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内部审计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这种设置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配备的专业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另外,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主要由内部审计协会具体组织安排,而内部审计协会只是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客观上决定了自主安排内审人员外出专业进修或培训的可能性不大。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制度健全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除内部审计准则外,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狭隘。长期以来,人们对内审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部分被审计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大局,强化监督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二)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工作内容和范围窄。常规审计多,专项、重点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少;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第二,对财务监管力度不够。一是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工作是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二是财务监管的制度创新与财务工作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相适应。高校财务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复杂化、多样化,而财务监管制度往往相对滞后,经常是发现问题后才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这与财务监管工作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财务审核工作松散,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存在审核“死角”和问题“隐患”。四是资产管理意识和效率意识低,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的现象。
(三)审计管理及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出现查出问题多、处理少,处理个人更少的现象。这种怪圈的原因是内审人员形成了微观思维的定式,审计大都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
(四)审计仅仅依赖事后监督约束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方面的监督应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仅依赖事后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很难做到事前控制监督。
二、加强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微观意识向宏观意识的转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内审具有服务内向性。这种内向性也决定了高校内审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分析,宏观地认识问题,为管理层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强化宏观意识,坚决维护学校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从宏观上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工作方式上从事后披露向事前预防转化传统审计工作由于强调局外监督和对错弊的批判,通常在事后进行披露,事前预防的作用较小,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状态。而在现代管理型审计模式下,内审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本组织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益。因此,参与事前决策是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学习、交流、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善于利用计算机来改善工作方法,使审计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可靠、有效。同时应建立“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主审负责制”要求主审人员对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的全过程负责;“审计复核制度”既是审计机关,也是内审机构完善内控制度,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从而避免审计风险,确保高校的内审质量。
(四)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由于高校内审力量有限,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十分重要。内审工作要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以及学校宏观管理的需要,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审计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新思路
(一)拓宽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这“三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的确定要跟踪学校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重点、热点和师生关心的疑点问题,实施实物收支监督,提出高效的审计建议。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应全方位拓展,克服偏重事后查处违法违纪问题的不足,真正全方位关注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在开展工作时做到依法审计,严格执法,保证各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内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为内审部门工作创新营造和谐的环境。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植根于组织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不完全独立。一方面表现为它对内部各方面情况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审计工作中除需要被审计对象的配合外,还要考虑审计后需要与各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审计创新是一种谋求改革现状的活动,其成功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审领导岗位上。二是不断提商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业务知识,熟悉审计业务。
一、对内部审计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内部审计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内部审计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模式一般由审计定位与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审计定位决定了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又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促进审计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的贯彻执行,从而进一步体现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二、明确内审定位,创新工作思路
审计定位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经过内审工作实践,我们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内部审计是企业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企业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围绕企业的内在需要,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应当通过审计这一特殊的工作方式,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实现“审计―控制―管理”的协调统一。
为了体现内审定位,必须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和观念上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审计定位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审计目标实现以查错防弊为主向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三是审计方式实现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进行全过程审计监控;四是审计职能实现从就事论事的单纯性审计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的转变,逐步扩大审计内涵,丰富审计信息;五是审计成果实现以追求单纯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综合效果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提升内审工作的综合价值。
审计思想观念的五个转变,实际是要求审计人员重新审视内部审计定位、审计职能和审计成果的体现,重新明确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程序的内容,在思想观念和审计方式上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推进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
三、改革审计基本方式
为了体现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在审计实践中应当通过改革和调整审计方式,逐步建立“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程审计监督格局。
(一)立足内部财务信息的审计监督。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网络化已普及应用的实际,通过改革现行财务审计的基本方式与手段,探索和推行财务审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网络在线实时审计”等,逐步实现“动态监控、过程跟踪”的财务审计格局。这种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财务信息进行事中监控的基本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作用,应当是财务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立足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企业资金特别是对企业流出资金的载体――各类支出性经济合同,通过探索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招投标审计,实现“事前参与”;通过结算付款前审计,实现“事中监控与事后评价”。这种以资金流为基本点的审计方式,是防止企业效益流失,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果的直接体现。
(三)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监督。通过探索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等,对企业重要经营领域进行管理审计。诸如经营成果考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等,对企业重要经营行为实现“事后评价”,从而将内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通过改革上述各个领域的审计基本方式,使内部审计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实现全过程的审计监控,能够更好地体现内部审计的基本定位与指导思想。
(四)保证措施。为了使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式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审计保证措施。实践中,应当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来达到这一目标。
所谓“制度化”,是将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在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如企业审计管理办法、财务审计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合同审计办法等,直接明确审计的有关规定;二是通过与其他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在企业专业领域或其他管理部门的专业制度中明确审计规定的条款、环节。如在合同管理办法中明确审计条款、在干部管理办法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条款、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中明确经营成果考核审计条款等,作为审计制度的补充或辅助。这两种方式相互响应、互为补充,将内部审计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为审计工作开展奠定制度基础与依据。
所谓“程序化”,是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在各个管理或作业流程中落实审计环节,使内审成为企业重要管理或作业流程中的必经程序。如在企业主要经营领域中,建立“财务决算,不审计不决算”、“专项费用,不审计不认可”、“经济合同,不审计不签约”、“资产损失,不审计不核销”、“业绩考核,不审计不兑现”、“基建工程,不审计不结算”、“对外结算,不审计不付款”的关键控制点,由内部审计承担监控职责,使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得以确立,通过“控制”使内部审计达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审计;模式;模式的创新
内部审计模式按企业内部结构可分为单一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经济有效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不论内部审计以何种形式表现,其基本目标都是通过提供分析、建议和对企业集团活动的恰当评价,来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设定一种合理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一方面保证内部审计职责的履行和权限的实施;另一方面保证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师的工作结论充分重视,接纳他们所提供的审计建议,并愿意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纠正现状。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因素分析
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组织机构,这就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既要对企业集团本身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又要对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关联企业进行审计,审计范围空前扩大。另外,现代企业集团往往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营范围横跨多个行业,又使审计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设立一个与其内部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也就是说,要根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加以选择,既要满足企业集团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需要,又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节约审计资源。因此,成功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建立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综合性因素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评价,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代内部审计是管理的延伸,不仅充当管理部门的耳目,而且还要提供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仅要检查和发现舞弊,还要评价企业业务过程和内部控制是否合理;不仅评价是否遵循规章制度和确认记录是否正确,还要查明制度是否有效、记录是否必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审计,而是一个综合的审计和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进程,对业务活动的各环节和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审计,促进改善管理。
(二)独立性和权威性因素
如前所述,内部审计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与客观,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足以支持其完成审计任务,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应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同时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议,企业集团经营和管理人员应限期做出反馈。这就在组织设置和制度设计层面保证了内审部门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性。
(三)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因素
由于内部审计的范围涵盖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有限的审计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可根据企业内各领域发生风险的概率的大小来确定审计对象、内容和时间。而且,内审部门还要对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与审计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力求在确保控制企业主要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内部审计的经济效益性。
(四)人员素质因素
有效的内部审计除了应有一个良好的独立的组织外,所配备的人员素质亦十分重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师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耳目”,必须能够提出管理者感兴趣的建议或评价。如果内部审计师由于个人素质不高,不能提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管理建议而使管理当局产生推动兴趣,该内部审计组织亦就丧失了其作用,无法达到企业最初建立的目的。现代内部审计必须包含宽广的控制环境,而内部审计师作为控制的指导,必须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经验和先进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才能胜任。因此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的挑选和再培训,是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效能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目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壮大,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立一个通过发挥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的监管机制来为企业的决策服务,已经成为企业集团管理的内在需要,但是由于建立的内部审计的模式与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特点不适应,总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导致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发展的缓慢。具体表现为:
(一)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的范围上看,内部审计应包括对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但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属于财务性质,而归属于财务部门主管领导,从而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尽管政府多次下令将财务与审计分立,但最终也基本上是一班人马,需要应付检查时分为两个部门,平时合二为一,事实上这就使内部审计部门演变成为财务部的一个下属部门,使内部审计变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其公正性受到影响。
(二)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
地位不明确不统一,既表现为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集团的地位,又表现在隶属关系的极不统一;既有对财务副总(财务总监)负责的,也有对总经理负责的,还有受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从企业来看,我国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在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经营职能混淆不清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就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为一体,自己监督、自己执行情况的现象。
(三)企业集团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和支持不够
我国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自觉的认识,因此,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表现在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这就使许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四)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
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的查错补漏,而内部审计的真正任务,则是通过事前的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人员,而法律、业务等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第二,知识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技能不全面;第三,审计技术需要提高。
(六)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低
很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形成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
三、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
针对我国目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形,对于强化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将难于适应我国加入WTO企业集团面临经营风险和竞争不断加大的状况,所以借鉴国外内审计发展中的先进经验,重塑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内部审计模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集团设置内部审计模式时应:
(一)转变内部审计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背景,内部审计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视为国家审计职能的延伸,于是代国有资产所有者履行监督职能,查错防弊就成了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便局限于财务收支的审计。内部审计若只停滞在履行监督职能,而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或提升企业的价值,必将损害内部审计的根基。具体而言,它包括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预测和控制企业风险,保证企业有效利用现有经济资源,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等等。相应地,内部审计目标的多元化也促进了审计理念的改变,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并创造价值已成为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所以,我国内部审计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完善企业集团治理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价值服务。
(二)提升内部审计组织地位
目前我国企业内审部门的设置通常采取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向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负责的方式。因而内审人员的组织地位不高,权威性不足,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所以,企业集团应改变内审部门的组织设置,成立独立于各管理层级的审计部,同时应赋予内审部门对所有职能部门和个人进行审计的权限,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能够得以有效执行。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3]。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4]。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5]。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6,7]。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 。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185.
一、正确认识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预算管理改革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财政部还启动了绩效预算管理的试点工作,我国的传统排列预算管理方式将向绩效预算管理方式转变。实行绩效预算,要求政府部门制定战略规划和绩效目标,每年都要针对年度计划和目标,按照要求提交规范的绩效和责任报告;在赋予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强调部门为实现绩效目标的预算执行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衡量,将部门绩效实现情况作为立法部门进行下一个年度预算决策的依据。可见,绩效预算管理是结果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实行绩效预算管理,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结果进行控制。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不仅有利于预防和纠正目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而且适应了未来我国预算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得不到加强,实行绩效预算、权责发生制会计等一系列结果导向改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目前对政府部门进行审计的力量主要来自各级审计机关。然而相对于我国大量的政府部门来说,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是不足的。按照现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划分,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的单位大约有3万多个。从绝对量看,还不到全国80万个被审计单位的4%,但这些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的70%左右。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未接受过审计。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政府部门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是在审计机关之外的“第一道防线”。内部审计越有效,政府部门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和绩效低下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整合审计资源,就可以形成审计合力,在规范政府部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立法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完善,并且往往与内部控制相得益彰。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美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督察长制度,正是这一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美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发展,其运行方式、职责内容,包括与政府审计的协调等许多内容都值得我国在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时进行借鉴。此外,还有像荷兰、瑞典、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总结这些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在政府部门内部各层次上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向部门领导汇报工作,并且在中央一级的机构中设置控制和监督内部审计的机构。
考虑到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本文认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正确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首要标准就是独立性,它体现为审计的经费独立、人员独立与机构独立。从目前我国政府部门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现状来看,出于编制和成本的考虑,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自觉设置的主动性缺乏,已经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独立、合署、挂靠或未设立等各种形式。这显然是不符合未来政府治理的需求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完善的要求的。为此,本文建议应通过对政府部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建立政府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以法律的条文提出明确要求,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提供法律基础,增强建立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制的刚性要求。同时,建议在政府部门内部设置独立的总审计师制度,负责领导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了保证其独立性,其一方面要直接向本部门最高领导层汇报工作;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置审计委员会机构,指导和监督政府部门层面的总审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直接通过总理办公室的预算取得资金,并向总理汇报工作,其核心活动是就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向管理当局提供建议。审计委员会会议人员的组成可以由政府审计机关、财务负责人、各部门总审计师组成。从我国目前来看,建立中央层面的审计委员会制度需要协调好与政府部门审计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政府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内容有相同之处,是相互配合、互相协作的关系,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实践中,二者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减少工作的重复。如重大的、人大重视的项目以及审计委员会不便于审计的部门事项,由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审计;审计署对政府部门的审计主要是事前和事后审计,事中审计由委员会负责;政府审计机关在对政府某一部门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审计前,首先评估该部门总审计师的报告,如认为可以利用,则避免或减少审计;政府审计在对政府某一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向其部门内部审计人员了解情况,要求提供有关审计资料,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予以积极支持与配合。必要时,政府审计机关还会请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协助共同实施审计。此外,政府审计机关有权检查各部门审计机构执行审计标准的情况,检查其提出的审计报告,如发现问题有权提请审计委员会处理。
三、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丰富内部审计职权
当前,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形式有多种:查出违纪违规事件,如私吞或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私设“小金库”、乱收滥罚等;进行组织机构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提出完善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建议和措施;开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供人事部门参考;监督和控制投资资金的支出与效益;节约投资,促进效益的提高等。内部审计为组织创造的价值越大,领导层就越会注重内部审计在组织的监督与控制中所起的作用,其他职能部门和员工便更信服内部审计活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则有更强的威慑力,促进其自身的控制与监督。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也会增强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信心与激情。为此,本文认为,应丰富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提高其在组织内部的地位,充分履行其为组织提供增值型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除了执行传统的以预算资金为主体的财务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任期经济责任 审计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内部监督,查错纠弊,促进各项工作运转的良性循环,为本组织机构平稳发展和实现目标保驾护航。如检查工资和养老金系统发放,检查所发放的工资是否全部输入数据,监督工资发放者,实施必要的相互制衡机制保证系统的安全属性,还要检查突发或未经批准就增加固定工或临时工的权力。加强对收入的审计,确保政府部门所有收入迅速收集、入库并记录。
2.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警示机构领导层,促进内部管理与控制,避免管理控制漏洞缺陷带来的损失,降低错误、违规和欺诈行为的发生概率。如通过参与项目、工程有关规章制度、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相关的审计建议。
3.通过参谋沟通,将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经济活动信息传送给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决策层出谋划策,促进管理、提高效益。
4.通过咨询服务,拓展内部审计其他服务功能,为本组织带来服务增值。
5.重视绩效审计。在市场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责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行为价值选择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经济指标的满足与追求上,而应该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实现程度、效果和服务质量以及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因此,应通过绩效审计鉴证受托管理责任,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所需的资源,并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并有效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或利润,实现法律法规或其他权力机构确定的目标。
四、加强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有效履行依赖于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这一能力将直接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和承接任务的能力与水平。尤其是针对日益庞大和复杂的政府部门,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化水平,以更有效地使用稀缺的审计资源,减少和管理风险。IIA(2009)的IA—CM模型为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建设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IA—CM模型是一个由许多小的步骤不断演进的框架结构。这些步骤被组织分为五个渐进的能力等级:初始级、基础级、整合级、管理级、优化级。IA—CM等级模型的每个能力等级都描述了内部审计活动在该等级的特点和能力。这个模型尝试着使内部审计能力与一个组织的本质和复杂性相一致,内部审计的能力水平与组织内部的治理水平相联系。IA—CM等级模型提供了一个公共部门内部审计活动持续改善的路线图。一方面,内部审计能力等级要与公共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可能忽略本国公共部门的现状,一味寻求最高等级的能力素质要求,这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方面,发展到优化级的内部审计能力等级当然是所有国家公共部门内部审计组织所期望的,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当一个等级迈向另一个更高的等级时,必须已经制度化、流程化与模板化了本等级的专业实践,即使在这个等级中已经出现了某些更高等级的专业实践,也必须在六个内部审计活动要素全部达到时才能晋升到下一个等级。因此,应当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制定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内部审计理念的更新化管理
内部审计的范围、职能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查错防弊(财务收支审计),到现在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企业风险审计,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首先应该重视这些审计理念,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管理化。(1)内部审计的定位问题: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手段。要知道,内部控制系统是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保障,而内部审计又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只有基于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2)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早在1993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它表明了内部审计是管理的延伸,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范围从经营审计扩大到了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不仅包含财务审计、经营审计,更重要的是一项包含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在内的综合性审计工作。(3)内部审计的审计职能:从监督职能转向服务职能。某专业资料认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公证、评价和建设。”内部审计在监督职能之外提供评价职能的合理比例,形成科学的职能组合,是审计职能拓展的正确方式。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必须从单纯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把传统的监督检查职能拓展到为经营管理服务上来,将工作范围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为企业提供增值性的服务职能扩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渗透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经济监督、评价和管理活动。因此中小企业要不断通过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内部审计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化。(4)内部审计的审计范畴: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转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一直处于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的范畴,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经营层(总经理)领导,这样内部审计的地位便限制在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上,而战略决策层相关的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的盲区。要彻底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按照前述图1所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示意图),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经营层(总经理)双轨报告、双重负责的管理模式,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使内部审计的范畴从传统的经营层经营业务活动扩大到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制度是基础,规范是保障。任何企业只有将制度规范化,才能更好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笔者认为:(1)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切实可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连同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认真学习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结合企业实际,做好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2)建立上下一体的内部审计体系,实现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了解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应通过自身努力,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并让管理层和各部门了解并重视内部审计,继而营造出良好的审计环境,更好地为企业服务。(3)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责任过硬、服务水平过硬、服务意识过硬这是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法律、工程、基建等专业知识。企业首先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员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三、内部审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内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证。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之要求,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1)审计方法的精细化管理。传统的账户基础审计、手工审计,虽然曾经带来一定的审计成效,但随着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引进,原有的审计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企业应适时引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促进审计方法的精细化管理。(2)审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根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企业可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业务的开展,从内部控制的测试到实质性审计程序,从审计证据的搜集到分析复核,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到审计报告的形成等各个环节都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形成标准的审计程序,将现有手工执行的审计测试、分析等工作自动化,提高审计效果。
四、内部审计模式的风险化管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出台,标志着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的基本形成。美国前投资银行巨头雷曼兄弟长期以来依靠名叫“回购105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来粉饰财务报表。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风险导向审计中迷失了方向,对重要性项目未给予足够重视也未履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导致了审计失败。从雷曼事件中可以看出,企业积极探索财务风险管理、业务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以及战略风险管理等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的监督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增值服务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局部风险,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体风险。
五、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化
要做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称化管理,笔者认为要实施以下几方面措施。(1)内部审计要加强合同管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以经济合同为起点,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合同的谈判、签订、执行等全过程。(2)内部审计要关注审计全过程。内部审计要贯穿整个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首先要评价公司治理结构,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强调事前的预测;其次要了解整个业务流程,掌握业务关健控制点,着重事中的监督;最后要重视后续审计,实现审计事后的反馈。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强内部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有所侧重:事前审计的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整改。下达审计结论,最终目的是为了审计整改,如果仅仅停留在审计结论上,而不从根本上重视审计整改,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内部审计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1.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不断进行审计创新
创新是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内部审计的创新,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内部审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查错防弊,更应是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为企业提供增值型服务。所以,要强化内部审计宏观意识,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要强化大局意识,不纠缠于枝末细节;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敷衍,不厌战,找准目标,理清思路,做好服务文章;要强化综合分析,突出建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创新机制,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创新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审计工作应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路径,求生存谋发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通过审计人员研讨活动不断积累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创新闭环管理。创新闭环管理就是将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的新业务知识、新审计技巧、经验与教训,通过技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形成创新成果,逐渐完善到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流程和审计标准中,以指导后续的审计工作。创新成果可以不断完善审计新流程、新制度、新标准,使审计标准化进程不断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创新成果也可以用来进一步培训指导审计人员,提高其业务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审计人员快速掌握规范性流程、标准审计方法和标准记录。
内部审计的创新,要重视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快网络化建设和审计软件的运用,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变革,扩大审计覆盖面,以高质量和高效率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
2.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加强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需要穷追不舍的“后监督”、锲而不舍地“后总结”、深入细致地“后分析”,形成评价闭环管理。
“后监督”就是规范审计成果落实运用机制,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被审计单位要狠抓审计建议的落实,编写书面整改报告,上报审计部门,再由审计部门对上报的整改报告进行核实检查,进行审计建议落实整改情况的后续专项审计,将整改结果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后总结”就是及时总结审计项目中掌握和运用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创新审计技巧和方法,最终形成新的经验知识储备。
“后分析”就是加强审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做好审计分析工作,形成专项审计分析、重点审计案例分析、年度综合分析;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分析问题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查找问题产生的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并将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成果的落实运用要坚持审计评价闭环管理,将各项目审计评价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未来审计项目确定重点提供参考,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问题案例及审计要点,解决审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3.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外部监督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审计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实行统一实务标准并严格执行。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职责,量化和细化责任目标;要实施交叉审计,规范交叉审计的分片管理、工作方式与程序;要实行三级审计复核制度,明确每级复核的内容、复核要求、复核人的责任,增加集体判断成分,以增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
建立和完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外部监管体系,适度强化法律责任,实行审计结论公开制度,增强审计人员压力,促进审计人员将压力变为动力,借助外力提高审计质量。
4.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配备和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和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做到思想进步、作风顽强、业务精湛,才能确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应是多元化的,配备审计人员,要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更新审计专家队伍,不断补充审计队伍的新鲜血液,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进退机制,让各种专家型人才不断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审计人员外出培训和交流,同时要积极营造内部学习氛围,构建立体学习网络,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实行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书本学习和网络学习、骨干授课和选题研讨、审计课题研究、人人钻研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快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坚持政治与业务、内审业务与经营目标、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工作必须与个人要求五个统一;要倡导善于思考,注重学习,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学政治,善于从宏观层面把问题具体化,提升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要倡导自警自律,教育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道德底线;要自觉地信守审计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坚守原则,勇于揭示问题,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常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和企业内部的人情关系,或各方领导的不正当“授意”,只有坚持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才能依法独立地处理审计问题。
5. 提高审计质量,就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受外部利益驱动,如果监管缺失,很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做出不合理和不符合职业道德的选择,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和审计质量。因此,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发表客观审计意见的有力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坚持谨慎原则,准确描述问题实际,清晰表述问题脉络,最终通过不断地评价考核,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考核标准可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性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技能熟练性、专业性、创新性,发现审计问题表述清晰性、全面性,问题定性的准确性、深入性,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项目总结理论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考核标准要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对于定性指标要赋予评价准备和权重,使其定量化。
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考评应与绩效工资挂钩,作为个人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进行集中评比,创造精品审计项目,树立优秀审计人才,以点带面,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应建立审计责任风险分担约束机制,约束审计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督促其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性,在审计专业判断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在整个内部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强化质量控制是世界审计发展的共同趋势,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使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融入世界审计主流。
参考文献:
[1] 李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体系模型审计.中国内部审计.2011-9.
[2] 孔凡勤.跟踪审计专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文摘.2009-3.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在新常态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应当把握新常态特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努力适应新常态。内部审计是企业及相关机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从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概述入手,明确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变化,着重探讨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重点,旨在为相关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内部审计;重点;风险管理
经济新常态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应围绕“监督、评价、改善”为重点,更加注重内在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内部审计各级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应对新常态下面临的工作挑战,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难点,把握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提升审计价值。
一、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概述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供给关系更加合理科学,市场经济延伸至更深领域、更广范围。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各个企业在其所在行业也会顺应新常态规律,优胜劣汰。因此,企业在新常态形势下,应积极布局,调整结构,开拓创新。内部审计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组成部分,在企业转型和发展,不断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步伐下,应以新的方式和新的标准定位履行职责,从注重量化价值的提升转变为内在价值的实现。就目前来看,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态势发展良好,成效显著,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以科学的审计理念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全面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积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促进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效益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质量、人员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在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
1.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内部审计理念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内容及成效的重要因素,保证内部审计理念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创新理念,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发展。但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内部审计理念陈旧,将监督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新常态对内部审计工作新的职能要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监督职能,这对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及确认功能的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第二,将查错纠弊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工作领域狭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工作“一审、二帮、三促进”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从而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2.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完善性也是影响审计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完善、不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效果难以充分实现。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和组织结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工作计划,没有突出重点内容,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在进行内部审计调查之前,没有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质量控制不到位,审计结论不明确,审计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十分凸显,这就大大制约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3.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许多企业和组织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这一个方面,过于注重资金审计,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许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审计,难以做好内部控制评价,没有系统、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为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难以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1.创新理念
改革创新,理念先行。经济新常态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审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把握经济新常态本质,把握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变化,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结合企业及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人员应当对摈弃传统以监督为主的工作思想,促进监督与应用评价的结合;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当一改传统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工作理念,注重服务、监督以及咨询等工作的结合,树立服务意识,第三,审计部门及人员应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和守护者,将相对狭窄和局限的财务审计、业务环节及业务点审计,拓展到全过程、全覆盖的审计范围,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工作体系。
2.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设计计划的科学性。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当覆盖审计项目全部内容,指出该项目内部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保证全面性的基础上实现不断优化,利用各项审计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其可以将财务收支审计等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审计业务进行外包,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还能过集中内部审计资源,对于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应当积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建立企业内审工作评估体系,改进审计管理。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实现价值。
3.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在企业及组织机构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容忍度的确认,建立规范的风险监控体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风险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可控性,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常态下,企业及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除了需要面对财务控制、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传统风险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点。上文中提到,当前企业及组织结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往往忽略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及组织机构各项管理措施不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和任务繁重异常,但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值得深思。现代企业和组织机构都积极注重对风险的管控,比尔盖茨所著《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一书中就强调了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现代企业家应当提升风险意识,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就提到了“风险”一词,1986年,欧洲十一个国家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自此之后,风险管理运动逐渐从发达国家走向全世界。张瑞敏所著《我每天心情都如履薄冰》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当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全面把握内部审计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内部审计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在内容、方向、目标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把握新常态特点,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促进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内在价值的实现。
作者:李林霖 单位: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5,04:37-38.
[2]王锋.新常态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64.
[3]王杏梅.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新策略[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01:40-4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作用;内部审计工作
[DOI]10.13939/ki.zgsc.2017.08.245
当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经济发展特点逐渐呈现出三个不同的特点,分别为速度上的变化、结构上的优化、动力的转换[1]。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审计人员意识到只有清楚知道该如何适应、把握以及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大潮,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但是,这条探索之路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更快速、结构更优化,但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势必会带来新的挑战,在审计工作上即得到了印证。随着以往的审计工作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和经济的进步,有关人员就应该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抓住机遇,寻求变革,重新定义和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强化和扩大审计成果的作用,才能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要重新认识
我国的审计工作最早从1983年开始,1983年审计署颁布文献下达指令,要求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组建以及运行。随着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内部审计工作也在不断发展。最为明显的体现即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方面。
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初期,这一工作只是被定义为查账、财务会计检查两类型的工作,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企业以及某些事业单位合理把握内部财政支出。学会合理应用现有资源获取利益;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政府职能以及结构的不断转换、政府和企业的联系的不断疏远让内部审计在这一特殊时期的作用尤为明显。政府要想了解企业发展以及经济运行状况,就必须先了解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成果。因此,在这一时期,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作用就从激励转变为了监督。内部审计不但承担着帮助企业对整个运行机制进行监督的作用,以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找到隐患,创建好企业的自我约束体制,帮助企业增加经济收益,保证企业内的管理层可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在2003年,国际审计署修改了一份规定,规定中明确定义了内部审计是指:“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俚ノ徊普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2]自此,内部审计的作用完全从以往的激励转变为现在的监督以及评价两方面。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以往的内部审计作用定义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管理的要求。2014年,中国审计协会一项新的准则,准则重新强化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即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3]。从这项准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增加价值”以及“咨询”两者已经成为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功能,以往的对审计工作的定义“监督”和“评价”两者功能显然已经达不到当下社会的进步。
2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在当下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下,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要想在时代前进的大潮里长远发展,创新是大势所趋,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审计工作发挥其作用,创新其方式也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站在全新的平台和角度上,用全新的思维模式来开展以及总结内部审计工作在当前经济大潮中的新特点以及新方式,积极分析新思想、分析新思考、创造新思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水平。
2.1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正在飞速地影响以及改变着审计行业。学会利用好当代信息资源实现创新是让传统审计工作重新适应时展的必经以及有效之路。从一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审计对象变成了一个系统,此时,以往的人工操作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需要,只有通过计算机硬件和审计类的软件,才能改变当代审计工作的大难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审计工作信息化;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当下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让处在社会中的人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再局限于小样本,而是应该得到和样本有关的所有数据,利用相关关系准确地进行监控和预测,更好地把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
2.2加强与外部机构的沟通交流
尽管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仍存在结构性问题。在我国企业、事业单位成立内部审计机构时,通常在创立开始阶段只会设置财务审计部,而内部审计工作是由财务人员兼职的[4]。只有组织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内部审计部门才会正式设立。这种创办模式就明显导致了当前我国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中的人员配备不足,难以满足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基于此,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通过内外部机构合力,这样才能高效地进行。具体的措施有:一是和另外的业务部门及时沟通、联系,以得到更多的有关经济形势变动的信息以及资料,只有信息了解清楚了,才能更好地做出相关决策;二是合理利用起外部组织的力量,创新内部审计新局面,利用中介机构或者外部专家协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竭力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认真学习有关审计知识以及相关审计政策,确保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可以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3强化审计工作的作用
通常,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可以看到经过内部审计之后出现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迅速找到解决办法以及措施,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有效规避掉这些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建议后,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根据建议修改并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完成组织目标、为企业解决经济隐患。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除了以往的审计成果的作用之外,还需要通过新型信息技术,找到适合新时展的内部审计途径。
3.1完善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后续审计是为了保证审计作用得到发挥。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改正是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更加是让单位以及企业的价值上升的好方法。企业价值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显性;一种为隐性[5]。显性价值的上升主要表现在:直接价值上,包括钱财的挽回、账务的更改、外部不必要支出的减少等直接价值;隐性价值的上升主要表现为:经过内部审计后,管理层将企业或是事业单位的制度优化、管理更严密、组织内部风险大大降低。
3.2创建风险预警评估系统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可以有效利用起F代信息技术,主动探索能让审计工作的作用扩大化的办法以应对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单位容易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可以创建一个新的使用审计成果运用的平台,从一个角度说可以提前预警,让企业或是事业单位尽早防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通过统计漏洞经常出现的领域以达到专治的目的。
4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组织在运转过程中,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隐秘,以往的内部审计难以应对。因此,在环境变革的大时代下,内部审计更应该抓住机遇,全力创新,寻求改革措施。只有不断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新问题,强化审计工作的作用,才能在经济新常态的大潮中寻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鲍国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2013(2):76-81.
[2]王兵,刘力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5):106-112.
[3]王兵,刘力云,张立民.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3(10):83-88.
关键词: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新目标 途径
一、什么是内部审计
进入新世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有了新的定义,在2001年一月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内部审计旨在增加价值的定义也使得内部审计从传统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逐渐向增加企业价值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再只是负责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也成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之一。
三、什么促使实现价值增值成为内部审计的新目标
(一)新时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信息在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竞争压力,在严峻的新环境下,企业不得不开始了内部审计向价值增值的新目标的转变,由此,内部审计不仅要履行传统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严格检查和评价,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目标能有效的执行和落实,而且还要对来自企业外部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迅速的检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企业管理者提出有效的建议,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
(二)企业的根本目标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其根本目标和企业的根本目标一致,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对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建议,改善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组织机构,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四、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
(一)企业人员通过理念转变来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新的理念,2001年一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了新的定义,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 、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认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与企业的根本目标一致,通过监督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改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组织方式,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传统型内部审计不尽相同。传统型内部审计主要是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能,其主要是一种事后审计,主要的关注对象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和业务,较少的参与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地位较低,内部审计的职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增值型内部审计不同,增值型内部审计将审计的关注点前移,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过去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更多的参与到了企业的决策层面,监督、评价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管理活动和信息,在企业管理机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预防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机遇和规避风险,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进而达到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传统型内部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参与企业治理与评价实现价值增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公司制的改革,内部审计的定义发生了重大改变,内部审计部门不再只是履行传统的监督职能,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要求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参与到企业的治理层面上来,通过参与公司治理,评价公司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方式,参与公司决策,评价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降低企业的决策风险,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保证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治理措施得以有效的贯彻执行,帮助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评价并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是内部审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决定,有什么样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是企业内部审计是否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只有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得以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得到的信息真实、有效,才能为公司治理、决策提供有效建议,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四)评价并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与挑战,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挑战,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所以,风险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风险越高,收益越大,一个企业若想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其必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使其能更好地对企业风险进行预警、识别、评价和防范,内部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监督职能使其对企业进行了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程的检查,对企业的风险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帮助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能更好的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增加自身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五)创新内部审计手段与方式,降低审计成本,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根本目标应和企业保持一致,同样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为此,我们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加大内部审计非现场审计的力度,提高审计效率,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化、信息化是创新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发展平台。现代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企业ERP系统的出现同样使内部审计的内容、对象、方法等等都发了改变,为适应这种改变,内部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也成了必须。而这种创新在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独立性。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越高,那么它所拥有的独立性也就越高,权威性也就越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确保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内部审计部门地位和独立性的提高,必然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七)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规范内部审计标准。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老、中、青三代相互衔接,协调男女比例,激活内部审计部门活力。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面对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只有财会专业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知识结构应协调,法律专业、工程专业等等专业的人员在内部审计部门必不可少,优势互补。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结构,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壮大审计队伍,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我们不仅可以从外引进人才,还可以从现有的审计人员中发掘人才,企业应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为企业打造出一支审计效率高、质量高的高水平审计队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制度、标准去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避免许多的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实现价值增值。参考文献:
[1]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55-457.
[2]付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5(5):119-122.
[3]王爱东,邹维忠.增值性审计―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的主流[J].财会月刊,2005(8).
内部审计属于独立、客观的信息确认以及咨询活动,主要是实现价值递增以及组织运营改善。其通过系统化、规范化路径实现风险管理,对控制与治理过程整体效果集中优化,帮助组织实现发展目标。在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是重要内容,也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目标实现、资产完整性控制、强化单位运行成效的重要程序与应用政策。内部审计机构属于独立性的监督与评价活动,也是控制活动中独立检查行为实施的有效措施。与传统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对行业领域中多项风险问题集中评估,拟定针对性风险控制措施。还能与单位管理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完善单位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一、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审计现状概述
1.机构设定合理性不足,审计意识淡薄。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要想全面提升内审工作整体成效,要独立于财会机构与相关部门,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度不足,尚未设定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拟定完善的审计章程以及规章制度。在内部审计活动开展中,注重召集相关人员临时建立相关审计小组开展审计操作,导致审计活动客观性与独立性难以提升。其次,有部分单位设定了机构,但是将审计以及财务部门组建到一起,建立财务部门。有部分单位撤除内部审计机构,将会导致日常审计活动受到内部机构与人员干涉。有部分单位设定了内部机构,但是未能有效赋予其基本权利,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多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部分单位发展中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缺乏正确认识,有部分单位发展中更注重强化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竞争力,错误判定内部审计仅仅只会导致发展成本增加,对此项活动开展缺乏有效重视。例如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广告业务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财务支出审计仅仅存在于形式层面。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亟需提升,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目前广播电视行业领域发展中设定的内部审计法规以及多项制度建立不够完善,部分制度规定相对空白。比如在广播电视范围中的基建项目,正常情况下是基于招投标方式开展,但是当前我国针对招投标审计未能拟定完善的工作规定,将会导致企业内部部分内审人员工作开展处于被动局面。由于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审计对象以及多项审计内容复杂性突出,对审计人员各项工作开展具有较高要求。现阶段,广播电视系统内部审计主体开始趋向于不断变化状态,从过去简单的事业经费审计逐步转变为企业集团以及股份公司等。内部组成结构层次增多以及多项业务复杂性提升导致审计活动难度增大,比如制景费用审计问题、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相关问题,均会对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产生较大负面影响。3.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为落后。当前有诸多广电媒体发展中设定的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尚未拟定可行度较高的内部审计机制。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不能全面适应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特征,难以有效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求,审计活动主观性与随意性突出。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委派尚未制定专业化考量以及选拔机制,行政委派现象较为突出。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等存有不同程度缺失,审计目标与发展要求难以有效统一,各项审计程序分类不规范。内部审计报告与相关审计意见强制性与机制保障不足,缺乏较为完善的审计跟踪常态机制,多项审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对审计活动成效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缺少绩效审计,行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活动相对滞后,单位经营管理审计风险突出。
二、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在年2004了广播电视电影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定,在规定中提出内部审计是广播电视电影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监督、评价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合法性、权益性等,能全面实现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目标。在各项规定中提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内部审计主要发展目标就是强化实现广电单位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加上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受到诸多新兴媒体冲击,广告收入会受到较大影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增收难度较大,行业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在此类现状中,在内部审计中要注重强化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目标,对实现广播电视行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审计活动,是全面强化内部审计控制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方法,能对经营业绩有效评价,促进行业廉洁自律发展。
三、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审计对策分析
1.提升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强化审计基础。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属于事业单位发展性质,实现单位非内部审计人员观念有效转变至关重要。诸多被审单位部分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与理解不足,在认识层面上较为模糊,存有较大偏差。所以,当前要注重全面强化广播电视行业内部非审计人员思想观念。在媒体融合新业态发展中新流程、新技术、新标准全面创新发展,开始摒弃传统观念,要注重创新传统发展业态以及经营管理理念,能在单位内控中认识到内部审计重要作用,要注重全面强化审计意识。当前要注重全面把控媒体融合发展机遇,有效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能有效夯实电视行业内部审计基础,能强化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建立较高审计权威。此外,还能基于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及媒体融合发展形势要求,集中摆脱原有的发展路径。在体制机制改革发展中实现有效突破,能建立深度融合发展的内部审计体系。2.规范化设定内审机构,突出内审活动独立性。在审计活动开展中独立性是重要灵魂,当前要注重在财务会计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建设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中,能积极履行各部门审计监督职能。相关审计人员要注重基于独立、公正、客观、廉洁的职业道德,能保障各类新媒体节目升级改造。对广播电视行业融媒体工程建设、融媒体产品创新、推动可视化项目建设等进行全面审计与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问责机制,对内部审计活动展开持续跟踪,强化审计报告落实成效。对内部审计人员全面实施完善的轮岗制度,保障审计活动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提升。3.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审工作综合成效。当前要注重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全面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媒体融合发展。当前要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全面优化审计人员委派制度,对媒体融合发展中内部审计相关权责有效划分。依照媒体融合发展业态规律,建立完善财务基础管理审计制度,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审计制度。当前要注重进一步完善财务合同相关审计制度,完善全媒体资产质量审计制度。针对各项重点媒体工程项目建立完善的专项审计制度,完善各项经营决策、拟定执行程序的审计制度,建立完善审计证据工作制度,对审计证据质量、数量集中定义,判定不同审计证据证明作用。要注重灵活应用审计证据收集、鉴定与应用方法,健全审计底稿编制工作制度,确定不同审计工作底稿有效分类,规范不同审计活动编制要素。注重做好新闻宣传、广告创新、节目制播、技术支撑、产业发展等多项活动进行数字化绩效审计评价。注重做好移动直播、版权转让、节目购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注重做好财务授权批准控制,对单位内部经济秩序有效控制。全面强化多项会计信息有效审计与监督,提高内部审计活动质量,对各项财务风险以及情况集中控制。4.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增强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要注重建立相对完善的审计制度,积极整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内部审计经验。基于媒体融合发展基本特征,促使内部审计应用技术与相关方法集中创新。今后内部审计中要注重强化多项网络技术以及各类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全面强化行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还要注重建立完善内审人员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基于组织开展多项培训学习活动,能深入挖掘审计软件中多项模块应用功能,强化信息化审计技术应用价值。积极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优化审计人员组成结构,强化不同层次人员引入。基于岗位管理、人员选聘、绩效激励等制度建设,补充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积极培育审计、财会、税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积极拓宽内部审计发展视野,突出内部审计作用。
四、总结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内部企业审计尚未转向现代化内部审计,要逐步积极探究满足时展的内部审计。完善广播电视系统内部控制机制、控制措施,在各项实践活动全面强化内部审计成效。
作者:陈彬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