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时间:2023-06-05 09:5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仍存在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本文就这一现象的存在给出几点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体系中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其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仅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学习的方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流程仍是立足于教材与教育教育目标进行的。教材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学者应当充分了解与运用的“宝书”。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因素都可以被教学者进行利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古代寓言二则》中《郑人买履》一文的教学时,教学者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阅读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再将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后再进行关于其内容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学者应当不断与学生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行为是削足适履的典型例子,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寓言道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的分析中去,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切忌仅仅关注课本知识,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会是枯燥无味并且难以达到理想成效的。

二、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与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能力

1.初中生思维能力形成始于形象思维

以形象思维看待、理解事物是初中学生最基本的思维特点,其往往与体验、感知联系在一起。初中语文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以及生活进行感悟,让学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不同面”,从而将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更深的层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悟指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相关场景以及情感,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例如,七年级上册《晚秋的原野》一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的场景,并且选择一些图片,让学生挑选最符合自己心中想象的图片,再让学生将想象的场景写出来,或增加细节刻画,或进行深入想象。以这种“文字―图形―文字”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发展到更高层次。

2.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二者共同发展

逻辑思维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一般性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认知到多于感受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与形象思维是相对应的存在,让学生同事具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学生才能以一种概括性的、逻辑性的甚至抽象的眼光去阅读相关作品,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能够通过逻辑思维的形成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教材,在教材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让学生深入思考,解决疑问。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问题往往更具有代表性,且与教学内容相关,更容易帮助学生进入问题设置的情境,利于思考。当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告知答案,而应当耐心引导,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体悟,从而得到思维训练。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学者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赞同文中的哪种观点,为什么?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给出思考结果,课文内容分析完毕,还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教学,例如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其有可能只是当时道家为批判讽刺儒家而作,可能记载的故事没有发生过。这种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学生具备质疑精神,从而对事物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2.将学生得以利用生活经验,发挥所学

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离不开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以及其生活经验。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具备什么样的认识水平与眼光,而后选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将新的知识用旧知识去理解的过程就是利用一定的思维能力进行转换的过程,教学者要多为学生提供实现这种转换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所用,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至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算是真正切实有效,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特点进行的有效的思维训练。

【结 语】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深入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少教师已经对此引起重视,并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因此,广大教师应坚持不懈加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海霞.不做飞过天空的鸟:建立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学周刊,2011(9)

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积极情绪 有效性 成就感 幸福感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①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享受快乐、享受尊重、享受人生、让语文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构建幸福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做起。

一、创设幸福情境,促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节奏等,让课堂构成幸福学习环境,促成积极情绪的产生和保持,从而使学生萌生幸福感。因此,创设课堂幸福情境,关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提醒自己注意转换角色,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跟学生成为伙伴,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近的朋友,让学生心理自由和安全,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然就会形成,为学生创设了幸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激活,从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要注重情感投资。教师平时应多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与其交流,关爱他们,从心灵上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亲密无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其乐融融。师生一起探索、一起体验、一起感受、消除学生课堂心理的紧张情绪,积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引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探求学生的兴趣点,催生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给别人带来欢乐、幸福、顺利、好处和安宁。”②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苦为乐,乐中学,学中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教材中探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三、创设时空平台,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幸福感是一种较为长久的愉,是一种存于内心的体验,而真正获得这种体验需要对自我能力有信心,甚至欣赏。③可以说成就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作为一种感觉可以被点燃和烧旺,可以被激发和放大。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必须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一次快乐的“旅行”。课堂上要追求幸福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解放学生。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儿童六个“解放”和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④这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摈弃“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尽量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为问题而思、而问、而学、而创。如在教学中学语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感受自然》这课时,如果单靠在课堂内完成习作是无济于事的。这时教师必须解放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投入到多彩多姿的大自然,陶冶学生的爱美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得眼力,这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也使学生能在快乐中习作,品尝了在学习中的快乐,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课堂解放中获得成就感。

四、创设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美国作家梭罗.H.D曾说过:“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⑤心理学研究表明常感到幸福的人往往表现出自信、乐观、自尊等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帮助他们长期拥有幸福感并提高其幸福感。能体会幸福的人,自然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文情节表演等),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享受幸福。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春》这课时,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就适时地给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音,让学生读给学生听,看谁读的有感情,最后在课堂中展示。此要求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动机马上被牵引出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当学生开始展示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读的那么投入,读到精彩处,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这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品到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而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享受到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充实、学习的快乐,在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生成智慧,分享智慧,表现智慧,品味快乐,享受幸福。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时空,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课堂,构建幸福课堂,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幸福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注 释:

①②④宋吕银.《让“教育”与“幸福”联姻》《江苏教育》编辑部.2009.9.15.第1页.

③⑤袁源.《营建幸福课堂生活》《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2008.7.10.第119页.

参考文献:

[1]张惠.《在生活中返璞归真,在智慧中精彩生成》《新课程教学案例》《新课程教学案例》编辑部.2006年.第7~8期.第8页.

[2]徐岗.构建学习科学的最佳心态.《教育》.教育杂志社,2009年.第11期.第41页.

[3]朱静.《关于课堂讨论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2008年.第3期.第57页.

第3篇

【关键词】课堂生成;教学目标;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中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描写,在充分感受了小石潭周边优美的环境之后,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里能游泳吗?”该问题立刻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热议,执教老师表示非常意外……

之后,老师充分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并且还让全班的学生围绕该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师:你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

生1:因为小石潭周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而且“水尤清冽”,所以,我想在里面游泳一定会很舒服吧。

师:哦,你把课文读得真仔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要游泳,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

生1:嗯,水要干净、要安全。

师:是呀,安全是很重要的。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小石潭究竟能不能游泳?

生2:我认为不能游泳,因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挺吓人的,在这样的潭里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吧。

生3:小石潭根本就不能游泳。文中说“全石以为底”,所以,潭的面积应该不大,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游泳呢?

师:(面对提问的学生1)好了,那么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1:(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想去游了。

看了这则教学案例,我们不仅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对课堂生成的科学建构吗?如何才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人们在寻找原因时,常会感到扑朔迷离。其实,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基于教学目标来寻求平衡,进而找到突破。当生成产生时,如果老师只想设法否定在他看来几乎是荒谬的想法,却遗忘了教学目标,那么引导就会失去有效的平衡点,从而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之间产生失衡,课堂教学的导向也由此变得异常含混。那么,怎样恰当地寻求课堂生成的平衡点,才能让即时的生成真正达到“无法预约的美丽呢”?下文从放大中观察教学目标、在搁置中回归教学目标和在缩小中达成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实现该过程的途径。

一、在放大中观察教学目标

上面的案例中,当学生突问“小石潭能游泳吗?”的时候,第一,教师要判断有没有对此进行放大处理的必要;第二,要巧妙地设置估测追问的角度和效度;第三,要讲究引导的强度和层次性,对生成的放大处理要做到适度、有效。在如上的案例中,老师随着追问地层层递进,显然可以感受到他只想如何解决该问题,却忽视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抑或是没有意识到需要考虑如何将生成的知识、思维和情感等有效地纳入到开放的教学目标中去,所以导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失衡,进而使得生成引导进入误区。

放大,不是无目的、散漫式扩大,而是在有意识的扩放中寻求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从而扣合预设的教学目标,精确设置追问点,在灵活的生成中进行预设;在偶然发生的预设中生成,寻求最佳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新的突破,由此来回应精彩的教学目标并实现达成。

二、在搁置中回归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切忌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也就是生成有时需要适当进行搁置,在委婉拒绝中寻求一种平衡。以下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进行阐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课堂上,学生被父亲不顾年迈体弱,穿铁道,攀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所感动。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爱子之情时,一位学生却这样说:“父亲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应该不遵守交通规则呀。”对于这种出乎寻常的见解,教师先可以考虑给予肯定,然后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父亲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对,但他这种舐犊深情,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肯定呢?我们应该欣赏老师的这种处置方法,面对学生提出超出常规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引导学生去挑战教材,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在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搁置生成,以致寻求平衡,使教学因搁置无为、无效的生成而实现科学的高效性。搁置,不是不进行回应、不作为式的处置,而是在暂时的冷处理中寻求契机,从而让生成回归教学目标。这样的搁置,表面上看好像失缺了平衡,实则是得到了真正的平衡。

三、在缩小中达成教学目标

对课堂生成采用缩小处理的方法,就是对生成进行去粗留精的调整,去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缩小突破中实现平衡。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小石潭能游泳吗?”时,老师通过追问进行放大处理,但由于问题本身与目标相去甚远,加上老师也没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一个有效的放大点,处理结果不尽人意。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委婉拒绝的方式,来搁置生成;也可以进行缩小处理,当教师下意识地问学生:“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因为小石潭很美”时,可以巧妙地将生成的重点放到“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小石潭的美?”,如此一来,将“小石潭能游泳吗?”将这个与文本关系不大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如此一来,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努力寻美、读美和品美。这样不就回避“小石潭能游泳吗?”的问题了。当学生对小石潭的美有了较好地把握,由衷赞叹它的美丽,并进而迸发出向往之情,教师就可以将话头转到这个问题上去。“是呀,这么美的小石潭谁不想去游一游呢?可是,同学们,那么美的环境,那么清澈的潭水,那么悠哉的游鱼,我们忍心去打破这一和谐之美吗?”笔者认为这样引导的结果,学生会更加喜欢、呵护小石潭,留在心中的不再是无奈的畏缩,而是无限美好的向往。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平衡后的深化与升华。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复习课;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68-02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在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运用各种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取得了很多教育教学成果,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就是其中之一。有教师认为,思维导图似乎更适合理科教学,但笔者认为,只要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巧妙、适当地引入思维导图教学,同样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中学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教学中发挥促进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其优点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en)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东尼・博赞进而明确:思维导图“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和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它的优点有:①采用能刺激大脑反应的表现形式,能有效挖掘视觉信息。②具有层次感的组织连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整体记忆。③运用抓“关键词”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④运用“放射状”的表达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二p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1.语文复习课容量大,任务重。语文复习课的总体要求是知识求深化、技能求熟练、方法求灵活、思维求深广。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把平时学习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由点、线、面整合的知识体系,同时,复习课还有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高效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根据命题迅速、准确地迁移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全面得到提升。

2.语文复习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复习课的所有任务都要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和思维特点,他们大多不具备把所学知识深化和系统化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特点,就会出现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学生的“主体”,就会出现教师不停地重复知识点,学生或被动地死记硬背,或被“题海”压得喘不过气的局面。

3.语文复习课要生动而有针对性。复习课的有效性在于提高课堂的针对性,挖掘课堂的生动性。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让学生颇有收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整体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有生动性的复习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有些教师的复习课模式单一,方法陈旧,效果差强人意。不少教师上复习课仍是逐课“炒冷饭”,结果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恹恹欲睡。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回顾所学的知识点,缺少系统化的梳理。有的教师干脆把复习课上成读书课、解题课,甚至采取题海战术,名为战前练兵,实为应试猜题。

三、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语文复习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的策略,正好可以针对中学语文复习课的特点,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1.巧用思维导图,让复习课“轻负高效”。

【案例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说明文的复习

步骤1: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先安排学生整体浏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等文本,再小组讨论所有知识点间的层次和联系,并绘制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在各组交流探讨p相互补充后,引导学生归纳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常用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顺序等知识,形成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知识体系。该过程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脉络,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同伴合作互助,达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和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步骤2:在教师解析完2009年苏州中考题《我国水资源现状》后,师生合作绘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思维导图,再引导学生掌握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的技巧。该过程可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更利于师生平等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联想归纳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内化。

步骤3:拓展训练《松鼠》阅读题后,学生自主绘制解题思维导图。该过程可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说明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整体思维意识,有利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

【反思】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能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浓缩”功能,它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关键信息及其相互联系组成一张图,这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梳理复习思路,突出重难点,浓缩记忆量。思维导图使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到同化、吸收新知的固着点,这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实现复习课的“轻负高效”。

2.融入思维导图,优化复习课教学模式。

【案例2】初三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步骤1: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图。借助该图,学生深入理解记叙文p议论文p说明文,小说p散文p诗歌p剧本各自的特点,形成现代文阅读的知识体系。

步骤2:师生解析典型例题。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1,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知识联系和方法,掌握现代文阅读中相关问题的解题技巧。

步骤3:拓展训练。通过绘制解题思维导图2,可巩固知识,熟悉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系统总结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反思】这种融入思维导图后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情,正确定位复习目标,精心设计复习提纲,智慧把握复习进程。教师精心选择的有针对性的复习题,能为学生树立规范的解题模式,便于学生迁移,并逐步形成解题规律、解题思想,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复习课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最佳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3.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首先,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这就给学生创设了语言交际的情境,可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仅有话可说,且知道从何说起。这彻底改变了复习课上学生的被动地位,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相互启发和交流,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几乎都有留下某些薄弱环节。在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此外,知识结构图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知识脉络,而解题思维导图能使思考过程及关联的知识可视化,学生绘制的这两种导图能辅助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关键词及其连接无新意或不确切,说明学生知识整合欠佳,知识储备不足,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会激励学生去努力弥补。学生绘制的图和别人进行比较后,含糊不清的问题就变得明朗,并很快就能找到解决方法,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绘制思维导图时,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容易辨识的符号,会有效刺激学生大脑,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突出重点,有效助记,提高学习效率,这也能极大地引起学生上好复习课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总之, 巧妙运用思维导图能为初中语文复习课注入新的活力,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做到“轻负高效”。这也倒逼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