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歇后语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输出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外国人接受并深刻理解中国这种丰富、幽默的这种语言文化形式,则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和方法。关联理论就是语用学中非常有名的一种模式。它是由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 和英国学者Wilson于1986年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该书虽然也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认为其理论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毫无疑问,至少在目前,他们的这一理论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语言教授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所谓关联理论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必须明确地向听话人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式,此即他们所谓的“明示”;然后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和本人的认知语境进行解码,经过判断以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即所谓“推理”,这一模式后来被称为“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和交际中,受动者根据主动者给出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逻辑推理,然后达到理解的目的。[2]而交际中每个个体的认知环境都是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因而,由这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会因人而异,对说话人所讲的话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3]
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歇后语的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化形式的核心要素及其格式。歇后语通常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它们从形式上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比喻,其二是利用汉语的会意。
歇后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英语中没有一个专门的词与汉语中的“歇后语”相对应。偶见词典中出现“sequels”作为歇后语的英译词,但它却不是“歇后语”的等译词,因为英语中不存在歇后语这种形式。因此,歇后语的学习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歇后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以及词汇信息进行分解,然后再将之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教授给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逻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根据关联理论,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结合其原有认知环境的旧信息对话语信息进行推理,在推理中便使用到了逻辑信息。如“聋子的耳朵――摆设”,“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在歇后语中如谜面的前一部分就是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听话人要理解这两个歇后语就需要用自身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这种逻辑信息其实是一种语义推演,它一方面体现的是某一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人不同的智力反映。如外国朋友听到“聋子的耳朵”,他的推理可能会是“聋子的耳朵”就是“听不见”。但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进行推理,聋子的耳朵虽然是“摆设”――听不见,但有没有它可大不一样,有了它至少没有缺少器官,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样的耳朵就是“中看不中用”――摆设。
第二、从百科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百科知识,也会决定他对异文化的理解程度的深入与否。当听话人听到一个信息,首先就会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尽可能快速地理解它,其次,对于知识渊博、百科信息了解全面的人来说,理解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百科信息在理解歇后语中至关重要,如“过河的卒子――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螃蟹与蛇为伴――横行霸道”,这两个歇后语需要学习者有宽泛的常识才能领悟谜底的真正意义。第一个歇后语如果学生不懂中国象棋的下棋规则,则难以领会和理解;同样,如果不了解蛇、蟹的行走方式,螃蟹横着行走,而蛇经常横穿小道,所以这两种动物走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到 “横行霸道”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或势力胡作非为,不讲道理,如果这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听话人就好像是听天书。因此,如果学生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那么这样的歇后语经教师简单指点后学生便会恍然大悟,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否则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教授留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中国象棋的产生、发展、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象棋所形成的俗语,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这种蕴含百科信息的歇后语经常是比喻式的,
第三、从词汇信息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词汇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对汉语词汇的掌握。词汇信息体现在歇后语教学中主要有要把握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谐音,如“巨木――水到渠成”,“ 六月里戴手套――保手(守)”。第一个歇后语是一个关于“渠”字构造的歇后语,这也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记忆汉字方法。如汉语教师经常在教授“臭”字时会使用与之相关的一个歇后语就是“自大一点儿――臭”。这是留学生包括本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汉字习得方式。第二个是词汇谐音歇后语,“六月里戴手套”,为的就是保护手,谐音为“保守(手)”,指跟不上形势,思想守旧。这种构字法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是来华留学生最能接受的一种形式,因为其认知过程也是根据词汇信息进行推测理解的,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学到更多独体字、合体汉字和同音字。
第四、从百科、逻辑和词汇信息整合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诠释。
关键词:歇后语 比喻 双关 翻译策略
一、 概述
歇后语是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谜面,称为比喻部分;后一部分是谜底,即本意,称为说明部分。就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比喻式歇后语与双关式歇后语。
二、文化内涵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说过: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对歇后语而言,由于其隐含性(IMPLICITNESS),使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实质上,英汉语言正因为有“同”才可以翻译;有“异”才产生技巧。其文化内涵在汉英对比中呈现下列几种情形:
2.1汉英喻体相同,文化内涵也大致相同
有些歇后语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形象上都与英语在文化内涵上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形下,两者之间便可进行对等翻译。
2.1.1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A rat runs across the street――everyone joins the hue and cry.)用来比喻害人的东西,万众痛恨(An evildoer is hated by all.)
2.2 文化背景不同,表达方式迥异
歇后语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2.2.1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A clay Buddha crossing a stream ―hardly able to save itself)中的“泥菩萨”形象恐怕令英美人难以想象。
三、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歇后语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做到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形式,同时又要注意不要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我们翻译歇后语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下面简要谈谈歇后语汉译英的一些基本方法。
3.1直译
这种方法是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前提下,使译文尽量保护原文歇后语的结构形式、比喻形象和语言风格,具有与原文相适应的可读性。现举例如下:
3.1.1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hardly able to save itself.
3.2意译
有的汉语歇后语无法直译,例如利用双关语的歇后语以及字面意义完全不合逻辑的歇后语等。在这些情况下,结合上下文的内容,采用意译。例如:
3.2.1我刚来,对这里的情况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I’ve just come. I am very much in the dark about the things here.
由于形义矛盾突出,在矛盾无法调和时,喻义应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采用舍形取义的译法。
3.3保留形象节译
有些汉语歇后语的喻义比较明显,在英译时可只需译出其比喻部分。如:
3.3.1张金龙突然来找小小子。小小子知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可又不能不接待他。(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Zhang Jinlong called on him,Xiao realized that it was a case of the weasel coming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He was very uneasy,but he had to entertain his unwanted visitor.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歇后语中译英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原语隐含意义的准确转达,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由于歇后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们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所以,从表面意义和形象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歇后语的可译性。成功的歇后语翻译方法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语义等值”(Semantic equivalence),即目的语和原语义在意义上达到对等;二是“文化借用”(culture borrowing),即目的语和原语的文化特点应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耿龙明.翻译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5]吴可.歇后语9000条[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
[6]尹斌庸.歇后语100[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 歇后语;隐喻;认知语境;语境;制约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7-01
一、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语用认知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本文拟从认知语境角度试析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二、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温端政,2002,7)。根据“歇后语”的名称,很多人想当然把它理解为可以歇去后一部分的意思,笔者倒认为或许是歇一会儿,再说后半截的意思。其实除了常用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些外,通常两部分都要说出,否者将出现表意不清。
本文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温端政,2002,9)“直接型”指只有本义而无别义的歇后语,如:
(1)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你说你不在乎,现在你不在乎,将来呢?(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还说》)1这类歇后语,意思基本上无需再作解释, “假装不知道”,意思都再明白不过了。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
(2)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修房不给你批地基……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崔巍《爱与恨》)
例(2)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听音,只能根据语境以及已有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等途径来判断意思。
三、隐喻的意义和类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在历史上,隐喻主要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普遍认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想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寅,2007,406)。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运用就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四、认知语境及其对隐喻歇后语理解的制约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陈嘉映,2003,339)。随着其研究和发展,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语用因素结构产生的,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隐喻的识解过程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智空间,从而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完成隐喻的识解(张慧芳,2010,48-49)。所以认知主体要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的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在矛盾中找到统一。
五、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歇后语这一中国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表达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借助一些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的事件或物体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无不是对其哲学观的一种印证。
参考文献:
【1】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温端政. (2002).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慧芳. (2010). 认知语境下的隐喻动态识解[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47-49.
温端政、晁继周、李行杰等16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报告,还有36人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会议从以下几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语汇学理论
温端政认为,语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重点阐述了其与词汇学、方言学、民俗学、历史学和文学的关系。韩爽对“俗语”概念理解的现状、其他相关概念的内涵以及俗语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史秀菊从三個方面概括了惯用语的特点:多用比喻修辞手段,字数并非主要为“三字”组,结构并非主要为“动宾”关系。延俊荣引进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认知模型ICM理论探讨了言语活动的构成、本质特征和建构机制,以此来探究言说类谚语的内在连贯性。白云认为成语2+2的韵律模式使得“四位一体”的成语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与成语句法和语义存在不对称关系,成语为了追求复合韵律词的“最佳选择”,牺牲了自身的句法关系和语义理解。马启红从比喻构成的角度分析了体词性俗语的比喻构成特点及语义生成方式。陈长书阐述了歇后语的分离性与同一性,认为前者解决了如何在语流中分离歇后语,也就是将歇后语和相邻的语言单位区分开来的问题;后者解决了对于一些结构相似的歇后语,是视为不同变体形式还是不同歇后语的问题。
二、语典编纂
《语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准备重点打造的一部语类辞书,几位代表就《语海》编纂问题进行了探讨。李行杰认为《语海》编纂时应尽可能地多收语条,按义类排列,释义要准确、精当。杨蓉蓉介绍了《语海》编纂的准备工作,并就立目与编排、索引等提出了详细的设想。孙毕详细介绍了《语海》立项和编纂准备工作以及未来的编纂方案等。黄传亮论述了《语海》义类编排方法的构想。
成语类语典为许多代表所关注。陈霞村、郭振红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成语释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刘中富指出应区分同义成语和异形成语,以及普通语文词典和成语词典在收释这两类成语时应采取的不同方式。辛菊介绍了《学生成语辨析词典》编纂的过程。李淑珍采用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对当前成语辞书收条情况进行了考察。
马志伟阐述了语典例句编写的经验与体会。温朔彬阐释了《新华语典》在立目和释义等方面的原创性。陈玉庆介绍了《商务馆小学生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词典》的特色。黄丽群就学生语典的编纂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汪惠民引进了意象的概念,提出了对鉴赏类歇后语语典的编纂设想。
三、方言语汇
吴建生介绍了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重点项目“汉语方言俗语语料库建设研究”的情况,着重阐述了方言俗语语料库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张光明总结了多年来编纂“忻州方言语汇系列辞书”的经验。张宝玉对《忻州惯用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进行了介绍。史素芬研究了长治方言谚语的修辞美学价值。李金梅、王利、刘艳平和裴瑞玲分别对高平、壶关、定襄等地的方言谚语和灵丘方言歇后语进行了研究。
四、近代文献语汇与语汇考释
晁继周认为《红楼梦》中俗语的贴切运用,对描写人物、表现主题、推进情节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李倩以敦煌变文中的俗谚为材料,探讨了敦煌变文的民间文学特色和口语化特征。张文霞统计源自《战国策》的成语共160条,认为这些成语对探讨先秦汉语和成语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都有重要意义。
高列过对“守财奴”等词语进行了考释。范晓林利用山西方言材料解释了元曲中“行行至”的意义。武玉芳利用山西方言和其他语言材料解释了《金瓶梅词话》中“猪剌儿”的意义,并提出了利用方言材料解释近代汉语词语的几個原则。
五、语汇的具体研究
谢仁友对成语新义的类型、原因及规范原则进行了探讨。赵志峰对成语误用的复杂性及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安志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语汇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新语汇的产生及其与相关范畴的联系。申慧就新成语进行了专门论述。梁永红认为大量的惯用语源于行业用语,并对这些用语的意义变化进行了研究。孙文娟对与女、品德、外表等相关的成语进行了研究。
王世利分析了惯用语的特点,并对惯用语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分布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刘嵌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除以上内容之外,还有代表研究了与语汇相关的其他现象。孟祥英研究了规范型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情况和原则。孟德腾研究了嵌入式四字格的语义透明度与嵌入项的语义变化。刘红梅从聚合的角度引入了聚合词的概念并论述了其修辞效果。王海静以《红楼梦》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汉语俗语的翻译问题,并以此为例探讨了洪堡特的辩证翻译观。
会后还举办了温端政先生汉语语汇学学术思想座谈会。
关键词:重庆方言,熟语
一、惯用语
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惯用语指称的大都是重庆最常见的人或物,有的甚至难以在普通话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这类惯用语常用三字格或四字格的形式来表现,相当一个词或词组。
例如:重庆人称没有根据的、不可信的话为“空了吹”;指说不专业的话为“开黄腔”;指缠着不放手为“扭倒费”;形容得理不饶人的情形为“幺不”,等等。可以看出,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惯用语多是由一两个有特殊方言义的词组成的,如“黄”、“费”、“幺台”等。这些词也成为了该惯用语的灵魂意义,一旦理解了这些词,就能领会该惯用语的意思了。
二、歇后语
汉语中歇后语大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因此带有很浓的口语色彩,也最能反映当地的人文气息。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歇后语也不例外,它跟普通话中的歇后语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两种,即“谐音相关”“意义相关”。
(一)谐音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谐音一般多是方言音与普通话之间的谐音,如“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重庆话属西南官话,平翘舌不分,于是“治”与“自”同音;而在重庆话中“脚”与“觉”也同音,所以“瘸子进医院”指的就是“自觉”。
(二)意义相关
重庆方言熟语中意义相关的歇后语很多,如“丰都城拉二胡――鬼扯”、“癞格宝(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等。
三、俗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俗语多是反映重庆人民生产生活的短句或韵语,结构简练,如“包包散,包包散,不要婆婆看。”这里的“婆婆”不是指普通话中“丈夫的母亲”,而是按照重庆人的习惯,指的是“奶奶”。重庆方言熟语中韵语的韵脚一般都押重庆方言音,如“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等。
四、成语
重庆方言熟语中的成语并不多见,但格式固定,熟识度高,如“正南齐北”指南北都周正,形容有规有矩,非常正式、严肃。“一四六九”是用概数表示“大量的”、“全部的”之义,这里跟古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重庆的方言熟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詈语。如“龟儿”,“各老子的”、“砍脑壳的”在使用这些詈语的时候,有的单纯是为了骂人,但很多情况下用者表示气愤、欢喜等情绪的方式,有时甚至什么意义都没有,只是一种口头禅。
五、隐语
展言子在重庆民间有悠久的历史。老百姓们工作劳动之余,常以幽默诙谐的展言子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有些内容形式都很精彩的言子经过一代代口头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长盛不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许多言子也被不断修改着,新的言子也不断被创造出来。重庆言子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日常琐事无所不涉。重庆言子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展言子习惯上叫歇后语、半截话,实际就是隐语。前半句是譬语或引子,后半句是解语或注语,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这种语言形式类似“诗经”和陕北民歌信天游常用的“比兴手法”。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只说出前半句,而将后半句隐去不表,听话人常会心领神会,十分默契,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例如:“瞎子戴眼境――多余的圈圈”,这是一个完整的言子儿。但生活中常这么说:“你也不怕麻烦。其实你做这些无用功完全是瞎子戴眼镜。”再如:“半天空挂口袋――装风(疯)”,生活中常说:“他这人神经得很,半天空挂口袋。”“毛煞”“毛(maō)煞”是常挂于重庆人嘴边的一句方言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性格及脾气,即“性格刚,脾气暴”。我们常说某某嘿毛煞,性格“毛”得很,莫去惹。“毛煞”常含贬义,但有时也用来夸赞某人。小明学习成绩好,期期稳拿全年级第一,同学们个个都服了气,说他硬是毛煞不简单。阿贵大学毕业,人勤脑子灵,肯问肯钻,技术学得又过硬,同事们常常在背后议论、赞扬他:“毕竟是大学生,硬还是要毛煞些!”而所在单位领导却对一些工作马虎、不务正业的“二杆子”常在大会小会上教训说:“有的人工作上不行式,整天在外面二冲二冲地干毛煞!”因此,咱们做人,该毛煞的地方还得想法去毛煞,不该毛煞的万万不可去毛煞。“搭巴壁”在重庆方言中,搭巴壁的意思就是厚起脸皮巴倒人家占便宜。“装莽”
装莽,就是装蒜,装糊涂,装到二百钱数不清,一问三不知,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其实,装莽只不过是一种包装而已,把自己包装成老实人,包装得傻乎乎的。
六、谚语
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某一区域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它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大于民间。以下将千百年来流传于重庆地区的民间谚语分类简要陈述。
例如:镜子擦得亮,脑筋用得活。人往明处走,雀往亮处飞。人比人,气死人。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做事偷懒赶儿,吃饭端大碗儿。人是铁,饭是钢,两碗吃了硬邦邦。天晴打逐步形成雨处,少时想个老来路。晴带雨伞,馆带路粮。一个钉子一个眼。好手难提四两。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门门有道,道道有门。人心难摸,鱼鳅难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牛大压不死虱子,山高挡不住太阳。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巴撑拍不响。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粒米成箩,滴水成河。
总之,重庆方言熟语句式多样,语义丰富,结构简练。对整个方言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11-02
语文课是最富生动的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鲜明,而且要富于生动,幽默谐趣,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那么,什么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达到使人发笑、潜移默化、启迪心智的言语手段。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相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把幽默语言引进语文课堂。下面仅就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等问题加以论述。
一、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氛围,还可以把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浅白,形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愉快。
第二,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能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知识总是更易于学习和记忆。课堂上,学生或者处于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或者精神过度疲劳,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或走神,此时,教师富于幽默感的语言,常能使学生笑声顿起,活跃思维,从而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减少疲劳,同时也创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第三,幽默语言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其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人接受。”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远胜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
第四,幽默语言在教学中还具有教育作用,体现教师和善育人的特点。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剂。幽默语言有趣可笑,让人觉得轻松自然,表达意思又委婉含蓄,给人温和友善之感,因此很容易被人所接受。教学语言中的幽默能十分有效地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的方法
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课文,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学生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通常,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一)转换语体
教师在讲课中有意把不同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或是不同行业的专业用语交错使用,这样幽默就会在语体的转换中应运而生。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教师在分析时可以这么说:“在这最尴尬的时刻,皇帝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尽忠职守’,可见他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至死不变。”这里借用“坚守工作岗位,尽忠职守”这个工作领域的用语,用庄严的语调一本正经地“赞美”了皇帝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
(二)巧借熟语
熟语是一种特殊的常用短语和语句的总称,它们具有一般词语所没有的幽默效果。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是几种常见的类型。不少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都十分风趣诙谐,谚语如“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歇后语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惯用语如“炒鱿鱼”“碰钉子”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把这些具有幽默感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俏皮话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符合教学需要的幽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让学生更好识记这一句中的“假借”一词,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查看注释后小结说:“这两个字都是‘借’的意思,我们只要记住‘假是借,借是借,假借也是借’,这样就不会记错了。”这句俏皮话使学生记忆深刻,让学生在幽默的情调中掌握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项链》一文时,是这样处理教学难点的。作者批评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但对她又寄予深切的同情。小说在结尾处点出项链是假的,增添小说的讽刺色彩,突出了主人公的悲剧意义。对于这不易为学生所理解的难点,这位教师用编歇后语和让学生对对联的方法来处理。教师先把路瓦栽夫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三个阶段编成歇后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自讨苦吃。”学生听后大笑起来。这样一个自编的歇后语,幽默风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着教师出了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学生对出了下联:“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十载艰辛可怜实可鄙”。
(三)运用修辞创造幽默意境
1.拈连法
拈连,就是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是不能用这个词的。譬如在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时候,一位教师讲授“何”字的意思时,告诉学生这是“为什么”的意思,学生识记不是很牢,这位教师就借班上一何姓学生的名字来帮助学生识记,笑着对学生说:“‘何’就是为什么,那我们班上的何某某同学就是‘为什么’某某了,大家记住了吗?”全班同学大笑,该何姓同学也嘿嘿直乐,原来自己的名字这么有意思啊。教师本来是讲解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这里使用拈连法讲到学生姓氏“何”字的用法,造成了幽默诙谐的气氛,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
2.双关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一语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练习《鲍鱼之肆》时,先从“鲍鱼”入手讲道:“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它海味所能比拟,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价格极其昂贵。”此言使得学生垂涎欲滴。接着教师又说:“可是此文中的鲍鱼,谁知道是什么?说出来你们都不相信,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两者可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以后切不可乱说你吃鲍鱼了哦,否则我们还以为你穷到只能吃咸鱼了。”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巧用打比方、语意双关等修辞手法,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幽默诙谐而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同时又给学生以启迪,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引述法
引述法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容易说得明白、动听,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引述。教师讲课时可以引述一些幽默故事来说明道理,既能达到幽默的效果,又让道理通俗易懂,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介绍四书五经中的《尚书》时,先讲了一个关于尚书的故事:“有尚书与侍郎共主一部书,二人素不睦。某日,尚书见一匹狗窜入大堂,乃佯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洞悉尚书用心,乃徐徐答道:‘夫狼与狗之区别在于尾――上竖为狗,下垂为狼。’”以这个幽默的笑话来说明,“尚书”有时指的是作品《尚书》,有时指的是官位,从而得出同一词语可有不同的义项,表达不同的意思的结论,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尚书》有了新的印象。
4.仿拟法
仿拟法,是指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即时创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以造成幽默风趣的效果的方法。例如,中考前的教室里,有的学生正奋力做题,有的学生却睡眼朦胧,正在上课的教师见状停止了讲课,随口呤道:“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教师的语调抑扬顿挫,充满了风趣,学生立即被逗乐了。接着教师又呤道:“僵坐书桌不自哀,尚思中考战题海。”教室里随即笑声一片,大家的朦胧睡意马上被驱散了。这位教师即兴仿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中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以及南宋诗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创造了符合当时情境的“诗句”,使批评语言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幽默感。
5.移时法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古代的事物进行现代化描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时法。教师在讲课时,恰当地运用移时法,用现代词语来表述古代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不仅幽默风趣,滑稽可笑,而且有助于表情达意。例如,一位教师教《赤壁之战》,谈及周瑜的年龄要比诸葛亮的年龄大这一情况时说道:“事实上,周瑜比诸葛亮年长六岁,这么说吧,当周瑜在孙权帐下执掌帅印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的‘待业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这段话引得学生笑了起来,教师将“待业青年”“自学成才”这些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极熟悉的词语,移用到三国时代著名历史人物身上,极富时代感,使人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
(四)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幽默因素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本身就很幽默风趣,如鲁迅的小说和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契诃夫及莫泊桑的小说等,都各有各的幽默风格。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开始称她为“豆腐西施”,由此可以想象她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豆腐店因为有了她,生意特别兴旺;后来她被描绘成“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的比喻充满了幽默感。杨二嫂不仅形象发生了变化,为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文中写到她向“我”要那些破烂木器,拿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还拿了狗气杀,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飞也似的跑了。由此可见她变得自私贪小便宜,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落。读者可以在幽默的字里行间了解到后广大农村萧条、破产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于风趣中透露出忧患之感。
关键词: 汉语双关语 分类 功用
双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①汉语双关利用词语的谐音、多义巧妙地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带有双重甚至多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再现发话人心目中原有的意象,为语言表达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感染力,使意境更加深远,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双关的单位被人们一步步扩展到了语素、词语、句子、句群、语段和语篇中。②
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直觉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带有伦理、整体、意向、直觉、意象、模糊、求同、后馈、内向、归纳十个特征。③在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种种问题时凸显出强烈的主体意向性,重视意象和归纳。因此我国古代诗论家大都强调意在言外、意贵含蓄。难怪王希杰谈到汉语双关传统时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与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④
一
目前,对双关的分类,标准和术语不一。国内出版的汉语修辞方面的著作都是从双关语词的音、形、义三方面着手,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谐音双关。中国人历来重视声音。汉语言中音节少汉字多(有六七万),形成了独特的谐音文化。“谐音双关”是指在选词时,选取一词来表达音同或音近但不同义的另一个词的内涵。这种利用音的巧合,偷换同音异义的词的表现手法,若运用得当,会产生丰富的修辞效果。⑤
谐音双关使用的范围大体分为四类。
1.社会习俗礼仪。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新人洞房床上柚子(有子)、枣子(早子)、花生(育)的摆放即是取了“早生子”的谐音,预祝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这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生育观念在民俗心理中的反映。诸如此类的谐音所产生的社会习俗礼仪在汉族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2.古今文艺创作类。在文学作品中,文人往往借谐音寄托个人思想感情。清初文杰金圣叹在刑场上为其子所作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中分别以“莲”、“梨”双关“怜”、“离”,表面指水果,实叙父子离别之情,彰显了文人的机智和巧妙构思。《红楼梦》更是将谐音双关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诸如《护官符》中的假与贾,雪与薛,等等。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谐音其中,生动有趣,富含哲理,回味无穷。
3.语言本身的变异创新类。此类语音双关广泛运用于歇后语、广告词新闻标题、谜语、商标名等。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4.有着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类。如菜式“绝代双骄”实为青辣椒和红辣椒。
(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有意识地造成语义分歧;或以原表彼义的词示此义,构成表里两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形成双关。例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形容春天繁花盛开如烟似雾,兼示扬州之繁华。“孤帆”指孟浩然所乘之船,也兼指故人此去,孑然一身,漂泊无依。
汉语还有独特的双关构成形式――双关式歇后语。这种歇后语后部分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解释说明前半部分,但实际表达的却是与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双关歇后语又分谐意和谐音两种。例如: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高水平);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好大的胆子)。
二
汉语双关语的传统从古至今一直非常活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十分盛行,流传盛广,其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戏剧、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中就常采取多义或歧义等双关形式,曲折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态,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加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色彩。
(二)语言文字游戏中。借助汉字多音多义的性质,能使词语或句子,通过词汇意义等,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歧义,一明一暗,分别对应着文字游戏中的谜面和谜底,含蓄而幽默。在中国,以双关语为基础的文字游戏,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如灯谜、字谜、酒令、相声、歇后语、民谣、歌谣、笑话等。前两者是中国的国宝。⑥
(三)现代媒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告、新闻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文学,经贸往来,商业谈判及正规的政治外交场合等领域更是广泛利用双关语。语言学家Leech曾指出:“双关是所有象征际中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特别是在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中涉及性和宗教的禁忌语时尤为多用。”在涉及禁忌语时,使用双关语可回避俗语的刺耳或直接表达会引起的不良社会反应,从而产生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化解尴尬场面、创造融洽气氛、增进相互了解的效果。
尤其是运用于广告语中。双关语是中外广告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简洁新颖幽默,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被用于广告语音、词汇、句法等各语言层面,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满足广告创作短而美的经济原则,提高了语言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效果;它还使广告标新立异、幽默有趣,让人能对两种或多种不相关的意义产生丰富美丽的联想,满足了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营造出一种意境美,从而延伸了广告的劝诱力度,促销了产品,达到了较好的广告效应。例如:
华力牌电蚊香,“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
正是运用了双关的同音异形异义法,既强调了产品灭蚊干净的高品质,又突出了该蚊香无毒无味的特点:默默而无蚊(闻),无声又无息;也向人们表明了一心奉献、不图回报的心意,幽默地表达了产品功能和产品制造商的自信,达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双关语是修辞学、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文艺学、文字学、文学创作、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研究它。只能借用多学科的成果,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双关语。⑦在隐喻学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双关语的研究也必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动态研究趋势,双关语也将作为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出现于研究领域。
注释:
①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482.
②钟玖英.双关范围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
③连淑能.论中国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④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39.
⑤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46.
⑥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0.
⑦王希杰.论双关[J].玉溪师专学报,1989,(6).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连淑能.论中国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一)文化在称谓中的反映
在英、美以及其它英语国家中,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长辈或上级之名,然而,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称呼就是犯上;另外,第二人称,英语中不论长幼一概用you,在中国文化里,对长辈或上级则需用“您”,对同辈、晚辈或下级则用“你”,究其原因,是中国文化敬重长者,西方文化提倡平等。
(二)文化在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和修辞语中的反映
在地理环境上,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航海、渔业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而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如: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再如,在中国,人们认为佛祖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以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成语、谚语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1]。与之相对的,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在基督徒的心目中上帝高于一切。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比如表达祝愿的时候会说Godsave(上帝保佑),有人打喷嚏时旁边的人会说Godblessyou(愿上帝赐福给你)。此外,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来自神话、传说、史事的成语、典故。比如:汉语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英语中来自《圣经》的AJudaskiss(犹大之吻,比喻口蜜腹剑),来自希腊神话的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Achilles’heel(阿喀琉斯之踵,指代一个人的致命弱点)等等[2]。
(三)文化在语法中的反映
文化的差异在两种语言的语法中也有体现,首先是在词语搭配上,比如:英语中“书”只能读不能看,即:只能readabook,不能seeabook;汉语里,“书”可读也可看。再如,英语里,“天黑了”只能是itisdark,而不能itisblack;汉语里,“天黑”和“黑板”一样“黑”。另外在句法方面,由于西方人特别注重形式逻辑,所以,他们常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来体现句子成分或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例如:Aftershefinishedherhousework,shewenttothesupermarketforsomevegetable.(她做完家务,去超市买菜。)英语句中,两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由“after”体现出来的,而汉语句法则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也就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3]。正如邢福义先生指出的,“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4]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联体双胞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语言具有鲜明的、稳固的民族个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记录和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每个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从某个方面起着制约作用。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如果离开了民族文化,要想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圆满完成《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开展双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介绍中西方不同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中西方在传统习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选择恰当时机进行介绍。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有趣,既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中国人说话时视关系亲密程度不同而有距离远近之分,可以拍拍肩膀或拉着手。而在美国,两个男人说话时应避免牵手,否则,会被认为是同性恋。再看一个例子:在我国北方,请客人上炕是对客人的盛情款待;而在英美国家,客人一般是不能进入主人的卧室的。除了作介绍之外,教师还可设计文化价值分类比较表,内容可涉及个性、母性、和睦、金钱、谦逊、守时、争先、效率、宗教、教育、社会等级、感恩戴德、灵魂拯救、集体责任感、尊重老年、环境保护、男女平等、人的尊严、爱国主义、男子汉气概、殷勤好客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比较汉民族与英语民族在文化上的异同。
(二)分析词汇的文化涵义
中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词汇。其中绝大多数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氛围中解释涵义是不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区别。如:“ambitious”本身无褒贬色彩,但译成汉语时,“有雄心的”是褒义,而“有野心的”就是贬义,必须视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意义。另外,教师在编制习题时,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含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练习。例如,笔者曾让学生翻译“是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很多学生把“走狗”译成“runningdog”或“walkingdog”,他们还并不清楚此句中的“走狗”意为“打手”、“帮凶”,极含感彩。而“dog”在西方为人们的宠物,与中国人心中的“走狗”大相径庭,所以在这里不能使用直译。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含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如果对它们的文化涵义不清楚,就不能正确使用,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失误。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适当地讲解,以便学生掌握和运用。
(三)组织讨论
讨论是学习外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范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取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ChristmasDayinthemorning”前,可先就有关西方圣诞节习俗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就会把这节日的风俗习惯搞得清清楚楚,那么,课文中与这相关的文化知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知识
关键词:微课;趣;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81-02
微课以其特有的网络与短视频优势,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基础教育。与常见的学习方式相比,微课程呈现前所未有的学习视觉:它激发人们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听觉、视觉、想象……短小、精巧、实用、有效。内容上,有针对性,有较强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有趣,很有吸引力。实践表明,微课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借助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用来展示图片、故事、绘本、视频片段,用主题突出、带有声光电色的刺激来代替纸质材料的视觉刺激单一性,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想象,有着丰富的、待发掘的功效。
一、微课激趣,引发想象动力
所谓想象,是个体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思维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任何人的心理过程,都离不开大脑的想象。
(一)制作趣味微课,诱发写兴趣
我选用网络上的《50张激发想象力的摄影作品》、《有想象力的图片》以及一些儿童绘本故事图片,佐以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天空之城插曲、钢琴王子理查得・克莱德曼――《水边的阿狄丽娜》、《欢乐之歌》、《梦中的鸟》等配乐,制作成系列微课程,让学生在想象的图片和音乐中徜徉、漫步,欣赏“滴水映日,大智若愚”的“微言大义,浓缩的才是精华”的微课,激发出学生的不同体验与兴趣。
(二)制作“成功”微课,引发写作欲望
以往的表扬总是停留在口头或者老师的评语上。例如在作文评语中,给予学生一句鼓励,即使是一个好词、一句好句,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喝彩”这样的评价,确实可以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
但有了微课,激励方式就得到了新的扩展。我将学生单元作文作品中的好句词、好段落、好文章等“成功”文字,归纳在一起,结集而发。用录屏软件制作成视频,发到班级空间中。利用网络的传播魅力,将微课作为激励新形式。对于好的篇目,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微课录制中,说上两句。通过“见微知著,管中窥豹有洞天”的视频集“滴水穿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制作多样微课,激发写作想象
“物随景迁,辞以情发”,制作情境作文、续补式作文、半命题作文微课,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前,我们制作播放了一个由贫困山区学生生活现状图片及大城市中的学生生活对比图片组成的微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了“过生日了,我能吃上面条了”之类的图片冲击中,在触景生情中想象、抒情,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在“六一”节那天,我再也不吵着买新衣服或零食了,而是要把钱存起来,捐给贫困的小伙伴,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再如续补式微课:《妈妈只给我洗了一只鞋……》,半命题作文《从此,我不再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的诉说》等微课程,让学生在“妙不可言,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微妙处,领会了“滴水之恩”、“博爱深情”的微妙。
二、微课展趣,储备想象素材
知识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积累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大家想象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些都要在大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结合而成。而知识经验的丰富与否,决定着表象浅与深。表象贫乏,其想象寡之;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因此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想象的翅膀有多丰满。
(一)“多方”观察,丰富表象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并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认识事物,积累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途径是观察。因此,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勤于思考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的事物;其次,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观察时,教师可做启发式的解说,最后,还要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事物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观察一棵榕树,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启发想象,从远处看,这榕树像什么?从近处看,这榕树长满气根,这像什么?这榕树的叶子颜色、形状如何?微风吹来又会怎样?生:
“榕树像一把绿色的大凉伞。
“榕树就像一位憨态可掬的老人。
“榕树的叶子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发亮,茂密的叶子一片挨着一片,一阵风吹过,榕树便沙沙地唱起歌来。”
而采用了微课来引导观察,则可以变成这样:第一个画面先出现榕树的全景图,观察全景;在讲榕树的气根时,用CS录屏软件的变焦功能,将全景图榕树中的气根部分局部放大,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风中飘曳的各种气根,又可细微放大到每一缕气根、每一片树叶在风中的舞姿……这样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微的观察,比起传统的观察多了些动感,也多了些韵味;多了些细致,更多了些趣味。
这样,用诸多类似的观察视频,比如夏天的柳树、冬日下溪边小路上的落叶等,不断地引导、强化学生留心地观察,可以“反季节”地帮助学生观察、丰富想象。
(二)“配音”描述,拓展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描述,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朗诵版的课文配音,配以课文同步的画面及文字,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描述,达成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微课延趣,强化想象实践
训练是提高想象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逐步积累了生活经验。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料,心中储备了丰富的表象。教师可通过微课进行适时训练,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其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中自由驰骋。
(一)“集成”微课,发展想象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相近学科的学习,利用相关事物的关联,制作系列微课,通过集成,发展学生想象。
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时,可以观看《花生的一生》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所做的课件的录屏视频,让学生由朴素无华、甘于奉献的花生上进行联想:谁像花生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学生打开思路,联想到了一个又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并从中体会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平凡而伟大。”
(二)“幻想”微课,实践想象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内心装着许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成为艺术家,有的想成为科学家,还有的渴望自己能七十二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那些美好的想象用笔写出来。
老师要制作时间、空间、角色假设的相关视频,利用视频来体现孩子的理想和愿望,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大胆的假设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真实感,且富有童真、童趣。
如结合恐龙的传说,穿越的虚假与流行、未来的手机等科技发展趋势,通过截取科普、探索片的片断,或播放TED课程,编辑成新的视频专辑,让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对着如《二十年后的我》的命题作文,还怕学生写不出充满奇思妙想的想象作文来么?
提起我们的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提起我们班,那真是“雨后春笋――个个拔尖”;提起我们的王班长,那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
在老师制作的歇后语微课中,学生是不是会迸发出应用歇后语的写作冲动?
有了这样的微课或微视频的辅导,学生学习歇后语,应用歇后语,进而利用歇后语进行编剧,就不是件很难的事了。比如歇后语集成视频观看后,师生共同编演“麻雀下鹅蛋――瞎吹”,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故事的恰当时机出现,共同演绎一个吹牛大王的故事……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用手机或摄像机拍下视频、存档。
(三)“童话”微课,发挥想象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故事,教师要好好利用童话视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设计“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这个完整、离奇的故事微课,教会学生构思一个生动完整的情节,做到有头有尾。利用微课,教师提供给学生多个角色出演的视频片段作为素材,如小鸭子对老母鸡的劝说、小鸡的不舍痛苦、黄鼠狼得意的表情及言语、德高望重的老牛的劝告、喜洋洋等角色的表演、不同场景组成的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后,老师用课件将所有片段的关键词罗列出来,由学生对不同片段进行顺序排列,自由组合出场顺序,再配以学生自己的言语,从而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四、结束语
作为语文老师,应当顺应形势要求,及时跟上,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应用微课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博览群书,积累经验,放飞想象的翅膀。利用微课这一平台,在儿童心中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种子。
参考文献:
一年级下文体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国学启蒙》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 教学目标
1、 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 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 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 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教学措施
1、 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一年级每两周一课 二年级每周一课时
新学期、新起点,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教学,特制定五年级国学教学计划如下: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大概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4、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多种形式教学。
马上要开始的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燕子过海》。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朝着目的地不停地飞行。
“外甥打灯笼――照旧”“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孩子们整齐有素、兴致高昂的歇后语接龙拉开了本课的序幕。紧接着,投影出现了一只展翅翱翔的燕子,师:“谁来啦?”生齐呼“燕子!”“小燕子她要――飞过大海”板书“燕子过海”。
教师问题导入: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纷纷举手:“我想知道燕子过海去做什么?”“我想知道燕子靠什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过去了吗?”“我想知道燕子为什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怎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过海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孩子们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出三个问题:(1)燕子为什么过海?(2)燕子怎么过海?(3)燕子过海结果怎么样?三个问题钩织成了一张大网,老师将这张大网抛掷到孩子们的脑海里,循循善诱、张弛有度、形散神一、精彩纷呈地完成了整篇课文的教学。
这堂课,对于初为人师的我,受益匪浅。
一、循序渐进阅读感悟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课文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教师三次指导学生阅读,对所提问题一一解答。
一读,开火车读,解答问题为什么过海。
二读,画句子。画出怎么过海的句子。
三读,配音乐,情感升华。
二、多样化方式解惑答疑
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小博士”向大家介绍候鸟的知识。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境的感悟,用表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理解用到的动词所具有的表现力。多样化的方式答疑解惑,会调动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泼不呆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讲得开心。
三、字、词、旬、段、说、议有机整合
开篇板书,强调“燕”的写法,寓写字巩固于篇章教学之中。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一句的教学,以情景、表演、比较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理解词义,如:“太”“落”“伏”的好处,由此深刻地读懂段意,说的是燕子过海很不容易很辛苦,进而感知篇义,燕子那么辛苦,却不停地飞呀、飞呀……燕子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在答疑解惑过程中,每一部分都让学生练习用关联词说话,如因为……所以……,不管……还是……,有的……有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对表达能力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此外,课堂开始的时候歇后语的接龙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积累语言、快乐学习。课后,小燕子还捎来树叶信,教会小朋友们写生字。
师生们还舍不得跟小燕子告别,下课铃声倏然响起。回味引人人胜的课堂,丽英就像上海这棵大树上一只精致的鸟巢,孩子们如早莺争暖、活力四射,如新燕啄泥、口溢芬芳。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生命从这里探寻着新鲜。
漫步在雨中的校园,没有光艳照人的风景,我却觅得一屡醉人的泥香。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学习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互动、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而语文主题学习,在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整合了这些教学方式。在语文主题学习中,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主题学习的本质就是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来明确相应的阅读主题,提供相关的材料,在广泛的阅读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主题学习就是以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为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接触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走进作品,再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二、语文主题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实施
(一)合理确定好学习主题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前做好主题的设置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设计图,而课堂的点点滴滴的动态生成是教学的点睛之笔。对于语文教科书这一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率先透彻地把握好教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细致地分析每组教材中各篇课文具体内容及其内在的联系,深入挖掘主题内涵,形成训练主线;针对各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构建与主线并行的小主题,使主题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多元化主题,做好各种动态生成预设和引导方案。
(二)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在主题学习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是课堂最主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课堂秩序。
首先,努力建立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和规范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课堂的学习、交流和讨论都必须力求高效和有序。最后,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和认真倾听,即时掌握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讨论、小结等各个环节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准确地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规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将不必要的争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注重学习能力培养
课堂上,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四个“多读”,一是在语感障碍处多读,学会连贯通顺地读完文章;二是在积累语言之处多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意蕴之美;三是在情感宣泄之处多读,感悟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四是在启发想象之处多读,进一步学会研读和启迪思维。例如,古诗词教学有三种读法:诵读,译读,品读。诵读要注意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和美感;译读时要努力做到“信达雅”,翻译时在抓住诗歌本意的基础上,保持语句和意境的优美;品读时要挑选文章的经典名句,让学生个性化感悟,发现诗句中背蕴含的真实情感。
(四)引导开展课后的拓展探究
探究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手段。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内心都有一种表现欲,在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只要老师稍加引导,都乐于表现自己,这是让学生交流的最好时机,可形成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这一主题单元,在学习了《三顾茅庐》后,我便布置学生自行选择阅读《三国演义》(中小学生版)的其他篇目,体会这类文章的特点,开展搜集“三国人物歇后语”的学科综合活动。几天后,不少学生都急切地要将自己从父母那里、从网络上搜集的三国人物歇后语展示出来。于是我及时地上了一节交流课,课堂氛围热烈非凡,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得眉飞色舞。我乘胜前进,引导开展了“运用歇后语写话(两至三条)”的训练活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拓展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诸如此类的课后拓展探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涵盖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发现,激发起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发展。人的成长需要生活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累积,语文主题学习用大量的、丰富的材料来撞击学生的大脑,目的就是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客观事物产生一个全面的、恰当的辨别、判断和评析。大量的阅读产生丰富的信息,在不断补充,互相印证时,不断地加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主题学习既是一种探究活动,更是一种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该以“全方位开放”态度,尊重并接纳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