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5 09:5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燕子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燕子教学反思

第1篇

1 初中思品课教学情境的类型

根据教学情境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思品课的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故事情境。如在上“自己的事自己干”这一框题时,我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燕子是候鸟,它们每年春天都要到北方来,小燕子就在这时候出生了。今天和往常不一样,往常都是妈妈将小虫叼到燕子窝里来喂,可是今天已经到晚上了,小燕子还没吃早餐,燕子妈妈嘴里叼着食就在不远处飞翔,小燕子饿坏了。“来吧,孩子,试着飞过来。”“妈妈我不敢,我不会飞呀,太高了,我怕摔着。”过了一会儿,有个胆子大的小燕子先探出了脑袋。“孩子来吧,你能行,我也是这样学会飞的,勇敢一点。”一只燕子飞出巢,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小家伙也成功了。最后一个小家伙胆子特别小,不敢飞。实在太饿了,小燕子只好一跃而起,朝着妈妈的方向飞去。小燕子终了起来。这个故事不仅巧妙地引入了本课的主题,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告别依赖,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问题情境。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引人思考、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框题时,我首先引用《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故事,然后问学生:“马谡是个将才,何以落个被斩的命运呢?”学生通过讨论,最后很好的理解了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最终走向失败,而自信才是成功的基石。

1.3 活动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中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渠道这一框题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有一天你上学时发现人行道两边挤满了卖菜和卖水果的摊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有人让你帮忙解决,你该怎么办?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积极参与到讨论的活动中去,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知道了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而且还了解了我国公民行使建议监督权的渠道和一系列的保障制度。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本课内容,还大大延伸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创设教学情境的要求

2.1 能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进入教材。创设情境的前提是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能做到有的放矢,再经过适当的情境进入教材,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明确其中的道理,并把情境中的内容和感受转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一种亲历感、愉悦感和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通常采用专项设计议题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

2.2 能运用教材,真实的反映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不难发现,教材中部分内容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例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民利等,初中学生都没有实践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小品等不同的情境使之凸显出来。现在的初中思品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再加上中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更加引人入胜的情境。

2.3 能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探索世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强烈。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形成整体思维的过程中,想象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思品课互动性强,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并与教学情境相结合,在想象中获得愉悦,学到知识。

3 初中思品教师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的培养

3.1 投石击水、调动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像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类无效提问。教师要不断提出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开阔的空间中去,依据教学内容和进程,旁敲侧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边缘学生 关注全体

一直以来,我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表面上写着“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但在浮华的背后隐藏着一股暗流,那就是:学生发展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浮在上面的优等生如鱼得水,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而那些平时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边缘学生却更加沉默,躲在优等生的光环下,不受人注意,且越来越差,前景令人担忧。

一、表面热闹,边缘学生被遗忘。

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上,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了每一个角落,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张扬、能力展示的集中地,学生或唱、或说、或画、或演……总给人一种气氛热烈、师生共乐的感觉。而正是这样热闹的表面下,一群边缘学生却被遗忘了。以下是苏教版第六册《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断:

师:海底的植物也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从哪可以看出来?生回答。

师:你能不能到黑板上把海底植物的丰富多彩画出来?

(学生一哄而上,挤满了黑板。场面热闹活跃。教师忙碌地在黑板前维持,师生乐在其中。下面的学生静静地坐在位置上,面无表情,也无事可做,有的只能做小动作了。)

反思: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一再强调我们不能再继续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把潜在的巨大发展能量释放出来。可在现实中,我们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无效合作,边缘学生跑过场。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式。每位老师总是挖空心思地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好像只要用了小组合作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三袋麦子》一课的片断:

师: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谁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来讨论一下,你最喜欢谁?并说说理由。

生开始讨论。我特别注意靠近我的那个小组,是两个男生,两个女生。一个活泼的男生首先发言:我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最聪明。另一个男生马上说:我喜欢小牛。因为小牛非常节俭。一个大眼睛的女生也开始发言了:我最喜欢小猪。因为他能自己做东西吃,也挺勤劳的。两个男生马上反对:这小猪太馋了。也不想想吃完了以后就没有吃的了。我们不喜欢。那女生又说:你们喜欢你们的,我喜欢我的。你们管不着。两批人马开始吵了起来。只有一个小女孩自始至终一句话都没说过。还没等他们吵出个结果,老师宣布讨论结束了。老师请这小组的第一个活泼的男生发表了他们小组的意见:他们都喜欢小猴,因为小猴聪明。老师也表示赞赏叫他坐了下去。

反思:我们首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有没有小组合作的价值。我一直在关注着课堂讨论时,那个一言不发的小女孩,她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她又得到了什么?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以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是分好的,也肯定是混合编组,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合作的技巧、合作互助的气氛、相互的依赖感、个人责任感却是那么的单薄。小组中的边缘学生显得可有可无,合作学习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跑过场。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就是要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都干活、干全活,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各司其职,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虚假民主,边缘学生敢想不敢言。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看形式是讲究民主,以人为本的,但教师“师道尊严”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没有真正给自己的角色定好位,有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如《燕子》一课:

师:请同学们看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生:几只燕子正停在电线上。(师肯定)

生:图上几只燕子好像正在说着些什么。(师肯定)

生:这些燕子看上去非常快乐。(师赞赏)

一个平时最调皮的男生:这些燕子在悠闲地谈琴(情)。

师脸色一沉:小小年纪,一派胡言。就你会瞎说。

好长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又怯怯地说:老师,我说他们停在五根电线上扇着翅膀,多像在愉快地弹奏一把竖琴啊!

这是非常富有创意、富有诗意的想象,但在这背后又有多少处在边缘的学生被我的“师威”给吓退了?于是我做了一项调查:我聚集了班里18位平时上课最不爱发言的学生,调查他们不发言的原因。调查结果除了有3人说是不会回答,其余15人不发言的原因是由于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而且这15人当中,大部分学生不是自己被教师批评过,而是看到一些好同学都被老师批评,被吓得不敢发言。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多么令人深思的结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面对学生的“多元”,教师必须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尤其是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有过错的、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要营造真正民主的学习氛围,即使是应该被舍弃的有偏差的“多元”我们也应该让他们在被尊重的氛围中接受。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严、愉快,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好好地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得不透,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又盲目地不加思考地追求“新、创”,致使处在学习边缘的学生在新课程观下的语文课堂上无所适从,反而显得沉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在学习边缘的学生,让他们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上有一席之地,真正让教育能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第3篇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1活动目的:

1.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情绪,知道春天季节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能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2.能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有关小燕子的动作。

3.能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较为清楚的唱出歌词。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之前活动中对春天和燕子的初步认识2.物质准备:小燕子的图片(头饰)、歌曲磁带、歌词配图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

教师: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什么动物白肚皮,黑衣裳,尾巴像把小剪刀,爱吃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他?

2、教师出示小燕子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说它是谁啊?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到了小(二)班来做客,它还想教小朋友们唱一首歌,小朋友们要不要跟小燕子学本领?播放音乐,请幼儿仔细听"大家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歌词里都出现了什么?播放完毕教师进行提问,幼儿边说教师变按照幼儿说的把歌词的配图按歌词的顺序粘贴在黑板上。

遇到难点可再播放一次,帮助幼儿一起找出歌词演唱的内容。在幼儿说出歌词的同时可以让大家共同想想歌词可以配上怎样的动作。

3、学唱歌曲,并可适当的加上创编的动作。

(1)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边唱边指示歌词相应的图片。

(2)幼儿跟着伴奏学唱2~3遍,用图谱来提示幼儿来记忆歌词。可以配上之前想好的动作,以便幼儿记忆,感受歌曲的优美。

4、幼儿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

(1)教师应用图谱轻声地带幼儿完整地表演歌曲,并提示之前一起创编的一些动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歌曲表演。

(2)请幼儿完整的演唱《小燕子》,可以带上肢体的一些动作,感受音乐的柔美。

5、结束部分

小燕子的歌很好听,小燕子的舞也可好看啦,我们一起来跳一个小燕子的舞蹈吧。(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跳,并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它部位舞蹈)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2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一次性纸杯制作挂表,培养幼儿剪、涂、固定的动手能力。

2、认识表上数字的意义及认识区分时针和分针。

3、通过用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来进行创作变废为宝,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数个、剪刀数把、水彩笔数套、绳子数根、胶带一卷、大挂表一只、图钉一盒、卡纸做的分针时针数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大挂表,请幼儿观察,提问:它的作用是什么?表上面都有什么?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表是用来掌握时间的,一天共有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表上面有1-12的数字,有两个表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时针跑两个数字间一个空格是一个小时,分针跑一周是一个小时。今天我们自己做一个挂表如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纸杯,这是一只废旧的纸杯要丢掉的,为了减少对地球的污染,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可以将它变废为宝,你们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呢?发挥幼儿的想像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现在,我要把纸杯做一只小挂表来装饰我们的活动室,你们觉得如何?

2、介绍示范制作过程

(1)用剪刀从杯口向下至杯底随意剪成数条。

(2)把剪好的条条从杯底向外压成象一盛开的太阳花状,把条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花纹进行装饰。

(3)用胶带在其中一片花瓣上粘上绳子,用黑水笔在杯底粘绳子的花瓣正下方写上数字12,其余1-11的数字如挂表数字一样填写一周。

(4)将分针时针用图钉固定在杯底中心位置,针头用胶泥堵上防止扎伤,就这样一只漂亮的纸杯挂表就做好了。

3、交待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不要把剪刀头对准别人或自己,防止扎伤。

(2)把纸杯剪成条条时,尽量剪匀称,以免影响视观效果。

(3)在填写数字12时,先拎起绳子找准正上方。

(4)在固定时针分针时注意保护自己,防止扎伤。

4、分发制作材料,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适时协助个别幼儿,鼓励幼儿坚持独立完成作品。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并评价同伴的作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能够用线条、图案进行组合,装饰小蛇的身体。

2.体验线描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蛇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2.小结:小蛇的身上有很多线条和图形组合起来的漂亮的图案。

二、教师讲解示范画装饰图案。

1.那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还有哪些好看的图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进行范画。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画装饰图案。

(1)那这个图案是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组合成的呢?

(2)那谁来试试,这个图案可以怎么画?

4.引导幼儿在画面空白处进行绘画

(1)其实这条小蛇可贪吃了,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吃些什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画面空白处画上一些吃的,丰富画面内容。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这条贪吃的小蛇身上的图案不只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了,而是把线条宝宝和图形宝宝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好看的装饰图案。

等会儿就请你们也来试试吧!别忘了画画它爱吃的东西!

三、组织幼儿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我们装饰的图案要整齐地排列在小蛇的身上才好看哦!现在一起去装饰吧!

活动反思:

本次线描活动是幼儿第二次接触这种复合式的装饰图案,我在示范时示范了比较多,在幼儿操作时也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为主,因此效果还比较好,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能顺利地画圆和放射性线条

2、能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

3、感受太阳给大家带来的温暖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太阳。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

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

芒全给了他。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2、范画展示,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太阳宝宝的脸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它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各种颜色来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

答,在操作纸上画一画,

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3、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油画棒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太阳宝宝,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太阳宝宝,并说出原因

绘画《暖暖的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亲身感觉到的事物,对于小班幼儿非常熟悉,幼儿也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以暖暖的太阳为主题,把

目标定位于通过绘画让幼儿在了解太阳的外形、颜色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及放射性的线条,学会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并让幼儿感受到太阳带给

大家的温暖。

教学亮点:

1、兴趣是的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简短、生动的小故事,一

下就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幼儿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一举两得。

2、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从具体的内容,有方向性地引导幼儿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对太阳的外形、颜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班幼儿才接解绘画,如何勾画,如何上色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示范和详细的

讲解,让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启示:

1、长期以来,我们在上美术活动时都忽略语言方面的技巧,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精辟性。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幼儿乐学、好学,能引

导幼儿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提问的导向性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所以,教师不但要

在语言活动和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幼儿能真正的去体会,去感受,去评析。

2、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就须要给幼儿表达的充足的时间。

3、在幼儿绘画时,要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对鞋底感兴趣,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后的感受。

2、学习用鞋底印画,能根据鞋印的形状大胆地想象,进行简单的添画。

3、能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平底有花纹的鞋子若干、白纸、水粉色、调色盒、油画棒、湿抹布,鞋印添画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鞋子,引起兴趣。

“今天,许多的鞋子宝宝要来参加舞会,它们在哪儿呢?(引导孩子发现脚上的鞋子,引起观察的兴趣)找一找,你喜欢谁的鞋子宝宝?为什么?”(启发幼儿说出鞋子不同的样式、颜色、图案等)

二、观察鞋底的花纹,激发想象。

“请你们看看自己的鞋底:

(1)你看见鞋底上有什么?

(2)花纹有什么不同?

(3)看看这些花纹象什么呢?”

三、尝试用鞋底印画,体验活动中的趣味性。

“鞋底的花纹真有趣,看鞋子宝宝跳舞了(教师示范印画)。你们的鞋子宝宝想跳舞了吗?选你最喜欢的鞋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跳个好看的舞。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印画的画面,并将鞋印画放到桌子上晾干)

四、欣赏鞋印添加想象画,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刚才我的鞋子也去跳舞了,看,它们在这儿呢。咦?怎么变了。原来它们刚才化妆了,看看,它们化妆成什么了呀?怎么化妆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在鞋印的不同部位,添上线条、点、圈,变成不同的东西)

五、幼儿进行鞋印添加想象,鼓励幼儿大胆添画

六、展示作品,师幼共同欣赏。

第4篇

一、雕琢文字

运用语言文字是各种思维、方法纵横交错、多位一体的能力呈现。文字表达方法的习得需遵循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首先可让学生在文本精妙处涵咏,体味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与思想内涵,并适时进行句式仿写练习。其次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适时点拨以至于学以致用,让语言文字绽放出它的灿烂之美。

1.在范例中模仿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入选了名家的作品,作家笔下的句子是学生们积淀语感和模仿表达方式、方法的最好范例。如郑振铎的《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们可以结合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言语形式,品悟词句的韵味。因为,语感积淀的过程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也是学习书面表达的最底层。比如,一个学生模仿《燕子》写出“一身洁白的毛,一对永远竖着的长耳朵,两颗红宝石般的眼睛,再加上俏皮的三瓣嘴和四条短短的腿,凑成了俊俏活泼的小可可”。这是对句式的成功模仿,说明语言文字通过有效的引导,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可以变得脍炙人口。

2.在实践中点拨

教师要在文字细节的修改上言传身教。王尚文先生说过,语文老师要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影响学生,去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时地用自己的语用意识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分享教师感受到的文字之美,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学《扳手腕》,我用投影仪出示一句话:“瞧他那神气的模样,要不是严老师盯着,他一定会装出大摇大摆的姿势,慢吞吞地走回自己的座位。”我让学生思考,如果句子里的“走”改成“踱”会怎么样,学生明白了,用上“踱”字使人物显得更神气,体会到用词要生动、形象。

其次,以实例为抓手,指导恰当地表达。在课堂上,我展示以下两个习作片断:

(1)怎么办?一想到如果没戴小黄帽,班级评比就要被扣分,接着是被班主任批评,然后……如果回家再要一次钱,说是刚才买了冰淇淋。死定了,绝对要挨鸡毛掸子。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2)这老鼠真是比我还灵活,竟然趁我不留意钻进一个小洞躲起来。它也太大意了,居然把尾巴露出来了。

乍一看,这两段话都文从字顺,但在表达的感染力方面显得一般。第一段话,在第二个“怎么办?”后面再加一个“怎么办?”,所表达的那种焦急程度就不一样了,甚至还可以再加个省略号。第二段话,在第一句开头添上“哎呀,不好了,”,在第二句开头插入“呵呵,”效果怎么样?把心理描写也通过语气助词呈现出来了,使场景鲜活、生动。并且,最后一个句子出现两个“了”,应把第一个“了”删掉,把“也太”改为“真是”就顺畅多了。

二、渲染情节

小学生的习作以记叙文为主,尤其是写人、记事类的,而写人的文章也离不开写事。因此,写事是小学阶段具有战略意义的必修课。我通过多年来对学生习作的观察发现,许多事件都是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如果引导发现普通事情隐藏的曲折点,就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例如,一个学生写自己像往常一样穿上凉鞋就去上学了,可到了学校才发现当天有体育课,得穿运动鞋才行。她预感将面对体育老师的批评,内心十分恐慌,但最后得到了老师的宽容。在这篇习作中,同学告知她要穿运动鞋,她开始慌张,为第一个曲折点;第二节课同桌偷偷告诉她,体育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蛮不讲理,心里宽慰了许多,为第二个曲折点;体育老师一声大吼,她恐慌到了极点,为第三个曲折点,最后得到老师的宽容为第四个曲折点。小作者从第一节课写到第三节课,每节课都有曲折点,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她的心理活动。

三、优化框架

明朝公安派文学家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就是说要打破固有的格式,自由地表达思想。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文章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们下了“套”。不仅是小学生,清华大学的教师们写《我的母亲》,也写出同样的母亲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一点:同样的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是否可以在表达方式上做文章呢?

第5篇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思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随意性大,数量过多,有时是简单重复、机械抄写。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作业就失去兴趣,语文家庭作业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能够完成家庭作业,那也只是他们应付老师所布置任务而已。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与要求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中,我从庭作业的形式、内容、要求三个方面做些尝试与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变家庭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为多样性。

1、多样性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亲近生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陶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那么,语文家庭作业更应当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生活应当是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变语文家庭作业单一形式为多样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2、多样性语文家庭作业更多地体现在实践性语文家庭作业上。

现行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主要为书面作业,虽然语文老师也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如读词语,读课文,背诵优秀篇章等),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效果甚微,很多情况有布置没有检查,有要求没有落实,对于自觉性高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效果,可对于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来说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让他们产生负面效应,不完成口头作业,老师也不知道,不去做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形式的多样性是指作业的形式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口头作业(诵读)、实践作业等。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的多样性更多集中在作业的实践性上。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应跳出“抄一抄”的束缚,可以采用“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多种形式。

实践性语文家庭作业是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作业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大自然中获取新知。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都与自然环境有关,有的直接描写自然美景,有的谈到环境保护,都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这一组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相关的实践作业:

原本以为,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会泛泛而写,但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投入极大的兴趣,对待每一项作业均精雕细琢,尤其是观察燕子的作业,学生格外用心,燕子不仅勾勒得惟妙惟肖,还配以彩色插图,尤为传神。学生对燕子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在笔尖尽情流溢。

把某篇课文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也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是高涨。课间,设计台词的,背台词的,指导表演的,制作道具(头饰)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看到这,我总在想,让平常枯燥无味的家庭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其激发的潜能该有多大呀!

丰富多彩的家庭作业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更好地拓展了学习语文的渠道,达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为生活的目的。

二、变家庭作业内容的巩固性为发展性。

现行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主要是抄写生字词、组词、解释词语、抄写句子等,这些内容主要解决字词和句子方面的问题。学生进行大量而又反复的练习,对识记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语文家庭作业的练习不只限于作业的识记功能,更应注重作业的发展功能,应着眼于巩固基础,发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这一点就显得越来越突出。

1、发展性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爱上了语文。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真正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从心里爱上语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变换陈旧的作业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新型家庭作业呈现方式中体会快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新型家庭作业的呈现方式很多,像纸质类的有“采蜜本”、日记本、预习卡、读书笔记、、书信、绘画等;口语类的有诵读、讲故事等,电子类有电子习作、电子邮件、博客等。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这些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巧妙点拨;关键点;重难点;情境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对文章的切割分析,文章每处都是重点,教师少讲一点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好像什么都学到了,但又往往学得不扎实。还有的教师的课堂新奇花哨,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能找准一些“点”,着重引导学生对“点”进行理解、揣摩、拓展、延伸,教师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长此以往,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更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找准“关键点”,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燕子》一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通过事先揣摩、品读,我发现文中有句话“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中有个词语“小圆晕”,虽简单,但如果多加揣摩,不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浓浓的情,也必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个关键点。

二、抓住“重难点”,明理

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生命的壮歌》是由“蚁国英雄”“生命桥”两个感人的故事组成的。其中“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海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故事扣人心弦、震撼人心,让学生感受到蚂蚁舍己为人、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我选择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这句话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扣住“情境点”,感悟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自主探究,去深入感悟。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仍以《生命的壮歌》一文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思考:在被大火包围的情况下,在自己生命遭到严重威胁的险情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接着出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即那些描述外层被灼焦蚂蚁至死不松动分毫的情节。为什么蚂蚁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第7篇

课改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展现出崭新面貌:教师教学理念新了,课堂气氛活了,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但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堂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认识不全面,把握不准确,忽视了音乐本体,对“学科综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过分注重活动形式的表面活跃,削弱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滥等现象。这些现象削弱了音乐的本体地位,影响了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过于重视学科综合,忽略音乐本体

新课改实施中,“学科综合”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综合能力。综合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但是音乐性也被逐渐削弱了。 “学科综合”走入极端,忽略了音乐本体。

课例1: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了解大草原,所以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进行导入,只见祖国的版图显示了蒙古族的地理位置,辽阔、美丽的大草原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奔跑的牛羊、马群和骆驼,水草肥美,蓝天白云,一座座蒙古包座落在草原上,学生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他们高兴得看着画面上的骑马、摔跤、唱歌跳舞------,教师在一边不时地介绍着,然后又引导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以至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歌曲。

反思: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用音乐形式描绘了“大草原――我的家”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我”对这个家深感自豪和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聆听歌曲、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他们所想象的“家”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本节课教师却不是通过音乐来展现形象,而是通过视觉材料直接给出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下子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何把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多方位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问题是怎样综合?怎样融入?我们认为,综合的内容要精选,要选择那些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的东西;融入的时机要恰当,要在音乐教学需要某方面的知识作支持和支撑时,顺手拈来,恰到好处。绝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撇开音乐谈“综合”,更不能舍弃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地理课、社会课或其他课。

课例2:《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跳,”,作了如下设计:

导入环节:先看录像杨丽萍的《孔雀舞》和傣族姑娘舞蹈表演,教师也亲自表演舞蹈,并教给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

中间环节: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教师又情不自禁地随录音跳起了舞蹈;读歌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句歌词的内容编排舞蹈动作,边做动作边读歌词;学唱歌曲的全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做动作。

最后环节: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边唱边舞,一遍又一遍,直到下课。

结果:多数学生没学会歌曲,离开录音,不能完整地把歌曲唱下来。

反思:《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舞蹈性较强的歌曲,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跳”字做文章并无不妥。但过分的强调“跳”,而忽视了“唱”那就不对了。歌曲是声乐作品,它所描绘的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首先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音乐课上要教学大量的歌曲,也正是考虑到了声乐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音乐表现形式,唱歌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唱对”、“唱会”、“唱好”上下功夫。舞蹈离不开音乐,给歌曲加配的舞蹈往往能反过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但是怎样融合效果好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可在两个点上加以融合:一是初步感受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做着动作,和着音乐的节拍和速度,进行简单的律动。二是在学会歌曲后,深入研究,重点表现时加以融合。本节课问题在于:教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舞蹈上,学生带着动作读词,带着动作唱歌,没有对歌曲理解、消化的过程,学生在这种“动”中,只有参与,没有感受和体验,给人感觉是一堂舞蹈课。在这里,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综合,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内在联系,主从颠倒。

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多元化整合,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始终以音乐为主线,辅以其它学科内容的支持与支撑,有主有从,有繁有简,有重有轻,有放有收。

二、因过于追求课堂形式,而忽视音乐内涵

如今提到上课,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老师们都在如何“出彩”上下功夫。音乐课堂上时而唱、跳,时而敲、打,“热闹非凡”。但在课的核心内容、重点部分的处理上却往往出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情况,用时用力不足,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效果不好。

课例:教学《小燕子》一课时,执教者先以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后以谜语导课;读歌词部分声情并茂。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出现了问题:①歌曲刚唱两遍,学生还没有完全唱准,这时,教师不是去指导学生如何演唱歌曲,挖掘歌曲的音乐形象、探索艺术处理的手法,而是急匆匆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敲击。②学生对打击乐器既没有认知的探索过程,也没有规范演奏的训练过程,只是自由地、随意地敲击着,感到新鲜好玩。③这一环节还没取得明显效果,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表演环节,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同学们,让我们像可爱的小燕子一样飞起来,你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吧。④学生分三组综合表现:伴奏,歌唱,表演。再看学生表现:乐器少,相互争抢,不合节奏地敲击;表演的学生很兴奋,但动作很随意,没有和着音乐做动作,满教室乱跑;唱歌的学生只顾看热闹,忘记了演唱。

第8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趣味;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78-01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不算完整的老师”,也看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不能真正体会到老师的意义。”今年,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感受颇深,有快乐,有烦恼;有受益,也有困惑。尤其在识字教学方面,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难度大,识字量多。每当我走进教室望着48双求知的眼睛,心里总是想:该怎样引导他们,才能让这群快乐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学得好学得活呢?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我悟出了一些识字教学的方法。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他们由被动识字转为主动识字。

一、识字教学,注重方法

识字教学,关键在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在我就将这一年中尝试使用的识字方法做一例举。

1.利用图片,简笔画和实物等直观教学识字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这一课的生字“菜园”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菜园图片,让孩子们知道种菜的地方就是菜园,由此引出果园,花园,这样用图片来教学生字,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还比如教学这一课的生字“刺”时,我拿来一盆仙人球,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识记小刺的“刺”。屋檐的“屋”我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用这种方法识字,孩子们会觉得识字也会如此有趣味性。

2.利用动作直观教学生字,如:教学《我长大了一岁》这篇课文中的的捉小鸟的“捉”时,我引导孩子当你捉小鸟时首先要用你的什么?孩子们马上就会说,要用手。我随即又引导,小鸟在树上,我们还要走过去,才能捉住它,所以还要用上我们的脚。我让他们自己做一做捉的动作,这样一引导,学生马上就就记住了这个字。用这种方法教学的字还有很多,如“洒、跑、跳、推、请,打”等。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记住了这些字,而且还了解了这些字的形旁所表示的意思,在这些活动中识字,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

3.利用语言描述,如在教“飞”字时,我让学生观察:横斜钩就像小鸟的头和身子,撇和点就像小鸟的两个翅膀。这样,孩子们很容易的记住了这个字,并且在写“飞”时,不会把撇点写成一笔。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加入丰富的想象,学生就能把“飞”字牢固掌握。

4.编顺口溜或儿歌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燕子的“燕”时,可编顺口溜“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做保镖,四只小燕向上瞧。”教学“美”字,可编这样的歇后语“大王头上戴俩花——臭美”。 学习“爱”字,我编的儿歌“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在学习声旁是“青”的晴、清、请、睛四字时,可编成一首儿歌识记:太阳出来天放晴,下起雨来水清清,礼貌用语嘴上请,目光炯炯好眼睛。这样孩子们就会在有趣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

5.猜谜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识字方法。如教学下雨的“雨”时,可编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教请坐的“坐”时,我编的字谜是“两人坐在土山上,一个左来一个右。”教学春天的“春”时,我说“三人日下去春游。”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当你出示一个字谜时,他们总想知道答案,这样他们的思维将会一直运转,很自然的他们的注意力会一直集中在课堂之中。

6.利用近义词识字。如教学《燕子妈妈笑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很”“错”两字时,我把它们放在词语“很好”,“不错”中,用这两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课堂鼓励,不仅使孩子们认识了这两个生字,而且孩子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理解了“很好”和“不错”的意思。

7.利用部首的变化,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是最常用的识字法,可以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说一说某一个字是怎样由另一个字加、减或换部首得到的,如怀抱的“抱”可以把它的偏旁换成足字旁,草字头,三点水,衣字旁等,变出不同的新字来。这样就会充分挖掘出学生头脑中的迁移和联想。

二、从课内走到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识字方法。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所以,这学期教材编排第八单元外面的世界,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如:发作业本时,我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也可以认识一些物品包装上的汉字,诸如“红蜻蜓”皮鞋、“好吃点”饼干、“伊利”牛奶、“汰渍”洗衣粉……还可以再引导他们认识商标、广告牌上的字,大门口的对联等等。这些可以说是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识字与生活将会同步,学生就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进取,多一份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特征 应用

教学策略是围绕教学活动而采取的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思想,成为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思维的最直接体现,在保证教学先进性和丰富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意义。由此可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在切实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的基础上,既促进了教学策略与实践的融合程度,又有益于小学生个人成长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小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宗旨,教师是教学策略的执行者与引导者,学生受益于教学思想、活动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自我调控与支配,这种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效果,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实际来看,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教学策略的主体性和民主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选用教学策略的根本所在,由于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具备了自我管理和成长的能力,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或同学积极配合,将接受的知识进行重塑和内化。因此,教学策略就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从而深层次感染学生,让他们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策略的参与性和开放性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优劣的重要标准,这种参与包含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参与和反思,才能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符合小学生知情意的发展规律。除此以外,现代教育作为一个开放性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狭小领域,这就要求新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实现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应用

如果将小学语文教学看作是一幢大厦,教学策略则成为凝聚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应该包含动态教学活动和静态教学内容等多个维度。只有教学策略应用得当,才能真正开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娱乐、教化和关怀的功效。

(一)创设语境,实现小学语文识字故事化教学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识字教学来说,要注意汉字读音、形状和意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将汉字与具体事物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汉字构成和意义的理解。因此,通过一定语境的创设,能更快速地帮助学生学会汉字的识读和使用,既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又在汉字的识读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其中,故事教学作为创设识读教学语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汉字识读教学别有效,这种利用汉字来完成的故事教学,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韵味,为学生传递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识读汉字的兴趣与注意力,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教会了学生更多识记汉字的方法和技巧。

以“风”这个汉字为例进行分析,甲骨文中的风字,更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这说明“风”是从“凤”字演变而来,由于风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事物,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符号来表示出来,又不能将其具体的形状绘画出来,所以,借用“凤”作为“风”的一种表示,并在汉字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被固定下来。通过这则简短的汉字小故事,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汉字的由来,又加深了学生对“风”字的记忆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作用。

(二)积累词汇,在鉴赏中深化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推进,词汇教学成为学生更好地探索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只有学生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才能更加自由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学生张扬个性和健康成长的阶梯,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丰富学生的词汇数量,提高他们应用词汇的灵活度,成为小学语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的根本出发点,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用鉴赏的眼光来深度解读词汇,是开展词汇教学的必要途径。

比如,在描写春天来了的精致景色时,采用了“小燕子沐浴着阳光,轻点水面飞向碧蓝的天空”这样的语句,“沐浴”这个词语写得十分精彩,将春天的美好展现得一览无遗,传递给学生一种温暖的感受,而“轻点”这个词语,成功地勾画出一幅燕子自由翱翔的画面,让学生如同看到一只燕子轻巧灵活的身影,通过这样的词汇积累,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词汇感悟能力,对他们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

(三)运用想象,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插上翅膀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儿童文学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存在,一是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这些优秀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二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很多文学作品可以教会学生识辨真善美,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个社会和世界。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经典儿童作品,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十分必要,小学生往往将自己化身为儿童作品的主人公,真真切切地体会儿童作品主角的喜怒哀乐。比如,在《皮皮鲁和鲁西西》一书中,通过两位小主人公富有传奇色彩的冒险故事,引领小学生进入一个奇特的世界,而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故事,宣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鼓励小学生变得勇敢、乐观,这些就是最适宜小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受到诚挚的人文和情感关怀,愉悦他们的身心,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能体现教学策略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国英,沃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结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第10篇

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的回答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贵有疑。维特根斯坦之所以超过了罗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总能在思考中提出问题。由此说到教育教学上,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问。我曾观摩过特级教师武琼执教《黄河象》一课的视频。初次来到一个地方,面对着一群素未谋面的学生,武老师在课前谈话中就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她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问学生:“有没有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先是不敢举手,后来终于有几个勇敢者举起了手。有的问:“武老师,你为什么从北京到这儿给我们上课?”有问:“武老师,你为什么星期天来给我们上课?”不管学生问的是怎样的问题,武老师都给予回答和鼓励。最后,武老师说:“学课文的时候,有问题一定要问,要像刚才的几位同学那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武老师一直努力通过师生正常的情感交流,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生给课文分段时,让学生找出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段落。学生默读课文后,得出三种答案,有的说是二至六自然段,有的说是二至七自然段,有的说是二至八自然段。学生分组讨论后,仍有异议,武老师没有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有异议的几方进行辩论,辩论带来了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时武老师让他们带着这种激动的情绪再速读六、七、八自然段,分别说出每自然段的意思后,得出二至六自然段是对的。这样,课堂一直处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一直处在紧张、兴奋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其次,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诱导学生会问。学生发现问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具细地有疑必问,教师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问题,使学生做到会问。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我先让学生读学习提示,知道预习时可以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提问。接着,鼓励学生自己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如“小燕子的羽毛都是乌黑光亮的吗?”“南方的春天热吗?它们为什么要飞来北方不一直呆在南方?”这些问题偏离了课文内容,可不必提。而像“为什么小燕子掠过湖面的时候剪尾和翼尖只是沾了一下水面?”“以前学过形容孩子用天真烂漫,这里又说春天烂漫,烂漫到底是指什么呢?”这些问题就提在点子上,学习时带着这些问题读读想想,就可以更快地学好课文,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给学生的问题归类,以促进学生养成善问的好习惯。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各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同,因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高低各不相同,但总体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为节省教学时间,对这类问题,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无关,建议在课外帮他解决;第二类,是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重点。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会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会逐渐领悟哪些问题是关键的,是可以解决课文难点的好问题,是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长此以往,他们提问的质量会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善问,甚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课堂推向。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也曾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只有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我们的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但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让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文章去敲响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心灵大门,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呼唤。

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

第11篇

一、课前――引导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进课堂,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有的放矢、踏踏实实,不会人云亦云,天马行空。学生通常以为预习就是把课文多看几遍,如此,学生往往容易被拉入“印象协会”,上课时,老师一说要讲某篇课文,学生都“激动”地说认得“它”,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却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充分预习。

1.阅读与点、画、批相结合

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教材上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画――画出层次,找出重点;批――批注自己对词、句、段、篇的思考和感悟,如词语的意思,课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自己反复思考不能解决的疑难点。

2.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

想一想与本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掌握?温故而知新,自主建构扎实而递升的知识大厦。

3.尝试做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题往往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课后练习题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门扉。

学生通过深入的预习,走进文本,构筑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体验一旦丰富就会像决堤的洪水,学生便会渴望来一场思想的“碰撞”,证实内心感受的正确与否。

二、导入――创设情境

兴趣是有效学习的秘诀。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趣味的画面,因此,教师不妨通过稀奇古怪的悬念和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惬意的对话氛围,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学习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那么上课对学生来说就如同走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举步维艰。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一旦引燃,例如,我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给学生设置悬念:“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幸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幸福时刻,在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后,我再抛出一个问题:“那文中的幸福指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幸福跟你们的幸福一样吗?文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悬念一抛,立即引燃了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这个故事,一探究竟。设置悬念,带着疑问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这也是有效阅读的手段。题目设疑,课文设疑,让学生学会提问,能使学生第一时间对文本进行感知与解读。

2.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者所见、所闻、所想,仿佛作者就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与他交谈。比如,在教学《燕子》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的绿化带和菜地观察春天、燕子、小草、小花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感受自然界生命的蓬勃生机和春天的美丽。

教师还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多媒体将学生带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当幻灯片播放地震和医护人员的图片与视频时,老师同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给学生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讲述台湾同胞一个又一个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事迹,在学生的头脑中“放电影”,牵动学生细腻的感情,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和对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的尊敬和赞美。

三、过程――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是阅读的精髓。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才能读出课文其中的滋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用示范、多形式练读、互动评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采取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桂林水的情、静、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再进行多形式练读,如,比赛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在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师对生、生与生间的评价,在互教互学中,学生慢慢地把感情带进文中去读。这时候再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课后――勤于仿写

课堂不能上得过满,知识不能塞得太多,要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反思。这样学生才能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仿写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课一思,常写不怠,将阅读学习中的所得沉淀到自己的脑海中。在教学了《颐和园》之后,学生透过行云流水,形象生动的文字,了解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到颐和园的泉泽遍野,群峰叠翠,水光山色,风景如画的风光。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模仿课文的移步换景法,根据地点转换的顺序的进行拓展创作,写自己家乡的一处美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每篇课文都是精美的范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然后思,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与否,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好的试金石。要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更要求教师的积极探索、创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有效的、多样的、创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将像滚滚的春潮席卷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

第12篇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尤其在当前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自由度。而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五、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