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管理理论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泰罗;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2502
1 科学管理创立者以及科学管理产生的背景
1.1 科学管理的主要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先河,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工厂管理实践,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生于1856年生于美国费城。1875年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不得不弃学就工,转到费城恩特普里斯水压厂去当四年的模型工和技工学徒。1878年,泰罗来到米维尔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米维尔钢铁厂是当时最大的工厂之一。在钢铁工厂时,泰罗先后被提升为职员、机工、机修车间主任、总机械师、总工程师。从1891年泰罗离开米德维尔钢铁公司,专职从事管理咨询和宣传活动,直至1915年去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工厂上班,还是后来从事管理咨询工作,泰罗大都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花费的时间,这些都为科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911年,泰罗在早年实践以及后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后来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2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现实来看,泰罗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工厂代替了手工业作坊成为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19世纪后半叶,欧美又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钢铁、机械、橡胶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又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各种垄断组织逐渐形成。同时美国内战刚刚结束,广阔的市场正在释放者巨大的消费能力,各个企业都是在释放自己的产能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管理却并没有进行根本变革,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普遍存在着技术先进、管理落后的矛盾,劳动生产率和工人的工资都比较低,造成劳资矛盾很深刻。
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曾经出现两次移民,大约有2800万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一些工业城市,靠在工厂上班取得收入。移民来的人大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并且没有技术的人,他们不能够熟练运用机器来进行操作,并且效率很低。企业希望雇佣到熟练的工人,操作机器。在当时的工厂里面,大量的“磨洋工”现象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泰罗作为从基层提升来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深知当时企业中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于是泰罗就着力研究管理,以促进劳动生产率随着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相应提高。这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的企业内部背景。
1.3 科学管理理论的操作方法
(1)用科学代替经验,通过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确定科学的标准。泰罗的科学作业管理方法建立在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基础上的。泰罗认为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的动作,并继而动作细分为要素,即动作是由那几个工作要素组成,然后再分析每项动作的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对于剩下的要素,依据经济方便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此基础之上,用秒表观察时间,考虑满足生理上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延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2)科学挑选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其工作相适应。在科学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任务是为雇员寻找最合适的工作,帮助他们成为头等工人并设法激励他们发挥最大的力量。头等工人是一个合适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负的人,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某种“超人”;头等工人的进度不是根据突击劳动的情况来确定的,也不是以紧张地劳动为基础,而是以一个工人能够承受正常进度为依据的。泰罗在确定任何一件工作的定额时是按头等工人能够连续劳动多年而有不会损害他的健康的进度来确定的。
(3)科学地培训工人。对工人的科学教育和培训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当时条件下,泰罗不仅意识对工人进行培训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者这样的理念。泰罗通过对工人培训,扩展其知识技能以“发掘企业中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每一个人尽他天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他建立一个培训制度,有负责实施培训的机构(计划室)及培训人员(熟练掌握某一技能的工人)。当工人效率达不到要求时,“计划室就派教师教他”。
(4)通过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来强化工人的行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认为,工人不愿提供更多劳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要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做,既能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2.1 科学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磨洋工现象提出的,主要是解企业效率不高,但是他提出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对任何管理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科学挑选、培训和安排人员,组织分工与协作,明确责任,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使用科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一般管理,也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些理论被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概括、改造并上升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成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人力资源学者从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中受到许多启发,并且把其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受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其重要性,很多大型企业成立人力资源部专门从事工作分析,建立工作标准;从事挑选培训工人,建立招聘录用培训体系;从事绩效和薪酬,建立绩效薪酬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实践和科学管理实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于科学管理。
2.2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从具体的企业实践来看,科学管理的原理(制定科学标准,科学挑选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事实上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操作层面指导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此我们基于科学管理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理念,源于科学管理理念,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存在浪费现象和效率不高的现象。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实践模型有以下特点:
(1)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劳资双方的合作、协作,共同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说,企业首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达成两个合作:第一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的协作、合作;第二是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合作、协作。
(2)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标准。从某种意思上说,管理的核心就是对标准进行管理。科学建立标准是科学管理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现代化工厂,通过建立庞大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专门来研究和分析种作业标准和职位标准,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标准,同时对标准进行管理。
(3)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保证是科学培训挑选工人,并支付合理的薪酬。由于已经建立比较科学的标准,是否能够实施关键在于人,因此,挑选培训工人,关系到建立的科学的标准能否实施。为了保证标准实施,应该科学挑选工人,并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工人进行培训;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强有力的招聘队伍和培训机构,保证能够根据企业需要招聘合适的人,并对工人进行培训。为了留住合适的人员,企业必需支付合理的薪酬。按照科学管理的原理,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的员工通常比没有实行科学管理的企业至少高出百分之三十的工资。同样,由于效率的提高,工人按照操作标准工作,也也该给予合理的薪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基于科学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3 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存在的问题
显然,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仅仅能够解决管理中的部门问题,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由于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建立的模型也有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
第一,模型没有考虑人的情感因素和组织因素。人都是有感情,都存在一定的组织之中,因此在运用模型时,一定要加入情感因素,加入组织行为的因素。
第二,模型没有考虑战略问题。只有企业的战略方向正确,才能进一步考虑执行力,才能够讲效率。在保证战略正确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实施这个模型。
参考文献
[1]F.W.泰勒著.马风才译,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丹尼尔A•雷恩.赵睿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雷蒙德•诺伊,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五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人文管理;科学管理;实践意义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而兴起。两种理论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知识问题、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就高校教育管理而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显然是普遍追求和采纳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也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实在教育管理领域对实证主义科学管理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观。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不重视组织及其结构,而是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不关注人的理性因素而是关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理性关注的不是认知理性,而是价值和伦理理性。概括来讲,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以人的主观价值为基础。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纯客观的,研究者的主观价值不可避免地渗透于研究的全过程。同样,人的主观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教育管理过程。第二,教育管理组织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客观实体,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实体。组织结构并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对人的管理才是核心。因此,只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是对教育管理组织不全面的认识。第三,管理和决策不仅涉及人的认知理性因素,还涉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主观价值、伦理、情感、意志等。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方面,而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教育管理者应具有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论。技术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管理中复杂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有时候仅凭技术型的解决是不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仅要为他们的理负责,还要我他们的主观价值、伦理行为和非理负责。因此,应该对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以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培训。
二、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方面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区,亟待进一步讨论和厘清。高校教育管理中人们习惯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似乎两者是水火不容的。然而从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发展史看来,这两方面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两种教育管理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混沌同意、并肩战斗、针锋相对、渐趋融合的发展过程。落实到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逐渐融合的过程。科学管理体现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的科学精神,人文管理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的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另一问题是,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并非对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对立的情况。这种片面和曲解不仅反映了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该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运行的统一。
三、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实践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耳熟能详,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鲜有用到好处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同样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处于尴尬境地。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人文管理的实践意义,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落实贯彻。教师既是管理学生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教师的双重身份要求高校管理者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管理者要相信教师既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课堂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在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学生是一个有个性、有尊严、有主动性、有发展潜能的个体,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贯彻人文关怀。要坚决反对强制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感受,甚至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的不人道行为,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得到情感的鼓舞,实现知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管理者应该在制度制定和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第三方面要注意的就是课程管理的人文化。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授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课程内容还应该坚持通识教育的原则。人才的全面发展应该接受科学、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应该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知识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加以整合,把知识结构加以综合。既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有考虑到社会需要和课程本身的逻辑统一,从而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实现自我。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理想模式,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作者:王勇 张楠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锦明,凡.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及其实践价值探析———兼谈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
关键词 管理学 钻石模型 制度变迁 管理创新者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但是,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研究对象被认识、研究,并且管理实践能够得到管理科学知识的指导,则是在刚刚过去的1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著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在著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
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钻石模型”
庞大的管理学知识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纵观整个管理理论的发展史,认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持续作用的长期因素,这主要有制度变迁、科技进步与文化传统三方面因素,体现了制度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另一类是短期作用的临时因素,例如战争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比如经济危机)。这两类因素作用于管理理论和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包括企业家和其他管理实践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研究人员或者团队、专业管理咨询人员或者团队等,这些人员提出管理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知识,实践新的管理思想,从而促进管理学的不断发展。
“钻石模型”表明的是,科技进步、制度变迁和文化传统与管理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相互作用最终推进着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学知识的创新与积累,而战争和其他一些临时重大事件对整个过程也有短期的推动作用。这里科技进步因素具体包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造世界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科学发展不断为人类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思想和方法,而技术进步则不断为人类提供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制度变迁是指有关宏观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微观具体经济组织运行等方面正式规则的变化,这些规则变化会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而文化传统要描述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人们行为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非正式的规则,与制度变迁中的正式规则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不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变化往往是长期的渐变过程。这里管理理论发展和管理学知识的积累,既包括管理思想、理论、方法等以各种形式体现的管理知识的丰富发展以及管理学的发展,也包括解决各种现实管理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这对应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内涵上,包括管理实践层面、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层面、管理学科发展层面三方面的管理科学化进程。也就是说,上述“钻石模型”既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理论与管理知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也是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管理科学化历史进程建立起来的,因此从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上看,该模型基本描述了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可以认为是一个管理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图。
三、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一)科技进步因素。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1)在第一次(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和第二次(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与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只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初步实践和早期的科学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2)到了第三次技术进步长波周期(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即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以牛顿力学为主题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的经典电磁理论都已经建立,这些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科学前提,尤其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由技术革命产生的社会大生产必然对规范管理提出要求,原来的经验管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化生产和大公司发展的需要,于是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科技进步对管理创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这方面,还体现在由于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功产生了的巨大社会和知识效应,使得科学方法在管理问题研究和管理理论产生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泰勒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寻求优良的管理方法,把管理提高到科学层次,从而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则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普遍性原理的追求,把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也是以实验方式研究人类管理行为的。(3)进入到第四个技术进步周期(20世纪30年代和40 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由福特公司开创的流水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方式,而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和发展,对管理科学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计算机管理学派。而该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自然科学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4)人类社会正处于第5个技术进步周期中,该阶段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该阶段的管理创新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管理信息化成为该阶段管理创新的主线和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西格玛管理、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营销等依靠信息技术的新管理思想或方法得到发展和应用,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核心能力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广泛传播。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制度变迁因素。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曾详细分析了分工制度(专业分工和职业分工)能够提高企业效率的原因。工厂制度的产生对科学管理提出了要求:如何解决高度分工条件下的协作问题,如何解决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培训和激励问题,如何改善由于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步恶化的劳资关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制度变迁对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需求牵动”方面,而且从企业制度的演进看,企业制度变迁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来承当管理创新主体的角色和管理创新和科学化的方向和内容。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还为管理创新和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激励约束机制。所有的创新行为都是有风险的,而现代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的产生,保证了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者能够获得创新收益。如果将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那么可以认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呈相互“支撑”的三角关系,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条件、形成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而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不同,提供的管理创新激励机制是不同的。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文化因素。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流文化,科学主义所包括的逻辑主义、分解思维、规范形式、精确原则和实验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到世界各个领域的问题分析研究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问题自然也不例外。泰勒首先将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主义的研究规范引入到生产作业管理领域中,通过追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来提高人类生产制造活动的效率;而法约尔则试图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寻求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一般性规律;韦伯、巴纳德等人是在探索一般组织和社会领域中管理活动的科学管理原则;而行为科学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来分析人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应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等科学理论方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没有追求科学和理性的价值观,没有应用科学原则研究管理问题的信念,没有科学的文化基础,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就无从谈起。从管理实践活动看,文化可以在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影响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科学化进程。一是在民族文化层次,二是组织文化层次。前者是宏观文化环境层次的影响,而后者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的知觉、思想和判断进而影响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各项管理职能执行的科学水平。
(四)管理创新者。影响管理科学化进程的显要因素。科技进步、文化传统和制度变迁对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属于环境因素,而直接的管理创新者则在管理科学化进程中,在管理学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些管理创新者包括从事管理实践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和教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和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实践者兼管理理论研究者的作用越来越小,专业的学者和管理咨询人员对管理知识的创新越来越起到主导作用。许多著名管理创新者被一些管理史研究者称为管理学大师,管理学各个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与这些管理学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原文从“管理与组织的问题”、“管理与法人”、“管理与治理”、“管理与激励”、“管理与经营”这五个部分得出的五个印象结论令我豁然开朗,细细思考却又是每本论及管理的书本中存在的通病。以前在读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认为是大师们的倾力之作,我只有拜读之份,那有半点怀疑,现在看来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它是艺术家学科,它不仅需要你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它让你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为学。在学会上述的基础上你才能够扎实掌握书本知识,结合书本来处理实际。这样才会走出误区,走出自己那颗“自私的心”去解读自然和人文。
参考文献
1.克雷纳.管理必读50种.海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克雷纳.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海南出版社,2004
3.沃纳.管理大师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丹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Www.]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 ,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 1 ]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型工程建设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持久的快速发展期,中国建筑业也活跃在国际建筑领域,成为推动国际建筑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必须加快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依靠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支撑,引导建筑业发展和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必须从传统的、狭义的项目管理向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转变。
1.1建设项目管理必须借鉴相关学科发展成果
建设项目管理是技术和经济的综合。从管理技术方面来讲,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从经济分析方面来看,建设项目管理各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经济关系,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建设项目管理涉及面广,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存在必然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代管理科学和新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工业化大生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建设项目特点,运用各学科成熟的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建设项目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总结规律,从管理技术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丰富发展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1.2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
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体制自从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国际范围看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特别是建筑业作为最早走向市场的行业,市场化发育较成熟。可以说支撑我国当前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必须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市场的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1.3建设项目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业长期处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阶段,严重制约了建筑业发展。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必须借鉴工业化的
理论,按照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理论和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改造传统的建筑业,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业水平的唯一途径。按照工业化、物流管理等理论,丰富和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是构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2.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的主要内容
2.1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理论
建设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建筑产品生产、交易的全过程。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各方主体都要通过一定的交易方式形成以经济合同为纽带的经济关系。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只重视建设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很少研究作为建设活动主体经济人之间的关系及制度设计。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效率。建设项目管理研究应充分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新经济学的观点和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改造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项目治理结构。
(1) 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
制度是一系列运动约束和非运动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现代建设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具有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特别是作为建设项目管理基础的投资体制和方式,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设计也带来很大影响。建设项目制度设计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原理,结合建设项目特点,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设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律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2) 建设项目治理结构
建设项目治理结构是指建设项目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规范委托一各方之间关系的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建设项目组织机构体制的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是由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组成的复杂的经济关系。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在产权关系上存在着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关系。建设项目管理治理结构研究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分析投资人、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存在的投资所有权、控制权分离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研究建设激励约束机制和防止出现“人”问题。
(3) 建设项目组织方式和行为
建设项目的单件性、一次性等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的特点,在组织上普遍采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形式进行施工。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项目部实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项目部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特别是当前建设项目重要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已很高,项目部与集团公司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我国企业资质制度、项目建设模式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表现出不经济的特点。研究规范项目组织方式和行为,对于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 建设项目科学管理理论
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含量组成越来越高。建设项目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适应建设项目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管理科学和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适应建设项目特点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努力使建设项目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单一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
(1) 充分运用管理科学理论
自从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以后,管理科学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科学管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支撑了西方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本质上讲,泰勒的科学管理是将人们从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没有这场革命,就不可能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管理科学理论的核心是精细化、标准化、数量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必须利用管理科学理论成果结合建设项目特点,构建适应建设项目管理需要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和相应的项目管理文化。
(2) 充分运用工业化理论
建设工程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坚持采用大工业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是将建设工程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构建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运用工业化和现代物流等理论,丰富和发展项目管理理论,用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科学化、专业化等技术和手段代替传统的建筑工业生产方式,将其转变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轨道上来。
(3) 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理论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研究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随着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的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取得了很大发展,已经形成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化、项目建设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能力原理等理论流派。项目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当前我国建设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要系统研究国际上相关项目管理理论,充分借鉴其合理成分,努力与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建设特点的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2.3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定量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技术科学,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优地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当然建设项目决策不仅依靠科学的分析,同时也要凭借经验与艺术,但是随着项目决策难度和复杂程度加大,建设项目决策必须建立在基于科学方法的信息处理和可行性研究上。当前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建设项目管理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阶段。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1) 相关问题概念化
钱学森曾经指出,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总是把与系统有关的数量关系归纳为系统机制和性能的数学方程组,即数学模型建立后在约束条件下求得这个数学方程组,找出答案。运用管理科学方法去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关键是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正确地定义问题。建设项目由于对象不同、约束条件不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抛开具体项目对象的不同,就管理特点而言,具有同质性。相关问题概念化就是要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中许多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并进行相应归纳,便于运用相关管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建立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关键是对复杂的管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并进行概念化。
(2) 建立数学模型
管理科学是一门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各种数学模型为主要工具的学科。数学模型是实现系统的一种简明映像,以数学模型为主要工具的定量分析不仅能够使人们对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便于使用计算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根据管理科学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进一步发展覆盖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完善网络计划、决策、规划等模型,形成能支撑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型库。
(3) 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项目管理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信息技术除运用于相关决策分析和数学模型求解外,要广泛运用于建设项目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重点是在开发综合管理软件的同时,在统一工作分解和编码的前提下针对工序、工艺和专项管理工作开发适用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框架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是一项十分严肃的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放的精神进行积极创新。
3.1必须更新理念
与传统手工业生产相对应的只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工程建设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我国要由建筑业大国转变为建筑业强国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和科学技术是推进建设项目前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认识到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但是先进的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认识到建设项目管理可以飞跃,但不能简单跨越。中国建筑业没有经过科学管理阶段,要想发展,必须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3.2 必须坚持开放的思路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开放性,都善于借鉴别的学科研究成果,都坚持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必须善于吸收别的学科先进成果,借鉴别的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拓展思路,大胆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先进性的理论体系。
3.3 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
管理是科学,表现在管理有规律,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构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注重研究、分析,掌握建设项目的规律性,实现从定性的经验型的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有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建立模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方法和工具体系,实现管理向数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真正使“软”科学成为“硬,,技术。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 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性;管理;泰罗;霍桑实验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35-02
1 泰罗:科学管理背后的“经济人”假设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是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是20多年的工厂管理实践经验的结晶,而其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筑在对人性的细致观察之上的。泰罗的出发点,是从人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经济刺激来发挥工人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精神。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人性假设属于“经济人”假设。泰罗的“经济人”假设强调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激励方法,倾向于把人看作机器,对于一台机器来说,它的产量取决于加给它的燃料。与此相似,对于一个员工而言,其劳动成果也被认为取决于加给他的“燃料”――即金钱。正如同学者黄振定的观点一样,“泰罗‘经济人’观点的明显局限是把人看作是仅仅关心经济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人在他们那里成了拉车吃料的牛马,纯粹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任人驱使的求生存者,完全丧失了他本来具有的积极性和能动创造性。在那样一种情况下,管理无异于奴役,工人没有任何地位,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以人为本,或工人参与决策和管理了。因此,‘效率’哲学也难以实行。”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中非常强调“经济人”的一面,主张通过物质利益和报酬刺激工人提高效率,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泰罗所处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整体物质条件薄弱,将金钱和物质回报看做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是有道理的。泰罗正是准确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始终注重通过增加工人的切身利益来提高生产率。这是他的科学管理原理能够成功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管理原理能够成为古典管理理论基础的原因。
2 梅奥:霍桑实验与社会人转向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年)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称为“霍桑实验”。
梅奥主持的长达十年之久的“霍桑实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希望了解工作对员工的影响,就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需求、态度、动机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作用。员工劳动产量的提高,与激励的付酬机制和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紧密联系,而“这种人际关系型的思维方式强调人际间的关系、倾听、交流以及作为经理级领导者的社会技巧”。所以,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人的心理、感情等社会性因素将从根本上影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因之,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更要关心员工的生活,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物质的、精神的多重手段和方法激励员工。
“社会人”假设是管理哲学上的深刻认识和重要转向,这种假设把人的需求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变为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按“社会人”假设对员工进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组织内部管理办法和管理政策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较为和谐的员工群体,从而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3 麦克雷戈:Y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1957年他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
学者麦克雷戈认为,社会科学中开始涌现出来的发现,对x理论提出了挑战,X理论所展示的对人的行为的看法,事实上是工业组织的性质、管理哲学、政策和措施的后果,所以说,传统的x理论的做法是以错误的因果概念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麦克雷戈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组成的需要层次系统,启示我们应当根据更恰当的对人和人的动机的假设来提出新的管理理论。为此,麦克雷戈提出了Y理论,其背后的人性假设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假设。在他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人才会感到满足。与马斯洛具有相似观点的是组织心理学教授阿基里斯(C,Argyris)提出的不成熟到成熟的理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人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阿基里斯观点与马斯洛观点相似之处在于人的成熟过程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过程,人之所以不能完全成熟,不能充分自我实现,都是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4 三种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的人”,管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其理论主张、研究视角就与对人性的看法深切地联系到了一起。三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反映的是不同的管理哲学取向,也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泰罗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迅疾展开,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时代。进人工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此之前的自然经济相比,其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可是,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仍是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特点,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劳资关系紧张,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促使人们对管理的重视。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便应运而生,为提高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方法。泰罗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人管理实践,使管理成了一门可供研究和传授的科学,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崭新时代。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管理实践呼唤新的管理理
论的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诸多管理学派对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事”为中心,关注效率和组织,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在此背景下,行为主义科学兴起,诸多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律。行为科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对人性的探索。霍桑实验的结果证明,企业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为重要,工人并不是只关注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有感情、有理智、有社会交往需要的“社会人”,职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的工作情绪。这种理论促进人们去研究人群关系,研究如何激励“士气”,如何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行为科学注重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启发,随着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麦克雷戈提出了“自我实现的人”的Y理论,对人性的认识和探索进一步加深,对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再次升华。
研究和探索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旨在有效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尝试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科学管理的水平,更好地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部通过“国培计划”加大对全国中小学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力度,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这就需要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和研究教师培训的有效管理。全力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培训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结构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师培训理论体系和先进模式。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水平尚处于摸索阶段,多以模仿国外的教师培训管理模式为主,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管理理念和培训管理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的组织管理是保障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石。项目管理作为新兴的科学管理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运用于工程、建筑、军事、医疗、网络等行业。我国的项目管理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30多年不断的研究和摸索,在很多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人在多年来从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中发现,研究培训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必要性研究
(一)项目管理理论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的重要组成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既要遵循一般的、通用的管理原则,又要遵循培训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式,强调个人负责制,采用临时性动态组织形式项目小组,坚持效益最优原则的目标管理,有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技术方法,分为启动项目、计划方案、实施操作、控制过程和收尾评估,这五个基本过程之间密切联系,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项目管理的阶段不是独立和一次性的,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通过一定的顺序发生,相互重叠的活动。项目管理理论成为国内外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有着一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测量工具、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发挥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益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理论必然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的重要组成。/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需要项目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状况仍不容乐观,而且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传统培训管理模式制约着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实施;缺乏培训质量管理监控机制,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成人特点和实践环节的培训管理措施;培训管理模式改革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手段等。那么要实现培训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培训质量,使中小学教师培训向细节化、实用化和社会化靠拢,就必须实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理念和培训模式的转变,争取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人文管理。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中有其明显优势。
1.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工作程序,增强管理效率
项目管理在项目过程中提出项目负责人,并明确其职责,从而把单一的纵向管理结构变为矩阵式管理结构。为满足项目预期的需求,项目管理者把项目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对质量、成本、进度、范围和资源这5个要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同时,由于项目负责人可直接决定项目的活动和管理,减少了主管领导的层层请示,管理层的减少使得运行效率明显提高。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中,长期使用学科负责人制,在培训中进行专业设计和学科引领,起到有效培训的作用,避免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发生。在培训管理中减少行政管理对专业培训的干扰,效果显著。/
2.充分调动了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师培训对学科负责人具有很高的要求。学科负责人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与沟通能力,而且对于该专业知识有着准确的把握,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教师培训的基本规律和多种培训方法,能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特点和要求,按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过程,提供有个性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专业培训管理服务,密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科负责人更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争取更多的支持,合理分配和安排培训团队中每位培训者的专业教学,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都符合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的规定。同时,项目管理对项目的评估和项目的收尾质量、取得的效益紧密挂钩,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与教师培训的分配制度和评估制度相吻合。
关键词:过程管理;管理过程 目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18-02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前人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发表《计件工资制度》、《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和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发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管理和技术”。三十年来,国人翻译了大量的关于管理的著作和文献,引进了许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管理学词语库。但是,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尚存在着有关管理的个别概念模糊和词语混乱现象。本文中,笔者仅就“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联系以及现实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为我们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献微薄之力。
1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
1.1 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1856-1915年)是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集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之大成,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泰罗因此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而受到世人的尊敬。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列宁曾给予了科学的评价。他说,泰罗制是资本主义的最新发明,同资本主义的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并强调,苏维埃密切注视泰罗制的新发展,借鉴和吸收其先进成果,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他的管理实际上是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培训工人。用科学研究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规定和下达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是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其核心就是工作任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过程管理的概念的源头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含义是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2 管理过程的含义
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范畴。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法约尔的著述很多,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把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当作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综上可见,管理过程的概念来源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成熟于孔茨时期,它揭示了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计划、组织(或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职能)。
2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联系
2.1 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过程管理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工程管理者深入地研究生产工序、科学地安排作业流程、严格地培训员工、实行生产作业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过程要求管理者,类似总经理职务的管理者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应以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或领导)、协调和控制这样几个步骤有序地展开。前者告诉我们工作或生产是一个链条,是由若干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后者为我们指出管理活动又是一个链条,是由五个、六个、七个或更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条。两个链条如飞鸟之两翼、列车之双轨,缺一不可。所以说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都是成功管理活动的必要因素
2.2 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灵魂
雄鹰朝其目标展翅飞翔;列车向其目的地沿轨奔驰。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也是有其目标的。这个就是管理的目标,组织的目标,一个社会主体的目标。目标是一个肌体的灵魂,目标是远航者的灯塔。管理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灵魂,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灯塔。
在我们的管理领域大谈目标管理的今天,很有必要增加一些这样的声音:重视目标管理,亦应重视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否则就有好大喜功、狂妄、浮躁之嫌。
2.3 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世界上充满着竞争。竞争主要是目标和效率的竞争。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目标和提高效率的历史。提高效率是管理活动的根本使命。管理学产生以来,任何一部管理学教科书都无法否认追求高效地实现正确的目标是管理的概念的第一要义。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是管理活动的两天基本线索,所以说效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共同的使命。
3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3.1 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区别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的各级各类管理者从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
当前我们国内的一些单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表现出对过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而在管理过程方面倾注过多的心血。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也许与我们国内的关于管理理论的书籍传播管理过程思想较多(甚至于国内的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都是以管理程序的结构编排的)而谈及的过程管理思想方法相对较少有一定关系。这个错误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使相应的单位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或者事倍功半,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2 增加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联系的认识的现实意义
目标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灵魂,是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灯塔。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是目标的依托,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我们许多年来急于求成,在目标管理上花费了很多资源,却因在过程管理上不够重视而又浪费了许多资源。
企业当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集合所有大权,一旦离开了,整个业务活动立即停止,风险之高可见一斑。人是危险的,所以需要制度、规范、流程来约束,以指引后人继续前行。目标管理有什么必然的缺点呢?大厨师一走,就把什么都带走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过程管理,这样才能留住大厨师的手艺,此后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大厨师了,而需要20个人(也叫螺丝钉)按照第1001次流程工序的要求来执行,最后炒出来的一定和那位走掉的大厨师水平一样。过程管理才是高科技和资本密集行业的基础。利用过程管理,所以才知道每个工序的好坏对结果的影响,才可以通过管理20道工序使最终结果可以被控制,这就是,控制和管理的本质问题。如果无法管理20到工序,就无法控制最终结果。
今后,我们要在强化目标管理的同时,在引进“大厨师”的同时,高度重视过程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培训出自己的20个小厨师取而代之;在强化管理过程的同时,在设置齐全的职能管理部门的同时,高度重视过程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培训出自己的20个、40个、80个、无数个小厨师,强化我们的基础过程管理工作、强化我们的基础过程管理工作。我们是国土面积大国,也是自然资源大国,更是人口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中国就是一个世界。我们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只要我们能够在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多一些对过程管理与管理过程的冷静深入的思考,多一些过程管理的踏实的执著的精神,我们的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将会更加快速地、更加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 A雷恩著,李柱流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西方管理理论;精要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19-02
西方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包括众多学派和理论的体系。各种不同理论以不同的人性假设为前提,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方管理理论。统观这些管理思想和学说,大体上可以提炼出七个字的精要。
一、严
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以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为标志。泰罗的管理理论使经验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集中表现为一个“严”字。泰罗针对美国劳动生产率远低于设备设计能力的现实问题,提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以极严肃的态度研究管理问题,做了大量实验,进行了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疲劳研究、图表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具体研究,使其提出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和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经验和主观意愿进行管理。他强调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对工作过程严格控制。进而明确提出达到相应要求的具体措施,即建立科学的操作方法,培训工人,使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并为生产的各环节定出标准,以规范工人的生产行为;同时,定出劳动定额,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促使工人努力工作。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后在美国普遍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其管理措施后来发展为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与规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力图实现管理科学化。
二、情
泰罗的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作为生产的附属物,其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使工人不得不努力工作。这种方法易引起工人的抵触情绪。行为科学理论针对泰罗理论暴露的弱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新的人性假设即 “社会人”,主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按照人的行为规律合情合理地进行管理。行为科学揭示的行为规律表明,人有各种需要,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管理者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使人快乐地工作、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突出了人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组织的实质是人的行为,维持人的协作意愿是实现组织对内平衡的关键。在行为科学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情感管理,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人性化的呵护和关心,实行民主化管理。企业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员工与企业一起发展,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工作团队乃至企业的认同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是互补的。制度管理是前提和基础,主要保障日常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内部竞争的公平性;情感管理是发展和提升,主要以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情感管理的运用必须在制度规范的框架内进行,不得侵犯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策
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个人和企业都会对其行为或活动所带来的利益进行测算,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西方管理理论强调科学决策,精打细算。二战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日益大型化,内容复杂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受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加大,决策的难度更大,管理者能否正确决策、取得好的效果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这时,特别需要把决策作为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西蒙的决策理论便应运而生了。西蒙十分重视决策的关键性作用,指出“管理就是决策”。他详细分析了决策过程,研究了决策程序,并把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等学科的新成就运用到决策技术之中,提出了实用的决策技术。他强调,管理者必须精于决策,要确立正确的决策前提,依据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科学决策。与决策理论对决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科学理论特别重视决策中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甚至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该理论创立了运筹学,提出了一系列以数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以选取最优决策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西方学者对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产生了不少实用成果。
四、谋
如果说“策”着重于现状分析,那么“谋”还要求对未来进行分析。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则着重研究了“谋”的问题。战略管理理论学派众多,主要研究制定战略的思路和战略分析的方法。资源配置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行为就是组织通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管理者应以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为支柱建立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在正确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战略。综合各学派的观点不难看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对宏观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法律、技术和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的分析,对内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状况、生产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等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系统管理理论为管理者的战略谋划打开了新的思路,它把系统的观念、系统分析的方法引入管理,要求管理者重视整体性,把握系统的层次性、目的性以及环境的适应性,在决策中追求整体优化。社会系统理论揭示出谋划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维持组织对内和对外两个平衡。上述这些理论无一不突出了立足现实,“深谋远虑”的特点。
五、变
20世纪60年代前的西方管理理论都试图找出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式,而现实表明,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权变理论研究了以往管理理论显露出的问题,认为人是“复杂人”,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没有最好的管理方式,只有最适合的管理方式,任何管理理论都不能包医百病,管理者必须认识内外部可变因素随机应变,寻找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比较管理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照搬照抄发达国家、母公司的管理方式、方法出现的“水土不适”问题,指出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各种外部因素以及组织的计划、人员、领导、控制等内部因素都影响到管理和管理效果。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内外部因素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管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必须注重实效、适用,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变通。在权变理论形成之前产生的经验主义理论虽没有明确指出管理须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认识到管理是一种实践,要依据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进行管理,因而所提出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管理的方式,也成为企业提高其应变能力的有效方法。
六、魂
日本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引起美国管理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比较分析,以求找出日本企业管理的“秘密武器”。美国教授巴斯卡尔和艾索斯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概括了日本的经验,提出了“7S”管理模式,即制度、策略、结构、作风、最高目标、人员、技巧。他们把前三个变量称为“硬”因素,把后四个变量称之为“软”因素,认为日本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重视“软”因素。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美国学者认识到日本并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和鲜为人知的方法,其成功的秘密在于重视人的精神,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日本人把管理工作的关键看成是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起大家共同遵守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一种大家同心协力共赴目标的精神状态。美国学者对日本经验的研究带来了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热”。 90年代,美国教授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更为突出地强调对人的精神激励。他要求管理者引导人们强化精神方面的修炼,终身学习,追求生命的意义,使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如同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般,全身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活出生命的意义来。重视人的精神状态,强调抓铸魂,反映出当代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能激发人的精神力量的管理模式。
七、新
关键词:科学管理 历史局限 借鉴意义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
(一)主要目的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对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的需求日渐突出,而与此相对的却是,仅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生产作业、生产极度混乱的落后管理,劳资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
泰罗把产量不能得到提高的原因分为“有意的磨洋工”和“无意的磨洋工”,分析了磨洋工的原因并指出,管理工作就是要设计好工作,提出适当的激励办法,以克服磨洋工现象。因此必须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实现革新,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与此同时,劳资双方关系对立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前提基础
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之上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工人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极度贫乏,在其需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企业中的人基本上被看成是经济人。其次,劳资双方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泰罗呼吁:“要合作”、“非对抗”。“管理者和工人的密切、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
二、历史局限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产物,都会受到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同样也具有其历史局限性。
泰罗提出雇主与雇员应当把视线从对盈余的分配转移到增加盈余上,应不限制产量,把蛋糕做大,这样双方获利也就会更多。可是这一理念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都能卖出去,工业时代生产水平提高,较农业社会而言只要产品符合市场标准便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关键在于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泰罗相信通过科学管理双方获利增多,可以解决雇员与雇主之间的矛盾,但事实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所处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即使产量上升、利润上涨,也不可能在利益分配中体现出完全的公平,所以科学管理只能对劳资双方间的矛盾起到缓和作用,而不能真正解决。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需求必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满足需求的方法也变得多途径化。原来标准化、大批量、低价值的产品逐渐被个性化、小批量、高价值的产品所取代,劳资双方的矛盾关系又将陷入对立的紧张局面。
三、当代借鉴意义
泰罗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实现了从以往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换。无可否认,随着时代的进步,泰罗的许多管理思想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但其中仍有适用于当今社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科学性
泰罗通过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标准化、计量化作业,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科学管理还强调科学的选择工人和培养工人,使雇员成为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从事最适合自己工作的“头等工人”。在今天的组织中,科学的工作方法对于组织效率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管理者肩负的任务之一便是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抓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
(二)双赢理念
泰罗制所追求的是劳资双方的双赢,这与今天企业实现自身和员工双赢的理念是一致的。当组织和成员奋斗的目标一致时,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必定会推动组织加速向前发展,也必定会促进双方目标的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利益完全是可以兼顾的,在利益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组织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这也是使自身利益等到保证的关键,同样的,组织要满足成员的需求,对员工的付出给予肯定,才能防止“磨洋工”,也才能保证组织的利益。
(三)激励
对工人积极性的调动也是科学管理中值得学习的理念之一,利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带动员工自觉自愿的去完成工作。要有完善的工资制度,员工能从公平、合理的工资中享受到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对员工的突出表现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同时,注重激励手段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不再只限于单纯的停留在对金钱、对物质追逐上,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渐突出,因此在选择激励手段的时候应当多渠道、多途径。
(四)以人为本
很多人认为科学管理是以物为中心,实际上其中隐藏着大量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应该肯定泰罗是第一次把工人当作人而非机器一般的工具来激励。他认为生产效率除了受经济利益、工作方法和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士气”有密切的关系,而“士气”需要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获得。今天,我们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要提高对员工的重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本。
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时代产物,到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泰罗科学管理思想中的许多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仍在闪闪发光,我们应该客观而科学的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在探索实践的征途上寻找适合当代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方振邦.管理思想百年脉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照着讲;学着讲;接着讲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7-0038-05
一、引言
经过对西方管理学理论、方法和工具20多年的引进消化,目前,中国管理学日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中国管理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管理学界存在“两张皮”、“插不上嘴”、“自娱自乐”、“吃别人嚼过的馍”等现象的直面和反思[1,2],也是对北美和西欧主导下管理理论体系建构与发展所形成的“普遍性”的回应[3]。
虽然学术界目前就“中国管理学”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特点仍存在争论,但是构建中国化的管理理论体系已得到学者与实践者的普遍认同[3]。深厚的文化底蕴、快速的经济增长、特殊的转型变革以及丰富的管理实践,中国为管理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创设了优良的“实验田”。接下来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以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合法性。部分学者已在《组织与管理研究》、《管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就此问题发表了他们的思考,特别是郭重庆院士[1]在其《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一文中,在回顾中国管理研究的历程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寓意深远地指出,中国管理学的未来发展思路应该是从“照着讲”转到“接着讲”。该文发表之后,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响应,但是有关问题仍没有得到精细化的阐述和说明[2],即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存在与二者相关的其他发展思路吗?不同发展思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具体的研究策略与技术方法提出并大量应用于中国管理研究之前,上述涉及整体方向和发展思路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阐发。
基于此,本文继续从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探究中国管理学可能的发展思路及其内在关系,以期深化对“照着讲”与“接着讲”两种发展思路的认知和理解,拓展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促进中国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 管理问题与理论构建
科学研究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问题构成了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业已受到研究者的高度认同和深刻阐述。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终止”[4]。
问题一词的原意包含言语文本和事实经验两个指向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层面,前者是指需要思考、回答的题目或语句,后者是指需要讨论或处置的疑难事项[5]。一般而言,问题是指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学术问题特指求解的理想目标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背景能力之间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是可以客观描述的[4]。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最终来源于实践,纷繁复杂的实践活动不断向行动者抛出了疑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疑问都能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那些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之上,运用概念范畴的方式予以专门研究论证的疑问才可能成为学术问题[6]。学术问题具有应对的必需性、应对内容的非给定性、应对结果的非确定性以及应对结果的能动性等基本特征[5]。哲学家高清海[7]曾感言,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必须敢于接触“问题”,发表“真见”,“真见”以问题为基础和前提,而问题必须是自己所处时代的大问题和真问题。这也表明,学术研究的问题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植于特定时代的实践活动所面对的重大困境和挑战。
回顾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能够清楚地看出问题在管理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管理学学科诞生标志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由于泰勒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劳资矛盾,工厂中工人存在严重的“磨洋工”现象,以及经验管理的诸多弊病,提出在劳资双方“心理革命”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的作业方法,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管理职能的发挥及其与生产的分离等,最终实现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劳资双方的“共同富裕”。虽然科学管理的最终成效并不如最初所主张的那样完美,但是它根植于那个时代的管理现实,并成为管理理论发展史上的丰碑。随后的人际关系与行为科学理论也是实践问题所引发和推动的学术研究的结晶。德鲁克的著作更是折射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深切关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就是通过管理(组织)创新实现对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全新解读,并为组织的创新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考。汉迪的著作呼应着时代变迁给个人和组织管理带来的重大挑战,审视变动环境中管理的新功能与责任。国际著名战略研究者巴尼也曾坦言,对他而言,“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公司的业绩会超越另一些公司的业绩”,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问题是“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什么?”,“……不平等—它的存在、公正性以及更广泛的影响—是我做的所有工作的核心”[8]。资源基础理论也因其对上述问题的创新性解答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既然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学术问题,西方著名管理研究者理论建构的出发点也来自于他们的独特提问,那么在构建中国管理理论体系的当下,发现并提出经济全球化与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真问题”和“大问题”,必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工作。陈春花[9]就指出,框定问题优先于界定方法,真正的管理知识一定会源于实践中关键问题的把握和系统的实证数据的研究。罗珉[10]也深刻地指出,与其忙于管理学中国学派的构建,毋宁冷静地思考和认识当前我国现实管理实务中急需解决的管理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