件、分配政策向优秀团队和人才倾斜的力度。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方向设置基本岗位,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学术带头人的责、权、利,促进学术带头人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多学科的整体优势,构建创新团队。通过各种措施在校内精心选拔人才,稳定现有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拘一格引进校外杰出人才。从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资源分配、岗位津贴、职称评审和科技奖励等方面,调动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石油石化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外专家做兼职教授,定期到校作学术讲座和交流。依托科研基地和重大创新项目,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和政策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的和谐校园环境。

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凝练科研特色方向

科研基地是开展学科交叉、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是汇聚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学校坚持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强创新人才的汇聚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勇于突破旧框架,做到责权利高度统一,让科研基地负责人享有充分的人事调配权、财务支配权、设备购置使用管理权和成果所有权。

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学科优势,整合学科和科技资源,集中优势,率先发展,以此带动和辐射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发展。在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优先发展的同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创造条件使相关学科和科研基地蓄势发展,在“高、精、尖”上做文章。对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和科研基地。明确发展目标,积极培育,把其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逐渐形成“拳头”学科和科研基地。重点建设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推动作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化学化工学科群,同时,建立一批学科交叉平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在建设好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育和建设新兴学科,使其在互渗互动的工作格局中寻求交叉点和生长点。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孕育了新的研究方向,学校适时组建了“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测并重点实验室”、“油气资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钻机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储层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十多个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

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石油石化学科和地缘优势,坚持“开门办学,联合共建”的方针,与陕西省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开发、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学校每年专门组织博士、教授团赴石油石化企业现场考察交流,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而且获得了一线科技研发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服务,已先后为石油企事业单位举办石油工程、石油仪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企业管理、外语等培训班300多期,受训人员近2万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和多家省内外石油石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共建学科点和研发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设备、人员、资金等优势,建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先后与长庆石油勘探局等多家企业互相开放实验室;与宝鸡石油钢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公司联合共建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增强,科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发挥优势,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第6篇

12006~2012年修缮购置专项实施成效

1.1促进科研项目实现量和质的提升截止2011年底,自2006年以来获得资助项目共计312项,资助经费总额近1.28亿元。纵向项目数较“十五”期间约增加2.5倍,经费较“十五”期间增加1.15亿元。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公益行业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获得木薯、香蕉、荔枝、剑麻病虫害防治、蜂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1.2促进科技平台的建设通过修缮购置项目的支持与条件改善,先后获批农业部热带农林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新增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监控重点实验室和海南省热带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品种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2006年以来共获得23项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是“十五”期间的7倍;获各类授权专利8项,是“十五”期间的8倍。三大国内索引收录833篇论文,是“十五”期间(206篇)的4倍。1.4促进了人才联合培养通过研究条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学生来我所开展实验与攻读学位论文,促进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2006年以来我所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进行研究生交换学习,并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实践基地之一。1.5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2006~2012年,该所转化科技成果70项,推广应用面积平共处五项原93万hm2,取得社会效益11.08亿元。

2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过程中的不足

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立项预见性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方案调整和变更较大。(2)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偏慢,招投标准备过程较长,影响了项目执行进度。(3)与海关沟通不顺,影响免税报关手续,影响了仪器设备的采购进度。(4)项目档案管理不够细致。项目从规划,批准到建设过程,工程资料分散管理,影响验收工作开展[1-3]。

3剖析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的关键环节

3.1规划阶段修缮购置专项项目管理得好不好,执行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一个单位修缮购置规划做得好不好。从环植所的经验来看,2006~2008年度的规划是按当时需求来设置项目编制规划,就没有形成合力,而2009~2012年度做的规划是按照该所五大研究中心来设计项目,紧扣环植所的发展定位,项目执行相对系统,效果也逐渐显现,相对来说,第二期规划要比第一期规划系统。因此,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做好修缮购置规划。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有两点核心:(1)在科研院所,科技是核心,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科学技术研究进行的。修缮购置专项也不例外,也是为科技服务的,是为科技提供硬件支撑。修缮购置规划离不开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内容要紧扣单位的科技发展规划[4-5]。(2)利用单位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成套、成规模的硬件条件,如在设备购置方面,根据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集中项目,在某一领域,尽可能配齐相关设备。3.2项目申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规划申报项目。申报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需要按照规划的内容来进行申报项目。这一阶段,关键要说清楚理由,无论是立项的理由,还是单台设备购置的理由,一定要把必要性说清楚,说明白,让管理部门确认这些项目是急需的,这些设备的购置可以提高科研技术水平。同时,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做好,如房屋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尽可能完成初步设计。3.3实施方案制定阶段项目的实施方案,就是项目执行的标准和指南。因此,项目的实施方案要全方位考虑,包括如何实施,实施的进度,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为在项目的实施方案下来后,一般不建议变化,若有变化,要进行上报备案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实施,这样就会耽误项目执行时间,在很大情况下会影响单位的预算执行进度。3.4项目执行阶段项目执行过程中,关键是要看组织管理上是否得当。从制度上符合法律法规,要严格按规定的执行。程序执行合理合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规定程序,一定要执行。人员配备合理,项目执行要有稳定的管理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把项目做好。3.5项目验收阶段这一阶段,一要看总结,二要看效果。要依据实施方案,根据项目执行的实施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和总结,找出优点、不足和差距。另一重要的落脚点是看项目执行完后,产生的效益,使项目完成后发挥最大功能。

4修缮购置专项管理、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4.1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环植所的修购项目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实施办法》和《合同法》及《建筑法》等法规,依法管理。项目严格按照《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修缮改造项目实施细则》、《农业部农业事业单位修缮购置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预算单位货物和服务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执行[6]。4.2全力为项目管理执行提供保障为保证修缮项目顺利实施,在农业部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财务处、基建处、审计监察处等院职能部门的指导下,项目实行所长直接负责制,下设领导小组(工程建设或货物和服务采购),监督小组和执行小组,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进行管理,保证了本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有专人负责,采购的仪器由专人统一管理,定期检修,保障了设备的使用安全、使用寿命和利用效率。

5项目管理执行改进的建议

5.1做好“十一五”专项执行成效总结修缮购置专项启动实施为各研究所“十一五”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7]。在“十二五”开局之际,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做好“十一五”执行成效总结,为“十二五”期间的修购专项建设选方向,谋思路,补足条件建设上的短板,继续加强专项经费的支持。5.2提前做好2013~2017年修购规划修购专项二期规划即将完成,当前各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着眼于2013~2017年修购规划修缮购置专项的规划编制,围绕本单位的学科布局、发展方向、工作重点,未雨绸缪,积极筹划,积极做好修缮购置专项三期规划的编制工作。5.3做好前期基础工作项目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项目招标工作、进口仪器购置审批工作、海关报关免税工作等[8],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梳理,逐项落实,及时组织进行项目审计及总结验收工作。5.4建立项目管理档案近年来承担得修缮购置项目为基础,以项目实施单位为基本单元,建档案资料库及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

本文作者:黄华平崔艳梅李叶石强邹益霖李勤奋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6号),经研究,现就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组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自2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自20**年1月1日起按照税法及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享受本通知规定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科技园,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科技园的成立和运行符合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认定和管理办法,经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并取得国家大学科技园资格;

(二)科技园应将面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业务收入在财务上单独核算;

(三)科技园内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应占科技园可自主支配场地面积的60%以上(含60%),孵化企业数量应占科技园内企业总数量的90%以上(含90%)。

四、本通知所称“孵化企业"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地及工作场所必须在科技园的工作场地内;

(二)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科技园前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

(三)企业在科技园内孵化的时间不超过3年;

(四)企业注册资金不超过500万元:

(五)属迁入企业的,上年营业收入不超过200万元:

(六)企业租用科技园内孵化场地面积不高于1000平方米:

(七)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的项目或产品应属于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印发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且《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项目或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业务取得的收入应占企业年收入的50%以上。

五、本通知所称“孵化服务”是指为孵化企业提供的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业”、“租赁业”和“其他服务业”串的咨询和技术服务范围内的服务。

六、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科技园是否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各项条件进行事前审核确认,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8篇

海口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本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规范和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xx〕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以下简称应用技术研发经费)是指市级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经费。该专项经费是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并根据财力逐年增加;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使用,由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三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注重实效与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四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出年度应用技术研发经费预算建议;组织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及实施;会同市财政部门下达项目年度经费计划;对实施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做好项目验收工作。

市财政部门负责提出年度应用技术研发经费总预算;按年度项目计划拨付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对经费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参与项目验收工作。

第二章 经费支持的对象、方向和方式

第五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支持对象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具备较好科研条件和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

第六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新产品研发与试制。主要支持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重大关键性技术的突破、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及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试制活动或产品重大改进活动。

(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主要支持对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的活动。

(三)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示范。主要支持重大、共性的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大面积(大范围)应用并形成规模效益的活动,显效性好的成熟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性规模生产活动。

(四)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主要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间试验示范基地、科研基础条件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七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择优支持科技项目。

第三章 经费开支范围

第八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经费、计划管理费和其他专项经费。

第九条 项目经费是指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相关的各项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会议费、差旅费和其他费用。

(一)人员费是指直接参加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包括专职人员费用及外聘人员费用。列入预算的人员要与科技项目任务合同书中参加的人员一致。其中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任务合同预算表经费来源栏中列示,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二)设备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三)能源材料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四)试验外协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五)会议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项目咨询会、论证会、评审会、验收会等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六)差旅费是指在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的调研考察、现场测试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七)其他相关费是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如项目专利申请、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查阅与项目有关的学术资料发生的费用等)。

第十条 计划管理费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项目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规划与指南的制定和、项目评审或评估、项目管理的公示公告、招标、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及绩效考评、科技合作、调研和交流、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按市财政部门所拨项目经费总额的3%比例提取,由市科技主管部门统一使用。

第十一条 其他专项经费,是指根据科技事业发展需要,连续开展科技专项工作所需要的经费。其他专项经费的支出,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第四章 项目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二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科技工作重点和支持方向,制定和当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并指导企事业单位按要求做好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时,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认真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真实、完整的项目材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应含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四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包括技术、财经、管理专家)对科技项目进行评审,在听取专家评审意见的基础上,由市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编制年度应用技术研发经费项目计划上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实行合同管理,经批准立项的项目,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合同书,项目资助经费按合同书确定的金额拨付和使用。

第十六条 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任务合同书约定落实项目自筹经费,并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

第十八条 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按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规定编制财务报告及财产清单,报送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及市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将剩余经费按原渠道归还,剩余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五章 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和项目合同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计划项目任务合同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市财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计划项目任务合同书规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指标进行项目验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技术成果验收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包括项目经费财务决算报告及固定资产验收清单。

第二十三条 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结余经费,用于补助项目完成单位的技术研发支出。

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二十四条 应用技术研发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定期对科技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并逐步建立科技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将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以后申报科技项目资格审查及科技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研发经费的单位,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追缴经费、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措施;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各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辖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市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海口市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海府〔1999〕59号)及《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对市科技三项经费支持项目管理的通知》(海府办〔20xx〕165号)同时废止。

项目经费的内容(一)人员费是指直接参加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包括专职人员费用及外聘人员费用。列入预算的人员要与科技项目任务合同书中参加的人员一致。其中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任务合同预算表经费来源栏中列示,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二)设备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三)能源材料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四)试验外协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五)会议费是指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项目咨询会、论证会、评审会、验收会等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第9篇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平台;校中厂;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78-03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而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知识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交互状态;知识是人类协调行为能力以及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情境学习是研究人类知识在活动中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学必须“情境化”或“与情境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家禽生产》情境化的教学平台,将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养禽企业分支机构移植到学院内,通过“校中厂”真实的生产技术、服务社会等项目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情境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现“真”――真实的工作场所和职业环境,“新”――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开”――具有社会的开放性,为社会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因此,如何将养禽企业的生产项目实施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系统地组织教学,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家禽生产》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其功能

江苏高邮鸭集团根据生态健康养殖要求,“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大创新投入,研究养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家重点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学院国内活体保存水禽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合作共建“校中厂”――高邮市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建成《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明确合作双方的职责,集“教学、经营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将实际的企业引入教学之中,是一种教育化的企业,既融入了学校有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渗透了企业精神和畜牧文化。“校中厂”源于企业而又高于企业。作为“校中厂”建设的情境化教学平台,其功能定位明确:配置先进的生产、教学、科研设备和必要的生活设施,配备企业管理人员、技师和学院教师,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化生产、教学基地;为《家禽生产》课程的开发、改革及实施提供平台,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并组织实施;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基于生产流程的全部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岗位技能,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培养符合企业文化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承担学院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及课程建设水平;承担企业员工培训任务,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岗位技能及学习能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及企业效益;利用“校中厂”的软硬件条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情境化的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并形成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的运行

(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

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理事会、畜牧兽医专业理事会、“校中厂”管理委员会等不同层面对学校与企业的力量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协调,建立一个有序的协调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校中厂”进行科学管理与运作,创新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校中厂”管理体制,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校中厂’运行管理制度”、“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州高邮鸭育种分公司运行管理细则”、“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技师工作站管理办法”和“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教师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畜牧兽医专业二级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集团董事长和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理事会主任和副主任,分公司负责人、副经理由合作双方协议产生后由理事会颁发聘书,并明确规定企业总经理担任分公司负责人和企业技师工作站站长、学院教师担任分公司副经理、企业技师工作站副站长,下设生产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科技开发部及财务部等。通过专业理事会,校企共同制定理论教学、日常实训、生产性实训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重新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和完善校内专业实训室配置标准、“校中厂”资源配置标准、岗位责任规范、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共同合作运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体系,形成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二)健全运行效益机制

为确保“校中厂”科学合理运行,实现共同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建设目标,组建双方共同参与的生产经营、教学管理和科技攻关团队,学院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组成管理机构,负责“校中厂”的生产与管理,并接受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指导,明确双方在“校中厂”建设、运行过程中的责权利,并健全运行效益机制。

(三)建立校企双师互聘机制

建立校企双师带薪互聘机制,通过聘用集团行业内知名专家为专业带头人,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学院通过派驻教师在“校中厂”顶岗实践、参与技术革新、帮助解决研发难题等办法强化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提高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水平,校企共同创建一支高水平、强实践、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家禽生产》“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更好发挥专兼职教学团队在教师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学院提出在校内建设以企业技师为主体、学院教师参与的畜牧兽医“企业技师工作站”,选聘优秀企业骨干和青年教师进站工作,承担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锻炼、学生培养等任务,参与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6门核心课程建设和16名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江苏高邮鸭集团内建设以学院教师为主体、企业技师参与的“教师工作站”,承担科技攻关、企业员工培训、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生培养等任务,完成在江苏高邮鸭集团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帮助企业培训企业员工118人日,成功申报并实施了2项省级科研项目,进站教师为企业解决4项关键技术。

(四)开发课程接轨机制

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搜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开发课程接轨机制。按照家禽生产规律及“校中厂”生产流程设计教学内容,本着“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的做法,优化知识、素质、技术技能结构。以养禽业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将《家禽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情境为导向,构建六个学习情境下三十个工作任务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结构遵循生产流程的原则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家禽生产》在情境化教学平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共同承担生产、科研、教学、服务等任务,企业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校中厂运行,每年向社会提供20万只苗鸭,完成63744人时学生实训;每年接受10名教师锻炼,累计锻炼达256人月;2位技师常驻“校中厂”并获得学院“优秀兼职教师”称号、江苏省农委优秀兼职教师奖励和师生们的一致肯定。

(五)合作研发激励机制

集团联合学院出台政策激励技术人员到公司工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保证联合攻关的需要。企业选派2名高级畜牧师、4名技术工人,学院选派8名教师具体负责“校中厂”的技术研发、生产运行和质量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江苏高邮鸭集团泰州育种分公司运行管理办法”,保证公司规范化运行。集团与学院合作成功申报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应用基因聚合技术辅助选育苏邮2号肉用麻鸭新品系(母系)”,开展“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示范与推广”、“不同牧草对高邮鸭产蛋性能、孵化率及生殖激素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蛋鸭旱养与水养比较研究”等课题研究,技师、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过程,蛋鸭、肉鸭新品系繁育研究顺利进展,成功培育出“苏邮1号”蛋鸭新品系,500日龄蛋鸭产蛋量达320枚,青壳率在95%以上,双黄蛋产出率为3%,大大地提高了高邮鸭的生产性能。目前“苏邮2号”肉鸭新品系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工学研融合”育人机制

针对现代家禽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技术活动有机结合,将“科研”融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制定《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工学研融合”育人机制。参照现代家禽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标准,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将现代养禽业“三新工程”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研究项目、企业技术项目与职业拓展课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科技服务与企业顶岗实习融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标准,强化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家禽生产》“情境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专业目标与产业规划相对接、人才培养与生产任务相对接、课程结构与岗位能力相对接、企业技师与兼职教师相对接、生产设施与实训设备相对接、学生就业与人才需求相对接和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相对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静.甚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葛李,姜家杰等.模具专业“教学工厂”实践平台的改革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徐健丰,丁学恭.“校中厂”背景下的友嘉机电学院运行机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4]宋超先,韩敏.高职“校中厂”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10).

[5]俞位增,张鹏飞等.基于“教学工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12).

[6]张玲,袁旭红,顾文婕等.校企共建“校中厂”创新畜牧兽医企业技师工作站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0).

[7]张玲,张力,吉俊玲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家禽生产》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8]葛竹兴,董海燕,朱其志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8).

第10篇

关键词:基本科研业务费 管理模式 实践探索

科学的组织、明确的权责、合理的实施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基本科研业务费组织管理当中极其重要且缺一不可的四大要素。本文从这四大要素入手,详细阐述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1.科学的组织构架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基本科研业务费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由于基本科研业务费存在自主性强、体量大、覆盖面宽等特点,在充分分析、了解基本科研业务费的特点的基础上,为了保障组织工作规范有效,需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并设立工作机构。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担任,以确保基本科研业务费组织工作得力、有序开展。工作机构成员应由高校负责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单位负责人组成,以确保在项目组织管理上、在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以及监督管理上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在统一领导机构下,全方位覆盖的工作体系。除此之外,由于基本科研业务费普遍存在覆盖面广的特点,为确保每一个支持的板块内容均有规范的管理和组织,应在工作机构下设立具体实施单位,负责各支持板块课题的申报及遴选、验收等过程管理。机构的搭建,力争做到层次清晰、工作对接顺畅、推行工作自上而下,为充分、合理使用专项经费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清晰的各方权责

有力的组织管理需要明确的权责做支撑。工作职责需要在涵盖整个基本科研业务费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做到分工明确、连接顺畅、实践可行。在实践过程中,应本着权责分明的原则,对各层级组织的责任、义务作较为详尽的规定和要求。领导机构须负责基本科研业务费总体规划,审定各类管理办法及实施计划等;工作机构须负责提出规划建议,拟定各类管理办法,负责预算的执行、验收、总结,负责项目经费执行进度监管,组织绩效评价;实施单位须负责项目的具体申报、遴选、检查、验收、成果归档等工作。

3.合理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现财政部、教育部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资助初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施方案的制定原则应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详细分析研究高校如何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研究和体现前瞻布局的研究工作。

方案的制定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对经费分配与使用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搞平均分配,不搞照顾性分配。要探索符合基础研究基本规律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与人员评价制度,并以此推动高校内部科技体制、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使高校能够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文化氛围。

3.1资助方向

在研究方向上,为了体现自由探索的研究目的,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研究方向上尽量做到不设限制或者少设置限制,只做适当引导。

根据国家精神及专项资金资助初衷,在实践中,我们具体支持对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方向及科学问题的凝练,支持重大基础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凝练等;

在人才培育上,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团队,营造基础研究的浓厚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等领域开展自由申报的探索性研究,鼓励创新思维,着力创新能力培养。支持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提高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平台建设上,主要对多学科交叉等特色实验室进行支持,构建和完善多层次有机衔接、多类型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3.2资助目标

专项资金的资助要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以达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的预期成效。在国家重大项目、战略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在成果鉴定等基础研究关键指标方面获得提升;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桶金”,为青年研究生从事全国优秀课外科技竞活动创新比赛提供支持;通过对平台建设的支持,达到构建和完善交叉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培育重大项目的最终目标,年内取得标志性重大成果。

4.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效的组织运行靠完善的制度做约束。基本科研业务费从无到有,体量从小到大,要求从宽松到严格,是制度在步步完善、管理水平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国家级纵向项目管理方面,我们吸取了诸多经验,例如从方式管理上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从经费管理上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实行追踪问效制度等等。因此,需要制定包括项目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的是通过对国家级竞争性资助项目的管理办法的借鉴,让基本科研业务费在高校自主的管理下,可以达到预期的资助成效,提高学校基础研究能力,挖掘和提升学生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张延东.关于加大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力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5):19-22

[2] 林建华.建立合理科研事业费制度 推进大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7:49-54

第11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由“生存型”转向了“健康型”,消费者对未来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单体现在数量上,而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与品种的优选上,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同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就提出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是绿色农业,在保持农业高产、高效、低耗的同时,产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此,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有更高的突破,需要在优良品种选育、绿色循环生产等“绿色技术”上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相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唐山市的农业企业比较少而且规模都很小,上市企业就更少,受人员与资金的限制,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对技术创新的参与有限,农业技术创新还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然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往往是“自己有什么就推广什么”,而农业企业是“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农民则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这就导致供求双方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技术交易,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停留在科技创新阶段,无法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影响到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竞争力。构建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打破界限,有效整合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信息和服务,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突破重大共性技术,并快速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是解决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唐山市首先在农业领域开始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步伐。2010年9月,唐山市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河北省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联合17家板栗生产基地、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河北省板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体来说,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为提高唐山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他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2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行为对联盟的组建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各级科技部门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负责制定联盟成立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并围绕农业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沟通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做好组织推动联盟构建的日常工作。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强化自身职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支持联盟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2.2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协议

联盟成员共同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各方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知识产权归属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联盟成功运行的关键。联盟协议的制定应尽量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联盟协议首先应规定联盟的目标、成员任务、运行机制以及制定与联盟运行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联盟协议的重点则在于要对合作创新的投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产业化收益等问题的分配进行说明,对技术研发失败、技术泄密、市场变化等风险的控制、承担进行约定。同时,还要提高联盟成员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以使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此外,针对联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对协议进行补充,从制度环境上为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构建沟通交流平台

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农业科技的合作创新涉及投融资、技术研发、中期试验、成果转化、营销管理等多个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联盟成员间容易产生争议、摩擦,影响其技术创新的效率,切实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是联盟稳定发展的基石。首先,建立联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制定情报互通、技术交流、人员交流等制度,加强联盟各方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其次,建立联盟合作学习平台,通过正式学习形式如讲座、报告和非正式学习形式如座谈、研讨等,加速联盟成员间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此外,联盟还需建立冲突协调、争端处理制度,以妥善处理联盟成员间的摩擦,增强彼此的信任,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2.4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科技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经济环境,如引导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联盟成员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具体来说,可对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给予优先或低息贷款,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充分运用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参与联盟的运行,并增强金融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开发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联盟企业给予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以转移联盟技术创新的风险。

2.5完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

政府财政税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有限的R&D资金向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倾斜,完善有关农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如给予新成立的联盟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或奖励,加大对农业重点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研发的补贴力度,并制定专项引导资金,支持联盟组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获得的创新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税前扣除或税收抵免、税收优惠的结转或追溯、加速折旧、提取技术准备金等。

2.6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45-02

仪器设备是高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教学手段大量用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设备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高校仪器设备的特点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尽管设备采购的品目众多,数量巨大,但还有其共同的特点:

1.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周期加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广泛用于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中,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和硬件发展速度较快,使计算机平均的升级时间缩短, 稍长时间就可能换代。

2.教学仪器设备系统性强。随着一线上教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不断深入,科研过程中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等,使得对设备的性能、系统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仪器设备的购置朝着综合配套、科技含量高、系统性强的方向发展。

3.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的前瞻性。教学仪器设备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还要具有高校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为适应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形成共识, 教学科研所需仪器设备不仅技术含量高, 系统性强而且要品种多样化, 批量少精度高, 能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

基于高校设备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就要求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 钻研新技术,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和经费投入的可能, 给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保证添置的仪器、设备达到最理想的性能价格比, 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益。

在掌握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特点的基础上, 要扎实做好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做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计划制定、采购、仓储、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核算等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并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合理调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资源共享”的原则, 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购置有计划,验收严肃认真,管好、用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原则。

三、仪器设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迎接教育部对高校评估建设以来,学校每年投入一两千万元设备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上日元贷款项目设备的逐步到位,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资助,学校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截至2009年底,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由2006年的不足4 000万元达到1.2亿元。但是,我们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仪器设备管理意识淡薄。现阶段,我校仪器设备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和地方投资,这种投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有的认为用本单位创收经费或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可以随意处置;有些觉得设备价格不高,不值得浪费精力管理;这些,都给我们管理带来了麻烦。

有些学院在设备购置时不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一方面,有些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效益偏低,存在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无法做到专人专管;二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明显不足。2010年之前,学校在仪器设备的维修方面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一直在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维修的模式下运行管理。

2.仪器设备管理缺乏信息化管理。学校使用的仪器设备管理软件所能解决的是数据的分类和统计,而且不能与各学院的仪器设备管理信息联系,无法做到随时掌握各学院的仪器运行情况和管理状况,实际运行中的很多问题如仪器设备的采购、仪器设备数据的采集、分类、学院的重组、设备的流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分析等信息仍需解决。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未采用信息化管理,由于下放了采购权限(各学院根据经费情况自行对设备进行选型,然后学校集中,最后进行政府采购),虽然提高了采购的灵活性,但造成的分散采购,不便于统一管理,甚至重复采购,致使采购成本、费用增加,经费不能充分使用,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等不良后果。

3.管理队伍不稳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历来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加之政策和待遇等的影响,使他们的地位和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造成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有经验、懂技术的骨干,只要政策允许,就转岗从事教学或行政工作;而新进高层次、高学历人员也不愿从事此项工作,认为没有前途,只要有机会,就会转岗到教学系列或为了离开仪器设备管理岗位而继续深造。

4.仪器设备共享意识缺乏。目前,有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处于封闭、半封闭或被“垄断”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资源“割据”、“各自为政”的现象,更有甚者,将仪器设备视为私有财产,宁任其闲置,也不让别人使用。这样既导致了大型仪器使用率低,又导致了仪器的重复购置。

四、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管理意识。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出台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闲置、报废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管理办法》、《货物类资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文件,使设备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并通过教务处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实验室管理评估和学校进行的两年一次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活动,把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搞好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还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实可行、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通过科学定编设岗,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逐步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聘任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现有高水平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充分挖掘仪器设备的潜能。

学校规模较大的各单位均配备专职或兼职设备管理员来协助职能部门进行本单位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由于设备管理员队伍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职能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讲授现代化管理技术、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3.搭建设备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益。设备共享平台是在信息时代开展大型仪器共享所采取的最便捷的形式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关乎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成败的最有效的因素。

通过构建设备共享平台,能够逐步解决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信息不顺畅、共享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不仅可以使机组人员充分展现大型设备开放共享、提高利用率的意愿,还能够令意欲使用专业设备的用户及时便捷地找到可以共享的设备来源,真正搭建起机组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有效提高设备共享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并增强其开放性、公平性和透明度。

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上,首先要建立设备资源共享的查询系统,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查询功能,详细介绍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服务范围以及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为对外服务、开放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其次,平台还应集成网上预约、网上收费转账、综合效益评价与考核系统等各项功能,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非常方便地预约使用各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

对大型仪器设备还要采取“专管共用”的措施,为每台大型仪器确定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制定对外开放的收费标准,鼓励其对校内外人员开放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可用于机组人员的酬金和本仪器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这样,一方面调动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同时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4.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手段。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办事人员、业务部门、设备部门、财务部门均可通过网络传输、审核、核对、查询设备数据,从而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网络平台”,将对外开放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上网公布,方便校内外人员查询使用,并对使用状况进行网上登记, 根据需要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向高校师生员工以及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信息公共服务。通过充分授权或分权,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优化仪器设备资源,有效促进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

仪器设备的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保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重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在仪器设备的信息化、共享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加强规范管理。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狠下工夫,不断研究和探讨更好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促进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春花.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8-39.

[2]张淑玲.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148-150.

[3]胡宁.健全制度,加强和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5,(4):130-131.

[4]董振旗,陈桂明,白志成,等.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教学保障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28-130.

[5]李莉,高冬梅.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7,(3):173-174.

[6]许银华.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145-147.

[7]李岱瞳.新时期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初探[J].中国商界,200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