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规模化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宾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1998年成立了抚顺红升香菇市场,成为当时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扬。1995年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会议安排在我县参观学习。目前,全县在15个乡镇均有食用菌生产。其中发展比较好的乡镇有红庙子、永陵、红升、苇子峪等乡镇。2014年红庙子半熟料香菇生产779棚、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全熟料香菇生产39万棒、黑木耳生产112亩;红升全熟料香菇生产60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28棚;苇子峪全熟料香菇生产82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11棚、黑木耳生产38亩、平菇5万棒。食用菌生产比较好的企业有红升闻玉成,全熟料香菇生产30万棒;上夹河大堡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红木耳生产100万棒;木奇房申村灵芝生产350棚、苇子峪小堡村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胡凯平菇生产20万棒。全县规模化种植食用菌面积超过3000亩。
新宾县食用菌产业由到低潮,由小家、小户到规模化生产,由单一生产到储存到加工。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过程后,已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一是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发展食用菌的种植户,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甚至遭受沉重打击的精英者。他们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而且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发展的资金。二是生产模式多样化,有半熟料生产的也有全熟料生产的;有家庭式生产的,也有工厂化生产的。三是既注重生产,也注重加工、销售。四是规模化生产发展加快,联户和生产合作社逐渐占主导地位,工厂化生产已经展露出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五是生产单位已实现原始积累。现在发展食用菌的大都是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成功者,他们抗打击能力加强了,并且对食用菌这个产业充满了信心。他们是新宾县未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力军,食用菌产业必将朝着规模化、现代化的时展。
随着食用菌市场的发展,各种产品价格稳中有升,食用菌生产效益也越来越好,一亩(棚)食用菌生产所需支出成本0.5万~1万元,但产值可达3万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食用菌生产中,从做棒、接种、发菌、倒棒、打眼、进棚管理、采摘、加工等操作,技术简单,男女老少均可从事生产,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外,食用菌生产的废料可以制作有机肥供有机农业的发展或直接做燃料,还可以重复利用生产草腐菌。由此可见,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建议:一要引进适合新宾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优良菌株。二是创新栽培模式,改变以往出菇质量差、价格低的问题。三是完善县、乡、村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现状与问题;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②2009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局。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县“三农”比例高、比重大,加快高效农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责任感1、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工程,可以在集聚农村生产要素的同时,引导城市企业、资金、人才下农村,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发展技术密集、劳动密集、效益密集的农业产业,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以来相继涌现了一批高效农业亮点,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总的来说规模化不够,产业化水平不高。在现有基础上,由点到面,形成农业规模化效应,这是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3、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形成产业带,加工规模构建企业群,服务规模打造产业链,让农民分享每个环节的利润,这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是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目标,力求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新突破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产业为抓手,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政府推动,实现规模化建设、高效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三、统筹推进,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支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把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向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从今年开始每建一栋5-6分地的温棚或大棚,政府补贴1000元。要求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要有80%以上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要鼓励、引导金融和保险机构支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险种范围和保险覆盖面。
2、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采取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等方式,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使用,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3、壮大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应。20*年我县要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整合现有优势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大户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的特色品牌,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如:高效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增强合作组织的辐射力、带动力。
5、强化引导扶持,培育规模大户。政府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规模大户予以扶持,通过大户带小户的形式,实现广大农户联动,促进特色规模乡镇、连片区域的发展,形成“一乡一品”。6、发展现代营销,扩张物流市场。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配套,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田头市场和连锁超市等流通组织。支持龙头企业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网点,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把农业生产者、企业和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合力1、加强领导。县、乡、镇应成立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加强高效生产技术的宣传、普及、推广和指导。要实行一项高效农业工程、一名挂钩县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方案、一套管理目标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农业规模化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纳入各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定期督查、定期通报,进行奖惩。
2、改进方法。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调整、有效调整,抓住市场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突破调整的难点,使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得到实惠,逐步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市有影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群。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高效农业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积极推广新经验和新做法,努力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
3、搞好服务。各产业责任部门要切实抓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信息等服务工作,农技人员要到乡村承包或领办高效农业的技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示范点,实行“一包五定”的技术服务方案,包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指导服务,定基地、定责任、定标准、定效益、定奖惩。同时,要为农民和企业牵好线、搭好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
关键词: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养殖业是指通过放牧、圈养或者其他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相关产品或牲畜的生产部门,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乌兰察布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养殖业的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向着规模化养殖发展,虽然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的养殖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没能实现规模化养殖业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合力促进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规模化养殖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殖业也进入到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养殖业主要是指通过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延长其附属投资值,从而提高产出值。也就是要对养殖业的发展实行科学的管理,同时依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对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对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市场经济的稳定是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规模化养殖业的效率和质量,这样就能够保障市场的供给满足需求,防止供不应求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并推动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养殖业大都采用散放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草场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是将牲畜科学、系统的圈养起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
二、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低。在乌兰察布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养殖和种地两种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养殖。乌兰察布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业的发展,然而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大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养殖规模较小。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养殖方式,不适合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在乌兰察布地区传统的养殖一直是以散养为主,缺乏规模化养殖的意识。而且农民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导致这一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水平比较低。(二)疾病防疫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殖业采用放养的方式,直接利用草场资源。但是随着乌兰察布政府禁牧舍饲制度的实行,养殖业都变成了圈养的方式。在圈养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舍饲圈养密度大,同时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疾病防疫手段,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等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三)政府政策支持缺乏。缺乏相应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文中提到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业为主,这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养殖业的规模的扩大。而且政府的相关政策不明确,虽然提出了鼓励农村地区养殖业发展的口号,但是又缺乏政府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导致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缓慢。
三、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强化禁牧舍饲制度。禁牧舍饲是乌兰察布市政府单位针对地区的养殖业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禁牧舍饲是指将养殖业散养的方式转变为科学养殖,从而促进地区养殖业的增产、增收。但是禁牧舍饲并不是将牲畜圈养起来就可以,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要综合考虑养殖的基本现状、发展方向以及牲畜的生活习性,来进行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同时在禁牧舍饲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强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将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纳入管理的范围。养殖在做好牲畜养殖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养殖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生产、发展、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是促进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下发相应的文件、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养殖补贴、降低养殖业的贷款要求和利息等方式扶持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的发展。有了资金的支持,养殖用户才能够不断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出台奖励政策,对发展较好的养殖用户进行奖励,通过利用榜样作用,促进后进。(三)建设领头企业。要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先培养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培养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养殖企业,从而带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到规模化的企业生产模式中去,与企业一起共享经济利益、承担发展风险。通过利用企业发展带动个体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扩大农村地区的养殖规模,从而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是现代养殖业最终的发展方向,针对乌兰察布地区目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和阻碍,政府和养殖个人、企业都应该行动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的促进乌兰察布地区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作者:吴红杏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思政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云计.浅析乌兰察布市禁牧舍饲后养殖业的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2):122-123
再看看现阶段中国内衣产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增量;日用品模式、保健品模式、时装模式三次洗牌,促使产业环境趋向理性,更适合品牌化运营;新材料的应用和生活观念的开发,内衣市场消费时尚化、个性化。
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产业中,却有许多企业在进行竞争,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与这个产业同时起步的服装、饮料、电器、方便面等却早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失误还是行业规律使然?是品牌策略错误还是竞争的残酷?
内衣产业的本质是典型的零散型产业结构:市场进入壁垒低(除了文胸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涌入,是形成了零散的前提;内衣产业没有太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竞争严重,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而他人模仿、超越的机会多,导致了市场的很难集中;大部分内衣季节性较强,带来的销售不稳定性,春夏淡而秋冬旺(文胸相反),无法形成持续性规模化销量;库存成本较高,内衣高库存成本与服装产业一样(特别是文胸等女性内衣,流行周期更短),无法形成较大的规模经济型;中国市场需求多种,中国是一个碎片市场,南北气候、消费者体型、消费者审美习惯差异性大,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必须对生产、分销或市场策略进行分散。
内衣产业内部的五个特征,决定了内衣产业是一个零散型产业。这一产业结构的特征就是无法形成规模化集中,没有规模化,自然难以出现领导性的品牌(如黛安芬),或是即便将销量做大,也没有经济效益(如三枪、宜而爽),无法带来利润以实现持续的扩张。
面对着中国内衣新一轮价值体系的建立,面对国际内衣产业向中国转移,面对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内衣企业如果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国产业核心致胜法宝——规模化,单纯依靠价值增长是很难快速增长,很难在竞争中赢得先机,难道行业本质注定中国内衣企业不能规模成长?
再次省视规模化定义:“规模化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而使单位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行为,其实质是生产要素的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规模化经营不仅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使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扩大市场占有”。如果把规模化简单的看做是:“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包括生产、产品线、渠道、传播规模扩大, 那不用说,你已经输在理念上了,必须注意的是规模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规模化其实可以通过重新配置自己的生产要素,释放出更多的规模空间。
品牌规模化,当零散形成,单一品牌无法抢占更多的市场的时候,通过多品牌战略,利用几个不同定位的品牌来细分市场,是克服零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研究中国最成功的女鞋品牌百丽发现,百丽有自己8个鞋子品牌,其中4个排行中国前10位,在中国150个城市开了3828个专卖店,2006年一年做了62.4亿,纯利9.8亿元。我们也看到一些实事:爱慕旗下形成了爱慕、Laclover、爱美丽、爱慕先生等品牌团队;华歌尔旗下推出金华歌尔,明年更将携四个品牌抢占市场。
产品设计规模化。以前,企业要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就会向产量多,款式少的方向出发,但因为其他竞争品牌相继模仿,导致他们的优势在转眼间一扫而空。其实,款式多,产量少,也可以达到规模化,其核心就是减少设计时间以达至快速反应。而要达至快速反应,就必须整合设计流程,整合设计资源,建立快速、有效以及灵活的供应链以减少设计整体导入时间,从而构造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设计理念就是不去创造时尚,而是对以及存在的时尚快速反应,实际上就是挑选顾客欢迎的潮流,加以改良和变种,从而轻易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款式。其次,还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借助消费者的力量,进行全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创新,走一个以设计人员规模化。
运营模式规模化。单一的模式根本无法快速成长,更不要说在竞争中取胜。以创新的思维,嫁接其他行业、新渠道的销售模式,跳出原有的内衣卖内衣。首先表现在经营模式上,除了传统的经销商、加盟、自营等,可以考虑整合新的资源进入:会员制、电视购物、电子商务、DM、直销等;其次表现在销售模式上,SCS营销模式理念在欧美服装成熟市场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ZARA(全球年营业额高达70亿欧元)、H&M(全球年营业额突破90亿)模式,体验式购物终端和可复制性是它们最大的特点,通过引入SCS营销模式改变内衣现有的简单推销模式。
关键词:生猪 规模养殖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38-02
我国在改革以来,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在1985年中农民的人均收入仅有325.23元,到了201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新的水平,人均为6977员,经相比增长了近21.45倍,实际增长了12.5%。同时,城镇的居民家庭中,从1985年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从739.1元增长到了21810员,年均增长了13.9%。快速发展的收入水平使得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特别是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主要肉类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随着人们对猪肉消费的增加,我国生猪养殖也逐渐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
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末,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己经达到56%,比2007年度提高7~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也意味着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规模化养殖正式“控股”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根据2012年《中国畜牧业年鉴》,到了2011年,肉产量和产值为5071.24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4.0%,生猪产值为9202.4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4.2%,中国生猪产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愈发体现。
中国生猪养殖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普遍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价格起伏较为严重;动物疫病给安徽省生猪养殖带来了较大影响;生猪散养在养殖中占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依然不高;生猪养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其中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是影响生猪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对国内外生猪养殖效益的综述。
1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Paul D.Soloway(2004)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进程,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1]。McBride与Key(2003)认为,美国生猪养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两方面,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析[2]。美国的爱荷华州大学Cheng Fang and Jay Fabiosa(2002)指出我国农户散养饲养生猪的饲养天数要多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农户散养饲养的饲料转化率低于专业户和大规模商业化饲养,这主要是源于不同饲养方式的饲料构成不同,农户散养饲养所用的青粗饲料在计算饲料转化率中没有被计入,我国专业户饲养的饲料转化率接近于美国中东部生猪饲养转化率,并且得出我国在农户散养饲养、专业户饲养和大规模商业饲养三种方式中,专业户饲养的生产成本最低,大规模商业饲养的生产成本最高[3]。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James Kliebenstein,Ben Larson,M.Honeyman和A.Penne(2002)发表的《生猪养殖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指出,美国生猪大中规模养殖效益一般高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效益,可变成本如饲料成本大大低于散养或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对饲用物质和服务费的价格(尤其是精饲料价格)的上升或降低不太敏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养殖的利用率高,且规模养殖具有更高的管理技能和养殖技术,同时规模养殖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4]。Dr.Larry Martin,Dr.Zana Kruja,John Alexiou(1999)发表的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 (加拿大生猪饲养和加工的前景)分析得出,欧洲的人工成本大约是北美的两倍(丹麦生猪饲养的劳动成本最高),北美的人工成本是南美的两倍,美国的东部玉米带比美国的西部玉米带要高,而加拿大西部生猪饲养的饲料费在所有的生猪饲养竞争者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其次是阿根廷和美国西部玉米带,丹麦和荷兰的生猪饲养的饲料费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农业政策人为地导致了高的饲料价格[5]。
2 国内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进展
2.1 关于生猪养殖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
周世强(2013)针对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不高,提出品种良种化、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免疫体系等措施[6]。沈银书(2012)在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大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中小规模养殖生猪的经济效益最好,而散养模式可以节约饲料、减轻环境污染。总之,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四种生猪养殖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应坚持猪场“适度规模”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逐步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养殖规模的优势[7]。王松伟(2011)以南川区大观镇的调查研究为例,对农户生猪养殖的不同规模进行成本研究,指出农村生猪养殖正在日趋规模化,并且仔猪成本、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是影响农户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小规模生猪是最适宜的规模选择,完善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8]。王奎(2010)以涪陵江东营盘村的调查研究为例,对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生猪农户散养的比例在逐渐缩小,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且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最优,中规模养殖模式次之。因此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9]。谭美英、武深树(2009)认为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具体提出“六化”,即规划科学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和污物处理无害化[10]。李桦(2007)对近三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小规模和中等规模饲养生猪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大规模饲养生猪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具有最低单位成本和最高单位纯利润,而中等规模生猪养殖可以降低我国猪肉产出的波动、缓和猪肉供需矛盾、减少生猪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1]。刘芳、江占民(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对我1991―2005年生猪养殖业散养户和专业户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劳动力成本、仔猪成本、饲料成本、管理成本和设备成本等是影响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12]。董天泽、胡晓明(2002)对江西万年县的生猪养殖散户和规模户进行调查得出,规模化养殖可以利用优良猪种和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等,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缩短了养殖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收益[13]。
2.2 关于生猪生产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
张园园、孙世民(2013)认为山东省生猪规模养殖技术效率波动比较大,总体而言不同规模技术效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大规模、散养、中规模和小规模[14]。王乐、邓蓉(2012)对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进行分析,提出辽宁省的生猪出栏量和产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15]。谭莹、邱俊杰(2012)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对生猪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国家应该加大生猪防疫保险和补贴政策[16]。喻闻、孔繁涛、于海鹏(2012)认为农户散养生猪的养殖越来越依靠饲料,提高产出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饲料转化率[17]。徐雯霞(2010)对中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规模生猪养殖的物质费用成本高于散养,且规模越大,费用比例越高。从成本效益值的比较上来看,由于仔猪进价和精饲料费用在物质费用中占有很大比重,而规模饲养的这两部分费用远远高于散户养殖,因此农户散户的效益比规模养殖的效益高[18]。施凯(2009)对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生猪生产结构和消费的变化会影响生猪市场的变动[19]。周胜利(2005)对我国生猪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生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0]。刘芳(2002)通过对中国生猪养殖业生产的水平比较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要明显高于散养模式[21]。
3 结语
国外关于生猪养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养殖规模、成本、效益、效率、产地区位优势等方面,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以对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的建设总结为内容,以对生猪养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目的。其中关于生猪养殖模式的研究,对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卫生的高标准追求,对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中应用的重视,以及政府对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从中国实际背景来看,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中国生猪养殖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汲取精华,来服务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有很多关于生猪市场波动、产业规模现状、生产效率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泛泛而谈,或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给我国整体生猪养殖提供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可以把生产组织理论、经济效益理论和计量模型三者相集合,来研究中国生猪主产区的产业发展,找到最适合中国生猪发展的养殖模式,切实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最终增强中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生猪养殖大国转变为生猪养殖强国。
参考文献
[1] Paul D. Soloway.Have Hog Producers with production Contracts Maintained an Economic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Hog Producers in Recent Years? May15,2004.
[2] McBride WD ,Key N.Economic and structural Relation ships in US Hog production.Resource Economics Division,Economic Rervice,US derpartment of Agriculture.http://ers usda.gov/publications/aer 818/,2003.
[3] Cheng Fang,Jay Fabiosa. Does the U.S. Midwest Have a Cost Advantage Over China in Producing Corn, Soybeans, and Hogs? [C]. August 2002.
[4] James Kliebenstein, Ben Larson, Mark Honeyman, Arlie Penner. A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Costs, Returns and Profitability of Swine Finishing Systems[C]. Iowa State University, March 2003.
[5] Dr. Larry Martin,Dr. Zana Kruja,John Alexiou. Prospects for Ho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Canada[C]. March 1999.
[6] 周世强.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的综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7):81-82.
[7] 沈银书.中国生猪规模养殖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 王松伟.农户生猪养殖不同规模的成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王奎.生猪养殖规模及效益分析[D].西南大学,2010.
[10] 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猪业经济,2009(12):21-22.
[11] 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2] 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35-39.
[13] 董天泽,胡晓明.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生猪产业――对万年县规模化养殖情况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2(5):11.
[14] 张园园,孙世民.基于DEA模型的山东省生猪生产效率研究[J].2013,2(32):72-76.
[15] 王乐,邓蓉.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27).
[16] 谭莹,邱俊杰.中国生猪生产效率及生猪补贴政策优化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3(27):61-66.
[17] 喻闻孔,繁涛,于海鹏.中国农户散养生猪生产成本要素分析[J].业,2012(3):4-6.
[18] 徐雯霞.我国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成本效率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2010.
[19] 施凯.我国生猪市场波动因素分析及稳定性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9.
农业的投资风险如何降低?答案是减少种植面积;农业的投资收益如何增加?答案是增加种植面积,搞规模化经营。这是一对绕不开的矛盾,如何破解?将投资风险控制在50亩20万元以内,将若干个50亩连在一起达到适度规模,并且植入一个农业管理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正是新安县近年来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的破题之作。
牡丹田里搞“众筹”
12月10日,记者站在新安县五头镇舜王社区东边的山路上俯视远方,目之所及,沟沟壑壑全是黄色土壤覆盖的油用牡丹田。“你看,前面这一大片土地,种植的都是油用牡丹,明年春天将生根发芽,芳容展露。”新安县副县长张春全指着远方兴奋地介绍。冬天的田野,寒冷无处不在,显得空旷而萧瑟。但在他激情澎湃的介绍下,放眼远眺,仿佛能看到遍野的牡丹花,一张三产融合的宏伟蓝图也在眼前徐徐展开。
近年来,洛阳市大力开发以丘陵旱地和坡地、宜林地为依托的油用牡丹集中种植区。目前,已发展油用牡丹种植面积15万亩。其种植模式主要集中在大户承包经营与农户自种两种。
五头镇的油用牡丹田采用一种全新的种植管理模式,让人大开眼界。
今年,新安县在五头镇舜王社区规划发展万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采用“众筹”模式,吸引来多方投资。
牡丹田里搞“众筹”,乍一听很稀罕。这个模式实则是以村集体为背景,成立舜王农业开发公司,将村民土地流转到公司,公司按照现代农业公园这一目标做好规划。土地按每50亩为一个单元,向符合条件的农业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招商;舜王农业开发公司提供管家式服务,其下设劳务队、种植专业队等机构,统一运作油用牡丹耕作、管理、维护等事宜。
为什么要规划成50亩为一个单元?
“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农业产业投资大,利润回报周期长,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对整个产业发展以及投资人、农户的利益都有损害。而如果采用分块投资模式,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舜王社区党支部书记游传海说,“根据前期实地勘测、计算,每个单元3年投资额为20万元,投资者承包后,可自行种植、管理,也可委托给农业公司打理,实现投资适度、风险可控。”
牡丹作为木本植物,一年种、多年收,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堪称“铁杆庄稼”。管理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管理;效益高,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积极性。
根据测算,栽植油用牡丹每亩用种苗4000株左右,种苗成本每亩1000元左右;农药、肥料、锄地、锄草、种子采收等用工每亩每年需600元。油用牡丹第三年起开始结籽,结籽高产期为5~30年,亩产量可达300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发展前景广阔。
如此好的一个产业,怎样既能避开投资风险,又能提高规模产出效益呢?这让长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张春全很是动了一番心思。
“种植油用牡丹,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陪同记者采访的张春全说,“首先,组织架构设计科学合理,以50亩为单元分包出去,既解决了规模化经营中融资成本高、管理成本高和劳动成本高的问题,又降低了新型经营主体投资的门槛,有效地整合了政府、社会与农民等各方资源,符合创新发展理念;其次,融合一二三产业,符合协调发展理念;牡丹耐旱,适合当地缺水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态保护,而牡丹基地建设顺应中央、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油用牡丹符合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追求健康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且具有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最终建成现代农业公园,符合开放发展理念;当地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满足扶贫开发的目标,结合中央、省、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党的脱贫攻坚的大政策、大趋势,劳动成果惠及社区更多农民群众,符合共享发展理念。
管家式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舜王社区位于五头镇北部,由胡沟村、亮坪村、寺上村、包沟村4个贫困村合并而成,共计1648户,人均耕地面积1.36亩。“种地靠天时,收入靠打工”是这些村的真实写照。目前,这里仍有贫困户351户1393人。让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是这里村干部的梦想。
一听说种植油用牡丹一亩地能产出近2万元的效益,村干部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信心要闯出一条让4个贫困村脱贫增收的路子。首先是要集约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如何集约?4个村的村干部一商量,大家集中到社区,把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地每年的租金为400元。成立农业公司,流转土地种植油用牡丹,社区居民自愿来打工干活儿的,按天发工资。这样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在没有任何投资情况下,村民们自发地集中到了一起,建社区,集约土地,复耕原来的住房,进行规模化牡丹种植。舜王社区就是这样由4个贫困村的村民自发建设的,大家称之为“舜王精神”!
舜王社区建成后,可集约整合流转4个村的土地10105亩。中期,辐射带动磁五仓公路两侧小庄、神堂、北沟、党家沟、胡张沟等7个村发展油用牡丹种植2万亩,最终可形成3万余亩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舜王社区成立的农业公司,属于这4个贫困村集体所有,通过发展油用牡丹种植,搞管家式服务,不仅能壮大集体经济,也能安排贫困村富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游传海说,“下一步,等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将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
在一处养羊场前,张春全指着新建的场房介绍,在这里要建个有机肥厂,为生态农业打好基础。在他的设想下,万亩牡丹产业园是生态的绿色的农业公园,既能带来效益又能带动乡村游和农家乐,会使这里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以油用牡丹为主,套种其他花卉,还能发展深加工产业。
政策助力让牡丹产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土地流转;蔬菜规模生产;农业产业化;农业效益;贵州纳雍
纳雍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1 424.4 m,地形破碎、地势切割深,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导致纳雍县宜作作物种类颇多且同一种类的品种间差异较大,进而形成了纳雍县独特的以某一产业或某一品种为主的区域性农业经济和典型的特色经济。
蔬菜产业是纳雍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产业之一,历年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1]。在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和省、地、县发展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下,经过各涉农部门、农村蔬菜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的不懈努力,纳雍县蔬菜产业经历了从80年代末的“菜篮子”工程到现在的无公害、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全县蔬菜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逐年增大,2009年全县实现蔬菜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50万t,总产值2.69亿元。在局部地区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示范区,这是合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生产的重要体现。土地经营权的成片流转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规模化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土地利用空间。
1纳雍县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蔬菜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
1.1合作社带动型
1.1.12000年以前,新房乡长沟村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连吃水都困难的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从未超过500元。2003年,在蔬菜种植大户的带领下,成立了长沟村蔬菜协会,2007年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采取转包农民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优先雇佣转包土地的农民,实行按工计酬的方式,进行蔬菜生产经营;二是积极吸纳蔬菜种植大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当,有力推动了该地区蔬菜产业的规模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813元,其中来自蔬菜产业的收入达到60%以上。该合作社也被评为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双赢。
1.1.2阳长镇过路沟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43.3 hm2,占全村土地总面积311.4 hm2的13.9%,其中流转向合作社的19 hm2,流转方式有2种:一是采取入股的3.6 hm2,即农户将土地折价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终按股分红,农户在合作社的用工实行月工资制(800元/人·月)或按工计酬(30元/人·d);二是农户将土地采取出租的方式租给合作社种植蔬菜,合作社按4 500元/hm2·年支付土地租金,同时优先聘用出租土地农户来合作社务工,实行月工资制或按工计酬。2种流转方式都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进了蔬菜规模生产。
1.2种植大户带动型
新房乡种植大户王某,原为供电所职工,于2008年个人出资在新房乡后寨和荒坝2村转包土地16.67 hm2种植辣椒,转包合同签定3年不变,按玉米3 000 kg/hm2支付转包费,在当年亏损的情况下,2009年又新增转包土地1.73 hm2,合计18.4 hm2种植辣椒,合同仍然是保持3年不变。其收入包括2个方面:一是转包土地农户收入帐,农户转包地可得转包费6 000元/hm2,农户为其种植辣椒,用工450个/hm2左右,工价为25元/个工(另供一顿午餐),土地可得收入15 150元/hm2;二是种植辣椒总成本在33 000元/hm2左右,产鲜椒26 250 kg/hm2,长沙批发价5.6元/kg、贵阳4.4元/kg左右,按最低2元/kg计算,利润可达19 500元/hm2。由于解决了农户转包土地收益问题和按合同兑现了转包费,从流转至今未发生过土地流转纠纷。
2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意义
全县土地流转面积4 744.2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122.53 hm2,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91%,流转种植蔬菜374.67 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的17.6%。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极大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2.1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使一大批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2]。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4.5万人以上,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9.6%。
2.2促进了招商引资,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
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了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主动让土地受让方务工,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管理经验和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附加值特色种养业的方法,而且还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搞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
2.3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土地流转不仅使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体种植大户集中,使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拓展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带动了农村其他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2.4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农业效益
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和精品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收益和农业效益。如阳长镇过路沟村土地在流转前,大多数实行传统种植即“小麦—玉米/豆类”间套作,投入4 500~6 000元/hm2,总收入10 500元/hm2左右,纯收入在4 500~6 000元/hm2,而流转给合作社种植蔬菜后,投入5.25元/hm2左右,纯收入在7.5万~9.0万元/hm2。土地单位面积收益大幅度提高,利润明显增加。
2.5促进了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既可使出让户获得固定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土地出让户也可通过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来获取另外收入,还可到土地受让大户或农业企业中劳动来增加收入。如农户承包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种植蔬菜,一般每年可得租金4 500元/hm2左右,同时农户为转包方做工,每人每天可收入30元,年收入4 000~5 000元。
3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的体会与思考
3.1正确看待提高土地流转双方的收益
促进土地流转的内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要促使土地所有者将自己的土地参与流转,最主要的是保证流转后的收益高于流转前的收益。要使土地承包者进行大面积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生产,同样要看其发展的产业有无发展前景,所生产产品有无市场,能否产生规模经营效益。一般情况下,规模效益越高,其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高,土地流转的规模也会越大,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程度也就越高。
3.2正确看待乡村干部在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中的积极协调作用
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功能,能有效促进土地流转,促进蔬菜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从新房乡2个种植大户的典型调研中发现,要使流转土地面积连片、成规模,需要乡村干部对部分不愿流转的农户做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最好采取先将适宜种植蔬菜的地块做好规划,由乡村出面无偿协调,形成以“自愿为基础、有偿为条件、依法为前提、引导为手段、连片开发为目标”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机制。
3.3产业扶持政策向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倾斜
对于蔬菜生产大户来说,由于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加上农产品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投资者的经营风险也较大。要发展较大规模的生产,既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又要对市场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妥善解决生产大户的资金贷款、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努力为生产大户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
3.4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倾斜
纳雍县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交通运输、灌溉等设施远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需要。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吸纳部分社会资金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帮助生产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蔬菜产业生产和开发。
3.5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
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土地流转价格上。新房乡新房村采取了按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的措施,即补贴2 250 kg/hm2粮食和300元/hm2现金。从很大程度上说,该标准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可操作性,但对于不同等级的土地,其产出率不同,土地收益也不同,土地等级高、收入高的土地所有者会觉得按同一价格流转自己吃亏,而不愿意流转。因此可考虑在乡村建立一个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价体系,具体可参照该地块前3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产值及灌溉、运输距离等条件确定一个平衡值来确定流转价格,对于规划范围内经过多次做工作仍不愿流转又不愿按规划种植的农户,可用规划区外平衡值相同的地块与之进行互换,从而达到连片、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3.6引导土地少、收入低的农户生产转型,加大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农民要摆脱落后的经营运作模式只有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分散的土地不利于规模经营。该县绝大多数农户承包耕地分散、土地零散。大多数农户认为,自己的土地有限,转包与否都没有多大收入,不如各种作物都种点,以满足自给自足[3]。针对这部分农户,当地政府可有意识地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其家庭经营转型,调整农户收入来源结构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优势的发挥,促进和谐发展和规模生产。
3.7完善流转合同,建立健全流转保障机制
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农户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初期,土地所有者与承包者之间没有法律约束,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严格流转程序的合法性。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双方一定要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协议);对流转土地面积涉及多数农户的,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经2/3以上成员讨论同意,并形成决议。要严格合同的规范性。无论哪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都要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由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负责签证。要及时完善已经流转土地的手续。对原已流转转包年限较短、流转程序不够规范、有偿转让条款不够明晰的,重新完善合同,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减少土地流转纠纷[4]。
4参考文献
[1] 杨旭金.武定县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2010(1):44-45.
[2] 宋光华,巩友林.对临度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4):6-7.
1规模化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1.1集约化程度不足
集约化程度的高低与规模化水产养殖有着密切关系,集约化程度高则可以让不同的水产养殖户共同使用相应的基础设备,养殖户之间还可以有共同的市场和供货商,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还存在集约化程度较低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水产养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吸引更多的养殖户发展水产养殖业。这样即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所以说,集约化程度不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2水资源污染严重
随着中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自然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也不例外。水资源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一旦受到污染将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在大力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的环境下,水资源被污染会对水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受到污染会直接破坏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大量有害物质的进入给水生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胁,严重的还会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进而直接影响到规模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加强水污染治理势在必行[1]。
2影响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因素
2.1技术和环境对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影响
要想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其决定因素是技术水平和环境条件。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如果没有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十分不利;其次从环境条件角度来看,在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地的大小,是否会遭受环境污染及污染后的防治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专业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是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要素,两个同等重要,必须有效控制。
2.2水质对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影响
在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的道路上,水质也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水质的好坏主要看是否能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水质是否含有利于水生生物生存的氧气和有机物。水色是由不同浮游生物繁殖的比例所决定的,不同水体中生长的藻类也是不一样的,不同藻类含有的色素也不同。而藻类是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是养殖鱼类生长直接或间接的物质基础,再次就是浮游生物和微生物,适量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对水生生物的生长还是十分有利的,如果浮游生物量过多,会把大面积的水体覆盖掉,缩小水体与外界空气接触的面积,使水体中可供水生生物呼吸的氧气浓度降低,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成长。因此,控制好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规模化养殖的成效。
2.3水生生物疾病对规模化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生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也会遭到一些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的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如果未及时发现或采取防治措施,会造成水生生物发生病害,严重的甚至会死亡,这就会给规模化水产养殖的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的波动。水生生物的疾病,养殖户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养殖户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害防治系统,及时监测水生生物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生病害,及时防治,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2]。
3提高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效率的策略
高效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技术优势显著,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规模化水产养殖品牌
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具有很多的好处,建立规模化水产养殖品牌就是其中的好处之一。规模化水产养殖能够提高养殖效率,由于其具有稳定的规模,能够为批发和零售业提供充足的货源,因其养殖的水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可以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通过宣传让千家万户都能知道所养殖的水产品,使其销售至全国各地,获得消费者的追捧,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3.2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品的质量
规模化水产养殖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水产养殖的标准化程度,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另外,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还能提升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确保养殖出更加优质的水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这也需要从源头上转变养殖户的养殖观念,乐于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为规模化水产养殖奠定基础,为养殖出高质量的水产品提供保障。
3.3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规模化水产养殖能够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全面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另外,规模化水产养殖因其充足的货源不仅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还能提升水产品出口的效率,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都十分有利,将中国的水产品销售至世界各地,提升中国水产品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实现规模化水产养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并被广泛应用。由于规模化养殖业是在露天环境下操作的,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使用现代化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3]。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生产;问题;对策1张炎夏事例
张炎夏教授,曾是上海教授级工程师,2004年开始他下海经商成为海洋化肥商。在推销海洋有机肥的1年中,张炎夏发现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存在高额利润。于是张炎夏与他的合伙人一起,凑足了4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金山廊下镇,通过金山区上海金土地农业公司,首次租用了500亩土地进行试验。
由于张炎夏耕种的土地面积较大,在试验初起的进货渠道上,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农药和化肥比普通个体农户节省了20%,种子进货价格更是节省了整整50%。这大大降低了他的生产成本。
第一年收获时节,张炎夏平均每亩地收获了1000斤稻谷,共计50万斤。而当时稻谷在粮食收购站的价格只有8毛9分钱每斤,于是他决定提高成本,转卖大米,以获取更高收益。张炎夏自行联系酒店以及农贸市场,跳过了粮食贩子这一渠道,成功在第一年内以最高4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粮食,在第一年内,获利10万元。这不光让张炎夏淘到了第一桶金,也同时引起了金山区政府的关注,金山区区委区政府与张炎夏合作创办了上海金廊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开始扩大生产,与当地农户沟通,在不征用农民土地的前提下,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农户统一种子化肥以及技术一条龙服务,并承诺以1.2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户产出的稻谷,这比农户以往0.93元的稻谷出售价格高出了30%,受到了农户们的广泛支持,第二年该公司已经发展到3000亩地的种地规模。
在对张炎夏教授成功经验的采访中,他谈到,当种植规模变大时,传统的粮食种植过程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分工合作。例如农药采取的是飞机喷洒,收割采取公开招标,用较低的价格将收割工作交付给专门的收割公司,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以及生产成本。在提高售出价格方面,张炎夏说到,目前市面上无公害产品的售价较高,但个体农户申请无公害检测成本较高,由于他们销售量大,申请政府进行无公害检测,相当于每公斤成本只需要几厘钱,这也大大扩大了公司的收入。张炎夏公司的经营方式,在没有改变农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前提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而是采用集约化方式,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并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规模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体现。
2日本农业规模化生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3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1/25。从1959年起日本对《农地法》数次进行修改。先后颁布了《农地振兴整备法》(1969)《农地利用增进法》(1980)和《经营基础强化法》(1995),这三个法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促进农地向有能力的经营者手中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日本为了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技新知识。力求以科技的力量带动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日本松本市的农业经营为例,该市经营耕地2公顷以上的农户占农户总人数的79%,典型农户经营最少的有2公顷,最多的有46.5公顷,农业规模化为他们带来的收入也是十分可观,每个农户都只经营1~2个农产品,2004年中,该市收入最低的农户年收入32.3万元,最高的农户年收入约150.4万元,是白领阶层家庭平均收入(约35万元)的4倍多。可见日本农户的收入较之我国翻了好几番,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用不足我国1/25的耕地,解决了相当于我国1/12分的人口的温饱问题。
3我国目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规模化生产早已在很多地方有过先例,其中不乏一些成功事例,但始终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时间比较短,存在部分问题:
①经济主体之间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确实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出售问题,农民不需要再通过市场去寻找交易对象。这样节约了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与农户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但是又包含个人经济利益于其中。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法律的缺失,以及农业必须面对的来自自然与市场的风险,给双方生产和收入预期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因生产单位众多,完全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而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往往竞争不完全,所以企业在加工与销售环节中获得的部分利益,很难通过市场转移到农民手中。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机制无法让农户达到利益最大化。
②龙头企业实力有限,无法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大力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属于起步阶段,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目前只有大力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才能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4规范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农业规模化生产在我国部分地区试行了多年,但发展始终比较缓慢,针对于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一些问题,规范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进程不得不加快步伐。
①政府部门要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正常稳定秩序。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集中到种田大户和养殖大户的手中,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举措。农业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导致了土地流转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仅仅只是可供流转土地用量的规模达到要求还不够,所以土地使用权流转靠土地市场的自我运行和搭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政府的支持、干预和规范,才能让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土地问题得到良好的保障。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省、市发展高效农业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发展我区2008年规模高效农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做强优势产业、培强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三资”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扶持原则。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鼓励和引导“三资”投入规模高效外向农业。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确定、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2008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以上,其中新增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含设施蔬菜1万亩),新扩桑园1万亩,新增林地复合经营面积1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65万亩,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各乡镇新培育基础母猪50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繁育场1个,发展万羽以上的养禽场(户)2个以上,新建林地规模养殖小区1个,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的高效种植基地1个。
三、工作重点
2008年,以蚕桑、蔬菜、规模养殖三大产业为重点,坚持“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影响大的产业基地,突出打造沿宿沭一级路、宿邳一级路、宿泗路、陆塘河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每个乡镇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
1.宿沭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顺河镇建成3000亩设施蔬菜基地,曹集乡建成2000亩蔬菜和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庄镇建成千亩蚕桑、万亩浅水藕基地和万亩稻田养殖基地,关庙镇建成千亩蚕桑、百万平方尺食用菌和百万头(羽)畜禽养殖基地。
2.宿邳一级路高效农业产业带。蔡集镇、王官集镇突出设施蔬菜建设,建成万亩出口设施蔬菜基地;黄墩镇、皂河镇重点发展稻田养殖,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建成万亩稻田养殖基地。
3.宿泗路高效农业产业带。沿路乡镇突出发展林菜、林畜、林菌、林禽等形式的林地复合经营,新发展林地规模种养小区2—3个。大兴镇建成百万羽林地禽类养殖小区、万亩蚕桑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丁嘴镇建成万亩蚕桑基地、千亩金针菜基地。
4.陆塘河生态水禽养殖带。陆塘河沿线的顺河、曹集、大兴、仰化、丁嘴等乡镇,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沿河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水禽养殖,积极推广“扬州鹅”、“樱桃谷肉鸭”等新品种,实现水产养殖与水禽养殖并举,形成百万羽优质生态水禽养殖带。
5.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各乡镇要像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一样,规划建设一个高效农业集中区。2008年每个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内都要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或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1个以上。
四、推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发动,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乡镇建设的高效农业集中区必须做到“六个有”,即有一张规划图纸、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产业规划、有一位专家指导、有一条硬化道路、有一套水电设施。要严格执行规划,硬化推进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员、地块,集中精力、集中投入,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切实把高效农业集中区抓出成效。
2.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三资”投入规模高效农业,鼓励和支持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先进入全区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和各乡镇高效农业集中区。2008年全区完成农业招商引资任务4亿元。农口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年内新引进1—2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四条高效农业产业带沿线乡镇必须新引进1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项目。各乡镇和区农口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引进的高效农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数的2倍标准折算工业招商引资实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畜产品消费总体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畜牧业调结构、转方式,全面提高畜牧业竞争力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对畜牧养殖提出了更高的饲养标准。
1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问题
1)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基础设施落后、饲养管理粗放、规模小、效益低的养殖场户,已先后被淘汰出局,依然挺立潮头的养殖企业则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农业企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养殖场户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而规模在逐渐扩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畜产品质量逐渐提高。
2)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重生产、轻环保的理念正在改变,绝大多数的养殖场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粪尿四溢、污染环境的现象已不多见。符合条件的养殖用地越来越少,对养殖用地的审批更加严格,一地难求的局面更加普遍。
3)畜产品消费增长乏力,利润较低。国内国外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进口产品冲击不断加剧,肉类、奶制品受国外进出口产品影响较大,价格波动频繁,畜禽养殖场户盈利能力不佳。
4)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问题凸显。一是种养不配套导致畜禽粪便污染环境。近年来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明显,大部分畜禽规模养殖场没有配套粪污消纳用地,农业生产种养脱节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缺乏有力机构将农民组织起来施用畜禽粪便,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制约、人工成本增加等原因,有机肥生产加工、使用积极性不高,粪便还田利用有限,造成资源浪费并污染环境。二是管理不到位,造成选址、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曾经是环保部门的薄弱环节,据统计存在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批先建、污染治理措施和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由于选址不当和治污措施不配套等原因,造成养殖场和居民区混杂、甚至污染集中饮用水源等环境问题,环境隐患较大。三是缺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国家总体战略。目前我国尚未针对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制定国家总体防治战略,现在技术规范类和行政管制类政策比较多,主要是罚款、排污收费、污染者赔偿等。虽然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有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但该法定位于“促进法”,且主要是面向工业企业的,对畜禽养殖企业就没有照顾。《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了扶持政策方向,但缺少指标量化,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在执行上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
2新常态下发展畜牧业的建议
一是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产业链延伸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是增强畜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畜牧业规模效益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畜牧业产业链过短,因此畜牧业应牢牢扭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延伸畜牧产业链,做足特色打造品牌。二是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新乡市而言,应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重点加大对生猪、奶牛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生态养殖,实现全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粪污治理力度。依据《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保法,重点指导畜禽养殖场(区)做好沼气池、厌氧池、发酵池和排污沟等环保设施建设,保证粪便污染物经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环保治理达到要求的养殖企业才能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加大技术推广,强化技术培训。力推科学化管理,狠抓品种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要大力推广生猪的无公害生产,牛羊科学饲养配套技术措施,缩短饲养周期,适时出栏,发展效益型畜牧业。进一步加大畜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综合养殖水平。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增加畜牧技术推广经费,标准化项目建设资金,粪污处理专项经费等,扶持地方龙头企业优先发展。
作者:王玉锋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