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区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9日
在生态景区开展游客管理工作,不仅能够让生态景区游客所具有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能够让游客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所具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生态景区中的游客管理应当被当作生态景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这也决定了在生态景区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需要在依据游客管理目标、遵循游客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使用有效措施来对各方利益主体需求进行协调,并对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进行解决,从而确保生态景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推动生态景区的长远发展。
一、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目标与要求
从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游客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体现为保持生态景区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生态景区管理工作者必须对两个问题作出有效解决:一是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游客是生态景区的服务对象,因此管理者需要让游客了解生态景区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并引导游客减少甚至完全杜绝对生态景区采取破坏行为;二是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包括政府部门、景区社区群众以及旅游行业人员不仅需要对游客行为做出引导与管控,同时需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以确保游客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这要求游客管理工作中的管理主体能够围绕游客需求有针对性的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游客在生态景区中的旅游体验与旅游满意度,这同样是推动生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原则
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要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就需要根据游客管理工作的特点来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包括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在内的所有管理工作,都需要以推动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不仅应当重视推动景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景区游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有效的解决。这要求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不仅应当多关注游客需求,同时要关注生态景区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原住民需求,从而确保管理主体与客体都能够在景区资源保护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另外,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需要确保各个主体都能够得其所获。具体而言,旅游者需要通过在生态景区的旅游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管理者能够在游客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经营者能够在游客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成效,原住民则能够在游客管理工作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效益。
二是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在生态景区管理工作中,游客管理工作应当成为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在开展这项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生态景区管理者需要确保这项日常管理工作能够与其他工作的开展相协调,因此从生态景区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来看,游客管理工作需要重视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原则。而从游客管理这一单项管理工作来看,由于游客管理工作同样会涉及到许多子系统,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管理成效,同样需要将要求游客管理内部能够将系统性当作重要的原则。
三是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可操作性与公平性原则。生态景区游客管理策略所具有的有效性建立在这些策略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基础之上,与游客管理实际情况、实际需求相脱节或者根本难以实施的策略是无法取得良好成效的。因此,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明确自身需要围绕管理目标明确自身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另外,作为生态景区的游客,他们承担着对自身行为做出管控以及对生态景区资源做出保护的义务,同时也具有享受生态景区资源的权利,因此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应当遵循公平性原则,即要求生态景区管理工作者不能为了保护生态景区资源而对游客行为做出过度束缚,以避免降低游客应当得到的旅游体验和游客所具有的旅游满意度。
三、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优化对策
生态景区游客管理是生态景区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游客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取得良好成效,往往能够体现出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完善程度。从当前各个国家的游客管理工作发展来看,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在游客管理方面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在游客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处理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理论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对我国生态景区发展乃至旅游业的发展都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的优化工作来看,我国在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游客管理工作意识;其次要重视对其他国家的游客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与学习,并针对我国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实际来做出探索与调整;最后则应当重视对生态景区游客管理理论做出研究,从而为我国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必要依据。
在游客管理工作意识的提升方面,我国当前生态景区管理工作的开展仍旧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在这种导向下,许多生态景区都强调建设工作而忽视管理工作。但是事实上,一个生态景区要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强调游客管理工作。因此,生态景区管理单位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应当认识到游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当作生态景区管理中的日常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管理单位与管理工作者需要针对生态景区游客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景区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并强化管理队伍培训等工作。
在先进经验的学习方面,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单位有必要组织管理队伍出国进行考察与学习,从而为国内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在此方面需要注意到的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在游客行为特征、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其他国家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利用其他国家管理经验开展游客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工作的独特性,并探索适应我国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理论的研究方面,我国生态景区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游客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而实践的开展往往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生态景区管理单位要从旅游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层面对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作出研究与探讨,从而寻求适应我国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的游客管理体制,并推动我国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以及我国生态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影响着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明确管理目标以及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在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提高游客管理意识、借鉴游客管理经验、强化游客管理理论研究,从而确保生态景区游客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盛锋,黄燕玲,程道品,丁培毅.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学刊,2011.1.
[2]张宏超,曾克峰,万能.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石林主景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0.4.
一、“三地”景区门票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三地”景区管理模式
“三地”景区管理,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政府管理模式,即政府绝对管理国有资源,掌控景区的开发与利用,其代表是**、**;二是企业管理模式,即政府参股企业,对国有资源的管理保留控制权,景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其代表是**。
1、政府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景区行使管理权,设立了正县级**管理委员会具体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景区管理、经营与开发等事务性的工作。**市政府控制了景区所有的经营设施,对景区的保护与利用、整理与开发都有决策权,对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拥有强势管理权。景区内所有的经营设施,均由**市政府建设,如景区的三条索道、门票站口及道路设施等。**州政府对**景区的管理,与**基本相似,**州政府设立了**景区管理局,专门负责**景区管理与开发,负责景区资源经营、管理以及景区内的各项建设,直接管理景区门票及门票收入。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管理委员会实行市级财政管理。景区门票收入和索道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全额缴入**市级财政金库。对**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项资金,实行定额补助,即市级财政以XX年为基数,结合当年的建设需要,给予安排。其景区门票收入大部分归市级所有,以2012年为例,景区门票收入和索道收入的安排比例,经推算,**市对**管委会的资金安排比例是6:4。根据规定,对新提价的门票价格所形成的收入,90%归市级财政,10%归**管理委员会。**州政府对**实行预算管理,**景区管理局严格执行年初预算,收支相抵后,结余部分全额上缴**州财政局。
在门票管理体制上。**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由**管理委员会负责;**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均由**管理局负责。
2、企业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市政府对**景区的管理通过股份制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市政府占有51%的股份。
在财政管理体制上,**景区属公司化运作,整个景区是一个上市企业,景区按国家规定上缴税费,政府按照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景区营运利润。
在门票管理体制上,**景区门票的印制、保管、发放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负责。
(二)“三地”对门票免票、门票优惠的管理情况
“三地”景区都有门票免票及门票优惠,但各不尽同。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容量;影响;管理;
回顾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高速公路的拥堵与各大旅游景点的“人山人海”,令“黄金粥”诸多的“哀”与“稠”迫人深思:无论是九寨沟的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还是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的超载奇观,无不令人对各旅游景区的管理能力发出质疑,集中的、不合理的游客容量已成为各大景区迫在眉睫的管理问题。本文就景区游客不合理容量产生的一些列问题进行分析,在倡导旅游者错峰出游的同时,从景区管理的角度尝试探索出合理可行的游客容量管理措施。
一、旅游景区容量的定义
在景区管理中,旅游容量是常常被用到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旅游界对旅游容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外,David W.Lime 和George H.Stankey将旅游容量定义为“一定的游憩区,在某种开发程度下及一段时间内,仍能维持一定水准,且不致对环境或游客的体验造成过度的伤害。”由此可见,旅游容量的概念与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密切相关。在国内,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旅游景区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者体验等方面造成难以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发展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游客人数最大值。旅游景区的旅游者人数或活动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这一数字,即达到该景区的极限容量,称为旅游饱和,一旦超出极限容量,就是旅游超载,就属于不合理容量,这时旅游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及时恢复的损害。低于这一数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限、可承受、可控制的。
二、旅游景区不合理容量产生的消极影响
旅游景区不合理容量,即旅游景区容量饱和或超载可以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旅游容量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处于饱和与超载状态,对景区的发展都将会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旅游景区长期的不合理容量是指连续性的饱和与超载,它对景区环境和设施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景区游客容量长期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时,会对自然景观造成践踏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时,旅游者为了避开拥挤的人群或走捷径而越出游道,踩死植物,踏实土壤,造成土壤板结,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而且由于大量游客同时进入景区,这就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生活垃圾,而景区又无法快速彻底清洁,致使白色污染严重,其中生活污水对以水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破坏最甚。此外,游客乘坐的汽车等交通工具,会排放出大量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同时游客过量时产生的噪声会吓走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2.加速文物古迹的损蚀,造成资源毁灭
对那些以文物古迹资源为主的景区,长期的游客不合理容量,会加速文物古迹景观的损蚀过程,造成这类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毁灭和消失。
3.缩短设施使用寿命,产生安全隐患
景区游客容量饱和与超载会增加旅游设施的使用压力,加快其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同时超负荷的使用这些设施,很难保证设施时时处于正常状态,会产生安全隐患,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如登山护栏、缆车等,超载使用极易被损坏,会对游客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4.影响游客旅游体验质量,降低满意度
景区游客过量时,首先会出现人流拥挤现象。过度拥挤会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欣赏和参与的机会大大减少,使他们无法欣赏到景观,听不到导游的讲解,无法真正的放松、享受,从而影响其旅游体验,降低对景区的满意度。
另外,景区游客太多时,会导致交通拥堵,停车场车位紧张,景区服务人员服务压力增大,服务质量降低,这些都将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降低其满意度。
(二)短期性不合理容量
旅游景区短期的不合理容量又分为周期性的和偶发性的不合理容量。导致景区周期性不合理容量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定带薪假期的周期性规律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如我国“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比平时大大增加;我国北方的海滨旅游胜地总是在夏季人潮如织,而滑雪胜地则在冬季人如潮涌。偶发性不合理容量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偶然事件而引起的,比较常见的是一些旅游景区在某一特定时间举行大型节庆活动或其他事件发生之日,游客数量会大大增加,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游客数量呈倍数增长。
一般的,短期性不合理容量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降低游客体验质量上。其中偶发性不合理容量造成的不利影响问题不大,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管理,易于消除影响;而周期性的不合理容量产生的危害则不太容易消除,景区需要采取一些恢复性的措施和手段去消除不利影响。
三、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措施
景区游客过量有时会产生严重后果,如2012年国庆华山游客被捅伤事件,这些由于游客不合理容量而出现的后果,严重损害了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对景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景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游客容量与景区发展的关系,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调节游客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调控景区容量,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控管理。
(一)调节客流时间分布,平衡季节游客人数
任何旅游景区都有一个游客容量的最高限问题。对旅游景区来说,由于旅游者受法定节假日时间的限制和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影响,使其全年旅游需求时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有明显的淡旺季。很多旅游景区旺季游客严重超限,淡季门可罗雀,不利于景区发展。对于一些经济型的旅游者来说,旅游支出是决定其选择出游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旅游景区可以采取季节票价调节客流时空分布,门票价格在旺季时提高,淡季、平季时降低,从而平衡季节客流量。如故宫门票旺季60元/人,淡季40元/人。部分景区的门票价格区分的更细,会按季节、按月、按每周的每一天,甚至按每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来划分,从而达到游客量在一年中各个时间段内的相对均衡分布。同时,部分热点景区还可以通过门票控制来实现对游客人数的定量管理,比如景区可以采取限制游客进入时间、停留时间、旅游团人数、日旅游接待量等措施来调节客流时空分布,一旦景区饱和则不在对外出售门票,停止游客进入。
此外,景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向游客旅游地的情况预报,预测未来可能的游客人数,从而为潜在游客的出游选择提供参考,避免出现热点景区游客超限,其他景区游客稀少情况。
(二)调节游客空间分布,进行游客分流
旅游地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淡季可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鼓励旅游者出游,旺季时为避免热点景区游客超载,可减少热点景区的宣传,而着重宣传热点景区周边的旅游景区,同时和周边景区加强合作,引导旅游者向周边景区分流或错峰出游,不仅可以避免热点景区一定时间内游客超载,还可以带动周边景区 发展。
此外,对于同一旅游景区,可以通过设计多条游览线路实施景区内分流,避免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过于集中在景区内的某一景观处,从而减少各局部景点游客的拥挤。同时景区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客流的时空分布情况,并通过信息的即时传递反映给旅游者,引导游客进行景区内分流。
(三)扩大景区容量,提高接待能力
扩大景区游客容量,从长远来看,旅游景区应通过增加建设投入来提高景区容量,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过于人工化。
在景区不增加投资建设的情况下,要扩大景区的游客容量,可通过扩大景区日容量的方法。扩大景区日容量常用的手段包括:延长景区开发时间;旅游高峰时开放备用旅游通道,客流量减少时关闭备用通道;调整景区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增加瓶颈景观点工作人员数量;设置优惠票、免票人员专用通道等。(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美霞,吴桂华.凤凰古城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研究[J].资源发展与环境,2010(2):37-41.
1软件方案
1.1Web前端Web服务器采用Nginx双机热备高可用性方案。Nginx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在网络的7层之上,可针对http应用做一些分流的策略,比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它的正则规则比HAProxy更为强大和灵活。①对网络的依赖非常小,理论上能ping通就能进行负载功能;②可以承担高的负载压力且稳定,一般能支撑超过几万次的并发量;③可以通过端口检测到服务器内部的故障,比如根据服务器处理网页返回的状态码、超时等,并且会把返回错误的请求重新提交到另一个节点;④不仅是一款高性能、稳定性强的负载均衡器和反向软件,也是功能强大的Web应用服务器;⑤作为Web反向加速缓存非常成熟,速度比传统的Squid服务器更快。
1.2数据库MySQL企业版提供一系列高效可用特性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能够自动探测并消除故障,从而尽可能减少停机时间及定期的维护活动。实现原理:通过LinuxHA软件heartbeat实现IP的自动漂移,即当一台服务器宕机后,浮动IP(整个cluster的对外IP)自动漂移到另外一台服务器。
1.3Linux操作系统优势
1.3.1高性能1)操作系统的低占用率。Linux不会占用运行程序以外的资源,有很好的资源管理能力;正是因为这种低资源占用率可以使服务器长时间不关机、不重启还能稳定运行,使其不间断服务于工作。2)Linux在运算方面的优势。高性能计算群集技术(HighPerformanceComputingCluster,简称HPCCluster)是由多台服务器组成一种并行计算群集的实现方法。用户通过单一登陆、session共享通过节点服务器返回的信息、让用户自动访问整个集群系统中负载最轻,压力最小的服务器。由于使用Linux操作系统,通用的硬件平台、标准的网络组件、群集中的各个结点组成系统集成,使得整体价格相对低廉,扩展容易实现,从而提高了性价比。
1.3.2高可扩展性、可维护性1)高可扩展性。标准的Linux实用程序有着大量的功能,由志愿者在源代码基础上开发其扩展功能,由Linux核心成员,最后共建完成的Linux系统。Linux支持32位、64位的硬件。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目前Linux支持手机、平板、PIC芯片等硬件设备。2)可维护性。由于Linux操作系统是由在UNIX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产品,所以管理UNIX操作系统的系统管理员,能很好地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
1.3.3低成本1)低移植成本。Linux能够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平台上运行,包括PC、PC服务器、UNIX服务器、中型机、大型计算机,给用户的应用软件在不同的平台之间的移植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低管理成本。由于Linux操作系统是开源、免费的,所以在服务器上很受青睐。众多的企业级的用户的计算环境是低端的Linux和高端UNIX计算机共存,如果将操作系统统一成Linux,系统的一致性可降低管理的成本。由于Linux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有众多的互联网上志愿开发者在协同工作,使得Linux的功能的完善和漏洞的发现和修改的速度非常快,降低了使用和管理的风险。3)低软件成本。由于Linux是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它的许多系统程序以及应用程序也是自由软件,可以从网上免费自由下载,所以软件成本极低。2.3.4开放的标准Linux是一个从公开源代码发展来的操作系统,因此和商业的操作系统比较有先天优势,只要Linux爱好者遵循GPL开源协议,都开源加入到Linux中;修改系统错误,提升性能,强化功能。因此到目前Linux已经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操作系统。
2硬件方案
系统所需硬件设备见表1。
2.1IPCamera特点IPCamera是在模拟摄像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摄像机。网络摄像机除了具备一般模拟摄像机所有的图像捕捉功能外,网络摄像机还嵌入了操作系统,能通过浏览器配置网络摄像机基本的参数;配置简单、操作方便。同时网络摄像机自带视频格式压缩功能,把采集的视频在网络摄像机前端自动压缩H.264格式。IPCamera可以直接接入到TCP/IP的数字化网络中,因此这种系统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进行视频和音频的传输。网络摄像机还具备双向语音、WIFI、32GSD、手机观看,自带云台、红外灯,提供报警输入输出接口,支持UPNP、移动侦测、邮件告警等功能。1)先进性。此系统利用现有的综合布线网络传输图象,并进行实时24h全天监控。它能根据天气及周围的环境变化自动开启红外、警报、视频拍照等功能。2)可靠性。此系统的主要设备IPCamera采用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所需设备简单,个人电脑上无论是安装了Windows系列的操作系统还是Linux操作系统或者苹果、安卓手机都能观看视频达到监控的目的。3)安全性。系统设置了系统级别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根据个人需求设置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权限,仅有最高级权限的用户才可对整个系统进行设置或更改。网络安全通过网络防火墙进行保护,视频采集通过加密传输,能保证所采集的视频在互联网传输中不被窃取,达到实时安全。4)使用及维护性。IPCamera使用极其简单,视频播放、暂停、PTZ控制操作方便。软件系统的安装及使用也非常易懂。在维护性方面,系统是基于星星组网,交换机、路由器可靠性很高,维护性能好。因为是基于网络所以可实现远程维护,不用去现场。5)扩展及延伸性。当需要增加监控点监控主机时,如果有充足的网络交换机接口就可把需要增加IPCamera或者PC机接入网络,而不需要对现有布线系统进行改动。如果IPCamera是无线网络,搜索无线路由就能连通。
2.2网络硬盘录像机(NVR)网络硬盘录像机主要通过网络存储、管理全端网络摄像机传输过来的视频码流。具有集中管理、分布式架构等优势,NVR可以通过磁盘阵列提高自身的存储量,最大支持12块工业级物理硬盘存储。无线路由器是带有无线覆盖功能的路由器,它主要应用于用户上网和无线覆盖;为了达到园区WIFI全覆盖,需要多台进行桥接。交换机是以太网二层交换机,连接各个工作站的网络设备。
3软件功能模块
1)电子导游系统。电子导游功能可以满足游客足不出户,提前了解公园景区的人数、车位、天气,景点等情况,游客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出游时间,避免天气、人数等原因降低游客的体验度和公共设施的使用度。其功能主要为:①植物扫描:公园景区内植物、设施信息;②公园景区介绍:对公园景区历史、人文进行介绍。2)市民服务系统。市民服务系统是将景区的建设完善工作与市民结合起来,开设一个渠道调动人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集人们的智慧于一体,更好地完成建设工作,有利于公园景区的维稳工作。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端上传图文、视频等信息到管理端,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到公园景区的情况或市民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其功能主要为:①景区投诉:市民对景区的不满,进行提交反馈;②景区建设建议:市民对景区建设、服务、环境提出宝贵建议;③市民通知:景区关于景区活动等通知;④查看公共视频:市民通过APP对视频进行视频播放、暂停,全屏播放、截图,视频截图浏览,云台控制,多路视频播放,多路视频切换。3)员工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突出快捷、方便、有效。减轻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管理端和员工进行点对点分派任务,处理突况。其功能主要为:①点对点通讯: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办公室、视频监控室,员工与领导的工作汇报、文本对话、语音对话、点对点视频播放等功能;②视频监控管理:对公共视频管理与设置,景区所有视频观看;视频主要功能和公共视频功能相同。
4结束语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已成为绝大多数人在假期的首选。而作为世界第三极的,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游客增速屡创新高。根据自治区旅游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291.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68.74万人次,增长22.1%;接待入境旅游者22.32万人次,增长14.5%。旅游总收入165.18亿元,增长30.6%;旅游外汇收入12786万美元,增长21.0%。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9年的12.7%提高到2013年的20.5%。而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景区,正面临着每年旺季在旅游接待人数方面的超负荷运转,和游客体验度的大幅度下降。如何既保护好景区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很好的满足游客需求,增强游客在参观游览时的体验度,值得旅游从业者深思。
管理的功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或尽可能高的欲望。其中,精细化管理在生产制造业企业中取得的成功,论证了“向管理要效益”这一方法的正确性。笔者通过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以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布达拉宫为例,探讨如何把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思想运用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中。
二、管理中的精细化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发达国家日本。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
三、布达拉宫景区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与管理者
1988年11月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为县级单位,在人事安排方面直接归自治区文化厅管,在文博业务方面接受自治区文物局的指导。而布达拉宫管理处作为保护和管理布达拉宫的专设机构,是具体落实政府保护管理布达拉宫行政政策的职能部门,直接负担着保护和管理布达拉宫的任务。由文物部门来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类景区是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通行做法,其结果往往是采取看家模式来进行管理,很难在旅游方面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布达拉宫管理处内设机构有:布达拉宫管理处行政办公室、安全保卫科、文物保管科、文物研究室、宣传接待科等。行政办公室下设有财务室、有偿服务部、日常维修组、档案室等。总编制为50人,现有人员49人,均为藏族。具有业务职称者12人,其中正高1人、中级4人,初级7人。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低,缺乏遗产保护类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管理者意识普遍落后,特别是在旅游管理方面。除大修外,布达拉宫资金来源的90%都为门票收入,但管理者似乎缺少如何更好地服务游客,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和谐共生等方面的思考。
(二)管理方式
1、重标准,轻方法
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好的管理是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而当管理者有了科学管理的意识之后,便纷纷上马管理标准的制定,企业管理里如此,旅游景区的管理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布达拉宫的管理中,就对旅游接待工作制定了标准:遵循“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宗旨,礼貌待人,主动热情服务于游客。不与游客发生争吵……问题是这些规定都没有告诉员工怎样做才是热情服务于游客,如何做才能避免与游客发生冲突等。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在制定标准时未对具体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和量化。造成标准高高在上,而一线工作人员要么对标准视而不见,要么对标准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既造成管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又无法带来管理效益。
2、重制度,轻执行
目前,我国众多旅游景区都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类景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省一级政府,到景区自身,管理规章制度重重,但普遍存在着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1)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甚至有的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现象。
(2)缺乏有效的监督。
(3)在管理中人情因素作怪。例如:由于流量管控,每年旅游旺季布达拉宫一票难求,很多游客觉得来不看一眼布达拉宫实在太可惜,为求一张购票的预约票彻夜排队,但布宫内部管理人员的倒票行为却屡禁不止。为此,布达拉宫管理处在旅游接待工作的内部规定中针对门票问题的规定就达到四条之多。而据笔者亲身经历,打人情牌,弄到预约票的情况还是存在。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提倡制度和规范的重要性和约束力,而制度缺乏执行力就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加大管理难度。
3、重硬件,轻软件
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旅游业,除了讲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就是软件服务。特别是《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颁布,很多旅游景区为了尽快提升自身等级,在硬件建设方面快马加鞭,而硬件条件好达到,软件服务却很难跟上。究其原因:
(1)本位主义作祟,很少,甚至没有从满足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例如:对于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导游讲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布达拉宫,里面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无数,而对于内地游客来说又十分陌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无异于在黑暗中前行,使游客的体验度大打折扣。同时,文化遗产所承担的教育方面的功能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目前,国内很多的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依然把景区导游讲解作为一个重要的有偿服务点。特别是布达拉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类景区,本身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没必要再把景区导游讲解弄成有偿服务。
(2)缺乏细节关注。例如:布达拉宫进门需要通过严格的安检,水是绝对不能带进景区的,本来很贴心的为游客在景区里准备了饮水设施,但基本用不了。旅游旺季,炎炎夏日,从上山,参观,到下山,两个多小时,游客口渴难忍,只能在景区里高价购买瓶装矿泉水。这样做游客自然会对景区颇有微词。细节决定成败,足见细节的重要性。
4、重定性,轻定量
科学管理提倡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往往较喜欢选择定性管理,很少或者回避定量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定量管理操作起来难度较高。而缺乏定量管理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很多旅游景区都在旺季游客流量控制方面狠下功夫,规定了单日游客参观游览数量,但却忽视了同一时间段在景区里同一地点的游客数量,造成大量游客拥堵在景区里最知名景点处,既不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又大幅度拉低游览体验度。作为游客流量控制中最关键的游客疏导,保证每个景点处合理的游客数量所涉及到的定量管理操作起来具有很高的难度。在这点上,布达拉宫做的较为成功。除了限流,游客分时间段预约参观,限制参观时间,规划参观线路外,还在各点有专门的的工作人员及时疏导游客。可这样做也仅停留在人为管理层面,无法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界定和支撑。
四、精细化管理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一)应从管理体制和管理者入手。对于文化遗产类景区,应改变原有的文保部门单一管理体制和看家式管理模式,借鉴欧美国家的文化遗产综合管理办法。既很好的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研究,教育,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理念,管理者的意识和理念高度决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入有相关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应更多地把管理者送出去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到欧美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相关景区去学习。
(二)遵循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景区管理精细化在各个层面上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可检验。管理者在制定规定时,要多思考怎样做才是更好地服务于本组织的目标,分解和量化工作流程,让每位员工都了解到自己应该怎样开展工作,怎样做才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结果是要提升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由于管理的外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景区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随着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
(三)遵循专业化基础上兼顾系统化原则。目前,景区管理已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而专业化分工也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在日常管理中,往往问题就出在不同岗位和不同环节的衔接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员工在处理问题时意识和眼界只停留在本岗位上,没有意识到整个景区是一个整体。只有所有环节都做到位,都很好的服务于游客,实现了本组织的目标,自己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因此,在景区管理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工作中都应该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怎样能更好地服务于游客,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应往前或往后多看一眼,做好及时的向前和向后补位。这样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优,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四)遵循不断创新原则。新技术,智慧旅游等的引入将进一步为景区的精细化管理注入活力。例如:智慧旅游的实施既为游客在景区的参观和游览带来便利,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三维立体呈现等方式对旅游景区有一个深入了解。同时,又为景区管理者在客情实时统计和管理方面带来便利。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
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
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
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一、镜泊湖景区的当下的概况
镜泊湖是我国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其位置在牡丹江的中上游。它的水域较为宽广,整个水域的面积达到八十平方公里。百里长湖、火山口森林、渤海动物园是构成镜泊湖景区的主要三部分。由于景区发展的需要,景区现已建设了8加星级宾馆、44家疗养院、162艘游艇。其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壮大。但是随着游客人数的增多,其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景区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镜泊湖景区中管理体制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整体景区是由多个景区组成的,其领导阶层较多,并且实行意见不易统一。下面,来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景区区域管理交叉重叠,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镜泊湖景区的行政区域划分是多样化的管理系统。景区的资源是每个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提。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进彳行规划,但是有些管理人员急于发展自己区域的旅游经济,可能会导致乱批乱建的现象的发生。例如每个景区都在兴建娱乐设施、星级酒店、疗养院等。这种行为严重的破坏了景区规划管理的统一性。
(二)部门数量戎杂,功能交错
景区的执行部门数量较多,并且其中某些部门的职能是重叠的。在进行执行管理时,会出现重复处罚的现象。管理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人员的数量,在进行区域化管理的时候,如果出现管理人员只能重叠的状况,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互不相让,一味的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进行处罚,不考虑当地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
(三)政府企业间利益冲突,管理体制发展缓慢
管理体制是保证景区长期有序发展的前提。但由于政府颁布的地方性条例,不符合当地企业的利益。这就导致政府的法规在当地无法执行或者执行的进度缓慢。比如,政府颁布关于限制当地景区不能乱建乱造的法规,由于这样会是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企业的行为不按法规执行。这样就导致政府的决策不能正确实施。
三、镜泊湖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
镜泊湖管理体制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上级部门考虑不周
由于上级管理部门对景区的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其可利用资源不能重复利用。景区旅游发展,首要考虑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只有长期的利益才能保证景区设施的正常执行。由于上级部门不能对景区的整体发展做规划,导致管理体制出现问题。
(二)各部门职能不完整
景区的部门较多,但是各部门的职能不够完全。并且景区各部门之间在对景区的规划、资源的利用、权利的执彳行等方面互不干涉,导致景区出现的众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部门之间管理混乱。由于不能统一的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其疏于管理,久而久之,职能退化,出现了职能不完善的情况。
(三)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景区的管理,要有足够的管理力度。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直接导致其执行力度受到影响。并且,景区的管理人员年龄都偏大,不能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有些管理人员是学历较低,遇到正常的管理问题时,不能使其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没有足够的执行经验,导致其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不仅仅是对于镜泊湖景区,在我国的政府景区中,都普遍存在管理法规缺失的情况。即使,颁布了一些法规,但是由于其针对性较弱、内容不突出等问题。导致企业常常出现所谓的钻空子的行为。即使地方政府颁布了相关法规,也没有任何执行效果。景区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改善。
四、景区管理体制的问题对策
对于镜泊湖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增强对人才的引进、建立完善的体制、将资金和实际结合起来等途径解决问题。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可以使景区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通过严格的体制,使景区的开发建设得到合理的规划。政府可以为企业引进项目和资金,两者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政府的措施可以顺利执行。
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景区的规划提供多种方案。并且可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政府和企业的相互合作,可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五、小结
自驾车旅游对景区管理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景区的管理与发展。
面对着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景区的管理与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呈现出需求与供应的不平衡。比较集中的矛盾有:
环境脆弱缺乏预警
就目前我国的4A级以上景区分布状况和所属类别来看,大多数景区处于自然保护区或文物保护区,周围环境十分脆弱,万一破坏将很难恢复。有些地方甚至是“孤本”,一旦毁坏将无法复制。自驾车旅游虽然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和丰厚的利润,但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损害。尤其是自驾车停靠所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和自驾车行驶增多所带来的尾气污染,对于景区环境和文物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有必要引起有关景区经营管理者的重视。
直面游客进行考量
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使更多的旅游者直接与景区接触,而不再是通过旅行社或其他旅游机构,这就增加了景区服务的直接接触面,将景区的服务水平全面直接的摆在了游客的面前,接受着游客的全面考量和多样化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景区服务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便不能只是纸上的规范,好坏与否一览无余。
应急系统急待完善
目前有不少景区制定了这样或那样的应急预案,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可执行性。有些甚至存在严重的设计漏洞,存在本身便是一种危机,一旦实施,不仅不能起到应急作用,反而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自驾车旅游的迅猛发展增加了景区的客流量和散客量,同时也增加了事故的突发可能性。由于自驾车旅游者大多是自发性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在景区游览时增加了活动的自由性,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景区的安全隐患。景区的应急系统完善与否在此时便显得特别重要。能否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减少损失,实实在在的考量着每一个景区的应急系统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从以上矛盾可看出,景区在应对自驾车旅游上准备仍有不足。
景区在管理发展上,关注点仍停留在普通游客层面,缺乏对自驾车旅游这样的特种旅游管理措施和规范,在景区硬件配套上也缺乏相应的建设和规划,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不足,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和发展的旅游市场的需求。
景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仍延续传统做法,在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环保化上仍有很多路要走,与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发展相比略显滞后。在管理的人性化和全局性上,与前几年相比提升很大,但仍存在一些管理的盲区,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针对自驾车旅游这样的特种旅游管理上,还需要着力的研究和提升。
关键词:规划管理 五线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风景区控规要求
1.1风景资源与环境保护原则
(1)风景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含有美学特征且具有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客观物质,具有脆弱性、难以恢复性等特征,且所处的生态环境有较强敏感性。因此,在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高度等开发容量的控制要素时,必须根据风景区保护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确定,而不是简单的直接套用城市控规的相关内容。
(2)由于风景区地形地貌普遍较为复杂,在用地划分和交通组织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特点和要求。
(3)加强对建筑风格形式和景观环境的控制要求,避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景观风貌。
1.2游客的需求,加强对游赏项目的控制
(1)明确风景区主题形象和旅游市场定位,合理策划游赏项目。
(2)以风景游赏活动的组织为主线,控制游赏设施和用地控制,明确界定建设项目,并对游赏项目的类型、容量、环境影响等限制因素进行论证,充分考虑游客的心理感受和要求。
(3)在满足游客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游览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1.3扩展控制要素和探索规划方法
控规主要是从开发角度选取的控制要素,而风景区控规的控制要素,还应结合风景资源和环境保护出发,扩展新的控制要素,探索新的规划手段。
1.4明确空间界定风景区控规是用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及项目建设的上位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实施管理是将规划内容落实到具体空间中的过程,要求有明确的空间区划和对应的规划控制。
1.5加强政策引导,维护公共利益
风景区控规不是单纯的物质层面,而是通过规划调控和管理资源来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公共政策。如何规划管理比建设实施更重要,重视风景区控规的政策引导,是实现规划技术向公共政策导向转移的有效途径。
2、风景区管理规划
为了方便风景区的规划管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在梳理和整合总体规划分区的基础上,对风景区进行管理区划,主要包括管理单元划分、资源保护分区、建设分区、用地划分、开发强度分区、景观分区等。
2.1分区的资源保护
风景区按风景资源的不同类型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抚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例如森林与植被、水源与水土、浅海及水域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岩溶发育条件等,宜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对风景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对上述以外的用地可作为发展控制区。
(图表1)、分区保护的控制要求
按风景区内需要保护景源等级,划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风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应划为特级保护区;在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一级保护区;非一级景点和景物周围应划为二级保护区;对以上各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应划为三级保护区。
2.2风景建设分区
不科学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当前风景区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通过提出建设分区控制,对开发建设活动划定明确的空间管制。针对风景区内允许或需要建设活动的功能区,通过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等,使旅游项目在空间上得到落实。
2.3风景区用地规划
风景区控规中重点对四大类用地提出控制,即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
社会居民用地、交通工程用地,这四大类用地除风景游赏用地外,其他三类都可以归为风景区建设用地。居民社会用地是间接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居民社会、生产管理等用地,由于所处风景区稀缺的环境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各类建设项目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规划中应严格控制;游览设施用地是直接为旅游服务者服务的用地,该类用地可以不必全在景区内解决,如,如住宿及一些商业用地可以依托附近的城镇;交通工程用地:为旅游服务的保障性用地。用地划分是建设用地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应以功能为主导,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结合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以实施管理和用地控制为目标。
2.4开发强度分区
根据风景区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游人容量,常采用面积法、线路法、瓶颈法,并根据景点和景区的分布,对游人容量进行分区布局。并建设容量主要通过对各地块进行开发强度分区控制。根据地块所处的建设分区、用地使用性质以及环境景观要求,规定风景区各地块的开发强度,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容积率、建筑高度、客房密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2.5景观分区
风景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进行功能划分,并对不同功能区再划分成不同的景区,对各景区的景观风貌作出规定,上提出视觉焦点、视线通廊,在系统上控制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根据各景区承担的主题功能,对树种种植、建筑设计风貌、指引设施的控制。控制方法主要从景区、色彩、高度、风格等分区控制。
3、风景区的五线控制
为了达到维护公共利益,保护景源和生态环境,参照城市控规的控制方法,提出四线控制,即紫线、绿线、蓝线、黄线、黑线。在保证风景区控规的刚性控制的同时,又给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弹性空间。
3.1黄线
为了体现风景区控规对资源斑块和廊道的保护,对风景区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视线走廊、生物流廊道范围划定的控制线。黄线可以对抗风景区景观破碎化,增强各资源斑块的联系,增加基因的交流和物种流动,维护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同时对视线的控制,增强空间视觉的连续性和多层次性,避免视觉系统的不和谐。
3.2蓝线
根据河流、湖泊行洪需求及泥石流潜在区,划定行洪蓝线,用以保
护水岸线及湿地景观,并减少自然灾害。
3.3绿线
是为保护风景区生态保护用地、自然山体、水岸线等,而后退一定
距离划定的保护线,绿线范围内禁止开发建设,只允许安排少量游憩设施。有些风景区在城市生态结构和气候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弱化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沿绿线后退一定距离划定灰线,对范围内游览项目的类型进行限制。
3.4黑线
由于风景区多出在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区域,为防止自然地质灾害,根据地质勘探及评估划定禁止建设的范围。另外,针对建设量较大的风景区,参照城市控规,对各级道路及交通设施划定红线;为文物古迹、地热资源、熔岩溶洞等保护,在其周围划定紫线等等。
4、结语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s definition to analyze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tool innovation.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key word: The traveling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novate
作者简介:刘义龙(1983-),男,河北邯郸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这种把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而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形式便是旅游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全国推广的“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
H H Owaiedetal将已提出的智能旅游指南系统框架模型视为基于知识的一个系统,指出该模型通过模拟人类旅游指南更好地满足游客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依赖该模型而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行价值和满意度。[2]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经营以及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并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效率水平与效益。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于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并不多,尤其针对景区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则更少。
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的量化属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等方面实践,可知层次分析法是尤其适合此类较复杂较模糊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综合评价,按层次权重定性且定量分析的有效高效决策方法,也是在众多评价方法中通过斯皮尔曼等级检验最为接近真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科学可行的选择,但是由于评价指标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指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建立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的全局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不仅是旅游景区单位的独立运行行为,同时需要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多方参与,前台管理功能涉及服务、营销、管理和政务等诸多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综合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体现前台管理涵盖的多个方面,同时又需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评价的科学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如实评价信息化对前台管理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使旅游管理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甚者会使旅游管理偏离正确的方向。
3、评价的完善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既兼顾方方面面,又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前台管理在各个运营阶段及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全面、更高效。
4、评价的可比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内涵、适用范围、权重等等,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可以方便对其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理想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还应该正确反映出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实现比较与衡量的目标。
5、评价的可行性
设置评价指标除了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出发还需要考虑其操作性,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真实并全面的研究数据,让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其实效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设想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虽然只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直接面向游客,但又不仅仅牵涉旅游信息的及游客评价的收集。初步构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
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化实施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软硬件设置等,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是指采用信息化手段在景区前台管理面向游客提供服务的具体实施,包括公共信息类的、旅游各要素的信息保障服务工作、景区安全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包括游客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对旅游环境的评价、对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的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是指景区实施前台信息化管理对景区服务格局的影响,除了经济收益还包括社会影响以及管理机构的变革,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则主要牵涉与旅游服务行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及在旅游旺季充当重要角色的旅游志愿者服务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