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精神。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新胜利和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汇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安排下一阶段全市园区建设工作。前面各县区汇报了今年园区建设工作进展,洪培同志通报了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特别是对近年来园区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点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讲了很好的体会和二点建议,这是十多年农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加以落实。总体上看,新建园区加快推进,已建园区不断提升,各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规划好,发展好,效果好,可谓已经出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下面,就全市园区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果。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继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观赏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典型。毫不夸张地说,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今年以来。已经在改造激进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规范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依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局部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需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依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规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水平。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依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时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证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证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时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乡村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乡村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乡村,致富农户”园区建设新模式。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总之。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明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继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布置;三是整合资源,不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时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必需正视存在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总体规划来看。即:2007-2009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继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市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时期,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依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一是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坚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继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农业发展的肯定要求。七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二是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保证园区道路疏通、排灌方便、用电便利,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规范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不时开展试验示范,四是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平安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守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五是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继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证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继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做好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
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2009年以来。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临时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低水平和随意性,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11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11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时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11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11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规范、顺序,确保2011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2009年2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__县园区工业招商项目准入评估及管理服务指导意见》、《__县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工业园区的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的“工业强县”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1、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三年来,共累计完成征地拆迁2949亩,其中沙水产业转移园1303亩,东湖坪制笔研发基地686亩,马市工业园960亩。到目前为止,全县工业园区实际面积已达6950亩,形成了以东莞石龙(__)产业转移园为主,黄花园、东湖坪、马市、江口等各片区为辅的“一园五片区”的发展格局。
2、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保障园区建设有序开展,三年来,工业园区加大资金投入用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主要完成了征地、土地平整、园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管网铺设、园区外部排污排水铺设、高压电网、配套厂房建设、行政服务大楼基础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为企业入驻创造了有利条件。
3、管理队伍不断强化。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加大园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力度,在原省级林产实验开发区和东莞石龙(__)产业专业工业园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县政府派出机构——__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县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属正科级行政单位,内设“三部一室”,专门配备行政编制5人,事业编制10人,后勤编制3人,为园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设立了机构和提供了人员保障。
1、园区绩效逐步显现。近三年来,随着园区新签约项目纷纷建成投产,园区绩效逐步显现。__年,园区新增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8.8亿元,实现税收2173万元,对我县GDP贡献率逐步提升。
2、社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园区企业的不断增加,园区逐渐成为就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到__年底,园区企业实现劳动用工11318人。就业率的提高,带动了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幅度减少,同时也为我县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我县距韶关市55公里,距广州248公里,有国道323线、省道1912线,随着韶赣高速的贯通和正在规划修建的韶赣铁路、粤湘高速等交通设施的完善,今后便利的交通条件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__。
2、资源丰富。我县拥有林地面积25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毛竹20万亩,蓄积量2200万条,年产毛竹100万条,能为家居生产、造纸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全县水电蕴藏量11.81万千瓦,小水电总装机容量累计已达9.5万千瓦,能充分保障企业用电。同时,我县拥有相对稳定的4万富余劳动力,能较好地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3、环境优势明显。我县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生态示范县”、“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环境优势明显,为一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入驻投资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
从近三年来新引进的39个项目整体来看,呈现整体发展缓慢,各自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截至__年7月,建成投产企业12家,占总引进项目的30.77%,在建项目23家,占总引进项目的58.97%。同时,由于缺乏对入园企业的有效监管,部分企业未按期建设或投产,影响园区的整体进展和效益,园区整体绩效不明显。从2009-__的园区绩效来看,企业实际税收对我县的经济发展还未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三年来,新增企业税收总额分别为155.62万元、370.55万元和2173.01万元。
(一)做好科学规划,确保园区有序发展。科学
规划是园区发展的龙头,园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1、做好园区建设规划。一是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编制高水平、有特色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合理确定用地规模,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规范工业园区建筑、道路、绿化、通讯、水电、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功能的规划设计标准,真正做到用高水平、有特色的规划引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二是要将园区周边的规划纳入园区统一规划,妥善处理好园区建设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关系,有效防止因园区建设规划不到位而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如:太平、马市反映的因园区周边排水设施不完善,每逢雨季就容易发生水淹农田,水浸民房的危险,附近群众意见很大。
2、做好产业规划。一是要科学论证我县工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建议充分发挥我县木材资源的优势,以华润木业为上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将家俬产业的发展列入发展规划。二是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建议在重点发展沙水和马市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其它片区的产业配套,加大各片区产业集聚力度,着力打造沙水——电子机械、马市——新型材料和家俬、东湖坪——制笔等特色园区,改善目前“一园五片区”零星布局的局面。
3、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园区规划管理,确保园区建设按规划有序推进。要进一步推进园区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树立和维护园区各项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有效遏制变更规划的随意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一是成立由县主要领导负责的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决定园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解决疑难问题的硬性措施,明确部门和单位为园区建设排忧解难的任务。二是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园区工作协调会制度,负责园区工作的具体协调和事务办理。三是建立园区企业主与服务机构负责人的对话制度,不定期听取企业的工作建议、意见,现场解决有关问题。
(三)加强园区管理,优化园区建设发展环境。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中履行管理职能,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做好服务。既要帮助入驻企业协调落实政策,搞好项目建设和开工投产,更要注重投产后的服务,促其尽快达产达标。二是健全园区管理机构。按照“精简、高效、责权统一”的原则,建立集园区管理、服务管理、招商引资等职能于一体的管理机构,对入驻企业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做到“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零障碍”,诚实守信,兑现全部承诺,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三是加强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处置预案,强化园区治安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积极维护园区建设良好环境秩序。四是加强对入园生产企业的监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园区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提高园区绩效。
(四)畅通融资渠道,解决园区发展瓶颈。一是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BT等方式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我县财政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压力。二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落户园区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三是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要根据省、市在产业转移、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做好相关的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最大的资金支持。
(五)完善土地机制,解决用地难题。征地和供地是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要解决园区用地难题,一是要尽快解决征地拆迁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抓紧完善征地拆迁政策,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使土地征用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完善土地审批和使用的监管体制。对企业用地指标的规模要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审批,有效防止用地浪费;对分期建设的项目用地应采取科学的分期出让土地的政策,防止发生圈而不建闲置土地的现象;对不符合园区规划的用地指标要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要建立入园企业土地利用动态档案,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规模、质量、特色、效益、富民发展水平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农业园区、特色基地为载体,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深化农业开发综合创新试点,加快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生物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实施“一镇一园、一村一园”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发展指标目标。全区新增高效农业5000亩以上,新增园区农业5000亩以上,新增设施农业4000亩以上,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5000亩以上,新增土地流转5000亩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家以上。
(二)农业园区建设目标。依托现代农业“五个一”工程,实施“1460工程”(1个台创园、4个镇级园区、3年建成60个以上村级园区),2013年全面建成台创园5平方公里核心区,初步建成18平方公里建设区,加快建设斗山农业生态园、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绿羊花卉苗木园、鹅湖休闲渔业示范园等4个镇级园区,建成山河高效农业示范园、南丰精细蔬菜园、严家桥优质粮经园、丽安花卉苗木园、南村设施蔬菜园、圩厍高效渔业园、燕水庄时令果品园、松芝精品苗木园、青虹翡翠湾渔业生态园、寨门高效农业示范园、新明高效农业示范园、斗山精品白茶园、山联特色龙虾园、东升食用生物产业园、黄土塘精品西瓜园、湖塘桥无公害葡萄园、新巷精品苗木园、港南特种水产园、谢埭荡特种水产园以及中东优质果品园等20个村级园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区、镇、村三级农业园区发展体系。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结构调整,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稳定粮油业、提升种植业、压缩养殖业”为导向,重点发展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设施高效农业和市场前景广、消费需求旺、业态形态新的新型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能级和综合效益。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围绕“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出高效化”的要求,以现有精细蔬菜、时令果品、精品花卉、高档食用菌等产业为基础,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全面推进产业集聚、整合和升级,努力打造设施园艺(花卉、蔬菜、葡萄等)和食用生物(食用菌、灵芝等)两大主导产业,力争2013年销售达到4亿元,2012年达到10亿元。二是做精特色产业。以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和区域化特色优势为目标,加快引进资本、注入科技、打造品牌,重点发展功能稻米、翠竹茶叶、景观苗木、特种水产四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显化资源比较优势,放大产业特色效应,力争2013年销售达到1亿元,2012年达到2亿元。三是做大新兴产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化发展,挖掘农业多元化功能,积极培育生物农业(蝴蝶兰组培、生物质能源、红豆杉生物开发等)、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农家乐等)和复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博览展示、物流交易等)三大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市场链,力争2013年销售达到1亿元,2012年达到2亿元。
(二)加快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按照“坚持市场化宗旨、加强企业化运作、提升综合效益”的要求和“招商建园、产业兴园、功能强园”的思路,同步推进区、镇、村三级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空间、功能、资源的优化重组。一是提升区级园区内涵。依托高科技园800亩土地整理、开普生物能源、荣善食用菌产业基地、农业休闲观光中心、DIY番茄园、农博园92亩配套功能区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生物农业新亮点,构建台创园“五大中心”(博览展示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物流交易中心、休闲观光中心)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科技水平,完善配套功能和运行机制,引领和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完善镇级园区功能。积极借鉴、移植区级农业园区发展经验和模式,完善规划体系和实施方案,强化产业支撑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拉长做强红豆杉产业链(新建种植基地1500亩、育苗基地2万平方米),开发建设绿羊温泉等新增长点,整合利用斗山、鹅湖的产业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推进镇级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快村级园区建设。以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为龙头,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土地流转、机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各村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结合“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社)”发展,按照“先开发农业产业、后完善配套功能”的思路,大力推进村级农业园区建设,整体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
(三)深化市场运作,构筑发展要素支撑体系。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断升温的机遇,依托台创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和园区管理公司等运作平台,推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先行、项目带动战略,台资外资内资齐抓、招商引商选商并举,重点采取产业招商、以商引商、主题招商等方式,全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引进农业产业项目20个以上,农业园区配套功能项目10个以上,吸引各类社会资本3亿元以上,引进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3亿元、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二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农村双置换和万顷良田建设,依托区、镇、村三级服务管理机构,鼓励农民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流转价格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片区实行一镇一价、一园一价,并建立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价格正常调整机制。三是完善市场运作平台。切实加大镇村园区冠名申报力度,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对上争取等提供承载平台。按照企业化运作要求,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天地公司等园区管理公司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加快成立镇村园区管理公司,为园区投融资、项目建设、园区运行、入园企业管理服务、对上争取等提供运作平台。
(四)加快机制创新,完善为农服务平台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进一步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引导力和服务力,促进农业产业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增收带动力。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农业科技“三创”载体,加强与南农大、浙大、上海农科院对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力争建成功能稻米(水稻园)、精细蔬菜(高科技园)、特种水产(鹅湖群联)、景观苗木(东港新巷)四大新品种引繁中心、浙大()生物农业研究院和海峡两岸农业培训中心(农博园)等一批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并对镇村农技员、农业企业业主、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人员全面开展培训,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二是加强农政执法管理平台建设。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品牌管理体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平台,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三是加强农民增收致富平台建设。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和种养大户、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村级园区发展主体,完善“合作组织+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积极发展土地合作、劳务合作、农机合作等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强化工作班子,细化工作方案,对各项工作早谋划、早部署,确保早落实、早见效。要建立完善“区级政府引导,主管部门和镇级政府规划指导,村级组织主要负责,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责任体系,全面落实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把现代农业工作纳入区镇两级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健全考评机制,量化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要求,加大考核力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规划保障。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规划工作的法制化,做到没有规划不决策,没有规划不招商,确保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在科学的轨道上稳步推进。高起点编制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衔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为导向,以沿路、沿河、环山、入园为重点,结合镇村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突出布局优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三大主题,加快完善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年内完成台创园(以生物农业产业园为重点)、4个镇级园区建设规划、20个村级园区的总体规划以及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1碧湖生态园地理位置
漳州地处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福建的南部区域,毗邻经济特区厦门和制造业之都泉州,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漳州拥有芗城与龙文两个主城区。其中芗城属于老城区,是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龙文则是新城区,是未来漳州的行政、商贸、文化和休闲娱乐中心,同时龙文也是漳州全面建设“田园都市与生态之城”的示范先行区。碧湖生态园位于龙文新区,全园用地面积约为227hm2,于2011年投入建设。碧湖生态园在漳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中央商务区、母亲河———九龙江及其滨江绿化带之间,西倚旧城区,东连新城区,南望规划中的火车南站,北倚城市主干道水仙大街,是连接漳州各区域的重要城市中心[1]。
1.2碧湖生态园规划方案
根据相关规划,碧湖生态园将分为四期工程进行建设,共计划建有一湖、两岛、三园和五区等相互关联但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一湖即碧湖;两岛分别是生态岛和水仙岛;三园分别是浪漫婚礼园、现代雕塑园和科普教育园;五区则是时尚休闲港湾区、生态景观湿地区、展示接待中心区、湖滨文化长廊区和康乐健身广场区[2]。生态园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商业贸易、商务办公、居民住宅、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以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中心区。
2漳州碧湖生态园规划布局
碧湖生态园地处龙文区步文镇,未开发前该地块上拥有土白社、土坪社、东洋社、后坂社、下洲村和碧湖村等数个村落,常居人口达数万人。因此,在生态园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注重园区各项设施的建设之外,对原址群众进行妥善安置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截至2015年2月,碧湖生态园二期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园区主体以及内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成型,园区周边各项配套设施也已经较为完善。
2.1园区周边商业布局基本成型
带动生态园区周边商业贸易的发展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的经济基础,也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通过周边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生态园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并以此来吸引购物客流量,进而增加生态宜居社区的活跃度和吸引力。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目前碧湖生态园周边共建有碧湖万达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和融信假日广场三座大型城市购物中心。其中,碧湖万达广场和明发商业广场已投入商业运营,融信假日广场也正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
2.1.1碧湖万达广场。碧湖万达广场坐落于漳州九龙大道东侧,毗邻碧湖生态园,总建筑面积约86万m2,已于2012年10月开业。碧湖万达广场立足碧湖生态园区特色,围绕生态园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该广场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务、休闲和居住多功能为一体,满足和丰富了生态园区周边居民和观光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购物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人气。
2.1.2明发商业广场。明发商业广场坐落于漳州龙江路以东和水仙大街以北交汇处,与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隔街相望。广场占地面积约23万m2,总建筑面积近70万m2,已于2012年底开业运营。明发广场是现阶段碧湖生态园二期项目周边最大型的商业广场,也是集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酒店、商务、旅游和文化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2.1.3融信假日广场。融信假日广场位于漳州水仙大街中段,该广场与碧湖生态园区仅有10min步行距离,且与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漳州市政府新址选地隔街相望。融信假日广场以服务政务会议、对外交流和商务旅行为核心定位,同样配套建有国际酒店、大型购物商店、写字楼和住宅区。目前,除了融信皇冠假日酒店已于2014年7月开业外,其主体部分仍在建设之中。
2.2园区周边金融机构大量落户
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也是打造生态宜居社区中不可或缺的配套。因此,带动生态园区以及周边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样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由于碧湖生态园周边坐落有众多商贸广场、娱乐中心、高端地产和行政机构,加之漳州主城区东移的影响,近年来,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大量落户碧湖生态园周边区域,该地渐有形成漳州新兴金融中心的趋势。
2.2.1商业银行。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商业银行网点分布。而自生态园建设以来,截至2015年2月,园区周边共有工、农、中、交等8家商业银行网点入驻。其中,不乏有工行龙文分行、农行龙文分行、交行漳州分行、石狮农商银行漳州分行、厦门银行漳州分行等多家分行网点。此外,兴业银行在漳州开设的首家私人银行也已落户万达广场,现正积极筹备中。
2.2.2证券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没有证券机构营业部分布。而自碧湖生态园项目动工后,中国银河证券率先于2011年中旬在水仙大街开设中国银河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与碧湖生态园隔街相望,营业面积达656m2,是中国银河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泰君安证券紧随其后,同样于2011年末在水仙大街中段开设国泰君安证券水仙大街营业部。该营业部同样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也是国泰君安证券在漳州地区开设的首家营业部。国信证券漳州营业部于2014年12月底开业,其同样落户于碧湖生态园区之内。该营业部是国泰证券在漳州地区的首家营业部,也是2014年漳州主城区内唯一一家新增证券营业部。
2.2.3保险公司。在碧湖生态园项目尚未动工建设之前,该区域周边同样没有保险公司分布。近年来随着生态园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周边人流量的大量增加以及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多家保险公司均已相继入驻,且其中不乏大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中心支公司坐落于水仙大街中段,与碧湖生态园区隔街相望。该公司于2012年开业,目前公司内部共有员工近百人,人员规模和业绩水平都较为优良。此外,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漳州中心支公司也于2014年底整体搬迁至万达写字楼,这也是最新入驻碧湖生态园区的大型保险公司。
2.3园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碧湖生态园建设的重心。碧湖生态园区的原址属于湖泊湿地,在进行人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进行地貌改变和设施增添,难免会对原址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而注重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由于生态园区倚靠漳州母亲河———九龙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用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方法来保护园区内部原始生态面貌,且将生态园区与九龙江湖滨观景带、远江山景以及周边的行政、商业、娱乐和生活区域相联系,便成了园区生态保护的关键。针对该问题,数年前生态园区建设方在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通过引流九龙江活水的方式来打通整体园区的水系脉络,进而以活水为主体进行园区建设。具体而言,该方案首先要将九龙江水引入生态园中的原始湿地岛群中进行沉淀、净化和过滤;其次,结合生态园中的人工沟渠设计,将过滤后的江水引导汇集至湖体来补充景观用水;最后,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园区内部的生态保护和整体建设。实践已经证明,这套方案的实施不仅保持了生态园区内部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更对生态园区周边的防洪排涝和水系活络有着重要影响。此外,生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力求最大程度减少对原始湿地景观的破坏。例如,除了某些必要的人工水泥道路修建,生态园区的大部分道路都采取湖中木栈道或根据自然地形建立,并配以柔和的光灯,打造原始生态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2.4园区周边教育配套密集建设
教育资源的配套是建设生态宜居社区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碧湖生态园的重点建设规划之一。通过生态园区周边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直接解决周边适龄学生的入学教育问题,更是打造有吸引力社区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自生态园区建设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和其他有关各方都极为重视周边教育资源的配套建设,经多方努力,当前碧湖生态园区已确立配置碧湖幼儿园、碧湖小学和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这三所从幼儿到高中的教育资源。
2.4.1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由于复杂原因,多年来漳州一中一直缺少初中部。为了回应漳州市民对于漳州一中复办初中部的愿望并增强碧湖园区的教学资源,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于将漳州一中龙文分校(碧湖中学)设立于碧湖生态园。该校规划占地近百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m2;预计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000余人[3]。截至2015年2月,该校整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计划将于2016年秋季开始招生。
2.4.2碧湖小学。碧湖小学同样位于碧湖生态园区内部,其与漳州一中龙文分校仅有一路之隔,规划用地面积约2万m2,主要建设有4栋教学楼、1栋体育楼以及篮球场、排球场和机动车停车场等设施,总投资约为2亿元。截至2015年2月,该校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阶段。
2.4.3碧湖幼儿园。碧湖幼儿园与碧湖小学同处一个地块,幼儿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6000m2,总投资约3千万元,园区内部建有幼儿教室、幼儿活动室等相关配套设施[3]。截至2015年2月,该园的招投标工作也已完成,现正处于动工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教育资源在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中始终具有独特魅力,通过对碧湖生态园区内部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资源的系统配置,不仅有利于直接完善区域内的教育体系,也有利于凸显周边商业和住宅的价值,更将直接提升生态园区的整体区域吸引力,增加社区宜居文明程度。
2.5园区周边生态住宅错落有致
住宅建设是生态宜居社区建设的基本和核心部分,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通过以碧湖生态园区作为社区中心景观来建设周边配套的拆迁安置住宅和商品销售住宅,加之周边的商业贸易、文化娱乐和休闲健身配套日趋完善,现今碧湖地段已成为漳州最具有潜力的地产板块。
2.5.1拆迁安置住宅。碧湖生态园区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对当地居民实行就近房产置换原则。从2011年起,碧湖生态园区周围陆续开始动工建设大量的拆迁安置房工程。截至2015年2月,生态园区内超过一半的拆迁安置房工程已封顶竣工。
2.5.2商品销售住宅。在碧湖生态园区的建设理念———“着力打造田园生态示范区”的吸引之下,近年来众多商业地产商大举入驻碧湖地段。在2011年万达地产率先入驻建设商品住宅“中央华城”一、二和三期项目并取得销售佳绩的影响下,融信集团也于2012年入驻碧湖生态园区并着手建设漳州首个超高层观景住宅群“融信澜园”项目,同样取得不错的销量。在碧湖生态园区周边生态环境、商业配套和教育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2014年6月生态园区内的核心观景地块以刷新漳州楼市地面成交均价的记录被厦门建发集团拍得,并计划建设“碧湖壹号”高端生态型住宅区。当前,碧湖生态园区的商品住宅不仅已成为漳州地产风向标,其以生态为核心来进行商品住宅规划建设的理念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并逐步被其他地产商效仿。
2.6园区周边休闲健身设施丰富
休闲健身是当代大多数人都热衷的活动之一。休闲健身可以有效缓解快节奏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身心压力。因此,休闲健身设备的配套也已经成为宜居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项目,同样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的主要建设规划之一。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内已配备有散步木栈道、塑胶跑道、健身器械和自行车驿站等多种休闲健身设施,这不仅直接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健身需求,更在周末和节假日吸引了大量人流。
2.7园区征地拆迁赔偿依法透明
围绕生态园区构建生态宜居社区是碧湖生态园的建设规划之一。由于碧湖生态园区属于征地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征地补偿这一敏感问题。此外,由于征地区域属农村地区,同样也面临一些土地产权界定和纠纷等问题;加之土地是传统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不仅保障了农民现阶段的生活,更是其未来养老的保障,而一旦失去土地后,农民必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探寻一个合理的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碧湖生态园区征地前期,漳州市和龙文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密切配合,通过实际入村走访,召开代表座谈,邀请专家论证等形式,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摸索出了一套以市场价格货币补偿和相近地区产权调换为核心,先行搬迁先行安置和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为原则,征地工作人员相关亲属主动回避为保障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该套补偿机制依法透明、客观公正,有效地保障了原址村民的各项权益,在出台后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也是碧湖生态园区在拆迁征地过程中没有出现暴力抗法、“钉子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3漳州碧湖生态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调研,笔者发现虽然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园区内外各项配套设施也已基本完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存在缺陷
由于受到碧湖生态园区规划面积较大、工程作业复杂、开发进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园区的整体规划布局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在对未开发地块的处理方式上较为不当。具体而言,由于当前园区尚存有较大部分未开发地块,且这些地块内部杂草丛生,分布较为散乱,而园区管理部门对待这些地块的方法则是简单利用低矮围墙进行外部阻挡。这种手法的弊端在于不仅无法有效覆盖地块内杂乱无章的场景,更助长了围墙内垃圾倾倒行为。该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对生态园区的整体环境面貌造成较大损害,也有违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宗旨。
3.2园区交通线路规划有待完善
由于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仍处于二、三期工程建设中,但在地域上与之相联的一期工程则已竣工投入使用,不同期工程之间通过园区内部的道路相互联系,而园区内部的这些道路大都属于已竣工但尚未正式开通的道路,道路中不仅机动车和行人交相混行,而且道路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指示灯也大都缺失。在周末或节假日生态园区游客和机动车较多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明显会对游客和机动车安全造成威胁。
3.3园区游客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节假日园区游客众多,因而一些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例如,由于生态园区面积较大且连接不同景点间的道路较远,因而有部分游客便会抄取近道从花草丛中前行,这直接对园区植被造成了较大伤害;还有部分游客在草坪上野餐完后,并没有随手带离垃圾,任由其放置于草坪上,给整体景观造成一定破坏;此外,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依然时常发生。
3.4园区夜间安保工作有待加强
尽管碧湖生态园在白天游人众多、热闹非凡,但在夜幕降临之后却极为安静,人烟稀少。由于园区整体面积较大且尚未完全竣工,加之出于环保目的而有意减少强光、远光灯的放置,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园区道路在夜晚较为漆黑,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园区周边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尽管碧湖生态园区被定位为新型生态宜居社区,相关部门也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但出于传统习惯,园区内的居民依旧容易形成依赖社区委员会、较少亲身参与社区事务的习惯。此外,由于社区委员会的建立时间较短,威信仍有待提高,这就难免导致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动社区内不同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工作运作困难的局面。
4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对策建议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未来我国社区的发展趋势,其不仅是一场工程技术、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的变革,更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升华。笔者在实地走访漳州碧湖生态园的过程中,不仅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成就和独特魅力,更切实认识到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重大工程,其牵涉多方问题,面临的任务也较为艰巨。现阶段,尽管碧湖生态园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为完善碧湖生态园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4.1完善园区规划,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碧湖生态园内部未开发地块存在的杂、乱、脏等现象,生态园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在开展相关清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对园区的规划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提升园区质量。具体而言,园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相关规章的颁布,禁止工程建设部门在未开发地块上倾倒工程垃圾,并执行“谁污染,谁负责”的规定。此外,也可以通过对园区规划的进一步细化来从根本上杜绝因为地块开发进度不一而导致的问题。例如,管理部门可以在距离开发时间尚且较长的地块上统一种植草坪或其他植物,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消除垃圾死角,更能够有效提升园区整体环境面貌和吸引力。
4.2完善交通信号,防范交通风险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部道路存在的交通线路规划不完善、十字路口红绿灯缺失等现象,园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联系交通部门,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交通信号灯等路面设施来保障交通安全,防范相关风险。此外,在交通设备未安装完成之前,机动车驾驶员进入园区道路时也应该做到更加集中注意力,避让行人和减速慢行,并自觉遵守相关交通规则,以切实行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4.3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生态园区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部分游客存在的踩踏花草、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园区管理部门除了应当加快制定相关的劝诫、教育和惩罚规章之外,更应当携手政府,开展生态环保宣传。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舆论宣传、真人现场示范等方式向游客乃至全社会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让生态环保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以确保生态环保社区的建立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4.4加大安保力度,注重园区安全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内存在的夜晚游客稀少、园区灯光昏暗等安全隐患问题,园区管理部门应该在安保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增配安保人员和加装电子眼监控探头,增强夜间园区巡逻人数和频度并适当在较为僻静处增加照明灯和报警装置来强化园区安保。此外,生态园区所辖公安机关也应该加大对园区周边的巡逻频率,并通过提高出警速度和加强园区侦查以增强威慑力,保障园区安全。
4.5培育主人精神,增强共建意识针对现阶段碧湖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度较低、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的现状,碧湖生态园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在物质层面上,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划拨部分财政资金成立社区居民管理基金,用于鼓励社区居民投身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在行动层面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牵头组织成立社区居民社区事务管理小组,举办社区文化入户宣传和社区居民联谊大会等活动来强化碧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居民与社区事务、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黏合度,增强社区共建意识。
5结语
【关键字】物流园区、功能区域、港口、铁路
物流园区的功能区域布置是在园区规划是的重要一环,它包括物流作业区的布置,辅助活动区域的布置,物流园区的景观绿化体系的布置。在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中,要决定物流中心的联外道路型式,厂房空间范围、大小及长宽比例,物流中心内由进货到出货的主要物流路线型式,并按物流相关表和物流路线配置各区域位置。而布置辅助活动区域时,一般在物流园区行政办公区均采用集中式,并与物流仓储区分隔,进行合理的配置。物流园区的景观绿化体系则需要绿化隔离和组织微观交通。
经过规划分析,可以得到物流园区的功能区域布置草图,但最后还应根据一些实际限制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这考虑调整的因素包括:厂房与土地面积比例、厂房建筑比率、容积率、绿地与环境保护空间的比例及限制等因素。物流园区区域面积布置受到已有的总面积的形状及大小的限制,必要时得修改物流或设施的规划以符合实际情况。建筑的造型、长宽的比例、柱位的跨距、梁高等限制或要求。土地建筑法规、环保卫生安全相关法令、劳动法等因素。交通出人口及所在区域的特殊限制等因素。
在完成物流园区布置方案修正后,需要对物流中心布置方案进行评价,只有做好方案评价,才能确保规划设计的成功。常用的布置方案评价方法有优缺点比较法、加权因素比较法等。不管怎样布局,物流园区整体优势的发挥,依赖于物流园区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而这种协调除了依靠信息系统的整合外,物流园区系统功能的优化配置(功能整合)既是信息系统整合的基础,又是整合物流园区系统的重要手段。物流园区所具有的功能与地区物流发展、物流服务需求、进驻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的性质、物流园区所处位置的物流特点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功能,利用功能的优化配置整合物流园区系统,是发挥物流园区整体优势的基础。
物流园区完善的功能,是建设物流园区的总目的。它把分散的物流作业集合在一起,形成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综合化主体,有效的提高了服务质量,物流效率,节约了成本,并为物流产业乃至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因此,在建设规划物流园区时,应该尽量把物流园区的功能最大化,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物流园区的功能,是实现物流园区建设目的的保障,也是规划建设整个物流园区的工作基础。
物流园区的功能组合分为九个中心,本文重点研究了港口集装箱物流区域和铁路型物流园区系统的功能规划设计。
(1)港口集装箱物流区域
港口集装箱区域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主要包括集装箱堆场,集装箱货运站,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区,辅助作业区等。
集装箱区域规划一般要考虑到该区域的面积问题,使在物流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区域面积最小,力求有效、合理的利用空间。这里所说是面积包括仓库面积、集装箱堆场面积与货运站拆装箱场地面积。
集装箱物流区域的部分功能区域同样存在于散货物流区域,但港口散货物流区域还具有以下功能区域:堆存作业区、流通加工区、地磅与交接区和管理中心。散货物流园区的堆存作业区往往由作业堆场、皮带机、堆取料和装船机等作业机械和储存空间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堆场作业区域完成散货的装卸、堆存、筛分等物流作业。有些散货要进行流通加工,如钢材的剪切、开平、折弯等加工功能,需要额外的加工场地和加工机械。地磅与交接区是陆地、水陆运输的连接点,主要是承重计量和交接货物,并交接各种单据,检查出门的车辆是否符合公路规则的要求。管理中心主要有中央控制室,室内有控制信息系统、指挥和遥控设备以及相关办公室组成。综合港口可以几个不同货种的物流园区合用一个管理中心大楼。
(2)铁路型物流园区系统规划与设计
铁路型物流园区是指依托铁路货运站或者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货运集散功能形成的,提供铁路货运中转等诸多功能的枢纽性物流园区。与其他物流园区相比,铁路型物流园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充分利用园区内铁路物流系统提供的快速、大批量货运集散功能,来实现货物的区域集散,以及以货物运输为核心的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
铁路货运站是铁路运输网络的节点和基层运输生产单位,在路网中的主要职能是进行货物的装卸、调配与发送,是保障整个铁路货物运输通畅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起始和终止的地点,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发生联系,是铁路货物运输营业的依托。货运站由装卸区、铁路引导线、货物存放区、汽车停放处和调度管理区构成,承担着货运管理的诸多职能。
货运站布置应该做到设备的数量根据货运站的业务量进行合理配置,人与机械的合理配置,大型固定设施的布置要考虑到车站远期的发展。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领域广阔,对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要求很高,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的集中场所,因此需要以市场经济的眼光科学选址,这是因为能否吸引足够的资金和企业是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有一个总体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研究场址的概况和各方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媛媛.物流园区规划与运作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04).
[2]赵旭.关于我国物流园区规划与选址问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03).
1(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3)
2(上海久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摘 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智慧”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本文从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入手,提出基于智能电网架构的智慧园区基础网络建设思路,解析了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效,以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园区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等建设的多网融合,既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又提高了建设效率,将有力推动智慧园区建设。
关键词 智慧园区,智能电网,基础网络,多网融合doi:10.3969/j.issn.1674-7933.2015.05.007
作者简介:苗佳波,男,1981 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及研究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行业分析、产业研究,Email :miaojiabo@hotmail.com ;
邱素川,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0 引言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提出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2008年,IBM在数字地球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从近两年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布局来看,IBM“智慧地球”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旨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城市运行的要素聚集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建设,我国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发展地方产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壮大区域经济、进行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比如,目前全国有200多个软件园区和基地,占据全国软件收入总量的八成以上。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功能集聚的重要平台。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1 智慧园区发展概述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即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1]。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园区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平台为载体,以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信息资源为特征,形成以智慧技术、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产业等为内容的发展新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学管理、产业培育、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及资源整合等领域地广泛应用,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地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整合效率,进一步抢占未来智慧产业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这也是把培育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2 智慧园区网络架构
智慧园区是基于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网络架构,否则所有智慧应用都无法实现落地。智慧园区的先进网络层主要由光纤驻地网、WiFi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和数据中心四个部分构成。园区光纤驻地网是由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园区内部布线系统组成,入园企业用户终端可以灵活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满足入园企业高速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快速互访的重要通道。WiFi无线网络是园区提供移动网络服务的必备条件,实现WiFi无线网络的园区全覆盖有利于构件智慧园区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的移动门户。移动通信网主要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等负责建设。而今后智慧园区的网络建设必须首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效全面覆盖。数据中心是智慧园区建设中基础性、公用性的软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存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设施,它将为园区用户提供超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为所有用户集中存储核心应用系统的各项数据,以及由园区感知层系统传输过来的各类采集数据,并提供安全可靠的灾备服务。
3 智能电网价值
智慧园区,虽然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组合为基础,但所有这些基础平台所承载的功能还是必须依赖能源平台,也就是电网的支撑之下。否则任何功能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在城市发展中,电网是最重要的能源载体。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行,需要坚强可靠的电网来提供优质的电能。因此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在能量与信息这两个关键要素方面拥有一致的内涵与特征,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园区管理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引领“两化融合”、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低碳发展的功能。
如今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电网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并与传统电力技术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运用于电网技术中,为智慧园区管理方提供系统状态分析和辅助决策,电网的智能化将让电网可以实现自我检测、自我痊愈的功能。而智能电网的调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使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实现更加广泛的日常应用。通信网络的完善和用户信息采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2]。
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实现信息流、电力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的全景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互联网、自动化控制与电网基础设施有效融合来获得。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而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3]。
因此,智能电网作为城市和园区智能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智慧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更高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将有效实现能源资产的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智慧园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智能电网的相辅相成,智能电网将是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电网对智慧园区的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3.1 智能电网概念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给出的智能电网定义为: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4]。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允许各种不同能源渠道的准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5]。
3.2 智能电网的多网融合
城市电网是一切应用的载体和基础,而智能电网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电网的功能,还可以和电信、广电、互联网、物联网等一起在用户端走向融合,形成多网融合。
建设智能电网首先需要实现电力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就是把光纤组合在电力电缆中,同时具有电力传输和光纤通信功能。电力光纤入户将为智能电网跨界“三网融合”业务奠定基础。电力光纤即可输送传统的电能,又能承载互联网和电信、广播电视信号,也能满足物联网通信需求,从而实现资源整合。
电力光纤入户使得电网功能由单纯输电迈向智能电网。目前主要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光纤和电缆复合制造,在铺设电缆的同时完成了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入户PFTTH(Power Fiber To The Home)是指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等线缆,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到表到户。配以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承载智能电网配用电环节和“三网融合”相关业务。
宏观层面,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在全国积极推进电力光纤入户。确定基于OPLC的技术方案,还颁布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
4 智能电网建设成效分析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基于各国国情以及基础的差异,世界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主要关注现有清洁能源技术和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正在积极推广诸如特斯拉在内的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发展分布式电源和能源存储的并网运行技术;欧洲主要关注电网对风电的消纳、分布式能源并网等问题;日本重点关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大规模并网问题,同时在电动汽车和电网的互动问题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的智能电网发展总体思路,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智能电网。
4.1 建设效益
从数据的对比性出发,建设效益可以根据节省的建设费用ΔTC去展现智能电网投资创造的预期建设效益:ΔTC = (S-S’)/N其中,S—非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S’—智能化电网(多网)建设费用;N—需要实现的功能种类。
比如,以智能电网目前已经可以整合三网融合的功能为例,及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电网等原先建设四网的建设费用,现在只需要投入四分之一的建设费用。
4.2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
设备安装调试效益ΔTC可用节省的设备安装调试费用来表示:ΔTC = N×tc
其中,N—减少的设备数(台);tc—每台设备每次的运行维护费用成本。
比如,以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的某产业园区为例,建设智能电网将减少传统设备150台,每月一次的运维成本约为1 000元/小时,则园区每年设备运维可以降低安装调试成本180万元。
4.3 建设规划
结合国内目前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建设,驱动高度构建智能电网建设,彼此互为影响、互为依托。从顶层设计考虑,智慧园区与智能电网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站在全新的角度进行论证。以市场来说,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开放互动的交易平台,是新的能源供应保障和服务体系;以技术来看,智能电网是具有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从定位的角度来讲,智能电网是智慧园区的基础和创新驱动力,具有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基础平台功能、网络市场功能;而根据行业角度看,智能电网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功能的双向能量信息系统,将是智慧园区网络建设中的核心骨干支架。
而今智能电网在智慧园区建设中的各项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初步实现智能电网项目与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的良好对接。完成了包括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智能用电楼宇试点工程、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和智能变电站改造试点工程建设等多个试点。一些试点项目中,已实现电力光纤到户,已率先实现配电网自动化、智能抄表和中低压线损比对等全业务功能,并实现宽带和高清电视服务。
此外,智慧园区的智能电网建设还可以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早在2010年,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就分别和上海联通、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电力光纤平台开展宽带和视频点播等业务的合作,推出“互视通”业务。并在浦东新区部分产业园区和商圈展开了商业示范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5 应用
智慧园区建设中的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将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智能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去实现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从而给智慧园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增值服务。二者关系如图2所示。
从具体实际应用层面看,智能电网几乎可以涉及到智慧园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基本的智能电网功能就是可以远程采集电表、水表、煤气表等信息,对用电进行调控,并可并网运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信息的综合配置和资源共享。
5.1 智能网络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部署了智能电网的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电力光纤拨打IP电话、宽带上网、接收高清互动电视信号,实现三网融合功能。而无须再部署其他网络架构载体。各种物联网应用也将实现,用户可以对空调、热水器等智能家电实施用电分析与控制,用户通过网络或电话可实现对家中电器的远程控制。
5.2 充换电服务
在智慧园区工作和生活的用户不用担心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通过建设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多元化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及远程监控调度服务系统建设,就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故障定位等问题,满足出租车、工程车等专用电动汽车的监控调度需要,为电动汽车的便捷服务提供基本条件。充换电服务采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服务的核心,支撑电动汽车充换电作业。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站外充电桩、手持终端及电动汽车车载终端等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能够有效接入运营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5.3 双向互动服务
在智慧园区中,通过智能电网的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实现对用能设备的监测与控制,实现用户侧能效智能管理和服务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服务平台与园区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园区管理手段,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比如园区用户可以主动参与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自身用电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有效的需求自主响应。智慧园区的用户可以由自身的能源使用习惯、价格水平以及具体的使用环境,给各自的能源消耗设备设定相应的参数。如中央空调、楼宇照明、办公电器等智能用电设备可以根据相关参数,自动优化其用电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用电效果,进而提高设备的电能利用效率,实现节能节电[6]。
5.4 信息资源服务
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电力通信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园区环境监测信息、用户用能信息、经济活动信息等多种信息进行可靠的采集和传输,为智慧园区提供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6 结语
目前,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政策中,对城市信息化建设关注度最高、对智慧交通和智慧管理等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对于作为运营命脉的能源保障,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
智能电网能更大程度地起到对智慧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紧密结合智慧园区发展的不同应用需求,并且大大降低多网建设的重复费用。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理念和措施纳入国家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中,推动智能电网与智慧园区建设规划的紧密衔接,尽快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参考文献
[1]朱敏.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J ] . 移动通信,2013,(5).
[2]张盛山. 智能电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研究[J]. 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 2013,(4).
[3]李锦仁. 建立多级认证用电系统的一点构想[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28).
[4]张聪.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电表的研究与设计[D].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统揽,按照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全面跟进、富民产业聚集发展、公共服务均等享受、社会管理民主便捷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综合开发,全面加快“乡村整合”步伐,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完成志丹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8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二)完成保娃沟门等8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年度建设任务(详见附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雏形,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化积累经验。
(三)坚持农工商并举的理念和“兴果、强牧、扩菜、精粮”的思路,狠抓社区产业园区建设,夯实社区居民产业基础,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四)建立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环境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管护等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五)制定出台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考核办法,将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单项考核、单项奖惩。
三、时限要求
2011年6月底前,完成全县社区布点规划、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社区产业规划编制任务;8月底前,制定出台《志丹县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考核办法》;10月底前,完成社区民宅改造和公共设施配套年度建设任务,实现水、电、路、信、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目标;11月底前,完成社区建设年度验收、考核、评比工作,迎接市级考核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县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顺利进行,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志丹县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办公室,其中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新农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要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尽快成立相应机构,配强工作力量,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
(二)密切工作配合。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紧密协作,通力配合,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县新农办负责做好社区建设的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审核把关和工作考核,县老区办负责移民搬迁相关工作,各乡镇和其他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立足本职,主动服从和服务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确保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银行;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
在国家加快新型农村、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建设中,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把控风险,又如何在社会整体转型过程中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等诸多问题摆在银行业的面前。近两年,某市在新农村、新城镇、现代农业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态势。针对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银行对某市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就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对市政府对于城镇化建设规划也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一、某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目标规划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某市拟在未来几年内分别建设省、市、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若干个,城镇化建设主要包括某市六大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新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拆迁安置等项;现代农业项目目前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农林科技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使传统农业项目逐步走向现代化、科技化。
(一)新农村发展目标
某市新农村建设拟在未来几年内建设的多个新型农村示范村,重点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新型的农村社区之中,集中管理,按照社区管理模式集中提供市政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将集体土地集中管理,形成大规模科学的集中种植,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鼓励农民到工厂工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实现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共同上升的双赢。
(二)城镇化发展目标
某市城镇化建设涵盖了土地综合整治,安置房建设,新城区建设,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山水城市,努力打造旅游、宜居型城市。将工厂集中至产业园区集中管理、将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大力推进新区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整体的居住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三)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某市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建设大型的蔬菜基地、采摘园、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各类产业。在实现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建设大型的现代农业项目,一方面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扩大地区经济产值,使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让资源更加有效的得到使用。
二、其他城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经验
在其他省辖市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均临的或然性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土地处理和人员安置等。在资本金方面,其他城市采取了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或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吸引民间投资,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方面,其他城市引入了“空间换空间”的土地发展权计划,将废弃农业区中的建筑拆除,一部分建成高档住宅,一部分转换为可耕农地;亦可采用土地发展权转移制度,将土地置换;或者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工业建厂、集中农业开发等,在保证农民权益的条件下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价值不断增值,土地的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银行业在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面临的状况
我国银行业大多集中在工业发达,城市建设成熟的热点地区,相对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地区和城镇基本都是由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供金融服务。
银行业要想为新农村、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主要考虑就是资金的风险问题。经济发达地区自不必说,而相对于产业建设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满足银行风险要求的底线,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得保障,需要更有实力的资本介入,使政府更多的行使监管职能,让社会资本大力介入,达到政府、银行、企业三共赢。
四、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主要问题: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区域的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规划将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所有新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项目以及其他工业、服务业等都将依托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而变动。在整体规划下才会衍生出其他小型项目的规划,所以市政府出台城市和区域整体规划至关重要,尤其是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在总体上控制住城市的发展,在合法、合规的体系下良性循环。防止乱开发、乱建设,防范在利益驱使下违规投资,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
在政府没有出台整体规划时,企业和银行一时亦无法判断城市发展的未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投放只能倾向于已有的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金融服务趋向单点化,贷款投放规模也会趋于稳定。而企业发展将逐渐变的集中,虽然企业规模也会逐渐增大,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将逐步固化,创新将逐步滞后。这其中也不乏盲目投资和乱开乱建的现象,完全破坏了已有的城市布局,并且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 现状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一、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工业园区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共生体系,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一生产―使用一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一设计一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0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是专门审视工业体系与生态圈关系的、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体化的一种新思维。它强调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业生产,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以“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到了有机的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地运用了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特征是园区中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目前,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区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行业特征;园区内的企业互相联系、协同发展;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新技术的应用;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工艺先进;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有限制要求。
二、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但在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推动下,生态工业思想的影响逐步扩大,全国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开展迅速,生态工业园区成为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发展模式。2001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了过程工程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等支持下,率先开展了生态工业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生态系统规划、物质和能量集成、废物资源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2001年12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了生态工业经济与技术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生态工业园相关课题研究。国家环保总局在2002年正式确认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制糖)园区和广东南海生态工业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予以挂牌;随后通过了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建设规划论证。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29个。国内部分生态工业园区及其特征见表1。
三、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类型和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分为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三种类型。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和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静脉产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1、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板材厂废弃物生态链)、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电子工业生态链、生物制品工业生态链)、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电子信息业产业链、汽车制造产业链)、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苏州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机电一体化产业链)、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粉煤灰处理产业链)、张家港保税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电子、纺织生态产业链)等。下面以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典型园区来介绍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属于国家级工业园区(图1)。截至2006年,工业园区公共绿地面积达406.7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79.26平方米,是国内第一家通过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3月,被批准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泰达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的闭合产业链条。该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以电子信息业、生物制药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饮料业四个支柱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各主导产业之间积极开展共生合作,实现了物流、
能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的跨产业流动。泰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为基本理念,致力于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以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开展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环保服务等活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废物零排放”的生态工业梦想。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间,园区共引进20家丰田体系一级供应商,汽车产业链在园区的不断扩大将有助于这一共生网络的完善与成熟。除了汽车产业链外,泰达生态工业园区还将逐步构建和完善跨行业物质代谢链(跨行业废物交换与再生利用),如针对食品饮料业能源消耗量大且稳定的特点,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蒸气梯级利用;积极开展各行业之间以及污水处理厂、新水源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市政公司的共生合作,构建废水代谢链条。与此同时,园区还将致力于雨水的收集和再生利用,致力于垃圾分拣和再生,使泰达生态工业园形成―体化固体废物管理方案:即占总量1%的危险废物全部由具有合资资质的单位进行分类回收系统实现资源化;占总量9%的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处理;剩余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后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底灰进行填埋处置。
2、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制糖网络系统造纸网络系统)、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电厂粉煤灰生产链)、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磷铵生产产业链)、抚顺矿业集团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煤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包钢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钢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郑州市上街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铝工业生产为核心产业链)、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卤水产业链)、山西安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煤焦化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链)等。下面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为典型园区来介绍我国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我国第一个试点。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图2)。园区以市场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减耗为首要原则,在原料产品“生产、消费和还原”的全生命周期中采用创新技术、依靠政策支持、依据环保法规综合运用3P,(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的简称)原则,通过强化废弃物再循环,形成了以农保工、以工促农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它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并举,二者统一于循环经济。近几年来,贵港市通过逐步制定出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招商投资政策、发展甘蔗生产扶持政策、土地税费优惠政策、排污费返还政策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在现有的生态工业雏形的基础上,通过12个重点优化项目的建设充分高效地利用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集成、能源集成以及水系统集成,实现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废糖蜜制酒精的传统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精制糖、低聚果糖、有机糖、CMC、酵母精等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园区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3、我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VIP),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根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标准,VIP包括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是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平台。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它与青岛六大动脉产业集群共同组队,构成一条完整且具有鲜明特色的“6+1”生态工业体系,以带动青岛乃至山东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为第一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了山东省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整合回收热线电话、信息系统和回收站点,形成客户交投、信息交换、废物回收、在线监控和政府监管回收网络平台,在我国率先使废旧家电及固体废物回收处置实现全程管理信息化。园区先后承担了中日循环型城市(青岛)的建设合作项目,以及与比利时、瑞士、德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环境保护交流与合作的有关项目和事宜。园区以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和最终处置为基础,完全企业化运作,已承揽了具有机电产品综合利用、废弃塑料橡胶玻璃综合利用、废日光灯管处理、易拉罐再生、废硒鼓墨盒和电池综合利用、废纸再利用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入驻。新天地将投资重点放在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上,注重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通过规划把整个园区分为研究区、实验区、服务区、生产区4个功能区和一个预留区。新天地已经成为山东东部大量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和电子垃圾的终端处理站,形成了完整的物质和能量代谢链网。青岛新天地的成功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了思路,各地静脉产业园区逐步建立。辽宁环保静脉产业园是在辽宁建设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省、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背景下,为有效提高全省危险物处理水平而建设的。上海城司已开始建设老港静脉产业园,功能包括废弃物资源化科技的研发、废弃物资源化的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的交易、早期垃圾场的生态修复与休闲和未来垃圾场的卫生填埋。此外,浙江、鸡西、烟台等地也纷纷投入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使各地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更加专业和规模化。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盛连喜:产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管玲飞:生态园区的工业生态系统构建――以绍兴滨海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D],浙江大学,2006
[3]孙婷:我国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4]尹炎、邓志勇: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初探――以布里斯班和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7)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特色”和幸福城市的总体要求,
按照自然、生态、野趣的原则,多植树、建大绿,建设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绿树成林、具有历史文化品味、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公园,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1、坚持“四个统一”。公园建设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参建部门多,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控制,形成整体,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
2、坚持部门联动、专群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绿化的积极性。
3、坚持合理安排、同步配套。即植树造林和绿道建设优先,同步配套完善交通、给排水、公园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4、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据自然山水地貌,以植树为主,增加绿量,以乡土树种为主,种植高大浓荫、速生快长的乔木,形成绿量饱满、生态大气的绿色长廊。
二、组织机构
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园林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监察局、区国土规划分局、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城改办、区考评办、区文明办、交通大队、区园林局、街办事处、街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为小组成员。
同时,成立区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现场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区园林局任指挥长,区发改委、区国土规划分局朱明乔、区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园林局任副指挥长,各相关单位指派一名科级干部为联络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社会动员、项目建设、资金保障4个工作专班,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公园建设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日常办公设在区园林局。
三、总体目标
我区公园建设规划范围608公顷,包括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和南坡30米北坡50米绿化建设。按照市统一要求,计划分3年完成植树绿化工作。
2012年是克难攻坚之年,既要完成已具备条件的地段绿化,又要对难点地段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全年计划建设绿地面积45.4公顷,其中公园10公顷,公园3公顷,堤顶南坡32.5公顷;植树4万株,启动绿道及、竹叶海园区建设。
2013年至2014年是奋力推进的两年,完成可绿化用地的绿化建设,植树10万株,建成绿道12公里,初步完成公园植树绿化工程。
经过3年奋斗,努力建成绿树成林、一带三园、绿道贯通的城市森林公园。
四、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按照属地建管和职能分工的要求,我区承担市总体规划区域内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任务。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区发改委针对公园建设涉及的竹叶海公园、公园、公园部分(带经营性)园区建设会同市发改委,及时了解资金平衡方案并报区政府。
区建设局负责与市城建委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范围内道路、供电管线入地等的建设协调。
区国土规划分局负责与市国土规划局做好对接工作,负责公园周边规划的完善;提出我区公园土地打包方案;协同市局做好交通管线等专项规划的审批和协调。
区园林局按市整体规划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区域公园建设;积级协调参建单位并负责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园建设;在市园林局指导下,监督、检查、验收公园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区水务局会同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安排公园范围内的给排水系统建设协调,堤身改造和绿化建设,以及汉水滩地的绿化建设。
区城管局负责公园规划范围内的控违和拆违工
作。组织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腾地建绿。负责按审定的设计方案组织安排禁口垃圾场等管辖范围内的绿化建设。
区财政局安排区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支出计划,该项工程初步概算区应承担万元,其中借地费用万元、青苗补偿万元、拆迁万元。
区文明办负责动员辖区文明单位积极参与区域森林公园绿化建设。
区考评办按照公园年度计划和责任划分制定考核办法,对各责任单位实施绩效考核。
区城中村改造专班负责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接,将我区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费用,争取计入城中村改造成本之中,制定资金平衡方案报区政府决策。
易家街办事处和街办事处,主要是协助区各职能部门办理公园建设的征(借、租)地手续,协助区城管局拆除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做好稳定工作。
交通大队主要保障施工期间的道路畅通和交通管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区园林局要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各部门和单位,进一步明晰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形成以区政府为主、市政府支持,相关部门、社会单位积极参加的责任体系。
(二)巡查督办,协调推进
加大建设巡查督办力度,日常工作由指挥部组织巡查督办,并将建设进度、巡查结果以专报、简报的形式上报区政府和市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例会制度,指挥部定期召开建设调度会议,对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建设中的问题、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三)加大宣传,广泛发动
建设公园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大力提倡校庆、参军、生日、结婚、离休、退休等植纪念林和纪念树,开展义务认养和捐资冠名(场名、园名等)多种形式的建绿活动,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区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我为公园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管理,依法护绿
针对公园植树量大、品种多样、地势复杂的状况,区园林局要制定完善建设标准、实施规则及公园管理办法。加强树木栽后管理,强化树木栽植技术指导,提高植物成活率和保存率。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做到包栽、包养、包管、包活,切实提高公园绿化的管理水平。
(五)广开渠道,确保资金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2008年成立的省级开发区,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美丽的松花江畔,距吉林市中心15公里,规划面积59.8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内地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工业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吉林市为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吉林市案例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积累经验和提供实践支持。此外,许多措施将写入吉林市的“十二五规划”当中。
2010年1月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吉林市成为首批获得“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的10个城市之一。之所以获得此称号是因为吉林市重视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为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坚持低碳原则,创建低碳生态城市,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吉林化工园区建设成国际性的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吉化园区人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吉林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吉林化工园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转变观念,科学谋划,以“3R”为发展原则,五个“一体化”为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发展之路。
遵循“环保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园区五大综合优势科学谋划一年硕果累累
吉林化工园区地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腹地,是长吉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重要的物流节点,是东北亚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域,是东北亚各国联系的纽带。通过珲春口岸、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朝鲜罗津港等港口群,该区与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区域,是东北亚经济区、大图们江经济圈叠加交集区。
吉林市是国内丰水、丰电、交通基础设施完备、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松花江流经市区,具有完备的供排水系统,水资源十分丰富;吉林热电厂座落在园区内,电力和蒸汽资源充足。
吉林市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量2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8300 亿立方米,已探明石油剩余储量10.3亿吨,天然气储量550亿立方米。吉林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常年产量2000 万吨左右,商品量达1000万吨以上。因此,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原料优势十分突出。
吉林化工园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唯一的化工产业集聚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势头猛,化工产业实力雄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化工生产、科研、原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力量强大,科研设计水平国内领先。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人才、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按照“资源共享、行业一体、布局优化、物流先进、安全环保”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为早日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工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等产业体系和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带动,已初步形成炼油、化肥、化工等产业链。目前,园区内企业近200家,产品超过1000 种,覆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生物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
2009年是吉林化工园区组建运行的开局之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的机遇,一年来先后组团外出招商18次,接待来园区考察团组58个,新建项目139个,续建项目26个。勤劳、务实的吉化园区人用汗水换来了可喜成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6.86亿元,增长17.12%;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16亿元,增长11.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58961万元,增长22.8%;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50073万元,增长20.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1.6亿元,增长27.5%。
在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同时,吉林化工园区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年来, 园区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三废”处理、安全隐患治理、“三级防控”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设备。近些年来,园区先后引进了英国石油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和德国巴塞尔公司等专利商的二十多套技术,其中绝大部分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先后关闭了98套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的装置,同时积极寻求和采用新技术,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园区共有42套装置通过了吉林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8套装置被评为中油公司炼化板块清洁生产示范装置。通过强化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园区实现了清洁生产目标。
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园区在“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吉林化工园区已先后建成了“大地环保建材”、“吉化北方建材”、“吉热建材”等废渣、粉煤灰回收利用企业,年处理废渣、粉煤灰200万吨左右,实现动态零排放;建成了30万吨/年含硫废水制酸项目;建成了四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66万吨,占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的76%;还建成了燃料乙醇公司10万吨/年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及吉化北方公司20万吨/年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装置。
立足长吉图 做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引擎
面向东北亚 建吉林北部现代工业新区
2009年8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石油吉化公司积极推进石化产业向原料多元化、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发展,建设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作为长吉图区域的化工集聚区,吉林化工园区如何实现吉林石化经济再腾飞,如何实现经济、环境双获利,是园区建设者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吉林化工园区领导和专家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确定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针。以“一地三园”建设为载体,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发展原则;按照“产业链设计、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园区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把园区建成一个以现代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为核心,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新能源和静脉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共生、物质循环、资源高效利用为特征,生产技术国际领先,管理模式世界一流,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生态型化学工业制造中心、经济技术研发平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用3年时间将吉林化工园打造成千亿级园区。同时,按照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建设北部现代工业新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吉林化工园区发展而言,如果说2009年是打基础的一年,那么,2010年则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年。吉林化工园区紧紧抓住长吉图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超前谋划,提前部署,确定了2010 年发展目标:计划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同比增长36.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8.6686亿元,同比增长35.9%;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1.2631亿元,同比增长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亿元,同比增长59.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47.1%;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同比增长49.1%;计划2010 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亿元,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左右。截至目前,园区预计开工项目已有35个,推进项目40个。
按照起步区规划,园区准备在推进龙开二路、运城路、研发中心等续建项目同时,启动“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年建设规划道路15.6公里,铺设给水管道19.34公里,铺设排水管道25.7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6.69公里,铺设蒸汽管线29.8公里。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实施省市联网办公。
未来三年,吉林化工园区将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吉林石化在国内石化工业的地位,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综合型石化企业。在建成千万吨炼油项目的基础上,建设百万吨乙烯项目,并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全面实施 “3310工程”: 打造国内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三大生产基地;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胶专用料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特色产品;做强ABS、丙烯腈、聚乙烯、丁辛醇、乙丙橡胶、丁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芳烃、乙二醇等十大支柱产品。
吉林化工园区将以碳纤维基地、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及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促进相关链条产品项目集聚:碳纤维基地被列入吉林省十大产业基地之一,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 预计到2012年基地将建成3000吨/年碳纤维原丝和1250吨/年碳纤维工业化生产装置;精细化工园规划面积267公顷,乙烯和化工原料精深加工两大产业链条24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86亿元、产值200亿元;生物化工园规划用地面积80公顷,总投资50-70亿元,预计建成后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00公顷。园区主要以汽车橡塑专用料、油及“三剂”等化学品为发展重点,规划项目总数约在50-70个,投资约5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在未来发展上,园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静脉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链条,寻求突破,努力将吉林化工园区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化工产业基地。到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0亿元,GDP达到500亿元;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GDP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GDP达到1900亿元。
为优化产品结构,园区明确了发展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五个“一体化”为方针,实行“三步走”战略的发展思路。“减量化”是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再利用”是将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潜在原料或副产品进行相互利用,在园区成员间实现高效的物质交换;“再循环”则是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使园区在整个循环经济体系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以及有效管理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园区内部实现五个“一体化”整合:通过产业链合理整合形成生物化工、副产品利用等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实现装置间、企业间以及原料、中间体和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达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园区废物的资源化和“零排放”;对园区供热、供水、物流运输等公用设施按照一体化思路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公用工程网络系统;通过输送管网、仓库、铁路和道路等设施的整合和完善,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通过对园区环境保护设施进行一体化整合,形成统一的废物综合利用中心,统一处理园区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通过管理创新,建设园区服务管理系统,协调园区建设,使园区内及周边范围的原料、产品互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按照规划,化工园区在空间上分为两个片区,即吉林石化建成区(江北片区)和近期拓展建设区(经开区片区)。在时间上分为近期(2008-2011)、中期(2012-2015)和远期(2016-2020)。以2008年的735亿元工业总产值为基数,到2020年实现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含经开区),调整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7 %。
按照“沿江发展、重心北移”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效缓解城区工业用地不足矛盾, 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化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北部工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区产业布局将突出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碳纤维等特色产业基地,侧重发展吉林市化工、汽车、冶金、碳纤维、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使产业结构实现高加工度化,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物流枢纽功能显著增强。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兴起,许多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物流业的重要性,纷纷将物流业作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进行物流规划,与此同时,许多城市都以兴建物流园区作为发展城市物流的切入点。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城市把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多达200多个。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热潮表明物流将成为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增长点,同时,物流园区对市场化要求高,投入资金大,占用土地面积大,要作好这样一个具有引擎作用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就要求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为做好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本文从理论上系统的、科学的提出了城市物流园区规划的设计方案,这对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
一、城市物流园区的概念
在国内关于物流园区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对物流园区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下面几种:1、物流园区,日本称作物流团地,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主要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概念一样,是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且集中连片的物流用地空间。2、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3、物流园区是指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和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大型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物流业务载体。
二、城市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1.城市物流内在需求
城市物流需求是城市物流园区存在的前提,城市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除了从基础层面上满足城市各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与经营活动等的需求外,更应从战略层面建设物流供给系统特别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积极引导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挤使货运车辆运行速度下降,准确性不高,导致城市货物配送成本上升,配送准确性及顾客服务水平下降,反过来制约物流的发展,二者矛盾日益加剧。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物流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在条件成熟的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是一种可行有效地途径。
2.物流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具体作用
(1)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情况,规划建设几个大型功能性物流园区,通过物流园区的功能将城市内需要发送的货物先集中到物流园区,再按市内运输线路统一配送。如此一来,既限制了进入市区货车数量,又提高了车辆利用率,降低了车辆回空率,从而使城市交通状况(尤其是进出市区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
(2)有利于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物流园区将物流中心集中在一起,减少线路、货站、货场、相关设施在城市内的占地,避免对城市景观的破坏,并将分散的物流企业和仓储设施等集中起来,促进物流基地废弃物的集中处理,降低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或影响,尽量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有利于发挥各类物流企业的功能互补性。现代物流涉及的行业繁多,覆盖供应链各个节点,并且不断向上游厂商和下游客户延伸,很少有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涵盖供应链所有节点,各类物流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物流园区将各类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从地理上拉近企业间的距离,互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仅物流设施相互使用十分便利,而且有利于物流企业功能的集约化建设。
(4)有利于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原来城市边缘地区变成市中心,在此聚集众多商贸、金融、饮食服务设施。由于地价上涨、发展空间受限制、以及交通和环境等因素大型物流中心需要迁出市中心,而物流园区的建立正好为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三、城市物流园区规划的设计方案
1.规划的技术路线图
图1技术路线图
2.方案描述
(1)规划的原则:物流行业涉及的领域广阔、对基础性建设的要求较高,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于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既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又要坚持必要的政府协调引导。具体包括:统一规划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原则、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市场化运作原则、适度超前原则。
(2)物流园区的需求分析:物流园区需求分析的主要过程可用图2来表示。从中可以看出市场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目前国内对于物流量的统计没有相应的指标和统计方法,从物流的定义出发,一般认为物流量主要包括物流仓储量、物流配送量以及物流加工量等,由于一个区域的物流量一般是由所在区域的企业产生,因此企业应作为调研的主要部门之一,同时也不能忽略区域内的市场(消费市场、流通市场等)。总而言之,调研要充分、深入,资料数据收集要准确、全面,这样后面的环节才能更好地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贸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物流市场的需求量,就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一定的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指数平滑、灰色预测等方法,而区域物流市场社会化水平要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小组意见法等常用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再结合规划物流园区的物流系统条件,最后得出物流园区的需求量。物流园区的需求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物流园区需求具有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和无法进行单一计量的特点,且突发性事件对物流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物流园区需求分析中,不能单靠一种或者几种定量预测的方法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要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给出较为合理的预测。
图2物流园区需求分析过程
(3)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对物流园区进行功能定位是物流园区规划的首要步骤,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其功能定位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其功能分区的不同。物流园区一般分为可分为转运型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和综合型物流园区。不同的类型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根据物流园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的规划。
(4)物流园区的数量:根据国内外实际建设经验,一般物流节点都是建设在交通便利之处,如靠近码头、机场、铁路编组站、高等级公路沿线等。综合考虑物流节点功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物流需求、用地规划、城市货运枢纽和站场的建设规划情况等因素,认为城市中最高层次物流节点,即物流园区的数量范围应该在1-4个左右。
(5)物流园区的规模规划:城市的物流园区规模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确定。与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相匹配的物流园区规模属于宏观范畴,关系到物流系统全局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全局,另外从微观角度,单个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也是项目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具体研究论证的。城市物流系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而存在,它始终处于城市大系统下,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交通、能源等其他子系统的制约,物流园区的服务供应与物流市场需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无限制的膨胀,因此,城市物流园区规模要以城市大系统其他因素为约束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物流园区建设总规模的确定在物流规划中,若每年的作业天数按365天计,则物流园区的建设总规模为:
S=L×1i×i2×a/365
式中:s为物流园区建设总面积(104m2);L为预测规划目标年份的全社会物流总量(104t);1i为规划目标年份第三方物流(3PL)市场占全社会物流市场的比例%;i2为规划目标年份3PL通过物流园区发生的作业量占3PL全部物流作业量的比例;a为单位生产能力用地参数(m2/t)。
(6)物流园区的选址方法:城市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在实际中是一项重要的决策问题,选址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物流节点各项经营成本和获利程度。关于选址,目前己研究形成了多种方法,大致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的方法主要是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运用,定量的方法常采用解析技术法、线性规划法、仿真技术法、启发式方法等。图3为选型的步骤。
图3城市物流园的选型步骤
(7)物流园区的平面布局规划
在进行物流园区的平面布局规划时,应根据作业流量、作业活动特性、设备型号、建筑物特征、成本与效率等因素,确定满足物流作业要求的空间大小、长度、宽度和高度。主要内容包括:通道空间的布置规划、收发货区的空间规划、仓储区的空间规划、分拣区空间规划、集货区的规划、行政区的规划。
3.方案综合评价
作为城市的重要建设项目,对物流园区的规划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和重要环节。它是在物流园区进入运营阶段之后,针对园区的规划目标及运营状况所设置的,目的是判定物流园区的规划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物流园区的运营和经营情况。
(1)评价步骤
物流园区规划的综合评价和其他物流系统工程的评价一样,本身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准则;确定评价方法;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2)物流园区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园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表现在各个方面,根据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及特点建立多层次指标体系。第一层是园区基本水平、社会经济效益、产业聚集情况和相关政策,其中一些指标还需要下一层指标来进一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园区基本水平。主要包括设施建设情况、企业进驻情况和人员素质三个二级指标。其中,设施建设情况又包括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企业进驻情况又包括进驻企业数量、综合实力和纳税能力。人员素质主要指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高低。
②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物流量、服务附加值和缓解交通压力及合理城市布局四个二级指标。物流量和服务附加值主要体现了园区的经济效益,而后两者主要体现园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③相关产业聚集。物流是一个依附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物流园区的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物流需求才能得以实现。相关产业聚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物流园区的发展,这里相关产业聚集包括物流需求量和潜在物流需求量两个二级指标。
④相关政策。就目前来看,在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否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无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支持和保障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园区的发展情况。
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4物流园区评价的指标体系
(3)物流园区规划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