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5 09:5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评估与监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测评结果等。”这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如何在以往的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怎样建立区域教育监测评估机制,以体现区域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大渡口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84所,其中,公办校(园)33所,民办校(园)51所。近年来,大渡口教育坚持课程改革,注重优质特色发展,形成了拥有市级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重点高中、国家级重点职高、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立体化优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提出,到2020年,大渡口将建成教育的“一品五区”。“一品”即西部都市教育精品;“五区”即普及教育领先区、特色名校汇聚区、教育人才成长区、素质教育创新区和职业教育示范区。
要完成这一宏伟的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阶段转变。我们同样面临着提高质量、促进个人发展与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为此,迫切需要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教育变化情况,掌握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在关注规模和普及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和学生发展的检测,并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教育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掌握详细的信息,以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这样,在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监测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经探索,我们把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与监测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由教育科――“推”、进修校――“引”、督导室――“督”的教育发展新格局。2012年,我区接连出台了《大渡口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大渡口区教育系统2012年评估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设立大渡口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区监测中心主要承担着以下几方面职能:
一是摸清教育家底,服务教育决策。为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全面、准确、详实地掌握学校教育状况,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提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三是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与信息机制。
二、依托网络平台,努力创新教育监测评估机制
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因教育评价标准模糊而导致的评价失真现象,我们建立了区级教育督导监测网络平台。依托这一个开放平台,实现两大功能、体现三大特色、搭建四大系统、实现五大创新。
实现两大功能。网上督导评估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体现三大特色。“国家要求”和“重庆实际”有机结合、“分类规划”和“强化监管”有机结合、“顶层设计”和“规划落地”有机结合。
搭建四大系统。问卷调查和数据采集系统、督导系统、学校特色展示系统、交流互动系统。
实现五大创新。教育督导评估理念、教育督导评估机制、教育督导评估规划、教育督导评估手段、教育督导评估效能),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充分展示我区教育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为建立起覆盖全区的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大渡口区结合区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主要从几个方面着力创新机制建设:
(一)着眼宏观,全面推进监测
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力度,逐步实施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监测评估。逐步建立政府手段与监测信息机制相结合、区域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评估与学生教师个体评估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即监测调查制度、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督导专家团评价建议制度,形成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新模式。
(二)关注内涵,完善评价体系
为建立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长效评价机制,大渡口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探索:一是在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区域督导监测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技术指导,在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先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中小学实际,着力研究学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财政投入与实效、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在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基础上,从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监测与评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聘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成立督导专家团,定期评价建议。建立专家团例会制度,定期借助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诊断把脉,及时了解掌握学校情况,认真研究解决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为区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导代管,创新管理手段
一是建立监测评估的信息机制。逐步建立区域政府督导评估与监测信息制度,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内部刊发,印发全区中小学校,对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讯需求;二是建立监测评估的快速反应机制。现代教育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作用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回应来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人的要求,导致教育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前所未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在这样复杂的客观条件下,建立一个能迅速反馈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我区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化解发展中突显的矛盾,使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统分结合,兼顾激励保障
一是优化队伍专业化结构,构建“三维督导”机制。结合区城乡统筹结对帮扶工作,调整了督导队伍人员结构,由在职书记、副校长等 任兼职督学,从人数、结构、年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统筹协调,形成了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督学、责任督学“三级”结构,以点带面盘活了督导评估与监测建设工作。
二是盘活随机督导机制,健全督导评价制度。一方面大渡口区建章立制,实现随机督导制度化,为督学责任区督学开展随机督导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行程序管理,实现随机督导规范化,通过“亮证督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程序合法”的办法来规范工作程序,要求督导监测记载详实,实现随机督导专业化,进一步贴近学校管理现状,贴近教师的发展要求,促进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
三是结合督导公示制度,保障督导监测地位。一方面实行责任区督学负责制,在行使责任区督学职责时,亮证代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为督学提供了工作便利;另一方面保障责任区督学开展活动必需的经费,年初区财政专项预算10万元经费,专职督学工作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统一安排督学下校车辆。
(五)强化结果,建立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定期召开责任区督学、专家团联系会议制度。通报督导监测数据,听取责任区督学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责任区督学所反映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二是建立问责机制。把督导监测结果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成效的督导学校,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于督导评估中存在问题,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区教委组织纪检室进行跟踪问责,由责任区督学具体执行整改、跟踪、复查。
三、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服务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要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我们通过在三所学校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大渡口区特色的教育督导评估与教育质量监测流程:与责任区督学、督导专家团工作相结合,由责任区督学对学校随机督导、综合督导、实施监测;区监测中心采集、整理信息数据,形成数据报告;督导专家团对数据进行诊断、挖掘,梳理成果;区教委内部刊发评估与监测要报,学校印发评估与监测通报,建立反馈制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实施问责;区教委领导班子集体审议决定,进行行政干预。概括讲,就是建立标准、监测、反馈、问责、干预五个步骤。
一是建标。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案(讨论稿)》等内容,通过借鉴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特色文化校园标准,研发我区的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区域数据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与监测工作机制。
二是监测。按好、中、差三类分别确定样本校,以五、八年级学生为监测样本,由责任区督学根据区监测中心学期规划,按要求实施监测。
三是反馈。区监测中心整理监测结果,责任区督学通过督导监测网络平台汇总相关考察材料,共同形成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数据报告,由督导室专家团分析、诊断,撰写分析报告,形成监测与评估要报,报送区教委主要领导,通报全区各学校进行信息反馈。并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有选择性的公布监测结果。
四是问责。让结果产生利害关联性,即根据结果,采取物质或非经济的激励措施。既要问责教师,也要问责学校、教委各科室等部门,建立定期通报、整改报告和大会反馈、个别反馈,以及回访督查、约谈机制相结合的问责机制。
五是干预。干预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区教委根据督导监测反馈,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干预。“硬”主要是指六室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该投入资金的,一定要满足。“软”主要指与“中国教师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课改,由其提供改进建议,提供专业上的扶持;与教育评估院合作,提出“心动课堂、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对农村教育在政策方面优先落实、经费方面大力倾斜、师资方面优先配备、待遇方面充分保障,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素质教育的督导与评估[J].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P键词:信息化;教育督导;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04-03
为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大连市确立了“建立教育督导综合应用平台,推进督导工作方式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不断创新督导与评价方式,完善监测与分析模型,建设现代化的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2010年开始研究设计具有大连本地应用特色的“大连教育督导平台”。平台的建设理念:一是依据“发展性督导评价”理论,针对督导评价目的的建设性、内容的个别性、主体的多元性、过程与结果的开放性等特点研发;二是依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对必要的督导工作实行过程化督导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各个环节;三是互联网思维,全样本、相关联、混合数据的个性化反馈、适应性分析、趋势统计等。平台的建设特点是模块化、可插拔、云服务。平台由全市统一的数据库和若干个应用子系统构成,满足教育督导部门及学校开展督政、督学、质量监测的应用需求。
一、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由档案查询展示功能模块和督导评估功能模块组成。档案展示模块包括:永久有序的单位档案云端存储、查询展示督导评估档案、自定义展示其他档案、独立的个性化单位门户首页等功能。督导评估模块包括:市对区、校进行督导评估、区自评及对学校督导评估、学校自评、社会人员参与辅助评估等功能。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督导评估内容和要求,选择和组合督导评估类型、定义与督导评价体系;搜集和分析督导评估资料,对评估对象进行查审和量化考核督导,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督导评估效益最大化。
2.优势与价值
该系统创新了教育督导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提高了督导效率与质量,实现了:
(1)网络化档案管理。档案的生成与积累规范、系统、适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快速地对档案进行整理、上传、管理和展示,实现无纸化办公。
(2)多元化督导评估主体。不但发挥了被督导评估单位的主体作用,而且还保证了督导评估主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将社会组织、个人的评价纳入评估活动中,为家长、学生、社会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实现了督导评估中多边互动等多主体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即时化督导评估实施。督导评估更具时效性、可追溯性,不受时空和时间限制,可即时发现过程中的问题、监督工作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督导评估效能效率。
(4)智能化统计分析。各评价职能部门和个人独立登录打分,可设定多种取分方式,系统自动计算,避免繁重的统计工作及人为的计算错误。运用数学模型对评估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各项区域发展综合指标,并可以自动生成详细的统计图、表,结果一目了然。
3.适用范围
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可满足基础教育各学段、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需求。只需将每项督导的评估指标体系或标准嵌入到系统,系统就可以按照评估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每项评估在系统中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4.应用案例:个性化的综合督导
督导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年度责任目标。年初确定责任目标,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市政府督导室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方案及评估细则,应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为县区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标准。
第二阶段:全年推动责任目标落实。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评估与服务并重”,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督学的相关人员担任评估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搜集过程资料,责任督学参与实施全程跟踪,并根据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督导。
第三阶段:年末完成考核评估。注重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在县区自评的基础上,组织评估组现场考核评估,利用《教育督导评估应用系统》收集的过程资料和数据进行网上打分。
第四阶段:督导评估结果应用。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科学统计和分析督导评估结果,使督导报告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结果,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文件形式,并在每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向社会和媒体通报评估结果,依据督导评估结果发放奖励资金。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包括数据上报统计、均衡发展状况分析、均衡发展监测和教育决策支持四个模块。系统支持自主、任意定义与监测体系;对各项基础数据自动进行拆分与统计、计算与分析,对于没有达标的指标项系统自动报警;以多数据、全样本、相关联的形式,及时地对跟踪与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拓展,并实时、个性化地将义务教育均衡与发展状况、趋势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及规律揭示出来。
2.优势与价值
(1)网络化数据采集。所有指标均在系统中编辑与,基层单位可及时获知指标内容,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与规范,同时又能快速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上级管理部门,便捷高效。
(2)智能化数据处理。基层单位仅需按照相关要求填写最基础的数据和信息即可,所有数据的分类、拆分、汇总、计算,系统自动完成,并能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表。
(3)常态化跟踪监测。系统对不达标项目设有自动预警功能,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督导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长期跟踪和监测基层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度与工作成效,常态化地掌握各地指标的达成状况。
(4)科学化决策支持。依据监测到的详实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科学计算出差异贡献、差异基准。并通过对异常差异贡献、差异调整空间的提取,最终给出改进这项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依据。
3.适用范围
系统满足省、市、区三级督导部门及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需要;为教育决策、管理、评价提供高效的工作方式、科学的管理办法和可靠的信息依据。
4.应用案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分析
在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评估县(市)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尤其是“差异系数”的引入,将传统的定性评价发展为定量评价,使评估更科学、更公正、更有说服力。大连市正是在国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与应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覆盖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为全样本监测。
使用“差异系数”和“达标率”,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均衡水平,“差异系数”和“达标率”是国家教育部门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达到标准的两个重要指标,“差异系数”反映了各义务教育学校某项指标的数值与该项指标区域内所有学校平均值的离散度;使用“发展指数”和“发展程度基尼系数”分析评价区域义务教育八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发展程度指数”反映区域教育八项指标超出省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的程度;使用“倾斜指数”和“效率指数”分析评价县级政府对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程度和投入的使用效益,“倾斜指数”反映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相比的倾斜程度。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监测与分析,为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投入、科学决策等提供数据依据。
三、责任督学管理系统
责任督学管理系统是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另一个子系统。
1.结构与功能
系统由市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县应用模块和第三方接口(省、国家)构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工作成果的展示与共享、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治理、责任督学和责任区日常工作、全样本数据分析和处理、个性化内容即时推送和反馈等功能。具体为:
(1)督导任务(计划)。月、学期、年度责任督学工作计划和任务。
(2)资源包。将工作计划、交流反馈、总结报告、整改报告、督导报告按事件的时间轴捆绑成资源包。
(3)责任督学注册与责任区划分。包括责任督学的基本信息、背景信息和扩展信息,设置统计条件与结果输出。可在网上直接划分、调整责任区。
(4)责任督学工作考核与统计。统计工作任务的数量、完成百分率和优质率等。统计责任督学下校次数、回应投诉次数和满意率等。
2.优势与价值
(1)任务布置多元化。
督导任务由常规任务、规定任务和自主任务构成。任务时,可根据区域整体计划部署任务,也可以结合责任督学自身业务优势和学校个性化发展需要,在个性定制前提下设计、布置、上传,实现了督导任务一键式传递,一对一,实现督导信息直通。
(2)结果反馈公开化。
责任督学督导报告经由责任督学,在公开权限下以全样本方式整体公示、反馈督导结果。系统用户通过对督导报告的阅读、评论,既可互相学习,也可及时发现工作的问题并改进。
(3)监督整改社会化。
整改情况由系统、门户网站多窗口同时,接受教育内外全域监督,并通过对反馈情况的混杂数据收集,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发现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完善整改工作。
(4)投诉处理便捷化。
管理系统与移动终端功能整合,用户可通过留言方式直接对话责任督学,开通了家长、社会与责任督学便捷的联系通道。责任督学也可以使用手机,即时完成信息传递、情况反馈、投诉受理等工作。
3.适用范围
系统既可满足省、市、县三级教育督导部门对责任督学管理的需求;也可满足责任督学日常工作的需求;还可在委托责任督学参与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中应用。
4.应用案例:大连市金普新区责任督学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自主开发建设了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信息系统,大连市金普新区应用该系统辅助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他们按国家督导办的要求,设了5个责任区,配备5名专职责任督学和20名兼责任督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每个学校设置了1名督学助理,赋予督学助理专门对口联络本校责任督学的职责,落实责任督学的工作,对校长直接负责,受学校和区督学室双重领导。
金普新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通过责任区督学管理系统将全区责任督学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支跨区域、专家型的责任督学队伍。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及督学助理之间密切配合相得益彰,使责任督学的经常性督导与团队定期督导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常态化成为了可能。以“保障”与“实性”为基础,以“体系”与“创新”建设为抓手,创建了金普新区教育督导GPSI的1234模式。一是保障(Guarantee):人财物保障;二是实性(Pracpical):实践性、实效性;三是体系(System):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创建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四是创新(Innovate):无缝覆盖的范围创新、三方联动的队伍创新、项目跟进的任务创新、技术支撑的手段创新。创新了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强化了督导职能,延伸了教育督导的触角,让责任督学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及全社会都参与责任督学工作、反映问题、监督学校和各级政府教育治理工作的“汇聚点”。密切了政府、教育治理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畅通了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落到了实处。
通过对大连教育督导平台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经初步尝试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督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给我们教育督导工作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与实践,向大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数据化督导过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督导现代化。
一、抓主抓重,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省教育厅提出的“发展义务教育重点要在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见实效”的要求,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是研究草拟了《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等四套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起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体系,受到国家督导办充分肯定:“如此完善的体系,全国见到的还是第一家。”二是组织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均衡的10个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算,寻找差距,指导促进工作;三是召开了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临泽现场培训会,对各市、州和10个县主管局长、督导办主任进行了培训,观摩了临泽县,并对临泽县均衡水平进行了实地测评,有力有效促进了全省和10个县的义教发展工作。四是组织省政府督学、专家对今年规划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嘉峪关市和安宁区等9个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评估验收。评估结果基本达标,对存在的问题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力促其整改完善。督导评估有力有效推进了各市县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督促市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6亿多元,为国家督导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拓展领域,开展高职高专院校督导调研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关于“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导评估”的规定,为促进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13年对全省2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首轮全面督导调研。专家的一线指导帮助,学校的自评整改,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导办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兄弟省的关注。
三、深化监测评价,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修订完善了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监测评价软件系统,为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评价、推进的技术手段。同时,研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法,为建立甘肃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打下了基础。我省监测工作也得到国家高度肯定,并将我省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省,省教育厅与国家签订了《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建设项目协议书》。9月29日,我省组织兰州市七里河区、天水市秦安县和武山县等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家视导员对我省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员培训及监测工作全程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加强督政研究,规范提升督政工作
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总结了2012年市、州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经验,分析问题,完善评估制度,为规范提升今年督政工作做了充分准备;研制拟定了2013年度市、州政府年度教育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充实、完善、修订了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对2013年督政专家进行了有任务、有目标的专题培训。上述工作对加强今年及今后督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启动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督导办组织12位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和有关市、州幼教专干,对我省学前教育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为各市、县督导评估学前教育、规范促进学前教育提供了评价依据。
六、聚焦教育热点难点,开展专项督导
学校安全、中小学减负等是目前政府、教育、社会、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之一。为此,根据省教育厅安排,主要开展了三项督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上半年组织对中小学寒假、节假日补课进行了三次深入督查。二是开展维稳、安全督查工作。3月,组织全省督导系统对学校安全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6月中旬,组织省政府督学,对河西五市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三是对兰州市城关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专此给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核查解决兰州市城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建议》,引起了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国家、省、市媒体的高度关注,促成了兰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保留并加强对已确定撤并的百年老校—兰园小学及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基地、场馆的决定。兰州市委、市政府还规定,今后凡撤并中小学,必须进行听证后由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遏制城市建设中挤占、撤并中小学,保护校园校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四是配合国家教育督导组对地震灾区岷县、漳县及5市13县受灾学校的秋季开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并形成了《甘肃省岷县漳县6.6级地震学校受灾及秋季开学情况报告》和《甘肃省7.22定西地震学校秋季开学复课情况自查报告》两个专辑汇报材料上报。随后,根据9月10日《中国青年报》关于《甘肃地震灾区师生过冬有困难》的网上舆情报道,按照王玺玉副省长批示,9月18日给国家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上报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报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项督导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督导委的好评。国家督导委的评价是“甘肃省高度重视,认真整改落实”。《中国教育报》的评价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甘肃已经基本落实专项督导意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构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0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和高校经费筹措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一个时期高校超常规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大学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亦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与评估是高等学校及教学评估机构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质量,即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目标和标准为依据,整个教育系统机构和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活动过程和教育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人需要的能力特征的总合。简单地说,教学质量也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是动态的,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做相应的调整;教学质量也和人才培养理念息息相关,与高校定位和现有教学模式有密切联系,从这个角度说每个高校都有特色化需求,培养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教学成果的考查也就不能进行统一的评判。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相对于教学质量,其监控与评估则是指促进教学质量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方法和手段。具体讲,教学质量监控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及其最终结果达到预期目标,其侧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而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教学结果进行整体或专项评估,挖掘问题,制定整改建议,侧重点是教学结果的剖析和定性。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影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因素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现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要素进行系统地监督、控制与评估的体系,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1.影响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因素。现实中,影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要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与高校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监控机构息息相关:一是监控者,主要指的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人员或者机构,这些人员和机构依据现有的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二是被监控者,教学质量的评估机构要监控教学质量,主持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就成了被监控的对象,当然除了这些实施教学的人员外,还有影响教学质量的设备、教材、宿舍环境等等,另外还有管理措施和方法。三是监控活动。监控活动也就是监控者对被监控者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的过程。监控活动要有合理的监控方式、规定的监控内容,以及明确的监控目标。
2.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外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质量监控方法也逐渐引入我国,有些也被应用到了教学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方面,这些理念和监控手段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估单位的水平也在逐渐增长,所以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这方面也获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也具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三、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构建
高校应建立社会、企业、学校、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监控与评估的范围也应该向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逐步渗透。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和管理队伍等,均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1.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基本内容。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各层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教学质量的各要素,都应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监测和监控。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应涉及和涵盖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及其相应相关的机制。所以,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这些也都理应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范围。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模式。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包括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第一,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指高校自身的监控与评估系统,由各高校自己建立,针对微观的高校层面而言,它包括高校内部各种形式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和自我评估,评估活动包括教学、课程、课外活动,评估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第二,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指高校以外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所采取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主要包括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控、协调监督、评估活动,以及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专业服务、认证认可、各类排名等,凭籍组织、职责、制度、标准、经费、队伍、技术等要素来驱动。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系统组成。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世界观和道德素质的过程。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作为担负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估重任的工作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建议设立专门部门协调管理,在继续加强有利于教育质量的相关行政管理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包括监测调查研究制度、院校认证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督导视学制度、专业评估服务在内的教育质量保证与改进体系,形成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管理模式。②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首先作为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机构,必须强化内涵发展质量的要求,要注重围绕监控与评估的测重点及关键点,建立比较切实和完善的管理制度。③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改进教学质量,但是教学的质量不是监控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④建立信息反馈监控机制。要深入研究制定科学的监测评估工具与方法,积极开展面向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监测评估工作,充分反映各类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内部的现状、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教育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实等状况。⑤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从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在选用更为科学、更能反映教育质量实际的教育指标的同时,选择一批反映教育发展环境、体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指标,关注反映教育质量、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效果、教师队伍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对高校的人才的需求,对教学质量也就越来越关注,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高是高校的系统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外部评估机构监管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建立质量意识。教学管理过程也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过程,在布置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管理中,管理就是监督与调控。分级别建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然后分层次进行管理的理念需要植入到现代的高校质量管控机制中,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贯穿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同时,需要建立恒定标准的教学评估方式,在日常实施教学中,可以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从而在未发生较大偏差的时候就及时纠正。教学质量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加强高校与外部评估机构的有机联系,从而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很好、有效的输出。高等教育是国力强大、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2]谢辉.建立完善的评价监控体系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梅贤臣,沈定文,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的理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2):146-149.
[4]侯立玉.高校教学质量及其监控与评估体系研究[J].上海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怎样有效推进均衡发展,如何发挥督导的监督保障作用? 6月14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2012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教育督导工作者与专家学者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督导评价之道。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振有,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以“公平、优质、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督导评价”为主题,聚焦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度研讨推进策略。与会的教育督导主管、专家学者共同推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的思想和理念、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技术和工具、评价方法和结果的使用等,并交流了各地的实践经验。
■ 理性认识均衡发展的关系与层次
“推进均衡发展就是将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和发展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是相对的,发展是硬道理。”陶西平表示,“均衡不是没有差异,缩小差距不是消灭差异。相反,差异是实现均衡的重要途径。均衡不是否定选择,可选择是公平的重要内涵。”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提高办学门槛,实现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分为初步均衡、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三个层次。
■ 指标引领督导 促进均衡发展
教育督导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要的保障机制。教育督导能够监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及差距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作出预警或提出行政干预措施建议。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并将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明确了评估指标与评估标准。据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副主任周坚介绍,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标准是: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得分在85分以上、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上述两个标准必须都达到,方可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同时,参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
北京市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和均衡发展状况数据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连续三年对全市各区县进行督导、监测,通过综合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和均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精细化评价,并向社会报告,并将于今年完成北京11个区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评估认定工作。
本栏目将持续聚焦此次会议,共同研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的理论,分享各地教育督导的评价工作经验和创新做法,以期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
2008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委托下,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对政府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设计力度,以期提升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对网站建设的推进作用。
2008年2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启动了2008年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深入研究国际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发展趋势,总结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对政府网站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自2008年7月以来,通过网站、邮件、传真等方式评估指标体系,征集评估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的组织下,先后召开了部委、省、地市区县的意见征集会和专家咨询评议会。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形成了最终的用于评估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于11月初。(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详细情况,请查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网站:省略.cn/2008zhibiaotixi/index.htm)
一、《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说明
《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部委、省、地市、区县四套评估指标组成,各套评估指标构成参见图1至图4。
四套指标体系均设置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网站性能及设计”四项指标;部委、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的三套指标体系设置了“日常保障”指标,继续评估上述三类网站的日常更新维护状况;同时,省级、地市级政府网站指标仍然设置了“用户调查”指标,而部委网站指标不再设置该指标。各套指标的框架及权重设置比对情况见表1。
与2007年评估指标体系相比,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调整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⒈优化调整部委网站评估结果处理方式
由于各部委职能职责设置不同,部委网站建设和服务方向、重点存在较大区别,因此,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对部委网站评估结果处理方式做了调整。在结合指标框架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将按照国务院机构序列分别“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两项指标在年底综合评估、日常监测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同时,拟公开“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网站性能与维护”、“日常保障”等5项指标得分前十五名的部委网站的排名和得分情况,并可以根据其他部门实际需求,点对点提供5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和点评材料。
⒉调整区县网站评估对象选取方式
长期的政府网站评估和研究经验表明,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应当作为区县政府网站评估的主体,纳入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范围之中,主要基于以下3个因素:一是副省级以上城市所辖区县普遍拥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政府网站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二是用户对网站需求日益增加,开展这些地区网站评估,有利于推进网站服务水平提升,带动其他区县网站进步;三是上述区县网站拥有大量的办事服务资源,通过绩效评估,有利于引导区县政府网站整合委办局的办事服务资源,并为上级政府门户网站的资源整合夯实基础。因此,2008年区县绩效评估将以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274家区县网站为评估对象主体,报名参加评估的其他县级政府网站也纳入评估范围。
⒊继续加强“三大定位”的引导
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网站内容”指标,全面评估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为了继续强化政府网站“三大定位”的发展方向,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取消了“网站内容”指标,仍然以“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为一级指标,以突出网站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重点内容。
二、《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设计和调整情况
与《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相比,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估内容设置方面,更加注重与十七大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等相结合。
⒈全面贯彻落实《条例》要求,细化公开考核要点
按照《条例》要求,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对网站信息公开的评估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调整,设置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规定”、“信息公开指南”、“监督保障机制”六项指标,用以考核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公开渠道、公开机制方面的情况;尤其重点细化、明确了“主动公开”、“信息公开目录”的评估内容。
“主动公开”指标依据《条例》对信息公开范围的要求,结合政府工作特点,对各级政府网站应重点公开的信息进行了明确要求。比如,地市级政府网站“主动公开”指标明确了要对14类政务信息进行考核,与2007年评估内容相比,增加了行政收费、政府采购、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城乡建设、社会公益、房屋拆迁及土地征用、捐赠救助、公共企事业单位等11项考核要点。
与2007年评估指标相比,“信息公开目录”的考核内容更加系统全面。一方面,明确从本级政府(部门)、本级政府部门(部门司局)、下辖政府(地方机构)三个层次考核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整合情况,对信息公开目录提出了系统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更加关注信息公开目录更新维护情况,通过提高权重、采用多种评估方式来加强对更新维护情况的评估,从而推动信息公开目录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⒉强调在线服务人性化,关注服务质量
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延续了上一年度对网站在线服务人性化程度的评估,并结合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和企业办事服务相关领域的需求,提出了更加针对性的考核内容。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针对用户对象提供服务”、“人性化导航设置”、“无阻碍程度”、“服务资源整合程度”四项指标评测在线服务人性化程度。以教育领域为例,“针对用户对象提供服务”主要考核网站在面向受教育人员、教育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机构3类主要用户对象提供服务资源的情况;“人性化导航设置”指标通过人工比对、用户模拟等方式,考核网站在面向上述三类用户提供相应服务过程中场景式服务的设置情况,包括易用性、便捷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等评估点;“服务资源整合程度”则重点关注围绕教育办事服务的场景流程,各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提供情况。
此外,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在继续关注在线服务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质量的考核力度。主要通过用户模拟、实际验证等方式,加强对办事指南要素规范性、表格可下载情况、在线查询结果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等数据的采集,藉此来考察政府网站在线办事服务有效满足公众办事需求的能力。
⒊进一步强化对公众参与效果的评估
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咨询投诉”、“实时交流”、“意见征集”3项公众参与指标,重点评估政府网站公众参与的渠道建设和效果情况。尤其对公众参与效果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更加强调对网站反馈结果的及时性、有效性的考核,通过用户模拟实际验证公众参与反馈的效果与质量;另一方面,更加关注网站在实时交流、意见征集主题的选取情况,强调参与主题能否与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
⒋加大日常监测力度,细化监测重点
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原计划赋予“日常保障”40分权重,但由于中央部委机构调整、奥运、抗震救灾等重大工作的开展,政府网站日常更新维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日常保障”指标权重仍保持在25分,与2007年指标权重保持一致。从长计议,政府网站日常保障能力将是网站绩效的最终体现,增加“日常保障”指标权重,加大监测力度将是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必然的趋势。
在保持指标权重的基础上,2008年“日常保障”指标由三套监测内容组成,分别对应一至三期的监测要求。三套监测内容分别结合政务工作与用户实际需求设计,监测具体内容各有侧重:在信息公开方面,重点对时效性较强的政务信息公开进行监测,如第一期监测的内容包括了工作报告、计划总结、财政预决算等当期政府产生的政务信息;在线服务方面,对各期重点监测的领域和主题进行了细分(如第一期仅监测教育、医疗、交通领域和婚姻、教育、社保和就业等主题),并形成了不同深度服务资源的质量标准,集中主要精力对重点领域和主题下的服务事项、服务资源进行监测。
⒌弱化技术导向类评估指标
基于弱化技术导向而强化内容、服务导向的思路,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将不断弱化对性能、设计类指标的依赖,不断强化对网站内容、质量方面的评估。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将原有的“网站设计”一级指标更名为“网站性能与设计”,从而更加全面地概括指标所考核的内容。与2007年评估指标相比,该项指标权重由5分下调至1分,考核内容也相应减少,保留了“网站响应”、“页面展示”、“辅助功能”、“网站维护”等四项指标。
作者简介:
周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电子政务评估师。
一是妇女儿童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4个县(特区、区)均通过了“两基”验收,“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到*年底,全市青壮年妇女识字率为93.7%,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58%,初中女生毛入学率为90.40%,均已达到或超过了规划目标。
二是妇女儿童健康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由*年的120.96/十万降到*年的76.55/十万;婴儿死亡率由*年的42.44‰降到*年的28.1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年的52.85‰降到*年的40.78‰。计划免疫工作取得新成效,儿童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地方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妇女参政水平与比例稳步提高。*年,全市有女干部16736人,占干部总数的38.2%,比*年增加1662人,上升0.47个百分点;居民委员会中女性比重为59.55%,同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市人大女代表和市政协女委员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7.51%,均比上届增长3.5%左右。
四是妇女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逐步优化。*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7.48万人,女性为4.96万人,占总数的28.38%;扩大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就业1.33万人,女性为5970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女性人数1.12万人,比*年增加2380人。
五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通过“法律援助妇女工作站”、“反家暴110联动报警中心”、“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女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心”等法律维权机构的有效运转,各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及时介入受理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认真审查,公正审判,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年,全市得到法律援助的妇女儿童数为191人,比*年增加85人。
*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我市被评为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
二、加强领导,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提高认识,认真做好中期监测评估工作
对“两规”目标达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中期监测并对政策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中期评估,是保证“两规”目标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发现“两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解决问题;有利于了解我市目标进展情况,交流实施“两规”的经验;有利于创新规划编制理念,为科学地编制今后的规划奠定基础。国家今明两年对实施‘两纲’的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领导和评估机构,严格按照规划的目标进度、责任分工开展工作。
一要明确任务,高度重视。我市市级统计指标包含83项内容,涉及统计、卫生、教育、计生、组织、公安、财政、民政、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等多个部门。对“两规”进行中期监测评估,就是根据监测结果对我市妇女儿童事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这是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这项工作涉及部门多,调查对象广,统计任务重,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协同作战,形成政府统筹、妇儿工委牵头、有关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才能确保监测评估工作圆满完成。
二要加强领导,通力协作。各县(特区、区)政府一定要加强对“两规”中期监测评估工作的领导,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政府各部门及成员单位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各级妇儿工委及成员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确保高质量完成评估工作。统计部门是监测统计工作的实施单位,一定要抽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精干力量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财政部门要安排好资金,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以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为己任,忠实履行职责,按照目标责任分解书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要求,将中期监测评估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切实按照市实施方案要求完成本系统监测统计和评估的任务。
三要立足全局,按时完成。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今年5月底我市必须完成市级“两规”中期评估工作,并于6月、9月迎接省和国家的检查评估。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妇儿工委及成员单位要立足全局,加快工作节奏,以科学、严谨、客观、求实的态度,严格把好数据关,保证数据和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切实做好“两规”各项指标的监测统计工作,对“两规”的实施进程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
在中期监测评估期间,市将成立督促指导组,不定期的对市及各县(特区、区)的中期鉴定评估工作进行检查。县级中期鉴定评估工作结束后,市将对各县(特区、区)的各项规划指标进行全面的排序。对因工作不力,影响市各项指标在全省排位的单位和个人,市将追究其责任。
(二)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努力提高妇女儿童的文化素质。认真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确保农村儿童辍学问题不反弹。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提高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平。
二是要着力提高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加强妇幼保健管理和服务体系与基础卫生建设,提倡新的婚育观念,提高全民优生优育意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机构,着力改善农村卫生保健服务,切实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
三是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和残害、遗弃女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使她们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投诉有门、维权有靠。
四是要认真做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有效遏制和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减轻和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
五是要重视解决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妇女自身素质,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监督,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六是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妇女儿童人身安全、劳动安全、工资福利保障及学龄儿童入学等工作。
三、抓住机遇,推进妇女儿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通过监测评估,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翔实准确的统计监测,对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达标情况及影响妇女儿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作出科学评价,发现问题,把准方向,明确重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规”目标如期实现。
一、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旨在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及时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各个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协调发展,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确保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与评价对象,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通过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及相关认识表现分析来获取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评价,并对教学效果实行反馈控制的过程。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教学质量评价对监控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是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与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科学、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利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校教学管理向科学健康方向发展。相反,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上进心,最终将会导致不良教学行为的出现,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2.“优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教学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监控与评价教学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应该是发展性的质量观,是符合发展目标的质量观。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均衡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但均衡是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在现实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存在差异,教育均衡发展也应是分层次的,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教育均衡状态可以并存,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衡水平。优质均衡是指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是相对于已经达到的初步均衡或基本均衡而言的。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1]教学质量向“优质”“均衡”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指引下,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观更应富有目标性、发展性,在科学预测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基础上,关注学生全面与个性能力发展,追求学生内在潜能的最大发挥,实现学生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完成规模扩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随之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也相继展开,力图以评估促管理,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2002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监测系统项目,该项目着手在全国建立义务教育监测系统,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中小学生学业情况监测试点,主要监测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就已经指出“加快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办法。”[2]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势推动下,各地将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参照上级下发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实施方案》,制订了本地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各地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显著的成效。但是,现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实施办法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与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监控与评估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国内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都非常重视监控与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建议。[3]而目前我国现有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作用发挥不充分。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班级、学生、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对纵向发展的相关问题关注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是总结性的、甄别性的,而不是形成性的、发展性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改进、激励作用明显不足,没能很好地发挥标杆作用、促进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意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追求的实现。
2.监控与评估范围不够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目前主要以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主,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应包括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不仅是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环节,还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优化等范围,应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与评估。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学校的发展提高。
3.监控与评估实效不够理想。目前,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上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但对于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发展性的信息关注不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缺乏动态管理和调整,不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影响教学质量评估诊断、促进效用的及时发挥。
4.监控与评估的主体比较单一且缺位。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评估过程中存在着监控主体单一、缺位等问题,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主要由教务处或其他处室承担,教师仍然处于被管理的状态,更多时候是“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忽视了教师这一影响教学质量关键因素的积极性的监控主体地位。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使有的教师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评估的激励、促进功能的发挥。
三、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使得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南京市鼓楼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城区,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全区教育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目前鼓楼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向“体系完善、内涵深厚、队伍一流、发展均衡、全面优质、优势彰显、人民满意”的具有全国一流教育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区的目标迈进。为促进鼓楼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落实区委提出的“有效教学、绿色接力、质量为魂、卓尔不群”的工作要求,进行适合鼓楼区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系统研究,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实践研究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鼓楼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依据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工作,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工作。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经验,在鼓楼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建构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为有效发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的功能打下良好基础。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的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就必然要求把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形成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才能日益深入人心,才能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遗憾的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侧重于定期测试成绩,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学科成绩班级排名或本地区学科成绩排名等这些能够以升学率、分数直接量化且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很少有人去思考教学质量还包含除分数或升学率以外的别的什么内容。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要求人们应树立全面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观。首先,教学质量是全面的教学质量,它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质量”;强调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分数、升学率;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质量。其次,教学质量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演变。“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明确了各学科质量标准,建立了国家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和绩效目标。同时,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家长、社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质量中也就必须体现出这一发展趋势,在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时,使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度得到提高,通过评估体系的建立,对课程教学实施和学生发展起引导作用。
2.关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功能的多样性。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进行功能定位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建立的出发点。目前,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功能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即: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功能在于科学、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向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方向更健康、更有针对性地发展,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教师更加有效地教学、学校更加有效地管理;将评价结果以各种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政府、社会与家长,以期引起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引导社会对教学质量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在关注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以往的甄别、判断、选拔功能的基础之上,还要不断强化它的服务、诊断与促进功能,即对教学过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改进、激励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指标成为教学活动的标杆,促进教学过程及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环节的改革与发展。
3.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在全面的、动态的教学质量观之下,应建构起一个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教学质量的人的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物的因素主要是指为了保障教学而提供一个特定的教学环境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物的因素既定的条件下,要抓住人和管理这两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人和管理的作用应是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要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教学条件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监控与评估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关注教师的发展;既关注教学质量的终端显示,更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环节和过程;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通过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既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更注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等。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使监控和评估体系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由管理体系、导向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保障体系和分配体系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1 职业院校环评专业社会服务体系图
①管理体系即建立社会服务的专职或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社会服务规章制度,从事社会服务相关事项的管理与协调、联系工作。②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对各个体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方向和主体的倾向性引导。如环保类高职院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的不同倾向性的重点发展监测性社会服务或评价性社会服务;各具体专业群也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③评价体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层面。如何有效地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跟踪调查与有效评价,并在后续的各项工作中继续完善是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④激励体系,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本职工作,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是很大。有时会被认为是本末倒置。因此,要转变观念,实施相应的折合课时、科研工作量等激励措施。⑤保障体系,如何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序开展,从政策、人力、物力、资金、后援、团队、社会资源等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各项流程有序开展。⑥分配体系,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任务如何分配、相关成果如何署名、相关酬劳如何划分、不同级别的社会服务项目如何界定,都是社会服务分配体系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从社会服务中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采取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研究。
一、环评专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况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低阶产业向高阶产业的转变与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逐层递进,环保产业尤为如此。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上走过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正朝着改善经济民生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方向发展。而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不完全统计,湖南省15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160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仅为10人,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巨大。此外,全国人口在5万以上的7600多个县城,随着环境保护提上国计民生的日程,将要建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按每县城2单位,没单位需要10人计算,环保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达15万多人。
环保节能产业人才匮乏的同时,环保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问题。很多新兴战略性行业专家表示,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基本技能掌握不稳定,只能从事基础的流程性工作,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毕业生技能掌握较好,后续学习能力较强,是当前省市各级环境监测及分析测试机构、环境评价机构的主体工作人员。但存在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稍显薄弱的问题,有待研究进一步完善。
(一)中职及高职学校环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1.人才培养目标
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例,中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对大气、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中常见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有监测方案制定及监测报告编写的能力;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与技巧,能编制简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掌握企业环境管理对外业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与验收)的办事程序与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层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销售、环保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面向环保、化工、医药、印染、纺织、油漆、电镀、食品、造纸、水泥等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存在的问题
(1)内涵式发展不足
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除行业办学、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外,还有民间办学、社会培训等成人教育等。但环保类专业的招生中,本科院校等普通教育招生形势很好,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吸引力不够。环保职业教育“外延式”发展多于“内涵式”发展。
(2)职业目标不明确
调研环保行业对环境影响与评价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掌握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要素中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备“三废”治理流程及相关参数的演算能力。能吃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环评专业对人才的理论功底、专业研究能力要求并不算高,对工作态度比较看重,不能成为重视理论培养的“小本科”,不能满足于只重视技能水平的“大职高”。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观念同等重要。
据环境影响与评价专业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一些毕业生对环评专业的任职状态由不同阶段产生了变化,总体职业目标仍较盲目。部分(约20%)学生选择放弃环评专业,因为对环评采样等基层工作条件艰苦的心理承受不足,无法实现自身职业目标,而当前职业院校中大多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流于形式,仅部分公开课、讲座中有此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多无相关经验,80%以上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授课内容限于书本,不能对环评专业学生对职业的迷惘和后续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任何一项评估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它使各个参与者更好地认识其行动,可以宣传革新能力,从深一层看,评估结果还可以激励人们重新考虑选择与经费的优先顺序与协调一致。
长期以来,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大多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倾向于学术性质和研究性质的普通教育目标,这是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职业目标性不强、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与招生就业吸引力不够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
我国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试点。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称为第一轮评估,当时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未将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列入考核范围。2006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方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在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加入了社会服务评价元素,但其作为“社会评价”这项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三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标志着第二轮高职高专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本研究中,试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中的人才培养层面进行分析。
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戴维?诺顿提出的,涵盖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战略目标围绕四个维度逐层分解,本研究的四维度主要是:财务维度定义为高职院校发展与绩效,重点衡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发展与绩效。顾客维度定义为“服务相关者”,内部运营定义为学校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适用与全校师生。
图2 职业院校评价相关维度示意图
由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是基于企业发展与运营状态提出来的,各维度的评价标准一般也运用在营利组织之中,用来评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时,各维度层面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根据环评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财务维度倾向于绩效层面;客户维度界定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政府、学生、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等;内部运营则界定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下的内部管理与运营。各指标内涵如下表所示:
[关键词] 哮喘;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社区
[中图分类号] R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我国的哮喘平均患病率为0.5%~1.0%,并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支气管哮喘可累及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病程可长达数十年,给患者家庭和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规范化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新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提出了以临床控制为目标的哮喘防治及管理新策略,将哮喘管理的目标定为:达到并维持哮喘的控制;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维持肺功能尽量接近正常水平:预防哮喘急性加重;避免药物治疗导致不良反应;预防哮喘死亡[1] 。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加快发展,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已成为市民求医的共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向,创新思路, 让健康走向社区,进入家庭,符合群众的社会需求。支气管哮喘作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加强社区哮喘病管理,预防哮喘初发,力求控制哮喘的发作,改善其症状,降低医疗费用和其他经济损失,因此在我国城镇社区医疗单位加强有效的哮喘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哮喘患者经管理后对疗效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诊断标:全部患者均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的诊断标准纳入[2]。
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5. 2岁;平均病史23. 8年;哮喘分度:间歇性发作21例,轻度持续发作5例,中度持续发作4例,无重度持续病例。
1. 2方法
1. 2. 1社区全科医师管理的要求有内科临床主治医师资格,熟悉2006年版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及我国相应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掌握哮喘临床知识与身心医学知识,社区工作能力强,能与患者较好地建立伙伴关系。
1. 2. 2建立和完善哮喘患者的个案资料包括该病例既往病史,目前哮喘分级分度,肺功能评估,治疗用药等。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基本资料,并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补充。
1. 2. 3对病人进行哮喘教育
讲解有关哮喘方面的知识,使家庭成员对哮喘建立正确的认识,树立哮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教育内容包括:(1)通过长期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2)避免触发、诱发因素方法。(3)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4)哮喘长期治疗方法。(5)药物吸入装置及方法。(6)自我监测:如何测定、记录、解释和应对哮喘日记内容:症状评分、应用药物,哮喘控制测试(ACT)变化。(7)哮喘先兆、哮喘发作征象和相应自我处理方法,如何、何时就医。(8)哮喘防治药物知识。(9)如何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判定控制水平,选择治疗。(10)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教育方式包括:(1)初诊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是医患合作关系起始的个体化教育,首先应提供患者诊断信息,了解患者对哮喘治疗的期望和可实现的程度,并至少进行以上(1)-(6)内容教育,预约复诊时间,提供教育材料。(2)随访教育和评价:是长期管理方法,随访时应讨论患者的疑问、最初治疗。定期评价、纠正吸入技术术和监测技术,评价书面管理计划,理解实施程度,反复提供更新教育材料。(3)集中教育:定期开办哮喘学校、学习班、俱乐部、联谊会进行大课教育和集中答疑。(4)自学教育: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文章、看电视节目、听广播进行。
1.2.4规范治疗
按照新版GINA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均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剂作为基础治疗。医师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并建立随访和长期治疗计划。
1.2.5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早期确定职业性致敏因素,并防止患者进一步接触。
1.2.6评估、治疗和监测
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估哮喘控制方法,连续监测提供可重复的客观指标,从而调整治疗,确定维持哮喘控制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
2.结果
30例患者全部坚持社区规范治疗与社区健康教育,其中28例病人在六个月内未再发作,控制率为93.3%。2例病人在2个月出现哮喘的再次急性发作,其中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1例因接触过敏原而诱发。
3.讨论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30例哮喘患者按GINA规范进行治疗管理,初步探索后认为,哮喘间歇发作及轻、中度持续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属常规医疗工作,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胜任。少数重度持续者或急性发作时的严重状态可依托大医院立即转诊住院救治,危重症状缓解稳定后再回到家里,就近纳入社区医疗进行后续的规范化治疗管理,形成急救防治与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的互补,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患病群众,节约医疗费用,减少误工误学,提高治疗控制水平。
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控制病情。应为每个初诊哮喘患者制定防治计划。
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对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鼓励哮喘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通过规律的肺功能监测(包括PEF)客观地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避免和控制哮喘激发因素,减少复发,制定哮喘长期管理的用药计划,制定发作期处理方案和长期定期随访保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修订防治计划。
哮喘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预防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医患双方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3]。虽然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限制了医患直接交流沟通的广泛开展,但我们尽可能地鼓励病帮助其多方面接触到有关哮喘知识的渠道,比如《哮喘自我管理》简易手册、哮喘联盟网站及医院组织的哮喘知识及健康教育讲座等,使其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哮喘的自我管理,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方法,应用哮喘相关问卷自我评估病情,调整相应治疗,帮助患者在哮喘的长期自我管理中正确掌握病情变化,提高患者对哮喘管理的认识,指导其及时就医,减少急性发作,真正达到哮喘长期稳定的控制[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哮喘防控工作中应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为目标,在处理哮喘急性发作时应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哮喘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效地进行哮喘防控对于降低哮喘病死率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5]。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可以在哮喘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Gloab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NHLBI/WHO Workshop report.Bethesda: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e.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200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17-822.
[3] 母双.何权瀛.支气管哮喘患者系统教育和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呼吸和危重症监护杂志.2005,4(2):87―90.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信息系统 教学服务 教学监管
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教育信息化硬件的基础之上建立服务于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的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搭建教学管理的公共平台,方便对各级各区的教育信息进行汇总与管理。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育教学基础数据交换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实现包括学生入学、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升级、留级、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学业考试、奖励、处分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市范围内学生学籍信息的共享,全面掌控学生的流动情况,实现对学生教育的有效监管。通过学籍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招生、学贷、就业等多部门之间的信息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和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工作目标。在学生学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高职教育招生信息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就业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对招生、在校生、就业和贫困学生资助等各种相关信息的实时动态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实现全市中、高职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的全程电子化管理,更加方便于中、高职的衔接。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中、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教师基本信息数据库及其分级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各类教职工和专家库的建设,教师资格认证、评奖与奖励、特殊人才管理等,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教学监管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管系统。运用各种方式对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抓好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确保各院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资助监管系统。统筹管理资助资金的筹款和分配,监管相关机构以及学生的申请、审批、拨付、使用和贷款项目的还款情况,监管受资助学生的信用情况。
(三)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系统。监测、分析和评价各级各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不断改进中、高职学校的体质教育工作。
(四)建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监管系统。改变相对松散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控制的顶岗实习监管系统,实现不同阶段顶岗实习的衔接,全面提高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教学服务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管理系统。在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建立师资培训管理系统,将中、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进修、学科培训、研讨观摩、学术交流、岗位交流等情况建立培养档案,监控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力度,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诚信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中、高职学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和学生诚信档案,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减少学生失信行为。在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奖惩、违纪、作弊、还贷、学业成绩、就业等信息,形成学生诚信档案信息数据库,并与学历查询系统衔接,通过写实性记录,客观反映中、高职学校学生的诚信状况,提高学生失信成本,增强学生诚信意识,逐步降低或消除大学生失信现象。
(三)制定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卡标准。整合与结合国家有关智能卡标准,发放学生卡,形成与校园一卡通相结合的教育卡。建设学生终身可以使用的教育卡(学习卡)服务平台,形成教育卡体系,以实现中、高职学生之间信息的更好衔接。
四、教学分析、决策与评价信息系统
(一)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管与预警系统。为教育部门提供对所属高校的教学监管与预警服务,通过对选定范围高校的各项教学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及时发现中、高职院校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如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条件问题、专业设置问题等,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提醒或介入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监测各类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综合分析就业信息,为其他决策提供支持。各监测点通过互联网进行就业信息维护,收集各种就业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三)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与教育评估系统。通过统计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特征要素和关键环节的量化数据,客观地反映全市相关学校教学的现实状态,为政府和院校加强教学工作质量监控,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服务。评估系统收集的信息主要来自教学检查、学生工作、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活动,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
五、结束语
整合各种教育评估的需求,研究完善各类评估指标体系,在现有各种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基于公共基础数据的统一评估平台,减轻评估工作量,提高评估效率,以评促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