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

时间:2023-06-05 09:5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就业人数;就业现状;就业趋势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6年的就业人数大幅提升竞争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高于77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000万。

(一)大学生人量与岗位数不平衡。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了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2016年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加上出国回来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已有的岗位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加上新生岗位也不能满足上涨的毕业生数量,随着大学生数量与就业岗位的不平衡现象2016年的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就业区域不协调。大多数毕业的学生都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这就造成了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及县城大学生毕业人数比例占大学生人数的20.2%,到乡镇农村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7%和0.9%,26.6%的毕业生对于应聘地点没有具体的要求。选择大中城市的毕业生比率为76.6%,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

(三)专业与人才之间不匹配。我国目前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计算机、电子类等行业需要大量的毕业生,而毕业生数不能满足岗位数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岗位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文科、农林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就业岗位数量,造成了毕业生行业与人才之间不平衡。

(四)学历对于就业形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非常看重,高学历毕业生达成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用人单位在招聘有时候会提出学历要求,而低学历学生就业范围非常局限,一般情况下低学历学生找工作的模式也形成了另一种系统。学历与工作形成应对形式学历对于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行业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继续加强学生就业。

(六)参加招聘会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在大学生求职过程当中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大约有50%,通过E-mail邮件有15%简历邮寄有14%直接面试的有10%大型双选会招聘的有29%学校老师推荐的有26%,家庭联系的有24%新闻媒体应聘的有9%朋友介绍的有6%中介机构介绍工作的有2%,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就业选择招聘会形式这种招聘虽然很直接但是单一,这种求职方式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二、就业现状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专家做过专门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就业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不仅是由大学扩招所导致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在高等学校教育发展下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思路下围绕着经济发展改革,对高等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明确了新方向,大力促进了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但是高校的改革还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二)毕业生就业受户籍限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很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去学校招聘,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这些就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户籍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档案不能在城市之间流动,由于缺乏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毕业生的档案问题成为学生毕业办理手续的困难问题,这就造成了一些机构以盈利为目招收高校毕业生存放档案户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档案存放的不安全。

(三)就业制度与大学生就业心态相互矛盾。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面对就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出现了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就业制度学生就业心理有很大关系。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虽然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选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毕业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从以前的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教师机关等单位等就业意向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单位非国有企业外企等单位的职位。这种就业方向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就业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自主创业很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

(二)多元化的就业领域。一方面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出现了多领域的变化,专业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报考专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填报,随着专业种类的增加也扩大了行业就业面,另一方面是工作领域的多元化,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形势,例如外语类专业依然得到很大的应用,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随着现有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也逐渐增多,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有了较好的去向,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就业行业范围也逐渐增多,计算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也非常高学生容易就业。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管理,历史,社会。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公务员或其他行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由以前的东部地区逐渐转移到西部地区,农村就业得到了改善西部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增加,随着国家对西部就业的支持以及人才引进的政策,大学生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人数逐渐增多。

(三)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学生毕业后寻找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不能满足毕业人数,民营企业的增长较快成为主要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随着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民营企业的岗位不断增加,促使毕业生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学生就业的不断流动性和再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有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存在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有些单位更希望能招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所以有些学生不能进入选择的单位就会再次就业,这样就造成了过快的人才流动,有些单位经常处于招聘状态许多人处于择业状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利于就业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毕业,更注重在以后工作中自我的实现,所以公司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四、结语

总之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毕业生大量涌入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和大学毕业生的共同努力,面对就业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活动规律,依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基地为应届毕业生和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见习机会,改变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结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大学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调整心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要加强市场调节促使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时政府不断创新完善现有的机制,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 贾德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6)

[2] 赵北平,王年军.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3)

[3] 王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4] 孙继伟,窦鹃鹃.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4).

[5] 李国强.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科技创业月刊,2011(7).

[6] 闫明.大学生自主就业影响因素及促进体系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7)

[7] 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2012(6)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构成;就业能力评价;提升对策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对就业能力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综述、厘清就业能力本身及所包括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评述

(一)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但是由于研究范畴和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呈现很大的差异。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把就业能力看成是个人能就业(或维持就业)的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有助于全面就业。

国内较早研究就业能力的学者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田卫东(2002)认为,就业能力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王德英(2009)认为,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实际上是个人在某一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评述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就业能力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约克(2004)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促使大学生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约克指出,获得工作和成功就业并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因大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就认为他们必然找到工作。哈维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过程,不仅仅表现为使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还表现为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是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个人职业素养,并且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与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研究较早的学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文少保(2006)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朱新秤(2009)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谭诤(2010)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一个培养、实现和继续发展的过程,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不同的。

综合以上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能够获得工作和得到晋升的能力。它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就业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评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至今还没有定论。米特切尔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由智力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技能等构成。Knight Yorke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关就业能力构成的USEM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具有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及通用技能、表现为具有自信心的自我效能及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能力四个方面组成。Harvey认为,具有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一般应具有以下特质和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意愿、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美国的SCANS(1991)报告将就业能力分为36项能力并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

国内学者王培君(2009)通过对中小企业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问卷调查,使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由道德力、求职力、从业力、分析力和胜任力五个因子构成,其中道德力、分析力是基础,求职力是获得职业的关键,从业力和胜任力最被企业看重。李军凯(2013)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257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五个因子,分别是专业能力、人际影响、分析思考、职业认同和个性品德。其中,个性品德、分析思考、职业认同是内在的关键因子,而专业能力和人际影响是外在的重要因子。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评述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测评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USEM模型、Career EDGE模型,它们分别从技能、认知力、理解能力、个人品质、自我效能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国内学者采用归纳法,从多个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李冬红等人(2005)提出影响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的权重,以期根据评价指标来促进就业指导机构和大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马黎等人(2012)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起主要作用的15个条目集合成4个因子,得出大学生就业技能评价体系指标包含4项一级指标和10项二级指标,内容涵盖了求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体特征等评价指标。此外,柯羽等(2004)、楼锡锦等(2005)、罗昌(2006)、李敏(2006)、徐黎华等(2007)、赵梓憧等(2007)、罗恩立等(2010)也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开展相关研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在此不一一赘述。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研究探索,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方法由单纯依靠考试测验向多样和全方位评价方法体系发展。然而,由于就业能力测评本身还存在种种缺陷,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评述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李恩平等人(2010)根据大学生就业主体的特点认为,要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学校、企业、政府四个层面给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王宁宁(2011)认为,要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契机,重视高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三管齐下,解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就业能力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分析过于强调共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心理因素、人文知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体现不明显。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现行评价体系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部分评价内容比较简单,评价体系对影响学生成才的许多因素并未涉及或涉及不深,无法适应教育重心向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个性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转移。虽然就业能力测评方法在不断完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就业能力测评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程度仍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很少根据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结果来判断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时,不难看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的措施各有不同,但大同小异,重复研究较多,虽然各有侧重,但也各有偏漏。

目前为止,还很少有学者从就业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笔者在国内外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系统阐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深入细致分析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成因,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及给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拓宽本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4]田卫东.浅谈如何提高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2(10).

[5]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7]边文霞.本科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8]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01).

[9]王德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04).

[11]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04).

[12]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3]郭志文.就业能力研究_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14]Harvey, Lee.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07).

[15]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16]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2).

[17]郑天驰.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8]李冬红,毛静,朱凌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人学生就业,2005(02).

[19]马黎,柳兴国,庄锴.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03).

第3篇

【关键词】就业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现阶段,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严峻问题。而大学生的就业更是国家长期以来需要致力解决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层次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的就业是国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充分体现。其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乎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毋庸置疑,纵观近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牵动学生及其家庭的心,成为每年一度聚焦的热点。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在一定方面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及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对学生本身的未来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声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不佳,从社会方面来看,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仅浪费人才资源,影响人才市场的人才招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就业造成压力。从毕业生本身来讲,影响其对就业的信心以及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重要影响到所在学校的声誉。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所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的综合治理,这个问题关系到对社会的稳定、教育制度的深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国家“科教兴国”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被社会的认可程度。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就业机制,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现的问题及成因,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正确思路对策,对于当前我国新形势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0%,其中本科生逾至80%,专科生达到40%。2002年高校初次就业率平均为65%。2003年受非典影响,就业率平均为60%,研究生约为80%,本科生约为60%,专科生仅有30%。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就业率为62.1%。由此可见,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就业将更加艰难。

(二)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求职者的学历以及专业能力

从整体来看,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保持不变,而专科生供大于求。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上线率逐年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求职时,很多用人单位便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光注重表面上的学历,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一些能力。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一方面会由于自身学历问题而烦恼,另一方面会产生消极情绪,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目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都首先都只是注重大学生的学历,而后才注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就导致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各大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以及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相应的不足。因此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的被需求状况差别很大。不同院校的就业状况也就不一样。

(三)地域差异是就业形势的重要体现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然而在一些偏远山区及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需求仍然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就业区域限制在一些发达城市,比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一些大的城市。由此造成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不明了,发达的地区大学生很多,相反那些落后偏远的地区则很少。

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选择到县城的占到20.2%,选择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而剩余的26.6%的毕业生则表示对就业地区没有特别的要求,而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到大、中城市就业比例达到76.6%。

(四)专业之间的供求不平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不同专业在社会上的供求也各不相同,短线专业供需比可达1∶10以上,而一些长线专业的比例却微乎其微。近年来,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机械、电子、计算机类、通讯类、自动化、建筑类、汽车类以及金融、师范、临床医学等专业大量需求,这些专业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而文理科中的基础理论专业、地质勘测等专业供大于求。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在于多方面

(一)社会因素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1)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毕业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仅体现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要对本专业要能熟练掌握。这就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2)目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而高校大量的扩展使得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大量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3)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认证度还未真正得以提高,人才市场的趋理性逐渐导致更多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观有所改变。

(二)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我国自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后,在科技领域有了各项突破,科技方面的人才也大量涌现。

(1)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过度,从90年代初开始推广“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这些都是人力资源配置发展的必然趋势,使人才集中分布在具有优势的地区和行业。

(2)就业体制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所帮助,但其中存在的障碍却也是有很多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情况不符合就业中的某些条件,而这样将会给这些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担。

(三)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学非所用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计都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而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强。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今大学生缺少的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其中包括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礼仪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对就业的薪酬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1)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说“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就业就得找个发达城市就业”等这些误区。其实真正意义上是这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大学生目前对就业的薪酬存在过高的现象。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60%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而80%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反映大学生对薪酬这方面期望过高。不少大学生为此感到难以接受,由于低工资不能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

(3)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是很多企业所关注的。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大学生求职者在进行面试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不够果断,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些面试者弄虚作假,这样做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发展。

(4)在礼仪方面做的不够到位,有些大学生性格与社会很难相融,始终表现出胆怯,见到领导不打招呼等等。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就业上的一些问题,气质不够,礼貌没做到位。

三、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还有待提高。现阶段,不管是对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还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都要求有市场推动力,要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创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良好的就业氛围,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2)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现今,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成分,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国家应该对就业渠道进行有利的拓宽,给大学生或即将要创业的人提供一个比较方便的就业平台,引导他们摆脱各种陈腐择业观念的束缚。

(3)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能适应那个时代的人才供应需求,而我们当今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教学模式和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应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不同形式下的社会。而学校则应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对市场的要求,改变教学模式,不要沿袭以前的教学方式,要学会去创新,去创造属于自己学校独特的培养模式。

第4篇

(一)就业整体水平低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对考虑职业情景更加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频繁的跳槽。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后一般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符。从就业时间来看,贫困学生的签约时间往往比较晚,这样就导致贫困生初次就业并不是那么理想,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整体水平比较低。

(二)目的性过强

贫困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在就业时会考虑到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这样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往往就会考虑到收入方面的高低,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则不是很在意。在高薪的追求时,对于去基层、回老家发展更加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

(三)自主创业艰难

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有创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创业能够快速的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另外创业时也寻找不到较好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有创业思想的萌芽很快就会减退。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相关的就业政策,会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政策,但是实际对贷款资金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麻烦去申请贷款。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德吉就业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帮扶政策,以此提升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注重心理辅导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生活、学习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更好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校园也会接触一些励志性的人物,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些励志人物的作用,可以让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毕业回访,通过一些贫困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给贫困大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通过贫困大学生之间相似的经历来传递能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克服自身负能量,从而能够取得就业上的成功。

(二)注重能力帮扶

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帮扶应该从大学开始,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就业的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努力。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能够注重对其的帮扶效果,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效果。

(三)注重经济帮扶

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时要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可以通过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进行就业。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针对贫困生也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毕竟有限,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目的性过强、自主创业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注重对贫困生的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一定的氛围。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发展中还要不断注重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胡靖怡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勤景.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0):153-154.

[2]陈智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帮扶对策[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02):42-47.

第5篇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7-00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与挑战。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总体处于弱势地位。有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也明显偏差。贫困大学生如果能顺利就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生存问题,而且能够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也非常重要。从贫困生的就业现状探究就业难的因素,提出可行性对策,继而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实现就业。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8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1]表明:“我国在校贫困生比例为20%,特困生为5%-10%左右”。对许多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未来经济地位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精神满足和获得社会尊重的追求。基于此,这些贫困生家庭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感召下,不惜倾家荡产,靠接待资助子女完成学业。但不仅上学期间花费大,而且择业过程花费也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制作简历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已成为贫困生的另一个经济负担。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有43.5%的在校生求职花费在600元以上。”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以便早日获得经济报酬,回报家庭。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但就业难的现实,使求职成本不断攀升。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的特征

首先,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造成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长远发展,急功近利。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直接就业、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的三重选择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调查表明,即使是在考研热持续升温的大趋势下,应届毕业贫困大学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大学生低40%左右,选择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2]。

其次,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较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贫困毕业生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不少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希望到环境好、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但实际上,贫困大学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再次,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欠缺。贫困大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所以,自身综合素质欠缺、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为地缩小了就业的选择范围。

最后,贫困大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受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就很快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害怕竞争,怯于表现,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消极应对,坐以待“毕”,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三、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

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压力大,人多岗位少

从我国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淘汰的压力,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5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将达800万到1000万人,城镇下岗职工还有400万人需要就业。

2.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薄弱,职业生涯教育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普遍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师资和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还是遵循以前的咨询、签协议等事务性工作,这势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3.主观因素:贫困生的自身因素

(1)教育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一般化。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边远山区,教育基础本来就较弱,加上部分贫困生为学费和生活费,而到处奔波,很难安于学习,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将来能够顺利就业,常常占用正常学习时间自学其他专业课程,结果造成自身专业成绩不理想[3]。

(2)综合素质欠佳。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压在了学习上,想在学习上战胜别人,出人头地,很少参加其他活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贫困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存在抱怨心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是从,紧张压抑感和矛盾感就更凸显出了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四、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

政府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充分认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着力完善贫困生助学政策、制度。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而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制度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应该由政府出面牵头,统筹安排,以规则、条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的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建议依照教育和经济规律,根据大学生需要设立不同种类的贷学金,扩大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改革借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允许多次借贷;延长还款年限,允许贫困生在本科毕业后10年内以按揭方式还款。同时,积极促进大学生个人信用系统的建立,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咨讯公司参与建构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

五、高校应增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

鉴于高校贫困生体现出的贫困性,脆弱性,弱势性、自卑性的四个典型特征,并且表现出交际能力较低、竞争心理较脆弱自卑心理较突出的情况,应从教育层面,做好以下几点:

1.诚信教育。

目前,高等学校中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拖欠应缴学校的各类费用以及不按时还贷。2003年,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已毕业学生的失信行为,大大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导致出现全国助学贷款大面积停贷的现象。诚信的缺失来源于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主观的努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需通过加强诚信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推进助学贷款政策的落实。

2.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是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4]。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卡可夫(R.R.Carkhuff)说:“咨询是生命的流露”。浙江大学和温州医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前者借助的是强大的经济和管理力量,后者借助医学院特有的优势,配备了医学专家坐诊咨询,每天有教师坐班,并做专场心理健康讲座,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对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温州医学院就有一经济困难学生,成绩很好,但由于身体原因,缓考而得不到奖学金,受打击而一度产生自杀倾向,通过心理健康医生的咨询和教育,已正确面对挫折;许多心理自卑,不合群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的帮助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其他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做得相对落后,心理健康咨询室在一些学校仅仅是装装门面,比较形式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一位教授说过:“解决贫困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这是影响人的生命最根本的东西。”相对于物质生活的贫乏,贫困生心灵上的孤独和困苦让人们更为揪心。助贫工作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货币和物资的给予,同时应成为精神支持和价值观输出的过程,成为密切学校、学生关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过程。

3.自立自强教育

贫困大学生要真正解决自己面临的暂时的经济困难,需要发挥自强自立的精神。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必须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自己所选择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经济独立,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和社会。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主体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信意识,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此,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出台了积极的措施,推动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浙江大学在资助执行过程中遵循三个原则:鼓励先进原则,有困难先贷款原则和有限资助原则,学校尽管有较充裕的资金,但不主张对学生给予全额无偿资助,而是要求学生申请贷款来交学费,生活费上给予直接资助,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在各高校都成立了“爱心”基金,即大学生从承诺从’爱心‘基金里获得的资助,在毕业后要全额返还,或捐资扩大基金数额以资助更多的贫困生。利用这一方式,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得到政府、学校和他人帮助的同时,奉献自己的爱心,回报社会,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8.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链分工;国内消费;教育质量;高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40-2

大学生是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生力军,是稳定我国政治态势的中流砥柱。基于当前种种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窘迫局面,阻碍了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为此,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

一、就业难之现象表现

在大学毕业生的群体中,活跃着两类很特别的族群,我们给他们取了两个很贴切的名字:一个叫“啃老族”,而另一个叫做“蚁族”。对于“啃老族”的产生,这个跟时代有关。这是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时代,老一代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如果孩子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在家呆着。老一代,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奋斗,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大家都很艰苦。到了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吃苦了,随之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啃老族”;而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做“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租很便宜的房子,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就上上网,吃得也很简单,他们不求上层消费的享受,只求悠闲平常的生活。

二、就业难之外在因素――产业链分工

现今的中国还不能真正算得上制造业大国,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战争市场当中。而我们所谓的制造业工厂的优势,不过在于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货款,对内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劳动人民应得工资这些不停压榨的行径上,然而放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我们的企业只不过是只针对商品价值的1/10这部分做文章,在最不赚钱的领域不停压榨!这种死拼完全忽视了产业链战争的特点。我们的企业忽略了什么,忽略了除了加工制造外,在产业链结构上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商品9/10的价值,这六大环节创造,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最能够赚钱的部分。而我们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却没能控制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事实上,中国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而欧美各国的手中掌控着其它有价值的环节。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一个缺乏技术支持的生产环节,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正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大学生比例,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找工作难,而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大学生正应该在这六大环节当中才能有学有所用,才能替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这也正是为什么欧美地区大学生失业率如此之低的真正原因。

三、就业难之外在因素――国内消费不足

国内消费为何不足?道理看似很简单,老百姓必须存钱上学,住房和看病,因此不敢消费,而从根本上来讲消费不足的现象还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引起的。我国超过一半的GDP都是固定资产投资所构成的,而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我们的一半。为了拉动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因而造成了投资过多,消费过少的局面。尽管我们工厂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但由于国内消费不足,只有出口,卖给外国人消费,因而造成了所谓“出口创汇”的现实情况,外汇迅速积累的现实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压迫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导致在国外的中国商品失去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而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二元经济当中的制造业前行困难,再加上产业链定位上的错误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导致企业家不想继续经营实业,把那些本应该投资在企业的钱,拿出来炒楼,所以,换言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房价上涨的是经济更坏了的表现,而不是更好了的反应。而中国今天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我们手上的钱多了以后,在买楼房、买股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泡沫,买产品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其实追根究底,是因为在这场金融战中缺乏法治化游戏规则,欠缺的是一种中间路线的法则。

四、就业难之外在因素――政策欠缺实效性

现在大学生太多,这叫结构性过剩――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当公务员,而大城市里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他们不去。当然,不去也不能怪大学生,因为紧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前,越到西部,工资待遇越高,现在恰恰相反。我们作为一个要想发展的国家,如果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想搞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的数量要多,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而今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要想调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积极性,特别是到一些贫困的偏远地区就业,若不出台一些合理有效地就业政策,最后演绎出来的只能是“身在乡里,心在城”的假现象。

五、就业难之内在因素――教育质量的问题

就业问题一直是让中国的教育头疼的事情。当大多数的学生捧着鲜红的毕业证书去寻求毕业后的出路的时候,这个社会给学生的也是红色的讯号。所以多少年来教育界人士一直在反省这个问题。首先就把这个方向放在了教育质量上!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并不单单指教学质量,更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很多学生还延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学分上,因为很多学校的毕业标准也是修满规定的学分。所以学校有责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整体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更多的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都不是自己大学时的专业,所以大学阶段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做事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六、就业难之解决对策――政府产业政策的思维转换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难 对策

六月将至,一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每年的六月都是许多大学生发愁的季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校、高校纷纷扩招,每的毕业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增加。日益增加的毕业人数成为了就业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连年来就业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许多往届毕业生就不了业而滞留,所以就业困难的问题走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每一年毕业人数都会增加,在就业季时与之相竞争的还会有往届的毕业生,以至于就业情况日益严峻。

2.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过多以外,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过大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个经济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岗位的需求量迅速下降。

3.企业对大学生人才过分挑剔。许多企业对于就业大学生的要求过高,甚至过分挑剔。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却出现许多企业不接收应届生的现象。其中的具体原因也是很值得深思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的难的原因

1.大学生对职位的期待与要求过高。许多大学生都期待着能找到一份体面而又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总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此外,大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分析认知,导致在真正面对就业之时盲目而无所适从。

2.大学生整体的素质能力偏低。大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偏低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整体的思想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偏低,导致许多大学生并不受企业青睐。

3.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虽然说我国经济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但是近年来经济逐步回暖,用人岗位也在处于增加的状态。但是就业形势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就业拼关系、拼爹妈的现象日益流行导致了就业的不公平竞争。

4.大学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脱离了实际就业趋势,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欠缺。高校招生没有分析实际的就业形势,仅仅是为了招生而招生,最终导致了毕业人数连年增加而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状。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就业职位。高校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规划,从而合理地选择就业职位。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式,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对职位期待过高的现象。

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负责,要从素质到技能上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要对自身的专业结构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政府需要不断地完善就业市场,促使就业平等化。对就业市场的完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减少不公平的就业竞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就业市场秩序,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安排高校招生专业。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建立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合理地安排招生专业。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目前大学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传统的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没有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导致了就业难但是却有许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的现状。

总之,要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只有不断地去补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何静.三方合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职业时空,2011(5):12-13

第8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37-03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面对现实,开始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并做出判断,开始逐步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往往职位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这些不良的就业观念己经明显改变了。他们普遍认为应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工作,经过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寻求机遇,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理想职位,从而实现就业理想。

2.高薪观淡化,薪酬标准预期趋于合理

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累使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了一个心理期望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多自认为是天之骄子,“高薪观”随之形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高薪观”已经开始淡化。

3.择业时注重个人发展

相比以往,大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多数大学生能根据环境调整就业期望,不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将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2]。

1.社会服务观淡薄,就业理想功利化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出台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系列政策,但是部分大学生还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他们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社会服务观淡薄。

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

许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毕竟他们尚处在象牙塔似的校园中,缺少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也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同学很少,往往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迷茫,导致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缺乏必备职业品质,对企业不忠诚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屡创新高。究其原因是,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淡漠就业诚信观、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协议的制约性,表现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随意违约。这深刻地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必备的职业品质,不讲诚信,对企业不忠诚。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在其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促使他们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1.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发展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地向个人职业目标迈进[3]。

2.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自觉地做好就业准备,并把理论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融合起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兴趣的职业,直至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与价值。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能树立就业观,自觉地把大学学习生活同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缺乏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对自我和职业的必要认知

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状况等的主观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和职业是尤为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普遍一知半解,对自己的专业和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清醒的认识[4]。

(二)欠缺优秀就业能力和品质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必然优中择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全面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更是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在经过大学的应试教育后,往往都拥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整体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却有所下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就业品质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过于注重自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用人单位又特别看重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

(三)缺乏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就是就业认识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指导并不断修正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学生胆识和能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社会实践,在面临就业时,很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实践能力而无从了解职业的具体步骤和工作思路,认识到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工作。实践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巨大阻碍,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应聘中因无法表现出实际的工作能力而失去工作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观培养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的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活动。自我教育与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所以,只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时,只有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做出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首先,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怀着一颗普通劳动者的心念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的就业观念。其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看重个人发展,应从自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转变旧的观念,降低对单位的名气、工作的区域、岗位的条件、待遇的高低等要求,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再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树立基层观,敢于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等较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5]。

(三)明确就业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活和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激情和动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人生,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最终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6]。

(四)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个体就业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充分的就业能力,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证。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从未踏出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参加社会调查、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地向有社会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宽厚,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再次,大学生要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世、立身、立业的本领。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青年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走向社会,是否成才总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六)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而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

(七)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密不可分。因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其“三观”在就业方面的体现,而“三观”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侧重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肩负大学生现代就业观培育责任的就业指导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其在理论的探究力度上不可想象;同时其就业指导能力及信息捕捉能力也是让人不敢恭维的。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理性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重新构建为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必须着力解决好用人问题。任用“内行”和具备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性格、气质、兴趣相匹配的人员作为指导人员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以“资格”、“关系”作为人员配置的标准[7]。

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依靠大学生自身、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普通劳动者意识、基层就业意识、敢于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为目标,从大学生家庭、高校和政府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合理地定位自己,最终能及时顺利地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人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05,(3):17-18.

[2]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30(1):186-189.

[3]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就业管理,2010,(4):126-128.

[4]冯小湖.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3-17.

[5]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22-23.

第9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

高校扩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深入研究就业中的各种问题和总结经验,指导大学生搞好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遭遇的就业歧视和就业难等问题形成了女性就业困境,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高校等多层面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本文就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现总结如下。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女大学生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许多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女毕业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以我校会计学院为例,大多数用人单位直接列出该职位“仅限男生”或“男士优先”的条件,女生还没有任何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就直接被拒之门外,这其中不乏学习刻苦、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女大学毕业生,女大学生遭遇性别歧视已经司空见惯。

2.女大学生就业门槛高,录用条件相对苛刻。

在就业问题难的现状下,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更严苛的条件要求,一要学识和能力突出,其就业状况的改善强烈依赖高层次的学历资本,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从而获得高学历,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二要形象气质均佳,谈吐优雅;三有承受就业隐形附加条件的能力,如“无男友,可出差”、“五年内不生育”等。许多女大学生没有因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而被用人单位另眼相看,反而男生即使平时学习有挂科现象也备受青睐。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1.女性生理特点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一生要经历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这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所牵涉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虽然我国在《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都对女性就业的权益进行相应保护,但用人单位从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必然要考虑女性在就业上的亏损。女性结婚、生育基本需要两年时间,而且结婚生育后难免将大部分时间和心思用于“相夫教子”,期间所造成的用人成本增加是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的直接原因。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相关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缺位,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与男性平等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妇女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督和管理,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往往以结婚、生育影响工作为由,将女性拒之门外,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面前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

3.就业观念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现象日益突出,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出校门,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了。但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脱节。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观念狭隘。主要表现在:一是期望值过高,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铁饭碗”上。二是缺乏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对未来带有不切实际的憧憬。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的意识,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排斥低岗位就业。性格的软弱和面对挫折不勇往直前,而消极应对和退让。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接受期望和现实的差距,错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1]。

4.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偏见。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上社会,在职场上从事和男性同样的工作。但受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落后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惯性分工模式依然在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在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左右下,人们往往低估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认为女性在事业上不如男性有发展潜力,这为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投下深重的阴影,使得女大学生在实际择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对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1.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权利的保障。

虽然《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对女性的权益保障进行了明文规定,但这些法律执行层面的监督尚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应把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失业率指数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适当规定和限制用人单位职工性别比例。并制定政策保护和解决妇女因为生育问题而出现的系列就业问题,对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合理的补偿。

2.进行就业挫折教育,培养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存在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当他们遭受就业挫折时,不是冷静面对,而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恼,陷入悲观失望等情绪无法自拔。尤其女大学生思维细腻,想法单纯,还没有迈入社会,造成心理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女大学生要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就业心态。客观评价自我,正视社会现实,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走出自卑的阴影。同时要增强信心,树立自强精神,从自己的优势着手,激发上进的精神。在做全面准备的同时,要有所侧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重要因子上去。采用实习、参加比赛、参加社团、社交活动、阅读报纸杂志等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高学历的追求逐渐被高能力、高素质等新要求所取代,实践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还要常常与高年级师姐交流沟通,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从她们的亲身体验中总结经验、寻找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3.倡导男女就业平等,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就是男尊女卑,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人心理或多或少会有这种观念,这也是造成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之一。要缓解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同时要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而不是形同虚设。另外,还应该从思想层面上倡导男女就业平等,通过组织相关宣传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行为和思想,利用现代信息高速传输的便利条件,使男女就业平等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贫困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21-02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它具体表现为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启动,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总体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的转变。社会的转型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从1999年开始,为了解决我国面临的经济和就业问题,中央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8年,我国高校录取学生108万人,1999年高校扩招后录取学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首次突破50%,录取人数达260万人。①截止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60万人。高校扩招对提升国民素质、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而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更是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据统计,高校贫困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5%,特困生的比例大约占10%-15%,在西部及边远的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甚至高达50%,他们构成了大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1]当前,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他们既没有经济支撑,又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资源,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受歧视、就业签约难、竞争力不够等问题。[2]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本人以自己所在的高校为样本,对贫困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期望能够为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略尽绵薄之力。

二、社会转型期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人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首先,由于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或经济收入较低的城镇家庭,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能够用于学习的经费投入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知识储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其次,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上不是很顺利,由于他们人际关系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展示和表达自己,很容易导致就业面试的碰壁。此外,贫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没有长远或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由于他们背负着急于找到工作的想法而容易导致求职过程中的紧张和盲目心态。

(二)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从国家宏观角度看,由于我国就业市场需要解决的就业人数总量大的原因,导致我国就业形势整体还比较严峻。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致使毕业生人数的陆续增加,预计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仍将处在一个高峰期,再加上社会闲置劳动力、以及遗留下来的没有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这给整个国家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压力。[3]综合这些客观因素,给本来竞争力不是很强的贫困大学生更是雪上加霜。

(三)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不强

学校能否对贫困大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首先,部分学校只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而对他们的心理方面的辅导和帮助不够,这样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现象比较普遍。其次,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少针对性,这使得贫困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比较迷茫。第三,学校能够提供给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实践机会较少,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较差。

(四)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各种社会困境

除了以上因素外,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中还面临着各种社会困境。首先,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增加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其次,现在大学生求职所花的费用一般都比较高,特别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工作,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贫困大学生造成了直接的就业影响。此外,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也不乏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没有过多的社会资源可以使用,导致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尴尬困境。

三、社会转型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除了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外,还需依靠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自身方面

第一,贫困大学生要客观面对就业难的现实,认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贫困大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分析自身的差距,要更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加就业竞争力。第三,贫困大学生要努力克服自卑、盲目攀比、焦虑的心理,消除自暴自弃和悲观的心理状态,在就业的过程中尽量表现阳光和自信的一面,努力表现出“人穷志不穷”,从而获得用人单位的支持和认可。

(二)政府方面

在帮助和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力量中,政府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该逐步创造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保障体系,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对贫困大学生的针对性不强。政府应该加强统筹,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制定专门的配套措施。[4]其次,政府也可以适量的拿出部分资金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以及帮助贫困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实践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最现实需求。第三,对于符合创业条件的贫困大学生,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如从事个体经营的,从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一段时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通过各种鼓励性措施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创业。

(三)学校方面

学校的针对性教育力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和明显的作用。在帮助和扶持贫困大学的就业方面,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学校应该从根本上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切实针对性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比如,在大学一年级,针对来自教育基础较弱地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免费开展一些英语补习班,提高他们的基础学科水平,为顺利就业奠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其次,学校贫困生资助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对贫困大学生的来源、个性特点等基本情况应该做好建档和动态管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帮一”的扶持机制,使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关心和帮助。第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解决他们对就业问题的困惑,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和调试自我,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就业过程中各种艰难和困苦,使贫困大学生不仅能从生活上脱贫,还能从心理上脱贫。

(四)社会方面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首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要给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设置过多的障碍,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包容和理解,多角度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第三,社会各界应该更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全社会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而事实上,贫困大学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也会知恩图报,更加努力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之,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贫困大学生既是很多贫困和特殊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国家不可缺少的宝贵人才资源,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就业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正确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只要我们深入调查和了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现象的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注释:

①本数据来源于百度词条:大学扩招.baike.省略/view/919193.htm[DB/OL].

【参考文献】

[1]商晓梅.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Z1).

[2]李清.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救助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

第11篇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一、学生特点及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现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的就业规划。因此深入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很有必要。

随着“艺考热”的升温,高校逐年扩招,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报考美术统考人数为48726人,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800人,全省音乐统考人数为6571人,也创下了14年来音乐类考生人数之最。因此就业岗位的总供给已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总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一届。报告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

而近几年本科就业率最低的十个专业中,绘画专业位居榜首。十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中,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各占三个,超过一半。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与实践不足。

大学的教育模式与中学相比,灵活性增强了,课堂时间很有限,教师在传播知识时主要介绍学习方法、支撑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要用更多的实践丰富理论。不少企业在招聘中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而很多学生还在延续中学的被管束的被动学习方式,到了大学,下课后竟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用娱乐、休闲打发空闲的时间,即便有些学生实习,也在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造成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与艺术类专业对口的一些工作,大专、高职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吃香。

(二)对工作期望过高,对自身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和现实的情况不符合。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食宿等条件,这样就限制了选择范围。大部分学生把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做唯一选择,其他性质的单位一概否定,或是抱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就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一些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专业思维的影响,对生活抱着美好的愿景,因此想法较理想主义,选择工作时对环境、职业发展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期待的职位要求时,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三、如何改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策略

如何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改善未来就业难的现状,使其尽快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树立科学健康的职业观,并合理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求职能力。

全面的综合素质对于个体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大学生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在新闻中出现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案件:马某某起因打牌和室友起争执,由于误解便发生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复旦投毒案的起因是由于同宿舍同学之间的言语不和;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警惕。如今多数用人单位并不仅仅用学习成绩一项指标考察应聘者,他们还特别关注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团队观念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求职者是否具备综合能力往往会成为当前求职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分数、忽视综合能力培养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无法勇于面对而选择退缩、逃避。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核心,在父母面前可以任性、撒娇。可是到了社会上,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王子”,而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是工作团队中的一部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都不知道如何协调处理。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注意提高综合素质,比如通过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并弘扬奉献精神等。

(二)关注就业信息,把握工作机遇。

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求职者来说十分重要。除了招聘网站的海量信息,每年省、市级的大型招聘会以外,学校就业网也会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学生平时要多浏览、有效利用;另外有些艺术院校会举办艺术专场招聘会,届时有数百家公司提供数千个岗位。了解就业信息的同时,要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一旦明确就业目标,就尽早做出选择,机会稍纵即逝。秋季学期是求职的最佳时间段,此时岗位需求数量和类型都最多。应当着眼于大的行业领域,而不是把范围限定在具体的工作单位。同时要拓宽就业渠道。艺术生就业心态两极分化明显,一类人当初考入学校时就计划着只要取得毕业证就托关系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另一类人是有极高的专业“信仰”,心无旁骛,坚持要做专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固然稳定,有发展空间,但是考上的概率也不是很高,而且考试的时间相对固定,今年错过了就得等明年,应届生相比往届生来说,就业渠道更宽,而由于选择的失误而失去应届生身份后,也许会给将来的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坚持从事艺术工作,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艺术大家”的这类人,同样限制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以美术专业为例,很多选择纯绘画专业的学生,考上大学以前就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他们选择专业很多是凭兴趣和艺术追求,进入高校学习后,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自己画,因此学校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公司实习。毕业后发现本专业除了学校、美术馆等,对口的单位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就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而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执著于艺术,选择自由职业,这部分人两极分化,一小部分是成了享誉盛名的画家,大部分是默默无闻。

在如今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为每年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中,古代文人隐居的田园生活已不适合现代人,要在现实中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慧的决策。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大学生们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本文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现状出发,从职业生涯角度分析出现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职业生涯教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形势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从1999年的90万毕业生一下增加到2010年的614万,年均增长19.0%。2015年749万大学生进入社会,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一些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就业创业政策,比如基层服务项目、三支一扶政策、选调生政策以及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等等。各高校主要以开展多种形势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对于创业工作,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置顶为最重要的部分。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这份通知传递出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目前毕业生人数多与岗位数量,供大于求。许多学生选择创业来开启他们的职业之路。那么大学生如何创业?创业需要准备什么?是大学生急需知道和掌握的内容。

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持续的教育活动,应该自始至终贯穿大学四年。我国部分高校已搭建相关平台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着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作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反映在学生个人和高校方面:

1.学生个人角度

(1)职业知识欠缺、职业规划重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对迈向社会充满着激情与胆怯。面对学生身份和工作者身份的转变,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规划。找工作往往把工资待遇、工作区域放在首位,对自身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等问题忽视,这也是造成很多学生频繁跳槽的主要原因。

(2)自我认知不足,对所学专业有所偏差,准备不足。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对学生自身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兴趣爱好,认识性格特长。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自我定位模糊。毕业时自己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若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一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又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许多学生在徘徊中蹉跎了四年时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时,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前景不了解,这些原因势必影响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机,一些学生沉迷于宅在宿舍看美剧、日剧、韩剧,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浪费了大量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高校角度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局限性。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我国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指导。但这样的解决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在毕业时虽然找到工作,但时间不长后就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追根究底,是因为在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缺少前瞻性。此外,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当成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把知识停留在课本表面,脱离了实践。缺乏企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职业生涯教育效果不理想。职业生涯教育应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高校应该具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但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仅仅是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处理高校的招生和毕业手续等一些行政工作,对学生发展没有指导性的帮助。有些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设置在心理辅导机构中。而心理辅导机构一般处理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必定不能更系统、全面、个性的进行教育活动。此外,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由教师来完成,而我国各高校进行职业辅导的机构多数是就业指导中心,其办公人员大多来源于行政部门或各院系辅导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对策

在高校教育中要全面融合职业生涯教育,使毕业生在面向社会时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机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以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促进他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在大学期间应根据年级的不同做相应的全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入学阶段,需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堂、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职业发展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结合,同时注重个体教育和群体教育形式。在大二、大三年级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知识系统,锻炼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大四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学做简历,搜集单位信息。为大学生讲解就业创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将学校、家庭和政府进行统一规划,纳入职业生涯教育中

学校方面,应从单纯的帮学生就业转向将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融合在一起。家庭方面,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择业观。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选择自己的职业。另外,家长还应与学校多进行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政府为大学生提供政策上的扶持,由政府牵头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提供实践基地和职业体验的机会等。

3.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做好及时评估与反馈工作

学校为专门负责就业的老师或辅导员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课程,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为大学生们根据不同年级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及时记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经验,改善手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在不断实施中检验,不断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评估考核办法,使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创业

大学生首先要明白创业需要几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一个好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你擅长的领域,也可以是你掌握的技术、技能。二是人才。在信息化社会,创业再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对于合伙人一定要慎重选择,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将事业做到高峰。三是资金。没有资金创业项目开展不了,大学生可以先做好一份创业计划书,然后去拉赞助,也可以先赚点钱攒积续,再进行创业投资。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基金也提供了优惠的贷款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创业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获得了经验,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获得丰厚的实践经验;广大的人脉关系,对将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助力。

综上所述,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规避风险,擦亮眼睛,慎重考虑,多听取周围朋友或老师的意见,以防上当受骗;要学会理性思考,在创业中,最忌讳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感性判断,有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击垮一个团队;要学会隐忍,不要心高气傲,要虚心踏实,不冲动办事。能力和经验需要时间和经历慢慢积累,这样才可能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