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3-06-05 09:57: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

第1篇

云平台建设乱象丛生是突出体现

直到现在,国内还没能出现一个能得到广泛认可的标杆性云平台,大量教育云平_一直处在各自为政的无序建设之中,它们大多仍然属于“信息化云平台”,远远没有“互联”,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变革步伐。多年来,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所学校十几个平台,一个教师几十个账号,已是普遍现象,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教育发展改革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1.网络学习空间走入“社交”误区

国家提出“三通两平台”战略部署后,国内各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网络学习空间,但大多属于模仿社交类空间建设,弱化了“学习”这一根本属性。整个业界呈现理念落后、技术炫酷、舍本逐末、鱼龙混杂的局面,学习空间远远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空间利用率很低,大量沦为摆设,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缺乏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原因。

2.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没有突破

在体制内部,多年来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建设的资源,却因为规划不科学、没有形成合理的长效资源建设机制、重建不重用、重复建设而浪费极大。企业资源也大多跟不上教育需求,没有变革性理念的平台出现,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无法与教育教学高效融合,现实中大量国内主流资源型企业也在艰难度日。

3.在线教育陷入误区和困局

互联网时代,教育趋于高度开放共享,尤其是K12阶段,知识体系非常稳定,优质教育资源将逐步走向免费,企业做在线教育本身空间不大。大量企业和创业者匆忙涌入,重复生产一堆“鸡肋”式产品,鲜有突破创新之处,造成了产业误区和虚假繁荣。经过多年努力,普遍遭遇盈利困局,行业前景堪忧。现实中,一些产品甚至诱导、捆绑学生家长强制消费,完全变成了商业化的产品,影响恶劣,实属互联网教育领域之“毒瘤”。

4.教育云平台乱象之根源

(1)理念非常落后。大量平台停留在“技术驱动”和“全员制造”的初级阶段,企业对“互联网+教育”认识远远不够,没有专业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做支撑,不懂教育需求,和实际应用脱节,没有真正体现“互联”属性。

(2)顶层设计极弱。各级各类企业和教育部门一哄而上,顶层规划混乱,缺乏行业标准,专业性差,功能交叉,无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应用”问题。

(3)管理服务缺失。大量设施平台缺乏专业管理、粗放式管理,或者只关注技术服务,违背互联网基本精神,行业变革更是无从谈起。

(4)信息孤岛严重。商业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买卖式、封闭式、作坊式建设阶段,导致各平台间信息孤岛从未消除,网络信息资源大爆炸,优质教育智慧被网络淹没,覆盖率很低,又产生了“双重信息孤岛”,危害更大。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之基本原则

“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覆盖”是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目标”,而“最大化”则是有别于“信息化教育”的最本质转变,其中涉及教育体制生态、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机制保障、前沿科技支撑等一系列系统性重构和变革;它重在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中国教育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回归教育本真,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和实践范式。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改变浮躁高发、乱象丛生的产业现状,坚决摒弃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技术思维”创新,紧盯“核心目标”,围绕教育云平台进行大力创新和建章立制,构建全方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方能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的总体发展改革需求。

1.强化顶层设计

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统一标准规划:基础核心平台应做到全国统一化部署,高级应用平台应区域性高度统一,信息资源高度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

2.互联网思维重构

要从“信息化云平台”跃升到“互联网化云平台”层面,从体制痛点和真实需求出发设计产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教育体系、流程、结构、规则、管理等互联网化,打通体制内外,推倒“围墙”,促进全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构。

3.打造开放生态

企业间绝不能一哄而上、跑马圈地、固步自封,要切实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作共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降低各方投入成本,真正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生态。

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入口”

一个行业若要因为互联网去变革,那一定是出现了标杆性的入口级平台。笔者认为,这样的产品不是眼下热议的智慧教育、未来课堂、教育大数据等,而是基础应用平台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应重点围绕“三通两平台”中应用属性较强的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网络课堂等平台,在“互联”二字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在理念、产品、技术等方面大幅重构,形成一个“核心入口”,以逐步实现教育领域全要素的互联,使“互联网+教育”的推进更加精准和可靠。

第2篇

很多时候,争辩源于定义的不清晰。那么这种争辩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于互联网思维,我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做了如下定义(百度百科目前也使用了这个定义):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更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等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商业模式与商业秩序,也会引发对应的商业规则与竞争秩序的变化。我们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是这个时代一种商业思考方式。

1、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互联网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传统商业形态的不断冲击,导致了这种思维得以集中式的爆发。

2、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人的专利。不是因为你在互联网公司你就具备这种互联网思维,也不是传统企业就没有这种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属于哪一类人。互联网公司出来的也有很多人不具备这种思维。

3、互联网思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一种思考角度与方式。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原有的一些商业习惯。

4、多数人都在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而忽视了对其本质的系统思考。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本身也是去博取眼球、获得关注和流量,其实也无可厚非。但片面认为这样就是全部,就以点概面了。

5、所谓互联网思维更多针对传统企业而言。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天然就处在这个时代,受这个时代的熏染,其商业行为习惯也自然具有极强的互联网属性。而大量传统企业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所以面临着一个思维转换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1.0

到底怎样理解互联网思维?我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中总结了“独孤九剑”9种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它思维都是用户思维在价值链不同层面的延展。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企业价值链的重新审视,体现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以及供研产销的各个价值链条环节中。并且将传统商业的“价值链”(见图1)改造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见图2)。

“价值环”以用户为中心,战略制定和商业模式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业务开展要以用户为中心,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战略层、业务层和组织层都围绕着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设计。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价值环”模式。

其中,在业务层面,用户端和供应链端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环,将不断地实现价值动态地传递,用户将需求反馈至研发生产,研发生产形成产品或服务再传递到销售端,销售端通过接触用户又形成了二次的循环。这种经过互联网思维改造的“价值环”模式,将对传统商业生态和商业理论带来深刻的影响。“价值环”要求我们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关注用户需求、聆听用户反馈并且能够实时做出回应,这是未来企业建立商业模式的基础。

互联网思维2.0

这一年多的时间,在为大量不同行业的传统企业做咨询和培训的过程当中,也逐渐深化了我们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很多传统企业家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以万达地产王健林为例,2014年1月份在达沃斯论坛上他说,我觉得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完全是错误的,这应该是互联网企业为自己贴金的说法,不存在互联网思维。2014年的9月万达电商内部研讨会上,王健林说“所有系统必须要检讨,是否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即使房地产也要有互联网思维”。2015年1月万达集团年会上,王健林再次强调了这个话题,他发言讲到,所有副总裁级别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否则下课。可见,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变革的意义。

我们把互联网经济的三个本质概括为: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

提到互联网都会提到小米,为什么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小米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卖手机、电视、消费电子的,为什么大家把它归为互联网公司,而没有把它归结成一家手机公司、电视公司和消费电子公司?在传统商业里面,我们大多数做的是产品售卖的生意,在卖产品。但是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我们更多的是在经营用户,这是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差别。雷军曾经讲过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仅仅讲到了第一点,以用户为中心才可能做到专注、极致、快速、迭代。黎万强强调兜售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让用户参与到品牌传播,核心还是用户中心。

小米的渠道更多的是放在了互联网化的渠道上。基于互联网去做网络化的直销体系,而没有在传统的渠道做大规模的分销,一旦你把渠道放到了线上,那就意味着是基于数据来驱动的。小米的营销环节,没有在传统媒体投放大规模的广告,而是基于互联网做粉丝经济,做数据化的营销,让营销环节也放到线上,也是基于数据来驱动。小米的论坛就是小米的研发部,在这个平台上收集大量用户反馈的建议、吐槽和不满进行产品研发。小米内部的管理软件也把所有的小米人聚合到了一个平台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跟阿里、百度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它的产品本身也是数据化的,手机硬件已经软件化了,变成了智能手机。它的渠道、营销、研发、管理环节都是基于数据来驱动运营的。

传统的手机厂商和电视厂商他们卖产品,卖手机和电视,更多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厂商的出厂价到终端环节不断地加价,到终端消费者卖出去。小米首先通过去中间化,把产品做到了非常高的性价比,但是同时它也没有仅仅通过卖手机这个产品挣钱,是通过后面的商业模式。原来我们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多的形容羊毛出在狗身上,是一种交叉补贴的概念。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百度上搜索一个关键词,百度没有向你收钱,但是有很多广告商给百度投钱,因为要做竞价排名,做广告。360杀毒也没有向我们收钱,还是免费的,有很多人给他交钱。互联网公司更多都是这种交叉补贴的商业模式。

所以我总结了互联网经济三大本质:用户中心、数据驱动、生态协同。对应着三个核心的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生态思维。

这属于互联网思维2.0版本,从原来的“独孤九剑”过渡为“三体”――三个核心的互联网思维。

第3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603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需依托于互联网架构企业运营,实现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互联网时代,敬畏并大胆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模式是传统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互联网思维简述

研究视角的不同和语言表述的差异,导致一些企业家和学者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主流的观点是将互联网思维进行细分,如标签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等。而就本文研究对象而言,暂以百度百科定义为准,并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相较而言的,因而更加强调作为一种商业革命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个商业模式,而且是一种全新文化,是一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战略角度。”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因而,既是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世界观,也是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对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要兼顾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力量。

2 传统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要企业保持略平常心态,通过变革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互联网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引擎,在生产力、创新和消费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不论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或是互联网浪潮的致命冲击来看,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的运营管理,都是企业迎难而上、追求持久发展的法宝之一。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国家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互联网+”正逐步纳入国家战略行动计划,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产业等融合创新,是传统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4万亿元,同2010年的4.5万亿元相比,翻了三倍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并预测,2015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61亿,占到总网名人数的55.7%。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消费群将不断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话语权得到扭转,消费者的话语权将更加牢固。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具体化,而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逐渐受到挑战,因而,未来商业发展的盈利点将落在如何让用户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能终端、云技术和宽带网络,这三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基础,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技术正被广泛应用和完善着,技术应用更加低成本、成熟、完备,将进一步全面渗透到传统企业,推动其改造升级,进而争取竞争优势。

3 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

3.1 重视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基础:信息科技

新兴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和创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力量交织在一起,彼此交汇、相互影响,重塑着未来商业格局。互联网开始向产品研发和制造业等领域全方位渗透,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众筹模式的生产等”。

互联网平台、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是在不断挖掘数据思维、流量思维所发挥的巨大市场价值,这也要求传统企业喊出创新商业模式口号的同时,将基础的技术应用落到实处。重视技术应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技术,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以“大数据技术”为例,数据资产愈将被称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了大数据某种程度上掌握了用户资源。因而,传统企业中的管理者、员工都要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数据思维,提高对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将信息进行高效能运用和转化,发挥其经济价值。

3.2 坚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顾客导向

以顾客(用户)为导向是对重视顾客实际需求并提供超出产品本身优质服务的一种经营理念,强调无视竞争者的存在,因而是对竞争者导向的一种挑战和创新。以顾客导向为核心,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顾客价值为企业出发点,尤其关注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等,重视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的创新,进而动态的适应顾客需求。顾客主权、顾客经营、以顾客为中心、重视顾客体验是顾客导向所包含的四层内涵。顾客导向也被称作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顾客主权的重构,赋予了消费者极大的主动性,要求传统企业改变以往因自身信息资源优势而忽视消费者的居高心态,适应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互联网时代,主动邀请顾客参与到产品的价值链创造中。经营顾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学会经营顾客,同时将“顾客需要什么”放到首位,追求长期的顾客满意、客户关系。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阐述,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滞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传统企业的产品要转变思维,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挖掘顾客体验,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增强双方互动,重视实际体验者的反馈并予以改进,拉近与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得顾客的认可。

3.3 领悟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原则:减法原则

有企业教练这样描述,“无限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你的公司就会破产,只需要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尽量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大而全,还是试图做到小而精,满足用户核心需求,这是需要传统企业慎重考虑的。互联网思维讲究专注思维,将产品做到极致,超出用户预期,而传统企业强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因而,在看到利益诱惑的同时,传统企业要意识到产品线太多,缺乏聚焦点的弊端,重点发力将更加精准、优质。

未来的竞争忧虑意识应当是“快鱼吃慢鱼”,而非“大鱼吃小鱼”,速度与效率变得格外重要,而减法原则是增快速度、增强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企业要不断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减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外部交易,减掉核心能力之外所有欲望与冲动”因而,减法不只是做产品线的减法,也是渠道的减法,组织结构的减法。减法不但能降低产品成本,还能提高企业效率,占据速度优势。

减法原则同样适用于产品功能的减法,这也是简约思维的体现。不少传统传统企业为了迎合更多用户的需求,设计功能繁琐的产品,希望通过功能齐全的特性吸引客户。当然这不是对功能多、实用性强的产品的否定,而是要更加突出产品核心使用价值,使产品更加简约、明了。产品细分原则也是同样的道理,用户需求的差异性促使市场细分的出现,因而要充分考虑影响市场细分的各方面要素,有针对性、准确地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如果采用一刀切,集多种产品性能为一身,将产品堆到客户面前,任其选择,必将流失大量用户。

3.4 遵循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路径:战略转型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战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重构固有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企业变革,十分不愿轻易碰触,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变革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构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成为突破口和当务之急。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增强竞争力,最终实现战略转型,从而夺取往昔的优势地位。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是传统企业突破重围,开拓蓝海空间的一种战略,并且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要具备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据变革程度分为微创新商业模式、完善性原有企业模式创新,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再次商业模式创业,五条路径要根据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企业变革压力的大小而定。客户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用户价值的选择,个性化服务逐渐受到重视,在快速反应用户变化的同时,还要能够为潜在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不同的企业盈利模式不尽相同,均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基础上;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保障,可通过建立品牌、控制价值链等方法建立,有学者将业务系统的构建、自由现金流结构的构建纳入商业模式中。360董事长周鸿?t认为,再复杂的商业模式最后回归到基础,它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有用?能够将这几个问题回答清楚是成功的起点。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基础是产品,核心是用户,而商业模式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等某些环节的竞争,而是系统的竞争。

有学者将目前比较普遍的商业模式做了归类:

“工具/内容+社区+电商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工具属性、社交功能吸引客户,进而建立社区,并逐步嫁接到电商业务,如微信的滴滴打车,妈妈帮等。“长尾型商业模式”,未来更加强调将更多商品卖出去,而非几样商品卖出很多,核心是“多样少量”,对于传统的零售业和出版业具有启发性。“平台型商业模式”,是指通过平台快度汇聚资源,满足顾客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通过建立搜索、电商、社交建立了强大的产业生态,使企业竞争转向平台的竞争,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免费等行业模式”,被称作一种可以统摄未来市场,也可挤垮当前市场的商业模式,也是免费思维的具体应用。免费品尝、免费兑换物品等,既是一种营销方式,也正形成一种强悍的商业模式。“O2O模式”,一种突破线上和线下界限,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模式,是基于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共享等互联网思维创建的模式,目前家居馆已经实现,图书市场正在探索中。另外还包括“跨界与融合模式”、教育产业掀起的“线下走向线上模式”等,不同的传统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和优势,摸索合适的发展模式,以上这些已经被实践了的模式也成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战略转型路径。

不少传统企业进行变革中,会遇到重重阻力,不少企业转型失败,源于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面对市场诱惑,大包大揽,缺乏聚焦重点,没能发挥资源优势;过分重视用户规模,忽视用户核心需要;急功近利,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盲目模仿,不去创新,丧失核心竞争力等。因而,传统企业不但要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定位,慎重规划,不可盲从。

第4篇

3月19日,中国平安在2014年年报中首次披露了其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互联网业务用户已达1.37亿人,其中年活跃用户6925万人。2014年核心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迁徙用户1434万人次,由互联网金融业务向核心金融业务迁徙1143万人次。

与微信用户和支付宝用户相比,平安的互联网用户量尚有不小差距。“目前我们的客户(量)是足够的”,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在年报会上表示。在他看来,平安下一步的重点是增加客户的接触频率,进而实现价值的转换。

无论是“1333”战略、“五马奔腾”、“平安战车”,还是“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平安这些名目繁多的互联网战略提法,其目标指向只有一个: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

经过27年的发展,平安已不满足于在传统金融领域打拼,而是谋求传统业务和非传统业务“两条腿走路”。今年更是被平安定为“非传年”,即:在保持传统金融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快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从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深入到生活服务领域。

在诸多IT界人士看来,目前互联网已进入2.0时代,“S(社交)、M(移动)、A(分析)、C(云)”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革命的核心。

在互联网2.0时代,一直致力于综合经营的平安,对于综合经营有了不同的理解:功能各异的子公司或平台,如何既能保持各自不同的定位,又能彼此打通,顺畅无缝对接各种生活场景,从而实现全流程、全价值链条的管理。

“从地面朝天上飞”(马明哲语)的平安,已将竞争对手对标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马明哲认为,平安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比之普通的互联网企业更加清晰:以金融为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

在平安向生活服务领域渗透的同时,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加紧向金融领域的扩张。而平安的金融同行们亦纷纷打造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3月25日,“小马金融”正式上线,亦谋求以金融为手段的线上线下的结合。

“花心思黏住用户,形成平台生态内的循环”,这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商业之道。平安做得到吗? 策略迭变

2013年,中国平安综合金融进程加快,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互联网”成为马明哲每年初新年致辞的核心关键词,这一点甚至从其所用的标题便可管窥一二。比如,2013年的新年致辞标题是“科技,引领平安综合金融”,2014年则是“科技,让综合金融更精彩”,到了2015年,则进一步雄心勃勃:“蓄势待发,决胜新平台”。

事实上,按马明哲公开的说法,早在2010年左右,便已意识到科技对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和产业行业的颠覆性改变。2013年,平安正式确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战略,这被视为其自1993年引入人团队、2002年后援大集中之后的又一次革命。

不过,在这一年,平安对综合经营还主要围绕“金融超市”的概念,采用的模式亦主要是传统的交叉销售。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则开始谋划建立用于财富管理、健康管理和生活管理的社交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医健通、万里通、一账通、天下通和壹钱包等五大门户。

在2013年底的平安高层内部会议上,马明哲提出打造“平安战车”管理模式的构想,其中,互联网金融作为突前前锋,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板块作为前锋,围绕金融生活服务生态圈,打造壹钱包、天下通、一账通、万里通和医健通等五大门户,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管控架构。

到了2014年,马明哲进而提出,互联网未来三大趋势是移动化、智能化和云计算,届时将实现在生活场景中嵌入金融,改变过去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做金融的理念。根据其构想,将金融业务融入“医、食、住、行、玩”生活场景,据此打造七大业务板块。

“社交金融”成为平安对自身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定位,通过将金融嵌入客户的日常生活,由此带给客户“简单、便捷、安全、有趣的生活”。

这一理念,具化为平安于当年推出的“1333战略”。2014年1月,在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会上,马明哲亲自上阵,对外详述了该战略,即:立足于社交金融,融入“医食住行玩”等333项生活场景应用,依托壹钱包,实现管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等三大功能。简言之,这个取自平安金融大厦门牌号的“1333”,是指1个壹钱包和333项生活场景应用(3个3同时还指3个功能、3层用户和3个整合阶段)。

在“1333战略”中,被寄望成为平安互联网金融核心平台的壹钱包,在微信理财通上线次日推出,引爆了2014年初的话题。壹钱包堪称平安版的支付宝,其主要功能被简洁地概括为:赚钱、省钱、花钱、借钱和聊天。

根据平安的构想,壹钱包将立足于社交平台,实现社交、生活化服务与金融业务的对接,未来甚至能够逐渐取代信用卡甚至现金。

这个界面和功能设计与微信颇为相似的壹钱包,内测版本的流程和用户体验做得比较粗糙,无法绑定除平安银行之外的银行卡,统一账户体系未建好,与其他平台还无法顺畅对接,比如,在壹钱包里无法直接登录陆金所,需在陆金所的应用模块中重新注册。壹钱包注册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亦引发诸多用户关于用户信息安全的质疑。

壹钱包在内测阶段遭遇“滑铁卢”,一位平安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壹钱包内测时主要由平安系统的员工注册,一度沦为平安系统内部转账和交流之用。

不过,经多次升级的壹钱包,已有了新的定位:作为平安的互联网B2C融资平台。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在年报会上透露,去年壹钱包销售的理财产品达200亿元。除了推出理财产品和保险定制产品,壹钱包还在消费端接入了国美在线等电商平台。

从生活切入金融的思路,依然在2015年得以延续和深化。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马明哲推出“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的概念。

所谓“四个市场”,是指平安的资产交易市场(陆金所)、积分交易市场(万里通)、汽车交易市场(平安好车)和房产交易市场(平安好房)。“两朵云”则指以“平安一账通”为核心的“资产云”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与健康管家移动平台为核心的“健康云”。“一扇门”则比喻互联网世界的“任意门”,即在诸平台和门户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比如,在相关APP中,嵌入其他平台的模块,让客户在诸平台之间可以“任意”穿越。

根据平安的战略,其“两条腿”各有侧重:传统金融业务以“综合金融,贡献利润”为核心,重心是金融超市和客户迁徙。而非传统业务则以“互联网门户战略,贡献价值”为核心,做好海量获客,高频互动,以积累大数据。

平安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达1.37亿,活跃用户为6925万。陆金所、万里通、年平安付、平安好车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总量为9141万,其中持有传统金融产品的用户数为3815万,占比41.7%,年活跃用户数2767万。在移动端方面,平安APP总用户规模为1971万,年活跃用户为1401万。

从客户迁徙来看,核心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迁徙用户为1434万人次,由互联网金融业务向核心金融业务迁徙则为1143万人次。任汇川在年报会上表示,平安的海量客户正转化为互联网金融用户,协同推广的效应正在显现。 整合贯通

如果说,初期阶段的综合金融以交叉销售为主要形式,主要为了实现客户共享,那么随着综合金融的深化,则需要通过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马明哲在年报会上谈到,互联网客户有三个关键维度:流量、接触频率和价值转化,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接触频率。“过去我们通常是先做销售,服务是为了实现销售。现在我们要先做服务,然后通过服务带动销售,形成流量、频率和价值的转化。”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即网络的价值等于价值系数和用户数量的乘积,网络的价值则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

在马明哲看来,传统金融是渠道为王,产品驱动。互联网金融则是流量为王,服务制胜。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安多点开花,旗下涵盖平安科技、平安金科、陆金所、平安租赁、平安付、1号药网、平安好车等多个平台,形式则多采用垂直门户。此前业内曾有质疑,认为平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缺乏一个统筹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安亦存在平台业务重叠或“撞车”的现象,特别是财富管理业务。比如,陆金所、壹钱包、一账通和财富宝都推出了理财产品,而陆金所未来的产品重点还包括保险和基金等产品。

事实上,包括平安在内的几家保险集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系统内平台相互抢生意的问题。一位平安子公司投资部门人士透露,和客户谈业务时,常常遇到同系统子公司的人也来接洽,有时一笔业务甚至会遇到数个“同门兄弟”,俨然变成“内斗”。在该人士看来,一个原因在于,不同子公司或平台都有各自的团队和KPI考核体系。

如何对各平台有效整合,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平安在互联网领域需解决的问题,亦是能否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关键。

任汇川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金融的方向,平安将对门户进行整合,打通平台之间的应用和模块。根据“1333战略”,其三大整合即指基础整合、金融整合和服务整合。

既要有多样的入口,又要实现平台的对接。今年平安推出的“任意门”概念,即是对相联互通的一种尝试。通过嵌入的模块,平台之间可以相互跳转和链接。

资金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则借助于一账通,实现客户的金融资产、积分和信息的归集和整合。2014年12月,一账通移动端作为一站式综合资产账户管理工具正式上线,整合了平安19家互联网和金融账户,以及平安之外的29家银行账户。用户用一个账户、一套密码、一次登录,来实现保险、银行、投资等账户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多种需求。

有点类似于“超级账户”的一账通,被平安视为非传统业务用户向传统金融客户迁徙转化的关键枢纽。不过,从目前的客户体验来看,尚需完善,比如一账通上的保险、银行和证券等账户信息,需要逐个手动添加。原因在于,平安系统内不同子公司之间还未完全做到共享客户信息。

平安金科亦被重新定位,主要用于拓展和孵化互联网相关领域业务,作为一个统一的互联网门户入口圈,以提升客户与平安的交互频次。陆金所的功能和业务近期亦有所调整,未来则被定义为“金融界的天猫”。

更深一步的整合是实现服务整合。金融有其天然壁垒,金融产品亦有其高门槛。如果按照马明哲在2013年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说法,适合互联网销售的金融产品排序中,基金排在首位,其次分别是证券、银行、保险、信托和投行业务。从与生活场景的融入度和接触频率来说,传统金融产品相对较难,服务也相对单调,支付、征信、健康管理等非传统业务,则更易于与生活场景形成对接,增加服务频次。

一位保险电商公司人士认为,用户一旦成为客户,最在意的就是服务的质量和体验感受。不过,金融产品特别是保险的客户接触频率较低,以服务带动销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效应。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2014年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保险公司对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多数公司只是将服务流程电子化、网络化,而从客户需求和便利角度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能力仍需加强。如何最大程度上实现保险服务在线化、如何遵循网络运行规则、适应客户网络消费习惯,值得行业思考。 盈利待考

经过近四年的投入和布局,平安的互联网金融转型已成效初显,对增量客户的拉动效果开始显现。年报显示2014年底,平安的个人客户数达8935万,其中2014年新增客户195万人。

在马明哲看来,平安这种以金融为手段、贯通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一般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显现得更清晰,更能直接产生价值。

“海量”流量和 “高频”用户,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要素。“用户至上”的理念,BAT更擅奉此道。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在对员工内部演讲时表示:腾讯应该少提“产品”和“功能”,多谈“服务”和“特性”。服务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中心,定义所做的一切。

蚂蚁金服的重点则是做底层和平台,建立信息撮合平台、技术平台、数据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围绕核心用户价值,服务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和小微金融机构。

华泰证券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禹媚报告认为,互联网2.0的本质特征是互联网变成信息能量,将重塑现实社会中的供需关系。互联网产业链从单纯的线上向线下延伸,从单体的竞争,变为产业链乃至生态系统的竞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具备向上发展的潜力。

尽管马明哲对平安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颇有信心,但从目前来看,几大互联网金融平台或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各有参差,比如,已运行数年的万里通目前仍亏损。

马明哲在年报会上坦承,目前还难以准确估算互联网金融子公司何时步入盈利期。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则表示,平安的诸多互联网金融创新项目目前仍处于持续投入的阶段。互联网领域的竞争相当激烈,现阶段平安的策略是加大投入,尽快获取客户,以建立壁垒。

2015年1月,平安金科获增资14.76亿元。而陆金所则刚刚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未来有可能独立上市。

第5篇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阶段性增长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WAP用户是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构成主体。运营商下调WAP资费增加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频率和时间,增强了用户上网体验的意愿。同时,终端厂商更多支持WAP2.0的新款手机,WAP网站不断优化用户界面和提供丰富应用服务,手机浏览器推广使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机上网的用户体验。

此外,随着运营商加大手机上网概念的宣传力度和范围,提供更加优惠的资费套餐,手机上网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响应。由于受到手机硬件和上网速度的限制,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访问WAP网站成为其获取手机上网体验的初始选择。

趋势二:以用户为中心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电信行业经历IP化变革是互联网冲击和通信技术演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立可管理的IP网络和形成对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控制力,是运营商长期以来实践的方向。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实施由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战略转型,决定了移动互联网成为运营商竞争的焦点。

移动互联网正在经历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未来移动互联网将发展成为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服务的开放式网络。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运营商认识到不仅仅提供接入服务,更重要的是满足用户随需服务的诉求和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这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驱动力,改变了运营商重运营轻服务的旧有模式,重塑了运营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

趋势三:移动互联网形成三向竞合格局

过去电信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运营商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绝对控制力。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迫使运营商必须为了应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做好准备。经过在各自领域的快速成长,新的竞争者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领先企业。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庞大的用户规模、高效的产品研发能力、重视用户体验并且了解用户需求增强了新竞争者的竞争实力。

趋势四: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趋势

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从文本格式、铃声图片、WAP上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到多媒体信息服务。早期以短信服务为代表的移动增值服务扮演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目前移动宽带和智能手机成为服务内容的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手机搜索、手机即时通讯、移动SNS、位置服务LBS和手机游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经过终端融合发展的历程,手机终端发展趋向于更加贴近用户并且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手机终端高度个人化的特征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必要性。

趋势五:移动互联网走向开放、协作和分享

开放、协作和分享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理念。面对互联网模式的冲击,运营商需要借鉴互联网模式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构建开放式平台、集成互联网应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业链服务能力是运营商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

1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与产品(服务)的联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服务)信息的即时更新和对比、购买方式和渠道、消费便利性、个性化需求、潜在需求等方面。这些由消费者和产品(服务)形成的信息数据日渐复杂,加上行业间的竞争也来越激烈,企业亟需在营销模式上大胆创新,以适应时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易不抓、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黄升民、刘珊等,2012)。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结果,它是一个以大数据平台为技术核心,以挖掘数据价值为服务核心,不断将数据价值转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庞大生态体系。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具有如下几特点:①数据量巨大。对数据的存储单位已从过去的GB到TB,甚至是NB、DB级别;②数据呈现形式广泛且结构化不明显。数据来源于具体数值和文字,亦可来源于应用程序、图像、音频等,样式多元结构多样;③数据产生速度快且时效性要求高。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更迭,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运算对获取数据现时价值提出非常高的要求;④数据潜在价值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数据“会说话”。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预测事物的趋势走向、发现某种行为关系、得出某种现象结论等,让数据充分体现其潜在的目标价值。

3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模式的挑战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变得越来越广泛。网络营销指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并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在商家和客户之间进行产品交换、提供全面服务的系列工作。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在线活动,对客户进行系统管理,并针对目标客户宣传推广产品服务从而达成某种营销目的的新型营销活动(黄纯芳,2018)。这也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营销向传统营销发起了挑战:第一,打破分销壁垒,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随着新科技新应用的出现,分销的概念日渐消沉,企业通过官方APP、微博、抖音等工具,逐渐建立起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BtoC营销(BusinesstoCustomer)。第二,扩大客户诉求层次,狠抓消费者显性和潜在需求。网络营销不仅满足消费者显性需求(即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服务),还能借助数据软件收集并分析消费者消费轨迹,结合消费者对事物的关注程度,推送消费者可能需要的产品(服务)服务信息,激发并满足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潜在诉求。第三,信息公开透明,注重消费者感知体验。网络营销让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服务信息实现“随时随地全方面了解产品(服务)”的功能,产品定位、价格、品质(消费者评价)、产品对比、物流、服务等都能通过软件平台一览无遗,仅从单一的营销手段(如降价促销)已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让消费者从“营销初始”到“购买享用”全流程得到最佳体验已成为了企业竞争核心。第四,信息传播快且高效,消费交易方式简便。企业通过软件(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企业官方app等)实现了信息即时传播,通过借助平台流量的优势,将营销变得高效、低成本、多样化。同时,消费者从产品呈现到最终交易,全程线上完成,弹指之间便让产品(服务)达成交易,让线下营销者毫无察觉、默默地被打败。第五,跨业态竞争出现,降维打击明显。网络营销的载体是互联网电子平台,信息手段、软件开发、平台维护、数据分析等内容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成为占据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逐渐跨业态地走进物流、农业、餐饮、零售等领域,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对所进入的行业进行降维打击,深刻地改变行业的营销生态。第六,网红增人气,直播促流量。在网络媒介环境的营造下,企业更加侧重关注网民的心理需求,让网民特别关注的红人在网络作用下放大影响力,使其满足网民审美、刺激、品味等需要,大幅度增加企业自身的人气。网红达人通过直播,提供专业、高质量、综合多样的视频、买家秀等服务,吸引高人气高流量的消费群体,让企业的产品处于营销的风口。因此,基于传统4Ps营销理论(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网络营销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感知、消费方式、消费理念,让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营销模式上大胆创新,重新构建营销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4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创新的方式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张罡,王宗水,赵红,2019)重构营销模式创新逻辑,提出三方面内容:第一,整合营销促进营销模式中价值的创造;第二,差异化营销促进营销模式的价值的增加;第三,精准营销促进营销模式中价值的维护。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企业需要更多地结合内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网络营销竞争组合,让消费者充分享受价值交换过程中实现企业价值。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营销专家们对营销模式理论进行不断升级。美国营销专家唐舒尔茨(DonSchultz)提出了4I理论,即趣味(Interesting),利益(Interests),互动(Interaction),个性(Individuali-ty),赋予网络营销新的理论指导,注重企业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引导消费者对产品服务,乃至企业品牌的认同。著名营销理论专家傅明(2015)提出4E理论,即体验(Experience)、花费(Expense)、电铺(E-shop)、展现(Exhibition),这是基于互联网网络营销环境下,针对电商市场提出营销创新模式。为此,企业需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营销逻辑,创新企业营销模式。第一,整合网络营销手段,促进互动交流,优化传递价值。大数据技术在改变消费结构和创造消费需求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形成了价值网络重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更加多元、透明、通畅的网络联系渠道,移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官网app、抖音视频、快手等积累着大量的消费者群体,这些移动网络平台把人们的家庭、生活、娱乐关联在一起,形成了强关系高活跃度的移动网络交流平台。通过整合若干或者众多网络营销手段,把商业产品和服务以人们喜闻乐见方式植入其中,让营销内容、传播方式、获取渠道吸进移动网络用户,从而产生互动话题和正向交流,让网络营销的趣味(Interesting)性潜移默化地体现在用户平台上。这种高强关系的沟通平台能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形成有效互动交流(Interaction),让网络营销充分优化其传递价值,服务企业营销战略。第二,构建企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营销,激活潜在价值。企业拥有一定基础的产品服务数据和消费者行为数据,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打通企业内部数据链条,从产品生产、包装、批次到消费者特征(年龄、性别、收入、需求等)以及消费行为(购买产品组合、频次、消费水平等)进行数据整合。因此,企业通过创建大数据共享和分析的平台,分析相似消费者群体体量,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网络平台向已有客户精准营销,满足消费者个性(Individuality)化需求;同时向潜在消费者发起营销刺激,激发激活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改善网络广告的播出形式和内容,增强推广目标群体的精准性。网络营销不仅要维护现有客户流量,更侧重唤醒潜在消费者和消费者潜意识需求,最大限度地激活消费者的潜在价值。第三,建立数字化电铺,差异化经营模式,增进品牌价值。互联网大数据将新零售进行了新定义,企业需构建数字化电铺(E-shop),包括官网平台和网络交易平台(支付宝、公众号等),也要注重线下场景店的建设,让线上线下互联打通。场景是产品的逻辑,更是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解决方案,因此,从功能属性的角度而言,线下商店侧重消费场景体验、消费者感知、初次消费;线上平台侧重产品展示(Exhibition),包括官网展现(PC官网、移动官网)和关联网络展示(抖音、朋友圈、快手、京东等)对产品服务的介绍、对比、点评、宣传,同时加入消费券、组合营销、拼团、秒杀、分享、点评等功能,让线上和线下形成联动营销效应。同时,网店能通过差异化经营(如网红直播、差异化产品等)形成难易被模仿或难易追赶的竞争优势。在差异化营销过程中,企业的品牌和文化应融入到数字化电铺和实体商铺的营销细节中,让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建立企业品牌好感,形成品牌资产和品牌共鸣。第四,打造关联业态共享平台,形成业态链条营销组合,塑造共享价值。企业之间存在竞合关系,对于企业产品互补,供应链处于上下游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构建行业内和关联行业的业态共享平台,深层次拓展利益相关企业的大数据容量,组合出消费群体流量更广、产品营销组合效用更大、个性化需求更为显著的业态链条营销组合。企业基于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关联业态共享平台,可借助大数据共享和分析,预测人们消费动态需要并提供链条营销组合,打破过去企业仅销售单一产品或者企业内部产品组合的营销模式,形成组合丰富、功能全面、品质最优、成本较低、适当跨业的链条式营销模式,让利益相关企业实现利润共享、价值共享。

第7篇

眼下,大喊“互联网思维”的人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公司的人,他们以新新人类自居,他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无不带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特征。比如,按照小米雷军的说法,互联网思维包括了专注、极致、快、体验等几种因素。但是问题是,互联网行业同样是一个阵亡者众多的行业,每一家行业成功者背后的都是众多默默无闻,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的企业。比如团购行业,就从2008年疯狂的千团大战变成了今天的只有几十家团购网站。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至今只有几十家,且多在国外上市。因此对于选择了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来说,如何使公司在行业中生存;以及对于传统行业的公司来说,能够从互联网行业中学到什么,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海尔的张瑞敏,传统制造业的出身,更看重变革、转型与创新。在前不久海尔的创业纪念日上他还讲到,海尔的目标就是三个“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在他看来,这三个“无”很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升级其实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有人认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颠覆自己非常困难,就好比从山巅下到谷底后,再爬另一座山,把自己完全颠覆掉;但张瑞敏认为,最难的还是在于“破立”之间,即把旧的破掉,再把新的立起来,而且还是破立并举,这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问题,而张瑞敏先生更倾向于破立并举,边破边立。海尔在组织观念演化方面的实践是,员工去“领导”中心,人人成为创客;用户去“企业”中心,成为体验主导,企业进行“轻足迹管理”。

由此可见,所谓“互联网思维”在不同维度、不同背景的人看来,其定义远不是一个。其关键还在于实践者对“互联网思维”的体悟,其定义的清晰程度也依赖于企业实践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很多高喊“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应该说“还在路上”……

让我们再把视角转到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看看那里的企业又是如何理解和体悟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吧。最近出版的《一网打尽》这本书里,可能能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这本书在美国引起了一些争议。作者采访了亚马逊公司发展历程当中的大量公司高管和普通员工,因此也不可避免的触及了公司发展当中一些秘而不宣的部分。

这本书清楚的叙述了亚马逊公司是如何从杰夫·贝佐斯脑海中的万有商店的理念变成一家电子商务巨头的过程。同时这本书还记录了杰夫·贝佐斯在成长中的几个关键阶段,从而将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个人的经历结合了起来。而亚马逊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代表,用书本上的原话来说:“亚马逊一直面对着大量难以应付的对手,比如谷歌,苹果等,这样的公司怎么不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代表?”不管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不少东西。

亚马逊在公司的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多次危机,但都能够化险为夷,其根本在于本书所总结的——核心价值观!在本书看来,杰夫·贝佐斯无疑是公司的灵魂,尽管有很多人不习惯他暴君式的领导方式而离开,但仍然有大批人始终跟随他。一家企业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往往取决于企业创始人的心理。企业的经营总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但是如何克服困难企业困难需要创始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创始人需要用自己的信念来感染周边的人。杰夫·贝佐斯不只是一位以金钱为根本的企业家,他有着更加远大的理想。而中国的很多企业往往在前期的客户积累中顺风顺水后丧失发展动力,就是由于企业创始人缺乏远大的目标动力。而书中提到了杰夫·贝佐斯有着太空探索的梦想,这是支撑他不断做大亚马逊的动力。因此亚马逊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品类,创造了KINDLE、AWS等新生事物。

亚马逊进入的领域总是会蚕食其他企业的利益,比如KINDLE对于传统出版业的侵袭和传统零售对于沃尔玛的冲击。但这些所谓的“冲击”其实依然离不开前面所谈到的核心价值观——杰夫·贝佐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体验为本。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产业链中的合作伙伴来满足客户。

以客户为本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也是传统行业企业的宗旨,并不能说互联网行业就一定比传统行业更加重视客户。但是互联网行业由于具有媒体行业的特征,客户发展边际成本低,因此更加重视客户中间的口碑营销,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传播产品。在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当中,他们很少为了单独产品在电视上进行广告营销,而是花了更多的成本在超越客户的期望值上。这是值得传统行业来学习的东西,客户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超越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在产品使用中能够获得更多地情感价值,而在亚马逊身上,客户能够体验到尊重等情感价值。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真意所在。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亚马逊是如何推出了PRIME服务、是如何促使业务大幅度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也有亚马逊的中国版本,那就是等待在美国上市的京东商城。京东商城不管是在发展历程还是在创始人性格上都有类似亚马逊的元素。但是《一网打尽》这本书中专门用了一章说明亚马逊不是零售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亚马逊开发出的AWS系统,能够让亚马逊冗余的计算资源为其他科技公司所用,提升了企业资源利用的效率。而京东虽然和亚马逊一样投资了大量的物流和仓储。但是在研发费用上投资相当少,这是京东没有在上市中被视为科技公司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所谓“互联网思维”是可以学习的,但不能复制,这也是《一网打尽》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有价值的内容!

【 延伸阅读 】

《一网打尽》作者杰夫的阅读书目

书籍在亚马逊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培养了亚马逊的创新能力,帮助亚马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的发展战略。以下列举的是亚马逊的高管和员工们经常阅读的书目,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司。

1. 《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s),石黑一雄著,1989

杰夫·贝佐斯最喜欢的小说。描述了一位管家回忆战争时期他在英国的军旅生涯。贝佐斯说他从小说中获得的东西比非虚构作品多得多。

2. 《山姆·沃尔顿:富甲美国》(Sam Walton:Made in America),山姆·沃尔顿和约翰·胡伊(John Huey)著,1992

在这本自传中,沃尔玛的创始人阐述了折扣零售业发展的秘诀,并讨论了他的核心价值观:节俭以及贵在行动——要心甘情愿地做很多事并犯下很多错误。贝佐斯将这些引入了亚马逊的理念中。

3. 《主席备忘录》(Memos from the Chairman),阿兰·格林伯格(Alan Greenberg)著,1996

这是一本贝尔斯登银行(现已停业)主席的备忘录选集。在他的备忘录中,格林伯格一直在重申银行的核心价值,特别是谦逊和节俭。这条哲理来自一位虚构的哲学家。如今,亚马逊每年都在发放1997年致股东的原始信件。

4. 《人月神话》(The Mythical Man-Month),弗雷德里克·P·小布鲁克斯(Frederick P. Brooks Jr.)著,1975

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脑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有反常理的观点:小型团队比大型团队更容易掌控复杂的软件项目。这本书直接催生了亚马逊的“两个比萨团队”。

5. 《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吉姆·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Jerry I. Porras)著,1994

这本著名的管理类书籍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公司一直能够成功。这些公司有一个核心理念,只有持有这一理念的员工敢于承担核心任务,而其他人就像公司里的病毒一样。

6. 《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吉姆·柯林斯著,2001

柯林斯在本书出版前研究了亚马逊的管理模式。公司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找到他们独特之处,并操纵飞轮,使得企业每个部分的变化都能加强其他的环节。

7. 《创造》(Creation: Life and How to Make It),史蒂夫·格兰德著,2001

一位视频游戏的设计者如果找到了原始的结构元素,认为智能系统能够从头到脚进行创造。这本书对于亚马逊开发网络服务、云计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 《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The Revolutionary Book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Do Business),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1997

这是一本很有影响力的商业著作。亚马逊在开发Kindle和云计算时借用了其中的很多原则。一些公司不愿选择破坏性技术因为它们可能隔离顾客以及破坏它们的核心产业,但是克里斯坦森认为忽视破坏性创新的代价是非常严重的。

9. 《目标》(The Goal: A Process of Ongoing Improvement),艾利·M·高德拉特和杰夫·科克斯著,1984

这本书用小说的形式阐述了生产过程中的原理,它鼓励公司认清运作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并重新梳理自己的架构。《目标》这本书是杰夫·维尔克的圣经,他通过这本书修复了亚马逊的订单履行网络。

10.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 Banish Waste and Create Wealth in Your Corporation),詹姆斯·P·沃麦克(James P. Womack)和丹尼尔·T·琼斯(Daniel T. Jones)著,1996

丰田的产品哲学要求行动必须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一切行动都要为它让路。

11. 《数据驱动市场》(Data-Driven Marketing: The 15 Metrics Everyone in Marketing Should Know),马克·杰弗里(Mark Jeffery)著,2010

这是一本衡量顾客对于市场有效性满意度数据的指南,亚马逊员工必须从数据出发,如果数据薄弱,他们必须指出这一缺陷,或让其他同事解决这件事。

第8篇

1.企业价值观是企业转型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种行为的好与坏、对与错、以及是否应该效仿的判断标准。举个例子,汇孚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传统进出口贸易公司,它辉煌的业绩离不开每一名业务员的“跑客户”。“跑客户”是传统外贸业务员做的最多的工作之一,他们通过积极参展、多跑工厂、多联系客户来寻找最佳供应商和最佳客户,寻找最佳的差价赚取最大的利润。在信息并不对称的过去,这种外贸手段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然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买个鸡蛋都能在淘宝上比价十多家,“跑客户”似乎是不太明智的选择。因为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传统外贸业务员这一“中间人”的身份,正在被互联网所排斥和取代。于是互联网的转型,是不是意味着要传统进出口企业汇孚的核心价值观?外贸业务员这一曾经是“对”的传统职业,在互联网时代难道意味着的是“错”?当然不是。传统外贸业务确实不景气,但是跨境电商正在逐步崛起。外贸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转型。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企业核心价值观给修正过来。从企业文化上来看,汇孚的高层管理者们积极鼓舞员工,摒弃“外贸行业将没落”的观点,大力灌输互联网转型思想,让员工们认识到外贸行业依然可以辉煌下去,只是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原先的传统外贸手段在当今时代并不吃香,那么就要塑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塑造全新的外贸手段——跨境电商。拥抱互联网,而不是把互联网当敌人。要融合,而不是对抗。要改变员工们的价值观,汇孚集团从企业内刊开始改革,从传统的报纸媒体,延伸到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同时大力建设微信多功能服务号“汇孚家人”,增加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精品文章推广,积极召开员工线上讨论会,丰富员工见闻,让员工畅所欲言,做到领导和员工共商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实现全体价值观的引导和转型。

2.企业精神在转型中最容易延续

企业精神,其实也是这个企业的领导者精神。企业的领导者们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诸如探索、求实、高效、创新)灌输于整个企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企业精神。在传统企业转型中,企业精神是最容易延续的,也是企业文化作用最直接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汇孚集团的员工们一直秉承汇孚集团“开拓、务实、团结、高效”的扎实苦干企业精神,每一位外贸业务员都能自觉奋战到夜里十点甚至通宵达旦。这种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汇孚集团的领导者,只是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在企业精神里增加了一个词:“创新”。“不创新,无未来!”汇孚集团董事长多次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强调这句话。而付诸于企业文化之中,汇孚集团开创了独特的“员工DIY”活动,一扫传统企业沉闷的工作习惯,主动邀请全体员工参与每月的DIY活动。员工们围坐在一起,有时候做一些甜美的糕点,有时候做一些创意的家居,有时候做一些精美的首饰。创意就在这里迸发,是企业文化引导了转型的精神大潮。延续了传统企业的扎实苦干,学会了互联网企业的创意四射,企业文化在这里做了领航人。

3.企业制度是转型的关键之一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同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企业的文化趋势和导向。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崇尚“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大多鼓励员工“弹性工作制”,不用朝九晚五掐着表上班。同时淡化上下级关系,扁平化管理结构,下属见了领导不必恭恭敬敬,有话可以直言,把传统企业该有的条条框框全都抛之脑后。传统企业有着几十年的文化沉淀,要想一下子把这些条条框框都去掉,企业非得垮了不可。汇孚集团利用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置员工意见投诉箱,同时在微信服务号里增设互动版块,积极听取员工意见,制定了许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比如修改考勤方案,加班后可以调休,迟到在可接受范围内免责,一个月3次无条件免责等。人性化管理已经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主题,因为循规蹈矩过了头,只会限制更多创意的产生。

4.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转型的催化剂

企业文化环境,就是有些管理者脑海里片面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最浅显易懂,最名副其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但不外乎企业刊物、文体活动、照片墙、企业装潢等。说到底,这始终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而且相对狭义的概念。企业文化环境在企业转型中,起到的是催化剂性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的一种文化载体。企业文化环境本身不具有指向性,而能赋予企业文化价值的,往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通俗的说,企业的领导者将企业的价值观进行了修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环境这一基本文化载体,企业价值观的修正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企业文化环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在员工看似平常的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举例来说,汇孚集团创刊以来经历了20多年依然人气旺盛的企业内刊《汇孚报》,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型和改变。《汇孚报》往电子刊物发展只是转型中的冰山一角,从采编到内容再到版式的转型才是山海巨变。从最初的自上而下的新闻式撰稿方式,到现在的鼓励员工投稿,加大投稿奖励,重赏创新文章的基层采编做法,给予了全体员工最大的发挥空间和创作激情。同时,增设互联网版块,在传统媒体上大力分享和宣传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品文章,给员工一次又一次精神洗礼。除了刊物以外,汇孚集团的企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传统企业里,白墙绿桌,干净整洁就是企业环境优美的典范。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企业的装潢设计更注重创意性和激励性,振奋人心的标语和让人忍俊不禁的吐槽随处可见,员工的桌面摆设也自由多变,随心所欲。创意的环境才能孕育创新的人才。汇孚集团董事长深谙此道,特地花重金举办“企业文化墙和桌面创意设计大赛”,邀请专业设计师亲临指导,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设计与评比,力求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灵感。在传统行业做了十几年的员工们又惊又喜,惊的是一向严肃的董事长居然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喜的是自己满腔的创作激情终于得以释放。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环境在转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载体,但又不仅仅发挥载体的作用。董事长一个好的点子产生,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环境的烘托和渲染,恐怕也难以得到升华,转型这一重大举措也无法加速实施。企业文化环境在企业转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推动作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环境里转型,这是一个看似复杂但又有章可循的课题。每一位传统企业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企业文化,也许能从这里面悟出只属于自己企业的,独一无二的转型秘方。企业文化会从多个方面引导和推动企业转型,而能不能准确地抓住这些转型的关键,就要求企业家们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加果敢的决断力。汇孚集团并不是特例,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不甘落后的传统企业家们,正在自己的领域里用自己的方法去扭转大局,争创辉煌!

作者:吕江行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第9篇

互联网金融深度嵌入生活

互联网技术渗透积累的海量用户和金融行业的结合发展造就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奇迹,冲击着传统金融业。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拓展,服务人群将包括几亿尚未被互联网金融覆盖的长尾互联网用户,以及迅速增长的农村手机上网用户。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金融服务边界的拓展将不仅仅局限于服务的人群,金融业场景也将不断丰富。金融不再像工业时代时以企业为中心,以生产为中心,而开始以普通消费为中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

中国金融改革还在路上,整个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将改善金融生态,未来投资价值将着眼于以下几大方面。

互联网金融将更有效地配置相对稀缺的资源。

互联网金融将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克服了时空约束,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有助于提升支付体系的功能。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将进一步促进去现金化。

互联网金融将推动征信系统的发展。征信系统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互联网金融将征信业务推上新台阶,将对我们单一依靠央行的征信体系起到有益的补充。

互联网创造的无边界平台为众多商家和消费者提高了最优竞价机制。在这种透明的价格机制下,资金价格更及时、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

互联网制造业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

工业4.0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互联。工业4.0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智能制造为主导、将物联网、服务网和数据网集成于制造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1.0是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2.0是电力奠基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3.0是信息技术引导的自动化。工业4.0是系统性配置要素资源,从客户到工厂全价值链下定制、智能、动态生产的模式,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基础。

第10篇

关于互联网思维大佬们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的?

“互联网思维三大定义”:一、依托互联网做传播,找到目标客群,也让目标客群认识你,进行参与、互动;二、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根据找到的目标客群做精准型“窄众产品”;三、微小改进、快速迭代、以互联网手段收集反馈,迅速改进产品,进行再传播。随着功能、服务、及产品线的完善与扩充,逐步扩大目标人群。

——雕爷牛腩创始人雕爷

换一种角度,从结果的角度来解读,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接,会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结果看,大致会产生这么几个效应:长尾效应、免费效应、迭代效应和社交效应。互联网思维开放、互动的特性,将改变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因此,用好互联网思维,制造业链条上的研发、生产、物流、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要顺势而变。

——联想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柳传志

互联网思维分为三个层级:

层级一:数字化;互联网是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层级二: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改变运营流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层级三: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和价值观创新。

——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百度总裁张亚勤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而非“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这些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不是说传统企业建个网站,搞个App什么的。而是做减法,减掉面向终端用户的不必要的环节,减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

——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

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把用户当成互联网的中心,中间商将越来越少,这将让商业模式和销售渠道产生变化。

互联网思维之一,中间成本为零,利润递延

互联网思维之二,功能成为必需,情感成为强需

互联网思维模式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李善友教授

互联网转型是什么?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商业模式转型,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把你原来的盈利模式改变了,二是管理转型,或多或少你利用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来改善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有一个是文化转型,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改变你的企业文化。要吃透互联网精神,一定是要把它溶化到企业的血液当中。

——金蝶软件董事长徐少春

互联网给中国商业界带来的最大改变也许是新一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威权主义价值观让位于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核心的个体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这才是所谓的互联网精神或者互联网思维的真义。能够扎扎实实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贯彻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本质的互联网精神,把每个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的公司,才称得上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领教工坊创始人肖知兴

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企业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基于互联网的颠覆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传统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思想观念和商业理念。要敢于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发现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想象未来,仅仅看到威胁。

——华为轮值CEO胡厚昆

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今天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

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个新的理论,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让商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如果说80后、90后是一群天然带着互联网精神的消费主体,那么,“互联网思维”就是商业在面向这群新人时的态度、方法和观念。

——“B座12楼”发起人项建标

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今天我们能连起来的东西还不到1%”。“互联网精神”的层面: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和演化。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越大;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来逼近真实的用户需求;不是借助计划而是通过演化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教授

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就是只做一款47寸的电视,其他型号不考虑。极致就是干到你能力的极限。口碑是互联网的核心,没有口碑靠广告一点戏都没有。快,只有互联网企业能实现,都是24小时值守,有问题立即解决。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

相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速度再快都不能发展,所以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任何时候不管大环境怎么变都好,我们要主动出击,干在实处。结合格兰仕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第一,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转变,做制造业必须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来去做实体,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要转化为以消费者为中心。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

互联网思维充分体现了“平等、尊重、参与、分享”的价值观,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老板对组织、产品、用户的颠覆必须要全面认识。通过互联网卖产品还是技术思维,必须把互联网思维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王志纲

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

第一,用户至上: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很多东西不仅不要钱,还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去用。

第二,体验为王: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比如有人递过一个矿泉水瓶子,我一喝原来是50度的茅台。这就超出我的体验。

第三,免费的商业模式:硬件也正在步入免费的时代。硬件以成本价出售,零利润,然后依靠增值服务去赚钱。电视、盒子、手表等互联网硬件虽然不挣钱,通过广告、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方式来挣钱。

第四,颠覆式创新:你要把东西做得便宜,甚至免费;把东西做得特简单,就能打动人心,超出预期的体验上的呼应,就能赢得用户,就为你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互联网思维”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互动分享,也就是扁平化。二是产品创新,给用户带来惊喜。三是与产业链协同的开放与合作。

——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曾学忠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把互联网当思想看,你自然而然会把你的组织、产品、文化都带进去,你要彻底重新思考你的公司。今天很多人都说网上营销好,但是营销好了,麻烦也就开始了,你整个组织、人才、思考、战略都要进行调整。你以为是你的胃口太好,但换一只胃,你的肝也出问题,脾也出问题,因为所有内部的体系是连在一起的。这世界没有传统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想。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全面向互联网转型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目标。我们需要快速建立起互联网的业务模式,产品有更好的互联网应用体验,销售有更强的互联网通道,市场营销要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和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推广我们的产品,宣传我们的形象。我会时刻关注你们的努力,随时为你们的成绩点赞!加油!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总觉得互联网仅仅是一种工具,企业里有人用就可以了,没必要每个人都懂都用,总觉得鼠标里点不出万向节。现在不同了,孙子、外孙回来都跟我讲互联网,互联网已经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一种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打印产品也已经近在眼前了。怎么办?只有下功夫学,善学者能,多能者成。

第11篇

[作者简介] 李国英(1973 ―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金融与财贸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

互联网催生的电子商务导致产业链扁平化、减少贸易层级的同时,也加剧了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大数据的运用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加快了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速度;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模式,除金融机构开始主动谋求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拓展网上业务外,跨界产业资本、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也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和行业优势,在不同业务场景下为所在行业提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目前一些垂直型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功建立起相应的“支付场景(O2O)”,支付行为带来的商流、资金流、第三方信息流、物流在这个平台上相互融合,共同构筑起供应链金融生态化经营、平台化合作业态。

一、供应链金融是全球分工背景下产生的融资模式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全球化为核心的供应链产业组织模式的演进,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基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为寻求成本最小化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价值链的重塑与业务外包,从而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物流和信息流层面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直到上世纪末,管理者和专家们逐渐发现,整体价值链上的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链条局部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洼地”配置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开始深化,供应链金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在一些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金融解决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匹配问题的做法日益流行,紧跟市场需求,金融机构也开展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开展。

而在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金融抑制政策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控制、资金规模的考虑,更青睐大型企业,众多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支持,却很难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这样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就会出现滞后甚至停顿。

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大型核心企业能够利用自身在信贷市场的信息优势来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缺位,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而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上又愿意与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合作和协同运营,来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最小化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那么金融机构就能够通过供应链融资综合服务方案盘活整个供应链资金流,促使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和供应链成员的共赢。这就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产生与发展更为切实的背景。

二、“产业+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催生供应链金融活力

1.“互联网+”释放产业链价值

我们所理解的“互联网+”,应该是互联网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快速整合渠道的基础上,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以扮演其中一种工具的角色,回归至原来的传统产业链中去,辅助产业链的发展,并最终释放产业生态体系的价值。无论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还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观察成功案例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均有意无意在践行这种理念,即服务有形或无形的传统产业链。

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机会。一方面,互联网的优势在于用户基数足够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核心企业如果能够获取丰富、对客户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迅速获得大批用户;另一方面,互联网使参与交易的各方沟通、交易行为完全网络化;同时物联网的应用提高了对物品的精准管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贸易、流通过程中各类主体的信息被全方位记录,从而对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有更准确的评价;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借款,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融资和投资的大部分功能。

3. 数据信息与资金来源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缺乏关键数据信息和资金来源缺乏,互联网金融也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首先,金融机构加强了与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对接,可以通过合作更好地管理控制风险,逐步加大资金供给;其次,资金来源除了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大型核心企业自有资金外,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三,互联网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后可以提供可靠准确的信用支持,可以部分代替传统模式下的以资产支持为主的担保形式,给予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解燃眉之急,带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这就是互联网带给供应链金融的改造革新。而且供应链金融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交易模式,会衍生为更为多元、更为便捷的具体产品,同时也适应了时代诉求。可以说是互联网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从源头带动其价值释放。

三、产业资本、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拓展空间

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电商平台型企业以及对上、下游掌握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不仅切实降低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为自身经营转型打开了广袤的空间。

1. 设立小贷公司,以自有资金为主,向上、下游企业发放贷款,直接收取利息收入。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贷款利率较高(规定上限为贷款基准利率4倍,普遍的年化利率15%左右),并且审核放款速度较快,期限灵活。但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和从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融入的资金(银行融入资金不能超过净资本50%),受此限制,规模难以做大。

2.设立担保公司,为上、下游企业增信,以方便其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通过担保费获得收入(担保费率在1%~3%,银行贷款利率9%~10%)。目前银行普遍对担保公司资质要求较严格,贷款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并且要求担保公司缴纳10%的保证金,因此,这一模式同样面临资金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受限于银行的审批速度较慢(普遍在2个月以上),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短期周转资金的需求。

3. 建立P2P平台,连接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理财需求的个人,通过手续费、服务费方式赚取利差(普遍在2%左右)。目前主流P2P平台的利率普遍在10%左右,审核放款流程在1周以内就能完成,对于中小企业吸引力较大,并且这一模式没有资金的天花板限制,适合快速复制、做大规模。但P2P平台对公司运营能力、技术能力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期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投入。

在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违约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相比于自设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建立P2P平台应该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基于产业经营场景下的P2P金融模式,由于核心企业具备行业经营经验,在信息获取、风险控制技术上更加专业,可以通过金融脱媒快速解决资金来源和资金成本问题,二者的融合发展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热点。

四、快速发展的P2P平台亟需与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

1. P2P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越来越大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平台进行观察和分析后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P2P行业的突飞猛进,实际上更多的是传统民间借贷市场的搬家,其中的大部分P2P平台都和小贷公司有着紧密合作关系:有些P2P是平台类型的,聚集多家小贷,有些P2P更是直接归属某家小贷公司,所以如果拨开P2P的外衣就能看到民间借贷的身影,那么再讨论P2P的发展速度与平台数据可能意义相对不大了。从本质上看,跟小贷公司联系到一起的P2P平台,是小贷公司给P2P提供了资产端。但是小贷公司作为资产端难以规模化和标准化,风险可控程度也相对较低。金融行业盈利本身依靠的是规模和杠杆,也就是说,利差和风险不可兼得,利差越小风险越小。P2P平台要实现安全、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规模和风险的问题,没有一定的规模,难言可持续性。高息信贷市场难以设计出标准化产品,规模越大、风险越难控制,进入一个无法绕开的矛盾和死结。因此P2P与规模大、风险可控的资产端对接,是其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P2P+供应链金融”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导向

金融的本质就是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在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违约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没有任何风控的平台从金融理论上是不可能成功的。2014年底上市的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追捧,其核心优势就在于其纯线上低成本、纯平台无担保、建立在外部信用机构数据上的风控体系和其良好的用户体验。而其中最重要的风控体系所依赖的信用机构数据是中国P2P企业所欠缺的。在此经济大环境下,基于产业经营场景下的P2P金融模式可能代表该类金融创新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型产业集团具备信息优势,对上、下游企业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目前这一部分价值未被现行的金融机构完全挖掘出来。供应链金融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而服务实体经济,引导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一直以来也是国家对于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系统的基本要求。P2P平台与供应链对接,一方面可以受益供应链对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四流的控制手段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将金融服务与供应链对接,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特别是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本质,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3.“P2P+供应链金融”具备较强的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

在投资、融资两端需求旺盛的行业背景下,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是P2P平台成功的核心要素所在。在线上数据建设尚未完善的背景下,基于产业经营场景下的P2P金融模式可以通过“商圈平台+交易场景+大数据”,构建起内生且高度可控的风险控制模型,并结合线下交易场景、掌握借款人实际资金需求和资产状况、把控借款人借款实际投向。

五、结 语

2014年以来,一些大型电商已经完成O2O平台的搭建,而O2O平台搭建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在有各自主攻方向的垂直领域,形成各自熟悉行业体系下的“产业闭环”,通过完整的大数据系统和信用记录资源来控制借贷风险,评估项目价值,加速全产业链规模扩张。各垂直产业的巨大交易市场为P2P提供了风险可控且足够实现规模经济的成长空间。同时随着向O2O延伸业务范围,并凭借低成本和便捷性的显著优势,国内产业互联网已经将支付结算引入线上,并且跟线下的供应链资源整合打通,初步形成了闭环、可控的支付场景。

已经构建支付场景并且形成可控闭环的产业O2O平台、综合电商平台、大型供应链体系等成为P2P积极拥抱的优质资产,供应链或者电商平台提供风险控制和融资需求,成功与P2P对接,形成真正的产业闭环。

第12篇

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的男主角温特沃什米勒恐怕根本没想到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这部没有在任何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能如此收到中国粉丝的狂热追捧,要完全拜互联网所赐。不仅仅是《越狱》,包括《24小时》、《疯狂主妇》、《迷失》、《CSI》等各类热播剧目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便利获取。今天,大量的免费数字产品,包括流行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图书、软件,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得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数字产品获取与下载渠道,而其中相当部分是免费获取。正如互联网思想家克里斯安德森所说“数字产品迟早将变成免费产品,并可以从免费中赚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已经越来越娴熟面对免费经济的挑战,创造出大量的全新免费经济盈利模式,如免费下载加广告收费、部分客户免费加部分客户收费、部分时间免费加部分时间收费等等,数字产品的免费化浪潮已经不可抵挡。

在这样的商业游戏中,一个日趋免费化的数字产品分发时代已经出现,各类商业力量都致力于降低各个分发环节的成本,客户也在免费习惯的培养下不愿意再回到高分发成本时代,网络管道的价值就在这样的挤压过程中不断贬值。这对电信运营商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今天,电信运营商网络带宽的50%以上都被不断流动的免费影音等数字产品所占据。但这种免费流动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大部分以各种不同方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所占据,而并没有流入到承担管道职责的电信运营商的囊中。电信运营商赚到了承载比特的管道钱,但对于每个比特开采、挖掘、衍生的钱基本没有赚到。电信运营商的话音、宽带等传统核心业务,在逐渐成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低成本支持工具的同时,商业价值被大量掠夺已不可避免。从管道运营到流量运营,电信运营商在各方挤压、掠夺之下不进则退。

每天晚上,在各类互联网社区、游戏、论坛之中,都充满了攒动的人头与亢奋的激情。象联众这样的知名游戏网站,夜间有几十万人同时在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不仅简单的驻留在线上,同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娱乐自己。在这样大规模聚集的虚拟社会中,隐藏着诸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包括由于社区化交往带来的虚拟礼物、展现自我所必须的虚拟表情服装、定向投递于某类特征集中人群的广告、购买游戏道具与装备、人与人之间的物品交易等等。所有以上模式,都依赖于大规模、高度黏着的人群在线,依赖于在线人群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为降低用户的沟通聚集成本,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不遗余力地引入了大量软件工具或即时通信工具,这些工具大部分具备支持VOIP、在线视频、多人社区、信息交换等功能,其数量之丰富、功能之实用,对电信运营商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廉价甚至免费的应用,不仅形成了对传统电信网络管道价值的冲击,对电信运营商自己推出的诸多基于电信网的新型融合业务也呈现出强有力的替代掠夺。

2008年10月,美国第一大交友网站MySpace在即时通讯工具中集成Skype的网络电话功能,以进一步增强社区内客户的便利交流与顺畅体验。2009年2月,诺基亚开始在N系列手机中全面集成Skype,其中N97手机用户将能够利用3G和Wlan技术拨打和接听免费的Skype到Skype语音电话,以及费用低廉的Skype到固网和手机电话。正是在多种商业力量的驱动下,大量基于互联网的廉价甚至免费IP技术被频频采用,用于支持互联网时代以人气、注意力和交互性为核心的免费化商业模式。

面对互联网应用咄咄逼人的价值掠夺,电信运营商需要重新考虑并改造自身的价值来源。其中的重点在于,围绕客户体验的完成过程,通过自有及合作资源,把电信运营商的传统交付物与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的社区、游戏、内容等交付物进行整合,成为客户数字体验的完整服务提供者。例如,和黄公司始终围绕客户数字体验的完整性需求,充分集成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流行性应用,使自身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领跑者。

2008年11月,和黄公司在名为INQ1的“社交化手机(Social Mobile)”设计上,在具备通讯簿、短信等手机传统功能的同时,集成了包括Facebook、eBay、Windows Live Messenger以及Skype在内的各种应用。完全基于客户整合体验的设计,使INQ1在后台与Facebook等网络引用保持自动同步与融合运用,用户可以在使用语音功能的同时,保持Skype、MSN持续在线。2009年6月,和黄公司表示将在圣诞节购物季期间推出Twitter微博客手机,该手机内置了Twitter的微博客客户端软件,可以让用户方便使用当下互联网最流行的应用-Twitter。通过和黄的案例可以看到,在应对互联网力量冲击的同时,电信运营商可以借助终端、业务与应用的融合,构建客户数字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使电信业务与互联网应用成为密切衔接的客户体验互补品,以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方式实现各自的价值增长。

除了以完整数字服务提供,避免价值被掠夺之外,电信运营商还可以通过成为ICT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对各类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运作过程提供全程支撑服务。从提供IDC服务、云计算服务到安全管理服务,从提供计费支撑、客户管理支撑到服务支撑,从提供下载及使用门户、应用布放到汇聚提供,电信运营商可以将自身定位于城市水、电、煤、气、路等基础设施供应商的角色,以完整精细的支撑服务成为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到开发新增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去。

例如,2009年4月,Vodafone在组件网站WidgetZone上推出一款全新的软件开发包,包含了几乎所有可用于开发Vodafone手机应用的程序工具。这个软件开发包包含一个WidgetPackager开源应用,此外还包含一个Opera桌面浏览器,用于远程调试和开发。2009年5月,Vodafone宣布将为互联网应用开发者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API,如用户的位置信息、用户的计费信息等。再例如,英国电信通过开放的Mash up,即通过Http访问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的网络服务应用,提供一项“I’m hungry”业务,英国电信把客户的位置信息开放给互联网应用开发者,开发者的应用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最近的餐厅,并通过语音或短信预定座位。以上这些案例举措意味着,电信运营商通过把自己的基础资源与能力进行开放,供外部力量所调用,将逐渐将成为互联网商业力量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更加持久与低风险的生存与发展。

作为面向互联网发展的滔天洪水,除了定位于数字体验整合者和生态体系支撑者的角色,以合作代替竞争之外,电信运营商在一些处于核心应用方面,必须有敢于直面竞争的勇气与大胆赶超的魄力,并善于结合自身优势造就差异化,在正面战场与挑战者直接开火,成为关键互联网应用的差异化开创者与赶超者。

首先,用户的互联网身份识别、认证与应用领域,是电信运营商需要进入的。如同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基础身份识别是通过身份证件的身份号码。在电信网络中,用户的基础身份是通过注册的电话或手机号码。这些基础的ID掌握往往是企业控制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所在。而互联网领域的基础身份识别、认证也同样重要,它决定了在互联网复杂应用背后对每个用户的基础定位与理解。未来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数据系统将是客户物理社会身份信息、电信网络社会身份与行为信息、互联网社会身份与行为信息的总集成。在互联网身份识别认证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即时通信应用。即时通信身份是在海量应用中唯一识别用户的基础标识,即时通信业务通过对用户的注册与身份认证管理,成为了后续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环节。在即时通信领域,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发挥固移融合优势、运用丰富的业务关联、不断挖掘集成的用户数据信息,建立在这个应用领域的独特差异化竞争优势。

其次,带有用户人际关系网络的应用领域,具有与电信网络类似的网络效应,同时也是使用户的得到庇护、渴望发言、寻求联系等心理诉求等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也同样是运营商需要考虑进入并重点运营的。开心网基于既有海量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后续增值游戏开发、巨人注资于51.com寻求实现社区化游戏、淘宝逐步挖掘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交易价值,都说明了人际关系挖掘的商业价值。尽管,当前人际社交网络应用的商业价值未完全得以凸显,但相信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商业价值的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对于客户的保有与开发,一定系于对于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与运用之上。

第三,兼具用户较高注意力吸引、较多时间精力投入、较大钱包份额支出的互联网应用领域,往往隐藏了大量的电信运营业转型增长的新空间,电信运营商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对重点应用领域大胆进入开掘。例如,电子商务业务不仅是客户购物支出钱包份额的重要切割手段,也是衔接买方大众用户与卖方企业用户的基础平台,有利于发挥电信运营商跨客户群的全业务运营整合优势;再例如,融合娱乐业务是占据年轻客户时间份额与钱包份额的重要手段,包括各类支持跨终端、跨网络的游戏、影视、音乐、休闲业务等。如果在多终端与多网络中实现融合的无缝体验与高品质的体验质量保证,既是客户融合数字娱乐体验的需求,也凸显了电信运营商的差异化品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