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角色游戏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7
Talk about Local Mixed-age Classes Role-playing
Games Guiding and Reflections
HUANG Yifeng
(Anxi Peiwen Lixin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Quanzhou, Fujian 362400)
Abstract It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sense of cooperation and ability to produce all kinds of coop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therefore, in cooperation capacity in this crucial phase of foster children. Kindergarten through tap local resources,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uneven-aged mixed-age classes Peer Interactions role play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learn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uch games is uneven-aged children through the game exchanges constitute a mutual learning, cooperative play good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game carefully teachers "teach" into children between independent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hat children of all age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operation in the game.
Key words mixed-age class; role playing; cooperation ability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教育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人文、自然教育素材,以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挖掘乡土资源、社区资源,开展以大带小(中班幼儿带小班幼儿游戏形式)的混龄班角色游戏《农家乐甜@店》、《新佳美》等主题,创设与异龄同伴交往合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掌握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能力,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做法与心得:
1 以大带小,激发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现今的孩子大多为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前可以说是面对众星捧月的局面,所以入园后,一下子难以适应混龄活动。当进行混龄游戏时,容易出现小怕大、大欺小等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游戏前,有必要进行语言启发和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两班幼儿游戏前,老师各自先在班级里进行了教育:“我们要有礼貌、大胆地和中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不懂的要主动询问;要协助哥哥姐姐搬拿东西等”、“我们是中班的哥哥姐姐,要谦让、爱护小班的弟弟,主动邀请他们参加游戏;小心走路,以免撞倒弟弟;要帮助弟弟拿大件、高处的物品等”。而后组织中班幼儿去小班活动室带弟弟一起到乡土特色游戏区域共同开展角色游戏。经过之前的语言启发与引导,两班幼儿能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意识,学习处理与不同龄同伴的人际关系,一起协商、游戏,由被动合作向主动合作发展,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2 以大带小,让幼儿相互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及合作的技能
混龄游戏开展初期,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游戏水平较低,与中班幼儿的合作游戏尚处于冲突、磨合期,他们对于游戏的玩法、规则不理解,也很少遵守。因此,当两个班幼儿初步走在一起游戏时,我们让大的孩子进行商量、布置游戏环境,适时提醒大孩子考虑游戏中哪些角色可让小孩子参与,如:娃娃家中的弟弟妹妹,新佳美的顾客、甜@店的送餐员等。当布置环境时,小孩子站在一旁参观,大孩子以询问的语气指导小孩子拿东西、摆放游戏材料等,逐渐让小孩子融入游戏中。这样可让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学习中班幼儿的合作行为,也帮中班幼儿树立“榜样”的自豪感,更加认真地与同伴合作投入游戏。
进入混龄游戏中期,幼儿已逐渐熟悉环境、同伴,但小班幼儿合作技能方法等相对来说仍较薄弱。而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自我调节、内省的能力,懂得同情、关心他人,学习协商、合作了。因此我们以语言、表情、手势等暗示他们拓展游戏的内容、形式,让大孩子的聪明才智、组织能力与合作行为得到尽情的表现,同时指引他们对小孩子要有责任与包容,并教授合作的方法与技能。而对于小孩子,则引导他们在游戏中观察与模仿,学习对哥哥姐姐的尊从,并多采用行为示范、语言提示等方法指导幼儿掌握与大孩子合作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跟随。当双方都踏出交往、合作的步伐后,幼儿间合作方法和技能的相互学习也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如:组织主题式角色游戏《新佳美》时,我们通过“一大一小”的结对形式,让两个孩子同时扮演一种角色,由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参与游戏。通过教师之前的游戏讲解,大孩子扮演的点餐员已懂得礼貌、热情地招待点餐顾客:“你好,欢迎光临新佳美,请问你要吃什么?”等等,此时的小孩子在一旁观察学习,当顾客点餐:“我要一份薯条”时,大孩子会“差遣”小孩子去与厨师沟通:“请炸一份薯条”,而炸薯条的大厨师回应:“好的,请稍等!”并将薯条下锅、翻炸,并指导小厨师在一旁观察等待,将炸好的薯条装入盒子中交给小点餐员,送到点餐台交给顾客……就这样,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与不同的角色交流合作,同时用语言、行为指导着小孩子,而小孩子是“跟班”,在观察和“被差遣”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大孩子的合作方法与技能,从而促进了两者合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3 以大带小,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混龄游戏为孩子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锻炼自我的平台,游戏后期幼儿的游戏水平与合作能力随着游戏的互动交往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地提高。此时教师应通过观察、启发、示范、介入游戏等方法,指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如:《农家乐甜@店》刚开张时,前来品尝的顾客太多,厨房里的大小磨粉师、椿@师、印@师忙得不可开交,但是蒸笼里的甜@还是供不应求,送餐员和顾客都大呼小叫地催着……发现此情况后,我们两个老师都赶到厨房里观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每个工种虽有合作游戏,但游戏的操作是重复的。于是,在第二次游戏时,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启发幼儿讨论:如何提高甜@的制作速度?并通过示范操作:中班的幼儿负责推磨、椿@、印模,小班的幼儿负责加粉、团@、沾粉等,提高甜@的制作速度。游戏开始后,老师扮演“甜@店经理”到厨房中检查“工作”,边观察幼儿分工合作游戏的情况,边适时介入指导:大孩子推磨时,启发小孩子边加粉还要帮忙收集磨好的粉并送到椿@处;提醒大椿@师在椿@时,小椿@师要负责团@还要将椿好的@送到印@处;引导大印@师印好模将甜@光给小印@师沾粉,并送入蒸笼中……整个制作程序分工精细,井然有序,让幼儿从中学习分工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升华。
4 反思
(1)此类混龄角色游戏最大优点就是通过挖掘乡土资源为异龄幼儿的游戏交往创造条件,通过各年龄段、能力强弱不同幼儿间的交往,培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异龄幼儿间的互动,构成一个互助学习与协同游戏的良好环境,不仅让丰富乡土知识、激发爱乡情感,还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合作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合作能力,而且将传统游戏中教师精心地“传授”转化为幼儿间自主地“教与学”,使各年龄幼儿在混龄游戏环境中得到不同能力的发展,如:在混龄角色游戏交往过程中幼儿相互获得的认知、经验都与以往游戏形式区别,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实,而游戏水平也在他们不断地互动迁移中得到提高;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操作材料、玩具以及与交往互动中,他们的自主性、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在小班幼儿面前会表现出超出平常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内部斗争”自我调整和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而对于小班幼儿,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班幼儿的带领下参与游戏,易受哥哥姐姐语言、动作的暗示,从而去模仿、跟随。因此,中小班幼儿之间积极地互动和影响,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
(2)在混龄角色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疑问与难点,也是我们今后教学探究的方向,如:现在的游戏伙伴是相对固定的,“一大带一小”是按幼儿的早操的四路纵队排好再让幼儿进行一一配对的,这样有利于幼儿加快熟悉游戏同伴,进入合作游戏的状态,但却缩小了异龄交往的范围。若是放手让幼儿自己配对,寻找合作游戏的同伴,且不一定局限于“一大带一小”形式,可一大带两小或两大带一小等,可让幼儿扩大异龄交往范围,不断尝试与新的伙伴协商游戏,更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大孩子在游戏中处引领地位,而小孩子几乎是跟班,这样的方式会不会限制了两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若在游戏后期,当孩子已经较熟悉游戏主题的玩法、规则后,让大小孩子自己协商,互换角色在游戏中的具体分工,让小孩子承担主角色,如:新佳美的主厨、甜@店的推磨师、印@师等,启发大孩子当配角,如:帮厨、加粉师、沾粉师等,在一旁细心观察并用语言提示、行为示范等方法指导小孩子……这样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大孩子的观察、沟通能力,为小孩子提供大胆表现自我的平台,也培养其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同时更进一步促进双方与他人协调合作能力的升华。
一、把握锲机,立足园本
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教科研组长及年级组长为核心成员的园本教研领导小组。首先在立足本园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状况、幼儿园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讨。同里文化源远流长,古镇的小桥流水、民间艺术比比皆是,工艺品琳琅满目,节假日同里大街小巷、各大景点更是热闹非凡。结合我园苏州市“十二五”重点课题《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确立了园本教研活动的总体规划:民俗文化元素融于幼儿园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学习。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强调: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可见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园本次的园本教研活动定位在大的民俗文化课题背景下对于角色游戏的关注。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环境的时候,充分考虑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角色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俗化、生活化。
二、仔细推敲,反复实践
在建构了本次教研的总体框架后,我们的核心组成员每人领导一组教师开始了实践的探索与问题的查找和反思。教研活动采取分合相间的方式,既有教研现场的集体讨论交流,又有教研中个体独立思考的表达。从角色游戏内容的生成、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挖掘到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指导进行研讨,老师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了解到其他老师的观点。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查找资料、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学习。
有了理论的支撑,老师们对每班的角色游戏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创设,积极寻找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角色游戏更好融合的生长点与结合点。从游戏的生成、材料环境的创设到游戏的介入、指导,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老师探寻、思考的着眼点。在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各展所能、创意不断,开发了特色游戏项目。如:热闹的喜糖铺子、逼真的古镇小吃店、活灵活现的水乡表演、琳琅满目的特色工艺品店。。。。。。收集了各种本土资源,如:芦苇、稻草、麦秆等,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东西取材于生活,实并不需要花大钱去买,只要我们平常留心观察收集周围废弃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将之变成宝!核心组成员也定期地召开“协商会”,把近期工作的重点、感悟到以及碰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寻找对策,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三、师幼双赢,体验快乐
在民俗文化元素融于角色游戏的园本教研实践中,我们辛勤地付出着,却也快乐地收获着。本次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经历着由单一粗浅到逐步成熟多样的历炼与蜕变。在以角色游戏为主题的园本教研中,老师们能够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并在此过程中缩短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还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1、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丰富的园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民俗文化融入角色游戏的开展,在老师们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了理性的提升。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细心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更让我们全体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园本教研的活力、魅力所在!我们从问题与需求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澄清我们在开展民俗文化角色游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原有的角色游戏经验上梳理出民俗文化特色角色游戏的理性思考,进而运用于实践,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2、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在呈波浪式前进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练就了一双慧眼,从幼儿生活出发,挖掘本土物质资源,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制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动手动脑,体现的是幼儿的意愿和创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同里的特色小吃、婚庆习俗、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内容,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角色游戏实习场。孩子们能任意组合、加工,能变出多种玩法,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这样的游戏活动锻炼的是社会往、口语表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规则,是孩子们所认可的,他们是游戏发展中真正的小主人。游戏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也感受着家乡的美丽。
[关键词] 4R教学; 教育游戏设计;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高岚岚(1982-),女,云南普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后现代主义4R课程观简述
小威廉姆·多尔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其在研究后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结合怀海特的有机论思想、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以及皮亚杰的理论,对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提出反思,设计后现代课程,突显多元特点,以取代现代性的权威教育而探索。[1]作者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对西方原有的课程体系、理念的长期支配,指出其设计的4R标准后现代课程,去除了对课程理念、课程体系的封闭,以开放的方式假设和比喻自然、社会同课程过程的表现。4R标准后现代课程中,尤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根本改变,是转变性的体现。课程本身关注的是过程,而降低了对结果的要求。如果说曾今的教育与课程是工具化的产物,那么现今二者体现的则是过程成长的价值。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主导者更多的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者社区中的平等者。小威廉姆·多尔的4R理想,十分强调开放性的意义,正如所说“开放才能包容、开放才能进步”。
后现代主义的4R课程,是4个以R开头的词汇命名。[2]
(1)丰富(Rich):各门学科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含糊性、挑战性、混乱性,能够促使学习者在课程中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丰富性应贯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之中。
(2)回归(Recursive):后现代模式强调回归,人们通过环形的思考,不断创造的过程。回归不是重复,而是在有意义的思考中更多地得到启发。作业、考试等作为学习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新学习的开始,这正是回归的体现。
(3)关联(Relational):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分别是关联的深度性和广度性。教育联系融合回归性的课程,展现课程体系的丰富性;文化联系则作为解释的主要工具,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广阔的背景形式存在。
(4)严密(Rigorous):多尔强调“不要过早地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告终,而要将各种观点放入不同的组合之中。”[3]不要漏掉任何的入口,应以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产生多种结果以及关注结果、过程之间的联系。这正是多尔严密性的思考。
二、4R教学融入教育游戏
(一)丰富性
多尔认为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育游戏有着极强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学、语文、科学、英语、信息技术、地理、综合实践等学科都可以将教育游戏应用其中,课程设置跨度大,年龄段多。从幼儿园开始,中学、小学甚至大学的各个学科。第二是丰富的教学模式:教育游戏可以设计为课堂模式,比如单元练习、课程引入;也可以在课外完成,例如消防知识的学习,环保知识的扩充;还可以是研究性的课题,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为目的,开展教育游戏的创作活动。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是教育游戏丰富性的体现,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说,二者是没有办法并重的。教育游戏教学手段多以介绍为主,市场中好的游戏作品不多,学生的选择很少,丰富性更多地倾向于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广度,对于深度的研究则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如果只注重广度设计的强化,浪费教师的心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的只是肤浅的游戏作秀,同时知识点的断裂,学习达不到应有的迁移效果。而深度的加深意味着意义的层次提高,既扩大了广度,同时也加固了丰富的特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更好地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游戏制作选取的知识点不过是教学的初次内容,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不够精华、层次不明。这样的游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障碍,我们不应该再以广度教学为主旨,应在教学中作如下改进。
游戏内容设置重点突出“少而精”。即以深度的分析代替广度的教学。作好游戏内容的层次、难易分析,体现教学的阶梯式,为差异性教学服务。了解学生的喜好,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游戏设计。如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可以设计题库,由故事剧情的步步深入安排难易不同的提问、任务,同时注意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恰当地加入优美的场景、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学的境界。不要用教师的视点来看学生,多从学生的个性入手,设置引导问题,关注学习的迁移。游戏教学中还要深挖游戏的奖励机制,作为评价的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要拘泥于部分的得失,而应从学生完成游戏的过程和整体情况来作定论。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在游戏的实践中探索知识。
(二)回归性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幼儿园已经形成了把“上课”作为“教学”的惟一合法途径和“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根据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向幼儿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任务。游戏在事实上成为集体的作业教学(即上课)的附庸,变成了有利于知识技能灌输和训练的手段。即使是被视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等,在教师高控制化的指导下,也成为知识的集体加工过程,变成了变相的上课。在这种异化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都一起被窒息了。教师把表演游戏作为集体故事教学的一个环节,作为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正是这种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和反映。教师们满足于幼儿完整的表演,却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的人格、情感、个性、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发展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拥有智慧的人才,是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那些善于使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要素,在自己头脑中相互交叉和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明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才能获得智慧。当前教育改革最健康的趋向,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而所谓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坏境的设置等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而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式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由滕守尧先主首先提出,意指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本文试图探讨表演游戏中如何为幼儿创设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氛围,从而来认知生态式艺术教育与幼儿表演游戏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生态式艺术教育以儿童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体目标。生态式艺术教育注重儿童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期待着通过这种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还使他们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健康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表演游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教师们要首先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互相对话的环境,而不再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自居,他们与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们要能够不间断的获取与幼儿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解放感,并常常能够不时的从幼儿那里获得有益的启发和良好的体验,能够不间断地感受到幼儿所表现出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方面的良好天赋与直觉。如幼儿在游戏中使用道具,可以创造性的加上本地的品牌;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幼儿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这种自主性氛围的熏陶下,即使是幼儿游戏前的角色分配,也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提倡幼儿关爱他人。当角色分配达到激烈争议时,让幼儿自由讨论,以或轮流或划拳等的方式来定夺。如此来达到教师和幼儿成为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的目的。
二、广泛搜集获取多种信息,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经验
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和技能技巧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上述完整的艺术能力,也只是艺术教育总体目标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让幼儿学会表演的动作、表情等教育方式,而是让幼儿感受故事里人物角色的真善美,从而进行幼儿人文素养方面的感知。教师们要辅助幼儿搜寻有关该角色的各种媒介资料,让幼儿自己评说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收集来的有关资料布置在墙饰,并把自己的头像剪接到喜欢的角色图象上,进行手工制作小人等活动,从而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多种媒介综合的游戏内容,让幼儿的创造性表演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表演游戏中,幼儿熟悉文学作品后,就在教师提供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表演。而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并不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关的关系,而是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彼此相通,互生互补,成为了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从而构成了生态式艺术教育活动内容的综合。如电视播放有关包公的电视剧时,幼儿对电视里是非分明的角色非常感兴趣,常常学着电视里的对话惟妙惟肖。此时教师们就选择一些《包公审石头》等故事,让幼儿进行自主表演,幼儿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加入电视剧中的有关情节,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并且根据剧情的需要,自己创造性做出各种表演道具,以此来达到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目的。
四、生态式表演游戏,有利多学科、多能力的综合培养
摘 要 体育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统一行动、遵守规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文章从分析体育游戏培养团队精神的设计要求,提出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的运用。
关键词 体育游戏 高职 团队精神
一、前言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健身的需要,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在团队协作方面的有着突出条件,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很多体育游戏都是以集体参与的方式出现的,游戏的完成需要参与者的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一个团队游戏的成功必须依赖团队中每位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统一行动。在游戏中教师要不断的灌输团队协作的精神,磨练学生,使学生产生共同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选取那些具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体育游戏,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懂得团队之间协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三、体育游戏培养团队精神的设计要求
(一)设计的游戏要有团队性
设计选取的体育游戏要具有团队性。通过团队性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教师在团队性体育游戏中的引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团队之间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体验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能力。
(二)设计的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团队训练的素材,所设计选取的体育游戏要与主要教学内容相关联。如游戏安排在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部分中,要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热身的准备;安排在体育课堂的主要部分中,则要围绕主要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游戏。这样即能达到团队精神的培养目的有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的游戏要有量化标准
无论开展何种游戏,都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可计时、计量等。这样即使是优胜团队,也有团队提升的衡量标准,才能激励团队如何超越自我,实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标。
(四)游戏中教师引导的设计
团队性体育游戏的开展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为引导角色。根据每个体育游戏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教师引导至关重要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1:游戏的导入,教师介绍体育游戏的规格,引导学生进入游戏角色。
步骤2:游戏中方法手段的引导。根据游戏的重难点,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做适当的提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反馈。
步骤3:一个游戏完成后的反思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团队的协作,解决问题,创新突破,提高成绩。
(五)游戏后的总结反思设计
在每个游戏完成后,都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团队交流或全班交流,使学生反思总结后有所提升。交流过程要求学生表达要简明扼要,一般为一两句。同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与鼓励和肯定。反思的问题有:
反思1:每个人在团队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与集体是什么关系?
反思2: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反思3:游戏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什么启示,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四、体育游戏在培养团队精神中的运用
(一)游戏:计时传递呼啦圈
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团队,每个团队中开始第一人肩挂一个呼啦圈,全队手拉手成一个圆圈。计时开始后,人从呼啦圈中过,手不能松开,将呼啦圈在团队中传递一周,先到达者胜出。决出胜负后,给每个团队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再进行第二次传递比赛。第二次比赛结束后对比第一次的成绩。导入——用集体荣誉感召大家,激发个人力量,发挥团队集体智慧。
培养目标1:通过与同伴有效合作,最终争取团队的集体胜利。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柔韧性;
培养目标2:挖掘团队潜能,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采用新的高效的传递方式,将游戏做到更好。
(二)游戏:找人凑数
随机将红、黄、蓝的丝带发给学生系于手腕。红、黄、蓝各代表数字1、2、3。学生围成一圈按逆(顺)时针方向单脚跳前进,注意力集中,当听到喊某数时,相邻的同学在三秒内按组合起来的数目立刻集合成一组——导入,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快速的反应能力。
培养目标1:学生记住自己的丝带所代表的数字及观察别人丝带所代表的数字,背转身凭记忆找出自己的同伴。——关注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了解自己团队。提高学生在团队建设中必备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培养目标2:学生围成一圈按逆(顺)时针方向单脚跳前进,注意力集中,当听到喊某数时,相邻的同学在三秒内按组合起来的数目立刻集合成一组——观察团队中每位学生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游戏:学生自主创编游戏
按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团队,在限定的场地、器材和时间,设计出一个的全新游戏,各团队分别简述设计的游戏思路并展示,完毕后共同选出最佳游戏,全班一起尝试这个游戏。——团队在接到游戏设计以后,要进行计划、分工、沟通、合作,以最高效的方法完成游戏设计,反映出团队的协作和创新,以及对于游戏改善的巨大创造力,
培养目标:通过这个游戏激发潜能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理解团队里有效沟通和通力合作的重大作用,并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团队性的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深受学生认可和喜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是学生较为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在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体育游戏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加强团结协作,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戏中是非常典型的,属于幼儿园的主体探究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能够发展语言、动手等能力。教师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只能充当游戏的促进者和观察者,不能对幼儿的自主活动进行指挥,要给予幼儿自由的权利,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选择角色,丰富游戏的情节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 角色游戏 能力培养 同伴交往
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活动常玩的游戏形式。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可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和分享观及交往观,能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情感沟通、促进了解。所以,幼儿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中,促进他们与人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他们形成自我的概念和健康的个体性格,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游戏出现问题时适时地介入,力求不打断幼儿的游戏过程。
一、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使幼儿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幼儿对自己的认识从接受别人的评价开始,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从而成为对自我的认识。角色游戏使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的接触和交往,发现自我与别人的不同,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纠正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而且,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中多个家长的过度宠爱,造成幼儿形成了自私、霸占、蛮横等心理。角色游戏正好可以纠正幼儿的这种心理,将他们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为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和分享。在游戏时,幼儿为了可以使游戏顺利开展,必须与同伴进行互相帮助、合作,使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
只有宽松、温馨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放松自己,放心地参与到角色游戏中。所以,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给幼儿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主题、选择材料和选择角色。教师不要给予太多的意见,而要促进幼儿形成自己的想法,引发幼儿交往的愿望。另外,教师要提前为幼儿准备好丰富的游戏材料,这些材料是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创造的基础。
(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起指导作用
幼儿的角色游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对角色和材料选择,到自主地开始游戏,在游戏时体会角色的意义,与其他幼儿的合作、互助、交往和交流,幼儿在这些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幼儿科学地进行游戏。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度”,不能过度地干涉幼儿的自主行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进行过程,选好介入的时机。当幼儿出现不想继续进行的意愿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了解情况,进行解决。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的方法,尽量选择隐性参与。所谓隐性参与,就是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以不打断幼儿的游戏为宜。再次,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对不同幼儿进行不同的指导,实施因材施教。毕竟有些幼儿性格内向,胆小,不愿意参与游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地开导幼儿,多给予他们鼓励和重视,消除幼儿心中的顾虑,让他们能顺利地参加到游戏中,并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重视游戏的评价阶段
角色游戏结束时,并不是游戏的真正结束。教师的评价环节也属于游戏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幼儿游戏时的观察和倾听,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因为幼儿自主的反思能力还没有很好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的总结。随着时间的延长,幼儿就能逐渐形成习惯,在游戏结束后自己进行总结,看自己在游戏中学到了哪些。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重点问题突出讲解,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评价幼儿能力的提升,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助、合作的表现,并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强调表扬,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还有,教师为了引导幼儿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也可以在评价时重点提出哪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懂礼貌的优良品质。同时,教师要鼓励有想法的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是否达到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影响。角色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角色游戏时,幼儿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角色语言和行为,自主创造情节和语言。同时,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共同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则起指导作用,在游戏出现问题时适时地介入,力求不打断幼儿的游戏过程,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媛.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8).
[2]戴颖颖.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角色转换的原因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6).
一、细心观察,创设区域游戏
(一)从孩子生活中来
开学两个星期了,班里的孩子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桌面游戏,把塑料插片做成很多造型,玩起“打枪”、“过生日”、“打电话”游戏等。孩子用两个椅子靠在一起玩“洗头”游戏等等。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发展时期,及时创设了“加工厂”“理发店”等区域活动,有效支持孩子兴趣,帮助孩子提示生活经验。
(二)根据幼儿性别创设区域活动
一天,戴方丽小姑娘带来一个娃娃,还佩戴很多不同服装,她给娃娃穿上衣服,嘴里唱着歌曲,一边摆弄娃娃跳着不同舞步。旁边围着一圈小姑娘观看。我问:“你们喜欢娃娃?”“是的。”并向我一一介绍娃娃搭配不同服装。就这样我们班的“服装秀秀”开业了。我发动小女生,把家中娃娃带来,然后我又到缝纫店收集一些废旧布头,投放到区域中,这样孩子设计出不同服装,配上音乐,有声有色表演着。
男孩子天性喜欢汽车,而且每个家里都有多种汽车玩具。我在班级开设一角,布置好车道,投放各种路标,收集不同种类汽车。这样“租赁汽车”就开张了。像模像样的小警察,不厌其烦地为迷路的司机指挥着。
(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域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点特征。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开设了“棋苑”区域。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四)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
结合主题的开设投放相关材料,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根据主题教学内容开设相关区域,有目的投放区域材料,使主题活动中的集体活动区域活动能更好互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重温活动知识,使所有的经验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提升。如:“我的小手真能干”主题教育活动时,有目的开设了“美工角”,让幼儿的小手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在进行“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教育活动中,它又变成“爱心医院”,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
二、细心观察,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区角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即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同样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正常开展;复杂性体验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
(一)利用自然资源与废旧资源
花草落叶各类花生果壳和废旧泡沫、纸盒、鞋盒、装饰纸、易拉罐等等。都可以投放到美工角,科学区,语言区,建构区等等。如我们班开设的“建构区”所有材料都是家长准备废旧的易拉罐和各种纸盒。把它们搬在户外场地上,幼儿自由创想拼搭。
(二)材料注重目标性和探究性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活动区材料应该是丰富多彩。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要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标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三)材料注重层次性和动态性
层次性: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吃不饱”的幼儿。
三、细心观察,多样评价游戏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及时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老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与幼儿回顾、反思、分享、交流
“你们今天玩了什么游戏?”“都运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成果吗?”等等。通过教师提问,回忆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工的游戏,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根据自己操作经验理解并精细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信息。
(二)将幼儿的作品(成果)进行展示
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三)运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短暂性的“作品”
在很多游戏中,游戏结束时而无法向幼儿展示作品成果。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等。尤其在建构游戏中,孩子拼搭好一个没欣赏一会又把它推倒,又开始尝试新的拼搭组合。孩子就在这样不断尝试体验游戏快乐。而在评价游戏时,孩子只能凭借一点记忆说出自己游戏成果。所以我在观察幼儿游戏时运用多媒体,把幼儿奇思创新,游戏时专注表情,角色表演时神态等抓拍下来。在游戏评价时,向幼儿一一播放,让幼儿之间评价学习,教师给予鼓励。帮助幼儿整理经验、迁移经验和提升经验,激起幼儿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经过幼儿园的过渡,幼儿可顺利地从家族进入社会,较早地在集体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幼儿园大班十一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十一月工作总结范文一11月份好像过得特别快,才记得刚刚月初时,一晃就又到了月尾。粗粗整理一月来幼儿园的工作,主要完成以下这些:
1、本月大型的幼儿活动有小小运动会、秋游和家长开放日活动。
教研活动有集体备课中就美术领域进行了开课研讨,期中开课根据课题的分工进行了展示,我都全程参与,了解老师们的教学现状和工作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
2、档案整理。
上学期的档案原本在暑假间就已经整好了,但后来一看,发现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教研组的组织下我和老师们又重新拆开来,重敲了页码,进行了装订。档案整理看看简单,其实也是有一些规矩在里面,需要有经验的人带着新人做,这样才会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3、团队式开课研讨。
本月儿歌组研讨的内容是《蛤蟆大姐穿新衣》。经历了选材、备课、开课、评课、再到新一轮的研讨,反复推敲,使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相信这样的研讨活动对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收获的。
4、为迎接绍兴县的老师来园参观参与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特别是博客集的赶制,时间紧而又任务重,急匆匆地做事感觉很是不好。希望以后能有更宽裕的时间来做好每一件事。
5、协助报账员做好零星工作。
主要是为第二批和第三批扣费的约200名幼儿开具伙食费和学习生活用品费发票。对全员职工进行了考勤统计,并准备好下月的考勤卡。还试着学习固定资产的清理登记。
6、厨房基建的扫尾工作。
在与基建人员和后勤主管的多次沟通、协商,总算完工了。
另外,本月中我为拔节班的成员作了一个乐理知识方面的讲座;参与辅导网教师弹唱比赛的评比;还积极参加了教工运动会,获得踢毽子二等奖;两次外出分别去诸暨和象山参观幼儿园,开拓了思路;参加本科的成人入学考试,并顺利过关,这月的双休日都在读书中度过。
幼儿园大班十一月工作总结范文二一、以“用价值观凝聚人、用文化感染人、用艺术熏陶人,培养高雅、开放、有思想、擅合作的雨实幼教师”为目的,开展了别具一格的教师活动:
1、与名企互动,感受企业文化,体验管理理念。
中心管理组成员赴苏州德胜洋楼公司全面感受学习其先进的管理。
2、与园训碰撞,感悟园所文化,升华团队精神
召开了以园训“责任、荣誉、幼儿园”为主题的师德会议,通过情景再现、教师对话、参与式研讨等形式,教师们表达了对幼儿、同伴、幼儿园的祝福,树立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与艺术相约,陶冶教师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团支部利用业余时间邀请体育舞蹈教练指导教师体育舞蹈,组织教师观看张艺谋执导的名片,让教师们在高雅的艺术活动中陶冶身心,提升审美情趣。
二、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提升教研、科研质量
1、三位党员、园长率先垂范为教师上反思性教学示范课,并结合课例解析反思性教学,使教师了解了反思的概念、特征、分类、环节、要求;
构建了前反思、中反思、后反思的反思策略框架。
2、以反思性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由一线教师亲自策划、主持了两次颇有创意的反思性教研活动:第一次教研活动名为“冬`春`夏`秋”,寓意为对事物的认识从混沌到明晰的过程,结合美术教研,教师们逐渐明晰了对关键理论的认识,总结提炼出了美术活动的导入规范要求,明确了预见美术作品成果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名为《成长在线》访谈式教研活动,将研讨组分为新教师组、老教师组与专家组,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激发了教师们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最后业务园长结合自身案例现身说法,分析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示范。
三、积极筹办雨实幼第三届体育节,彰显园本特色,提高教师设计、实施园本课程能力。
1、结合体育节,开展了生成性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在认真分析项目教学、方案教学、整合课程构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节园本化整合课程设计研究,探询主题构建的规律,设计体育节主题活动方案,并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各年级在晨间锻炼、区域活动、日常活动等环节都能有效渗透体育节主题教育内容,并积极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体育竞赛,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体育技能。
2、利用体育节教育契机,积极宣传北京2008奥运会,萌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并将第三届体育节亲子运动会命名为“奥运宝贝争霸赛”,我们的运动口号是“今日奥运宝贝,明日奥运新星”、“全家总动员,争过奥运年”,幼儿园、每一个幼儿家庭都沉浸在快乐运动的氛围中。
四、结合全区区域活动评比,继续开展区域活动构建与组织的园本教研活动,重点进行了图标在区域游戏运用中的研究,研究中教师们将总结归纳出的有价值的经验编汇成区域教育信息宝典,在全区区域评比中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
五、积极开展系列消防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孩子们参观了消防中队,在消防官兵带领下进行了消防自救演习;与共青团路派出所开展警民共建教育活动。两次活动分别被《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江苏法制报》等多家省市媒体宣传报道,在获得良好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宣传效应。
六、国家级幼教核心期刊《幼儿教育》杂志社正式对我园早期阅读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发出约稿通知,这寓示着我园早期阅读教学特色研究已初见成效,研究成果已向省外宣传、拓展。
七、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活动,三位教师获一等奖,一位教师获二等奖,一位教师获先进个人奖。
八、将反思性研究带入管理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不回避,本月重点针对保教协调问题,在园务带领下,后勤业务两个部门共同对执行了五年的保育员一日工作程序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观察、调研、反思、讨论,形成了新的保教工作规范条例,目的是彻底解决过去保教岗位职责不清的问题,真正做到各归其岗,各负其责。
九、组织了保育员技能比赛和幼儿卫生习惯评比活动。
幼儿园大班十一月工作总结范文三一、行政事务
1.配合中心做好继续教育验证,顺利通过了__年度的年检工作。
建立教师档案袋,做好教师个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业务主任整理__年度园本研修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年级组长对继续教育上交资料和教师填写的个人档案资料进行认真的检查,重点检查教师的研修记录手册。
2.11月24、26日园长、业务主任、年级组长对全园角色游戏开展了随机调研。
主要看:一、活动环境创设和物品摆放是否合理
二、游戏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内容
三、材料是否丰富是否与主题匹配
四、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否有效
五、幼儿玩得是否认真和投入
六、活动评价是否紧扣目标?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及时把要调整的地方反馈给教师,提出调整策略,帮助改进。另外把调研情况通过网络进行反馈交流沟通,针对班级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要求班内两位教师商讨解决策略,并落实到实处。
3.开展了“班级常规之我见”研讨活动。
11月25日上午,园内组织召开了班级常规管理研讨活动,全体班主任参加。此次研讨活动意在探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和途径,提高班级常规管理的能力。会上,各班主任教师就班级所遇到的常规问题、采取措施、成果经验等内容进行了面对面的剖析与研讨。大家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特别分享了班级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对于工作中棘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大家也都积极献言献策。
此次活动,使大家都感到受益非浅,对每个人都有晋升和辅助,经过这一次的交换分享,大家对常规管理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各自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小妙招,同时大家也对今后的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更有信念。最后,园长强调:班级常规工作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幼儿在良好的习惯培养中健康成长。
二、教育教学
1.做好园内观察记录评比工作,结合中心的工作意见和我园十月份培训内容“如何写好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组织教师围绕角色游戏撰写观察记录。
本次活动共有12位教师参加,在评比方法上我们采用教师个人推荐的方式,评出2篇优秀观察记录,马文宇和吴燕老师被推荐到中心参加评比。通过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分析、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2.开展园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解读《一日活动组织规范》,并结合我园在一日活动常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让教师明知哪里做的还不够需要改进,力争常规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培训活动,让教师们对照细则并认真落实到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中。
3.组织骨干教师和见习期教师参加太仓市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4. 加强年级组管理。
一做好周计划的审议工作,经组长审议后再传给业务主任。(一)看主题重点表述是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二)看集体教学活动内容是否围绕主题重点展开。(三)看各活动内容与内容之间是否体现层次性、延续性。是否体现动静交替的原则。通过审议活动,确保课程计划质量。(四)看课与课之间安排是否合理恰当。
二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研课活动,重点围绕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有哪些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是否体现领域特点?根据领域特点是否挖掘课程内涵?是否把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活动过程是否体现层次性?通过研课活动,拓展教师思维方式,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5. 做好见习期教师的指导培养工作。
11月25日,中心杨雅婷主任、中心业务负责人钱燕对我园的新教师吴艳进行了常态下课堂教学调研。杨主任和钱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了现场听课、评课。既有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授课教师能虚心听取两位老师的评课并认真做了记录。
三、教育科研
1.选送家教论文、案例,参加太仓市妇联组织的家教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2.结合专题开展了“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主题化的实践研究”的专题学习,主要围绕“如何组织指导与评价主题背景下的角色游戏?”首先我们通过网络的形式,把专题学习内容挂到博客上,通过网络的形式让教师自学,并结合学习内容,把自己在领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络回复,随后有主持人马文宇老师梳理,针对在存在的问题开展园本研修活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发言,给有问题的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并能学以致用。
3.做好角色游戏周计划记录表的整理工作。
结合专题研究计划,尝试开展了将角色游戏和主题内容有机地整合,我们结合主题和每周的课程内容,把有价值的可生成的游戏主题挖掘出来,然后结合专题学习,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准备、组织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园的角色游戏课程。
四、环境创设
1.为了能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里进行游戏活动,游戏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首先请顾艳老师结合到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给教师们做了一个有关环境创设方面的专题讲座,内容是“谈谈如何结合年龄段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然后结合讲座,各班根据班级的格局和实际情况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老师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放弃了很多的休息时间,创设出了各具特色的区角游戏环境。
2.围绕“秋天”主题,出版了第二期家教宣传橱窗。
3.各班更换了家长园地内容。
五、安全卫生保健
1.园内服务性人员培训活动。
(1)11月17日,保健老师对园内的5位保育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秋冬季幼儿传染病的护理和消毒常识”,保育员能积极参加本次培训活动,认真听取秋冬季幼儿传染病护理和消毒常识,要求她们要将平时业务培训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当天还召开了食堂人员和保育员会议,园长回顾总结近阶段后勤、保育工作的情况,以及尝试实行保育员轮岗制的好处,并对下一阶段的后勤工作提出了要求。
(2)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保障师生安全,本月由园长组织对园内的两名保安进行了培训。本次保安培训内容包括学习门卫值班制度、门卫管理制度、警卫人员工作职责,《保安工作条例》等。培训之后,保安结合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感想和困惑,园长也及时解答保安的疑问。通过培训,不仅充实了保安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技能素质,而且加深了对校园保安的了解,提高了对校园保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添了作为校园专职保安的责任感,表示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切实肩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秩序的重任,确保师生们的安全。
(3)为了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我园全体教工的消防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积极创建平安校园,11月25日中午在园长的组织下,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与测试”。 通过此次培训测试,不仅让全体教职工掌握了一定的消防安全和火场逃生知识,学会了怎样在火灾事故中更好的保护自己,提高了幼儿园预防火灾事故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消防宣传教育效果。本次活动教职工参与率为100%,包括门卫保安,达到了共同参与共同教育的目的。
2.安全工作。
(1)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园切实加强了校园安全的检查,尤其是消防安全排查,及时上报排查表;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与测试”;巧用橱窗宣传阵地,对全园师生强化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本次橱窗内容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内容、幼儿园不安全因素、《中小学安全管理办法》解读等,并将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班级细则,同时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象,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成了师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真正让宣传橱窗“活”起来,“亮”起来。通过本次校园安全橱窗,让师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安全,时时将安全记在心上,并将安全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校园远离各种危险。
(2)为了提高全园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反应能力及自救能力,11月23日下午14:50左右,我园开展了一次地震紧急避险疏散演练活动,当扩音器里发出低一声警报时,全园师生就地在桌边抱头或弯腰等待逃离。各班教师迅速完成幼儿避震情况检查。当扩音机发出第二次警报时,幼儿在各班老师的指挥下,紧急、有序地向操场安全区域撤离。幼儿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下蹲双手抱头待命,各班老师迅速就位维持好各班幼儿纪律,清点人数并向负责人报告。本次演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体参与演习的人员反应迅速,在5分钟内将幼儿全部撤离到了指定的安全区域,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的迅速撤离,幼儿能按要求完成各种动作要领,演练活动有效提高了全园师生应对突发地震时的能力。
(3)做好__年度“校园安全”工作自查评估及资料整理工作。
3.11月16日,市卫生监督所对食堂进行了督查(我园食堂搭伙于小学部),从食堂的督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整改。
4.天气渐冷,各班加强户外体育活动运动量,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幼儿开展体育锻炼。
每天出好午间操,确保两小时的户外活动的时间。幼儿的多发病控制在3%左右,无传染病的发生。
5.在行政领导、保健教师和年级组长的每周一查中发现:我园整体的卫生工作做得很好,午餐、午睡的组织工作也比较到位,特别是午睡起床后被子的折叠、被单的平服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还特别加强了对小厕所清洁、消毒工作的指导和具体操作,希望在下月能做得更好。
6.保育员清洗了幼儿的床单。
六、家长工作
1.本月中旬小班组向家长开放了半日活动,各班向家长展示了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小(1)班语言和数学。
小(2)班数学和绘画。集体活动之前,班主任先给家长提出了参加活动的要求:静静地旁观,不随便给幼儿帮助,也不影响幼儿的活动,手机不发出声音。再提填写“半日活动情况反馈记录表”的要求:让家长对照表格有目地地观查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如实地填写记录,不做横向比较,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出勤率也高。
2.下旬各班结合本班幼儿在习惯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查找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第一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存在的问题:
1. 班级常规欠缺,幼儿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较差。
幼儿的礼貌习惯和盥洗方法、姿势管理不到位。
2. 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缺乏层次性?难点得不到解决?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突破?
3. 角色游戏主题化整合力度不够。
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1. 经一步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商议必要的班级常规,加大家园共育的教育力度,加强个别化教育,力争班级常规有新的起色。
2.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以语言领域为载体,开展故事教学研课活动,开展一课多上和一课多研活动,具体操作流程:组内结合领域确定教学内容——执教老师自备——案例研讨——修改教案——组内试上——再次调整——园内公开展示——评课研讨。
(做好过程性资料积累)
3. 结合观摩研讨活动,结合存在的问题开展园本研修活动和沙龙研讨活动。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众多途径中最为广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见,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切实实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在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体验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体验;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
一、问题探究活动,点燃思维火花
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心理奥秘的内在需要。伴随这种认知内驱力所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将成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巨大力量。如此一来,在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创设的问题难度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难度太低学生轻而易举完成则无法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驱动力;难度太高学生无法完成会挫伤积极性。因此,问题难度太低或太高都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应该是既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又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如“走出思维的牢笼——发散思维训练”一课中,教师在暖身活动环节引入一个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梳子卖给和尚。学生刚开始时议论纷纷:和尚根本就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在激烈的讨论后,学生逐渐发现,只要跳出和尚买梳子是给自己梳头这个思维牢笼,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有了成功的经验而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个情境中,表面上是要学生解决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问题,实际上是借用这一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只要走出思维定势的牢笼,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索的需求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后续的发散思维训练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团体心理游戏,激感体验
团体心理游戏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最常见的活动形式,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游戏中,儿童摆脱了外在的控制与束缚,能够尽情地展露自我,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团体心理游戏有助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活动的效果。那么,在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获得自我提升呢?
1.紧密围绕主题
当前有的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会陷入一个误区:似乎没有游戏就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于是,出现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状况。殊不知,不能紧紧围绕核心主题的游戏,表面上看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形神俱散”,收效甚微。例如,在“男女同学交朋友”一课中引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抢答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对“男女同学优势互补”“男女同学交往的技巧”却没有任何体验和感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因此,游戏的选择一定要紧密围绕主题,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团体拓展训练的游戏引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堂,这对于拓宽心理健康活动课课堂活动形式无疑是一个新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游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如生搬硬套,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3.宜精不宜多
游戏是促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有时候是比较粗浅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与其他同学的分享交流中才能被更深层次地激发出来。因此,课堂活动中的游戏应当是宜精不宜多,游戏结束之后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互动交流才能真正收获成效。
在一节以合作为主题的活动课中,教师在热身游戏、引入主题环节之后,设计了三个游戏:“比萨斜塔”“啄木鸟行动”“松树搬家”,三个游戏均包含小组练习、正式比赛、分享三个步骤。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面,这么大的容量使得整堂课看上去非常紧凑,学生匆忙完成一个游戏之后仅仅是三言两语的分享就又赶着完成下一个游戏。赶过场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体验不够深刻。
三、角色扮演活动,演绎内心世界
角色扮演是一种运用行为代替或行为模仿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它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且具有独特作用的活动方式。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目前,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的角色扮演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情景剧(小品)或心理短剧。教师准备好情景剧或心理短剧的剧本,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排练,课堂上以学生表演或播放录像的方式呈现。在解决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的人际交往主题中,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2.情境创设。教师只给出一个或者几个情境,事先不进行排练,课堂上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3.独白法。以独白的方式表达某一角色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将隐藏在内心的思想,借助独白的机会表达出来。如在“我的心中有自信”一课中,教师设计“我能行”与“我不行”两个角色人物的独白,隐藏在角色人物内心深处的自信或自卑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但可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还可以对照自己进行反思,从而为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提供心理支持。
除此之外,角色扮演还可以以角色比较、角色辩论、哑剧表演、角色互换、空椅子技术等方式呈现,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角色扮演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出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在扮演或观察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反思自己以往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课外实践活动,亲历情感升华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这对于我们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使课堂空间得到扩展,而且由于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比较深刻,能够收到情感升华的效果。一般来说,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时经常采用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问、动手实践等形式。如“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一课中,我们确定了活动目标之一是消除学生对陌生人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心理不是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游戏或一个情景剧就能够解决的,怎么办呢?几经斟酌,我设计了一张“请你帮我签个名”的小卡片,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每人至少要得到三个陌生人的签名,作为课前作业。布置任务时,学生大为不解,不少学生由于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太强,颇担心无法完成任务。然而结果是每位学生都顺利完成任务,并且在课堂交流中纷纷表示“原来陌生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很感谢那些热心帮我完成任务的陌生人,原来陌生人中还是好人更多”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这些情感上的共鸣是其他课堂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再如,在“珍惜生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无价,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对父母进行采访,计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钱。这样一来,学生在采访计算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发现,这是一笔永远都无法算清的账,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五、课后延伸活动,培养良好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6-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可见,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各种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游戏形式。
然而在泉州市对丰泽区的部分幼儿园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角色游戏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角色游戏失去了它本应在幼儿童年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就目前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就角色游戏开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应注意的建议。
一、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
1、角色游戏开展时间不保证
调查中发现个别幼儿园没有专门的角色游戏,有一些幼儿园里设置有专门的游戏区,有的幼儿园设有专门的区域设置和角色游戏区相结合。但是也存在有的幼儿园根本没有开设角色游戏的现象。虽然幼儿园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部分幼儿园调研时,研究者发现,有一些幼儿园把孩子们本应用来游戏的时间,全部由其他教学工作替代了。这种现象在大班年龄组尤为明显。
2、角色游戏开展主题单一
研究者在幼儿园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区多为“娃娃家”、“菜市场”等单一形式。有的幼儿园虽然设置有角色游戏区,但是这些游戏区往往不对孩子们开放,只在有上级领导检查的时候才开放。
3、角色游戏开展材料投放单一
研究者发现,在一些幼儿园里虽然设置有各种角色游戏区,但是游戏区里材料种类相对缺乏。
4、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直接干预
研究者对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角色游戏中更多的是以“教师”这一真实身份而不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的。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游戏过程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情况,有的教师在发现幼儿游戏行为与日常生活不符时,常常会立即采取干预措施。这时教师的干预常常以直接建议为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有时会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不知道该怎么玩游戏。这时候教师常常会以教师身份直接询问幼儿的游戏状态;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幼儿为了争抢同一个角色而发生冲突。这时,教师常常会直接介入,以制止冲突。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也是幼儿发展创造力、发展社会性的一种重要游戏形式,教师应当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时间,应当每天至少安排一次,时间达半小时以上。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充分体验游戏角色,并与其他游戏区的幼儿互动。
2、根据幼儿经验设定游戏内容
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应当首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设不同数量和种类的角色游戏区。例如,为小班幼儿提供数量多的一模一样的娃娃,开设2-3个娃娃家等。大中班应依托孩子在自主产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日常生活、社会现象、重大事件内容开展游戏,如:娃娃蛋糕屋、温馨小屋、美美发型屋、开心旅游团、闽南一条街等等,不断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3、保证游戏材料丰富、生活化
我们发现,现在的游戏材料很多都是现成的、塑料的,很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其实这些现成的材料并不能适应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发展,并且很浪费金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材料。在大自然中到处可以得到的自然物中,可以选择卫生、安全、适宜、低成本、无污染的材料来使用,如石头、小草、树枝、树叶等等,孩子们把石头当鸡蛋、小草当成海带,小树枝当成竹笋、小树叶当成小鱼……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菜场游戏啊!如果你需要的这里没有,孩子们也会从一些废旧材料中选择来取代,进行“以物代物”,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保证教师对游戏的有效指导
观察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时持忽略、保护的角色,即使一些教师持介入的角色,也往往停留在表层的状态,教师起的作用往往是维持游戏的进展,而对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所反映的生活经验、游戏中幼儿以物代物、一物多代的能力、游戏中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幼儿的规则意识、行为习惯一般没有太多的指导与评价,致使幼儿的角色游戏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角色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并没有被挖掘。当然,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意味着开心、愉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把角色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教师就不能忽略它的价值,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使玩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经验。我们不能忘记角色游戏在带给孩子愉悦的同时,还要通过老师隐性或间接的指导促进孩子的发展。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应当是一个以幼儿的“问题”为中心,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民办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04-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6月至9月,笔者选取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宣汉等地区的21所民办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调查问卷“达州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230份,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新手型教师偏多、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具有较强教学反思意识但教学反思能力不强等问题。民办幼儿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如大多数被调查幼儿园都是实行的“一教一保”制。教师和保育员两个人承担一日活动的全部保教工作,较少有休息和学习时间,工作量较大;相较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机会较少。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各种职后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另外,学前教育研究者应该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以及怎样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真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知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智慧。而行动研究恰好能将教师的知识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关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较少,主要从教师的观察能力、实践智慧等维度探讨行动研究前后教师能力发生的变化,对今后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蒲月娟通过对40名来自不同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的分析和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角色游戏观察中存在观察意识弱、观察随意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榜样激励法、参与式培训、世界咖啡馆分享法、案例对比法、手册推进法等方法,帮助幼儿教师有计划地在反复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的习惯,获得观察的方法,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能力。对于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结构,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申继亮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二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加以自我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吴卫东认为,教学反思能力主要由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两大部分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较强,但教学反思能力不足。因此,应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以达州市小红帽幼儿园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行动研究。
2.研究程序
首先,通过被试已有的反思日记和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其教学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其次,对现有问题提出行动研究方案,引入专家讲座,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对比法,以反思日记的记录和分享作为载体.反复训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及结果反思的能力,并制定反思能力提升机会,让教师进行反复实践和调整。一方面,训练她们反思日记记录的框架,包括讨论反思日记记录的原因、记录事件的选择、分析的几个层次、改进的措施。另一方面,引入优质课观摩,让两位教师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某一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等进行观察并写下反思日记,比较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授课者和听课者在教学反思中的差异,帮助幼儿教师找到自身的原因,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停留在有语境的表面内容。缺乏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
对16位教师的16篇日常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主要借鉴Joplin.L等人提出的“2×2表:日记陈述一反思层次”,以日记陈述作为横轴(包括内容和过程),反思层次作为纵轴(包括表面反思和分析反思),把教学反思分为4个象限:A象限(表面内容,没有情绪语境)、B象限(表面内容,包括情绪语境)、C象限(对内容的复杂理解)、D象限(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见表1。
对16位幼儿教师反思日记记录的层次进行分析,87.5%的教师都存在着记录停留在表面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和分析的现象,这可能与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龄分布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前期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仅占47.8%,毕业于学前教育專业的幼儿教师还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而其他的专业所占比例多达52.2%,这影响了教师在职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另外,民办幼儿园中,新手型教师居多,他们的职业发展尚处于经验累积阶段,而教学反思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形成。
2.反思日记的结构上.缺乏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
16篇反思日记中有9篇提出了改进措施,主要有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教学设计的修改、关注幼儿的个别化需要等,其分布频率见表2。
在16位幼儿教师的反思日记中。仍有43.75%的教师的反思日记在结构上缺乏改进措施这一环节,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虽然反思日记写作没有统一的规范结构,但笔者认为,从反思的层次上看,应该有原因的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的提出。
在有改进措施的9篇反思日记中,有的出现了教师所预设的反思措施名称,但是对于“具体的做法”提及甚少。例如,一位教师提到“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这个点的反思只是笼统的描述,就像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要做个好孩子”一样,对于好孩子应该有哪些行为却没有具体标准。从这点看,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专业培训有所更新,但却没有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往往使反思的效果落不到实处,停留在表面上。
3.幼儿教师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教师,对同一个教学活动“野猫的城市”进行观摩,教师1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并完成反思日记,教师2在活动结束之后。对活动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日记,探讨反思日记的记录时机对反思效果的影响。
案例1:不同时机教师的反思
教师1:即时记录
“这位教师出示封面中的野猫,提问画面中有谁?可能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大多数说出了答案——野猫。有的孩子说野猫想找小朋友玩,有的说野猫在树林里散步……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第二部分讲述故事的时候,让孩子用动作表示城市的美,很形象生动……第四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城市时,一个孩子说自己的城市很美丽,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很多垃圾箱,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凤凰山……应该让孩子两个一组,互相介绍,这样就能让大多数孩子有机会说话。”
教师2:回忆记录
“活动开始时,老师采用了图片导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很普通,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图片上。老师的语言很生动,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回忆故事的内容。我认为这位老师的优点是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多。”
这两位教师针对同一活动的反思记录,应该说体现了记录时机存在的差异,教师1(即时记录)能更多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幼儿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幼儿差异性的回答进行思考,并延伸出一些孩子想象力相关的分析。当然,这位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是哪些行为促成了幼儿有想象力的回答,以及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师提问时鼓励的语气、教师给予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肯定等,通过这些分析.对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专业化有更大的帮助。
教师2(回忆记录)则是概览性的记录,像记日记一样概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其优缺点,细节性的描述和反思较少,可能会丧失对一个教学活动价值的挖掘和反思。回忆记录会受到记忆力的影响。容易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4.授课者与听课者反思日记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老师,教师1是授课者,组织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教师2是听课者,对教师1的活动进行观摩和评价,探讨授课和听课两种角色的教学反思特点和角色对反思效果产生的影响。
案例2:不同角色教师的反思
教师1:授课者的反思
“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开始听得很认真,但坚持不了多久就开始东张西望了。他们很喜欢故事中的斑马,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河马说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
教师2:听课者的反思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孩子们很专注: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我喜欢她的这种方式,我要向她学习。”
以上两位老师,针对同一活动的教学,站在授课者和听课者的角度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文字进行分析,有情境的分析,如故事讲述的方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的语言等。但是,两位老师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1(授课者)更关注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因为这是影响评课者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位教师对于幼儿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以及根据这些原因怎样调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位置安排等缺乏深刻分析,教学反思仍然停留在表面。
教师2(听课者)关注点在于教师的语言、体态等,结合自身缺点进行反思,他们的反思与自身的实际联系更多,属于取长补短式的观察和反思。但是,較少关注授课者的其他信息,反思深度也不够,仅仅是点到为止的几句话,未涉及具体的改进措施。当然,这两种视角也反映了大多数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因为角色的不同,反思点也存在差异。
四、实践的成效
关键词:幼儿教师;组织;游戏
众所周知,游戏是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都喜欢的活动。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发展,而且还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的天性就是玩,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园就会有一系列的课程来陪伴孩子的成长。今天的幼儿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玩法都日趋科学化,这些都是幼儿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潮流的需要和要求。因此,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好幼儿的游戏呢?
一、幼儿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活动,依据幼儿爱好确定游戏
教学中,一些传统游戏都具有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都接近农村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很容易接受。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仔细观察,确定游戏内容,要在传统游戏中合理地配上儿歌,这样就会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在一首儿歌中有这样的内容:“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让幼儿做儿歌中小老鼠的动作,正是发展幼儿的表现能力和模仿能力的最好方法,于是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以儿歌为基础整理“小老鼠”来了的游戏。看看哪个幼儿能表演得最好,大家一起来评价。这个游戏玩起来很活跃,教师要让幼儿知道:“老鼠”不仅偷油,它还会偷粮食,在活动中除了让幼儿了解老鼠是偷吃粮食的坏家伙,而且要教育幼儿学会爱惜粮食。
二、幼儿教师要保护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幼儿教育要求: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集体活动场所,每天的生活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秩序。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要按规定的规范来操作进行活动的。各个幼儿园也都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努力探索开发适合幼儿的游戏研究,教学计划和教育活动的安排都有弹性,这样就为幼儿自发游戏留下了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活动的类型幼儿教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些什么,怎样玩都由幼儿自己做主。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尽情玩耍。幼儿教师只是作为游戏的小伙伴来参加游戏,并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和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和赞许。为幼儿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流露出真实的生活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不是完全放任幼儿不管,而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进行相应的指导。
三、幼儿教师要根据年龄、实际能力与水平来分配和担任游戏角色
现在很多农村幼儿园不分大小班,而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游戏,我认为,应把幼儿的年龄跟游戏中角色的难易度有机结合起来,让不同年龄的幼儿担任不同的角色,根据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分配角色,并且在游戏中对不同角色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以大带小”的活动方式达到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游戏“封锁敌军”中,针对游戏中所要展示敌弱我强的特点及幼儿年龄分配角色,“敌人”在这个游戏中是弱者,当然要选几个年龄小一点、身体弱一点的幼儿来做,“我军”也要选几名年龄大的,身体壮一些的幼儿来做,因为“我军”在这个游戏中担负着封锁“敌军”的任务,要有能力封锁抓住“敌人”,当一个个幼儿想来冲破“我军”封锁线的时候,“我军”会将敌人一个个抓获,这样,游戏会激烈的开展,幼儿会从中得到游戏的乐趣。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幼儿有极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应多给幼儿创造这样游戏机会和体验,使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其实,作为幼儿教师也可以让大一点的幼儿自己组织游戏,自己分配角色。例如,在游戏“过家家”中,大的幼儿可以当“爸爸”或当“妈妈”,小的幼儿可以当“孩子”,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制作游戏用的道具……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肯定会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游戏中,充满着兴奋。因此幼儿自己组织的游戏肯定也会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去。有时候在分配角色时幼儿和幼儿之间会出现分歧和争执。比如,有的幼儿想当“爸爸”,大家不同意;有的想当“司机”,这样就会发生争执。这时候教师必须出面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解决争执,从而达到游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