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软件开发项目 风险管理 应对策略 一、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软件项目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开发一套软件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资金预算问题、实际进度问题等等,以及它们对整个项目造成的影响。在软件项目进行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发生。
(一)风险识别
软件项目风险识别过程是将软件项目开发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分析产生的风险进行叙述。软件项目风险识别的核心是系统化的确定项目风险的来源、风险出现的时间、风险产生的条件、风险存在的特征等等,而且,项目风险识别是需要贯穿于项目实施执行的始终,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
(二)风险应对计划
风险应对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软件项目的最终目标概率获得提升,同时有效减少项目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预先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甚至彻底清除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应对计划包括制定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执行方案、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等等。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指的是在软件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产生的风险情况,从而确保风险应对计划能够顺利执行。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将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与预先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进行比较,及时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有针对性地改善风险应对计划。
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一)RISKIT风险管理模型
RISKIT风险管理模型系统的将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评估技术进行了定义,其目的是在完整详细地表达和控制软件项目风险时间发生之后带来的影响,并选择恰当的工具对风险进行评估。
(二)IEEE风险管理模型
IEEE风险管理模型将软件开发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定义,适用于大中型软件企业的软件项目,IEEE风险管理模型不但能够用于管理软件项目风险,还能够管理各类组织级别的风险。
三、软件测试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本文以某大型软件企业的数据通信电源测试系统为软件开发项目案例,据项目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计划和项目风险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了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并提出了一系列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项目风险识别
(1)现场检查。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人员需要亲自到软件开发现场检查整个项目的实际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和了解软件开发项目面临的相关风险。
(2)团队成员密切配合。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相关人员需要相互协作,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交换发现的问题,掌握每个软件开发项目成员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二)项目风险分析
(1)项目风险等级。数据通信电源测试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根据风险特点总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风险等级为“灾难性影响”;第二级风险等级为“严重性影响”;第三级风险等级为“轻度影响”;第四级风险等级为“轻微影响”。风险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评估的,通过对同类软件开发项目的历史风险,对本软件开发项目进行评估分析。
(2)项目风险概率。数据通信电源测试系统软件开发项目按照项目风险概率总共划分为五个等级,A级为“最高”等级(80%-100%);B级为“高”等级(60%-80%),C级为“中”等级(40%-60%);D级为“低”等级(20%-40%);E级为“最低”等级(0%-20%)。项目风险概率的划分也属于定量分析。
(三)项目风险控制
在软件开发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按照预定时间对项目风险计划进行回顾和分析,及时更新项目风险管理清单,对应制定新的项目风险解决方法。在该软件项目进行之前,需要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软件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执行方案,项目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数据通信电源测试系统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充分保证软件开发项目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靠性;加强软件项目开发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软件开发人员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建设,保证软件开发项目人员之前沟通顺畅。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软件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风险管理时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在关键作用,项目风险管理是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统计方法,有效降低软件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项目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因此,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保证软件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许凯.浅议中小型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下旬刊). 2012,(09)
关键词:项目管理控制策略
Abstract: no matter what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roject affect the cornerstone of the project, the project can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the quality, but also improve project maximum benefit effective means. Bu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not a few words will achieve, must take strong strateg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content, 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y.
Key word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建筑项目还是其他行业的项目,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都是两个比较重要方面。但是要实现预定进度、质量,必须要有优秀的项目管理及控制。比如某一个销售方面的项目,预定在三个月内实现几千万的销售量,但是因其管理及控制不到位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事实上,要实现预定的项目要求,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及控制措施。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策略才是最为科学合理,是相关人士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形下,谈项目管理及控制策略就具有现实意义。
2,项目管理及控制内容
要探讨项目管理及控制的措施,必须要明确项目管理及控制面对的内容。这样,研究项目管理及控制策略才具有实际意义。
2.1,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项目管理主要是指为了完成合同双方指定的任务,对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控制等过程。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制定出项目实施过程计划或者确保质量的计划,经过相关的部门会审同意后组织实施;
②按照审定之后的实施计划进行执行,并且要按照要求组织好材料、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的投入,如果有一些需要机械实施的还必须要安排好机械使用。
③按照项目签订的合同科学合理的控制实施成本、进度以及质量等方面,尤为重要就是实施中的安全控制;
④还必须要管理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其他问题,比如实施现场清洁、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收录等。
2.2,项目控制内容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不但要做好其管理内容和方法,还必须要做好项目控制。如果仅仅管理不控制是没有成绩的,总体来看项目控制内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控制错误;无论是什么项目只要出现了错误,都难免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只是损失多少的问题。比如软件项目本事就是一项复杂活动,一旦出现了大型错误都必须会出现赔钱的。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项目中的错误,抓关键点预防错误的出现。
②控制风险:在实施一个项目之时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要采用良好的措施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在软件开发项目中风险极大,一旦控制不到位就会涉及到开发的失败。虽然实施项目不可能杜绝风险的出现,但要尽量控制风险。
③控制人员;无论哪一种项目都必须要由人来实施,来执行,因此控制人员是确保项目完成任务的重要方面。教好的控制不是采用强势压迫,而是具备一套科学的激励人员策略。
3,项目管理及控制策略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项目管理以及控制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几乎关系着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此,做好项目管理及控制是关系着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相关经验给出建议。
3.1,引进高端人才
人才是任何企业和项目实施的关键,只有具备了高端人才才能够在实施中壮大。从现实中来看,现在很多企业都比较缺乏项目管理方面的技术、方法以及管理模式。当然要构建出科学的管理机构并是那么简单,还必须要高端人才来实施,需要相应的投资作后盾。这样难度对一些较小公司来说并不现实,因此项目管理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公司来管理和控制。这样专门公司中具有资历高、经验足的高端人才。实施上我国目前正在发展这类公司,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参与到项目管理及控制中,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2,对项目实施信息化招标
在招标之前要根据项目进行市场定位,并要全面核实项目中的审批文件,构建出诚信化的招标档案。同时投标单位还必须要全面衡量自身的经历、经验以及实力,结合其他同类企业的投标造价,而不能够为了拿下此标而盲目造价,如果投标造价过高项目管理及控制如何到位,都不能够确保项目资金到位,一旦资金脱链后肯定要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在招标之时,一定要避免出现企业风险,为项目管理带来预警作用。
3.3,加强管理合同,控制成本
对于任何项目来说,管理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成本管理。控制成本也是企业做项目的目的,因为之后控制好了成本才有利润可图,这样项目才有做下去的价值。综合而言,成本管理及控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优化项目实施设计;项目实施成本很多时候和项目组织计划挂钩,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使用机械、人员以及技术手段,这样才能所见实施工期,才能给降低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②采用人头责任制;所谓的人头责任制就是实施分包策略,就是将项目按照不同的性质分成若干份,将每一个小块分包到具体的人头。自然在分包的时候还必须要对相关的结构人员做相关专业培训,将项目的技术要求给其交底,再根据实况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这样才能给做到项目管理及控制的真正目标,才能缩短项目的工期。
③监管项目经费;经费是各个项目实施的关键点,一旦经费超支或者脱链,势必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比如软件开发项目中一旦开发人员没有钱,也就失去了激烈机制,做事肯定就没有那么有动力和积极性。而且没有经费,势必影响项目实施过程的材料等采购速度。因此项目实施中必须要明确各自经费来源,管理和控制经费开支和使用,要将经费落实到实处。
3.4,完善项目管理及控制制度
优秀的项目管理及控制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必须要以情感人以制度约束人,只有将完善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下去,才能用科学选拔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成本、进度以及质量。在项目管理之中项目经理是主要实现着,更要加强科学管理及控制方法,要在项目实施中构建科学管理制度、用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为项目的主管单位赢得利润。
4,结束语
要做好项目管理及控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严格的提高管理及控制水平,逐级把关,才能给加强管理及控制的力度,才能给有效控制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深得项目的业主满意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实,余占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8(8):229~230
[2]王伟.谈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9(10):93~9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48-01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局限性
(一)计算机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受到很大限制,将管理信息系统仅定位于报表打印和信息查询等方而,在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方而还存在很大不足,无法与建筑市场的运行变化情况结合起来,为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及应用有待加强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管理系统互动性较差,部门之间、企业与建筑市场之间的联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局域网,结合项目管理系统,但信息的流动范围有限,一般只局限于项目经理部和工地现场内部流动,信息共享受到很大限制,将企业的经营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无法实现建筑市场信启、资源共享的目标。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内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参差不齐,也造成了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上的欠缺,有必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予以加强有一些大型企业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宣传网页,在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中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进度、对比分析、各分包队伍相关信息等的动态显示,初步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但还有多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大一部分工作还依靠手工,信息基础平台不健全,在实际工程管理中信启、仍以单机版为主,没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白动传递。同时,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应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在集成网络平台、无线技术等基础上多方而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应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深入推进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工程项目周期为对象,将无纸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信息交流中,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方的信息交流应以电子介质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接收和提交,将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便于信息利用和共享。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信息共享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完成这一目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领导机制和管理制度,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中,才能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
进一步开发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共享,并在工程管理中切实加强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从项目立项开始,搜集并保存工程相关信息,实现从施工人员资料到最高管理层信息,从施工图纸到进度资料,从例会信息到竣工资料等,无论信息内容量大小,我们均能快速地在管理系统中查找到。其次,在工程开工前建立工程信息网站,首页要有动态的信息、图形及报表、进度图片等展示,使各类内容更加直观、易于应用。在工程资源使用方而,可以设立不同使用权限,在登录网站后根据权限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工程信息。第二,无论工程规模大小,均应使用项目管理系统,逐步摒弃手工方而的信息传递。
(四)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
建筑行业特别是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容易受到地质情况、天气变化、噪音、施工时间限制,环保等要求的限制,这些会对资金预算、工程进度产生影响。由于国外软件的适应性较差,很难满足参数变化,对工程施工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应加快国产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在信息系统方而,根据我国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参数,允许用户对参数进行重新配置,这样就能保证参数的准确性,降低建筑工程企业的数据分析的成本。同时,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进度、开发成本、将己完工的工程量进行成本核算,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加强成本控制,以提高建筑工程效益。
(五)政府应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家企业和一个行业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参与。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下,将企业各项资源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化管理,才能全而推进信息化建设。
世界五大软件开发教父之一的Matin Fowler认为,当前只有敏捷的软件开发模式才能够使IT跟上业务变化的脚步,只有敏捷的开发模式才能使软件实现快速交付的同时又能成为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软件。
敏捷开发作为一个新的软件开发模式的新名词,其中蕴涵着无限的商机,同时,也是对中国软件企业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对于起步远远滞后于西方的中国软件业而言,各种提高软件开发速度及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方式和措施都是值得探讨与借鉴的。笔者认为敏捷开发模式对于中国的软件企业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开发方式。
问题缠绕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过程中问题多多,这不是新发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约(NATO)就提出了软件危机这一概念。在《人月神话》一书中,软件开发则被喻为让众多史前巨兽痛苦挣扎,却无力摆脱的焦油坑。随着需求和应用的日趋深入与复杂化,软件开发的难度和遇到的问题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焦油坑也由此变得更深、更大。
复杂程度高、开发周期长、结果无保证,这是软件开发的通病。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创造了N种方法,并由此产生了软件工程学。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软件开发的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仍可轻易摧垮项目开始时项目组苦心经营的开发体系和方法,无论是业界公认的需求、变更、人员流动,还是各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件。
以人为本的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就如同项目管理中将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一样,把软件项目的构建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简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敏捷开发其实借鉴了大量软件工程中的方法。是传统软件开发意义上的改善,而非创新。例如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把设计和构建这两个过程分开进行,设计完成之后,再按照设计构建。
实际上,由于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很难把设计和编程完全区分开来。而在敏捷开发中,先搭建一个比较粗的主构建框架,只对用户目前感兴趣的部分详细开发,并很快交付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按用户的需求进行叠盖修正,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开发软件产品直到完成。
正如ThoughtWorks的首席科学家Matin Flower所说:“在敏捷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每两周都会得到一个可以工作的软件,这种非常短的循环,使终端客户可以及时、快速地看到花钱构建的软件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敏捷开发也可理解为在原有软件开发方法基础上的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敏捷开发的特点
敏捷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方法,尤其是重型方法的最主要特征:
敏捷开发方法是“适应性”(Adaptive)而非“预设性” (Predictive)。
这里说的预设性,可以通过一般性工程项目的做法理解,比如土木工程,在这类工程实践中,有比较稳定的需求,同时建设项目的要求也相对固定,所以此类项目通常非常强调施工前的设计规划。只要图纸设计得合理并考虑充分,施工队伍可以完全遵照图纸顺利建造,并且可以很方便地把图纸划分为许多更小的部分交给不同的施工人员分别完成。
然而,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这些稳定的因素却很难寻求。软件的设计难处在于软件需求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软件过程的不可预测。但是传统的控制项目模式都是试图对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做出详细的计划,然后依计划进行开发。所以,这类方法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很难适应变化,甚至是拒绝变化。
与之相反的敏捷方法则是欢迎变化,目的就是成为适应变化的过程,甚至能允许改变自身来适应变化。所以称之为适应性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是“面向人” (people oriented)而非“面向过程”(process oriented)。
Matin Flower认为:“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过程是第二位的。所以就个人来说,应该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理论提倡的先过程后人正好相反。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工作中,项目团队分配工作的重点是明确角色的定义,以个人的能力去适应角色,而角色的定义就是为了保证过程的实施,即个人以资源的方式被分配给角色,同时,资源是可以替代的,而角色不可以替代。
然而,传统软件开发的这些方法在敏捷开发方式中被完全颠覆。敏捷开发试图使软件开发工作能够利用人的特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敏捷开发的目的是建立起一个项目团队全员参与到软件开发中,包括设定软件开发流程的管理人员,只有这样软件开发流程才有可接受性。同时敏捷开发要求研发人员独立自主在技术上进行决策,因为他们是最了解什么技术是需要和不需要的。再者,敏捷开发特别重视项目团队中的信息交流,有调查显示:“项目失败的原因最终都可追溯到信息没有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应该接受它的人。”
敏捷开发的问题和思考
虽然敏捷开发是个行之有效的软件开发模式,但是任何模式和方法的建立都是基于理论的基础,往往和现实的情况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对软件企业操作及执行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是误导。所以,仅仅提出敏捷开发的模式是不够的,对敏捷开发的议题的讨论并没有终结。下面仅就笔者理解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的参考。
项目内部协调的困难加大
敏捷开发要求将大项目分解成为很多小项目,这样虽然易于考察、易于管理和易于控制,但是这样也带来了项目内部各个小项目协调问题。对于各个小项目的执行,人员分配及其他资源分配的冲突及进度的冲突是最主要的冲突,而且这些冲突如果解决不彻底,将会对整个大项目带来难以预测的负面结果。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提高
敏捷开发的问题最后就是管理的问题。这和很多软件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企业的这种心智模式一方面是源自管理人才的缺乏和项目组成员对管理制度的排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行规范和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中的不合拍。从这一层面而言,敏捷开发对管理水平要求提高对软件企业领导者的观念是一种挑战。
对执行力的要求
任何理论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敏捷开发模式需要经验丰富、配合良好而又异常稳定的项目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沟通、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流程、有效的工具与平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实现敏捷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益处。
敏捷开发的出现,同样让以人为本还是以过程为本的争论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在敏捷开发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过程是第二位的,所以就个人而言,应该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理论提倡的先过程后人正好相反,因而被不少人戏称为对工程学原理的叛逆。
敏捷方法对需求不确定或常常变更的情形是有效的。但是,没有哪一种开发方法是适用于所有项目开发的,正如上文所说,敏捷方法给传统软件开发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开发模式,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开发过程的整合困难。
所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并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利用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充分沟通,这才是在敏捷方法中真正需要学习的。
关键词: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中小企业
1 风险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引入
1.1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可能出自技术、政治、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开发本身或是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有些风险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使项目严重滞后或直接废弃。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评估、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项目本身潜在的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的风险最小化。
1.2风险管理活动
项目风险管理应贯彻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活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和风险监控。
1.3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由于其本身的创造性,注定了其风险的复杂性。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周期包含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软件和维护等多个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这就注定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计划、度量、组织、实现、时间、成本、进度、质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纠缠、累积在一起,会产生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项目的进行。
软件项目中的风险表现在:需求风险、计划编制风险、设计实现风险、组织和管理风险、人员风险、客户风险、产品风险、过程风险。
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软件开发项目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注重风险分析,做好风险管理计划,积极寻求风险应对方法,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中小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特点和面临的风险
2.1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虽然人力成本很低,但是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如: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相对较弱;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低,技术单薄,积累少;项目缺乏统筹规划,生产方式是小作坊式,编程方式是个人英雄式;软件开发流程不规范,产品标准化程度差;项目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欠缺,缺乏严格的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人员流动率高,缺少充足的人才储备。公司林立,项目竞争多,对很多软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维持生存,在合同的实施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是阻碍企业顺利完成软件项目的不利因素。
2.2 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管理的不足
中小软件企业自身固有的不利因素,使得他们在项目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合理的进度安排、开发流程不完善、不重视测试、缺乏缺陷管理机制。
2.3中小软件企业软件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客户需求不确定中小软件企业在项目中的弱势地位,造成客户可能随意变更需求,使开发无明确的方向。不完善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又使得类似情况出现时,开发人员不知所终,造成混乱。
进度安排过紧进度计划往往脱离实际,多数无法按时完成。
技术风险中小软件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储备往往不足,这在软件产品的设计、实现、接口、检验和维护等方面都有体现。此外,技术陈旧、不确定、不成熟,以及采用非主流的第三方设备或组件,都会给产品开发带来重大影响。
人员风险中小软件企业人员流动性大,而最终产品对项目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开发人员依赖大,这些关键人员的流动,会使开发工作受到影响,甚至陷于停顿。
项目组成员不固定,增加交流成本中小软件企业常忽略项目组成员的交流成本。如,在项目进行中,加入新的开发人员,需进行培训并逐渐与现有成员沟通,从而使现有成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此外,还有任务重新分配所造成的工作中断带来的负担。要知道,软件项目的人员数量和开发时间并不是可以互换的,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3 中小软件企业项目的风险管理如何进行
在中小软件企业软件项目的风险管理中,也要按照“识别”、“分析”、“计划”、“应对”的步骤,对潜在和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1风险识别
在风险识别中,我们应重点注意以下风险:
需求风险主要指需求不确定的风险,如,具体功能不能详尽描述,在系统范围和性能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另外,用户不断进行的业务流程调整,也会给系统带来较大的需求不确定性风险,甚至陷入需求膨胀的状态,最终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管理风险软件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工作,对项目的协调管理工作要求更高。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工作缺乏计划性或是有计划而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充分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应该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团队内部沟通不够,导致开发人员对系统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等等。
技术风险软件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系统分析、设计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对用户的行业业务非常了解。因此,项目组个人以及团队的整体素质将会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成败。
人员风险对中小软件企业来说,人员风险始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因素。
3.2风险分析
需求风险需求风险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客户的介入与参与程度不深,考虑需求往往从部门或局部的视角出发;其次,分析人员忽视了对业务知识的深入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是误解客户的需求,使得需求调研的目标不明晰,分析不透彻;第三,缺乏与客户决策层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难以掌握客户企业的发展趋势,对需求的延伸性不明确;最后,缺乏有效的需求变化管理。
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人员缺乏项目管理知识,工作目标不明确,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项目的风险估计不足,从而造成计划与控制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而且,由于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能力不足,执行力度不够,使得项目协调成本、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造成工作延误等。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可以直接导致项目失败。技术能力不足、涉足不熟悉的行业业务,使项目的预期目标超过了项目组的实现能力;此外,采用不熟悉或是欠成熟的开发工具、第三方产品等,都会使项目处于灾难性的风险之中。
人员风险产生人员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要结合企业自身和具体员工的情况,综合加以分析。
3.3风险应对
风险规避的最好方法是把风险控制在项目启动阶段。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规避或减小风险。
建立畅通的对外沟通渠道,制订沟通策略需求
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在需求调研阶段,要多和客户应用部门沟通,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最好能将系统的目标模型向应用部门演示,并得到反馈意见'、直到双方都达成共识;形成双方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需求变更控制和管理,尽量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
配备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要由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或是具有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的人来担任项目经理,制定有效的项目管理计划,并执行落实,提高项目的可控性。
建立协作高效的项目团队项目组中既要有技术部门的参与,更要有应用部门的参与,形成一个合作的项目团队,共同理解需求和业务发展。共同研讨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控制项目进度,共同为项目质量把关。
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必须被作为日常的正式活动列入项目工作计划,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部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建立风险清单,对每个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尽量准确的判断并对之进行监控,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如针对需求风险,要制定相应的需求变更控制;针对技术风险,要安排核心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开发等等。
鼓励内部交流项目经理应积极与开发组成员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出现苗头的问题;在开发团队创造信任、公开、积极交流的环境,有效地消除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使项目开发保持一定的效率。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该密切注视项目组成员的士气,通过积极沟通,或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使项目能正常进行。
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虽然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但如果对所要采用的新技术不熟悉,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熟悉的技术,以避免因技术瓶颈导致的项目失败。
采用适合的开发模型为适应业务需求随时间发展而变化,要强调敏捷开发,缩短软件周期,尽快给用户一个快速原型,并对各个功能逐步完善,可以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实现风险。
4 中小软件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4.1 中小软件企业自身的应对风险的积极因素
“船小”规避快中小软件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便于决定取舍,有时有舍才有得。
用人制度没有条框的规定中小软件企业用人制度灵活,有利于管理者采用奖励、情感投资等有形和无形的激励手段。
企业结构有利于执行力的实现中小软件企业的企业结构相对简单,层次构成浅,内部沟通屏障少,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执行能力。
4.2结合自身的因素进行软件过程的改进
量力而行作为项目实施的决策者,要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好高骛远,目标定得太高,脱离自身实际,往往使企业陷于被动。
强化系统分析设计先谋而后动,系统分析和设计作为软件项目最重要的开始阶段,是不可缺少的。运用统一建模语言进行分析设计,或开发实现时采用相对成熟的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组成员在分析和设计阶段的交流能力和工作效率。
发挥人的能动性,通过对员工的有效管理积极应对项目风险对中小软件企业来说,最宝贵的是员工。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要求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既可以满足员工建功立业的个人追求,又能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要选择正确的人,为他们分配正确的工作;及时处理员工的负面情绪;建立有凝聚力的团队。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重视后备人员的培养。
有效管理代码代码是软件的生命,要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如统一编码规范)和工具(如版本控制工具)管理代码(包括文档),使软件开发作为一个过程处于管理之下,既可以规范开发行为,又可以为类似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可借鉴的资料。
建立测试和缺陷管理机制这对于软件质量评估具有很高的价值。
掌握合适的开发方法如现代敏捷方法论既非常注重人的能力,强调调动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适应变化,又基于非常严谨的过程。这对于中小软件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项目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对抗风险的能力。
5 结语
关键词:现状; 成功经验;应用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都不高,手段仍然相对落后,对于现场的监控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同类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1.1 计算机和工具软件在一定领域得到了应用
OA系统在建筑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如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提出在实现内部业务管理和办公管理信息化、电脑化、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同时,要能够与客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进行网络连接,实现数据共享。
有小部分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一些要求较为严格的项目上,针对一线现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例如,广西区四建广西日报社高层住宅建筑工地在高清晰摄像头的覆盖之下,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电脑屏幕上。又如,在某市建管局的监控调度室看到,透过监控系统,全市主要建设工地的现场环境、物料堆放、工程进度等情况一览无余,随着焦距的变换,工人的安全带是否系好、钢筋捆扎是否规范,这些细节也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而对于发现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监管人员也可以利用这一系统,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施工现场进行整改。
1.2 在局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以及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部位中,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垂直沉降、平面位移、纵向变形、墙体钢筋应力、内支撑轴力、立柱桩内力、坑内外地下水位、坑外孔隙水压力、坑外地基沉降、长江大堤及附近建筑物变形等进行监测,共埋设测点1800多个,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建立现场信息分析小组,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了空间模型计算反演分析、神经网络反演分析预测、结构安全复核计算等。
1.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现有软件应用范围不广,相关软件的开发合作不理想
现有软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前期,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软件较少;软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选题雷同,多属低水平重复开发。再加上软件开发方在短期内难以熟悉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细节,过分追求软件开发项目进度、追求市场利润,难以为企业量身订做。
(2)人才匮乏
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开展,需要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且相对稳定的信息化队伍,这些人不仅要掌握企业的管理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信息管理理论。目前,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应用与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3)制度的落后
企业缺乏一套“系统的、与企业管理结合紧密的、并且操作性强”的信息管理制度与运作机制,最终导致信息化系统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而进展乏力。最近,某大学研发出用于工程质量监督的PDA系统,实现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技术,对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质量监控等领域,进行动态的、实时的、符合客观性标准的监督控制。但目前要推广起来,尚有难度。
2 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
2.1 日本
近年来大力推进的CALS/EC,即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系统。其主要是以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对象,信息全部实现电子化;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提交、接收;所有电子化信息均储存在数据库实现共享、再利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增强建筑业竞争力的目的。
2.2 香港
在香港主要应用有:设定通用的标准和发展通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便于参与建设业务者能以电子方式通信;采用因特网和电脑技术进行有效地获取和交换工程项目资料;利用电子方式进行工程图纸、资料及图纸审查管理;利用数码摄像头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在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中采用“绿卡认证”(绿卡中包含有职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技能等信息)等。
3 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措施
3.1 政府应支持企业在信息技术上的创新,并在制度上保障工程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政府对信息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
首先,政府应加大信息化技术开发方面的直接投入,包括对科研方面的政府补贴、资金、支持和生产应用方面的鼓励;其次,是对管理企业创新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银企关系,消除企业因信息化向银行融资的各种障碍。
(2)创建适合建筑工程管理企业信息化的良好市场秩序
规范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完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改革投标方法,建立网络招投标体系,实行电子政府和管理信息化,增加投标中信息技术的比重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客观上促使企业适应信息化管理。
3.2 企业自身应把信息化技术当作企业发展的一部分,让信息化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
(1)根据本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战略计划
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一向以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而著称,前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强调,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建设领域的工作,不是赶时髦,更不是点缀,而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紧要问题,特别应加强在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建筑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为例,该公司过去由于工程项目多、地域分布广、管理跨度大,分散作业和集中管理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2000年,公司的产值仅仅1亿元, 10多个项目管理起来非常吃力,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同样规模的高层管理团队,2005年,公司的产值已达到7亿元,远程项目达到50余个,目前已具备10亿元的工程项目能力。
(2)应用信息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全过程管理
现代工程管理项目规模大,参与单位人员多,有些项目还涉及国内外,信息量巨大。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低、费用高,极易因信息交流沟通失误造成损失。美国BRICSNET公司的调查显示,项目成本中的3% ~5%是由于信息失误导致的,其中使用错误或过期图纸造成的占30%。在美国,每年为了传递项目管理的文件和图纸而花在特快专递上的费用约5亿美元,项目成本中的1% ~2%都用于日常的印刷、复印和传真等。
(3)开发的系统应具有能在Internet为平台的
网络上应用的适应性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重点,是研发应用于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以互联网技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工程施工阶段,利用以Internet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技术软件,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
(4)提高工程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消除信息化
瓶颈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接受程度。由于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不具备新业务流程所需要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给全面推行信息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通常,每个部门里越忙的人,越要参加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是一个矛盾。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前,根据本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和素质状况,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知识强化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方能从根本上克服推行信息化的最大障碍。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我国计算机软件项目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得到创新。文章首先阐述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创新的主要对策,最后提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创新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详细来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员工管理,对于软件工程来说,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编制各个项目的后续处理工作,并找到需要的信息,而员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来说,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各个岗位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工作员工,并分配不同的工作内容。在员工管理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工程的规模大小和性质,对员工职责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将不同优势和技能的工作人员用到位,员工管理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来说,员工不仅仅是一个团队,而是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共同工作。第二,用户管理,因为计算机软件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为广大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因为在开发软件过程中应该做好调查的相关工作,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设计软件。另外一方面,为了确保软件更加人性化,应该在软件设计环节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并获得用户的诚挚反馈意见,切实考虑用户的需求,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软件。软件设计应该遵循实用性和潜力性等原则,要满足用户的可操作性,并且具备改进的潜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第三,组织管理,这一管理就是为了确保软件信息能够更为准确传达到对方,从而进行明确的分工,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采用更为合理的组织分配原则,降低人员简单的集合发生率。组织管理应该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而设计不同的系统模式,避免统一系统模式。
2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需求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脱节。需求分析和业务处理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并没有考虑二者的衔接性,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在需求分析阶段,一些软件开发人员没有全面调查业务数据,也没有全面调查开发和测试等活动,所以其作用就比较有限,只能局限于软件框架开发层面,也没有业务经营和规划等方面,这样就会导致很多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不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工作,也不能深入分析需求,结果必然会造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终端产品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况。另外一方面,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不能正确评估其工作量,而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本身就属于业务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的管理业务,并且各种人为因素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员工的个人素质、综合技能、理论知识等,但是现在很多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都没有对人的因素给予足够重视,造成不能准确估算软件开发工作量大小。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在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和研究评估工作量问题,不断探索更为准确的数据处理软件和方法,从而能够准确实现管理目标。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在我国还处于比较新的开发项目,很多关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问题都处于刚刚发现的阶段,并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在运行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并且这一管理工程本身就是特殊的技能,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所以有效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属于比较困难的事情。
3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本文认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对策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健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首先应该重视各种人为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注重计算机人才在软件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立健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人才体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软件工程管理目标。其次应该鼓励软件工程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加强管理技能培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中。最后是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执行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而对于表现不合格的人员应该进行惩罚,并加强这些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保障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第二,重视软件工程的风险管理。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能够知道,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到各个环节和工作,其中不可避免着各种风险。从整个阶段来看,风险主要包括需求、成本、技术和进度。详细来说,需求就是客户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要求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操作和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客户提供的需求进行设计,导致软件与预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客户要求重新设计,造成很大的成本浪费,影响整个管理工作的进度。对于有效防治软件工程管理中的各种风险,本文认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可以包括: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加强培训工作,及时进行风险信息反馈,解决软件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并提交风险报告。其次是加强风险识别工作,准确辨别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用转移、减缓等具体措施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降低经济损失。最后是准确把握软件开发工作的进度,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制度,实时监控软件工程进度,解决各个阶段的风险问题,确保整个工作的进展。第三,创新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理念,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掌握更为先进的管理办法,提升管理效率。在软件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需求的分析,明确其基本功能和约束条件,并编制用户使用指南,方便用户使用。为了准确获得用户的需求,可以组建需求调研小组,考虑各个群体的差异性,并选择最为经典的案例作为需求决策的基本依据,加强后期用户交流,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另外一方面,还需要统筹规划软件开发平台,也就是形成统一系统操作平台,保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此类的平台,因此需要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尝试形成统一平台,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
4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在工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网络的身影,而计算机软件工作管理有效运用是网络运用的基础,所以目前各个行业都在应用计算机软件工程。另外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对校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授课、传递知识,而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统计信息等。总而言之,21世纪就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软件为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不断改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作者:曹成琳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晓山.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完善[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4):102
[2]于文龙.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J].网友世界,2014,16:1
关键词:软件企业 软件人员 绩效考核管理 研究
软件行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该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对此软件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积极的构建高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而绩效考核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以很好的激励与制约软件人员的活动。但是很多软件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常常单纯重视工作人员个人业绩的评估,由此出现很多问题。这对于企业内部各个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非常不利,同样会影响企业团队的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以往的绩效评估单纯关注业绩,但是这一评估方式的弊端在实际操作中日益暴露,不利于软件人员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围绕企业中软件人才绩效管理考核开展深入的研究。
一、绩效考核管理的基本内涵
绩效考核指的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完成当中相关要素进行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为基础上的一项管理工作,这一管理活动是利用建立企业战略、分解目标、评价业绩的方式,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从而鼓励工作人员不断改进自身业务,从而完成组织战略目标。
也就是说,绩效管理是一项围绕工作人员进行干预活动,这项管理进行主要是为了通过更为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取代以往过于简单的绩效考核,从绩效计划的制定到绩效实施有效的指导和考核,这一绩效管理系统更重视在绩效目标基础上工作人员行为的管理以及组织长远持续性发展。
所以,绩效考核指的是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很好的调动了工作人员的潜力以及智慧,从而完成工作人员的稳步发展和增强组织绩效的一致性。总体上而言,绩效管理系统通常含有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反馈四个过程。
二、软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主要特征
软件人员自身常常具有很强的自我实现意识,较高的自我提升思想,其职业黄金期不长,工作人员积极性很强,乐意迎接挑战等。因此,软件企业需要建立和软件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考核。通常而言,软件人员绩效考核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要性
较之其他行业的绩效考核,针对软件人员进行的绩效考核,其要求更为重要。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人才素质、激发人才积极性,很好的留住人才,促进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根据更为灵活
应用开发项目相应的绩效考核可以根据项目利润,用户满意度进行,而对于研究开发项目的考核可以根据企业潜在发展价值进行。
(三)工作时空弹性化的考核
绩效考核切不可根据以往的模式对软件人员“德、政、勤、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而需要针对软件人员取得的成就进行严格的考核。
(四)以战略为基础考核重视协作配合
建立在战略基础上的绩效管理更加注重软件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支持部门、团队之间加强横向合作和联系。在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及其员工构筑共同的愿景,进而把企业战略分散布置给各个机构及其人员,通过企业团队及其成员共同协调确定科学的绩效计划,同时在计划执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以持续有效的沟通,进而实现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双赢的局面。
三、软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中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
(一)具目标导向性
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了绩效考核以及目标管理。将软件人员个体目标同企业目标有效的结合,建立一项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先把企业目标进行分解,分为年度目标,再将年度目标细化为无数项目目标,最终将项目目标再次分解为软件人员的个体绩效目标。软件公司是根据软件人员自身的自我发展目标确定的专业等级指标。绩效考核主要含有对软件人员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的指标。
(二)考核依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
软件人员自身由于级别的差异,其所分配的项目涉及的相关任务同样存在差异,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制定各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考核指标。项目开发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问题,产生各种改变,软件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必须对其进行灵便的调整。
(三)易于理解、易于沟通
因为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专业性较强,所以他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软件人员具体的心理活动、工作属性、精神需求、生活习性等。由此可以基于此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制定激励政策以及参与绩效交流。
(四)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并重
软件企业绩效需要按照项目逐项对项目完成当中软件人员绩效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含有团队协作等诸多方面。
(五)绩效考核为软件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依据
软件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为软件人员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了较为理想的施展空间,绩效考核不仅可以为他们后续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利用绩效考核也可以在职业生涯发生方面给予软件人员一些指导。
(六)关键指标要有准确测度
软件人员对应的绩效考核可以客观的对其工作绩效进行测量,利用各项奖罚政策,打破“大锅饭”的僵局,充分体现软件人员所创造的各项价值。
(七)强化优势、促进优化绩效
绩效考核工工作的开展可以使软件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具有的不足,也可以使软件人员明确后续的发展方向,使其可以加强优势,不断改善自身工作效率,从而不断的提升。
四、基于工作量的软件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绩效考核关键指标――程序工作量的测算
在设计绩效考核关键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面临最困难的工作的是软件工作量相关测量工作,这一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软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此我们通过功能点分析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功能点分析指的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以软件功能为基础对软件规模进行测量一种的方式,是软件需求分析过程中测算软件规模的一种现代工具。功能点分析相应的度量表示的是功能性的数量,以上功能是结合用户需求以及高层逻辑设计为客户所提供的。功能点分析主要是为了:其一,站在用户的观点对系统本身的功能性进行度量;其二,度量是与技术实现规模相分离的;其三,创建了度量法学,其具体的操作非常简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测算开支;其四,创造项目以及企业之间具有一致性的度量方法。计算功能点不仅可以用于新系统开发方面,同时还可以很好的提高的功能点,使其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
(二)指标体系中其它相关业绩指标的设计
采取功能点分析法所确定的工作量,已经涉及了编程难度,其他相关业绩指标基本属于质量和进度。其一,软件编程进度指的是划分到各个软件人员手中的相应的软件子规模量,除以其自身的单位工作量即可估算出,而且需要受到整体系统进程的约束,各个系统都存在一个最早的开始时间以及最后的完成实践,尤其是在关键路径上子系统,必须严格根据进度需求完成相关工作,可以放宽非关键路径相应的子系统达成时间,直到最终的结束时间。其二,软件质量评估可以根据CMM(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进行衡量;可以在软件完成交付、试用时间内,根据用户满意度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项目组内部的互评,还可以有主管做出的最具权威性的评价。与此同时,程序规范情况同样是软件考核一项重要的考核要素。
(三)指标体系中非业绩指标的设计
非业绩指标中含有软件人员的进取心、协作交流、责任心、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其一,以上非业绩指标可以在团队协作、积极进取方面对软件人员进行指导;其二,对一些具有转型职业想法的软件人员规划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以上指标属于定性指标,在对绩效进行计算时,可以对其进行数量化。
(四)指标体系中非关键指标的设计
在设计指标体系过程中涉及部分非关键指标相应的设计工作,通常而言,这些指标的主要构成是软件人员更高级别的主要参考标准。这些指标主要具有细分软件人员工作的作用,有效识别软件人员关于技能方面的表现。涉及已经结束的项目、编程工作量、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等技能指标,通过累加以及记录,将其作为技术晋升的重要参考,对软件人员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目标导向作用。
五、软件人员的绩效考核的主要形式
(一)个人绩效考核
对于软件人员可以将项目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目标管理方法,项目主管对其下属绩效实施科学的评价。项目结束之后,项目主管结合相应的记录,评价考评人员,将其各项专业技能指标变化值予以累计和保存,比较分析软件人员级别标准,给其进行相应的晋升;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相关人员可以协助软件人员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假如项目过大,其周期相对较长,可以按照几个时期对其进行考核;假如项目失败,同样需要评估软件人员具体的工作,深入的探究其中失败的原因,假如是项目组自身存在的原因,项目主管必须切实担负主要责任。软件人员个体绩效必须充分结合项目绩效。应当在配置项目奖金过程中充分体现,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个体的付出和努力,同时也反映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
(二)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需要通过360°考核法加以评价,联合企业高层管理者、软件用户、软件专家、项目组以及其他机构一同严格考核项目。项目实现质量级别情况决定着项目组具体的总奖金比例。
(三)年度绩效考核
年度绩效考核需要通过排序法。对软件人员的全年绩效、职业生涯进步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年度考核结果对于软件人员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年末奖金的分配情况具有很大的影响。
六、软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考核流程
(一)考核的基础准备工作环节
1、建立软件人员等级划分和指标、薪酬体系
根据国内关于软件人员等级划分标准,软件人员共有系统分析员、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国家应当定期组织等级考试。企业可以将等级考核证书当作人员聘用的一项重要参考项目。程序员级别通常可以细化为十到十五级,软件单位可以结合自身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惯用的编程语言以及工具确定各项等级标准。这一体系是进行薪酬设计工作的一项基础,是软件企业绩效考核重要参考,同样是确定晋升制度有效的根据。该体系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所使用的最为主要的语言或者工具对应的特征、项目主要方向,进而确定合理的指标内容。
2、制定奖金以及晋升制度
必须将绩效考核有效结合奖罚制度,绩效考核本身一项重要的作用在于使软件人员充分感受自我实现的成功的感受,确定晋升制度是一项很好的激励措施。基层软件人员接受一定的培训,在实际工作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并进行相应的记录、累计。
3、确保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化
绩效考核管理并非临时性的工作,它属于一项至关重要的长期进行的管理措施,必须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需要对绩效考核模式、具体流程、指标体系进行清晰的明确,需要及时的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并第一时间将考核结果公开,保障绩效沟通和交流工作制度化。
(二)加入PDCA循环理念的软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环节
PDCA循环理念指的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dap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在软件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环节合理的融入这一理念。
1、制定绩效考核计划
制定计划的目的在于保障项目主管和工作人员意见保持一致,项目目标和工作人员努力方向保持统一,由此才可以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同完成项目目标。在制定绩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完成一项绩效契约,形成一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进而确定相应的绩效计划文档。
2、绩效实施与管理
绩效执行和管理自身的作用反映在,在绩效开始执行时,其绩效计划极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发生改变而最终无法实现,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对绩效计划加以调整,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反馈自身的信息,由此积极改进自身绩效,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的主管应当在工作人员工作期间有效的了解工作情况,掌握工作人员相应的工作表现以及面对的困难,协调各个团队之间工作。
3、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主要有主管评估、工作人员评估以及对比评估构成,这三项评估有效结合很好的防止矛盾,加强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绩效,进而组织下一轮绩效评估。
4、绩效反馈和改进
绩效考核是否能够成功最为关键是绩效评估结果怎样有效的运用给予反馈的方式,及时告诉软件人员其绩效结果,进而激励软件人员的一种方法。绩效评估结果可以通过组织软件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优势的加强,计划的优化,通过激励机制,及时保存绩效评估结果,并将此作为软件人员获得晋升的参考依据。
5、项目考核与年度考核
项目开始之后,确定相应的总奖金,根据项目达成的绩效成绩进行兑现,总项目考核通过360°进行考核,评估结果重要源自用户满意度、专家评估、企业高层意见、项目价值、自我评价等综合评估。在此我们根据各项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参考价值给出了一项综合考核方案,各项评估权重分别为用户满意度为15%,项目效益为10%,专家组评估为50%,其他管理机构评价为5%,自我评价为10%,企业高层评估为10%。
6、年度考核
年度考核主要是个人各项绩效考核平均数据占50%,职业生涯导向为考核(培训计划、项目管理计划、进修计划……)占比为50%,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年度奖金的发放。职业生涯导向考核主要是通过关键事件法对其加以评估。人事机构根据软件人员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对应的关键事件对其实施考核。
(三)实例分析
某一软件项目开发组内有两名主管,七名软件开发人员。选定软件人员考核指标(如表1)。项目开发中期考核,根据表一得出下面的考核结果:A:2 人;B:3 人;C:2 人;D:2 人。中期考核完成之后,汇总考评结果,同时及时向软件人员及时反馈考评结果,要求他们寻找自身的缺陷,进而加以完善。项目开发完毕,按照考核流程,设施终极考核,结果如下:A:3 人;B:4 人;C:1 人;D:1 人。从而,绩效考核时员工可以结合考核结果对自身状态进行调整,进而显著改善最终的绩效成果。软件企业可以根据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提拔。对于表现积极性较差的人员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比如调到其他次要部门,或者予以辞退。
七、结束语
综上可知,我们明确了绩效考核管理基本内涵、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绩效考核管理必须遵循的各项原则,最终掌握了具体的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企业要想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必须充分了解软件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对其加以足够的重视,根据各方面的需要科学的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严格按照相关原则以及具体流程组织绩效考核工作,由此可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软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斌.软件企业中对软件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
[2]张文凯.小型软件企业绩效考核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
[3]王海峰,卢兴华,翟永庆,范文礼.软件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研究[J].科技广场,2009
[4]吴卫.软件开发人员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5
[5]朱敏.软件行业及其销售人员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科技视界,2013
[6]于小强.软件公司项目部门考核体系研究[J].全国商情,2015
2.1企业项目化管理新趋势
项目管理是面向目标的,是面向客户的,项目管理关注资源整合、强调团队合作,每次的项目计划都成为针对具体项目目标的流程设计。项目管理的这种特点,对于面临内外压力的传统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旧有体制流程,直接面对客户个性化需求,重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当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时,整个企业将以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流程中各个阶段工作的实现,都能够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组织,项目的组织过程成为企业中基本的行为方式,这就是项目化管理。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项目管理应用最多的行业——航天工业、工程建筑业和IT产业,他们都有同样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各项产品和工作任务都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临时性。那么,在其他传统行业中,如果其产品和工作过程也具有这些项目所具有的特点,那么也就适合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例如在传统的制造企业中,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过程好像是一个连续的、重复的运行管理过程,好像不需要项目管理。但是,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订单的时间要求越来越紧,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也不得不开始引入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每个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每个订单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当时的具体环境情况,制定计划、协调资源、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最终向客户交付产品。这种独特性、临时性的要求,正是项目的特点,正是项目管理的用武之地,而传统的连续、重复的生产管理,是难以应付这种需求的。
以手机制造业为例,近几年手机行业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从奢侈品已经变成普通人的消费品,融入了时尚元素后更加是个性飞扬,这些都使得手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单批生产量变小,手机的设计、制造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手机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像项目,每一批次的生产都具有临时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因此,许多手机加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已经具有典型的按订单生产的项目式管理,需要针对每个订单组织不同资源进行生产和交付,甚至在有的企业中已经将流水线式的生产过程变成了单元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一组工人围聚在一起,完成手机全部的加工、组装过程。对于经常处于变动当中的生产企业来说,以较高的成本建立流水线是不合算的,这种单元式的组织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生产单元就可以看作是制造业中的“项目组”。
另外,企业中有许多任务通常都不是作为项目来管理的,但是由于其独特性的特点,也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企业的售后服务部门,对于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可能要安排支持人员在现场和非现场协助解决问题,并要得到客户的认可。这样一个一次性的任务,其实也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那么企业中对于这类具有独特性的任务,也可以采取类似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
因此,我们不必从形式上评价某个企业是否重视项目管理,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的各种工作过程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只要是企业中具有独特性、临时性的工作产品和工作过程,这部分就应该考虑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而对于其他连续、批量重复的产品生产过程,也不一定非要当作项目来进行管理。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只需要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不用担心订单、库存,但是当产品供大于求时,为了降低成本,就可能转为按订单组织生产,那么这时也许就需要考虑采用项目管理方法。
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企业,并不意味着其组织结构就是项目化的组织结构,企业仍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只是在企业的各种行为当中,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当中,随处渗透着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过程。当企业希望进一步将项目管理的方法作为企业级的一种基本管理方法时,企业就会逐渐建立起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提供企业内一致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
2.2企业管理各领域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项目过程中,企业为项目设定目标,为项目提供资源,监控项目的过程,并获取项目的成果。因此,项目管理始终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企业中的项目,极大的依赖于企业环境。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项目管理方法体系的主要内容,在进一步讨论企业级项目管理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传统的企业管理的内容。
2.2.1经典的企业管理框架
前面已经提到,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企业所需要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都必须首先是完备的:
1,企业的战略必须是清晰的,企业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包括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例如在一定发展阶段中,有的企业主要追求市场份额,有的追求营业额,有的追求利润率,企业的战略将直接影响着对项目的选择和项目目标的设定,影响着企业中的各种行为方式。
2,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和日常运营,这是企业的三项重要职能,都属于企业的过程管理,所以企业中的项目也往往会贯穿这三项职能,至少与三项职能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企业的存在,必然需要对外提品(或服务),这三项职能都将围绕着企业的产品而工作,产品管理是企业的一条主线。不同产品由于其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要求的产品开发方法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市场策略不同,导致不同企业的产品管理体系会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例如软件开发项目,项目的交付成果是软件,那么针对软件产品的软件工程方法,就直接决定了项目需要经过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必要的过程,不同企业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软件过程中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项目管理方法是一种通用的管理方法,凡是面向具体目标对过程进行管理的企业活动,都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方法。
3,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直接管理着企业的核心资源,为企业的各项活动提供支持。项目作为企业的一种活动方式,必然需要企业提供资源的支持,人力资源和资金,都是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当企业不具备项目所需要的某些资源时,就需要从外部采购。在许多企业中,将项目视为一种投资行为是非常恰当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员,是开展项目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必须也是完备的,能够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企业的各项活动。
4,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生产、管理的必要手段,在企业中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也应该是企业具备的条件之一。在项目管理当中,也需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后面章节会详细介绍),借助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采集项目所需的生产信息、沟通项目管理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使项目的管理信息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相互配合,促进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协调。
2.2.2新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关系
新产品开发职能,是企业的创新行为,非常适合使用项目管理方式,很多企业也正是这样做的,新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升级换代,都是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的。从前面图中可以看出,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几项职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与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相互配合,需要资源管理职能的支持。项目的组织方式,正好可以跨越不同职能开展工作,在不同职能之间协调资源,完成一个临时的、独特的创新产品,并且利用项目集成管理的思路,将项目成果与企业的其它各项管理职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项目,是新产品开发的最佳组织方式。另一方面,新产品开发中的项目,对企业的众多职能都会产生影响,不能企图依靠具体项目中的协调工作来代替这些职能部门之间本来应有的协作关系,企业必须首先协调好这些职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明确职责分工,项目管理方法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2.2.3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企业中,一般都会包括两种类型的工作——运营(Operation)和项目(Project),它们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重叠,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他们都是由人来完成的、都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都需要按照计划被执行并受到控制。但是运营和项目之间从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运营是一种持续的、重复的工作,而项目则具有临时性、独特性的特征,项目一定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并且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总是在某些方面与所有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显著的差别。由于项目具有的临时性和独特性,它在实现其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是在运营中,由于是持续的、重复的,所以过程必须是稳定的。
由于运营和项目这两种类型的工作之间的显著差别,他们往往被应用于不同的目地。对于已经纳入正轨的企业日常运作,一般都是采用运营管理的方式,例如流水线上的产品加工制造、常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等,而项目往往被用来完成那些在常规的运营的限制下无法完成的工作,因此项目对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是企业创新所不可或缺的利器,例如企业中的新产品开发、企业结构的改变、实施一项新的工艺流程、开发或修改一个信息系统等等。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运营和项目两种方式往往是相互配合的,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前期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进入阶段,需要创新、摸索的过程,采用项目的方式就比较适合,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其正常的生产、销售、服务等过程需要建立在规范的工作秩序的基础上,所以更具有运营方式的特点。无论是项目还是运营,他们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正确区分项目和运营这两种类型的工作,合理运用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方法,并使他们紧密衔接、相互配合,才能使企业同时具有不断创新和稳定经营的能力。如果只重项目,则容易形成“狗熊掰棒子”,如果只重运营,则企业难以适应新的变化,缺乏生存能力。
现在也有许多企业是以项目方式提供服务的,例如搬家公司、旅行社、装修公司、系统集成企业、体育赛事组织单位、投资公司、婚庆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企业的收入都是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的,项目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工作方式。企业不断的承接同类项目,按照类似的过程组织项目,通过项目交付类似的产品。每个项目交付一个成果,一系列的项目交付一系列的产品,这其实就与制造业的生产线非常近似,这种企业中的不断重复的项目管理过程,也就成了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方式,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各种制度、流程、方法、工具等,就成为了企业的生产线,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效率如何,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生产效率,也就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来以运营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也开始在运营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例如制造加工企业,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会开足全部生产能力,这时就是运营管理的方式。但是现在许多企业为了减少库存积压,开始按订单生产,为了实现一个订单而组织的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项目,针对订单的要求组织资源、安排工期、协调各方商业利益,最终保证完成订单的生产,交付产品。以前运营管理模式下的生产调度指挥,在按订单生产的项目中变成了项目经理。
2.2.4战略决策职能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在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看来,项目管理只不过是企业中的一种中层管理者使用的工具或技术,并没有把项目管理看作是企业增加效益的一种方法,没有看到项目管理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们对于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在企业的不同层次中都需要项目管理,特别是在决策层,以一种有组织的过程和方法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正是项目管理的优势所在。项目管理中的五大管理过程、九大知识领域,其中涉及到的方法和技能,例如组织设计、资源调配、风险管理、绩效考察等等,这些都是对企业决策过程和对决策执行的有力支持,是企业改革、创新所不可缺少的管理方法。今天的企业面临着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根据外界的变化而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重新组织企业的资源、工作流程等,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变化而生存的基本出路,而项目管理正是这样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前面所介绍的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就可以看出,项目计划类似于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计划过程中的步骤、方法,也是企业科学决策所需要的,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具体分析内容,也是企业决策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此,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项目的计划过程,项目管理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有正确的过程,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项目管理不仅对于企业规划、决策的过程有直接帮助,而且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更应该看到项目管理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企业中大力推广项目管理方法的使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的执行力是有巨大帮助的。
项目管理,不只是帮助企业获得成功,而且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2.2.5组织结构举例
上图是某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管理所需各项职能,在该企业中都有了很好的对应。
2.3什么是企业级项目管理
在企业中的项目管理,根据其管理的重点不同,可以分成单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项目组合管理和企业级项目管理等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
2.3.1单项目管理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对项目(Project)做出了定义,即“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努力”。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企业具有提品或服务的具体目标,并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个实现的过程,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项目。因此可以说,企业中的任何行动,都可以成为项目,都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也做出了定义,即“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的需要,知识、技能、工具、技术在项目活动中的综合运用”。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是组织的执行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单项目管理中,管理者是项目经理,管理对象是单个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管理的目标,就是努力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预定的项目目标。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过程,都是单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中,单项目管理是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企业级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最终还是为了把每一个实际的项目做好。
2.3.2多项目管理
多项目管理(Program Management)则是在单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从更高的管理层次上,对同时运行的多个相关联的项目进行管理,管理者主要是部门经理、大型项目的主管等类似角色,它的管理对象是同时存在的多个项目,主要的管理内容是在多个项目之间,就范围、时间、成本、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多个相关联的项目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这种多项目管理方法,是一个企业中的管理层所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如果将单项目与多项目的关系,看作是子项目和项目的关系,那么多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与管理单项目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项目的规模更大,管理的复杂度更高。
2.3.3项目组合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是项目管理方法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它把所有的各个项目都看作是一项投资,同时结合项目管理扩展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形成了项目组合管理的定义,即“项目组合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项目组合,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项目确定、评价、选择和管理的动态决策过程”。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项目组合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正确的选择项目,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它综合考虑了各个项目资源的约束条件,所以这样选择出来的项目,比单纯考虑投资回报所做出的选择,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因此,项目组合管理不是简单的将多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而是更多的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对项目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做出决策。项目组合管理是自上而下的,这是项目组合管理与多项目管理的最大区别。特别是当企业面临众多的项目机会,并且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出企业本身的承受能力时,这就需要企业对项目机会作出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就是项目组合管理的目标。企业可以根据当前运行中的项目的现状和潜在的项目机会,基于企业资源库信息,通过项目组合管理,排出项目的优先级,为项目定义资源需求,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预测,使资源首先保证优先级高的项目,并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力,指导企业正确的选择项目,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
要实现项目组合管理,一般需要做好三项工作:战略研究、个体项目评价、项目组合选择。通过战略研究,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为项目评价提供标准,然后使用这样的标准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审查其对企业战略的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组合进行选择。项目组合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组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满足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不单是财务价值)。
2.3.4企业级项目管理与“项目生产线”
企业为项目设定目标,为项目提供资源,监控项目的执行,获取项目的成果。项目就是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中只要存在着项目,就必定存在着如何管理项目的问题,就或简或繁的需要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
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补充和完善企业已有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能够更好的支持项目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级项目管理,是本书的重点,虽然项目组合管理,已经是从企业角度来看项目了,重点解决的是如何使企业内的项目组合的价值最大化。但企业级项目管理则不仅要考虑项目选择的问题,更要全面的建立起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规划到执行,从管理高层到具体执行层,从一线的项目执行部门到后台的人、财、物的支撑部门,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体系,描绘了具体项目在企业中的生态环境。如果环境好,总是能够有效的指导、支持各个具体项目,为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项目就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如果项目的外部环境不好,不仅得不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有时反而还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各种阻碍,使项目难以高效的运行,这就给项目增添了更多的困难。
在以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企业中,企业的项目管理流程可以被视为企业的生产线,每个项目的过程可以被视为在生产线上的单件产品的生产过程,每个项目的成果则可以被视为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单件产品,本书称为“项目生产线”。企业要设计这样一条生产线,必须首先知晓这种产品本身的特性,明确产品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建立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同时,还要按照生产线的要求组织各项资源,为生产过程准备好原材料和熟练工人。当企业接到订单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启动生产线,生产出所要求的产品。订单增加时,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应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量的要求。如果企业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类型的项目产出的成果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就需要多种不同的生产线来生产,也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的项目管理流程。
管理制度是管理者的工具。对于以项目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来说,项目生产线的说明书就是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包括了体系建立的过程和体系运行的过程。
通过建立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在企业内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过程,明确项目过程中各方面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要求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也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过程更加稳定,从项目的外部环境方面大大降低对项目的不确定性的影响,降低项目风险,有助于企业对项目进行跟踪、控制,便于对项目的绩效管理。
在企业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设计出适合特定企业环境、满足项目需求的项目管理体系,就必须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首先对项目产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出产品自身的工艺特点,以此为基础对企业中的项目过程本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他们内在的共同规律,然后就要根据企业内部的管理现状和管理要求,主要从资源、财务等角度来考虑项目过程组织的经济性,选择最合理的项目过程,制定出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各种具体的规范和模版,描述在项目进入这一流程后各方面如何协调配合,包括范围定义、提供资源、生产加工、质量控制等全部过程,直至项目结束时产出项目成果,指导项目的具体执行,减少项目发生缺陷的可能,为企业的项目管理者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项目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是企业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给以高度关注的。
在建立了基本的企业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的同时,还要训练出能够熟练操作这一生产线的各种类型的人员,项目总监、项目经理、项目中各种角色的成员等,还要为项目具体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分析总结项目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
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做企业级知识管理的过程。随着项目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就可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使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指导后来的项目,尽可能降低项目经理个人因素造成的项目管理水平的差异,使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当的基本水平上。
因此,企业级项目管理,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项目管理,其侧重点是企业管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管理方法的特点要求,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职能进行优化、调整,从整体上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项目工作环境,使项目管理方法能够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4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
2.4.1项目管理是企业流程化管理的重要方法
当企业的经营逐步走上正轨,组织结构趋于稳定,管理者的权力趋于固定,人们的日常工作开始变成例行公事后,企业很容易在每个人的惰性之中不知不觉的变成一个官僚机构,使得企业的规模变成了巨大的包袱,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市场中竞争的压力和由于客户掌握更为充分的信息导致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都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这种情况下,企业流程再造就在所难免,在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需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目前一些企业为了加强整体竞争实力,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走向集约化、多样化,是整个企业的业务链条更加紧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大型集团企业中的业务就更加需要内部众多的相对独立的企业能够密切配合,以流程为中心,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目前许多大型制造企业正在运用项目化管理方法,加强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就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在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操作原则:
围绕目标结果而不是现有工序进行组织,现有工序不再是新流程的依据。
在新流程中,让那些利用生产结果的人参与这些工作,使责任和利益相统一。
在真正产生信息的实际工作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从信息源一次性获取信息。
项目管理体现的是在企业中跨越职能部门的横向的组织方式,项目过程高度的依赖于企业的流程,充分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特点,企业中项目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企业流程的效率。通过分析企业中典型的项目过程,可以促进企业对流程的认识,通过加强对项目过程的支持和控制,可以使企业流程得到优化,当企业以项目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并且企业级的项目管理流程得到足够的强化,将可能导致企业的职能按照流程的要求重新组织,在流程的不同环节中形成对应的职能部门来充当该环节所需的角色,这时的职能部门不是负责某种产品,而是负责产品生产中的某个过程环节。有时这两种作用的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并存,会形成真正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在企业流程定义中,更加强调对角色的定义,强调各种角色在流程中的职责,不是直接基于现有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定义,而是根据流程中对角色的需要来定义,再将角色的职责分配到具体职能部门。这种角色定义,使得职能部门与流程角色有了清晰的对应,更加明确了职能部门在企业内各种具体流程中的职责,使企业的职能更加符合流程的需要,使得整个流程更加清晰和高效。
项目过程必须与企业的流程相结合,在企业某项任务的整个流程中,也许其中的每个阶段、每个主要的步骤,都可以采用具体的项目组织形式,有时甚至可以将一个完整的流程作为单一项目来实现。因此,企业流程的实现,主要就是通过项目的组织形式,企业中定义的项目生命周期,可以对应某个完整的流程,也可以对应流程中的某一部分。项目是企业流程实现的具体方式。
特别是当企业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时,由于项目组的存在是动态的,它不是企业中稳定的职能部门,所以在流程化管理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动态的组织对整个企业的影响。
在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其面向目标、以流程为核心等一系列指导原则,都在项目管理方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法,将会为企业流程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4.2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能力。以往人们普遍关注企业的决策能力,但是在加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下,企业的执行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每一次机会都能把握好,每一次努力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企业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这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执行能力的具体体现。项目管理,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技术、技巧等,对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项目管理在面向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使项目过程能够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企业无论是已经确定了战略目标,还是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它的每一次行动,其实都是一个项目,通过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执行,达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通过完成这些具体的目标,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对项目的管理能力,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执行能力。
从微观来看,项目管理的方法从本质上是面向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以保证目标的实现。企业中每一管理层都可以面向目标进行管理,企业目标被层层分解,对于同一个管理对象,利用平衡记分卡这类方法,将多个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在项目管理当中,正是需要协调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综合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所有的项目活动、项目资源都是为项目目标服务的,所形成的项目计划,就是对项目目标的综合反映。对项目过程的控制,也是将项目的实际进展与项目计划不断进行比较,目地是力求项目能够最终达成项目的目标。同时面向目标和关注过程,是企业执行能力的核心内容。
2.4.3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当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创新就意味着打破旧有的传统习惯,就面临着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就可能对原有的管理体系造成冲击,这就再次与项目的独特性和临时性的特点相匹配。因此,企业的创新,往往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的,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之外建立一个新的临时组织,重新组织企业内外的资源,面对一个新的未知领域,逐步将其明确、细化和实现,并在创新过程中有效的控制风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项目是最佳的组织方式,项目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前面章节中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九大知识领域,其实完全可以扩展对应到一个公司、部门的管理,也涉及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绩效、财务、沟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一些公司中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个项目的成功而基于该项目组成立了新的部门,这个新部门中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基本上都是由项目中演变而来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中项目管理的水平,直接就对等到企业中部门管理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2.4.4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企业内部项目还是外部项目,都可以视为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都是为了通过一定的成本投入获得预期的收益。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这四大方面,当企业的投入成本一定时,项目管理能力就直接影响到另外三个因素,影响到项目的产出,从而影响到项目的预期收益。更为常见的是,企业通过承接外部项目,在项目合同总价一定的前提下,如果项目管理效率越高,项目内部成本越低,项目风险越小,那么项目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项目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因此,项目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获利能力。
即使是在通常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中,也可以使用项目管理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所倡导的统筹法,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不仅在我国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的优化改进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现在许多产业链中,项目管理中的许多方法都被广泛应用,利用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优化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目前在制造业中的许多企业,开始按订单生产,降低库存甚至达到零库存,那么就要求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密切的配合,控制得越精确,成本就会越低,现在大型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是如此。而这种管理方法本身就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因此,无论是否是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中都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组织的过程,降低成本。
通过加强项目管理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这是企业加强项目管理的主要动力。
2.4.5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提供服务的保障
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对于无形产品来说,其产品和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过程管理直接决定着能否交付合格的产品。这在服务领域中是非常明显的,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过程的优劣,也就决定着服务成果——无形产品的优劣,决定着客户的体验。现在大量的服务性质的企业,都迫切需要改善项目管理能力,在企业中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有效的组织企业的服务过程,保证企业提供服务的效果。对于采购“服务”的买方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签定合同只是确定了供应商,但是还没有得到服务成果(这一点与采购产品有很大的不同),采购的风险是很大的,买方只有通过加强项目过程的管理,监督供应商提供服务的全部过程,才能保证获得满意的服务。
对于有形产品来说,其生产、交付过程的组织,也是一个项目过程,特别是采用了“按订单生产”的管理方法的企业,其生产、交付过程更是一个典型的项目过程,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组织资源、跟踪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所以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产品生产和交付的重要保障。
2.4.6项目管理是对企业常规管理方法的补充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已经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企业运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基本职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体系,近年来又在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得到不断的补充。应该说,从传统企业的各个职能角度,相关的理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企业中的职能部门,往往也是按照专业特点设置的。但是,在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剧的压力下,这种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的弊端就逐步暴露了出来。为了使得企业能够具备高效的响应能力,当出现任何新的机会时,能够及时、有效的协调内部和外部资源,通过必要的项目过程,达成企业的具体目标。这种项目的组织,一般都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相互配合,所以往往会跨越企业的各种职能部门,跨越组织内部不同的机构。从另一方面,项目是为了完成具体目标的,当目标尚未确定,或者目标已经达成,则针对具体目标的项目也就不复存在,这也就是项目的临时性的特点,导致企业中对项目的动态管理,与日常相对稳定的部门管理有很大不同。第三,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具体项目中,项目经理具有很大的权力,但项目经理这个头衔是由于项目的存在而存在的,是临时的,不属于传统组织中的权力体系中,但有时却又会超越传统的权力体系,得到很大的授权,这就使得企业可以在已有的管理体系之外,有针对性的建立临时性组织,解决具体问题,以弥补企业管理体系的不足。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职能化管理和项目管理,两者不可偏废,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才能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2.4.7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
项目是面向目标的,项目管理必须能够实际解决问题,项目经理是项目全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必须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任何的弄虚作假,只能是自欺欺人。项目管理当中需要这种求真务实的文化,对项目有直接影响的企业环境中,也就需要具有同样的企业文化,在对于项目的决策、资源的支持、项目中各类风险和问题的处理等,都需要企业具有同样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否则一定会对项目产生阻力。如果企业的文化做不到实事求是,那么项目与企业就必然会存在着文化方面的直接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如果项目获胜了,那么项目经理就很有可能在企业中无处安身,如果企业获胜了,那么项目就很可能最后以失败告终。
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但是项目在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企业的影响,特别是企业对项目目标的决策,往往直接就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成败。因此,项目过程当中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样也就要求企业更是必须做到科学的管理。如果企业在管理中没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么企业中的项目管理过程也就难以做到科学化管理。有可能即使项目本身成功了,未必能够支持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
项目当中非常强调合作,所以在项目管理当中,就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项目经理必须要能够与人为善,积极合作,就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项目过程需要企业职能部门的配合,就更需要一种合作的文化。如果在企业文化中,主要充斥的是相互推诿,或者是争名夺利,那么这种文化对于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项目当中也会有所表现,直接影响到项目团队的内部合作和项目与企业各相关方面的工作协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工作效率。
在项目当中,项目中的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都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大家同舟共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企业中,往往会存在很强的等级观念和明显的等级差别。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在项目中就会产生撞击。在项目中,项目经理是主要的负责人,项目中的其他资源都要配合项目经理的工作,听从项目经理的指挥,但往往项目经理在企业中的职务级别并不高,特别是在那些对项目还没有足够重视或充分理解的企业中,项目经理往往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而项目中的成员,却很有可能在企业中具有很高的职务级别,这时的项目经理都梦想得到一块“御赐金牌”,这就会对企业的权力体系、等级观念等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在矩阵式的项目组织体系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管理好自己的老板”,已经被列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中。
不同的观念将给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在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就有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之分,许多的企业中都在采用等级工资的体系,但是在项目当中,实际上更需要岗位工资,报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贡献的大小。这方面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项目当中不能做到按劳分配,将会造成项目中的不公平,直接影响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传统企业中往往是层级式的信息结构,上下级之间、横向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但是横跨企业各个部门的项目,则需要扁平式的信息结构。只有扁平式的信息结构,才能尽量避免企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项目经理有能力及时掌握项目相关各种信息,对项目中的问题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能及时与相应的管理层进行沟通,有时甚至需要直接与企业的决策层进行交流。在扁平式的信息结构中,要求企业中信息高度共享,使得企业中原有的各级管理者在信息不对称中所拥有的优势受到削弱,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将通过项目直接暴露在企业之中,“本位主义”将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企业在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时,通常都会遇到各种文化方面的冲突,特别是在那些传统企业、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的企业、管理混乱的企业当中,这种文化的冲突更加激烈。
2.5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要避免矫枉过正
2.5.1要避免过度项目思维
项目管理知识的普及,项目管理者资格认证,项目管理方法被企业的普遍认知,都使得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需求迅速高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给传统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实为帮助企业解决诸多的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给企业所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一种潜在的危险,就是企业在引入项目管理方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企业中存在着“过度项目思维”。所谓项目思维,就是把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视为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组织实现目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点关注每一个具体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确实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项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直接受到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其所处的企业环境的影响,如果过度项目思维,就可能会导致项目与企业之间产生冲突。这一点需要引起大家的警觉。
企业需要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兼顾长远利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关注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能牺牲局部的利益。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一定希望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使企业具有稳定性。企业希望每次的生产过程都能够为以后积累经验和财富,使企业能够持续成长。而项目则具有高度的动态性,项目的目标、过程、组织等都是临时的、独特的,项目目标的针对性很强,这方面就可能会与企业的期望产生冲突。这就需要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使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取得一致。
企业中的项目,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特定目标而存在的,是为企业服务的,这是企业中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在项目过程中,往往不仅要解决直接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且还要为后续的生产、管理提供支持,就需要在企业与项目之间取得平衡,例如单项目利润与长期客户关系之间的平衡,项目中技术实现难度与长期技术转型要求之间的平衡,项目技术方案的复杂度与产品生命周期要求的平衡,项目中文档编写的工作量与以后的服务支持及产品升级之间的平衡,等等。项目的临时性的特点与企业的持续运行之间,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只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权衡,而不能站在项目的角度进行取舍。所谓的“过度项目思维”,就是当企业长期、全局的目标与项目短期、局部的目标出现冲突时,没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项目的角度进行思维,选择的结果往往是满足了项目的目标,却给企业带来了损失或留下了隐患。这在一些项目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有的项目为了完成特定的业务需求,希望采用最直接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但这可能不符合系统整体架构的要求,会影响将来系统长期发展和支持未来新需求的能力;有的项目为了赶工期,裁减项目过程中的步骤,结果就可能会带来产品质量的缺陷,带来后续更大的维护成本,有的项目由于资源支持不足,就选择了降低文档质量,结果给后续的维护和升级都带来很大的困难。过度项目思维,就可能给企业造成过度强调局部、短期利益的倾向,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过度项目思维对企业的整体资源管理也会带来危害。项目具有临时性,项目对资源的需求也同样具有临时性,但是对于提供资源的企业来说,资源往往是稳定的,属于企业的固定成本,企业当然希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不希望资源被闲置。因此,企业购入资源就要考虑资源的长期利用,不会为临时性的项目购置资源,而更多的是采用租赁的方式来解决临时的资源需求。在过度项目思维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企业为了具体项目而购入长期资源,当项目对该项资源的需求下降或消失后,就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项目与企业在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方面,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例如新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推动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增加了企业动态利用人力资源的管理难度。
如果把项目的独特性和临时性,比喻成“狗熊掰棒子”,一次就拿一个,那么就需要由企业来负责收集每次得到的“棒子”。过度项目思维给企业造成的一种危害,就是企业在完成一个个项目之后,没有形成积累,没有实现企业自身的成长。因此,企业通常都会要求项目在完成具体目标的同时,要为企业提供积累,使项目成果为企业成长提供支持,例如企业盈利的增长、企业产品的不断发展、企业中的管理改进、企业人力资源技能的提升等等。
为了避免过度项目思维的出现,首先要全面理解项目管理方法本身,充分认识到企业环境对项目的制约作用,这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是明确提到的。认识到企业成长的要求,把企业作为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干系人(Stakeholder),把企业通过项目获得成长的需求也作为对项目目标的要求之一,项目管理者则要关注项目中由此带来的各项限制条件和假设前提,使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而非冲突)。这种受到(企业)环境限制的项目管理模式,有时被称为受控环境中的项目。
过度项目思维还会给企业造成另一种危害,就是把项目管理作为解决企业各种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项目管理不仅受到企业环境的限制,同时也需要企业环境的支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国外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虽然先进但不适合中国国情,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通常都是基于他们当时的管理水平、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但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普遍存在差距,这时如果要想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嫁接过来,就必须首先使我们的企业也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具备同样的基础。用软件开发打比方,就好像要在投产新功能之前,必须先做差异分析,然后再把以前的版本升级、满足基准版本要求之后,才能投产新功能。市场营销、工程技术管理、产品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问题,都是属于传统企业管理应该解决好的问题,都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基础。因此,项目管理改进的过程,很可能会实际演变成企业管理的整体改进,而不是局限在项目管理当中。此时的过度项目思维,很可能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项目管理的改进就可能会举步维艰。
过度项目思维的另一种潜在危害,就是可能会造成重过程轻内涵的情况。没有内涵的工作是没有价值的,在软件项目中,软件工程的技术方法是内涵,项目管理本身也有九大领域、五大过程的内涵,这都不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所能涵盖的。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强调项目管理,非常关注项目过程的规范性。但是必须清楚,项目的管理过程是为保证工程过程的,而工程过程才是真正产品的形成过程。在工程过程中,不仅有步骤,更要有方法,不仅需要明确做什么,更需要清楚怎么做。如果过度强调项目过程,就有可能过于偏重过程、形式,相比之下轻视了工程过程中的生产工艺和方法,结果就可能出现“文档一大摞,错误一大堆”的现象。在管理层当中也会存在这种危害,其表现就是过于关注事务性工作的处理,把任务布置给下属,而对于任务本身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对下属也就缺少应有的要求和指导。特别是如果过份强调管理者与领域专家的分工,那么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管理者有时会误以为自己真的不需要考虑专业领域的内涵,怎么做都是专家的事情。有个别的项目经理,对项目中的技术方案就不够清楚,以为按照企业中既定的流程就可以管理好项目。因此,项目思维中需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要关注项目的实质内容,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来保证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当然,这并不等于可以不重视项目过程的管理,而是强调要正确、适度的运用。
举例:人力资源需求申请表
上图是某企业的人力资源用人需求表,经批准后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人员招聘。从中可以看到,在需求表中既有常设的部门、岗位,也有项目组,各部门都可以以项目的名义提出用人需求。这就是过度项目思维的现象,为临时性的项目招聘人员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2.5.2要避免以项目经理为主设计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
要避免在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中的矫枉过正,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选上也需要加以客观评价,选择出最适合的人选。
随着对项目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企业都在努力建立和优化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此时,熟悉项目管理的PMP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中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在一些企业的领导看来,依靠PMP来建立企业级的项目管理体系,算是找对人了。
随着项目管理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具有PMP资格的人数在迅速增长,许多企业中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PMP。这些PMP在推动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经验来看,PMP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未必能够胜任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我们首先看一看获得PMP资质的条件要求:基础教育、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掌握,这四项条件中前三项体现在PMP考试报名要求中,第四项则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大纲(PMBOK)中,主要有十二章内容,其中第四章至第十二章(共九章)逐一说明九大知识领域的内容,前三章则说明基本理念、组织结构、五大过程等内容。在PMP的考试题目中,也主要都是针对五大过程、九大领域中的项目管理技术的检查,这些技术项目经理在管理具体项目中可能会用到。从这个内容来看,掌握PMBOK内容并通过PMP考试的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管理具体项目所需的知识,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
而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本人一向认为是要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项目管理,通过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补充和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必须首先懂得企业管理,然后再加上项目管理的知识。如果只懂得项目管理,不懂得企业管理的要求,往往会在项目管理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匹配方面出现问题。虽然有些优秀的PMP同时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但这并不是PMP的资质本身所包含的。
单个项目具有独特性和临时性,而企业则需要重复性和持续性。因此,PMP人员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也与企业管理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一些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不择手段”的完成项目目标要求,但往往会忽视项目过程及成果对于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在PMP中大有人在,这是不适合企业级管理体系需要的,除非企业不需要长期积累,完全都是独立的、临时的项目。这种情况下,完全依赖PMP建立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