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辞职者:赵剑
原职业:某本地广告公司策划部副经理
辞职理由;跳槽去上海
结局:握在手里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这几天,王莹一直在心里盘算小九九――现在这份大型国企的秘书工作,事情不多,工资不太高但够花,省着点还能有小积蓄,性价比不错。但是,王莹一直存着辞职的念头,秘书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继续做下去前途渺茫。
就在她打定主意年底辞职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看看电视新闻,王莹刚开始还觉得这是发生在人家美国华尔街的事,可渐渐地,消息一拨一拨传来,毕业后去上海发展的同学“下岗”了,台州老家亲戚开的厂接不到订单了,一夜之间,这风暴似乎就刮到了身边的人,成了身边的事。
所以啊,王莹一提辞职的念头,好友就跳出来,戳着她额头说,工薪阶层应对金融危机注意事项第一条就是“不辞职,不换工作,不转行,不创业”,简称”四不原则”。
父母更是劳心,“声色俱厉”地呵斥:“这种时候,绝不能辞职,不然喝西北风去啊!”
王莹又开始打退堂鼓,但又担心,如果金融危机要五年,难道真的就五年不辞职?
不辞职,不换工作,不转行,不创业!这“四不原则”真的是非常时期的金科玉律?
我们就来晒晒金融危机下白领们的职业经,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赵剑(化名)虽然已经是公司的策划部副经理,但是今年年初,他就一直在想换工作。
十月份之前,他的下家还很笃定的,表示随时欢迎他过去,可是十月份一过,一切都变了。
“杭州整体的广告空间并不是很大,不像北京上海一些大都市,所以今年八月份,我联系了上海一家外资的4A公司,几次接触下来,对方说我随时可以过去。”
赵剑坚持把手上的工作做完再走。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十月份,金融危机浩浩荡荡地来了,更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危机,彻底改变了自己原先的职业规划。
“十一长假之后,我结束了手头所有的工作,本想休息两天后到上海去报到,可我打电话到上海,对方却给了我这么一句话:‘总公司要求我们开始裁员,所以,不好意思……”’
赵剑心头一凉。“平时我们也都在聊金融危机给华尔街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可万万没想到,这麻烦找到我头上了!”
后来,赵剑辗转了解到,上海那家4A公司的总公司,由于投资的项目在金融危机中出现问题,导致资金上面出现了连带性问题,因而不得不进行裁员。
“我很无奈,既然不是对方不要我,而是大环境的问题,那我也不能埋怨什么。即使去了,也会面临裁员的危险,这样看来,倒还是现在的工作比较稳当。”赵剑说,这个机会,也让他看到了杭州工作的好处,稳定中同样有发展的机会。另外,环境优美如画,生活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有一堆朋友谈天说地,这些都是上海没有的附加值。
现在,赵剑又重新开始斗志昂扬地约客户吃饭喝茶谈项目,辞职的念头当是一道闪光,让他更有干劲。“不能做得比上海差,市场虽不大,机会总还有,关键还是看自己怎么做了。”
■上学充电,为下一个五年计划
辞职者:叶小城
原职业:房地产企业中层
辞职理由:用读书来自我调整
结局:享受“悠长假期”
叶小城,某房地产企业工作,入行5年,小有经验,做到了中层。按照公司的发展,她再这么继续做下去,也有一条顺利通往高级管理层的发展大道。
但最近,小城却毅然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工作,五年攒下来的几十万积蓄还清房贷,支付完学费,开始全新的MBA学习生活。
小城自嘲:“像我这样的大龄单身女性来说,面临经济危机,没工作、没收入、没老公养,辞职风险100%。”
义无反顾,叶小城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对于人生的发展她希望能够以5年为一个调整期,每隔5年能够给自己一段时间、一个平台停下来审视自己,调整方向,补充能量,重新出发。
第一份工作是毕业后老师推荐的,经过五年摸索,对于所处的行业,小城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她觉得,地产业未来的从业人员将分成金融投资和专业两个大块,叶小城给的定位领域是地产投资分块,因此她选择了金融MBA,和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结合,她想寻找有这一类人才需求的投资公司作为新的工作平台。“这个行业马上就要分层了,如果不自己选好一个提升平台,现在再稳定都没有用的。”
付清房贷和学费后,小城手里还有一定的余粮,“温饱是没问题,最近不做大的消费投资就行了,少买衣服不去旅游,尽量在家里吃饭,健身也改在家里跳绳练瑜珈,蛮省的,我开始享受这个‘悠长假期’了。”
现在,小城多数时间是在上课、做作业,准备简历,一两周会有一个面试机会,但她说自己不着急,预留了一年时间,慢慢找。
无论是否遇到了金融危机,叶小城说自己今年都会停下来,歇一歇,因为她希望自己人生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衡量和审慎选择。第一份工作选择得颇有些混沌而运气的成分,但之后却希望能更看清楚未来。
■自己当老板,有方向就不怕失业
辞职者:潘天鹏
原职业:大型通信企业编程员
辞职理由:弥补自己的能力缺陷
结局:自己当起小老板
潘天鹏前年大学毕业,学编程的他一走出校园就进入了一家大型的通信企业。可三个多月前金融危机来临时,他却辞职,在杭州百脑汇电脑市场租了个铺面,做起了小老板。
“人都说毕业等于失业,但是我毕业时找的工作的确很好!”潘天鹏辞职的举动,在他身边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尤其是我老妈!可以说是气得半死。呵呵!”潘天鹏笑着说,“当时我事先征求了老爸的意见,我跟他说,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你既懂技术又懂市场,那么你就会是一个难以取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可以趁年轻,多历练历练。当时老爸马上就点头了,老人家还是很开明的,哈哈!”
这次金融危机来袭,潘天鹏有个在外企的朋友就因为裁员被辞退了。
“金融危机么,对生意多少也总会有影响的,但是我不担心。我现在不怕老板炒鱿鱼,除非我自己放弃,没人能炒我。压力就是动力。除了做生意,我更关心在市场风险里能学到多少。有目标就不怕辞职,有方向就不怕走,最危险的时候就有最大的机会。”
晒客的话
金融危机的突如其来,的确让跳槽和辞职镀金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了,由此也打乱了很多年轻人的职业规划。
有位网友详细分析了辞职和创业的风险:
1、现在你的生存是否有问题,如果离职了生存都有问题的话那还是得慎重,毕竟人在外生存最重要。
2、你所属的行业是否遭受金融海啸比较大,如果是的话你可以选择换一个新的行业。
3、你的能力与职位是否属于离职了也能够轻松地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是的话你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离开。
4、如果你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能够待在现在公司最好还是先待着,毕竟在任何的工作岗位和任何的公司都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的。
5、你离职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工资不高没发展前景,看不到希望等等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但不能意气用事。
职场的“五年计划”
任鼎大学毕业后满怀着梦想来到北京,拿高薪、去名企,成为他一心想实现的目标。但对于去什么企业、怎么去、拿多少薪水,他还是一头雾水。虽然那个被他称为职业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初到北京,任鼎在一家小公司做起了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内容仅限于接电话,处理一些电脑故障。虽然工作得心应手,但时间一长,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不能激起他的工作热情,甚至让他有点厌烦。
直到2009年,任鼎有机会参加了一些职业规划的课程,系统学习了职业规划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职业访谈,调查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公司以及岗位,才制定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职业规划:三到五年内在IT领域积累经验。而到了职业规划的第二个阶段,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在IT涉及的某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些落在几张纸上的职业规划是怎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实施的图纸的呢?
任鼎用一张图代表一年的职业计划,其中囊括了年工作、年学习、年休闲等年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月计划。其中他把五年目标分解成年目标,把年目标分解成月目标,月目标分解成周目标和日目标,也就是说,他将一个长期目标分解成明确的、可量化的、实际的、具有实现意义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棘手的“悲催”项目
任鼎的职业规划并非纸上谈兵。2009年,任鼎正式进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被如此知名的公司所录用,让任鼎兴奋了很长时间。而且,入职不久,任鼎就参与了民航气象中心业务系统技术服务项目。但是,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很“悲催”的项目。
任鼎坦言,“第一,这个项目属于我们公司新业务拓展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也没有类似成功的经验;第二,这套系统是给民航局飞机起飞降落提供气象预报的,需要24小时技术支持,所以我们得24小时待命。有时候我们领导也说,飞机不休息,我们就不休息;第三,这个项目需要我们项目组长期离开公司驻扎在民航空管局,这使我们缺乏归属感。”当时这个项目组的成员也时常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时运不济。任鼎认为,当工作中的变化和计划发生冲突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主动的,也就是这个机会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的;其二是被动的,能否在变化中完成提炼职场计划的核心价值可被视为一种挑战。
任鼎摆脱了抱怨情绪开始投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里,他一方面借鉴公司传统强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调研吸取一些科技资助,甚至自己掏钱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最终制定和总结提炼出了这个项目的执行规范、制度流程、标准的资料。随后,在这个项目经理调任别的项目的时候,任鼎顺理成章接过这个项目当起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任鼎坦言,之后领导找他谈话,问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快提拔他当项目经理,他当时说是因为个人比较努力。这时,领导一句话一针见血点出了任鼎的努力用心所在――用结果来说话。
从工程师到经理的三级跳
作为一名工程师的任鼎,却做出了超越项目经理该做的工作,这使得他从工程师一跃到了项目经理。没有名校教育经历,没有背景,任鼎把过硬的技能看成入行的敲门砖,并结合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朝着职业规划的大方向迈进,在行业内深入探索和坚持。就像他所说的,“只有你不断超出公司的期望,公司给你的也会超出你的期望。”在学习中成长,一直是他职场学习的准则之一,这也纳入了他的职业规划中。
【关键词】 贫困发生机制 理论解读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不同的学者对于贫困发生机制的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且他们在同一视角下对于贫困发生机制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已有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导致不同的贫困状况结果。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实际的贫困状况是以上三类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从已有贫困研究的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乡贫困表现出显著的贫困动态演化特征,且城乡之间的贫困动态演化状况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上述三类因素,将中国城乡贫困发生机制已有研究成果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着重从多维和动态的视角构造了贫困发生的联合作用机制。
一、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该联合作用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涓流机制和扩散机制来影响贫困状况。具体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得到扩展,经济活力也逐步提升,同时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收入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部分贫困者可以实现就业,改善自身收入地位,而且还促进政府相应的扶贫政策绩效的提高,从而为贫困问题的缓解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能通过乘数机制而得到扩散,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公共服务会逐渐得到普及,从而有利于改善贫困者的非收入状况。
然而,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和现实经济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上述两类机制并不会自动地发挥作用,其最终减贫效果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特别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具体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现有的收入分配体制越有利于穷人,那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就越明显。而对于贫困群体自身而言,单个的贫困者无力改变现存的经济增长状况和收入分配体制,或者说他们是经济增长结果和收入分配制度的被动接受者。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世界银行在2009年的《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报告表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帮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对于中国取得的扶贫成就至关重要。1981—2005年期间,实际人均GDP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度,贫困人头指数年均下降7.1%。因而,人均GDP每增长10%,贫困率就降低9%。同时,该报告还指出,尽管经济增长对扶贫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扶贫效应已经开始下降。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使贫困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然而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贫困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已经下降到1左右。
二、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人力资本主要影响经济成果的分享
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人力资本反贫困效应的发挥。他们强调贫困者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和方式来改善其参与收入分配能力,从而能有效地分享到经济增长成果,并最终摆脱贫困。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以教育、技能、健康等形式存在的人力资本,不仅对个人生活是重要的,而且能够使个人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与政治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本的缺乏,或具体来说即教育机会的缺乏以及不能享受到有效的医疗保障,不仅是贫困的表现也是贫困产生的实质原因。因此,通过必要的人力资本的培养,贫困人群就可以重新获得被剥夺了的“基本可行能力”,从而为他们的长久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反贫困政策选择中,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学生的技能培训、创业支持、职业指导、求职介绍将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
但是,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充分表明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状况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贫困者也认识到人力资本对其贫困状况的缓解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较低,其人力资本的投资倾向也较小,同时当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时,贫困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难以通过市场体系的供给机制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个人的受教育状况以及营养和健康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其收入状况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对个人的贫困状况(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产生重要的影响。姚毅等(2010)借助“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数据库从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水平对于城市家庭贫困状况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从统计分析来看,户主为初中以下学历的城市家庭的贫困发生率为47.06%,而户主为初中以下学历的城市家庭的贫困发生率仅为22.11%;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户主的教育程度能显著改善城市家庭的贫困状况,其边际效应为负的0.15。张车伟(2003)的研究在控制了营养和健康变量内生性的前提下,估计了不同的营养和健康指标在中国贫困农村的弹性和回报。其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营养和健康指标都会影响到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其中,营养摄入和疾病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来看,卡里路的摄入量每增加1%,种植业的收入会相应增加0.57%;而家庭劳动力因病无法工作的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种植业收入将减少2300元。
三、在该联合作用机制中,社会资本主要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
实际上,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面向于未来预期收益的投资,从最初的人力资本投资到其最终的价值实现经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的匹配以及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三个阶段,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终实现程度(即人力资本的支付)取决于上述三个渠道的畅通,这不仅取决于现有的市场正式规则和制度,还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具体来说,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三个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首先,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对于该问题的最早也是最经典的研究是科尔曼的《人力资本构建中的社会资本》一文,他指出在教育信贷市场不完全或缺失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筹措子女学费、获得教育信息和机会的重要渠道,故而社会资本对家庭人力资本的积累有显著的影响。处于同一社会关系网络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互相模仿和互相竞争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网络成员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和类型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其次,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的匹配。个人就业状况的改变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个人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善也并不完全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如格兰诺维特等的研究发现60%~90%工作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主要是社会关系)找到的;同时还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人工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由此看来,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人工作的搜寻以及个人的工资状况改善至关重要。
再次,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即人力资本的使用)。从经典的工资决定模型——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可以看出,模型在两大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主要从厂商的角度分析了工资决定和就业。然而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作为内部人的雇员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能影响厂商的工资决策,从而获得生产的联合剩余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充分就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内部人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社会网络关系,而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存在使得内部人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并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所衍生的网络信任和网络互惠有效地解决“囚徒困境”而节省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的三个阶段均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个人的基本可行能力,并最终影响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时个人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资本匮乏是导致城乡居民(家庭)贫困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通过改善贫困者社会资本状况能有效降低其陷入贫困的可能。如边燕杰(2004)的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网顶、网差、网络水平和网络规模等变量是影响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影响其相对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估。同时,王朝明等(2009)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总量对于中国城市贫困家庭人均贫困距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网络规模、网络差异、互惠、参与和共享等不同纬度的社会资本也能显著改善城市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单一时点上的贫困状况的产生是经济增长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互效应;第二,贫困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动态问题,即微观层面的贫困状况随着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之中,单一时点上的贫困状况仅是贫困动态演化中间过程的外在表现,而非其最终结果。
由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崛起”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级贫困县”的设置和反贫困的“区域开发战略”、“整村推进计划”等反贫困的经济增长策略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其实际绩效的发挥取决于贫困家庭相应资源禀赋的积累,取决于贫困家庭脱贫能力的构建。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性资源,对于贫困状况的缓解至关重要。同时,社会资本对于贫困状况也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因而,中国未来反贫困政策调整应通过相应政策提高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其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并使得我国贫困问题最终得到有效的缓解。
(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社会资本视角下政府反贫困政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编号:70873097),本文为该基金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
[2] 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R].2009(4).
[3]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 姚毅、王朝明:中国城市贫困发生机制的解读——基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0(10).
[5]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3(1).
[6]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7] 格兰诺维特著,张文宏译: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立身、置产、昌业”的日本现代教育政策观
日本的现代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把发展产业和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强民富的重要途径。以日本的《置产兴业政策》(industry-promotion policy)为标志,日本全面开启现代产业发展序幕,同时也开始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明治四年(1871)日本文部省初创,同年《学制》公布,《学制序文》中明确提出“立身、置产、昌业”的教育政策观。这种教育政策观基本上确定了日本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目标,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立身。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新式教育兴起,开始向西方学习、追求富民强国的新途径,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政府认识到,要强国必须富民,要富民必须使民有创造财富的立身本领,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源于明治维新教育发展的需求,日本全面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大幕,日本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自此崛起。
第二,置产。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发展起来,是源于其服务社会需求职能。明治维新的一系列发展战略造就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这需要学校教育体系迅速发展,服务于日本的富民强国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对西方国家的考察认识到,如果日本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实现富民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唯有发展新兴的工商业才能使日本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因此,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置产”能力,即提高国民发展产业的能力,通过发展教育培养更多的实业人才,以推动日本产业的发展,实现日本富民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三,昌业。富国强民,需要大力发展产业,产业昌盛才能国富民强,因此教育的目标导向十分明确,要旗帜鲜明地利于产业发展和兴旺。为了“昌业”,意味着教育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适合于产业发展的人才,不仅有产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还应该有更多的各类技术人才,包括各类专家、工程师、技术员,等等。同时意味着教育的模式和教学的内容应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使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正是“立身、置产、昌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日本才实现了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二战后的经济崛起。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经验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教育投资,把发展素质教育与实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为产业发展和富民强国培养人才。日本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重视加大教育投资,创办新学,发展有助于“立身、置产、昌业”的现代高等教育。早在明治六年(1873),便开始全面推行新学制。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开始,日本全面推行免除学费的四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日本十分重视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①随着实业教育的发展,创办高等教育机构被提上议事日程,1877年日本第一所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就是这个时候创建的,开启了日本现代高等教育的最初时代,标志着日本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开始。1899年,日本《实业学校令》颁布,技艺学校统称为“实业学校”。1903年,《专科学校令》颁布,专科学校的法律地位明确,专科学校稳步发展起来。1910年,日本有3所帝国大学、79所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地位。并且日本已有几所帝国大学可与西方各国高水平大学比肩。②
其次,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便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日本早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有些大学或专科学校就是企业创办的,开启了日本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早期路径。随着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更加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例如在1996年日本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把高校与企业合作作为日本基本国策之一。再次,注重经济结构变化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培养亟需人才,为有效促进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做出贡献。如日本于1955年推出《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推出《新长期经济计划》,1960年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推出《农业基本法》等政策,这些战略政策的推出,要求放弃传统农业的政策,释放第一产业中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迅速构筑高度产业化、工业立国的日本,其结果是日本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以农林渔业为中心的传统第一产业的从业者锐减,而新兴的工业领域则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的人才。为适应这一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日本的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大学的入学率从1950年的10.1%上升到1970年的23.6%,培养了大量矿产业、制造业、加工业所需要的人才;1990年之后,日本信息产业、金融业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术、金融知识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日本不仅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张,高等教育升学率达到4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经验,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高等教育只有适应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达2144.65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已达660万人,仅毕业生这一数据,已是2000年的6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如此之快,既是经济发展所推动,也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进一步分析,在这种基本适应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才需求,目前很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招技术性的高端人才更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大学生毕业生、甚至硕士和博士找工作难的局面。据麦可思(MYCOS)公司《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6%,这意味着有80万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后还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原因,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为了降低高校人才资源的浪费程度,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人才需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机。高等教育部门要抓住这一良机,自觉地通过适应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来谋求自身发展。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新兴产业的崛起、经济的高速发展所拉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几乎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一方面,国家财政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也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当前情况下要求高校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实业家的眼光来办高等教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全面的经济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仅意味着我国正由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还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进一步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从目前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看,从事传统农业的非技能劳动力过剩,而从事现代农业的人才后备不足;从事新兴制造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从事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资源非常短缺。面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种需求变化做出回应。唯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需求、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借我国这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KGHAB-0074)
注释
[关键词]驻秦高校 大学生 户口迁移 户籍管理 户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13-03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国公民重要且主要组成部分,近十多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201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三千多万,也就是说有这么多大学生牵涉到户口状态问题。每年的高校录取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相加从十年前的400多万到2011年的1300多万,涉及到上学户口是否迁移和毕业户口迁出等问题,他们是3~5年短期内迁徙变动最大的群体。这个庞大的人群户口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问题?生活的怎样?应该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问题,他们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工作,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驻秦高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与燕山大学和我校一样,学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校、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及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是驻秦三所职业专科学校,生源也来自我国部分省份。这6所高校在大学生户口迁移问题上存在相同情况和问题,具有共性,也就是说我们6所驻秦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折射出当今社会及高校的普遍现象。户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作为多年从事高校学生集体户籍管理者,深知大学生们在户口迁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为他们户口处境担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受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同时也感受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误读或不理解有关户口政策、某些单位和个人不履行职责等,导致大学生在户口迁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理顺高校大学生的户籍管理?我国的户籍制度怎么改革才能使大学生们少走弯路?减少社会行政成本?使他们把更多的经历投身到学习和社会建设中去,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当然,户籍制度改革不是说想改就能一步到位的改革,这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生活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循行渐进,更需要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参与。
一、驻秦皇岛高校学生户口迁移的现状
(一)上学户口迁入高校
大学生户口迁移从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户口统一从原籍迁移来学校,到2003年公安部规定“大中专院校学生入学后是否迁移户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自由决定”。这经过几十年的跨度,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国家采取的便民利民措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大学生入学时户口迁移率从计划经济时代的100%,逐年下降,到2011年9月,驻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育部所属)入学户口迁移率50%、燕山大学入学户口迁移率20%、我校入学户口迁移率12%左右、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校迁移率29%、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迁移率6.4%、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迁移率6%左右,分析其原因:1.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以前是上学追逐“农转非”,向往城市生活,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包分配工作,迁户口拥有“国家干部身份”,到现在的自己择业且就业难,无所谓迁移户口。另一方面,在中小城市和乡镇,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本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加强,附着在户口上的优惠待遇也会显现。这是大学生不迁移户口的客观原因。2.各地正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历来户口与土地、宅基地等挂钩,如户口迁出意味着放弃所拥有的农村改革政策带来的待遇。另外,看见本村的大哥大姐们上大学户口迁往学校,毕业后没有就业,户口再想迁回家,就难上加难。这是近几年大学生入学户口迁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偏远及相对贫困地方的新生还是愿意把户口迁来高校,有部分学生还认为户口迁来高校是为了毕业后方便找工作以及在校方便办事等原因(有些事情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办理)。调查显示,层次较高的高校大学生户口迁移率较高,户口迁移率也与生源地有关。这似乎预示着“户口迁徙自由”的开始。
(二)高校毕业生户口在校保留
2002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规定:“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这也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采取的权衡之策,但随之出现了空挂户、人户分离,多年留校户口无人问津等现象。实例一:2003届毕业生李某,因户口在校保留,直到2010年来电话询问户口之事:“户口打回我原籍了吗?原籍怎么没有我户口?”殊不知户口是本人或人来校到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迁出后再到原籍派出所去落户的过程,不懂户口迁移手续或误读政策的大有人在。《意见》中指出:“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这问题就出现了,笔者认为档案管理和户口管理是两回事,档案管理应该是“公对公”,学校档案管理机构可以将“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的档案,按“机要”邮寄或派专车送到毕业生原籍的省(市、县)人事局或教育局存放保管(不需本人)。户口则不同,即使学校户籍管理部门在当地派出所把保留在校两年的毕业生户口统一办理了迁出(迁往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手续,也就是一张纸式《户口迁移证》(有效期一个月),需要本人和委托人来校取这张《户口迁移证》,再凭毕业证、报到证、身份证在一个月内到迁往地派出所落户。这个《意见》中有关政策表述不太明确,有不可操作性的一面,使毕业生误以为高校会将其户口自动迁回到其原籍派出所。实例二:2005届毕业生赵某和王某户口在校保留,原因就业单位不解决户口和没有就业,户口又不愿迁回原籍农村,赵某直到六年后要结婚登记了、王某因为要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了,才想起户口还在学校保留,不得不千里迢迢来校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经过几年在外工作和打工经历,感觉户口还是迁回原籍比较安全妥当,叹息道:想当年何必把户口留在学校呢。这无疑给毕业生本人增加了时间和财力上的浪费,诸如此类现象并非个别。至今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还有不少往届毕业生户口在校搁置。户口保留在校产生的弊病,使高校户籍管理部门工作处于被动,多年毕业生变迁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这给高校和当地派出所户籍管理带来难度,造成社会管理缺失。
(三)大学毕业生户口迁出
临毕业半年和一年前,大学生们大部分都离校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顾及学校办理的各项毕业手续等,对户口迁移手续更是糊涂。现象一: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把《户口迁移证》发到其手中,还不知道这是与他息息相关的户口。不明白户口迁移办理程序和有时效性,从而造成户口迁移出现尴尬局面。提醒他们在一个月内到迁往地址的派出所落户,但往往《户口迁移证》不是过期了、丢失了就是放在口袋里不去办理落户,形成所谓的“口袋户”。只有等到要开具有关证明或要办理身份证了才想起户口的作用,再四处打听自己的户口在哪。来校询问后才知道其毕业时户口已迁出了,在自己“口袋里”放了几年,这时因为《户口迁移证》过有效期了,需要持《户口迁移证》到迁出地派出所更改有效期,才能到迁往地落户,这就给其本人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现象二:2010年毕业生孙某,毕业时暂没找到合适工作,按有关政策其户口可以迁回原籍(河北某县农村)落户。高校为其办理了回原籍的迁出手续,但到原籍派出所落户时不予办理,告知:要落户到父母户口簿上,必须把“非农业转成农业”户口。后来孙某找关系花了不少银子才把户口落回了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并找不到关系的毕业生,户口就只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等待,下一步不知如何是好。目前,我国有12个省份取消了户籍二元登记制度,也就是说没有“农业与非农业”之说。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登记是户籍制度改革的进步,但有的地方是可以不执行上级政策,还是有故意刁难之意呢?毕业生这个弱势群体又奈何呢?孙某埋怨道:早知现在,何必当年把户口迁到学校呢。
二、驻秦皇岛高校学生户籍管理模式
(一)九月份,入学时新生户口迁入学校
高校户籍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分院系专业审核、统计、登记,把户口迁移证的各项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我校所在地派出所管理了辖区驻秦6所高校,学生人数几万,虽然新生户口迁移率下降,但每年迁移户口人数不少,2011年当地派出所录入新生户口也有4500人左右。由于当地派出所落户数量大、时间集中且资源有限,为了不耽误辖区居民办理业务,并照顾各高校学生尽快落户,派出所只能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加点为各高校办理。大学生迁来的户口往往到年底或来年三四月份才能落户妥当,在落户前这段时间,如果大学生身份证丢失就无法办理有关事情,如果银行卡丢失没有身份证,只能在银行办理卡挂失处理,本人无法取款使用。这种现象在驻秦高校学生中时常发生。
(二)六、七月份大学毕业生户口从高校迁出
高校户籍管理部门要提前一两个月核查毕业生迁往地址信息。在这期间毕业生身份证丢失等原因想申办身份证,当地派出所一般不受理,因为我省身份证办理周期为1~2个月,这段时间户口有变更移动的话,导致其身份证信息和户口信息不一致,受其影响就不能顺利办理身份证。反之,派出所受理了其申办身份证,在身份证下发之前,户口就不能迁移变更。办理毕业生户口迁出和新生户口迁入一样,有几个月户口处于“真空期”。这段时间大学生们不能行使自己的各项权益,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损失也在所难免。
(三)高校无法直接利用公安网进行户籍管理
出于安全,公安网只能在公安系统内部使用,不能在外使用,各高校也无法直接利用公安网进行户籍管理。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学生集体户籍,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投入人力、财力开发自己的户籍管理系统软件,尽量达到公安部门的一致要求,实现户籍管理的查询、统计、迁移、打印等各项使用功能。在新生入户和毕业迁出时,把学生的户籍信息逐项输入计算机管理。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把学生户籍整理完成后,再预约时间排队到当地派出所将学生户口信息连同照片录入公安网,这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落户,只有落户了学生才能办理与户口相关的业务。在办理毕业生迁出时也是一样,在公安网上查询毕业生信息并输入迁往地址,打印《户口迁移证》,这才算是真正的迁出。这就导致一个学生户籍信息在高校和派出所两个部门重复登记,浪费时间和资源,也增加了公安部门和高校的行政成本。驻秦6所高校户籍管理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管理。
三、探讨户籍制度改革要“以人为本”的有效对策
第一,高校大学生户籍管理是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成为“口袋户”“人户分离”“空挂户”等现象,只有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才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不了解户籍办理手续形成,有的是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的,有人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虽然我省早在2003年就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之说,但感觉是“换汤不换药”,特别是农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取消。如果附加在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取消,还原户籍的本来面目:户籍只是作为公安部门单纯的人口登记管理,为社会治安提供帮助。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剥离,就会减少或杜绝户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第二,其实大学生户口迁移到高校,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常住户口”,3~5年毕业生不论是否就业都是要迁离高校的。短期内来回迁移户口,不仅增加了社会行政管理成本,而且会带来上述所列举的各种问题,从而造成户籍管理秩序混乱。虽然十年前公安部门就出台了大中专学生入学迁移户口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自由决定,迁移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从近几年大学生户口迁移情况来看,出现的问题还是不少。试想大中专院校学生上学不再迁移户口,只凭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来校登记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等毕业后落实了工作单位,再根据本人意愿是否从原籍老家迁往工作单位。邻省辽宁和山东,几年前就执行的录取本省新生户口不迁移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我国实行实名制居民身份证已有近27年的历史了,现在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实行全国联网条件也基本成熟,这就为公民居民身份证的唯一性、准确性和通用性提供有效保障,这也增强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的可行性。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试想,如果能够探索一条可以在异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补办身份证和护照等业务,不需要再回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等,这将大大地方便民众,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户籍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在社会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和改进时期,户籍制度改革有它的历史性、重要性和复杂性,加快其改革步伐,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循行渐进的过程。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从自由迁徙时期到严格控制时期再到取消迁徙自由权利,直到今天迁移政策放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在今天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还是感觉到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和步伐,这是民众的诉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户口迁徙自由”,这是我们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201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12-02-23.
[2]访谈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户籍改革研究专家王太元谈“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EB/OL].人民网强国论坛,2012-02-28.
[3]王亚煌(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户籍改革是开始而不是结束[EB/OL]. http://.cn,2012-02-24.
今日头条自2012年成立至今,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累计用户数达2.5亿。短短三年时间就积累了如此惊人的用户数,一方面展现出了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则说明今日头条聚焦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的模式抓住了用户的痛点。
在一次采访中,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今日头条首页为他推荐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用户报告、“乐视A股”、“Google公关跳槽Uber”、“国务院网速提升”以及中广核的一则新闻和小米上市的最新传闻。他向记者一一展示了这些信息,并说明这些信息对他的价值和推送的精准度。
他说:“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做到精准推送,是因为我们的软件和设备了解了用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每个用户的兴趣制作成了一个图谱。以我为例,把那么多兴趣点中的‘人物’一项拎出来,我关心的十个人物基本是互联网的人,我对我自己也关心,我也看我自己相关的新闻,所以我也在我最关心的十个人物之中。所以说,当用户再一次打开今日头条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效果是张一鸣创办今日头条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信息量也是少的可怜。作为一个“重度信息需求症患者”,张一鸣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初中的时候,张一鸣每天要看二三十份报纸。从地方性报纸到全国性大报,他都会逐字逐句的读完,就连报纸的中缝也不放过。来到北京之后,他买书时会从五道口站一路走下去,盗版地摊、新华书店,直到万圣书园,走到哪里买到哪里。
后来,随着电子书的出现,张一鸣觉得一台Kindle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他看来,与其建设更多的图书馆,还不如向每个学生发一台Kindle。因为Kindle的选择性更广、更新速度更快。为此,他还计划着过年时不再给亲友的孩子们发红包,而是每人一台Kindle,里面充上两千块钱,这样对他们的人生改变肯定更大。即使现在,空闲的时候,他仍会保持每天10万字的阅读量。
正是这种对信息需求的极度渴望,才促使张一鸣将再次创业的方向选择在了精准内容推荐领域。在这之前,张一鸣的创业经历可谓极其丰富。从大学毕业到成立今日头条,8年时间里,张一鸣参与了“酷讯”、“饭否”以及“九九房产网”的创办和运营,不过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2012年,张一鸣成立了今日头条。那时,他觉得,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依然落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一鸣带领十几个工程师,费时三个多月,开发出了“今日头条”的最初版本。他说:“别人靠编辑选取新闻,我们靠算法推荐新闻。”
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让更多的人参与创作,用户对某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也可以主动搜索。当信息进一步爆炸,你在等电梯的一、两分钟里想看一个内容,又没时间搜索,或打开很多页面进行浏览,那什么方式更有效呢?就是推荐。比如一个炒股的人,他关注他所投资公司的最新情况,但他也不一定每时每刻搜。分发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推荐,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来源,感兴趣的话题,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智能推荐。
他说:“推荐算法包含了上万个维度,包括可视的、不可视的主题和标签,类似于推荐模型中的X、Y坐标。常见的维度包括了热度、内容、属性、位置、使用时间和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等。”
“这种‘了解信息,了解用户,了解产品’的理念,使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看似一片红海的行业,我却觉得是一片蓝海。在上线不到一年时间内,我们就有了100多万日活跃用户,截至目前已累计2.5亿用户,每天活跃用户达到2千万,每天阅读时长仅APP端就超过8亿分钟。”张一鸣如此说道。
虽然今日头条受到了用户的认可,但张一鸣还是对自己的产品不甚满意。他说:“今日头条现在的智能水平只能打30分。” 为了完善推荐算法,张一鸣还在一直招揽人才。
除此之外,张一鸣表示,下一步,今日头条将考虑扩展海外市场。已经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研究在哪里部署服务器机房,是自己建立还是使用云服务。为此,他积极招聘国内擅长算法和模型的工程师、架构师,同时也在寻求一些海外的人才。
随着今日头条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业内用户的肯定,像百度新闻、搜狐新闻等客户端也开始采用推荐功能。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具有先发优势,我们随时对竞争保持警惕,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
在张一鸣的规划中,未来的今日头条提供的将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各行各业的有效信息都将涉及到。例如,用户外出旅行,能够推送当地的天气预报,租房的用户能准确了解附近的房源,购物的用户能知道附近实时的打折信息等等。
“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真正满足用户对各种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这与造纸术出现的时候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张一鸣对今日头条的期望。
对于钱财,张一鸣并没有过多的渴求,对技术和产品的兴趣和渴望才是他一直坚持走下来的真正原因。他知道,其实创新并不难,难的是改变人的习惯以及颠覆行业的认知。不过,他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艰难的路。
变与不变
对于张一鸣来说,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性格和习惯。从小养成的自主、专注、踏实的性格和习惯,是张一鸣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性格印记牢牢地烙在了他的心底,并不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减弱或消失。
张一鸣曾说:“我不文艺,我是实用主义者。我觉得实用非常重要,你应该了解很多,你应该有理想,但是都应该实用,因为不实用就不管用,你最终还是要对社会、对人、对自己有作用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实用。”
然而,随着时代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张一鸣的心态也应做到适时调整。紧跟趋势和潮流才不至于掉队,不掉队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就像之前的版权争议,学会调整心态的张一鸣,通过主动沟通和合作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也许就是变与不变的内涵所在。
当然,今日头条同样在变与不变中游弋着。它的不变是对新闻推荐的坚守,变的是涉及领域和范围的扩大。
今日头条凭借精准的新闻推荐在行业内站住了脚。作为它的根基,新闻推荐并不会被轻易舍弃。就像张一鸣所说,新闻推荐会成为今日头条不变的业务,但它并不会成为单一的业务。在此基础上,今日头条会逐渐扩展业务范围。这也就提到了今日头条的变数。
那么,今日头条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它的未来五年计划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张一鸣表示,首先,今日头条将产生更多种类的信息,不仅是文字,可能是图片、可能是短视频,在更多场景下给用户更好的推荐。
其次,要让越来越多用户信息被我们知道,“同样爱养哈士奇的朋友是不是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也是更重要的尝试方向。”
再次,未来的今日头条可能会变成能够连接更多O2O服务“今日生活”。今日头条对于O2O的设想并不是指自己去做线下,作为一家产品技术公司,今日头条只做连接和推荐。
另外,张一鸣认为,机器学习的下一个5年,将是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行为被投影到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数据被记录下来,并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在我看来,机器学习不仅是一个聪明的助理,可能还是世界共享的大脑,我们不仅知道关心哪些公司,关心哪些人物,关心哪些蔬菜,关心哪个明星,到底是哈士奇还是金毛更受欢迎,不同城市宠物排行榜什么样,这个世界在给我们共享一个大脑,它在俯视观察所有用户。”张一鸣如是说。
这就是张一鸣的变与不变。其实,适时的坚守和改变都将对人产生影响,只不过结果是因人而异。
学会沟通
成立初期的今日头条由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技术和产品上面,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和问题。随着今日头条的日渐壮大,危机也正日渐发酵。终于有一天,张一鸣和今日头条陷入了质疑的声浪和版权争斗的漩涡当中。
那时,有人说它是“小偷”,转码了媒体内容给自己赚钱,步步提升估值;也有人说,这家成立两年多的公司,自己不创造内容,只做“新闻搬运工”,却能有5亿美金估值,高得离谱。几乎在一夜之间,今日头条就成了自己的头条。
起初,面对质疑,张一鸣显得不以为然,并以一脸无辜的表情表达着自己的困惑和不解。似乎,在他的眼里这都不是事儿。对此,他还在朋友圈中吐槽说:“今日头条没有为自己发稿说话;尽管头条装机用户上亿;尽管1分钟即可推送全国;尽管有时非常气愤。”
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版权争议,张一鸣开始有些坐不住了。这时,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不应该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尝试去和外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并最终形成信任。
转变心态的张一鸣,不再在朋友圈里吐槽了,取而代之的是到处招揽人才。他说:“到最有争议的公司,干最有挑战的工作:产品、技术、公关、法务,全都要。”
对于此次的版权争议风波,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经调查确认,权利人投诉的部分新闻作品及相关图片均由该网站存储和传播,而非链接跳转方式,构成了侵权。不过,在调查过程中,字节跳动公司迅速删除了所有侵权作品,并主动全面与媒体洽谈使用作品的版权采购事宜。
现在,尽管还存在些许争议,但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媒体越来越多了。张一鸣说:“纠纷不少,但多数以合作结尾。我们和媒体有合作基础,他们生产内容,我们分发内容――这是上下游关系,不是竞争关系。”
震旦集团是一家成立近50年的台湾企业,1965年成立于台湾,创立之初以打卡钟及中文打字机销售起家,目前事业版图涵盖通信、办公家具、办公自动化(OA)设备系统及消费性电子商品。震旦集团在台湾拥有震旦行、互盛两家上市公司。1993年,震旦集团开始进军大陆市场,事业领域涉及OA、家具、电子,如今在大陆已经拥有四家独立的法人机构。
富士施乐公司,无须赘述,是全球最大数字与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商,全球500强企业,是复印技术的发明者。目前在复印机、打印机和多功能一体机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彩色高端机器的市场占有率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无独有偶,在震旦进入大陆市场两年之后,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于1995年1月3日成立,主要向中国客户提供全面的文件、文档管理解决方案,协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及知识共享的能力。公司产品包括黑白及彩色数码多功能一体机,黑白/彩色激光打印机,网络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黑白/彩色数码印刷系统,大幅面工程系统以及全球服务业务。
震旦集团:内外兼修
即使不知道震旦集团是做什么的,人们也能在第一时间对这个名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家寓意光明与希望的公司,因其夺目的金色建筑已经成为黄浦江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于今年7月晋升为集团财务总监的王峰表示,震旦在大陆市场主要是用自有品牌来布局。根据数据显示,2012年,震旦集团在大陆业务的营收超过14亿元人民币。2013年1月4日,震旦集团召开2013年度经营会议并同步举行了 “550计划”启动仪式。震旦集团两岸第一个五年计划“550计划”,目标是:大陆事业5年内营收实现突破性增长,预计2017年营收超越人民币50亿大关,台湾地区营收5年内要成长50%。
王峰强调,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震旦集团将通过战斗型组织、攻击性作
法、策略式编组以及新事业拓展等方式来完成目标,除了内部垂直整合强化战略外,还要靠水平式并购、合资或策略联盟来完成目标,并落实人才年轻化和本地化。
用心之“争”
王峰表示,目前两岸的业务主要锁定在家具事业和OA事业,其中家具事业,不仅涉足办公家具也经营医疗家具和学校家具。在“550”计划中,提出大陆家具事业要占到一半,营业收入超越25亿元人民币。2013年,震旦集团在大陆的业务中家具的营收为8亿元。
实际上,家具市场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王峰强调,震旦的家具定位为中高端市场。据其分析,大陆办公家具占整体家具行业份额大概20%左右,其中低端市场约占60%,中端市场为25%,高端市场仅占15%左右,但办公家具的利润主要集中于中高端市场,“在该市场上,集中度仍然很低,我们能预见到的挑战也是越来越大。”
震旦集团在大陆的OA和家具事业经营是以直销+经销模式进行,直销的地域范围包括从东北的吉林开始一直到广东沿海地区,覆盖八省三市;在内陆的省份主要借助当地经销商的渠道来进行,王峰介绍说,“我们有超过300个行销网点,在大陆合作的经销商也超过100个,目前,直销业绩大于经销业绩,但是面对内陆更加广阔的市场,扩大和经销商的合作是未来的策略之一,大力开发优质经销商,优化机制寻求共赢。”
面对挑战,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震旦集团从产品设计到客户体验都进行了全方面的提升。王峰表示,大陆家具行业在2013年面临着行业转型升级,为此震旦家具事业也有了新的策略,包括科技创新,营销创新和供应链创新,并抓住提高产品质量和规划品牌战略两个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出具差异化的震旦商品家族,在设计时会更加考虑不同区域和文化的差异,比如针对北京市场,我们更倾向于将家具的设计和颜色体现的更加沉稳和大气,而在南方市场,我们的产品会相对比较‘潮’,色彩也会更加艳丽。更有符合现在80后甚至90后的审美和工作习惯及专属女性高管的系列商品。”此外王峰强调,隐科技的加入也使得公司商品的竞争力加强,“比如我们有一款主管桌,RFID智能感应,用户进入办公室后灯光、设备感应自动开启,网络摄像头与手机、Ipad、电脑连接进行实时监控,提供办公室无人状态时的安全防护。”而且王峰由衷的感慨现在国内同行工艺品质进步神速,震旦需更积极投入新材质、新工艺的前瞻性研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震旦家具事业“六心服务”是震旦建构差异化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六心”分别是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品质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物流中心和教育中心。王峰表示,“1993年震旦进入中国大陆时可以说引领了中国办公家具的一个潮流,确立了‘震旦’民族品牌业界领导地位,但是随后由于外国品牌的涌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面对这样的竞争,我们并不想展开价格战,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产品的设计以及经销通路的扩展来打开一片蓝海。”
2012年4月11日,震旦集团宣布与韩国家具第一品牌福喜世(Fursys)集团于大陆合资合资成立震喜家具有限公司, 经营椅类家具,“这样的合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产品线,也会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提供帮助。”
从单一走向全方位
如果说家具行业是震旦未来要开创事业蓝海的重点所在,那么OA事业则是震旦因势顺导、积极转型的理念体现。OA是震旦集团的起步事业,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台湾的震旦OA事业主要日本品牌,而在大陆都是震旦的自有品牌。我们的定位将从机器的销售者,逐渐转变为办公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最终成为顾客价值链的整合者。”王峰介绍道,震旦OA品牌自从2004年进入大陆市场后,竞争对手主要是日本品牌,而日本品牌主要是经销为主,不直接面对客户,但是震旦在大陆有300多个营销网点,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这就大大加大了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增大了客户的粘合度。“在软件创新上,我们将很多软件直接引入硬件设备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软带硬。比如我们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中引入云端管理,使得小企业每个月只需要付出小额服务费,就可以享受大企业一样的服务。”
目前,震旦OA已经拉开从单纯经营硬件向成为全方位办公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序幕。伴随现代OA产业移动化、网络化、彩色化的发展趋势,震旦也开始积极着力开发结合IT系统的办公解决方案。“我们认准了这一大势所趋的市场需求,从‘软硬结合’的产品开发理念出发,结合现有设备开发配套的软件产品,甚至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办公OA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断开创新商品来扩充核心事业,助力中大型顾客及政府采购市场的大力开发。”
一直以来,震旦OA都以强大的服务优势作为突破行业内日趋明显的产品同质化壁垒,“24小时不停机服务”也已成为震旦品牌服务的代名词。目前震旦OA已经建成一个遍及全国近300家网点的庞大服务体系,绵密的服务网点让震旦成为行业里拥有最大通路的OA办公解决方案供应商,这是任何一家其他OA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013年,震旦OA的优势作持续扩大,公司组织从原来的5个事业部扩展为11个事业部,除原有沿海六省三市市区域外,更将经营重点向内陆地区延伸,分别在湖北、河南、四川和安徽新设了事业部据点,进一加强本土化服务能力。
2013年9月,震旦集团与全球3D打印技术领导品牌Stratasys Ltd公司进行合作,震旦取得Stratasys 灵感系列商品在大陆总权,未来将联手开创大陆3D打印市场。据悉,震旦集团的行销通路优势是Stratasys公司决定双方合作的关键。未来震旦将透过Stratasys原厂提供商品专业培训、装机与维修技术移转,全面抢占国内日益兴起的3D打印市场。
M化管理
作为一家从事OA产业的企业来说,自身的办公自动化效率如何显然有时候比推销产品更能说明问题。震旦集团2003年成功实施了ERP系统,这对震旦来说意义非同凡响。王峰自豪的表示,“ERP是有我们自己开发的,当时管理层希望整个集团采用一个ERP系统,由于OA事业和家具事业各自有自己的财务特点,所以如果采用通用的系统,那么接下来对接和修改的成本比较大,所以我们自己开发了ERP系统,并成功实施,这可以说为我们未来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而现在的震旦也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ERP系统的应用了,M化管理也就是移动办公已经在震旦集团得以全面实施。据王峰介绍,“我们现在已经把管理系统移植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这使得文件审批和流转更加快捷方便,于是也让我们的总部的工作人员更方便的进行快速反应。并且我们还开发了很多APP来方便我们的员工跟客户沟通使用。比如我们有一个软件,可以帮助客户输入一些企业办公数据,例如复印是彩色还是黑白,每个月用量大概多少等,输入之后,软件可以自动给客户匹配出最适合的复印机或打印机设备。这种方式让客户对我们的了解更加直观。”
M化管理最有效之处就是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对于面对人力资源成本压力的财务总监来说,效率的提高恰恰是解决成本的最佳方案。王峰坦承,“现在的成本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现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能一味的价格战,这会让企业越来越疲惫。我们的方法就是想尽办法留住人才,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尽量在流程上进行改造,减少管理冗余,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就拿我们财务团队为例子,以前是100多人,通过流程改造,ERP精进,就可以精简到80人左右,每个人的产值就会提高,这就是用人方面是质增量减的过程。”
而在效率背后,震旦集团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也为留住人才做出了贡献。“我们有6000多名员工,我们要求震旦每一位主管都必须会做‘人事工作’,人才是我们发展的关键,我们深信企业因人才的累积而成长。震旦在人事公开、机会均等、权责分明、赏罚明快的原则下,建立符合人性、法令及经营理念的规章制度。现在是我们加速营销网点建设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所以,我们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对人、找够人’。从1975年我们就开始推行 ‘责任中心’制度,责任中心制度是一个能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发性自转经营的舞台,也是培养全方位经营人才的平台,我们规定责任中心里利润的50%是可以用来分配给责任中心的全体同事。”在王峰看来,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员工更有凝聚力,更容易留住人才。
主抓后勤革新
如果说人力成本通过提高效率可以得到解决,产品成本可以通过增加零部件的通用率的常规手法来解决,那么是否就能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营呢?王峰不这么认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可以从三个指标上看出来,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企业的业绩好或者损益表做得好不能代表一个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这就像是我们看一个饭馆运营的好不好主要看‘翻台率’一样,翻台翻得越快就证明生意越好。企业也是一样。”于是震旦首先从后勤入手,成立“‘后勤革新推进专案”主抓生产、物流的整理和整顿。“整理”是解决要与不要的问题;“整顿”是将要的东西定品、定量、定位,做到目视化管理,通过6大指标(人、机、料、空间、交货导期、内部失败成本)的优化,彻底排除浪费,使得作业标准化,以降低成本。通过“整理+整顿”这种主动降低成本的方法,用提高管理效率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充分挖掘内部管理的潜力,并以内部绩效的提升来对抗外部竞争状态的不景气。
王峰于2002年初正式进入震旦集团,最初负责电子事业的资金部门的财务工作,震旦稳健的财务风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他告诉我们,“震旦集团资金规划的原则是低风险、稳健,我们不是依靠高收益的资金运作来提升效益,我们更希望是依靠做实业来发展。”3年前,王峰成为震旦集团大陆部分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今年7月,再次升为集团财务总监,负责两岸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正是震旦集团这种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让我有了归属感。震旦集团并不是家族企业,董事长陈永泰及其亲属都不在管理团队中,仅在董事会。我们现在的执行董事也是从普通管理层一步一步晋升上来,而且现在大陆籍高管也已经越来越多地主管两岸业务。”
已经在震旦工作超过10年的王峰非常认同震旦集团的经营理念——同仁乐意、顾客满意、经营得意,追求永续经营,“我们以精致经营做好同仁乐意,以精致服务提高顾客满意,不断累积人才、团队及经营平台,进而成为业界领导地位,所以我们深信只要做好‘同仁乐意’、‘顾客满意’,那么‘经营得意’自然就会实现。”
富士施乐:细节决定成败
董魏年于2013年初加入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出任运营副总裁,这和他以往一直从事的财务总监工作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一直以来,在我脑子中就有一种‘大财务’的概念,这对我在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担任运营副总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验,也能够帮助我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
目前富士施乐的营销模式正处在转型中——从传统的单纯销售硬件+软件+耗材的模式转向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全包服务。虽然全包型服务理念在中国的推广还需要一些时间,而事实上在美国以及欧洲等成熟市场,这已经是富士施乐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在美国施乐公开的2012财年的报表中,全年营收224亿美金,其中服务营收189亿美金,占比高达84%。这和中国市场大不相同,中国市场目前更多还是停留在产品消费上。“但是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仅是产品质量要好,更重要的是对客户的需求要全面理解,我们才能为其提供更适合的产品方案和更周到的服务。”
重新解读“中国市场”
作为转型成为整体办公方案服务商的富士施乐,始终在积极寻求对中国客户需求的了解,从产品研发到服务方案的提供都追求更加贴近中国客户。“原本寄予厚望的设备租赁业务现在发展并不是很理想,中国人的消费习限制了设备租赁方面的业务发展。而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大额的设备应该是更倾向于租赁,成本也会更低,并且将服务进行外包也会让企业工作效率更高,对于这方面的客户开拓工作我们一直在努力。此外,现在我们在和客户沟通时,除了向客户介绍我们机器的各种新功能,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产品。”董魏年表示,现在的数码打印机和多功能机技术含量更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广泛,未来富士施乐将继续培育中国这个市场,把蛋糕做大。
在技术研发实力上,富士施乐毫无疑问有着全球领先的优势.丰富完整的产品系列无疑成为富士施乐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胜的重要法宝。
2013年9月,富士施乐在打印机渠道大会暨新品会上,与全国来自300余家的经销商代表分享了富士施乐打印机渠道业务的成绩及发展战略。会上,富士施乐宣布推出了“梦打印”解决方案以及首个具有无线打印、Google云打印、苹果AirPrint功能的打印机及多功能一体机产品系列,而且在新产品的后期耗材方面,针对中国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低价耗材套装。“我们一直在关注移动互联,并且专门针对市场最热的苹果设备的Airprint,针对安卓系统做了APP,这使得我们在中国市场尽快抢占一个至高点。我们目前正在以满足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大胆尝试新的营销模式,在技术上不断完善拓展富士施乐技术平台,在技术上做市场的领先者,功能上积极开发无线打印、云打印、文件处理,迎接移动互联,从而期望改变游戏规则,方便用户并降低其使用成本。”
除了将大力发展渠道零售业务之外,面对中国打印市场目前出现的增长放缓趋势,富士施乐还将会通过其它举措,力保市场的稳定增长。董魏年表示,对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来讲,服务毫无疑问是富士施乐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全保服务。这是公司未来生意的增长点。如果完全靠硬件的增长,一是有瓶颈的问题,二是完全靠卖机器,并不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所以富士施乐一直在中国致力于推广这种全保服务概念。
在富士施乐(中国)的战略计划中,大中国区(含香港)2012财年的销售额为600亿日元,计划3年后的2015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9%,同时力争服务收入占比大幅增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富士施乐非常看重全球可持续发展。其在华全资投资的富士施乐爱科制造(苏州)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将富士施乐公司从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回收的数码多功能机、复印机、打印机和硒鼓等富士施乐产品进行拆解,并分解成铁、铝、透镜、玻璃、铜等70个类别,通过再生处理将其转化为原材料作为新资源循环再利用。目前,富士施乐已经成功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环保目标,其废旧设备和硒鼓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9.8%。
细节决定成败
董魏年加入富士施乐还不到一年,但是日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多日资企业一样,富士施乐在人事管理别注重员工与企业文化的相融。所以与欧美企业鼓励个人发展不同,日资企业推崇团队作战,要“及时报告,及时联络,及时商量、及时跟进”。“传统的日本管理文化中更强调员工的勤勉和自觉,同时,又会非常严谨地在细节和标准上严格执行。”董魏年如是说。
如果说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近些年来都在不断尝试实施和改进的管理方式的话,那么日本企业可以说是精细化管理的鼻祖。富士施乐和很多顶尖的日本企业一样,尤其注重细节和落实,通过PDCA的不断循环,善于从多个纬度来看一项作业,通过不断的改进来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从计划到执行再到检查,最后到处理结果,形成一个闭环,经过PDCA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不断地进行PDCA循环,是董魏年在管理工作中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的工作之一,这种重复可以最大程度地纠正错误,减少误差。正如董魏年说的那样,“在同一个级别的企业竞争中,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成败,英文中有所谓’魔鬼躲在细节里’的说法。”
董魏年作为富士施乐(中国)的运营副总裁现,负责公司四方面的管理工作:供应链、审计、IT以及行政运营。在进入富士施乐之前,董魏年一直从事财务工作,财务相关背景对现在的运营副总裁的工作帮助很大,甚至可以说非常必须。“比如我们在对各地销售和配送网点设置的时候,由于我们对客户的承诺方面全国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各个地区情况又不一样,所以在做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配送网点的设置分析时,我是按照从成本到效率多维度来考虑,需要更多的财务相关知识才能完成数据分析。”此外,董魏年现在还主管IT部门,“工作可以说是保证企业整体运营的系统性和对市场反应敏感度的必要工具,我们的业务遍布全国,信息系统的搭建可以整体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全方位地改善了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提高了内部决策的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